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山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唐山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唐山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唐山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8日唐山市

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序??? 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六次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推进我市科学发展、争先进位,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唐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策导向和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市人民在中共唐山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重点,扎实工作,克服了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圆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469.08亿元,为2005年的1.88倍,“十一五”年均增长13.4%;人均生产总值59667元,年均增长12.7%;全部财政收入438.95亿元,年均增长1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010.21亿元,是“十五”时期投资总量的4.3倍,年均增长32.6%。省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构成由2005年的11.6:57.3:31.1调整到2010年的8.7:58.9:32.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率稳步提高,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310万吨,连续7年实现增产;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3.9%,比“十五”末提高20.7个百分点。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钢铁、能源、建材、装备制造、化工等主导产业支撑作用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9%。消费品市场更加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3%。

——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以曹妃甸为龙头的唐山湾“四点一带”开发建设迈出重大步伐,首钢京唐钢铁一期工程等一批大项目竣工投产,初步形成了以精品钢材、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生产性物流、基础能源等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格局。“十一五”末,唐山湾“四点一带”区域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到全市的30.2%和26.4%。县域经济实力全面提升,全市11个县域单位全部入围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前30强。园区经济快速发展,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港口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唐山港两大港区已建成矿石码头、原油码头和煤炭码头等生产性泊位52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5亿吨,成为国内第10个吞吐量突破2亿吨的港口。公路、铁路建设快速发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新增1745公里,达到1.3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新增219公里,达到507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到943.6公里。机场建设取得突破,唐山三女河机场建成通航。多元、立体、快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初具规模。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有企业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7.18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6倍;2010年,全市进出

口总值93.89亿美元,比“十五”末增长2.5倍。对内合作取得新进展。2010年,全市引进省外资金266.1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7倍。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目标较好完成,在全省评比考核中名列第一。成功申办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成为国内首个地级承办城市。南湖生态城、唐山湾生态城、凤凰新城、空港城和环城水系“四城一河”开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框架迅速拉开,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和品位明显提升。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46.1%提高到54.9%,城镇化发展指数位居全省首位。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民居建设逐步展开,城乡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

——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持续开展节能减排攻坚行动,“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持续开展“绿化唐山攻坚行动”,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22.2%提高到30.2%。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711.16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覆盖率5.28%,形成了北部山区生态建设、南部沿海湿地保护、中部平原生态恢复为主的生态保护模式。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0年城市空气质量二级及优于二级天数达到330天,比2005年增加14天。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5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10元,年均分别增长13.3%和12.6%。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就业五年累计增加34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城乡低保水平大幅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全市,参合率达到96.9%。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我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时期,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

展望“十二五”,我市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具备了加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面临着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宝贵机遇。

一是世界经济已开始缓慢复苏。随着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应对危机政策措施效果的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呈现持续复苏的态势,美国经济步入了增长轨道,欧洲主要国家经济复苏看好,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势头强劲,预计世界经济将逐步回归到正常的增长区间。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的调整,为我市在更高层次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提供了宝贵机遇。

二是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成功实

“十二五”施,使我国经济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回升向好,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期间,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步伐将继续加快,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区域经济合作加快推进,为我市经济在加快结构调整中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将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国家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即将出台,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的发展将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毗邻京津的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国内“南资北移”呈加速趋势,我市已经具备承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大规模聚集的比较优势,合作、对接的领域广泛,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唐山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我省明确把唐山定位为“十二五”

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唐山是全省沿海经济隆起带的重要增长极,是河北两大省域中心城市之一。全省“十二五”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围绕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为我市发挥区位优势、加速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平台。

四是我市经济基础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我市五大主导产业已成规模,基础设施、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特别是港口功能大幅提升,航空、铁路、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支撑能力明显提高,我市已具备产业大规模聚集、实现跨越发展的条件。

三、“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缓慢且异常复杂,长期形成的一些矛盾和结构性失衡问题互相交织,世界经济正处在深度变革和调整时期。分析“十二五”的这五年,大体上前两年(2011—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仍将处于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

从国内看,随着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不断巩固,宏观经济政策已经出现重大调整。调整的目的是为了遏制通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实际运作的情况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退出,代之以经济常态下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从国内外治理通货膨胀的历史经验看,这种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可能要贯穿于“十二五”的前两年。

从区域看,随着环渤海地区的加速崛起,特别是在天津滨海新区、辽宁“五点一线”地区相继进入国家发展战略,环渤海城市之间围绕资源、市场、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如果不能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就可能错失宝贵的发展机遇,拉大与先进地区的差距,陷入被动境地。

从我市看,经济运行中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依赖性较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压力巨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型城市转型任重道远。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工业结构偏重,钢铁等支柱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工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财政收入增速减缓,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总体偏低;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城市的功能、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改革开放有待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水平较低,利用外资的规模偏小、质量不高,经济外向度低于全国33.4个百分点,开放带动能力较弱。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创新平台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推动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匮乏;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五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就业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解决。

综合分析未来五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机遇大于挑战。“十二五”的这五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五年。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唐山走过震后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和十年快速发展的光辉历程后,进入了第四个十年。第四个十年的前五年已经过去,后五年对第四个十年唐山的发展将达到一个什么水平、能否实现腾飞至关重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未来五年复杂的形势和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以奋发向上、大有作为的精神状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在新一轮竞争中努力把重要战略机遇期转化为黄金发展期,实现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的宏伟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努力把唐山这块“黄金宝地”打造成为环渤海的“耀眼明珠”。第一篇?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第一章?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六次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奋发向上、大有作为这一基调,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争先进位这一目标,切实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实施科教立市、以港兴市、人才强市三大战略,强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构建具有唐山特色的现代产业格局;以“两极”(曹妃甸新区增长极、市主城区增长极)率先突破,促进“三带”(沿海经济带、平原经济带、山前经济带)跨越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转变,加快把我市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和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

“十二五”时期,推动唐山科学发展、争先进位,最根本、最关键的是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我市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着力发展沿海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由内陆资源型向沿海开放型转变;着力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结构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转变;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我市由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生态城市转变。要切实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按照“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的思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努力增加出口,不断增强“三驾马车”的协调拉动能力。立足区域资源、环境和产业优势,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加快向沿海和园区聚集,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强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金介一体化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建设创新型城市。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协调发展。调整优化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强化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推进社会治理和谐化,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度。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把发展绿色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化全社会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立健全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推动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围绕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点问题,进一步推进行政、财政、金融、投资、文化、社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顺应国内外产业、投资转移趋势,努力拓展双向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在总体工作中,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十个方面的关系,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发展沿海经济与加快沿海工业聚集区建设的关系、节能减排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城镇建设与发展第三产业的关系、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科技创新与扩大开放的关系、深化改革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保障改善民生与做好群众工作的关系、转变干部作风与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关系。

第二章?奋斗目标

按照以上指导思想和原则,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区域综合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力争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到2015年基本达到全省经济总量的25%。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力争增长15.9%;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力争增长19%,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到23%和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2%,力争增长15.2%,到2015年,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36%,力争达到37%;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产业化率达到70%。城镇化深入推进,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61%,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力争达到64%,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投资、财政、金融、土地和城乡管理等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更趋优化,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区域经济合作迈上新台阶。到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确保年均增长15%,力争增长20%;进出口总额达到173亿美元,年均增长13%;其中,出口总额达到54亿美元,年均增长13%。

——科技创新实现突破。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突破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0个,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

——资源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大幅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循环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广泛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力争增长12.5%。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0万个。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更好地保障。人口工作扎实开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4.2‰以内(具体见附件1:《唐山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第二篇?以“两极”率先突破?促进“三带”跨越发展

按照沿海经济带、平原经济带、山前经济带的自然资源禀赋、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布局,促进沿海与内陆腹地互动发展,构筑沿海与内陆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章?打造曹妃甸新区增长极和市主城区增长极

第一节 ?曹妃甸新区增长极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以港口、港区、港城一体化发展为方向,以港口为龙头,以园区为载体,以主导产业聚集为抓手,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打造曹妃甸新区增长极,努力在重大产业项目聚集上突破,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企业内部、行业之间、产业与自然环境和社会之间循环上突破,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突破,在提升经济外向度和开放度上突破,带动全市依托港口,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增量上为全市调整经济结构发挥重要作用。到2015年,曹妃甸新区经济总量比2009年翻两番,成为唐山湾“四点一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先导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和生态宜居区。

着眼于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以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际大港为目标,加快港口建设步伐。“十二五”时期,在曹妃甸港区62千米可利用岸线上,规划建设以矿石、原油、液化天然气和煤炭为主的四大专业化、大型化码头26个。同步建设散杂货和集装箱码头,提升港口专业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全力推进曹妃甸港区第四、第五、第六港池建设,建设通用、干散货、液体散货、钢铁等专用泊位,不断完善功能,形成对主港区的有效补充,实现港口建设率先突破。到2015年,曹妃甸港区吞吐能力达到4亿吨。

