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输血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临床输血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临床输血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输血已成为临床抢救患者、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输血日益的重要,用血量的增加,输血不良反应也逐渐出现,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如何有

效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临床输血工作体会,对临床输血常见不良

反应及对策进行浅析。

1.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分为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两类,引起的相关疾病主要有过敏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

发热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和输血后紫癜、移植物抗宿主病、非心源性肺水、输注被细菌污

染血液的反应以及大量快速输血导致急性心衰等[1]。

2.常见输血不良的应对措施

2.1输血护士应把握的几点问题

2.1.1输血前护士应以高度责任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核对姓名、床号、血型、

交叉配血实验结果等,检查容器是否有破裂、标签是否完整、红细胞和血浆之间分界是否清楚、红细胞层是否呈紫红色、血液中是否有血块或气泡等,据报道床边核对环节失败占输血

操作程序的25%[2]。

2.1.2血液从储血箱取出后应在半小时内输入,不宜置久,200-300ml血液要求在3-4

小时内输完,避免溶血。

2.1.3冷藏血液不能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变性,加入钙剂、酸性或碱性药品、葡萄糖等

药物或高渗、低渗溶液,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

2.1.4在输注前,经检查符合输注条件后,先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凡输

两个以上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两者不能直接混合输入,其间应输入少量生理盐水,以免发

生反应。

2.1.5掌握输血速度,开始宜慢,每分钟15滴,观察15分钟后若伤员无不适,再根据

病情调节滴速,一般成人每分钟40-60滴,儿童15-20滴/分,大量失血病人速度稍快,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2.2输血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2.1.1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在输全血或血液成分期间,或输血后1-2小时内,体温升高1

度以上,并以发热、寒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输血反应。同时伴有头疼、出汗、恶心呕吐

及皮肤潮红者,其发生率在2.9%,占输血总反应率的52.1%。出现发热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但保持静脉输液通道,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保暖、解热、镇静,一般口服阿司匹林或

地塞米松等,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

2.2.2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包括单纯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更严重者出现呼吸障碍、休克等表现。对单纯性荨麻疹,一般严密观察,减慢输血速度,口服或肌注抗组织胺药物;

重度反应,立即停止输注,保持静脉通道通常;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有喉

头水肿者,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有过敏性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2.2.3溶血反应患者接受不相容红细胞或对其自身红细胞有同种抗体的供者血浆,使供

者红细胞或自身红细胞在体内发生异体破坏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患者可出现突发性头疼、心

前区紧迫感、剧烈腰疼、寒战、发热、呕吐、呼吸急促、烦躁、血红蛋白尿、溶血性黄疸、

休克、昏迷等溶血反应症状。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死亡率很高,一般认为输入200毫升以

上不相溶血即可引起死亡,也有人认为输入不相容血液30毫升就有可能死亡。溶血性反应

引起死亡的原因主要是休克、DIC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应立即停止输血,尽早尽快补充血容量,尽早利用利尿药物,应用碱性药物,预防DIC发生,进行抗休克治疗等。

2.2.4细菌污染反应是由于保存液或采血器具消毒不严,或采血、分血、输血时无菌条

件差所致。输入少量血(10-20ml)即出现高热、寒战、休克、皮肤黏膜充血等,是细菌污染反

应的特征。处置: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通畅,治疗以抗感染、抗休克及预防急性肾

功能衰竭和DIC为主。

2.2.5枸橼酸盐蓄积中毒和低钙血症在快速、大量输入血液保存液(枸橼酸盐、磷酸盐、

葡萄糖等),尤其是受血者伴有休克,组织灌输不足,肝肾功能不全,低温麻醉的情况下,可

发生枸橼酸蓄积中毒和低钙血症。临床表现:不自主的肌肉震颤、手足抽搐可为首发症状,

继而可出现心律不齐、心室纤维颤动,严重者可心跳停止死亡。处置:一旦出现枸橼酸中毒

及低钙症状,立即减慢输血速度,在另一侧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毫升;出现心律失

常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2.2.6凝血功能紊乱输入大量库存血后,容易造成血小板减少和部分凝血因子减少,导

