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新进展

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新进展

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新进展
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新进展

35 Luo Z W,Thom ps on R,W oolliams J A.A population genetics m odel of marker2assisted selection.G enetics,1997,146:1173~1183 36 Hill W G,R oberts on A.Linkage disequilibrium in finite populations.Theor Appl G enet,1968,38:226~231

37 K imura M.Ev olutionary rate at the m olecular level.Nature,1968,217:624~626

38 G illespie J H.The Causes of M olecular Ev olution.New Y ork:Ox 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39 Freimer N B.Expanding on population studies.Nature G enetics,1997,17:371~373

(1998210228收稿)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新进展

王苏民 张振克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沉积与环境开放实验室,南京210008)

摘要 综合分析了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新进展,着重对湖泊沉积记录与亚洲古季风变迁、青藏高原隆升的湖泊沉积记录、高分辨率湖泊钻探研究、盐湖沉积与环境演变、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湖泊响应、现代湖泊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扼要综述,指出今后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湖泊沉积环境指标与气候要素关系的定量研究、高分辨率环境演化时间序列与空间分异规律、现代湖泊沉积动态过程与环境、中国第四纪湖泊数据库与全球变化研究.

关键词 湖泊沉积 环境演变 新进展 中国

1986年国际科学联合理事会(ICS U)组织实施的以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为核心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 BP),在重视现代全球变化过程研究的同时,亦强调对过去全球变化(PAGES)的研究.IG BP的目标是增强对未来几十年至百年全球变化的预测能力,为国家和全球的资源管理和环境战略决策服务.

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研究是PAGES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我国湖泊沉积与环境研究在8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是围绕石油、煤炭、盐湖盐矿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对中、新生代盆地的古湖泊沉积与环境进行较深入的研究[1].80年代后期以来由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各部委资助的有关研究项目组成了我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核心[2],其中利用湖泊沉积进行环境演变研究已成为十分活跃的领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PAGES研究的发展.本文就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领域的进展与展望提出雏议.

1 湖泊沉积与环境研究的新进展

1.1 研究范围扩大、内容丰富、成果显著

我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显著,不同区域的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过程存在较大差异.80年代后期以来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专著和论文涉及的研究范围扩大,内容日益丰富,成果显著,其中主要有青藏高原盆地(古湖泊)、湖泊和盐湖[3~34]、新疆干旱区湖泊和盐湖[35~44]、内蒙古高原湖泊和盐湖[45~56]、中国东部平原湖泊[57~75]、云贵高原湖泊[76~83]和台湾高山湖泊[84,85].借鉴国际湖泊沉积环境研究,采用多环境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对湖泊环境进行综合判识,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对与湖泊沉积相关的现代湖泊资源开发与环境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对合理开发利用湖泊资源和解决中国当前日益严重的湖泊富营养化、水污染等环境问题进

975

行积极的探索[86~91].在前期湖泊环境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中国湖泊环境》[90]与《中国湖泊志》[91],是中国湖泊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书.

1.2 重视不同时间尺度环境演变的高分辨率、多环境指标综合研究

研究不同时间尺度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十分必要,PAGES执委会明确提出2和200ka2个时间序列作为重点,并要求2ka的环境变化序列最好与器测资料连接,为预测环境变化趋势和幅度服务.为了探讨新生代以来地球构造2气候演化阶段、过程,还需要利用湖泊沉积记录重建百万和千万年级区域环境演化史.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主要集中在晚冰期2全新世以来的时段上,重视高分辨率、多环境指标的综合研究是近年来我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显著特征[92,93].湖泊沉积的信息丰富,但具有混合性,多环境指标分析是进行合理解释的前提,目前对湖泊沉积物已开展分析的环境指标有孢粉、硅藻、介形类、矿物、色素、磁性参数、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碳酸盐含量、自生碳酸盐氧碳同位素、有机碳同位素、氢指数、有机化合物等.多环境指标的综合判识在恢复古温度、古降水、古盐度、古生产力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影响方面显示较强的优势[93].历史时期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变化研究表明:湖泊对于小冰期、中世纪暖期等气候特征期的响应区域差异明显[45,56,59,72,84];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突变与历史文献记载的人类活动事件有较好的一致性[56,59,72].

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的临夏盆地,其河湖相沉积剖面记录了30Ma以来的环境演化,对认识晚新生代的高原隆升过程和亚洲古季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4].若尔盖盆地和甜水海盆地的古湖泊深钻研究,分别获得900和24ka的沉积记录,对认识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序列和高原隆升环境效应的区域差异有积极作用[12,23].对青藏高原腹地的湖泊和盐湖沉积的综合研究,揭示了40kaBP以来青藏高原古气候的变化序列[9].

1.3 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十分重视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以加深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深度.137Cs和210Pb方法广泛用于现代沉积计年,在此基础上计算现代湖泊沉积物沉积速率与沉积通量[94~96].在建立现代花粉2气候模型的基础上,定量研究古气候变化[48];在生物地球化学方面,利用介形虫壳体的Sr/Ca和Mg/Ca,定量分析湖水古盐度变化[3],介形类壳体的氧同位素用于恢复古湖泊水位波动和古气候变化[3,15,33];在湖泊环境磁学方面,研究湖泊沉积的磁性参数与磁性矿物类型、浓度的关系,探讨环境磁学的机理1);根据湖泊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组分与现代水生植被关系的研究2),用沉积物有机指标指示湖泊的古环境类型;对青海湖近代湖泊沉积物中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酮的研究发现:不饱和脂肪酮的丰度和类型与原始的藻类输入有关,可以指示湖泊盐度和气温的变化[31].同时现代湖泊环境研究将遥感技术、数值模拟运用到现代湖泊环境动态变化研究中[88,97,98];重视湖泊现代生物演替的环境效应、沉积物营养盐的释放与水2土界面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研究[99~102].上述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化理论研究,寻求古气候古环境要素定量复原的途径,在实践上解决日益严重的湖泊环境问题.

1.4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近年来湖泊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不断加强.湖泊污染与富营养化、湖泊淤积与沼泽化是我国湖泊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1990年“第四届国际湖泊保护与管理大会”

1)胡守云,王苏民,Appel E.湖泊沉积物磁化率变化的环境磁学机制.中国科学(待刊)

2)瞿文川,王苏民,吴瑞金,等.生物标记化合物对东西太湖不同湖泊类型的判识.海洋与湖沼(待刊)

085

在杭州召开之后,国际合作进行现代湖泊环境整治的研究不断加强;1997年在无锡2南京召开“国际水环境新对策会议”,会议通过“太湖宣言”,旨在加强湖泊水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80年代以来的国际合作进行的古湖泊学研究涉及不同气候区的许多湖泊,推动了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发展.1994年7月第6届国际盐湖会议在北京召开,在盐湖沉积与古气候领域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肯定.国外湖泊沉积与环境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具代表性有《湖泊沉积学原理》[103]、

《湖泊的化学地质学和物理学》[104]和《古湖泊学译文集》[105].

2 湖泊沉积与环境研究新进展的重要领域

2.1 湖泊沉积环境演变与亚洲古季风变迁

以黄土研究为主导而创立的东亚古季风理论是对第四纪环境研究的重大贡献,湖泊沉积记录的冷暖干湿组合及其反映的古湖泊水位波动是对黄土记录的重要补充,也是国际上建立气候模型的重要依据[106~108].不同区域的湖泊沉积物高分辨率的综合研究揭示了中国冰后期以来东亚季风的时空变迁特征:冰后期高湖面的出现时间具有北早南晚、由北和西北向南、东南方向迁移的特征;高湖面的出现与东亚夏季风极锋雨带位置相关[109,110].对冰后期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的研究还揭示了气候变化的不稳定性,对青海湖[34]、色林错[10]、松西错[14]、呼伦湖[49]、固城湖[57]、艾比湖[37]等湖泊的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明显显示Y onger Dryas 气候冷事件的存在.季风边缘区的研究还揭示了该事件内部存在有意义的降水变率[50].

西南季风是亚洲季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末次冰期间冰阶在我国西南、西北广大地区存在异常的湖泊急剧扩张[6,22,35,82],这类广大范围的湖泊扩张与亚洲西南季风的影响有关.某些古气候记录可以用南、北半球穿越赤道的气流相互作用来解释[111],西南季风区的降水与越赤道索马里急流的影响有较大关系.云贵高原湖泊在全新世初为高湖面,中全新世湖面降低, 3500aBP左右出现湖泊扩张[112].对阿拉伯海[113]、非洲[106]、印度[114]、中国云南和尼泊尔[76,77]晚冰期以来的海洋2湖泊沉积环境研究显示,全新世初期西南季风加强,中国西南地区降水增加,形成气候湿润、高湖面环境特征;9000aBP以后索马里急流异常强大,路径向西北偏移,给北非、西亚、中亚和青藏高原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36,106,113,114],相反在中国西南季风区同期降水减少,气候偏干,湖面降低,云南鹤庆盆地的研究还发现相间较短时段的冷湿环境[115];青藏高原湖泊沉积记录的古气候演变[9]显示约4000aBP开始出现明显冷干特征,指示西南季风强度减弱,而西南云贵高原一度降水增加,湖面升高[82,112].

