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氨基甲酸乙酯综述

氨基甲酸乙酯综述

氨基甲酸乙酯综述
氨基甲酸乙酯综述

氨基甲酸乙酯(EC)的研究进展

一、氨基甲酸乙酯综述

氨基甲酸乙酯结构式

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又名尿烷,是食品发酵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有害健康的物质,美国国家毒理计划将其列入“有理由预料引起癌症的物质”名单,国际食品法典添加剂和污染物专门委员会(CCFAC)在1999 年将其列入优先名单。我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已于2008 年将EC 列为新增监测项目,目前主要开展酒类样品的监测。不同的酒精饮品检出的EC含量不一,例如烈酒(特别是由樱桃、杏和梅等核果制造的烈酒)的含量一般较高,而啤酒的含量则偏低。不同种类的酒精饮品的EC含量差异很大,例如过往研究报告中的水果白兰地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平均值是啤酒的600倍以上。在中国酒中EC的检出率很高,约90%的样品中有检出,黄酒中检出率更高达100%,且某些样品的污染水平相当高,远远超过目前最宽松的国际限量标准

(400μg/L)。在白酒相关产品中的EC检测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所以我们要未雨绸缪,做到心中有数。

二、EC的形成机理

(一)由焦炭酸二乙酯和氨反应形成氨基甲酸乙酯早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发现焦炭酸二乙酯可用于杀死葡萄酒中的酵母、细菌,并且发现了葡萄酒中存在焦炭酸二乙酯与氨的反应。到了70年代时,Lofroth和Gejvall发现在含有氨的白葡萄酒中,加入焦炭酸二乙酯会产生EC。反应式如下:

(二)由氰化物和乙醇反应生成EC

有研究结果表明蒸馏酒如白兰地中EC的形成首先是氢化物被氧化成氰酸,然后氰酸和乙醇反应而产生EC,反应如下:

发酵过程中存在于植物中的氢化物参与了EC的形成反应。反应过程中乙醇、连二羰基化合物和光线起了作用。氧气也是EC形成过程中必需的,EC在贮存过程中逐渐形成,特别在见光后也会形成。

(三)由氨甲酰磷酸和乙醇反应形成EC

20世纪70年代Ough证明了EC可以由氨甲酰磷酸和乙醇反应形成。酵母中的ATP、CO2和铵在氨甲酰磷酸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氨甲酰磷酸。反应式如下:

经试验得出EC的生成量与乙醇的浓度成正比。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葡萄酒和黄酒中的EC的形成并不主要靠上述途径。

(四)尿素和乙醇反应形成EC

由尿素和乙醇反应生成EC的反应式如下:

氨甲酰化合物主要有尿素、瓜氨酸、氨甲酰磷酸、氨甲酸、天冬氨酸、尿膜素等。其中尿素一直作为酵母的氮源而添加到发酵液中,尤其酿造高质量的白兰地原酒时,为了降低影响风味质量的杂醇油的生成,添加一定量的尿素或硫酸氨等无机氮源。

而在葡萄酒酿造中影响尿素含量的因素很多。一是在葡萄生长过程中,添加氮源惠施生成的葡萄酒中尿素含量增加。二是酵母发酵过程中,加入尿素作为氮源。三是在酵母

菌株本身内部代谢由精氨酸分解产生的。

但研究发现,影响EC的生成量的因素除尿素和乙醇的浓度外还有酵母菌株的种类。葡萄汁中α-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发酵及贮藏温度等,其中反应温度对EC的形成速度影响最大,加热可以加快EC的形成。有研究表明,温度每升高10o C,EC的形成速度就增加约一倍。

有研究者对精氨酸、瓜氨酸、氨、尿素和谷氨酸在葡萄酒汁发酵过程中对EC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C 的主要来源是由精氨酸分解而产生的尿素,由尿素形成的EC 量远多于由氨甲酰磷酸形成的EC,由尿素形成的EC量是成品葡萄酒中EC含量的绝大部分,因而形成EC的主要前体物质是尿素。研究表明,在葡萄汁中、发酵过程以及贮藏过程中,都存在形成EC的前体物质。在葡萄酒的贮藏过程中,仍存在乙醇和尿素形成EC的反应,但此阶段形成的EC速度较慢。

通过对黄酒的研究发现,在黄酒中90%的EC也是由尿素和乙醇反应形成的。尿素的浓度、乙醇含量、反应温度、pH 值和时间都与EC的生成量有关。尿素浓度高、反应温度高、反应时间长及pH呈微酸性都会使EC的含量增加。黄酒酿造时,原料、辅料和水中会带入部分尿素,但最主要的还是在发酵过程中由酵母菌代谢产生的。酵母菌在生长繁殖和进行酒精发酵时,合成的大量尿素除了满足自身菌体需要外,多余的尿素被分泌到体外,从而使酒中的尿素含量增加,酵母

菌细胞内的精氨酸酶的活力也会随之提高,进一步加速了尿素的生成。黄酒中尿素主要由精氨酸经酵母菌细胞内精氨酸酶-尿酶(AU)途径分解而来,酵母菌处于生长繁殖状态时精氨酸降解及尿素的形成过程如下:

(五)由瓜氨酸和乙醇反应形成EC

目前普遍认为瓜氨酸是EC形成的前体物。但也有研究结果表明,葡萄汁中EC形成的数量并不和瓜氨酸含量呈线性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三、EC的致癌机理

通过对体内EC的代谢途径的研究可知有三种途径:1、超过0%的EC可被分解为乙醇、氨和碳水化合物等(此途径是无毒性的)。2、约0.5%的EC被细胞色素P450氧化成DNA加聚物,造成DNA双链破坏,可导致癌变。3、约0.1%的EC被细胞色素P450氧化为N-羟基-氨基甲酸乙酯,后者能够诱导Cu2+调控的DNA损伤,这种损伤多发生于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的残基上。大多数认为第三种途径是EC的主要致癌途径。

