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电图产生原理详解

心电图产生原理详解

心电图产生原理详解

心电产生的原理在于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

1.静息电位心肌细胞未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以细胞膜为界,膜外呈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并稳定于一定数值的静息电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2.动作电位为心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电位波动。

(1)除极过程:又称0期。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直至膜内电位高于膜外电位的过程,称为除极。在适宜的外来刺激作用下,

心室肌细胞发生兴奋,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下的-90mV迅速上升到

+30mV左右,即肌膜两侧原有的极化状态被消除并呈极化倒转,构成动作电位的升支。心室肌细胞除极(0期)占时约1-2ms,而且除极幅度很大,为120mV。

(2)复极过程:发生除极后,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称为复极。当心室细胞除极达到顶峰之后,立即开始复极,

但整个复极过程比较缓慢,包括电位变化曲线的形态和形成机制均不相同的三个阶段:

1期复极:在复极初期,仅出现部分复极,膜内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故1期又称为快速复极初期,占时约10ms。

0期除极和1期复极这两个时期的膜电位的变化速度都很快,记录图形上表现为尖锋状,故在心肌细胞习惯上常把这两部分合称为锋电位。

2期复极:当1期复极膜内电位达到0mV左右之后,复极过程就变得非常缓慢,膜内电位基本上停滞于0mV左右,细胞膜两侧呈等电位状态,

记录图形比较平坦,故复极2期又称为坪或平台期,持续约

100-150ms,是整个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心室肌细胞以及其它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区别于骨骼肌和神经纤维的主要特征。

3期复极;2期复极过程中,随着时间的进展,膜内电位以较慢的速度由0mV逐渐下降,延续为3期复极,2期和3期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在3期,细胞膜复极速度加快,膜内电位由0mV左右较快地下降到-90mV,完成复极化过程,故3期又称为快速复极末期,占时约

100-150ms 。

4期:4期是膜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后的时期。在心室肌细胞或其它非自律细胞,4期内膜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

因此,4期又可称为静息期。

3.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 0期除极相当于心电图上QRS波群所处的时间;1期复极相当于J点;2期复极相当于S-T段;3期复极相当于T波;

4期相当于T-P段。

心电向量的概念

心脏是由无数心肌细胞所组成的,在除极与复极过程的每一瞬间都可以产生许多大小不—、方向不尽相同的心电向量,按平行四边形法或头尾相加法依次综合起来,这个最后综合起来的向量叫做瞬间综合心电向量。瞬间综合心电向量从“0”点开始,随着心动周期的推进,每一瞬间综合心电向量的幅度及方位不断变动,直至全体心肌完成除极或复极后又返回到“0”点。由一个心动周期中循序出现的各瞬间综合心电向量的顶端连线所构成的环状轨迹,称为心电向量环。心脏是一个立体形结构,心电向量环也呈立体图形。

将心房与心室在激动过程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瞬间综合向量的轨迹,按先后顺序连接起来,形成立体的心房除极的P环、心室除极的QRS 环和心室复极的T环。其中,P环最小、QRS环最大,3个向量环的起始点与终末点都近于中心点(0点)。

在QRS波群中,第一个向上的波,称为R波;R波之前向下的波,称为Q波;在R波之后向下的波,称为S波;S波之后再出现的向上的波,称为R,波;R,波之后再出现的向下的波,称为S,波;整个QRS波群全部向下者,称为Qs波。振幅大于0.5mV者以大写字母(Q、R、S)表示,小于0.5mV者以小写字母(q\r、s)表示。

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电极位置:

一、标准导联为最早使用的双极肢体导联,反映两个肢体(探查电极)之间的电位差。

1.肢体导联

肢体导联Ⅰ:左上肢接正极,右上肢接负极。

肢体导联Ⅱ:左下肢接正极,右上肢接负极。

肢体导联Ⅲ:左下肢接正极,左上肢接负极。

2.加压肢体导联

由于肢体导联描记的图形较小,为弥补不足,在每条线上附加5000欧姆的电阻,消除肢体各部电阻差异的影响,使描记的心电图波形及振幅加大,便于分析。

(1)加压右上肢导联(aVR):右上肢联接正极,左上肢和左下肢共同联接负极。

(2)加压左上肢导联(aVL):左上肢联接正极,右上肢和左下肢共同联接负极。

(3)加压左下肢导联(aVF):左下肢联接正极,左上肢和右上肢共同联接负极。

肢导联心电图机上的导联线一般均以固定的颜色表示:惯例是红色导线接右上肢,黄色导线接左上肢,绿(或蓝)色导线接左下肢,黑色导线接右下肢,白色导线接胸壁各点。以右上肢开始,顺时针方向为红黄蓝黑。

二、胸导联属单极导联,单极导联所测的是探查电极所在部位的电位变化。其中V1、V2反映右室,V3、V4反映室间隔及其附近的左、右心室,V5、V6反映左心室。

心前区导联

中心电站联接心电图机的负极,探查电极联接心电图机的正极。各探查电极的具体安放部位如下:

Vl: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V3:在V2与V4联线的中点。

V4:左腋前线与第五肋间相交处。

V5: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高度。

V6:左腋中线与V4、V5同一水平高度。

但在个别情况下,例如疑有右室肥大,右位心或后壁心肌梗塞等情况,还可以添加若干导联,例如右胸导联V3R~V6R导联,相当于V3~V6相对应的部位;还常用V7~V9导联;V7位于左腋后线V4水平处;V8位于左肩胛骨线V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和基本测量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和基本测量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由窦房结、结间束(分为前、中、后结间束)、房间束(起自结间束,称Bachmann束)、房间交界区(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分为左、右束支,左束支又分为前分支和后分支)以及普肯耶纤维(Pukinje fiber)构成。心脏传导系统与每一心动周期顺序出现的心电变化密切相关。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房结,兴奋心房的同时经结间束传导至房室结(激动传,然后循希氏束-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顺序传导,最后兴奋心室。这种先后有序的电激动的传播,引起一系列电位改变,形成了心电图上相应的波段。

一、心率的测量 测量心率时,只需测量一个RR(或PP)间期的秒数,然后被60除即可求出。例如RR间距为0.8S,则心率为60/0.8=75次/分。还可采用查表法或使用专门的心率尺直接读出相应的心率数。心律明显不齐时,一般采取数个心动周期的平均数值进行测算。 二、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P波振幅测量的参考水平应以P波起始前的水平浅为准。测量

QRS波群、J点、ST段、T波和U波振幅,统一采用QRS超始部水平作为参考水平。如果QRS起始部为一斜段(例如受心房复极波影响,预激等情况),应以QRS波起点作为测量参考点。,应以参考水平线上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顶端;测量负向波形的深度时,应以参考水平线下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底端。 三、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记录心电图测量规定:测量P波和QRS波时间,应分别从12导联同步记录中最早的P波起点测量至最晚的P波终点以及从最早QRS波起点测量至最晚的QRS波终点医学教育网;PR间期应从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早的P波起点测量至最早的QRS 波起点;QT间期应是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早的QRS波起点至最晚的T波终点的间距。 单导联心电图仪记录测量:P波及QRS波时间应选择12个导联中最宽的P波及QRS波进行测量;PR间期应选择12导联中P波宽大且有Q波的导联进行测量;QT间期测量应取12导联中最长的QT间期。 一般规定,测量各波时间应自波形起点的内缘测至波形终点的内缘。 ````````````````````````````````````````````````````````````````````````````````````````````````` ``````````````````````````````````` 胸导联: 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V4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 V3:V2与V4连线中点 V5:左腋前线平V4 V6:左腋中线平V4 V7:左腋后线平V4 V8:左肩胛线平V4 V9:左脊旁线平V4

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

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 心电图是重要的心脏检查方法之一,对于心律失常、冠心病、洋地黄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疾病的诊断有很大价值。心脏的功能是维持正常的心律,泵出血液。心肌规律的收缩使心脏完成泵血功能,维持正常的心律及全身血液循环。心脏收缩引发心脏的电活动,电活动源自于起搏细胞、特殊的传导组织和普通心肌细胞。 心电图是通过放置在体表的电极检测和记录到的心脏电活动的图形。每一瞬间记录的心脏电活动,都是整个心脏所产生电流的向量和,按照先后顺序,投照在特定方向上,形成以时间为横坐标的曲线,可根据振幅和宽度进行分析和诊断。 心脏的窦房结P细胞自动产生动作电位,并由此产生激动,通过心脏的传导系统按一定的顺序传到心房和心室的每个心肌细胞, 同时传到体表,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到每一次电活动的变化,即得到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 心肌细胞的五种类型与三种功能窦房结 房室结 希-浦氏系统 心房肌 心室肌 极化膜和极化电位 心肌细胞膜分布着不同离子的特殊通道,控制不同时期不同离子的进出。 细胞内液K+浓度远高于细胞外液,Na+细胞内液中很低。静息时,钾离子可以外渗而钠离子不能自由渗入,导致心肌细胞的膜内、外两侧存在跨膜电位差,即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一般心肌细胞内的电位大约在-90mv左右,此时胞膜外任何两点间无电位差。 心肌细胞处于极化状态时,膜外排列着一定数量的阳离子,膜内排列着相同数量的阴离子,电位为内负外正(极化状态示意图)

跨膜电位相当于钾离子的平衡电位 除极与复极 当极化的细胞膜某一部分受到机械、电流或化学性刺激时,该处的离子通道开放,表现为此处膜的电阻迅速下降。 膜外的钠离子迅速渗入膜内,膜内外的电位差突然发生改变,由负电位反跃为+20-+30mv,此过程称为除极状态(即动作电位的0时相)。【除极图】 随后钾离子从细胞外移向外,钠离子渗入速度锐减,细胞内的正电位立即从+30mV下降到零,复极过程开始(1位相)。 当阳离子渗出细胞的数量超出渗入量时,胞膜又逐渐恢复原有状态。一般心肌细胞的除极及复极是占时约300ms的动作电位。【复极图】 激动在心肌细胞内的扩布 除极过程从极化膜受激动开始,迅速向周围扩散,直至整个细胞膜除极完毕。 图a表示心肌细胞处于极化状态,极化膜内外分别排列同等数量的阴阳离子,而无电活动。图b当极化膜的左端受到激动后,该处胞膜的电阻突然降低,瞬时内膜外的大量钠离子进入细胞开始除极,此处的电位随之下降,邻近尚未除极部分,膜外仍保持原有的阳离子,其电位高于已除极部分。这样一条心肌纤维的两端出现了电位差,物理学称之为电偶。已除极的部分即电位较低的部分称作电穴,未除极的部分即电位较高的部分称作电源。电源和电穴组合成电偶。电流由电源流向电穴,这一局部电流可使未复极部分处细胞膜两侧电位减少达到引起兴奋的阈电位水平,该处产生动作电位,使带正电荷的电源部分细胞除极电位下降,成为新的电穴,如此扩展,直到整个心肌细胞乃至周围其他心肌细胞不断产生电穴与电源,除极结束为止。除极过程扩展,正如一组电偶,沿着细胞膜在向前推进,电源在前,电穴在后。 (图b、c)整个细胞除极结束后,胞膜内外暂时不再附有带电荷的离子,这种状态成为除极化状态(图d、e)。心肌各部分之间的电

