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社会主义作业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作业答案

绪论:

对待社会主义应有的立场和出发点分析

答:对社会主义应有的立场:科学的认识社会主义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人们经历了一个从探讨社会主义特征到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一切民族、一切国家都将走向社会主义。但是,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和历史条件不同,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也应当是不尽相同的。然而,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由理论付诸实践后,由于历史的局限和理论认识的偏差,各社会主义国家曾程度不同地照抄照搬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主要弊端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如何认识社会主

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我们应当从历史与现实、理论和实际,科学的认识和发展社会主义

对待社会主义的出发点:科学发展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不能用僵化的观点去看待社会主义本质。例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实现就需要很长一个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可能完全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也就是不可能根除贫富差别。相反,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还要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完善和进步,它的本质内容终将会表现出来,最终会消灭剥削,达到共

同富裕

社会主义

答: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以群体利益为目标,按劳动分配为根本的非个人获利模式,

以是否对社会发展有利,作为衡量标准的社会。它包含三个含义:是社会主义理想,是人们

对未来的一种追求;指一种理论和学说;指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而进行的实践,以及在实践

中将理想化为现实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其基本制度和各种具体的体制

3.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世界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所信奉的政治理论。它的基本理念和追求的基本价值是自由、平等公正、合作互助;它的目的是建设政治民主、社会民主、经济民主并推进国际民主的“社会主义”;它实现这一目的的政治手段是民主民主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种道德需要、道德抗议,否认其历史必然性。社会民主党人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是政治、社会和经济的联系,而是一种道德价值,这种道德价值旨在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的矛盾,实现人和人之间的超阶级团结。民主社会主义宣称:“社会主义的实现不是必然的”,并指责马克思主义强调的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具有反伦理倾向。

民主社会主义以对经济的民主监督取代消灭私有制。民主社会主义认为,不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而应该用经济民主来取代消灭私有制。战后西方一些国家社会民主党实行的雇员参与企业高层决策和基层管理的举措,对于改善工人的处境、维护工人的眼前利益、改善劳资关系、缓和企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都有一定的意义。但由于西方国家社会民主党都是在坚持私有制的前提下推行经济民主的,因而对经济权力的民主监督不可能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性质,也不可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

民主社会主义把实行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看作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之间的差距,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但是民主社会主义也承认,这种社会保障制度说

到底只是起到一种社会矛盾“缓冲器”的作用,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痼疾。

4.面对全球化,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全球化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增长,改善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加速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提高与扩散,同时使世界各国经济从封闭和隔离进一步走向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作为后发展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利用后发优势,更能够从发展生产力的视角,更好地吸收发达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经济、政治、文化成果,审视和调整生产关系,吸取教训,少走弯路,从而探索出一条比较科学、符合本国实际、能获得较快发展的道路。

经济全球化既是客观发展过程,又是主动参与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真正的市场化,市场经济规则是世界经济通行的规则,市场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市场竞争也是残酷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树立正确科学的竞争观。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历史进程,不是一种选择,要有效地避免和克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社会主义国家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深化改革,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现代化并不等于西化或欧化,欧式或美式并非是现代化唯一的经典模式,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国际经济激烈竞争的参与中,应逐步探索和确认自己可持续的和有市场竞争力的社会发展模式与生产生活方式。

目前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冷战思维继续存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在融入世界经济潮流中面临制度和发展的双重挑战。探索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探索社会主义今后的走向及其发展道路,就不仅要分析研究社会主义本身,也要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的考察,同时要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以辩证的和发展的眼光分析和评判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继承物、对立物、取代物和创新物的命题,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和平共处与竞争并存,在世界范围内仍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和艰巨的进程。发源于资本主义,又以资本主义国家居支配地位的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表现,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表现,同时也是朝着未来理想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推进。

在历史和现实面前,如何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坚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意识形态、文化方向,始终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长期、重大和艰巨的挑战。

第一章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与局限性分析

答:历史功绩:

①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珍贵的思想材料。

②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和许多精辟的思想及论证。

③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

④揭示和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历史局限性:

①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②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

③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成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充满幼稚的思想。

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论原性,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缺乏科学性。

⑤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⑥空想社会主义有许多消极的成分:如保留奴隶与奴隶劳动、殖民地、宗教神秘主义因素、劳动偏见、政治极端主义和最高领导人职务终身制等。

马克思恩格斯如何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其意义何在。

答:19世纪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显著发展,为科学认识世界创造了条件。

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与压迫,激起了他们的不断反抗,这两个阶级之间经济、政治上的对立与斗争就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人阶级斗争经验,特别是三大工人运动斗争的丰富实践经验,就为新的理论的产生奠定了组织和阶级的基础

19世纪40年代的哲学、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前人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使社会主义有空想变为现实。

