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昌吉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昌吉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昌吉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昌吉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昌吉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自治州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解放思想,准确把握,抢抓机遇,敢于担当,率先发展,凝聚和调动全州各族人民的智慧与力量,落实“三个率先”目标任务,使自治州国民经济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十一五”期间,自治州党委、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积极应对危机和挑战,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提前完成,全州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7亿元,年均增长15.1%,比2005年(下同)翻一番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817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7亿元,年均增长28.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亿元, 年均增长1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91元,年均增长12.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06元以上,年均增长11.3%;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73亿元,比“十五”时期翻一番多,年均增长31.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71‰。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31.5:37.3:31.2,调整到了“十一五”末的29.3:42.5:28.2;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27.9%上升到2010年34.5%。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重大进展;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经济社会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新时期和新阶段,自治州拥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利因素:

——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新一轮对口援疆和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下,中央给予新疆差别化政策的逐步实施,长期制约新疆发展的瓶颈将会迅速得到解决,福建省、山西省加大对口支援力度,经济、干部、人才、科技、教育援疆全方位推进,为自治州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为自治州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煤炭、石油天然气、农牧业等资源富集,在中央新的政策支持下,自治州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转换步伐将大大加快,其潜在能量将会集聚释放,后发赶超优势明显;同时,独特的区位优势日益突出,在跨越式发展中必将产生巨大的张力与活力。

——发展的经济基础相对坚实。“十一五”以来的五年,是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五年,基础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六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三化”建设加速推进,工业园区已呈集聚发展之势,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园区已成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发展平台;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物力和财力基础已基本具备,自主增长、多点支撑的格局已经形成。

“十一五”期间,自治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三次产业发展整体协调性不够,第三产业短板现象严重;解放思想不够,运作大规划、大项目能力不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距、农牧区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水利、交通、信息化、城镇化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等。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攻坚时期。做好“十二五”时期工作,必须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指导,切实体现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

线的部署要求;必须与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做出的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任务相统一,切实体现好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部署要求;必须按照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做出的决策部署,切实体现好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和教育为支撑、加速推进“三化”的战略选择要求;必须与州党委九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谋划部署相衔接,切实体现好“三个率先”这一核心目标和“科学跨越、富民强州”这一发展主题要求。

“十二五”时期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把握好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走出一条科学跨越、后发赶超之路,基本确立在新疆“三个率先”地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提前突破10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6%以上,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9:54:2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900元、达到西部地区先进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投入27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0亿元、年均增长20%,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综合经济实力、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登上一个新台阶。

——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六大支柱产业”集群化发展,服务业取得突破性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承载力大幅度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经济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重点园区带动作用凸显。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园区产业项目投资达1000亿元,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项目投资200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60%和45%,在东西两翼培植形成引领全州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集聚、孵化、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建成全疆乃至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实现国内领先、新疆一流目标。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到2013年全州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超万元,“十二五”末达到14840元,年均增长11%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年均增长11%以上,逐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昌吉市、阜康市、奇台县区域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东三县与西四县市之间、城乡之间、牧区与农区之间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乌昌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兵地、油地融合型经济发展更加紧密。

——“两个可持续”得到有效落实。循环经济快速发展,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二氧化碳与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社会建设和管理取得新的进展。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社会管理更加完善。民族团结明显加强。社会稳定明显巩固。

第三章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

深入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和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以产业集群、技术先进、行业领先、规模生产为总体要求,以龙头企业带动和重大项目建设为基本路径,以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园区和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为突破口,坚持科技进步和“两化融合”,重点扶持壮大一批本地骨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全面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综合经济效益,着力构建资源型工业为主,具有昌吉州

自身特色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到2015年,全州工业增加值达520亿元,占GDP的45%;州属工业增加值达到440亿元,年均递增30%;形成1个产值超千亿、5个超百亿的产业集群。

第一节煤电煤化工产业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有序,集约高效,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全力推进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园区发展。超前谋划,引进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有竞争力的大型煤电、煤化工企业,加快发展煤电和以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基多联产等为主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形成长远竞争力。到2015年煤炭产能达到2亿吨,发电装机容量1700万千瓦,煤制天然气300亿立方以上,煤制烯烃产能240万吨/年,煤制油360万吨/年,煤制化肥240万吨/年,建成国家重要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基地。

按照“一个矿区一个开发主体”和“以项目配置资源”的原则,积极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建设天池能源准东大井1000万吨/年等

一批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煤矿,成为国家第十四个煤炭基地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快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建设大唐呼图壁2×300MW 等一批热电联产及疆内平衡电厂和鲁能大井2×660 MW等一批疆电外送支撑电源项目。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注重煤化工、石油化工和盐化工的结合,提高技术含量和深加工程度,积极推进华能集团煤制天然气、宜化集团煤制化肥、烧碱、PVC等一批现代煤化工项目,抢占煤化工产业的制高点。

第二节石油天然气开采和深加工产业

按照“发展下游、支持中游、协调上游”的原则,做好油田服务工作,加快建设准东油田、漠北油田和永进油田,争取原油和天然气产能再上一个台阶。延伸石油天然气下游产业链,重点发展聚酯类高分子化工新材料深加工和凝析油深加工,以涤纶纤维、瓶级聚酯和膜级聚酯为重点向中下游发展,形成石油天然气延伸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积极支持80万吨PTA、40万吨PET、15万吨乙二醇、6万吨1,4-丁二醇和60万吨凝析油生产混合芳烃项目建设。到2015年,原油产量达200万吨,天然气产量达20亿立方米。