全力推进各产业园区市政路网、管网建设,完善配套设施,重点抓好变电站,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垃圾处理和口岸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园区功能,为加快产业聚集创造条件。积极推进京津唐曹城际铁路、蒙冀铁路、曹妃甸至天津滨海新区跨海大桥及滨海公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四点一带”各区域间以及外部交通网络建设,逐步形成快捷方便的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经济腹地。加快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生产生活服务体系,营造聚集人口、提升人气、畅通人脉、舒适生活、适合人居的环境。

加快发展以陆海联运为特点的港口物流服务业,巩固和拓展面向“三北”的经济腹地,建成服务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原材料物流中心。建立大型物流区和保税物流区,积极推进曹妃甸保税港区、公共矿石保税仓库建设,完善与周边地区和内陆腹地的保税物流体系,带动国际矿石、原油进口分拨以及工业品采购、配送、加工等现代物流业发展。依托我国能源矿石期货交易市场发展,逐步建立煤炭、铁精粉、钢材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中远期合约电子交易,择机启动期货交易,将曹妃甸新区打造成为国际性物流节点,带动环渤海地区现代金融、物流和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整合壮大地方航运资源,积极发展远洋贸易。进一步拓展腹地资源,大力发展集装箱业务。精品钢铁产业,建设具有二十一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精品钢铁基地,启动首钢京唐钢铁公司扩建工程,生产汽车板、桥梁板、造船板、锅炉板、硅钢板等高附加值板材,培育发展钢结构、金属制品、精密铸件、机械配件等耗钢产业,形成较为完善的钢铁产业链条。“十二五”期间形成20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化学工业,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循环发展特点,以曹妃甸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项目为依托,谋划实施下游产业;以实施超大型海水淡化项目为依托,谋划实施配套浓盐水综合利用项目,扩大盐化工生产规模,打造电力生产、海水淡化和盐化工一体化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以三友集团18万吨有机硅及下游产品深加工项目为依托,加快发展有机硅、多晶硅、硅油等下游产品,培植化工产业新的增长点。装备制造业,依托装备制造产业园区,重点发展修造船、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冶金设备、港口机械、石油钻探等为主导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冀东水泥曹妃甸装备研发及成套制造、唐山重型装备制造、文丰钢铁板材深加工、汽车零部件制造、修造船等项目建设。钢材加工量达到1000万吨,形成中国北方地区钢材与装备协同发展的临港装备制造基地。高新技术产业,深化与上海汽车等国内龙头汽车厂家的合作,加快实施电动汽车项目,推进镁基电池等配套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海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研发与应用,发展风力发电设备制造、薄膜光伏电池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配套产业,优化提升激光显示、太阳能电池等产业的规模和水平;依托泡沫铝、非金属复

合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及深加工项目,打造新材料基地。

以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态工业园为平台,加速外资的引进和利用,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光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承接北京产业转移为重点,加快北京临港产业园开发建设,实现京唐两市在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深领域的全面对接;以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煤炭深加工为重点,加快内蒙古临港产业园和山西临港产业园开发建设;立足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积极推进冀东北工业聚集区开发建设,加快曹妃甸县(市)区临港产业园产业聚集步伐,拓宽港口和港区发展腹地,实现沿海和腹地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加快唐山湾生态城开发建设。以科教城、滨海休闲基地、数字网络化工程、资源管理中心、风力发电、中瑞明日之城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同步发展商住、贸易、金融、技术服务、人才交流等第三产业。保护和科学开发曹妃甸湿地和龙岛旅游资源,建设海中浴场、沙滩运动、湿地公园等旅游产业项目,打造国内知名旅游景区和沿海休闲度假胜地。

第二节?市主城区增长极

市主城区(路北区、路南区、开平区、古冶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在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内涵和品位上突破,在加快先进生产要素聚集上突破,在生产性服务业剥离和发展上突破,在发展高端服务业上突破,在发展以机器人为标志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上突破,在发展城市旅游业上突破,在存量调整上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做出重要贡献。

加快重点区域建设,提高主城区产业承载力。南湖生态城,大力发展高档房产、商业、旅游、体育、会展、文化创意等产业,全面推进星级酒店、城市主题公园、唐山植物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凤凰新城,大力发展金融、商贸、总部经济等高端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建成区域性、现代化的商务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总部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完善主城区城市功能。空港城,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精密加工等产业,建成空港物流园区并投入运营。按照“退二进三”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加快发展煤炭、钢铁、装备制造等专业性物流园区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以引进沃尔玛等国内外著名大型连锁企业集团为重点,发展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和专业店、专卖店等现代商贸流通企业。努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以满足居民家庭需求为目标,完善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制。全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壮大重型装备制造、焊接、汽车零部件、新材料、智能仪器仪表、节能环保、机器人、新能源等产业,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突破性发展。加快发展城市旅游业,围绕生态城市体验、工业文明和地震科普三大主题深入推进城区旅游业发展。到2015年,主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

第四章?沿海经济带倍增

第三节?沿海经济带

沿海经济带(曹妃甸新区、乐亭新区、丰南区、滦南县、芦汉新区)充分发挥港口带动作用,强力推进沿海“四点一带”地区开发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加快港口建设,不断完善集疏港交通网络。加快港口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保税、装卸、分拨、配送、加工等现代商贸物流产业。以首钢、河北钢铁、渤海钢铁、中治恒通等大型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中厚板、高精度冷轧及镀锌薄板等高端产品,不断提高钢铁精深加工水平,加快建设精品钢材生产基地。以千万吨级炼油项目为突破口,打造全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依托京唐港煤化工产业基地,谋划实施开滦能源化工股份公司6万吨/年聚甲醛一期工程、15万吨/年乙二酸和旭阳化工等项目,建设亚洲最大、全国产业链最长的煤化工产业基地。以华电集团、中材集团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水泥设备制造、风电设

备制造、板材制造和深加工等产业,打造临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区位交通等优势,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五金制品加工基地、生物科技产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滨海生态旅游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到“十二五”末,沿海经济带实现倍增目标,即:经济总量比2009年翻一番以上,争取翻两番。努力把沿海“四点一带”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科学发展先行区、现代产业聚集区、生态文明样板区、改革创新引领区,成为唐山跨越发展的引擎。

第五章?平原经济带进位

第四节?平原经济带

平原经济带(市主城区、丰润区、滦县、玉田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健全、产业基础良好的优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载体,加快滦县司家营循环经济园、玉田工业聚集区、古冶区资源枯竭城区转型接续产业聚集区、丰润中国动车城和韩城新兴工业聚集区建设。重点发展钢材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生态环保、新型建材、煤化工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与信息服务、软件和创意、商务休闲、商贸流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等服务产业。优化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扩大花生、乳业、生猪等特色农产品加工规模,构筑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到“十二五”末,平原经济带经济总量实现进位目标,开平区、丰润区、滦县、玉田县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排名比2009年分别前移三个位次以上。

第六章?山前经济带争先

第五节?山前经济带

山前经济带(迁安市、遵化市、迁西县)充分发挥资源丰富、主导产业突出的优势,以园区建设为重点,推进迁安西部工业区、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聚集区、遵化市工业园区、迁西县栗乡工业产业聚集区建设步伐,形成以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为主的产业集群,加快推进资源型产业转型。改造提升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继续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发展H型钢、硅钢、特钢等精品钢材,延伸钢铁产业链。优先发展冶金矿山装备、专用设备等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扩大绿色轻工、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产业规模;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突出遗产文化,突出山水环境,将北部长城旅游带建设成为集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于一体,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游憩娱乐旅游区域。大力发展山前特色农业,培育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扩大酸枣、安梨、板栗等特色产品生产规模;依托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切实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到“十二五”末,山前经济带经济总量实现争先目标,迁安市继续保持经济总量全省首强并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前20强,遵化市、迁西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前5强并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前50强。

第三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第七章 ?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

实现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

第六节?做优做强钢铁产业

??? 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的原则,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着力抓好整合重组和技术改造升级,努力构建起产业集群化、装备现代化、产品精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的现代钢铁产业体系。

进一步优化钢铁产业布局。北部控规模提质量,依托首钢迁钢、长城、津西、建龙等重点企业整合地方钢铁企业,打造以H型钢、硅钢、特钢以及中高端建筑用材为主的精品钢生产基地。中部压规模促转移,加快淘汰中心城区及周边落后钢铁产能,推动钢铁产能向沿海地区转移。南部扩规模上水平,加快实施曹妃甸首钢京唐钢铁二期、渤海钢铁集团联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等项目,打造曹妃甸工业区、乐亭新区、丰南沿海工业区三大精品钢基地。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生产工艺,推广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和应用钢铁生产短流程技术,促其向“品种、质量、效益”的产业链高端发展,提升产品档次、实物质量和经济效益。产品结构由普通热轧板带、建材和型材为主,调整为高强度、高质量的汽车板、家电板、管线钢、桥梁板、造船板、高磁取向硅钢及无取向硅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钢铁产业链,培育一批钢铁深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扶持以钢铁为原材料的终端产品制造业。

