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9课辛亥革命优质课教案

第19课辛亥革命优质课教案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辛亥革命

本课是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六单元第19课《辛亥革命》,本课通过三个子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讲述了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理解认识辛亥革命的成果及思想实践的特点,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辛亥革命》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辛亥革命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运用文献史料及后人研究评论性材料,解读印证辛亥革命的特点、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辛亥革命是一次更具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1.重点: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

2.难点: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邹容像;右图是《革命军》书影。1903年,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的著作《革命军》出版,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成为引导志士仁人走向革命道路的明灯。大家思考一下,推翻清朝统治的是那一次革命?这场革命有何性质与影响?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时,清政府有哪些自救措施?结果如何?

自主学习

1、“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清政府力图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2、“新政”的结果: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图片情境

《奏定学堂章程》

1904痒1月13日殖布的《奏定 学维章程》,即笑卯掌制,是近 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目 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 制系统.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孙中山又是如何建立 同盟会并发动

一系列武装起义的?

自主学习

1、孙中山是广东省香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 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 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3,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提出的“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 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从此,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开始了。

4、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 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图片情境

部中山的阻像和题同

纸.谨营发

合作探究

三民主义的内容与评价

蛔赖

含亶

地位 民族 主义 W 除朝唐,依如中华

用革命手段拍翻帝国主立支拓的请

一封陞疑治

前提

民权 主义 创立b€国

通过政治壬命,抻翻旧建帝制, 建 立资产的级艮主共和国

槛心

民七 主义

平均地板 核定地阶.海价归国家所有,由国 民共奉

朴克和友屉

①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 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

耍T

r]^ r -

ttMflA 1

J K- TB-Jn,hrl-liCD^dljlil fe-s-wf -

-f-R 1

^「

-M,-x--K'*.Ti^f * 案>

■后年 f 察

,*tkv 1*4 JHt-lfTI;,.—

q a'

・吞斛

■-r-**

■(■:饰

ni-i-

片张

r «e

*'TH *J I -I ^1IR *'+.-

・曼t.K Nllw d *fl

』2x *c-

2

・w 1r «»L*

汁与 tQg k.11k-£-FFr .n ,>a'

Ar?p ,

t

l!1Jcsfl-Lilllt ・r-*“ 1

恪酎*

T

鼐时中启t gAE

泞 ?'

用.i'f’A't'M ft-lr% # 4.

■芈

r**挛**IN- K21T

一丞市尾K

鱼#军 Tw'f

・M 'E ,F !B -

色甯用

金腰雷雷茎i-大T-士中vr s-1

干多桃叶小数 畜占 E-.L +F"+a -

N E

相$r

・审

♦-第i-torv-t' K'KM K'/zxlnki s^*frM «1i'n-JI f1-

工一

!!"* ».t'Ti*-千4'勘■0#布

H r *lB Q *¥■-*'»

** Ivi!'El 'L"

RL-

J^K'-

*rMltL^bw-M-

V. £4

H FKB

3'rH^BW^N

至 事■

*rAft.-fl'*-c

手Au/#2 - t *-r £BL-

JVMA

畜畜

f

护曲 B ¥£ r3w •“奈系

能除料点快找中革

立民图平均地植

图片情境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在革命形势的推动下,清政府是如何进行预备立宪的?结果如何?

自主学习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1911 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图片情境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武昌起义的背景有哪些?经过及影响如何?

自主学习

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

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合作探究

辛亥革命的背景条件

(1)经济基础:清末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发展。

(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4)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5)有利时机: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同志军起义,湖北防务空虚。

图片情境

自主学习

起义经过及影响: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随后,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图片情境

视频情境

播放视频—一武昌起义。

图片情境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中华民国是如何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与评价如何?