第三节装备制造和新型建材产业

做强装备制造业。以特变电工为龙头,建设国家西部高新技术机电生产加工产业园,发展大型超高压、大容量变电设备、长距离大截面高电压直流输电线、铝合金导线等新产品,加快输变电产业的配套,延伸产业链,发展输变电产业集群;以郑煤机潞安新疆机械公司为龙头,重点发展采掘机械化、洗选加工、煤矿电气和煤矿辅助运输设备,建成大型煤机装备制造基地。到2015年,输变电产业集群产值达到200亿元,煤机装备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

提升建材工业。以蓝山屯河型材、华建陶瓷、天龙矿业、大唐鼎旺、晶达玻璃、方正石材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浮法玻璃、PVC型材、涂料和油漆、人造纤维板、钢构件及彩钢板、建筑陶瓷、玻璃棉等优质中高档新型建筑材料,建设全疆重要的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到2015年,形成新型干法水泥1000万吨、浮法玻璃1200万重量箱、化学建材5万吨、新型墙体材料10亿标砖、中高档建筑陶瓷1200万平方米、新型保温材料4万吨、石材加工2000万平方米的生产规模,建材工业总产值超过55亿元。

第四节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产业

依托阜康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园和五彩湾煤电高载能冶金园区,鼓励和支持新疆众和、四川其亚、东方希望等企业集团推进电解铝、镍、铜、锌以及板材、线材、电子箔、电极箔等煤—电—高载能产业发展。到2015年,形成5万吨镍、22万吨电解铜、20万吨电解锌、300万吨电解铝生产规模。积极延伸下游产业链条,打造“大规模、高科技、环保型”的新疆有色金属冶炼及高端产品加工制造基地、国家级铍原材料生产基地、铝基电子材料及军工铝合金产业化基地。

第五节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依托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以粮、油、肉、奶、果蔬等为主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业,支持昌粮集团、天山面粉、金鑫生物等一批企业扩大规模,开发新产品。加快发展番茄加工业,支持中粮屯河等一批企业加快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产能。做优做强酿酒葡萄加工业,支持中信国安等一批企业进一步加快发展。做精做深制糖业、乳制品、

土豆淀粉、鹰嘴豆加工业。加快发展肉制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到2015年,形成小麦加工90万吨、植物油55万吨、番茄酱36万吨、乳制品50万吨、饲料85万吨的生产能力。打造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农牧产品加工企业5—8家、超5亿元的15—20家、超亿元的30家,培育1—2家上市公司。增强市场开拓能力,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到2015年,培育两个以上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20个以上新疆名牌产品、新疆著名商标。

第六节纺织产业

以玛纳斯澳洋科技、舜泉化纤、祥云化纤、天山纺织、溢达昌吉棉纺等企业为龙头,做大做强人造纤维、棉纺为主的混纺产业,高档棉纱→印染→织布为主的棉纱、印染产业。建设新疆优质棉纱、棉纺织品、人造纤维生产基地和面向中亚及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到2015年,形成50万锭棉纱、50万吨棉浆粕、50万吨粘胶短纤的生产规模,纺织业产值超100亿元。

第七节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强化政策支持,着力培育形成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发展单晶硅和多晶硅片、太阳能电池组及配套产品为主,加快形成完整的光伏产业链。积极发展风力发电、节能环保产业和生物能源产业。抓好铝电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加快形成铝电子材料产业链。发展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基础的工程塑料、新型高分子材料、聚氨酯、弹性体、有机硅、新型复合材料。积极推动稀有金属材料、光电功能材料、高纯度高性能的合金材料、功能陶瓷材料、非金属矿物材料等产业发展。

第八节产业园区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绿色生态、节能降耗、循环利用”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集聚、资源整合、技术创新、辐射力强的产业园区,使之成为拉动自治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抓好园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项目的吸纳和承载力。创新园区管理和服务,落实用电、土地、信贷、项目审批、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加快发展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用活用好国家级园区相关优惠政策,重点发展以石油机械、煤机设备、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制造业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产业和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新兴产业。把昌吉高新区建设成为新疆机电机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核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化区。

积极推进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重点围绕胚胎、生物制品、农产品加工、农资物流、制种、农机装备六大功能产业,把园区建设成为新疆高新农业技术孵化基地、高新农业示范基地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全力推动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园区建设。坚持资源开发可持续、环境保护可持续,重点支持大企业大集团按照技术先进、节能环保、循环利用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大型煤电、煤制天然气、煤制化肥、煤基多联产等现代化煤电煤化工项目,把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园建成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主战场、“疆电外送”的主电源点和煤制天然气的主气源点之一。

加快建设阜康重化工业园,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按照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发展要求,高标准引进企业,延长产业链;引导和支持现有企业加快设备升级和节能改造,辐射带动全州循环经济整体发展。

支持各县市工业园、特色园区和企业园区建设。积极推动奇台、吉木萨尔县工业园区升格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壮大闽昌工业园、闽奇石材工业园、晋商工业园等具有援疆特色的工业园区规模;支持特变电工、蓝山屯河、中泰化学、新鑫矿业等创建企业产业园。

到2015年,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到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

第四章加速推进农牧业现代化进程

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牧业发展。围绕优化提升种植业,做优做强现代畜牧业,积极发展特色林果业,活跃壮大农村二、三产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现代农牧业支撑体系,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村和谐,加速推

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全疆率先实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和农牧业现代化。

第一节农产品基地建设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要求,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适度控制种植业面积,种植业面积稳定在700万亩左右,以提高单产和亩均效益为主,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投入产出率。

粮食生产坚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原则,巩固发展以奇台县为重点的优质小麦主产区,进一步强化自治州作为全疆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小麦面粉加工销售基地、优质高产高效粮饲兼用玉米生产基地的地位。到2015年,高产优质小麦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平均单产达到500公斤。玉米面积达到150万亩,其中:商品玉米100万亩,平均亩产1吨以上。

