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新鲜冰冻血浆与血小板抢救失血性休克的体会

应用新鲜冰冻血浆与血小板抢救失血性休克的体会

应用新鲜冰冻血浆与血小板抢救失血性休克的体会

作者:梁翠铭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和血小板(PLT)在抢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用本地中心血站供应的FFP及PLT,对51例出血性休克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及时输注适当的量,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测。结果:51例患者经输注PLT和FFP后0.5 h~2 h内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停止,有关实验室检测结果基本恢复正常水平。结论:联合应用FFP与PLT抢救失血性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其他治疗措施提供时机。

【关键词】大出血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

大量出血而引发的失血性休克,需要补充大量的血容量以维持稳定的血压,同时要考虑到补充凝血因子与血小板(PLT),否则会引起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新鲜冰冻血浆(FFP)内含原血浆的所有成分,尤其是Ⅴ和Ⅷ因子含量非常稳定,-20℃以下可保存1 a。输注FFP和PLT 既能补充血容量保证凝血因子,而且相对于补充纯凝血因子而言来得也容易些,且价格便宜。为此我们采用FFP和PLT联合输注治疗大出血,且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间住院的外科或手术患者,内科主要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年龄18岁~76岁,平均年龄41岁,其中男性32例,女性19例。

1.2 成分血

均由玉林市中心血站提供。PLT:每一治疗量含PLT 2.5×1011个,于(22±2)℃轻振荡保存,5 d有效期内输注。FFP:每200 ml FFP由400 ml全血在特定条件下分离而来,内含原血浆的所有成分,尤其是Ⅴ和Ⅷ因子含量非常稳定,-20℃以下可保存1 a。红细胞(RBC):1 U RBC由200 ml全血制备,4℃±2℃保存35 d。

1.3 方法

当失血超过血容量的20%时,输注FFP,首次剂量为600 ml~800 ml休克纠正后减至200 ml/次~400 ml/次。当PLT﹤50×109/L时,输注PLT 1 U/次~2 U/次。当Hb<80 g/L时输注RBC,按照将患者的Hb提升至100 g/L时输注剂量,对输注剂量过大者则分次输注。在采取以上抢救措施的同时,积极治疗导致大出血的原发病。

1.4 测定项目及疗效观察

测定患者输血前、后1 h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b)及血小板计数(PLT)。联合输注PLT及FFP后0.5 h~2 h 内出血停止或基本停止为止血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1例患者输注FFP和PLT后0.5 h~2 h内均出血明显减轻或停止,输注前、后1 h PT、APTT、Fb、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输注后1 h PT、APTT、Fb、PLT几个指标均达到正常或基本正常。输注FFP和PLT前、后1 h指标的比较见表1。表1 输注FFP和PLT前后1 h凝血指标比较(略)

3 讨论

当心脏手术、大量输血、烧伤和创伤性休克等引起血液浓缩与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失血量在24%以下时输注血浆最为合适[1]。FFP中含有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补体和全部的凝血因子,既可补充血浆蛋白、扩充血容量,又能补充各种凝血因子,减少手术中的出血量和依靠大量输库存血所带来的凝血异常、枸橼酸盐中毒及循环过度负荷等不良反应发生及不必要的浪费。杨世明等[2]的研究表明FFP在输血量较多的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好。PLT在机体凝血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活化的PLT及其裂解产物如微粒子(PMP)等具有凝血、止血保护功能[3]。成分输血抢救DIC大出血可有针对性地补充患者所缺乏的血液成分,达到止血目的,并减少输全血引起的不良反应[4]。文中观察的51例患者,当失血量在20%左右,输注FFP补充血容量和凝血因子;PLT<50 g/L 输注PLT;Hb﹤80 g/L输注RBC以提升Hb至100 g/L,从表1中PT、APTT、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大量失血患者的治疗中输注FFP与PLT具有显著的止血效果,且FFP和PLT在普通的中心血站都可制作,基层单位相对来说取之也较容易些,同时解决了目前国内各种凝血因子短缺,在基层单位根本没有而延误抢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肖星甫.输血技术手册[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71276.

[2]杨世明.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16).

[3]蔡杰,胡俊妍,陈映娥,等.血小板和冷沉淀抢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校医,2006,20(2):124125.