2.2 青藏高原隆升的湖泊沉积记录

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与全球气候及环境变化的影响是国际PAGES的重要研究内容,对高原古湖泊沉积记录的研究有助于对高原隆升过程的认识.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的临夏盆地和南部的吉隆盆地河湖相(以湖相地层为主)沉积,分别记录30和7.0MaBP以来的环境演化历史,对认识青藏高原晚新生代的高原隆升有重要意义.临夏盆地的沉积记录显示了3.4MaBP 开始沉积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可能代表青藏高原开始强烈隆升和高原主夷平面的解体过程;

2.5和1.70~1.66MaBP相继发生强烈隆升,高原环境与现今接近,之后的高原河流的阶段性下切最终普遍形成7级阶地,0.8MaBP高原河流的下切也很强烈,反映构造抬升强烈[4];高原南部吉隆盆地,沉积记录7.0MaBP以来的环境变迁,反映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的抬升开始于7.0MaBP以前,但强烈上升发生在2.0~1.7和0.8MaBP以来;重要的气候事件发生在5.7和

185

2.5MaBP,冰期与间冰期的气候旋回始于1.7MaBP,并于0.8MaBP后得到加强[8].若尔盖RH 和RM孔湖泊深钻研究显示,湖泊沉积对高原的隆升也有明显反映,700kaBP高原隆升加快, 350和160kaBP若尔盖地区的构造抬升强烈,沉积速率加大、粒度增粗,并于30kaBP黄河切穿若尔盖盆地[16].

2.3 高分辨率湖泊深钻研究

若尔盖RH孔的综合研究建立了近百万年来青藏高原东部高分辨率的环境演化过程,划分出21个阶段,基本可以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对比[13];与洛川黄土记录的古环境演化也有较好的可比性,反映过去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响应的一致性[12].RH孔湖泊记录表明青藏高原隆升的不同阶段环境变化明显,900~700kaBP以冷干与暖湿的气候组合为特征;700~480kaBP高原全面进入冰冻圈,发育大规模冰帽冰川,表现为冷湿、暖干的气候组合;480~160 kaBP高原环境日趋冷干,是低生物量时期;160~0kaBP有效湿度增大,以冷干、暖湿气候交替为特征,奠定今日环境的格局[13].与冰芯G RIP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末次间冰期早期(5e)气候的不稳定特征,并与北大西洋海洋沉积记录的Heinrich事件有较好相关[18].

2.4 盐湖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

我国现代盐湖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在世界盐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前期盐湖盐矿资源调查的基础上,80年代后期以来对青藏高原盐湖、新疆2内蒙古盐湖成因、环境演化的研究不

《内蒙古盐湖》[52]等专著问世.1994年第6

《西藏盐湖》[116]、

断加深,并有《青藏高原盐湖》[5]、

届国际盐湖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学者向国际同行展示了我国盐湖研究的新进展,对青藏高原盐湖沉积的综合研究,建立了40kaBP以来的古环境2古气候演化,40~28kaBP存在最年青的泛湖期;不同阶段各个区域的盐湖沉积记录对比发现:冰后期青藏高原的转暖(湿)期的出现具有由南、东南向北、西北渐晚的穿时性,南部出现在13kaBP,北部开始于11~9.5kaBP[9].对青藏高原晚新生代地质年代、夷平面、阶地的综合研究发现,2.8MaBP以来高原有4次构造抬升,其中30kaBP以来的隆升十分强烈,上升幅度1400m,对高原盐湖演化、东亚和全球环境变化有重要影响[21];盐湖的形成演变与30ka以来高原迅速上升引起的河流溯源侵蚀和高原内部的断块升降有关,高原上升造成的气候变冷干也是重要因素[21].

2.5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湖泊沉积响应研究

历史时期湖泊沉积记录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演变过程,由于湖泊沉积记录连续性可以弥补历史记载中的不足.通过对湖泊沉积环境指标的研究,可以揭示流域环境变化的重要事件,如火灾、河道变迁、洪水泛滥以及现代湖泊污染物在时空上的分布规律,同时湖泊沉积也记录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信息.对北京昆明湖湖泊沉积的高分辨率研究发现,八国列强火烧圆明园的事实在湖泊沉积记录中表现为相应时段岩芯中出现大量碳屑[59].洪泽湖2ka来湖泊记录的环境演变反映了人类活动和洪水灾害双重影响下的湖泊演化过程[66];对青海省久治县希门错近2ka的湖泊沉积记录则主要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环境变迁[19];对山东南四湖的研究则揭示了湖泊变迁与黄河泛滥的关系[72].滇池现代湖泊沉积研究反映了湖泊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的历史过程[79].北京房山东甘池沉积记录中碳屑含量反映火灾与植被、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的关系[73].中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严重,已对主要湖泊的富营养化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87].《中国湖泊志》与《中国湖泊环境》对我国湖泊环境现状与存在问题的结论性认识与建议,为国家和地区性的湖泊环境整治、资源开发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就长江285

三峡工程对中、下游湖泊沉积环境的影响进行了专门研究.三峡工程建成后1~4月份增泄流量和10月份减泄流量对鄱阳湖的沉积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10月份三峡水库蓄水,湖口长江水位下降,鄱阳湖湖面水位下降,湖区泥沙冲淤发生变化,对水生生物和鸟类活动的环境产生较大影响;而1~4月份三峡水库增泄流量造成湖口水位的增加,湖口梅家洲的加速淤积,对湖区生态环境有长远影响[88].长江三峡建成后长江来沙减少,荆江南岸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冲刷加强、入湖河道断流时间延长,与三口相关的入湖三角洲发育降缓,洞庭湖的泥沙淤积减弱,湖泊的自然消亡将大为缓解[88].

2.6 湖泊底泥营养盐释放、水2土界面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研究

湖泊沉积物是湖泊营养盐的重要蓄积库,在适当的条件下,沉积物营养盐释放进入湖泊水体,加剧湖泊的有机污染.对中国不同气候区的湖泊的沉积物营养盐的含量与湖泊富营养化的程度的关系已做了较多的研究,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其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含量也高;湖泊沉积物中的氮、磷释放是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因素之一[87].

湖泊沉积物水2土界面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指新近湖泊沉积物(15cm左右)与水界面及其附近发生的在生物参与下的物理2化学过程,是控制和调节湖泊水体和沉积物之间物质输送和交换的重要途径[99].研究发现:沉积物2水界面的Fe2Mn循环受界面季节性缺氧环境的影响,并伴随微量金属元素的再迁移,Fe2Mn循环的中断记载了湖泊环境经历剧烈变化的信息[101,102];湖泊水2沉积物碳系统的研究认为湖泊中植物光合2呼吸作用与有机质降解是控制含碳物质碳同位素组成的决定因素,沉积物中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组成表征了早期成岩过程的自生碳酸盐作用,一定深度的沉积物碳酸盐同位素组成保存了一定时段的环境变化信息[100].

3 研究展望

这里指出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亟待深入开展研究的若干领域:

(1)湖泊沉积环境定量化的基础理论研究. 现有湖泊沉积的高分辨率2多环境指标的综合研究发现,不同指标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单项指标或多或少都带有混合性.现阶段应在弄清指标的物理、化学、生物意义的基础上,加强湖泊现代过程的研究,力求在环境要素的定量方面取得突破.在较大空间范围建立地表花粉2植被类型2气候要素相关模型;对湖水2介形类壳体的Sr,Mg和Ca等元素含量关系与盐度进行定量研究,自生碳酸盐δ18O的盐度和温度效应的定量分析也有待进一步加强;湖泊硅藻种群2湖水酸碱度的定量关系等基础理论研究也要加强.为了定量恢复环境演变的过程,探讨不同时空背景下沉积物环境指标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2)高分辨率环境演化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异规律的研究. 湖泊沉积具有覆盖面广、沉积连续的特点,是极佳的进行高分辨率环境演化的研究对象.要建立高分辨率环境演变的时间序列,对长尺度、缺失年层记录的湖泊沉积需要更加精确地测定年代,改进现有测年技术方法,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环境演变研究的需要.虽然80年代后期以来建立多个湖泊的环境演化时间序列,但分辨率不一致、采用的环境指标不尽相同,给环境演化序列的比较和环境演化空间分异规律的研究带来较大的困难.目前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存在空白,非常缺乏011Ma以长的湖泊记录,难以满足区域对比的要求,因此,急需选择关键的地段填补空白.例如西南地区是连接东亚季风、西南季风和高原季风的桥梁,区域环境的长尺度演化与青藏高原升降关系密切,是PEP2大断面中至关重要的的地点,再者其本身的环境演化也是探讨人类起

385

源与进化的理想场所.又如三门峡地区,三门古湖的形成与消失及其和黄土高原形成、黄土堆积环境的关系,对研究东亚季风的形成、黄河水系的改变以及大地貌阶梯的发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开展构造2气候旋回研究不可多得的地点.1~10ka尺度上湖泊记录的环境序列的研究较多,现阶段要重视不同区域湖泊记录的环境演化的比较研究,重点分析环境演化的区域分异与季风变迁的关系,对特征时期古气候要素进行模拟,确立现今气候在环境演化过程中的相位,为未来趋势预测提供历史参考型.

