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_研究进展与展望_张振克

中国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_研究进展与展望_张振克

中国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_研究进展与展望_张振克
中国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_研究进展与展望_张振克

第14卷第4期1999年8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 IN EART H SCIENCES

Vo l.14 No.4

Aug.,1999

中国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研究进展与展望X

张振克1o,王苏民o

(1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o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沉积与环境开放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08)

摘 要:综合分析了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新进展,着重对湖泊沉积记录与亚洲古季风变迁、青藏高原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湖泊响应等方面进行了扼要综述,指出今后研究的方向是:湖泊沉积环境指标与气候要素关系的定量研究、高分辨率环境演化时间序列与空间分异规律、现代湖泊沉积动态过程与环境、中国第四纪湖泊数据库与全球变化研究、学科交叉及与其它地质记录的比较研究。

关 键 词:湖泊沉积;环境演变;古季风变迁;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中国

中图分类号:X21;P9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66(1999)04-0417-06

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是过去全球变化(PAGES)研究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利用湖泊沉积进行环境演变研究已成为十分活跃的领域,湖泊沉积具有沉积连续、沉积速率大、分辨率高、信息量丰富的特点,而且湖泊的地理覆盖面很广,远远超过冰心、黄土〔1〕。所以,利用湖泊沉积记录重建不同时间尺度的古气候与古环境演变的研究,受到广泛重视。中国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区域分异明显,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研究,对推动中国过去全球变化研究具有积极的作用。

1 研究现状

1.1 不同时间尺度的高分辨率、多环境指标综合研究

研究不同时间尺度的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对恢复区域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近10年来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范围扩大,研究涉及青藏高原盆地(古湖泊)及湖泊和盐湖〔2~25〕、新疆干旱区湖泊和盐湖〔26~33〕、内蒙古高原湖泊和盐湖〔34~42〕、中国东部平原湖泊〔43~56〕、云贵高原湖泊〔57~63〕和台湾高山湖泊〔63〕。重视高分辨率、多环境指标的综合研究是近年来我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显著特征〔1,64〕。研究时间尺度从百万年、几万年、几千年到现代沉积,目前对湖泊沉积物已开展分析的环境指标有孢粉、硅藻、介形类、矿物、色素、磁性参数、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碳酸盐含量、自生碳酸盐氧碳同位素、有机碳同位素、氢指数、有机化合物等,多环境指标的综合判识在重建古环境古气候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影响方面显示较强的优势。

1.2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与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8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合作进行的古湖泊学研究涉及不同气候区的许多湖泊,如青海湖、岱海、太湖、色林错、松西错、杞麓湖等,推动了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发展。同时,国外湖泊沉积与环境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其中代表性的有《湖泊沉积学原理》〔68〕、《湖泊的化学地质学和物理学》〔69〕等。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十分重视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以加深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深度。湖泊沉积磁性地层研究用于长尺度湖泊记录的环境演变研究〔6〕;环境磁学研究在湖泊沉积与环境研究中广泛应用〔46,50,58〕;137Cs和210Pb方法广泛用于现代沉积计

X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中部近2000年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湖泊沉积响应研究”(编号:49672132)和中科院“九五”重大项目专题“湖泊沉积与亚洲古季风气候变迁”(编号KZ951-A1-402-04)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张振克,男,1963年10月出生,副教授,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演变研究。

收稿日期:1998-09-08。

年和沉积通量计算〔65~67〕。在建立现代花粉-气候模型的基础上,定量研究古气候变化〔37〕;在生物地球化学方面,利用介形虫壳体的Sr/Ca、M g/Ca,定性-定量分析湖水古盐度变化〔65~66〕,介形类壳体氧同位素用于恢复古湖泊水位波动和古气候变化〔2,15,24,25〕;用沉积物有机指标指示湖泊的古环境类型;对青海湖近代湖泊沉积物中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酮的研究发现,不饱和脂肪酮的丰度和类型与原始的藻类输入有关,可以指示湖泊盐度和气温的变化〔22〕。根据岱海湖泊古水位波动恢复古降水变化〔36〕。

2 重要研究领域

2.1 湖泊沉积环境演变与亚洲古季风变迁

湖泊沉积记录的冷暖干湿组合及其反映的古湖泊水位波动是对依靠黄土记录建立的东亚古季风的重要补充,也是国际上建立气候模型的重要依据。不同区域的湖泊沉积与环境研究揭示了中国冰后期以来东亚季风的时空变迁特征:冰后期高湖面的出现时间具有北早南晚,由北、西北向南、东南迁移的特征;高湖面的出现与东亚夏季风极锋雨带位置相关〔1〕。对冰后期气候变化的不稳定性也在湖泊记录中得到证实,对青海湖〔25〕、色林错〔11〕、松西错〔14〕、呼伦湖〔38〕、固城湖〔43〕、艾比湖〔27〕等湖泊的研究揭示了Yonger Dryas冷事件的广泛存在。

印度季风是亚洲季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末次冰期间冰阶在我国西南、西北广大地区存在异常的湖泊急剧扩张〔71〕,这类广大范围的湖泊扩张与印度季风的影响有关。云贵高原湖泊在全新世初为高湖面,中全新世湖面降低,3500a BP左右出现湖泊扩张〔61〕。对阿拉伯海〔72〕、非洲〔73〕、印度〔74〕、中国云南和尼泊尔〔57,62〕晚冰期以来的海洋-湖泊沉积环境研究显示,全新世初期季风加强,中国西南地区降水增加,形成气候湿润、高湖面环境特征。9000a BP 以后由于季风加强,路径向西、北偏移,给北非、西亚、中亚和青藏高原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70~74〕;相反在中国西南季风区同期降水减少,气候偏干,湖面降低。云南鹤庆盆地的研究还发现相间较短时段的冷湿环境〔63〕,显示气候变化的不稳定性。青藏高原湖泊沉积记录的古气候演变〔11,14〕显示约4000a BP 开始出现明显冷干特征,指示西南季风强度减弱,而西南云贵高原一度降水增加,湖面升高〔63,71〕。

2.2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

(1)高原隆升的湖泊沉积记录。对青藏高原古湖泊沉积记录的研究有助于对高原隆升过程的认识。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的临夏盆地和南部的吉隆盆地河湖相(以湖相地层为主)沉积,分别记录30 M a BP和7.0M a BP以来的环境演化历史。临夏盆地的沉积记录显示,3.4M a BP开始沉积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可能代表青藏高原开始强烈隆升和高原主夷平面的解体过程;2.5Ma BP和1.70~1.66 M a BP相继发生强烈隆升,高原环境与现今接近,之后的高原河流的阶段性下切最终普遍形成七级阶地,0.8M a BP高原河流的下切也很强烈,反映构造抬升强烈〔4〕。高原南部吉隆盆地,沉积记录7.0M a BP以来的环境变迁,反映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的抬升开始于7.0M a BP以前,但强烈上升发生在2.0~1.7M a BP和0.8Ma BP以来;重要的气候事件发生在5.7M a BP、2.5M a BP,冰期与间冰期的气候旋回始于1.7M a BP,并于0.8M a BP后得到加强〔9〕。高原南北的构造抬升在时间上的异同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若尔盖RH和RM孔湖泊深钻研究显示,湖泊沉积对高原的隆升也有明显反映,700ka BP高原隆升加快,350ka BP和160ka BP若尔盖地区的构造抬升强烈,沉积速率加大、粒度增粗;并于30ka BP黄河切穿若尔盖盆地〔16〕。

(2)高分辨率湖泊深钻研究。若尔盖RH孔的综合研究建立了近百万年来青藏高原东部高分辨率的环境演化过程,划分出21个阶段,基本可以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对比〔13〕;与洛川黄土记录的古环境演化也有较好的可比性,反映过去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响应的一致性〔12〕。RH孔湖泊记录表明青藏高原隆升的不同阶段环境变化明显,900~700ka BP 以冷干与暖湿的气候组合为特征;700~480ka BP 高原全面进入冰冻圈,发育大规模冰帽冰川,表现为冷湿、暖干的气候组合;480~160ka BP高原环境日趋冷干,是低生物量时期;160~0ka BP有效湿度增大,以冷干、暖湿气候交替为特征,奠定今日环境的格局〔13〕。若尔盖RM孔沉积与冰心GRIP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末次间冰期早期(5e)气候的不稳定特征,并与北大西洋海洋沉积记录的Heinrich事件有较好相关性〔17〕。

