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时代的刑法理念

网络时代的刑法理念

网络时代的刑法理念
网络时代的刑法理念

网络时代的刑法理念

——以刑法的谦抑性为中心

张明楷

【内容提要】刑法理念对于解释刑法、适用刑法起着重要指导作用;在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普遍依赖于网络;网络并不是虚拟的,网络犯罪也并非仅仅侵害网民的法益;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应当充分重视网络犯罪的严重性;刑法谦抑性的具体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刑罚处罚范围也并非越窄越好;网络时代的多元价值观造成非正式的社会统制力减弱,不可避免地产生通过扩大刑罚处罚范围以保护法益的倾向;刑法应当由“限定的处罚”转向“妥当的处罚”。【关键词】网络时代网络犯罪刑法理念刑法谦抑性

一、刑法理念的重要性

18世纪末,英国曾派一位使臣马嘎尔尼到中国来见乾隆皇帝,目的是要打开中国的市场大门。乾隆皇帝谕旨的意思是,我们这么一个大国,什么东西都有,根本不需要外国的东西,让你来就已经对你很宽大了。这就是当时中国的心态。但鸦片战争后,情况发生了改变,不仅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地赔款,而且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圆明园被烧毁。

这个时候,很多人都觉得中国的体制不改不行。于是,有了1898年康有为的戊戌变法,其重要内容是学习西方的体制、思想与学术。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中国人的认识提高了一步,认识到社会体制的改变还不够,思想、观念也需要改革或者革新。于是,从清末开始,西方的哲学、文学进入中国。⑴这一段历史表明,思想、观念、理念多么重要。

刑法的适用并不是对法条文字的适用,而是对法条真实含义的适用,适用刑法需要有理念的指导。理念,不只是口号,需要变成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才有用。如果一个人知道刑法有哪些理念,但没有将这些理念变成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则不可能真正起作用。一些人在论述刑法理念时,说得很好听,讲得很在理,可在面对具体条文、具体案件时,却完全没有按照他说的理念去解释法条和处理案件。这是因为,那个理念没有变成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例如,刑法第五十条规定:“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笔者的基本观点是,即使是故意犯罪的,也要等到二年期满以后才能执行死刑。这样解释的理由是,如果犯罪分子在故意犯罪后,在两年期满以前又有重大立功表现,就可以通过解释减为无期徒刑,这便减少了

死刑立即执行。可是,笔者的观点发表后,有的极力呼吁大幅度削减死刑的人却批判笔者的观点。按照其说法,被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只要故意犯罪就必须立即执行死刑。可是,这样的解释完全背离了其理念。这说明,反对者并没有将大幅度削减死刑作为自己的理念,或者说,大幅度削减死刑并没有成为其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再如,许多司法人员只有严厉打击犯罪的理念,而没有保护法益的理念,不考虑打击犯罪是为了什么,于是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例如,某派出所民警张某接到110指令后,带领协警孟某、王某到达某酒店处理打架事件。在现场,张某等人未按规定对躺在地上的A采取任何救治措施,也未对受伤醉酒的B采取任何约束措施,只将另外两名醉酒闹事者带回派出所处理。11分钟后接到B及其父继续对A殴打消息,张某等人再次返回酒店,发现A严重受伤,随即拨打120,A 经抢救无效死亡。⑵民警玩忽职守,是因为他只有打击违法犯罪的理念,而没有保护法益的理念。尽管他口口声声会说执法为民,但那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成为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同样,一些国家工作人员,也是口口声声喊着为人民服务,可事实上只是想到如何才能升官,如何为领导服务,根本没有为人民着想。这也是因为为人民服务并没有成为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他们内心深处只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例如,刑法谦抑性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一些刑法学者与实务人士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缩小打击面,扩大教育面”、“不能扩大处罚范围”;有人甚至以出罪为荣、以入罪为耻,似乎刑罚处罚范围越窄越好,乃至没有刑罚处罚更好。这说明,刑法的谦抑性不能仅成为一种刑法理念,而应成为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当一种刑法理念成为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头表述或者书面文字时,这种理念必然对他解释刑法、适用刑法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显然,一种理念对解释刑法、适用刑法的指导作用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要取决于该理念的内容是否妥当。一个表述上妥当的理念,也可能因为解释者对于其具体内容的理解不当,而产生消极的作用。刑法谦抑性的理念便是如此。如果抽象地从宏观上讨论刑法的谦抑性,恐怕没有人会对此表示反对。问题是,在网络时代,究竟应当如何理解和运用刑法的谦抑性理念?

二、网络犯罪的严重性

现在,理论界尤其是研究网络犯罪的学者们,都在强调网络犯罪的严重性。例如,网络犯罪的侵害领域、侵害对象、侵害结果都具有广泛性。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我国

平均每天有近70万名网民遭受侵害,网络犯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人民币2890亿元。⑶再如,许多网络犯罪的集团化相当明显,不少具体的犯罪行为,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利用网络实施的诈骗是最明显的例子,从获取被害人的个人信息到实施诈骗行为再到分赃,犯罪分子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又如,网络犯罪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在一个国家实施的犯罪会影响另一个国家及其公民,在一个国家就可以对另一个国家公民实施诈骗犯罪。尽管如此,我国对网络犯罪重视程度似乎依然不够。

(一)网络犯罪的严重性透视

首先,虽然立法机关在1997年刑法中规定了几种计算机犯罪,2009年的《刑法修正案(七)》又增设了几种计算机犯罪,但是,在刑法谦抑性理念指导下形成的法条,对犯罪设置了过高的成立标准,导致对诸多利用网络实施的法益侵害行为难以追究刑事责任。例如,只有非法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才能成立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第一款);非法侵入其他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只有获取了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或者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了非法控制,而且情节严重,才成立犯罪(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第二款)。又如,只有提供专门用于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且情节严重的,才成

立犯罪。于是,提供专门用于侵犯网络知识产权的程序、工具的行为,基本上不可能受到刑事责任追究。再如,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等行为,只有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且后果严重,才成立犯罪(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第一款);同样,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的操作,只有后果严重,才成立犯罪(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第二款)。于是,那些向他人提供业务上使用的计算机中输入虚假信息或者不正当的指令,或者以其他方法使计算机不能按照使用目的运行或者违反使用目的运行的行为,基本上都无法以犯罪论处。例如,众所周知的炒信行为,⑷严重侵害了交易平台信用评估业务活动的正常进行,严重干扰了消费者选购决策,严重损害了其他网店的合法权益,严重破坏了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但是,对于这样的行为,在刑法中却难以找到适用的法条。

其次,司法机关对网络犯罪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许多网络犯罪,原本可能适用刑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但一些司法机关常常以“没有先例”、“没有明文规定”、“没有司法解释”、“通过民事途径解决”等为由,而不追究刑事责任。

(二)对网络犯罪严重性认识不足的原因分析

之所以形成上述局面,除了刑法谦抑性的理念深入人心之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充分认识网络犯罪的严重性。在

本文看来,对网络犯罪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主要源于以下两个观念。

第一个观念是,网络是虚拟的,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空间,网络犯罪不会严重影响公民的现实生活。可是,“网络虚拟”⑸的观念明显不符合事实。

首先,网络作为一种手段与工具,被人们普遍用于现实生活。例如,人们在家里的电脑乃至手机上就可以转账、购物。这与人们去银行转账、去商场购物,没有任何区别。同样,利用网络将被害人的存款转入自己的账户,与利用被害人的存折从银行柜台将被害人的存款取走,不会存在任何差异。再如,互联网信用卡并不是虚拟的,与普通信用卡的作用没有任何区别。同样,利用互联网信用卡诈骗与利用普通信用卡诈骗,在法益侵害方面也完全相同。

