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读书笔记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读书笔记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读书笔记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一句话虽然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让我们知道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智慧和仁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去追求智慧和仁爱,并且用它们来走完我们的人生旅程。

智者乐水,意味着知识可以使我们愉悦。这是因为知识不仅可以带来认识世界的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当我们掌握了知识,就会感到自己处于一种清晰明了的状态。此时,我们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和感知都会有所提升,这就会带给我们更多的乐趣。同时,知识还可以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让我们更容易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因此,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会得到乐趣,还会变得更加聪明。

当然,知识的价值也不仅仅在于个人层面。它可以提高一个社会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让我们越来越接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对于每个人而言,学习知识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使命。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与成长,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愉悦,也才能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

仁者乐山,说明仁爱可以让我们感到幸福。仁爱是指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当我们拥有这样的品质时,我们会更加理解和关心身边的人,同时也会得到他们的回报。不仅如此,我们的内心也会变得更加稳定和平静。因为只要我们关心他人并尽力帮助他们,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远比通过追求物质享受而获得的快乐更持久、更强大。

更进一步地说,关心他人和尊重他们并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而是一种具有实际价值的投资。当我们在生活中帮助他人并使他们感到受到了尊重和关心时,我们会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这种信任和支持在日后的生活中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读书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达成智者乐水和仁者乐山这两个目标。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让我们更加聪明;同时,它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身边的人,从而进一步提升我们的仁爱之心。因此,在生活中多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总而言之,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一句很有意义的话。它提醒我们要关注自己在知识和关心他人两个方面的追求,并且通过读书等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只有在不断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地体验到人生的美好,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同时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蕴含的道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蕴含的道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中国古代的一句名言。它表达的是仁爱和智慧对人们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和智慧一直被看作是人们追求幸福的关键所在。这句名言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的道理。 首先,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仁爱和智慧是两种不同但相辅相成的品质。仁爱是一种温柔、关爱和牺牲的精神。仁者乐山意味着仁爱者喜欢在自然环境中,享受自然的平和与美好,尊重自然界,并且不愿意对自然破坏。智慧则代表着理性、洞察和决策能力。智者乐水意味着智慧的人们热爱流动之理,领悟到“无孔不入”和“事物变化万千”的道理,善于思考和判断,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生活问题。 其次,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仁爱和智慧是共同实现幸福的重要因素。幸福是每个人生命中的重要目标,不过实现幸福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还取决于个人所处的环境。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表明追求幸福不仅要有内在的品德修养和人际互动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有深刻的认识和敏锐的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世间万物、认知世轨局势,把握幸福的机遇。 然后,这句名言表达了尊重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自然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生命之源,而人类则是自然界中一个具有极高智慧和感性的群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表明人类在追求幸福的同时,也应该保持谦卑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避免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从而更好地实现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

最后,这句名言表达了道德修养和人生追求的精神层次。道德修养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是每个回归幸福的人所需要具备的品德模式,而人生追求则是每个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之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一种高层次的品质和境界,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更高尚的道路,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总的来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名言蕴含了深厚的人类智慧和价值观。从中我们能够领悟到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与感性认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知周围的世界,所以尤为值得我们引起重视。同时,我们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思维能力,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追求,让自己变成一位仁者,智者,和全球化的公民。

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出处】《论语》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①,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注释】 ①乐(yào):喜爱。 【翻译】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爱好活动,仁德的人爱好沉静。聪明的人活得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解读】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脍炙人口的名言,是孔子对于智慧和仁德的深切体悟,是对智和仁的形象化解读。通过这个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什么是“智”,什么是“仁”,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美德。 我们知道,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它涵育着万物,从不夸示自己的功劳;它抗御严寒酷暑,抵挡着狂风暴雨,从不动摇。山的这种稳重沉静、永恒不变的品格,与仁者的美德极为相似。所谓仁者,宽厚而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

