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琼东南盆地沉积环境及物源演变特征

琼东南盆地沉积环境及物源演变特征

琼东南盆地沉积环境及物源演变特征
琼东南盆地沉积环境及物源演变特征

万方数据

第4期邵磊等:琼东南盆地沉积环境及物源演变特征549

笔者拟采用微体古生物以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对琼东南盆地渐新世一中新世地层的沉积环境及物源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石油地质特性。

2材料及方法

采用微体古生物以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对取自琼东南盆地7口探井渐新统一中新统590个岩心及岩屑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图1)。微体古生物分析主要采用钙质超微化石、浮游及底栖有孔虫和孢粉藻类分析,涉及样品主要为盆地西部的崖城组和盆地东部的陵水组一三亚组。在沉积地球化学分析中,稀土元素(REE)由于性质稳定,相对较少受到沉积作用的改造,在沉积盆地研究中能更好地用来分析母岩的变迁演化,是沉积盆地分析母岩变迁演化的有力工具[11|。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的样品均被压碎至200目以下,然后在高温炉中保持680℃恒温2h,以剔除有机质及沉积物内黏土矿物中的结晶水,用HF+HNO,混合酸进行分解,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VGX7ICP-MS)测试。样品处理过程中。每30个样品加一个空白样、一个重复样和两个标准样,最后样品测试结果都根据标样数据进行校正,精度由空白样及重复样控制,分析工作在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分析方法详见参考文献[123。

图1研究区和样品位置

Fig.1Locationofthesamplesandthestudiedarea

3沉积环境演化

琼东南盆地自始新世开始较大规模接受沉积,沉积环境受古地形控制,以洪积~河流相为主。盆地何时开始接受海侵,一直存在争议。针对该问题重点开展了以微体古生物为手段的古生态学研究,在YCl3—1一a2井约300m连续取心揭示的崖城组可以看到,在崖三段下部(4055.9rrl)产有大量PDzypDd沱fe口Ps—poritesspp.,Pozy户odiis户。一£P5spp.等淡水蕨类孢子以及裸子、被子植物花粉,未发现典型海相藻类,综合

考虑为淡水环境。到3890.13ITI处出现大量如Im-

pletosphaeridiumsp.,Spiniferitesspp.等海相浮游藻类化石,但是,钙质超微化石及有孔虫均未产出,也未发现淡水属种。由于在海陆过渡带不利于钙质超微化石及有孔虫化石的保存,结合该段沉积的连续性以及潮汐沉积构造极为发育等特点。认为本区崖三段沉积环境是从淡水滨岸环境逐步演化为滨浅海环境。同样,在与YCl3—1一a2井相邻的YCl3—1—2井崖三段中也未见到沟鞭藻孢囊等海相藻类,而在同区的YCl9—1—1井崖三段顶部样品中开始出现大量海相沟鞭藻孢囊,可以认定琼东南盆地西部在崖三段早期为近岸过渡环境。崖三段晚期开始发生明显海侵,而在崖城组之下的始新世则发育有淡水湖相沉积。

渐新世早期海水可能从东西两个方向进入琼东南盆地。形成东西两个浅海区,中间有滨海相和剥蚀区将其分隔开来。从YC8—2—1井的崖二段发育高浓度值的沟鞭藻孢囊,以及崖城组一段(3377.9m)包含smallReticulofenestra,Cyclicargolitnusabisectus,Cyclicargolitnusfloridanus,Coccolithusmiopelagi—CUS以及Coccolithuspelagicus等钙质超微化石来看,崖北凹陷西侧的水深此时已经达到外陆棚的海湾环境。陵水一乐东凹陷北部发育滨岸平原一滨海体系,南部断层下降盘发育滨海一低位扇体系;在陵水凹陷北部和东南部发育扇三角洲沉积;松南一宝岛凹陷除发育滨海相边缘相带外,以浅海相沉积为主[1州。

琼东南盆地崖城组形成于裂陷晚期,当时古湖消亡,大规模海侵行将开始,普遍存在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在不同地区沉积环境及物质输送能力的不同,导致有机质物源和输入量的差异甚大。有利烃源条件应在于能形成含煤地层的沼泽环境,因为其有丰富的陆生植物补充源。使得有机质能够高度集中堆积。有机屑浓度指标在YCl3-1-2井崖三段显示极高值,指示这里的崖三段显然形成于与众不同的条件下,是陆源有机物异常丰富的沼泽环境。所以,崖城组的富气源岩应与含煤地层发育有关,滨海沼泽沉积环境是崖城组时期最有利于烃源岩形成的环境。

渐新世晚期全区发生海侵,海水从东、西两个方向进入盆地,继承崖城期的海侵方向。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陵水层序低位体系域沉积时期,中央凹陷带以及北礁凹陷主要为浅海相沉积,东南部为滨海相沉积。在LS4—2—1井、ST24—1-1井、BDl9-2-2井和BD20-1-1井发育大量沟鞭藻孢囊以及海相微体古生物化石,说明

此时琼东南盆地已经完全进入海相沉积环境。在陵水万方数据

550石油学报2010年第31卷

凹陷北部发育滨海相和小型低位扇,南部则发育有扇三角洲沉积。松南一宝岛凹陷总体为滨海相沉积,而在LS4—2—1井东北方向存在低位扇。陵水层序低位体系域沉积时期储层比较发育,主要以滨海相和扇三角洲储层为特征¨…。

到中新统全区海水进一步加深,出现半深海沉积,在盆地的南北两侧分别为浅海一滨海相沉积,发育扇三角洲以及滨岸相沉积体系,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另一个沉积时期。

根据琼东南盆地沉积环境演变历史,可以看出,琼东南盆地主要发育有3套烃源岩,即始新世湖相烃源岩,渐新世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和中新世半深海一深海相烃源岩。

4沉积物源演变特征

在沉积建造中,陆源碎屑岩保留着源区母岩的相关信息,但是,沉积作用影响并改变着沉积物成分,包含一些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研究表明,尽管有沉积过程中的改造作用,物源区的地球化学成分仍是碎屑岩成分的主要控制因素,通过分析碎屑岩的化学成分即可确定母岩性质,为盆地的沉积演化研究提供大量可靠依据口¨。

在稀土元素研究方面,人们认为源自上地壳的稀土元素表现出富含轻稀土,重稀土含量稳定及负的Eu元素异常等性质。轻稀土富集说明上地壳中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含量相对于原始幔源要明显偏高;重稀土含量均匀则是上地壳内缺少导致重稀土分馏的因素;负的Eu元素异常是由于元素分异作用使上地壳中Eu元素缺失,而下地壳中Eu元素富集L1川。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分辨出沉积物源岩的母岩特性。

琼东南盆地崖城隆起区,各时期沉积物稀土元素配分形式存在明显差异,Eu元素明显存在富集现象,特别是从陵水组二段到梅山组,Eu元素正异常更为明显,表明源区中基性岩成分明显增加(图2)。

图2琼东南盆地YCl3-1-2井沉积物稀土元素配分特征

Fig.2Chondrite-normalisedREEdistributionforthesamplesofWellYCl3-l-2inQiongdongnanBasin

