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优质教案 第8课 辛亥革命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优质教案 第8课 辛亥革命

第8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本课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孙中山图片,他是谁?你知道的孙中山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孙中山,介绍孙中山

师:据统计,全国仅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大小地名就有数千处之多。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尊称为“国父”。“国父”那一定是缔造这一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让我们一起来看中共十五大报告对孙中山的评价(出示)

二、新课学习: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出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剥削人民。

材料二: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

1911年,清政府在立宪派一再要求下,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预备立宪”实际是一个骗局。“预备立宪”的骗局暴露以后,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2、阅读课文P36—37“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内容,了解孙中山创建革命党的史实。

3、出示革命团体简表。(19世纪末的中国是一幅悲惨的景象,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亡的境地。一心救国图强的孙中山于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的建议遭到拒绝,使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才能够拯救中国。同年11月,孙中山联合一些反清志士共20多人,在美国的檀香山建立了兴中会,从此开始了他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历程。)

过渡:由于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团体已经不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集中革命力量,有必要互相联合、共同斗争。于是,孙中山积极奔走,着手建立全国性的革命政党,于是中国同盟会应运而生。

4、学生简介中国同盟会,教师讲解同盟会纲领,引导学生理解三民主义。

“鞑虏”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这也就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因此,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适应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进一步阐述和完善,也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二者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在当时他就是一面鲜明的民主革命的旗帜,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显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关系及三民主义的具体含义)。

5、那么我们如何评价“三民主义”呢?(有难度,可将可不讲)

点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与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共同愿望。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以及试图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解决土地问题,这些局限是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的体现,也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幻灯片显示)

过渡: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对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革命党人发起了一波又一波武装起义(幻灯片显示黄花岗起义)。但他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毫不气馁。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革命爆发了,这就是武昌起义。

(二)辛亥革命的经过

(三)辛亥革命的意义

1、出示四则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政治、思想、经济、生活。

2、梳理本课知识脉络

(从辛亥革命的兴起、发展、高潮、结局四方面梳理)

问题探究

1.概述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影响。

学生:(联系所学,互相交流得出答案)(幻灯片显示)

2.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生:(自然分成两组,各抒已见)

师:指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去评价历史事件。指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然后和学生一起归纳。

师: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这一任务必须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完成。但是,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远闪耀着光芒。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江泽民总书记是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的。(幻灯片显示江泽民在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节选)

拓展延伸:

师: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革命的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当。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今日之中国,到处是发展和进步的蓬勃场面,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昔日积贫积弱的历史旧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日之中国,国家统一,各民族团结,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今日之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已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今日之中国,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开创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正在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幻灯片显示中国取得的成就)

师:(小结)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辛亥革命的成败当由历史来检验。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武昌起义浮雕充分说明,辛亥革命在中国发展历程中写下了重重一笔。领导这场革命的孙中山先生,他的丰功伟绩将昭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探索富民强国之路上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我们相信,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一定能够实现。同学们,我们一起努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指日可待!

感悟升华:

引用孙中山说的话体会他伟大精神之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精神(幻灯片显示)。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十一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辛亥革命教案 新人教版

课型:新授课年级:八年级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辛亥革命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第一单元的《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下启第三单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内容,是一场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性和协作性学习,组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探究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通过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先辈为了振兴中华,前仆后继投身革命的事迹,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性高度来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流程设计说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十月围城》片段。 老师:《十月围城》讲述了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包括商人、戏班班主、富家少爷、乞丐、车夫、学生、赌徒、街头小贩甚至乞丐等,为了保护一个未曾谋面的人,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双重高压下,浴血拼搏、勇于牺牲自我的故事。他们要保护的这个人就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最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这些英勇的义士们愿意牺牲自我去保护孙中山呢?我们就要从他这一生所建立的功勋说起。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第一篇:山雨欲来风满楼——投身革命 教师:阅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孙中山为了革命,做了哪些努力? 学生: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 2、成立同盟会 教师:1905年,孙中山又和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成员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1905年8月 地点:日本东京 创建人:孙中山 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说明:视频的播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说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说明:通过表格的填写,培养学生的概

