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也被称为医疗相关感染或卫生保健相关感染,是指在接受医疗保健

过程中,患者在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内感染的疾病。这些感染在患者入院后48小

时内发生,或者在出院后30天内出现,或者在植入医疗器械后1年内出现。医院

感染是医疗机构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医院感染可以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常见的

细菌感染包括耐药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等)、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和手术切口感染等。病毒感染主要包括呼吸道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真菌感染则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白色念珠菌感染。寄生虫感染较为罕见,但也可能发生。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多样,主要包括空气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飞沫传播、血

液传播和医疗器械传播等。空气传播指的是通过空气中的微粒悬浮传播,如结核杆菌。直接接触传播是指通过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如皮肤感染。飞沫传播是指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病原体传播给他人,如流感病毒。血液传播主要发生在手术、血液透析和输血等操作中,如乙肝病毒。医疗器械传播是指通过未经消毒或不当使用的医疗器械传播,如导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

预防医院感染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重要责任。常见的预防措施包括手卫生、消毒和无菌操作、个人防护措施、医疗器械的正确使用和管理、环境清洁和消毒、感染控制委员会的建立和监测等。手卫生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之一,包括洗手和使用手消毒剂。医务人员应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后、接触体液和污物后及手表面明显污染时进行手卫生。消毒和无菌操作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包括对医疗器械、手术器械和环境的消毒和无菌处理。个人防护措施主要包括戴口罩、戴手套、穿隔离衣和戴护目镜等,以防止病原体通过呼吸道、皮肤和黏膜进入身体。

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报告是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的传播。感染控制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医院感染控制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感染监测、培训和教育、指导和咨询等。感染监测包括对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体分布和耐药性等进行监测和分析,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感染报告系统,及时报告感染事件和病例,以便及时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防止感染的扩散。

总结起来,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患者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空气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和医疗器械传播等。预防医院感染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重要责任,包括手卫生、消毒和无菌操作、个人防护措施、医疗器械的正确使用和管理、环境清洁和消毒等。感染控制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医院感染控制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感染监测和报告等。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院感基本知识

院感基本知识 院感(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新发或加重的感染。院感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指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了解院感基本知识对于医务人员和患者都非常重要。本文将介绍院感的定义、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内容。 一、院感的定义 院感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新发或加重的感染。院感可以包括医院内部感染和患者感染,常见的院感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二、院感的传播途径 1. 霍乱弧菌通过食物、水源传播; 2. 病毒性肝炎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 3. 结核杆菌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4. 隐球菌通过呼吸道传播; 5. 肠道致病菌通过食物、水源、手指等传播; 6. 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医疗器械、人员接触传播。 三、院感的预防措施 1. 患者隔离: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进行单间隔离,避免与其他患者接触。 2. 医务人员手卫生:医务人员应经常洗手,使用洗手液或洗手消毒剂,并注意正确的洗手方法。

3. 医疗器械消毒:医疗器械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灭菌处理,确保使用安全。 4. 空气消毒:医疗机构应定期对空气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空气中的病原体传播。 5. 环境清洁:医疗机构的环境应保持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减少病 原体滋生。 6. 医务人员防护: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 套等,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四、院感的监测与报告 医疗机构应建立院感监测与报告系统,及时掌握院感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防 控措施。监测内容包括院感病例数、感染部位、病原体分布等,报告应及时准确,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院感的扩散。 五、院感的影响与控制 院感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医疗机构应加强院感的控制,提高医务人员的院感防控意识,加强培训和教育,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六、结语 院感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指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院感的基本知识,掌握院感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对于医务人员和患者都非常重要。医疗机构应加强院感的监测与报告,提高医务人员的院感防控意识,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也被称为医疗相关感染或卫生保健相关感染,是指在接受医疗保健 过程中,患者在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内感染的疾病。这些感染在患者入院后48小 时内发生,或者在出院后30天内出现,或者在植入医疗器械后1年内出现。医院 感染是医疗机构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医院感染可以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常见的 细菌感染包括耐药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等)、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和手术切口感染等。病毒感染主要包括呼吸道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真菌感染则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白色念珠菌感染。寄生虫感染较为罕见,但也可能发生。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多样,主要包括空气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飞沫传播、血 液传播和医疗器械传播等。空气传播指的是通过空气中的微粒悬浮传播,如结核杆菌。直接接触传播是指通过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如皮肤感染。飞沫传播是指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病原体传播给他人,如流感病毒。血液传播主要发生在手术、血液透析和输血等操作中,如乙肝病毒。医疗器械传播是指通过未经消毒或不当使用的医疗器械传播,如导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 预防医院感染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重要责任。常见的预防措施包括手卫生、消毒和无菌操作、个人防护措施、医疗器械的正确使用和管理、环境清洁和消毒、感染控制委员会的建立和监测等。手卫生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之一,包括洗手和使用手消毒剂。医务人员应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后、接触体液和污物后及手表面明显污染时进行手卫生。消毒和无菌操作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包括对医疗器械、手术器械和环境的消毒和无菌处理。个人防护措施主要包括戴口罩、戴手套、穿隔离衣和戴护目镜等,以防止病原体通过呼吸道、皮肤和黏膜进入身体。

