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院感染的分类

医院感染的分类

医院感染的分类

医院感染,又称为医疗相关感染,是指在接受医疗过程中,患者在医疗机构内

感染的疾病。医院感染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对其进行分类是十分必要的。

1. 根据感染部位分类:

-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指手术后切口出现感染症状,如红肿、渗液、疼痛等。

- 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支气管炎等,通常与呼吸机使用、气管插管等有关。

- 尿路感染:常见的是尿路感染、膀胱炎等,与导尿管使用、留置导尿等相关。

- 血液感染:指血液中出现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如败血症、血行感染等。

- 伤口感染:指非手术切口的伤口感染,如烧伤、创伤等。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相关,如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2. 根据感染病原体分类:

- 细菌感染:包括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等,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

菌等。

- 真菌感染:指由真菌引起的感染,如念珠菌、曲霉菌等。

- 病毒感染:包括呼吸道病毒、肝炎病毒等,如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 寄生虫感染:指由寄生虫引起的感染,如疟疾、弓形虫病等。

3. 根据感染时间分类:

- 院内感染: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感染的疾病,通常在患者入院后48小时内发生。

- 院外感染:指患者在出院后感染的疾病,通常在出院后48小时后发生。

4. 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分类:

- 轻度感染:指患者出现轻微的感染症状,如局部红肿、轻度发热等。

- 中度感染:指患者出现中度的感染症状,如局部明显红肿、中度发热等。

- 重度感染:指患者出现严重的感染症状,如局部明显红肿、高热、全身感染症状等。

5. 根据感染来源分类:

- 内源性感染:指患者自身的微生物在无菌部位引起的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

- 外源性感染:指患者在医院环境中被其他患者或医务人员传播的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血液感染等。

医院感染的分类有助于医疗机构更好地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感染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和传播。同时,对于患者和医务人员也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导,以防止感染的发生。医疗机构应加强感染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采取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医院感染分类

医院感染分类 1.按病原体来源分类 按病原体来源可将院内感染分为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医源性感染、带人性感染4种。 (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 指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外,即来自其他住院患者、医务人员、陪护家属和医院环境,如诊疗器材和制剂污染造成的医源性感染。这类感染在经济落后国家占的比例较大,可导致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交叉感染可通过加强消毒、灭菌、隔离措施和宣传教育工作来预防和控制。 (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指病原体来自患者自身菌群(皮肤、口咽、泌尿生殖道、肠道)的正常菌丛或外来的已定植菌。在医院中,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体内生态环境失衡或发生细菌易位时即可发生感染,如做支气管纤维镜检查可将上呼吸道细菌带至下呼吸道引起感染。这类感染呈散发性,从目前而言,内源性感染的预防较困难,主要靠自身免疫力增强。 (3)医源性感染:即指在诊断治疗或预防过程中,由于所用器械、用物、材料及场所的消毒不严,或由于制剂不纯而造成的感染。 (4)带入性感染:患者人院时已处于另-~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住院后发病,传染给其他患者。如痢疾患者人院前已感染上腮腺炎,入院后发病,致使腮腺炎在医院内传播蔓延开来。 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与其他人群密集的地方,如托儿所、学校、旅

馆、饭店、公共场所等发生的感染是不同的。 2.按病原体种类分类 按病原体种类可将院内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及原虫感染等,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其次是病毒感染,每一类感染有可根据病原体的具体名称分类,如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分枝杆菌感染、柯萨奇病毒感染、爱柯病毒感染等。 医院是患者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院感染的分类

医院感染的分类 医院感染可按病原体来源、感染部位、感染的微生物种类等分类,一般采用前两种方法分类。 一、按病原体来源分类 医院感染按其病原体来源分类,可分为内源性医院感染和外源性医院感染两大类。 (一)内源性医院感染 内源性医院感染(endogenous nosocomial infection)也称自身医院感染(autogenous nosocomial infection),是指在医院内由于各种原因,病人遭受其本身固有细菌侵袭而发生的感染。 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的体内或体表,大多数为在人体定植、寄生的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感染力,并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当他们与人体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就成为条件致病菌,而造成各种内源性感染。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况: 1.寄居部位的改变例如大肠杆菌离开肠道进入泌尿道,或手术时通过切口进入腹腔、血流等。 2.宿主的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下降局部者如行扁桃体摘除术后,寄居的甲型链球菌可经血流使原有心瓣膜畸形者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全身者如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及放射治疗等,可造成全身性免疫功能降低,一些正常菌群可引起自身感染而出现各种疾病,有的甚至导致败血症而死亡。 3.菌群失调是机体某个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超出正常范围的现象。由此导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

