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维过程一 地球的自转

思维过程一 地球的自转

思维过程一 地球的自转

(一)地球自转

1.概念:地球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特点: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地轴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方向:自西向东。

⎩⎨⎧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

向转动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4.速度

说明:(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由于地球是固体球,球面上的各点自转时在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相同。由于地球自转周期大约为24小时,自转角度为360°,故角速度每小时大约为15°。(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于纬线圈的长度由赤道向两极减小,赤道处纬线圈最长,自转线速度最快,每小时转1670千米,到了南北纬60°,纬线圈周长缩短约一半,故自转线速度也约为赤道的一半。(3)南北极点由于位于地轴上,故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4)地球上任何一点(纬度为ϕ)的自转线速度V

ϕ=V 赤 cos ϕ。

即随纬度的升高,地球自转线速度逐渐减小。

5.周期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1)昼和夜的形成

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

(2)晨昏线(圈)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晨昏圈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其中,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向昼半球更替的弧线是晨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半球向夜半球更替的弧线是昏线。

(3)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使地球表面的晨昏线不断向西移动,地球表面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4)昼夜交替的周期

昼夜交替的周期即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一个太阳日。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不太长,使地表昼夜温差较小,保证地球上生命的存在与发展。

说明:(1)地球上的晨昏线是一个大圆,晨线、昏线各占一半。实际上由于大气的散射等作用,地球上的某地虽然位于晨昏线上,这时地面并不黑暗。

(2)昼夜之分、昼夜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含义是不同的。昼夜之分是一静态概念,它是由“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造成的;昼夜更替是一动态概念,主要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是指白昼时间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除赤道以外,其他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都随地球公转而产生周期性变化。

2.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规律是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向,当观察者顺运动方向看时,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在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偏转,这是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

注意:①随着纬度的升高,偏向现象愈加明显。

②可以借助物理上的“左右手定则”原理来判断南、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具体如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原物体的运动方向,拇指的偏向即为水平运动物体的实际运动方向,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用左手定则。

说明:根据牛顿的惯性定律:任何物体在运动时都有惯性,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

为什么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向?因为任何物体在运动时都有惯性,总是力图保持原

来的方向和速度。如下图所示。在北半球,质点向北沿经线取A1B1方向作水平运动,经过一定时间后,经线L1转至L2的位置。沿经线方向运动的质点,由于惯性,必然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取A2B2的方向前进。这时,在L2位置上的人看来,运动质点已经离经线方向而向右偏了。同样道理,沿纬线方向运动的质点也向右偏,图上C1D1则取C2D2方向前进。南半球则向左偏。只有在赤道上,水平运动没有右偏或左偏现象,因为那里的经线处处平行。

运动物体的水平偏向图

由于地球的自转,大气中的气流、大洋中的洋流都产生偏向。这对地表热量与水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热量与水量的平衡,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2)地转偏向力

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向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与作用于水平运动的大气或水体的其他作用力相比较,地转偏向力较小,但其作用不可低估。地转偏向力始终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垂直,北半球右偏90°,南半球左偏90°,它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

说明: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长江口附近的水道被崇明岛分为南北两支,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河道右偏,使北支水道泥沙沉积较快,最终可能使崇明岛与北岸相连。

3.地方时的产生

(1)地方时

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经度不同的地方,同一瞬间的时刻就有差异,这种因地而异的时刻就是地方时。因东面的地点总比同纬度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地方时也早(特别注意:“早”指的是时间的数值大小。比如10时比8时早2个小时,而不能同我们平时所说7点钟到校比8点钟早1个小时相混)一些,地球上经度相差15°(即一个时区),地方

时就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就相差4分钟。

注意: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4个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也称为地方时。

(2)地方时的计算方法

地方时的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时间(地方时)土(4分钟×经度差)

说明:①公式中的“±”的选用:以两地的相对方向而选用,若所求地位于已知地的东方,用“+”号;反之用“-”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若两地在本初子午线的同侧,则两地经度数相减;若两地在本初子午线的两侧,则两地经度数相加。