致凝血功能障碍。有条件时,可同时输入少量新鲜血,也可输入浓缩血小板或新鲜冰冻血浆。

参考文献

[1] 邓永华,付德全,苏晓列.提高基层医院成分输血率初探.中国输血杂志,2008,18(4):363-364,

[2]王鸿雁,王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及护理要点,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2,33(3):156-157,

确定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确定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第一篇:确定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医院确定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概念:患者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一段时间内,出现一组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称为输血不良反应。 一、发热反应: 1、识别标准: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受血者体温升高1℃以上,以突然发热、畏寒伴或不伴寒颤为主要临床表现,且排除溶血、细菌污染及其他可能引起发热的输血反应。 2、处理:停止输血,该输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畅;高热时予以物理或药物降温,畏寒者需注意保暖;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每15~30分钟测生命体征一次;若需查找致病环节,应留输血前后血样和输血器具等,随时送检。 二、过敏反应: 1、识别标准:以荨麻疹、颜面部血管神经性水肿为特征,严重者可出现会厌水肿、支气管痉挛和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2、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改输生理盐水保持静脉畅通; 2)有呼吸困难和血氧饱和度下降应予以吸氧、心电监护,必要时行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 3)轻度过敏反应一般经抗过敏治疗可很快缓解,重度过敏反应应配合医师给予积极救治。 三、溶血反应: 1、识别标准:溶血反应是由于免疫性或非免疫性因素,使输入的红细胞在受血者体内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这类反应属于严重输血反应,分急性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24小时内发生的溶血反应。多见于ABO血型不合的输血者,在输入5~20ml血液后即可出现寒颤、发热、心悸、面色潮红、头胀、腰背部疼痛、恶心、呕吐、腹痛、呼

吸困难、烦躁、血红蛋白尿,可导致休克、急性肾衰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迟发型溶血反应多由于ABO以外血型不相容输血所致,以Rh系统不相容最为常见,表现为发热、黄疸、输血后血红蛋白不升高甚至下降,可有肝脾肿大,血红蛋白尿少见。 2、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消除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3)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4)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①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②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③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④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⑤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⑥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四、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1、识别标准:多因输入受细菌污染的血液所致。一般情况下,以高热、休克和皮肤充血为最常见特征。 2、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 2)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血液有细菌污染的可能;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以利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及处理预防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医、护处理及预防措施 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及护理处理 1、发热反应:是输血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轻者表现为畏寒,发热,一般体温在38℃左右,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重者个别可出现高热,烦躁不安,抽搐甚至昏迷。 根据症状轻重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无禁食的病人可口服布洛芬或物理降温,寒战时注意保暖;重症者应立即停止输血,予吸氧、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或静脉注射赖氨匹林、抗过敏等治疗,并严密观察病情。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卫生。并保留余血、输血器等送检。 2、过敏反应:症状轻者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畅。如出现呼吸困难者,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喉头水肿严重时可配合气管插管或者切开手术。若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根据医嘱给予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或者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 3、溶血反应:是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痛、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重者表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循环障碍,继发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以至血压降低等休克表现。严重的不合血输入后,因大量红细胞破坏,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一旦发生溶血反应,立即终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与医生联系,并保留余血,核对血型,重做交叉配血实验;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双侧腰部封闭,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防止肾小管痉挛,保护肾脏。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对少尿、无尿者按急性肾衰处理,出现休克症状时,立即配合抢救休克。 4、细菌污染:这类输血反应虽少见,但后果严重,轻者被误认为一般发热反应,重者即使输入少量也可立即引起寒战、高热、烦躁、休克、尿闭等剧烈反应。处理:立即停止输血。抢救以抗感染和抗休克为主。及早使用抗生素,以静脉滴注大剂量为宜。在血培细菌养结果未出来前,可先用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广谱抗生素,联合用药。将袋内剩血离心取底层直接做涂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各种措施频频出现,措施是管理学的名词,通常是指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方式、方案、途径,可以分为非常措施、应变措施、预防措施、强制措施、安全措施。什么样的措施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 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 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 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 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 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