(3)盐湖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在前期盐湖盐矿资源调查的基础上,80年代后期以来对青藏高原盐湖、新疆-内蒙古盐湖成因、环境演化的研究不断加深,并有《青藏高原盐湖》〔5〕、《西藏盐湖》〔3〕专著出版。对青藏高原盐湖沉积的综合研究,建立了40ka BP以来的古环境-古气候演化,40~28ka BP存

418

地球科学进展 第14卷

在最年轻的泛湖期;不同阶段各个区域的盐湖沉积记录对比发现:冰后期青藏高原的转暖(湿)期的出现具有由南、东南向北、西北渐晚的穿时性,南部出现在13ka BP,北部开始于11~9.5ka BP〔10〕。对青藏高原晚新生代地质年代、夷平面、阶地的综合研究发现,2.8M a BP以来高原有4次构造抬升,其中30ka BP以来的隆升十分强烈,上升幅度1400m,对高原盐湖演化、东亚和全球环境变化有重要影响;盐湖的形成演变与30ka以来高原迅速上升引起的河流溯源侵蚀和高原内部的断块升降有关,高原上升造成的气候变冷干也是重要因素〔19〕。

2.3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湖泊沉积响应研究

历史时期湖泊沉积记录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演变过程,湖泊沉积的连续性可弥补历史记载的不足。通过对湖泊沉积环境指标的研究,可以揭示流域环境变化事件,如火灾、河道变迁、洪水泛滥、海侵等。对北京昆明湖湖泊沉积的高分辨率研究发现,八国列强火烧圆明园的事实在湖泊沉积记录中表现为相应时段岩心中出现大量碳屑〔45〕。洪泽湖过去2000年来湖泊记录的环境演变反映了人类活动和洪水灾害双重影响下的湖泊演化过程〔51〕;对青海希门错近2000年的湖泊沉积记录的研究则主要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环境变迁〔18〕;对江汉平原M1孔沉积的研究揭示了长江南移的地质证据〔53〕;滇池现代湖泊沉积研究反映了湖泊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的历史过程〔59〕;北京房山东甘池沉积记录中碳屑含量反映火灾与植被、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的关系〔54〕。历史时期湖泊沉积环境研究表明:湖泊沉积对于小冰期、中世纪暖期等气候特征期的响应明显,并有一定的区域差异性;湖泊记录的环境突变与历史文献记载的人类活动事件有较好的一致性〔18,39,42,45,49,51,64〕。

3 展 望

近年来中国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由于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复杂性和中国区域自然环境的多样性,许多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1 湖泊沉积测年技术、环境指标定量化研究

要建立高分辨率环境演变的时间序列,对长尺度、缺失年层记录的湖泊沉积需要更加精确地测定年代,改进现有测年技术方法,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环境演变研究的需要。

现有湖泊沉积的高分辨率-多环境指标的综合研究发现,不同指标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单项指标或多或少都带有混合性。现阶段应在弄清指标的物理、化学、生物意义的基础上,加强湖泊现代过程的研究,力求在沉积指标与环境要素关系的定量方面取得突破。为了定量恢复环境演变的过程,探讨不同时空背景下沉积物环境指标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3.2 高分辨率环境演化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异规律

的研究

虽然80年代后期以来建立了多个湖泊的环境演化时间序列,但分辨率不一致、采用的环境指标不尽相同,给环境演化序列的比较和环境演化空间分异规律的研究带来较大的困难。目前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存在空白,非常缺乏10万年以来的湖泊记录,难以满足区域对比的要求,因此,急需选择关键的地段填补空白。已有对103~104年尺度上湖泊记录的环境序列的研究较多,现阶段要重视不同区域湖泊记录的环境演化的比较研究,重点分析环境演化的区域分异与季风变迁的关系,对特征时期古气候要素进行模拟,确立现今气候在环境演化过程中的相位,为未来趋势预测提供历史参考模型。

3.3 现代湖泊沉积动力过程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中国浅水湖泊众多,其环境系统复杂,在风浪、入湖水流、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下,湖泊沉积过程极不稳定,涉及到营养盐释放、有机质分解、生物生长、冲淤分布等,使得现代湖泊环境的研究难度很大。但是为了研究湖泊记录的古环境演化,就必须加强现代湖泊沉积动力过程的动态观测,从自然变化和人为影响两个方面努力揭示湖泊环境演化动态过程、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动力学机制,为古湖泊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3.4 中国第四纪湖泊数据库研究

全球古湖泊数据库成功地用于恢复晚第四纪以来的气候和大气环流系统的时空变化,并为比较和评价古气候模拟结果和改进大气环流模拟提供科学依据〔70,75〕。中国湖泊水位数据库(CLLDB)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该领域的研究可为重建东亚季风环流和季风时空变迁、为评价和改进古气候模型提供科学依据,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幅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3.5 学科交叉及与其他地质记录的比较研究

湖泊是相对独立的自然综合体,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连接点,这就要求对沉积物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的多指标分析,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的综合判识,得到符合实际的结果。湖泊流

419

第4期 张振克:中国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研究进展与展望

域的空间范围一般较有限,沉积记录的环境变化具有地域性特点,只有加强与黄土、冰心、树轮和历史记载的比较分析,相互取长补短,才能加深对不同环境指标及其组合的理解和认识,区分出全球的、区域的和地方的环境变化信息,总之要不断提高湖泊沉积与环境的研究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苏民.湖泊沉积的信息原理与研究趋势〔A〕.见:张兰生.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C〕.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22~31.

〔2〕 张彭熹,张保珍,钱贵敏,等.青海湖全新世以来古环境参数的研究〔J〕.第四纪研究,1994,3:225~238.

〔3〕 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西藏盐湖〔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8.1~190.

〔4〕 李吉均,方小敏,马海洲,等.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J〕.中国科学(D辑),1996,26(4):316~322.〔5〕 郑绵平,向军,魏新俊,等.青藏高原盐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1~431.

〔6〕 陈发虎,王苏民,李吉均,等.青藏高原若尔盖湖心磁性地层研究〔J〕.中国科学(B辑),1995,25(7):772~777.

〔7〕 李炳元,张青松,王富葆.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地区湖泊演化〔J〕.第四纪研究,1991,1:64~70.

〔8〕 陈克造,Bow ler J M,Kelts K.四万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迁〔J〕.第四纪研究,1990,1:21~31.

〔9〕 王富葆,李升峰,申旭辉,等.吉隆盆地的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喜玛拉雅山隆起〔C〕.中国科学(D辑),1996,26(4):329~335.

〔10〕 郑绵平,刘俊英,齐文.从盐湖沉积探讨40ka BP以来青藏高原古气候演替〔A〕.见:郑绵平编.盐湖资源、环境与全球变

化〔C〕.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6~20.

〔11〕 顾兆炎,刘荣谟,安川克己,等.12000年来青藏高原季风变化-色林错沉积物地球化学的证据〔J〕.科学通报,1993,38

(1):61~64.

〔12〕 王苏民,薛滨.中更新世以来诺尔盖盆地环境演化与黄土高原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学(D辑),1996,26(4):323~

328.

〔13〕 王苏民,施雅风,沈吉,等.青藏高原东部800ka来古气候与古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A〕.见:青藏项目专家委员会.青

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学术论文年刊

(1994)〔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236~248.

〔14〕 Gas se F,Anold M,Fontes J C,et al.A13000-year clim ate record fr om W es tern Tibet〔J〕.Nature,1991,353(24):742

~745.