情好静就像大山一样。并且,仁者就像大山一样,不会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自有一股“任尔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度。他们以宽容仁厚待人,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没有过分的悲伤和恐惧,安详沉静,所以能够长寿。 而水则是多变的,它可不像大山那样有着固定、执着的形象,它能够随时改变自己的样子,有着不同的面貌。而且,它们并不总是很柔弱、很平静,其实它们是在暗中积蓄着力量,一旦爆发的话,它们将会展现出极为恐怖的能量,甚至可以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水所具备的是一种柔德,虽然柔弱却能以柔克刚。水若为善,可以泽被万物;水若为恶,便是洪水滔天。 智者是聪明的人,他们可以快速地作出反应,而且思想又很活跃,有着灵动的性情,就像水一样不停地流动。智者有着水一样的深邃,不但可以事先洞悉事物的发展走向,而且遇事还能随机应变。当事情的发展超出了自己的预料时,他们绝不会墨守成规,坐以待毙。他们可以凭借着自己的智慧破除愚昧和困危,找寻其他通往成功的路途。即便是找不到出路,他们也能随遇而安,乐观看待周围的一切。另外,纯粹的智能也像水一样,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仁善者用之,能造福社会;邪恶者用之,能为祸天下。 正是因为仁者的品格与山接近,智者的品格与水接近,所以孔子才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以大自然作比,来巧妙揭示“仁”与“智”的内涵,给后人以生动的启示。孔子的这个提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此以后,贤德君子无不喜欢流连山水之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所含道理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所含道理 智者和仁者都有各自的乐趣所在。智者乐在水,仁者乐在山。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却颇为深刻。 智者乐水。水是生命之源,它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无论是大江大河,还是小溪小川,都承载着无穷的智慧。智者喜欢观察水的流动,他们从中领悟到了许多道理。水的流动是无所不在的,它具有适应性强、变化多端的特点。智者从中领悟到了“变化无常”的道理,他们懂得顺应时势,善于变通,从而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此外,水的流动也是坚韧不拔的,它能够穿越险阻,战胜困难,最终流向大海。智者从中领悟到了“坚持不懈”的道理,他们懂得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坚持不懈,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因此,智者喜欢水,是因为水教给了他们很多智慧和道理。 而仁者则乐在山。山是大自然中的伟岸存在,它耸立在地球上,高高在上,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震撼。仁者喜欢登山,他们从攀登山峰中找到了很多的乐趣和启示。登山是一项艰苦而充满挑战的运动,需要仁者付出很大的努力和毅力。仁者从中领悟到了“奋发向上”的道理,他们懂得只有不断努力和超越自我,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登上山顶,仁者可以俯瞰群山,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和宇宙的壮丽。仁者从中领悟到了“博爱”的道理,他们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懂得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懂得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传递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智慧和仁爱是人类进步和幸福的源泉。智者通过观察水的流动,领悟到了变化无常和坚持不懈的道理;仁者通过攀登山峰,领悟到了奋发向上和博爱的道理。智者和仁者都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和修养。智者通过智慧,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仁者通过仁爱,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他们的乐趣来源于对道理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热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正是智慧和仁爱的结合,是人类追求进步和幸福的不懈追求。 在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智者和仁者,通过智慧和仁爱,为社会做出贡献。我们应该像智者一样,善于观察和思考,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们也应该像仁者一样,关心他人,关爱他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有智慧和仁爱的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进步和幸福。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智者和仁者通过对水和山的观察和体验,领悟到了很多的智慧和道理。智者通过水的流动领悟到了变化无常和坚持不懈的道理;仁者通过攀登山峰领悟到了奋发向上和博爱的道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正是智慧和仁爱的结合,是人类追求进步和幸福的不懈追求。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智者和仁者,通过智慧和仁爱,为社会做出贡献,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出自《论语》卷三“雍也”篇,原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四川的峨嵋山有一幅化咏这个内涵的楹联:“刚日读史柔日读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人把单日称为刚日,双日称为柔日)。我们把这此话引在一齐来看,就能够更深入的明白这句话,其实这是用一种“道法自然”的方式来解释“仁”和“智”的内涵,就是用有形的方式来表达叙述无形的内涵。要领会它对我们思维的好处,我们就先来看看山有何特性,水有何秉质。 苏轼有一首很著名的禅意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了角度的不一样所见不一样,要识认事物的真实全貌,是务必跳出事物本身在看问题。同学们正因各自的喜好、成长的环境等因素的不一样,即使是看同一座山,也定会有不一样的观感吧?比如说,人们都在说“黄山天下奇,青城天下幽,峨嵋天下秀,华山天下险”,人们游其山,也确实证明了这