医院感染的定义

1医院感染的定义: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 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3.在原有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 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 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2005年全国医院感染调查显示,我国医院感染发生率大约为5%。 ?我国医院感染管理模式正在调整: ?多做干预,感控目的: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发病。没有干预(新技术、新方法、新流程),就 没有改变。科学的干预方法:循证感控 ?少做监测,已经了解本底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完美”的监测永无止境,少做或不做意义不大的监 测。转向目标性监测。强调过程监测比结果监测更重要。 ?常见医院感染类型:下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SSI;导管相关血流感染BSI; 胃肠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 ?干预:医院内肺炎(HAP、VAP);泌尿道感染(UTI);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BSI)手 术部位感染(SSI);多重耐药菌 医院内肺炎的预防与控制: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6小时一次;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可使用新制备的冷开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做为污水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 泌尿道感染: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 术前~1小时使用抗生素;24小时内停用抗生素;正确选择抗生素品种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建议2%洗必泰酊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 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输液管路和其他附带装置每周更换2次,但用于输血、血制品、脂肪乳剂后24小时内必须更换,用于输注丙泊酚的给药装置,每6小时或者12小时更换一次;对

最新医院感染定义及分类

医院感染 院内感染也称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简介: 院内感染也称医院感染。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医院容易发生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大量资料证明,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医院感染发生就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每次消毒、灭菌、隔离达到预定的要求,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此同时,有责任向社会进行人人讲究卫生、时间保护环境的宣传。 感染部位: 全身各个器官、各个部位都可能发生院内感染。 病原体来源 可将院内感染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 1.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院内感染。病原体通常为寄居在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通常是不致病的,但当个体的免疫功能受损、健康状况院内感染有不同的分类 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时则会成为条件致病菌发生感染。 2.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的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身体以外的个体、环境等。包括从个体到个体的直接传播和通过物品、环境而引起的间接感染。 病原体种类 可将院内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及原虫感染等,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每一类感染有可根据病原体的具体名称分类,如柯萨奇病毒感染、爱柯病毒感染、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特殊表现 1.由于医院是各种疾病集中的场所,因此其病原体自种类比较繁多,且来源也比较广泛;2.医院中流行的菌株大多为耐药性菌株,甚至为多重耐药菌株,感染后可给临床治疗带来相当的困难;3.污染环节较多,控制难度大;4.易感人群集中,抗病能力差,感染后病死率较高。 原因 交叉感染 1.病人入院时正处于某种传染病的潜伏期,入院后发病,此时病人就是该病的传染来源。与其同室居住的医院是关键 病人,就有被传染发病的可能,尤以呼吸道传染病为甚。如胃溃疡病人入院时正处于流行性感冒的潜伏期,入院后发病,则同室病人即可感染流感。2.不同传染病,收容在同一病区,如果消毒、隔离不严,则易发生交叉感染。3.虽然一病室收容同一种传染病病人,但如果感染的病原体型别不同,也会发生交叉感染,如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4.入院时诊断错误,如把一种传染病误诊为另一种传染病,也会发生交叉感染。如把猩红热病人误诊为麻疹,而入麻疹病房;把传染病误诊为非传染病,均可造成院内感染。5.住院病人或医院工作人员是病原携带者,患某种疾病的人,同时又是另一种疾病的病原携带者,如癌症病人携带肺炎克雷伯杆菌,可引起肿瘤病房内肺炎爆发。此类感染难以查明,因为很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又称卫生保健相关感染或医疗相关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或在接 受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因感染病原体而发生的新的感染。医院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医院感染的定义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 时间要素:医院感染通常在患者入院后一定的时间内发生,这个时间段被称 为感染时间窗口。一般来说,感染时间窗口为48小时至72小时,但也有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 2. 感染部位要素:医院感染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包括呼吸道、泌尿道、血液、创伤部位等。不同部位的感染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3. 病原体要素:医院感染可以由各种病原体引起,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 生虫等。常见的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等。 4. 感染方式要素:医院感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血液传播等。不同的感染方式需要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为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医疗机构通常采取以下措施: 1. 严格执行手卫生:医务人员应经常洗手或使用洗手液,特别是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后、接触体液或污染物后应立即洗手。 2. 确保环境清洁:医疗机构应保持环境的清洁和消毒,特别是手术室、病房、 洗手间等场所。定期清洁和消毒可以有效杀灭病原体,减少感染的风险。 3.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 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4. 隔离措施: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或携带特定病原体的患者,医疗机构应采取隔离措施,避免感染的传播。 5. 健康教育: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医院感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医务人员、患者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通过加强感染控制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卫生意识和操作技能,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医院感染定义

