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种类及其分布的监测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种类及其分布的监测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种类及其分布的监测

医院感染不容忽视,引起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氏体、分枝杆菌及寄生虫等,其中细菌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微生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无芽孢厌氧菌等为多见(在最常见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已取代原来主要病原性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假单胞菌约占医院内感染的60%~65%)。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500万患者出现医院感染,每年造成的额外医疗费用约100亿元人民币,在美国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5%~10%,每年造成的额外的医疗消费约为175~350亿美元[1]。除了经济上损失以外,更严重的是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危害。因此,如何控制医院感染,已成为当前中外医院管理中的一大重要课题。医院感染的发生包括三个重要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每个环节都和微生物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医院感染的发生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要对不同类型的感染作出正确的诊断,必须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因此微生物学的诊断、鉴测、消毒灭菌效果评价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下面就几个问题作一下概述。

1 对各种临床标本作出正确病原学分析

医院感染是病原微生物在院内的特定环境所形成的感染方式和途径不同,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氏体、分枝杆菌和寄生虫,目前细菌培养鉴定技术不断丰富,仪器设备日趋先进和完善,给病原学鉴定提供有力证据,随着对医院内感染研究的日益深入,其内容必将愈加广泛和深入。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放化疗和介入治疗的开展,再加上消毒灭菌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引起院内感染的细菌种类也不断发生更迭,为此,及时了解医院内感染病原菌属种的变迁以及细菌对药物敏感的变化,无疑对控制院内感染具有一定意义。

2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在感染部位的分布

见表1。

表1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在人体各部位的分布情况表(%)

感染部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非D群链球菌肠球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假单胞菌沙雷氏菌肠杆菌其他总计

泌尿道0.71.10.35.212.03.41.63.94.50.93.637.7

外科4.11.31.42.74.01.41.01.91.60.36.826.5

下呼吸道1.60.11.00.21.21.81.00.91.60.45.915.7

皮肤1.90.30.20.40.50.3-0.30.4-1.55.8

血液0.50.30.20.30.60.40.20.10.3-0.73.7

妇科0.1-0.20.20.30.1-0.1-0.11.12.1

上呼吸道0.2---------1.01.2

消化道---0.10.30.1----0.71.5

心血管0.40.1---0.1----0.41.0

其他0.70.30.50.40.30.10.50.50.60.30.95.1

总计10.23.54.39.519.27.74.37.79.02.022.6100.0

3 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人类通过不断研究、生产新的灭菌药物来对付微生物日

益复杂的耐药性,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广泛的甚至不合理使用使得细菌的耐药性日益严重和复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或OR-SA)发展极为迅速,在美国1975~1991年MRSA有2.4%上升到29%,在我国更为严重,约为50%[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BE)亦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威胁,在美国一般病房及ICU,从1989~1993年普通病增加到2%,在ICU增加到13%,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RRP)近年来日益增多,在某些国家达70%。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已出现,给治疗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耐多种药物的结核分枝杆菌(MDR-TB)已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MDR-TB是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结核药物产生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染色体相关耐药基因发生突变后积累相加的结果,在美国60年代即有MDR-TB引起医院感染的报告,目前已引起数十起医院感染的流行,在我国目前有600万结核患者值得我们重视。典型的分枝杆菌近年来引起数起医院感染,影响最大的一起发生于1998年引起的术后切口部

位感染1 681例;系由龟分枝杆菌引起,表现了对数十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真菌感染日益增多,真菌菌血症患者的死亡率在30%以上,产生超广谱β内酰酯酶的菌株不断增加(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等)因此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摆在临床微生物工作者的面前。

4 对医院以及重点科室的环境和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病原学监测

医护人员手的消毒在预防医院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定期对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学监测并要求达到卫生部颁发的标准:医护人员手的带菌情况根据

在不同科室工作的要求应在5~15 CFU/cm3,当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除对各种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外,亦应对传播途径、医院环境以及隔离措施效果等方面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和监测。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可存在医护人员、患者也可存在于医院的环境中,因此,对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的科室或病房进行物体表面和空气的微生物学调查,如手术室、换药室、产房、婴儿室、ICU等进行环境微生物监测,并达到卫生部颁发的标准。在层流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数410CFU/√,一般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数≤200 CFU/m3 J。

5 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生物指标监测

近年来发生数起重大医院感染事件均和消毒灭菌是否严格有关。医院中使用消毒灭菌的方法很多,如化学消毒法(如环氧乙烷、碘伏戊二醛、酒精等),物理灭菌法(如高压蒸气灭菌法)、干热灭菌、紫外线等;对于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使用的方法也很多如化学指示剂、压力表监测法、留点温度计法等,但最为可靠的方法为生物指标,即用某些特异的菌种作为指示菌,视其是否被杀死作为消毒灭菌的指标。如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常用菌株为NCTCl0003或ATCC7953、SSIK31)作为压力蒸气灭菌的生物指示剂,应用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常用菌株为ATCC9372)作为紫外线杀菌的指示菌,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常用菌株为ATCC6538、ATCC6538P)和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ATCC9372)作为化学消毒剂杀菌的指示菌。

医院感染已成为医学界瞩目的一大难题,我国医院感染的管理与监测工作的开展正日益完善,我国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比发达国家高,滥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激素类药的应用造成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消毒灭菌工作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次性医疗物品的使用和管理待完善,临床微生物的检查和监测任重而道远,通过广大医务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把我国医院感染的发病率降到最低水平,以解除广大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减少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Patrick K.Morray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1995.