(3)现代湖泊沉积动力过程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中国浅水湖泊众多,其环境系统复杂,在风浪、入湖水流、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下,湖泊沉积过程极不稳定,涉及到营养盐释放、有机质分解、生物生长、冲淤分布等,使得现代湖泊环境的研究难度很大.但是为了研究湖泊记录的古环境演化和解决现代湖泊环境问题,就必须加强湖泊富营养化形成机制、现代湖泊沉积动力过程的动态观测,从自然变化和人为影响两个方面努力揭示湖泊环境演化动态过程、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动力学机制,为古湖泊学研究和现代湖泊环境整治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中国第四纪湖泊数据库与全球变化研究. 通过湖岸地貌、湖泊沉积和生物地层等地学证据恢复的湖泊水位记录,可以客观反映气候降水、有效降水和湿度状况.国际湖泊数据库研究开始于70年代后期,依靠多个湖泊水位的同步变化,建立区域乃至全球性古湖泊数据库,有可能比较客观地提供全球变化的信息.全球古湖泊数据库成功地用于恢复晚第四纪以来的气候和大气环流系统的时空变化,并为比较和评价古气候模拟结果和改进大气环流模拟提供科学依据[106].中国湖泊水位数据库(C LLDB)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中国湖泊众多,分布广泛,有关湖泊的第四纪研究为建立湖泊水位数据库提供了基础.中国第四纪湖泊水位数据库的研究可为重建东亚季风环流和季风时空变迁提供地质依据,为古大气环流模拟提供大陆下垫面边界条件,为评价和改进古气候模型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古气候模型相互对比计划(PMIP)确定的气候模型,对中国末次冰盛期和全新世中期气候的模拟结果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幅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可以肯定中国第四纪湖泊数据库的研究有利于推动中国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发展.

(5)学科交叉及与其他地质记录的比较研究. 湖泊是相对独立的自然综合体,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连接点,这种特点使得湖泊沉积一方面具有丰富环境信息的优势,另一方面各环境要素相互制约,在解释上带来复杂性.这就要求对沉积物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的多指标分析,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的综合判识,得到符合实际的结果.湖泊流域的空间范围一般较有限,沉积记录的环境变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地域性,只有加强与黄土、冰芯、树轮和历史记载的比较分析,相互取长补短,才能加深对不同环境指标及其组合的理解和认识,区分出全球的、区域的和地方的环境变化信息.

致谢 本工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9572331)和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K Z9512A12402204206)资助.

参 考 文 献

1 Pu Peim in,Tu Qingying,W ang sum in.Progress of limnology in China.Chin J Oceanol Limnol,1991,9(3):193~206

2 符淙斌,叶笃正.全球变化和我国未来的生存环境.大气科学,1995,19(1):116~126

3 张彭熹,张保珍,钱贵敏,等.青海湖全新世以来古环境参数的研究.第四纪研究,1994(3):225~238

4 李吉均,方小敏,马海洲,等.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中国科学,D辑,1996,26(4):316~322 485

5 郑绵平,向军,魏新俊,等.青藏高原盐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6 李炳元,张青松,王富葆.喀喇昆仑山2西昆仑山地区湖泊演化.第四纪研究,1991(1):64~70

7 陈克造,Bowler J M,K elts K.四万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迁.第四纪研究,1990(1):21~31

8 王富葆,李升峰,申旭辉,等.吉隆盆地的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喜玛拉雅山隆起.中国科学,D辑,1996,26(4): 329~335

9 郑绵平,刘俊英,齐文.从盐湖沉积探讨40kaBP以来青藏高原古气候演替.见:郑绵平,盐湖资源、环境与全球变化.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6~20

10 顾兆炎,刘荣谟,安川克己,等.12000年轮青藏高原季风变化———色林错沉积物地球化学的证据.科学通报,1993,38

(1):61~64

11 山发寿,杜乃秋,孔昭宸.青海湖盆地35万年来的植被演化及环境变迁.湖泊科学,1993,5(1):9~17

12 王苏民,薛滨.中更新世以来诺尔盖盆地环境演化与黄土高原的比较研究.中国科学,D辑,1996,26(4):323~328 13 王苏民,施雅风,沈吉,等.青藏高原东部800ka来古气候与古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见:青藏项目专家委员会,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学术论文年刊(1994).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236~248

14 G asse F,Anold M,F ontes J C,et al.A130002year climate record from W estern T ibet.Nature,1991,353(24):742~745

15 Lister G S,K elts K,Chen K ezao,et https://www.doczj.com/doc/242056612.html,ke Qinghai,China:closed2basin lake levels and the oxygen is otope record for ostracoda since the last Pleistocene.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1991,84:141~162

16 王云飞,王苏民,薛滨,等.黄河袭夺诺尔盖古湖的沉积学依据.科学通报,1995,40(8):723~725

17 李拴科.中昆仑山区封闭湖泊湖面波动及其气候意义.湖泊科学,1992,4(1):19~30

18 吴敬禄,王苏民.青藏高原东部RM孔碳酸盐氧同位素揭示的末次间冰期气候特征.科学通报,1996,41(17):1601~1604 19 王苏民,薛滨,夏威岚.希门错2000多年来气候变化的湖泊记录.第四纪研究,1997(1):62~69

20 胡东生.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演化.干旱区地理,1995,18(1):60~67

21 朱允铸,刘成林.青藏高原30ka以来的构造上升运动及其对青藏盐湖演化、东亚及全球环境的影响.见:郑绵平,盐湖资源、环境与全球变化.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21~27

22 李世杰,郑本兴,焦克勤.西昆仑山南坡湖相沉积和湖泊演化的初步研究.地理科学,1991,11(4):306~314

23 李世杰,李树德.西昆仑山甜水海两个钻孔的研究及其意义.冰川冻土,1991,13(2):187~188

26 胡东生,陈克造.近代察尔汗盐湖的变迁.科学通报,1990,35(24):1888~1891

27 黄麟.青海湖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及古气候演变的初步研究.科学通报,1988,33(22):1740~1744

28 李元芳,张青松,李炳元.青藏高原西部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介形类与环境演变.见: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52~61

29 张彭熹,张保珍,杨文博.青海湖冰后期以来古气候波动模式的研究.第四纪研究,1989,(1):66~77

30 张平中,王先彬,陈践发,等.湖相有机质的氢指数及碳同位素组成.科学通报,1995,40(18):1682~1685

31 李景贵,范璞,Philip R P,et al.青海湖沉积物中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酮(长链烯酮).沉积学报,1995,13(1):1~6

32 卫克勤,林瑞芬.内陆封闭湖泊自生碳酸盐氧同位素剖面的古气候意义.地球化学.1995,24(3):215~224

33 吉磊,朱育新,王苏民.介形类微量元素分析应用于诺尔盖盆地RM孔的古环境解释.见:青藏项目专家委员会,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学术论文年刊(1995).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23~129

34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国科学院西部资源环境研究中心.青海湖近代环境的演化和预测.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35 施雅风,文启忠,曲耀光.新疆柴窝堡盆地第四纪气候环境变迁和水文地质条件.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152~157 36 林瑞芬,卫克勤,G asse F,et al.新疆玛纳斯湖沉积柱样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地球化学,1996,25(1):63~72

37 李国胜.艾比湖冰消期以来的δ13C记录与突变气候事件研究.科学通报,1993,38(22):2069~2072

38 韩淑堤,瞿章.北疆巴里坤湖内陆型全新世气候特征.中国科学,B辑,1993,23(11):22~31

39 羊向东,王苏民.一万多年来乌伦古湖地区花粉组合及其古环境.干旱区研究,1994,11(2):7~10

40 吴敬禄.新疆艾比湖全新世沉积特征及古环境演化.地理科学,1995(1):39~46

41 文启忠,乔玉楼.新疆地区13000年来的气候序列初探.第四纪研究,1990(4):363~368

42 郑绵平,齐文,吴玉书,等.晚更新世以来罗布泊盐湖的沉积环境和找钾前景初析.科学通报,1991,36(23):1810~1813 43 李秉孝,蔡碧琴,梁青生.吐鲁番盆地艾丁湖沉积特征.科学通报,1989,34(8):608~610

585

44 王靖泰,焦克勤.柴窝铺2达坂城地区地貌第四纪沉积及湖面变化.见:施雅风,柴窝铺2达坂城地区水资源与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11~22

45 王苏民,冯敏.内蒙古岱海湖泊环境变化与东南季风强弱的关系.中国科学,B辑,1991,21(7):759~768

46 王苏民,余源盛,吴瑞金,等.岱海———湖泊环境与气候变化.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0

47 李容全,郑良美,朱国荣.内蒙古高原湖泊与环境变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8 王苏民,吉磊.呼伦湖———古湖泊学研究.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