其次,网络空间虽然不是公共场所,与三维空间存在一定区别,但不是虚构的。例如,一个人在网络上“斗地主”时,的确是在和另外两个真实的人一起“斗地主”,只不过你可能看不到对方的面孔。但是,除此之外,与三个人围在一张桌子上“斗地主”没有区别。不仅如此,在网络上“斗地主”时,每个人还能知道自己与他人“斗地主”的胜负率。再如,与通常的两个人在一起聊天相比,网络视频聊天的区别仅仅在于与对方的身体距离。正因为网络空间不是虚构的,在网络空间能够显示丰富的内容,所以,许多利用网络空间

的犯罪比现实空间的犯罪更为严重。众所周知,利用网络空间散布、传播淫秽物品的犯罪不仅相当普遍,而且其危害性远远超过了利用纸质散布、传播淫秽物品的犯罪。

最后,网络或者某些网络产品作为客体或者对象时,也并不是虚构的。例如,网络上的游戏装备与通常的游戏机器,虽然有区别,但人们不可以否认游戏装备的真实性。盗窃游戏装备的行为,的的确确侵害了他人的利益。

第二个观念是,在现实生活中,只有部分人使用网络,因此,网络犯罪充其量只会给部分人造成损害,而且,对个人利益的侵害也可能是微小的。显然,这种观点也不妥当。

首先,截至2013年底,我国有6.18亿多网民,手机网民规模为4亿多,互联网普及率超过45.8%。而且,网民还在不断增加,2013年全年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的中国拥有近半的中国人口,主要由学龄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组成。他们每天平均有五六个小时生活在网络中,衣食住行,学习工作、沟通社交,无不依赖互联网。”⑹既然如此众多的人在使用网络,而且这些网民的利益随时可能受到各方面的侵害,就没有理由不保护他们的利益。不仅如此,各行各业也都在使用网络,各种公务与事务都全面地依赖网络。这些公务与事务(如金融业务)的处理,关系全体国民、国家与社会的利益。

其次,并不是只有当一种行为可能对所有国民造成侵害

时,才能将这种行为作为犯罪处罚。即使只有部分人享有某种权益,但只要这种权益是刑法值得保护的,就没有理由将侵害这种权益的行为排除在犯罪之外。例如,强奸只是侵害妇女的性行为自主权,但仍然是犯罪。再如,拐骗儿童只是侵害部分人的法益,同样是犯罪。

最后,诚然,有的网络犯罪给每个人造成的损失可能是较小的。例如,有的行为人对他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非法控制,导致手机用户下载软件或者上网时花费不该花费的流量。可以想象,每位手机用户遭受的损失是极小的。但是,由于手机用户庞大,行为人给被害人造成的整体损失是重大的。刑法所规定的经济犯罪与财产犯罪,并不以行为对每一个被害人造成的损失严重为前提。例如,成立盗窃罪所要求的数额较大,并不要求行为人对每一位被害人窃取的财物数额较大,只要行为人窃取的财物总体达到数额较大的要求即可。况且,许多网络犯罪给个人造成的损失也可能是严重的。例如,利用网络从事的电信诈骗行为,常常给被害人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总之,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手段,“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事件更突出地暴露了我们对计算机日益严重的依赖性”,⑺网络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与之相应,网络犯罪的危害性也越来越严重,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刑法的谦抑性理念。

三、刑法谦抑性的再审视

我国的传统观点一直强调刑法的谦抑性,具体表现为强调非犯罪化,强调凡是可以用民事方法处理的都不能用刑事方法处理,强调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扩大刑法的处罚范围,强调刑法的处罚范围越窄越好。可是,这样的刑法理念值得反思。

(一)关于非犯罪化

非犯罪化已经成为历史,当今各国基本上都在实行犯罪化,并且实行法益保护的早期化。

第一,西方有些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实行的所谓非犯罪化,并不是将大批的犯罪行为转化为非犯罪行为,只是将原来的个别犯罪行为转化为非犯罪行为,即只是个别国家将个别“无被害人的犯罪”(如成人基于相互同意秘密实施的同性恋行为)、“自己是被害人的犯罪”(如吸食毒品的行为)实行非犯罪化。

第二,非犯罪化的推进,并不等于刑法的进步。诚然,对于单纯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没有侵害任何法益的自损行为等实行非犯罪化,的确可谓刑法的进步。但是,对侵害法益的行为实行非犯罪化,则有悖刑法的目的与任务,并非刑法的进步。

第三,在西方国家,非犯罪化的思潮既不是持续性的主张,更不是持续性的做法。相反,国外现在都在实行犯罪化。在刑事立法上,最先主张和实行非犯罪化的是英国,但这是在20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进行的。而且,到了70年代后,英国由非犯罪化转向犯罪化。日本立法机关以往“像金字塔一样的沉默”,⑻这种沉默根源于日本相对稳定的社会背景。可是,随着社会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日本立法机关频繁修改刑法典与相关法律,实行大量的犯罪化。⑼第四,国外不仅实行犯罪化,而且注重法益保护的早期化。早期化的表现是,刑法原本以造成法益侵害的侵害犯、结果犯为基础,未遂犯、危险犯、预备犯只是修正的、例外的犯罪形态,但近年来的刑事立法增加了未遂犯、危险犯、预备罪的处罚规定,逐渐使例外成为常态。其中,分则所增加的新型犯罪大量是网络犯罪。例如,日本刑法2001年增设的分则第18章之二,是有关支付用磁卡的电磁记录的犯罪,即为了供相关犯罪行为使用,而获取、提供电磁信息记录行为、保管不正当获取的电磁记录信息的行为、准备器械或者原料的行为,均系犯罪行为。再如,日本刑法2011年增设的分则第19章之二,是有关非法指令电磁记录的犯罪,即制作、取得非法指令电磁记录等行为,均为犯罪。这一章所规定的犯罪实际上是网络犯罪,而且明显表现出对法益的提前保护。刑法保护的早期化,主要是因为在当今社会,社

会生活的复杂化与犯罪的高科技化,使得许多犯罪行为一旦得逞,便会造成不可估量的侵害结果;所以,不能等待造成侵害结果后再处罚,提前保护成为一种更有效率的保护。

长期以来,“扩大教育面、缩小打击面”成为我国刑事政策的具体内容;刑法只是规定了严重的犯罪行为,司法机关也只喜欢办大案要案,轻微的犯罪行为没有受到刑法规制。在“依法治国”写进宪法的时代,我们需要反思以往的刑事政策是否符合法治精神与法治原则,需要在法治视野下考虑刑法处罚范围,需要考虑对所谓“非犯罪行为”的处罚是否符合法治要求。显而易见的是,将大量的值得处罚的危害行为在刑事诉讼之外由非司法机关处理,存在两个重大问题:其一,虽然从总体说刑罚是最严厉的制裁措施,但行政处罚完全可能重于较轻的刑罚。“在实际效果上远甚于刑罚的行政制裁相当严重,将这种行政制裁不是交由法院,而是交由行政机关裁量的话,就会违反保障程序公正的宪法精神。”⑽其二,相当多的危害行为,也不一定由行政机关依照行政法处理,而是采取了其他一些非法律的途径,这便更加违反了法治原则。反之,将各种严重的、轻微的犯罪行为纳入刑法进行规制,由法院依法适用制裁程度不同的刑罚,正是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社会成熟的表现。正如日本学者针对日本的犯罪化现象所言:“刑事立法的活性化倾向,是表明日本社会转变为比以往更加不得不依赖刑罚的社会的一个标

志。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战后日本社会‘成熟’的佐证。”⑾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犯罪率显得并不高,但国民对社会治安很不满意。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许多轻微的犯罪行为没有得到依法处理。所以,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不是实行非犯罪化,而是应当推进犯罪化。在网络时代,尤其要注重将利用网络实施的侵害行为予以犯罪化。不仅如此,网络犯罪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实行法益保护的早期化。例如,对任何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都应当予以处罚,不能等到造成严重结果后才追究刑事责任。再如,对于删除、修改、增加、干扰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与应用程序的行为,即使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也必须以犯罪论处。