到2015年,将全市钢铁冶炼企业整合至5家企业集团,打造2—3家千万吨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精品钢比例达到80%,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强市和耗钢大市。

第七节?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以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带动性强、规模效益突出的整机产品和成套设备。做大做强高速列车、冶金矿山机械、选煤机械、水泥机械、焊接设备、机器人等比较优势产业。大力推进电动汽车、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海洋工程装备等后发优势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抓好高速动车组扩能及其配套产业,积极推进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装备制造产业体系。重点抓好中国(丰润)动车城、曹妃甸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迁安西部工业区、开平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路南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和高新区国家级焊接产业基地和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等特色工业聚集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促进装备制造业集群式发展。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广应用网络协同设计等先进设计技术,促进装备制造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设计水平。推广和应用网络化制造技术,提高装备水平和制造能力。加快营销、服务、管理体系的信息化改造步伐,实现业务流程和管理的科学化。“十二五”期间,努力使先进装备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第八节?延伸发展化工产业

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重组、科学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市场、区位等优势,依托现有基础,大力推进石化行业上下游协同发展,提升现有盐化工产业产量和质量,加快建设与钢铁和焦化工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现代煤化工体系,努力构建产业聚集、衔接配套、产业链特征的石油化工、煤化工、海洋化工“三化合一”的现代化工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工临港产业基地。

石化产业。重点发展高端石化产品产业链,以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石油化工基地为目标,以建设曹妃甸1000万吨炼油项目为突破口,谋划建设一批下游项目,推进百万吨乙烯项目和下游产业。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原料和中间体领域产品,培育从炼油、乙烯、丙烯、芳烃等原料产品到化工新材料、橡塑助剂、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医药中间体等深加工产品,延伸石化产业链条, 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

煤化工产业。抢占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制高点,重点发展碳一化工产业链。整合现有焦化产能及焦炉煤气资源后配套大型煤气综合利用项目,将与焦炭伴生的副产品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放,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煤焦化式循环产业链,做成全省煤化工循环产业的样板区。以京唐港煤化工基地为依托,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重点实施60万吨烯烃等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努力实现煤气化与石化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谋划建设煤气化制甲醇、甲醇制烯烃、聚丙烯、环氧乙烷等一批重大煤气化产业链项目。以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建设曹妃甸百万吨级煤焦油深加工工程。以古冶区煤化工循环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实施焦油精炼、炭黑、精萘装置等化产深加工项目。

盐化工产业。依托三友集团大力发展盐化工,重点做大做强纯碱、化纤、氯碱、有机硅“四大产业”。打造盐—纯碱、烧碱—氯、氢深加工产品链。以曹妃甸工业区、南堡开发区两大盐化工聚集区建设为重点,实施三友集团年产230万吨纯碱技改扩能、曹妃甸海水淡化浓海水开发利用、制碱废液回收生产30万吨氯化钙扩能等项目。重点发展热电联产—海水淡化

—原盐—盐碱化工产业链项目;加快发展有机硅、多晶硅、硅油等下游产品,培植盐化工产业新的增长点。

第九节?调整优化建材等优势产业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建材产业和发展新型建材产品,合理布局全市建材产业,狠抓产品质量,提升品牌意识。以冀东发展集团、陶瓷集团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企业搬迁改造为契机,加快推进水泥、陶瓷等产业整合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以遵化金三顺木化产业基地等项目为重点,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型建材业,打造北方重要的新型建材基地。

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有序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原则,加快启新搬迁、冀东三友、曙光强兴等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建设。实施陶瓷产业调整升级工程,促进科技创新,推动整合重组,培育国际品牌,着力发展新型工业瓷、电用瓷、建筑卫生瓷和高档日用瓷,推动传统陶瓷向现代陶瓷转变,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北方瓷都”的地位。

到2015年,新型干法水泥占水泥总产量的比重达到100%,水泥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卫生陶瓷高压注浆产品比重和机械手施釉产品比重要分别达到30%和20%以上;日用陶瓷的标准化陶瓷机械设备使用率达到80%以上;新型墙材产量占墙体材料的比重达到98%以上。

第十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强力推进唐山暨曹妃甸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试点工作向深度发展。重点围绕钢铁、化工、装备制造、建材、能源五大主导产业,从龙头企业入手,以企业生产管理流程在线优化控制、供应链信息化、新产品网络化协同设计、电子商务等环节为重点,实施工业数字化提升工程,提高企业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促进节能降耗,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加快数据中心、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钢铁电子交易平台、曹妃甸工业区物流信息平台、产业协同平台、循环经济网格化监控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积极推进软件园区建设;加强两化融合政策、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探索“两化融合”新路径、新模式;通过推进“两化融合”,实现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使信息技术在重点产业、关键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不断深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大力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应用。加强物联网技术应用与产业化发展,推进“数字城市”、“数字家庭”和多业务平台等技术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

第十一节?加快产业聚集区建设

??? 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合”的思路,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实力大、关联度高、产业链长、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聚集区,提升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在继续抓好每个县(市)区的10平方公里园区建设的同时,突出抓好省级工业聚集区和物流产业聚集区等重点园区建设,高标准做好园区规划,全面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台引导和鼓励产业向各类园区聚集的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国际、国内500强企业,培育和引进一批产业前景好、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高端制造业龙头企业,促进一批配套项目聚集发展。加大对产业园区、工业聚集区政策扶持力度,优先配置土地资源,强化财税政策支持,搭建投融资平台,简化项目审批,建立高效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行政壁垒,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到2015年,培育5个以上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聚集区,创建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第八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坚持科学谋划、精心培育、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聚集区和产业基地为平台,大力发展以新能源、生物医药、环保产业、电子信息、高端

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38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建设10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

第十二节?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

??? 抓住国家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和发挥新能源资源比较优势,以新能源技术引进和研发为支撑,以骨干企业为重点,以新能源产业基地为载体,以新能源开发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快发展风电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全面推进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多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

有序开发风能资源。按照“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指导原则,统筹规划陆上、海上风电场的开发建设。重点推进我市争列国家百万千瓦级沿海和海上风电基地示范项目建设和风电场有序开发。加快乐亭海上风电场一期工程60万千瓦、滦南及南堡海上风电场的开发建设并投入运营,乐亭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合理布局和积极推进陆上沿海风电场的开发;积极做好内陆山区等地风电资源勘察评价工作,实施合理布局开发。到2015年,全市风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150万千瓦。

推进太阳能开发利用。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支持有条件的区域利用荒山、荒坡或闲置土地建设1万千瓦以上风光互补光伏电站,确保唐山海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2万千瓦太阳能光伏电站建成投产。扩大太阳能开发利用领域和规模,加快顶热太阳能利用设备、阿波罗太阳能利用设备等一批项目建设。积极扩大城乡民用建筑推广普及太阳能热水器规模,农村大力发展太阳房和太阳灶,城市大型公用建筑建设太阳能集中供热水示范工程。到2015年,全市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3万千瓦,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运营。

扩大生物质能综合利用。重点支持和鼓励林果、棉花、粮食主产县(市)区利用废弃农作物秸秆建设生物质直燃发电站,合理布局和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发电站建设。积极推进绿色能源示范县、乡建设,推广农村户用沼气,鼓励大型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到2015年,全市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4.5万千瓦,沼气入户率由适宜户的60%提高到65%。

拓展新能源深度开发领域。加强地热资源勘察,在主城区和南部沿海、北部山区等地热资源开发适宜区,发展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和利用土壤供热、制冷。稳妥推进核电和低温核能开发利用前期工作。积极探索和组织开展海洋能、氢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壮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充分利用国家风电特许权政策,依托风电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提升风力发电装备制造国产化、本地化能力和活力。重点加快冀东哈电曹妃甸华海风电装备制造公司1000台套风力发电机组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化战略引进合作,加快推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风电装备制造项目落地,建设国家级风电装备生产基地。加快光伏产业聚集和规模化发展,重点支持中恒科技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

第十三节?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

加大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的投入,推进公共医药研发平台建设,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的企业,5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缩小制药企业与国内其他大型医药企业的差距,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重点发展妇女儿童用药、心脑血管疾病用药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新药,扩大化学原料药的生产规模,加快硫酸软骨素生物制剂、兽用狂犬灭活疫苗、栗花提取黄酮、香精研发等产业化步伐,推进现代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应用;重点建设唐山太阳石药业生物制剂、北京同仁堂天然药物和葵花药业生物制药等一批项目,形成以生物医药、化学原料药和现代中药为主的医药产业格局。

第十四节?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用循环经济理念优化节能环保产业布局和结构,完善节能环保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增