49 王苏民,吉磊,羊向东,等.内蒙古扎赉诺尔湖泊沉积物中的新仙女木事件记录.科学通报,1994,39(4):348~351 50 马燕,王苏民.内蒙岱海近400年来的硅藻植物群及其环境意义.湖泊科学,1992,4(2):19~24

51 李容全,贾铁飞.根据内陆湖水面变化恢复古降水的方法.科学通报,1992,37(14):1036~1039

52 郑喜玉,张明刚,董继和,等.内蒙古盐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53 孙大鹏.内蒙古天然碱湖.海洋湖沼,1990,21(1):44~51

54 宋春青,杨志荣.内蒙古达来诺尔晚更新世以来的湖面变化及其气候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增刊):69~76 55 刘清泗,汪加兴,李华章.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湖泊演变特征.见赵济.区域?环境?自然灾害地理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7

56 张振克,吴瑞金,王苏民,等.2600年来居延海环境演变的湖泊沉积记录.湖泊科学,1998,10(2):156~161

57 王苏民,羊向东,马燕,等.江苏固城湖15ka以来的环境变迁与古季风关系探讨.中国科学,D辑,1996,26(2): 137~141

58 马燕,郑长苏.太湖全新世海相硅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科学通报,1991,36(21):1641~1643

59 黄成彦.颐和园昆明湖3500余年沉积物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60 马醒华,孙知明,胡守云.哥德堡事件在湖泊沉积物中的记录.第四纪研究,1994(1):175~182

61 李文漪,刘光秀,周明明.湖北西部全新世温暖期植被与气候.见:施雅风,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94~99

62 张晓阳,蔡述明,孙顺才.全新世以来洞庭湖的演变.湖泊科学,1994,6(1):13~21

63 吴艳宏,羊向东,朱海虹.鄱阳湖湖口地区4500年来孢粉组合及古气候变化.湖泊科学,1997,9(1):29~34

64 余立中,许羽,许世远,等.太湖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其环境意义.湖泊科学,1995,7(2):141~150

65 邹尚辉.人类活动对江汉湖群沼泽化的影响.湖泊科学,1992,4(4):71~76

66 杨达源,王云飞.近2000年淮河流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与洪灾———黄河中游的洪灾与洪泽湖的变化.湖泊科学,1995,7

(1):1~7

67 沈吉,王苏民,羊向东.湖泊沉积物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测定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海洋与湖沼,1996,27(4):400~404 68 黄志强.江苏北部沂沭河流域湖泊演变的研究.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

69 孙顺才,伍贻范.太湖形成演变与现代沉积作用.中国科学,B辑,1987(12):1322~1326

70 蔡述明,石泉.古云梦泽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71 朱育新,王苏民,吴瑞金.全新世江汉平原地区长江南移年代的沉积学证据.科学通报,1997,42(18):1972~1974

72 张振克,王苏民,沈吉,等.黄河下游南四湖地区黄河河道变迁的湖泊沉积记录.湖泊科学,1999(待发表)

73 张佳华,孔昭宸,杜乃秋.北京房山东甘池15000年以来碳屑分析及对火发生可能性的探讨.植物生态学报,1997,21

(2):161~168

74 沈吉,王苏民,刘松玉,等.固城湖9.6kaB.P.发生的一次海侵记录.科学通报,1997,42(13):1412~1414

75 W illiam Y B C,刘金陵.11000年以来太湖的形成与演变.古生物学报,1996,35(2):129~135

76 宋学良,李百福,Brenner M,等.云南中部石灰岩地区高原湖泊古湖沼学研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4

77 Brenner M,K athleen D,S ong X,et al.Paleolimnology of Qilu Hu,Y unnan Province,China.Hydrobiology,1991,214:333~340 78 Y u Lizhong,Old field,Wu Y ushu,et al.Paleoenvironmental im plication of magnetic measurements on sediment core from K unm ing Basin,S outhwest China.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1990,3:95~111

79 吴瑞金,项亮,钱君龙,等.云南滇池近代环境恶化的沉积记录.见: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集刊,第13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10

8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抚仙湖.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685

81 陶发祥,洪业汤,姜洪波.贵州草海最近8ka的气候变化.科学通报,1996,41(16):1489~1492

8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兰州地质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云南断陷湖泊沉积与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83 中国科学院中澳第四纪合作研究组.中国2澳大利亚第四纪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84 罗建育,陈镇东.高山湖泊沉积记录的近4000年气候与环境变化.中国科学,D辑,1997,27(4):366~372

85 罗建育,陈镇东,万政康.台湾大鬼湖的古气候研究.中国科学,D辑,1996,26(5):474~480

86 朱海虹,张本.鄱阳湖———水文?生物?沉积?湿地?开发整治.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7

87 金相灿,刘鸿亮,屠清瑛,等.中国湖泊富营养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88 濮培民,蔡述明,朱海虹,等.三峡工程与长江中游湖泊洼地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89 章申,唐以剑.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90 金相灿.中国湖泊环境(1~3).北京:海洋出版社,1995

91 王苏民,窦鸿身.中国湖泊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92 王苏民.湖泊沉积的信息原理与研究趋势.见:张兰生,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22~31

93 吉磊.中国过去2000年湖泊沉积记录的高分辨率研究现状与问题.地球科学进展,1995,10(2):169~175

94 万国江,林文祝,黄荣贵,等.红枫湖沉积物137Cs垂直剖面的计年特征及侵蚀示踪.科学通报,1990,35(19):1487~1490 95 万国江,黄荣贵,王长生,等.红枫湖沉积物210Pbex垂直剖面的变异.科学通报,1990,35(8):612~615

96 项亮,王苏民,薛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泄漏137Cs在苏皖地区湖泊沉积物中的蓄积及时标意义.海洋与湖沼, 1996,27(2):132~137

97 余立中,许羽,蔡述明,等.GIS技术在洪湖环境演变研究中的应用.湖泊科学,1993,5(4):350~357

98 胡东生.盐湖地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地球科学进展,1997,12(5):411~415

99 吴丰昌,万国江,蔡玉容.沉积物2水界面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地球科学进展,1996,11(2):191~197

100 万国江,唐德贵,吴丰昌,等.湖泊水2沉积物碳系统研究新进展..地质地球化学,1996,(2):1~4

101 陈振楼,黄荣贵,万国江.红枫湖沉积物2水界面Fe,Mn的分布和迁移特征.科学通报,1992,37(21):1974~1977 102 万国江,陈振楼,万曦,等.湖泊沉积物2水界面铁2锰循环研究新进展.地质地球化学,1996,(2):5~8

103 L.霍坎松,M.杨松著.湖泊沉积学原理.郑光膺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104 A.莱尔曼著.湖泊的化学地质学和物理学.王苏民等译.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105 王品先编译.古湖泊学译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15~22

106 于革.全球晚第四纪湖泊数据库的研究.湖泊科学,1997,9(3):193~202

107 C OH M AP m embers.C lim atic changes of the last18000years:observations and m odel simulations.S cience,1988,241(26):1043~1052 108 K utzbach J E,S treet2Perrott F A.M ilankovitch forcing of fluctuations in the level of tropical lakes from18to0kyrBP.Nature,1985, 317(12):130~1342

109 安芷生,波特S,吴锡浩,等.中国中、东部全新世气候最宜期与东亚夏季风变迁.科学通报,1993,38(14):1302~13053 110 吴锡浩,安芷生,王苏民,等.中国全新世气候最宜期东亚夏季风时空变迁.第四纪研究,1994,(1):24~35

111 刘东生,安芷生,陈明扬,等.最近0.6M a南北半球古气候对比初探.中国科学,D辑,1996,26(2):97~102

112 王苏民,王富葆.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湖泊记录.见:施雅风,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2:146~152

113 S irocko F,Sarnthein M,Erlenkeuser H,et al.Century2scale events in m ons oonal climate over the past24000years.Nature,1993, 364(22):322~324

114 K utzbach J E.Estimates of past climate at Paleolake Chad,N orth A frica.Quaternary Research,1980,(14):210~223

115 蒋雪中,王苏民,羊向东.云南鹤庆盆地30ka以来的古气候与古环境变迁.湖泊科学,1998,10(2):10~16

116 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西藏盐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1998204216收稿,1998209210收修改稿)