自主学习

(1)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等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图片情境

1911年12月29日,17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孙中山以16票(每省一票)当选为中

隼民国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视频情境

播放视频一一中华民国成立。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辛亥革命的成果是如何丧失的? 自主学习

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诱使其展开和议。袁世凯随后又以南方 革命党的共和要求,对已束手无策的清政府施压。

2,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清王朝结束了统治。袁世凯任临时大总 统。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图片情境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

1、进步性: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1)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 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

(3)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局限性:

(1)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

5

谑看美

,受

A

堂 -TI

丸士

■金 M *

玉啧

之至鎏寇八修篁或

冬翌

领导,这是辛亥革命历史局限性的基本体现,也是留给后人的根本教训。

【课堂小结】

第18课 辛亥革命 (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高中历史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分析和把握辛亥革命发生的国际国内背景,正确认识清末民初民主与专制的激烈斗争。(2)能够概述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兴中会、同盟会、武昌起义、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等历史事件发生过程并掌握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3)能够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理解辛亥革命产生的原因,把握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以及其历史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时间轴展示历史事件发生顺序,清晰认识重要历史事件发生过程。 (2)以史料为依据,能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总结清政府清末新政的本质、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等重要知识点。 (3)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形式,共同分析辛亥革命的发生背景原因,辨析辛亥革命成功失败与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教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发生过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华民国建立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影响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三民主义的内涵、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对于辛亥革命背景的综合分析。 三、教学方式方法 1、采用图示法、史料分析法解释重要知识点,辅之以多媒体演示。 2、结合小组讨论法,学生合作综合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 3、通过辩论赛形式,讨论辛亥革命成功与否,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利用时间轴复习之前所学史实内容,并结合辛亥革命相关背景教学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发生的国内背景。 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辛亥革命。学术界对于辛亥革命有两种界定,一种是狭义上的,指的是武昌起义;另一种是广义上的,指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满清政府而经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动,开始于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以武昌起义为高潮,结束于1912年2月清帝退位。今天我们讲的主要是指广义上的辛亥革命,也就是从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开始讲起。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时间轴展示历史事件发生顺序,可以使学生清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过程,同时复习之前所学内容加深记忆。结合视频片段导入让学生熟悉辛亥革命发生的大背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了解辛亥革命的广义与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19课 辛亥革命》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第19课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第1课,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体说来,本课上承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中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维新运动,下启本单元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由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的拯救国家、改造旧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本课的内容编排上来讲,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部分构成,三者内容上联系紧密,时序性较强。主要讲述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机而做的艰辛努力,发动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等内容,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来看,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最终失败了。但它却对整个近代中国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给后人提供了经验教训。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7班,班级共40人。通过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班级中只有14名学生初中选学过历史课程,占班级总人数的35%。从而可知,授课难度很大。其次,选学过的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知停留在基础知识层面,因初高中重难点的不同未进行系统的深入学习。只能说,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再次,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三民主的内容及关系存在疑惑,尤其是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认识不足,未能对辛亥革命形成客观的合理的历史解释。基于此,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就设置为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教学目标】 在概述辛亥革命发生发展等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上把握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革命的具体情况,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已土崩瓦解,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能够运用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种种努力的视角阐述辛亥革命的发生与帝制的终结、建立民国的艰辛,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从中渗透家国情怀;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认识辛亥革命给近代中国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总结其经验教训为后人改造国家提供借鉴,从中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和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客观的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新课程下的讲授法 【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教学资源】 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试教版);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专著;张利利《历史教学帮助学生养成时空观念的实践性认识——<“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陈国海《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学研究》等论文。