应用新鲜冰冻血浆与血小板抢救失血性休克的体会

应用新鲜冰冻血浆与血小板抢救失血性休克的体会 作者:梁翠铭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和血小板(PLT)在抢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用本地中心血站供应的FFP及PLT,对51例出血性休克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及时输注适当的量,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测。结果:51例患者经输注PLT和FFP后0.5 h~2 h内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停止,有关实验室检测结果基本恢复正常水平。结论:联合应用FFP与PLT抢救失血性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其他治疗措施提供时机。 【关键词】大出血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 大量出血而引发的失血性休克,需要补充大量的血容量以维持稳定的血压,同时要考虑到补充凝血因子与血小板(PLT),否则会引起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新鲜冰冻血浆(FFP)内含原血浆的所有成分,尤其是Ⅴ和Ⅷ因子含量非常稳定,-20℃以下可保存1 a。输注FFP和PLT 既能补充血容量保证凝血因子,而且相对于补充纯凝血因子而言来得也容易些,且价格便宜。为此我们采用FFP和PLT联合输注治疗大出血,且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间住院的外科或手术患者,内科主要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年龄18岁~76岁,平均年龄41岁,其中男性32例,女性19例。 1.2 成分血 均由玉林市中心血站提供。PLT:每一治疗量含PLT 2.5×1011个,于(22±2)℃轻振荡保存,5 d有效期内输注。FFP:每200 ml FFP由400 ml全血在特定条件下分离而来,内含原血浆的所有成分,尤其是Ⅴ和Ⅷ因子含量非常稳定,-20℃以下可保存1 a。红细胞(RBC):1 U RBC由200 ml全血制备,4℃±2℃保存35 d。 1.3 方法 当失血超过血容量的20%时,输注FFP,首次剂量为600 ml~800 ml休克纠正后减至200 ml/次~400 ml/次。当PLT﹤50×109/L时,输注PLT 1 U/次~2 U/次。当Hb<80 g/L时输注RBC,按照将患者的Hb提升至100 g/L时输注剂量,对输注剂量过大者则分次输注。在采取以上抢救措施的同时,积极治疗导致大出血的原发病。 1.4 测定项目及疗效观察 测定患者输血前、后1 h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b)及血小板计数(PLT)。联合输注PLT及FFP后0.5 h~2 h 内出血停止或基本停止为止血有效。

急性失血性休克的补液问题

失血性休克病人的补液问题 失血性休克是指由各种原因(如创伤,手术意外等)引起的血液或血浆急性大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综合征之一。失血性休克时组织细胞氧合障碍,可引起急性应激状态、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失血性休克最主要的措施包括有效止血,合理的液体治疗以及积极保护重要脏器功能。随着对失血性休克本质的认识加深,强调控制病因是治疗的根本措施,早期液体治疗是重点。只有恢复血容量才能提高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 一、临床上失血量的判断 1. 视觉判断:即靠肉眼观察出血量的多少。 2. 根据血压和心率变化判断:(1)动脉压(ABP)降至80mmHg以下,或高血压较原水平下降20%以上,或脉压低于20mmHg。(2)正压通气ABP下降超过10mmHg,常提示血容量减少10%,这项指标较CVP更敏感。 3. 低血容量程度: 估计失血量(%)收缩压kPa(mmHg)脉率(次/min) 15-20 10.6-12.0(80-90) 100-120 20-40 8.0-10.6(60-80) >120 >40 <8.0(60)速、弱 4. 中心静脉压(CVP):(1)70kg成人每丢失100ml血液,CVP下降0.7cmH2O。(2)健康人出血500-800ml,ABP无变化而CVP下降至7cmH2O。 5. 血细胞比容(HCT):HCT下降4%出血量500ml。 6. 骨折部位(单侧)闭合性损伤失血量: 骨盆骨折1500-2000ml;髂骨骨折500-1000ml;股骨骨折800-1200ml;胫骨骨折350-500ml;肱骨骨折200-500ml;尺桡骨骨折300ml;单根肋骨骨折 100-150ml。 7. X线片估计失血量: 一侧肋膈角消失500ml;一侧上界达肺门水平500-1000ml;一侧胸腔顶部1500-2000ml。 二、液体需求原则 1. 首先要树立扩容第一、输血第二观念; 2. 治疗时机越早越好。能在低血容量早期阶段就及时有效地开始容量治疗,成功的机会将大大提高; 3. 近年提出一种新的输液观念限制性复苏理念。限制性液体复苏亦称低血压性液体复苏或延迟液体复苏,是指机体处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时,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既能保证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又不会扰乱机体正常代谢机制的较低水平。对出血未控制前限制补液(休克有逆转),把MAP控制在50-60mmHg内,作为指导补液量和速度的依据。一旦出血控制,应立即开始积极液体复苏;但对于合并颅脑损伤的病人,不适合于限制性补液,过