③计算步骤:

a .确定两地经度差

b .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

c .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

d .代人公式计算

(3)经度的计算方法

某地经度=已知经度±

分钟

两地地方时差4 (4)区时的计算

相邻两时区之间时刻相差为完整的1小时,任意两点区时之差等于它们之间相隔的时区数之差。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区时数大)。

Ⅰ.区时的计算

所求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相隔时区数

说明:①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已知经度数÷15°,如果所得余数小于7.5°,相除所得整数为时区数;如果所得余数大于7.5°,时区数为所得整数+1。

如:计算116°E 所在时区:116°÷15得7,余数为11,故116°E 所在时区7+1,为东八区。

②已知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时差:A .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减,即为所求时差值。B .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加,即为所求时差。

③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其中东加西减,即所

求时区位于已知时区的东侧,取“+”;若位于西侧,则取“-”。

④因1天为24小时,区时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则为第2天,该数值减24小时,原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时间;若区时小于0,则为前一天,需用24小时减去所得数的绝对值,原日期减去一天,即为所求时刻。

【例1】当北京为5月1日9时25分时,纽约(位于西经74°、北纬40.5°)的区时是什么时间?

思路:纽约的时区为:74°(西经)÷15°=4……14(西五区)

纽约和北京的时差:5+8=13(小时)

纽约的区时=5月1日9时25分-13小时=4月30日20时25分

Ⅱ.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的中央经线即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①日界线的特征

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地球上日期的变更都从这条线开始。

实际的日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些曲折,不完全按照180°经线延伸,这是为了照顾附近国家居民的生活方便,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

②过日界线时间的计算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日期相差整1天,时、分、秒相同。

从东十二区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去1天,加上相隔时区数;从西十二区向西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加上1天减去相隔时区数。

过日界线计算相隔时区数=(12-东某区)+(12-西某区)。

【例2】当东八区时间为5月1日8时35分时,西九区为什么时间?

思路:5月1日8时35分一1天+[(12—8)+(12—9)]小时=4月30日15时35分

七年级地理上册1.3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3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新版)商务星球版 《地球的自转》 教学主题《地球的自转》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地球的运动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学习内容,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包括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更替、时差三部分。学习本部分知识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本部分知识难度较大。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初次接触的地理课有强烈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浓厚,但是本学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限,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并借助于信息化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浅入深地剖析地球自转特点及运用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地球自转。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运用地球仪、手电筒等简单的工具学会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及产生的昼夜更替、时差等地理现象,掌握自转的基本运动规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演示、观察、小组讨论等活动,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及时差现象,形成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动手演示与小组互助探究,养成观察、思考生活中地理现象的意识,增强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创设情境导入和拓展应用部分与地球自转有关的现象利用PPT 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 2.地球自转产生的时差和昼夜更替现象采取模拟实验的方式引入,在学生演示实物的基础上利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和形象的Flash动画技术使地理现象更直观,更生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 源、方法、手段等)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有关日出日落的 图片与诗句。 欣赏图片,师生 齐读诗句。 多媒体课件PPT 讲授(一)温故知新——认识自转特点动画展示地球自转示 意图,引导学生回顾 以前所学知识,进一 步理解自转特点。 看图说出自转 的旋转轴、方 向、周期等特 点。 Flash动画形象直 观,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二)动手演示——观察自转方向要求学生利用小地球 仪同位之间互相演示 地球的自转,并用不

