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辛亥革命》优质教学设计(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辛亥革命》优质教学设计(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辛亥革命》优质教学设计(6页)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辛亥革命》是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Ⅰ第四单元第15课的内容。本课上承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一部分,它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同时,它与必修二和必修三的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是众多考试中考察的一个重点。因此,学习这一课非常有必要。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的要求,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辛亥革命背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内涵,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教师汇总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关于《辛亥革命》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感受孙中山的革命决心和历史贡献;体会成立民国、结束帝制的重大意义,认识到要想民主富强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一、革命背景第一步:①展示两张图片——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形势

图与慈禧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②思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

在革命前作了哪些准备呢?提示:阅

读课本第一目二三四段从组织、思

想、实践等方面归纳。

③展示文字材料:资产阶级的发展情

④对比清政府与革命党人力量

论从史出。培

养学生通过图文

和教材内容分析

史料的能力。同时

教师以问题引领

学生阅读教材,挖

掘教材,落实基

础。

1.讨论

探究法

2.问题

引导法

3.材料

分析法

第二步:突破重点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列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义和团运动失败后,

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2、清政府——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

通过新政和预备立宪来挽救其统治危机。

3、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5、组织: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

6、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三民主义)

7、军事:举行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政治

学生结合学

案回答。锻炼学生

的动手能力,培养

学生课前主动预

习的学习习惯。教

师通过适当的引

导,让学生学会从

多种角度分析辛

亥革命的原因和

条件。

1.学案

导学法

2.观察

学习法

第三步:突破重点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以表格形式对比兴中会与同盟会,简单介绍团体

与政党的区别。

2、解读三民主义的内容、性质

挖掘教材,落

实基础,突破重

点。

第一步:①播放电影《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的片段梳理历程,明

二、革命过程

②情景体验:作为电影《辛亥革命》推广策

划人,你会选择在哪里宣传?说说你的理由?

确南京在辛亥革

命中的地位。

第二步:突破重点三——解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思考:有人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美国1787年

宪法的翻版。你是否同意,为什么?两者本质上是否

一致?

让学生讨论探

究,合作交流,深

入解读,落实重

点;横向对比,运

用知识,以新带

旧。

1.材料

分析法

2.问题

引导法

3.讨论

探究法

三、评价辛亥革命第一步:案例分析

案例:一天,张顺从街上回来,秘书惊讶的发现他

把留了几十年的长辫剪了。张顺解释到:“你落伍了!

现在民国了,辫子不剪也得剪。皇帝已经倒台了,咱

们以后就是国家的主人了,政府还制订了很多对咱有

利的政策,以后咱的效益会越来越好。”秘书疑惑地点

了点头,看着张顺哼着小曲走进办公室。

问题:

1.张顺说“咱们以后就是国家的主人”的依据是什

么?

2.“政府还制订了很多对咱有利的政策”的表现是什

么?

3.结合张顺的生活新变化和课前准备,从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角度指出辛亥的功绩有哪些?

通过创设情

景,层层设疑,总

结归纳辛亥革命

的功绩。培养学生

多角度分析史料

的能力以及自主

探究的能力。

1.情景

教学法

2.问题

引导法

第二步:展示图片与文字资料

组图1:赶跑了皇上

组图2:迎来了春天

组图3:短暂君主梦

组图4:社会习俗变化

图5:辛亥革命对亚洲的影响

用多种史观看

问题,转化视角,

再认识,实现知识

的迁移。突出强调

辛亥革命的功绩。

1.材料

分析法

2.观察

学习法

三、评价辛亥革命第三步:教师汇总:突破难点一——辛亥革命的成功

与失败

1、成功:

①政治上:推翻帝制,建立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②经济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社会生活方式、习俗的变化

⑤国际意义: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里程碑;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历史基础。

2、失败:(局限性)

①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②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③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培养学生辩证

分析历史事件的

能力,让学生学会

从多个角度、用多

种史观分析问题,

加深对教学难点

的理解。

第四步:突破难点二-——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及教训

1)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2)教训(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

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突破重难点,

培养学生从主观

和客观两方面分

析原因的能力,引

导学生正确认识

资产阶级共和国

的方案为何在中

国行不通。

课堂小结通过板书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三、评价辛亥革命

政治

经济

阶级

组织

思想

军事

武昌起义

民国成立与《临时约法》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成功的表现

失败的表现

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图,学会整体把握教材知识。

固练习提供练习题和历年高考题进行课堂巩固练习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

识,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情况。

五、教学反思

1、设计亮点:

①用时政热点导入;②通过对比,以旧带新;③引导学生用多种史观看问题。

2、不足之处:

本课内容多,时间紧,设计的情景和问题比较多,完成教学任务有相当难度。设计的重点问题探究可能不能顺利展开,或受时间的限制,主动探究有可能打折扣并变为被动接受。

3、困惑:①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较大的收获?