〔15〕 Lis ter G S,Kelts K,Ch en Kezao,et https://www.doczj.com/doc/e717253968.html,ke Qinghai,Chi-na:clos ed-basin lake levels an d the oxygen isotope r ecord for

ostracoda since the las t Pleis tocene〔J〕.Palaeogeogr 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1991,84:141~162.〔16〕 王云飞,王苏民,薛滨,等.黄河袭夺若尔盖古湖的沉积学依据〔J〕.科学通报,1995,40(8):723~725.〔17〕 吴敬禄,王苏民.青藏高原东部RM孔碳酸盐氧同位素揭示的末次间冰期气候特征〔J〕.科学通报,1996,41(17):1601

~1604.

〔18〕 王苏民,薛滨,夏威岚.希门错2000多年来气候变化的湖泊记录〔J〕.第四纪研究,1997,(1):62~69.

〔19〕 朱允铸,刘成林.青藏高原30ka以来的构造上升运动及其对青藏盐湖演化、东亚及全球环境的影响〔A〕.见:郑绵平编.

盐湖资源、环境与全球变化〔C〕.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21

~27.

〔20〕 张彭熹,张保珍,杨文博.青海湖冰后期以来古气候波动模式的研究〔J〕.第四纪研究,1989,(1):66~77.

〔21〕 张平中,王先彬,陈践发,等.湖相有机质的氢指数及碳同位素组成〔J〕.科学通报,1995,40(18):1682~1685.

〔22〕 李景贵,范璞,Philip R P.等.青海湖沉积物中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酮(长链烯酮)〔J〕.沉积学报,1995,13(1):1~6.

〔23〕 卫克勤,林瑞芬.内陆封闭湖泊自生碳酸盐氧同位素剖面的古气候意义〔J〕.地球化学,1995,24(3):215~224.

〔24〕 吉磊,朱育新,王苏民.介形类微量元素分析应用于诺尔盖盆地RM孔的古环境解释〔A〕.见:青藏项目专家委员会.青藏

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学术论文年刊

(1995)〔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23~129.

〔25〕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西部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中心.青海湖近代环境的演化和预测〔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270.〔26〕 林瑞芬,卫克勤,Gas se F,等.新疆玛纳斯湖沉积柱样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J〕.地球化学,1996,25(1):63~72.

〔27〕 李国胜.艾比湖冰消期以来的D13C记录与突变气候事件研究〔J〕.科学通报,1993,38(22):2069~2072.

〔28〕 韩淑缇,瞿章.北疆巴里坤湖内陆型全新世气候特征〔J〕.中国科学(B辑),1993,23(11):22~31.

〔29〕 羊向东,王苏民.一万多年来乌伦古湖地区花粉组合及其古环境〔J〕.干旱区研究,1994,11(2):7~10.

〔30〕 吴敬禄.新疆艾比湖全新世沉积特征及古环境演化〔J〕.地理科学,1995,15(1):39~46.

〔31〕 文启忠,乔玉楼.新疆地区13000年来的气候序列初探〔J〕.

第四纪研究,1990,(4):363~368.

〔32〕 郑绵平,齐文,吴玉书,等.晚更新世以来罗布泊盐湖的沉积环境和找钾前景初析〔J〕.科学通报,1991,36(23):1810~1

813.

〔33〕 王靖泰,焦克勤.柴窝铺-达坂城地区地貌第四纪沉积及湖面变化〔A〕.见:施雅风主编.柴窝铺-达坂城地区水资源与

环境〔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11~22.

〔34〕 王苏民,冯敏.内蒙古岱海湖泊环境变化与东南季风强弱的关系〔J〕.中国科学(B辑),1991,21(7):759~768.

〔35〕 王苏民,余源盛,吴瑞金,等.岱海——湖泊环境与气候变化〔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0.

〔36〕 李容全,郑良美,朱国荣.内蒙古高原湖泊与环境变迁〔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219.

〔37〕 王苏民,吉磊.呼伦湖——古湖泊学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1~125.

〔38〕 王苏民,吉磊,羊向东,等.内蒙古扎赉诺尔湖泊沉积物中的新仙女木事件记录〔J〕.科学通报,1994,39(4):348~351.〔39〕 马燕,王苏民.内蒙岱海近400年来的硅藻植物群及其环境

420

地球科学进展 第14卷

意义〔J〕.湖泊科学,1992,4(2):19~24.

〔40〕 李容全,贾铁飞.根据内陆湖水面变化恢复古降水的方法〔J〕.科学通报,1992,37(14):1036~1039.

〔41〕 郑喜玉,张明刚,董继和,等.内蒙古盐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295.

〔42〕 张振克,吴瑞金,王苏民,等.2600年来居延海环境演变的湖泊沉积记录〔J〕.湖泊科学,1998,10(2):156~161.

〔43〕 王苏民,羊向东,马燕,等.江苏固城湖15k a以来的环境变迁与古季风关系探讨〔J〕.中国科学(D辑),1996,26(2):137

~141.

〔44〕 马燕,郑长苏.太湖全新世海相硅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J〕.科学通报,1991,36(21):1641~1643.

〔45〕 黄成彦.颐和园昆明湖3500余年沉积物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1~118.

〔46〕 马醒华,孙知明,胡守云.哥德堡事件在湖泊沉积物中的记录〔J〕.第四纪研究,1994,2:175~182.

〔47〕 李文漪,刘光王秀,周明明.湖北西部全新世温暖期植被与气候〔A〕.见:施雅风主编.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C〕.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94~99.

〔48〕 张晓阳,蔡述明,孙顺才.全新世以来洞庭湖的演变〔J〕.湖泊科学,1994,6(1):13~21.

〔49〕 吴艳宏,羊向东,朱海虹.鄱阳湖湖口地区4500年来孢粉组合及古气候变化〔J〕.湖泊科学,1997,9(1):29~34.

〔50〕 余立中,许羽,许世远,等.太湖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湖泊科学,1995,7(2):141~150.

〔51〕 杨达源,王云飞.近2000年淮河流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与洪灾-黄河中游的洪灾与洪泽湖的变化〔J〕.湖泊科学,1995,

7(1):1~7.

〔52〕 沈吉,王苏民,羊向东.湖泊沉积物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测定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J〕.海洋与湖沼,1996,27(4):400~

404.

〔53〕 朱育新,王苏民,吴瑞金.全新世江汉平原地区长江南移年代的沉积学证据〔J〕.科学通报,1997,42(18):1972~1

974.

〔54〕 张佳华,孔昭宸,杜乃秋.北京房山东甘池15000年以来碳屑分析及对火发生可能性的探讨〔J〕.植物生态学报,1997,

21(2):161~168.

〔55〕 沈吉,王苏民,刘松玉,等.固城湖9.6ka BP发生的一次海侵记录〔J〕.科学通报,1997,42(13):1412~1414.

〔56〕 W illiam Y B C,刘金陵.11000年以来太湖的形成与演变〔J〕.古生物学报,1996,35(2):129~135.

〔57〕 宋学良,李百福,Brenner M,等.云南中部石灰岩地区高原湖泊古湖沼学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4.1~

114.

〔58〕 Yu L izhong,Oldfield,W u Yush u,et al.Pal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 of m agn etic measu rements on s edim ent core from

Kunm ing Basin,S outhw es t Ch ina〔J〕.Journal of Paleolim nol-

ogy,1990,3:95~111.

〔59〕 吴瑞金,项亮,钱君龙,等.云南滇池近代环境恶化的沉积记录〔A〕.见: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集刊,第13号

〔C〕.1995.1~10.

〔60〕 陶发祥,洪业汤,姜洪波.贵州草海最近8k a的气候变化〔J〕.

科学通报,1996,41(16):1489~1492.

〔61〕 朱海虹.云南断陷湖泊沉积与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1~513.

〔62〕 中国科学院中澳第四纪合作研究组.中国-澳大利亚第四纪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250.〔63〕 蒋雪中,王苏民,羊向东.云南鹤庆盆地30ka以来的古气候与古环境变迁.湖泊科学,1998,10(2):10~16.

