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革命党人的一系列起义的情况,知道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经过和内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大致情况。

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72烈士的英雄事迹。

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知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影像、图片等资料,带领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的事迹,了解起义经过;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积极主动地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培养学生解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才能体会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对革命烈士人物事迹的叙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广州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的情况。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四、教材分析

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作为20世纪中国三大历史剧变之一,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因而在整个近代史中,辛亥革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从历史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来看,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从中体会中国革命的艰辛以及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对旧版教材而言,新教材中增加了革命志士的奋斗一幕的内容,更加直观和严谨的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呈现出来,也让学生更加感慨,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继而更加理解和崇敬辛亥精神。

另外,对于新教材将辛亥革命的意义也安排到了本课内容里,这需要教师将下一课的部分内容简略的讲述给学生,便于从整体来理解,从历史的角度而言,也更为合理。

五、学情分析

这节课面对的是初二年级的学生,虽然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样的抽象概念的理解,还存在一定难度。

针对上述学情,我选取了文字、图片和影音材料,以便使学生获得较为具体的印象,逐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并通过阅读总结,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加强情感上的教育。

六、教学过程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一分钟游览武昌起义纪念馆】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段视频就是武昌起义纪念馆,武昌起义当年是怎么发生的?辛亥革命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本堂课,就请大家跟随着我来到武昌起义纪念馆,通过参观和游览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师:走进大门,广场中间就树立着孙中山的雕像。今天的游览将分为三个部分,老师给他们起了新的名字,分别是【黎明前夕】【旭日初升】【德厚流光】。请大家进入第一个展区:

第一展馆——【黎明前夕】

师:我们在图片区看到了这样的几幅图和一首诗,同学们能够结合我们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当时的中国经历了什么?是怎样的局面?

生:西方列强一次次入侵中国,祖国河山被列强瓜分占领。

师:是的,古老的中国带着沉痛的耻辱走入新世纪。可是中国从来不乏有识之士的奋起和抗争,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一课学过的内容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已经成立,革命思想也已广泛传播,谁能说说有哪些?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包括什么?

生1: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兴中会,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同盟会。

生2: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和民生。

师:这些有识之士为了改变国家命运,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前赴后继投身革命。请大家继续往前走,现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样一张地图。请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完成这张表格。

生:(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

师:根据大家填好的表格,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点:这四场起义皆以失败而告终,革命志士也付出极大的牺牲。这面墙上的三幅挽联就是对他们的沉痛哀悼。请三个小组的组长为我们讲述起义的情况。

生1:萍浏醴起义概况:这是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由于事前缺乏严密计划,起事后又没有迅速出击的战斗方案,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刘道一、蔡绍南等首领数十人牺牲。

生2:浙皖起义概况:徐锡麟领导起义人员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的秋瑾因被告密而慷慨就义。

生3:广西起义概况:孙中山与黄兴亲自领导,夺取镇南关,奋战七昼夜,因弹药缺乏最终失败。

师:在这些起义当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广州黄花岗起义。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商讨在广州起义。之后孙中山远赴欧美各国募集起义经费,黄兴在香港设立统筹部作为领导机关。1911年4月由于情况突变在尚未准备就绪的情况下,临时决定提前举事。黄兴亲自率领100多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吓得爬后墙逃走,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寡不敌众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后来这些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72烈士。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林觉民的《与妻书》和黄兴的《绝命书》,同学们读了以后有什么感想。联系四场起义,谈谈你的感受?

生:革命党人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敬畏,革命之路困难重重……

师:同学们讲的非常好!这是以天下为己任、爱我中华的民族精神;是“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的精神;是改天换地、默默耕耘、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是无私无畏、忠贞奉献、毁家纾难、甘洒热血的大爱精神;是胸怀大局、求同存异、风雨同舟、同心协力的团结精神。正是这样的精神让他们愈挫愈勇,屡败屡战。

师:黎明前的黑暗终将过去。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内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让我们来到展馆的第二部分。

第二展馆——【旭日初升】

师:请同学们来到影视留声区,找位子坐下来,认真观看这段视频。视频看完以后让我们梳理一下线索。

生:谋划起义——计划泄露——士兵首义——三镇胜利

师:1911年10月9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等人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起义名册、文告、旗帜以及印信都被俄国巡捕搜取。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起义领导人多数被捕,形势非常紧迫。就在这时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第一枪,出现了视频当中的那一幕。他们夺取军械库,打开城门迎接炮兵入城,步炮联合进攻总督衙门。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之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这就是宝贵的历史老照片。