在盆地东部的松东、宝岛和松南凹陷情况存在明显差异,显示该地区物源的复杂性。位于松东凹陷的ST24—1_1井从陵水组到三亚组,稀土元素配分形式与海南岛源区极为相似,显示海南岛是该地区的稳定源区(图3)。

图3琼东南盆地sT24-卜l井以及海南岛源区

沉积物稀土元素配分特征

Fig.3Chondrite-normalisedREEdistributionforthe

samplesof

WellST24?-1—?1inQiongdongnan

BasinandHainanIsland

处于宝岛凹陷的BD20—1-1井和BDl9—2—2井,稀土元素配分则明显存在一个转折,即在陵水组时,Eu元素明显富集,之后逐步降低,到梅山组均转为Eu的负异常,显示沉积物源区成分从基性逐步过渡到酸性的特点(图4)。在松南凹陷的LS4—2-1井则和其他地区明显不同,从陵水组到黄流组,沉积物中Eu元素始终是正异常,表明其沉积物来源中基性岩成分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图5)。

通过稀土元素特征可以看出,松东凹陷的ST24—1-1井从陵水组到三亚组,沉积物来源主要受海南岛影响,海南岛是该地区持续稳定的源区。宝岛凹陷的BD20—1—1井和BDl9—2—2井在陵水组沉积早期基性源岩所占比例较高,之后逐步降低,酸性岩(或沉积岩)成分逐步增高,到三亚组沉积期以后基本以酸性岩或沉积岩区的母岩类型为主。而位于松南凹陷的LS4—2—1井从陵水组到黄流组时期,沉积物来源中基性岩成分始终占有重要地位。考虑琼东南盆地基岩出露情况,

可以认为,位于松南和宝岛凹陷南部的火山活动对这万方数据

第4期邵磊等:琼东南盆地沉积环境及物源演变特征551两个凹陷的沉积物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松南凹陷

自陵水组到黄流组时期始终受这些火山物质的影响;而在宝岛凹陷仅在陵水组时期受到较强影响,并且BDl9—2—2井受到的影响要大于BD20—1—1井(图4),明显受距火山活动的距离控制。

图4琼东南盆地BD20-1-1井和BDl9-2-2井

沉积物稀土元素配分特征

Fig.4Chondrite-normalisedREEdistributionfor

thesamplesofwellsBD20_。1_。1and

BDl9?_2?。2inQiongdongnanBasin

图5琼东南盆地LS4-2-1井沉积物稀土元素配分特征

Fig.5Chondrite--normalisedREEdistributionforthesamplesofWeULs4—2—1inQiongdongnanBasin

对于琼东南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前人已经作过大量研究工作H4-t63。由于海南岛及其东部的神狐隆起主要由酸性花岗岩构成,其风化剥蚀产物往往形成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高的砂岩沉积,是潜在的优质储层发育带。因此,在松东及宝岛凹陷沉积物储层极有可能要好于松南凹陷。5结论

琼东南盆地在早渐新世崖三段沉积晚期开始出现典型的海相化石,显示崖三段为淡水滨岸相向滨浅海相转变,是该盆地海侵的开始。考虑崖城组之下还存在较厚的沉积物,极有可能在崖城组之下发育有淡水湖相沉积。到渐新世晚期陵水组时期全区发生海进,为海相沉积环境,接受了滨浅海相为主的各类沉积作用;到中新统全区海水进一步加深,出现半深海沉积。伴随沉积环境的改变,琼东南盆地主要发育有3套烃源岩,即始新世湖相烃源岩,渐新世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和中新世半深海一深海相烃源岩。

沉积物稀土元素配分特征显示,琼东南盆地崖城凸起区,沉积物母岩区基性岩成分较多.造成沉积物中Eu元素明显的正异常,特别是从陵水组二段到梅山组,Eu元素正异常更为明显;而在松东凹陷的ST24—1—1井从陵水组到三亚组,沉积物来源主要受海南岛影响,沉积物中Eu元素出现负异常;宝岛凹陷的BD20一卜1井和BDl9-2—2井在陵水组早期基性源岩所占比例较高,Eu元素为正异常,之后逐步降低,酸性岩(或沉积岩)成分逐步增高,到三亚组以后基本以酸性岩或沉积岩区的母岩类型为主;而位于松南凹陷的LS4—2—1井从陵水组到黄流组时期,沉积物来源中基性岩成分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位于松南和宝岛凹陷南部的火山活动对这两个凹陷的沉积物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松南凹陷自陵水组到黄流组时期始终受这些火山物质的影响;而在宝岛凹陷仅在陵水组时期受到较强影响,并且由于距火山活动的距离不同,BDl9-2—2井受到的影响要大于BD20-1-1井。

参考文献

[1]龚再升.中国近海大油气田E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67—172.

GongZaisheng.ThemajoroilandgasfieldsofChinaoffshore

[M].Beijing:PetroleumIndustryPress。1997:167—172.

[23李思田,路凤香,林畅松.等.中国东部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124—131.

LiSitian,LuFengxiang,LinChangsong,eta1.EvolutionofMes—ozoicandCenozoicbasinsineasternChinaandtheirgeodynamic

background[M].Wuhan: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Press,

1997:124—131.

[3]米立军.袁玉松.张功成。等.南海北部深水区地热特征及其成因[J].石油学报。2009,30(1):27—32.

MiLijun,YuanYusong.Zhang

Gongeheng。eta1.Charateristicsandgenesisofgeothermalfieldindeep-waterareaofthenorth-

ernSouthChinaSea[J].ActaPetrolei

Sinica,2009,30(1):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

第23卷 第1期2011年2月 中国海上油气 CHIN A OF FSH O RE O IL A ND G AS V ol .23 N o .1 Feb .2011   *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课题“南海北部深水区有利区带和目标评价(编号:2008ZX 05025-06-04)”、“南海北部深水区富烃凹陷识别、储层预测与烃类检测技术(编号:2008ZX 05025-03)”部分研究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王振峰,男,高级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海洋地质学系,2006年获中国地质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总地质师,长期从事含油气盆地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研究与管理。地址: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中 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邮编:524057)。E -mail :w angzhf @cn ooc .com .cn 。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 王振峰 李绪深 孙志鹏 黄保家 朱继田 姚 哲 郭明刚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摘 要 受新生代大陆边缘拉张、印-欧板块碰撞、南海海底扩张等多种构造活动控制与影响,琼东南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形成了多凸多凹的构造格局。该盆地深水区负向构造单元主要有乐东、陵水、北礁、松南、宝岛、长昌等6个凹陷,正向构造单元主要包括陵南低凸起、松南低凸起和北 礁凸起。通过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研究以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深水区凹陷内普遍发育始新统湖相泥岩和渐新统崖城组海岸平原相—半封闭浅海相泥岩2套主力烃源岩,存在渐新统陵水组、中新统三亚组2套区域储盖组合和滨海相砂岩、扇三角洲相砂岩、盆底扇砂岩、中央水道砂岩、生物礁(滩)灰岩等5种类型储集层,发育由一批大中型背斜、断背斜构造圈闭及大型地层岩性圈闭组成的6个有利构造带。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划分出以陵水、松南-宝岛、长昌、北礁凹陷为烃源灶的深水区4个含油气子系统,优选出中央峡谷构造-岩性圈闭带和长昌凹陷中央背斜构造带作为勘探首选的2个有利构造带,提出以钻探陵水X -1、长昌Y -1等目标为突破口,通过解剖中央峡谷构造-岩性圈闭带和长昌凹陷中央背斜构造带推动深水区勘探进程。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深水区 油气成藏条件 有利构造带 勘探潜力 1 基本地质特征 琼东南盆地是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1]。琼东南盆地位于南海海域西北部,夹持在海南隆起区和永乐隆起区之间,以1号断层与 琼东南盆地为在前第三系基底基础上发育的新生代大陆边缘拉张断陷型含油气盆地,其构造演化受到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澳大利亚板块快速向北漂移以及太平洋-菲律宾板块新生代运动等因素的联合控制 [3-4] 。受始新世—早渐新世南海北部大陆边 莺歌海盆地相隔。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是指该盆地水深大于300m 的区域,面积约50000km 2 ,主要包括中央坳陷和南部隆起2个一级构造单元,中央坳陷深水区部分主要由乐东凹陷、陵水凹陷、北礁凹陷、松南凹陷、宝岛凹陷、长昌凹陷以及陵南低凸起、松南低凸起组成(图1)。该盆地深水区最大水深超过3200m ,新生界最大沉积厚度超过10000m ,具有下断上坳的双层结构 [2] 。 图1 琼东南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