对氨基苯甲酸的制备方法

对氨基苯甲酸乙酯的制备方法 【【实验目的】 1. 通过苯佐卡因的合成,了解药物合成的基本过程。 2. 掌握氧化、酯化和还原反应的原理及基本操作。 3.学习以对甲苯胺为原料,经乙酰化、氧化、酸性水解和酯化,制取对氨基苯甲酸乙酯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 苯佐卡因的合成涉及四个反应: (1)将对甲苯胺用乙酸酐处理转变为相应的酰胺,其目的是在第二步高锰酸钾氧化反应中保护氨基,避免氨基被氧化,形成的酰胺在 所用氧化条件下是稳定的。 (2)对甲基乙酰苯胺中的甲基被高锰酸钾氧化为相应的羧基。氧化过程中,紫色的高锰酸盐被还原成棕色的二氧化锰沉淀。鉴于溶液 中有氢氧根离子生成故要加入少量的硫酸镁作为缓冲剂,使溶液 碱性不致变得太强而使酰胺基发生水解。反应产物是羧酸盐,经 酸化后可使生成的羧酸从溶液中析出。 (3)使酰胺水解,除去起保护作用的乙酰基,此反应在稀酸溶液中很容易进行。 (4)用对氨基苯甲酸和乙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下,制备对氨基苯甲酸乙酯。 反应式如下: 【实验试剂】 对甲苯胺、高锰酸钾、无水乙醇、95%乙醇溶液、乙醚、锌粉、无水硫酸镁、七水硫酸镁、浓盐酸、18%盐酸溶液、浓硫酸、冰醋酸、10%氨水溶液、10%碳酸钠溶液 【实验器械】 数字显示熔点仪、电子台秤、电磁炉、磁力搅拌器、烘箱、球形冷凝管、直形冷凝管、空气冷凝管、刺型分馏柱、接收器、蒸馏头、圆底烧瓶(100mL、50mL)、烧杯(500mL、250mL、100mL)、量筒(50mL、10mL)、锥形瓶、抽滤瓶、布氏漏斗、分液漏斗、玻璃棒、药匙、pH试纸、表面皿【实验装置】

图1 图2 图3 【实验步骤】 (一)对甲基乙酰苯胺 在1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10.7g(0.1mol)对甲苯胺、14.4mL(0. 25mol)冰醋酸、0.1g锌粉(<=0.1g),搭建装置(图1)作为反应装置,加热,使反应温度保持在100~110℃,当反应温度自动降低时,表示反应结束。取下圆底烧瓶,将其中的药品倒入放有冰水的500mL烧杯中,冷却结晶,然后抽滤,取滤渣即对甲基乙酰苯胺。取2g对甲基乙酰苯胺(其它的放入烘箱中烘干)放入50mL圆底烧瓶中,再加入10mL2:1的乙醇—水溶液和适量活性炭,搭建回流装置(图2)进行重结晶,加热15分钟后趁热抽滤除去活性炭,再冷却结晶,抽滤得成品,用滤纸干燥后,取部分测熔点,并记录数据。将烘干后的对甲基乙酰苯胺与重结晶后的对甲基乙酰苯胺一起称重,记录数据。 (二)对乙酰氨基苯甲酸 在100mL烧杯A中加入7.5g(0.05mol)对甲基乙酰苯胺、20g七水硫酸镁,混合均匀。在500mL烧杯B中加入19g高锰酸钾(不可过量)和42 0mL冷水,充分溶解。从B中移出20mL溶液于100mL烧杯C中,再将A中的混合物倒入B中,加热至85℃,同时不停搅拌,直至溶液用滤纸检验时无紫环出现,再边搅拌边逐滴加入C中溶液,至用滤纸检验紫环消褪很慢时停止滴加。趁热抽滤,在滤液中加入盐酸至生成大量沉淀,抽滤,收好产品。 (三)对氨基苯甲酸 称量上一步产物,并测熔点,记录数据。在1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5. 39g对乙酰氨基苯甲酸和40.0mL18%盐酸溶液,小火回流(图2)30分钟。然后,冷却,加入50mL水,用10%氨水溶液调节pH至有大量沉淀生成(此时pH≈5),抽滤,干燥产品,称重,测熔点,记录数据。 (四)对氨基苯甲酸乙酯 在1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1.09g对氨基苯甲酸、15.0mL95%乙醇溶液,旋摇圆底烧瓶,使尽早溶解,之后在冰水冷却下,加入1.00mL浓硫酸,生成沉淀,加热回流(图2)30分钟。然后将反应混合物转入250mL烧杯中,

综合实验第四套题

某氨基酸溶液在电场作用下不发生迁移时所对应的溶液pH值称为: 答案 计量点 等电点 恒沸点 中和点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答案 二甲酚橙指示剂只适于PH>6时使用 铬黑T指示剂只适用于酸性溶液 铬黑T指示剂只适用于弱碱性溶液 二甲酚橙指示剂既适于酸性也适于碱性 下列化合物中,哪些具有热致变色现象? 答案 [(C2H5)2NH2]2·CuCl4 CuSO4·5H2O ZnCl2·6H2O CoCl2·6H2O 使用六次甲基四胺(p K b=8.85) 可调控溶液的pH 缓冲范围是: 答案 pH=3~5 pH=8~10 pH=6~8 pH=4~6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答案 具有对称面的有机化合物一定没有手性。 含手性碳的有机化合物一定具有手性。 具有C2对称轴的有机化合物一定没有手性。 不含手性碳的有机化合物一定没有手性 三苯基氯甲烷与锌粉反应可生成三苯甲基自由基,反应中锌粉的作用是:答案 起氧化剂作用 起吸附剂作用 起脱水剂作用 起还原剂作用 某金属离子形成的六配位水合离子磁矩为4.9μB,该金属离子可能是: 答案 Co2+ Fe2+ Mn2+ Cr3+ 以下标准溶液可以用直接法配制的是: 答案 KMnO4 NaCl FeSO4 NaOH 有关芳胺的酰化作用,下列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答案

氨基酰化后,对苯环的影响是由致活基团变为致钝基团。 可降低氨基对苯环的致活作用,使苯环上的取代反应由多元取代变为一元取 代。 乙酰基的空间效应有利于苯环上氨基的对位发生取代反应。 可保护氨基不被氧化剂等反应试剂破坏。 有关[Co(H2O)6]2+与[Co(NH3)6]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答案 [Co(H2O)6]2+的稳定性大于[Co(NH3)6]2+。 [Co(NH3)6]2+的中心离子Co2+易于被氧化。 [Co(H2O)6]2+ 的中心离子Co2+易于被氧化。 [Co(NH3)6]2+的分裂能大于[Co(H2O)6]2+ 的分裂能 在氧载体模拟化合物[Co(II)Salen]的合成中,所使用的双水杨醛缩乙二胺是几齿配体? 答案 2齿配体 6齿配体 3齿配体 4齿配体 在薄层吸附色谱中,关于化合物的极性与其在固定相上的吸附能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 化合物的极性越大,吸附能力越大。 化合物的极性越小,吸附能力越大。 化合物的极性越大,吸附能力越小。 化合物的极性与其在固定相上的吸附能力没有关系。 欲将对甲基苯胺酰化制备对甲基乙酰苯胺,下列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答案