棉花种植,加快提升优势产区水平,加快推进棉花机械化采收。建设全疆重要的高产高效优质商品棉基地。到2015年,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平均单产皮棉达到140公斤。

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加工番茄、甜菜、红花、大蒜和油料类、瓜菜类等特色农作物。到2015年,全州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发展到160万亩,建设面向中亚和国内大中城市的特色农产品基地。

设施农业按照优质、高效、绿色的发展要求,建设以东三县逆温带为重点、兼顾全州平原城郊发展的设施农业基地,打造重要的蔬菜和副食品生产基地。到2015年,全州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22万亩(温室12万亩),形成4个万亩温室示范基地,反季节瓜菜产量达到65万吨;把自治州建成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和反季节蔬菜应急储备中心;淡季蔬菜销售量占乌昌市场消费量的50%以上。大力发展水产业,水产面积达到5万亩,产量达到全疆总量的30%。

第二节现代畜牧业

紧紧围绕“速度加快、规模做大、品牌做响、档次提高、产业延长”的总体要求,加速推进畜牧业现代化,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加快奶业、肉牛肉羊、生猪、家禽四大产业基地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和品种改良力度,加快良种繁育、疫病防疫、饲草料保障体系建设,合理调控天然草场载畜规模,积极发展农区和城郊畜牧业,

实现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商品化养殖,着力打造“天山牛、新澳羊、天康猪、泰昆鸡”等畜牧业优势品牌。到2015年,全州牲畜饲养量达到1235万头只,其中出栏820万头只,家禽饲养量达到1亿羽;实现肉类总产量65万吨,奶产量100万吨,禽蛋产量9万吨。畜牧业占大农业的比重达到60%。

第三节特色林果业

加快现代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提升林果业整体水平。坚持因地制宜,优化布局,扩大规模,提高品质和效益,推动林果产业化发展,构筑龙头企业带动、标准化生产、品牌支撑、产加销相结合的高效林果业产业体系。重点发展苗木、花卉、葡萄、桃、杏、苹果、小浆果,形成以酿酒葡萄加工、鲜食果品和贮藏保鲜为主的特色林果基地。到2015年,全州经济林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苗木和花卉15万亩,酿酒葡萄35万亩,鲜食葡萄30万亩,桃、杏、苹果10万亩,黑加仑、沙棘、枸杞等10万亩;果品产量达到80万吨,果品精深加工率达到60%以上。

第四节农业产业化

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实现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市场化、农民组织化、服务社会化。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的推广和转化力度,加快农业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积极发展主要农产品物流运输网络。到2015年,把自治州建成新疆最具活力的农产品物流集散地。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多种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试点,加大对以合作社为业主的农业项目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领域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到2015年,农牧民入社率达到70%以上。

第五节实施“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

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要求,坚持以农牧民自建为主,政府、援疆支持的原则,实行“一村一点一规划”,快速推进“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建设,以产业促进安居富民、定居兴牧,达到安居乐业。

“安居富民”工程按照现代化和民族特色相统一的要求,优化村镇结构,整体规划建设城镇、村落、房屋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生产基础设施。坚持新居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强化产业带动,实行多种经营;加快中心村建设,提升当地传统产业,引导集聚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安居富民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到2013年,完成7.3万户农村安居建设任务。

依托牧区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定居兴牧”工程。 2015年建成大浪沙、三眼泉、二工河等3座牧区水库。按照以水定地、以地定草、以草定畜、以畜定人的要求,大力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快定居住房、棚圈、草料地及水电路气配套设施建设。坚持既“兴牧”又“富民”,做好支撑产业规划,建设养殖小区,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加强牧民劳动技能培训,鼓励牧民从事二、三产业,引导牧民定居转产。到2013年完成7367户游牧民高标准定居,全州牧民搬迁定居率达到80%,就地定居率达到20%。

第六节高效节水农业

加快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水资源,严禁新开荒新打井,保护地下水开采。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农田基本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土地平整、渠道防渗等常规节水建设,全面推广膜下滴灌,因地制宜发展喷灌、管道灌,改善灌区灌溉条件,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高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降低农业用水比例。到2015年,高效节水面积达到490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4,农业用水比重下降到91%。

第七节现代农牧业支撑体系

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大力推广普及高产模式栽培、精量播种、测土配方等技术,提高农作物单产和品质。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县建设范围,提高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水平、技术装备水平和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突出发展农作物收获机械、畜牧舍饲养殖机械和设施农业、林果业配套机械,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到2015年,全州农机总动力达到215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农机合作组织订单作业面积达到60%以上。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全面推行免

疫效果监测,提高突发重大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全方位控制和区域性消灭重大动物疫病。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对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监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业和标准化农业发展。加快良种体系建设,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奶牛良种率达到100%,肉牛、肉羊良种率平均达到80%,猪禽良种率达到100%。

第五章大力发展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以优化结构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10亿元,占全州GDP 的比重达到27%,年均递增15%,比“十一五”末翻一番以上。

第一节旅游产业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全面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支柱产业,促进自治州由旅游大州向旅游强州转变。

着力打造以天山天池为中心,东西两线景区为两翼的旅游精品线路。加快天山天池景区、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硅化木、恐龙沟国家地质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把奇台江布拉克等一批景区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完成古海温泉、鸣沙山、胡杨林、索尔巴斯陶等景区的提质升级。加快重点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办好旅游节庆活动,加快旅游特色商品开发。规范提升乡村游,推进农家乐集群式发展。到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000万人次以上,年均增幅12%以上;旅游收入达120亿元以上,年均增幅30%以上。