辛亥革命示范教案

《辛亥革命》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六单元第19课《辛亥革命》,是第六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涉及三大内容: 其一,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包括清末新政与孙中山领导的早期革命活动,新政要挽救危机,而革命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二者“赛跑”并相互影响; 其二,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包括武昌首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等内容,是本课的重点; 其三,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本课知识结构较完整,线索清晰。再现了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断探索和奋斗,不惧失败,所展现出来的伟大的爱国精神。 教学目标 1. 通过梳理清末新政、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等事件的基本史实,观察历史地图,掌握上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地点,发展学生的时空观; 2. 通过史料分析,认识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的成立对中国结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义,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及其存在的局限性; 3. 通过学习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各种奋斗、牺牲,认识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三民主义、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03年,青年革命家邹容在18岁时撰写的著作《革命军》出版。这是第一部宣传民族民主共和国思想的著作,邹容在书中以高昂的激情,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革命军》刚一问世,便不胫而走,销售量居当时革命书刊的第一位,成为引导志士仁人走向革命道路的明灯。也为腐朽的清王朝敲响了丧钟。 (设计意图)以邹容和他的《革命军》引入新课的学习,即用好了课本提供的素材,同时,由于邹容写书时才18岁,与学生相近,20岁时在狱中逝世。有利于学生带着情感进入本课的学习。 教师也可使用“辛亥革命”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 清末新政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19课 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纷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身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以时间为线索,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文物图片、数据图表、文献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两面性,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孙中山等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广阔的国际视野。通过讲述辛亥革命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资产阶领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 【教学难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第一步:导入新课 1903年,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的《革命军》出版。邹容在书中以高昂的激情,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他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他还喊出“中华共和国万岁”的口号。《革命军》刚一问世,便迅速传播开来,销售量居当时革命书刊的第一位,成为引导仁人志士走上革命道路的明灯。 第二步:讲授新课 [问]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威严扫地,中央集权削弱,社会变革呼声日涨,封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风雨飘摇的统治,清政府采取了哪些自救行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总结。 [学生回答]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 [讲]是的,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课内知识要点 1.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和社会变化 3.辛亥革命的导致因素和过程 4.中国共产党在辛亥革命中的角色 教学目标 1.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了解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和社会变化 3.理解辛亥革命的导致因素和过程 4.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辛亥革命中的角色 教学重点 1.辛亥革命的导因和过程 2.中国共产党在辛亥革命中的角色 教学难点 1.辛亥革命前后政治和社会变化的理解和分析 2.中国共产党在辛亥革命中的角色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3.图表分析法 4.视频展示 课程设计 教学环节一:导入 导入部分主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具体操作: 1.通过视频资料展示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之前 的中国社会;

2.以辛亥革命爆发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进入今天的课程主题。 教学环节二:讲解课文内容 讲解部分主要介绍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和社会变化,以及辛亥革命的导因和过程。 具体操作: 1.安排时间,让学生听取教师的授课; 2.教师重点讲解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状况,时代的背景,以及辛亥 革命爆发的导因与过程; 3.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互动情况,进行讲解的深度和广度调整。 教学环节三: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部分旨在加强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探讨中国共产党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具体操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开展小组讨论,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及 政治生活产生的影响; 2.鼓励学生提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探讨中国共产党在辛亥革命中所起 的作用及历史贡献。 教学环节四:图表分析 图表分析部分主要强化学生对辛亥革命前后各个方面的了解,同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数据来展现他们的思考。 具体操作: 1.通过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分析图片及表格,特别注意其所要展示的数据 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2.鼓励学生思考,在图表上面挖掘出更多历史信息,将其分析和解释。 3.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答题情况,总结出普遍存在的错误和不足,进行 及时纠正和补充。 教学环节五:总结 总结部分旨在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收获,同时进行内容扩展,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具体操作:

《辛亥革命》优秀教案设计优秀5篇

《辛亥革命》优秀教案设计优秀5篇 丰碑优秀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 1、通过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学习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湿润"、"晶莹"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七自然段,参军需处长冻死前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课前准备:幻灯片四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 1、板书课题,释题引入新课。"丰碑"本意是高大的石碑。本文比喻不朽的功绩。这篇课文讲的是红军在一次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他成了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2、学生自读"自学要求"和"自学程序与方法",议一议学习本文的学习方案。 二、读练一完成“自学程序与方法〞一、二 自学提示: 1、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写了那些人物,主要写了什么? 2、借助字典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型,理解词义。 3、学生读、想、批、划、说。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二、知一 1、请四生试读课文,读后请其他同学评议。 2、分别请三生汇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要点如下:

〔1〕"碑"注意右半部份的写法。"豹"注意左边的写法。 "覆"注意右下角不要写成"复"字。 〔2〕恶劣:本文指环境很坏。 袭击:出其不意的打击。 愣:因突然发生的情况,显得失神的样子。 镇定:在紧急的情况下不慌不忙的样子。 军需处长:负责办理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质部门负责人。 安详:神态平静,沉着稳重的样子。 晶莹:光亮透明的意思。本文指军需处长的光芒形象。 3、一生说说这篇课文写的主要人物及事件。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一次行军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三 教师提示:默读课文,按事情开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划出重点段落,说说各段大意。 学生读、想、划、说。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五、知二 一生汇报课文分段的情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前进。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 第三段〔第3-13自然段〕: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是全文的重点段〕 第四段〔第14自然段〕: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六、读练三自学课文第一、二段 教师提示:借助旁批,逐句读懂课文第一、二段,说说红军行军途中有那些困难。 七、知三 1、一生说说红军行军途中遇到的困难并找出描写严寒的词语。

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了解___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___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 能力训练: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___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 过程方法:提取信息,比较联系,探究思考。 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以___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___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 哪些人无所谓?(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___为代表的 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 底层”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手中握有实权 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也失败了,但是,一些从___转化而成的革命派 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___起初上书___请求维新变法的历史在 教材P31页材料解析题中有所介绍。当年___的请求遭到拒绝,认识到了清政府卖国苟存的实质,就毅然转向革命立场,坚决从事反清斗争,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由于发生这件大事的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就把它叫做“辛亥革命”。

(完整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完整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掌握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2. 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 3. 辛亥革命的结果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 2. 辛亥革命的结果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 1. 集体讨论:组织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进行集体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深入研究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并展示给全班; 3. 观看视频:给学生播放有关辛亥革命的纪录片或相关视频资料,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4. 互动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巩固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掌握程度。 五、研究资源 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资料; 2. 辛亥革命的相关书籍和文献; 3. 辛亥革命的纪录片或相关视频资料。 六、教学过程 第一节: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1. 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包括晚清社会的动荡和中国人民的觉醒; 2. 学生们从小组合作中收集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资料,并进行集体汇报和讨论。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

1. 教师向学生介绍辛亥革命的起因,特别是辛亥革命的触发事 件(如武昌起义); 2. 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时间深入研究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 并准备展示; 3. 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辛亥革命的主要过 程及其影响。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结果和意义 1. 教师介绍辛亥革命的结果,特别是建立的中华民国; 2. 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加深对辛亥革命结果和意义的理解; 3. 教师组织互动问答,巩固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评价 1. 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结果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集体讨论、小组合作和展示中的表现; 3. 分发学生的辛亥革命的自主研究报告并进行评价。 八、拓展延伸 1. 邀请一位历史研究专家来学校进行辛亥革命的专题讲座;

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22)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掌握辛亥革命的整体历史背景、发生过程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革命创新精神的认识。 3.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背景。 课前准备 教师需提前准备PPT、讲义、问题导图等教学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教学步骤 1. 导入 教师可以用一张图片或音频让学生进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引导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现状,以及中国人民面临的压迫和困境。 2. 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而中国民主革命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简要了解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等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社会状况。 3. 讲解辛亥革命的发生过程 教师要讲解辛亥革命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参与者,并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同时,还要讲解辛亥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如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等),帮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整个发生过程。 4. 讲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奠定了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重要意义,如:结束了封建专制的传统政治体制,推动了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和现代化。 5. 总结辛亥革命 教师要根据前几步的讲解,梳理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发生过程和意义,并与学生一起深入探讨。同时,教师还可以举一些有意思的历史事件,如《凉州词》等,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对于历史的影响。

课后作业 1.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发生过程和意义,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2.尝试分析辛亥革命导致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论文。 教学反思 1.教师在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时,需要加入丰富的材料,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在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提问,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3.教师在讲解辛亥革命的意义时,应该采用鼓励教育策略,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提高学习效率。