苯佐卡因的制备

文献 1 苯佐卡因的合成 一、目的要求 1. 通过苯佐卡因的合成,了解药物合成的基本过程。 2. 掌握氧化、酯化和还原反应的原理及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 苯佐卡因为局部麻醉药,外用为撒布剂,用于手术后创伤止痛,溃疡痛,一般性痒等。苯佐卡因化学名为对氨基苯甲酸乙酯,化学结构式为: 苯佐卡因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而麻;mp.88~90℃;易溶于乙醇,极微溶于水。 合成路线如下: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1、仪器:250 mL三颈瓶、100 mL圆底瓶、液漏斗、布氏漏斗、烧杯、水浴、球型冷凝器、 乳钵、 2、试剂:重铬酸钠、蒸馏水、对硝基甲苯、浓硫酸、5% 硫酸、5% 氢氧化钠溶液、活性 碳、15% 硫酸、对硝基苯甲酸、无水乙醇、5%碳酸钠溶液、冰醋酸、铁粉、 对硝基苯甲酸乙酯、95% 乙醇、碳酸钠饱和溶液、50% 乙醇、 四、实验方法 (一)对硝基苯甲酸的制备(氧化) 在装有搅拌棒和球型冷凝器的250 mL三颈瓶中,加入重铬酸钠(含两个结晶水)23.6 g,水50 mL,开动搅拌,待重铬酸钠溶解后,加入对硝基甲苯8 g,用滴液漏斗滴加32 mL浓硫酸。滴加完毕,直火加热,保持反应液微沸60-90 min(反应中,球型冷凝器中可能有白色针状的对硝基甲苯析出,可适当关小冷凝水,使其熔融)。冷却后,将反应液倾入80 mL 冷水中,抽滤。残渣用45 mL水分三次洗涤。将滤渣转移到烧杯中,加入5% 硫酸35 mL,在沸水浴上加热10 min,并不时搅拌,冷却后抽滤,滤渣溶于温热的5% 氢氧化钠溶液70 mL 中,在50℃左右抽滤,滤液加入活性碳0.5 g脱色(5~10 min),趁热抽滤。冷却,在充分搅拌下,将滤液慢慢倒入15% 硫酸50 mL中,抽滤,洗涤,干燥得本品,计算收率。(二)对硝基苯甲酸乙酯的制备(酯化) 在干燥的100 mL圆底瓶中加入对硝基苯甲酸6 g,无水乙醇24 mL,逐渐加入浓硫酸2 mL,振摇使混合均匀,装上附有氯化钙干燥管的球型冷凝器,油浴加热回流80 min(油浴温度控制在100~120℃);稍冷,将反应液倾入到100 mL水中,抽滤;滤渣移至乳钵中,

氨基甲酸乙酯含量低于相关酒类标准

氨基甲酸乙酯含量低于相关酒类标准,专家称适量饮用无害 “黄酒风波”虚惊一场EC含量低于相关酒类标准 2012年06月21日09: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数据来源: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2009年发布的《本地发酵食物含氨基甲酸乙酯的情况》 制图:蔡华伟 近日,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对36款东方风味的酒类饮品样本进行了测试,其中包括16款绍兴酒(包括花雕、女儿红、加饭酒、黄酒)、8款糯米酒及12款梅酒产品。结果显示,绍兴酒样本的氨基甲酸乙酯(EC)含量为每千克0.08毫克至0.26毫克;糯米酒样本为检不出至每千克0.07 毫克;梅酒样本为每千克0.01毫克至0.15毫克(1毫克=1000微克)。 2007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EC评估,将其由第2B组(“或可能令人类患癌的物质”)改为第2A 组(“可能令人类患癌的物质”)。所以,有人据此认为含EC的黄酒“致癌”。 EC究竟是什么物质?黄酒中存在EC正常吗?饮黄酒会致癌吗?记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采访。

疑问一:黄酒中的EC含量过高吗? 【回应】黄酒EC含量低于相关酒类标准,应可认为属安全范围 在“黄酒致癌”风波发生后,国家黄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酒类中EC 含量作了说明。据其介绍,EC为自然发酵产生,广泛存在于酒类及其它发酵食品如腐乳、面包、酱油之中。酒类中的EC含量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并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对黄酒中含有EC成分不必过于惊慌。”江南大学黄酒研究资深专家、酿酒科学与技术中心赵光鳌教授介绍,酒类中EC含量有高有低,但普遍存在。国际上对食品及酒类的EC含量控制规定各不相同,目前各国都没有针对黄酒EC 的限量标准,如果以水果白兰地为例,加拿大要求EC小于400微克/升,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上限规定分别是1000微克/升、800微克/升和1000微克/升。参考现有的标准,媒体报道的黄酒中的EC含量远低于水果白兰地酒的限量标准,消费者可放心饮用。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介绍,加拿大是首个就多种酒精饮品订定EC最高限量的国家,由每升30 微克(葡萄酒)至每升400 微克(水果白兰地)不等。美国就当地生产的食品采取自愿订定EC安全含量标准的做法,并已告知所有出口葡萄酒到美国的国家必须制订计划以符合有关标准。欧盟目前没有食品所含EC最高限量的协调标准,但有些成员国已订出酒精饮品的EC最高限量。近年,韩国也制定了葡萄酒的EC最高限量,为每升30 微克。 疑问二:EC有害健康吗? 【回应】EC在发酵类食物中普遍存在,正常饮食摄入不会有害健康 赵光鳌介绍,国际上从1943年即开始关注EC。2007年,在里昂举行的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会议上,通过对EC纯品的风险评估,将EC归为2A类物质(即“可能令人类患癌的物质”)。 关于食物中的EC含量,目前香港没有特定的规管限量,为保障公众健康,

高教第二版(徐寿昌)有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13章

第十三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一、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 1. CH 3(CH 2)4COOH 2.CH 3CH(CH 3)C(CH 3)2COOH 3.CH 3CHClCOOH 4. COOH 5. CH 2=CHCH 2COOH 6. COOH 7. CH 3 COOCH 3 8. HOOC COOH 9. CH 2COOH 10. (CH 3CO)2O 11. CO O CO CH 3 12. HCON(CH 3)2 13. COOH O 2N O 2N 14. CO NH CO 3,5-二硝基苯甲酸 邻苯二甲酰亚胺 15. CH 3CHCHCOOH CH 3 OH 16. OH COOH 2-甲基-3-羟基丁酸 1-羟基-环己基甲酸 二、 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 1.草酸 2,马来酸 3 ,肉桂酸 4,硬脂酸