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6、出血倾向 大量快速输血可因凝血因子过度稀释或缺乏,导致创面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出血等凝血异常。 7、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库血保存时间越长,血浆酸性和钾离子浓度越高。大量输血常有一过性代谢性酸中毒,若机体代偿功能良好,酸中毒可迅速纠正。对血清钾高的患者,容易发生高钾血症,大量输血应提高警惕。 此外,输注大量枸椽酸后,可降低血清钙水平,影响凝血功能。 二、输血标准和应急措施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 一、输血治疗,经管医生必须与患者或家属谈话,并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二、护士接到输血医嘱后,从电脑上打印标本采集条形码,正确准备试管。 三、护士根据医嘱,完善输血全套、血型、交叉配血等各项化验检查。 四、凡申请输注红细胞、全血者,护士必须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条码的试管床边核对患者腕带,信息核对无误后才能采血。 五、凡申请输注血小板、冰冻血浆或冷沉淀凝血因子者,一般情况下无需交叉配血。 六、同时有二名以上患者需进行血型检查或交叉配血时,必须一人一次分别采集血标本,严禁一次采集两名或以上患者的血标本。 七、护士采集标本并核对后,进行规范正确确认;将血标本与《临床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 八、输血科备好血液后,到输血科领取血液。 九、领血时,认真做好“三查十对”,核对相关信息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运送。 十、输血前、输血时、输血后,均应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应急处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应急处理措施 概念: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分类: 按照机制分: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反应 按照发生时间分:分急性和慢性输血反应 按照临床症状和体征分:溶血反应、过敏反应、发热反应、肺水肿、枸橼酸中毒、空气栓塞、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败血症等。 其中输注红细胞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最为严重,死亡率最高,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过敏反应最为多见。 临床按照病情的轻重分类及其处理流程如下: 1.第一类:轻度反应 1.1症状:局部皮肤反应:荨麻疹、皮疹 1.2体征:瘙痒 1.3可能的原因:超敏反应(轻度) 1.4应急处理: 1.4.1减慢输血速度。 1.4.2肌注抗组胺药。 1.4.3经过处理,30分钟内临床表现无好转迹象,或临床表现恶化,则按第二类反应处理。 2.第二类:中度反应 2.1症状:面部发红、荨麻疹、寒战、发热、烦躁、心跳加快、 2.2体征:焦虑、瘙痒、心悸、轻度呼吸困难、头痛、 2.3可能的原因:超敏反应(中重度)、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致热源和细菌污染2.4应急处理: 2.4.1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畅通。 2.4.2立即通知病人的主治医生和血库。 2.4.3将输血器连同剩余血液、收集的新鲜尿样和从另一只手臂采集的血样以及有关申请单,送血库和检验科分析。 2.4.4肌注抗组胺药,口服退热药或肛门塞退热栓剂药。对血小板减少患者注意

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2.4.5如患者表现出过敏反应症状(如支气管痉挛,喘鸣),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药。 2.4.6收集24小时的尿样送检,以确定是否发生溶血。 2.4.7如出现临床改善,换一袋血液重新开始输注,但速度要慢,并密切观察。 2.4.8如经过处理后15分钟患者临床表现未改善或者有恶化的趋势,按第九类反应处理。 3.第三类: 3.1危及生命的反应 3.2症状:寒战、发热、烦躁、低血压(收缩压下降大于20%)、心跳加快(心率增加20%以上)、血红蛋白尿(血尿)、不明原因出血(DIC) 3.3体征:焦虑、胸痛、输注部位疼痛、呼吸窘迫/呼吸短促、腰/背痛、头痛、呼吸困难 3.4可能的原因:急性血管内溶血;细菌污染,败血症休克;液体超负荷;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 说明: 3.4.1一旦发生急性输血反应,首先应该检查血袋上的标签和病人身份,如有不符的地方,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向血库了解情况。 3.4.2对于意识不清或者处于麻醉状态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唯一表现可能是低血压和难以控制的出血。 3.4.3正在发生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意识清楚的患者,可很快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症状和体征——输血后数分钟内,输血量只有5-10ml的时候即可出现。因此,必须在每袋血输注开始阶段密切观察患者。 3.5应急处理: 3.5.1 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畅通。 3.5.2静脉注射盐水,以维持收缩压。如血压低,在5分钟内开始输注并抬高患者的下肢。 3.5.3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面罩给氧。 3.5.4缓慢肌肉注射肾上腺素(浓度1:1000溶液),0.01mg/kg体重。 3.5.5如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如支气管痉挛,喘鸣),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药和支气管扩张药。