浅谈塔里木托云盆地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

浅谈塔里木托云盆地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 托云盆地,位于中国西部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盆地内含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为了了解托云地区的沉积环境,通过整理文献、走访调查、归纳总结等方法,对盆地的地理环境、地层特点和聚煤规律进行分析。托云盆地的煤层发育不太稳定,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还是可以总结a出一定的规律。希望通过以下总结,给以后的采煤工作带来方便。 标签:托云盆地沉积环境聚煤规律 托运盆地位于新疆自治区的乌恰县,西邻阿赖山,东北连接萨拉依盆地,它属于塔里木盆地北面的褶皱带。这里迄今为止还未有人进行过全面的勘察,直到2002年这里才被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评估并填绘出1:5万的地质图。但是这里但现在为止仍未取得显著地搜寻和开采成效,地质工作者仍需进行努力的探索。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以煤炭消费为主体的地位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加大,这时保障煤炭的充足供应就变得尤为重要。我国煤炭的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而且一些大型煤矿的开采已经面临枯竭。这时如何利用先进的科技来勘探和开采更多的煤炭,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在这种形势下,西北地区就成为未来矿产开发的重要目的地。 2托云盆地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2.1基本地貌 托运盆地处于天山山系、昆仑山系和塔里木板块的交汇地带,构造基本走向是西北。 盆地及周边是晚白垩纪-老第三纪形成的岩浆岩,包含玄武岩、碱玄岩等多种岩石类型。这里泥岩与灰色砂砾岩互层,还有夹炭质的泥岩、薄煤及煤层,岩性呈灰绿色,厚度在1500米以内,并且含有一定的瓣鳃类和大量的植物化石。中新世乌恰群、侏罗纪地层等在这里都有分布。 2.2地层概述 盆地结构可分为基底和盖层,基底是古生代以前的基底,主要有千枚岩和元古界绢云母石英片岩组成;盖层由古、中、新生代地层构成。盆地内未发现可靠的三叠系,老地层之上只覆合有早、中侏罗世的灰绿色地层。这种特征可能与这里曾受到天山和印支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壳回隆,受到风化侵蚀有关。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摘要:准噶尔盆地由于受到周缘造山带的多期次的逆冲推覆作用,其发育演化过程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前陆盆地,而是具有类前陆盆地的特征。准噶尔盆地经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四个构造旋回的演化,形成了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为特征的多期叠合型盆地。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类前陆盆地 引言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发育的大型陆相盆地,对其盆地的类型及其演化,经历了很长一段研究探索过程,形成了对准噶尔盆地的形成过程的诸多认识和观点。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二叠纪为裂谷和断陷为主,三叠-白垩坳陷,第三纪以后为上隆。一些学者分别提出了“陆内前陆盆地”(陈发景,1997) 、“再生前陆盆地”(卢华复等,1994) 及“类前陆盆地”(雷振宇,2001 ) 等概念。蔡忠贤等(2000)认为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为陆内前陆盆地。陈新和卢华复等(2002)则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地体形成、板块拼贴、前陆盆地、陆内坳陷和再生前陆盆地等6个阶段。陈业全(2004)划分盆地演化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裂陷盆地、晚石炭世-二叠纪碰撞前陆盆地、三叠纪-古近纪陆内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再生(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4个阶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结合钻井及测井资料,我们将准噶尔的演化划分为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四个阶段。其中以中生代的复合类前陆盆地为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与油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地质构造背景 中国西部各盆地位于几个大的造山带及板块缝合带之间,属于古亚洲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对挤压和相对扭动的压扭性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构造格局.在南北对挤和南北对扭的联合和复合的应力条件下产生的大量平移断裂控制着盆地的展布. 中国西部盆地主要受控于三向动力体系:北部主要受古亚洲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古亚洲域;西部主要受特提斯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域;南部的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的北上扩张.三大动力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的叠加、复合, 形成了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多期叠合盆地,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板块构造背景,盆地类型和性质也不相同。 中国西部盆地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古亚洲洋开合阶段,新元古代晚期Rodinia古陆解体,使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小陆块从其上裂解出来。晚奥陶世开始地壳俯冲消减,至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成为克拉通内(挤压)盆地,发育一套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之前消减殆尽,华北、准噶尔—吐哈、塔里木等小陆块拼合在西伯利亚块体的南缘,形成古亚洲大陆。在拼合后的