HOOCCOOH C C H H COOH COOH CH=CHCOOH CH 3(CH 2)16COOH 5.α-甲基丙烯酸甲酯 6,邻苯二甲酸酐 7,乙酰苯胺 8,过氧化苯甲酰胺 CH 2=C CH 3COOCH 3 CO O CO NHCOCH 3 C O C O O O NH C O H 2NCOOC 2H 5 C C NH C NH O O H 2N C NH 2 NH CO O CO n CH 2 CH O C O CH 3[]n 三、写出分子式为C 5H 6O 4的不饱和二元酸的所有异构体(包括顺反异构)的结构式,并指出那些容易生成酸酐: 解:有三种异构体:2-戊烯-1,5-二酸;2-甲基-顺丁烯二酸;2-甲基-反丁烯二酸。其中2-甲基-顺丁烯二酸易于生成酸酐。 C C H COOH COOH C C H COOH CH 3HOOC CH 3HOOC CH=CHCH 2 COOH 2-戊烯-1,5-二酸; 2-甲基-顺丁烯二酸; 2-甲基-反丁烯二酸 四、比较下列各组化合物的酸性强度: 1,醋酸, 丙二酸, 草酸, 苯酚, 甲酸

No.16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药理研究综述

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 目录 一、前言 二、药理毒理研究综述 三、参考文献

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 一、前言 对乙酰氨基酚属于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1878年由Morse首次合成,1893年由VonMering首先用于临床。在美国1955年就成为非处方药,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生产。 本品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PGE1的合成和释放,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出汗而达到解热的作用,其解热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似;通过抑制前列腺素PGE1、缓激肽和组胺等的合成和释放,提高痛阈而起到镇痛作用,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作用较阿司匹林弱,仅对轻、中度疼痛有效。本品无明显抗炎作用。 本品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使用时用温开水溶解后服用。4~6岁儿童,一次0.5片;7~12岁儿童,一次1片,1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一次1~2片,若持续发热或疼痛,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一次,24小时内不得超过4次。 对乙酰氨基酚解热作用较强,其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镇痛作用较弱,但作用缓和、持久,几乎没有抗炎、抗风湿作用。可用于对阿司匹林产生变态反应、不耐受或不适于应用阿司匹林的某些出血性病例;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对胃肠道刺激小,对凝血机制无影响,正常剂量下对肝脏无损害,是较安全有效的解热镇痛药。而且老年人和儿童宜服,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小儿首选解热镇痛药,成人也普遍应用。目前我国对乙酰氨基酚单、复方制剂产品年产量超过200亿片(粒),在全国l4个大城市医院用药普及率>95%,是抗感冒药物的组分中使用最多、最广泛的药物,因此对乙酰氨基酚制剂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国内外对乙酰氨基酚的使用有超过50年的历史,对于药物和制剂的作用机制、药理毒理、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以及中毒机制和解救原则都有详细的研究和明确的方案,国内外均有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上市品种,且已被各国药典收载,是安全、高效、成熟的制剂。泡腾片自身也具有许多其他制剂不可比拟的优势,其易于携带、起效迅速、高效安全、口感优良、方便服用,尤其适用于服药有困难的老人和儿童。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开发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由于该品种属于国内外均已上市,且有国家标准的品种,因此属于化学药品注册分类六类。

药物中间体对胺基苯甲酸的合成及表征实验报告

药物中间体对胺基苯甲酸的合成及表征 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高分子材料 学院:生化学院 2016年6月5日 摘要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以多步骤的综合性学生实验合成苯佐卡因(对氨基苯甲酸乙酯)并了解其物理、化学性质。同时也促进学生对重结晶,抽滤,熔点测试,分液等基本操作的掌握。苯佐卡因是一种白色针状晶体,无臭,味微苦而麻,遇光渐变黄色,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难溶于水,临床上一般用作局部麻醉剂。本实验是以对氨基甲苯为原料,先与醋酸反应经酰化得对甲基乙酰苯胺,再与高锰酸钾反应经氧化得到乙酰氨基苯甲酸,然后加盐酸经水解得到对氨基苯甲酸,最后加乙醇经酯化得到产品。由于该有机合成实验步骤多及实验操作上的失误,使得最终产率较低,但经多种中间产物的熔点测定可以基本确定已成功合成了苯佐卡因,同时实验技能得到了一定锻炼。

引言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制备对氨基苯甲酸,学习,了解和掌握氨基保护与脱保护,及官能团的选择性氧化。 对氨基苯甲酸性状:无色针状晶体。在空气中或光照下变为浅黄色。具有中等毒性。刺激皮肤及黏膜。接触皮肤后迅速用水冲洗。[1] 熔点:187~187.5℃[2] 密度: 1.374 g/mL at 25 °C 溶解性:易溶于热水、乙醚、乙酸乙酯、乙醇和冰醋酸,难溶于水、苯,不溶于石油醚。 主要用途: 用于染料和医药中间体。用于生产活性红M-80,M-10B,活性红紫X-2R 等染料以及制取氰基苯甲酸生产药物对羧基苄胺。对氨基苯甲酸可用作防晒剂,其衍生物对二甲氨基甲酸辛酯,是优良的防晒剂。 对氨基苯甲酸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下,与二氢蝶啶焦磷酸及谷氨酸或二氢蝶啶焦磷酸与对氨基苯甲酰谷氨酸合成二氢叶酸。二氢叶酸再在二氢叶酸还原酶的催化下被还原为四氢叶酸,四氢叶酸进一步合成得到辅酶F,为细菌合成DNA碱基提供一个碳单位。磺胺类药物作为对氨基苯磺酰胺的衍生物,因与底物对氨基苯甲酸结构、分子大小和电荷分布类似,因此可在二氢叶酸合成中取代对氨基苯甲酸,阻断二氢叶酸的合成。这导致微生物的叶酸合成受阻,生命不能延续。 细胞质中对氨基苯甲酸在葡糖醛酸基转移酶的催化下可逆转化为葡糖醛酸酯,因此植物中全部或大部分对氨基苯甲酸都发生了酯化,这可能是植物对对氨基苯甲酸的一种贮存和运输形式。 实验的流程如下:

瑞替加滨的合成工艺改进

收稿日期:2013-04-28 作者简介:朱磊(1987-),男(汉族),江苏泰州人,硕士研究生, E-mail :qpalzm0523@https://www.doczj.com/doc/e617239419.html, ;*通讯作者:王浦海(1956-),男(汉族),江苏南京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药物化学教学与研究,Tel :(025)58139412,E-mail :wangpuhai@hotmail.com 。 文章编号:1005-0108(2014)01-0031-03 瑞替加滨的合成工艺改进 朱磊1,王佳乐1,王浦海 2* (1.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江苏南京211816;2.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1816)摘要:目的改进抗癫痫药瑞替加滨的合成工艺。方法以对硝基苯胺(2)为起始原料,首先与氯甲酸乙酯反 应得到N -(4-硝基苯基)氨基甲酸乙酯(3),3经还原、氨基保护、硝化、脱保护制得N -(2-硝基-4-氨基苯基)氨基甲酸乙酯(6),6与对氟苯甲醛反应生成N -[2-硝基-4-(4-氟苯基亚甲基氨基)苯基]氨基甲酸乙酯(7), 7不经分离直接以NaBH 4还原制得N -[2-硝基-4-(4-氟苯基甲基氨基)苯基]氨基甲酸乙酯(8),最后8经三氯化 铁/水合肼还原制得抗癫痫药物瑞替加滨。结果与结论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IR、1H-NMR、13 C-NMR和HRMS (ESI )谱确证。改进后的工艺操作简单,反应选择性高,成本低,利于工业化生产,总收率为62%(以对 硝基苯胺计)。 关键词:瑞替加滨;抗癫痫药;工艺改进中图分类号:O626;R914.5文献标志码:A 瑞替加滨(retigabine ,1)化学名为N -[2-氨基-4-(4-氟苯基甲基氨基)苯基]氨基甲酸乙酯, 是由GlaxoSmithKline 和Valeant 制药公司研发的神经元钾离子通道开启剂,是一种全新作用机制的抗癫痫药。该药于2011年3月在欧盟获准上市,2011年6月在美国获准上市,用于成人部分性癫痫发作的辅助治疗。该药对耐药性部分癫痫的发作尤其有效, 可明显降低发作频率,为临床抗癫痫治疗提供了新方法[1-2] 。本文作者对瑞替加滨的合成工艺进行改进。 1合成路线 文献报道的瑞替加滨的合成方法主要有以下 4种:1)以2-硝基-1,4-苯二胺为原料,与对氟苯甲醛反应后经过两次还原,再与氯甲酸乙酯反应制 得瑞替加滨(二盐酸盐)[3-4] 。2)以2-硝基-5-氟 苯胺为原料, 与对氟苄胺反应后经还原反应,再与氯甲酸乙酯反应制得瑞替加滨(二盐酸盐)[3] 。3)以4-氟-1,2-二硝基苯为起始原料,与对氟苄胺反应制得4-(4-氟苯基甲基氨基)-1,2-二硝基苯,经还原、与焦碳酸二乙酯进行酰化制得瑞替加 滨[5-6] 。4)以N -(4-氨基苯基)氨基甲酸乙酯为原料,经氨基保护、硝化、脱保护,与对氟苯甲醛反 应制得N -[2-硝基-4-(4-氟苯基亚甲基氨基)苯基] 氨基甲酸乙酯,再经过两次还原反应制得瑞替加滨(二盐酸盐,总收率为44%)[3] 。 本文作者参考相关文献[3,7-8] ,在文献[3]报 道的方法基础上,以廉价易得的对硝基苯胺(2) 为起始原料,经取代、还原、氨基保护、硝化、脱保 护、加成消去、还原反应制得瑞替加滨(1),总收率约为62%(以对硝基苯胺计),合成路线见图1 。 Figure 1The improved synthetic route to retigabine 第24卷第1期2014年2月总117期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Vol.24No.1p.31Feb.2014 Sum 117

小儿退热综述

小儿退热综述 小儿退热综述 小儿退热综述杨虹杨菁王利群田铁发热是儿科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无论是患儿家长,还是临床医生经常会遇到小儿应该什么时候退热、怎样退热等问题。本文即围绕小儿退热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阐述。小儿退热;物理降温;药物降温;退热药正常小儿的体温更易于波动,感染、环境以及运动等多方面因素都可使小儿体温发生变化。小儿体温的升高不一定是异常的升高,也就是说体温的升高不一定就是发热。 1小儿体温为多少才算发热对于儿童体温的正常值,绝大多数人参考成人的标准:(1)腋下测温法:36.0℃——37.0℃;(2)口腔测温法:36.3℃——37.2℃;(3)肛门测温法:36.5℃——37.5℃。由于通常认为儿童体温要比成人稍高一些,故也有主张将儿童正常腋下温的上限调整为37.5℃[1].正常儿童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如喂奶或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甚至38.0℃。新生儿或小婴儿更易受以上条件影响。短暂的体温波动,只要全身状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者,可不考虑为病态。而对于我国儿童不同年龄段体温的正常值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精确的标准。这一点有待进一步研究、调查、制定。 2退热的方法总体来说退热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物理降温;一种是药物降温。 3物理降温 3.1物理降温的适应证笔者综合各家所述,并结合临床实际,总结物理降温的适应证如下:(1)体温38.5℃,精神状态好,无中毒症状,且诊断明确无需用退热药处理者;(2)3个月内的婴幼儿,体温39℃;(3)药物退热效果不好或用药退热后不到2h,体温仍高于39℃;(4)在需要快速退热时,如超高热时(体温41℃)或有高热惊厥病史的患儿发热时,在应用退热后立即行物理降温(因为物理降温可迅速降低体温1℃——2℃,而药物退热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物理降温的即刻效果将有助于在退热药开始起效之前来降低体温)。关于物理降温是否科学的问题存在一定的争论。多数学者认为,物理降温是一种安全、简便而可靠的退热方法。但也有学者认为小儿应用物理降温应慎重[2].因为传统的物理降温不能降低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使身体降温是无效的。同时影响了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的正常发挥。在暂时降温后会引起全身多种不适,反而加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内标法检测广州市场饮料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研究