[2] 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标准1997.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 一、前言 医院感染是医疗卫生系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预防和控制 是医院质量管理和疾病防控的重点和难点。医院感染主要通过环境 因素传播,因此,对医院环境卫生学的监测尤为重要。本文就医院 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进行讨论。 二、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 1、监测目标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的目标是对医院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 分布、量及其与医院环境卫生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监测,以掌 握医院环境卫生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保证医院环境卫 生质量。 2、监测内容 (1)医院环境卫生状况的监测。监测医院每个病区和手术室的 环境卫生状况、设施设备状况、卫生保洁人员的管理和操作等情况。 (2)卫生操作区域微生物的监测。监测手术室、各种操作室、 实验室等环境的微生物浓度及种类,以及对手术室气氛质量、水质、手术器械洗、消毒、灭菌等操作过程实施监督。 (3)医疗废物残留情况的监测。监测医疗废物及废物处置过程 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等情况。 3、监测方法

(1)表面及空气采样法。用无菌绵球或蘑菇头,以及空气采样 器等工具,对手术室、病区和卫生间的表面和空气采样,获得微生 物学检测样本。 (2)生物监测法。对洗消消毒器、灭菌器、高压蒸汽灭菌器、 至多覆盖葡萄球菌检测等设备进行微生物检测监测。 (3)废物监测法。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医疗废物进行采样并进行 分析,以确定其中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和潜在的致病微生物的危险 程度。 4、采样规范 在采样过程中,应采取一定的大量采样法,并按现场采样面积 分别采集不同数量的样品,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同时,在采样前 应对采样液、采样器和施工前一直使用的手套、口罩等进行质量评估。 5、监测计划 监测的时间应提前告知相关人员,以便他们作好配合工作。监 测应每月进行一次,对每种微生物样品进行生物学检测。检测结束后,应向医院质量管理部门汇报监测结果,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结论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是保证医院环境卫生质量的重要手段,采用科学的监测方法和规范的操作流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 有效的措施,从而控制医院感染,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增强公众 对医疗卫生系统的信任。

医院环境卫生学常规监测办法

医院环境卫生学常规监测办法 在医院环境中,病原体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很多细菌具有高度耐药性,可以通过各种环境媒介物侵入病人体内,引起感染。通过监测可及时发现细菌种类及数量的变化,判断是否符合卫生学标准。特别是发生感染流行时,通过环境监测,可发现传染源及传播途径。医院日常需开展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内容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医疗用品、使用中的消毒剂、内窥镜、透析水及反渗水等。各科室采样频次根据细菌室环境卫生监测安排拟定,原则上医院感染重点部门每月一次,普通科室每季度安排环境卫生学监测一次。 1 .压力蒸汽灭菌监测 1.1 监测方法 1.1.1 物理监测法:压力蒸汽灭菌监测(预真空)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在30C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1.1.2 化学监测法: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入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断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1.1.3 生物监测法: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入5类化学指示物。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1.2 灭菌方式监测频次 1.2.1 每锅每次必做:物理监测(压力、温度、灭菌时间监测);化学监测(随锅放置化学测试包-内放有指示卡(通常为辅料包)或爬行卡(通常器械包)。 1.2.2 每锅每周:生物监测(随锅放置综合挑战包一内有爬行卡和生物试剂(小长试管))。 1.2.3 植入物:每锅每次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及放置5类爬行卡。 1.2.4 预真空(含口腔科小型预真空):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空载进行B-D试验。(可选择) 1.3 依据标准 参考《WS310-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三部分》、GB/T30690-2014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监测方法和评价要求》。

医院感染的概念及分类

医院感染的概念及分类 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感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不仅涉及病人的健康,还与医疗质量和安全密切相关。因此,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医院感染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根据感染来源不同,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是指来自病人身体以外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如医疗器械、医护人员的手、空气等。内源性感染是指来自病人自身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如口腔、呼吸道、肠道等。 2、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局部感染是指感染局限于病人的某一部位,如手术切口、皮肤破损等。全身感染是指感染扩散至全身,如败血症、肺炎等。 3、根据感染病原体不同,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HIV等也较为常见。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曲霉菌等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发生。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强化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遵守手卫生规范、消毒隔离等基本防护措施。 2、对病人进行合理的营养支持,增强病人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发生。 3、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避免因药物使用不当引起菌群失调等感染。 4、加强对医疗器械的消毒和清洁,避免因医疗器械引起的外源性感染。 5、对医院环境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保持医院内的卫生和安全。 6、对已经发生的医院感染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避免感染的扩散和恶化。 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控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保障病人安全和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医护人员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的防护措施和管理制度,确保医院内的卫生和安全。医院管理者也应该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控制,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

1 医院感染监测相关 1.1空气培养检测标准操作程序 临床意义: 医院是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患者和病原携带者体的微生物能以多种形式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如不及时将其杀灭,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对其他患者甚至医护人员造成危害。手术室空气中细菌可能直接沉降到伤口上,或沉降到医务人员的手和器械上,能引起伤口感染。监护病房中病人抵抗力极差,易发生呼吸道和其他部位感染,定期监测可及时发现消毒和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 原理: 用9 ㎝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min 后送检。置于37℃培养箱孵育,按照相应公式计数菌落总数〔N〕。 采样原那么: 1. 采样时间: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展医疗活动之前期间采样。 2. 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cm。 3. 布点方法:室面积≤30 ㎡,设一条对角线上取3 点,即中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m处各取一点;室面积>30m2,设东、西、南、北、中各5 点,各个点均距墙1m。 4. 采样方法:用9 ㎝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min 后送检培养。 检查原那么:采样后必须尽快对样品进展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h,假设样品保存于0~4℃条件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 小时。 菌落总数计算: 空气细菌菌落总数〔cfu/m3〕=50000×N/AT