琼东南盆地断裂系统特征与演化

收稿日期: 2014-04-14; 改回日期: 2014-09-01 项目资助: 国家油气重大专项(2011ZX5023-004-012和2011zx05006-006-02-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2160和40772086)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 谢玉红(1961–), 男, 教授级高工, 从事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的研究和管理工作。Email: xieyh@https://www.doczj.com/doc/d64137892.html, doi: 10.16539/j.ddgzyckx.2015.05.004 卷(Volume)39, 期(Number)5, 总(SUM)148 页(Pages)795~807, 2015, 10(October, 2015)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琼东南盆地断裂系统特征与演化 谢玉洪1, 童传新1, 范彩伟1, 宋 鹏1, 张 昊2, 童亨茂2 (1.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湛江分公司, 广东 湛江 524057; 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 摘 要: 在对二、三维地震资料系统解释的基础上, 通过不同区域断层分布特征和演化及盆地结构的差异性分析, 将琼东南盆地北部坳陷带划分为两个断裂系统(东部断裂系统和西部断裂系统)及8个子系统, 并阐述分析了各子断裂系统的断层分布特征和规律。再利用平衡剖面技术, 研究分析了琼东南盆地断裂系统的演化阶段和断层的活动期次, 确定“长期活动型”、“早衰型”、“中期活动型”(分“中期活动Ⅰ型”和“中期活动Ⅱ型”)、“晚成型”等4个系列的断层占主导地位。分析确定琼东南盆地复杂的断裂系统是在先存构造条件下, 两期不同方向伸展变形叠加而成, 其中南北向伸展的递进变形起主导作用; 不同区域先存构造分布和活动的差异是造成琼东南盆地断裂系统复杂性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断裂系统; 先存构造; 构造样式; 两期伸展 中图分类号: P5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1552(2015)05-0795-013 0 引 言 琼东南盆地位于海南岛东南、南海北部, 呈北东东向延伸, 其范围约西起108°51′E, 东至114°41′E, 北起18°50′N, 南到17°00′N(图1中的黄色区域)。东西长290 km, 南北宽约181 km, 面积约60000 km 2, 大体上围绕海南岛南部呈一弧形展布(蔡乾忠, 2005; 谢文彦等, 2008, 2009)。盆地西以1号断层与莺歌海盆地为界, 东接珠江口盆地, 北部为海南隆起, 南部向南海海盆开口(图1)。系一个以前古近系为基底的新生代伸展型盆地, 沉积厚度达10000 m 以上, 由古近系(裂陷层系)和新近系(坳陷层系)组成(表1), 最大水深超过1000 m(蔡乾忠, 2005)。其中裂陷层系断层十分发育, 坳陷层系也有少量的断层发育。 断层是伸展型盆地构造研究的核心, 也是此类盆地油气勘探的关键(童亨茂等, 2009), 伸展型盆地 内沉积物的充填、沉积层序的发育和分布、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和演化(包括圈闭的形成及有效性、油气运移、聚集和成藏等)等都与断层的分布和活动密切相关。同时, 盆地的结构和演化也主要受断层控制(能源等, 2012; 王文君等, 2012; 张林等, 2012; 王玺等, 2013)。因此, 断裂系统研究对于解决琼东南盆地的基础地质问题、深化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南海形成演化的深化认识也有重要意义。 由于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Taylor and Hayes, 1980; Tapponnier et al., 1982; Briais et al., 1990)及丰富的潜在油气资源, 长期以来, 琼东南盆地一直是一热点研究地区, 断裂系统研究也是如此。茹克(1990)很早在琼东南盆地识别出半地堑, 并对断层的剖面组合进行了分析和归类, 在此基础上, 一些研究者对琼东南盆地的结构和构造样式(李绪宣等, 2006)、断裂系统的方位(李绪宣和朱光辉, 2005;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讲解

卷 (Vo l um e ) 35 ,期 (N u m b e r ) 2 ,总 ( S U M ) 129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 t ec t on i ca e t M e t a l l ogen i a 页 ( Pages ) 190 ~197 , 2011 , 5 (M a y, 2011 )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邓昆 1 , 2 , 张哨楠 1 , 周立发 3 , 刘燕 4 ( 1.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 2. 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 积矿产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510; 3. 西北大学 地质系 ,陕西 西安 710069; 4. 中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生代构 造背景 、地层体残余厚度 、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 ,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 ,大体分 为 3个演化阶段 :初始演化阶段 :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 ; 发育阶段 : 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 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 ,为隆升剥蚀过程 ;调整 、消亡阶段 :石炭纪 - 二叠纪山西期古隆起仍有明显的显示 ,但其形态 与位置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与马家沟期的中央古隆起有较大差别 ,为低缓隆起 。晚二叠世以来不存在中央古隆起 。 中央古隆起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对沉积格局 、残余生烃坳陷 、储集条件 、盖层圈闭条件及油气运聚等 方面 。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 中央古隆起 ; 形成演化 ; 油气勘探 文章编号 : 1001 21552 ( 2011 ) 022******* 中图分类号 : P618. 13 文献标志码 : A 组之上 ,香 1 井是山西组不整合于蓟县系之上 ,镇探 1井为太原组不整合于罗圈组之上等 (图 1 ) , 对中 央古隆起原先“L ”形展布形态及分布范围进行了修 正 ,其隆起的构造高点明显向西偏移 。在环县 、龙门 至宁县一带形成一个寒武系 、奥陶系缺失的三角形 隆起区 , 其面积约 11000 k m 2 。运用古构造图 、构造 顶面图 、构造演化史等构造解析方法 ,认为其形成于 中寒武世 ,并对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 。 图 2显示 :古隆起顶部在镇探 1 井一线 ,不只缺 失奥陶系 ,而且还缺失寒武系 ,甚至可能缺失部分元 古界 。但是 ,地层的缺失不等于古隆起的存在 ,地层 缺失仅表示地质历史中的隆起 ,并不代表现今的隆 起 。下古生界展布特点表明 ,存在一个加里东期 - 早华力西期的古隆起是无疑的 。但它并不代表这个 古隆起在地质历史时期始终存在 。在拉平的石炭系 底面构造剖面图上存在一个削顶的隆起构造 ,说明 0 引 言 古隆起是沉积盆地内重要的构造单元 ,同时也 是控制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之一 。关于鄂尔多斯盆 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等 ,前人已有大量研究 ,给出 了多种解释和不同的观点 。主要分歧体现在 : 古隆 起形成时代 、分布特征 、演化阶段和形成机制等 ,形 成于中新元古代 (汤显明和惠斌耀 , 1993 ) 、早寒武 世 (黄 建 松 等 , 2005 ) , 早 奥 陶 世 (张 吉 森 等 , 1995 ) 、中奥 陶 世 (解 国 爱 等 , 2003 , 2005 ) 、石 炭 纪 (王庆飞等 , 2005 ) 。形成机制的观点有 : 伸展背 景 下均衡 翘 升 (赵 重 远 , 1993① ; 何 登 发 和 谢 晓 安 , 1997 ) ,构造地体拼 贴 (任 文军 等 , 1999; 解国 爱等 , 2003 , 2005 ) ,继 承基 底 构造 格局 (贾 进 斗 等 , 1997; 安作相 , 1998 ) 。本文结合最新钻井 、测井及地震资 料分析的基础上 ,如灵 1 井是太原组不整合于长山 收稿日期 : 2010 203 216;改回日期 : 2010 205 217 项目资助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 ( 973 项目 ) ( 2003CB214601 )资助 。 第一作者简介 : 邓昆 ( 1968 - )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教学及科研工作 。 Em a i l: dk_dengk@ 126. co m ①赵重远. 1993. 陕甘宁盆地中央古隆起及其形成演化. 西北大学.