酿酒科技2015年第2期(总第248期)·LIQUOR -MAKING SCIENCE &TECHNOLOGY 2015No .2(Tol .248) DOI :10.13746/j.njkj.2014317 基金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01300000079)。收稿日期:2014-07-21 作者简介:王浩(1991-),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食品科学。 通讯作者:黄惠华,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农产品深加工。 优先数字出版时间:2014-10-10;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e617239419.html,/kcms/detail/52.1051.TS.20141010.1425.004.html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内标法检测广州市场 饮料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研究 王浩1,刘丽斌1,黄秋婷2,丁怡2,彭程2,刘妙芬2,黄惠华1 (1.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2.广州市酒类检测中心,广东广州510640)摘 要:为研究和调查广州市场在售中低端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采用固相萃取方式对酒样进行前处理, D5-氨基甲酸乙酯为内标,使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 -MS )定量测定含量。结果表明,在20~200μg/L 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6,检出限为0.0018mg/kg ,回收率在75.90%~103.23%之间,精密度在1.43%~3.95%。具有良好的重现性。所有样品中,啤酒和米酒未检出,其他各种酒精饮料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氨基甲酸乙酯,平均含量大小依次为白兰地>梅酒>黄酒>白酒>药酒>果酒>葡萄酒。关键词:氨基甲酸乙酯;GC -MS ;内标法中图分类号:TS262.3;TS261.7;O65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286(2015)02-0110-04 The Measurement of Ethyl Carbamate Content in Alcoholic Beverage in Guangzhou by GC-MS with Internal Standard Method WANG Hao 1,LIU Libin 1,HUANG Qiuting 2,DING Yi 2,PENG Cheng 2,LIU Miaofen 2and HUANG Huihua 1 (1.School of Light Industry and Food Scienc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Guangdong 510640; 2.Guangzhou Testing Center for Alcoholic Beverage,Guangzhou,Guangdong 51064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easure the content of ethyl carbamate (EC)in low-end alcoholic beverage in Guangzhou market,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with internal standard method was adopted in the experiments (solid phase extraction used for wine samples pre-treatment and D5-ethyl carbamate used as the internal standard).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the 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0.9996within EC concentration range of 20μg/L to 200μg/L,the detection limit was 0.0018mg/kg,the recoveries and RSD were 75.90%~103.23%and 1.43%~3.95%respectively.Among all the alcoholic samples,no EC detected in beer and in rice wine,other alcoholic beverages contained EC more or less (the average EC content in brandy >in plum wine >in yellow rice wine >in liquor >in medicinal wine>in fruit wine>in grape wine). Key words :ethyl carbamate,GC-MS,internal standard method 自20世纪40年代起,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 ,EC )就被发现具有致癌性[1]。随后,世界各国学者 在酒精饮料、酱油、面包等发酵食品中都发现了或多或少的EC ,引起了各国对EC 含量的重视[2]。2007年2月,在里昂举行的IARC(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WHO 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专家会议上,正式将氨基甲酸乙酯从2B 类致癌物提高为2A 类致癌物—— “很可能对人类有致癌作用”[3] ,即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但对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与丙烯酰胺同等危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精饮料的消费越来越旺盛。我国虽已经制定出口酒中氨基甲酸乙酯残留量检测方法 SN/T 0285—2012[4],以代替SN 0285—1993[5],但并没有 制定相关的限量标准来规范企业生产及保护消费者权益。本研究参考吉林省地方标准[6],采用固相萃取样品前处理手段,应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以内标法为定量方法,对75种酒样进行EC 残留状况调查,为酒精饮料中EC 的风险评估和制定限量标准提供数据支持。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试剂及仪器 样品采集:本研究的样品来源于广州市天河区百佳、华润万家、世纪联华等大型超市中在售中低端酒类产品。共采集酒样75个,分为黄酒19个、白酒14个、葡萄 110

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机理

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 经研究,氨基甲酸乙酯是由氨甲酰化合物与乙醇自发反应生成的,氨甲酰化合物主要有尿素、瓜氨酸、氨甲酰磷酸、氨甲酰天冬氨酸,尿膜素等。黄酒中以尿素为最主,90%的氨基甲酸乙酯是由尿素和乙醇反应生成的;其余的氨甲酰化合物含量都极微,生成的氨基甲酸乙酯也少。在黄酒贮存时,酒液中的尿素和乙醇继续反应,成品酒的尿素含量越多,贮存温度越高,贮存时间越长,则形成的有害氨基甲酸乙酯越多。随贮酒时间的延长,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剧增,仅贮酒3年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就是新鲜黄酒的4倍左右;贮酒9年,氨基甲酸乙酯含量是新鲜黄酒的12倍左右。 由尿素和乙醇生成EC的反应式如下: 黄酒酿造时,原料、辅料和水中会带入部分尿素,但最主要的还是在发酵过程中由酵母菌代谢产生的。酵母菌在生长繁殖和进行酒精发酵时,合成的大量尿素除了满足自身菌体需要外,多余的尿素被分泌到体外,从而使酒醪中的尿素含量增加,酵母菌细胞内的精氨酸酶的活力也会随之提高,进一步加速了尿素的生成。黄酒中尿素主要由精氨酸经酵母菌细胞内精氨酸酶- 尿酶(AU) 路径分解而来。(详见图1,图2): 图 1 酵母菌处于生长繁殖状态时精氨酸降解及尿素的形成(即AU 路径)

图 2 酵母菌处于酒精发酵状态时精氨酸降解时尿素的形成(即AU 路径) 在黄酒糖化醪及成品酒中,精氨酸含量都十分丰富,是主要氨基酸种类。从图1 和图2 中我们可以看出,精氨酸经由酵母菌体内AU 路径,降解成鸟氨酸及尿素等。黄酒醅发酵时,少量尿素开始与乙醇作用生成氨基甲酸乙酯,当黄酒压滤后,煎酒灭菌和贮酒陈化时,氨基甲酸乙酯的生成量会大幅度增加。Granchi 等认为酵母菌胞内精氨酸降解主要在pH4~5,温度25~33℃,这正是黄酒主发酵期的特征参数。虽然后酵期温度和pH 值均有所降低,但如果不慎染上杂菌(如乳酸菌) 则精氨酸将通过精氨酸脱亚氨基酶(ADI) 路径加速降解,从而生成瓜氨酸、鸟氨酸及氨甲酰磷酸等,其中的能量则耦合于细胞的生长及发酵(如图3)。现今普遍认为瓜氨酸是氨基甲酸乙酯形成的前体物。在乳酸菌胞内精氨酸降解过程中,一部分瓜氨酸被分泌到胞外,从而扩散入培养基中;另一部分在胞内继续参加生化反应。Liu 等发现乳酸菌胞内精氨酸降解主要在pH3.5~4,因此,黄酒污染杂菌后氨基甲酸乙酯的量增加也就是这个原因。

废液处理方法

2).硫化物共沉淀法 [操作步骤] ①废液中重金属的浓度要用水稀释至1%以下。 ②加入Na2S或NaHS溶液,并充分搅拌。 ③加入NaOH溶液,调整pH值至9.0~9.5。 ④加入FeCl3溶液,调节pH值至8.0以上,然后放置一夜。 ⑤用倾析法过滤沉淀,检查滤液确实不含重金属。 ⑥再检查滤液有无S2-离子。如果含有S2-离子时,用H2O2将其氧化,中和后即可排放。[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用检测箱进行,或用二苯基硫巴腙(即双硫腙)溶液,检查有无产生颜色。定量分析则用二苯基硫巴腙吸光光度法或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见JIS K 0102)。 [备注] 除上述的处理方法外,还有碳酸盐法(可用含碳酸钠的碱灰浆)、离子交换树脂法及吸附法(用活性炭)等。 4.8 含重金属的有机类废液 处理方法 先将妨碍处理重金属的有机物质,用氧化、吸附等适当的处理方法把它除去。然后才把它作无机类废液处理。