(二)关于刑民关系的再认识

刑法谦抑性涉及刑法与其他法律尤其是民法的关系。人们一直认为,只要其他法律能处理的,就不能由刑法处理(刑法的补充性)。其实,这样的结论并不准确。

首先,刑法的补充性只是从立法层面而言,并不是就具体案件而言。换言之,当一个值得科处刑罚的严重侵害法益的行为被刑法规定为犯罪以后,不能因为具体案件的被害人同意进行民事处理,就认为对该案件仅作民事案件处理即可(自诉案件除外)。从理论上说,如果一个构成犯罪的案件,

在处理上取决于被害人是否同意以民事案件处理,导致由被害人最终决定某种行为是否以犯罪论处,就意味着刑法丧失了安定性与正义性。从事实上说,这样的做法也根本行不通。例如,倘若杀人犯特别富有,而被害人家庭特别贫困。杀人犯杀害被害人后,主动提出给被害人家属1000万元,但前提条件是被害人家属不告发、不要求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同意仅作为民事案件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不会有人认为,既然通过民事途径可以解决,就不能对杀人犯追究刑事责任了。

其次,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相当广泛,民法处理的案件包含了大量的刑事案件。例如,侵权责任法并没有将杀人、伤害、过失致人死亡、过失致人重伤排除在外。但这并不意味着属于民法范畴的案件就只能作为民事案件处理。反过来说,一个刑事案件也并不意味着其中没有民事案件的内容,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就表明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交叉关系。刑罚的目的不同于民事责任的目的,即使民事处理令人满意,也不意味着刑罚目的的实现。民法旨在解决民事主体之间的纠纷,对私权利进行救济,因而民事责任主要是赔偿责任。刑法是制裁犯罪行为的法律,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故刑事责任是惩罚的承担,而不是损失的赔偿。一个伤害案件在民法上得到处理,只能实现民事责任的目的,却不能实现刑事责任的

目的;反之亦然。在将财产犯罪作为民法上的不当得利处理时,虽然也能使被害人的财产得到救济,但是,既不能防止行为人再次实施类似行为,也不足以预防其他人实施类似行为。

最后,网络犯罪的特点是集团化、规模化以及行为的隐蔽化。从程序上说,对网络犯罪采取民事程序根本行不通。其一,民事诉讼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可是,就网络犯罪而言,被害人根本不可能收集到相应的证据,甚至不可能知道行为人。例如,一个人拿着手机在我们身边犯罪,我们可能根本不知道。而且,由于网络把人们交往和行为的场所移到了电脑上或者手机上,通过光缆、有线电视网、卫星传送等方式进行,其行为地和结果地往往是分离的。行为地的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结果,而结果地的人们不知道行为发生在何处;结果产生了,却并不能及时查出犯罪人的信息。此外,网络犯罪行为可以快速完成,有时用分秒计算,犯罪地在哪里,犯罪地是否有痕迹均是未知数。显然,只有侦查机关动用侦查技术才能找到行为人并收集相应的证据。其二,由于网络犯罪的涉案人员众多,要求被害人对这些行为人提起民事诉讼也根本不可能。例如,据有关网络企业的统计,每天从事非法炒信业务的人员以百万计。即使被害人查清了这些行为人,也难以对他们提起民事诉讼。其三,民事诉讼的时间长,不能及时保护正当业务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关于西方国家的处罚范围

从刑事立法上说,西方国家刑法的处罚范围的确相当宽泛,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西方国家的司法实践并没有将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成立条件的行为全部予以刑罚处罚。西方国家在刑事立法上扩大处罚,在刑事司法上限制处罚范围的做法,使得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存在适当分离,并且有利于预防犯罪。

我国的刑事立法对犯罪的成立有量的限制,如盗窃、诈骗等财产犯罪要求数额较大,其他许多犯罪如各种计算机犯罪,也基本上以情节严重、后果严重等为条件。但在国外刑法典上,几乎任何犯罪都没有这样的要求与限制;有很多被处罚的犯罪,在我们看来是轻微得不能再轻微了。但是,也不要以为,所有轻微的犯罪行为在国外也都会起诉到法院。事实上,检察官对许多轻微犯罪都作了不起诉处理。例如,1998年至2007年的10年间,几个发达国家的主要犯罪每年的移送起诉率如下:⑿德国最高为55.4%(2006年)、最低为52.3%(1998年),法国最高为36.1%(2007)、最低为24.9(2001年),英国最高为29.3%(1998年)、最低为20.5%(2004年),美国最高为20.5%(2000年)、最低为19.3%(2006),日本最高为38%(1998年)、最低为19.8%(2001年)。⒀同时,各国检察机关的不起诉率不断提高。例如,从20世纪70年代起,德国检察官的行为准则由“起诉法定

原则”变为“起诉权衡原则”。1993年1月11日颁布的《减轻司法负担法》使检察机关在中止刑事诉讼程序的问题上取得了高度的自主性,其权限已扩大到中等严重程度的犯罪,几乎全部刑事案件的诉讼都可能受到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的影响。⒁

对于上述现象,我们当然可以得出国外的“法律规范本身与法律规范的适用现状存在距离”的结论。但是,我们同样能据此得出国外的“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存在距离”的结论。从刑法典的规定来看,一般国民清楚地知道,盗窃一支铅笔构成盗窃罪,骗取一张报纸构成诈骗罪,砸坏他人普通水杯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打人一耳光构成暴行罪。但是,在司法实践上,检察官与法官都不会将这些行为当作犯罪处理。我们不能认为国外的司法机关没有严格依法办事,也不能认为国外刑法的规定不合理。国外的基本做法是,在刑事立法上扩大处罚范围,在刑事司法上限制处罚范围。这种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的适当分离,有利于增强国民的规范意识,从而有利于预防犯罪。当一般人认识到盗窃任何财物就是犯罪时,盗窃罪的发生率肯定降低;反之,当一般人认识到盗窃财物的行为只有达到一定数额才是犯罪时,盗窃罪的发生率必然提高。如果一般人都认为,盗窃价值2000元财物才成立盗窃罪,那么,许多人就会对盗窃价值2000元以下的财物无所顾忌;一次得逞后,又会诱使其再实施盗窃行为。

反之,如果盗窃价值较低的财物也是犯罪,那么,一般人就不会轻易实施盗窃行为。如果行为人盗窃了价值较低的财物后,对其作出相对不起诉处理,并不是否认其行为构成犯罪,只是对行为人的宽大,那么,行为人反而会吸取教训,不再实施盗窃行为。对于盗窃罪是如此,对于其他犯罪也是如此。如前所述,网上炒信行为日益猖獗。如果刑法对网络犯罪的规定没有诸多限制,即如果网上炒信行为在刑法上属于犯罪行为,即使检察机关不将这种行为起诉到法院,也不至于数以百万计的人每天从事炒信行为。

不难看出,如果我国刑事立法不再对犯罪设置量的标准,而是由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自由裁量权,废除劳动教养制度后需要应对的相关问题,就能够顺利解决。

(四)关于我国刑法的处罚范围

传统观点基于刑法的谦抑性理念,常常以限制处罚范围为荣,甚至认为处罚范围越窄越好。其实,处罚范围越窄越好并不是刑法谦抑性的内容。

显而易见的是,刑法的处罚范围应当是越合理越好。倘若认为刑法的处罚范围越窄越好,就可以说没有刑法最好。但这是幻想。“之所以科处刑罚,是因为对全体国民而言存在必要性。并非‘越是限定处罚就越增加国民的利益’,而是必须具体地、实质地探求为保全国民利益所必需的必要最小限度的刑罚。在此意义上说,刑法学就是要对刑罚的效果

与刑罚的弊害进行衡量。”⒂“只要形式地确定处罚范围就可以了”的做法,主张“合理地选择真正值得处罚的行为”,“要思考形式地该当犯罪的行为是否真正值得处罚”。⒃联系我国的立法与司法现状,笔者更加有理由主张,对刑法的解释不能只单纯强调限制处罚范围,而应当强调处罚范围的合理性、妥当性(倘若在司法层次而言,当然以罪刑法定为前提)。换言之,我国刑法应当从“限定的处罚”转向“妥当的处罚”。