探讨高坠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ICU的抢救观察与护理体会

探讨高坠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ICU的抢救观察与护理体会 摘要】:高坠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性疾病,该病患者在自身病情影 响下可出现明显的脏器功能障碍、血容量不足等症状表现,进而可严重威胁其生 命安全。尽早给予患者有效的抢救措施及护理干预手段是降低致死率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对高坠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ICU抢救内容与护理体会进行综述。 【关键词】:高坠伤;失血性休克;ICU 高坠伤失血性休克作为一种由大量出血及脏器严重受损所引起的病理表现, 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1],进而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但相关 研究现已指出,通过在高坠伤患者的抢救期间为其实施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可 有效控制其病情发展速度,其在提升患者生存率方面存在积极意义[2]。本文主要 对高坠伤失血性休克ICU抢救内容概述,并从高坠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问题 及护理措施方面进行综述。 1.高坠伤失血性休克ICU抢救内容的概述 高坠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以抢救状态进入ICU治疗室后,应首先对其致命伤 进行紧急处理,同时维持基本的生命体征及脏器功能,并对脏器功能衰竭表现进 行有效预防;在出血创口处理过程中,应首先对创口进行清创及消毒处理,之后 应用敷料及绷带进行加压包扎,若应用止血带进行辅助止血处理,则应每半小时 松绑1次,以免出现机体血运障碍表现;若患者在抢救期间存在呼吸及心脏骤停 表现,则应立即为其开展心肺复苏,同时保证其有效呼吸;对于存在严重肾脏功 能受损的患者,可应用CRRT连续肾脏替代疗法为其进行血液过滤治疗,以维持 基本的肾脏脏器功能;抢救期间,应依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为其应用抗菌类、镇 痛类、止血类等药物进行用药干预,同时可使用葡萄糖注射液维持基本的营养支持;若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出现血容量严重不足的情况,则应在明确患者血型的前 提下,为其进行库存血输注[3]。 2.高坠伤失血性休克的ICU护理要点 通过对高坠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ICU抢救过程进行观察后发现,抢救期间存 在的护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出血风险:患者在严重创伤及长时 间体位循环治疗影响下,可致使血小板容量严重不足,进而可导致其凝血功能出 现异常紊乱表现;(2)血压水平异常:患者在自身病情影响下,可出现循环障 碍表现,从而可致使其血压水平异常;(3)感染风险:若患者的各处创口未得 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干预或接受过多的侵入性治疗,则可致使机体出现严重的肺部 感染等症状表现,进而可加重其自身病情;(4)体温水平异常:患者在大量输 注低温库存血后,可致使机体外周循环血量大幅减少,从而可导致其出现体温长 时间过低表现;(5)并发症风险:患者在抢救期间存在一定的静脉血栓、溶血、器官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风险,进而可对其抢救结局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 3.高坠伤失血性休克的ICU护理措施 3.1 呼吸道强化护理 护理人员应在患者进入ICU抢救室后,将病床床头高度调高约15°,同时应用软枕适当抬高未受伤侧下肢,此外需尽快清理口腔及咽喉内异物,并遵医嘱 为其连接吸氧设备进行低流量吸氧,以维持正常的氧气供应。若患者存在颈椎骨 折表现,则可为其进行气管切开处理,并给予其鼻导管吸氧[4]。 3.2 强化病情监测

失血性休克抢救预案精编版

失血性休克抢救预案精编版 失血性休克抢救预案 一、概述 失血性休克是指由于大量失血引起的全身血容量不足,导致组织灌注不足,最终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旨在迅速补充血容量,维持组织灌注,保证器官功能。 二、抢救准备 1. 建立静脉通道:尽快建立两条大腿静脉通道(或者其他合适的静脉通道),注意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与输液速度。 2. 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采取气管插管或其他呼吸支持措施。 3. 监测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4. 准备输血:根据患者病情和输血指征,准备相应的血制品,包括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 5. 减轻焦虑: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解释抢救措施和预后情况,减轻患者和家属的焦虑情绪。 三、抢救流程 1. 确认失血性休克诊断: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血压下降、脉搏快速、皮肤苍白、四肢厥冷等特征性体征,结合患者的病史,确诊为失血性休克。 2. 迅速采取止血措施:对于明显的外伤出血,应迅速采取止血措施,包括压迫、止血带等。 3. 补充血容量:迅速开始输注血制品,根据患者的失血程度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合理选择输注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

4. 监测生命体征: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 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 5. 维持循环稳定: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生命体征的变化,适当 调整输液速度和输血速度,维持循环稳定。 6. 预防并发症:注意预防血液传染病的传播,注意输血反应的发生,并及时予以处理。 7. 并发症的处理:如果出现严重输血反应、过敏反应等并发症, 应及时停止输血,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8. 观察病情:抢救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生命 体征、尿量、心电图等,及时调整抢救措施。 四、注意事项 1. 快速判断和迅速采取止血措施是拯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2. 在输注血制品时,要注意血型配对和输血速度,避免输血反应 和过度输血。 3. 注意维持患者体温,避免失温对循环的不良影响。 4. 注意预防感染和并发症,并及时处理。 5. 抢救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五、抢救指标 1. 血压:常规抢救指标为收缩压维持在90mmHg以上,心率维持 在100次/分钟以下。 2. 尿量:抢救后尿量应逐渐恢复,以每小时0.5ml/kg以上为宜。 3. 意识状态:抢救后意识状态应逐渐恢复,减轻或消失症状。

成分输血在产科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成分输血在产科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是产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也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指在妊娠和分娩期因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全身组织器官血液灌流急剧减少,组织器官无氧代谢,细胞损伤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积极补充血容量,快速对因处理是临床上抢救失血性休克的关键。在积极应用晶体液的和胶体液同时,均需要输血治疗[1]。现将我院近年来使用成分输血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1年6月~2006年12月我院共抢救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74例,产后失血量均≥1 500 ml,血压均≤75/40 mm Hg(1 mm Hg≈0.133 kPa),血红蛋白(HGB)均≤60 g/L,血小板(PLT)均≤15×1010/L,纤维蛋白原(FGB)均≤1.4 g/L。患者年龄平均30岁(25~41岁),其中初产妇40例,占54%。将74例患者分为成分输血组(40例)和输全血组(34例)。两组孕产妇年龄、孕产次、