思维过程一 地球的自转

思维过程一 地球的自转 (一)地球自转 1.概念:地球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特点: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地轴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方向:自西向东。 ⎩⎨⎧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 向转动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4.速度 说明:(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由于地球是固体球,球面上的各点自转时在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相同。由于地球自转周期大约为24小时,自转角度为360°,故角速度每小时大约为15°。(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于纬线圈的长度由赤道向两极减小,赤道处纬线圈最长,自转线速度最快,每小时转1670千米,到了南北纬60°,纬线圈周长缩短约一半,故自转线速度也约为赤道的一半。(3)南北极点由于位于地轴上,故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4)地球上任何一点(纬度为ϕ)的自转线速度V ϕ=V 赤 cos ϕ。 即随纬度的升高,地球自转线速度逐渐减小。 5.周期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1)昼和夜的形成 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 (2)晨昏线(圈)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晨昏圈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其中,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向昼半球更替的弧线是晨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半球向夜半球更替的弧线是昏线。 (3)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使地球表面的晨昏线不断向西移动,地球表面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4)昼夜交替的周期 昼夜交替的周期即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一个太阳日。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不太长,使地表昼夜温差较小,保证地球上生命的存在与发展。 说明:(1)地球上的晨昏线是一个大圆,晨线、昏线各占一半。实际上由于大气的散射等作用,地球上的某地虽然位于晨昏线上,这时地面并不黑暗。 (2)昼夜之分、昼夜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含义是不同的。昼夜之分是一静态概念,它是由“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造成的;昼夜更替是一动态概念,主要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是指白昼时间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除赤道以外,其他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都随地球公转而产生周期性变化。 2.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规律是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向,当观察者顺运动方向看时,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在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偏转,这是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 注意:①随着纬度的升高,偏向现象愈加明显。 ②可以借助物理上的“左右手定则”原理来判断南、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具体如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原物体的运动方向,拇指的偏向即为水平运动物体的实际运动方向,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用左手定则。 说明:根据牛顿的惯性定律:任何物体在运动时都有惯性,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 为什么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向?因为任何物体在运动时都有惯性,总是力图保持原

湘教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2019版)_《地球的自转》名师学案

第一单元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 区域认知:结合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对比不同地区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表现。 综合思维:结合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分析地球自转的三要素——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地理意义,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参观当地天文馆,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人地协调观:掌握地球自转在方向、周期、速度及意义等方面的特点及其规律,养成你们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1.地球自转的三要素——方向、速度。(重点) 2.地球的自转的三大地理意义。(重点) 3.地球的自转的三大地理意义。(难点) 一、地球自转 1 、自转方向 (1)概念:地球围绕自向旋转,称为地球的。 地轴为自转的旋转轴,它的北端指向永远。 (2)自转方向,北极上空看,地球_____时针方向旋转。南极上空看,地球_____时针方向旋转。 2、自转周期 (1)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恒星日,时间长度是小时分秒。 (2)以太阳为参照物,一个太阳日的时间长度是小时。 3、自转速度 (1)自转角速度:除外,地表任何地点均相等,约为; (2)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极点为。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1)产生昼夜:地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昼:_____着太阳的半球,黑夜:_______着太阳的半球,晨昏线:______半球与_____ 半球的分界线。 (3)昼夜交替:地球_______。晨昏线把地球______为昼夜两个半球。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_____入_______。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______入_____。 2、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偏转 北半球向_______偏,南半球向_________偏,赤道_____偏。地转偏向力随________的增高和物体水平运动________的增加而加大。 3、产生时差 (1)地方时:因_______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刻____。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______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_______分钟。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______。 (2)区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________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统一时间,也叫标准时。世界不同地区,时差为______小时。 (3)国际日界线:大体沿_______经线穿行的折线。东西12区的时刻_______,日期相差____。 【合作探究】P4,图1-5 (1)比较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 【合作探究】P4

高中地理第1章地球的运动第1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第一册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结合观测,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与方向。(地理实践力) 2.联系实际,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综合思维) 3。动手绘制图示,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意义。(综合思维)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3.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如图A)。 A B C (1)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B). (2)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C)。4.自转周期

名称长度参照物 恒星日23时56分4 秒 距地球遥远的同一恒 星 太阳日24小时太阳 5.自转速度 (1)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均为15°每时. (2)自转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赤道最大、两极最小. [特别提醒]地球自转周期中的太阳日是人们日常的计时单位,是指太阳东升西落再东升的周期,对人类活动影响明显,而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二、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如图中“→”所示。 3.公转周期--1年 名称参照物1年的长度特点 回归年太阳365日5时48分太阳直射点的移

4。轨道特点: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5.公转速度 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的含义: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目前为23°26′。

2.影响——决定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周期:一个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图表点拨]教材第5页图1。5,该图展示出 (1)地球公转轨道为椭圆形轨道;(2)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时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3)黄赤交角为23°26′;(4)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其与黄赤交角互余。 (1)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天是指一个太阳日。 (2)地球上各点自转角速度都相等,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3)黄赤交角是固定不变的. (4)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5)下列日期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的是 A.冬至日B.春分日 C.秋分日D.夏至日