当今社会比以往更加依赖刑罚。“在互联网的中国,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崇尚多元”,⒄不同的价值观并存,非正式的社会统制力减弱,必然不可避免地产生通过扩大处罚范围以保护法益的倾向。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科学化、高度技术化,人们的生活主要依赖脆弱的技术手段,与此同时,个人行为所具有的潜在危险也飞跃性地增大,人们不知瞬间会发生何种灾难。此外,恐怖主义活动猖獗,恐怖活动一旦得逞,所造成的法益侵害不堪设想。⒅网络犯罪更是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普遍。在这种背景下,只强调限定的处罚,而否认妥当的处罚,恐怕是不合适的。

总之,刑法谦抑性的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网络时代,立法机关在修改刑法时,不能只是征求公检法机关的意见,更应倾听网民、网络企业的心声,从而使国家对国民的刑法保护成为一项公共服务内容。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⑴参见何兆武著:《西方哲学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以下。

⑵参见薛正俭:《协警能否构成玩忽职守罪》,载2013年10月18日《检察日报》第3版。

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备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2012年中国互联网违法犯罪问题年度报告》,http://www.admaimai.com/news/ad201301282—ad97614.html.

⑷行为人收取某网店的现金后,召集炒信从业者在某网店进行虚假购买。同时,炒信平台通过寄送空包或向快递公司工作人员购买虚假物流单号等方式获取物流单号,并交予该网店,供其填入该网店交易系统,该网店的信用轻易进入皇冠级别。

⑸在汉语中,“虚拟”是指虚构、假设或者不符合事实。

⑹谢文:《失衡的中国互联网》,载《财新》2014年第6期,第81页。

⑺[澳]福雷斯特、莫里森著:《计算机伦理学》,陆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⑻[日]松尾浩也:《刑事法的课题与展望》,日本《法学家》第852号(1986年),第11页。

⑼参见张明楷著:《刑法格言的展开》,北京大学出版社

浅谈网络时代的市场营销

浅谈网络时代的市场营销 摘要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了全新的网络经济时代。网络带动市场营销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销售方式,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接受,网络能让人及时的了解市场信息,大范围的进行市场调查,减少产品的成本,价格更加合理化,更深入大众的生活。网络时代的市场营销对传统的企业营销方式提了挑战。本文探讨了互联网对当代企业营销管的深刻影晌,分析了网络经济时代的营销发展趋势。 关键词: 网络,经济市场,营销影响,发展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网络经济时代的营销发展趋势分析 (3) 第二章网络对市场营销的影响和挑战 (4) 第三章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与营销变革 (6) 第四章迎接网络经济时代营销管理变革的 (8) 参考文献 (10)

第一章网络经济时代的营销发展趋势分析 营销的实质就是交换,信息网络技术改变了交换,原来的流通是实体流通,而在网络情况下是虚拟的。它可以超越国界,可以渗透到每一个有人居住的地方。交换的时间更灵活,可以不间断。交换的透明度大大提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网络营销的发展,而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成为了网络营销发展的原动力。呈现了网络经济时代的营销发展的四大趋势: 1.营销市场空间无缝化 传统营销是以“物理市场”为营销空间—商店购物,而信息技术创建了“时空市场”网上购物。打破时空限制实现的需要的充分满足,又可激发与创造新的需要。 2.消费者主导化和个性化 到了网络时代,消费者将成为整个交易中的相对强的主导者,权力由卖方转向买方。消费者主导化和个性化是网络时代的普遍形态,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总的趋势。 3.竞争合作生态化 基于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即时共享成为可能,使协作各方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大大增强,企业对于不同的企业的经营成本可进行比较,从而能做出最经济的选择。 4.营销创新与技术进步同步化 纵观企业营销发展的历程,营销创新都与技术进步密不可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加速了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产品;使传播手段不断升级,新促销方式不断涌现,新渠道模式的诞生,促使营销整体上的不断创新。

网络时代广告创意的变革(一)

网络时代广告创意的变革(一) 摘要“病毒性网络广告”实际是网络时代的口碑传播,传统值得信赖的口碑相传有了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成为了一种传播速度快、极具影响力的现代广告形式。广告由想方设法的“逼你看”,逐渐变成受众想方设法的“找着看”。网络广告的广告创意正在发生着与传统广告创意形式不同的巨大变化, 关键词广告创意病毒性网络广告变革 市场的不断变化,创意产业的风气云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促使着广告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传统的广告创意和广告表现已无法单独完成品牌塑造的任务。满足企业品牌传播的需要。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病毒性网络广告”热下,为跟上时代的要求,广告创意也在发生着变化。 一、网络广告创意的“冰火两重天” 互联网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人与人沟通方式的变革。在web2.0时代以前,社会的社会规范、文化、流行都是通过传统的大众传播、群体传播及人际传播等方式自上而下的单向进行着,特别是大众传播时代,正如李普曼在他的《公众舆论》这本书中提出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仅仅是“接收者”。不能成为“传播者”或只是影响力极小的“传播者”。而在web2.0时代,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改变我们的传统观念。但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出现后,尤其是诸如QQ群、博客、SNS等网络社区的出现,为我们架构了一个完全平等的、开放的、去中心化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而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社会的社会规范、文化、流行出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网络广告应运而生。 1网络广告的初级形式被受众屏蔽,效果尴尬 最初的网络广告就是网页。当越来越多的商业网站出现后,怎么让消费者知道自己的网站就成了一个问题,广告主急需要一种可以吸引浏览者到自己网站上来的方法,而网络媒体也需要依靠它来赢利。第一种网络广告形式就是网幅广告(banner),它和传统的印刷广告有点类似。但是有限的空间限制了网幅广告的表现,它的点击率不断下降,目前平均的网幅广告点击率已经不到1%。网络广告的早期形式还有:Web站点、横幅、按钮、赞助、插播广告和分类广告等。这些以网页为主要载体广告在网络技术不断进步、消费者处理能力的提升以及消费者对广告的倦怠的今天,其发挥的传播威力越来越小。人们对这些混杂在各类海量信息的这些网络广告视而不见,有时甚至达到深恶痛绝的地步。 2“病毒性网络广告”成为高效手段,凸显魔力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里,靠着人类传播信息的天性以及人们对其的高度信赖,口碑这个本来在店铺、字号没有出现之前就现实存在的人类最原始的行销广告,通过让消费者把握主动权的传播手段,在今天又被人们重视起来。病毒性网络广告是病毒性营销的一种表现形式,病毒性营销(viralmarketing)利用的是用户口碑传播的原理,指网络媒介信息向病毒一样传播扩散,信息被快速复制传向数以万计数以百万计的网民。成功开启病毒营销模式先河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免费电子邮件服务提供商Hotmail,在其成功后,许多著名的网络公司也尝试成功运用了该营销模式。并且飞利浦、保洁、宝马和索尼等传统广告大户也开始借助公司网站,或YouTube等专业视频分享网站,上传一系列广告宣传短片,以较低的成本启动病毒营销战略。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也采用这种模式,病毒式网络营销开始步入主流营销手段的行列,并逐步掀起了一股“病毒网络广告热”。 二、“病毒性网络广告”创意对传统广告创意的革命性变革 广告创意是指广告中有创造力地表达出品牌的销售讯息,以迎合或引导消费者的心理,并促成其产生购买行为的思想。优秀的广告创意往往能够通过大胆新奇的手法来制造与众不同的

司法考试刑法历年真题答案解析(三)