8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辛亥革命》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的领导人及影响; 2、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总结归纳其历史意义; 3、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4、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本课重点 1、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情景导入 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湖北革命党人根据孙中山等人制订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建立了湖北军政府。由革命党人、立宪派人士及旧军官组成,推原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旋布告全城,通电各省,号召“执竿起义,共建洪勋”。宣布废大清国号和年号,改为“中华民国”,采用黄帝纪元。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全国革命形势是怎样发展的?湖北军政府与辛亥革命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通过学习第九课,让我们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四、新课讲授 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 通过阅读课本,说一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 总结归纳: 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的事迹激励着许多人走向革命。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即将被处死的事实,她挥笔写下这样的遗书:“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3)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烈士,就义前他所留下的《与妻书》字字泣血,情感充沛,读来令人心痛不已又热血澎湃,“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表明了林觉民先生及革命志士“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的悲壮情怀。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武昌起义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读图片、研讨资料,从中获得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革命史实,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重难点: 【重点】 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2.武昌起义的经过如何?它成功了吗? 3.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从东面起的第三幅浮雕展现了武昌起义的情节。作为国家级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阅读教材P42,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 2,回答: (1)黄花岗起义的领导人是谁?起义中英勇就义的烈士被埋葬在哪里?被称为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精神? 答案提示:黄兴;起义中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被合葬于广州黄花岗,被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感受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2)根据所学回答P43“材料研读”问题。 答案提示:①黄花岗起义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较全面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黄花岗起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族革命精神的进一步高涨,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并且推动了亚洲的民主革命运动。②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从而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④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9《辛亥革命》教案 一、课标内容 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知道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救不了内外交困的中国。了解了这一背景,具备了学习辛亥革命的基础知识。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年学习中国历史的经验,对历史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具备了学习辛亥革命的基本技能。但是八年级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不强,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较大的难度。通过本课的教学,能有效的解决学生这方面的困难。 三、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它最终结出的硕果。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四、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

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及观看视频,归纳出辛亥革命前革命志士在各地进行了哪些起义,及其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结果;通过分析教材中材料研读问题,分析出黄花岗起义的意义,认识到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重点) 目标3:阅读教材,记住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革命主力;阅读材料,小组合作分析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六、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展示孙中山图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早期活动,孙中山为了挽救中国危机,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成立兴中会、同盟会。准备发动广州起义,但是由于消息泄露,起义失败。不过这时的中国,各地起义如火如荼的展开,本节课我们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一起回顾那场波澜壮阔的革命。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呈现)本课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武昌起义。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教师:出示: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图片。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新人教版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培养阅读、理解历史资料和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的情况,培养表述历史事件和观点的能力及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对比大清帝国和中华民国的国旗、国歌和宪法,辛亥革命前后人们的服饰、称呼、礼节的变化,体会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发生的巨变,初步掌握“比较”的历史学习方法。 (2)提取历史图片和漫画中有效信息,初步掌握“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述历史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志士的主要活动,感悟革命志士的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怀。 (2)全面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辛亥革命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它开启了中国的进步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北京一六一中学张明明在《辛亥革命》一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学习运用“长时段”结合“短时段”的方法来评价辛亥革命,理解辛亥革命是一场“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资产阶级革命。” 下面我们来看张老师的教学设计,限于时间关系,我们主要看张老师是如何达成“学习运用‘长时段’结合‘短时段’的方法来评价辛亥革命”,“理解辛亥革命是一场‘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两个目标的。 张: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这一部分,张老师出示了一份材料: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当时人不禁感叹:“今日惟‘共和’二字稍可卖几钱耳!”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这段材料用来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贾:共和成为流行词汇,说明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张:张老师然后又出示了一段材料,看起来和刚才这段材料有些矛盾。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贾:看起来矛盾,实际上并不如此。一个讲城市,一个讲乡村,双方观察地点不一样。张:张老师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讨论结束之后,让学生看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鲁迅 张:鲁迅先生想表达的意思是中国革命太难了。在近代中国,变革极其地艰难,辛亥革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地改变中国的面貌。相反,变革的艰难与有限,从另外一个侧面反衬出辛亥革命的必要性和伟大性。鲁迅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在探讨辛亥革命的不足之处,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人们意识到革命是不彻底的,还要继续进行革命。 张:唐德刚是一个历史学家,没有经历辛亥革命,他是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呢? “吾人要知道,过去五千年的一部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辛亥革命)是我国历史从君主到民主这个转型期的‘开始’。”“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笔者试名之曰‘历史三峡’。……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之一日。这是个历史的必然。到那时‘晴川历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革命党人的一系列起义的情况,知道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经过和内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大致情况。 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72烈士的英雄事迹。 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知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影像、图片等资料,带领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的事迹,了解起义经过;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积极主动地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培养学生解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才能体会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对革命烈士人物事迹的叙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广州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的情况。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四、教材分析 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作为20世纪中国三大历史剧变之一,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因而在整个近代史中,辛亥革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从历史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来看,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从中体会中国革命的艰辛以及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对旧版教材而言,新教材中增加了革命志士的奋斗一幕的内容,更加直观和严谨的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呈现出来,也让学生更加感慨,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继而更加理解和崇敬辛亥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优质教案 第8课 辛亥革命