②如何兼顾增强课堂活力与保证教学质量?

③如何在一节课中将如此多的知识点落实到位?

2019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5课辛亥革命讲义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

第15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背景) 1.原因 (1)外患: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2)内忧: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挽救统治危机。 2.酝酿 (1)组织基础: ①1894年,孙中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②1905年成立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2)思想基础: ①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②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 (3)军事基础: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多次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二、武昌首义(开始) 1.概况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经过: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 (3)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2.影响 (1)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 (2)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辛亥革命(高潮)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高潮) 1.建立民国: (1)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2)局限:南京临时政府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全国的混乱局面。 2.制定约法: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3.终结帝制: (1)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的统治宣告结束。 (2)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为什么说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同盟会的成立,有了公认领袖孙中山。 (2)有了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革命活动不再分散。 (3)有了统一的革命纲领、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2.下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图片的寓意是什么? 漫画中的“葫芦”喻指四川保路运动;“瓢”喻指湖北武昌起义。它预示着清朝统治面临崩溃,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什么规定实行内阁制?对此你有何认识? 原因: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认识:企图通过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资产阶级

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优秀作业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 第15课 辛亥革命53

姓名郑元兵电话 学科高中历史年级高一 邮件 单位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级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辛亥革命 一、教材分析 在整个教材与专题中的地位:辛亥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一部分,上承太平天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对以后革命的 胜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必修三《三民主义》,选修四《国父孙中山》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三大历史性巨变之一,是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的尝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是学生理解民主革命理解近代化关键的一环。 二、学生分析 优势:高一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学习兴趣保持还比较浓。而且像我们学校打造自主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 劣势:有的学校在高一重视理科发展,学生不重视;初中基础薄弱;对文科学法单调低效;缺乏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能力与主动建构能力与动力;认为高一历史就是副科,就是娱乐一下。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有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如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新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 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复杂原因。分析辛亥革命这一重大社会变革给当时

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 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 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 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看图片思考问题 图片剪辑,音频制 作 讲授背景提供文字史料、图片 学生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PPT技术,史料加 工,图片剪辑 讲授过程播放武昌起义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剪辑播放 讲授功绩播放大国崛起视频学生观看并总结 变化 视频剪辑播放 小结展示本课思维导图学生总结制作思维导图 训练展示训练题学生现场做题PPT制作技术 评价展示评价表学生自评评价表制作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在课堂中融入“史学研究法”的相关内容。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变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参与到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来。如对史料真伪的辨别、对史学基本要素的把握等等。换个角度看历史,可能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史论结合,避免枯燥抽象的“说教”,综合利用ppt、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小组合作学习,自主评价,增强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的能力,在展示过程中的倾听思考、质疑、判断能力。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首先,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即学即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辩证全面的评价历

《辛亥革命》说课稿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辛亥革命》。属于课前说课,新授课,一课时。 一、说课标 简述辛亥革命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探究历史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材 《辛亥革命》是必修1第四单元的第4课。其重要性表现在: 1、事件本身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是民主政治的尝试,有巨大的历史功绩;革命精神浩气长存;2012年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事件百年纪念。 2、在单元内部的作用。辛亥革命在必修1政治文明中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中国千年封建王朝的终结,影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是将西方的政治制度结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政治制度。 3、与其它模块的关系。辛亥革命为必修2“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必修3“三民主义”和选修4“亚洲觉醒的先驱”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辛亥革命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教材资源的整合: 将本课内容分成辛亥革命的酝酿、爆发、高潮、结局和历史意义五部分来讲,先归纳辛亥革命出现的背景,再明确过程和高潮,最后在已有史实的基础上探究意义,帮助学生认识到事件发展的完整性。 三、说学情 授课对象是高一新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参与积极性高,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但运用材料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较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方法较欠缺。因此,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情境创设,启发、引导,为学生的会考、高考和终身学习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 四、说三维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新课程理念、教材和学情,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知道主要过程(酝酿、爆发、高潮和结局);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和意义;论从史出地自主建构辛亥革命的意义。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讲话稿

