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医诊断学心电图部分知识点总结

西医诊断学心电图部分知识点总结

1.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的电位差,膜内底,膜外高,心横纹肌,骨骼肌相近,莫内-80—-90(mv).

2.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阈电位刺激产生一个快速的去极化过程和复极化过程形成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3. 除极过程电极位置与波形的关系:已除极部分的胞外电荷为负,未除极部分为正,将电极放在未除极的高电位处,将描述出一个正向的波,放于已除极处将描述一个负向的波。

4. 复极过程电极位置与波形的关系:已复极部分的胞外电荷为正,未复极部分为负,电极放于未复极的低点位处,将描述一个负向的波,放于已复极处将描述一个正向的波。

5. 正常心电兴奋特点:①正常心肌除极由心内膜向外膜推进。

②中层心肌先除极后完成复极,外层心肌后除极先完成复极(好像复极过程从外层开始的一样)

由此决定了复极波(T)与除极波(R)方向的一致性。

6.心电波段的构成:①P波:代表左右心房点(激动)除极过程。

②P—R间期:始于心房开始除极,终于心室除极的开始。

③QR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先后除极的过程。

④S—T段:是心室复极过程,基本上都处于平台期,内外心肌点位接近,是特殊的复极波。

⑤T波:主要是心室快速复极期先后不一致形成的点位变化。

7.心电向量的概念:①瞬时心电向量:心肌细胞在除极和复极过程中,由于前

后的不同,每一瞬时相互间存在着电动势(电压),具有方向和大小,称为V,

规定方向朝向正点位。(这种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点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

②瞬时心电综合向量:心肌是立体结构,除极和复极的每一瞬时存在着许多大小、方向不同的向量相互综合成的一个总向量,称为V,其大小和方向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合成。

8.心电综合向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①与心肌细胞的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关系;②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关系;③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方向之间的角度有关,夹角越大,心电向量在导联方向上的投影越小,点位愈弱。

9.空间心电向量环:一个心动周期中循序出现的瞬时综合心电向量的顶端C点位水平连接线所构成的环形轨迹称为…

10.平面(或临床)心电向量图:将空间心电向量环投影在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即横面(H),侧面(S),额面(F)得到的三个投影图,称为…

11.六轴系统:将导联标Ⅰ、Ⅱ,Ⅲ的导联轴平行移动,与aVR、aVL、aVF的导联轴一同通过坐标轴的轴心(“O”点)构成了六轴系统(相互间角度均为30°)12.保准导联:标Ⅰ左上肢(+)右上肢(-);

标Ⅱ左下肢(+)右上肢(-);

标Ⅲ左下肢(+)左上肢(-);

13.单极肢体导联:aVR 右上肢(+)左上、下肢(-);aVL 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aVF 左下肢(+)左、右上肢(-);

14.单极胸前导联:左右上肢与左下肢连接在一起作为负极(-),正极(+)分别位于:V1 胸骨右缘四肋间;V2 胸骨左缘四肋间;V3 在V2与V4的连线

中点;V4 左锁骨中线平第5肋间;V5 腋前线平V4水平;V6 腋中线平V4水平;

15.平面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的关系:⑴心电图是有关的心电向量图在相应导联上的投影。通过心电向量零电位点(即坐标轴原点“O”)作一条与心电轴垂直的线,此线将心电轴分为分为正负两侧,向量投影在正侧形成一个正向的波,投影在负侧形成一个负向的波,其波幅大小取决于投影量的大小。

⑵胸前导联心电图相当于横面心电向量图按时间顺序在相应导联上的投影。

⑶肢体导联心电图相当于额面心电向量图按时间顺序在相应导联上的投影。

16.正常心电图波段的形成特点、正常值及变化的临床意义:P波:起始向量指向左前下,终末向量指向左后下,最大向量指向左下后;(构成了P环,其主要向量指向左下稍偏后)