〔64〕 罗建育,陈镇东.高山湖泊沉积记录的近4000年气候与环境变化〔J〕.中国科学(D辑),1997,27(4):366~372.〔65〕 吉磊.中国过去2000年湖泊沉积记录的高分辨率研究现状与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1995,10(2):169~175.

〔66〕 万国江.137Cs及210Pb ex方法湖泊沉积计年研究新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5,10(2):188~192.

〔67〕 项亮,王苏民,薛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泄漏137Cs在苏皖地区湖泊沉积物中的蓄积及时标意义〔J〕.海洋与湖沼,1996,

27(2):132~137.

〔68〕 霍坎松L,杨松M著.湖泊沉积学原理〔M〕.郑光膺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69〕 莱尔曼A著.湖泊的化学地质学和物理学〔M〕.王苏民等译.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1~370.

〔70〕 COHM AP members.Climatic ch anges of the las t18000 years:observations and model simulations〔J〕.Science,

1988,241(26):1043~1052.

〔71〕 王苏民,王富葆.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湖泊记录〔A〕.见:施雅风主编.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C〕.北京:海洋出版

社,1992:146~152.

〔72〕 S irock o F,Sar nthein M,Erlenk eus er H,et al.Century-scale even ts in mon soonal climate over the past24000years〔J〕.

N ature,1993,364(22):322~324

〔73〕 Kutzbach J E.Es timates of pas t clim ate at Paleolake Chad, North Africa〔J〕.Quaternary Research,1980,14:210~

223.

〔74〕 Su kumar R,Rames sh R,Pant R K,et al.A D13C r ecord of late Quaternary climate change from tropical peats in s outh-

ern India〔J〕.Natur e,1993,364(19):703~706.

〔75〕 于革.全球晚第四纪湖泊数据库的研究〔J〕.湖泊科学, 1997,9(3):193~202.

421

第4期 张振克:中国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研究进展与展望

ADVANCE AND PROSPECTS OF LAKE SEDIMENT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STUDY IN CHINA

ZHA N G Zhenke1o,WA N G Sum ino

(1Dep artment o f L and and Ocean S ciences,N anj ing Univ ersity,N anj ing 210093,China) (oL abor atry of Lake Sediment and Environment,N anj ing Insititute o f Geograp hy

and L imnology CA S,N anj ing210008,china)

Abstract:The new pro gress in lake sedinment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China after late1980's has been com prehensiv ely discussed.T he highlights emphasized in the paper are Asian paleom onsoon changes recorded by lake sediments,Enviro nmental changes of Qing hai-Xizang Plateau recorded by lacus-tr ine sedim ents,lake responses for the nature-hum an interaction et al.Meanw hile the impo rtant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on lake sedim ent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future are pointed o ut,including the quantitative r elationship betw een lake enviro nm ent prox ies and climate factors,hig h-r esolutio n ev olution-ary sequence and spacial differentiation of environments,mo dern lake dynamic process and enviro nm ent, Chinese lake database in Quater nary and g lobal changes,com parative study of differ ent natural r ecords w ith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Key words:Lake sediments;Enviro nm ental chang e;Asian paleo monso on chang e;H uman-nature in-teraction;China.

第1届中法地球科学青年科学家

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

为进一步推进中法两国地学界跨世纪的合作与交流,增进中法青年科学家的相互了解,推动实质性的合作研究,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共同组织的“第一届中法地球科学青年科学家学术讨论会”于1999年5月4日在北京召开。中法两国科技合作始于1978年,近20年来,我国地球科学家与法国同行在大地构造、地球物理及地震预测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1998年6月于北京召开的第8届中法政府间科技合作双边混委会议,决定将地学纳入由中、法政府间科学技术混委会管理的“前沿研究计划(PRA)”。

来自中、法地球科学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等部门的领导共40余人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孙枢院士、地球科学部主任周秀

骥院士,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副主任Vidal博士,科技部基础司副司长、中法“前沿研究计划”中方主席邵立勤及法国驻华使馆科技专员米楠博士分别在开幕式上讲话。法国教育科研技术部部长阿莱格尔教授专门为会议发来贺信,鼓励中法青年科学家为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会议期间,中、法地球科学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围绕大陆水循环及大陆动力学等内容进行了学术交流与研讨,同时对今后双边合作研究计划进行了探讨。并参观了北京大学水环境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环境地质研究中心等单位。

此次会议对今后中法两国在地球环境、灾害及水资源领域的合作将起到重要和积极的推进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新闻通稿1999年第4号)

422

地球科学进展 第14卷

环境演变的原因

环境演变原因 人类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利用大自然、开发大自然和改选大自然,必然会影响地球环境,使其发生变化,这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要研究这些变化和恶化哪些是地球本身自然演化造成的,哪些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也就是说,要区别哪些是自然演变,哪些是人工诱发。对那些因人类无节制地利用地球资源和无所顾忌的生产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恶化,如废气、废水对大气和水源的污染、石油对海洋的污染、森林面积的减少、淡水资源匮乏和植物灭绝等,显然需要人类猛醒,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变。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也经历着地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据估计,目前地球上物种的灭绝速率是人类活动之前的100到1000倍。按照中等范围的全球气候变暖情形,到2050年,占地球陆地表面积20%的区域中,有15%—37%的物种注定消亡。与全球变化有关的、引起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由于森林砍伐引起的生境片段化和栖息地的丧失,由于全球变暖引起的生物物候期和分布范围的变化、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大气氮沉降和施肥等。 人类对自身居住环境的影响古来就存在,但是在工业化开始后对环境的危害日益加剧。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天空昏暗、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垃圾围城……,连远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DDT等农药残余,珠穆朗玛峰遍地狼藉?蓝天碧水已经成为许多人儿时的记忆和遥不可及的梦想。 南极臭氧空洞,是因为过去氟利昂用量过多,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会有大量紫外线照射地球,皮肤癌等发率升高,地球温度升高;许多水域会发生赤潮等是因为生活工业废水进入水域,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营养化造成的,会导致鱼虾死亡,也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损害人们的健康;美国的原始森林遭破坏,是人为的,有很多树木都是被砍伐的。造成很多动物流离失所,甚至有些物种灭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这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这篇报告文学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其他例如砍伐树木、挖掘河沙、杀伤动物等等事例不胜枚举。 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的因素所造成。平时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大量“三废”和某些工业、生活设施的突发意外事故,以及医院未经处理的废弃物等均可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时可引起危害。战时由于大量使用各种武器对居民的杀伤和对居民区的破坏,更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 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我国湖泊沉积环境演变研究中元素地球化学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第7卷 第3期1999年9月 盐湖研究 JOU RNAL O F SAL T LA KE R ESEA RCH V o l.7 N o.3 Sep.1999 我国湖泊沉积环境演变研究中元素 地球化学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α 谭红兵 于升松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西宁810008)α 摘要 全球气候恶化,洪涝、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科学研究预测区域乃至全球环境演变趋势,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成为目前全人类面临的一大课题。要科学的掌握环境变化的规律,就必须研究过去的环境变迁,沉积物无疑是最好的研究对象。而湖泊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直接出露于地表,其沉积物则是最好记录环境变化信息的载体。近几年来元素地球化学在研究湖泊演变历史,揭示湖泊环境变迁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今后的工作应着眼于分析研究引起源泊环境变化的原因,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及其演变规律,进而对未来环境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和对自然灾害进行防治,或许是今后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元素地球化学 环境演化 影响因素 分类号 P941.78 X142 目前对湖泊沉积物地化元素的研究主要从其特征元素的含量及其元素对的比值分析、微量元素异常分析、稀土模式分析、同位素分布特征等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力图找到变化规律,建立变化模式,并应用于实践。 1 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应用现状 1.1 湖泊沉积物有机质中特征元素含量变化的研究 沉积物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和沉积环境对元素在空间上的分布有重要影响〔1〕,而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生物活动又依赖于环境条件,故对这些有机地化元素的研究更具突出意义。目前分析最多的有机质元素有C,N,P,S,H等。 目前有机碳常用测定方法:重铬酸钾(K2C r2O7)容量法-外加热法,也可将样品烘干用L ECOCHN-932元素分析仪测定〔2〕。有机N,P用过硫酸盐-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有机S可将样品压制成饼,使用R igaku R I X2000型荧光分析仪测定〔3〕。氢指数(H I)在ROCK-EVAL 热解仪上进行,结果以S23100 TOC计算,即可得每克有机质碳热解产生的毫克烃量作为指标。〔4〕 对于分析结果,在湖泊沉积物研究中则常把有机碳(TOC),总硫和其比值(TOC T S), α α修回日期:1999201212 收稿日期:1998212221

