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出处】《论语》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①,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注释】

①乐(yào):喜爱。

【翻译】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爱好活动,仁德的人爱好沉静。聪明的人活得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解读】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脍炙人口的名言,是孔子对于智慧和仁德的深切体悟,是对智和仁的形象化解读。通过这个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什么是“智”,什么是“仁”,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美德。

我们知道,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它涵育着万物,从不夸示自己的功劳;它抗御严寒酷暑,抵挡着狂风暴雨,从不动摇。山的这种稳重沉静、永恒不变的品格,与仁者的美德极为相似。所谓仁者,宽厚而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

情好静就像大山一样。并且,仁者就像大山一样,不会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自有一股“任尔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度。他们以宽容仁厚待人,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没有过分的悲伤和恐惧,安详沉静,所以能够长寿。

而水则是多变的,它可不像大山那样有着固定、执着的形象,它能够随时改变自己的样子,有着不同的面貌。而且,它们并不总是很柔弱、很平静,其实它们是在暗中积蓄着力量,一旦爆发的话,它们将会展现出极为恐怖的能量,甚至可以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水所具备的是一种柔德,虽然柔弱却能以柔克刚。水若为善,可以泽被万物;水若为恶,便是洪水滔天。

智者是聪明的人,他们可以快速地作出反应,而且思想又很活跃,有着灵动的性情,就像水一样不停地流动。智者有着水一样的深邃,不但可以事先洞悉事物的发展走向,而且遇事还能随机应变。当事情的发展超出了自己的预料时,他们绝不会墨守成规,坐以待毙。他们可以凭借着自己的智慧破除愚昧和困危,找寻其他通往成功的路途。即便是找不到出路,他们也能随遇而安,乐观看待周围的一切。另外,纯粹的智能也像水一样,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仁善者用之,能造福社会;邪恶者用之,能为祸天下。

正是因为仁者的品格与山接近,智者的品格与水接近,所以孔子才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以大自然作比,来巧妙揭示“仁”与“智”的内涵,给后人以生动的启示。孔子的这个提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此以后,贤德君子无不喜欢流连山水之间,

他们希望能借助山水的灵气,来熏陶自己的性情。

对于求仁者和求智者来说,做到稳如泰山或心如止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极深的道德修养。开始的时候,我们也许力不能及,但只要心向往之,就是一种进步。

智者乐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篇,子曰:“智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lè),仁者寿。” 阿宣(刘宣)认为译义有多种。孔子说:“智慧的人乐于像水一样,仁义的人乐于像山一样;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另一理解为“智者乐,水”——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出处】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亲近水,仁德的人亲近山。” 《论语别裁》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为什么不是我故意的?再看下文就知道,他说智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这不是很明白吗?硬是断章取义,说“智者乐水”是喜欢水,“仁者乐山”是喜欢山,这是不对的。有些人的学问修养,活泼的,聪明人多半都活泼,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这么个气魄,这么个气度。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宁静得和山一样。所以下面的结论:“智者乐”,智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这是连起来的意思,千万不要跟着古人乱解释:聪明的人一定喜欢水,仁慈的人一定喜欢山。那问题就很大了。 《论语集注》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完整版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 总结归纳精选(1):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解析: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透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因此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因此用山来进行比拟。 总结归纳精选(2):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其意思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在儒家看来,自然万物就应和谐共处。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古的时代古的风尚,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激荡于古人的胸中,与大自然对话,与大自然相谐,以大自然作比,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超脱的时尚,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境界,甚至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因此,庄子梦蝶,不知我是蝶蝶是我。因此,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此,李白遥望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因此,伯牙钟子期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识我心中山水者,即是知音无数古人高举大自然的旗帜一路高歌猛进,最后铸就中华礼貌的独秀天下!因此,人的品质也会受自然山水、自然万物的无形影响。自然山水的品质、自然山水的特点也会反映在人的气质、修养之中。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一样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能够为善,也能够为恶。聪明人 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因此,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水是外表最柔弱、最平静的东西:本质上水却最有力量。水滴石穿,最坚硬的东西,都能够被水磨平、被水击穿。水内含了一种智慧,水拥有一种力量。因此,智者乐水。你看那水,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激发人的雄心,荡涤人的思绪,教人创新,教人自由,教人忍耐,教人解放思想,放眼世界。因此老子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因此能够长寿。因此说仁者乐山。你看那山,顶天立地,巍然屹立,壮阔人的心胸,开拓人的视野,教人自信,教人勇敢,教人坚定,教人理解磨难,成就伟业。因此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再看山,清风拂山岗。挺拔险峻,巍然屹立,不为外物所动。层峦叠翠,蓊蓊郁郁,以博大的心包容天下万物。仁爱的人喜爱与山为伍,临山而居,正如这山一般,宽容仁厚,不以物喜,不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原文及解释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原文 及解释 名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摘自:《论语·雍也篇》 解释:智者的性格就像水一样不停地活泼灵动,反应敏捷,思想跃进,性情好动。有仁德的人像山一样稳健安静,安于义理,仁慈宽容,不易冲动,性情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健康长寿。 赏析:此句从审美情趣的角度,以山和水为喻,谈论智者与仁者的区别和统一,反映出儒家对伦理道德的崇高追求,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天人合一、美善统一的见解。 雍也篇原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解释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解释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论语集注》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 无论是古代或现代,“乐”字都有两种常见的用法:一是用作名词,义为“音乐”,读yuè;一是用作形容词,义为“快乐”,读lè。 但“仁者乐山”的“乐”却有所不同.这句话见于《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说:智慧的人爱好水,仁德的人爱好山。两个“乐”字都是带宾语的动词,义为“喜好,爱好”。为了将这个“乐”字同前面两个常用的“乐”区别开来,大约从北宋开始,官修的韵书《广韵》就专门为它定了个“五教切”的读音,折合成今音就读yào。 到了南宋时代,儒学大师朱熹又把这个规范读音写进了《论语集注》。由于朱熹在阐释儒家经典方面的权威地位,他的注音便广泛通行于全国,经过约定俗成,一直传承了下来。