785

我国湖泊沉积环境演变研究中元素地球化学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第7卷 第3期1999年9月 盐湖研究 JOU RNAL O F SAL T LA KE R ESEA RCH V o l.7 N o.3 Sep.1999 我国湖泊沉积环境演变研究中元素 地球化学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α 谭红兵 于升松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西宁810008)α 摘要 全球气候恶化,洪涝、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科学研究预测区域乃至全球环境演变趋势,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成为目前全人类面临的一大课题。要科学的掌握环境变化的规律,就必须研究过去的环境变迁,沉积物无疑是最好的研究对象。而湖泊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直接出露于地表,其沉积物则是最好记录环境变化信息的载体。近几年来元素地球化学在研究湖泊演变历史,揭示湖泊环境变迁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今后的工作应着眼于分析研究引起源泊环境变化的原因,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及其演变规律,进而对未来环境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和对自然灾害进行防治,或许是今后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元素地球化学 环境演化 影响因素 分类号 P941.78 X142 目前对湖泊沉积物地化元素的研究主要从其特征元素的含量及其元素对的比值分析、微量元素异常分析、稀土模式分析、同位素分布特征等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力图找到变化规律,建立变化模式,并应用于实践。 1 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应用现状 1.1 湖泊沉积物有机质中特征元素含量变化的研究 沉积物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和沉积环境对元素在空间上的分布有重要影响〔1〕,而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生物活动又依赖于环境条件,故对这些有机地化元素的研究更具突出意义。目前分析最多的有机质元素有C,N,P,S,H等。 目前有机碳常用测定方法:重铬酸钾(K2C r2O7)容量法-外加热法,也可将样品烘干用L ECOCHN-932元素分析仪测定〔2〕。有机N,P用过硫酸盐-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有机S可将样品压制成饼,使用R igaku R I X2000型荧光分析仪测定〔3〕。氢指数(H I)在ROCK-EVAL 热解仪上进行,结果以S23100 TOC计算,即可得每克有机质碳热解产生的毫克烃量作为指标。〔4〕 对于分析结果,在湖泊沉积物研究中则常把有机碳(TOC),总硫和其比值(TOC T S), α α修回日期:1999201212 收稿日期:1998212221

中国史前时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史前时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佚名 一、中国史前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质学研究表明,中国史前及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格局,是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而形成的。进入地史的新生代后,全球发生了剧烈的造山运动。第三纪是造山运动最为剧烈的时期。由于欧洲的阿尔卑斯、亚洲的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的造山运动,使得海洋范围缩小,陆地面积扩大,最终形成了现今地球的海陆轮廓。 对中国现今地形影响最大的是喜马拉雅运动。依据板块运动理论,喜马拉雅运造山动是由于第三纪印度、阿拉伯等小板块碰撞亚洲大陆而发生的。喜马拉雅地区,在始新世时还是海洋环境,中新世时强烈的造山运动使这一地区上升为陆地,上新世晚期青藏高原已抬升到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更新世早期平均海拔为2000米,更新世中期高原面在3000米左右,更新世晚期广大原面已达4500~ 5000 米的高度。喜马拉雅运动导致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 首先,喜马拉雅运动,不仅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而且引起了中国大陆的一系列大规模的差异性升降构造变化,形成了西高东低呈巨大的三级阶梯形下降的自然地貌基本格局,即由珠穆朗玛峰等一系列高大山系和青藏高原组成的第一级阶梯,海拔高度一般为4000~ 5000 米;自昆仑山和祁连山以北、横断山脉以东,地势急剧下降而形成第二级阶梯,包括新疆和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海拔高度多在1000~ 2000 米之间;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到滇东高原一线以东,地势再次下降形成第三级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地区,高度也降到1000米以下到数十米。 其次,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大大改变了中国的古地貌,引起了西风激流的动力作用,改变了中国各地气候要素的组成。在强大的西风激流吹扬下,中亚内陆沙漠地区的大量粉尘被抬升到3000米以上的高空,随风向东南方向飘移。之后,由于东南季风的干扰和秦岭、六盘山、吕梁山、太行山的阻隔和截留,风速变慢,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大量沉积下来,形成巨厚的黄土堆积。中国第四纪黄土研究表明,黄土是从距今约250 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开始堆积的。但当时,由于青藏高原上升的还不很高,西风激流的作用尚不很强,最早形成的午城黄土的沉积的速率、厚度和广度均较小。中更新世时,随着青藏高原的不断抬升,风力作用和沉积速率加强,在黄河中游,特别是泾、洛河流域形成了厚达数十米的离石黄土。更新世晚期,由青藏高原进一步上升到现代的高度,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最终基本形成,气候进一步变得干凉,风力作用和马兰黄土的堆积速度明显加快,最终在中国北方形成了总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堆积,并在黄河中游一带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黄土高原。 再次,喜马拉雅运动还引起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阴山、燕山、秦岭、南岭等山系的强烈上升,大大改变了中国各地气候要素的组成,最终形成了三大自然区域:即东部季风区(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青藏高原以东)、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以北)和青藏高寒区。此外,境内的一些东西走向山脉,阻当了西北寒流的南下和东南暖湿气流的北上,对于大气热量和水分的再分配也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自北而南-形成了温度、降水量、植被有所差异的几个气候区。北部天山-祁连山-阴山-燕山一带是划分暖温带和温带的分界

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新进展

35 Luo Z W,Thom ps on R,W oolliams J A.A population genetics m odel of marker2assisted selection.G enetics,1997,146:1173~1183 36 Hill W G,R oberts on A.Linkage disequilibrium in finite populations.Theor Appl G enet,1968,38:226~231 37 K imura M.Ev olutionary rate at the m olecular level.Nature,1968,217:624~626 38 G illespie J H.The Causes of M olecular Ev olution.New Y ork:Ox 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39 Freimer N B.Expanding on population studies.Nature G enetics,1997,17:371~373 (1998210228收稿)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新进展 王苏民 张振克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沉积与环境开放实验室,南京210008) 摘要 综合分析了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新进展,着重对湖泊沉积记录与亚洲古季风变迁、青藏高原隆升的湖泊沉积记录、高分辨率湖泊钻探研究、盐湖沉积与环境演变、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湖泊响应、现代湖泊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扼要综述,指出今后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湖泊沉积环境指标与气候要素关系的定量研究、高分辨率环境演化时间序列与空间分异规律、现代湖泊沉积动态过程与环境、中国第四纪湖泊数据库与全球变化研究. 关键词 湖泊沉积 环境演变 新进展 中国 1986年国际科学联合理事会(ICS U)组织实施的以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为核心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 BP),在重视现代全球变化过程研究的同时,亦强调对过去全球变化(PAGES)的研究.IG BP的目标是增强对未来几十年至百年全球变化的预测能力,为国家和全球的资源管理和环境战略决策服务. 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研究是PAGES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我国湖泊沉积与环境研究在8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是围绕石油、煤炭、盐湖盐矿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对中、新生代盆地的古湖泊沉积与环境进行较深入的研究[1].80年代后期以来由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各部委资助的有关研究项目组成了我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核心[2],其中利用湖泊沉积进行环境演变研究已成为十分活跃的领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PAGES研究的发展.本文就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领域的进展与展望提出雏议. 1 湖泊沉积与环境研究的新进展 1.1 研究范围扩大、内容丰富、成果显著 我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显著,不同区域的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过程存在较大差异.80年代后期以来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专著和论文涉及的研究范围扩大,内容日益丰富,成果显著,其中主要有青藏高原盆地(古湖泊)、湖泊和盐湖[3~34]、新疆干旱区湖泊和盐湖[35~44]、内蒙古高原湖泊和盐湖[45~56]、中国东部平原湖泊[57~75]、云贵高原湖泊[76~83]和台湾高山湖泊[84,85].借鉴国际湖泊沉积环境研究,采用多环境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对湖泊环境进行综合判识,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对与湖泊沉积相关的现代湖泊资源开发与环境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对合理开发利用湖泊资源和解决中国当前日益严重的湖泊富营养化、水污染等环境问题进 975

冰川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冰川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人教111 2011212551 傅萧冰川是指发生在陆地上,由大气固态降水演变而成的,通常处于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它随气候变化而变化,但不是在短期内形成或消亡。雪线触及地面是发生冰川的必要条件。因此,冰川是极地气候和高山气候的产物。 在极地和高山地区,气候严寒,常年积雪,当雪积到地面上,如果温度降到零下,受它本身压力作用或再度结晶而造成的雪粒,称为粒雪。当雪层增加,将粒雪往更深处埋,冰的结晶会越变越粗,而粒雪的密度则因存在于粒雪颗粒间的空气体积不断减少而增加粒雪变得更为密实,形成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形成后,因受自身很大的重力作用形成塑性体,沿斜坡缓慢运动或在冰层压力下缓缓流动成冰川。 冰川个体规模相差很大,形态各具特征,生成时代前后不同,冰川性质和地质地貌作用等也都不一致。 科学家也依靠不同形态、规模、所处地形,冰川分为了山岳冰川、大陆冰川、高原冰川和山麓冰川。 地球上七大洲都有着冰川的分布,冰川的面积占了陆地面积的10%以上。南极大陆有着世界上最集中的冰川,大片大片的冰川覆盖在南极大陆的表面。而我国的冰川面积也占了大约亚洲冰川面积的50%。中国冰川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六省区。中国冰川自北向南依次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等山脉。这些山脉山体巨大,为冰川发育提供了广阔的积累空间和有利于冰川发育的水热条件。而中国的山岳冰川按成因可分为大陆行冰川和海洋性冰川两大类。 我们似乎以为冰川一直亘古不变地存在在那里,似乎是没有运动。但是,相对比之后,你会发现,冰川其实一直悄悄地在运动。 冰川的运动,和流水的运动其实有些相似,中间速度快,两边速度较慢。冰川表面有许多裂隙,有些裂隙有几十米深。裂隙的存在,说明冰川有脆性。不过,经过了数百年的观察,冰川上的裂隙极少超过六十米深。多数裂隙远远小于这个深度就闭合了。这又说明冰川下部是塑性的,它可以柔软地适应各种外力作用而不致发生破裂。因此,可以把冰川分为两层,表面容易断裂的这一层叫做脆性带,而下部柔软的那层叫做塑性带。塑性带的存在也是冰川能够运动的根本原因。 而正是因为在外力增高时,超过了冰的破裂强度,冰发生断裂。在长期的受力下,冰下部塑性变形。冰川下部受到上部冰层的压力和上游冰层的推力,总是处于受力状态,于是,下部冰层的可塑性表现地更加充分,从而使得塑性带得以出现,而表层缺乏长期受力的则在外力突然增加后做弹性或脆性变形成为了脆性带。而冰川运动则是冰川对河床的刨蚀和搬运,对于环境也有着显著影响。 冰川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在极地和中低纬度的高山冰川区,冰川本身是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并形成独特的冰川景观。规模较小的冰川只对附近的确气候发生影响,而较大冰川的影响则大得多。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之一,冰川则对水圈的水循环有着重要作用。冰川上方大气降水到达冰川后不存在最基本的蒸腾,而蒸发量和渗透量也是非常的小。所以,到达冰川的降水基本可以全部转化为地表径流。这既可以为河流提供补给来源,也可以积极为河流进行调节。冰川的此项活动可以讲长期处于固态的水转化为液态。但是冰川对于河流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高温干旱的年份,由于降水少,消融多,冰川自然而然可以为河流调节。 而冰川的冰盖作为一种特殊的下垫面,冰盖也能增强地球的反射率,从而促使地球进一步