焦作市水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浅析

焦作市水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浅析 【摘要】: 本文完成了焦作市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需水量预测、水平衡分析,开展了水资源保护、水资源配置研究;提出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布局和配置方案。 【关键词】:水资源分区;水质评价;变化趋势 [ Abstract ]: This paper completed the Jiaozuo city water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evaluation, prediction of water demand, water balance analysis of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ut forward the overall layout and configuration scheme. [ Key words ]: water resources zoning;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change trend 1 焦作市概况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112°34′~113°47′,北纬34°53′~35°28′。全市面积4001km2。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地形和季风影响,气候季节差异性较大。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冷少雪。焦作市地处黄河和海河两大流域,北部为太行山区,地形陡峭,山峰连绵;南部为平原区,地形平坦。 2 水资源分区 根据焦作市地形地质条件、河流分布将焦作市水资源划分为:漳卫河山区、漳卫河平原区、沁丹河区、小浪底——花园口干流区(表1)。 焦作市水资源评价流域分区 3 地表水资源量 3.1山丘区地表水资源量计算 焦作市山丘区是地表水资源的主要形成区。根据各水资源分区的气象及下垫面条件,综合考虑气象、水文站点的分布,采用代表站法,推求分区径流量。 以降雨量修正的面积权重推求规划区河川径流量公式:

中国史前时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史前时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佚名 一、中国史前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质学研究表明,中国史前及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格局,是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而形成的。进入地史的新生代后,全球发生了剧烈的造山运动。第三纪是造山运动最为剧烈的时期。由于欧洲的阿尔卑斯、亚洲的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的造山运动,使得海洋范围缩小,陆地面积扩大,最终形成了现今地球的海陆轮廓。 对中国现今地形影响最大的是喜马拉雅运动。依据板块运动理论,喜马拉雅运造山动是由于第三纪印度、阿拉伯等小板块碰撞亚洲大陆而发生的。喜马拉雅地区,在始新世时还是海洋环境,中新世时强烈的造山运动使这一地区上升为陆地,上新世晚期青藏高原已抬升到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更新世早期平均海拔为2000米,更新世中期高原面在3000米左右,更新世晚期广大原面已达4500~ 5000 米的高度。喜马拉雅运动导致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 首先,喜马拉雅运动,不仅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而且引起了中国大陆的一系列大规模的差异性升降构造变化,形成了西高东低呈巨大的三级阶梯形下降的自然地貌基本格局,即由珠穆朗玛峰等一系列高大山系和青藏高原组成的第一级阶梯,海拔高度一般为4000~ 5000 米;自昆仑山和祁连山以北、横断山脉以东,地势急剧下降而形成第二级阶梯,包括新疆和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海拔高度多在1000~ 2000 米之间;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到滇东高原一线以东,地势再次下降形成第三级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地区,高度也降到1000米以下到数十米。 其次,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大大改变了中国的古地貌,引起了西风激流的动力作用,改变了中国各地气候要素的组成。在强大的西风激流吹扬下,中亚内陆沙漠地区的大量粉尘被抬升到3000米以上的高空,随风向东南方向飘移。之后,由于东南季风的干扰和秦岭、六盘山、吕梁山、太行山的阻隔和截留,风速变慢,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大量沉积下来,形成巨厚的黄土堆积。中国第四纪黄土研究表明,黄土是从距今约250 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开始堆积的。但当时,由于青藏高原上升的还不很高,西风激流的作用尚不很强,最早形成的午城黄土的沉积的速率、厚度和广度均较小。中更新世时,随着青藏高原的不断抬升,风力作用和沉积速率加强,在黄河中游,特别是泾、洛河流域形成了厚达数十米的离石黄土。更新世晚期,由青藏高原进一步上升到现代的高度,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最终基本形成,气候进一步变得干凉,风力作用和马兰黄土的堆积速度明显加快,最终在中国北方形成了总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堆积,并在黄河中游一带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黄土高原。 再次,喜马拉雅运动还引起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阴山、燕山、秦岭、南岭等山系的强烈上升,大大改变了中国各地气候要素的组成,最终形成了三大自然区域:即东部季风区(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青藏高原以东)、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以北)和青藏高寒区。此外,境内的一些东西走向山脉,阻当了西北寒流的南下和东南暖湿气流的北上,对于大气热量和水分的再分配也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自北而南-形成了温度、降水量、植被有所差异的几个气候区。北部天山-祁连山-阴山-燕山一带是划分暖温带和温带的分界

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新进展

35 Luo Z W,Thom ps on R,W oolliams J A.A population genetics m odel of marker2assisted selection.G enetics,1997,146:1173~1183 36 Hill W G,R oberts on A.Linkage disequilibrium in finite populations.Theor Appl G enet,1968,38:226~231 37 K imura M.Ev olutionary rate at the m olecular level.Nature,1968,217:624~626 38 G illespie J H.The Causes of M olecular Ev olution.New Y ork:Ox 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39 Freimer N B.Expanding on population studies.Nature G enetics,1997,17:371~373 (1998210228收稿)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新进展 王苏民 张振克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沉积与环境开放实验室,南京210008) 摘要 综合分析了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新进展,着重对湖泊沉积记录与亚洲古季风变迁、青藏高原隆升的湖泊沉积记录、高分辨率湖泊钻探研究、盐湖沉积与环境演变、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湖泊响应、现代湖泊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扼要综述,指出今后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湖泊沉积环境指标与气候要素关系的定量研究、高分辨率环境演化时间序列与空间分异规律、现代湖泊沉积动态过程与环境、中国第四纪湖泊数据库与全球变化研究. 关键词 湖泊沉积 环境演变 新进展 中国 1986年国际科学联合理事会(ICS U)组织实施的以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为核心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 BP),在重视现代全球变化过程研究的同时,亦强调对过去全球变化(PAGES)的研究.IG BP的目标是增强对未来几十年至百年全球变化的预测能力,为国家和全球的资源管理和环境战略决策服务. 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研究是PAGES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我国湖泊沉积与环境研究在8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是围绕石油、煤炭、盐湖盐矿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对中、新生代盆地的古湖泊沉积与环境进行较深入的研究[1].80年代后期以来由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各部委资助的有关研究项目组成了我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核心[2],其中利用湖泊沉积进行环境演变研究已成为十分活跃的领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PAGES研究的发展.本文就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领域的进展与展望提出雏议. 1 湖泊沉积与环境研究的新进展 1.1 研究范围扩大、内容丰富、成果显著 我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显著,不同区域的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过程存在较大差异.80年代后期以来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专著和论文涉及的研究范围扩大,内容日益丰富,成果显著,其中主要有青藏高原盆地(古湖泊)、湖泊和盐湖[3~34]、新疆干旱区湖泊和盐湖[35~44]、内蒙古高原湖泊和盐湖[45~56]、中国东部平原湖泊[57~75]、云贵高原湖泊[76~83]和台湾高山湖泊[84,85].借鉴国际湖泊沉积环境研究,采用多环境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对湖泊环境进行综合判识,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对与湖泊沉积相关的现代湖泊资源开发与环境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对合理开发利用湖泊资源和解决中国当前日益严重的湖泊富营养化、水污染等环境问题进 975