心电图原理

心脏周围的组织和体液都能导电,因此可将人体看成为一个具有长、宽、厚三度空间的容积导体。心脏好比电源,无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变化的总和可以传导并反映到体表。在体表很多点之间存在着电位差 心电图 ,也有很多点彼此之间无电位差是等电的。 心脏电活动按力学原理可归结为一系列的瞬间心电综合向量。在每一心动周期中,作空间环形运动的轨迹构成立体心电向量环。应用阴极射线示波器在屏幕上具体看到的额面、横面和侧面心电图向量环,则是立体向量环在相应平面上的投影。心电图上所记录的电位变化是一系列瞬间心电综合向量在不同导联轴上的反映,也就是平面向量环在有关导联轴上的再投影。投影所得电位的大小决定于瞬间心电综合向量本身的大小及其与导联轴的夹角关系。投影的方向和导联轴方向一致时得正电位,相反时为负电位。用一定速度移行的记录纸对这些投影加以连续描记,得到的就是心电图的波形。心电图波形在基线(等电位线)上下的升降,同向量环运行的方向有关。和导联轴方向一致时,在心电图上投影得上升支,相反时得下降支。向量环上零点的投影即心电图上的等电位线,该线的延长线将向量环分成两个部分,它们分别投影为正波和负波。因此,心电图与心向量图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心电图的长处是可以从不同平面的不同角度,利用比较简单的波形、线段对复杂的立体心电向量环,就其投影加以定量和进行时程上的分析。而心电向量图学理论上的发展又进一步丰富了心电图学的内容并使之更易理解。 心电图代表整个心脏电激动的综合过程,以一个个心肌细胞的电激动为基础,心肌激动时细胞内发生电传变化。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带正电荷,膜内带同等数量的负电荷,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保持着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这称为极化状态。若以微电极插入细胞内,可录得一个负电位,称为跨膜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膜内外各种离子主要是K+、Na+的浓度存在很大差别,细胞内k+浓度较细胞外约高20~30倍,而细胞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10~20倍。细胞膜对 K+的通透性较高,于是一部分K+顺着浓度梯度外流至膜外,增加了膜外正电荷膜内的有机负离子(主要是蛋白质大分子)有随K+外流的倾

心电图机的工作原理

心电图机的工作原理 二、工作原理 (一)心电图 心电图是从体表记录的心脏电位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它可以反映出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位变化。在心电图记录纸上,横轴代表时间。当标准走纸速度为25mm/s时,每1mm代表0.04s;纵轴代表波形幅度,当标准灵敏度为10mm/mV时,每1mm 代表0.1mV。 1、心电图的典型波形 心电图典型波形如图1-1-1所示。 以下所述的心电图各波形的参数值,是在心电图机处于标准记录条件下,即:走纸速度 为25mm/s、灵敏度为10mm/mV时记录得出的值。 P波:由心房的激动所产生。前一半主要由右心房所产生,后一半主要由左心房所产生。正常P波的宽度不超过0.11s,最高幅度不超过2.5mm。 QR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的电激动过程,称QRS波群的宽度为QRS时限,代表全部心室肌激动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正常人最高不超过0.10s。 T波:代表心室激动后复原时所产生的电位。在R波为主的心电图上,T波不应低于R 波1/10。 U波:位于T波之后,可能是反映心肌激动后电位与时间的变化。人们对它的认识仍在探讨之中。

2、心电图的典型间期和典型段 P-R间期:是从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的相隔时间。它代表从心房激动开始到心室开始激动的时间。这一期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加长的趋势。 QRS间期:从Q波开始至S波终了的时间间隔。它代表两侧心室肌(包括心室间隔肌)的电激动过程。 S-T段:从QRS波群的终点到T波起点的一段。正常人的S-T段是接近基线的,与基线间的距离一般不超过0.05mm。 P-R段:从P波后半部分起始端至QRS波群起点。同样,正常人的这一段也是接近基线的。 Q-T间期:从QRS波群开始到T波终结相隔的时间。它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的全过程。正常情况下,Q-T间期的时间不大于0.04s。 3、正常人的心电图典型值 P波:0.2mV;Q波:0.1mV;R波:0.5~1.5mV;S波:0.2mV;T波:0.1~0.5mV;

心电图基础知识入门讲解

心电图基础知识入门讲解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 动来评估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脏疾病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它是临床上最 常用的心电生理学检查手段之一,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有着重 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心电图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讲解。 一、心电图的来源和原理 心脏是由起搏细胞和传导细胞构成的,它们产生的电活动可以通过 皮肤表面的电极传导出来,形成心电图。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脏电活动 沿时间轴的变化情况。心电图有三个主要的波形:P波、QRS波群和T 波,它们分别代表了心房、心室的除极和复极过程。 二、常见的心电图导联和标准导联位置 心电图通过将电极贴在患者的不同部位来记录不同导联的心电信号。常见的心电图导联包括:标准导联(Ⅰ、Ⅱ和Ⅲ导联)、胸导联(V1- V6导联)和肢导联(aVR、aVL和aVF导联)。标准导联通常用于评 估心脏整体的电活动情况,而胸导联则主要用于评估心脏的前后位和 左右位的电活动变化。 三、常见的心电图波形 1. P波:P波是由心房除极过程产生的,代表了心房收缩的电活动。正常情况下,P波应该是正向的,持续时间应该在0.08秒以内。