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

节能。继续推进和完善十大节能工程建设,重点发展具有潜力的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工程、公共机构节能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等项目。谋划建设二氧化碳减排项目,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二氧化碳捕集技术,进行技术和项目储备,为实现低碳经济提供技术和项目支撑。加快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重点推进工业固废再生利用、再生资源基地、海水淡化等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示范推广太阳能建筑与设计一体化开发、光伏发电农村照明、公用建筑地源热泵和海水源热泵利用项目。

环保产业。重点建设水环境保护产业链、大气环境保护产业链、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产业链、环保设备和产品生产制造与经营产业链、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经营产业链、环境保护服务产业链等六大环保产业链。在粉煤灰、炼焦渣、脱硫石膏、盐石膏、尾矿砂等工业固废的再生利用方面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到2015年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100%;在废旧塑料、废旧橡胶制品、废旧家用电器、废旧工业电机、废旧五金机械、废旧汽车、废旧电子产品拆解、分类、再生利用方面积极培育示范企业,到2015年建成1个以处理城市典型废弃物为重点的静脉产业园区。着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通过与知名环保和节能服务公司合作,引进先进的能源与环境合同管理技术、资金和设备,培育针对不同产业的专业化环保与能源合同管理企业。

以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建设为突破口,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装备、产品、技术、服务等产业。重点实施20个节能环保产业重大工程,鼓励推广发展65个节能环保产业项目。

第十五节?加快发展信息产业

以电子元器件产业、软件产业等园区建设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规模效益的龙头企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产业,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生产企业发展到20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35亿元。

推进玉田石英晶体谐振器为主导产品的电子元器件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嵌入式软件为主导产品的工业软件集聚区、曹妃甸工业区激光显示核心产业基地和汉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园区建设。以唐山晶源裕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研制和开发生产高端电子元器件和微电子产品,带动石英晶体材料、晶片、壳体和基座等配套产品的发展。依托曹妃甸中视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在激光领域的技术优势,优先发展激光数显模组、光电器件、显示终端等产品,加快曹妃甸中视中科激光显示核心产业基地项目建设。依托中恒科技(曹妃甸)有限公司、唐山海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河北中名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加快推进LED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重点发展行业管理软件、工业控制软件、安全和保密软件、特色软件、网络应用软件、数据库管理应用软件、医疗软件等。

第十六节?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

??? 大力推进以金属材料、复合材料、高分子结构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加强新材料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进先进材料及冶金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提高新材料产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提升新材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在高性能粉体、钛材料等新材料的制备、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上有突破性进展,在产品的品种、质量、技术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海绵钛—钛材料—钛合金、高纯镁粉—镁合金粉、高纯镁粉—二硼化镁等新材料产业链。

重点推进低合金高强度钢、超纯合金、球型雾化镁粉、镁合金粉、无铅焊料、钛材等高附加值金属材料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重点发展钛基复合材料、纳米晶合金等复合功能材料、结构陶瓷、非氧化物高温结构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特种纤维复合防火防腐材料等产业。

加强高纯超细无定型硼粉、高纯碳化硅、氮化硅、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氮化硅—碳化硅及金属塑相复合材料等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推进硬聚氯乙烯塑料型材、高吸水树脂、碳酸脂系列新材料、防电磁辐射涂料(吸波涂料)、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等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推进曹妃甸工业区通讯级塑料光纤生产基地建设,研制和开发生产塑料光纤、塑料光纤元器件、塑料光纤周边设备。

第十七节?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以唐山高速动车组产业基地、高新区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和安全科技装备产业基地等建设为重点,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产业核心和关键技术,推进技术结构向中高端转变。“十二五”期间,实现企业管理、运行、服务的信息化,工业设计、试验、制造的数字化,产品智能、高参数化,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以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技术为依托,提升高速动车组配套供应能力,形成具有较强技术优势的高速动车组和高档铁路运输装备产业链体系。以唐山开诚电控设备集团有限公司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唐山开元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焊接机器人为重点,加快机器人的研发和产业化。扩大机车车辆检测仪器、超声流量计、超声热量计等智能仪器仪表产品的生产规模。推进医疗电子仪器、汽车电子仪器产业发展,加快电气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全自动智能焊机、机车智能检测系统、动车组信息化支撑系统、智能电气成套盘柜、电气高压软启动系统、成套智能化仪器仪表等产品发展。

第十八节?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坚持重点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整车研发与示范运营相结合,鼓励适应市场需求的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推广,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到2015年,初步建立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要求的配套设施网络、产品支撑体系和政策环境;实现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系统的规模应用,把曹妃甸新区建设成为国家新能源汽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永磁电机产业化基地。

扩大动力电池、电机等主要零部件产业化规模,加快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依托上汽集团,积极推进整车产业发展,加快曹妃甸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唐山普林亿威科技有限公司永磁电机项目建设。以“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试点”为契机,推广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示范,积极开展充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液化天然气等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在城市公交、出租车、公务和邮政等公共用车领域先行示范,配套建设快速充电站、蓄能电池更换站、液化天然气加注站以及停车设施充电系统等服务网络,并逐步推广。

第九章?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服务业

坚持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清理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歧视性政策,落实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健全完善服务网络、提升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商贸流通、生活服务、养老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等高端服务业,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特色突出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使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第十九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以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构建国内外联通、沿海腹地互动、水陆空联动发展的现代综合物流体系。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

加快发展物流产业聚集区和物流园区。依托唐山港和产业、资源、区位优势,加快唐山海港物流产业聚集区、中国北方现代物流城和迁安北方钢铁物流产业聚集区等五大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的建设,打造覆盖冀东北,连接蒙西、晋北兼顾东北等纵深腹地的“冀东物流通

道”;积极推进唐山空港物流园区、遵化现代物流园区、滦县环京津接三北现代物流基地等建设。积极推进曹妃甸港口物流业发展。依托曹妃甸物资集聚功能和临港产业快速发展的优势,逐步建立煤炭、铁矿石、钢材、化学品、粮油等十大交易中心,在发展现货交易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电子交易,探索相关交易品种的期货交易,同时逐步建立物流、信息、金融相融合的交易运营平台。大力发展专业物流。积极发展煤炭物流、钢铁物流、装备制造物流、化工物流、建材(水泥、陶瓷)物流;建立健全农产品储存体系,发展冷链物流;推广散装、散卸、散存,发展粮食物流;培育发展日用消费品物流。到2015年,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物流企业达到50家。

推进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立健全海关、检验检疫、税务、金融、交通运输、工商管理等部门的物流管理与服务信息共享平台;支持省级物流集聚区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推广自动识别、数据交换等新技术。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进行标准化改造,推广集装箱、托盘等标准化物流设施和装备,鼓励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等物流新技术。

推进工业企业生产性服务环节分离。加强政策引导,制定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用气、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各类生产和商贸企业采取自行组建生产性服务企业或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企业等模式,分离工业企业中设计策划、现代物流、贸易营销、专业配套等服务。通过企业主辅分离,降低运营成本,实现效益的提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发展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咨询业、科技评估、技术市场等科技研发服务业;加快发展会计、律师、资产评估、管理咨询、人力资源等专业中介服务业;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国内外著名的会计、审计、咨询等中介服务企业。精心办好曹妃甸临港产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唐山陶瓷博览会等品牌会展活动,扶持一批龙头会展企业。

加快发展金融业。健全银行业组织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更多银行业金融机构来唐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鼓励支持驻唐金融分支机构升格为省级机构或直属机构,积极承接京、津两地金融机构后台服务中心外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我市商业银行战略重组和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推进设立村镇银行,积极筹备组建曹妃甸银行,进一步深化小额贷款试点工作。到2015年,力争新引进5—8家国内外优质银行机构入驻唐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力争组建1—2家农村商业银行,每个县(市)区增设1—2家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创新保险产品,扩大市场规模。实施“绿色保险”工程,建立“曹妃甸保险服务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积极引导保险资金投资曹妃甸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保险资金在曹妃甸新区参与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适合农村消费水平、保费低廉、保障适度的“三农保险”以及企业年金保险等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保险产品;鼓励设立地方法人保险机构,支持唐山大型企业集团成立专属自保财产险公司。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落实优惠政策,增加证券、期货公司数量,扩大业务规模;鼓励、支持企业发债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设立曹妃甸产业发展基金和曹妃甸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民间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积极引进国内著名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来唐建立创业投资(基金)公司,鼓励引导民营资本建立创业投资企业;培育、壮大上市公司群体。到2015年,全市上市公司力争达到12家以上,首发融资或再融资总额达到200亿元;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债务融资达到30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规模达到100亿元。发展和健全金融中介机构,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加快各类中介机构发展,完善服务功能,鼓励和支持创办各种类型的信用担保机构、再担保公司;整合金融股权,谋划设立国有控股金融担保公司和国有金融控股公司;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在唐设立分支机构。到2015年,各类较大规模担保公司力争达到50家,总担保基金总额达到100亿元左右。第二十节?大力发展消费性服务业