司法考试刑法历年真题答案解析(三) 1.关于刑法解释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将盗窃罪对象的“公私财物”解释为“他人的财物”,属于缩小解释 B.将《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出售假币罪中的“出售”解释为“购买和销售”,属于当然解释 C.对随身携带枪支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以外的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解释为以抢劫罪定罪,属于扩张解释 D.将信用卡诈骗罪中的“信用卡”解释为“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属于类推解释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刑法解释。 A项中,盗窃罪的对象“公私财物”都属于他人占有的财物,“他人的财物”的解释,去除了“他人占有”的限制,扩大了盗窃的对象,属于扩张解释。 B项中,将“出售”解释为“购买和销售”,属于扩张解释,并不是当然解释。当然解释,即刑法规定虽未明示某一事项,但依形式逻辑、规范目的及事物属性的当然道理,将该事项解释为包括在该规定的适用范围之内。故B项说法错误。 C项对抢劫罪的认定进行了扩张解释,说法正确。 D项中,对“信用卡”的功能进行了扩张解释,故D项说法错误。 2.关于犯罪主体,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女,43岁)吸毒后强制猥亵、侮辱孙某(智障女,19岁),因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主体只能是男性,故甲无罪 B.乙(15岁)携带自制火药枪夺取妇女张某的挎包,因乙未使用该火药枪,故应当构成抢夺罪 C.丙(15岁)在帮助李某扣押被害人王某索取债务时致王某死亡,丙不应当

负刑事责任 D.丁是司法工作人员,也可构成放纵走私罪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犯罪主体。 A项中,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行为。该罪的犯罪主体同样可以是女性。所以A项说法错误。 B项中,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为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携带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机械进行抢夺,这种携带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行为,因而只要携带这些凶器进行抢夺,就应定为抢劫罪,所以B项说法错误。 C项中,非法拘禁致人重伤或者致人死亡都是在非法拘禁过程中过失致人重伤或者致人死亡,是非法拘禁的结果加重犯。而15岁的人对过失致人死亡不负刑事责任,所以C项说法正确。 D项中,放纵走私罪是指海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放纵走私,情节严重的行为。司法工作人员不能成为放纵走私罪的犯罪主体,所以D项说法错误。 3.关于正当防卫,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制服不法侵害人后,又对其实施加害行为,成立故意犯罪 B.抢劫犯使用暴力取得财物后,对抢劫犯立即进行追击的,由于不法侵害尚未结束,属于合法行为 C.动物被饲主唆使侵害他人的,其侵害属于不法侵害;但动物对人的自发侵害,不是不法侵害 D.基于过失而实施的侵害行为,不是不法侵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正当防卫。 A项中,不法侵害人已被制服,意味着不法侵害不可能继续侵害或威胁法益,

《治安管理处罚法》与《刑法》的衔接问题研究

《治安管理处罚法》与《刑法》的衔接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一些规定与《刑法》的一些规定产生了竞合。本文从《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章规定的违反治安管理的四大类行为及其处罚,探讨其与《刑法》规定的相关犯罪行为及其处罚的衔接问题。 【关键词】《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衔接 《治安管理处罚法》与《刑法》均以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确保社会公共安全,保障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合法权益为立法目的。两者对具体的违法、犯罪的行为规定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因此产生了两者的法律衔接问题。 1.《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处罚与《刑法》的衔接 《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应理解为其对社会的危害较小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较大的行为,则是犯罪行为,需要适用《刑法》。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破坏依法进行的选举秩序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而《刑法》第二百五十六条规定在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时,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等手段破坏选举或者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由此可见,《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定破坏依法进行的选举秩序的行为处罚与《刑法》相关规定均有“情节较重”或“情节严重”,这不是两者的衔接点。《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定破坏依法进行的选举秩序的行为往往不具备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法》相关规定的行为具备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此两者的衔接点就是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2.《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处罚与《刑法》的衔接 《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应理解为情节较轻的行为。情节较重或情节严重的行为,则是犯罪行为,需要适用《刑法》。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的,处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而《刑法》第一百三十条规定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或者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由此可见,《治安管理处罚法》中非法携带枪支等行为与《刑法》相关规定的行为不同点就是,一个是情节较轻另一个是情节较重或情节严重。因此两者的衔接点就是情节的轻重程度。 3.《治安管理处罚法》中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处罚与《刑法》的衔接

刑法理念与刑法解释(一)

刑法理念与刑法解释(一) 关键词:刑法解释/刑法理念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列举并分析偏离刑法理念进行刑法解释的现象与原因,论述了刑法解释应当以刑法理念为指导。 “法的理念作为真正的正义的最终的和永恒的形态,人在这个世界上既未彻底认识也未充分实现,但是,人的一切立法的行为都以这个理念为取向,法的理念的宏伟景象从未抛弃人们。”(注:德]H·科殷:《法哲学》,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第213页,第165页,第9页。)“法理念是以三个基本价值的紧张关系表现出来的,这三个基本价值是正义、合目的性与法的安定性。……正义是形式的理念,无数的法规范根据正义采取其形式,即采取对万人平等对待和由法律规制的普遍性。而其内容必须由与正义不同的、因而与正义并列的、也属于法理念的原理来决定,这个原理就是合目的性。”(注: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入门》,碧海纯一译,东京大学出版会1973年版,第33~34页。)但实质合目的性是相对的,需要制定法律予以确定。于是产生法的安定性理念,即法是实定的,实定法本身是安定的,作为法的基础的事实必须尽可能准确无误地予以确定,不轻易变更实定法。显然,上述正义是指狭义的正义即平等、公平,而三个法理念可以用广义的正义理念来概括。(注:德]亚图·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55页。如无特别说明,本文以下所称正义理念皆从广义,而且在等同意义上使用“刑法理念”与“正

义理念”两个术语。) 法的安定性表现在刑法领域就是罪刑法定主义;法的合目的性具体于刑法上则是保护法益(包括行为人的自由);法的平等性在刑法(包括立法与司法)上的要求则是平等对待被规制的行为,相同犯罪行为应相同地对待与处理,不同的犯罪行为应予以有差别的且符合其本质的对待与处理,而且要实现罪刑相适应。由此可见,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目的与基本原则,都是对刑法理念的表述,即第2条表述了合目的性的理念,第3条表述了法的安定性的理念,第4条与第5条表述了法的平等性理念。 法解释是指探求规范的法律意义,刑法解释也不例外。狭义的刑法解释是指探求作为文本的成文刑法的法律意义;广义的刑法解释则可谓刑法的适用,使规范与事实进入对应关系,解释规范、剪裁事实并且目光不断地往返于规范与事实之间,从而形成结论。 一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复杂社会与重视人权的法治时代,不可能直接根据刑法理念定罪量刑。因为,正义“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注: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而“法律应当是客观的,这一点是一个法律制度的精髓”。(注:英]G·D·詹姆斯:《法律原理》,关贵森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第50页。)如果直接根据刑法理念认定犯罪,必然损害刑法的安定性。所以,刑法理念必须具体化、实证化。在成文刑法将刑法理念具体化、实证化之后,还

网络时代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网络时代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网络时代下企业实现市场营销策略转变的意义和作用,其次分析了网络时代下企业市场营销转型发展的优势及市场营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一系列网络时代下企业开展市场营销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网络时代;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一、网络时代下企业实现市场营销策略转变的意义和作用 (一)基于企业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确保企业产品的正常生产及销售。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有效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进行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及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保持自身优势,企业必须寻求营销策略的改革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及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营销活动。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时代下对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应当是基于市场竞争的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的。(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优秀的市场营销策略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占领市场,精准找到目标客户,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提高其经济效益。由此我们得知,企业的营销策略直接决定着其后期可持续发展。例如,大多数中大型优秀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会非常注重市场营销主要目标及方针策略,通过加强营销推广,提高其经济收益。基于网络时代的现代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管理的过程中要深入分析经济市场的主要趋势,明确目标客户的实际需求,对营销策略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改革,从而促进企业逐渐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网络时代下企业市场营销转型发展的优势 (一)有效降低企业市场营销成本。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和引导下,企业要想占据市场份额通常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如果在营销过程中受部分人为及外界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综合成本会不断增加。随着网络技术及网络平台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当前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不会过多的受到外部环境的限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部分营销计划,从而实现市场营销的灵活性和自由性。企业可以直接