些特色。然而,我们此刻要做的,却不是为分别现象所执迷,而是要看共通象并揭示这个共同特质的内涵―――这就是山有什么特性? 山是大家寻常见的,但撇开具体的山而论山的特性,就象撇开一个具体的人而论人性一样,我们要把握山这个总的集合的特点,需要我们用心而不是用眼去看了。 山是一个象形字。对于我们大学同学来说,那怕没有到过名山大川,一提到山,都能在脑海中有很多影子浮现,本来山就不是我们所陌生的。古人讲格物致知讲,说的意思就是说一切的真理及其内涵,其实天地造化都已经给我们展示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境遇里,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以我们日常看的文字,天地的大道理用的符号是日月星辰、云雾海啸、山川灵秀和生活经验无声的告诉,人在明悟的过程中,发现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古代的圣者正因识贯三才,就能把这个道理用人的语言叙述出来,因此,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他那里说的述而不作,还不是一些人所说的他删述古人的著作不加入自己的思想。他删述古人的著述,也是本于“述而不作”格物致知之道,以圣智圣识来“一以贯之”留给将来。而他讲的道,他要告诉人他所讲出的道理并不是我孔丘这个人的私意,而是体天格物,叙述宇宙天地之道,用特定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的意思。这是立言的最高境界。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读书笔记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读书笔记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一句话虽然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让我们知道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智慧和仁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去追求智慧和仁爱,并且用它们来走完我们的人生旅程。 智者乐水,意味着知识可以使我们愉悦。这是因为知识不仅可以带来认识世界的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当我们掌握了知识,就会感到自己处于一种清晰明了的状态。此时,我们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和感知都会有所提升,这就会带给我们更多的乐趣。同时,知识还可以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让我们更容易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因此,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会得到乐趣,还会变得更加聪明。 当然,知识的价值也不仅仅在于个人层面。它可以提高一个社会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让我们越来越接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对于每个人而言,学习知识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使命。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与成长,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愉悦,也才能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 仁者乐山,说明仁爱可以让我们感到幸福。仁爱是指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当我们拥有这样的品质时,我们会更加理解和关心身边的人,同时也会得到他们的回报。不仅如此,我们的内心也会变得更加稳定和平静。因为只要我们关心他人并尽力帮助他们,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远比通过追求物质享受而获得的快乐更持久、更强大。 更进一步地说,关心他人和尊重他们并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而是一种具有实际价值的投资。当我们在生活中帮助他人并使他们感到受到了尊重和关心时,我们会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这种信任和支持在日后的生活中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读书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达成智者乐水和仁者乐山这两个目标。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让我们更加聪明;同时,它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身边的人,从而进一步提升我们的仁爱之心。因此,在生活中多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为何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为何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其意思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在儒家看来,自然万物应该和谐共处。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古的时代古的风尚,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激荡于古人的胸中,与大自然对话,与大自然相谐,以大自然作比,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超脱的时尚,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境界,甚至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所以,庄子梦蝶,不知我是蝶蝶是我。所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以,李白遥望敬亭山,相看两不厌。所以,伯牙钟子期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识我心中山水者,即是知音……无数古人高举大自然的旗帜一路高歌猛进,终于铸就中华文明的独秀天下!因此,人的品质也会受自然山水、自然万物的无形影响。自然山水的品质、自然山水的特点也会反映在人的气质、修养之中。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水是外表最柔弱、最平静的东西:本质上水却最有力量。水滴石穿,最坚硬的东西,都可以被水磨平、被水击穿。水含有了一种智慧,水拥有一种力量。所以,“智者乐水”。你看那水,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激发人的雄心,荡涤人的思绪,教人创新,教人自由,教人忍耐,教人解放思想,放眼世界。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感悟(一二一) 文/王营 原文:6.23 子曰:“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6.23 孔子说:“聪明人的快乐像水一样,仁德者的快乐像山一样;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感悟:此章是孔子对“智者”和“仁者”不同人生境界的概括。关于此章的解释,学术界向来有分歧,许多人把“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解释为“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孔子的这段话是这样诠释的:“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不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南怀瑾先生却有着不同的意见,他认为正确的解释应当是:“智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祥,永远是活泼的;仁者的快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南师的观点与朱熹有相似之处,故本文采用这一解释。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他们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动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正因为智者身上的这些特征,孔子才得出下面的结论:“知者动”、“知者乐”,智者的思想和行为永远都是活动不居的,智者的人生是乐观、豁达的。 古人非常喜欢水,因为水不仅能陶冶性情,而且能启迪智慧。老子做为古代一位最大的智者,他对水的钟爱和赞叹令人叹为观止。《道德经》中有十几处提到水,最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两处,其一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于众人所厌弃的低洼之处,所以它最接于近道。因此,君子