医院感染定义 医院感染,也被称为医源性感染或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在医疗机构内感染的疾病。医院感染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医疗机构需要明确医院感染的定义和标准。 医院感染的定义可以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和感染病原体进行分类。以下是几种 常见的医院感染定义: 1.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指在手术切口处发生的感染。按照感染发生的时间,可 分为术前感染、术中感染和术后感染。术后感染是指手术后30天内发生的感染。 2. 呼吸道感染:指在呼吸道部位发生的感染,包括肺炎、气管炎等。通常通过 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病原学检测来确定是否为医院感染。 3. 尿路感染:指在泌尿系统部位发生的感染,包括膀胱炎、肾盂肾炎等。通常 通过尿液培养和病原学检测来确定是否为医院感染。 4. 血液感染:指在血液中发生的感染,包括败血症、菌血症等。通常通过血液 培养和病原学检测来确定是否为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畏寒、局部红肿、分泌物增多等。 2. 实验室检查:包括病原学检测、血液培养、尿液培养等。 3. 影像学检查:如X光、CT等,用于观察感染部位的病变情况。 4. 病史调查: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手术史、药物使用史等,以判断是否存在 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 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医疗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1. 严格执行手卫生: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使用洗手液或 消毒剂清洁双手。 2. 使用无菌操作: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采取无菌操作,使用无菌手套、无菌器械等。 3. 管理抗生素使用: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以减少细 菌耐药性的发展。 4. 定期清洁和消毒:对医疗设备、病房、手术室等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以杀 灭细菌和病毒。 5. 做好感染监测和报告: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医院感染病例, 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总之,医院感染是医疗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 大影响。通过明确医院感染的定义和标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也被称为医源性感染或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在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内感染的疾病。这些感染通常在患者入院后48小时内发生,或在患者出院后30天内发生。医院感染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不仅 给患者造成了额外的痛苦和风险,还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消耗和医疗费用。 医院感染的定义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感染来源:医院感染可以来自内源性或外源性感染源。内源性感染源是指患 者自身的微生物感染,如自身菌群感染或患者原有的感染。外源性感染源是指来自医院环境、医疗器械、其他患者或医务人员等的病原体。 2. 感染部位:医院感染可以发生在各个部位,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血 液感染、伤口感染等。不同部位的感染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3. 感染标准:为了确诊医院感染,通常需要满足一定的诊断标准。这些标准包 括临床症状(如发热、局部红肿等)、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培养、尿液培养等)和影像学检查(如X光、CT等)等。 4. 感染控制: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医疗机构需要采取一系 列的感染控制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医疗器械消毒和消毒、患者隔离等。医疗机构还需要建立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事件。 5. 感染率和感染风险:医院感染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数量 与接受医疗护理的患者总数的比例。感染率是评估医疗机构感染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感染风险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感染的可能性。感染风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的免疫状态、手术创口的清洁程度、医务人员的操作技术等。

总之,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内感染的疾病。了解医院感染的定义对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又称为医疗相关感染、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在医疗机构内获得的新的感染。医院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会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患者的死亡。 医院感染通常由病原体引起,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如空气传播、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血液传播等。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多个因素相关,包括患者的免疫状态、手术创口、使用医疗器械、医护人员的操作规范、环境卫生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各个医疗机构都应该建立和实施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1. 严格的手卫生:医护人员应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后、接触污物后等情况下。 2. 感染预防培训:医护人员应接受感染预防培训,了解感染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其对感染控制的意识和能力。 3. 使用无菌操作:在进行手术、插管、造口等操作时,医护人员应使用无菌手套、无菌器械,并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 4.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疗机构应建立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 5. 清洁和消毒:医疗机构应定期对病房、手术室、器械等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环境的卫生。 6. 患者隔离: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医疗机构应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7. 监测和报告:医疗机构应建立医院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病例,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感染控制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护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院感基本知识