式中:A---平板面积,cm2; T---平板暴露时间,min; N---平均菌落数,cfu/m3 规定使用9cm平板,暴露5min,所以经换算,公式简化为: 空气细菌菌落总数〔cfu/m3〕=157.25×N 报告结果和解释: 1. 有细菌生长:参照菌落总数计算公式进展计算。 2. 无细菌生长:置于35℃温箱继续孵育24 小时后再观察结果。 3. 假设培养48h 后仍无细菌生长,报告:无菌生长。 考前须知: 不得检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致病性微生物。 1. 溶血性链球菌检查:参照"细菌鉴定的标准操作程序执行"。 2. 沙门氏菌检查:参照"细菌鉴定的标准操作程序执行"。 3. 铜绿假单胞菌检查:参照"细菌鉴定的标准操作程序执行"。 4.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参照"细菌鉴定的标准操作程序执行"。 各类环境下空气培养卫生标准: 环境类别围空气标准〔cfu/m3〕 I 类层流干净手术室、层流干净病房----≤10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II 类普通手术室、禅房、婴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给室无菌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200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III 类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给室清洁区、急

医院医院感染监测计划

医院医院感染监测计划 医院感染监测计划 一、背景介绍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医疗操作、医疗设备或医务人 员等因素引起的新发的感染。医院感染不仅给患者带来健康风险,还会增加医疗机构的负担和医疗费用。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本医院制定了医院感染监测计划。 二、目标和目的 1. 目标:通过监测医院感染情况,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2. 目的: a. 建立全面、科学、规范的医院感染监测体系; b. 提供感染数据支持,为医院感染控制和防治提供依据; c. 评估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和效果; d. 促进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视和参与。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 1. 监测内容: a. 医院感染发生率:包括手术切口感染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尿路 感染发生率等。 b. 感染病原微生物监测:对感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和耐药性进行监测。

c. 感染控制措施执行情况监测: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隔离措施等的执行情况。 2. 监测方法: a. 数据收集: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病案系统和实验室信息系统等获取相关数据。 b.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感染发生率和相关指标。 c. 感染病原微生物监测:采集患者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d. 感染控制措施执行情况监测:通过观察、问卷调查和抽样检查等方法进行监测。 四、监测频率和报告 1. 监测频率:每月进行一次监测,对重点科室和高危患者进行重点监测。 2. 监测报告: a. 内部报告:每月将监测结果报告给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相关科室,供其参考和决策。 b. 外部报告:每年将监测结果报告给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监管机构,用于医院评审和监督。 五、监测结果的应用 1. 感染控制和防治:根据监测结果,制定和调整感染控制和防治措施,提高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水平。 2. 质量评估:通过监测结果,评估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效果,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医院感染概论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医院感染检测

医院感染概论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医院感染 检测 医院感染概论 概述: 医院感染(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HAI)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诊断、治疗或护理过程中,新发生或加重的感染。医院感染是医疗安全的重要问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制定了一系列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和医院感染检测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患者的临床表现:医院感染患者常常出现发热、畏寒、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临床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是否存在医院感染。 2. 实验室检查:医院感染的诊断还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来确认。常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液培养、尿液培养、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等。通过检查患者的体液或分泌物,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3. 影像学检查:医院感染有时会导致患者出现局部组织损伤或炎症,因此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射线、CT扫描、核磁共振等。 4. 病原学检查:为了确定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可以进行病原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可以通过分离和鉴定病原微生物来确定感染的种类和来源。 医院感染检测方法:

为了及早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医疗机构需要进行定期的医院感染检测。常用的医院感染检测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环境监测:对医院环境进行定期检测,包括空气质量、水质、表面物品的清洁程度等。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源,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 手部卫生监测: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监测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情况,可以评估手部卫生的合格率,并采取相应的培训和改进措施。 3. 患者感染监测:对住院患者进行感染监测,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等。通过患者感染监测可以及早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4. 耐药菌监测:耐药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耐药菌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耐药菌的传播,保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总结: 医院感染是医疗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制定了一系列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和医院感染检测方法。医院感染的诊断主要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来确定。医院感染的检测主要包括环境监测、手部卫生监测、患者感染监测和耐药菌监测等方法。通过科学有效的诊断和检测,可以及早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保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医院感染微生物监测报告

医院感染微生物监测报告 一、背景介绍: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卫生活动的过程中,由病人本身、医务人员和周 围环境等多因素引起的一类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感染微生物对医院工作和 病人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监测医院感染微生物的类型和分布,可以为制 定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二、实施方法: 本次感染微生物监测通过对医院内环境、医疗器械和患者体液样品的 收集和分析,对其进行感染微生物的筛查和鉴定,以了解感染微生物的类 型和分布情况。 三、监测结果: 1.环境监测结果: 通过对医院各科室、手术室、产房等区域的空气、物体表面和水样进 行采样和培养,共检测得到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共计120个品种。 其中细菌占70%,真菌占25%,病毒占5%。细菌中,最常见的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真菌中,最常见的有白色念珠菌、毛 霉菌、曲霉菌等。病毒中,最常见的有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2.医疗器械监测结果: 对床单、被褥、手术器械、注射器等医疗器械进行采集和培养,发现 有20%的器械存在污染,主要是由细菌引起的。其中,最常见的细菌是金 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3.患者体液监测结果:

对患者体液进行采集和培养,发现有10%的患者存在感染微生物。其中,尿液样本中细菌污染最为常见,主要是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血液样本中也发现了多个细菌和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 是最常见的。 四、数据分析: 1.感染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医院的环境中,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和水样,在医疗器械和患者体液中次之。 2.细菌是主要的感染微生物,占监测样本的70%。其中大肠杆菌、金 黄色葡萄球菌等为常见细菌,对患者的感染风险较高。 3.医疗器械污染率达到20%,需要加强对医疗器械的清洁和消毒。 4.在患者体液中,10%存在感染微生物,其中尿液样本最为常见,血 液样本也有多个细菌和真菌。 五、建议措施: 1.加强手卫生和环境清洁工作,定期对各科室进行消毒和清洁,减少 感染微生物的传播和繁殖。 2.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洗和消毒,确保其无菌状态。 3.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知识和技能,加强手术室、产房等高风险 区域的感染控制措施。 4.建立严格的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病例,采取 相应措施进行隔离和治疗。

医院感染环境监测微生物标本采集教材

医院感染环境监测微生物标本采集教材医院感染监测与管理,指在医院环境中控制感染的管理措施,包括合理设置医院感染监测点,确定监测指标,以及控制监测指标的实现。一般指将监测指标分解为控制目标和措施的量化。控制目标是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控制。控制目标包括医院感染控制指标的实现及控制目标的实现。实现需要控制的目标是实施目标,实现控制目标的主要手段是控制监测指标。监测指标中的监测指标是指为实现对监测指标的监测、评价和控制而设定的各种方法。包括控制指标监测和控制监测,控制指标包括在监测指标中包含的各项要求。通常有五大类:目的控制目标;病原控制目标;技术指标。控制计划是指采取和实施控制措施的总体规划;管理与控制计划。控制目标是指控制措施的数量、指标和时间要求,如环境空气中细菌数量(10 mL/h)、病原菌数(包括耐多药菌种)等;目标是指控制这些感染发生、发展和控制过程;目标及指标完成后采取的措施;质量管理和评价方法。控制措施包括技术计划和管理措施等。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对人员实施良好操作规程和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制定监测指标时注意与其所需指标的衔接协调;对结果的处理与记录;分析结果统计分析,预测等。具体可归纳为七大类;检测指标体系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分枝杆菌、原虫等各类病原体。其中微生物监测包括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需要的重要参数设置和监测,细菌数测量和计数,病原微生物鉴定标本采集和保存计划等内容。其基本方法有微生物定植菌检测法(或称 PIC法),又称为定性定量分析法或定量标准方法的一种。是指通过实验测试控制的过程。以生物标本信息(如:基因图谱)为基础形成检测样品报告。主要依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中规定的相关内容;临床中常用微生物检测指标和项目监测报告编写要求。"在医院感染流行监测任务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其他方法:如血清学 1. PIC法 包括微生物定植菌的鉴定、培养和定量方法。目前广泛应用的是 BR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酶分子的热稳定性以测定样品中微生物是否处于定植状态而进行诊断。在采集标本时,将样本置于载玻片上,待检测样品干透后贴在显微镜下观察标本中是否有活的微生物生长。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快速准确,可以作为微生物鉴定诊断的一种方法。微生物定植菌检测方法基本流程:采集标本培养——质谱法测定——荧光定量测定(荧光定量印迹法)或酶定量测定(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操作方法:使用 BR培养基中加入无菌生理盐水溶液稀释10倍进行培养,经20 min 培养至20-30分钟后取出并接种于载玻片上即得到结果。此结果可直接测定。如果所测得结果大于5000 U/ml则为合格检验报告法的有效结果。PIC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一般用来判断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和细菌密度等。具有检测灵敏度高、特异度高等特点。但该法操作过程繁琐,并且容易造成假阳性。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影响结果真实性的方法,如荧光定量酶标法和免疫吸附法检测等。一般检测条件:标本须经灭菌后方可进行检验。目前主要用于真菌和细菌的定性或定量鉴定中。由于操作简便且成本低廉而应用十分广泛。主要用于检测分离的菌种及其生长条件等。 2. SMILE法 又称为定量定量分析法,是由微生物定植菌的鉴定与检测技术发展而来的。其工作原理是:用琼脂作底物,在平板上均匀地涂上一层薄薄的液体,随后进行操作。在加点前,应先加少量稀释液(0.1%稀释液),然后加少量水,直至滴满,加完,静置片刻,取1~2滴无菌胶体金或无菌的溶液(0.1%和0.5%等)加于稀释液中观察数分钟,在此温度下测定其变化数,直到其变化小于0.5%为无菌。用培养皿放入液面滴加培养基(10~20 ml)于培养皿中,盖好培养基盖,以20~30分钟。一般情况下,此时间应不超过20 min。当试管出现微细颗粒状时即可作为定植菌的鉴定依据。如在一次稀释溶液中加入1%稀释液10 ml。在培养液中加入1000~2000 U试管静置一分钟后再加入50 ml稀释液中。重复3次5分钟或1分钟后取下试管盖以保持其表面干燥。即表明该培养基为有效培养物。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所需时间短;结果可靠;敏感性高(99.5%);检测时间短,一般15 min;对某些菌(如大肠埃希菌)还可快速测定。但因其采用固体试纸代替培养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种类及其分布的监测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种类及其分布的监测 医院感染不容忽视,引起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氏体、分枝杆菌及寄生虫等,其中细菌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微生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无芽孢厌氧菌等为多见(在最常见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已取代原来主要病原性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假单胞菌约占医院内感染的60%~65%)。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500万患者出现医院感染,每年造成的额外医疗费用约100亿元人民币,在美国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5%~10%,每年造成的额外的医疗消费约为175~350亿美元[1]。除了经济上损失以外,更严重的是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危害。因此,如何控制医院感染,已成为当前中外医院管理中的一大重要课题。医院感染的发生包括三个重要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每个环节都和微生物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医院感染的发生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要对不同类型的感染作出正确的诊断,必须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因此微生物学的诊断、鉴测、消毒灭菌效果评价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下面就几个问题作一下概述。 1 对各种临床标本作出正确病原学分析 医院感染是病原微生物在院内的特定环境所形成的感染方式和途径不同,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氏体、分枝杆菌和寄生虫,目前细菌培养鉴定技术不断丰富,仪器设备日趋先进和完善,给病原学鉴定提供有力证据,随着对医院内感染研究的日益深入,其内容必将愈加广泛和深入。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放化疗和介入治疗的开展,再加上消毒灭菌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引起院内感染的细菌种类也不断发生更迭,为此,及时了解医院内感染病原菌属种的变迁以及细菌对药物敏感的变化,无疑对控制院内感染具有一定意义。 2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在感染部位的分布 见表1。 表1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在人体各部位的分布情况表(%) 感染部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非D群链球菌肠球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假单胞菌沙雷氏菌肠杆菌其他总计 泌尿道0.71.10.35.212.03.41.63.94.50.93.637.7 外科4.11.31.42.74.01.41.01.91.60.36.826.5 下呼吸道1.60.11.00.21.21.81.00.91.60.45.915.7