第二节生产性服务业

全面推进科技信息服务业。继续推进信息网络建设,发展以计算机应用、网络服务为主的新型信息服务业,全面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数字昌吉”重点工程建设,建立全面覆盖州、县市、乡镇、村四级电子政务网络体系,电子政务骨干网

带宽达到百兆,城镇互联网入户率达到85%,各类学校互联网接入率100%,实现3G移动通信网络的全覆盖。加快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进程。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优化金融保险业。鼓励金融机构在各县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快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信用担保公司建设步伐,并扶持其健康发展。强化金融对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支撑。大力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加快发展保险业,发挥保险业社会管理、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等功能,满足企业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保险产品需要。稳步推进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品种,不断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

努力提升商务服务业。拓展和规范法律、信息咨询、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培育和发展投资顾问、广告咨询、形象设计、战略策划、市场研究等咨询服务业,促进行业自律和良性发展,积极发展会展业,创新商务服务产品,引导商务服务企业向专业性、品牌化、集群式的方向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合理布局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大型物流园区,在东部重点建设准东煤电煤化工工业园物流园区、奇台县农副产品和机电物流园区、吉木萨尔县工业品和果蔬生鲜配送物流园区;中部建设以昌吉火车站为中心的粮食、油料、特色农副产品、工业品仓储物流园区,重点建设中国新疆欧亚国际物流港项目;以亚中商城为中心的集信息、仓储、包装、交易、加工配送、运输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商贸流通中心;西部以棉花、葡萄、蕃茄等农副产品为基础,重点建设玛纳斯生产型现代物流园区。加大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发展大型气调库、微型冷库和与之相匹配的贮藏保鲜基地。发展壮大交通运输业,积极促进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着力建设一批集仓储配送、中转物流、中转集散等于一体的区域性大型物流基地,形成与乌鲁木齐融为一体的全疆大物流格局,提高国内国际竞争力。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技术人才培养,优化物流园区硬环境,加大物流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促进自治州现代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节生活性服务业

文化产业。深度挖掘当地文化资源,重点培育文化骨干企业,打造特色文化项目和知名品牌,特别要加强高层次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创意开发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快实现文化惠民、文化富民和文化兴州的目标。推动文化资源产业化和文化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打造以“新疆曲子”、“回族花儿精品歌舞”为代表的丝路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国家级重点文化旅游基地。加快特色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强与新疆各地州以及内地合作,培育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创意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印刷、图书发行、歌舞娱乐等文化骨干企业,积极扶持发展艺术服装、哈萨克刺绣、玛纳斯碧玉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和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商贸服务业。按照“集约布局、结构优化、特色突出、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要求,提升各类专业市场档次,提高商贸服务水平。重点建设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商贸服务中心,改造提升一批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引导建材、钢材、机动车辆交易等各类专业市场向集约化发展。积极发展物联网,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现代化营销方式。培育和开拓餐饮市场,以昌吉国际美食节为依托,打响“中国回民小吃之乡”品牌,全面提升餐饮业规模档次和服务质量。加强县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加大对“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的支持力度,到2015年,实现全州农村镇镇有放心超市、村村有连锁便利店和农家店全覆盖。促进城市商业向农村延伸,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城乡商贸流通网络。

房地产业。保持城乡住宅建设总量持续稳定增长,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加大力度发展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普通商品住宅。建设一批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管理先进、生态环保、节能绿色的精品小区,努力打造提升“宜居品牌”。加强市场监管,完善二级市场,规范中介服务,营造良好的房地产开发、消费环境,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新增商品房开发总量1000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达到300亿元,到2015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36平方米。

社区服务业。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文化娱乐、家政保洁、养老托幼、食品配送等便民服务。加快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大力推进“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加强社区管理,推进社区服务规范化和网络化建设。

第六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套、适度超前的原则,提前谋划,抓紧建设一批事关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交通、水利、电力、城镇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布局、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实施、高速度建设”,全面提升路网等级和通达通畅水平,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照“三年攻坚,五年跨越”目标,在全疆率先实现所有县市和重要经济节点通高等级公路,率先实现乡镇通油路率、行政村通油路率、自然村及牧区通公路率三个100%目标。形成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骨架,以重要农村公路为节点,向外放射延伸的8条干线公路(吐-乌-大高速、乌-奎高速、G216线、S115线、S303线、S201线、S228线、S231线)和贯通全州的“六横十纵” 公路交通网络。加快乌昌快速交通网和骨干公路网建设,积极推进S115线昌吉城区段6.5公里道路改建工程、昌吉市南北绕城干线公路、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乌鲁木齐-甘泉堡-阜康城际快速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干线公路24条1922公里,重要农村公路158条5690公里,通村油路1787条7652公里,通达工程673条4438公里;桥梁改造41座。

第二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节约优先、合理开发、科学管理、优化配置的治水思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水利信息等现代水利五大体系。加大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建成奇台中葛根、昌吉努尔加、阜康白杨河、呼图壁石门子水库,开工建设9座水库;完成35座小型水库和26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准东地区东延调水工程二级供水管网建设;继续实施城市防洪、大中型灌区改造、农村饮水安全、牧区水利、防

汛抗旱、渠道防渗、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盐碱地改良、地下水超采治理等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全州地下水动态监测网、重点水库预警通信系统、防洪指挥决策系统建设。2013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15年全州中小型水库总容量达到6.25亿立方米,新增供水量4亿立方米,重点城市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以上,力争实现全州地下水采补动态平衡。