意义:1.“两大发现”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两大发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1)唯物史观的发现,使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性变化。①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指明了用社会存在来说明社会意识的正确途径;②唯物史观揭示了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③唯物史观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找到了实现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因此,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2)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①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的本质,指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真正地位;②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指明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③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指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推翻资本主义的根本途径。因此,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理论基石。

共产主义者同盟

1836年在巴黎成立的正义者同盟,长期受到魏特林平均共产主义的影响,主张用密谋方式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共产主义”。正义者同盟中央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支持后,于1847年6月2日至9日在伦敦召开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大会的一项成果,是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这一意义重大的决定,鲜明地反映了这个组织的无产阶级性质。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际无产阶级的政党

第二章

对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必然性的分析

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革命实现的。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矛盾特别精锐,出现很好的革命形势,以及革命的主观条件的成熟,使这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虽然20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大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或前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完全不同于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设想,但恰恰是这个阶段能够为社会主义创造出必备的条件,经济落后国家先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产生历史必然性的论证的。经济落后是相对而言,并不是资本主义因素根本不存在。经济落后国家

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前,资本主义都有一定的发展。它所固有的矛盾在经济落后国家也产生了新的阶级矛盾,从而产生了现代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规定了这些国家革命的发展方向和前途。这是经济落后国家能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根本原因。离开了对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它固有矛盾的认识,就无法认识这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②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定的社会形态的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但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了,某个阶段,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取得胜利不但不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相矛盾,反而正是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其原因主要包括:首先,不发达国家虽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但并不排除其社会基本矛盾尖锐的状况。其次,任何社会革命都具有深刻的经济根源,但不是说它是一个纯经济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是决定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这是从根本的意义上说的。具体到某个国家,社会革命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产力不是惟一的因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通过阶级斗争,通过各阶级之间的政治较量才能获得解决,阶级力量的对比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最后,不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实质上是这些国家为迎头赶上现代化的步伐而做出的一种道路选择,具有现实的合理性

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其启示

答: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新经济政策

3.列宁晚年对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第一、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要客观估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发展阶段问题。“资本主义愈不发达,所需要的过渡时间就愈长。”

第二、社会主义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电气化。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

第三、合作社是无产阶级国家同千百万户小农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必要途径。

第四、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桥梁。国家资本主义是在经济上无比高于俄国现时经济,而在政治上并不包含任何使苏维埃感到可怕的东西,它可以成为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桥梁

第五、推行“商业化原则”,把商业作为振兴国民经济的中心环节。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

第六、重视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备条件。“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离开科学文化知识,“共产主义仍然不过是一种愿望而已”。

第七、如何使苏维埃政治制度走向民主化,更多地使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列宁政治制度改革构想的中心。

第八、苏维埃应该乐于吸取西方资本主义的长处。

“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

启示:正视落后的国情,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群众实践,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分析

答: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以高度集中,高度集权为基本特征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搞社会主义的方式、方法,这就是后人所称的斯大林模式,即社会主义苏联模式。

形成特征:1、政治特征:高度集中的以党代政领导体制;以人治代替法治,有法不依,长官意志盛行,民主法制遭到破坏;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党和国家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民主,过分强调国家利益,忽视集体和个人利益,地方、企业和群众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2、经济特征:集中表现于所有制形式过于整齐划一;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片面强调指令性计划经济,忽视价值规律,排斥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政治斗争时常干预经济生活;长期只注重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使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3.文化特征:绝对的统一意志和大规模的情报封锁

苏联模式的历史必然性

1、从国际条件看,苏联当时正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形势的逼迫;

2、从国内条件看,苏联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由于经济文化落后,小生产的习惯势力,自然经济的思想影响和家长制的作风等,有着深厚的集权统治和管理的社会土壤和思想基础,易于接受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模式。;

3、从党内条件看,党内矛盾和斗争导致权力高度集中;

4、从主观条件看,斯大林的理论观点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经济政策

答:从1921年3月召开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开始,列宁指导苏维埃俄国从以余粮征集制为主要内容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以粮食税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政策过渡,到10月份,新经济政策基本形成。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开放市场,实行自由贸易;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用民主集中制代替高度集中的军事管理体制;改变单一公有制经济,试行租让制、租赁制、代购代销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意义:使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工农联盟进一步加强,为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和特征分析

答:1. 列宁是探索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在有限的实践时间内提出了较好的思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继续探索的结果,就是形成丁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模式。这种模式第一次为社会主义提供了比较可行的体制框架,也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它本身存在严重的弊端,决不是社会主义最佳的,更不是唯一的模式。当苏联模式无一例外地在各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并显现出弊端以后, 社会主义国家就必然要进行体制改革,以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

2. 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历史局限性

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思想与模式主导下,虽然生产力的发展充满艰辛与曲折,但实践证明,计划经济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地办大事. 但是一切事物都存在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都有其历史局限性。计划经济模式也是如此。如我国虽然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落后,不具备全面实行计划经济的物质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实施计划经济模式,无视价值规律,势必束缚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势必束缚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和环节,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良和革新。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社会改革是在社会制度不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对部分社会体制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是社会变化中的量变,或社会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力量、社会集团自上而下地发动和展开的,目的在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社会革命则是由革命阶级自下而上发动和展开的,旨在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夺取国家政权,使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质变。