浙教出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4章地球与宇宙整章思维导图

第4章地球与宇宙 思维导图目录

太阳和月球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绕日运动 月相 日食和月食 太阳系 探累宇宙 地球与宇宙 节节节节节节节 1 2 3 4 5 6 7 第第第第第第第

曰己能菽光和凝热的气体恒星亘聲j为1如方干米r表面逅度约为£000艾”中心題高达1 50C万弋,质星知亟的茹万僅r 体积为tfilk的伯0万倍*勻地窗N均常鬻旳玄n 勺亿十米 为地球生物和人栄活动汪匕导宝羔士菲星 植物叶選袞*亘光性著与太吧有关衣阳概况 月球枫况 口黑子、權斑活訪増强时・人们聿曹用各种防陋措束壷免太:口光中过强的紫小线对馬肤旳按伤 丸 如 人 弋 : 龙阳 活动 耀斑嵋強吋也珠丄的绘;皮通信兰SZF』月昱空阳太阳慝子的同莊性盍化:同期均対门年 月球不会最光,只是反射木阳光 月球直径约为昭7右千米,大约是地球的3/11 f本阳 的1/400e月球休积很少,约为地琢的V49 r J^S只 有地球KV81.巨球和地球闾的平目距聶创为曰地距 聶妙1/40。 月球表面明暗弔同 f 亮区是高地. 玮区是平原或鑰地等地陷地帚,分布看 坏花山 归旳年了月20日F美国宇航员叵姆H>f特朗 (Armstrong )第一个踏上月球 月球上的重力约为地球的10 _____________ 月球上沒有空气,不能传声音 月球的特征 |月球上昼册S差復大 月球津是一卜面朝向地球F因此自 转廣期是i月 成功发射“神舟东列飞船命嫦播'廉列卫呈 中国登月 2007年10^240「媲娥一^探测器从函昌卫星境射中右 由呆证三号曰运裁火前成功轴 婦娥二号吁2010^10月1曰在西昌卫皇发射申右炭砂 空,号了圖满如

《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观察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 2.能够通过地球仪演示得出昼夜交替、晨昏线、地方时等地理知识。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养成地理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悬导入法。设置疑问:毛主席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句写错了呢?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 【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 【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地球自转》教案

《地球自转》教案 《地球自转》教案1 一、内容与说明 1、内容 地球自转的概况——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典型地理现象——地方时。 2、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2、能够理解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时差。 3、能够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地图上判断各点之间的方位关系。 4、能够计算两个地区之间的时差。 【设计思想】注重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 区时的计算、涉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日期的计算。 四、教学课时

1课时。(“地球自转偏向力”另外安排一课时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首页上显示一幅不停自转的地球图片,引入“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地将“地球的自转”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较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新课教学 1.从物理学中描述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因素,引出地球自转的几个要素——方向、周期和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2.教师设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出地球自转的定义——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注意自转轴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进而让学生判断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地球仪为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让大家从南、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分别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做一做,小练习:找出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轨迹,如下图: 【设计思想】单是口头描述“自西向东”“顺时针”“逆时针”这些词语,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仍然是模糊的;如让学生边用地球仪演示边观察,就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和记忆。 3.复习经纬线的知识,如“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等。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第3节《地球的自转》教案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第3节《地球的自转》教案