2. QRS波群:QRS波群是由心室除极过程产生的,代表了心室收缩的电活动。正常情况下,QRS波群应该是均匀且持续时间在0.12秒至0.10秒之间。 3. T波:T波是由心室复极过程产生的,代表了心室肌肉再次极化 的电活动。正常情况下,T波应该是正向的,形状应该与QRS波群一致。 四、心电图的常见异常表现和诊断意义 1.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异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 缓和心房颤动等。通过心电图可以判断患者的心律情况,为临床医生 进行正确的治疗提供依据。 2.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心脏供血不足所致的一种病理状态,常见 的表现是ST段压低或抬高、T波倒置等。这些异常波形可以帮助医生 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并作出相应的治疗措施。 3. 心室肥厚:心室肥厚是指心脏的心室壁增厚,通常是由高血压、 心脏瓣膜病等引起。在心电图上,心室肥厚常常表现为QRS波群增宽、ST段压低等异常,能够帮助医生判断心室壁的厚度变化并作出相应的 诊断和治疗决策。 五、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心电图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心电生理学检查方法,其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心电图,医生可以判断心脏的基本功能情况,如心律、传导情况 和心肌缺血等。心电图在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等心脏疾病的诊

心电图产生原理详解

心电图产生原理详解 心电产生的原理在于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 1.静息电位心肌细胞未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以细胞膜为界,膜外呈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并稳定于一定数值的静息电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2.动作电位为心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电位波动。 (1)除极过程:又称0期。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直至膜内电位高于膜外电位的过程,称为除极。在适宜的外来刺激作用下,心室肌细胞发生兴奋,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下的-90mV迅速上升到+30mV左右,即肌膜两侧原有的极化状态被消除并呈极化倒转,构成动作电位的升支。心室肌细胞除极(0期)占时约1-2ms,而且除极幅度很大,为120mV。 (2)复极过程:发生除极后,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称为复极。当心室细胞除极达到顶峰之后,立即开始复极, 但整个复极过程比较缓慢,包括电位变化曲线的形态和形成机制均不相同的三个阶段: 1期复极:在复极初期,仅出现部分复极,膜内电位由+30mV 迅速下降到0mV左右,故1期又称为快速复极初期,占时约10ms。0期除极和1期复极这两个时期的膜电位的变化速度都很快,记录图形上表现为尖锋状,故在心肌细胞习惯上常把这两部分合称为锋电

位。 2期复极:当1期复极膜内电位达到0mV左右之后,复极过程就变得非常缓慢,膜内电位基本上停滞于0mV左右,细胞膜两侧呈等电位状态, 记录图形比较平坦,故复极2期又称为坪或平台期,持续约 100-150ms,是整个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心室肌细胞以及其它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区别于骨骼肌和神经纤维的主要特征。 3期复极;2期复极过程中,随着时间的进展,膜内电位以较慢的速度由0mV逐渐下降,延续为3期复极,2期和3期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在3期,细胞膜复极速度加快,膜内电位由0mV左右较快地下降到-90mV,完成复极化过程,故3期又称为快速复极末期,占时约100-150ms 。 4期:4期是膜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后的时期。在心室肌细胞或其它非自律细胞,4期内膜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 因此,4期又可称为静息期。 3.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0期除极相当于心电图上QRS波群所处的时间;1期复极相当于J点;2期复极相当于S-T段;3期复极相当于T波; 4期相当于T-P段。

心电图基本知识

心电图基本知识 展开全文 一、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 波段心电活动 P波反映左、右心房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PR段主要反映激动通过房室交接区所产生的电位变化 PR间期P波与PR段合计,房室传导时间 QRS波 群 反映左、右心室除极过程中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ST段代表心室早期复极(2期平台)的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T波反映心室晚期快速复极(3期)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的改变QT间期心室开始除极到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 U波一般认为是心室肌传导纤维(浦肯野纤维)的复极波所造成,也有人认为是心室的后电位所致 二、心电产生的原理 1.静息电位 心肌细胞未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

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以细胞膜为界,膜外呈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并稳定于一定数值的静息电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2.动作电位 为心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电位波动。 (1)除极过程:又称0期。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直至膜内电位高于膜外电位的过程,称为除极。心室肌细胞除极(0期)占时约1—2MS。 (2)复极过程:发生除极后,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称为复极。1期复极占时约10nu。2期复极又称为平台期,持续100—150MS。3期复极速度加快,占时约100-150n~。 4期是膜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到极化状态后的时期。通过Na'—K'泵的作用,使Na+、Ca2'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K'又回到细胞内,心室肌细胞逐渐恢复到0期除极前状态。 3.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 0期除极相当于心电图上QRS波群所处的时间;1期复极相当于J 点;2期复极相当于$-T段;3期复极相当于T波;4期相当于T-P段。 三、心电图电位强度与形态的决定因素 1.形态 探查电极面对心肌除极的方向,可描记出一个向上的波。探查电极面对心肌复极的方向,则可描记出一个向下的波。 2.电位强度 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心肌细胞的数量成正比;②与探查电极和心脏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③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脏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越大,电位越小。 四、心电向量的概念