综上所述,社会改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并且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所以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总体来说,当前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特征主要有

1与资本主义制度在更高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和借鉴,但是这绝不意味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趋同。

2社会主义运动不在是过去那种一条道路一个模式一个中心一个阶段的发展,而将进一步多样化,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3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注重自己的事情办好,不再求多,而注重自己国家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用自己成功的实力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分析

答:原因:(l)历史原因。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

(2)内部原因。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在政治上,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

(3)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东欧国家“松绑”,他的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4)西方因素。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教训:第一,必须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新技术革命提出的挑战和长期形成的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使得改革成为迫切的历史要求。苏东国家长期以来未能顺应时代要求和国情的发展及时调整政策、进行改革,或者虽然进行过改革的尝试,但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苏东剧变是苏联模式弊端造成的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一次总爆发。它告诉我们,必须改革,而不能像勃列日涅夫那样自己不改革还反对别人改革,这个改革必须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根本改革,而不是对苏联模式的修修补补;这个根本改革必须符合本国国情,而不能搞教条代替。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能及时从体制改革中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和本国国情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就会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从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那里去寻找出路。

第二,必须开放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当代国际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求得发展。在对外开放中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关系。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又要警惕和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尤其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努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既要加入世界经济体系,又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利益。

第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它能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好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苏东剧变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经济上不去。它告诉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上;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第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

坚持社会主义必须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不要像过去那样把苏联模式等同于社会主义,把许多妨碍生产力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改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的原则加以固守。要坚持社会主义,必须正确对待历史,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育人民团结起来向前看,不要像戈尔巴乔夫那样,搞什么历史问题“不留空白点”导致否定历史,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必须认清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要向戈尔巴乔夫那样把改革变成该向。要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要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取消、否定党的领导,分裂党的组织,涣散党的队伍,导致共产党的解散,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人道民主社会主义

答: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抽象人道主义。它宣扬人是“万物的尺度”,把社会主义说成是符合抽象的“人性”和“一切人”的利益的“人道的”制度,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反对使用任何暴力,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从抽象人道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所谓的“多元化”理论作为其重要的思想原则。抽象人道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是独立不羁和不受任何社会关系制约的,他们向往绝对的自由和民主,因此作为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符合人的这一本性,尊重人的多元的思想,满足人的多元的需要和利益。根据这一观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首先提出实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反对意识形态的所谓“垄断”,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与此同时主张实行政治多元化,借口反对一党专政,取消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搞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在经济方面也实行多元化,改变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结构,肯定私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搞所谓的“混合经济”作为向私有制的过渡。

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这样,戈尔巴乔夫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趋于接近",接着又从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发展到推行西方的多党制.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造成了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导致了局势动荡,直至苏联解体

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

答:在政治上,实行社会主义的自治民主制,总的特点是非中央集权化。具体表现为:一是改变南共在全国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发挥领导作用的方式和途径。实行党的“非国家化”,废除以党代政,规定“把南共联盟的工作中心从通过国家机关直接领导改为在工人阶级中

实行思想政治领导”,并把党的领导作用改为“引导作用”;党虽然仍是最高决策者,但党的决议主要通过各级社会经济组织和党员的影响与模范带头作用去贯彻。

二是在国家结构上实行自治联邦制。突出自治的原则,即限制联邦政府的权限,确认各共和国和自治省享有广泛的自主权,中央和地方,即联邦与共和国、自治省之间本身下级服从上级的关系;突出协商原则,即联邦各成员之间不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而是协商一致的原则;同时强调权利平等的原则,如联邦机构按民族对等原则组成;并大力精简机构。三是废除各级各类干部职务的终身制,实行轮换制并限制兼职。南斯拉夫联邦宪法对此作出明确的具体规定。

在经济方面:第一,改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南共联盟认为,国家所有制并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高形式,而只是一种低级形式。只有以企业自治制为基础的社会所有制,才是最理想的高级公有制形式。所谓社会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既不属于任何个人,也不属于任何集团和国家,而是属于全体劳动者,属于整个社会。在社会所有制下,国家政权机关不再管理企业,企业由工人自治,由民主选举的工人委员会作为代表机构,由工人委员会选举产生管理委员会,作为日常执行机构。

第二,实行市场经济,取消由国家下达给地方和企业的指令性国家计划,实行社会计划制度。广泛签订自治协议和社会契约,社会生产由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需要来调节,取消由国家统一规定物价的制度,实行由企业自定价格和社会监督价格相结合的制度。

第三,实行对外开放,广泛参与国际劳动分工。将国内工业品的价格与国际市场的价格相衔接,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提高国内工业品的竞争力。