沉积盆地及古地理分析

第十章 沉积盆地及古地理分析 塔里木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地球表面三度空间内,容纳沉积物堆积的场所。 沉积盆地分析:运用多学科(沉积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知识,采用多种方法(钻孔、露头观察、地球物理)对沉积盆地的形成、沉积充填、古地理演化

和地球动力学进行综合研究的过程。 古地理学:研究地史中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海陆分布、海平面变化、沉积介质性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生物分布等)特征及其发展历史的学科。 古地理分析:通过沉积学、古生态、古构造、地球化学等方法,再造地质历史时期中的自然地理景观的过程,也就是再造沉积区和侵蚀区的古景观的过程。古地理研究包括: (1)沉积古地理:反映海陆分布、各种古环境及沉积产物; (2)生物古地理:通过生物相、生物分区研究,确定古代环境(海陆,水深)的分布及其对古板块构造的指示意义。 (3)构造古地理:着眼于构造地貌标志,表示各种沉积类型、组合的分布,表示构造—地貌单元,如大陆边缘、岛弧、边缘海、裂陷槽等。

古地理分析的内容包括:确定侵蚀区位置、盆地边界、古地貌、母岩性质、介质类型、水动力条件、化学性质、古气候等。 古地理分析不仅可以确定当时的自然地理景观,还可查明沉积矿产生成与分布规律,阐明沉积作用与大地构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地壳运动与地质发展史,作出矿产的预测。 一、陆源区的分析 1. 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2. 查明古地形的起伏特征 3. 物源区母岩性质的确定

(1) 砾岩的成分; (2) 砂岩的成分; (3) 碎屑重矿物组合 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古陆或侵蚀区的概念:侵蚀区相对于沉积 区,在一定时期内,以风化侵蚀作用为主的地 区。如在一定时期内堆积了沉积物,则可以认 为是沉积区。 侵蚀区是向沉积区供给陆源碎屑的剥蚀区。 判断侵蚀区存在的6个标志: (1)地层的缺与失,某些地层可能是在沉积之 后被侵蚀掉的。 (2)地层的尖灭和较新地层的超覆。 (3)地层顶部有古风化壳存在,不整合接触。 地层的缺和失 (4) 根据沉积相变化: 从侵蚀区到沉积区的相变化有规律,海 侵相序或海退相序。

沉积盆地及古地理分析

盆地地层格架的建立 一、地层的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分为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按形成方式,可分为垂向加积作用和侧向加积作用两种。 1、古隆起区和古凹陷区分析 沉积物在介质中自上而下的堆积过程,它是以沉积物“雨”降落方式堆积沉积物的,沉积层是垂向上加积的。 大洋环境、大型湖盆、封闭海盆、泻湖和爆发型火山沉积、浊积岩、风暴岩、洪泛岩、宇宙尘堆积、风成黄土等是垂向加积的。 垂向加积作用形成的地层具有以下特征: (1) 未发生倒转的地层,总是上新下老。 (2) 连续延伸的相同属性的岩层界面必然是等时面。 (3) 地层的相变不服从瓦尔特相律。 2. 侧向加积作用 沉积物沿搬运方向的堆积,它所形成的原始沉积层是斜的, 即等时面是倾斜的,如曲流河道迁移过程中边滩向凸岸方向加 积、三角洲前缘向海方向的加积、沙坝向海推进。 滨岸沉积在海平面上升时形成的向岸方向的侧向加积; 生物建隆在它的筑积速度和海平面上升幅度均衡时为垂向加 积; 而当海平面上升幅度小于筑积速度时就会出现侧向加积。 侧向加积作用形成的地层具有如下特征: (1)未经构造变动和未发生例转的地层序列,其沉积层是原始倾斜的,即其等时面是原始倾斜的,因此这种斜列的沉积层不符合地层叠覆律。 (2)在大范围内连续延伸的相同属性岩层或岩性界面,其穿时性是绝对的,等时性是相对的。 (3)地层的相变符合瓦尔特相律。

3.海进、海退与地层的形成 海进、海退是地层形成的主要动力过程。不同地史时期,不同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层记录,其重要特征是:若地层层序连续,相序必然连续,相的时空结构服从瓦尔特相律,如果相同属性的岩相界面在斜交和垂直海岸线方向上必定是穿时的,如美国西南部寒武系和华北南部河南、河北一带早古生代的三山子组白云岩均是著名的穿时岩石地层单位。 二、地层对比与地层格架的建立 地层对比是确定不同地点的不同剖面的地层特征和地层位置相当。按地层的不同的属性建立了不同的地层单位,故有不同地层单位的对比,如生物、岩性、年代、磁性、地震反射特征等。 地层格架是指区域性岩石地层的时空有序排列形式,它可以用一定的几何图形表示。分为空间格架和时间格架。 空间格架(岩石地层格架)反映岩石地层序列的结构和空间排列特征、是沉积盆地分析和沉积地层及沉积层控矿产分布规律预测的基础; 年代地层格架是解释性的格架。 建立区域地层格架,必须了解地层序列内基本不整合界限单位的发育特征,包括其划分、时空分布情况、垂向叠覆及其内部岩石地层的结构、形态、相互关系、侧向堆积规律等。 建立区域地层格架的要点: 1. 区域不整合面的识别与追索 (1)不整合面上、下岩层的几何关系 (2)古风化壳标志 (3)岩性、岩相标志 (4)不整合的剥蚀标志 (5)地层缺失和古生物带的缺失 2. 凝缩段的追索与识别 3.特殊形态岩石单位的填图 4. 遥感图象解译 5. 沉积序列垂向变化研究 6. 地层时代研究 7. 地层格架的建立

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分析—平衡剖面技术

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分析—平衡剖面技术 200613003* 摘要:盆地模拟做到了对盆地构造演化、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分布等内容的定量研究。地史模型作为盆地“五史模型”之一,其模拟内容包括沉降史、埋藏史及构造演化史。而平衡剖面技术,则是目前进行盆地构造演化史分析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盆地模拟与资源评价》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平衡剖面技术的原理、应用、尚存不足及其发展动向。 关键词:构造演化史;平衡剖面技术;应用;尚存不足;发展动向 1平衡剖面技术的原理 Dahlstrom等(1969)定义平衡剖面技术为把剖面上的变形构造通过几何学原则全部复原成合理的未变形剖面的技术。据物质守恒定律,可推导出体积守恒、面积守恒和层长守恒等系列平衡剖面恢复的几何法则。当岩层长度在变形与未变形的两种状态下等是,剖面为平衡的。其编制原则如下: (1)面积守恒原则。在地层变形前后其地层所占面积应是不变的,对比区域在变形前后是同一种岩石,若孔隙度保持不变,计算过程中构造压实作用不考虑。(2)断层法则。断层活动引起的岩层缩短在上、下岩层一致。 (3)能量最小法则。断层在能量消耗最小部位发生。 (4)伸缩量一致原则。岩层经过断裂、褶皱,其伸缩量应基本一致。 2平衡剖面技术的应用 平衡剖面技术已普遍应用于挤压构造和褶皱一冲断带中的构造分析,并能定量描述变形和形成发育过程。 李汉阳等(2013)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川西凹陷侏罗系剖面进行了构造恢复,编制了构造发育剖面,恢复了该区的构造演化史。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为典型的前陆冲断带,复杂的地质条件致使地震波速横向变化较大,郭峰等(2012)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解决了如何研究该区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机制这一难点。结果表明,研究区经历了挤压、伸展、挤压三期构造运动,构成一完整的构造旋回。其中,晚二叠世存在一个小幅度的快速挤压期,而三叠纪为构造挤压最强烈期,对该区构造演化、构造格架形成、油气运聚成藏等均具重要影响和控制作用。同时文中提出,在复杂的前陆冲断带,可采取以下方法提高恢复结果的可靠性:选择合适的地震剖面线;采用变速时深转换获取可靠的地质剖面;对不同深度的地层采用不同的变形机制恢复;去压实校正过程中,按岩性分段处理,减少由岩性横向变化大引起的误差。 汤良杰等(2008)在辽东湾选取一地质剖面进行平衡剖面分析,表明渤海盆地的新生代构造演化分为3阶段:a.断陷期,孔店组至沙四段沉积时期为断陷早期,沙三段沉积时期为强烈断陷期。b.断拗期,沙二段至沙一段沉积时期为断拗早期,东三段一东二段沉积时期为强烈断拗期。c.坳陷期(东一段沉积时期至第四纪)。 邹东波等(2006)为研究柱海地区的构造演化史,选取了横贯研究区的两条地震剖面,利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出了这两条剖面在各个沉积历史时期的厚始沉积剖面,将桩海地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分为四阶段:三叠纪到侏罗纪中期的印支运动褶皱发育期、晚侏罗纪到白垩纪燕山运动断陷和挤压发育期、早第三纪断陷发育期、第四纪坳陷期。 刘学峰等(2004)以平衡剖面理论为指导,利用平衡剖面反演技术,研究了松辽盆地北部深层代表性剖面的构造发育史。