最新甘肃省水资源演变趋势研究

甘肃省近60年来水资源演变及趋势预测研究摘要:本文利用41个水资源代表站自建站以来的原始观测序列来分析我省地表水资源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其演变趋势进行超长期预测。分内陆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分别做趋势分析、显著性检验和跳跃检验,从另一个更加确切、更加真实、更加直观的角度来认识我省地表水资源量的演变规律,并且运用比较适合我省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文模拟模型来对未来15年各代表站的降水量和径流量进行超长期的预测和展望,希望能给水资源管理者提供有利的决策支撑数据。 关键词:演变趋势规律及预测研究水资源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TV12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气温变暖,人类活动对降水径流的影响的日益增大,我省水资源情势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过去的演变规律是什么,现在将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它将对我省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决定性的作用体现在哪里?自建国以来近60年,我省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曾全面展开三次,每次评价成果都在证明水资源呈减少趋势。本课题就我省典型代表站自有观测资料以来到2005年截至的实测资料序列进行分析,从另一个更加确切、更加真实、更加直观的角度来认识我省地表水资源量的演变规律,并且运用比较适合我省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文模拟模型来对未来15年各代表站的降水量和径流量进行超长期的预测和展望,希望能给水资源管理者提供有利的决策支撑数据。 1 甘肃省水资源概况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部偏北,在东经92°20′~108°46′、北纬32°31′~42°50′之间。东邻陕西省,北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西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与青海省交界,南与四川毗连。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从东南到西北呈狭长状伸展,东西斜长1655公里,南北宽68~530公里,处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外流区河流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内流区河流为河西内陆河流域,全省分三个流域九个水系,年径流量大于1亿m3的河流78条。

冰川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冰川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人教111 2011212551 傅萧冰川是指发生在陆地上,由大气固态降水演变而成的,通常处于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它随气候变化而变化,但不是在短期内形成或消亡。雪线触及地面是发生冰川的必要条件。因此,冰川是极地气候和高山气候的产物。 在极地和高山地区,气候严寒,常年积雪,当雪积到地面上,如果温度降到零下,受它本身压力作用或再度结晶而造成的雪粒,称为粒雪。当雪层增加,将粒雪往更深处埋,冰的结晶会越变越粗,而粒雪的密度则因存在于粒雪颗粒间的空气体积不断减少而增加粒雪变得更为密实,形成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形成后,因受自身很大的重力作用形成塑性体,沿斜坡缓慢运动或在冰层压力下缓缓流动成冰川。 冰川个体规模相差很大,形态各具特征,生成时代前后不同,冰川性质和地质地貌作用等也都不一致。 科学家也依靠不同形态、规模、所处地形,冰川分为了山岳冰川、大陆冰川、高原冰川和山麓冰川。 地球上七大洲都有着冰川的分布,冰川的面积占了陆地面积的10%以上。南极大陆有着世界上最集中的冰川,大片大片的冰川覆盖在南极大陆的表面。而我国的冰川面积也占了大约亚洲冰川面积的50%。中国冰川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六省区。中国冰川自北向南依次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等山脉。这些山脉山体巨大,为冰川发育提供了广阔的积累空间和有利于冰川发育的水热条件。而中国的山岳冰川按成因可分为大陆行冰川和海洋性冰川两大类。 我们似乎以为冰川一直亘古不变地存在在那里,似乎是没有运动。但是,相对比之后,你会发现,冰川其实一直悄悄地在运动。 冰川的运动,和流水的运动其实有些相似,中间速度快,两边速度较慢。冰川表面有许多裂隙,有些裂隙有几十米深。裂隙的存在,说明冰川有脆性。不过,经过了数百年的观察,冰川上的裂隙极少超过六十米深。多数裂隙远远小于这个深度就闭合了。这又说明冰川下部是塑性的,它可以柔软地适应各种外力作用而不致发生破裂。因此,可以把冰川分为两层,表面容易断裂的这一层叫做脆性带,而下部柔软的那层叫做塑性带。塑性带的存在也是冰川能够运动的根本原因。 而正是因为在外力增高时,超过了冰的破裂强度,冰发生断裂。在长期的受力下,冰下部塑性变形。冰川下部受到上部冰层的压力和上游冰层的推力,总是处于受力状态,于是,下部冰层的可塑性表现地更加充分,从而使得塑性带得以出现,而表层缺乏长期受力的则在外力突然增加后做弹性或脆性变形成为了脆性带。而冰川运动则是冰川对河床的刨蚀和搬运,对于环境也有着显著影响。 冰川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在极地和中低纬度的高山冰川区,冰川本身是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并形成独特的冰川景观。规模较小的冰川只对附近的确气候发生影响,而较大冰川的影响则大得多。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之一,冰川则对水圈的水循环有着重要作用。冰川上方大气降水到达冰川后不存在最基本的蒸腾,而蒸发量和渗透量也是非常的小。所以,到达冰川的降水基本可以全部转化为地表径流。这既可以为河流提供补给来源,也可以积极为河流进行调节。冰川的此项活动可以讲长期处于固态的水转化为液态。但是冰川对于河流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高温干旱的年份,由于降水少,消融多,冰川自然而然可以为河流调节。 而冰川的冰盖作为一种特殊的下垫面,冰盖也能增强地球的反射率,从而促使地球进一步