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单元高三政史地联合教研---历史 课题辛亥革命课时 1 课标要求从历史学科特点认识辛亥革命整个历史事件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必备知识:通过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感受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关键能力:综合利用文献、地图、实物遗存等历史资料,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辛亥革命过程中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并对此作出解释。 核心价值:在时空背景下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义,并从多个层面探讨、分析其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重难点1、辛亥革命的背景以及结果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唯物史观 教学过程 大潮起,摧枯拉朽---辛亥革命 一、概念解读 狭义的辛亥革命,单指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广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从1894 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二、背景: 1、政治环境: (1)《辛丑条约》后,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加深。 (2)清末“新政”、“预备立宪"激化阶级矛盾。

A B C D 4.(2021·浙江高考真题)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5.(2021·广东高考真题)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6.(2021·浙江高考真题)1905年7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 A.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B.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 C.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D.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第19课辛亥革命教案 【学习目标】 1.唯物史观: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看待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明白历史发展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必定有成功也有失败,不可过分苛责历史人物。 2.时空观念: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及三民主义的内容,形成从革命酝酿到武装起义,再到民国成立的时空线索,形成近代民主革命的时空特征。 3.史料实证:课前鼓励学生多渠道搜集革命英雄孙中山的相关史料,指导学生区分正史野史,培养其合理逻辑和严密论证的实证观念。分析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影响。 4.历史解释:学会阐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革命思想,学会讲述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所付出的心血,也学会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家国情怀:在回顾近代屈辱史的过程中,教导学生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引领学生向伟大历史人物学习,为国为民,艰苦奋斗,从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的内容,《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核心思想,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 难点: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史料实证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国父孙中山画像,了解其主要贡献,追随孙中山的脚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9课《辛亥革命》。 新课讲授: 概念解释:辛亥革命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辛亥革命。学术界对于辛亥革命有两种界定,一种是狭义上的,指的是武昌起义;另一种是广义上的,指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满清政府而经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动,开始于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以武昌起义为高潮,结束于1912年2月清帝退位。 探究问题一: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还是“必然”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第十九课辛亥革命教案 【教材分析】 该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第19课。上启晚清,下接“中国共产党产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上的关键点。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辛亥革命》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共包含三个子目。分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个子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政府的自我挽救,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二是是革命党人为辛亥革命所做的一系列准备,包括组织基础、思想基础、军事基础等。第二个子目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包含武昌起义的基本过程,以及中华民国是如何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是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第三个子目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民主共和意识的积聚,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当然,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不是一两次革命运动所能完成的。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民主和富强的道路,因此对其历史局限性也要加以分析。 注意:狭义的辛亥革命:是指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因1911年为辛亥年,故成辛亥革命。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或者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到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所进行的整个民主革命的过程。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对于教学重点,在授课过程中围绕教学重点组织多种活动,包括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史料阅读等,引导学生逐渐了解辛亥革民的背景和基本历程。”

第1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了解辛亥革命的经过和意义; 2.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3.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 2.辛亥革命的经过和意义; 3.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资料和图表,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经过和意义,以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3.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辛亥革命的经过和意义; 2.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五、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起因是什么?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变化? 第二步:讲授 1.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 –近代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状况 –起义和变法的失败 –国际环境和思想启蒙的影响 2.辛亥革命的经过和意义 –辛亥革命的发起和扩大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辛亥革命的取得胜利和成果 3.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对政治体制的改革和转型 –对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冲击和改变 –对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鲁迅和胡适等人的思想贡献 –反对封建传统和旧文化 –推动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 第三步:案例分析 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案例分析,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第四步:互动讨论 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讨论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步:总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其对中国历史和现代化的意义。 六、教学评估 本节课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 辛亥革命教案