4.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即在抗菌药物治疗原有感染性疾病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体内正常菌群因受到不同制菌作用而发生平衡上的变化,未被抑制者或外来耐药菌乘机大量繁殖而致病。引起二重感染的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白色念球菌等为多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感染(鹅口疮、肠炎等)、肺炎、尿路感染或败血症等。若发生二重感染,除停用原来抗生素外,对检材培养过程中过多繁殖的菌类须进行药敏试验,以选用合适的药物。同时要采取扶殖正常菌群的措施。 (二)外源性医院感染 外源性医院感染(exogenous nosocomial infection)也称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是指病人遭受医院内非本人自身存在的各种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 这种感染包括从病人到病人、从病人到医院职工和从医院职工到病人的直接感染,或通过物品对人体的间接感染。病原体来自病人身体以外的地方,如其他病人、外环境等。因此,所谓医院内的环境感染(如通过空气的感染),亦应属于外源性感染。 1.病人大部分感染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病人在疾病的潜伏期一直到病后一段恢复期内,都有可能将病原体传播给周围他人。对患者及早作出诊断并采取治疗措施,是控制和消灭传染源的一项根本措施。 2.带菌者有此健康人可携带某病原菌但不产生临床症状,也有些传染病患者恢复后,在一定时间内仍可继续排菌。这些健康带菌者和恢复期带菌者是很重要的传染源,因其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易被人们察觉,故危害性有时甚至病人。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等可有健康带菌者,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可有恢复期带菌者。

医院感染的分类

医院感染的分类 医院感染,也被称为医疗相关感染或卫生保健相关感染,是指在接受医疗服务 的过程中,患者因各种原因而感染的疾病。医院感染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为了更好地管理和预防医院感染,医学界将其分为不同的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类型的感染。 1. 根据感染部位分类 1.1 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是指感染源来自于患者周围环境的感染。例如, 手术切口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等。 1.2 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是指感染源来自于患者自身的感染。例如,呼吸 机相关性肺炎、血流感染等。 2. 根据感染时间分类 2.1 术前感染:术前感染是指在手术前感染发生的情况。例如,手术切口感染。 2.2 术中感染:术中感染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的感染。例如,手术室内的交 叉感染。 2.3 术后感染:术后感染是指手术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例如,手术切口 感染。 3. 根据感染病原体分类 3.1 细菌感染:细菌是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体。常见的细菌感染包括金黄色 葡萄球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等。 3.2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在医院感染中也比较常见,尤其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 患者中。常见的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感染、曲霉菌感染等。

3.3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也是医院感染的一种类型。常见的病毒感染包括呼吸 道病毒感染、肠道病毒感染等。 4. 根据感染方式分类 4.1 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指感染源直接接触患者引起感染。例如, 医务人员在处理患者时未进行适当的手卫生导致的感染。 4.2 飞沫传播:飞沫传播是指患者呼吸、咳嗽或打喷嚏时,病原体通过飞沫悬 浮在空气中传播给他人。例如,流感病毒的传播。 4.3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微小颗粒(气溶胶)传播给 他人。例如,结核菌的传播。 4.4 病媒传播:病媒传播是指通过昆虫或其他生物媒介传播病原体。例如,蚊 虫传播登革热病毒。 以上是医院感染的常见分类,通过对医院感染的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感染的 特点和传播途径,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医疗机构应该加强感染控制和预防措施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和操作规范,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医院感染的分类