人生智慧心得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人生智慧心得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人生者,一场充满诸多体验与挑战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成长,学习,积累智慧。智者懂得如何借助自然中的元素来提升自己的内涵,于是乐水;而仁者则深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懂得宽容与帮助,因而乐山。今日,我将与您分享我在人生旅途中所领悟的智慧心得。 第一章智者乐水 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智者懂得借鉴水的特点,处事态度如流水一般,不固执于一种固定的方式。他们懂得适应环境的变化,善于变通。正如流水不腐,能够滋润万物,智者也能够通过灵活的思维和行动,充实自己,为他人带来正能量。 2.顺势而为 水能顺其自然地适应地势,智者也懂得顺势而为。他们明白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是无法避免的,所以他们选择接受现实,积极面对挑战。智者善于抓住机遇,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节奏和方向,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 3.清华浊流 智者乐水,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消极与平庸。相反,他们懂得提高自身的水准,追求卓越。水本身清澈明亮,也能够洗涤浑浊。智者不仅

注重内在修养,还追求知识与智慧的积累。他们善于思考、反思,时刻保持清醒的心智。 第二章仁者乐山 1.追求内心的宁静 仁者乐山,意味着他们追寻心灵的宁静。山由于静穆而使人沉静,仁者通过面对大自然的高山青峰,能够得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他们懂得解脱于喧嚣的尘世之中,与自然共振,寻找内心真实的声音。 2.山高自有客行路 仁者懂得尊重他人的选择与决定。他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愿意给予每个人自由。就像山高自有客行路一样,仁者不会随意地评判他人,而是选择宽容与接纳。他们擅长倾听与理解,为他人提供帮助与支持。 3.虚怀若谷 仁者与山一样,虚怀若谷。他们不会被功利与利益所困扰,而是以心怀善意、无私的态度对待他人。仁者懂得分享与付出,他们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赖与支持。通过仁爱之心,他们与他人建立起真挚的情感连接。 结语 人生智慧的心得告诉我们,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通过借鉴水的智慧,善于变通、顺势而为,永不止步;仁者则通过面对大自然的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感悟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感悟 探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摘要: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孔子是中 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他所提出的“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是 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仁者安于义理而 厚重不迁”;“山”壮美,象征稳重、宽厚和刚毅;“水”柔美,象征着 灵活、周流和顺达;“乐水”者善于权变,“乐山”者善于坚守。它们都 是对立统一体,是和谐、是境界。 关键词:智者仁者乐水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论语·雍也》。子曰:“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里,孔子用“山”和“水”的形象来比喻智者和仁者之所“乐”,间接地也就是折射智者和仁 者本身。“仁”跟“智”是孔子思想里的重要成分,他强调“仁智统一”,其中仁是他思想的核心,智则是实现仁的前提,进而指出了二者的区别。 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乐山”、“乐水”,从而达到 和谐的境界。 一、仁和仁者 仁,会意字。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为两人相遇、亲密 无间之意。所以《说文·人部》释义为:“仁,亲也。从人、二。” 在《论语》中,“仁”字数出现达109次之多,这也就说明“仁”在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什么呢?他对“仁”作出了多种解释。“仁”有下述内容:“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里,孔子首先规定仁的本质即为“爱人”。“仁的根本在于爱别