第三节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电力建设适度超前、建设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区域电网建设。积极推进“疆电外送”,加快建设准东至“三华”电网一条±1000KV特高压直流线路;加强交流电网对直流的支撑能力,实施奇台750KV输变电工程,建设乌北郊-奇台-哈密线路,形成围绕天山山脉东段的750KV环网;实施五彩湾750KV输变电工程,建成五彩湾-奇台-乌北郊双回线路。2015年准东煤电外送规模达到1000万KW

以上,实现准东煤电的大规模送出。加强220KV电网建设,逐步构筑昌吉地区220KV电压等级骨干网架,围绕负荷中心逐步形成双回路供电和环网供电,东三县以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带为中心形成220KV双回环网供电。加快110KV电网建设,围绕城市及各大工业园区建设110KV变电站,使110KV电源点成环网结构。增加35KV电源布点和线路敷设,逐步形成双电源供电。2015年初步建成以“±1000KV和750KV”为支撑、以“220KV、110KV”为主干,网架坚强、布局合理、设备先进、安全高效的电网构架。

第四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重点,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逐步建成比较完备的现代化城镇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城镇道路、供水、供热、燃气、污水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5平方米,道路无障碍通行率100%;供水普及率和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集中供热普及率95 %;燃气普及率98%;城市绿化覆盖率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新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两个。加快乡镇

集镇区道路、供排水、园林环卫等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把乡镇建成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善、道路畅通、环境优美的宜居乡镇。

第七章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第一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树立区域统筹的理念,完善城市功能布局,集聚生产要素,以产业为支撑,以提升城市竞争力为核心,以提高城市承载力和增加就业为重点,继续实施以“一个中心、东西两翼、三个支点”为重点的城市群发展战略,把昌吉市打造成生态型、田园式的宜居城市,把阜康市建成新疆重要的旅游城市,把奇台县发展成自治州东部中心城市,全面加快玛纳斯、呼图壁、吉木萨尔、木垒等精品县城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支撑功能强大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进展。高起点做好城镇化发展规划,树立精品意识、突出地方特色,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乡绿化、净化、美化水平,努力建设宜居城镇综合体。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为城乡居民流动提供便利条件,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福利保障。开展城乡一体化先行先试工作,打造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化旅游名镇,建成一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精品示范县市、示范乡镇和示范村,结合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加快推进中心城镇、少数民族乡、少数民族聚居乡镇、少数民族聚居村和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疆率先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自治州新农村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力争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2%。

第二节乌昌经济一体化

以产业布局为突破口,深入推进乌昌经济一体化,依托乌鲁木齐首府中心城市产业、技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建设一批引领产业发展、支撑地区经济、注重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依托乌昌大交通网络,重点建设一批集仓储配送、中转物流、中转集散等为一体的区域大型物流基地;依托乌鲁木齐国际旅游集散地,推进旅游—餐饮—娱乐—文化融合发展,做大做强自治州旅游产业。

第三节兵地融合发展

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原则,以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赢为目的,在农业产业化、工业产业布局、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强合作与交流,充分调动兵团和地方间的积极性,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壁垒,形成经济融合、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经济环境。

促进地方与兵团在资源配置、水土开发利用、城乡统筹推进等方面加强沟通、协商、合作;加强规划和政策的衔接,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和资源开发合作,深化干部交流学习,合力承接对口援疆,推动自治州与兵团融合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开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局面。

第四节加快东三县发展

牢牢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对口援疆的历史机遇,以项目建设和项目帮扶为核心,加大经济、干部、人才和技术援助力度,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推动东三县发展实现新跨越。

突出抓好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发展设施农业、现代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为重点,加快优势产业发展,提升特色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建设能力,快速推进百亩启动、千亩连片的规模化蔬菜日光节能温室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反季节蔬菜和食用菌生产;积极推进牛羊猪禽规模养殖,把东三县建成乌昌地区重要的商品猪、肉牛肉羊繁育和生产基地、无公害家禽生产基地和设施林果基地。

坚持把促进农牧民增收作为加快东三县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创建万元村、万元乡镇为目标,广辟农牧民增收渠道,形成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发展壮大商贸服务、交通运输、精品旅游等第三产业。以准

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带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餐饮住宿、娱乐服务等行业,构建生产型服务业网络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举全州之力推动木垒县加快发展。牢固树立“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思想,在突出优势产业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项目帮扶力度,支持特色产业做优做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努力改善民生,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确保木垒县与全州同步实现农牧民人均收入过万元目标,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第五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的各项政策,坚持“非禁即入”,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加大工商联对非公经济的指导力度。完善促进自治州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业积极参与优势资源开发,参与大企业大集团产业配套的相关服务业、配套产业,增强中小企业的实力。推进自治州非公有制企业体制、机制、技术和管理创新。进一步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扩大就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

第八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州理念,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科学有序开发资源,处理好新型工业化建设与节能减排的关系;加强生态建设,切实保护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重点加强煤炭、冶炼、电力、化工、建材、石油、天然气等行业对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的消耗管理。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全力支持特变电工、湖北宜化、华电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在准东煤电煤化工业园区建设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到2015年,创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30家,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5个。全州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完成75%,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工业废水处理率及污水重复利用率均达到95%。

第二节资源开发

按照“先保护后开发、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确保资源开发集约化、程序化、高起点、高水平和高效益,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统筹协调,禁止无序开发、乱采滥挖。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确保煤矿回采率达到70%。加强地下水的保护和管理,严格控制新打机井;大力发展节水工业,矿产资源开发用水以地表水为主,严格控制超采地下水,严禁滥采地下水。坚持合理利用土地,基本稳定现有耕地面积,禁止新开垦荒地;在保护和规划政策前提下,鼓励使用戈壁、荒滩进行工程建设。