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宗旨,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中心,坚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和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并举,进一步扩大规模、拓宽领域、提高档次、完善功能,努力提升消费性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提升商贸流通业,建设和改造商贸设施,完善流通商贸区域,推进电子商务、连锁超市、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兴业态发展,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城乡一体化网络流通体系。到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60亿元,年均增长18%,力争达到2790亿元,年均增长20%。

打造优化市主城区和曹妃甸新区“两极”繁商区。完善以远洋城、会展中心、唐百人民大厦、颐高数码广场为核心的市中心区北部繁商区;改造以建国路、小山为核心的东部繁商区;提升以百货大楼、万达广场和华联商厦为中心的繁商区;新建以唐山西站为核心的西部繁商区;建设服务曹妃甸新区的繁商区;谋划建设服务于凤凰新城、南湖生态城的高档繁商区。

引入国际知名企业,培育我市强势龙头企业。积极引进世界知名商贸流通企业落户我市,发展购物中心、大型超市等现代商贸流通场所,改善居民购物环境。支持我市大型商贸企业,运用品牌、管理技术等优势,以控股、参股、兼并、托管等方式,开展跨行业、跨地区资本经营和业务重组,实现快速规模扩张,力争打造出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具备现代管理理念,竞争能力强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鼓励支持国际、国内大型商贸连锁流通企业向周边县(市)区延伸经营。

大力构建城乡一体化流通网络。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引导鼓励有实力的大中型流通企业延伸连锁经营网点到农村;充分发挥供销系统网络优势,构建县(市、区)、乡(镇)和行政村三级布局合理、设施达标、功能完善的连锁经营网络,切实解决农民“买难卖难”和消费安全问题。到2015年,农家店覆盖所有乡(镇)和90%以上的行政村。

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推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和标准化,加快唐山市农产品市场建设。在重点销区和产区鼓励新建或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满足京、津、东北、内蒙及周边地区菜篮子供应和我市农产品输出的主渠道。实施“农超对接”工程,引导大型连锁超市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大力推广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供应链模式。

积极发展假日经济和夜经济。培育特色夜消费市场,建设、改造提升一批布局合理、品味档次高、有较大影响的商业街区,使特色夜经济成为亮丽的城市名片和大众化的夜消费载体。培育一批文化内涵丰富的名品名店,打造一批效益突出的演艺品牌项目,形成夜经济产业链。

完善发展居民服务业。围绕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拓展服务领域。以居民小区为基础,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建设改造餐饮住宿、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家政服务、社区卫生、养老等服务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实施品牌战略,培育知名品牌。加快发展家庭医疗、家庭教育、养老护幼等各种便民、利民的家政服务。推动各类公益服务进社区,建设一批面向百姓生活的各种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智能化居民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农村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卫生、养老、交通、通讯、垃圾处理等服务设施,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第二十一节?大力发展旅游业

围绕建设国家知名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整合资源,打造龙头产品,培育旅游品牌,完善服务功能,拓展客源市场,提高综合竞争实力,把我市旅游业培育成为服务业的重要增长点。到2015年,旅游接待达到3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60亿元, 4A级以上景区达到13家,星级酒店达到80家,床位总数达到5万张,新增旅游直接就业2万人。

抓好项目建设。按照北部长城、中部市区、南部滨海三大旅游板块的空间布局,推进清

东陵旅游区、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休闲度假区、市区文化休闲体验区等六大集聚区建设;加快滦州古城、曹妃甸龙岛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出清东陵世界文化遗产游、迁西乡村休闲游、滦南北美风情水城旅游、文化名城、生态水城体验游、迁安滨河城市观光游及生态休闲绿道游、曹妃甸科学发展创业激情励志游、乐亭海滨海岛游和南湖休闲假日游等主题线路;以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为龙头,打造中国动车文化广场等工业旅游精品;挖掘评剧、大鼓、皮影等特色文化,谋划建设滦南评剧大世界等一批项目,积极培育旅游演艺、邮轮游艇等旅游业态。

拓展客源市场。对京津及周边中心城市重点开发自助游和散客市场,对中远程市场实施重点客源城市的“点对点”营销;借助陶瓷博览会、评剧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开展旅游宣传;提升唐山旅游宣传周、金秋旅游活动月、观花节、采摘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档次;加大“走出去”宣传力度,策划主题宣传活动,利用国际、国内旅交会和中国旅游产业节等平台推介唐山旅游资源;联合承、秦推出承唐秦京东旅游环线精品线路。

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和完善A级以上景区(点)与主干道连接线的旅游公路;充分利用唐山机场,构建辐射全国主要旅游城市和环渤海区域支线航空网络;谋划建设唐山港旅游客运码头,开通海上客运旅游航线。

第十章?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面向京津等大中城市和国际市场,大力发展传统优势农业、精品农业、外向型农业、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和海洋农业,集中力量打造环京津绿色有机蔬菜果品基地、沿海特色水产品基地,围绕粮食、油料、畜牧、渔业、蔬菜果品五大产业,优化农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两廊(北部依山和南部沿海两条旅游农业走廊)、一带(中部平原高效设施农业带)、一圈(市区周边都市休闲农业产业圈)、一区(打造农业科学发展示范区)”产业布局,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第二十二节?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发展壮大粮食油料、畜牧渔业和蔬菜果品等优势产业。

粮食。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10万亩左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310万吨左右。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强粮食产业带建设,使粮食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着力搞好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实施“沃土工程”,增加高产稳产田面积,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提高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重点推广玉米收获、水稻插秧等作业机械化;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集成配套应用粮食生产先进适用技术,着力引进、选育、推广粮食作物新优品种,建设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应用国内外杂交技术、生物技术和太空技术等高科技手段选育优良品种;突出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打造占地面积300万亩、播种面积45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充分发挥国家级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辐射带动作用,建设45个市级粮食高产创建千亩示范方,每个示范方内建设百亩核心示范田和高产攻关田,实施统一合作组织、统一品种、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带动全市粮食生产均衡增产。

油料。重点发展花生等油料作物,规模面积达到120万亩,总产达到30万吨。在滦县、迁安、滦南、遵化、丰润建设优质花生种植基地。建立东部沙地优质花生出口基地,西北部油用、食用花生生产基地。引进和推广优良抗旱品种,采用地膜覆盖、穴播等先进适用技术,扩大有效灌溉面积,稳定和发展花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大力引进优质特色花生品种和适合深加工的花生品种,出口加工型品种种植面积提高到50%以上。

畜牧。突出发展奶牛、瘦肉型猪等优势产业,提升肉牛、肉羊等潜力产业,加快转变畜牧发展方式。奶牛、生猪、家禽规模养殖比例及良种率全部实现100%;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85万吨、40万吨和255万吨,年均增长5%、3.9%和6.5%。实施循环型畜牧业发展模式。草—牛—奶—沼—粮—畜循环发展模式。以奶牛肉牛养殖为主体,带动饲草、饲料作物种植和秸秆开发利用,配套建设沼气工程,实施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发展无公害

粮油果蔬生产或饲草饲料种植,实现农牧紧密结合、生态循环、健康持续发展。畜—沼—电—肥—料—畜循环发展模式。以沼气发电为接合点,连接畜牧规模养殖和饲草饲料种植及农业生产,达到畜牧养殖、农业种植与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牛—粪—蚓—料—畜循环发展模式。以奶牛粪便养殖蚯蚓为关键环节,以饲料加工为主体,形成奶牛粪便利用、蚯蚓养殖、饲料生产和蚯蚓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生产有机饲料添加剂、高档固体有机肥料和蚯蚓药材等系列产品,清除粪便污染,创建新型生态产业链与循环经济。高效型畜牧业发展模式。高新企业—优良品种—高新科技—高端产品—名优品牌—集团管理高效发展模式。以主导产业为基础,建设高新畜牧企业,采用优良品种、高新科技和先进设备,实行品牌化战略和集团化管理,生产高端产品,占领国内外高端消费市场,实现高效发展。

渔业。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积极发展精品渔业,打造高科技、高质量、高产出的现代渔业生产体系。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5万吨,年均增长3%。发展壮大浅海滩涂养殖、海水生态健康养殖、淡水标准化健康养殖、高标准设施渔业、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等六大产业,基本形成淡水池塘标准化、海水池塘生态化、浅海滩涂立体化的养殖新格局。按照《唐山市海洋功能区划》,结合全市浅海、滩涂养殖产业基础及自然环境状况,规划并确定适宜开展各具体品种养殖的产业集聚区,实施养殖园区式管理,科学利用海洋上、中层和底质资源,大力发展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海水生态健康养殖。依据水生生物互利共生原理,发展多品种生态健康养殖,生产优质无公害水产品。大规模推广对虾与河豚、对虾与海蜇、对虾与贝类、对虾与三疣梭子蟹等生态养殖模式。全市海水池塘生态健康养殖规模达到20万亩。淡水标准化健康养殖。立足于发展标准化、无公害渔业,紧密结合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状况,稳步发展集约化和规模化特色养殖,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控制有害投入品的使用,积极引进和推广名优新品种养殖,不断提升淡水养殖产品质量水平。全市淡水标准化健康养殖规模达到20万亩。高标准设施渔业生产。依托现有工厂化养殖生产设施和产业基础,以强化技术支撑、提高配套设施装备水平及效能,加强水生动物病害防治为重点,通过技术改造和成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精品渔业,打造高科技、高质量、高产出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渔业生产模式和生产体系。全市改造建设高标准设施渔业面积10万平方米,建设人工鱼礁海洋牧场5000亩以上。