师:此时孙中山远在美国,黄兴还在香港,宋教仁则在上海。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领导人有的遭杀害,有的受伤,有的逃亡。可是革命党人群龙无首,谁来牵头做领袖呢?有一个人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他就是黎元洪。(黎元洪简介)师:当时的人们有一个思想误区:认为军政府的都督必须由有社会威望的人来担任。然而被革命党人看中的黎元洪却是通过一种极为可笑的方式就职,下面请欣赏同学为我们带来的角色扮演——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

生:(小品表演——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

师:到此为止,我们学习了5场起义,为什么起义唯独在武昌取得了成功。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进行讨论,男生从主观原因、女生从客观原因进行表述。

(讨论时间5分钟)

男生:主观——1.湖北新军最早由张之洞操办,士兵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观念较为开放,容易接受革命理念。2.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比较长期的准备,文学社\共进会深入湖北新军,做了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审时度势,在革命紧急关头当机立断的做出了正确指示。3.革命党人的英勇战斗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女生:客观——1.武汉是帝国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这里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为武昌起义奠定群众基础。2.清政府派川汉铁路、粤汉铁路督办大臣率领湖北新军前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的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师: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全国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清政府统治面临土崩瓦解之势。请同学们阅读这则材料,你觉得革命有没有潜伏着一些问题。

生:(各抒己见)

师:在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同时,各省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最后我们来到第三个展馆。

第三展馆——【德厚流光】

师:武昌起义后的中国又发生了哪些大事,请纪念馆的讲解员告诉我们吧。

后续报道:

师:在历史上,人们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否一直存在争议,在后面的一课中,我们会对它进行更为客观的讲述和补充。

师:让我们结合材料得出辛亥革命的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2.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4.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师:毫无疑问,辛亥革命的功绩是伟大的,虽然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改变。这些历史局限性并不影响我们对辛亥革命的肯定,它仍旧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师: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并形容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胡锦涛评价他“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作为新时代的一名中学生,你想对中山先生说什么?

生:缅怀、感恩、立志……(各抒己见)

【结束语】

师:遥望辛亥当年,革命者们前赴后继,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富强和人民幸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这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更是一个民族的脊梁。辛亥革命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华民族依然面临民族复兴的艰巨使命,让我们与时俱进,继续发扬和传承这种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吧!

师:最后,让我们向着孙中山的雕像再次致敬!今天的参观就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七、板书设计

11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教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在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继而中华民国才得以成立。回顾中国二十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本课与前面学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后面要学的《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 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本课教材安排了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的情况,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通过看图及视频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通过探究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了解早期革命者为了赢得革命胜利的牺牲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做贡献的精神。 【重点与难度】 1、重点:武昌起义。 2、难点: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各个阶级的改革变法运动都已失败。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的历史,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教学课时】一课时 【设计理念】 历史人物生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历史故事发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离开了特定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就会变得枯槁干瘪,历史故事就会因为无根无源而云里雾里,所以《辛亥革命》这节课我总共分为三个篇章,第一幕碧血丹心说英雄,第二幕丧钟敲响震九州,第三篇:千年帝厦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 第9课 辛亥革命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辛亥革命 了解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识与能力 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研讨历史资料,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点 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 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 教师:(诗歌导入)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百年前的中国,帝国主义耀武扬威的占领着我们的土地,贪婪而蛮横的掠夺着中国的财富,而统治中国的又是一个封建专制腐朽软弱的满清政府。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绝的境界。正是这个时候,无数仁人志士用血的代价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和“振兴中华”的道路……这节课我们走近孙中山,学习辛亥革命,重温辛亥精神。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说一说革命志士掀起武装斗争的概况。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整理) 起义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 时间1906年冬1907年夏1907年1910年 人物刘道一 蔡绍南徐锡麟 秋瑾孙中山 黄兴孙中山 黄兴

赵声 结果失败失败失败失败 意义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 次武装起义,同盟会的声 望由此大振 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 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 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 志 教师:(总结)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革命党人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起义促进了民主革命浪潮的进一步高涨,也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起义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教师:(补充)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的事迹激励着许多人走向革命。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即将被处死的事实,她挥笔写下这样的遗书:“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烈士,就义前他所留下的《与妻书》字字泣血,情感充沛,读来令人心痛不已又热血澎湃,“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表明了“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的悲壮情怀,惜哉!痛哉! 二、武昌起义 教师:革命志士掀起的一次又一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们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教师:(展示《武昌起义形势图》),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形势图,叙述武昌起义的时间和经过。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叙述)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主力: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4)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 教师:(总结)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几年来不断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总的来讲,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配合等。 如果说武昌起义是出乎意料地爆发,并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带有极大的偶然性,那么武昌起义后不久,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纷纷独立就是一种必然。这是对清政府腐朽的、愚昧无知的反动统治的一种唾弃,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从10月22日湖南首先响应,到11月底四川宣告独立为止,全国共有14个省先后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教师: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它具有怎样伟大的历