6.19《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一、设计依据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大致上具备了与本课相关的基础知识,例如辛亥革命爆发的时间、领导人物,以及中华民国的成立等等。但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其知识的掌握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历史学科思维能力上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对一- 些历史问题的本质理解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尤其是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认识不足,对袁世凯是否就是窃夺革命的胜利果实不能形成客观合理的历史解释。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选用贴近学情的材料,创设契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或问题,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科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材分析 随着高中历史课标的修订,《中外历史纲要》成为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载体,高中历史又重新回到了通史的时序框架下。本课是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的开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样,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一一个历史转折点,它不仅推翻了封建帝制,还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 从本课内容编排_上来讲,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主要讲述了在19世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清王朝力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来维持其统治,如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但这一-骗局很快被人们识破。此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为挽救中华民族而做了大量艰辛的努力,并通过暴力的方式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等内容。据此可知,本课教学容量相对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重新构建逻辑关系,以便于学生理解,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设计说明 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确立教学立意、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和教法学法。 (一)教学立意 基于对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的分析,本设计将教学立意确定为: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而且还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二)教学目标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民国史。 1、从单元的专题逻辑来看 本单元包括两课内容,按照时间线索展开,构成紧密的逻辑关系。第19课主要勾画了辛亥革命展开的全过程并分析其历史意义,第20课讲述在中华民国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表现;本单元既是第五单元晚清救亡图存的内忧外患的延续,也为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在下册中也涉及到了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 3、从初中教材来看,本课在初中共有三课时的内容,主要是以人物为主要线索来展开,而高中主要为时间线索。 二、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以及局限性。 三、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1、优势: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相关史实,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不足:不能从多个角度探寻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理性思考、归纳能力欠缺,因此需要教师运用地图、材料、时间轴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时间轴及史料分析时势,了解武昌起义发生前后的相关史实,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教材和已讲内容,分析武昌起义的偶然性与必然性;通过史料分析,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使学生能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研究历史的能力;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史实。 3、通过唯物史观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正确评价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事件,认识到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与局限性,进一步理解革命的艰难性、复杂性与长期性。 五、重点难点 1、重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了解三民主义的内涵; 2、难点:对辛亥革命发生背景的综合分析,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

教案丨中外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

第19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和局限性。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展示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材料,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认识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培育。 2.运用图文材料归纳孙中山三民主义和《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在宪政案例创设的历史情境中体会民主宪政的历史进步性,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培育。 3.通过史料研习,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和影响,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培育。 教学流程 步骤一:激趣导入 播放《武昌首义》片首。《武昌首义》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95周年而拍摄的电视剧。提出问题:武昌起义的情况如何?它和辛亥革命什么关系?与孙中山先生有什么关系? 用电视剧片首导入,一是贴近现实生活,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问题的设置可以激起他们学习探究的欲望,二是电视剧本身也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一课,为情感目标的实现做铺垫。

步骤二:追寻辛亥革命进程 让学生当堂自主阅读教材,完成下列时间轴。 提示:(1)兴中会成立(2)清末新政(3)邹容《革命军》推动辛亥革命思想宣传(4)同盟会及“三民主义” (5)武昌起义(6)中华民国成立(7)清帝退位专制统治结束(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步骤三:剖析辛亥革命条件 “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 ——1911年5月,长沙税务司伟克非,选自《20世纪中国史》 问题探究一:阅读材料,归纳辛亥革命的条件 材料一 材料二: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三百二十多家,资本总额一亿余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长起来。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吾幸夫吾同胞之得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理》、弥勒约翰《自由之理》、《法国革命史》、美国《独立檄文》等书译而读之也。是非吾同胞之大幸也夫!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邹容《革命军》 材料四