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监测

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监测 医院感染在临床实践中是一个常见且严重的问题,给患者及医护人 员带来了巨大的健康风险。病原微生物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 因此,对医院环境及患者进行病原微生物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 将就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监测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介绍目前常用的 监测方法。 一、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监测意义 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感染患者体内的病原微 生物,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医疗器械等路径传播给患者,导致感染的发生。病原微生物监测的目 的在于早期发现和掌握病原微生物的情况,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二、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监测方法 1. 空气微生物监测 空气中的微生物是导致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空气采 样仪器,采集医院内各区域的空气样本,然后通过培养和鉴定方法, 对样本中的细菌和真菌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此外,还可以通过PCR 技术对空气中的病毒进行检测,从而掌握空气中悬浮的病原微生物含量。 2. 表面微生物监测

医院内各种设备、器械、床单等表面的微生物存在着潜在的医院感染风险。表面微生物监测可以通过采集样品,使用培养基进行培养和分离,以获得不同区域的表面微生物菌落总数和种类。如今,还可以应用PCR技术快速检测表面微生物中的致病菌,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3. 患者体液和分泌物微生物监测 患者的体液和分泌物中可能存在导致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对于此类监测,常用的方法是采集患者的血液、尿液、呕吐物等样本,经过培养和分离,鉴定和定量病原微生物的类型和数量。针对病毒的监测,可以使用PCR技术检测患者分泌物中的病毒核酸,以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4. 医护人员体液微生物监测 医护人员在患者治疗和操作过程中可能与病原微生物接触,从而成为感染的潜在源。对医护人员的体液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感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保护患者及其他医护人员的安全。常见的医护人员体液监测包括血液、唾液、尿液等样品的检测,通过培养和分离,鉴定和定量体内的病原微生物。 三、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监测操作流程 1. 确定监测的区域和对象:根据医院感染的特点和临床需求,选择监测的区域和对象,如手术室、病房、重症监护室等,患者和医护人员体液等。

医院感染监测指标

医院感染监测指标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接受诊断、治疗、护理或其他医疗服务的患者在入院后、出院前或住院期间发生的新发或加重的感染。医院感染是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测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介绍医院感染监测的指标。 1. 医院感染发生率 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是衡量医院感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医院内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占入院患者总数的比例。该指标常以千分之一或百分之一的比例表示,如千分之五,即表示每一千名住院患者中有五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通过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2. 医院感染死亡率 医院感染死亡率是指因医院感染引起的患者死亡所占比例。医院感染死亡率的高低不仅反映了医院感染对患者生命的危害程度,也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评价指标。通过监测和降低医院感染死亡率,可以提高医院感染控制的水平,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3. 医院感染部位特征 医院感染部位特征是指医院感染发生的部位。常见的医院感染部位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切口感染等。通过分析医