8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辛亥革命》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的领导人及影响; 2、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总结归纳其历史意义; 3、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4、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本课重点 1、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情景导入 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湖北革命党人根据孙中山等人制订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建立了湖北军政府。由革命党人、立宪派人士及旧军官组成,推原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旋布告全城,通电各省,号召“执竿起义,共建洪勋”。宣布废大清国号和年号,改为“中华民国”,采用黄帝纪元。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全国革命形势是怎样发展的?湖北军政府与辛亥革命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通过学习第九课,让我们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四、新课讲授 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 通过阅读课本,说一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 总结归纳: 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的事迹激励着许多人走向革命。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即将被处死的事实,她挥笔写下这样的遗书:“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3)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烈士,就义前他所留下的《与妻书》字字泣血,情感充沛,读来令人心痛不已又热血澎湃,“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表明了林觉民先生及革命志士“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的悲壮情怀。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武昌起义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读图片、研讨资料,从中获得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革命史实,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重难点: 【重点】 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2.武昌起义的经过如何?它成功了吗? 3.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从东面起的第三幅浮雕展现了武昌起义的情节。作为国家级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阅读教材P42,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 2,回答: (1)黄花岗起义的领导人是谁?起义中英勇就义的烈士被埋葬在哪里?被称为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精神? 答案提示:黄兴;起义中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被合葬于广州黄花岗,被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感受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2)根据所学回答P43“材料研读”问题。 答案提示:①黄花岗起义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较全面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黄花岗起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族革命精神的进一步高涨,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并且推动了亚洲的民主革命运动。②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从而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④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9《辛亥革命》教案 一、课标内容 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知道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救不了内外交困的中国。了解了这一背景,具备了学习辛亥革命的基础知识。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年学习中国历史的经验,对历史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具备了学习辛亥革命的基本技能。但是八年级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不强,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较大的难度。通过本课的教学,能有效的解决学生这方面的困难。 三、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它最终结出的硕果。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四、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

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及观看视频,归纳出辛亥革命前革命志士在各地进行了哪些起义,及其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结果;通过分析教材中材料研读问题,分析出黄花岗起义的意义,认识到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重点) 目标3:阅读教材,记住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革命主力;阅读材料,小组合作分析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六、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展示孙中山图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早期活动,孙中山为了挽救中国危机,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成立兴中会、同盟会。准备发动广州起义,但是由于消息泄露,起义失败。不过这时的中国,各地起义如火如荼的展开,本节课我们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一起回顾那场波澜壮阔的革命。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呈现)本课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武昌起义。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教师:出示: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图片。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革命党人的一系列起义的情况,知道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经过和内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大致情况。 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72烈士的英雄事迹。 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知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影像、图片等资料,带领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的事迹,了解起义经过;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积极主动地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培养学生解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才能体会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对革命烈士人物事迹的叙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广州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的情况。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四、教材分析 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作为20世纪中国三大历史剧变之一,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因而在整个近代史中,辛亥革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从历史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来看,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从中体会中国革命的艰辛以及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对旧版教材而言,新教材中增加了革命志士的奋斗一幕的内容,更加直观和严谨的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呈现出来,也让学生更加感慨,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继而更加理解和崇敬辛亥精神。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 导读:本文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 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 第二章第8课 教学 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3、知道孙中山创办的政治团体以及武昌起义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联系前后知识点将知识面层层递进,知道辛亥革命的历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9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2.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在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社会的一次巨变。 3.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爆发及评价。 【教学难点】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革命者病逝于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 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魑魅横行的年代,孙中山的伟大实践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年轻的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唯有“医国救族才能解救亿兆穷苦大众”,从此,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担负起了医治的重任。倾其毕生精力,他要使走向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理想的实现都必须通过革命打造现代化的制度方能完成。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地改造吗?让我们一起