琼东南盆地第四纪块体搬运体系的地震特征

2009年6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 ol.29,No.3第29卷第3期 M ARINE GEOLOGY&QUA TERNARY GEOLOGY June,2009 DOI:10.3724/SP.J.1140.2009.03069 琼东南盆地第四纪块体搬运体系的地震特征 王大伟1,吴时国1,董冬冬1,姚根顺1,2,曹全斌2 (1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 2中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杭州310013) 摘要:第四纪以来,琼东南盆地的陆坡区域广泛发育深水块体搬运体系。深水块体搬运体系是广泛发生在外陆架/上陆坡的一种沉积物搬运机制,包括滑动、滑塌和碎屑流等重力流作用过程。利用深水3D地震资料,提取振幅和相干数据,通过地震剖面、构造图和时间切片分析,揭示块体搬运体系具有丘状外形、波状反射结构、弱振幅和连续性差的地震特征,内部整体比较杂乱,主体发育褶皱,趾部发育逆冲断层,具有塑性流体特征。结合南海构造背景分析,认为研究区第四纪沉积速率高并位于地震多发带,构成了块体搬运体系的形成条件和触发机制。 关键词:深水盆地;外陆架/上陆坡;块体搬运体系;琼东南盆地 中图分类号:P73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09)03-0069-06 在全球 从源到汇 研究计划中,块体搬运沉积体系(Mass transport depo sitio ns,简称M TDs)和海底峡谷-水道搬运沉积体系是大陆坡-深海平原最重要的两种搬运沉积过程。块体搬运体系的沉积物称为块体沉积物,构成了大量的深水沉积,在世界范围内的深水盆地中都有发现。例如,位于墨西哥湾Brazos-Trinity系统的4号盆地,50%~60%的深水层序由块体搬运体系组成[1];尼日尔近海区也有50%的块体沉积物,并且在某些地区,块体搬运体系组成了差不多90%的层序[2];特立尼达东部近海区,第四纪沉积层序包含了50%的块体沉积物[3]。 作为深水沉积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之一,南海外陆架/上陆坡也广泛发育块体搬运体系。目前,在南海南部的文莱深水区中发现了块体搬运体系,并且认为沉积层序中包含了50%的块体沉积物[4]。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开展约7 104km2的1 200000海洋工程地质调查中,发现113 ~117 E 之间的外陆架/上陆坡存在多个块体搬运体系[5-7],最新估算面积为1 3 104km2。得益于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推进,本次研究利用最新采集的2D和3D地震资料(图1),在南海西北陆坡的第四纪层序中发现了多个块体搬运体系。本文以琼东南盆地第四纪地层中的块体搬运体系(QM T D)为例探讨块 基金项目: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KZCX2-YW-229);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200803109) 作者简介:王大伟(1976 ),男,博士,主要从事深水油气研究, E-mail:david_p etrol@https://www.doczj.com/doc/d64137892.html, 收稿日期:2009-02-23;改回日期:2009-04-28. 周立君编辑体搬运体系的地震特征。 1 概念的提出与历史回顾 深水块体搬运体系是广泛发生在外陆架/上陆坡的一种沉积物搬运机制[8-9],包括滑动、滑塌和碎屑流等重力流作用过程。块体搬运体系的发育规模不等,最大可以达到几千平方千米,对原地沉积具有极大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它能将沉积物运移至数百甚至上千千米之外。 Weimer最初使用 块体搬运复合体 (M ass transport complexes,简称MT Cs)这个术语,指出现在沉积层序下部,底部发生侵蚀,被水道和天然堤所上覆的一种沉积地层单元[8-9]。块体搬运复合体具有明显的地震识别特征,在地震识别尺度内具有丘状外形、波状反射结构、弱振幅(局部中-强振幅)、连续性差的地震特征。最初定义 块体搬运复合体 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传统概念 滑坡 ,并且赋予 块体搬运复合体 层序地层学含义。 许多沉积学家从沉积学的角度研究深水块体沉积物,提出了块体搬运体系的沉积学含义。块体沉积物指海相地层中由泥岩基质和悬浮在其中的杂乱、分选差的碎屑构成的沉积岩,碎屑物质主要包括深成、火山和变质的鹅卵石、粗砾和巨砾,并且块体沉积物的内部构造具有塑性流体特征[10]。水下块体沉积物通常在上部包含一些未成岩沉积物,也包含了部分压实的海相胶结沉积物[11-12]。随着研究的深入,MTDs渐渐成为一个通用的术语,用来描述各种类型的块体搬运[13-14]。作者认为,MTDs和MTCs是