中国自然环境演变

第七章中国自然环境演变 古地理学 研究古地理的方法:通过对组成地壳岩石(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的岩相或形成环境、地壳运动以及沉积岩中所含生物化石和对气候环境具有指示意义的矿物及岩层的综合分析来进行。 1生物地层法:沉积岩上下间的接触关系,沉积物的颗粒、质地、颜色的变化,岩层中或沉积物中所含的一些生物遗体或遗迹(化石)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反映当时的构造运动形式,古气候状况。 2放射性测年手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3同位素测定年龄方法 第一节第四纪以前古地理景观的演变 晚元古代以前(17亿年以前)已经形成一个不大古陆台。轮廓像平卧的镰刀。进入晚元古代之后,先后发生了4次较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造山—造陆运动:东安运动(武陵运动),晋宁运动(雪峰运动),澄江运动,震旦运动。生物:震旦纪初期,生物以低等海藻为主;晚期,出现硬壳的小型动物; 古气候:震旦纪初期,柴达木以北、胶辽地区(燥热)、华南(温暖或湿热);晚期,一些高山地区形成山谷冰川。震旦纪大冰期:具有世界意义的最古老一次冰期 一、古生代自然地理环境 古生代包括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和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 泥盆纪早期的加里东运动;二迭纪末期的海西运动; (一)加里东运动以前的环境 1.海洋>陆地:海洋占优势的时代 2.生物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三叶虫是当时的代表种(约占60%)。其次是腕足类动物(约占30%);植物仍以海生菌藻类为主。末期出现少量半陆生的裸蕨植物。 (二)加里东运动的结果:加里东运动是一次造陆运动。使我国陆地范围扩大,生物界开始征服大陆。 植物界第一次大发展:蕨类时代 泥盆纪(以裸蕨为代表,“裸蕨时代”);石炭二迭(蕨类时代,我国重要的成煤期之一) 动物界两次大飞跃:从无脊椎到脊椎和从水到陆。 泥盆纪“鱼类时代”;石炭二迭,总鳍鱼,逐步演化成两栖类“两栖类时代” (三)海西运动 1是一次造山运动;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秦岭以及蒙古—兴安、阿尔泰等海槽都相继隆起,形成古天山、古昆仑山、古秦岭、古阿尔泰山等许多主要山脉,并伴随着广泛的岩浆活动; 2地势起伏,分异显著,山岭盆地,互相隔阻,中国出现大陆空前占优势的时代; 3气候由湿润变得十分干燥。 4环境的变化使得生物界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松柏科、苏铁科和银杏目的植物(裸子植物), 5出现了爬行动物。 二中生代自然地理环境 (一)海陆与地形的变化 1.印支运动(三迭纪中晚期):使得古秦岭、故昆仑山等重新上升,云贵高原出露,横断山脉隆起,海水西退,中国已经从海陆对立的环境发展到大部分是大陆的环境。即基本结束南海北陆的局面,使华南华北连成一片完整大陆。当时我国地形大势东高西低,河流向西流。 2.燕山运动(侏罗、白垩纪):这次运动对我国的大地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奠定了我国大地貌的骨架。(1)除喜马拉雅地区、台湾及东北北部外,全国陆地连成一片。 (2)在老构造基础上发生强烈的断块升降运动,造成许多断陷盆地和断块山地。 (3)造成了东部的华夏式构造,包括华夏式山地和长轴为华夏式的盆地,并伴有广泛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 我国现代构造和地貌轮廓在中生代末期,即燕山运动以后就基本上奠定基础。 (二)气候和生物的演变 1.气候转向温暖,出现明显的地带性分异。 由于白垩纪炎热的气候条件,加上燕山运动造成的断陷盆地发育红色风化壳。。。流水作用侵蚀、搬运、沉积于盆地中,发育成红层。 在广大内陆盆地和东南沿海一带小型盆地内白垩系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石膏、芒硝及岩盐等卤族元素矿产。 2.生物界:植物中松柏、苏铁、银杏类繁盛,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海洋中菊石类繁盛。晚三迭纪、侏罗纪

全球环境变化考查方法说明及答案

《全球环境变化》课程考查办法 考查说明: 1.考查采用期末作业、出勤情况两者结合的方式进行; 2.考查总分为100分,其中本次考查作业占60分,出勤情况占40分。考查题目: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在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哪些气候突变事件,各对全球环境造成哪些 影响。 (一)气候快速变换事件 1. D-O事件(Dansgaard-Oescheger Oscillations) 格陵兰不同地点的冰芯记录显示,末次冰期(距今最近的冰期)期间存在多次短期变暖事件,温度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增加6℃~7℃,从较现代低12℃~13℃增加到较现代低5℃~6℃,同时降尘减少4倍多,每次变暖持续的时间尺度约0.5ka~2ka,在110~15kaB.P. 期间共有23次。 2. Heinrich事件 哈特穆特·亨里奇发现北大西洋末次冰期的沉积层中普遍 存在6次大的冰漂碎屑沉积事件,反映了6次较大的冰山崩塌 融化过程。 并且,Heinrich事件与D-O事件的关系十分明显,每隔 几次D-O事件,就出现一次Heinrich事件,Heinrich事件正 是发生在D-O旋回的显著寒冷阶段。 (二)末次冰期的气候变化 末次冰期包括两个冰阶和一个间冰阶,但前一个冰阶冰 川所造成的地貌常被后一个冰阶的冰川所改造,目前所能见

到的主要是盛冰期(25~15kaB.P.)的冰川遗迹。 研究表明,盛冰期的气温约比现今低8℃~13 ℃,而中 纬西风带气温比现在低15 ℃。雪线也明显低于现在,降水比 现在少(相当于现在80%),中国季风区可能降水更少,蒸 发量也明显减少。 (三)新仙女木事件(The Younger Dryas Event) 1. 定义:在1 2.9kaB.P.,温度在数百年内突然下降6℃, 使气候回到冰期环境。 2. 得名由来:在欧洲丹麦哥本哈根北部黏土沉积层中,发 现了北极地区的一种草本植物——仙女木 的残骸。更早的地层里也有同样的两次发 现,分别称为老仙女木事件和中仙女木事 件。 (三)新仙女木事件(The Younger Dryas Event,YD) 3. 新仙女木事件发生的过程 冰河世纪(第四纪大冰期)结束后,地球气候大约在1.7万年前开始变暖,气温回升。两极、北美和北欧的冰川开始消融,海平面上升。到了1.3万年前,北美和北欧的冰雪已经融化了相当大一部分,南北半球春暖花开,一片繁荣景象。但是,就在这时,在1.26万年前,气温又骤然下降,世界各地转入严寒,两极和阿尔卑斯、青藏高原等地的冰盖扩张,许多本来迁移到高纬度地区的动植物大批死亡。这一次降温是很突然的,在短短十年内,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

致敬|环境工程领域院士全名单(26人)

致敬|环境工程领域院士全名单(26人) 按照中国工程院官网信息整理(官网按照姓名拼音首字母和是否资深院士等排列) 1、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学部 (1) 1 / 28

郝吉明(1946.8.25- )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出生于山东省梁山县。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1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 经过30年的系统研究,在酸雨控制规划方面取得的成果,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了主导作用。建立了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推动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的进程。针对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发展了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推动我国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的联防联控。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代表性著作有:《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手册》、《酸沉降临界负荷及其应用》、《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等。兼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与环境委员会委员。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 / 28