⑴P波的方向:在标Ⅰ、标Ⅱ、aVF、V4—V6 直立;在aVL、标Ⅲ、V1—V3 可以直立、倒置或低平;在aVR中倒置。

⑵P波的宽度(时间):小于0.12s,双峰小于0.04。

⑶P波的振幅:肢导小于0.25mv,胸导小于0.2mv

P波异常:①当时间超过0.12s时可能左房肥大或房室传导阻滞

②P波在aVR导联直立,在标Ⅰ、标Ⅱ、aVF 倒置,称为逆行性P波,表示激动来自房室交界③P波高尖:肢导大于0.25mv,胸导大于0.2mv 见于右房肥大。

关于心电图的知识点

关于心电图的知识点 P波:代表心房除极,ⅠⅡaVF、V4~V6向上,aVR向下。 振幅肢导<0.25mv 胸导<0.2mv 时间<0.12s PR间期:P波起点到QRS起点,代表心房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0.12-0.20s QRS:代表心室除极,一般0.06-0.10s,大于0.12s视为异常。 Q波:除aVR以外,正常人Q波时间小于0.04s,振幅小于同导联R波的1/4。J点:QRS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为J点。大多在等电位线上,通常随ST段的偏移而发生移位。 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 ST段一般在等电位线上。上抬:V1 V2一般不超过0.3mv,V3不超过 0.5mv,V4-V6及肢体导联不超过0.1mv。 下移:所有导联一般不超过0.05mv。 T波:大多与主波方向一致。在ⅠⅡV4~V6导联向上,avR向下。 若V1的方向向上,则V2-V6就不应再向下。 QT间期:指QRS起点到T波终点,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全过程。正常范围 0.32-0.44s。心率越慢,QT间期越长;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 U波:T波之后0.02-0.04s出现的振幅很小的U波,方向大体与T波一致。V3 V4较易见到,U波明显增高-----血钾过低。 心房肥大 1 右房肥大P波尖而高耸,≥0.25mv,但是P波不增宽。ⅡⅢavF最为突出, 称为肺性P波。 2 左房肥大P波增宽,时限≥0.12s,且常呈双峰,两峰间距≥0.04s,ⅠⅡaVL 导联明显,又称二尖瓣型P波。 心室肥大 左室肥大Rv5+Sv1〉4.0mv(男性)或者〉3.5mv 电轴左偏 右室肥大V1导联R/S≥1,Rv1+Sv5〉1.05mv 电轴右偏 心肌梗死 1 超急性期梗死发生后数分钟高大的T波,ST段斜形抬高,尚未出现Q波。 2 急性期梗死后数小时或数日坏死性Q波(时间≥0.04s 振幅≥1/4R),损 伤性ST段升高,缺血性T波倒置。 3亚急性期梗死后数周至数月,ST段恢复至基线,缺血型T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 4陈旧期梗死后3-6个月或更久,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残留下坏死性Q 波。 (心电图定位:前间壁V1 V2 V3;前壁V3 V4;前侧壁V5 V6;高侧壁ⅠavL; 广泛前壁V1-V6;下壁ⅡⅢavF;后壁V7 V8 V9) 心房扑动:正常P波消失,代之连续的大锯齿状扑动波(F波),F波在ⅠⅢavF 导联中可见。室律规则,QRS一般不增宽。 心房颤动:正常P波消失,代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颤动波,V1最明显。室

诊断学心电图总结

诊断学心电图 心电图名词解释 1.心电向量:心脏在电激动过程中产生的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而其长度 表示其电位强度。 2.代偿间歇:指期前出现的异位搏动代替了一个正常窦性搏动,其后出现一个较正常心动周期长的间歇。代偿间歇=联律间期+代偿 间期;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等于两个基本心动周期时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小于两个基本心动周期时称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3.肺性P波: 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常见于右房肥大。 4.二尖瓣P波:P波增宽,其时限≥0.12s,P波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s,以Ⅰ、Ⅱ、aVL导联明显。常见于左房肥大。 5.干扰:正常的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具有较长的不应期,因而对于两个相近的激动,前一激动产生的不应期必然影响后面激动的 形成和传导,这种现象称为干扰。 6.偶联间期:又称联律间期、配对间期;指异位搏动的起点与其前一个基本心律的起点之间的时距。 7.折返激动:由于环状通路处单向阻滞且传导减慢时造成的激动信号再次回到激动产生处的现象。 8.易损期:在T波峰值到达前30ms时的激动易引发心室颤动,故其称为易损期。 9.室内传导阻滞:发生在希低束以下的各种阻滞,均称室内传导阻滞,它包括右束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包括左前分支传导 阻滞,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等。 10.双分支传导阻滞: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前分支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在多数情况下系指右束支传导阻滞 合并左侧两个分支之一的传导阻滞。 11.三分支传导阻滞: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左侧两上分支中一支完全阻滞,一支传导时间延长或由此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12.单分支传导阻滞:指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在多数情况下,此名词是指左前分支或左后分 支传导阻滞。 13.隐匿性传导:是指电激动进入心脏传导系统后,在传导途径中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继续传递,但它途经的传导系统却因而产生不应 期影响看下一次激动的传导时间,使之延长或使其P-QRS形态改变,这种不完全传导本身在心电图上没有直接表现但却陷匿地影响下一个激动,故名隐匿性传导,它可以发生在传导系统的不同水平和部位,隐匿性传导见于各种单纯或复杂的心律失常之中,并且以各种形式表现于心电图中其基本形式可分为六种:①传导延缓;②传导阻滞;③房室交界区激动推迟;④房室异位节律加速;⑤促成传导加速;⑥促成折返激动。佳美文印整理 14.预激综合症:预激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wpw; preexcitation syndrome)又称W-P-W综合征,是在正常的房室 传导通道之外,激动通过旁路附加传导束提前到达,使部分(或全部)心室肌预先激动所致。在心电图睛现为P-R间期缩短,QRS增宽,且其起始部粗钝或切迹形成△波,多数具有继发性ST-T改变。 15.干扰与脱节:正常心肌细胞与传导组织在一次兴奋之后具有不应期,在不应期中如再有激动传入,则前一激动产生的不应期必然 影响后面激动的形成和传导,这种现象称为干扰。干扰现象可发生在心脏各个部位,最常见的是房室交界性,当心脏中两个激动点各自产生激动,互相之间在连续一系列的博动的搏动上都产生了干扰现象,即称脱节。 16.逸搏及逸搏心律:当上位节律点发生病变或受到抑制而出现停搏或节律明显减慢时,或因传导障碍而不能下传时,或因其他原因 而造成长的音歇时,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低位起搏点就会发生一个或一连串的冲动,激动心室。若仅发出1-2个音,称为逸搏,连续3个以上者称为逸搏心律。按逸搏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三种,以房室交界性逸搏最为多见,房性逸搏最少。 17.P波:代表左右两心房除极时的电位变化,由于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内膜下,所以激动首先传至右心房,而较晚地传左心房,左心 房的除极作用。因此,也比左心房较早完毕。一般说来P波的前疗代表右心房的激动,后部代表心房的激动。 18.P-R段:指P波出现以后的心室激动以前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在心电图上看不出电位变化。 19.P-R间期:P-R间期包括了P波及P-R段代表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间期。 20.QRS波群: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的除极过程。S-T段:代表心室肌已全部受到电激动到复极开始的一段,即QRS终 了与T波开始之间的一段。 21.T波:代表心室电激动后复原时的电位变化。 22.Q-T间期:从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全过程所需的时间,Q-T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 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正常范围者为0.32~0.44s。 23.U波:它代表心肌激动的“激后电位”(afeer potential)。