最全最详细的心电图基础知识

最全最详细的心电图基础知识 心电图基础知识 第一节心电产生原理与心向量概念 一、心肌细胞的除极与复极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外排列着一定数量的阳离子,细胞膜内则附着同等数量的阴离子,膜内外保持着一定的电位差,而膜外各点阳离子分布均匀,不产生电位差,也无电流产生,这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此时探查电极仅记录出一水平线(等电位线)。 当心肌细胞的左侧受到刺激,使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即开始除极过程。刚开始除极的一点与其邻近尚未除极部分之间存在电位差,因而有电流产生,形成电偶。电偶由电源与电穴组成,除极过程犹如一组电偶在沿着心肌细胞膜向前推进,电源在前,电穴在后。当电源对着探查电极时,描记出向上的波(正向波)。 当除极结束后,细胞膜外排列一层负电荷,膜内排列同等数量的正电荷,心肌细胞处于除极状态。此时,细胞膜外左右两端无电流产生,探查电极描记的曲线又回到等电位线。心肌细胞的复极化过程,与除极时的情况恰好相反,复极过程电穴在前,电源在后。由于电源背离探查电极,故描记出向下的波(负向波)。复极结束后恢复到极化状态时的细胞膜外显示一层正电荷,膜内附有同等数量的负电荷,细胞膜外没有电位差,探查电极描记的曲线又回到等电位线(图2-1-1、2-1-2)。 图2-1-1 单个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过程所产生的电偶变化

图2-1-2 单个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 对单个心肌细胞而言,先除极的部分先开始复极。除极和复极的扩展有如一对电偶在移动。除极时电源在前,电穴在后,除极方向与除极电偶移动的方向相同;而复极时电源在后,电穴在前,复极方向与复极电偶移动的方向相反。由于单个心肌细胞除极与复极过程进行的方向相同,但电偶轴方向相反,故复极波与除极波方向相反。 正常心脏的除极与复极和单个心肌细胞的除极与复极的过程是不同的。心脏的除极自心内膜开始向心外膜扩散,心外膜最后除极。而复极则是从最后除极的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扩散,心内膜最后复极。由于心脏除极与复极过程进行的方向相反,但电偶轴方向相同,所以心室复极波(T波)与除极波(QRS波)主波方向一致(图2-1-3)。 图2-1-3 左、右心室外膜面除极与复极 心脏的除极和复极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传统的观点认为心外膜的温度较心内膜高,导致复极先从温度高的心外膜开始。而当心室收缩时,心内膜压力高于心外膜,也是导致心外膜先复极的可能原因。

心电的工作原理

心电的工作原理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通过测量心脏电活动来反映心脏功能的检查方法。它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式,通过将电极贴在身体表面,记录下心脏电信号的变化,进而反映心脏的工作状态。心电图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以及电信号的传导规律。 心脏是一个由肌肉组织构成的器官,负责泵血将氧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心肌细胞在收缩和舒张过程中产生电信号,这些信号通过传导系统在心脏内部传播,使心脏按照一定的节律工作。心电图就是通过记录这些电信号的变化来描绘心脏的工作状态。 心电图的记录过程需要使用心电图仪器,其中包括电极、导联线和记录仪等部分。电极是用来将电信号从心脏传导到记录仪的装置。通常情况下,电极被粘贴在胸部、手腕和脚踝等部位,以获取不同角度和位置的心脏电信号。导联线则将电极与记录仪连接起来,传输电信号。记录仪则是用来将电信号转化为可视化的心电图形状。 心电图的工作原理主要依赖于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心肌细胞具有自主电活动性,即它们能够自发地产生电信号。这种电信号的产生是由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异引起的。在心脏收缩时,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发生变化,导致膜电位的改变,从而产生电信号。这些电信号会在心脏中传播,使心脏的各个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收缩和舒张。

心电图记录了心脏电信号的变化过程,通常以时间为横轴,以电信号的幅度为纵轴。根据记录到的信号形态和特征,医生可以判断心脏的工作状态,诊断心脏病变。常见的心电图波形包括P波、QRS 波群和T波等,它们分别代表心脏的不同阶段和部分的电活动。比如P波代表心房收缩,QRS波群代表心室收缩,T波代表心室舒张。 心电图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它可以用于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通过观察心电图的异常波形,医生可以判断心脏是否存在异常,并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此外,心电图还可以用于评估药物治疗的疗效以及监测心脏手术的效果。 心电图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脏功能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信号的变化来反映心脏的工作状态。它依赖于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和电信号的传导规律。通过观察心电图的波形和特征,医生可以判断心脏的健康状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心电图波形成的物理学原理