临床输血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临床输血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输血已成为临床抢救患者、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输血日益的重要,用血量的增加,输血不良反应也逐渐出现,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如何有 效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临床输血工作体会,对临床输血常见不良 反应及对策进行浅析。 1.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分为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两类,引起的相关疾病主要有过敏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 发热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和输血后紫癜、移植物抗宿主病、非心源性肺水、输注被细菌污 染血液的反应以及大量快速输血导致急性心衰等[1]。 2.常见输血不良的应对措施 2.1输血护士应把握的几点问题 2.1.1输血前护士应以高度责任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核对姓名、床号、血型、 交叉配血实验结果等,检查容器是否有破裂、标签是否完整、红细胞和血浆之间分界是否清楚、红细胞层是否呈紫红色、血液中是否有血块或气泡等,据报道床边核对环节失败占输血 操作程序的25%[2]。 2.1.2血液从储血箱取出后应在半小时内输入,不宜置久,200-300ml血液要求在3-4 小时内输完,避免溶血。 2.1.3冷藏血液不能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变性,加入钙剂、酸性或碱性药品、葡萄糖等 药物或高渗、低渗溶液,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 2.1.4在输注前,经检查符合输注条件后,先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凡输 两个以上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两者不能直接混合输入,其间应输入少量生理盐水,以免发 生反应。 2.1.5掌握输血速度,开始宜慢,每分钟15滴,观察15分钟后若伤员无不适,再根据 病情调节滴速,一般成人每分钟40-60滴,儿童15-20滴/分,大量失血病人速度稍快,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2.2输血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2.1.1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在输全血或血液成分期间,或输血后1-2小时内,体温升高1 度以上,并以发热、寒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输血反应。同时伴有头疼、出汗、恶心呕吐 及皮肤潮红者,其发生率在2.9%,占输血总反应率的52.1%。出现发热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但保持静脉输液通道,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保暖、解热、镇静,一般口服阿司匹林或 地塞米松等,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 2.2.2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包括单纯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更严重者出现呼吸障碍、休克等表现。对单纯性荨麻疹,一般严密观察,减慢输血速度,口服或肌注抗组织胺药物; 重度反应,立即停止输注,保持静脉通道通常;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有喉 头水肿者,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有过敏性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2.2.3溶血反应患者接受不相容红细胞或对其自身红细胞有同种抗体的供者血浆,使供 者红细胞或自身红细胞在体内发生异体破坏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患者可出现突发性头疼、心 前区紧迫感、剧烈腰疼、寒战、发热、呕吐、呼吸急促、烦躁、血红蛋白尿、溶血性黄疸、 休克、昏迷等溶血反应症状。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死亡率很高,一般认为输入200毫升以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引言 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措施,用于对输血受损的患者进行补充血液 或其成分。然而,临床上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输血不良反应。本文将从 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两个方面,探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问题。 一、原因分析 1. 免疫相关反应 输血后,由于供者和受者之间的免疫差异,患者免疫系统可能产生 抗体反应,导致输血不良反应。这种反应可表现为发热、寒战、皮肤 潮红、荨麻疹等症状。 2. 血液本身因素 输血时,供者的血液中可能存在某些病原体或致敏物质,当这些物 质被输入到受者体内时,可能引发患者的不良反应,如输血后感染、 输血后溶血反应等。 3. 输血操作不当 输血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输血速度过快、输血过量等。 二、应对措施 1. 免疫相关反应的应对

对于存在免疫相关反应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在输血前进行详细的评估和筛查,以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对于高风险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前期预防措施,如给予抗组胺药物或激素等。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一旦出现异常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 血液本身因素的应对 为了降低输血后感染的风险,供血机构应严格筛查供者的病史和体征,确保其血液符合安全标准。对于输血后发生感染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应的感染处理和治疗。另外,医疗机构也应建立完善的输血管理体系,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3. 输血操作的应对 为了减少输血操作不当因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输血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包括仔细核对患者和血袋信息,调整输血速度以及监测患者的输血反应情况。在输血过程中,还应定期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结论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多种多样,涉及免疫系统、血液本身因素以及输血操作等方面。对于临床医护人员而言,了解这些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对于提高输血安全性至关重要。因此,建议医疗机构加强相关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于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措施 输血是一种必要的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补充失血,改善组织缺氧等疾病,但是输血过程中会发生不良反应,如有些患者接受输血后会出现发热、荨麻疹、急性肺损伤等不适症状。因此,在输血前,输血过程中以及输血后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输血安全。 一、输血前的措施 1. 核对患者血型和输血品质 严谨核查患者血型和输血品质是确保输血安全的第一步。护士可以通过手写或电子记录患者信息和确认血型,再通过血库进行核对,确保血型一致。还要注意输血品质,避免输错血。 2. 了解患者过往输血史和药物过敏史 了解患者过往输血史和药物过敏史可以确定输血的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护士应仔细询问和记录患者输血的种类,时间以及过敏史,以便后续的处理。 3. 植入导管输血 采用植入导管输血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减少静脉插管造成的创伤和反应。同时,导管插管时也要注意消毒和插管技巧,避免感染和溢血等问题。