蔬菜。面向京津等大中城市和国际市场,努力打造依托京津高端市场、带动全市蔬菜产业提档升级的高标准生产基地和环京津蔬菜基地。全市蔬菜面积达到360万亩,总产量1800万吨。重点建设南部沿海设施蔬菜、北部山区设施食用菌、西部平原品牌蔬菜、中部及环城应季特色蔬菜四大基地。重点发展设施菜、错季菜、品牌菜和绿色无公害蔬菜面积,提高设施蔬菜和绿色蔬菜比重,新增设施蔬菜面积60万亩,设施菜和露地菜、地膜菜的比例由目前的1:2调整到1:1。加快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提高蔬菜产业科技含量,新品种、新技术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全面实现无公害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全市无公害蔬菜基地认定率达到100%、产品认证率达到80%。培育建立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拓展提升市场功能,健全蔬菜流通体系。

果品。围绕北部山区水土保持林、东部沙区防风固沙林、南部沿海防护林三大体系建设,突出抓好燕山区板栗基地,山前平原苹果、核桃基地,东南部沙地梨基地,南部平原鲜桃、葡萄基地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到2015年,全市果树总面积发展到25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160万吨。

第二十三节?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按照区域布局合理、功能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突出、生态环境优良、科技应用领先、服务体系健全的原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建设丰南、滦县、迁安、遵化、乐亭、唐海、玉田、迁西、丰润、滦南等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围绕低碳理念,发挥资源优势,优化能源结构,改进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利用水平,建设农村新

能源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建设农业科技培训为主题的农业技术培训中心或科研农庄,加强对农民和青少年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生产要素,集成先进技术,提高机械化,全面带动现代种植业发展。

第二十四节?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0%,农业产业化经营额达到385亿元。全市达到国家级标准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5个,省级标准的龙头企业发展到100个,市级标准的龙头企业发展到450个。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推动遵化蓝猫集团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规模、上项目,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加工企业,形成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加工企业集群,建成国内有影响的食品加工基地。力争每年新增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2家。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创建知名品牌,增加企业效益。

强化基地建设。推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以丰润和滦南为核心,建设奶牛存栏10万头以上的全国最大的绿色奶源加工生产基地;以玉田为核心,建设年出栏100万头以上的瘦肉型猪加工生产基地;以四个沿海县(区)为核心,建设水产品加工生产基地;以乐亭、滦南为核心,建设蔬菜生产加工基地。推进生产基地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区域特色经济,推动优势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建设。推广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优势产业带动型、加工园区带动型、批发市场带动型的产业化示范区建设模式。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以产品为纽带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行业协会、经纪人协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鼓励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和采取利润返还、农民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等方式,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第二十五节?培育发展特色农业

调整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发展特色农业。有机农业。积极促进我市有机农产品认证,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有机食品,实现农产品的高质、高效、优质、优价。设施农业。全面扩大设施果菜、设施花卉、设施渔业、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等多种形式的设施农业整体规模,特别要以标准日光温室设施小区为抓手,促进设施蔬菜产业扩规模、上水平。观光休闲农业。充分发掘北部山区林木资源、中部平原区农业、南部沿海湿地资源和乡村田园资源、新民居建设资源、河道整治资源、农村风景资源、乡村民俗和历史文化资源,逐步做大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玉田县大盘龙古生态旅游开发、滦县滦河农业生态观光园、唐海县湿地及鸟类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示范园区和迁西、乐亭、丰南、丰润、滦南、路南现代农业观光园区,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创建旅游精品,充分体现农业的多功能性,快速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外向型农业。面向国际市场,扩大销售空间,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扩大花生、板栗、苹果、梨、桃、蔬菜、水海产品等产品出口规模,巩固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传统出口市场,扩大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市场份额。循环农业。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等节约型农业生产,推广保护性耕作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实现循环生产。品牌农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品质优良、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知名品牌。积极争创国家级名牌产品、省级名牌产品、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城郊都市农业。与小城镇建设、新民居建设相结合,在城市周边发展集美观、生态休闲、高效于一体,第一、三产业相融合的都市农业。

第二十六节?有序推进土地流转

实施农村土地流转工程,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土地流转体系,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强化宣传培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培育土地规模流转示范点,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

提升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全面提高,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达到25%。研究制定土地流转扶持政策。研究制定符合唐山实际的土地流转奖励扶持政策,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社会力量等各类规模经营主体的奖励、扶持力度,支持和鼓励有资金、懂技术、会管理的各类规模经营主体受让转出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培育土地规模流转示范点。确定一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示范点,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发挥典型带动作用,促进土地流转快速发展。加强完善土地流转管理。依照《唐山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范土地流转的程序、合同管理,健全土地流转备案、登记和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建立土地预流转机制。建立健全土地预流转服务体系,完善土地预流转合同、台帐、信息服务等机制。通过建立土地预流转机制,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规模有突破性进展,土地流转组织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

第二十七节?增强农业服务保障能力

适应农业结构调整、新品种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区域综合站,完善县级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建设,形成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到2015年,建成81个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的高标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材料、新机械等“五新”成果,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到2015年,力争农业科技进步突出贡献率达到75%。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要求,积极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装备水平。在进一步提高种植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同时,加大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生产机械的推广普及力度,着力发展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的农机装备,实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具、种植业机械与其它产业机械的合理配置。到201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1250万千瓦,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85%。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业。加强农产品市场和物流中心建设,培育发展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大中型区域性龙头批发市场9个,逐步形成功能完善、运营规范、竞争有序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和服务体系建设。倡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财产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引导和扶持种植大户、返乡农民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协会,实行土地规模经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土地、产品、劳力、资金等参股龙头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农民科技书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训新型农民,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市、县、乡和企业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抗旱防汛、森林防火、动物防疫、植物保护、预测预警、防灾减灾等体系建设,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落实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切实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水平。

第二十八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防洪抗旱减灾工程。对河道、水库、河堤、水闸、蓄滞洪区等实施整治工程建设。重点建设乐亭县滦河防洪围埝建设工程、陡河下游河道治理工程、还乡河上游段治理、玉田县泵站排水干渠清淤工程、还乡河(汉沽段)堤防加固工程。高标准农田灌溉工程。重点实施机井、节水灌溉、渠道配套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新建、改造,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和灌溉保证率,有效改善农田灌溉。高标准农田排涝工程。开展支、斗、农渠的清淤、加快桥、闸、涵等建筑物的更新改造,到2015年,农田排涝标准支渠以上排水渠道达到十年一遇,斗渠、农渠达到五年一遇。农田灌溉检测工程。每年新装农用灌溉机井计量设施4000套,全市农用灌溉机井计量设施累计安装4.1万套,安装率达到30%;在全市井灌区逐步推广农田灌溉监

测系统建设,着手建立全市农田灌溉监测中心,加强全市农田灌溉的监测工作。农田抗旱工程。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重点建设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和应急生态补水工程,完善抗旱减灾保障体系。农业节水工程。发展以低压管道灌溉为主,大田和设施农业微灌工程、林地节水工程为辅的农业节水灌溉体系,努力提高节水灌溉工程的覆盖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每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10万亩,农业节水灌溉率达到68%。土地复垦工程。以荒地、废弃地、闲置地、采煤塌陷地等为重点,大力实施土地复垦,全面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升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蓄水保墒能力。全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提高施肥水平,防止土壤退化。加强耕地质量监控、地力与环境质量监测以及配套集成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改善农业环境,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第十一章?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做大民营经济总量,提升民营经济质量和效益,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第二十九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以特色园区和小城镇为依托,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型企业和外向型企业,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带动相关产业兴起,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一批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发展为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形成具有较高成长素质和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实施品牌战略,对具有品牌优势的民营企业,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实行专业分工和协作,加速品牌聚集和资本聚集,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积极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资本战略性转移,鼓励和引导传统优势产业资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转变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家二次创业,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鼓励民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适用技术为主体、一般适用技术和传统技术并存的多层次技术体系。第三十节?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全民创业、致富增收、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着眼于为主导产业配套,积极培育发展各类中小企业。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导向,鼓励中小企业进入产业园区,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着力提升芦台自行车零部件、玉田再生胶、滦南钢锹、滦县矿山机械配件及汽车改装零部件等重点产业集群的规模和档次。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利用各类闲置厂房、场地和专业化市场等场所建设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优化中小企业要素配置,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为大项目协作配套、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开发资源节约型产品的各类中小企业,在土地使用、贷款担保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大力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激励技术创新,鼓励引进科技成果。积极组织中小企业参加对外贸易和技术交流合作,提升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通过中小企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城镇就业。