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

收稿日期:20000507;修订日期:20000911 作者简介:蔡忠贤(1963—  ),男,博士,副教授,矿产资源普查与勘探专业,现在石油大学博士后站工作。①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1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R]119851 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 蔡忠贤1,陈发景2,贾振远2 (11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00;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摘 要:准噶尔盆地的早二叠世属于裂谷还是前陆盆地,存在意见分歧;晚二叠世—老第三纪 盆地的性质也不确定。文中通过对盆地构造几何学、沉降史、热史及火山岩的综合分析研究,对 盆地类型和构造演化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1)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 却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 才形成陆内前陆盆地。(2)对石炭纪—早二叠世的岩浆活动结合区域构造资料的研究表明,准 噶尔地区古生代的板块运动和造山作用具软碰撞特点,早二叠世的裂谷盆地是在软碰撞背景下 造山带伸展塌陷的产物。(3)地幔热对流作用可能是软碰撞造山后伸展塌陷的主要深部动力学机制。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裂谷;热冷却坳陷;克拉通盆地;软碰撞;伸展塌陷 中图分类号:P54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0)04043110 0 引言 准噶尔盆地是新疆北部自二叠纪以来形成的大型陆内叠合盆地,目前是我国含油气前景最有希望的地区。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和地质研究工作,但由于盆地遭受改造,在盆地类型和成因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的分歧。中国科学院地学部①将盆地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早二叠世断陷,晚二叠世拗陷,三叠纪—第三纪断拗和第四纪上升阶段。吴庆福[1]认为二叠纪为裂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拗陷,新第三纪以后为收缩上隆阶段。尤绮妹[2]的划分是:石炭纪—三叠纪为裂谷阶段,侏罗纪为中央隆升阶段,白垩纪以后为山前拗陷阶段。赵白[3]的划分是二叠纪为断陷、拗陷阶段,三叠纪为断拗阶段,侏罗纪—老第三纪为拗陷阶段,新第三纪以后为萎缩上隆阶段。肖序常[4]则认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海相前陆盆地。杨文孝[5]也将早二叠世划为海相前陆,晚二叠世和新第三纪—第四纪划为陆相前陆,之间三叠纪—老第三纪划为振荡型陆相盆地。上述划分意见中归纳起来主要的分歧在于对盆地早二叠世的性质是张性还是压性的认识以及晚二叠纪—老第三纪拗陷盆地的性质。近来,这种分歧不仅未缩小,反而扩大。孙肇才[6]主张应该放弃早期盆地是塌陷或张性的认识,将准噶尔看作是一个在石炭纪—二叠纪前陆基础上,经过 —134—第7卷第4期 2000年10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Beijing )Vol 17No.4Oct 12000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砂体成因与展布规律

第29卷第6期2017年12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 V ol.29No.6Dec.2017收稿日期:2017-09-17;修回日期:2017-11-12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南海北部深水区潜在富生烃凹陷评价”(编号:2011ZX05025-002)资助 作者简介:毛雪莲(1986-),女,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深水油气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地址:(524057)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南油二区商业 楼806室。Email :maoxl5@https://www.doczj.com/doc/d64137892.html, 。 文章编号:1673-8926(2017)06-0060-09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7.06.008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砂体成因 与展布规律 毛雪莲,朱继田,姚哲,徐守立,唐历山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研究院,广东湛江524057) 摘要: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新发现了陵水A-2大气田,钻井揭示其中央峡谷黄流组内充填有多期优质厚层的浊积水道砂岩,且被后期泥质水道切割及块体流改造,各期砂体的叠置关系复杂。为此,利用三维地震、最新钻井岩心、壁心、岩屑化验及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了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充填砂体的成因及其展布规律。结果表明:中央峡谷内黄流组至少发育4套厚层优质储层,且以灰色细砂岩、粉砂岩为主,砂体为浊流沉积。砂体的堆积样式为垂向孤立式和侧向加积复合式。砂体的分布具有分段性,纵向上HL_Ⅰ砂组和HL_Ⅱ砂组在中央峡谷内均有发育,HL_Ⅲ砂组和HL_Ⅳ砂组在中央峡谷中下游段发育;横向上,峡谷平直段—低弯曲段砂体一般连片分布,中—高弯度段砂体呈独立块状分布。另外,根据中央峡谷内砂体在纵向上相互叠置、横向上连片分布的特征,建立了中央峡谷黄流组5期砂体在空间上的立体展布模式,对预测类似砂体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深水区;中央峡谷;砂体成因;展布规律;琼东南盆地 中图分类号:TE122.2文献标志码:A Sandbody genesis and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of Central Canyon in deep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asin MAO Xuelian ,ZHU Jitian ,YAO Zhe ,XU Shouli ,TANG Lish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anjiang Branch ,CNOOC ,Zhanjiang 524057,Guangdong ,China ) Abstract :Lingshui A-2gas field was discovered in deep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asin.Well drilling reveals that multi-period high quality thick layer of turbidity channel sandstone developed in Huangliu Formation in Cen-tral Canyon.The filled channel standstone was cut by the late muddy channel and reformed by MTDs.The stacked relationship of multi-period sandbodies is very complex.So ,the genesis and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of the Central Crayon filling sandbody in Qiongdongnan Basin were studied using 3Dseismic and the latest drilling dat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entral Canyon at least developed four sets of thick and high-quality reservoirs which are sand of turbidite deposits and the lithologies are primarily grey fine sandstone and siltstone.The accumulation styles of sandbody are vertical isolation and lateral accretion ,and it is segmented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andbody.Vertically ,Ⅰand Ⅱsand groups develop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canyon ,but Ⅲand Ⅳsand groups only devel-op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of the canyon.Horizontally ,sandbodies developed contiguously in the straight-low 万方数据

沉积盆地分析

第一章绪论 1、盆地的概念 盆地具有三重涵义,即地貌盆地、沉积盆地和构造盆地 地貌盆地”是地理学术语,指四周被自然高地围限的地形上的洼地,包括大陆上区域分布的无覆水的洼地,如四川盆地等,也包括覆水的小型的冰碛湖到大型的大洋盆地。 沉积盆地”是地球表面长期发生构造沉降,并接受沉积或发生沉积作用的地区。如果板块或断块在剪切作用下发生沿板块或断块边界走向的滑移,这时在垂直于板块或断块边界的剖面上表现出来的变形并不造成地壳的伸展或缩短。这种变形称为走滑变形。在走滑变形过程中形成的盆地统称为走滑盆地。 2、沉积盆地和构造盆地的区分 “沉积盆地”亦指同沉积盆地:即沉积与盆地的下沉是同时的,表现为岩相带的走向、古水流方向与盆地的形状、构造一致,沉积层的厚度愈向盆地边缘愈薄——盆地边界是沉积边界,往往有盆地边缘相,如冲积扇、辫状河、扇三角洲沉积“构造盆地”亦称沉积后盆地:由于后期构造运动产生的、具有盆地形态的一种向斜构造,与沉积作用无关,其岩相带的走向、古水流的方向等与盆地的现存构造及地貌无关,说明后来形成的盆地是构造运动发生改造的结果。 第二章板块构造与盆地分类 3、岩石圈组成及界面,大洋和大陆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震波包括纵波(P波)、横波(S波)和面波, 地壳在横向上是极不均一的。可分为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两种类型。 洋壳厚度较薄,一般为5-10km (不包括海水厚度)。 大洋地壳:大洋地壳的结构比较一致,从上到下可分为3层:层1-沉积层;层2-玄武岩层;层3-大洋层(变辉长岩);大洋层以下进入上地幔。洋壳的物质成分主要相当于基性岩,物质的平均密度较陆壳大,约为2.8-2.9 g/cm3。 大陆地壳:陆壳厚度较大,平均厚度约33km,在某些高山地区可厚达70km,在较薄的地方仅25km左右。大陆地壳的结构在横向和纵向上均表现出很强的不均一性,总体上看,由上向下亦可分为3层:上地壳、中地壳、下地壳。陆壳的物质成分相当于中、酸性岩,物质的平均密度较洋壳小,约为2.7-2.8g/cm3。 4、板块边界类型 根据相邻板块的相对运动状态,板块的边界类型也可以分为三类: 1)离散边界:离散边界是指板块发生相背运动,导致大陆破裂、离散漂移至海底扩张;随着地幔物质上涌,在大洋中脊两侧不断形成新的洋壳,将最早形成的洋壳推向两侧,在两侧大陆边缘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典型的离散边界是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系。 2)汇聚边界洋包括 ①陆俯冲边界(山弧-海沟型或安第斯型,主要见于太平洋与南美大陆边缘) ②洋-洋俯冲边界(岛弧-海沟型,主要见于西北太平洋边缘)密度大而厚度薄的大洋板块通常俯冲在大陆板块或另一个大洋板块之下 ③陆-陆碰撞边界:密度基本相同的两个大陆板汇聚,发生碰撞造山 3)转换边界:相邻板块的走滑运动形成转换断层,它是在板块离散和汇聚运动中期转换位移作用的岩石圈尺度的断层 The Wilson Cycle