在对外政策方面,南斯拉夫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实行不依附任何大国势力与大国集团的方针政策,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大国势力或大国集团以任何形式干涉别国内政和侵犯别国主权的行径。同时大力倡导不结盟运动,南斯拉夫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之一,它既不是东欧经互会的正式成员国,没有参加华沙条约国组织;也不是西方某一政治军事集团的成员国。

优点: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模式以及在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许多改革措施,对于防止干部特殊化、官僚化,在主人和公仆之间树立正确的关系,发挥地方、基层、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自治的初级阶段对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新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创立,也极大地提高了南斯拉夫党和国家的声望。

缺点:这种自治的社会主义模式本身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一是工人自治的所谓“社会所有制”,实际上同传统的国有制一样,也是一种没有明确的所有者的所有制,因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使企业的行为发生扭曲。二是由于过分强调权力的非集中化,在相当的程度上削弱了联邦政府的权力,使“多中心的国家主义”,地方本位主义、异族利己主义等错误倾向逐步滋生、蔓延以致泛滥,从而为以后国家发生分裂、甚至不同民族间发生战乱埋下了伏笔。

新教材高中政治课时作业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含解析)

新教材高中政治课时作业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含解析) (建议用时:45分钟) [达标必做] 1.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最高阶段,这一阶段代表人物是( ) A.托马斯·莫尔、托马斯·闵采儿 B.摩莱里、马布利 C.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D.托马斯·康帕内拉 C[16世纪初17世纪末,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托马斯·莫尔、托马斯·闵采儿和托马斯·康帕内拉;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摩莱里、马布利;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最高阶段,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傅立叶、欧文。C项正确。] 2.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其原因在于空想社会主义者( ) ①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和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②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本质③主张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④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A.①②B.②③ C.②④ D.③④ A[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其原因在于空想社会主义者反对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的力量,③④错误;①②符合题意。] 3.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有三种基本形式。这三种基本形式是( ) A.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 B.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 C.经济斗争、组织斗争和思想斗争 D.政权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 A[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A项正确。] 4.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三大工人运动是( ) ①法国里昂工人运动 ②英国“宪章运动” ③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运动 ④“十月革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最终版总结)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空想社会主义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局限? 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1)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2)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而把改造现实社会的历史责任赋予了某个天才人物 (3)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不能不充满幼稚的幻想 (4)其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1)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社会矛盾,提供了启发无产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精神材料。 (2)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先驱。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包含着某些合理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人运动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3)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愿、利益的表现和先声,其发展过程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质。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主张消灭剥削、消灭压迫、人人自由而平等的生活道出了无产阶级阶层的心里话。空想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的变得现实起来,空想的色彩逐渐减少。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其中已经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二在全球化背景条件下,我国面临的机遇挑战对策是什么? 机遇: 1 、全球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2 、全球化有利于中国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资金及管理经验 3 、全球化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4 、全球化促进人们观念更新,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思想观念的变革。 挑战: 1 、全球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提出挑战 2 、全球化对我国政治的挑战:第一, 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提出了挑战,第二, 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挑战。 3 、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挑战 4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也使其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面临挑战 策略: 1 、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快速发展自己迎接挑战, 最根本的就是发展自己要深化改革, 即必须改革原有的不适应市场经济、有悖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经济、政治体制,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2 、在全球化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首先, 必须坚持国家主权的完整和独立,其次, 必须坚持中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 3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收人类文明发展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 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4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切权力属于人民 经济全球化我国所可能面临的机遇: 第一,主要利用国内资源,高度自给自足,转向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保持适度自给率; 第二,从封闭型、半开放型市场,转向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快资源、产业市场的开放; 第三,从主要利用国内资金,转而更多利用外资和全球资金; 第四,从外国较高的关税和较多的贸易壁垒,转向零关税和低成本引进技术设备。从整体说,中国可以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加快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认为我国可能面临的挑战有: 第一,我国统一的大市场还没有形成,行政分割仍然是资产重组、企业并购、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障碍。许多产业和企业不要说“全国化”,有的连“地方化”、“部门化”都难以做到,要形成我国自己的跨国企业还有许多路要走。这在无形中就增大改革的难度; 第二,人才危机的加重;我们过去偏重于人才的培养的确做了不少工作,但人才却大量流向西方,留在我国的也有许多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人才问题的核心,是如何使用人才,创造一个人尽其才、使有才能者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为此,必须进行一场涉及人才自由流动、人才双向选择、人才按质论价、人才有职有权、严惩压抑人才行为的制度革命。还必须进行一场涉及反对论资排辈、反对任人惟亲、反对人才单位所有制、反对人身依附关系的观念革命。而这两个革命能否顺利开展,又取决于国家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能否不断深化。 第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市场将进一步开放,但并不是国门大开,不加设防。随着“入世”,改变了的是“游戏”的规则和裁判。我们要知道这是与狼共舞,