院感基本知识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三、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的报告流程: 是 临床科室、检验科医务人员 发现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 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立即上报院感科,院感科立即调查证实是否暴发 立即报告分管院长 发现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 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证实发现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 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发生特殊病原体 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 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三、手卫生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三种方法的总称。 掌握“六步洗手法”,手消毒的步骤按六步洗手法搓揉。 工作时手卫生指征(洗手或手消毒): 手卫生的五个重要时刻:“两前三后”,即接触患者前、无菌(清洁)操作前、接触患者后、可疑接触患者体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四、多重耐药菌的定义: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 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多重耐药菌病人处理流程: 接到报告医护相互告知医生开“特殊 疾病护理”医嘱 医护交班做好各项隔离措施、标 识及物品准备,告知各类 人员注意事项 (填好科室多重耐药菌登记表) (现场抽查1-2名病人)多重耐药菌的隔离措施: 1.病人床头卡上挂有蓝色隔离标识。 2、实施接触隔离,设单间隔离、相同感染同室隔离或床边隔离。 3、落实手卫生。

医院感染定义

医院感染定义 医院感染,也称为医疗相关感染或医疗保健相关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接受 医疗服务的患者在入院后出现的新的感染。医院感染可以在住院期间发生,也可以在出院后一段时间内出现。 医院感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会增加患者的病情恶化和死亡风险,延长住院 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并对医疗机构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医院感染的定义和监测非常重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医院感染被分为四个主要类型: 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指手术后30天内在手术切口或手术部位发生的感染。 2. 呼吸道感染:指在机械通气期间或48小时内发生的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 3. 尿路感染:指在导尿过程中或导尿结束后48小时内发生的尿路感染。 4. 血液感染:指在中心静脉导管插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血液感染。 此外,医院感染还可以包括其他类型的感染,如胃肠道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 染等。 为了确保对医院感染的准确监测和报告,医疗机构通常会制定一套标准化的流 程和指南。这些指南包括以下内容: 1. 医院感染的定义和分类:明确医院感染的范围和类型,以便进行准确的监测 和报告。 2.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制定明确的诊断标准,以便医护人员可以准确判断患 者是否出现了医院感染。 3. 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报告:建立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医院感染的数据, 并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和机构。

4. 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使用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环境清洁等,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5. 医院感染的教育和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医 院感染的认识和预防控制的能力。 6. 医院感染的质量评估:定期评估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预防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 总之,医院感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患者和医疗机构都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和 负担。通过制定标准化的流程和指南,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最新 院感知识

1、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感染。 2、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疑似医院感染爆发:短时>3例疑似共同感染源或途径。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爆发、3例以上医院感染爆发,应在12 小时内上报;10例以上医院感染爆发、特殊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应在2 小时内上报。 3、手卫生: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五个时刻:接触病人前、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病人后、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和分泌物后、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后应执行手卫生。六(七)步洗手法。 4、医疗废物分类: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 5、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1)医疗废物应分类放置在专用标识的包装袋或容器中;2)感染性医疗废物放置在黄色医疗垃圾袋内;3)放射性医疗垃圾放置在红