第三节生态建设

按照“南护天山、中建绿洲、北治沙漠”的生态建设布局,做好绿化和生态植被保护工作。继续实施准噶尔盆地南缘防沙治沙、天山北坡谷底森林植被保护与恢复、三北防护林、天然草场保护等国家生态工程建设。推进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和管护能力建设,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快实施州内河系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加强三工河、引额济乌工程沿线、荒漠生态封育保护区等主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实施自治州污水综合利用北灌荒漠防护林工程。加快国省道、铁路、公路、乡镇道路绿化及城镇、居民点、农田防护、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的造林绿化。到2015年,森林面积达到16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城镇、村庄、居民点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第四节环境保护

加强环境污染防治,以解决饮用水安全和空气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重点流域水污染和重点行业、区域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控制城市大气、噪声污染,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加快供热系统改造工程,大力推进城市供热计量改革,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地源热泵等节能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降低农药、化肥、农田残膜等污染。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强化水质动态监测。落实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到2015年,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环境空气质量满足一级标准,其它区域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经济运行平稳、增长速度较快、质量效益提高、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可完成年度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9%,与计划目标3%左右相比,超过2.9个百分点。 (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700亿元,增长12%以上,呈现出农业稳步发展,工业持续增强,服务业增长强劲的势头。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财政收支双双跨上1000亿元台阶,全部工业利税跨上1000亿元台阶。发展后劲明

显增强,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达232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20万公里,拥有民用机场11个;电力装机规模突破2000万千瓦;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户。 (二)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麻栗坝大㈡型水库、青山嘴大㈡型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17件中型水库实现大坝封顶,94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建成山区“五小水利”20万件。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粮食产量1546.68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390亿元,肉类总产量335万吨,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800万亩。 (三)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昆钢大红山铁矿项目竣工投产,富瑞公司“836”二期工程试车成功,天安化工50万吨/年合成氨、三环中化120万吨/年磷铵等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700亿元。 (四)消费需求稳中趋旺 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4.54亿元,增长17.3%。旅游“二次创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旅游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80亿元。

2020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乌额格其牧场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2016.9-2020.8 ) 一、学校概况 乌额格其牧场学校位于扎鲁特旗东部,背靠巍峨的黄花山, 前面是坦荡如砥的大草原,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始建于1959 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校园占地面积85000 平方米,有12 个教学班,一所中心幼儿园,在校学生500 余人,住宿生287 人。教职工125 人,教师的专业合格率100%。 自2010 年校安工程以来,乌额格其牧场学校的校园环境和办 学条件得到逐年的改善,伴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春风,2015 年学校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接受并通过国家教育部的检阅,以此翻 开了乌额格其牧场学校蓬勃发展的新篇章。 学校始终遵循“为家长着想,对学生负责,一切为了学生发 展”的原则,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在以李森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 子的引领下,反复思辨,在传统中继承和突破,提出了以“争创 全旗农村牧区一流学校,造就未来高素质合格小公民”的办学目 标和“知感恩、讲节俭、学知识、懂礼仪”的育人目标,形成了 “为学生体验健康成长的快乐,让教师感受工作的幸福”的办学 理念。以“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铺路”为宗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打造特色教育,努力构建学生健康成长 的精神家园。 二、学校的办学经验和存在问题

(一)办学优势 1、学校的校园环境明显改观,尤其是硬件建设得到全面的改善,教学设备齐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得到全面的应用。 2. 学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各项制度完备科学,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内涵的不断发展。 2. 有爱岗敬业、善思创新的教师队伍。学校中层领导班子善于思考,精于管理,想大事,有本事,能创新,做实事,干成事。教师队伍中,老教师工作经验丰富,乐于奉献;中青年教师思维新,工作扎实,成效显著。 3.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以来在全旗的抽测考试中成绩优秀。 4. 办学特色逐步凸现。学校的常规管理和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剪纸和各类兴趣班等特色项目成果初显。 (二)存在问题 1. 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对确立新理念,实施新课程的紧迫性认识不足,主动发展的意识不够强烈。 2、教师的个人业务能力和基本功水平还有待提升。 3. 学校的办学特色虽已形成,但还不够鲜明,特色项目不特别强。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办学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为家长着想,对学生负责,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思想,培养“知感恩、讲节俭、会学习、

(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

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

广州发布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到2020年,广州GDP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力争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到2020年,广州都有哪些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编者注:2015年广州GDP总量是1.8万亿元,超过了新加坡),力争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成效显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0%左右,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创新驱动:到2020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9%,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达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 城市功能:到2020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250万吨,广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6亿吨和2500万标准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6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2%。 改革开放:到2020年,商品进出口总值达2000亿美元。 城乡环境:到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86%,可吸入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低于30微克/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 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0万人,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含租赁补贴)累计5.75万套。到2020年,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岁以上,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40张,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 文明程度: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 要实现这些目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如何在“十三五”时期形成新的动力源?纲要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三大战略枢纽、一江两岸三带、多点支撑”发展格局。 “三大战略枢纽”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纲要

小学三年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章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立足本校发展实际,根据杏花岭区“创宜居环境,建和谐城区”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总体思路,以“做学生爱戴的老师,建家长信赖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体目标,坚持“规范管理提质量、彰显特色求发展、促进均衡做贡献”的工作思路,以“上好每一节课、善待每一位学生、感动每一位家长”为具体行动,以质量效率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内涵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未来五年,学校将以“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润校、特色名校。”为办学思想,以“做好身边小事,成就快乐