心电图波形成的物理学原理 心电图波形形成的物理学原理是基于心脏肌肉收缩和松弛时所产生的电信号。心脏是一个由肌肉组织构成的器官,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运动来泵血。这种肌肉收缩和松弛的过程产生的细微电信号可以被测量和记录,形成心电图波形。 心脏有一个特殊的组织叫做起搏器组织,它位于心脏的右心房上部。这个组织包含着特殊的细胞,它们可以自行产生电信号。这些电信号会在心脏中传递,引起心脏的收缩和松弛。这个自发性的电信号传导过程被称为心脏的自律性。 心脏的自律性信号产生于心脏的起搏器区域,向心脏的其他区域传导。这种传导过程形成了波。心脏波有三个主要的特征:P波、QRS波群和T波。 首先,P波是心脏收缩的起始信号。它代表心脏的右心房的收缩。当心脏收缩时,起搏器区域发出电信号,这个信号被右心房的肌肉传导,导致右心房的肌肉收缩。这个收缩过程产生的电信号可以被测量和记录,形成P波。 其次,QRS波群代表心室的收缩。当右心房收缩后,电信号会通过心室间隔传导到两个心室。这个传导过程导致心室的肌肉收缩,形成QRS波群。 最后,T波代表心室舒张的信号。当心室收缩完成后,心脏的肌肉开始松弛,电信号的振幅会出现反向变化。这个反向变化形成了T波。

心电图波形的记录和测量是通过心电图仪来完成的。心电图仪接收到心脏生成的微弱电信号后,会放大信号,并将其转换成波形图。波形图上的标尺可以显示时间和电压的比例,从而形成心电图的波形。 心电图波形的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的健康状况。例如,如果P波的形状异常,可能意味着心脏的右心房出现问题。如果QRS波群的宽度异常,可能意味着心室的肌肉收缩存在问题。医生还可以通过分析T波的形状来判断心脏的松弛情况。 总结起来,心电图波形形成的物理学原理是心脏肌肉收缩和松弛过程产生的电信号。这些信号通过心脏的起搏器和传导系统传递,并被心电图仪记录和测量。通过分析心电图波形,医生可以评估心脏的健康状况,并做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心电图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心电图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记录和分析心脏电活动的一种临床检查手段,通过检测心脏肌肉的电活动变化反映心脏功能及心脏疾病的存在与否。下面将介绍心电图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一、心电图的原理 心电图是通过放置心电电极在患者身上采集心电信号,经过放大、滤波、放大等处理后,记录在心电图纸上。心电信号与心脏肌肉的电活动有关,心脏的电活动可以分为心房和心室的电活动。 正常的心脏电活动经过依次发生的传导过程,被记录为心电图的P波、QRS波群和T波。 1. P波:反映心房肌的电除极和兴奋过程。它表明心房收缩的时间。 2. QRS波群:反映心室肌的除极和兴奋过程。Q波为正向的初张波,R波为正向的最高波,S波为下降波。QRS波群表示心室收缩的时间。 3. T波:反映心室肌的复极过程。T波的形态、振幅和方向反映心室复极的状态。 心动周期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主要以QRS波群的时间为基准。心电图是通过记录这些特定波群的幅值、时间和形态来进行分析。

二、操作方法 进行心电图检查需要准备心电图仪器和相应的心电电极,操作步骤如下: 1. 准备工作: (1)告知患者心电图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获得患者的同意。 (2)确保心电图仪器正常工作,检查纸张是否够用,放置纸带,并调整正常速度(通常为25mm/s)。 (3)检查心电电极是否完好,清洁并消毒每个电极。 2. 放置电极: (1)通常需要在患者四肢上放置四个电极,分别是右上(颈)肢、左上(颈)肢、右下(腹)肢、左下(腹)肢。 (2)清洁电极贴片,并将其粘贴在相应的位置,必要时可使用固定带固定电极。 3. 连接电极线: (1)将电极线连接到电极贴片上,确保连接稳固。 (2)将电极线连接到心电图仪器上,确保连接正确。 4. 开始测量: (1)患者保持安静,适当暴露胸部,尽量保持放松。 (2)测量前清洗患者胸部皮肤,以确保电极接触良好。

心电图基础知识

心电图根底知识讲座 1、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冲动,心房和心室的电冲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2、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像、正常值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①P波:最早出现,振幅较小,反映左右两心房电冲动过程,也叫心房除极过程。其起点表示窦房结开始冲动,终点表示两心房冲动结束。 在肢体导联中除aVR为倒置外,余导联多为直立,或较低平。在胸壁导联V1-V6多不够明显直立;P波宽度(时间)不超过0.11 s;P波振幅〔电压〕在肢体导联不超过0.25 mV,胸导联不超过0.2 mV。 P波后心房尚有一个复极波,叫Ta波、方向与P波相反,振幅较低,常因埋没于ORS 波群中不易发现。 ②P-R间期:反映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过程。自P波开始至QRS波群开始的时间。表示冲动从窦房结发出,经结间传导束→房室交界区〔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心室肌〔普肯耶纤维〕兴奋所需的时间。正常范围为0.12 - 0.20 s。〔3-5个小方格〕。 ③QRS波群:振幅最大,反映心室除极全过程,代表全部心室肌纤维兴奋。为一狭窄,形态多样的〔pR,R,Rs,rS或qRs〕波群,时间在0.06 - 0.10 s的狭窄范围内。〔2-3个小方格〕。 ④S-T段:反映心室缓慢复极。代表心室除极完毕到复极开始的一段时间,其开始部位S-T交接点称为J点。ST段是自QRS波群终了的J点开始至T波开始的一段。正常形态是随T波的直立而浅浅的上飘。ST段平行的压低或斜向下的压低不正常,轻度抬高见于正常人,应与临床情况结合判断正常与否。肢体导联升高小于0.10mv;右侧胸导联升高小于0.30mv;左侧胸导联升高小于0.10mv;任何导联水平降低小于0.05mv。 ⑤T波:反映心室快速复极。其方向一般应与主波方向一致。除在aVR导联为倒置外,余在R波高于0.5 mV时均应直立。T波小于1/10R波。 ⑥Q-T间期:为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自QRS波开始至T波终了的间期。心率在60 -100 次/分时,Q-T间期正常范围应为0.32 –0.44 s;校正的Q-T 间期〔Q-Tc〕不应超过0.44 s。