互联网广告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发展

互联网广告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发展陈保 摘要:文章在分析大数据特点的前提下,针对大数据时代下广告的新特点,重点描述了互联网广告传播模式和互联网模式下大数据时代广告和传统广告模式的区别,及大数据时代广告传播的精准因素。提出在大数据时代下,广告的价值就是大数据的价值转化,并且利用算法实现对受众人群的精准定位。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广告;传播模式;营销模式 数据显示,目前互联网数据每年以60%左右的增速在增长,互联网信息总量每2年就翻1番,每天产生的数据比互联网产生以前所有数据的总和还多,真正的大数据时代到来了。这些大数据里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有人曾经预言,未来属于将数据转换成产品的公司和人们。这些大数据里也隐藏着消费者巨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当然也会为整个广告行业带来巨大的变化。 1.大数据的特点 相对于一般意义下的数据,大数据具有以下特点:(1)体积大,所占空间大。互联网产生的数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高速增长,计量单位己经不能用GB来计量了,它从GB 到TB到PB不断地升级,甚至需要用EB和zB来计量大数据的大小。(2)多样性。大数据不是结构型数据结构,它表现出多种形式,数据种类和样式各种各样。(3)互联网下的大数据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可以用来进行数据挖掘及分析,得出一些可以指导行业发展的有用数据。(4)高频处理速度。因为数据太大,所以大数据要求有比处理一般数据更加有效高速的技术,只有对大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和调用,才能发挥出其巨大的价值。 大数据的到来使互联网广告增加了更多的技术含量,广告商家为了精准地找到广告合适的受众群体和实现以人为本的广告理念,就需要网络中的数据支持。 2.大数据下互联网广告的新特点 2.1广告内容更有针对性 大数据时代下,广告商更加注重广告的针对性,能通过大数据的数据分析有效地得出广告受众群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向,因此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达到最好的广告效果。在大数据下,广告由以往的向广告专业机构购买媒体资源转向向广告交易中心购买广告受众群消费习惯。从广告交易中心得到大数据,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广告受众群的基本爱好、消费习惯等,比如针对小学生家长的广告行为,通过数据分析出这个家长平时对什么样的培训或是玩具有兴趣,在给这位家长投放广告的时候就会有针对性地投放这些广告,在大数据下,这些比较容易做到。 2.2提高广告决策效率 在互联网大数据产生前,广告的投放要想做到针对性强,广告效果好,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并从数据不是很大的样本中提取受访者的消费趋向,从而为广告商提供广告投放依据。由于样本较小,且针对性不强,有些广告得不到很好的理论支持,这给广告的设计、理念、投放等都带来巨大的影响,有时候会让一个广告失败。有了大数据后,广告公司可以对大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结论,排除了广告团队对消费者心理的揣摩和推测成分,这样投放的广告效果要远远高于人力调研市场所决策的广告。 2.3广告变换高效 传统广告以平面媒体广告为主,广告的投入往往是集中投放,而且如果变换广告成本会非常高。由于前期的市场调研不可能样本非常大,所以有时候集中投放模式下会发现广告投放有偏差,但是改正过来也要有非常大的成本和勇气。在大数据时代下,特别是当今数字媒体时代下的广告投放,经过大数据的分析所得出的消费者行为习惯已经很接近现实,广告的投放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且基于互联网的广告制作的成本也大大降低,广告的变换不会引起

2009年刑法真题

2009年刑法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本部分含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关于刑法解释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将盗窃罪对象的“公私财物”解释为“他人的财物”,属于缩小解释 B.将《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出售假币罪中的“出售”解释为“购买和销售”,属于当然解释 C.对随身携带枪支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以外的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解释为以抢劫罪定罪,属于扩张解释 D.将信用卡诈骗罪中的“信用卡”解释为“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属于类推解释 2.关于犯罪主体,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女,43岁)吸毒后强制猥亵、侮辱孙某(智障女,19岁),因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主体只能是男性,故甲无罪 B.乙(15岁)携带自制火药枪夺取妇女张某的挎包,因乙未使用该火药枪,故应当构成抢夺罪 C.丙(15岁)在帮助李某扣押被害人王某索取债务时致王某死亡,丙不应当负刑事责任 D.丁是司法工作人员,也可构成放纵走私罪 3.关于正当防卫,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制服不法侵害人后,又对其实施加害行为,成立故意犯罪 B.抢劫犯使用暴力取得财物后,对抢劫犯立即进行追击的,由于不法侵害尚未结束,属于合法行为 C.动物被饲主唆使侵害他人的,其侵害属于不法侵害;但动物对人的自发侵害,不是不法侵害 D.基于过失而实施的侵害行为,不是不法侵害 4.甲遭乙追杀,情急之下夺过丙的摩托车骑上就跑,丙被摔骨折。乙开车继续追杀,甲为逃命飞身跳下疾驶的摩托车奔入树林,丙一万元的摩托车被毁。关于甲行为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属于正当防卫 B.属于紧急避险 C.构成抢夺罪 D.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 5.甲因父仇欲重伤乙,将乙推倒在地举刀便砍,乙慌忙抵挡喊着说:“是丙逼我把你家老汉推下粪池的,不信去问丁。”甲信以为真,遂松开乙,乙趁机逃走。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不成立故意伤害罪 B.甲成立故意伤害罪中止 C.甲的行为具有正当性 D.甲成立故意伤害罪未遂(不能犯) 6.关于教唆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唆使不满16周岁的乙强奸妇女丙,但乙只是抢夺了丙的财物一万元后即离开现场,甲应成立强奸罪、抢夺罪的教唆犯 B.教唆犯不可能是实行犯,但可能是帮助犯 C.教唆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成立吸食、注射毒品罪的教唆犯 D.有的教唆犯是主犯,但所有的帮助犯都是从犯 7.甲、乙共谋行抢。甲在偏僻巷道的出口望风,乙将路人丙的书包(内有现金一万元)一把夺下转身奔逃,丙随后追赶,欲夺回书包。甲在丙跑过巷道口时突然伸腿将丙绊倒,丙倒地后摔成轻伤,甲、乙乘

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诉法

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条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刑诉法 第一百七十二条人民法院对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诉。本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三项规定的案件不适用调解。 第一百七十条自诉案件包括下列案件: (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刑诉法司法解释 第一条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包括: (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1、侮辱、诽谤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2、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刑法第二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 3、虐待案(刑法第二百六十条第一款规定的); 4、侵占案(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的)。 (二)人民检察院没有提起公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1、故意伤害案(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 2、非法侵入住宅案(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规定的); 3、侵犯通信自由案(刑法第二百五十二条规定的); 4、重婚案(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的); 5、遗弃案(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规定的); 6、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一节规定的,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7、侵犯知识产权案(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七节规定的,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8、属于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对被告人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 对上列八项案件,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对于其中证据不足、可由公安机关受理的,或者认为对被告人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应当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已经作出不予追究的书面决定的案件。

浅析网络时代的营销策略

浅析网络时代的营销策略 摘要: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上消费也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购物方式,由于网络消费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的商品,能够突破空间的限制,并能给消费者带来个性化的商品,因此,网络时代的营销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消费者的消费特征出发,采用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的营销对策,扩大商家的销售规模。 关键词:网络时代消费特征营销策略 伴随着2015年“两会”提出“互联网+”概念,电子商务产业不断发展,网络经济以其独特的优势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转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生活习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网民数量也呈爆发式增长,消费者的购买特征、消费需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网络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笔者通过向16家购物网站发出156份问卷并进行分析,发现网上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个性化的消费心理 网络信息的发展,使网上消费者与供应商的互动交流更加密切,尤其是网络消费的主力军“90后”,人们更多地注重商品的个性化与差异性,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要求供应商提供适合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定制产品。在网络销售中商品种类和数量繁多,这使消费者在商品购买中有巨大的选择性。 2.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 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与传统消费模式下的消费心理一致。在网络消费中,网站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要求进行商品排序,例如,按照价格、销量、更新时间等。在调查问卷中,认为网络购物价格便宜的消费者占80%,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认为网上价格比实体店的价格便宜,从而选择网络消费。 3.便利、快捷的消费理念 便利、快捷是网络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缺少去实体店浏览、消费的时间,网络消费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将最多的样品、最新的款式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消费者可以边工作边消费,通过网上银行或货到付款的方式支付,享受快递上门服务,真正体验消费便利、快捷的特点。 二、网络时代制约消费者消费的因素