中国自然环境演变

第七章中国自然环境演变 古地理学 研究古地理的方法:通过对组成地壳岩石(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的岩相或形成环境、地壳运动以及沉积岩中所含生物化石和对气候环境具有指示意义的矿物及岩层的综合分析来进行。 1生物地层法:沉积岩上下间的接触关系,沉积物的颗粒、质地、颜色的变化,岩层中或沉积物中所含的一些生物遗体或遗迹(化石)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反映当时的构造运动形式,古气候状况。 2放射性测年手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3同位素测定年龄方法 第一节第四纪以前古地理景观的演变 晚元古代以前(17亿年以前)已经形成一个不大古陆台。轮廓像平卧的镰刀。进入晚元古代之后,先后发生了4次较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造山—造陆运动:东安运动(武陵运动),晋宁运动(雪峰运动),澄江运动,震旦运动。生物:震旦纪初期,生物以低等海藻为主;晚期,出现硬壳的小型动物; 古气候:震旦纪初期,柴达木以北、胶辽地区(燥热)、华南(温暖或湿热);晚期,一些高山地区形成山谷冰川。震旦纪大冰期:具有世界意义的最古老一次冰期 一、古生代自然地理环境 古生代包括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和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 泥盆纪早期的加里东运动;二迭纪末期的海西运动; (一)加里东运动以前的环境 1.海洋>陆地:海洋占优势的时代 2.生物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三叶虫是当时的代表种(约占60%)。其次是腕足类动物(约占30%);植物仍以海生菌藻类为主。末期出现少量半陆生的裸蕨植物。 (二)加里东运动的结果:加里东运动是一次造陆运动。使我国陆地范围扩大,生物界开始征服大陆。 植物界第一次大发展:蕨类时代 泥盆纪(以裸蕨为代表,“裸蕨时代”);石炭二迭(蕨类时代,我国重要的成煤期之一) 动物界两次大飞跃:从无脊椎到脊椎和从水到陆。 泥盆纪“鱼类时代”;石炭二迭,总鳍鱼,逐步演化成两栖类“两栖类时代” (三)海西运动 1是一次造山运动;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秦岭以及蒙古—兴安、阿尔泰等海槽都相继隆起,形成古天山、古昆仑山、古秦岭、古阿尔泰山等许多主要山脉,并伴随着广泛的岩浆活动; 2地势起伏,分异显著,山岭盆地,互相隔阻,中国出现大陆空前占优势的时代; 3气候由湿润变得十分干燥。 4环境的变化使得生物界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松柏科、苏铁科和银杏目的植物(裸子植物), 5出现了爬行动物。 二中生代自然地理环境 (一)海陆与地形的变化 1.印支运动(三迭纪中晚期):使得古秦岭、故昆仑山等重新上升,云贵高原出露,横断山脉隆起,海水西退,中国已经从海陆对立的环境发展到大部分是大陆的环境。即基本结束南海北陆的局面,使华南华北连成一片完整大陆。当时我国地形大势东高西低,河流向西流。 2.燕山运动(侏罗、白垩纪):这次运动对我国的大地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奠定了我国大地貌的骨架。(1)除喜马拉雅地区、台湾及东北北部外,全国陆地连成一片。 (2)在老构造基础上发生强烈的断块升降运动,造成许多断陷盆地和断块山地。 (3)造成了东部的华夏式构造,包括华夏式山地和长轴为华夏式的盆地,并伴有广泛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 我国现代构造和地貌轮廓在中生代末期,即燕山运动以后就基本上奠定基础。 (二)气候和生物的演变 1.气候转向温暖,出现明显的地带性分异。 由于白垩纪炎热的气候条件,加上燕山运动造成的断陷盆地发育红色风化壳。。。流水作用侵蚀、搬运、沉积于盆地中,发育成红层。 在广大内陆盆地和东南沿海一带小型盆地内白垩系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石膏、芒硝及岩盐等卤族元素矿产。 2.生物界:植物中松柏、苏铁、银杏类繁盛,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海洋中菊石类繁盛。晚三迭纪、侏罗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政策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政策的发展 摘要:环境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环境保护政策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三十多来,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在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形势中不断深化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经济手段和政策在环保中开始发挥作用,环境保护政策开始强调“人文关怀”的回归,环保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本文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报告中对环境问题的表述,总结三十多年来环境政策的演变发展,揭示我国环境工作在近三十多年取得长足发展。 0 前言 20世纪发生的世界八大公害在全球掀起了环境保护的浪潮,人们认识到环境政策是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有力工具。为此一些发达国家率先行动起来,纷纷颁布了相应的环境政策法规。美国于1969年制定的《国家环境政策法》(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简称NEPA),是世界范围内最早的环境法,它既是防止环境污染的规制法,又是把行政机关的有关环境的行政决定过程在一般公众面前进一步明确化的法律。而欧盟在1972 年10 月也正式颁布了欧共体共同的环境政策,1973年11月颁布实施了欧盟第一个环境行动计划。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一直维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然而环境问题也始终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并危及我国经济、社会、政治、健康和生态的安全。环境问题是典型的“外部性问题”,多为“市场失灵”所致。因此,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为未来环境质量的改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特殊国情,中国环境保护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报告中对环境问题的表述,总结了三十多年来环境政策的演变发展,揭示了我国环境工作在近三十多年取得长足发展。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变化趋势及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717253968.html,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变化趋势及特点 作者:侯慧敏严维 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32期 Changing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Resources of Shiyang River Basin Hou Huimin;Yan Wei (①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兰州 730050; ②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兰州 730050) (①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Lanzhou 730050,China; ②Lanzhou Resources & Environment Voc-Tech College,Lanzhou 730050,China) 摘要:石羊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变化趋势和特点是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不大,多 年补给基本稳定;垂直及水平呈梯度分布;多年变化具有较明显的周期性。地下水多年动态 总体特征是地下水位持续性下降。 Abstract: Changing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resource of Shiyang river basin include that annual runoff distribution is uneven; annual change is little and supply is basic stability;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show gradient distribution; and the obvious change is cyclical for years. Years’ dynamic general characteristic of groundwater is underground water level persistent decline. 关键词: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变化趋势 Key words: Shiyang river basin;water resources;changing trend 中图分类号:TV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317-01 1流域概况 石羊河流域位于甘肃省河西地区东部,处于乌稍岭以西,祁连山北麓,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1°41′~104°16′,北纬36°29′~39°27′之间,东南与白银、兰州两市相连,西南紧靠青海省,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_下_

资源环境与发展2007年第4期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下) 秦大河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研究员,中国北京,100101) (接上期第4页) 四、减缓气候变化有“锦囊妙计”吗? 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它和经济社会密切相关,因而也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化高度重视。 科学界对于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气候变化的认识虽然有长期的历史,但国际上采取实质性的应对行动是近20多年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四项重大行动具有历史意义: 第一是1979年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在其发表的宣言中提出,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像现在这样增加,则气温的上升到20世纪末将达到可测的程度,到21世纪中叶将会出现显著的增暖现象。第二是1985年10月,国际科学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召开奥地利菲拉赫会议。会议提出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等其它温室气体浓度以现在的趋势继续增加的话,到21世纪30年代二氧化碳的含量可能是工业化前的2倍,全球平均温度可能提高1.5-4.5℃,同时导致海平面上升0.2-1.4米。第三是1988年12月联合国第43届大会通过了《为人类当代和后代保护全球气候》43/53号决议,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对气候变化问题采取必要和及时的行动,并要求当时成立不久的IPCC就全球气候变化现状进行综合评估并对未来的国际气候公约提出建议。第四是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153个国家正式签署了公约。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公约是一个原则性的框架协议,规定了发达国家缔约方于200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没有涉及2000年以后的排放义务。为此,公约缔约国决定在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三次缔约国大会上制定具体政策和措施。这就形成了《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规定附件1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应将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减排总量在1990年的排放水平上至少要减少5.2%。经过长达8年的艰苦谈判,京都议定书终于在2005年2月16日生效。 为了减少气候和环境变化的恶化趋势,必须采取适应与减缓措施。 气候变化适应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适应性,它是指自然生态(也包括社会经济)系统的功能,过程和结构对实际发生的气候变化调整的可能程度。适应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有计划的,可以是对现实变化的反应,也可以是未来气候变化的对策。二是适应能力,这是指一个系统,地区或社会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潜力或能力。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有:经济财富、技术、信息和技能、内部结构、机构以及公平。 农业及生态系统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或优先领域。这包括不断提高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选育抗逆品种,采用稳产增产技术;发展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新技术;科学地调整种植制度,适应气候变暖。 林业的适应措施包括,进行种源选择,提高物种的气候适应性;扩大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保护天然次生林和原始林及森林生物多样性;继续提倡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加强森林火灾预防及病虫害的防治。 1

大亚湾沿岸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

大亚湾沿岸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 发表时间:2019-05-05T11:16:56.36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2期作者:冀英梅[导读] 全新世晚期则又进入海退的过程。由此表明进入全新世,大亚湾海岸带经历了海退、海进、海退沉积旋回。 广东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广东惠州 516001 摘要:通过钻探资料分析大亚湾沿岸沉积物特征,了解大亚湾沿岩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关键词:大亚湾沿岸;沉积物特征;沉积环境变化0 引言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大亚湾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该地区的古地理及古环境变化很必要。研究大亚湾沿岸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区的环境演化,对该区的规划治理、工程建设、提取海平面变化信息、了解全新世海平面状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钻孔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第四系沉积物组合特征,划分沉积相,根据纵向、横向剖面上分析大亚湾沿岩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 1 利用钻孔位置的分布区域 本次分析共利用钻孔12个,主要分布在大亚湾南海石化场地和考洲洋湿地(见图1)。分布于南海石化场地的钻孔7个,分布于考洲洋湿地的钻孔5个。钻孔详细位置见图2、图4。 图1 利用钻孔主要分布区域图 2 沉积环境变化分析 2.1 南海石化场地沉积环境变化 南海石化场地位于大亚湾西北部沿岸地带,属山前海积平原。本次收集南海石化场地选址阶段(1992年)勘察报告的7个钻孔,钻孔位置见图2。根据钻孔揭露,自下而上分别是侏罗系下统地层(J,砂岩、泥岩);第四系残积层(Qel):硬塑粉质粘土或粘土;冲洪积层(Qal+pl):硬塑粉质粘土、中密含粘性土漂石或漂石、稍密粉土;海积层(Qm):软塑淤泥质土、海滩岩、松散细砂;第四系冲积层(Qal):可塑含卵石粉质粘土。 纵剖面方向基本垂直海岸,见图2,共4个钻孔,其中南侧的BH21孔揭露海滩岩;横剖面基本平行海岸,见图2,共4个钻孔。(1)全新世早期,海退过程中,河流侵蚀基准面降低,形成较大的水面比降,河水与海水发生碰撞,在河口前方强烈冲刷成坑,将冲刷的出的物质带至远河口一端沉积。在纵剖面可以看到,由北往南,形成两处的透镜体状的②粉质粘土。 图2 南海石化场地钻孔及剖面分布图