第三十一节?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

降低非公有制经济准入门槛,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向民营资本开放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规范执法、强化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完善创业辅导、筹资融资、市场开拓、技术支持、认证认可、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各类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增强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能力,鼓励和支持担保机构扩大贷款担保业务。支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到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或在债券市场融资。通过多种途径为民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 案)》 更新:2011-01-23 10:11:58作者:jiadoo来源:点击:328次【字号:大中小】 提要:城市地铁项目: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新增地铁通车里程400公里。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大中城市城中村200个。城市河涌整治项目:整治城市河涌100条。 今天,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纲要(草案)》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报从《规划纲要(草案)》中摘录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读者先睹为快。 报告摘要 ●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仍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结构进入大调整阶段,新一轮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雄厚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市场优势和成功经验,这都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环境。但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曲折复杂,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我省原有优势逐渐弱化。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克服不利因素,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全面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朝着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和谐共享。 ●突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完善内外需协调拉动、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增长格局。坚持制造和创造相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并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22302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5230亿元。 现代产业建设工程:总投资8448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5360亿元。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新华社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部《纲要》?它又有哪些重点和亮点呢?它给老百姓带来哪些鼓舞人心的重大信息? 首先,《纲要》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发展蓝图,《纲要》具体描绘了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主要阐述国家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未来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期望在今后五年的发展进程中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也就构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 最突出的特点是规划纲要通篇贯穿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主题主线确定政策导向、设置规划目标、明确战略重点。二是力求做到五年与十年、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结合,做好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巩固和扩大应对危机成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为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是努力体现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导向,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在收入分配、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五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六是在体现规划战略性、前瞻性的同时,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列出了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九大项。这些内容,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重点提升这些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充分体现了“民生优先”,是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关键之举。“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是百姓最强烈的期盼;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正是“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看出,从“篇、章、节”结构上看,与“十一五”规划相比,社会管理内容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单独设立一篇。社会管理篇分为5章,分别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和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财富的“蛋糕”怎么分,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章的篇幅,就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作出具体要求。

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

广州发布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到2020年,广州GDP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力争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到2020年,广州都有哪些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编者注:2015年广州GDP总量是1.8万亿元,超过了新加坡),力争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成效显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0%左右,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创新驱动:到2020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9%,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达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 城市功能:到2020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250万吨,广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6亿吨和2500万标准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6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2%。 改革开放:到2020年,商品进出口总值达2000亿美元。 城乡环境:到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86%,可吸入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低于30微克/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 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0万人,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含租赁补贴)累计5.75万套。到2020年,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岁以上,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40张,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 文明程度: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 要实现这些目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如何在“十三五”时期形成新的动力源?纲要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三大战略枢纽、一江两岸三带、多点支撑”发展格局。 “三大战略枢纽”

公路工程公司今后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第二工程公司今后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为完成集团今后五年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工程公司发展目标,指导公司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公司快速发展,特制定公司五年(2006—2010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发扬“敢想敢干、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塑造“政通人和、民主兴旺”的企业形象,在总结以往发展经验和继承东方路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完善管理,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做强做大路桥施工主业,积极开辟新的发展项目,推进东方路桥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企业,实现“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办企宗旨而努力奋斗。 二、发展目标 (一)公司规模:在近两年内完成公司注册,到2010年,公司净资产达到6000万元以上。 (二)公司资质:到2010年,公司路桥施工资质达到总承包二级以上。 (三)项目建设:着力去选择1—2个有长期稳定收入的项目,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为公司稳步发展奠定基础。 三、主要措施 (一)坚定信念,解放思想,谋求公司更大的发展 面对集团公司未来五年规划中给工程公司确定的发展目标,首先,必须建立起必胜的信心,集团公司为我们确定的目标,是科学、合理、务实的,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我们

的主观能动性,我们不但会实现发展目标,还将努力在一些方面有新的突破。其次,在工作中,要不断解放思想,积极从各方面、各层次、各角度汲取有益的成分来充实我们的头脑,使我们的工作思维更加周全,工作方法更加灵活实用,增强工作的实效性。第三,在考虑公司当前效益同时,也要始终面向未来,积极为将来做准备,谋求公司更大的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造东方路桥“三个品牌”,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企业 企业文化建设中,公司要紧紧围绕东方路桥企业文化的根本要求,重点突出打造企业品牌、党建品牌和东方路桥人品牌,使企业文化成为保障公司长远发展,激励公司员工努力工作、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内在动力。 企业品牌打造方面,公司不仅要搞好驻地建设,文明施工,积极捐资助教、扶危济困,与周围群众和睦相处,更要从履行合同、施工安全、质量、进度等方面抓起,塑造文明、诚信、安全、优质、快速等对外形象,不断充实企业品牌的内涵。 党建品牌打造方面,公司要从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工作制度、认真落实各项工作要求、大力推行党员主题实践活动、严格进行工作监督反馈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起鲜明的东方路桥党建品牌形象。 东方路桥人品牌打造方面,公司要重点培养员工“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等理想观念教育,培养员工“敢想敢干、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培养员工“特别能吃苦耐劳,特别能团结协作,特别能学习创新,特别能无私奉献”的东方人优秀品质及“八荣八耻”观教育。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要(要点)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XXX镇经济转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XXX 镇“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理清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明确工作原则、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对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组织动员全镇人民,步调一致,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全面实现XXX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府工作重点,是“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十二五”简要回顾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XXX镇党委、政府在XXX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甘共苦、攻坚克难,不断克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坚定不移的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为“十三五”时期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农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农民纯收入达到XX元,年均递增X%;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公共预算收入XX万元,年均递增X%,全镇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二)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土地整理为重点,大力优化土地经营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基础设施显著加强,粮食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以水产养殖、畜禽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龙头企业、特色品牌不断壮大。 (三)工业发展日新月异 “十二五”以来,全镇工业以XXX开发区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工作力度,先后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XX个,涵盖建筑材料、钢铁加工、卫生洁具、电力工程等行业,为全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镇围绕XXX开发区园区建设和企业用工需求,注重发展运输、工程建设、餐饮、劳务输出等行业,第三产业稳步增长。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各类服务网点达XX户, 从业人员达到XX人。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期间,我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镇初升高的入学率一直位居全区前列;以弱势群体救助为核心,社会保障再上新台阶,全面铺开居家养老工程,并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规范了孕前型管理模式,强化了服务质量,加大了新型生育文化宣传,全面落实了利益导向机制。全镇人口出生率X X‰,人口自然增长率XX‰。此外,文化、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五年计划(The Five-Year Plan),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制定背景 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 《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规划分为二十篇共八十章。 制定过程 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建议起草、通过建议、制定纲要、专家论证、争取意见、审议批准、正式公布、规划实施 执行时间 直到1950年底,大陆才基本统一(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大陆的大部分还没有解放),直到1953年,才完全从大规模战争状态中解脱出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三年经济困难,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期)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 第五、六个五年计划:1976-1985年,其间经过调整,实际是按照10年规划执行的。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全国热作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全国热作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发日期:2011-09-10 14:29作者:来源:农业部农垦局 展休闲农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精神,促进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休闲农业发展形势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休闲农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一)发展休闲农业意义重大。休闲农业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有市场需求、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是利国利民、一举多效的新兴产业。一是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休闲农业能够融合一、二、三产业,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要,开辟了现代农业建设新途径。二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保障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有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成为农民“四季不断”的重要收入来源。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引导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能够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整体带动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源,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必将在加快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五是丰富我国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集聚了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对于适应我国旅游消费转型升级,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二)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当前,我国休闲农业蓬勃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功能日益拓展,模式丰富多样,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产业规模逐年壮大。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休闲农业园区1.8万家,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人次。二是产业类型丰富多样。各地根据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先后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三是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休闲农业逐步从零星分布向规模集约,从单一功能向休闲教育体验多功能,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从农民自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转变。四是产业品牌影响扩大。围绕“高、新、特、优、雅、奇”努力打造特色休闲品牌,一批服务能力好、休