人。”①“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者, 人也,亲亲为大”。②“孝”是君子的仁德品性,“孝”是子女奉养父母 的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将爱人从爱自己家人 扩展到爱别人、爱别人的家人。进而能够达到如孟子所述的“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③,正所谓“泛爱众而亲仁”。“樊迟 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综观孔子对仁的种种表述,可以看出孔子以“仁”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仁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是人的合社会伦理 而动的行为,是人的处世原则及方法、伦理信条和规范。他自己也说:仁者,人之德也。但所有的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爱人”。“仁是我思想的 核心,而‘爱人’又是我所规定的仁的本质和基本内容,其它都是在此基础 之上的扩充、放大和引申。”[4]总之,“爱人”是为仁之本,“仁”是人 的理想人格化,“仁者,人也”。[2]P31。 孔子不仅用“爱人”来解释“仁”,而且提出“忠”“恕”是实行仁 的根本途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方也已。”(《雍也》)孔子曾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告诉其 他同学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5]P16。所谓忠恕之道,就是推己及 人:“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 施於人”。孔子说的“仁之方”,就是用“推己及人”的方式实行仁。 “忠恕之道”着重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利他、惠他精神。孔子认为要真正 做到“忠恕之道”,一个必要的前提是必须有善良的本性,有“爱人”之心。

诸子百家之“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哲学

诸子百家之“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哲学 记:蠢货对智者的言谈所做的翻译,永远不可能准确,因为他会不知不觉的把他听到的话翻译成他所能理解的东西。 很早就读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但似乎我也是个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人,按照我初中时期的理解大致是“智慧的人喜欢玩水,仁慈的人喜欢游山”,表示不同性格和不同境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 但是到了高中以后,才逐渐明白,原来其含义与自己的理解有着如此大的偏差,这就是“蠢货与智者的差异”!可见,知识决定了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层次,而成形形色色、各有不同。 读书笔记: 【出处】 子曰:“智者乐[yào]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读解】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哲学意义及赏析: 我一直认为孔子的话富含哲理,具有哲学意义,由于地域环境和时代的局限,孔子所作的解释在这个局部的环境中是非常正确的。但更伟大的是,放到

今天来看,“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哲学也可以对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作出一些合理的解释: 1、西方人主要以欧洲为中心(北美洲也是欧洲人的后裔),欧洲人居住的环境和我们中国人差别很大,他们经常和大海接触、岛屿接触,在那样的地方,商贸就成为了主业,公文素材库(https://www.doczj.com/doc/de19196287.html,)因此欧洲人的生计经常要和数学计算、经商贸易打交道,自然而然会变得善于算计,这也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智者”。 2、东方人(主要指中国)古代多生活在两河流域,我们中华文明也起源于此,所处的都是大山、大河等内陆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自然以农业为核心,而务农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脚踏实地的干活、卖力气、与人为善,长此以往人们变得淳朴仁厚,这边是“仁者”的表现。 诸子百家: 儒家学派是提倡入世的,这种思想也让孔子的一生颠沛流离,他游历了很多国家,每每遇到一个君主,就去推销自己关于治国方面的思想,但生不逢时,当是的环境其实也并不适合用儒家思想来解决问题,历史告诉我们,法家思想在那个时代是更有优势的,但只要国家实现了统一,便可二者并用了。