医院感染的分类 医院感染,也被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或卫生保健相关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在医疗机构内感染的疾病或病原体。医院感染是全球范围内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威胁。为了更好地管理和预防医院感染,对其进行分类是非常重要的。 一、按感染部位分类: 1. 表浅感染:主要发生在皮肤和黏膜表面,如切口感染、皮肤感染等。 2. 深部感染:主要发生在组织和脏器内部,如深部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3. 血液感染:主要发生在血液中,如败血症、血源性感染等。 二、按感染病原体分类: 1. 细菌感染:细菌是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等。 2.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在医院感染中也较为常见,如念珠菌感染、曲霉菌感染等。 3.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也是医院感染的一种,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乙肝病毒感染等。 三、按感染的时间分类: 1. 术前感染:在手术之前感染,如手术部位感染、术前准备不当导致感染等。 2. 术中感染:在手术过程中感染,如手术器械污染、手术室环境不洁等。 3. 术后感染:在手术之后感染,如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四、按感染的严重程度分类: 1. 局部感染:感染仅限于特定的局部区域,如切口红肿、疼痛等。 2. 局部扩散感染:感染从局部扩散到周围组织或器官,如深部切口感染扩散至深部组织。 3. 全身性感染:感染蔓延到全身,如败血症、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等。 五、按感染的传播途径分类: 1. 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传播,如结核病、麻疹等。 2. 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如手术器械污染、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等。 3. 食物和水源传播:通过食物或水源中的病原体传播,如食物中毒、腹泻等。 六、按感染的易感人群分类: 1. 一般患者:指普通患者,无特殊易感性。 2. 免疫抑制患者:指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器官移植、化疗患者等。 3. 重症患者:指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患者,如重症肺炎患者、重症创伤患者等。 以上是医院感染的常见分类方式,不同的分类方式有助于医疗机构更好地了解和管理医院感染。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加强手卫生、严格执行消毒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措施,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院感基本知识

院感基本知识 院感,即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新发感染。院感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对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了解院感的基本知识对于医院管理者、医务人员以及患者本身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院感的定义和分类 院感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新发感染。根据感染的部位和时间,院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术后感染:指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的感染,包括手术切口感染、深部组织感染等。 2. 呼吸道感染: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的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3. 尿路感染: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的尿路感染,如尿路感染、膀胱炎等。 4. 血液感染: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的血液感染,如败血症、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等。 二、院感的传播途径 院感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接触传播:指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或被感染物体而引起感染,如患者与医务人员的接触、患者之间的接触等。 2. 飞沫传播:指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而引起感染,如咳嗽、打喷嚏等。 3. 空气传播:指通过空气中的微生物悬浮颗粒传播而引起感染,如结核病、麻风病等。

4. 水源传播:指通过水源中的病原体传播而引起感染,如水源污染引起的肠道 感染等。 三、院感的预防措施 为了减少院感的发生,医院和医务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包括: 1. 严格的手卫生: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都需要进行手卫生,使用肥皂和流 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 感染控制措施: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制度,包括对患者和医务人员 的感染监测、感染防控培训、消毒灭菌等。 3.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在进行高风险操作时需要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 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4. 环境清洁与消毒:医院需要定期对医疗设备、病房和公共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5.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四、院感的监测和报告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院感的发生,医院需要建立院感监测和报告制度。监测包 括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定期统计和分析,报告则是将监测结果上报给相关部门,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监测和报告可以帮助医院及时发现院感的高发区域和高风险操作,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五、患者自我防护 作为患者,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院感的发生,包括: 1.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洗衣物等。

医院感染定义及分类

医院感染 院内感染也称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简介: 院内感染也称医院感染。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医院容易发生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大量资料证明,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医院感染发生就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每次消毒、灭菌、隔离达到预定的要求,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此同时,有责任向社会进行人人讲究卫生、时间保护环境的宣传。 感染部位: 全身各个器官、各个部位都可能发生院内感染。 病原体来源 可将院内感染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 1.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院内感染。病原体通常为寄居在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通常是不致病的,但当个体的免疫功能受损、健康状况院内感染有不同的分类 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时则会成为条件致病菌发生感染。 2.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的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身体以外的个体、环境等。包括从个体到个体的直接传播和通过物品、环境而引起的间接感染。 病原体种类 可将院内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及原虫感染等,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每一类感染有可根据病原体的具体名称分类,如柯萨奇病毒感染、爱柯病毒感染、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特殊表现 1.由于医院是各种疾病集中的场所,因此其病原体自种类比较繁多,且来源也比较广泛;2.医院中流行的菌株大多为耐药性菌株,甚至为多重耐药菌株,感染后可给临床治疗带来相当的困难;3.污染环节较多,控制难度大;4.易感人群集中,抗病能力差,感染后病死率较高。 原因 交叉感染 1.病人入院时正处于某种传染病的潜伏期,入院后发病,此时病人就是该病的传染来源。与其同室居住的医院是关键 病人,就有被传染发病的可能,尤以呼吸道传染病为甚。如胃溃疡病人入院时正处于流行性感冒的潜伏期,入院后发病,则同室病人即可感染流感。2.不同传染病,收容在同一病区,如果消毒、隔离不严,则易发生交叉感染。3.虽然一病室收容同一种传染病病人,但如果感染的病原体型别不同,也会发生交叉感染,如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4.入院时诊断错误,如把一种传染病误诊为另一种传染病,也会发生交叉感染。如把猩红热病人误诊为麻疹,而入麻疹病房;把传染病误诊为非传染病,均可造成院内感染。5.住院病人或医院工作人员是病原携带者,患某种疾病的人,同时又是另一种疾病的病原携带者,如癌症病人携带肺炎克雷伯杆菌,可引起肿瘤病房内肺炎爆发。此类感染难以查明,因为很