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及生态环境变迁研究述评剖析

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及生态环境变迁研究述评 一、前言 由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从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背景出发研究人类历史进程中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长期互动关系,已成为近20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之一。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对于进一步再现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原貌具有基础研究意义,同时通过对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的内外驱动机制研究,对于解决当前世界环境危机、生存危机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及其引发的生态环境变迁是指人类由于资源利用活动过程中对自然、社会、经济系统较长时期相互作用最终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在时间、空间上产生的累积环境效应。生态环境变迁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对区域小气候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等。在发展中国家,区域环境的变迁、退化与贫困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而且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涉及区域经济模式、公共经济政策、生态地质差异、生态补偿机制、区域经济差异以及区域民族人口素质、文化、心理、习俗、传统等诸多自然、社会、经济因素(IGBP,IHDP,WCRP,2001)。 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及其引发的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在国外主要以自然科学学科背景尤其是地理学、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学者从事该领域研究,研究区域和对象多在近几百年来区域或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全球环境问题引发的全球生态环境变迁问题研究。最初对环境变迁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影响评价、森林开采活动的环境效应、人类活动对流域开发的环境影响等方面。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众多官方和非官方组织如IGU、UIS、IAH、IAG及学术界才对区域生态系统的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地质学联合会(IUGS)共同资助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还专门设立了

水资源演变研究现状及进展_王喜峰

第28卷第8期2010年8月 水 电 能 源 科 学 W ater Resour ces and P ow er V o l.28N o.8Aug.2010 文章编号:1000-7709(2010)08-0020-04 水资源演变研究现状及进展 王喜峰 周祖昊 贾仰文 胡 鹏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8) 摘要:阐述了国内外水资源演变研究现状,强调了水资源演变的研究对象与进展,分析了水资源演变研究中的难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优势为研究水资源演变规律提供了技术支持,归因分析将是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统计法结合水文模型对水资源演变的归因分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词:水资源演变;水循环;归因分析;驱动因子;分布式水文模型中图分类号:T V213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0-03-07,修回日期:2010-04-21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基金资助项目(2007BA B28B01);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基金资助项目(2008ZX07207-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项目(50721006) 作者简介:王喜峰(198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文水资源,E -mail:ko be87@v https://www.doczj.com/doc/e717253968.html, 通讯作者:周祖昊(1975-),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文水资源,E -mail:zhzh@iw https://www.doczj.com/doc/e717253968.html, 20世纪以来,自然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加剧全球气候变暧、下垫面条件改变、取用水持续增加,使水循环模式与水资源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并使水资源规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制约了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为此,开展水资源演变研究已成为当前的热点[1,2],有必要研讨水资源的演变及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变化的规律。 1 水资源演变 对水资源演变规律的研究旨在把握环境变化下的水资源状况、评估水资源和水循环对环境变化及各驱动要素的响应[3~6] 。目前,水资源演变 研究状况如图1所示。 图1 水资源演变研究状况 Fig.1 Bas ic s it ua t io n o f w a t e r re s ourc e s e vo lut ion re se a rc h 2 水资源演变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1)应用概念性水文模型界定流域水资源对气候和下垫面变化的响应。H ew lett 等采用试验统计分析LUCC 对流域年径流量的影响;Ktie 等[7]将区域气候模式与分布式水文模型耦合,研究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但研究对象仅局限于可观测的径流水资源的演变;Michael A Raw lins [8] 将PWBM 模型用于加拿大的北极地区,发现水资源对气候变化较土地利用变化敏感,且气候变化后壤中流量从占总径流量的7%增至27%;Mohamad I Hejazi 等[9]应用H EC -H MS 模型对伊利诺斯州12个城市化较高的流域洪水进行模拟,得出城市化较气候变化对洪峰流量的影响多34%,且环境变化后径流量较之前至少增加了19%。上述研究由于概念性模型机理上的局限,在定量研究驱动因子对水资源的影响时略显不足。 (2)基于物理机制分布式水文模型耦合了生态模型,研究下垫面和气候变化两个驱动因子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Boulain N [10]将耦合的生态模型的水文模型应用于小尺度流域,根据1959、 1975、1992年的覆被情况分析气候和土地利用变 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发现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比气候变化影响大,水资源对土地利

环境变迁

《环境变迁与健康促进》 课程作业 标 题 环境与疾病 学 院 医学院 专业班级 预防131 学 号 2013213377 姓 名 陈攀峰 任课教师 胡宇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环境与疾病 社会环境与疾病 当今社会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社会,各国之间的交流贸易也越来越频繁。但随之而来的,不只有经济的发展,还有疾病的传播。我的家乡义乌作为一个贸易大城市,这种情况也是不可避免的。 2011年的夏天,义乌忽然爆发了一种疾病——登革热。登革热是一种由蚊虫传播的疾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日至发病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少数患者在热退后第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此外蝙蝠、猴、鸟类和狗等动物体内可检测到登革病毒抗体,可能为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从而有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染源。在新流行区各年龄组均易感但以青壮年发病者居多。 登革热的主要临床表现有:(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5)其他可有肝肿大。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重型登革热于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生态环境:研究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变迁及环境效应述评

研究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变迁及环境效应述评 一、前言 由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从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背景出发研究人类历史进程中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长期互动关系,已成为近20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之一。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对于进一步再现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原貌具有基础研究意义,同时通过对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的内外驱动机制研究,对于解决当前世界环境危机、生存危机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及其引发的生态环境变迁是指人类由于资源利用活动过程中对自然、社会、经济系统较长时期相互作用最终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在时间、空间上产生的累积环境效应。生态环境变迁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对区域小气候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等。在发展中国家,区域环境的变迁、退化与贫困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而且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涉及区域经济模式、公共经济政策、生态地质差异、生态补偿机制、区域经济差异以及区域民族人口素质、文化、心理、习俗、传统等诸多自然、社会、经济因素(IGBP,IHDP,WCRP,2001)。 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及其引发的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在国外主要以自然科学学科背景尤其是地理学、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学者从事该领域研究,研究区域和对象多在近几百年来区域或全球环境变

化,以及全球环境问题引发的全球生态环境变迁问题研究。最初对环境变迁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影响评价、森林开采活动的环境效应、人类活动对流域开发的环境影响等方面。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众多官方和非官方组织如IGU、UIS、IAH、IAG及学术界才对区域生态系统的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地质学联合会(IUGS)共同资助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还专门设立了脆弱生态系统研究专门课题组。Mirco M(1991)还将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变迁、环境效应、土地利用与覆盖等作为脆弱生态系统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热点之一。近10年来,随着喀斯特区域以石漠化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退化问题日益严峻,学术界对喀斯特脆弱生态区研究的重点和方法有了明显变化,从原来的侧重自然过程与机理的纯技术研究转变到人类活动综合影响的环境效应、脆弱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等。从UNESCO和IGCP资助的众多研究计划中(如IGCP229、IGCP379、IGCP448等)都反映了这一趋势。由IGBP、IHDP、WCRP委员会共同发起并组织,来自世界100多各地区和国家包括2500名代表参加于2001年7月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性会议“变化着的地球的挑战”上,关于人类活动的环境变迁的学术专题几乎占所有讨论专题的1/3,在分会讨论的三个单元中第二、三单元都主要是探讨人类活动的全球或地区环境效应,这些专题大多为IGBP、IHDP、WCRP、DIVERSITAS的核心研究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将“人地系统动力学和环境安全建设”作为第33届活动的主题之一,认为环境变迁与安全不仅是当前地学、资源与环境科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