心电图机的工作原理

二、工作原理 (一)心电图 心电图是从体表记录(de)心脏电位随时间而变化(de)曲线.它可以反映出心脏兴奋(de)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de)生物电位变化.在心电图记录纸上,横轴代表时间.当标准走纸速度为25mm/s时,每1mm代表0.04s;纵轴代表波形幅度,当标准灵敏度为10mm/mV 时,每1mm 代表0.1mV. 1、心电图(de)典型波形 心电图典型波形如图1-1-1所示. 以下所述(de)心电图各波形(de)参数值,是在心电图机处于标准记录条件下,即:走纸速度 为25mm/s、灵敏度为10mm/mV时记录得出(de)值. P波:由心房(de)激动所产生.前一半主要由右心房所产生,后一半主要由左心房所产生.正常P波(de)宽度不超过0.11s,最高幅度不超过2.5mm. QR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de)电激动过程,称QRS波群(de)宽度为QRS时限,代表全部心室肌激动过程所需要(de)时间.正常人最高不超过0.10s. T波:代表心室激动后复原时所产生(de)电位.在R波为主(de)心电图上,T波不应低于R波1/10.

U波:位于T波之后,可能是反映心肌激动后电位与时间(de)变化.人们对它(de)认识仍在探讨之中. 2、心电图(de)典型间期和典型段 P-R间期:是从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de)相隔时间.它代表从心房激动开始到心室开始激动(de)时间.这一期间随着年龄(de)增长而有加长(de)趋势. QRS间期:从Q波开始至S波终了(de)时间间隔.它代表两侧心室肌(包括心室间隔肌)(de)电激动过程. S-T段:从QRS波群(de)终点到T波起点(de)一段.正常人(de)S-T段是接近基线(de),与基线间(de)距离一般不超过0.05mm. P-R段:从P波后半部分起始端至QRS波群起点.同样,正常人(de)这一段也是接近基线(de). Q-T间期:从QRS波群开始到T波终结相隔(de)时间.它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de)全过程.正常情况下,Q-T间期(de)时间不大于0.04s. 3、正常人(de)心电图典型值 P波:0.2mV;Q波:0.1mV;R波:0.5~1.5mV;S波:0.2mV;T波:0.1~0.5mV; P-R间期:0.1~20.2S;QRS间期:0.06~0.1s;S-T段:0.12~0.16s;P-R段:0.04~0.8s. (二)电极与导联 1、电极

心电图的实验原理

心电图的实验原理 心电图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一种方法,通过图形化展示心脏产生的电信号来分析和诊断心脏疾病。心电图的实验原理主要涉及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联、记录仪器和信号分析等方面。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心电图的实验原理。 1.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心脏是由一系列心肌细胞组成的,这些心肌细胞具有特殊的电活动。在心脏工作期间,首先在窦房结产生的电刺激导致心房收缩,然后通过房室结和希氏束传导到心室,引起心室收缩。心肌细胞在电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动作电位,即电压的波动。这些电位的变化可以用来衡量心脏的电活动状态。 2. 导联: 为了记录心肌的电活动,需要使用导联将电信号从心脏传递到记录仪上。传统的心电图采用的是三种导联方式:肢体导联(I、II、III导联)、胸前导联(V1至V6导联)和四肢联合导联(avR、avL、avF导联)。不同的导联方式可以提供不同的心电信号信息,从而更好地分析心脏的电活动。 3. 记录仪器: 记录仪是记录心电信号的关键设备。主要包括心电电极、放大器和记录系统。心电电极可以采集和传输心肌细胞的电信号,通常是通过电极和皮肤之间的凝胶或夹子来实现。放大器负责扩大信号的振幅,使其可被记录和分析。记录系统则将扩大后的信号转化为图像或数字数据,供医生进行分析和诊断。

4. 信号分析: 一旦将心电信号记录下来,就可以进行信号分析。信号分析可以通过观察图形、测量时间间隔和计算心率等方式来进行。在心电图上,通常会看到一系列的波形,如P波、QRS波群和T波等。P波代表心房收缩,QRS波群代表心室收缩,T 波代表心室复极。分析这些波形的形状和间距,可以判断心脏的电活动是否正常。 此外,心电图还可以检测心脏肥大、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例如,心脏肥大会导致心电图波形增大,心律失常会表现为异常的心电活动节律,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肌梗死会在心肌细胞缺血坏死后导致心电图异常。通过对心电图的分析,医生可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心脏病理问题。 总结起来,心电图的实验原理包括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联、记录仪器和信号分析等方面。心电图通过记录和分析心脏的电活动,为医生提供了诊断心脏疾病的有力工具。与传统的心电图相比,现代心电图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电图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辅助分析等,使心电图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和精确。