正义与法益规制下的刑法解释_读张明楷教授_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_

第21卷第5期长春大学学报Vol.21No.5 2011年5月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May 2011 收稿日期:2011-04-10 作者简介:毛舒逸(1987-),女,江西抚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刑法研究。 正义与法益规制下的刑法解释 ———读张明楷教授《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 毛舒逸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北京100088) 摘 要:作为联结刑事立法和刑法适用桥梁的刑法解释,是实现正义和刑法目的的重要途径。发挥宏观指引作用 的正义理念与起中观规制作用的法益的契合点是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均衡原则。刑法解释者应当心怀正义,围绕法益这一核心概念, 在罪刑法定与罪刑均衡两大原则的制约下,目光往返于生活事实和刑法规范之间,充分运用各种刑法解释方法,从定罪与量刑方面对刑法条文做出最合理而圆满的解释,从而保护法益,促成刑法正义的实现。关键词:正义;法益;刑法解释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1)05-0095-04 张明楷教授将其基本理念运用于中国刑法分则的演绎和论证, 推出了《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该书一改传统刑法分则著作对刑法条文逐条逐款解释 的体例,从整体着眼,综合分析,其中的理论分析和实例论证,相互交织,娓娓道来,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迎面吹来,令人耳目一新而深感惬意,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者对法律匠心独运的解释和对人权的深深维护。 全书共十三章,论述了刑法分则解释中的十三个问题。本文对全书的内容大致做如下逻辑把握: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说明了刑法解释的基本理念及宏观上的总体把握;第五章论述了法益对解释构成要件的重要指导意义,而第六、七、八章实质上都是 法益与要件的关系问题上的展开与延伸;第三、四、九、十、十一、十二和十三章则为正义与法益对刑法 解释进行规制的具体问题。三个部分宏观把握、中观切入、微观阐述,三者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得益彰。由此,不难发现,正义与法益是作者解释刑法分则的理念与原则。从宏观上说,正义可谓是永驻心间的神圣信仰,而法益则是从中观角度对分则条文进行解释的有力指导武器。 1正义理念对刑法解释的宏观规制 正义,是人类不断追求的价值观。由于中外各 民族文化传统不同,对“正义”的具体理解也会存在 差异。正如博登海默所说 :“正义有着一张普罗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 大不同的面貌。”[1] 尽管如此,正义仍存在一个共同 的基础,即“人们应当像自然界中‘正、端、直、平’的 事物一样, 以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来面对人文世界”。[2] 而正义又永远与自然法相连,可看作是自然 法的本源。制定法以自然法为价值指导,自然要在设计法律条文时体现正义,以在应用时实现正义。张明楷在开篇便强调“作为解释者,心中当永远充满正义,目光得不断往返于规范与事实之间。惟此, 才能实现刑法的正义性、安定性与合目的性。”所以,解释法律时,应当以正义理念为指导,运用合理 的解释方法得出正义的解释结论。倘若法律条文确实有歧义,则应当根据个案情况合理解释条文之后,通过合法正当的程序提出意见,而不是在解释法律的时候一味抨击立法。 1.1罪刑法定原则下的解释方法 作为刑法生命的罪刑法定原则,发展到现代,其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民主要求刑法必须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保护人民的利益和自由,这也是现代法治的基础。尊重人权即保障国民的预测可能性,在解释法律的时候不能超出国民的预测可能性范围。在纷繁复杂的今天,价值取向与利益追求越来越多元化,解释者要最后得出正义的结论,就必须平衡好限制自由与保护自由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情形中学会运用不同的解释方法。 罪刑法定原则下,对刑法条文进行文义解释是首要的。“就法律之本文,依其章句,绎其文理,以 求其涵义所在” 。[3]但这种解释方法不是万能的,语言文字的含混性与模糊性衍生了其他解释方法:扩

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策略

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策略 一、针对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营销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研究不断的深入,使得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开始普及了,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较为快速,导致国内的一些传统企业的市场营销模式以及渐渐满足不了现代化网络信息的市场要求了,这就使得国内的一些企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并且,新时代网络信息时代对国内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以及经济发展进行很大的冲击,导致部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下降,经济收益大幅度下滑[1]。为了能够保证企业的经济收益以及市场竞争力,推动国内企业的全面发展,就需要对这些企业的市场营销模式进行转换,让其可以有效的适应新时代网络的经济市场,保证自身的收益。 在转变前应对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的发展需求进行分析。首先,在目前网络信息较为普及的时代下,企业的市场经济范围已经逐步扩大。在市场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市场的范围主要还是靠着时间以及空间两种因素组成的,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消费是不受时间的因素所限制的,消费者可以随时进行消费,并且不用考虑商家关门停业的情况,从空间的角度来看,人们进行消费时可以不再受到任何的地方地域的限制,能够通过互联网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商品来进行消费,使得无跨界消费的目标逐渐实现[2]。而且,在目前的网络经济时代下,人们的支付手段越来越多,其支付的更加便捷。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不断的普及,人们的消费方面越来越方便,且购物越来越频繁和传统的消费模式有了一定的转变,比如传统的消费只能在一些实体店进行消费,且使用的支付方式为现金、信用卡的形式来进行支付。但是在网络信息化普及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网上支付以及APP在网上进行消费,并且消费比起以往更加快捷,这也是目前网络信息化技术普及的重要体现[3]。 二、针对目前网络市场营销模式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虽然现代网络信息化技术已经普及,但是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会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就目前的信息化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说,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的,而且网络环境较差,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网络信息化建设进行完善。信息化时代发虽然展讯速,但是还是存在这些许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解决,那么就会对网络技术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2.1网络营销水平较差,服务水平较低

网络时代的营销

网络时代的网络营销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由以前的以报纸、广播、电视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变为电视、网络为主要方式,而且网络占绝对大的量。对于企业来说必须积极利用新方法变革经营理念、经营组织、经营方式和经营方法,以新的营销方式促使企业快速发展。网络营销是适应网络技术发展与信息网络时代社会变革的新生事物,其成本低、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地域限制、形象生动、可双向交流、反馈迅速等特点显示出传统营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必将成为21世纪的新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传统营销网络营销市场营销

目录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使信息的传播方式以及传播的速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必然引发传统企业商务模式和结构的变革,并对传统市场营销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爆炸和市场急剧变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企业依靠传统的营销媒体和手段,要想在茫茫人海中准确寻找到对自己产品有需求的客户变得越来越难,同时客户和消费者要在浩浩的企业或产品之林寻找到自己满意的商品也绝非易事。营销与沟通的成本越来越高、过程越来越困难。网络改变了商家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迫使传统的营销模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网络营销的出现给企业以及濒临倒闭的工厂一个很好的机会,同时对传统的营销方式及结构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传统的营销模式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以及市场发展的需要。企业需要调整、变革以更好的发展自己的企业,提高自己商品的市场份额,提高品牌效应。 一、网络营销的概念及特点。 1、网络营销的概念: 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一书作者)将网络营销定义为:“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其同义词:网上营销、互联网营销、在线营销、网路行销等。这些词汇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笼统地说,