【课题】七上第一章地球第3节地球的自转(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学会简单的区时计算,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课标解读】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有意用“地理现象”代替“地理意义”,其目的是降低学习难度。可理解为学生能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运动,也可理解为地球运动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即如果学生能够用地理现象(哪怕是一种)说明地球的自转,或者说学生能够说明哪些地理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可以说就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通过第1课时的学习,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小学学过的知识,已能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感悟到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但仍然需要克服学生空间思维的不足,通过不断地演示、观察、纠错,来克服观察视觉带来的干扰,形成正确稳定的空间认识。在本课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宜采用小组合作、动手画图的方式,主动交流,教师尽可能结合实例,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价值。 【教学目标】 1.了解地区的时间差异产生的原因,理解感悟时时区、区时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含义。 2.通过读图分析,总结出简单的区时计算和日期变更的相关技巧和方法。 3.学生能举例说出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重点:运用简单工具演示地球自转,感悟时间的差异。 ◎教学难点:用简单方法推算时差,举例说出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当堂评价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读图思考、讨论分析。【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教 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 图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教师设疑】播 放课件“畅畅和姨妈 的问候”,思考在同一 时刻,为什么会有时 间上的差异? 【师生演示】“地 球的自转”,让学生 观察各地早晚时间的 变化,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3-3 时间的差异 【看图 观察】 思考回答: 当北京 是傍晚时, 纽约是什么 时间? 为什么 会有时间的 差异? 明确: 由于地球的 自转,出现 了时间的差 异。 创设 情境, 复习回 顾上节 课“昼 夜更 替”的 知识。 独 立思 考,让 学生明 白由于 地球的 自转产

小学科学实验探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小学科学实验探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小学科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探索这一现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本文将介绍几个适合小学生进行的实验,以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并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实验一:太阳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 材料:一根长棍、卡片、墨水/铅笔、时钟/手机。 1. 在户外选择一个阳光充足的地方,竖立棍子并固定在地面上,以确保它垂直直立。这个棍子代表地球。 2. 在棍子的底部固定一个卡片,使其竖立在地面上。 3. 等待几分钟,让日光照射到卡片上。然后,用墨水或铅笔在卡片上标记投影的位置。 4. 在等待一段时间后,再次标记卡片上日光的位置,并将这两个标记点连成一条直线。 5. 使用时钟或手机记录每次标记的时间。 6. 反复进行实验,每隔一段时间记录标记点的位置和时间。 通过观察标记点的位置和时间的变化,学生可以发现:太阳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这说明地球在自转,使得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也随之改变。 实验二:阴影的方向与时间的关系

材料:一个垂直竖立的指南针、长绳子、小石头。 1. 在一个阳光充足的天气里,将指南针竖立在水平地面上,确保它的方向指向北。 2. 用长绳子固定一块小石头在指南针周围的地面上。 3. 等待一段时间后,观察石头的阴影方向,并用一根棍子将阴影的边界标记下来。 4. 等待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石头的阴影方向,并标记下来。 5. 重复上述步骤,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石头阴影的方向。 通过观察石头阴影的方向的变化,学生可以发现:石头的阴影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使得太阳的光线照射角度不断变化,从而导致石头的阴影方向也发生了变化。 实验三:月相的变化 材料:球形物(可以是网球、乒乓球或橙子等),一个台灯。 1. 将球形物放在离台灯适当距离的位置,球形物代表地球。 2. 打开台灯,将光线照射到球形物的一侧。 3. 用手模拟地球自转的运动,让球形物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 4. 同时观察球形物的不同侧面在光线照射下的亮度,并进行记录。

大班科学教案自转和公转

大班科学教案自转和公转 引言: 在教学科学的过程中,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他们正处于探索世界的好奇阶段,因此了解地 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非常适合他们。本教案旨在帮助大班 的孩子们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他们 发现科学的乐趣。 一、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和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将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自转和公转对地球带来的影响。 二、前导知识: 1. 学生已经了解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但可能还不了解地球的运动。 2. 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有关天文学或宇宙知识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话题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已经学过的关于地球的知识。提问他们地球是如何运动的,为什么我们有昼夜和四季的变化等等。通过带领学生一起讨论,激发他们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概念解释 1. 自转:解释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昼夜变化的原因。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日出和日落的时间的变化来体验地球的自转。 2. 公转:解释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四季变化的原因。通过让学生围绕自己旋转一周的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公转的概念。 第三步:实验活动 1. 自转实验:将一个气球充气,在气球上插上一根细的竹签,然后把竹签固定在一个稳定的支架上。让学生围绕气球自转,观察竹签上的小旗或是其他标记是否会发生变化。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到自转带来的昼夜交替现象。 2. 公转实验:使用一个球体(可以是橙子或者球形玩具),让学生围绕球体做一个圆圈。观察围绕球体的学生的位置是否有变化。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理解自己围绕太阳公转的概念。 第四步:课堂讨论