人生。”为办学目标。我们深信:做好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做好身边的小事,就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大事,就是成就孩子快乐人生的大事。 总目标------创立省级特色学校、进入市级特色名校。 --- 目标:教育管理精细,教学质量良好,学生行为文明,校园环境优美,形成积极、向上、求新、和谐的校园文化,创立区级特色学校。 ---- 目标:学生形成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洁,八个自觉文明行为习惯,教师形成“学习、研究、创新”的意识和工作习惯,校园文化富有特色,教育质量保持良好,创立市级特色学校 目标:打造一个学生行为习惯好,教育质量高、管理有特色,校园文化浓厚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学。 第二章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简况 xx小学是两规制普通小学,已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校园面积约4100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400多人。在职公办教师37人,其中中级教师26人,初级教师11人,学历合格率100%。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 案)》 更新:2011-01-23 10:11:58作者:jiadoo来源:点击:328次【字号:大中小】 提要:城市地铁项目: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新增地铁通车里程400公里。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大中城市城中村200个。城市河涌整治项目:整治城市河涌100条。 今天,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纲要(草案)》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报从《规划纲要(草案)》中摘录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读者先睹为快。 报告摘要 ●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仍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结构进入大调整阶段,新一轮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雄厚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市场优势和成功经验,这都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环境。但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曲折复杂,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我省原有优势逐渐弱化。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克服不利因素,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全面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朝着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和谐共享。 ●突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完善内外需协调拉动、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增长格局。坚持制造和创造相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并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22302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5230亿元。 现代产业建设工程:总投资8448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5360亿元。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XXX镇经济转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XXX 镇“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理清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明确工作原则、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对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组织动员全镇人民,步调一致,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全面实现XXX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府工作重点,是“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十二五”简要回顾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XXX镇党委、政府在XXX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甘共苦、攻坚克难,不断克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坚定不移的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为“十三五”时期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农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农民纯收入达到XX元,年均递增X%;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公共预算收入XX万元,年均递增X%,全镇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二)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土地整理为重点,大力优化土地经营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基础设施显著加强,粮食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以水产养殖、畜禽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龙头企业、特色品牌不断壮大。 (三)工业发展日新月异 “十二五”以来,全镇工业以XXX开发区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工作力度,先后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XX个,涵盖建筑材料、钢铁加工、卫生洁具、电力工程等行业,为全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镇围绕XXX开发区园区建设和企业用工需求,注重发展运输、工程建设、餐饮、劳务输出等行业,第三产业稳步增长。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各类服务网点达XX户, 从业人员达到XX人。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期间,我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镇初升高的入学率一直位居全区前列;以弱势群体救助为核心,社会保障再上新台阶,全面铺开居家养老工程,并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规范了孕前型管理模式,强化了服务质量,加大了新型生育文化宣传,全面落实了利益导向机制。全镇人口出生率X X‰,人口自然增长率XX‰。此外,文化、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五年计划(The Five-Year Plan),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制定背景 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 《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规划分为二十篇共八十章。 制定过程 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建议起草、通过建议、制定纲要、专家论证、争取意见、审议批准、正式公布、规划实施 执行时间 直到1950年底,大陆才基本统一(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大陆的大部分还没有解放),直到1953年,才完全从大规模战争状态中解脱出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三年经济困难,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期)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 第五、六个五年计划:1976-1985年,其间经过调整,实际是按照10年规划执行的。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简介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节余,扭转了1974年到l975年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恶化的状况。但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初步提出了调整、改革的任务和措施,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975年,国务院讨论和规划“五五”和“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了多次计划工作的务虚会,研究和确定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新华社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部《纲要》?它又有哪些重点和亮点呢?它给老百姓带来哪些鼓舞人心的重大信息? 首先,《纲要》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发展蓝图,《纲要》具体描绘了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主要阐述国家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未来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期望在今后五年的发展进程中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也就构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 最突出的特点是规划纲要通篇贯穿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主题主线确定政策导向、设置规划目标、明确战略重点。二是力求做到五年与十年、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结合,做好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巩固和扩大应对危机成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为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是努力体现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导向,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在收入分配、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五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六是在体现规划战略性、前瞻性的同时,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列出了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九大项。这些内容,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重点提升这些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充分体现了“民生优先”,是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关键之举。“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是百姓最强烈的期盼;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正是“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看出,从“篇、章、节”结构上看,与“十一五”规划相比,社会管理内容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单独设立一篇。社会管理篇分为5章,分别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和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财富的“蛋糕”怎么分,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章的篇幅,就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作出具体要求。

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纲要doc资料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析 (一)发展历程 (二)主要业绩 (三)公司存在的主要竞争优势 (四)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五)加快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握好“发展”这一主旋律,抢抓机遇、占领先机,将公司的各项事业向纵深推进,努力实现公司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总体战略和竞争策略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战略和竞争策略 三、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要点 (一)总体规划目标 (二)产业调整和重组的基本思路 四、实施规划纲要的保障措施 (一)提升公司的战略控制和管理能力,夯实基础管理 (二)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力度,防范和化解公司财务与经营风险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企业业文化建设