(2) 贺泓(1965.01.15-),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催化)专家。河北省邯郸市人。199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 在日本、美国、加拿大留学和工作11年。回国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催化与非均相大气化学过程,目前重点致力于环境催化体系设计、技术研发及其在大气污染物催化净化方面的应用,取得了柴油车排放污染控制、室内空气净化和大气灰霾成因及控制方面的系列成果。发表《环境催化--原理及应用》中文专著一部,英文专著两章节,学术论文380余篇(SCI论文338篇)。获授权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40余项。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 / 28

中国环境科学技术类29种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排序表

2004年中国环境科学技术类29种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排序表 代码期刊名称影响因子学科内排序1606种期刊总排序 Z012 自然资源学报 1.904 1 12 Z003 环境科学学报0.954 2 92 Z022 资源科学0.949 3 95 Z004 环境科学0.918 4 107 Z001 中国环境科学0.808 5 145 Z029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0.729 6 172 H784 生态环境0.682 7 203 Z023 农村生态环境0.653 8 228 Z008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0.604 9 271 Z002 环境科学研究0.599 10 278 Z010 海洋环境科学0.593 11 285 Z016 水处理技术0.555 12 315 Z549 安全与环境学报0.501 13 369 Z021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0.461 14 429 Z025 环境科学与技术0.378 15 567 Z005 环境工程0.373 16 580 Z013 工业水处理0.370 17 590 Z011 上海环境科学0.358 18 624 Z009 化工环保0.339 19 660 Z024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0.313 20 737 Z019 环境污染与防治0.309 21 748 Z546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0.309 21 748 Z030 中国环境监测0.245 23 956 Z017 环境保护科学0.207 24 1080 Z015 电镀与环保0.200 25 1105 G129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0.189 26 1152 Z027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0.177 27 1196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_下_

资源环境与发展2007年第4期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下) 秦大河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研究员,中国北京,100101) (接上期第4页) 四、减缓气候变化有“锦囊妙计”吗? 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它和经济社会密切相关,因而也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化高度重视。 科学界对于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气候变化的认识虽然有长期的历史,但国际上采取实质性的应对行动是近20多年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四项重大行动具有历史意义: 第一是1979年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在其发表的宣言中提出,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像现在这样增加,则气温的上升到20世纪末将达到可测的程度,到21世纪中叶将会出现显著的增暖现象。第二是1985年10月,国际科学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召开奥地利菲拉赫会议。会议提出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等其它温室气体浓度以现在的趋势继续增加的话,到21世纪30年代二氧化碳的含量可能是工业化前的2倍,全球平均温度可能提高1.5-4.5℃,同时导致海平面上升0.2-1.4米。第三是1988年12月联合国第43届大会通过了《为人类当代和后代保护全球气候》43/53号决议,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对气候变化问题采取必要和及时的行动,并要求当时成立不久的IPCC就全球气候变化现状进行综合评估并对未来的国际气候公约提出建议。第四是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153个国家正式签署了公约。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公约是一个原则性的框架协议,规定了发达国家缔约方于200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没有涉及2000年以后的排放义务。为此,公约缔约国决定在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三次缔约国大会上制定具体政策和措施。这就形成了《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规定附件1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应将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减排总量在1990年的排放水平上至少要减少5.2%。经过长达8年的艰苦谈判,京都议定书终于在2005年2月16日生效。 为了减少气候和环境变化的恶化趋势,必须采取适应与减缓措施。 气候变化适应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适应性,它是指自然生态(也包括社会经济)系统的功能,过程和结构对实际发生的气候变化调整的可能程度。适应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有计划的,可以是对现实变化的反应,也可以是未来气候变化的对策。二是适应能力,这是指一个系统,地区或社会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潜力或能力。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有:经济财富、技术、信息和技能、内部结构、机构以及公平。 农业及生态系统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或优先领域。这包括不断提高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选育抗逆品种,采用稳产增产技术;发展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新技术;科学地调整种植制度,适应气候变暖。 林业的适应措施包括,进行种源选择,提高物种的气候适应性;扩大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保护天然次生林和原始林及森林生物多样性;继续提倡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加强森林火灾预防及病虫害的防治。 1

大亚湾沿岸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

大亚湾沿岸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 发表时间:2019-05-05T11:16:56.36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2期作者:冀英梅[导读] 全新世晚期则又进入海退的过程。由此表明进入全新世,大亚湾海岸带经历了海退、海进、海退沉积旋回。 广东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广东惠州 516001 摘要:通过钻探资料分析大亚湾沿岸沉积物特征,了解大亚湾沿岩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关键词:大亚湾沿岸;沉积物特征;沉积环境变化0 引言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大亚湾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该地区的古地理及古环境变化很必要。研究大亚湾沿岸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区的环境演化,对该区的规划治理、工程建设、提取海平面变化信息、了解全新世海平面状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钻孔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第四系沉积物组合特征,划分沉积相,根据纵向、横向剖面上分析大亚湾沿岩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 1 利用钻孔位置的分布区域 本次分析共利用钻孔12个,主要分布在大亚湾南海石化场地和考洲洋湿地(见图1)。分布于南海石化场地的钻孔7个,分布于考洲洋湿地的钻孔5个。钻孔详细位置见图2、图4。 图1 利用钻孔主要分布区域图 2 沉积环境变化分析 2.1 南海石化场地沉积环境变化 南海石化场地位于大亚湾西北部沿岸地带,属山前海积平原。本次收集南海石化场地选址阶段(1992年)勘察报告的7个钻孔,钻孔位置见图2。根据钻孔揭露,自下而上分别是侏罗系下统地层(J,砂岩、泥岩);第四系残积层(Qel):硬塑粉质粘土或粘土;冲洪积层(Qal+pl):硬塑粉质粘土、中密含粘性土漂石或漂石、稍密粉土;海积层(Qm):软塑淤泥质土、海滩岩、松散细砂;第四系冲积层(Qal):可塑含卵石粉质粘土。 纵剖面方向基本垂直海岸,见图2,共4个钻孔,其中南侧的BH21孔揭露海滩岩;横剖面基本平行海岸,见图2,共4个钻孔。(1)全新世早期,海退过程中,河流侵蚀基准面降低,形成较大的水面比降,河水与海水发生碰撞,在河口前方强烈冲刷成坑,将冲刷的出的物质带至远河口一端沉积。在纵剖面可以看到,由北往南,形成两处的透镜体状的②粉质粘土。 图2 南海石化场地钻孔及剖面分布图

环境类核心期刊

1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中科院资源环境与技术局、中科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武汉市武昌小洪山西区25号(430071) 2 工业水处理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 3 海洋环境科学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研究所等大连市303信箱(116023) 4 化工环保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北京化工研究所、中国化工防治污染技术协会北京和平街北口北京化工研究院(100013) 5 环境保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北京海淀区普惠南里14号(100036) 6 环境工程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北京海淀区学院路43号(100088) 7 环境化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北京海淀区双清路15号2871信箱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100088) 8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省南京市虎踞路175号(210013) 9 环境科学中科院环境科学委员会、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2871信箱(100085) 10 环境科学学报中科院环境科学委员会、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2871信箱(100085) 11 环境科学研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安外立水桥(100012) 12 环境科学与技术湖北省环境保护局、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珞珈山八一路338号(430072) 13 环境污染与防治浙江省环保局、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杭州天目山路43号(310007) 14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市2871信箱(100085) 15 农村生态环境国家环保局、南京科学研究所南京市蒋王庙街8号(210042) 16 农业环境保护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天津南开区复康路31号(300191) 17 水处理技术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中心杭州市文一路158号(150080) 18 水资源保护环境水利研究会、河海大学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210098) 19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9号(610041) 20 中国环境监测中国环境检测总站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育惠南路1号(100029) 21 中国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北京西直门内南小街115号(100035) 22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山东师范大学 23 自然灾害学报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市学府路29号(150080

_中国环境科学_投稿要求

《中国环境科学》投稿要求 《中国环境科学》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的任务是紧密围绕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与讨论,包括环境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战略思想、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等.本刊欢迎全国各地、各部门环境科学工作者、教师、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踊跃投稿. 题名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选择关键词,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结构式和公式.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字(超过20个字的中文题名,需拟一个20个字以内的简短题名供书眉刊用;必要时可加副题名),相应的英文题名不超过10个实词. 作者、工作单位、地址按国家相关标准署名,有中、英文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编.英文摘要中的邮编之后要加国名.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写法:ZHANG Y ing(张颖),WANG Xi-lian(王锡联),ZHUGE Hua(诸葛华). 摘要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出现图、表,冗长的数学公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缩略语.包含要素: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其他.字数:100~300字. 关键词 3~5个(最多不超过8个),中英文关键词一一对应.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和文章编号由编辑部给定.文献标识码本刊分A、B、C三种,请按要求标出: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特约评论). 正文论文按引言(不单列标题;用200~300字阐述开展本工作的目的,理论基础和与本题有关的国内外进展情况及本工作的创新及特色,但无需对主题开展全面回顾,也不要述及研究的数据和结论)、方法、结果、讨论与结论的格式书写;研究报告、成果报道需加盖单位公章;文章字数在6000字以内(包括图、表);标题层次为:一级标题1,二级标题1.1,三级标题1.1.1;与本题目无关及无实验依据的论述与结论、常规的数理公式及化学方程式不应包括;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同一单位在全文中写法一致,使用单位的国际符号表达量值;用铅笔标出公式中符号的文种,并写清字母、符号的大、小写,正、斜体;注出上、下角的字母、数码和符号. 表有表序、中文表题、英文表题;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及单位的国际符号;只附最必要的表,置于文中提出的段落处. 图提供计算机绘制、激光输出图,最好用Excel作图.双栏图的横坐标约为3.5~4cm,纵坐标约为2.2~2.5cm;有图序、中文图题,英文图题;横、纵坐标要有说明文字及单位的国际符号;照片要黑白清晰、层次分明;只附最必要的图,置于文中提出的段落处.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编文献序号,在引用处的右上角用方括弧[ ]标出;列出主要参考文献.格式: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 [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题名 [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d.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 [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e.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S].f.专利:[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 [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g.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h.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承担过主要项目名称(获奖情况),发表论文总数. 致谢只对协作者和提供材料的相关人员表示谢意. 其他版面费标准:180元/页,在版面费总额中含有50元审稿费,提前发表的论文的版面费另议.投稿一式两份. 投稿方式网上投稿、邮寄稿件. (请作者在投稿时任选一种方式即可) E-mail: zghjkx@https://www.doczj.com/doc/242056612.html,