第8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本课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孙中山图片,他是谁?你知道的孙中山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孙中山,介绍孙中山 师:据统计,全国仅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大小地名就有数千处之多。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尊称为“国父”。“国父”那一定是缔造这一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让我们一起来看中共十五大报告对孙中山的评价(出示) 二、新课学习: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出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剥削人民。 材料二: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 1911年,清政府在立宪派一再要求下,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预备立宪”实际是一个骗局。“预备立宪”的骗局暴露以后,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2、阅读课文P36—37“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内容,了解孙中山创建革命党的史实。 3、出示革命团体简表。(19世纪末的中国是一幅悲惨的景象,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亡的境地。一心救国图强的孙中山于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的建议遭到拒绝,使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才能够拯救中国。同年11月,孙中山联合一些反清志士共20多人,在美国的檀香山建立了兴中会,从此开始了他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历程。) 过渡:由于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团体已经不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集中革命力量,有必要互相联合、共同斗争。于是,孙中山积极奔走,着手建立全国性的革命政党,于是中国同盟会应运而生。 4、学生简介中国同盟会,教师讲解同盟会纲领,引导学生理解三民主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9 辛亥革命》教案教学设计初二优秀公开课

第 9 课 辛亥革命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 力 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 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 法 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 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 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导入新课 ❷教学过程➷ 1911 年 10 月武昌起义后,湖北革命党人根据孙中 山等人制订的《中 国同盟会革 命 方 略》建立了湖北军政府。由革命党人、立宪派人士及旧军官组成,推原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都 督。旋布告全城,通电各省,号召“执竿起义,共建洪勋”。宣布废大清国号和年号,改为“中华民国”,采用黄帝纪元。 【想一想】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全国革命形势是怎样发展的?湖北军政府与辛亥革命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学习第 9 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 (展示课件)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 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时间 领导者 起义 1906 刘道一、蔡绍南 萍浏醴起义 1907 徐锡麟、秋瑾 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 广西起义

2.教师强调:1906 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黄花岗起义(展示课件) 黄兴简介: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湖南善化人。1904 年和宋教仁在长沙创办华兴会,次年在日本拥护孙中山组成中国同盟会。1911 年曾领导广州起义。清政府派兵进攻武汉,形势危急。黄兴赶到武汉,任革命军总司令,率领革命军拼力反攻,保住了武昌。 教师展示图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 年4 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展示课件)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 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 导读:本文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 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 第二章第8课 教学 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3、知道孙中山创办的政治团体以及武昌起义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联系前后知识点将知识面层层递进,知道辛亥革命的历

海南省海南中学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八课辛亥革命教学名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海南中学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3、图表辅助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场景,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3、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对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可以用此法。 整体思路:以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和精神为主线,分四大块阐述:国难深重、胸怀大志(背景);愈挫弥坚、成就伟业(经过、结果);千秋功业、任人评说(评价);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专题纪录片《走向共和》的主题曲作为背景音乐,播放从鸦片 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的图片,老师满怀深情的介绍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现状,让学生感受到国难的深重,由此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野蛮入侵,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国家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深重苦难。在那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年代,一切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人们无不痛切感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一代代仁人志士,救国救民,上下求索;一辈辈英雄好汉,前赴后继,热血染山河。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众多仁人志士中杰出的代表。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国难深重、胸怀大志 1、介绍孙中山(让学生先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孙中山)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十七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辛亥革命》教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十七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 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同盟会。武昌起义的过程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熟练记忆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及历史意义。 2、学会综合分析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3、感悟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学习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填充: 1、孙中山为革命的准备活动: ①年,孙中山在(今美国夏威夷)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②年,孙中山在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担任总理。 革命纲领:,,,。 作用: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 机关刊物:《》。 ③孙中山提出革命指导思想—— 1905年,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对号入座: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族民权民生 2、辛亥革命 1)开始:武昌起义 年10月,革命党人在发动起义并取得胜利,后全国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 2)性质:反帝反封建的 3)领导人:领导阶级派别:阶级派 4)建立政权: 5)指导思想: 3、中华民国的成立:年元旦,孙中山在宣布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评价]:

成功的一面:辛亥革命推翻了,结束了我国 ,使深入人心。 。 失败的一面: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建立起 统治。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性质。 5、失败的原因:由于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地和发 动,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 的任务。袁世凯得到的支持,力量强大。 (二)合作探究: 1、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之间有什么关系? 2、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3、假如没有袁世凯,辛亥革命会取得完全胜利吗?为什么? 4、阅读课文P38左下角、P39左上角的小字部分,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5、从辛亥革命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启示? (三)巩固小结: 辛亥革命的准备(两个团体)→爆发(武昌起义)→结果(民国成立)→评价 四、典型例题精析: 辛亥革命实现了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巨大变革。下列各项符合该变革的是()A、君主制→立宪制B立宪制→君主制C、立宪制→共和制D、君主制→共和制 2、有的学者说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其主要依据是() A、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B、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C、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 D辛亥革命未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五、达标检测: 1、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中国同盟会 2、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D.民族、民生 3、同盟会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里“鞑虏”指的是:A.西方列强 B.满清贵族 C.满族人民 D.少数民族 4、辛亥革命中首次取得胜利的起义是: A.南昌起义 B.武昌起义 C.广州起义 D.秋收起义 5、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是: A.黎元洪 B.孙中山 C.黄兴 D.宋教仁 6、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欢呼”主要来自 A.满清统治结束 B.武昌起义胜利 C.列强宣布“中立” D.中华民国建立

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辛亥革命》教案 新人教版_3.doc

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新人教版_3 复习提问: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导入新课,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那么资产阶级顺理成章的成为这一任务的领导阶级,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一、学情分析 高一的同学对学习大多保持比较高的学习热情,期待在成绩上得到提高来增强学习信心,也希望在历史课堂上得到趣味从而增强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使用生动的图片、视频、以及学生表演来提高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也发掘和鼓励对表演有兴趣天分的学生,实践“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多一批优秀学生”的理念。并结合现实时事,增强学习的现实感并促进学生对现实的关注思考。在教学内容的实施上,首先从学生较为熟悉也较为容易理解的事件过程(亦即武昌首义的视频材料)入手,使学生对事件有一定了解和兴趣,再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对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的评析,进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讲出自己的看法。比较符合从已知到未知,不断深入的学习规律。本课主要通过丰富的材料,以及设计问题、提供思路、深化认识等方式,引导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从辛亥革命兴起的过程中,剖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分析武昌首义成功的原因。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认识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积极影响。3.了解袁世凯夺得领导权的过程和原因,分析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对辛亥革命做出理解性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不断掌握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3.通过历史短剧表演,提高学生兴趣,体验历史。 4.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孙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人士的事迹,感受青年人对时代、社会责任的探寻和勇于担当。 2.通过感受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的首创意义,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进一步体会民主共和的涵义。 三、重点难点 1.重点: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2.难点:评价辛亥革命。 四、教学用具与教学方式 教学用具:powerpoint演示。 教学方式:教师语言表达;学生讨论,发表看法;历史短剧表演等。 课前准备:请四位同学报名排演历史短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讲了什么》。 五、教学过程 【问题1导入】板书一幅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询问同学们可知道挽联纪念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 课件展示图片:

人教版初中初二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精品教学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 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湖北革命党人根据孙中山等人制订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建立 了湖北军 政府。由 革命党 人、立宪 派人士及 旧军官组 成,推原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旋布告全城,通电各省,号召“执竿起义,共建洪勋”。宣布废大清国号和年号,改为“中华民国”,采用黄帝纪元。 【想一想】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全国革命形势是怎样发展的?湖北军政府与辛亥革命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 (展示课件)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时间领导者起义 1906 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 1907 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黄花岗起义(展示课件) 黄兴简介: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湖南善化人。1904年和宋教仁在长沙创办华兴会,次年在日本拥护孙中山组成中国同盟会。1911年曾领导广州起义。清政府派兵进攻武汉,形势危急。黄兴赶到武汉,任革命军总司令,率领革命军拼力反攻,保住了武昌。 教师展示图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9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2.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在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社会的一次巨变。 3.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爆发及评价。 【教学难点】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革命者病逝于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 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魑魅横行的年代,孙中山的伟大实践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年轻的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唯有“医国救族才能解救亿兆穷苦大众”,从此,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担负起了医治的重任。倾其毕生精力,他要使走向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理想的实现都必须通过革命打造现代化的制度方能完成。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地改造吗?让我们一起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3.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及评价。 教学难点: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 二、新课讲解 模块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 (1)概况: 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 (2)结果: 三万余人参加起义,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 (3)影响: 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安庆、绍兴起义 (1)概况: 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革命党人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 (2)结果: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秋瑾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 3.广西起义 (1)概况: 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 (2)结果:起义军奋战七昼夜,因弹药缺乏,最终失败。 4.广州黄花岗起义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8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第8课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1894) 2.中国同盟会(1895) 纲领:三民主义 二、武昌起义(1911年)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也失败了,但是,一些从维新派转化而成的革命派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新学案94页材料解析题所介绍的情况,就记载了孙中山起初上书李鸿章请求维新变法的历史。当年孙中山的请求遭到拒绝,认识到了清政府卖国苟存的实质,就毅然转向革命立场,坚决从事反清斗争,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由于发生这件大事的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就把它叫做“辛亥革命”。(要求学生阅读29——3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青少年时期的主张是什么?(学习洪秀全,当反清英雄;决心寻求救国道路) 2、请几位学生根据33页插图,表演当年兴中会会员宣誓的情景。(教师提示学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点构思对白,即兴创作) 3、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可按下列要点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选孙中山为总理;革命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机关刊物:《民报》) 4、“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可参考下表进行启发分析) 小结、过渡: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就是在三民主义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 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爆发情况怎样?(可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11年10月10日;重要人物:金兆龙等革命党人;重要地点:楚望台军械库→武昌→汉口→汉阳→全国十几个省) 2、中华民国成立时,已经具备哪些历史条件?(提示从政治、思想、组织三个方面分析: A.政治基础——武昌起义胜利,全国10多省独立,清政府统治已经崩溃。 B.思想基础——三民主义给了革命党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进行斗争的巨大精神力量。 C.组织基础——独立各省的代表聚会南京,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课本35页孙中山接受卫兵致敬的插图,就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 最后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3、如何评价辛亥革命?(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37页“自由阅读卡”内容,从革命的目标和直接结果进行分析—— A.革命目标: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初中历史_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设计人: 历史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认真观看课件,聆听 教师朗诵,感受孙中 山先生的革命决心 和高远视野。 激发学生兴 趣,让学生明 确当时民主革 命的潮流已势 不可挡,引出 问题“孙中山 领导的辛亥革 命是在什么样 的背景下爆发 的”? 革命背景 展示课件《时局图》和近代史资料,提出问题:辛亥 革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1.政治背景:通过《时局图》了解辛亥革命的政治 背景,得出清朝末年,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2.经济、阶级基础:通过提供的近代的有关史料帮 助学生理解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 壮大。1.学生看图、阅读史 料,提取关键信息, 分析辛亥革命的政 治、经济背景。 2.小组讨论并回答 问题。 1.通过分析史 料,培养学生 史料分析与实 证的素养以及 概括及分析问 题的能力。 2.通过识读地 图,培养学生 时空观念。 革命准备 从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军事活动三个方面向学生说明革命志士为了取得胜利做出的多方面的准备。 然后再分条向学生解释具体内容。1.先整体上认识革命 志士为了革命胜利 分别从思想准备、组 织基础、军事活动三 个方面做了准备。 1.首先让学生 整体认知,整 体把握。 朗读民主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的一 段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 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点 明“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了 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同时 说明孙中山还强调“内审中 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 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 历史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