孕周、发病原因、用血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针对出血原因立即止血,对血流动力学进行必要的监测,建立2~3根静脉通道,首先输晶体液和胶体液,然后根据患者血红蛋白值、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输血治疗。成分输血组,输成分血(红细胞混悬液)最多2 400 ml,最少400 ml,平均1 200 ml,部分患者使用新鲜冰冻血浆,对纤维蛋白原极度降低者给予适当的纤维蛋白原制剂。输全血组,最多2 800 ml,最少1 400 ml,平均1 850 ml。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适时切除子宫去除病因。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血后的各项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HGB、PLT、红细胞压积(HCT)以及FGB含量均有明显提高。两组患者输血后各项指标的对比见表1。两组在RBC、HGB、HC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检验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PLT、部分激活的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FGB的改善上成分输血组明显优于输全血组(P<0.01,P<0.05)。 2.2 两组患者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后发生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荨麻疹、发热等。成分输血组发生不良反应3例(7.5%),输全血组发生不良反应10例(29.4%)(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两组输血后检验指标的比较 3 讨论 由于人体大量失血后,血容量骤减,使组织间液向血管内和细

1例急危重症患者异型输血的护理体会

1例急危重症患者异型输血的护理体会 摘要: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是AB0和Rh(D)血同型输入,但是在急危重患者 的抢救过程中,时常会发生同型血短缺的情况,目前在国内外急救中首选的方法 是采用O型血液作为“通用血”输注。现通过对我科1例同种异型输血抢救成功的 案例阐述护理体会。 关键词:异型输血;病情监测;溶血反应 在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及围手术期的治疗过程中,输血治疗以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红细胞和血小板为主,正确的护理在安全输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临床输血的基本原 则是AB0和Rh(D)血同型输入,但是在急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时常会发生同型血短缺 的情况,并且因为交叉配血试验反应时间仍然需要30分钟以上,急性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往 往会因此丧失最佳的复苏时机。因为0型红细胞膜表面没有A、B抗原,给异型患者输后不 会引起任何不良免疫反应[2],目前在国内外急救中首选的方法是采用O型血液作为“通用血” 输注。现通过对我科1例异型输血抢救成功的案例进行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1.病历简介 患者女性,58岁,有精神病史,2015年4月13日因“高处坠落致全身多处骨折30+分钟”急诊入院。入院时,神志淡漠,全身湿冷,皮肤及粘膜苍白,实验室检查 RBC1.59 x 1012/L,血红蛋白45g/L,血小板166x 109/L。临床诊断:失血性休克、骨盆骨折、腰1-2椎体爆裂性 骨折。积极予以采取抢救措施.并准备输血,经查验血型为AB型Rh(+),而血库当时同型 短缺,立即予以O型Rh(+)悬浮红细胞400ml输入,同时快速补液复苏。于2015年4月 20日患者病情平稳,转回骨外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2.护理方法 2.1输血前护理 2.1.1心理干预包括告知患者输血目的、必要性和可能发生的风险,取得患者和家属配 合并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1.2血液制品领取与核查认严格执行输血前的查对工作是避免发生输血事故,确保临 床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3]。 2.1.3静脉通路的建立输血前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 2.2输血中护理 2.2.1严格查对及输血程序携用物至患者床旁,由两名护士进行核对,无误后填写输血 记录单。输血前应输入少量生理盐水,冲洗管道。然后将血袋内的成份轻轻混匀,避免剧烈 震荡。连续输注不同献血者的血时,中间应用生理盐水冲管,冲净为止;连续输血12 h后应 更换输血器。输血过程中,不可随意向血液内加入其他药品,避免产生输血不良反应。严格 实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细菌污染。 2.2.2掌握输血速度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开始前15分钟宜慢,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记录输血前和输血15分钟后的生命体征。如无不良反应再根据病情调整速度。休克抢 救时可以加压输注。 2.2.3病情监测床旁特护动态监测和及时记录输血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尿量、CVP和病情变化,积极执行原发病治疗及护理操作。注意对患者进行保暖,预防肢体静脉痉挛。 2.2.4 输血不良反应的观察和预防 2.2.4.1发热反应为输血中最常见的反应,多见于输血开始后的15分钟至2小时内。患 者常有畏寒、突发寒战高热,伴皮肤潮红、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在输血操作时要按标 准流程进行。患者若出现发热反应,轻者减慢输液速度;反应重者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对 症处理,将输血用具、剩余血连同储血袋送检。 2.2.4.2 过敏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数分钟。患者常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口唇及眼睑水肿,严重者可导致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甚至过敏性休克。在输血时要正确管理血液制品、选用无过敏史的供血,有过敏史患者输血前应用抗过敏药物。轻者减慢输血速度、抗过敏处理,严重者停止输血的同时抗过敏、应用激素和对症处理。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引言 随着新冠疫情的持续发展,人们对病毒灭活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越来越关注。这两种血浆在临床上有着不同的应用价值,本文将对这两种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以期为医疗工作者和患者提供参考。 一、病毒灭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 病毒灭活血浆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对血浆中的病毒进行灭活处理后获得的血浆制品。病毒灭活血浆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一些特定的病毒感染疾病,比如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等。其临床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治疗效果好:病毒灭活血浆中的病毒已经被有效地灭活,因此在临床上使用病毒灭活血浆治疗病毒感染疾病时,可以有效地减少病毒的复制和传播,达到治疗的效果。 2.安全性高:由于病毒灭活血浆在制备过程中已经进行了严格的病毒灭活处理,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安全性较高,能有效地避免病毒的传播。 3.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病毒灭活血浆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抗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4.适用范围广:病毒灭活血浆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感染疾病,比如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等,具有较广的适用范围。 病毒灭活血浆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能够有效地治疗多种病毒感染疾病,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 普通冰冻血浆是指直接从健康供血者采集的血浆,经过冷冻保存后获得的血浆制品。普通冰冻血浆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输血治疗和临床诊断。其临床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补充凝血因子和蛋白质:冻存的血浆中含有丰富的凝血因子和蛋白质,可以有效地补充机体凝血功能,对于某些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具有重要的治疗价值。 2. 用于输血治疗:普通冰冻血浆可以用于输血治疗,对于某些严重缺血或失血性休克、严重烧伤等情况下需要输血的患者具有重要的救治价值。 3. 用于临床诊断:普通冰冻血浆中含有大量的生物标志物,可以用于某些疾病的临床诊断,对于一些疑难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实验报告