西医诊断学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症状学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 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 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 2、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 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

诊断学心电图总结

诊断学心电图 1.心电向量:心脏在电激动过程中产生的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 向量。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而其长度表示其电位强度。 2.平均心电轴: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借以说明心室在除极过程这一总 时间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是空间性的,但心电图学中通常指它投影在 前额面上的心电轴。 3.病理性Q波:在心梗坏死型改变时出现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的异常Q波(时间≥0.04s, 振幅≥1/4R)。 4.代偿间歇:指期前出现的异位搏动代替了一个正常窦性搏动,其后出现一个较正常心动 周期长的间歇。代偿间歇=联律间期+代偿间期;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等于两 个基本心动周期时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小于两个基本 心动周期时称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5.肺性P波: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常 见于右房肥大。 6.二尖瓣P波:P波增宽,其时限≥0.12s,P波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s,以Ⅰ、Ⅱ、 aVL导联明显。常见于左房肥大。 7.干扰:正常的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具有较长的不应期,因而对于两个相近的激动,前 一激动产生的不应期必然影响后面激动的形成和传导,这种现象称为干扰。 8.偶联间期:又称联律间期、配对间期;指异位搏动的起点与其前一个基本心律的起点之 间的时距。 9.逸搏:当高位节律点发生病变或受到抑制而出现停搏或节律明显减慢时或因传导障碍而 不能下传时,或其他原因造成长的间歇时,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低位起搏点就 会发出一个或一连串的冲动,激动心房或心室,仅发生1—2个称为逸搏。连续3 个以上称为逸搏心律。 10.折返激动:由于环状通路处单向阻滞且传导减慢时造成的激动信号再次回到激动产生处 的现象。 11.易损期:在T波峰值到达前30ms时的激动易引发心室颤动,故其称为易损期。 12.原发性ST—T改变:见于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瓣膜病、心包炎、脑血管意外。 13.继发性ST—T改变:见于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症。 14.心肌梗死的特点: 缺血型改变:T波改变: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对向缺血区的导联出现高而直立的T 波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时面向缺血区的导联出现T波倒置。 QT间期延长 损伤型改变:面向损伤心肌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 坏死型改变: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或呈QS波。 15.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理应分为房性以及房室交界区相关的心动过速,但常因P’不易 辨别,故统称室上性心动过速,该心动过速发作时有突发、突止的特点,频率一般在160~250次/分,节律快而规则,QRS形态一般正常。 16.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发生在心房、房室交界区或心室,此类心动过速发作多有 渐起渐止的特点,频率比逸搏心律快,比阵发性心动过速慢,交界性心律频率多为70~130次/分,室性心律频率多为60~100次/分。易发生干扰性房室脱节 17.心肌梗死的定位:

诊断学心电图复习资料

心电图 ★概念 心电图:指心脏在每一次机械性收缩之前,首先产生电激动,在激动过程中产生的微小生物电流可经人体组织传至体表,将测量电极放置体表一定部位,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电活动变化的 连续曲线图形,称心动电流图,简称心电图(ECG) 心电图只反映心肌的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与收缩性无关。 心肌细胞电位图反映单个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体表心电图则是反映无数心肌细胞的综合电活动。 综上每一正常心动周期典型心电图波组包括:1.四个波(P、QRS、T、U) 2.三个段(P-R、S-T、T-P) 3.两个间期(P-R、Q-T) 4.一个J点(QRS波群的终末部与S-T段起始部的交接点) ★四、心电图导联 概念:心电图导联:是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并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的正、负极两端相连接,用于记录心电图的电路连接方式 (一)常规12导联体系 1.肢体导联: (1)双极肢体导联:标准导联Ⅰ、Ⅱ、Ⅲ。反映两个肢体之间的电位差。 (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加压右上肢导联:avR(反映右心电位变化) 加压左上肢导联:avL(反映左心电位变化) 加压左下肢导联:avF (反映左心电位变化) 2.单极胸导联:V1、V2:反映右心室电位变化 V3、V4:反映室间隔近心尖部电位变化 V5、V6:反映左心室电位变化 胸导联V1~6的安放位置 (二)附加导联