八年级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公开课教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 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核心素养】 本课的教学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革命党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一张熊秉坤和溥仪的老照片引发的疑问,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同盟会成立后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42——43页的内容,归纳总结表格中的信息。 过渡:一次又一次的起义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革命党人一批又一批前仆后继,浴血奋斗。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在屡战屡败的情形下,仍然坚持着屡败屡战呢?下面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 展示徐锡麟、秋瑾、林觉民、黄兴等人的英雄事迹,通过谈话式的讲解和情感渲染,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革命党人身上崇高的革命气节和可贵的精神品质,从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最后,请学生归纳总结革命党人哪些高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用材料突出“黄花岗起义”的地位和影响。 过渡:早期革命党人的起义虽然一次次都失败了,但是当时的中国在这些起义的影响下,出现了如孙中山先生所述的景象:“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民族运动的前方,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视频直观地再现中国当时的革命形势。 播放视频。引出打响第一枪的是熊秉坤,为后面做个铺垫。 再请学生结合视频和课本44—45页的内容,自主完成归纳武昌起义的主要内容。 突出强调辛亥革命的概念和武昌起义的地位,并补充这次革命的结果之一:1912年2月12日,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 自然引出导入新课时的老照片,让学生探讨。 过渡:辛亥革命虽然过去了,但是对它的探究一直延续着,有人认为它成功了,也有人认为它失败了,那么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出示史料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辛亥革命的意义,解决本课的难点。 感悟辛亥革命。由材料引入、升华情感。让学生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弘扬革命先辈的高尚品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4.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学生回答:略 7.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课堂总结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的过程及其意义。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识图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革命史实,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法指导 表格归纳、材料分析、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内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次日清晨,革命党人起义成功。随后,其他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

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也寿终正寝。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革命志士们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付出极大的牺牲。本课我们讲学习 第9课 辛亥革命 (二)讲授新课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 刘道一(1884~1906),祖籍湖南衡山,生于湘潭。青年时代,追随其兄刘揆一从事革命活动。1904年,加入华兴 会,联络会党准备起义,事败后流亡日本。次年,参加同盟会。1906年秋,刘道一参与领导的萍浏醴起义提前爆发,正在长沙运动新军的他在由衡阳返回长沙途中被捕。同年12月31日,他被清政府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年仅22岁。他是留日学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杀害的第一人,也是同盟会会员中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第一个烈士。 1、萍浏醴起义 2、安庆起义: 1907年7月 6 日,光复会成员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徐锡麟,在安庆策划、组织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并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在激战4小时后,起义失败,徐锡麟等被捕,慷慨就义。 秋瑾在浙江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牺牲。 3、广西起义: 1907年12月2日中国同盟会总理孙中山亲赴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起义军奋战七昼夜,因但要缺乏,最终失败。 4、黄花岗起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内容,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本课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及意义。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以及对这次革命的评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 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 2、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 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课前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兴中会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 2.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3.认识孙中山等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的精神。 学生活动: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革命志士的奋斗 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的黄花岗起义,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辛亥革命 1911年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武装起义,第二天占领武汉三镇。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 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09课 辛亥革命

第9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2.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爆发及评价。 【教学难点】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革命者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 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 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魑魅横行的年代,孙中山的伟大实践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年轻的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唯有“医国救族才能解救亿兆穷苦大众”,从此,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担负起了医治中国的重任。倾其毕生精力,他要使中国走向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理想的实现都必须通过革命打造现代化的制度方能完成。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地改造吗?让我们一起走近孙中山,走近辛亥革命来寻找答案。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在江西湖南交界的、、发动武装起义。结果:奋战一个多月后。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武装起义。 2.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在发动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3.1907年,孙中山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起义,袭取,因弹药缺乏,最终。 4.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商讨在广州举行起义。1911年,由于情况发生变化,黄兴临时决定提前举事。结果众寡悬殊,起义,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后来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称作,历史上也将这次起义称为。 二、武昌起义 1.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与,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倾向革命的。 2.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他们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11日,起义军成立,推举新军将领为都督。 3.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支持。 4.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它推翻了,宣告了,开创了,极大推动了,打开了。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辛亥革命领导者及领导阶级,革命前的准备有哪几个方面?

《辛亥革命》示范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统编)】

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革命党人的一系列起义的情况,知道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经过和内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三大历史剧变之一,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因而在整个近代史中,辛亥革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本课共有二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教学目标 1.了解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大致情况。 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 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广州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的情况。 【教学难点】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和材料: 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革命者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 教师: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魑魅横行的年代,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孙中山,走近《辛亥革命》来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孙中山的逝世导入,一方面引导学生回顾孙中山的贡献;同时引入植树节,拉近与孙中山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萍浏醴起义发生的时间、领导人。 学生回答:1906年冬,领导人是同盟会员刘道一、蔡绍南。 教师:在江西、湖南交界萍乡、浏阳、醴陵,同盟会员刘道一等带领三万余人参加起义,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最终,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声望由此大振。 展示图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