辛亥革命 ——低烈度革命与高烈度变革 贾聪敏 前面我们学习了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60年之后的又一个辛亥年,1911年,中国又爆发了一场革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5课辛亥革命。 首先,我想听听大家对辛亥革命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孙中山,同盟会,武昌起义…… 看来大家对辛亥革命了解的不少,其实辛亥革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辛亥革命是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算起,到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结束。广义的辛亥革命说法不一,比较主流的说法是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算起,直到1913年二次革命为止。我们今天主要讲述从武昌首义到清帝退位的这段革命。而且我们今天从另一个角度——低烈度革命与高烈度变革来学习辛亥革命。 那么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低烈度的革命呢?我们来看两则材料,对比法国大革命与辛亥革命,从材料中你能发现这两个革命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辛亥革命持续时间短/伤亡人数较少。 正是因为辛亥革命真正爆发战争的只有武汉和南京两地,持续的时间较短,伤亡也不算很大,所以我们称它是低烈度的革命。 但是这场革命的爆发其实非常的突然,革命党人原计划10月6日(中秋节)发动起义,后因准备不足(因南湖炮队为即将退伍的士兵饯行喝醉了酒,在与值班排长发生冲突时说漏了嘴,不得不推迟),起义日期不得不推迟。 原本起义按照计划紧锣密鼓的准备着,却在10月9日的时候,因革命党人刘公的弟弟刘同漫不经心的吊着卷烟看(孙武)造炸弹,引发爆炸,革命机关暴露,起义资料和名单被俄国巡捕搜走。 顿时,湖北当局和革命党人的神经都十分紧张。在10月10日晚上,一位值班排长呵斥晚上擦枪的战士金兆龙,引发了和金兆龙同为革命党了另一位战士(程正瀛)开枪,义军误以为是起义信号,武昌起义就这样突然间爆发了,起义军先迅速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夺取了枪支弹药。 经过一夜的战斗,革命军攻占武昌,12日,占领武汉三镇。这里我插个嘴武汉包括三个地方:武昌/汉口/汉阳。成立湖北军政府。但是因为起义爆发的太突然,武昌本地革命领导者或阻隔于汉口( 如刘公) 、或伤( 如孙武)、或避( 如蒋翊武)、或牺牲( 如刘复基),而孙中山、黄兴等全国性革命领袖则远在国外或香港,起义者陷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他们虽然有推翻清廷的雄心壮志,但在权力面前却总希望有一个“ 大人物”出来号召天下。所以就找到了当时仍在湖北的最高的军官黎元洪(黎元洪当时是协统,也就是旅长,这实际上是在武汉的新军中能找到的最高级别的指挥官了)。黎元洪在湖北新军军官中,毕业于天津陆师学堂,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黎元洪与第八镇统制张彪相比较少克扣军饷,

第15课 辛亥革命[岳麓版][教案2]

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内容提要:本教学设计采用情景教学法编写,目的是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用诙谐、有趣的语言将书本上干巴巴的黑字变得生动有趣。将鲁迅《阿Q正传》中的有关对辛亥革命不彻底的语言引用以及为什么鲁迅将主人公的名字取为阿Q,而不取名为阿A或阿B,便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清末新政的背景,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从而让学生懂得事情的发生总是相通的,以培养学生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分析兴中会的“十六字”纲领,培养学生用分析的方法理解历史的能力; (3)通过材料分析武昌首先发动起义并获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 (4)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分析其资产阶级性质,从而培养学生概括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以情景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编制《阿Q别传》的故事片断入手,激发学习兴趣,让历史变得生动有趣;将以一个当事人的所见所闻、以讲故事的方法为主线,讲授本课以使学生能亲近历史、感受历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孙中山的革命经历,教育学生不怕困难、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和越战越勇的大无畏精神; (2)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武昌首先发动起义并获成功的原因; 辛亥革命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原因分析。 难点:如何通过材料揭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启发式为主要教学方法,兼以问答式、辩论式辅助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2019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5课辛亥革命导学案(有答案)语文

第15课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1.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 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武昌首义、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课前预习】 一、背景 1.原因: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统治危机。 2.条件: (1)组织基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同盟会以“_驱除鞑虏_,_恢复中华_,_创立民国_,_平均地权_”为宗旨,被孙中山概括为_三民主义_。同盟会以_《民报》_为机关刊物。 (2)思想基础:三民主义。同盟会成立后,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思想论战,大力宣传其政治纲领。 (3)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在宣传革命理论的同时,还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其中1911 年黄兴等人发动的广州起义最为有名。 【应用提升】 1.下列人物中被誉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的是()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毛泽东 2.三民主义不包括()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3.2019年我国两会的主题是“民生”,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他的这一主张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4.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和思想家章炳麟在1905年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轻抛,只顾一人庆有;下联是:五旬割交趾,六旬割台湾,七旬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此联抨击的现象主要是() A.西方侵略者的贪婪 B.广大人民的麻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第15课《辛亥革 命》教案