1.V7、V8、V9导联:将探查电极分别移至左腋后线、左肩胛线、左脊旁线与V4同一水平处。 适用于左室肥厚,后壁心肌梗死,心脏移位。 2.右胸导联(V3R~6R) :将探查电极置于右胸壁,相当于V3~6相对应的部位。 适用于小儿心电图,右室肥厚,右室心肌梗死、右位心,心脏移位。 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与正常数据 一、测量方法 ★(一)心电图纸的组成 1.横线距离:代时间,计算各波、间期的时间 2.纵线距离:代表电压,计算各波振幅的高度和深度 (二)心率的计算1.心律齐者:2.心律不齐者: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测量 心电图的坐标 1.心电图纸为坐标纸,每个小方格的长、宽各为1mm。心电图纸横向坐标的距离代表时间,记录常规心电图时, 心电图的走纸速度为25mm/s,故每一小格代表0.04s。心电图纸纵向坐标的距离代表电压的振幅,标准电压为1mv等于10mm,每小格电压等于0.1mv。 2.心电图机走纸速度常有25mm/s、50mm/s 两种; 电压常有1/2、1、2 三种。 心率测量 1. 单位:次/分钟(bpm) 2. 计算: A. 心率齐:60 / P-P 间期(s) 或R-R 间期(s) B. 心率明显不齐:6s 内P 或R 波的数目(作为起点的P波或R波不算在内)乘以10或3s 内P 或R 波的数目(作为起点的P波或R波不算在内)剩以20 (即每分钟内心跳次数)。常用于AF、Af 中心室 率的计算。 2. 各波时间的测量: ★3.R峰时间的测量(室壁激动时间VAT)概念: ★4.各间期的测量: ★(四)平均心电轴 1.概念 2.测量方法 *电轴偏移的临床意义 1.心电轴右偏见于右心室肥大,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2.心电轴左偏见于左心室肥大,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心电轴偏移可受非心源性因素影响:横位心:心电轴左偏(肥胖、妊娠、腹水等) 垂位心:心电轴右偏(瘦长型、婴儿) ★二心电图各波段正常范围及变化的临床意义 (一)P波代表心房除极的时间、电压变化

诊断学心电图试题及答案

诊断学心电图试题及答案(理论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心律失常 心脏激动的起源异常或/和传导异常,称为心律失常 2、期前收缩 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激动 3、多源性早搏 在同一导联中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及联律间期互不相同的异位搏动 4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早搏前后两个窦性PP间期小于正常PP间期的两倍 5文氏现象 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波规律地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1个P波后脱漏1个QRS波群,漏搏后PR间期又趋缩短,之后又复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称为文氏现象。 二、简答题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点?: 突发、突止; 频率一般在160~250bpm; 节律快而规则。 2、室性心动过速鉴别诊断有哪些? 室上速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

室上速伴原来存在束支阻滞或室内传导延迟; 室上性心律失常(房速、房扑或房颤)经房室旁路前传; 经房室旁路前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 3、典型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 正常P波消失,代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f波、以V1最明显;房颤波的频率为350~600bpm; RR绝对不齐,QRS波一般不增宽; 4、心脏传导异常包括哪些? 病理性传导阻滞; 生理性干扰脱节; 传导途径异常。 三、问答题 1、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表现? ①QRS波群时间≥0.12s ②V1或V2 QRS呈rsR’型或M形,此为最具特征性的改变; I、V5、V6之S波增宽而有切迹,其时限≥0.04s; aVR呈QR型,其R波宽而有切迹 ③V1之R峰时间>0.05s ④V1、V2之ST段轻度压低,T波倒置; Ⅰ、V5、V6之T波方向一般与终末S波方向相反,仍为直立 在不合并分支阻滞的情况下,右束支阻滞时QRS电轴一般正常2、左前分支阻滞的心电图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学心电图部分知识点总结