一、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析 (一)发展历程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6月,由某实业有限公司与日本三井株式会社共同投资设立,注册资本20420万元。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公司规模由小到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5月18日,公司股票在中国深圳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某省第一家上市的中外合资企业。 (二)主要业绩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座落于某省某市,现有员工近2000人。公司拥有194条从德国、日本进口的电脑控制流水线,CAM 自动裁剪系统及5套进口的CAD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所有设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公司拥有年产各式高档服装2000万件(套)的强大生产能力,是全国最大的500家合资企业之一,于1999年在同行中率先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并于2002年顺利通过2000版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3、2007年连续两次获得某省质量管理奖。公司历年荣获中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称号,公司还是第三届中国服装协会八名副理事长单位之一,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女装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单位,中国服装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设计师协会理事单位。公司的某品牌服装连续五年获得某省名牌产品,并且获得第二届中国时装文化奖的最佳女装设计奖,某品牌被中国服装协会评为2000年春夏中国女装流行趋势发布主导品牌。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中的核心要素:“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厘清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办学方向,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内涵,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并为教师生涯规划的制定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引导达成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凝心聚力,规范管理,使师生、校园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特制定2013——2018年学校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以创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争做人民满意好教师为目标,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提升特色学校创建品味,促进实验小学内涵不断提升和发展。 二、工作思路 总体工作围绕“六个一”开展,即秉承一个思路——传承、创新;弘扬一种精神——追求卓越,敢为人先,求真务实,善做善成;追求一种境界——真、善、美;遵循一个原则——精简、节约、低调、高效;树立一个育人理念——健康、习惯、学业;执行一个工作标准——高、严、细、实。 三、发展愿景 我们的愿景就是把实验小学建设成豫西地区有特色的学校,经过五年的努力初步彰显以学术素养、专业精神、行动能力、服务意识见长的学校特色,使学校逐步成为精神文明的校园,培养人才的学园,发展个性的乐园,优美整洁的花园;使我们的教师成为有高尚的职业品质,有精湛的业务水平,有科学的创新精神,有崇高的精神追求的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优秀团队。使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要(要点)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章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立足本校发展实际,根据杏花岭区创宜居环境,建和谐城区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总体思路,以做学生爱戴的老师,建家长信赖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体目标,坚持规范管理提质量、彰显特色求发展、促进均衡做贡献的工作思路,以上好每一节课、善待每一位学生、感动每一位家长为具体行动,以质量效率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内涵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未来五年,学校将以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润校、特色名校。为办学思想,以做好身边小事,成就快乐人生。为办学目标。我们深信:做好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做好身边的小事,就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大事,就是成就孩子快乐人生的大事。 总目标------创建省级特色学校、进入市级特色名校。 201*---201*目标:教育管理精细,教学质量良好,学生行为文明,校园环境优美,形成积极、向上、求新、和谐的校园文化,创建区级特色学校。 201*----201*目标:学生形成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洁,八个自觉文明行为习惯,教师形成学习、研究、创新的意识和工作习惯,校园文化富有特色,教育质量保持良好,创建市级特色学校 201*目标:打造一个学生行为习惯好,教育质量高、管理有特色,校园文化浓厚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学。 第二章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简况 xx小学是两规制普通小学,已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校园面积约4100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400多人。在职公办教师37人,其中中级教师26人,初级教师11人,学历合格率100%。 xx小学地处城乡交界区,居住人口复杂,来并打工或做小生意的外来务工子女较为集中,加之,周边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没有良好的活动场所,学生入学前大多没有接受较好的学前教育,基本素养较差,生活、学习习惯不好,不少单亲家庭子女或留守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教育管理等,这些客观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我校的进一步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条艰难而必行之路。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的学生勤劳朴实;我们的地理环境优越北临太原市动物园和森林公园;我们的教师吃苦耐劳、勇于奉献、敢于创新;我们还有一位生物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赵韩生老师,所有这些宝贵财富都是我校办出特色、闯出品牌的保证,同时也是落实杏花岭区委、区政府小校办优,办出特色,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具体行动。为此,我们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齐心协力,精心思考,科学安排、周密策划,确立了以生物科技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加强领导力度,加强制度保障,重视科研及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校园文化,边活动、边总结、努力走特色学校建设和发展之路。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3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增长7.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2.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8.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644元,比上年增长6.1%。国民总收入89691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4]比上年下降3.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327元/人,比上年提高6.6%。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出生率为10.94‰;死亡人口993万人,死亡率为7.13‰;自然增长率为3.81‰。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6]2.86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1亿人。 表12018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341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下降0.1个百分点。全国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增长0.5%;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增长0.9%。

最新韩宁--十三五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

“十三五”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 青江小学韩宁随着“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对教师自身发展也是一个积极的挑战。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已经发展成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为保证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教师专业发展五年计划。 一、个人现状分析 了解并认清自我是教师职业规划的首要步骤。认识自己很难,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这是追求教师人格力量的前提。 1.优势 (1)忠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尊重、信任、理解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工作之余不忘充实自己,喜欢阅读与研究,包括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能吃苦,有上进心。 (2)善于采集教学资源,能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信息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并能熟练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

(3)能独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并能与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保持频繁、有意义的支持性交流。 (4)考虑问题能从多角度去思考,周到细致且能集中注意力深入某个问题或观点,创新意识强。 5)作为班主任,有较丰富的教育经验,对于班级管理有自己的思路与做法,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习惯,形成良好班风。 2、劣势 (1)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这对我自身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是不好的。 (2)在授课过程中,对教材外延度的把握不够,因而在课堂教学上不能那么得心应手,借鉴他人和外地教学经验不够。 (3)缺乏开拓创新的科研意识,教学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对于科研还是停留于表面,没有能够深入的实施,还走在科研型教师的起点上。 (4)常规管理工作缺乏相应的经验。至今为之,我班主任工作经历较少,因此对学生和班级的常规管理缺乏相关经验。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从2005年中国“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此计划变为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且开始实施。下面我开始着重谈谈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点看法。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划纲要 广西发展和改革委 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阐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乘势而上奋力实现“两个建成”宏伟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广西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实现“两个建成”目标的关键期。必须深刻认识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阶段特征,抓住用好重大战略机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章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提出并实施一系列符合广西实际的重大举措,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胜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指标超过万亿元,预计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8万亿元,年均增长10.1%。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千亿元产业增至10个,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态势良好,城镇化水平提升,“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区域发展协调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高铁经济圈和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南宁机场跻身千万旅客吞吐量大港行列,西部首座核电站防城港红沙核电1号机组并网发电,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