法考与司法考试之刑法概述真题与解析

(单选题)老板甲春节前转移资产,拒不支付农民工工资。劳动部门下达责令支付通知书后,甲故意失踪。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立即抽调警力,迅速将甲抓获。在侦查期间,甲主动支付了所欠工资。起诉后,法院根据《刑法修正案(八)》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认定甲的行为,甲表示认罪。关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刑法修正案(八)》增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体现了立法服务大局、保护民生的理念 B.公安机关积极破案解决社会问题,发挥了保障民生的作用 C.依据《刑法修正案(八)》对欠薪案的审理,体现了惩教并举,引导公民守法、社会向善的作用 D.甲已支付所欠工资,可不再追究甲的刑事责任,以利于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 【参考答案】D 【考点】罪刑法定原则: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解析】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仍应追究刑事责任,只是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换言之,并不能因为行为人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报酬,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就对其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A、B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立法,是对作为弱势群体的劳动者的合法财产权的保护,的确有保障民生的考虑;公安机关积极破案解决社会问题,发挥了保障民生的作用,故AB项说法正确。 C项法院的判决,体现了对罪犯甲的惩罚、教育,有助于实现一般预防的刑罚目的,因此,依据《刑法修正案(八)》对欠薪案的审理,体现了惩教并举,引导公民守法、社会向善的作用,故正确。 D项,根据刑法规定,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本案中甲只是支付了劳动报酬,而没有承担相应赔偿责任,所以,不能适用上述“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规定。故D项错误。 综上,本题选D。

规范刑法的理念解释与适用

规范刑法的理念解释与适用 在规范刑法之争上,行为无价值更具有理论优势。结果无价值在被害人同意问题上不能贯彻到底。法益的概念同样具有模糊性,只是经验性的后天裁判工具,不具有规范的先验自在性,因此不能单独成为违法的判断基准。行为无价值认为,在裁判规范上,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不是被害人决定的,也不是客观上结果的利益大小单独决定的,而是应当由法益和规范共同决定的。规范是法益侵害处罚的基础,我国现行国情不宜实施结果无价值,采取结果无价值和行为无价值相结合的新行为无价值较为适宜。 标签:规范论;刑法理念;司法适用;解释 学术之盛需要学派之争,与大陆刑法学的历史轨迹相似,我国刑法学派之争的要点,也已经超脱了单纯新派主观和旧派客观主义的窠臼,在客观主义刑法观的内部,形成了违法论的结果无价值和新行为无价值的对峙。所谓结果无价值,是指刑法中违法判断的标准只考虑行为人对社会事实及法益有无造成侵害,而不考虑规范或社会关系危害的影响,行为无价值的刑法理念是指在法益侵害的基础上,还要考虑行为人有无侵害规范或产生动摇法规范危险的影响,以此判断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理论上,在未遂犯、被害人同意和违法阻却事由问题上,结果无价值的刑法观都会产生疑问和适用困境,在我国采用行为无价值的理念是妥当的。 一、未遂犯危险的规范认定 在刑法认定的犯罪危险问题上,结果无价值刑法观认为,行为无价值以规范违反来限制法益侵害划定的违法标准,在理论上应当比结果无价值的入罪范围小,可是事实上在不能犯和未遂犯的区分上,行为无价值却处罚了更多的未遂犯,形成了逻辑上的缺陷。笔者以为,这个批评不成立: 第一,从处罚范围上看,刑法并不是绝对的处罚越少越好。应当处罚而不处罚的,就是对国民保护机能的弱化和行为规范引导的不作为。单纯形而上的讲结果无价值或行为无价值处罚范围的大小并没有强硬的说服力。扩张不能犯的范围表面上粉饰了刑法谦抑性和人权保障的口号,实际上有悖于罪刑法定和严格的刑罚阶梯,并不能体现结果无价值理论的优越性。 第二,从违法判定基准上看,不能犯上两论的分歧,集中于行为对法益损害危险的有无:结果无价值采取事后的纯客观的科学判断;行为无价值则采取事前的行为人及一般人认识的事实的主客观判断。结果无价值的客观危险说,方法论仍然停留在结果的实害犯层面,即要求作为未遂犯处罚的行为必须在客观上有一个对应的侵害结果。如以为是活人而实际上是死人的射杀行为,黎宏教授认为只能是不能犯。可是,以杀人的故意实施了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只是因为没有出现既遂犯的结果就作为不能犯处理并不妥当。

浅谈网络时代的市场营销

浅谈网络时代的市场营 销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浅谈网络时代的市场营销 摘要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了全新的网络经济时代。网络带动市场营销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销售方式,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接受,网络能让人及时的了解市场信息,大范围的进行市场调查,减少产品的成本,价格更加合理化,更深入大众的生活。网络时代的市场营销对传统的企业营销方式提了挑战。本文探讨了互联网对当代企业营销管的深刻影晌,分析了网络经济时代的营销发展趋势。 关键词: 网络,经济市场,营销影响,发展? 目录

第一章网络经济时代的营销发展趋势分析 营销的实质就是交换,信息网络技术改变了交换,原来的流通是实体流通,而在网络情况下是虚拟的。它可以超越国界,可以渗透到每一个有人居住的地方。交换的时间更灵活,可以不间断。交换的透明度大大提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网络营销的发展,而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成为了网络营销发展的原动力。呈现了网络经济时代的营销发展的四大趋势: 1.营销市场空间无缝化 传统营销是以“物理市场”为营销空间—商店购物,而信息技术创建了“时空市场”网上购物。打破时空限制实现的需要的充分满足,又可激发与创造新的需要。 2.消费者主导化和个性化 到了网络时代,消费者将成为整个交易中的相对强的主导者,权力由卖方转向买方。消费者主导化和个性化是网络时代的普遍形态,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总的趋势。 3.竞争合作生态化 基于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即时共享成为可能,使协作各方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大大增强,企业对于不同的企业的经营成本可进行比较,从而能做出最经济的选择。 4.营销创新与技术进步同步化 纵观企业营销发展的历程,营销创新都与技术进步密不可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加速了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产品;使传播手段不断

大数据时代的精准广告

近两年,互联网行业正在经历一系列深刻变革,如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如web2.0的兴起,如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的开启。这些变革,让沉寂多年的网络广告生存法则岌岌可危,技术革新带来的驱动效应正在倍增显现,充满想象增长空间的创新商业模式正在慢慢浮出水面。 而新的行业大洗牌来临之前,传漾科技代表的一类新兴技术公司,早便已开始了自己的探索和布局,成功抢占了未来先机。 从技术先行者到交易所 在国际领域,RTB实时竞价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互联网企业和广告主的选择——媒体供应方希望最大化的提高某一广告位、某一时段的价值,更有效利用自己的资源;需求方广告主则希望用最少的钱取得最大的广告效果,提高了投资回报率,对网络广告的购买行为也从单纯的注重流量和点击的“购买媒体”向注重有效客户的“购买受众”转变。 传漾技术副总裁王跃告诉记者,以技术起家的传漾,在2009年创立之初便是携带着正宗的RTB基因,其最早开发出的Dolphin广告发布协作平台及Eagle 广告监测协作平台一直保持业内领先水平。 Dolphin是传漾科技总结了行业过去近10年经验、自主研发的一套适合大中型垂直媒体和联盟使用的广告发布系统。它重建了一套新一代高效投放内核,推出更人性化的桌面式流程界面,扩展了广告的发布管理结构理念,同时又摒弃了一些传统广告投放系统中僵化、不符合时代规范的逻辑功能。Dolphin首创的ONE-TAG技术、首次应用于广告系统的MVC框架、强化的UI设计,让行业系统软件更贴近网络人士的习惯。

目前,Dolphin通过核心技术优势服务于众多大型垂直网络媒体,例如汽车之家、东方财富网、天极网等,其2012年的市场覆盖率已达60%,是商用网络广告发布系统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产品,而基于Dolphin广告发布系统每天发布近100亿次的广告。 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传漾同时还积累了、Max品牌广告网络平台、Mix效果营销网络平台、SamBa富媒体广告协作平台、TG媒体联合协作营销平台等一系列技术平台和营销解决方案、RT电子商务智能平台、移动互联网整合营销平台、Data网民数据智能引擎、并且沿供应方和需求方几条线均衡布局。 而随着这些实时竞价平台核心产品的成功建立,传漾也得以轻松完整的打造了DSP(广告主、代理商投放需求平台)、SSP(互联网资源管理与优化平台)和DMP(数据管理分析)三大平台,并以AdPlace竞价系统作为实时交易的枢纽——这也意味着传漾自身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营销技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