高中政治新教材人教必修一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时作业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创立“新和谐公社”,试图把公社建成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财产公有的社会。但公社四年以后就宣告失败,根本原因是() A.欧文经营管理不善 B.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 C.资产阶级无情剥削 D.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20年代世界历史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希望用建立公社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欧文的设想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这是最为根本的。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符合题意“根本原因”。因此B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B 2.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下列不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的是() A.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B.空想社会主义者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C.空想社会主义者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D.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解析:“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答案:D 3.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导致社会灾难的根源是() A.私有制、竞争B.社会的不公 C.贫富分化D.剥削制度 解析:空想社会主义者认识到了私有制、竞争是导致社会不公的原因,但是并未提出要消灭私有制度和剥削制度,幻想着利用富人和国王的施舍来解决社会的不公状态,因此A正确,D错误。BC项都是私有制和竞争带来的消极后果。 答案:A 4.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关键在于马克思已有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并且结合时代斗争的实践,揭示资本主义统治的本质。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石是() ①空想社会主义思想②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唯物史观 ④剩余价值学说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高中政治必修一 2019-2020学年第一课第二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课时作业(含答案)

一、选择题 1.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19世纪初期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其根本原因是( ) A.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参加当时的社会实践 B.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的揭露与批判 C.空想社会主义者不懂阶级斗争 D.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够成熟,根本矛盾尚未充分暴露 解析:选D。A、B不符合事实;C不符合题意,根本原因是经济原因;D正确且符合题意。 2.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是由于创立了( ) A.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理论 B.劳动价值论和唯物史观 C.剩余价值学说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D.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 解析:选D。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即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D正确。 3.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是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理论来源,与今天我们提出的“和谐社会”理论中一致的有( ) ①解决城乡差别②妇女解放③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④消灭脑力与体力的对立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A。③不属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贡献,排除含③的选项。 4.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设定了“同归于尽”的历史命运。对“同归于尽”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两个阶级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B.两个阶级势均力敌且无法分出胜负 C.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不存在阶级 D.无产阶级将取代资产阶级并成为统治阶级 解析:选C。题干材料中的“同归于尽”指的是两大阶级的最终归宿,不是来源,A错误;B不符合“同归于尽”的含义,排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和阶级都将退出历史舞台,两大对立阶级也不例外,C正确;“同归于尽”表达了因为生产力发展,阶级最终消失的命运,D错误。 5.“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

科学社会主义题及答案

1.如何看待“空想社会主义里面有科学,科学社会主义里面有空想”这 一说法?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 (1)为科学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a.规律性的思想。b.从经济因素说明人类历史的发展。 (2)对资本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刻地批判。 a.政治上,揭露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新的压迫制度。 b.经济上,揭露资本 主义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c.思想文化上,对资本主义的思想道德进行了严厉的抨击。 (3)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1)没有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2)没有找到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3)没有找到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 a马克思、恩格斯说,绝对不要把他们的理论视为“极终真理”、“最终规律”,当作某种“圣经”。恩格斯多次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b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判断,带有某种“空想”成分。 马、恩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对于今天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而言,显然是极其“不成熟的”。对未来社会的预想,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天才的”思想;另一方面,他们的设想中又包含着空想成分。 c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 d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2 为什么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1)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2)唯物史观指出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3)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 (4)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 3.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 (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科学社会主义的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答案 1.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来源涵义地位内容 来源:科学社会主义又可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只是称自己的学说为“共产主义”。19世纪二三十年代空想社会主义分子开始把“社会主义”一词用作他们向往的与资本主义不一样的一种新社会思潮,新社会制度的名称。19世纪30年代法国工人秘密团体开始把“共产主义”一词用作他们要实现的理想社会的目标。 到60年代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进一步扩大,此二词已经通用,“科学共产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也成为同义语。西欧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于19世纪80年代传入日本,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开始在我国系统,自觉的传播。 涵义:从广义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狭义上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但它不能取代研究众多具体规律的的各个部门学科,它对众多部门的学科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使其他学科在明确社会主义性质,目标,和道路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为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服务。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革命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制度的总称。 地位:马克思主义由三部分组成: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哲学是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层次;政治经济学是中介手段,属于第二层次;科学社会主义是总结,是目标实现,是第三层次,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它比比哲学更直接,比政治经济学更全面。 内容:三次飞跃:第一次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它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在参加工人运动、阶级斗争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历史飞跃,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他们把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了共产主义政党,领导工人阶级与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而斗争。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既有历史继承关系,又有根本原则区别,科学社会主义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因素,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观和各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体系,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科学原理;第二次飞跃,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它是以十月革命后在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为标志。从总的来看,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是有严重弊病的社会主义,是渗透了军国封建因素的社会主义;第三次飞跃,从一国到多国飞跃,它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不完全是自上而下推翻旧制度,而是在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社会主义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它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渐进性改革,既肯定了苏联模式中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成果,而且纠正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背离性歪曲。各国结合当今时代的变化和各自的国情,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实现第三次飞跃。 2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 积极意义: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为马克思、恩格斯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资料,也为启发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和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各种详细描绘中,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预测和宝贵的见解,并在批判的基础上对未来理想社会提出了一系列合理的主张和规划。第三、对于如何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提出过种种设想,进行了种种试验和斗争,这些试验和斗争给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经验与教训,提供了参照。 局限性: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始终不能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不能科学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他们的历史观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始终没能找到实现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的正确道路. 存在局限性的原因:第一,历史条件不成熟。第二,阶级条件不具备。第三,理论条件不充分。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暴露。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市场供求失衡,导致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政治条件:三大工人运动的进步性表现在(1)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2)斗争的手段以政治手段为主(3)组织性增强。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思想条件:三大思想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空想社会主义。 4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1)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试题及答案