1).焚烧法 将含大量有机溶剂废液及有机物的溶液,进行焚烧处理,保管好残渣。 2).氧化分解法 参照含有机汞废液的处理方法。 3).活性炭吸附法 调整pH值至5左右,加入活性炭粉末,经常加以搅拌,经2~3小时后进行过滤(此法适用于处理稀溶液)。 4.9 含钡废液 处理方法 在废液中加入Na2SO4溶液,过滤生成的沉淀后,即可排放。 4.10 含硼废液 处理方法 把废液浓缩,或者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对含有重金属的废液,按含重金属废液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4.11 含氟废液 处理方法

于废液中加入消化石灰乳,至废液充分呈碱性为止,并加以充分搅拌,放置一夜后进行过滤。滤液作含碱废液处理。此法不能把氟含量降到8ppm以下。要进一步降低氟的浓度时,需用阴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处理。 4.12 含氧化剂、还原剂的废液 注意事项 1).原则上将含氧化剂、还原剂的废液分别收集。但当把它们混合没有危险性时,也可以把它们收集在一起。 2).含铬酸盐时可作为含Cr(Ⅵ)的废液处理。 3).含重金属物质时,可作为含重金属的废液处理。 4).不含有害物质而其浓度在1%以下的废液,把它中和后即可排放。 处理方法 [操作步骤] 1).查明各氧化剂和还原剂,如果将其混合也没有危险性时,即可一面搅拌,一面将其中一种废液分次少量加入另一种废液中,使之反应。 2).取出少量反应液,调成酸性,用碘化钾——淀粉试纸进行检验。 3).试纸变蓝时(氧化剂过量):调整pH值至3,加入Na2SO3(用Na2S2O3、FeSO4也可以)溶液,至试纸不变颜色为止。充分搅拌,然后把它放置一夜。 4).试纸不变色时(还原剂过量):调整pH值至3,加入H2O2使试纸刚刚变色为止。然后加入少量Na2SO3,把它放置一夜。

对氨基苯甲酸乙酯

对氨基苯甲酸乙酯化学品安 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对氨基苯甲酸乙酯 化学品英文名称:ethyl p-aminobenzoate 中文名称2:苯佐卡因 英文名称2:benzocaine 技术说明书编码:2172CAS No.: 1994-9-7 分子式: C 9H 11O 2N 分子量:165.19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健康危害:本品是局部麻醉药。对呼吸道有刺激性,吸入后引起咳嗽、气短。极少数病例口服可引起紫绀。对眼有刺激性,对皮肤有致敏作用。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严重危害。燃爆危险:本品可燃,具轻度致敏作用。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其粉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当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星会发生爆炸。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小心扫起,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对氨基苯甲酸乙酯 94-09-7

静脉乙酰半胱氨酸治疗NAI

静脉乙酰半胱氨酸治疗NAI-ALF和严重酒精性肝炎及预 防CIN的效果不确定 题目:静脉注射乙酰半胱氨酸用于除超剂量对乙酰氨基酚外的适应证(Intravenous acetylcysteine for indications other than acetaminophen overdose) 目的:本文综述了静脉注射乙酰半胱氨酸说明书外适应证的使用,尤其是非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急性肝功能衰竭(NAI-ALF)、严重酒精性肝炎和造影剂肾病(CIN)中的使用。 概要:因静脉注射乙酰半胱氨酸能够增加谷胱甘肽水平,最常用作对乙酰氨基酚过量的解毒剂;但是,它也常用于治疗非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和严重酒精性肝炎及预防造影剂肾病。尽管静脉和口服乙酰半胱氨酸已被评估用于这些适应证,大多数研究考察了静脉注射模式。静脉注射乙酰半胱氨酸用于非对乙酰氨基酸诱导的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能改善肝脏的氧化作用。一项大型随机试验,包括173名任何病因和任何程度的脑病的非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成人,结果表明无移植生存期整体有改善,尤其是轻度脑病的患者,尽管总存活期没有改善。用于治疗严重酒精性肝炎时,静脉注射乙酰半胱氨酸可作为抗氧化剂和谷胱甘肽的来源。一项包括174名严重酒精性肝炎的试验揭示当使用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时,患者

具有28日的生存益处;还提到能给肝肾综合征的患者带来疾病的改善。用于预防造影剂肾病时,静脉注射乙酰半胱氨酸能提供抗氧化和血管舒张作用。这个适应证的益处仅限于替代标记物如血清肌酐和具有多种发展成造影剂肾病的风险因素的患者。 结论:关于静脉乙酰半胱氨酸用于治疗NAI-ALF和严重酒精性肝炎及造影剂肾病预防的数据结论不一致,尽管一些证据支持其在某些人群中使用。 (Am J Health Syst Pharm. 2013 Sep 1;70(17):1496-501.)