家兔的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 【摘要】1.目的:复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兔在失血性休克时的表现及循环变化;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生机制及救治方法;了解失血性休克抢救。2.方法:第二章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第四章动物实验技术。3.结果:少量放血时,家兔血压及呼吸下降,但是在短时间内回升;大量放血时(45ml),血压、呼吸下降较快且自我恢复能力降低;进行输血输液等治疗措施后,大致恢复正常。4.结论:少量失血,机体的自身代偿作用可以使血压恢复正常;失血过多,机体会发生失代偿作用;经输血输液等治疗后,血压可恢复基本正常。【关键词】休克;失血性休克;微循环 【Abstract】1. Purpose: copy rabbit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model; Observe the rabbit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performance and circulation of change; Discusses the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Understand the rescue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2. Methods: the second chapter microcomputer biological signal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system, the fourth chapter animal experiment technology. 3. The result: a few bloodletting, blood pressure and breath of decline, but in a short time, rebounded, A large bloodletting (45 ml), blood pressure, respiratory decline faster and self recover capacity reduction; Intravenous treatment measures for a blood transfusion, roughly returned to normal. 4. Conclusion: a small amount of blood, the body's own compensatory function can make blood pressure returned to normal; Excessive blood loss, the body will happen decompensated role; The blood transfusion intravenous treatment, blood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大剂量输血的并发症及防治对策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大剂量输血的并发症及防治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实施大剂量输血后能产生哪些并 发症,以及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在2019年5月-2020年1月期间选取院内收 治的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30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输血量、输血 成分、并发症情况等。结果回顾分析30例患者后,知晓输血量在4400毫升至13100毫升之间,输血成分分别有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新鲜全血以及浓缩血 小板等。并发凝血功能障碍的有13例患者,其中有4例患者出现弥漫性血管内 凝血(DIC),有2例患者出现下消化道出血,有3例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皮 肤紫斑症状,有4例患者出现早期DIC症状。结论给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大剂量输血会引起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为此,医护人员应不断提 升手术技能和麻醉技能,降低出血量,进而降低不合理输血的风险。同时提升医 护人员预防早期DIC意识,提倡成分血液输注,以提升患者治愈率。 关键词:创伤失血休克;大剂量输血;并发症;防治对策 受到严重创伤时极易出现失血性休克,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临床上常采取大剂量输血、手术止血等方式进行治疗[1]。本文为了探讨大剂量输 血后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2019年5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30例严重创 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然后提出相应防治对策。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9年5月-2020年1月期间选取院内收治的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 30例,其中男患者有19例,女患者有11例,年龄在20-44岁,平均(27.43±3.45)岁,失血性休克原因:锐器伤导致的有9例,坠落伤导致的有8例,车祸伤导致 的有13例。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入院时先进行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 原等项目检查,且每小时检查一次,以判断是否输注血液,以及输血的种类。本 次回顾分析的30例患者中,最少输血量为4400毫升,最多输血量是13100毫升。其中输血量在4400至1万毫升的有19例,输血量在1万毫升至13100毫升的有11例。输血成分是新鲜全血、红细胞、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等。其中这四 种血液都输注的有5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以及浓缩血小板的有6例, 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红细胞的有19例。 2结果 回顾分析30例患者后,知晓输血量在4400毫升至13100毫升之间,输血成 分分别有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新鲜全血以及浓缩血小板等。并发凝血功能障 碍的有13例患者,其中有4例患者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有2例患者出 现下消化道出血,有3例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皮肤紫斑症状,有4例患者 出现早期DIC症状。存活的有24例,死亡的有6例,其中有2例是因创伤失血 性休克导致的,有4例是因典型DIC致死的。没有低血钾、代碱、抽搐患者,并 发低钠低氯症状的有2例,低血钙患者有1例,伴有代谢性酸中毒的有7例。所 选的30例患者均出现呼吸困难,但程度各异,没有发现肺部渗出病变者。 3讨论 3.1大剂量输血引起的并发症 (1)全血弊端:库存血液中有效成分是不一样,一般情况下,24h内的新鲜全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抢救及护理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抢救及护理 低血容量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与心排血量减少、组 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临床病死率仍高:失血性休克死亡者 占创伤总死亡例数的10%-40%主要死因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救治的关键在于 尽早去除休克病因的同时,尽快恢复有效的组织灌注。 传统:病史、症状、体征,包括精神状态改变、皮肤湿冷、收缩压<90mmHg或基础血压下降>40mmHg,或脉压差<20mmHg、尿量<0.5mL/(kgh)、心率>100/min、中心静脉压(CVP)<5mmHg或肺动脉楔压(PAWP)<8mmHg。 近年:氧代谢与组织灌注指标对低血容量休克早期诊断有更重要参考价值,低血容量休克的 早期诊断,应该重视血乳酸与碱缺失检测皮温与色泽:非特异性心率: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不判断失血量多少;血压:动态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在60-80mmHg?未明确;尿量: <0.5mL/(kg·h)时,应继续进行液体复苏;观测精神状态;体温:低体温——心肌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障碍。 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持续低血压状态时,有创动脉血压测压较为可靠。可提供动脉采血通道:CVP和PAWP,CO和SV。 氧代谢:SpO2 动脉血气分析(酸碱平衡,调节呼吸机) 动脉血乳酸监测:组织缺氧的高度敏感的指标,对低血容量休克病人,应监测血乳酸以及碱 缺失水平与持续时间。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有无浓缩或稀释、HCT在4h内下降10%提示有活动性出血、电解质 与肾功能、凝血功能。 一、治疗 1.积极纠正低血容量休克的病因是治疗的基本措施。 2.对于出血部位明确、存在活动性失血的休克病人,应尽快进行手术或介入止血。 3.迅速利用包括超声和CT手段在内的各种必要方法,检查与评估出血部位不明确、存在活 动性失血的病人为保证液体复苏速度,必须尽快建立有效静脉通路。 晶体液:25%存留在血管内;而其余75%则分布于血管外间隙血浆蛋白的稀释以及胶体渗 透压的下降,同时出现组织水肿,生理盐水:含氯高,可引起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乳酸林 格液:对血乳酸水平的影响,高张盐溶液,扩容效率好,但对死亡率没有影响白蛋白、羟乙 基淀粉、明胶、右旋糖酐和血浆,目前尚缺乏人工胶体液与白蛋白或晶体液应用于低血容量 休克复苏比较的大规模临床研究。 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表明晶体液与胶体液用于低血容量休克液体复苏的疗效与安全方面有 明显差异。浓缩红细胞:血红蛋白降至70g/L时应考虑输血,血小板:计数<50×109/L,或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冷沉淀(Ⅴ、Ⅷ、Ⅻ、纤维蛋白原):特 定凝血因子缺乏,有意见认为:大量失血时应注意凝血因子的补充,仅对于足够的液体复苏 后仍存在低血压或者输液还未开始的严重低血压病人.才考虑应用血管活性药代谢性酸中毒 的处理应着眼于病因处理、容量复苏等干预治疗,在组织灌注恢复过程中酸中毒状态可逐步 纠正过度的血液碱化使氧解离曲线左移,不利于组织供氧。因此,在失血性休克的治疗中, 碳酸氢盐的治疗只用于紧急情况或pH<7.20,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强调积极病因处理与容量复苏;不主张常规使用碳酸氢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细菌易位或内毒素易位;体温控制:低体温增加创伤病人严重出血的危险性,是出血和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对颅