1.《乌托邦》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的杰作。书中描绘了理想的社会制度“乌托邦”。乌托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一切人都必须参加体力劳动,参加劳动的人都可以保证得到一切必需品。实行民主政治,所有的公职人员都由选举产生,他们是人民的公仆,应当为人民利益工作。国家元首也由选举产生,重大问题由全体居民讨论决定。这种社会结构的优点可以使居民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 今天乌托邦往往有一个更加广泛的意义。它一般用来描写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会。有时它也被用来描写今天社会试图将某些理论变成实现的尝试。往往乌托邦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广义的乌托邦可以是理想的或实际的,但一般来说这个词更强调乐观的、理想的和不可能的完美事物。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时间约为1918年至1920 年。苏俄在苏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苏共希望通过该政策使苏俄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在当时条件下,它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 3.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主张在民主体制里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意识形态。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份子支持多样型经济发展,并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以及进行财富的再分配。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的人士或团体一般都要比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政治立场上更为左倾。很多人将诸如瑞典之类的北欧国家看作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社会民主主义者与民主社会主义者有共同的国际组织:社会党国际。 民主社会主义是在一个民主国家内宣传社会主义的政治运动与理想,也可称为反专制社会主义。 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份子支持多样型经济发展,并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以及进行财富的再分配。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的人士或团体一般都要比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政治立场上更为左倾。很多人将诸如瑞典之类的北欧国家看作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 4.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公元前 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并可以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基本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答案

1.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三次飞跃 答: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恩格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共产党宣言》成为标志。“马、恩”:“空想——科学”——《共产党宣言》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列宁领导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相对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列宁(斯大林):“理论——实践”——十月革命(苏联模式)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 邓小平:“一种模式——多种模式”——1978年中国改革(1948、1956、1968改革)2.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 答: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 1)他们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社会矛盾和弊端,为启发工人阶级觉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 2)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中包含灼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因素。 3)他们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主张和天才的预测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1)他们的历史观总体上未能跳出唯心主义圈子,没有真正发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而是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建立在“理性”、“人道”、“永恒主义”、“绝对真理”等基础上。 2)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真正可靠的社会力量。 3)他们没有真正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不懂得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恩格斯评价:“他们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 3.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和理论基石 答:历史条件: 1)经济背景: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在欧洲各国的确立和发展,以及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1825年,爆发英国,第一次经济大危机。 2)政治背景: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和无产阶级的独立政治运动的开展。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卢德运动”; 1831-1834年,法国,里昂运动; 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思想文化背景: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理论基石: 1)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第一块理论基石 2)剩余价值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第二块理论基石 4、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1)列宁:“一国胜利说”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发展进程上,列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突破,即社会主义不可能同时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而只能首先在经济不很发达但矛盾尖锐,又具备了一定主观条件的国家取得胜利。 1916年《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又做了阐述。分析了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条件: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导致帝国主义战争;不发达国家社会矛盾

科学社会主义题目及答案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作用。 2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我们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3列宁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 4本学期通过学习这门课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作用 答: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学说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疾苦,改变不平等社会状况的愿望,追求幸福生活的利益要求,并以幻想形式描绘了未来社会的蓝图。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的和主要的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有其很深的政治,经济,文化渊源,并在人类历史上起过相当积极的作用,它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反复出现,既表明这一思潮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又说明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任务不可能依据而就一次完成。只有彻底划清同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才能始终不渝的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才能成功解决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问题,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意义: 1)对资本主义的剥削现象的深刻揭露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尖锐批判,是三大空想学说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而称之为“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三大空想思想家的社会历史观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但在他们夹杂着晦涩语言和玄虚思想的著作中,也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天才德预示了一些社会真理,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合理因素。 3)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描绘,包含着许多积极的见解和天才的预测,不仅对工人阶级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鼓舞他们为实现伟大理想而斗争,也为社会主义的创建积累了有价值的思想素材。 4)恩格斯高度评价三大空想思想家对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贡献。他指出:“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地无数真理。” 2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 苏联解体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应该始终抓住这个中心不放。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照抄别国的模式最终会落得失败的结局。