对氨基苯甲酸乙酯的制备

对氨基苯甲酸乙酯的制备 【摘要】 本试验阐述了局部麻醉剂苯佐卡因的制备方法。采用对甲基苯胺为原料。将对甲基苯胺先用乙酸进行酰胺化,以此来保护氨基,使其在第二步时不致于被氧化,然后将苯环上的甲基用高锰酸钾氧化成羧基,因为反应产物是盐,所以加入盐酸使其水解,从而得到对氨基苯甲酸,最后加入乙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下酯化制得对氨基苯甲酸乙酯。期间,对每一步的产品进行称重和熔点测试,并对最后的产物——对氨基苯甲酸乙酯进行红外光谱测试。 纯的对氨基苯甲酸乙酯,其熔程为91℃~92℃,颜色状态是白色的晶体状粉末。实验最终得到对氨基苯甲酸乙酯0.26g,熔程为83.3℃~84.4℃,为奶白色晶体粉末。 【引言】 对氨基苯甲酸乙酯(别名:苯佐卡因),白色晶体状粉末,无嗅无味。分子量165.19。熔点91-92℃。易溶于醇、醚、氯仿。能溶于杏仁油、橄榄油、稀酸。难溶于水。 其作用:1.紫外线吸收剂。主要用于防晒类和晒黑类化妆品,对光和空气的化学性稳定,对皮肤安全,还具有在皮肤上成膜的能力。能有效地吸收U.V.B 区域280-320μm 中波光线区域)的紫外线。添加量通常为4%左右。2.非水溶性的局部麻醉药。有止痛、止痒作用,主要用于创面、溃疡面、粘膜表面和痔疮麻醉止痛和痒症,其软膏还可用作鼻咽导管、内突窥镜等润滑止痛。苯佐卡因作用的特点是起效迅速,约30秒钟左右即可产生止痛作用,且对粘膜无渗透性,毒性低,不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1984年美国药物索引收载苯佐卡因制剂即达104种之多,苯佐卡因的市场前景是广阔的。 以对硝基苯甲酸为原料制备苯佐卡因,此方法是h.svlkowshi于1895年提出的,反应时将对硝基苯甲酸在氨水的条件下,用硫酸亚铁还原成对氨基苯甲酸,然后在酸性条件下用乙醇酯化,得到苯佐卡因产品。制备方法如下:在第一步反应中,在氨水的条件下,硫酸亚铁在碱性环境下容易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硫酸亚铁还原生成的氨基苯甲酸,由于其羰基与铁离子形成不溶性沉淀,而混于铁泥中不易分离,此外对氨基苯甲酸的化学活性比对硝基苯甲酸的活性低,故其第二步的酯化反应的效率也不高,产物的收率较低。 本实验以对甲苯胺为原料,通过乙酰化、氧化、酸性水解和酯化四个步骤,制取苯佐卡因。本制备方法所用的条件较温和,但反应步骤较多,收率低,在工业生产中,生产环节多而不易于控制,一般用于实验室制备少量产品。【实验目的】 1. 通过苯佐卡因的合成,了解药物合成的基本过程。 2. 掌握氧化、酯化和还原反应的原理及基本操作。 3.学习以对甲苯胺为原料,经乙酰化、氧化、酸性水解和酯化,制取对氨基苯甲酸乙酯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 苯佐卡因的合成涉及四个反应:

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方法及生产控制

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方法及生产控制 发表时间:2018-06-06T15:32:11.163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3期作者:宋瑜张宇亮 [导读] 摘要:在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属于2A级致癌物,一种天然产物。由于氨基甲酸乙酯形成路径各不相同,急需要做好检测以及控制工作,科学控制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提高发酵食品安全性。因此,本文客观分析了氨基甲酸乙酯,探讨了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方法与控制。 摘要:在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属于2A级致癌物,一种天然产物。由于氨基甲酸乙酯形成路径各不相同,急需要做好检测以及控制工作,科学控制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提高发酵食品安全性。因此,本文客观分析了氨基甲酸乙酯,探讨了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方法与控制。 关键词:发酵食品氨基甲酸乙酯检测质控 一、氨基甲酸乙酯 氨基甲酸乙酯,曾作为医药以及兽药被应用到多个方面,之后,因具有毒性,治疗效果不高,不再应用到人类医药领域中,这是因为在一系列研究中,发现氨基甲酸乙酯是一种多位点致癌物质,在2007年,WHO已将其作为2A级致癌物。在食品发酵、贮藏方面,氨基甲酸乙酯应运而生,是一种天然产物,饮品酒类:黄酒、葡萄酒;酸乳酪等中,但并不是说各类发酵食品中所含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相同,大都不超过650ug/kg,酒精饮品、谷物以及豆类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较多,也就是说,如果长时间饮酒,人体极易受到氨基甲酸乙酯危害。当下,对于食品方面,氨基甲酸乙酯含量限定并没有统一,但某些国家根据酒精饮品各方面情况,在氨基甲酸乙酯含量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就我国而言,近年来,在多方面因素作用下,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科学检测以及控制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确保发酵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 二、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方法与控制 1、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方法 从某种角度来说,原料、微生物菌种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在发酵、贮藏中,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形成路径各部相同,这是因为瓜氨酸、尿素、氰化物等都会和乙醇发生反应,形成氨基酸甲酸乙酯。在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要全方位客观分析发酵食品中氨基酸甲酸乙酯形成路径及其各方面情况,比如,绝对含量、体系成分、定量检测,优化利用精密度较高的仪器。检测人员要综合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采用适宜的检测方法,进行合理化检测。如果所检测的是酒精饮料,氨基甲酸乙酯浓度在10-200ug/L间,可以采用气质联用(GC-MS)结合选择性离子检测器(SIM),以氨基甲酸丙酯为基点,在固相萃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化的真空浓缩,科学检测酒精饮料中所含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在检测发酵食品中,检测人员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将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OIV的GC-MS法等灵活应用其中,比如,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过程简单化,具有较高的精准度。此外,在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还可以优化利用衍生化试剂,科学处理氨基甲酸乙酯,优化利用HPLC-ESI-MS/MS,进行检测优化,进一步提高检测准确率,为科学控制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具体含量提供重要保障。 2、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控制 在控制过程中,我国要根据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具体检测情况,结合各类发酵食品中已有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最大化降低发酵食品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在控制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在精制以及反复清洗发酵大米基础上,最大化降低发酵原料中所含的尿素,但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发酵原料的营养价值,导致发酵产品质量降低。同时,在一系列分析中,发现发酵食品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发酵工艺条件影响,如,温度、pH,动态控制对应的工艺参数,有效降低氨基甲酸乙酯具体含量,但发酵食品风味和发酵工艺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该控制方法应用效果不高。在此基础上,相关人员可以采用培育高性能菌株方法,有效降低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具体含量,只是在食品生产方面,基因工程菌株的应用法律规定较为严格,不利于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此外,在控制氨基甲酸乙酯方面,相关人员可以根据发酵食品特点、性质等,借助脲酶对尿素的分解法,充分发挥脲酶多样化作用,动态控制发酵食品中所含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也可以围绕脲酶展开一系列研究,比如,发酵工艺优化。可见,在控制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中,脲酶对尿素的分解法更具优势,需要在实际生产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三、结语 新形势下,我国要意识到动态控制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具体含量,要结合氨基甲酸乙酯形成路径以及特点、性质等,优化利用一系列检测方法,根据各类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具体含量,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合理化控制。以此,最大化降低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确保发酵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刘功良,陶嫦立,白卫东,赵文红,王姣姣.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检测的研究进展[J].中国酿造,2012,11:1-3. [2]崔霞,苗虹,赵云峰,吴永宁.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污染及其毒性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09:2617-2622. [3]李加友,陆筑凤,沈洁,于建兴,叶兴乾.氨基甲酸乙酯脱氨酶的发酵及其酶学性质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3,12:71-77. [4]罗杰,敖宗华,邓波,王松涛,倪斌,雷光电,周军,徐勇.氨基甲酸乙酯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酿酒科技,2012,08:101-10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