二、输血过程中的措施 1. 观察患者症状 输血过程中,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胸痛等,在发生异常症状后要迅速停止输血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2. 正确的输血速度和次数 输血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输血反应情况,适当调整输血速度和次数,避免过快过多的输血,造成输血反应。 3. 注意静水压 输血时,要注意静水压,特别是在输液过程中出现滞留等情况,要及时打开阿谷针,排出静水压,避免引起输血反应。 4. 保持环境卫生 输血时,要保持环境卫生,使用无菌器材,避免细菌感染和污染,这对于预防输血不良反应也非常重要。 5. 实时记录密切观察 在输血过程中,要实时记录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证件患者的输血反应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立即进行记录,并及时通知医生协助处理。 三、输血后的处理措施 1. 观察并记录患者症状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预案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预案 1、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速发反应,在输血后几 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2、过敏反应: 2.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 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2.2治疗: 2.2.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盐水。 2.2.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 给氧。 2.2.3抗过敏:地塞米松或氢化考地松,严重者使用肾上腺素。 2.2.4异丙嗪肌注; 2.2.5 10%葡萄糖酸钙加葡萄糖静注; 2.2.6对反复发生热性输血反应,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 洗涤红细胞输注。 3、发热反应: 3.1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 3.2按症状轻重处理:轻症:口服阿司匹林或物理降温;重症:吸氧、药物降温、抗过敏等治疗。

4、溶血反应: 4.1症状: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疼、头胀、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或显示输血疗效不佳。重者表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循环障碍、创面渗血,继发出现 黄疸、血红蛋白尿以至血压降低等休克表现。严重的不合血输入后,因大量红细胞破坏,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 4.2治疗:抢救重点在抗休克、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 4.2.1可适当补液,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新鲜同型血浆以增 加血容量。 4.2.2使用盐多巴胺、重酒石酸间羟胺等血管活性药以升高血 压及扩张肾血管。 4.2.3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等。 4.2.4出现少尿时在纠正血容量后适当用20%甘露醇、呋塞米 促进利尿。 4.2.5急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治疗。 4.2.6明确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可用肝素治疗。 5、细菌污染: 5.1症状:这类输血反应虽少见,但后果严重,轻者被误认为 一般发热反应,重者即使输入少量也可立即引起寒战、高热、烦躁、休克、尿闭等剧烈反应。 5.2治疗: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一、引言: 临床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措施,但不良反应的发生不可避免。本文将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提高临床输血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二、输血不良反应分类及发病机制: 1、输血不良反应主要可分为血型不符反应、输血反应和传染性 疾病传播三类。 2、血型不符反应是由输血前未进行足够血型鉴定或出现输血错 误所引起。输血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和急性肺损伤等。传 染性疾病传播主要涉及乙肝、丙肝、人免疫缺陷等。 三、血型不符反应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原因分析: a:输血前未进行足够血型鉴定; b:输血过程中出现输血错误。 2、应对措施:

a:实施严格的输血前血型鉴定; b:输血过程中进行多人核对; c:完善输血信息系统,确保输血过程准确可靠。 四、输血反应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过敏反应的原因: a:输血时未充分了解受血者过敏史; b:输血时未进行预防过敏措施。 2、过敏反应的应对措施: a:输血前详细询问受血者过敏史; b:根据过敏史做好预防措施,如预先使用抗过敏药物。 3、溶血反应的原因: a:输血时未进行充分的鉴定和配型; b:输血过程中出现体温升高、胸痛等症状。 4、溶血反应的应对措施: a:根据受血者的血型和抗体情况进行准确的配型; b:输血前进行充分的鉴定和检测。 5、急性肺损伤的原因:

a:输血时使用了损伤肺组织的血液制品; b:输血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症状。 6、急性肺损伤的应对措施: a:选择符合标准的血液制品,如新鲜血浆; b:注意输血速度,避免过快输血。 五、传染性疾病传播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原因分析: a:输血时未对献血者进行足够的筛查; b:输血过程中出现血液污染。 2、应对措施: a:建立完善的筛查制度,确保献血者血液的安全; b:加强输血过程中的血液采集和转运操作,避免血液污染。 六、附件: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 1、输血记录表格; 2、不良反应记录表格; 3、筛查报告。

临床输血中常见的输血反应及应对措施

临床输血中常见的输血反应及应对措施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症状和体征。 (一)发热反应是输血中最常见的反应。 1.原因:①可由致热源污染引起,如保养液或输血用具被致热源污染;②受血者在输血后产生白细胞抗体和血小板抗体所致的免疫反应;③其他原因。 2.症状: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1-2h内发生,有畏寒或寒战、发热,体温可达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持续1-2h后缓解。 3.防治 (1)预防:有效预防致热源,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处理:反应轻者,减慢滴数即可使症状减轻。 严重者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给予对症处理,并通知医生。必要时按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抗过敏药,如异丙嗪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二)过敏反应 1.原因: (1)病人是过敏体质,输入血中的异体蛋白同过敏机体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而致敏; (2)献血员在献血前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食物,使输入血液中含

致敏物质; (3)多次输血者体内产生过敏性抗体。 2.症状:大多数病人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将结束时。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中度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重者因喉头水肿出现呼吸困难,两肺闻及哮鸣音,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3.防治 (1)预防:①勿选用有过敏史的献血员;②献血员在采血前4h内不吃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宜用少量清淡饮食或糖水。 (2)处理: ①过敏反应时,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立即停止输血; ②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应给予抗休克治疗; ③根据医嘱给予0.1%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或用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或地塞米松等 (三)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是指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 1.原因: (1)输入异型血,多由于ABO血型不相容引起,献血者和受血者血型不符而造成; (2)输入变质血,输血前红细胞已变质溶解,如血液储存过久、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

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 一、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 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1—2 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 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 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 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 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一)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后(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或护士长.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患方提出异议时,经治医护人员应该与患方共同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输血器材等,双方签字后由输血科保管备查。 (二)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到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后,应仔细询问患者所属病区、姓名、性别、住院号、年龄、血型、既往输血史、孕产史;疾病诊断、用药史、本次输血成分名称、输血量、患者输血后出现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认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与临床科室仪器确定初步的处置参考意见. (三)三临床进行会诊,协助临床查找原因及制定救治方案、观察处理疗效。并把处理情况汇报给医务科,如怀疑血液质量及细菌污染,应及时报告市血站。 (四)处理完患者后,及时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血袋送输血科保存,输血科将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登记,每月汇总分析后,报医务科保存备案.输血科及输血安全委员会要定期做分析及整改,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五)输血反应的处理: 1、急性(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置: (1)如果怀疑为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做以下工作: 1)立即抽取受血者的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2)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报告单和全部有关记录,以验证受者和所输血液成分有无核对错误; 3)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BO、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献血者标本及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剩余血标本,重测ABO、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 4)留取输血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属血管内溶血,尿中有血红蛋白); 5)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2)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临床医师为主积

5.医院输血科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 总则 1、疑似有输血反应时,护师(士)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医师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输血或查明输血反应原因或决定纠正处理。 2、对严重的输血反应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汇报,同时向检验科及医务科报告,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检验科,以供登记、调查、随访、追溯。 3、对输血反应患者,按输血反应相关流程处理与调查,认真记录反应处理过程,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反馈单,上报检验科及医务科。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措施 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1、临床表现:发热、低血压、休克、支气管痉挛、DIC和肾功能衰竭等。 2、怀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执行以下程序: (1)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畅通。 (2)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3)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从另一只手臂集的血样(1份不抗凝,1份抗凝))血样、输血器连同剩余的血液、收集的新鲜尿样和以及有关的申请单送检验科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