新鲜冰冻血浆与去白悬浮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新鲜冰冻血浆与去白悬浮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输血患 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新鲜冰冻血浆与去白悬浮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 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需大量输血患者27例作为 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24h内新鲜冰冻血浆与去白悬浮红细胞不同比例,将患者分为低比 例组(9例)、中比例组(9例)、高比例组(9例),对比分析三组患者PT、APTT、FIB。 结果:三组患者呼吸、脉搏、体温、收缩压、舒张压对比(p>0.05);低比例组、中比例组、高比例组入院前PT、APTT、FIB对比(p>0.05);24h后,低比例组、中比例组、高比例组间PT、APTT、FIB对比(p<0.05);中比例组、高比例组PT、APTT、FIB水平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于大量输血患者采用适当的新鲜冰冻血浆与去白悬浮红细胞比例,能 降低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字】新鲜冰冻血浆;去白悬浮红细胞;大量输血;凝血功能 大量输血患者随着急性大出血、外伤、临床手术等不断增加呈上升趋势。大量输血患者在救 治患者生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会引起患者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稀释、体温降 低及血容量降低的问题,此类因素会严重影响患者凝血功能,从而导致患者出现DIC(弥散 性血管内溶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增加患者围手术期病死率、感染率及再次手术率。有 相关研究发现,FFB(新鲜冰冻血浆)和去白悬浮红细胞通过适当的比例对患者输注,对患者临床结局有着重要的意义[1]。本次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27例需大量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比例对患者输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需大量输血患者2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15例产后大出血、7例消化道大出血、5例车祸,纳入标准:多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研究同 意书。排除标准:曾在术前服用过抗凝药物者;伴有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疾病者;内科疾病 导致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者。按照患者入院24h内新鲜冰冻血浆与去白悬浮红细胞不同比例, 将患者分为低比例组、中比例组、高比例组,各组9例。其中,低比例男5例、女4例;年 龄(25-42)岁、平均年龄(35.6±2.8)岁;中比例男6例、女3例;年龄(24-43)岁、平均 年龄(36.9±2.5)岁;高比例男3例、女6例;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36.5±2.7)岁。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低比例组(FFB:去白悬浮红细胞=1:3);中比例组(FFB:去白悬浮红细胞=1:2);高比例 组(FFB:去白悬浮红细胞=1:1);配比方法为以100ml:1U作为比例单位,每1U的去白悬 浮红细胞由200ml全血制备而成[2]。 1.3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三组①患者输血前后PT(凝血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IB (纤维蛋白原)。②记录观察患者呼吸、脉搏、体温、收缩压、舒张压[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数据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来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心得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心得 摘要】为了提高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积极抢救的同时,恰当的护理措施 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认真总结了33例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护理经验。【关键词】失血性休克抢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创伤、手术或某些疾病的并发症导致失血,有效循环血量 急剧减少,使组织灌注不足,细胞缺氧,代谢障碍及重要脏器功能损害。临床上 多见于肝脾破裂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宫外孕破裂出血,股骨或骨盆骨骨折等疾患。因此,临床上遇到大出血的患者要及早进行有效的急救和护理,避免不可逆 转的病情发生。 1 临床资料 本组33例均为2011年1~12月我科收治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其中男28例,女5例。年龄在18~70岁。其中宫外孕破裂2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26例,四肢损伤者5例。入院时血压小于60/40mmHg 20例,小于90/60mmHg 13例。经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抢救成功率为100% 。 2 抢救与护理 2.1 保持正确的体位将患者置仰卧中凹位[1],抬高头胸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增加肺活量。抬高下肢可增加回心血量,改善脑血流。 2.2 建立双通道、迅速补充血容量常取大静脉,如上肢的正中静脉、下肢的 大隐静脉,用套管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快速滴注等渗盐水或平衡盐水补充血容量。配血试验出来后遵医嘱及时输血。 2.3 积极处理原发病在纠正休克过程中,积极处理原发病,如宫外孕破裂、 内脏破裂的患者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及早手术治疗等。 2.4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将患者头偏向一侧,神志清醒者,协助其吐出,神志不清者,及时吸痰,随时保持氧气通畅。 2.5 吸氧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因失血灌注不足,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缺氧状态,一般应持续低流量吸氧(2~4L/min)。 2.6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并详细记录,随时注意以下几项: 2.6.1 意识、神志休克病人表现为烦躁、模糊、恍惚、昏迷。如果病人由兴奋 转入抑制,提示缺氧加重,病情危重;如果病人由烦躁转为平静或者由反应迟钝 转为能清晰回答问题,表示脑循环已得到改善,病情出现好转。 2.6.2 血压与脉压失血性休克病人须定时测量血压与脉压,如果血压回升,脉 压>30mmHg,说明休克好转;如果血压低,脉压小,说明病情加重。 2.6.3 皮肤色泽及肢体温度失血性休克病人,面唇苍白,皮肤湿冷,四肢冰凉,表示病情加重,这时轻压口唇、指甲时苍白区消失>1秒,如果有出血点或瘀斑,提示进入DIC阶段;如果压唇、压甲苍白区消失<1秒,说明血流灌注良好,休 克得以控制。 2.6.4 呼吸失血性休克病人如果呼吸浅、快、不规则,提示病情恶化,需高流 量(6~8L/min)吸氧。 2.6.5 脉搏大多数休克病人脉搏细弱、快,甚至摸不到,如果脉搏逐渐增强有力、变慢,提示休克好转。 2.6.6 体温失血性休克病人注意保暖。 2.6.7 瞳孔休克早期、休克期,病人瞳孔都是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敏感。如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损伤控制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损伤控制 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 DCS)是集成了损伤控制手术、止血性复苏和允许性低压复苏原理的一套系统方法,是在救治严重创伤、大量失血患者时所应用的一种分期治疗的外科策略,旨在缩短首次救命手术时间以尽快纠正休克以及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功能紊乱,待患者生理状态相对稳定,再行确切的创伤修复手术。 随着全世界 DCS 策略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经验教训的丰富,其抢救成功率高、严重并发症少的优势逐渐凸显。据此,本文结合笔者治疗体会并复习文献对 DCS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策略进行介绍。 1 损伤控制的理念及其发展 “损伤控制”一词源于美国海军,是解决受损军舰如何维持航行以完成任务或返回泊地的一种策略。在医疗行业,最早的“损伤控制”概念由Rotondo 在 1993 年提出。 DCS 要求对严重创伤的患者应优先施行简单快速的救命手术以控制出血和感染,待机体的状态有所恢复后再行二期确切的手术修复。事实上,在损伤控制这一概念问世之前,其理念早已应用于临床实践。比如,流行于二 战时期的肝损伤填塞止血法,是控制大出血的一期损伤控制手术;肠道损伤的一期造瘘手术,是控制感染的一期损伤控制手术。这两种方法是急诊损伤 控制手术的典型代表。随着应用和研究的深入,损伤控制还演化派生出了许多新概念,如损伤控制神经外科(damage control neurosurgery, DCNS),损 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s,DCO)等,成为相关领域内救治患者的重要理念。 2 损伤控制的理论依据