十二五规划纲要最全复习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练习题库 1.“十二五”规划提出,把( C)大发展作为结构优化的战略重点。A第二产业B医疗制作C服务业D第一产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是的关键时期,是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C)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3、“十二五”的核心任务是( A ) A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B 改变社会风气 C 提高人均收入 D 促进社会和谐. j 4.“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 D 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A振兴 B改革 C现代化 D 发展 5.“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 A ,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A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B必须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 C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 D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 6.“十二五”时期,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 B 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A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 B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C世界多极化、经济国际化 D世界一体化、经济国际化 7、“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A)特性。A、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B、战略性发展性科学性 C、科学性发展性前瞻性 D、指导性发展性科学性 8.“十二五”时期,从国内看, D 深入发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A工业化、网络化、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 B产业化、网络化、城镇化、市场化、现代化 C产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 D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9.以 B 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A改革开放 B科学发展 C和谐社会建设 D和平发展 10.以 B 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A改革开放 B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C和谐社会建设 D社会主义精神、物质文明建设 11.要坚持把 C 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A和谐社会建设 B两型社会建设 C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D社会主义精神、物质文明建设 12.要坚持把 C 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A保障和改善民生 B改革开放 C科技进步和创新 D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3.要坚持把 A 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A保障和改善民生 B改革开放 C科技进步和创新 D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纲要doc资料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析 (一)发展历程 (二)主要业绩 (三)公司存在的主要竞争优势 (四)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五)加快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握好“发展”这一主旋律,抢抓机遇、占领先机,将公司的各项事业向纵深推进,努力实现公司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总体战略和竞争策略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战略和竞争策略 三、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要点 (一)总体规划目标 (二)产业调整和重组的基本思路 四、实施规划纲要的保障措施 (一)提升公司的战略控制和管理能力,夯实基础管理 (二)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力度,防范和化解公司财务与经营风险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企业业文化建设

一、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析 (一)发展历程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6月,由某实业有限公司与日本三井株式会社共同投资设立,注册资本20420万元。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公司规模由小到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5月18日,公司股票在中国深圳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某省第一家上市的中外合资企业。 (二)主要业绩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座落于某省某市,现有员工近2000人。公司拥有194条从德国、日本进口的电脑控制流水线,CAM 自动裁剪系统及5套进口的CAD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所有设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公司拥有年产各式高档服装2000万件(套)的强大生产能力,是全国最大的500家合资企业之一,于1999年在同行中率先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并于2002年顺利通过2000版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3、2007年连续两次获得某省质量管理奖。公司历年荣获中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称号,公司还是第三届中国服装协会八名副理事长单位之一,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女装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单位,中国服装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设计师协会理事单位。公司的某品牌服装连续五年获得某省名牌产品,并且获得第二届中国时装文化奖的最佳女装设计奖,某品牌被中国服装协会评为2000年春夏中国女装流行趋势发布主导品牌。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草案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更新时间:2011-01-26 10:45:00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明显,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预计为5.0∶50.4∶44.6,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40∶60。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形成规模化、高级化发展格局。现代服务业加快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代农业稳步推进。 ——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三旧”改造全面推进,宜居城乡和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预计2010年城镇化率达64.0%。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取得一定成效,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提速。 ——绿色广东建设初见成效。积极淘汰落后水泥、钢铁产能,关停小火电,扎实有效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硫排放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等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五年年均增长分别达7.5%左右和8.0%左右。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实现养老保险关系省内外顺畅转移。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文化体育事业日益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成功举办第十六届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3岁。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迈出新步伐,五年新增高速公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章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立足本校发展实际,根据杏花岭区创宜居环境,建和谐城区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总体思路,以做学生爱戴的老师,建家长信赖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体目标,坚持规范管理提质量、彰显特色求发展、促进均衡做贡献的工作思路,以上好每一节课、善待每一位学生、感动每一位家长为具体行动,以质量效率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内涵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未来五年,学校将以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润校、特色名校。为办学思想,以做好身边小事,成就快乐人生。为办学目标。我们深信:做好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做好身边的小事,就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大事,就是成就孩子快乐人生的大事。 总目标------创建省级特色学校、进入市级特色名校。 201*---201*目标:教育管理精细,教学质量良好,学生行为文明,校园环境优美,形成积极、向上、求新、和谐的校园文化,创建区级特色学校。 201*----201*目标:学生形成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洁,八个自觉文明行为习惯,教师形成学习、研究、创新的意识和工作习惯,校园文化富有特色,教育质量保持良好,创建市级特色学校 201*目标:打造一个学生行为习惯好,教育质量高、管理有特色,校园文化浓厚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学。 第二章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简况 xx小学是两规制普通小学,已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校园面积约4100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400多人。在职公办教师37人,其中中级教师26人,初级教师11人,学历合格率100%。 xx小学地处城乡交界区,居住人口复杂,来并打工或做小生意的外来务工子女较为集中,加之,周边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没有良好的活动场所,学生入学前大多没有接受较好的学前教育,基本素养较差,生活、学习习惯不好,不少单亲家庭子女或留守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教育管理等,这些客观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我校的进一步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条艰难而必行之路。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的学生勤劳朴实;我们的地理环境优越北临太原市动物园和森林公园;我们的教师吃苦耐劳、勇于奉献、敢于创新;我们还有一位生物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赵韩生老师,所有这些宝贵财富都是我校办出特色、闯出品牌的保证,同时也是落实杏花岭区委、区政府小校办优,办出特色,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具体行动。为此,我们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齐心协力,精心思考,科学安排、周密策划,确立了以生物科技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加强领导力度,加强制度保障,重视科研及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校园文化,边活动、边总结、努力走特色学校建设和发展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环境保护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第一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用能管理,加快制定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落实机制。推进植树造林,新增森林面积1250万公顷。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控制工业、建筑、交通和农业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进低碳试点示范。 第二节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制定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观测和影响评估。在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加快适应技术研发推广,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沿海、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水平。加强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预防,提高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三节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参与国际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交流和战略政策对话,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推动建立资金、技术转让国际合作平台和管理制度。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和帮助。 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 第一节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健全奖惩制度。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第二节加强水资源节约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严格水资源保护,加快制定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加强水权制度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水资源有偿使用,严格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推进农业节水增效,推广普及管道输水、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新增5000万亩高效节水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划纲要 广西发展和改革委 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阐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乘势而上奋力实现“两个建成”宏伟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广西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实现“两个建成”目标的关键期。必须深刻认识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阶段特征,抓住用好重大战略机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章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提出并实施一系列符合广西实际的重大举措,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胜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指标超过万亿元,预计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8万亿元,年均增长10.1%。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千亿元产业增至10个,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态势良好,城镇化水平提升,“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区域发展协调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高铁经济圈和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南宁机场跻身千万旅客吞吐量大港行列,西部首座核电站防城港红沙核电1号机组并网发电,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工

建筑公司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XXXXXXXXX有限公司 第二个五年( 2011—2015)发展规划纲要 公司组建七年来,各项主要经营指标和社会评价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根据董事会的部署和要求,公司把今后五年定为实现承前启后、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为此,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和建议的前提下,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实际情况编制了《XXXXXXXXX有限公司第二个五年( 2011—2015)发展规划纲要》。本纲要指明了公司发展的方向,确立了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明确了工作重点,以此引导经营行为。它是未来五年公司发展的指导文献,也是全员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2011—2015”期间公司面临的发展契机从企业自身发展看,改制七年的创业和发展,为公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尤其是公司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的重大改革,以科学的管理初步实现了管理层和作业层“两层分开” ,由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组成的纵向一体化经济实体。经过近几年公司法人治理机构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使公司智力、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主体发展得日趋成熟。同时以其总承包的资质带动大量联营和松散队伍实现共同发展,这对于扩大企业经济规模,增强企业实力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从国内的环境看,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的市场争 夺空前激烈。今后五年国家、省、市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对各项工作进行全面的落实及监督。根据十七届中共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未

来五年中,将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必然会加快以大连为中心的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建设,打造大连国际航运和物流中心,打造以不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北方以天津、青岛、大连为龙头的三个港口群竞相发展等。另外,我国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积极有序的引导投资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这些政策必将带来风电装备、核电装备、海洋工程和高技术船舶等一大批基础重点项目。此外加上大连本地的区域化建设、外商引进、企业搬迁、旧城转型与改造等项目的全面启动,形成了强劲的建设市场发展形势,同时也为我们创造了空前的良机。 二、“2011—2015”期间公司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公司发展的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公司董事会经营发展战略和正确方针,以“至尊至信,共创共享”为核心价值观,以提高综合效益为中心,以实现服务社会、做强企业、富足员工为目标,全面实施“务实操作、发展自我、用好资源、联强联大、科学管理、促企发展”的战略,塑造优秀的企业形象,促进公司综合竞争力的大幅度提升,全面推进“一流企业”的建设。 (二)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稳扎大连,辐射东北,面向全国,锻造客户信赖的一流 企业 新五年目标:综合实力位列东北同行之首,迈进全国安装行业的第一 方阵 各类重要指标实现: (1)施工产值以2010年实际完成量XXX亿为基数,逐年递增 15% 即2011至2015施工产值分别为:XX亿、XX亿、XX亿、XX亿、 XX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