地球运动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_顾昌伟

新课标高中《地理Ⅰ》(湘教版)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仙居中学地理组顾昌伟 【设计思想】 整个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力求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启发引导下去分析、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这样才能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新课标的课改精神。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为第二课时的内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3、与初中教材相比,本节内容是对初中教材内容的回顾和拓展。 4、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学中先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为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理意义做了铺垫。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地球的自转、公转的概念及其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方法和技能目标 1、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2、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3、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4、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

置。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重点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普通地球仪等。 学生:课前准备好画图工具、小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借助生活案例,培养学生发现生活、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以及合作探究、科学严谨的学习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图文转换以及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兴趣,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所产生的现象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图片:太阳的东升西落 提问: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伴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真的是太阳在转动吗?(学生回答) 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在运动。 再问:地球有几种运动形式?(学生回答) 明确:两种:一种是自转,一种是公转。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吧! 二、新课学习 (一)地球的自转 提问:坐在行驶的火车里,我们发现外面的电线杆有什么变化?通过这个现象,你能联想到地

球的运动吗? 播放视频 (学生看视频回答) 明确:电线杆向后退去。同理,从太阳的东升西落我们可以联想到地球是在自西向东转动。 展示地球自转动画图 提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有什么特征?(学生看图回答) 明确: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就是地球自转。地球旋转的轴:地轴;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自转周期:一天;地球自转结果:昼夜交替 展示图片, 提问:什么是晨昏线?(学生回答) 明确: 晨昏线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一半,于是产生昼夜现象,再加上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活动: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更替图 读图,选择此时甲地、乙地和丙地居民最适宜进行的活动并连线。 连线: 甲地睡觉 乙地看日出 丙地工作或者学习 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更替图 提问:甲、乙、丙三地哪里先见到日出?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 乙地先见到日出。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这种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同纬度地区,偏东地区要先见到日出,时刻要早一点(东早西晚)。 拓展延伸: 探究: 2016年里约奥运会于当地时间2016年8月21日晚20:00开始,北京时间2016年8月22日早7:00中国观众观看开幕式直播。分析:为什么我们中国观众第二天早晨才能观看开幕式的直播?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_《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球的自转》是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的教学核心是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地球的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但这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学情描述 内容看上去比较简单,但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有关地球运动的常识,已经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产生的。但是这一结论大多基于教师简单的知识传授,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建立空间运动概念还处于朦胧想象阶段。我们身在地球上,是无法感受地球的自转的,必须借助一些学生能够感受的实例去推到空间运动关系,需要合理的模型才能研究无法直接观察的现象。如果学生接受了地球在自转这一现实,那么地球自转引起昼夜交替的教学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气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理解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等活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用身边能够观察到的事实结合模型去解决验证理论知识,掌握也一些科学的分析方法,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并不神秘,树立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整体设计思路 设疑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体会并接受地球自转的事实 通过133页的活动验证地球自转的方向

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南北极点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昼夜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 晨昏线(圈),晨线、昏线 思考地球自转对地球生命形成和发展的意义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拓展铺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回顾已有知识 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感觉太阳在绕地球旋转。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和太阳都位于太阳系中,而相对于太阳系,太阳是静止的,那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太阳在绕地球旋转呢? (评述:对于这个问题,似乎非常简单,学生已经有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会说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这个时候就可以趁机反问学生:“你能感觉到地球在自转吗?我们的感觉明明是太阳在自东向西绕地球旋转呀?”虽然知识上已经知道地球自转引起太阳的东升西落,但是通过平时的观察,感受却是恰恰相反的。这样就使学生心中产生了疑问,无法接受地球自转的事实。这样就产生了探索知识的兴趣) 学生活动:让学生将一只手指放在脸的正前方,保持手指和头的相对位置不要动,眼睛注视手指,然后转动自己的上半身。 (评述: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手指,转动上半身的时候,我们的余光是可以看到教室中其他的物体的,多次转动的过程中,我们有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感觉,好像教室在绕着我们旋转。其实教室并没有旋转,而是我们自己在旋转。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手指的时候,就会不自觉把手指作为参照物,认为手指是静止不动的,而教室在围着我们旋转。这和地球自转引起太阳东升西落原理一样,我们身在地球上,因为地球很大,我们不自觉的总是把地球作为参照物,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所以会感觉太阳在绕地球旋转) 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7上第1章第2节-《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五带的划分。本节课是该节内容的第一课时。这节内容是继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公转,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二、说学情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3.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复述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2.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详案)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详案)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详案)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详案〕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根本规律及其意义; 2.根本技能目的;可以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可以读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各种示意图,会画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能利用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进步分析^p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二、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 近日点,远日点,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空间概念的建立。 四、课型:单一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教授法,演示法。