陕西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作业

1、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答: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经验和对人类先进文化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包含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科学体系。其中科学社会主义居于核心地位。第一,从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看,科学社会主义是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必然归宿和落脚点;第二,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看,论证科学社会主义是它的实质所在;第三,从对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导作用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活的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关系更直接、更现实、更密切。 2、怎样理解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 答:历史贡献:①空想社会主义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珍贵的思想材料。②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某些合理因素。③空想社会主义学者们在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天才的大胆的设想中,提出来许多有价值的主张。 局限性:①空想社会主义忽视历史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②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实社会的物质力量。③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这就注定他们的设想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不能不充满幼稚的幻想。 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论原性,他们只是从道德情感出发认同社会主义,这就注定了他们理论主张的空想性。 3、怎样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 答:“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理论核心。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功绩,就在于揭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得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简称“两个必然”)结论, 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预言》中马克思提出了“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的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简称“两个绝不会”)思想。“两个必然”论证的是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两个绝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的长期性和曲折性。第一,“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体现了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的统一。第二,“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体现了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第三,“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体现了逻辑性与历史的统一。4、《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及其启示? 基本思想:(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 决定社会政治精神面貌,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阶 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阶级矛 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无产阶级只有 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和压迫,使整个人类获得解放才能最 后解放自己。 启示:对现实社会,特别是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仍然具有 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1)要用《共产党宣言》的 基本原则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宣言》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历史源头和思想源头,它所提供的一种方法,揭 示的原则,展示的前途,对我们今天来讲是颇具有现实意义 和价值。同时不断地寻找把长远目标和现实目标统一起来的 方针,是我们这些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重要经 验,也是《共产党宣言》最精髓的地方。从这个意义讲,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产党宣言》的现代发展和新的形态。 (2)理性认识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和资本阶级、《共产 党宣言》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采取的 并不是简单否定的态度,从现在来看,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 力还没有完全发挥,还在不断的发展,还在前进,所以社会 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累积了许多经验,对我们肩上社 会主义是有启发意义的,是可以借鉴的。(3)人的自由和全 面发展要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 程,要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 会环境中,人的自由与发展只有在自然、社会、人和谐统一 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现阶段我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是我党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理论 的继承与创新,是对《共产党宣言》发展理念的深化。 6、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答: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第一,在农业方面:以实物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缴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 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 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第二,在工业方面:在坚持 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 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变为国家资本主义 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 组织合营股份公司。中小工厂和商店可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 或个人。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法令, 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第三,在流通方面:废除 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 展商业和自由贸易,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按劳 分配。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第一,以市场为取向。第二,多种 经成分共存。第三,坚持党的领导。 5、学习《共产党宣言》,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 运用。 答:《共产党宣言》提出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宣 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贯穿于《宣 言》的唯物史观,二是《宣言》根据这个基本思想提出的科 学社会主义。这两部分内容,构成了《宣言》的一般原理, 是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的重要内容,是不能背离的。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唯物论、实践论、价值观相互交融、 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首先,以马克思主义唯物 论为核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实践 观、历史观、辩证法等的辩证统一承认外部世界客观性的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正确性和科学性的源 泉。其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核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是实践观与物质观、辩证法、主体论、认识论,以及一切 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等的辩证统一。体现 人的主体性和目的性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生 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最后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核心,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价值观与唯物论、实践观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劳动人民为政治立场、以共产主义 为价值理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力和魅力的源泉。 运用:毛泽东是坚持马克用住义的典范,同时又是结合具体 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之所以在革命战争年代 能够力挽狂澜,领导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又能够独立支持,顶住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压力,坚持 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因为他既坚持马克思 主义,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情况相结合。毛泽东留给了中 国共产党人乃至世界共产党人一个光辉的典范。中国共产党 的四项基本原则,其实就是《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科学社 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今天具体情况下的运用。共产党的领 导,无产阶级专政及其在中国的具体形式人民民主专政,社 会主义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这些内 容恰恰就是《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这些内容,在中国的新时期转化为党的基本路线,具体运用 到改革开放的实践之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推动了中国社 会主义事业的进步。 13、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有哪些? 答: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 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法治 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 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学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 总任务:(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 系,加强宪法实施;(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 政府;(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4)增强全民 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6)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7、列宁晚年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基本问 题的构想及其评价。★ 答:列宁转向新经济政策,开始探索另一种社会主义建设模 式,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重要思想。第 一,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先于发达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第二,开展“文化革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社会主义必须要有高度的文化。列宁提出的主要措施是: 一是大力增加教育经费,要把其他部门缩减出来的款项转给 教育部门。二是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要把“国民教师的地 位提高到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 度。……而最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第三, 发展商品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 心问题是发展商品经济。第四,实现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 第五,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政治建设的中心是 发展民主政治。 评价: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领导 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出及 其伟大的贡献。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 件? 答:(1)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世界发展新趋势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背景;(2)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 践依据;(3)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条件;(4)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理 论基础。 9、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最新成果? 答: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 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事实就 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把对社会主义 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是对改革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创新的总结和升华。第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一个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各自有 自己的理论特点和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起着指 导作用。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科学内涵?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 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 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11、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答:(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坚持和完善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坚持和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坚持和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5) 坚持和完善民主监督与廉政反腐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作业答案