院感染的部位特征,可以了解不同部位感染的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 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4. 病原体分布 病原体分布是指导致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常 见的医院感染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了解病原体的分布情况,可以指导医院感染的防控工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和防护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5. 耐药菌监测 耐药菌是指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微生物,它们对常规抗菌药物 不敏感,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治疗难度和风险。监测医院内耐药菌的分 布情况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通过耐药菌监测,可以及 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 6. 医院感染监测平台 医院感染监测需要有效的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平台。这样的平台可 以实现医院感染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报告,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目前,许多医疗机构已经建立了医院感染监测平台,实现了医院 感染的实时监测和管理。 总结: 医院感染监测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工作。通 过监测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死亡率、部位特征、病原体分布和耐药菌 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风险,降低医疗机构感染的发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医院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和效果监测,保障医院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而建立的一套制度。本文将围绕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的制定背景、内容和实施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一、制定背景 医院感染是指在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与医院服务有关的感染。医院感染会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也会对医院声誉和医务人员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建立健全的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制度内容 1.监测目标:明确医院感染监测的目标是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2.监测指标:确定监测的感染指标,包括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种类和感染相关死亡率等。 3.监测对象:明确监测的对象是患者和医务人员,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事件。 4.监测方法:确定感染事件的诊断标准和监测方法,如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通过临床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监测。 5.监测周期:制定感染监测的周期和频率,建立定期监测的机制,确保及时获取感染数据。

6.监测报告:制定感染监测报告的标准和要求,确保报告的准确、完 整和及时性。 7.监测结果处理: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分析处理,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 制措施,保障医院的安全。 三、实施过程 1.建立感染监测团队: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牵头组建感染监测团队,包括感染科医生、护士、检验科医师等相关人员。 2.培训和教育:对感染监测团队成员进行培训,包括感染诊断标准、 监测方法、数据采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3.数据采集和分析:感染监测团队根据工作要求,采集和整理感染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和趋势。 4.报告和反馈:定期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相关部门提交感染监测 报告,包括监测结果、分析和建议,同时及时向医务人员和患者反馈监测 结果。 5.制定预防控制方案: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意识和操作规范。 6.持续改进:定期评估和改进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确保制度的有 效性和实施效果。 通过以上的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更好地掌握医 院感染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事件,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 康安全。同时,可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医院的声誉和 公信力。最终实现医院感染控制的目标。

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监测制度

XXXX医院 感染病原微生物监测制度 一、监测意义 二、病原体特点 三、病原微生物监测 1.提高病原学监测质量 (1)提高标本送检率 (2)标本的正确采集与运送 (3)病原学诊断与药敏试验 2.微生物鉴定信息及时反馈 3.院感暴发流行预测报告 4.开展医院感染专题研究 一、监测意义 1.掌握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资料,对医院感染的监测、控制起到指导作用。 2.客观评价灭菌、消毒效果。 3.寻找感染源、感染环节,揭示传播途径,剖析感染的高危因素,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依据。 4.在控制暴发流行中起了主导作用。 5.监测医院感染菌株动态变化及耐药谱相应变迁,是指导、评价抗生素合理使用的重要依据。 二、病原体特点

1.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包括革兰氏阳性或阴性需氧菌、厌氧菌及真菌、病毒、支原体、原虫等病原体,但90%以上为条件致病菌(机会病原体),极大部分是原来人体正常的微生物群。 2.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中革兰氏阴性菌占优势。 3.革兰氏阴性细菌中以大肠埃希氏菌、葡萄糖不发酵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占极大多数,按菌株数量排列名列一、三位。 4.真菌、厌氧菌的感染率正在增多,真菌中几乎60%~80%的为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在正常人体的口腔、肠道、阴道中存在,只有当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导致菌群失调出现白色念珠菌感染。厌氧菌以类杆菌、消化球菌、梭菌检出率增加。 5.L型细菌感染:医院感染病原菌在机体感染后,受到体内吞噬细胞、溶菌酶、补体、胆汁、尿素等的作用,接受大量抗生素治疗诱导,又受外环境中各种消毒液的影响下,均可使其细胞壁缺损、丢失,形成L型菌,成为重症感染、L型菌所致败血症的误诊的主要原因,也是反复发作慢性感染患者中常见的一种耐药性极强的特殊形式的菌型感染。 三、病原微生物监测任务 1.提高病原学监测的质量 (1)提高标本送检率。 临床医生必须在治疗前做到有样必采,并要求达到正确采样,尤在怀疑厌氧菌感染时更为重要。

医院感染监控中常用的检测方法

医院感染监控中常用的检测方法 采样及检查原则:采样后必须尽快对标本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 h;若标本4 ℃保存时,送检时间可延长,但不得超过24 h。 1.医务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 (1)采样时间:在接触患者或从事医疗活动前进行采样。 (2)采样面积及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将浸有无菌9g/L氯化钠溶液的棉拭子一支在双手曲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各两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采样面积按平方厘米cm2) 计算。(3)细菌菌落总数检查:1ml采样液放入灭菌平皿内,用普通营养琼脂作倾注培养,放35℃温箱内培养24~48 h计数菌落。 手细菌菌落总数(cfu/ cm2)= 平板上菌落数×采样液稀释倍数30×2(4)判断标准:见表6-3-1。 2.物体表面的微生物学监测 (1)采样时间:消毒处理后4 h内采样。 (2)采样面积:被采表面<100 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 cm2,取100 cm2。 (3)采样方法:用5cm×5 cm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灭菌9g/L氯化钠溶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式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入装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门把手等小型物