2.1 创伤后细胞水平的“休克级联反应” 严重创伤本身可以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当机体遭受创伤、休克、缺血- 再灌注等打击时,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由受损组织大量产生。机体固有免疫系统通过感知DAMP,经由胞内的信号转导途径和胞外的级联放大效应导致全身性促炎因子的释放以及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广泛活化。因此,当机体任何部位发生严重创伤,局部的“炎症因子风暴”能够通过循环影响非创伤部位,造成广泛损伤以及凝血功能紊乱。 此时,单纯容量复苏的治疗效果可能会因细胞水肿、微血栓形成等所致的“无复流现象”而不尽如人意,必须综合开展原发创伤控制和全身支持从而减缓或 终止休克级联反应。 2.2 创伤后整体水平的“致死三联征” “致死三联征”即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紊乱,是继发于创伤休克后组织低灌注的3种表现,三者互为因果,自我延续,进而加重休克。此时,不仅心律失常、ARDS 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患者的心肺功能难以耐受长时间手术带来的打击,同时由凝血障碍和代谢紊乱导致的组织出血水肿使得术野模糊、修补困难,加大了手术操作的难度。因此,采用损伤控制策略优先最大限度地缓和患者的内环境紊乱对于确保患者生存和提高确切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2.2.1 低体温 严重创伤后的低体温一方面是因为患者伤后血流灌注降低、无氧代谢增加、运动障碍所造成的产热减少,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环境温度