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及生态环境变迁研究述评剖析

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及生态环境变迁研究述评 一、前言 由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从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背景出发研究人类历史进程中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长期互动关系,已成为近20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之一。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对于进一步再现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原貌具有基础研究意义,同时通过对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的内外驱动机制研究,对于解决当前世界环境危机、生存危机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及其引发的生态环境变迁是指人类由于资源利用活动过程中对自然、社会、经济系统较长时期相互作用最终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在时间、空间上产生的累积环境效应。生态环境变迁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对区域小气候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等。在发展中国家,区域环境的变迁、退化与贫困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而且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涉及区域经济模式、公共经济政策、生态地质差异、生态补偿机制、区域经济差异以及区域民族人口素质、文化、心理、习俗、传统等诸多自然、社会、经济因素(IGBP,IHDP,WCRP,2001)。 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及其引发的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在国外主要以自然科学学科背景尤其是地理学、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学者从事该领域研究,研究区域和对象多在近几百年来区域或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全球环境问题引发的全球生态环境变迁问题研究。最初对环境变迁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影响评价、森林开采活动的环境效应、人类活动对流域开发的环境影响等方面。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众多官方和非官方组织如IGU、UIS、IAH、IAG及学术界才对区域生态系统的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地质学联合会(IUGS)共同资助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还专门设立了

生态环境:研究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变迁及环境效应述评

研究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变迁及环境效应述评 一、前言 由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从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背景出发研究人类历史进程中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长期互动关系,已成为近20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之一。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对于进一步再现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原貌具有基础研究意义,同时通过对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的内外驱动机制研究,对于解决当前世界环境危机、生存危机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及其引发的生态环境变迁是指人类由于资源利用活动过程中对自然、社会、经济系统较长时期相互作用最终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在时间、空间上产生的累积环境效应。生态环境变迁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对区域小气候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等。在发展中国家,区域环境的变迁、退化与贫困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而且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涉及区域经济模式、公共经济政策、生态地质差异、生态补偿机制、区域经济差异以及区域民族人口素质、文化、心理、习俗、传统等诸多自然、社会、经济因素(IGBP,IHDP,WCRP,2001)。 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及其引发的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在国外主要以自然科学学科背景尤其是地理学、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学者从事该领域研究,研究区域和对象多在近几百年来区域或全球环境变

化,以及全球环境问题引发的全球生态环境变迁问题研究。最初对环境变迁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影响评价、森林开采活动的环境效应、人类活动对流域开发的环境影响等方面。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众多官方和非官方组织如IGU、UIS、IAH、IAG及学术界才对区域生态系统的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地质学联合会(IUGS)共同资助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还专门设立了脆弱生态系统研究专门课题组。Mirco M(1991)还将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变迁、环境效应、土地利用与覆盖等作为脆弱生态系统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热点之一。近10年来,随着喀斯特区域以石漠化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退化问题日益严峻,学术界对喀斯特脆弱生态区研究的重点和方法有了明显变化,从原来的侧重自然过程与机理的纯技术研究转变到人类活动综合影响的环境效应、脆弱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等。从UNESCO和IGCP资助的众多研究计划中(如IGCP229、IGCP379、IGCP448等)都反映了这一趋势。由IGBP、IHDP、WCRP委员会共同发起并组织,来自世界100多各地区和国家包括2500名代表参加于2001年7月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性会议“变化着的地球的挑战”上,关于人类活动的环境变迁的学术专题几乎占所有讨论专题的1/3,在分会讨论的三个单元中第二、三单元都主要是探讨人类活动的全球或地区环境效应,这些专题大多为IGBP、IHDP、WCRP、DIVERSITAS的核心研究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将“人地系统动力学和环境安全建设”作为第33届活动的主题之一,认为环境变迁与安全不仅是当前地学、资源与环境科学

贵州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及演化特征

贵州晚二叠世含煤地层 沉积环境及演化特征 摘要:依照煤和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划分理论,贵州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总体上为海陆交互相沉积,自西向东逐渐从陆相、海陆交互相演变为海相沉积。 关键词:沉积环境;含煤地层;聚煤特征 贵州是我国的煤炭资源大省之一,素有 “江南煤海”之称,其中,晚二叠世含煤地 层分布面积7.5万km2,由下至上划分为龙潭组和长兴组,富煤区主要分布于桐梓—遵义—贵阳—贞丰一线以西地区。龙潭组平行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与上覆长兴组连续沉积,长兴组与上覆三叠系之间呈整合接触关系。20世纪90年代,对贵州省晚二叠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已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一、含煤地层沉积环境 依照煤和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划分理论,贵州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总体上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自西向东逐渐从陆相、海陆交互相演变为海相沉积。其中, 西缘的威宁地区以陆相沉积为主, 中、西部的兴义、盘县、六盘水、纳雍、毕节地区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其余地区多为海相沉积。 1.龙潭早期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 依据沉积相分析:龙潭早期剥蚀区位于黔北和黔东地区, 即威宁—毕节—熄峰—凯里一线以北地区沉积区位于黔西和黔南地区, 物源区为西部的康滇古陆(图1)。六盘水—纳雍一带发育三角洲沉积, 煤层普遍发育, 常分岔合并, 稳定性较差, 硫分一般较高盘县一带和毕节一带为泻湖—潮坪环境,煤层较为发育, 煤层厚度较为稳定, 靠陆一侧煤层硫分相对较低, 靠海一方煤层硫分普遍较高。六枝—织金一带属三角洲一潮坪环境, 煤层较为稳定, 以高硫煤为特征在中南部的紫云—贵阳—都匀—荔波一带发育开阔台地, 沉积厚度较大, 不含煤层。 图1 贵州省龙潭早期岩相古地理图 2.龙潭晚期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 在龙潭晚期, 黔西和黔南地区基本维持了龙潭早期的沉积环境与聚煤格局, 威宁以西地区仍为陆源区。然而, 黔北地区沉积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绝大部分地段接受沉积(图2)。在贵阳—遵义以西地区, 在原残积平原上发育了一套完整的泻湖—潮坪相含煤沉积, 主要分布在黔西北的金沙、遵义、仁怀、桐梓、习水等地, 地层厚度较小, 厚度较为稳定;煤层厚度较稳定,硫分相对较低。黔东地区主要为碳酸盐岩台地,不含煤或局部含1层高硫煤。

环境科学核心期刊

一、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1、环境科学(双月刊1976年创刊)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编辑单位:《环境科学》编辑委员会2、中国环境科学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编辑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3、环境科学学报(月刊1981年创刊)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编辑单位:《环境科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4、环境化学(双月刊1982年创刊)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编辑单位:《环境化学》编辑部 5、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月刊1980年创刊)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编辑单位:《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编辑部 6、环境科学研究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辑单位:《环境科学研究》编辑部 7、环境保护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编辑单位:《环境保护》杂志社 8、环境污染与防治(双月刊1979年创刊) 主办单位: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编辑单位:《环境污染与防治》杂志社 9、环境工程(双月刊1982年创刊) 主办单位: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 编辑单位:《环境工程》编辑部 10、农业环境保护(改名为: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双月刊1982年创刊)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编辑单位:《农业环境保护》编辑部11、化工环保(双月刊1980年创刊) 主办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环保所中国化工防治污染技术协会中国化工学会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编辑单位:《化工环保》编辑部12、工业水处理(月刊1981年创刊) 主办单位: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编辑单位:《工业水处理》编辑部13、海洋环境科学(季刊1982年创刊) 主办单位: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中国海洋环境科学学会编辑单位:《海洋环境科学》编辑部 14、中国环境监测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辑单位:中国环境监测编辑部 15、环境科学与技术(双月刊1978年创刊) 主办单位: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编辑单位:《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16、水处理技术(月刊1975年创刊) 主办单位: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编辑单位:《水处理技术》编辑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