1.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的电位差,膜内底,膜外高,心横纹肌,骨骼肌相近,莫内-80—-90(mv). 2.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阈电位刺激产生一个快速的去极化过程和复极化过程形成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3. 除极过程电极位置与波形的关系:已除极部分的胞外电荷为负,未除极部分为正,将电极放在未除极的高电位处,将描述出一个正向的波,放于已除极处将描述一个负向的波。 4. 复极过程电极位置与波形的关系:已复极部分的胞外电荷为正,未复极部分为负,电极放于未复极的低点位处,将描述一个负向的波,放于已复极处将描述一个正向的波。 5. 正常心电兴奋特点:①正常心肌除极由心内膜向外膜推进。 ②中层心肌先除极后完成复极,外层心肌后除极先完成复极(好像复极过程从外层开始的一样) 由此决定了复极波(T)与除极波(R)方向的一致性。 6.心电波段的构成:①P波:代表左右心房点(激动)除极过程。 ②P—R间期:始于心房开始除极,终于心室除极的开始。 ③QR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先后除极的过程。 ④S—T段:是心室复极过程,基本上都处于平台期,内外心肌点位接近,是特殊的复极波。 ⑤T波:主要是心室快速复极期先后不一致形成的点位变化。 7.心电向量的概念:①瞬时心电向量:心肌细胞在除极和复极过程中,由于前 后的不同,每一瞬时相互间存在着电动势(电压),具有方向和大小,称为V,

规定方向朝向正点位。(这种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点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 ②瞬时心电综合向量:心肌是立体结构,除极和复极的每一瞬时存在着许多大小、方向不同的向量相互综合成的一个总向量,称为V,其大小和方向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合成。 8.心电综合向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①与心肌细胞的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关系;②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关系;③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方向之间的角度有关,夹角越大,心电向量在导联方向上的投影越小,点位愈弱。 9.空间心电向量环:一个心动周期中循序出现的瞬时综合心电向量的顶端C点位水平连接线所构成的环形轨迹称为… 10.平面(或临床)心电向量图:将空间心电向量环投影在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即横面(H),侧面(S),额面(F)得到的三个投影图,称为… 11.六轴系统:将导联标Ⅰ、Ⅱ,Ⅲ的导联轴平行移动,与aVR、aVL、aVF的导联轴一同通过坐标轴的轴心(“O”点)构成了六轴系统(相互间角度均为30°)12.保准导联:标Ⅰ左上肢(+)右上肢(-); 标Ⅱ左下肢(+)右上肢(-); 标Ⅲ左下肢(+)左上肢(-); 13.单极肢体导联:aVR 右上肢(+)左上、下肢(-);aVL 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aVF 左下肢(+)左、右上肢(-); 14.单极胸前导联:左右上肢与左下肢连接在一起作为负极(-),正极(+)分别位于:V1 胸骨右缘四肋间;V2 胸骨左缘四肋间;V3 在V2与V4的连线

心电图基础知识点总结

心电图:一个小格为秒,一个大格为秒;一个小格为,一个大格为,两个大格为1mv。 标准电压:1mv=10mm。 P波:代表心房肌除级的电位变化。 P波时限一般小于秒。振幅: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小于,胸导联一般小于。 P波方向: Ⅰ、Ⅱ、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低平均可。 PR间期:从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级至心室开始除级的时间。 PR间期时限:~秒,老年人及心动过缓的情况下,PR间期可略延长,但一般不超过秒。 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级的电位变化。 时间:正常人QRS时间一般不超过秒。多数在~秒。 R峰时间:V1、V2导联一般不超过秒,V5、V6导联不超过秒。 Q波:正常人Q波时限一般不超过秒(除Ⅲ和AVR导联外)。Ⅲ导联Q波的宽度可达秒。 正常情况下,Q波深度不超过同导联R波振幅的四分之一。 正常人V1、V2导联不应出现Q波。但偶尔出现可呈QS波。 J波: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称为J点。 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的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的复级过程。 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级时的电位变化。 方向:Ⅰ、Ⅱ、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Ⅲ、AVL、AVF、V1~V3 导联可以向上,双向或向下。若v1的T波方向向上,则V3~V6导联就不应再 向下。 振幅:除Ⅲ、AVL、AVF、V1~V3导联外。其他导联T波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 导联R波的10分之一。T波在胸导联有时可高达~尚属正常。 QT间期:指QRS波群得起点至T波终点的间距,代表心室肌除级和复级全过 程所需的时间。 QT间期:正常范围为~秒。 U波:在T波之后~秒。 早期复级:V3~V5导联、Ⅱ、Ⅲ、AVF导联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 右心房肥大:P波高尖,其振幅≥,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突出,又称“肺型P波”。 左心房肥大:P波增宽,其时限≥秒,P波常呈双峰型,两峰间距≥秒,以Ⅰ、Ⅱ、AVL 导联最明显。又称“二尖瓣P波”。 双心房肥大:波增宽≥秒,其振幅≥。 导联P波高大双向上、上下振幅均正常范围。 左心室肥厚:1.胸导联RV5或RV6>;RV5+SV1>(男)或>(女性)。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西医诊断学知识:心电图诊断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西医诊断学知识:心电图诊断 导语: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心电图是测量和诊断异常心脏节律的最好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的内容吧。 一、常规导联 aVR导联反映右心室的电位变化,余肢导反映左心室 V1、V2反映右心室的电位变化 V3、V4反映室间隔及其附近的左、右心室的电位变化 V5、V6反映左心室的电位变化 二、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轴:0-+90之间 心电轴轻中度右偏:婴儿,垂位心,肺气肿,轻度右室肥大 心电轴显蓍右偏:右室肥大,左束支后分支传导阻滞 电轴轻中度左偏:妊娠,肥胖,腹水,横位心,轻度左室肥大 电轴显著左偏:左室肥大,左束支前分支传导阻滞 三、心房肥大 (一)右心房肥大 1、P波高尖,电压>0.25mV,在II、III、aVF导联最突出 2、V1导联上,P波前部高尖 (二)左心房肥大 1、P波增宽>0.11s,常呈前低后高的双峰型(I、II、aVL) 2、V1导联上P波终末部的负向波变深变宽 (三)双房肥大――异常高大明显增宽呈双峰型的P波 四、心室肥大 (一)左室肥大 1、左室电压增高:RV5>2.5或RV5+SV1>3.5(女)-4.0(男) 2、心电轴左偏 3、QRS波群时间延长:达0.1-0.11s 4、在以R波这主的导联中,ST段下移>0.05,T波低平、双向或