医院感染的分类

医院感染的分类 医院感染,也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接触医疗环境而感染的疾病。医院感染是医疗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分类。 一、按感染部位分类 1. 外科切口感染:指在手术切口处发生的感染,常见于手术后的伤口。 2. 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等,主要由于呼吸机使用不当、气管插管等原因引起。 3. 泌尿道感染:主要包括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常见于导尿管使用不当或拔插不洁净。 4. 血液感染:指血液中的细菌感染,常见于静脉导管使用不当、输血感染等。 5. 伤口感染:指非手术创口处发生的感染,如烧伤、创伤等。 6. 中心神经系统感染:包括脑膜炎、脑炎等,主要由于手术或穿刺操作引起。 二、按感染病原体分类 1. 细菌感染: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2. 真菌感染:主要由念珠菌、曲霉菌等引起,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3. 病毒感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甲型流感病毒等。 4. 寄生虫感染:如疟原虫、弓形虫等。 三、按感染时间分类

1. 术前感染:指手术前患者已经感染,但手术前未能及时发现。 2. 术中感染:指手术过程中患者感染,常见于手术器械不洁净、手术室环境不 合格等原因。 3. 术后感染:指手术后患者在恢复期间发生感染,常见于切口感染、呼吸道感 染等。 四、按感染来源分类 1. 内源性感染:指患者自身的菌群引起的感染,如皮肤黏膜上的细菌、真菌等。 2. 外源性感染:指患者从医疗环境中感染的病原体,如医护人员、医疗设备、 空气等。 五、按感染严重程度分类 1. 轻型感染:指患者感染后症状轻微,对患者的健康影响较小。 2. 中型感染:指患者感染后症状较明显,需要一定的治疗干预。 3. 重型感染:指患者感染后症状严重,可能危及生命,需要紧急治疗。 以上是医院感染的分类,不同类型的感染需要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医疗机构应加强感染监测和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医院感染的分类

医院感染的分类 根据感染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分为:1、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指免疫机能低下病人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即病人在发生医院感染之前已是病原携带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引起自身感染。2、外源性感染:指由环境或他人处带来的外袭菌群引起的感染。包括:交叉感染 导读:医院感染是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获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复杂,常难以确定感染是否来自医院,故实际上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 一、根据感染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分为: 1、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指免疫机能低下病人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即病人在发生医院感染之前已是病原携带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引起自身感染。 2、外源性感染:指由环境或他人处带来的外袭菌群引起的感染。包括:交叉感染,在医院内或他人处(病人、带菌者、工作人员、探视者、陪护者)获得而引起的直接感染。环境感染由污染的环境(空气、水、医疗用具及其它物品)造成的感染。如由于手术室、空气污染造成病人术后切口感染,注射器灭菌不严格引起的乙型肝炎流行等。

二、医院感染的影响 1、现代化诊疗技术和侵入性操作:如器官移植、血液透析、导尿和脑室引流等; 2、损伤免疫系统的各种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剂和放射治疗等; 3、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原发病:如糖尿病、肝硬化和肿瘤等; 4、引起正常菌群失调的大量抗生素的使用。 三、医院感染的促发因素 医院感染的促发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主要是指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二是医院规章制度不全,无健全的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住院部没有入院卫生处置制度,致使感染源传播。此外,缺乏对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2、客观因素 1、侵入性诊治手段增多据统计,美国每年因使用医疗器械而发生感染者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