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

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如图中的箭头指向)。

4、自转周期

名称1日长度参照物

恒星日23时56分4秒遥远的恒星

太阳日24时太阳

5、自转速度

(1)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0外,其余各地均约为15°每时。

(2)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赤道最大,两极最小。

二、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如图中“→”所示。

3、公转周期

名称参照物1年的长度特点

回归年太阳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周期恒星年其他恒星365日6时9分10秒公转的真正周期

4、轨道特点: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5、公转速度

图中位置时间速度公转位置

A点1月初最快近日点

B点7月初最慢远日点

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的含义: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存在一个交角,叫作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

2、影响——决定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周期:一个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还有相关性,具体如下表所示:

(1)纬度位置: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越有利于节省燃料。

(2)气候条件: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天气晴朗,能见度高。

(3)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地势相对较高(平坦开阔利于地面设备跟踪测控;纬度相同,地势高则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较大)。

(4)气象条件:要尽量选择晴朗天气多、大气污染轻、透明度高的地区。

(5)地质条件:地质稳定。

(6)交通位置: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大型设备的运输。

(7)人口密度条件:航天基地最好布局在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以保证安全。

●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方法

(1)常规法: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由此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2)极点法: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同理,看到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在北极上空,看到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在南极上空。

(3)经度法:东经度增大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也是地球自转方向。

极点局部图极点局部图

西经法东经法

(4)海陆法:根据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也可以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如沿某一纬线从欧洲到亚洲的方向或从太平洋经巴拿马运河到大西洋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

●黄赤交角的特点

黄赤交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其含义如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期性往返运动,其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作1个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季节移动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在公转轨道图上判断二分二至日的方法

第一步:先确定出地球公转方向,如图1(可根据地球自转、南北极指向等来确定地球公转方向)。

第二步:在图中过球心作地轴的垂线,即赤道,如图2。

第三步:作条直线连接左右两个球心,如图3。

第四步:如果直线指向北半球(北回归线),则为北半球夏至日,即图3中的A;如果直线指向南半球(南回归线),则为北半球冬至日,即图3中的C。

第五步:再根据二至日的位置和公转方向,确定D为春分日,B为秋分日。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和时差 1、昼夜交替

(1)图中甲为夜半球,乙为昼半球,线AOB 为晨线。

(2)形成原因: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②地球不停地自转 (3)交替周期

①周期:1个太阳日=24小时。

①意义:周期长短适宜、温度变化小,利于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影响人类的作息,太阳日成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2、时差

(1)地方时

(2)规律

①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②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区与区时 名称 区时 时区 属性 时间

范围

产生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

15° 关系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3、国际日界线

(1)目的: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 (2)内容: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分界线。 (3)意义:“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①同一经线上的各点,地方时相等。①北京时间≠北京的地方时。北京时间是指120°E 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北京位于116°E ,其地方时为116°E 的地方时。 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 1、原因:地球的自转。

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没有偏转。

3、影响:影响大规模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

4、地转偏向力

(1)定义: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2)影响:只改变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影响其速度。 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成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

2、特点: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

同一纬度地区,东边比 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东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

同一瞬时,不同经度的 地方,地方时不同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四、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弧和夜弧: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如果昼弧比夜弧长,则白昼长、黑夜短;反之,则黑夜长、白昼短。

2、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2、正午太阳高度: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

3、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1、四季更替

(1)成因: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2)四季更替

①天文四季

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春季和秋季:冬、夏季节的过渡季节

①气候四季(北温带)

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2、五带划分

(1)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递减。

(2)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四季更替的纬度差异

●晨昏线的特点

(1)晨昏线(圈)上晨线、昏线各占一半,纬度最高的两点为其分界点。

(2)晨昏线(圈)是过球心的大圆,平分地球和赤道。

(3)晨昏线(圈)所在平面永远与太阳光线垂直。

(4)晨昏线(圈)自东向西每小时移动15°。

(5)晨昏线(圈)上各点太阳高度同为0°,但地方时不一定相同。

(6)晨昏线(圈)在春(秋)分时与经线圈重合,夏(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晨线和昏线判断的依据是地球自转方向,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首先要明确“自西向东”中的东与西两个方向。

晨线昏线

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的分界线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的分界线

方位法夜半球东侧(昼半球西侧)的昼夜分界线夜半球西侧(昼半球东侧)的昼夜分界线

时间法经过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那条昼夜分界线经过赤道上地方时为18时的那条昼夜分界线图示

●地方时计算

(1)早晚判断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的甲、乙(如图)相比,乙地相对位置偏

东,乙地时刻较早。

(2)同一经线等时

上图中甲、丙位于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3)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

①经度差:同减异加(同为东经或西经相减;一个东经和一个西经相加)。

①时间差:东加西减(同在东经度或同在西经度时,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东边用加,所求地点在已