绪论: 对待社会主义应有的立场和出发点分析 答:对社会主义应有的立场:科学的认识社会主义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人们经历了一个从探讨社会主义特征到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一切民族、一切国家都将走向社会主义。但是,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和历史条件不同,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也应当是不尽相同的。然而,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由理论付诸实践后,由于历史的局限和理论认识的偏差,各社会主义国家曾程度不同地照抄照搬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主要弊端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如何认识社会主 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我们应当从历史与现实、理论和实际,科学的认识和发展社会主义 对待社会主义的出发点:科学发展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不能用僵化的观点去看待社会主义本质。例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实现就需要很长一个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可能完全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也就是不可能根除贫富差别。相反,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还要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完善和进步,它的本质内容终将会表现出来,最终会消灭剥削,达到共 同富裕 社会主义 答: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以群体利益为目标,按劳动分配为根本的非个人获利模式, 以是否对社会发展有利,作为衡量标准的社会。它包含三个含义:是社会主义理想,是人们 对未来的一种追求;指一种理论和学说;指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而进行的实践,以及在实践 中将理想化为现实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其基本制度和各种具体的体制 3.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世界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所信奉的政治理论。它的基本理念和追求的基本价值是自由、平等公正、合作互助;它的目的是建设政治民主、社会民主、经济民主并推进国际民主的“社会主义”;它实现这一目的的政治手段是民主民主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种道德需要、道德抗议,否认其历史必然性。社会民主党人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是政治、社会和经济的联系,而是一种道德价值,这种道德价值旨在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的矛盾,实现人和人之间的超阶级团结。民主社会主义宣称:“社会主义的实现不是必然的”,并指责马克思主义强调的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具有反伦理倾向。 民主社会主义以对经济的民主监督取代消灭私有制。民主社会主义认为,不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而应该用经济民主来取代消灭私有制。战后西方一些国家社会民主党实行的雇员参与企业高层决策和基层管理的举措,对于改善工人的处境、维护工人的眼前利益、改善劳资关系、缓和企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都有一定的意义。但由于西方国家社会民主党都是在坚持私有制的前提下推行经济民主的,因而对经济权力的民主监督不可能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性质,也不可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 民主社会主义把实行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看作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之间的差距,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但是民主社会主义也承认,这种社会保障制度说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课后篇巩固提升 一、选择题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有() ①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②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③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④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都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②④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故选C项。 2.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恩格斯在此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A.促进世界无产阶级真正走向联合 B.使工人斗争富有科学性 C.意味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 D.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无产阶级真正走向联合”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说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工人斗争更富有科学性,故B项正确;“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但此与题干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 3.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这段话表明() A.资本主义制度已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十月革命的发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 C.十月革命为发达国家开创了一条崭新的现代化道路 D.十月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怎样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线索? 答: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线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把握“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是各国共产主义政党和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它大体上包括十几个组成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这三个组成部分,但科学社会主义是其核心。因为: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比之哲学和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更加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要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其次,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来说,科学社会主义是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直接、比马克思经济学更全面的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2)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①科学社会主义又可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与其他学科一致,也是一门学科,它要求众多的人来掌握、研究、探索运用、发展这门学科; ②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③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科学,而不是单一性的政治科学。 (3)把握“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三种形态”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三种形态。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第三次飞跃: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为什么要学习以及你准备怎样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门课? 转引自《回忆马克思恩格斯》,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答:(1)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原因(意义所在) ①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学好各门具体科学和专业学科; ③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执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更好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④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将扩大我们的视野,增强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分析能力,明确全世界走向社会主义的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必胜的信念; ⑤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关系,明确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对世界资本主义应该采取的方针,洞察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 (2)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的基本方法 ①理论联系实际 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丰富的实际,又用以指导活生生的实际。但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不可能自发地转化、上升为理论,总要通过人们有意识的主观实践活动,取得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经验,再通过抽象思维、理性思考把它概念化、条理化、系统化才能形成科学理论。 ②世界联系中国 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20世纪的历史实践证明:没有世界社会主义,也就不会有中国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能不受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要了解中国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就要深入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要清醒地看到苏联模式权力过度集中的弊病在我国依然有待清除;要立足中国,了解外国,借鉴世界;还要争取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够在多方面为推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③成就联系挫折 从世界到中国,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波浪式地迂回前进的。总的看来,成就是越来越大,挫折是暂时的、局部的。“吃一堑,长一智”,只要我们善于从挫折中认真总结并真正吸取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又会重新取得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成就。正是在空想社会主义试验屡遭失败之时,科学社会主义拔地而起,横空出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