色医疗垃圾袋内;4)锐器物应放在利器盒内;5)传染病人生活垃圾及医疗废物均应用双层黄色医疗垃圾袋收集。 6、多重耐药菌:指对临床使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发生耐药的细菌。 7、多重耐药菌的处理流程:接到检验科多耐药通知后,要求做好记录,下达“接触隔离”医嘱,并报告科室主任、护士长,做好交接班,每人知晓(包括物业人员);实行单间或同种病原体同室隔离(无条件行床边隔离),病人一览表、病历夹、病人床头建隔离标识;做好标准预防和手卫生,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规程,诊疗器具专业,周围环境、设备设施表面每天清洁消毒;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多耐病人检查、手术、转诊时,检查单、手术通知单上要注明,与转诊科室做好交接;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VRSA (耐万古霉素金葡菌)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小时),可解除隔离,终末消毒并登记。 8、多耐药的预防控制措施: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 9、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 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其基本特点为: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又称医疗相关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医疗环境中,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新发感染。这些感染与患者原有的疾病或健康状况无关,是由于医疗操作、医疗设备、医疗环境或医务人员等因素引起的。 医院感染是医疗安全的重要问题,不仅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和风险,还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负担和成本。因此,对医院感染的定义和预防控制非常重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医院感染被分为两类:局部感染和全身性感染。 1. 局部感染:局部感染是指仅限于特定部位或器官的感染,如切口感染、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这些感染通常与手术、导尿、插管等医疗操作有关。 2. 全身性感染:全身性感染是指影响整个机体的感染,如败血症、肺炎、腹膜炎等。这些感染通常与医疗设备、医疗环境或医务人员的交叉感染有关。 为了准确判断是否存在医院感染,医疗机构通常会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诊断和监测: 1. 感染部位: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医院感染可以分为切口感染、导尿感染、呼吸道感染、血液感染等。 2. 感染症状:常见的感染症状包括发热、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等。 3. 感染时间:医院感染通常在手术后48小时内发生,但也有可能在手术后数周甚至数月才出现。 4. 感染原因:医院感染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感染。 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

1. 手卫生:医务人员应经常洗手或使用消毒剂,以减少细菌的传播。 2. 感染控制: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控制委员会,制定感染控制政策和流程,确保医务人员遵循感染控制措施。 3. 医疗设备消毒:医疗设备应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以防止交叉感染。 4. 环境清洁:医疗环境应保持清洁,包括地面、墙壁、床单等物品的清洁和消毒。 5. 使用抗生素的合理性: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6. 患者隔离: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或已知感染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以防止感染的传播。 总之,医院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疗问题,对患者和医疗机构都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负担。通过加强感染控制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院感名词解释 (2)

. 1、感染:病原体侵袭宿主机体表面或内部并在此寄居的现象,伴有或不伴有疾病的发生;仅于病原体有致病力,对人体造成明显损害时才引起感染性疾病。 2、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3、标准预防:标准预防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均须采取防护措施,并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空气隔离、飞沫隔离、接触隔离。 4、感染链:由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三个环节组成。缺少或中断任何一个环节,将不会发生医院感染。 5、菌群失调:由于某种原因破坏了正常菌群内各种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使其在质量上失去平衡,这种生态失调称为“菌群失调”。 6、消毒: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7、灭菌: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 8、职业暴露: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传染性疾病感染者或者病人的血液, 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传染性疾病感染者或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传染性疾病感染的情况。 9、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定义: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粘膜或破坏的皮肤或被含有病原体的针头及其他利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潜在危险的情况。 10、隔离:是采用保护性措施和限制性措施防止传染性疾病传播的技术。 11、抗菌后效应:指与抗菌药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12、抗感染药物:抗感染药物(anti-infective agents)用以治疗各种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衣原体、立克次体、原虫、蠕虫等)所致感染的药物。 13、暴发:短时期内在某一病人群体内突然发生数例(3例)同种同源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暴发是医院感染流行的一种方式。 14、流行:是指一个医院在某一段时间内,该医院感染病例不断发生,其发病率超过平常或前一年同期的2—3倍。 15、洗手的概念:将手涂满肥皂,并对其所有表面进行强而有力的短暂的摩擦,产生大量泡沫,然后用流动水冲洗的过程。 .

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与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与诊断标准 第一节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 一、医院感染的基本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说明 (一)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进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与上次住院有直接关联。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移病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污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二)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独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 二、医院感染的时间界限 医院感染的“感染”是指病人入院时不存在感染,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同时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者。其时间界限计算方法如下。 (一)对于有明确潜伏期的疾病,自入院第一天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所发生的感染。 (二)对潜伏期不明者,凡发生于入院后皆可列为医院感染(一般计算在入院48小时后)。 (三)若病人发生的感染与上次住院有关,亦为医院感染。 (四)不包括入院前已经开始,或在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五)在医院感染统计时,一般病人出院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为医院感染,但不可忽略的是应根据医院感染的定义而判定,如外科手术出院后,局部伤口感染应自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者应在一年以内,与手术者有关且感染涉及的组织在筋膜或筋膜以下。 第二节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一、呼吸系统 (一)上呼吸道感染 1.临床诊断 发热(≥38℃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体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 2.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说明 必须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基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二)下呼吸道感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