六、安排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尊敬的为人____同志在他所作的《送瘟神》当中有一句是这样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我想请一个同学告诉我,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提醒了一个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答复,教师对学生的答复进展点评,2分钟〕 大家来看我手上这个地球仪,这中间有一个连接北极点和南极点的固定点,波动这个地球仪,看,是不是好似中间有个轴,而这个地球是不是在绕这个轴转动呢?是的,这种地球地球自身的转动就叫做地球的自转,这个轴呢,就叫做地轴,这是一根假想的轴线,现实中是不可能真的存在这么一根轴线对吧?不然那得是多大一个轴啊!还有大家要记住,地轴是永远指向北极星的。 知道了地球的自转,我们都知道任何物体的转动都是有方向的对不对?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西向东” 很好〔用地球仪演示〕,如今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地轴作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那么大家来看这个正在转动的地球仪,我们从北极点看去〔这是将地球仪放低,拿下讲台给同学们看〕她的转动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逆时针转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教案

《地球自转和公转》教案 《地球自转和公转》教案1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 ; 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3 、通过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 2 、挂图或投影仪——地球的自转(标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提问: ( 1 )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 2 )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北天的星座呢?

( 3 )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 ( 4 )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2 、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 ( 1 )讲述: 关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见。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察,一直以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时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思考,认识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未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 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 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如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 ( 3 )讲解:当我们随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 ; 同时,通过观察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判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情况。 ( 4 )提问: 已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是静止的。这说明什么?

地球的自转(优秀5篇)

地球的自转(优秀5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同学们,当你坐在平稳行使的列车上,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在不断后移。这是为什么?(相对运动的缘故)。 1、第一册中我们学过:我们在地球上看到恒星绕北极星逆时针方向 旋转,为什么? 2、你知道为什么我们每天会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的。 二、制作模拟实验要求及分析 1、制作两个小用具(太阳平行光线板和十字方向标) 2、准备一个地球仪 注意事项: 火柴与地球仪表面是否垂直粘贴? 方向标的南北方向应与经线一致,东西方向则与纬线一致。 分别把旋转着的地球仪的北极、南极分别超向学生观察 分析: 1、绕轴旋转问题 2、地轴指向北极星的方向。

3、自转方向分别从北极和南极观察地球旋转的方向。 形象的比喻: 手势判断法: 从北极上空观察:用右手大拇指指向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逆时 针方向代表地球运动方向; 从南极上空观察,用左手大拇指指向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顺时 针方向代表地球运动方向。 填写实验记录 三、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吗? 从全球看是怎样的? 从地球上任意一点看又是怎样的? 提示: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将制作好的太阳光线板对着美国,观察此时中国与太阳光线的方位关系。 当太阳照向地球时,地球表面,大约有多大面积照不到太阳?为什么? 请你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画图分析。 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分析太阳、月亮。 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真正原因是: ⑴地球自身的特征:不发光 ⑵太阳光的照射

四、重复实验 在原火柴位置相对的经线位置加粘一根火柴,用模拟实验说明自转时,白昼黑夜不断变换,请根据日常经验判断地球自转周期 读教材图“昼半球和夜半球”、“地球与太阳的示意图”,了解晨昏 线的含义:地球表面由黑夜转为白昼的界线为晨线,相反为昏线。 拓展: 1、查找生命形成的原理,昼夜交替周期与地球上生命形成有关吗? 2、在南半球看太阳和星辰是怎样运动的? 3、在南半球太阳在早、中、晚的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的? 完成课后练习 完成科学作业本上的相关练习。 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 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和 想像能力(根据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3、通过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 律的。 课前准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