倒置 (二)右室肥大 1、QRS波群电压改变:RV1>1.0,RV1+SV5>1.2,RaVR>0.5 2、QRS波群形态改变 3、心电轴右偏 4、QRS波群时间并不延长 5、V1或V3 R等右胸导联S-T段下移>0.05,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五、心梗 1、缺血型T波改变:两支对称的尖深倒置T波 2、损伤型ST段移位:S-T段抬高 3、坏死型Q波改变 六、心绞痛 1、典型: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0.1,T波倒置低平或双向 2、变异型:S-T段抬高,常伴T波高耸,对导联同表现为S-T段压低 七、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1、S-T段压低(除aVR导联):水平型、下垂型ST段下移 2、T波改变:低平、双向或倒置 八、心律失常 (一)早搏 1、室早:提早出现的QRS-T波群,宽大畸形;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2、房早:提早出现的房性P’波,形态与P波不同;P’-R新时期>0.12;房性P波后有正常形态的QRS;房性早挖墙脚后的代偿间歇不完全。 3、交界性早搏:提早出现的QRS,形态基本正常;其前或后可有逆行P’波;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二)异位性心动过速 1、阵发性室上性心速:频率快,节律规则

心电图诊断学要点

心电图诊断学 一、心电图定义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3。电偶:由一对距离相近、电量相等的正负电荷构成,其中正电荷称电源,负电荷称电穴,其方向 是由电穴指向电源 二、心电向量:心肌细胞在除极、复极过程中所产生的电偶,既有数量大小,又有方向,故电偶就是向量。箭矢所指方向代表向量的方向,箭头代表正电位,箭尾代表负电位,箭矢长短代表向量的大小。※三、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 2、心电图的组成 P波:最早出现,振幅较小,反映心房除极过程。 P-R段,实为P—Q段,反映心房复极过程以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 P波与P-R段合计为P-R间期,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即房室传导时间。 QRS波群振幅最大,反映心室除极全过程。 ST段反映心室缓慢复极. T波反映心室快速复极。 Q-T间期为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 3淤、QRS波群的命名 R波首先出现的正向波 Q波 R波之前的负向波 S波R波之后的第一个负向波 R’波第二个R波(S波之后的正向波) S’波第二个S波R’波后的负向波) QS波QRS波只有负向波 大写:振幅(电压)>0o5mv Q R S Q' R’S’ 小写:振幅(电压)<0.5mv q r s q'r’s’ ※四、心电图导联与导联轴: 电极板安置在人体表面任何两点,并分别用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相连,所构成的电路称心电图导联. 导联体系:肢体导联与胸导联。 (1)肢体导联:包括双极肢体导联I、II、III及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其电极主要按放于 三个部位:右臂(R)、左臂(L)、左腿(F), (2)胸前导联:属单电极导联。

心电图医生进修总结

心电图医生进修总结 篇一:心电图进修 心电图进修 --2010.12.11整理 本帖最后由 trg 于 2010-12-11 16:55 编辑 裂隙现象 陈琪 裂隙现象(gapphenomenon)是心电图和心脏电生理中的一种伪超常传导现象,对于很多心电图及电生理现象的解释十分重要。 [定义]当激动传导方向上不同水平面的心肌组织不应期不均衡时,可能出现远端水平面的有效不应期长,而率先出现传导阻滞,随后近端水平面进入相对不应期而发生传导的延缓,近端的这种传导延缓能使远端已经发生传导阻滞的心肌组织脱离有效不应期,激动得以下传,这种伪超常传导现象称为裂隙现象。 [心电图特征]对于同一患者,联律间期不同的房性早搏可以引起相互矛盾的心电现象: ①联律间期长的早搏均能下传; ②联律间期短的早搏下传受阻; ③但联律间期更短的早搏反而下传(图1A)。 房性早搏出现矛盾性下传时,常伴有近端传导延缓的心电图表