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民国的建立以及革命的历史意义;了解武昌起义的爆发以及袁世凯篡权等史实;学会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2)过程与方法:提前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预习;分析图片、史料等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利用材料分析并结合课本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主要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革命党人“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的奋斗精神,坚定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中华民国的建立及革命的历史意义。 (2)难点:全面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本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重视,使得上高一的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而且他们性格较为活跃,课堂上能积极回答问题,由于内容多,时间紧,因此宜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即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究、讨论,得出结论,需要注意的是基本概念要了解清楚,以免考试混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展示中国近代四个时期国旗的变化由此引出国旗背后的故事即政权的变更,吸引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大清帝国的国旗——铁血十八星旗——五色旗——中华帝国的国旗) 【课标解读】:知道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大致的过程,认识革命带来的历史意义。 【预习检查】:让学生纵向把握这节课所出现的标志性事件,形成总体的印象。

高中历史4.15《辛亥革命》学案(1)岳麓版必修1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5课辛亥革命 课前预习 1.下面是“辛亥革命”一目的知识结构,请在结构图中的空白部分填上合适的内容。 原因: ①兴中会②广州黄花岗起义③保路运动 过程: ②中华民国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意义: ①清朝的封建统治②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③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2.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抵抗 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答案:C 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A.《资政新篇》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D 4.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有 ①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②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③彻底推翻了封建制度④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D 课堂巩固 1.参与建立同盟会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有①兴中会②华兴会③光复会④日知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为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2.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所指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 A.顽固派和洋务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 C.维新派和革命派 D.同盟会和共产党 答案:C 解析:注意时间:19世纪晚期。综合分析材料信息,“中立党……变法”“维新党……作乱”可以看出他们是维新派和革命派,材料中所谓“作乱”实质是革命党人主张通过武装起义推翻清朝统治,故选C项。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员有弹劾总统的权力,表明 A.中华民国有真正的民主 B.孙中山也受到制约 C.临时大总统没有权力 D.孙中山试图限制袁世凯 答案:D 解析:孙中山在内外压力下将让位与袁世凯,为防止袁世凯上台后,专断独裁,故特设此规定,以继续维护民主共和的成果。 4.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 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的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从材料中的“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可以看出日记记录的事件是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2021岳麓版必修1《辛亥革命》word教案

2021岳麓版必修1《辛亥革命》word教案 一、教材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民族资产阶级为进展资本主义,爆发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戊戌变法运动,却以失败而告终。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推翻清政府腐朽统治的革命要求,武昌起义之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终于推翻了清政府统治,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最终这一任务由工人阶级来完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把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明白得辛亥革命爆发的复杂缘故。运用历史辩证法来分析辛亥革命这一重大社会变革给当时社会带来的深刻阻碍。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看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摸索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三、学情分析 初中时辛亥革命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差不多对辛亥革命重大史实及过程有所了解,再学习这课内容时,则要针对高中生的特点展开教学。高中生思维能力和明白得分析能力已有专门大提高,因此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体,明白得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开展讨论活动,以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及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与评判。 教学重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判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辨证分析法 教学预备:课本、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对华的入侵战争和强加给清政府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将独立的中国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潭。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的操纵,继而又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和瓜分狂潮中,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崛起于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变革,图强救亡,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但专门快就失败了.随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就在这深刻的社会危机中酝酿进展起来.资产阶级中先进分子形成了革命的信念:必须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中国才有出路. 以上成为清末民主革命风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之一.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时期) 1、清末民主革命风潮的背景 在如此社会危机下,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为背景之二. 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也能够说是洋务运动的连续.要紧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它没有从全然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5节《辛亥革命》参考学案1 岳麓版必修1

第15课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之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在找不到合适人选的情况下,武昌起义总指挥吴兆麟说:“欲收新军全体来归之效,非借黎元洪资望不可。”于是,黎元洪被自己的部下从姨太太的床底下拖出来做了革命领袖,以致后来他当了副总统的时候还有人在背后叫他“床下都督”。 【课标解读】 【自主探究】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 1. 背景 (1)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2)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 2. 兴起: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①__________等革命团体,以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 3. 发展 (1)建立革命政党: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②_______成立,孙中山任总理。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后阐发为民族、民权和民生三大主义),以《民报》为机关刊物。 (2)与改良派论战: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主要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③______政体等问题展开论战。 (3)发动武装起义:革命党人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1911年4月的广州黄花岗起义。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鼓舞了人们革命斗志。 【特别提醒】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二、武昌首义 1.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 经过: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 3. 结果:成立了①___________,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②_____________”。 4. 影响: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特别提醒】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了纪念武昌起义,把10月10号定为国庆节,即“双十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