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 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6)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经治医师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如下: (1)迅速补充血容量。 (2)应用速效利尿剂。 (3)应用多巴胺。 (4)碱化尿液。 (5)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6)病情严重者施行换血或血浆臵换疗法。 (7)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行透析治疗。 (8)DIC的防治。 二、非溶血性反应所致发热 1、临床表现:体温升高≥1℃,常伴寒战,排除其它原因发热。 2、怀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执行以下程序: (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 一、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 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1-2 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 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 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 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 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一)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后(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或护士长。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患方提出异议时,经治医护人员应该与患方共同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输血器材等,双方签字后由输血科保管备查。 (二)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到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后,应仔细询问患者所属病区、姓名、性别、住院号、年龄、血型、既往输血史、孕产史;疾病诊断、用药史、本次输血成分名称、输血量、患者输血后出现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认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与临床科室仪器确定初步的处置参考意见。 (三)三临床进行会诊,协助临床查找原因及制定救治方案、观察处理疗效。并把处理情况汇报给医务科,如怀疑血液质量及细菌污染,应及时报告市血站。 (四)处理完患者后,及时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血袋送输血科保存,输血科将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登记,每月汇总分析后,报医务科保存备案。输血科及输血安全委员会要定期做分析及整改,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五)输血反应的处理: 1、急性(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置: (1)如果怀疑为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做以下工作: 1)立即抽取受血者的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2)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报告单和全部有关记录,以验证受者和所输血液成分有无核对错误; 3)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BO、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献血者标本及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剩余血标本,重测ABO、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 4)留取输血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属血管内溶血,尿中有血红蛋白); 5)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2)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临床医师为主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发生在输血时、输血后24小时内甚至输后几天至几十天发生。 按发生时间可分为:即发型输血反应和迟发型输血反应;按免疫学可分为:免疫性输血反应和非免疫性输血反应;其中免疫性输血反应是输血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反应。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有: (1)发热反应; (2)过敏反应; (3)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4)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 (5)输血后紫癜; (6)血小板输注无效; (7)循环负荷过重; (8)肺微血管栓塞; (9)溶血性输血反应; (10)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二、医务人员应密切监测输血过程,及时发现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在输血过程中,临床医师、护士应随时观察病人的情况,尤其在输血开始的5-15分钟,护士应注意严格观察患者情况,是否有体温升高、过敏反应、荨麻疹。输血后紫癜、休克、全身出血、血红蛋白尿、少尿或无尿等,输血结束后,认真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现象。 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应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发生怀疑溶血性输血反应或细菌污染输血反应后,立即停止输血,及时报告上级医师,积极治疗抢救;同时抽取病人血样5ml(1ml用EDTA抗凝,4ml不抗凝)连同血袋一起送回输血科检测分析;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由血管内溶血引起,尿中含血红蛋白)。

常见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指南(医院用)