现(即PR 间期延长)。 [发生机制]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裂隙现象的心电图特点为: ①正常下传(一般的联律间期); ②传导阻滞(短联律间期); ③传导阻滞消失(更短的联律间期)。 这种传导阻滞得到意外改善的现象与心电现象中的超常传导的概念一致,因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裂隙现象被归在超常传导的范畴,但心脏电生理研究发现,其本质是激动传导方向上不同水平面的不应期各不相同造成的:①正常下传:最初各水平面都处于兴奋期,激动可以正常下传;②传导阻滞:早搏联律间期缩短时,其落使远端阻滞消失入了远端水平面的有效不应期,激动在远端阻滞,不能下传;③传导阻滞消失:当早搏的联律间期进一步缩短时,其将落入近端水平面的相对不应期,激动在近端发生传导延缓,当其传导到远端时,远端组织已脱离有效不应期,使激动得以下传。因此,其发生机制不是远端组织的传导阻滞发生了意外改善,而是近端组织进入相对不应期,激动缓慢下传的结果,其本质是一种伪超常传导(图1B)。 [临床意义]裂隙现象在临床心电图及心脏电生理中少见但并非罕见。在房室传导系统的正向与逆向传导中都可能发生,并可以分成数种类型。此外,受心动周期长短、服用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裂隙现象可以出现或消失。因此,需紧密结合临床才能确定其实际意义。 [ 本帖最后由 trg 于 2008-10-1 23:24 编辑 ]

临床执业医师《诊断学》考点实用一篇

临床执业医师《诊断学》考点实用一篇 临床执业医师《诊断学》最新考点 1 临床执业医师《诊断学》最新考点 导语:在临床执业医师诊断学的考试中我们是要背诵很多东西的。下面是关于心电图诊断的相关考试知识点,需要考该科的考生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常规导联 1.标准导联是双极肢体导联,反映两个肢体之间的电位差,包括I、Ⅱ、III导联。 (1)I导联心电图机正极接左上肢,负极接右上肢。 (2)Ⅱ导联心电图机正极接左下肢,负极接右上肢。 (3)III导联心电图机正极接左下肢,负极接左上肢。 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1)加压单极右上肢导联(aVR) 探查电极置于右上肢并与心电图机正极相连,左上、下肢连接构成无关电极并与心电图机负极相连。 (2)加压单__上肢导联(aVL) 探查电极置于左上肢并与心电图机正极相连,右上肢与左下肢连接构成无关电极并与心电图机负极相连。 (3)加压单__下肢导联(aVF) 探查电极置于左下肢并与心电图机正极相连,左、右上肢连接构成无关电极并与心电图机负极相连。 标准导联I、Ⅱ、Ⅲ和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统称为肢体导联。其中aVR导联反映右心室的电位变化,其余导联均反映左心室

的电位变化。 3.胸导联 (1)V1导联胸骨右缘第4肋间,反映右心室的电位变化。 (2)V2导联胸骨左缘第4肋间,作用同V。 (3)V3导联V2与V4连线的中点,反映室间隔及其附近的左、右心室的电位变化。 (4)V4导联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5)V5导联左腋__V4水平处,反映左心室的电位变化。 (6)V6导联左腋中线V5水平处,作用同V,。 二、正常心电图 (一)心电轴测定的临床意义 1.正常心电轴一般在00一900之间。 2.心电轴轻度或中度右偏(+900一+1200),不一定是病态,可见于正常婴儿、垂位心脏肺气肿和轻度右室肥大。心电轴显著右偏(+1200一 +1800)及重度右偏(+1800一+2700),多为病态可见于右心室肥大、左束支后分支传导阻滞。 3.心电轴轻度或中度左偏(一300一一300),不一定是病态,可见于妊娠、肥胖、腹水、横位心和轻度左心室肥大。心电轴显著左偏(一300一一900),多为病态,可见于左心室肥大、左束支前分支传导阻滞。 (二)心电图各部分的正常范围及其变化的主要意义 1.P波 (1)形态正常P波在多数导联呈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但双峰间距

诊断学重点笔记

诊断学重点笔记 本篇文章介绍了西医诊断学中症状学和检体诊断的相关知识点。 在症状学中,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热型及其常见病因,如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波状热和不规则热。此外,还介绍了一些检体诊断的相关知识点,如伤寒可见面容为“无 欲貌”,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 不全等。 在心脏方面,介绍了周围血管征的常见表现,如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XXX双重杂音等。此外,还介绍了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脏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文章中存在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需要删除或修改。

一、生理性原因导致的贫血包括妇女月经期、妊娠和老年人。病理性原因包括各种炎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和贫血。 二、骨髓检查是判断骨髓增生程度的主要标准,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比例可以反映骨髓增生程度。大量原始细胞在血涂片中的出现可能提示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程度低下的疾病有再障贫。 三、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包括再障、急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脾亢。血小板增多的原因包括反应性和原发性,反应性的原因有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失血及溶血之后,原发性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四、肝脏病检查中,胆红素的检测包括血清、尿液和粪便检测。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可以反映不同类型的黄疸,尿胆原和尿胆红素也可以用于黄疸的诊断。血清酶包括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Υ-谷氨酰转移酶