心电图(1)基本原理

心电图(1)基本原理 心电图(1) 基本原理 心肌细胞的特性 1.电生理特性 冲动和传导的形成 自律性(automaticity) 是指心肌起搏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自动而节律而产生激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成为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部位,也称为正常起搏点。当窦房结激动不能控制心脏时,其它起搏点可取而任代之控制心脏,形成异位心律。 兴奋性(excitatibility) 心肌细胞受电刺激而能使整个细胞膜的电位起变化而形成一个动作电位。 传导性(conductivity) 整个心肌均有传导能力,可以透过网状联结由一个细胞传至另一个细胞,但传导系统的传导能力最大。 2.机械特性 心脏泵血作用的产生 收缩性contractility 心脏在收缩之前先有电激动,约在0.02秒至0.07秒后,才有机械的收缩活动。 舒张性extensibility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作用 心脏是由数百万个细胞所构成,每个细胞都含有且包围在拥有许多离子的溶液中。当细胞受到激发到时,正和负的离子会内移或外移,因而产生一种电流,并能在心电图纸上留下讯号。正和负的离子会因膜上离子通道的通透牲,离子的浓度差(chemical gradient)和电位差(Electrical gradient)而内移和外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静息期(Resting state)︰ 心肌细胞在静止状态时,膜内多为负电的离子,膜外多为带正电的离子。这种离子分布极不平均的状态使得两膜则有电位差的存在,即称为静息膜电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 2.去极化(Depolarization)︰ 当心脏产生一个电刺激时,大量正电离子进入膜内,心肌细胞的内部很快地相对于外部变成正极,结果膜电位丧失了原来正常的极化态,而急剧上升而成为去极化。 3.复极化(Repolarization) 已除极化的心肌细胞回到它的静止状态的回复过程,称之为复极化。 当这些离子往细胞内移动并穿越细胞膜时 去极与复极活动的周期活动称为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部份心肌细胞能产生自动性的兴奋,而当这些细胞中有一个被兴奋时,动作电位可以透过网状联结由一个细胞传至另一个细胞及到所有细胞。 心肌的动作电位 心房与心室细胞之动作电位的五个期︰ 4期︰静息期 正常心肌细胞的静息膜电位大约是-85至-95mV(毫伏特),这

心电图机的原理

心电图机的原理 心电图机是一种用于记录心电图的医疗设备,它能够将心脏的电活动转化为可 视化的波形,帮助医生诊断心脏疾病。心电图机的原理是基于心脏的电生理学和信号处理技术,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心电图机的原理。 首先,心脏的电生理学是理解心电图机原理的基础。我们知道,心脏是由心脏 肌细胞构成的,这些细胞具有自动除极和兴奋传导的特性。当心脏肌细胞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电活动,形成一系列的电信号。这些电信号会在心脏内部传播,最终导致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心电图机的原理就是利用这些电信号来记录心脏的活动情况。 其次,心电图机通过电极来采集心脏的电信号。一般来说,心电图机会通过多 个电极贴在患者的胸部、四肢等部位,这些电极会捕获到心脏的电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模拟信号。这些模拟信号随后会被放大和滤波处理,以确保信号的清晰度和准确性。接下来,经过模数转换,模拟信号会被转化为数字信号,这样就可以在显示屏上以波形的形式呈现出来。 随后,心电图机会将采集到的心电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在信号处理方面,心 电图机会对信号进行滤波、放大、数字化等处理,以确保信号的质量和稳定性。在信号分析方面,心电图机会对心电信号进行波形识别和分析,识别出心脏的各个部分的电活动,并将其呈现在显示屏上。通过这些波形,医生可以判断心脏的节律、传导情况、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情况。 最后,心电图机的原理也涉及到信号的记录和存储。心电图机会将处理和分析 后的心电信号记录下来,形成心电图。这些心电图可以被保存在设备中,也可以通过打印或传输到电脑中进行保存。这样,医生可以随时查看患者的心电图,进行比对和分析。

综上所述,心电图机的原理是基于心脏的电生理学和信号处理技术。通过电极采集心脏的电信号,经过处理和分析后形成心电图,帮助医生诊断心脏疾病。这种原理的应用使得心电图机成为了临床诊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完整版80p(可编辑)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完整版 80p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功能科心电多媒体工作室 2007年 本图可见窦房 结形成起搏后,迅 速将冲动通过传导 系统传至心脏各部 形成心肌整体的电 活动,然后心肌形 成机械性收缩。 按照心脏激动的时间顺序,将此体 表电位的变化记录下来,形成一条连续 曲线,即为心电图。在正常情况下,每 次心动周期在心电图上均可出现相应的 一组波形。 本图可见窦房 结形成起搏后,迅 速将冲动通过传导

系统传至心脏各部 形成心肌整体的电 活动,然后心肌形 成机械性收缩。 PQ R S T P,QRS,T 一组典型的心 电图波形是由下列 各波和波段所构成: P T P-R QRS ST U 1、P波:反映心房肌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2、P-R间期: 代表激动从窦房结通过房室交界区到心室肌开始除极的时限; 3、QRS波群:

反映心室肌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4、T波: 代表心室肌复极过程所引起的电位变化; 5、S-T段: 从QRS波群终点到达T波起点间的一段水平线; 6、Q-T间期: 从QRS波群终点到达T波终点间的时限; 7、U波:代表动作电位的后电位。 一、心肌的除极和复极过程: 1、静息膜电位: 近年来通过电生理学的研究,用微电极的一端刺入 正常静息状态下的单一心肌细胞,把电位计的正极端与此微电极相连,电位计的负极端放在细胞外液中并与地相接,使细胞外液的电位为零。这时所测得的细胞内电位约为 -90毫伏,即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内电位比细胞外电位低90毫伏,这种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内外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膜电位。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膜外带有正电荷,膜内带有同等数量的负电荷,称为极化状态。 请看下页 水槽 生理盐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