常见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指南 为指导临床输血发生不良反应时规范化处理,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输血反应处理的要求,制订本处理指南。 一、名词解释:临床输血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二、常见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1、急性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不一致。轻者类似发热反应,恢复顺利;严重者迅速死亡。症状和体征为:寒战、发热、烦躁、胸痛、背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泻、面潮红、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全身出血及血红蛋白尿、少尿或无尿等。典型的起病症状是突然感到恐惧不安、头涨、全身麻木、胸部压迫感、胸痛和背痛。全身出血表现为皮肤瘀点、穿刺处出血和手术伤口渗血。可以出现血红蛋白尿。黄疸于反应后1天出现,数天内消退。血浆胆红素可以升高。肾衰竭和尿毒症常于反应后1~2周变得明显,最后病人可昏迷并死亡。 治疗原则: ①、迅速补充血容量; ②、应用速效利尿剂; ③、应用多巴胺; ④、碱化尿液; ⑤、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⑥、必要时施行换血疗法; ⑦、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行透析治疗; ⑧、 DIC的防治。 2、过敏性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轻度:瘙痒、皮肤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关节痛。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重度:支气管痉挛、发绀、呼吸困难、肺部有哮鸣音、低血压、休克、喉头水肿以至窒息。有些患者易伴发发热、寒战、咳嗽、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 治疗原则: ①、抗过敏治疗; ②、对症治疗。 3、发热性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一般在输血开始15分钟至2小时,出现畏寒、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概念:输血不良反应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病机制可分为免疫反应和非免疫反应;按发生时间可分为急性输血反应和慢性输血反应;按临床症状和体征分为溶血反应、过敏反应、发热反应、输血后紫癜、肺水肿、枸橼酸盐中毒、空气栓塞、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败血症等。其中红细胞输血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最严重,死亡率最高。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过敏性反应最为多见。 (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症状与体征:一般在输血开始15分钟到2小时,突然发热、畏寒、寒战、出汗,体温可达38~41℃。某些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和头痛。血压多无变化,30分钟至2小时后症状逐渐缓解,7~8小时体温恢复正常。在全麻状态下,发热反应很少出现。 应急措施: 1、立即停止输血,但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反应较重者,将剩余血送血库和检验科进行检验。 2、注意保暖、解热、镇静。一般口服阿司匹林或地塞米松等。伴有紧张或烦燥者可口服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3、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测体温、血压1次。 4、高热严重者给予物理降温。 (二)、过敏反应: 症状与体征:过敏性输血反应一般发生在输血数分钟后、也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立即发生。 1、轻度过敏反应:全身皮肤瘙痒、皮肤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面部)和关节痛。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重度过敏反应:支气管痉挛、喉头粘膜水肿、呼吸困难、哮喘、发绀,更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有些患者可伴发热、寒战、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应急措施: 1、单纯荨麻疹:一般严密观察,减慢输血速度。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布可利嗪、异丙嗪或类固醇类药物。也可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ml。经过一般处理后症状很快消失。 2、重度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道通畅。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1.0mg,严重或持续者,静注或静滴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头水肿时,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性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三)、溶血性输血反应: 患者接受不相容红细胞或对其自身红细胞有同种抗体的自身血浆,使供者红细胞或自身红细胞在体内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不良反应,称为溶血性输血反应。 溶血性输血反应最常见、也最严重。原因是ABO血型不合的异型红细胞输注,其次是异型血浆输注。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地标准和应急措施 一、输血不良反应地标准和应急措施: 概念:输血不良反应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地、新地症状或体征。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病机制可分为免疫反应和非免疫反应;按发生时间可分为急性输血反应和慢性输血反应;按临床症状和体征分为溶血反应、过敏反应、发热反应、输血后紫癜、肺水肿、枸橼酸盐中毒、空气栓塞、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败血症等。其中红细胞输血导致地溶血性输血反应最严重,死亡率最高。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过敏性反应最为多见。 (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症状与体征:一般在输血开始15分钟到2小时,突然发热、畏寒、寒战、出汗,体温可达38~41℃。某些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和头痛。血压多无变化,30分钟至2小时后症状逐渐缓解,7~8小时体温恢复正常。在全麻状态下,发热反应很少出现。 应急措施: 1、立即停止输血,但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反应较重者,将剩余血送血库和检验科进行检验。 2、注意保暖、解热、镇静。一般口服阿司匹林或地塞米松等。伴有紧张或烦燥者可口服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3、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测体温、血压1次。 4、高热严重者给予物理降温。 (二)、过敏反应: 症状与体征:过敏性输血反应一般发生在输血数分钟后、也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立即发生。 1、轻度过敏反应:全身皮肤瘙痒、皮肤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面部)和关节痛。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重度过敏反应:支气管痉挛、喉头粘膜水肿、呼吸困难、哮喘、发绀,更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有些患者可伴发热、寒战、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应急措施: 1、单纯荨麻疹:一般严密观察,减慢输血速度。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布可利嗪、异丙嗪或类固醇类药物。也可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ml。经过一般处理后症状很快消失。 2、重度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道通畅。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1.0mg,严重或持续者,静注或静滴氢化可地松或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头水肿时,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性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三)、溶血性输血反应: 患者接受不相容红细胞或对其自身红细胞有同种抗体地自身血浆,使供者红细胞或自身红细胞在体内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地不良反应,称为溶血性输血反应。 溶血性输血反应最常见、也最严重。原因是ABO血型不合地异型红细胞输注,其次是异型血浆输注。其他原因还包括,受血者同时输入多个献血者血液,而献血者血型不合;A亚型不合,如A2亚型患者输注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