【山水】谈谈“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随笔)【西郊】

【山水】谈谈“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随笔)【西郊】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一句极富哲理的名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然而,这句话随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流传至今,却不知从何时起被抹上了浓郁的“萝卜白菜“味道,当下确有不少国人俨然已把它理解成了是与“各有所爱”基本同义的文雅用语。 为此,一些正统的文人骚客竭力为此话正本清源,力图给大众还原孔子的原意,并常用理学大家朱熹的话着重强调:“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说的明白点,这些学者的意思大致是让人们把对这句话理解的重点放在“智者如水,仁者若山”上面,“乐山“与”乐水”最主要的意思是指“智者仁者”的思想已经达到了某种高深的境界,并非只是简单喜好而已。 更有些严谨的学者甚至拿着这句话里两个至关重要“乐”字引经据典地大声疾呼:“乐”在此句中是作为动宾词组的动词,不能读成乐(lè),更不能说成乐(yùe),必须要念成乐(yào)才不能曲解老夫子所指! 只可惜,这些知名的或不知名的文化国人本身却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或煎熬,平时多以“温良恭俭让”的谦逊姿态面世,轻易不敢在他人面前妄称自己为“智者”或“仁者”,其后果就是造成了他们的人轻言微,不能做到一句顶一万句,这就很难迫使普通大众把心里已培育成的“萝卜白菜”再变回到“名山胜水”。这种现状甚至使某些儒雅文人时常暗自牢骚满腹甚至椎心顿足,连连感慨世风日下。 依我看,无论是萝卜白菜还是青山绿水,关键就是看“山水”在不同人群心目中的理解和定位。古代仁者智者的一些名言逐渐变“俗”,并不一定是坏事,这也是文化的一种延续,起码人们还能记得他们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力。那些学者们大可不必为此生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之间,足见真意。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之间,足见真意。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古人对于园林之中山水的理解 首先提醒下o,本文标题是智者乐(le三声)水,仁者乐山。 对于山水的需要,可以从之前讲到的借景和布局来解释 借景,当然是从大自然借,所以就有了镌山裁水之说法。 布局主要是因为需要有山水间架做全园的起承转合之处,从而使得人工痕迹弱化,更加自然。 我国西周出现的“灵囿”的基本地形和骨架是灵台与灵沼。灵台有与山岳相似的祭祀、观眺风景功能;灵沼即水体,都是挖低填高的人工营造,且具有山水的高下之势。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对于此相信很多人都只是知道但是不明白为何。 孔子回答弟子所问“仁者何乐于山也”时说:山“出云雨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xiang)。”还说:“山水神祇立,宝藏殖,器用资,曲直合。大者可以为宫室台榭,小者可以为舟與(yu)桴(fu)楫。大者无不中,小者无不入。持斧则岓(qi四声),折镰则艾。生人立,禽兽伏;死人入,多其功而不言,是以君子取譬也。且积土为山,无损也。成其高,无害也。成其大,无亏也。小其上,泰其大,久长安。后世无有去就,俨然独处,惟山之意” 对于孔子的解释,大家应该可以看的懂吧?如有不懂可以留言,小汉下次也会根据情况做注释。 其实对于山的赞扬,董仲舒曾经也提到过。 董仲舒他在《春秋繁露・山川颂》中说:“山则巃(long第二声)嵸(zong第三声)藟(lei三声)崔,久不崩阤(tuo第二声),似乎仁人志士。” 对于水流,孔子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孔子日:“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答日:“夫水者,君子比德焉,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篇,子曰:"智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lè),仁者寿。" 阿宣(刘宣)认为译义有多种。孔子说:"智慧的人乐于像水一样,仁义的人乐于像山一样;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另一理解为"智者乐,水" --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者乐,山" --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词语释义 【词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本意】仁者像大山般坚守不动,智者像水般灵活变通。 词语出处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论语》雍也篇) 史籍读解

论语别裁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这几句话,一般的人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水性流动。“仁者乐山”是说仁慈的人喜欢山。如果这样解释,问题大了。这种解释是不对的。正确的解释是“智者乐水。”智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的。“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不是我故意作此解释的。 为什么不是我故意的?再看下文就知道,他说智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这不是很明白吗?硬是断章取义,说“智者乐水”是喜欢水,“仁者乐山”是喜欢山,这是不对的。有些人的学问修养,活泼的,聪明人多半都活泼,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这么个气魄,这么个气度。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宁静得和山一样。所以下面的结论:“智