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 1.学习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学习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核心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分析, 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已学内容与本课内容的关联。可用结构图示呈现) 本单元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以第一课辛亥革命为例,主要内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些内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同时,本课学习承接了上一专题内容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又为下一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做了铺垫。有助于把握三民主义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及其特点,有助于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学习者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 学生发展需求、发展路径分析,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学生通过对上一单元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和掌握了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对于继续深入探究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通过以往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高一学生已具有一定独立思考和初步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其并不具有成熟的开放性学习的特点,思维上仍不够活跃,对于三民主义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知识相对比较陌生,因此需要教师提供相应的史实材料,运用生动形象的图片资源来引导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上探究历史,有利于帮助学生们联系整个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趋势来理解本课内容的地位和影响,从而使得学生能更全面更深层次地学习。 3.学习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进阶,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和学生应能够做到的事情。可分条表述) 1.通过照片、漫画、文字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史料实证与唯物史观) 2.通过研读漫画和时间轴,叙述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过程。(历史解释与时空观念) 3.通过与同伴合作交流,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论从史出地作出评价。(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4.通过合作探究,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意义,并感悟革命先烈追求民主与自由的高尚情怀。(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 4.学习重点难点(指出重难点级确定重难点的依据) 重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 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学习策略选择(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学习活动策略) 历史解释,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着眼于学生的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过程中,运用所搜集、整理的史料,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理解、辨析和评价。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旗帜,作为图片史料的一种,相较于传统的文字史料,更能够吸引住学生们的眼球,提升历史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能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时间。一面旗帜,一个时代。旗帜的变更,其实也反映着时代的变更。旗帜背后蕴藏着设计者对于社会演变的主观想法。教师通过课堂叙述,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后,对旗帜的设计内涵进行解读,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释。这一内化过程,事实上就体现着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基于此,本文试以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为例,探讨在课堂中运用“旗帜”史料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对学生们进行历史解释素养的渗透。

高中历史课题19 辛亥革命 教案

课题19 辛亥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政治基础: (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2)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组织基础: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3.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4.军事基础:以广州黄花岗起义为代表的多次反清武装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5.预备立宪: (1)原因:革命运动的推动。 (2)时间:1906年9月—1911年。 (3)概况。 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国会请愿运动皇族内阁(4)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中国社会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②搜集有关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影响。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 ①英国等列强支持。 ②袁世凯的威胁利诱: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同时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 ③孙中山妥协退让: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世凯做大总统。 (2)结果。 ①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②2月15 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教学设计单元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19课,上承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中的企图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的戊戌变法,下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以主张民主、科学、力图通过思想改造挽救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从内容的编排上来看,主要包含三个要点:其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其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其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时序性。新教材减少了一些初中就已体现过的基本史实,而增加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对“皇族内阁”的阐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清王朝的腐朽性以及立宪派和革命派是在对清王朝彻底失望的情况下发动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体现出新教材对机械性重复初中教学过的内容,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史料解读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实。 本课主题为辛亥革命的兴起与影响,分为两个课时讲授。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清政府自救运动的失败导致人民对清政府彻底失望而转向革命以及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三民主义的提出为辛亥革命提供指导思想,加之全国各地革命运动的尝试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借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历史必然的选择。其中,民族资产阶级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新教材中所占篇幅较小,但为了让学生对近代中国有全面的了解,特将此部分内容详加讲解,突出利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第二课时主要讲授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重点在于辛亥革命期间国内政治形势的复杂性,进一步分析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党人的抉择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影响,从而得出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就不能完成挽救中国的历史任务。 学情分析 辛亥革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重要内容,学生对此部分内容有较深印象,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主干史实,并能够提出自主学习当中的困惑。但对教材的阅读不够仔细,整合能力有待提高,欠缺建立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对于核心概念的认识不够,只有较少同学能够与单元主题、本册主题相结合抓住本课的主干线索。教师在讲解时需解决:辛亥革命的时间跨度、辛亥革命期间国内政治形势的复杂性、辛亥革命对国家政体转型的意义、辛亥革命对国家法治发展的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文字材料和相关图片,指导学生观察、阅读,分析辛亥革命爆发 的原因,认识20世纪初的历史背景,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时间轴从时空了解武昌起义的基本过程以及中华 民国的建立,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 3.通过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体内容的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其 性质和反封建的重大意义,以及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定责任内阁制是多方面博弈的结果,展现出历史的复杂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