(Υ-GT)和乳酸脱氢酶(LDH),不同的酶的升高可以反映 不同类型的肝病和心梗。 五、肾功能检查中,肾小球功能的指标包括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Cr)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BUN和Cr可以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Ccr可以用于判断肾小球损害 的敏感指标。肾小管功能的指标包括浓缩稀释试验和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可以用于反映肾功能的受损程度。 常见的粪便异常包括水样或粥样稀便、米泔样便、鲜血便、柏油样便、灰白色便和细条状便等。这些异常可能是由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霍乱、肠道下段出血(如痔疮、肛裂)、上消化道出血、阻塞性黄疸或直肠癌等引起的。绿色粪便则可能是由消化不良引起的。 痰液的颜色也可以提供一些诊断信息。红色或红棕色的痰液可能表明患者患有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或肺癌等疾病。粉红色泡沫痰液可能是急性肺水肿的表现。铁锈色痰液可能是肺炎链球菌肺炎或肺梗死的表现。棕褐色痰液可能是肺阿米巴脓肿的表现。黄色脓性痰液可能表明患者呼吸系统有化脓性感染。黑色痰液可能是矽肺的表现。

中医执业医复习精华西医诊断学总结.doc

西医诊断学总结 第一单元症状学 执型 八、、一1-?>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VI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 |叫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疋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 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二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而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漪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丁•: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朵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扌IT击音 心脏: 周围血管征一一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一一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 2、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 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用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一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颜血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町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 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叹气样递减型舒张期杂音,可向心尖部传导。 第三单元实验室诊断 一、血常规 (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 1、减少一一贫血 2、绝对性增多一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二)白细胞 中性粒0.5-0.7;嗜酸粒0.005-0.05;嗜碱粒0—0」; 淋巴0.2—0.4;单核0.03-0.08 1、中性粒 (1)增多: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溶血;中毒(酮症酸中毒),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应用某些药物如激素等。 异常增生性粒细胞增多一一多见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2)减少:病壽感染;伤寒、疟疾;再障贫,粒细胞缺乏症及恶性组织细胞病;X线及放射性核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红斑疮);脾亢(肝硬化、班替综合征)。 (3)核象: 核左移——感染、大出血、大而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核右移(常伴白细胞减少)一一骨骼造血功能减退或缺乏造血物质(巨幼贫,恶性贫血) 2、嗜酸粒 (1)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放、皮肤病)寄生虫病;血液病(慢粒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2)减少: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 3、嗜碱粒 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4、淋巴细胞 (1)增多:病壽感染性疾病(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杆菌感染(结核,HF1 咳);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2)减少:应用激素、烷化剂,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5、单核细胞 增多:生理性; 某些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结核病,疟疾及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 (三)网织红细胞 成人:0.005-0.015,绝对值24-84;新生儿:0.03-0.06

西医诊断学笔记

西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症状学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 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 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 2、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 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 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叹气样递减型舒张期杂音,可向心尖部传导。 第四单元实验室诊断一、血常规 (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 1、减少――贫血 2、绝对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二)白细胞 中性粒0.5-0.7;嗜酸粒0.005-0.05;嗜碱粒0-0.1; 淋巴0.2-0.4;单核0.03-0.08 1、中性粒 (1)增多: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溶血;中毒(酮症酸中毒),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应用某些药物如激素等。 异常增生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2)减少:病毒感染;伤寒、疟疾;再障贫,粒细胞缺乏症及恶性组织细胞病;X线及放射性核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疮);脾亢(肝硬化、班替综合征)。 (3)核象: 核左移――感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 核右移(常伴白细胞减少)――骨骼造血功能减退或缺乏造血物质(巨幼贫,恶性贫血) 2、嗜酸粒 (1)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皮肤病)寄生虫病; 血液病(慢粒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2)减少: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 3、嗜碱粒 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4、淋巴细胞 (1)增多:病毒感染性疾病(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杆菌感染(结核,百日咳) 某些血液病 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2)减少:应用激素、烷化剂,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 5、单核细胞 增多:生理性; 某些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结核病,疟疾及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 (三)网织红细胞 成人:0.005-0.015,绝对值24-84;新生儿:0.03-0.06 1、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2、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再障贫,白血病) 意义:贫血疗效观察;骨髓造血功能状态。 (四)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1、生理性:妇女月经期,妊娠,老年人 2、病理性: (1)各种炎症(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结核病活动) (2)损伤及坏死,心梗 (3)恶性肿瘤 (4)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肝硬化) (5)贫血 二、骨髓检查 判断骨髓增生程度的主要标准: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 血涂片发现大量原始细胞,提示:急性白血病 骨髓增生程度低下的疾病:再障贫(外周血涂片幼稚细胞) 三、血小板 1、减少:再障,急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亢 2、增多:反应性: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失血及溶血之后。 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