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的方法采样。 (4)细菌菌落总数检查:1ml采样液放入灭菌平皿内,用普通营养琼脂作倾注培养,放35℃温箱内培养24~48 h计数菌落。 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cfu/ cm2)= 平板上菌落数×采样液稀释倍数 采样面积(cm2) (5)判断标准:见表6-3-1。 3.空气的微生物学监测 (1)采样时间: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期间采样。(2)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 cm。 (3)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 m2,设一条对角线上取3点,即中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m处取一点;室内面积>30 m2,设东、西、南、北、中5点,其中东、西、南、北点均距墙1m。 (4)采样方法:用90m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30 min后送检培养。 (5)细菌菌落总数检查:将平板置37℃温箱内培养24 h计数菌落。 空气细菌菌落总数(cfu/ m3)= 50000NAT 式中:A—平板面积(cm2) T—平板暴露时间(min) N—平均菌落数(cfu/平板) (6)判断标准:见表6-3-1。 4.使用中消毒剂和无菌器械保存液的微生物学监测

医院微生物检测

医院微生物检测 篇一:医院感染微生物的监测 医院感染微生物的监测 1、病房物体表层污染细菌细菌的监测 病房物体表面消毒处理后4小时内进行采样,用浸有无菌生理盐 水的棉拭子在5×5 cm2 的物体微粒往返涂抹5次,放入10ml采样液 内送检。定量接种的平板放置35℃培养24~48h,观察结果。物体表面 每的菌落总数的计算公式为: 采样面积(cm2)?采样液稀释倍数?物体表面菌落总数(CFU) /cm2= 平板上菌落平均数 2、空气中细菌监测 AT?10)=50000N?(1000?平板暴露时间(T)}?{5 ?平板面积 (A)}?{100?在空气消毒后、操作之前,用空气采样器或空气沉降法采样。空气沉降法采样简便、经济,但不能精确定量,采样方法为:室 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布点部位距离墙1m 处;室内面积>30m2,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部点部位距离墙1m 处。将直径9cm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放在各采样点5分钟后送检。平板 放置35℃培养24~48h,计算1m3空气中的细菌数。沉降法采样菌落数 目根据5分钟内在100cm2培养基上所降落的细菌数相当于10L液体中 含的细菌数。计算公式:空气细菌总数CFU/m3=平板上才平均菌落数(N) 3、医务人员手部废水细菌监测 医务人员的手消毒后才,五指并拢,用浸湿的无菌棉拭子在双手 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抹2次,将棉拭子放入含有中和剂的10ml 采样液管内送检。定量接种后35℃培养24h,若无细菌土壤放置48h ,

计算每平方厘米生长的毒素数。手细菌总数(CFU/cm2)=平板上菌落 平均数×采样液稀释倍数÷双手涂抹面积(cm2)。 4、医院环境污染细菌的监测的标准 (1)层流洁净手术室和层流洁净病房:水气中菌落数不超过10 个CFU/ m3,物体表面和护士表皮手部不超过5个CFU/ m2,而且无致 病菌检出为合格。 (2)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供 应室洁净区:空气中曾菌落数不超过200个CFU/ m3,面部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部不超过5个CFU/cm2,而且并无致病菌检出为合格。 (3)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急诊室、供应室的清洁区、各类普通病房、化验室:空气中大肠杆菌数不 超过500个CFU/ m3,物体表面已经超过和医务人员手部不超过10个CFU/cm2,而且无病原体检出为合格。 篇二:XX人民医院微生物监测方案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医学院灭菌效果监测融资方案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消毒标准化(2021年版)》、《医 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2021年版)》等的有关具体指示,为加强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传染,保证医疗安全。根据 我院实际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提案: 一、监测目的 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

医院空气微生物分布情况调查

医院空气微生物分布情况调查 目的通过检测医院各科室空气中的微生物分布情况,评价消毒效果,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进行临床消毒工作,有效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在上午医院门诊高峰期,分别选择手术室、急诊室、ICU病房、门诊诊室、介入导管室、门诊大厅6个地点,采用平板沉降法采集空气样本,并选择客运站和学校图书馆作对照。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后计数菌落,行革兰氏染色及分离鉴定,并进行判断分析。结果在医院的采样点中,门诊大厅的细菌含量超过国家标准。门诊大厅的细菌主要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其次为革兰氏阴性杆菌。结论医院空气中的细菌数多于非医院环境的公共场所空气中的细菌数,尤其一楼人流密集的门诊区域细菌含量更高,医院有发生院内感染的隐患。 标签:空气培养;院内感染;细菌数;消毒 医院内感染的控制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有效治疗疾病及防治并发感染的关键步骤[1]。不同的医院工作部门,院内感染的微生物种类、分布浓度不同[2]。针对不同医院部门的微生物分布进行调查,是有效杜绝院内感染的前提[3]。本研究即针对此方向进行调查。 1 仪器与方法 1.1 仪器 恒温培养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SHP-250型),高压蒸汽灭菌器(HIRA YAMA),超净工作台,奥林巴斯显微镜,冰箱,革兰氏染液(结晶紫染液、碘液、95%乙醇溶液、复红染液)。 1.2 研究方法 1.2.1 标本采集地的选择分别选择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手术室、急诊室、ICU病房、门诊室、导管室、门诊大厅6个地点采集空气标本,选择客运站和沈阳医学院图书馆作对照。 1.2.2 采样时间2011年5月~2012年5月,每月5、15、25日,医院于上午门诊高峰期(9:00~10:00)分别对不同科室空气进行采样;学校图书馆选择课间采样;客运站选择中午的人流高峰期采样。 1.2.3 采样方法每个科室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部位距离墙壁1 m 处。采用平板暴露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9 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 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 min 后,盖好放入无菌袋立即送检[4-5]。 1.2.4 检测方法将送检的平板置37℃温箱培养48 h,计数菌落数并分离致病菌,细菌总数计算公式:细菌总数(cfu/m2)=50 000 N/(A×T)。式中:A为平板面积(cm2),T为平板暴露时间(min),N为平均菌落数(cfu)[6]。 1.2.5 空气中细菌的分离鉴定将生长的细菌菌落做革兰氏染色,根据染色结果进行判断。结果判定标准:手术室、ICU病房等Ⅱ类环境的空气细菌总数≤200 cfu/m2为合格;急诊室、门诊室、导管室等Ⅲ类环境的空气细菌总数≤500 cfu/m2为合格[7]。 2 结果 2.1 医院各科室空气中细菌含量调查结果 具体结果见表1。 2.2 细菌超标的采样点微生物类别的构成情况分析