《美丽的教育》的高中生读后感

《美丽的教育》的高中生读后感 《美丽的教育》的高中生读后感1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各有所好。山水本是自然, 就教师而言,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赏心悦目的心情至关重要。即使山不是很峻拔,也用悦纳的心态去欣赏,即使水不是很清醇,也用发展的眼光去赞美,则是“山水”之大幸也。所以做孙蒲远老师的学生是幸运的,作为一名教师能够从《美丽的教育》中领悟教育的真谛,你的学生也将是幸运的。 孙蒲远老师融43年的心血与智慧于一炉,谱写着栩栩如生而又纷繁多样的儿童生活,展现着爱的力量,教育因爱而美丽。 爱是关注: 很多时候,很多教师都懂得应该爱孩子,可是怎样去爱,为什么去爱?孙老师在“爱学生”是什么意思一文中说道:老师爱学生主要是对学生诚心诚意的“关注”。你要细心的发现他的闪光点,认可他的努力,鼓励他点点滴滴的进步,理解他的苦衷与需求,关心他的生活与学习,帮助他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充分发挥他的特长。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这样的语言是朴实的,这样的爱是具体的,所以学生能够感受到孙老师的爱,学生能够被这样的爱点燃希望,积极向上。 爱是尊重: 尊重是人的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从小被人尊重的人,有很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容易形成完善的人格。而我们不管作为教师还是家长,一味的希望孩子能听我们成年人的话,常常忽视孩子的需要,不考虑孩子在想什么,不体谅孩子的处境,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不了解孩子的苦恼和心理障碍,只凭着我们想象的情况去教育孩子。一旦孩子的行为出乎我们的预料,或者孩子没有按我们的要求去

做,我们就可能对孩子不满意,甚至批评或采用其他方法来惩罚。孙蒲远老师告诉我们“惩罚是教育失败的根源”,惩罚的结果让学习吃力的孩子更加自卑,让常常出现问题的孩子更加自暴自弃,让本来就顽皮的孩子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让这样的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那么,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不许批评吗?不是!没有批评就等于放纵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批评的时候,一定要讲清其危害,实在告诉孩子这样做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对别人、对自己、对集体有什么不好。 爱是宽容: 宽容不同于纵容。宽容的前提是理解。教育家陶行之曾说过:要想做孩子的老师,你首先要变成孩子。如果你三十岁,你不可能要求孩子也三十岁,你也曾经有过自己的八岁或者十三岁,所以我们只有“变成孩子”,才能懂得孩子,教育孩子。也曾读过这样一篇短文,寺庙里的老师父看到墙脚的小凳,猜到小和尚在天黑无聊时偷溜出去玩耍,搬走小凳蹲在墙脚,小和尚踩着师父的背翻过墙,惶恐不安,师父拍拍尘土说:“天凉,多加件衣服。”从此小和尚再也没有翻墙出去。淘气是孩子的特点,是正常现象,犯错误是难免的,你不可能限制他,你要从他的淘气中找寻身上闪光的地方,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淘气,这时我们的工作就会变得主动和轻松起来,甚至还可以从中得到很大乐趣。当然,老师对学生的宽容不是对学生无原则的迁就和让步,他是以学生认识错误为前提的。对已经认识到错误的孩子的宽容是启发孩子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孙蒲远老师教给我们很多宽容的方法,给胆小而又出错的孩子一句安慰;给知道自己错了的孩子台阶下,用显微镜找淘气包优点,给矫情的学生一个存在的空间,包容学生进步过程中的反复…… 这虽然是一本写给年轻的班主任指的工作指南,而书的内容值得任何教育工作者、甚至是家长认真的阅读,从不同的角度读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收获。 近年来,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使宁静的教育清音常常被喧嚣的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教育所困惑,43年平实的铺垫使《美丽的教育》在许许多多的困惑里的幸福和快乐显得十分难得。假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教育事业中发掘出快乐和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