使用新鲜冰冻血浆防治大量输血时凝血功能障碍的探讨

使用新鲜冰冻血浆防治大量输血时凝血功能障碍的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在防治大量输血时凝血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方法:检测A组未输注血浆(10例)、B组血浆与悬浮红细胞比例为1:1(23例)、C组血浆与悬浮红细胞比例>1:1(21例)输血前及输血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作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输血前后各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B组和C组输血前后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B组和C组输血后与A组输血后各指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大量输血时应根据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应按照一定比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防治凝血功能障碍。 关键词:新鲜冰冻血浆;大量输血;凝血功能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using fresh frozen plasma control of the blood coagulation dysfunction in massive transfusion.Methods:Detection of A group were infusion of plasma(10 cases),group B of plasma and red cells suspension ratio of 1:1(23 cases),group C of plasma and red cells suspension ratio > 1:1(21 cases)before blood transfusion and transfusion after the PT、APTT、FIB correlation analysis.Results:A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ansfusion of each index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 group and C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ansfusion of each index(P > 0.05),B group and C group after transfusion and indexes of A group blood transfusion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5). Conclusion:In the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should be based on coagulation function test results should be according to a certain proportion,infusion of fresh frozen plasma,supplying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agulation dysfunction. Key word:Fresh frozen plasma;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blood coagulation function 大量输血是指成人患者在<24h输注红细胞悬液≥18u(1u红细胞悬液为 200ml全血制备);或者<24h输注红细胞悬液≥0.3u/kg(体重)[1]。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障碍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然而基层医院输血科库存成分血的种类有限,没有常规库存冷沉淀、冰冻血小板等血液制剂。故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使用新鲜冰冻血浆防治大量输血时凝血功能障碍,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输血风险。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需要大量输血的54例患者,输血量为1600ml——4800ml,其中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龄17岁——69岁,平均年龄(50.7±5.12)岁。输血患者的疾病种类包括严重多发性创伤、颅内肿瘤、产科大出血、宫外孕大出血等。将54例患者分为三组:A组未输注血浆(10例)、B组血浆与悬浮红细胞比例为1:1(23例)、C组血浆与悬浮红细胞比例>1:1(21例)。 1.2研究方法:比较输血前与输血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是否存在差异。检测仪器为希森美康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试剂为西门子原装试剂,检测方法为凝固法,凝血功能测定由本院检验科进行。 1.3统计学方法:各组间计量资料以x±s表示,各组数据用t检验进行比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