医院感染与微生物监测

医院感染与微生物监测 目的:探讨医院的感染因素及微生物检测的效果。方法:从我院2010年4月―2012年12月,对各科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高压灭菌器等医院感染相关的环节进行监测。整理分析其检测结果并做好相应防范措施。结果:两年142份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监测结果显示,合格率达到100%,灭菌物品合格率100%,空气监测,合格率96.88%;物体表面,合格率100%;医务人员手,合格率93.1%;使用中消毒剂,合格率100%;内镜,合格率100%。 标签:医院感染;微生物;监测 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通过微生物监测手段可及时查找感染源、传播途径以及引起感染的因素,以便尽快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1]。现就我院2010年4月~2012年12月微生物学监测结果总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从2010年4月~2012年12月,对我院各科室的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高压灭菌器、灭菌物品、使用中消毒液、紫外线灯管、消毒内镜等医院感染相关的环节进行监测。 (二)方法 1.高压灭菌器每周用嗜热脂肪肝菌芽孢菌片放入生物试验包内灭活后培养一次。 2.灭菌物品每一个待灭菌物品包内放入132℃化学指示卡,包外贴3m指示胶带,当时间、温度及饱和蒸汽压力达到所设定的时间时,完成一个灭菌周期,化学指示卡由黄色变为黑色。每月抽若干份灭菌包做一次细菌培养,每周用嗜热脂肪肝菌芽孢菌片灭活后培养一次,有植入性器械的每灭菌锅次均做快速生物监测。 3.空气面积≤30㎡房间放置3个培养皿(里、中、外各一个),面积>30㎡的房间放置5个培养皿(东、西、南、北、中各一个),距离墙1米,高度80-150cm,培养皿启盖后置5分钟,采样后做微生物培养。 4.物体表面将10cm x 10cm的4个标准规格板放在物体表面上,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拭子在规格板内横竖擦拭5个来回,用酒精灯火焰烧去手抓的地方,投入生理盐水试管,采样好后做微生物培养。

医院感染与监控

医院感染与监控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人群构成的老龄化,免疫功能低下者日益增多,感染宿主由健康人群逐步转向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条件致病微生物逐步替代了毒力强的病原微生物而成为主要病原体,感染的主流已倾向于医院感染。医院感染严重威胁住院患者的身心健康和预后,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危及医疗费用,目前已成为国际医学界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控制医院感染是现代化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第一节医院感染的定义及特点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指患者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亦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在医院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病的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1) 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外,即来自其他住院患者、医务人员、陪护家属和医院环境等。 (2) 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自身贮菌库(皮肤、鼻咽口腔、泌尿生殖道、肠道)的正常菌群或外来的已定植菌。在医院中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体内微生态环境失衡或发生细菌易位时即可发生感染。 三、医院感染的对象 医院感染可发生于与医院相关的人群,如门诊和住院患者、医务人员、陪护家属、探视者等均可发生医院感染。 四、传播方式 1. 呼吸道传播 (1) 患者呼出的带有病菌的飞沫可近距离地传给其他患者和医务人员,如麻疹。 (2) 通过飞沫传播的病菌,可远距离传播,如结核分枝杆菌。 (3) 医源性呼吸道传播,如超声雾化治疗、氧气湿化瓶的污染等等。空调系统可带有军团菌和喜湿性细菌污染。 2.消化道传播 医院内感染常见的有感染性腹泻、甲型肝炎、鼠伤寒沙门菌感染等。 3.接触传播 (1) 直接接触:患者或医务人员直接与感染源接触而获得感染,如污染的消毒液和食物等。 (2) 间接接触:是医院中主要传播方式。医务人员手接触了感染源后,污染医疗设施和患者用具或直接传给其他患者;医院常见的侵入性操作既可带入外源性感染,又可将自体细菌带到另外部位,如消毒灭菌不彻底的内窥镜。 (3) 血液和体液传播。 (4) 垂直传播:①通过胎盘屏障传播; ②产程中新生儿吸吮阴道分泌物或产伤致母婴血液接触;③哺乳。 五、流行特征 医院感染具有平时散发与严重时暴发的医院流行病学特点。医院感染多为免疫功能低下宿主的机会性感染,且以内源性感染为主,传染性较小,一般可在病区内针对其传播方式进行隔离。当医院消毒灭菌和隔离措施发生失误时可引起暴发感染。 第二节医院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及变迁 一、医院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中,90%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