《论语译注》 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明确表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乐”应读“lè”,释为“以……为乐”。“yào”“ào”实误、否则,“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讲?[1] 通过上述简单的引证,可见将《论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之“乐”字,读作“lè”音,不可能错。 为什么“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呢?有云:“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又有将“五行”之说引入者,云:“知者属土,故乐水;仁者属木,故乐山。”录此二说,以供参考。 【读解】 注释【“达”:通晓。“事理”:通指事物的道理。“周流不滞”:指循环流转而不停滞。“仁者”:仁厚的人。“安”:一是指安稳,稳定;二是指安于,习惯。“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义理”:指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迁”:指变易,变动。L】。 试译【聪慧敏捷的人,通晓事物的道理,(反应敏捷而思想活跃),如同循环流转不停滞的水。(智者活泛)类似流动变化的水,所以聪敏的人喜爱水;宽厚仁德的人,恪守遵循着普遍皆宜的行事准则,(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就象厚重不变易的山。(仁者好静)类似稳重不变动的山,所以仁厚的人喜爱山。L】。 【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里“乐”读成“要”的原因是什么? 在2017年5月2日中央电视台热播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作为综合素质评委的余秋雨先生,在点评时引了一句古语“仁者乐山”,他把“乐”字念成了lè.据说有上万观众打电话提出批评:这个“乐”字应当读yào,念成lè是错误的.余秋雨则通过媒体作了辩解,他说:古代的读音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千多年前孔老先生的确提出的是“乐(yào)山乐(yào)水”,

一起学《论语》6.23雍也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一起学《论语》6.23雍也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一起学《论语》6.23 雍也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白话】 孔子说:“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智者常动,仁者常静。智者快乐,仁者高寿。” 【释词】

乐水:水缘理而行,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乐,音耀,喜好、爱好之义。包咸:“知者乐运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已。” 乐山:山安固厚重,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集解》:“仁者乐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 郑汝谐:“乐者,心与之契也。欲学者识仁智之体,故以是形容之。” 钱穆:“仁知属于德性,非由言辞可明,故本章借山水以为形容,亦所谓‘能近取譬’。” 知者动:智者日进不止,所以动。朱子:“智者,动之意多。”《论语正义》:“水运行不已,有进之象。君子自强不息,进德修业,日有孳孳而莫之止。其进也,即其动也。”

仁者静:仁者内心无欲,所以静。《正义》:“云‘无欲’者,仁者善制其欲,克己复礼,凡视听言动,自能以礼制心,而不稍过乎欲,故曰‘无欲。’” 知者乐:智者能为世用,不嫌以智自役,能够建功得志,所以欢乐。朱子:“动而不括,故乐。” 仁者寿:仁者少思寡欲,静而有常,故多寿考。《春秋繁露》:“仁人之所以得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中庸》:“大德者必得其寿。”乐、寿从仁智的功效角度而言。 【先贤精义】 陆特进曰:此章极辨智仁之分,凡分为三段。乐水、乐山为第一,明智仁之性;动、静为第二,明智仁之用;乐、寿为第三,明智仁之功。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感悟(一二一) 文/王营 原文:6.23 子曰:“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6.23 孔子说:“聪明人的快乐像水一样,仁德者的快乐像山一样;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感悟:此章是孔子对“智者”和“仁者”不同人生境界的概括。关于此章的解释,学术界向来有分歧,许多人把“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解释为“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孔子的这段话是这样诠释的:“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不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南怀瑾先生却有着不同的意见,他认为正确的解释应当是:“智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祥,永远是活泼的;仁者的快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南师的观点与朱熹有相似之处,故本文采用这一解释。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他们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动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正因为智者身上的这些特征,孔子才得出下面的结论:“知者动”、“知者乐”,智者的思想和行为永远都是活动不居的,智者的人生是乐观、豁达的。 古人非常喜欢水,因为水不仅能陶冶性情,而且能启迪智慧。老子做为古代一位最大的智者,他对水的钟爱和赞叹令人叹为观止。《道德经》中有十几处提到水,最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两处,其一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于众人所厌弃的低洼之处,所以它最接于近道。因此,君子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名句详解)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名句详解)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水文化名言名句

水文化名言名句 1.孔子关于水的名言 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2、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孔子集语》 译文: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 扩展资料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2.孔子说的关于水的名句 孔子论水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 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

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译文: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 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因为这无疑是在观照自身啊!)” 孔子论水孔子一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中蕴涵有丰富的水文化因子。 孔子通过对水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或从社会、历史的层面,或从哲学思辩的角度,或从立身教化的观念出发,来阐发对水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进而以此来把握、认识人生、社会和自然世界的规律。一智者乐水孔子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论语·雍也》)水为何被孔子这样的智者所乐呢?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水的各种自然形态——不论是波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不论是涓涓细流还是浩浩荡荡,不论是清水一泓还是烟波浩淼,都能让孔子这样的智者流连忘返,赏心悦目。同时,水还能洗掉人们身体和心灵的污垢,让人的身心保持一种净洁清明的状态。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朱熹《四书集注》)。就是说,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而“智者不惑”(《论语·子罕》),捷于应对,敏于事功,同样具有“动”的色彩,而且水的各种自然形态和功用,常常给智者认识社会、人生乃至整个物质世界以启迪和感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