构造演化

溱潼凹陷构造演化与成藏过程 1 区域概况 苏北盆地是苏北-南黄海盆地的陆上部分,位于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面积32800km2。盆地西邻郯庐断裂,北接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缝合带,南依扬子褶皱系,其形成和演化直接受郯庐断裂的控制,与望江、潜山、无为、沭阳等盆地同期发育于白垩纪-第三纪,并以同向走向(北东),右行雁行排列,为同一应力场控制的盆地群。苏北盆地西南窄(约80km),东北宽(约120km),盆地轴线与郯庐断裂呈30o交角,其构造发育与郯庐断裂的右行活动密切相关,经历了中、新生代二期裂陷旋回和坳陷的演化过程,属中、新生代形成的中国东南部陆地上最大的近海复合含油气盆地(图1)。 图1 苏北盆地构造位置图 Ⅰ-苏北盆地Ⅰ1-东台坳陷Ⅰ2-建湖隆起Ⅰ3-盐阜坳陷Ⅰ4-滨海隆起Ⅱ-望江盆地Ⅲ-潜山盆地Ⅳ-无为盆地Ⅴ-沭阳盆地Ⅵ-南陵盆地Ⅶ-宜城盆地Ⅷ-南渡盆地Ⅸ-常州盆地

苏北盆地是前震旦陆壳和扬子古地台双层基底上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断坳复合盆地,盆地的构造格架明显受到郯庐断裂、鲁苏隆起、苏南隆起三个区域构造单元的影响,其中郯庐断裂的右行走滑对苏北盆地的“多凸多凹”的网状构造格局的形成和凹陷的沉积充填演化具主控作用(周荔青等,2006)。大量地震测线已揭示了北东向断裂是盆缘和盆内坳陷区与隆起区的主要分界断裂,也是形成单断坳陷和单断凹陷的主断裂,这些断裂延伸长度一般大于50km,长者可达200km;断距多在1000m以上,小者也有600m,最大可达4000m,普遍具走滑-伸展和同生生长性质。近东西向的“一隆二坳”由北向南分别为盐阜坳陷、建湖隆起、东台坳陷,两坳陷又由八个凹陷与十个凸起、低凸起构成。盆地内二、三、四级断裂极为发育,两组断裂呈近东西向及北东-北东东向,形成南北、东西分块。受基底起伏影响,盆地内发育北北西向构造高带,又起到东西分带作用。 因此,苏北新生界盆地具有构造分割性强的特点,单个凹陷面积900-5000km2,并均可划分出断阶带、深凹带、内斜坡带、枢纽带、外斜坡带和低凸起带构造单元。同时每个凹陷一般又被3~5个次级洼陷间北北西向高带或低凸起分割为4-6个洼陷(图2)。 图2 苏北盆地构造格架图

琼东南盆地异常压力分布与形成机理探讨_祝建军

天然气地质学 收稿日期:2010-05-10;修回日期:2010-09-23.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08ZX05025-00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2009CB219400)联合资助.作者简介:祝建军(1985-),男,山东兖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储层地球化学研究.E -mail :zhu jianjun831211@https://www.doczj.com/doc/d64137892.html, . 琼东南盆地异常压力分布与形成机理探讨 祝建军1,2,张晓宝1,张功成3,刘 方3,张明峰1,陈国俊1,夏燕青1 (1.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3.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北京100027) 摘要:基于测井资料和地震层速度预测盆地地层压力,结合实测压力和泥浆数据,从琼东南盆地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入手,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琼东南盆地地层压力分布特点,总结了琼东南盆地异常地层压力分布规律,认为此盆地单井压力类型可以划分为常压、微超压、超压;超压出现 的层位,层速度剖面上出现速度反转现象,在凹陷中心易形成强超压体;上渐新统陵水组压力平面上发育陵水凹陷、松南宝岛凹陷、乐东凹陷等强超压凹陷,具有从北向南、从西向东超压逐渐增强、超压范围增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琼东南盆地的超压成因机理,认为该盆地上高达110m /Ma 的沉降速率造成的不均衡压实是该盆地上超压层形成的主要成因;高达105m /Ma 的沉降速率、较高的地温梯度引起的生烃作用以及断层活动性减弱、封堵性增强共同控制着下超压层的形成。关键词:琼东南盆地;速度谱;超压成因机理;封堵性 中图分类号:TE122.2+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26(2011)02-0324-07引用格式:祝建军,张晓宝,张功成,等.琼东南盆地异常压力分布与形成机理探讨[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22(2):324-330. 0 引言 琼东南盆地的温度、压力在油气运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异常压力,它直接参与了盆地中几乎所有的地质作用过程。此外,现今压力的分布还涉及到油气井的安全建设、油气田的开采等方面,压力研究的成功与否影响到一个油气田的开采效率,对于节省开采成本、提高油气井成功率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现在各个油田对于盆地内异常压力的分布越来越重视。 关于异常压力机制的研究和讨论由来已久,经过多年来前辈 [1-3] 的积累总结发现,在盆地中起着主 导作用的压力机制有:不均衡压实作用、构造应力(包括断层活动、褶皱、底辟盐丘等等)、有机质的生烃裂解及与矿物相变相关的成岩作用等。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琼东南盆地现今压力场分布与成因机制。 1 地质背景 琼东南盆地位于海南岛东南、西沙群岛以北的海域中,总体上由北东—北北东方向向西南方向延 伸,是一个典型的在新生代发育起来的陆缘拉张型含油气盆地,与莺歌海盆地毗邻,两者以Ⅰ号断裂为界,盆地东侧为神狐暗沙隆起,南界为西沙群岛和中建南盆地。琼东南盆地水深为50~2000m ,总面积为3.4×104 km 2 ,最大沉积厚度为12000m [4] ,盆地在构造演化上经历了特征显著不同的2个发育阶段:始新世至渐新世的早期断陷阶段,以及渐新世以来的晚期拗陷阶段,形成了以T 60为界的上、下2个不同的构造层。上构造层为统一坳陷,断裂不发育;下构造层由9个凹陷构成(图1)。琼东南盆地由北西向南东方向依次划分为北部坳陷带、中央隆起带、中央坳陷带、北礁低隆起带和南部断坳带,形成了两隆三坳且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其中北部坳陷带包 第22卷第2期2011年4月 天然气地球科学 NAT URAL GAS GEOS CIENCE Vo l .22No .2 Apr . 20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