知地点的西边用减;一地东经度,一地西经度,求东经度地点用加)。

如图中甲与丁的经度相隔60°,地方时相差4个小时,按“东加西减”原则计算,若丁地的地方时为6时,则甲地的地方时为2时。

●区时计算

时区的推算时区中央经线的推算区时的计算

X÷15°=n+①(X为已知的某地经

度,n为求得的整数,①为余数)

中央经线=n×15°(n为已知

的某时区数)

Tm=Tn±m、n两地的时区差

(Tm、Tn为区时)

①①<7.5°时,时区数为n;①>7.5°

时,时区数为(n+1)。

①X为东(西)经度,则n为东(西)

时区

①n为东(西)时区,则中央

经线为东(西)经度。

①中央经线经度数分别加、减

7.5°得到时区的经度范围

①“东加西减”。

①Tm>24,则区时减去24,

日期加一天。

①Tm<0,则区时加上24,日

期减一天

98°E所在的时区:98°÷15°=6+8°,

因为8°>7.5°,所以时区数为东七(6

+1)区

西九区中央经线=9×15°=

135°W,范围为127.5°W~

142.5°W

北京时间8时时西五区的区

时:T西五区=8:00-(8

+5)=-5+24=19:00,

日期比北京时间晚一天

●有关行程时间的计算

一架飞机于当地时间 6 月7 日从甲地(120°E)起飞,经过

10 小时飞行,到达乙地(30°E)。计算到达时乙地当地时间。

●图示法求时间

即先画出表示全球所有经线的数轴,标出已知经线及其地方时,再标出所求经线,计算出两地经度差后,再将其转化为地方时差。如下图所示:

●求差的技巧——“同减异加”

(1)经度差:两地同在东(西)经度,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取两数之和。(2)时区差:两地同在东(西)时区,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取两数之和。

●日期变更线

(1)地球上日期变更线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界线,一条是自然变更的0时经线。如图:

(2)两种日界线的区别

比较项目0时日界线国际日界线

延伸特点完全与经线重合

两侧经度或

时区的差异

两侧可能全为东经度(或东时区),或者全为

西经度(或西时区);或一侧为东经度(或东

时区),另一侧为西经度(或西时区)

西侧为东经度(或东时区),东侧为西经

度(或西时区)

日期的变更东侧加一天,西侧减一天东侧减一天,西侧加一天

●区分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线的分析思路

(1)自转法:自西向东或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日期减去一天的为人为日界线(如图中OB

̂),加上一天的为自然日界线(如图中的OA

̂)。

(2)时间法:根据时间计算结果为0时的经线为自然日界线。

●确定地球上不同日期范围的分析思路

方法一: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时,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反过来,全球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是几小时,180°经线的地方时就是几时。

方法二:根据试题提供的时间信息,先求出0点所在经线,然后求出新的一天(从0点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经度数,旧的一天(从0点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的经度数(如图)。

●地转偏向力的含义及其应用

原因受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特点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规律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转

原理

应用

①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冲

蚀右岸,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

挖沙场宜选在左岸。具体示意如图

①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的空投方位确定

①根据天气资料图,正确判断风向及其变化

①根据风或水流的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昼夜长短的判断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太阳直射点位置决定昼夜长短。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该半球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变化。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以北半球为例,说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2)从晨昏线的倾斜看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图1)。

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相反。

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出现极昼,此时极昼范围达最大;南半球相反。

①春秋分日(图2)。

全球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极地地区无极昼极夜现象。

①北半球冬半年(图3)。

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时,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此时极夜范围达最大;南半球相反。

(3)极昼与极夜范围的确定方法

若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α,则该日发生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为φ=90°-α(如

图所示)。如:太阳直射10°N,则这一天发生极昼的范围为80°N及其以北地区,发

生极夜的范围为80°S及其以南地区。

●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如图所示: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①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同一日期,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数的夜长(昼长)相等。例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地球

上,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直射点所在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

最大(90°),如图所示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纬度数值“远小近大”的特点,可以得出正午

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为: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

“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南)半球,则两点纬度数“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不同半球,则两点纬度相加。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变化作有规律的变化。其数值具有“来增去减”的特点,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如图所示

各纬度变化具体如下:

地区最大值最小值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一次最大值(6月22日前后)一次最小值(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一次最大值(12月22日前后)一次最小值(6月22日前后)

南北回归线之间(除赤道外)两次最大值(太阳直射时最大)一次最小值(南半球出现在6月22日

前后,北半球出现在12月22日前后)

赤道两次最大值(3月21日前后和9月

23日前后)两次最小值(6月22日前后和12月22日前后)

图示法记忆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一天中日影的变化规律是日出最长逐渐变短

→正午

最短逐渐变长

→日落最长,且日影方向与太阳方向相反。

(4)计算楼距

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近;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远。解题关

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以我国为例(见图),南

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L=h·cot H。

(5)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

应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α+h=90°(如图)。

章末复习

光照图的综合判读

1、熟悉常见光照图类型

侧视图

俯视图

矩形图

2、准确把握光照图中的基本要素

(1)找准两条线——晨线、昏线

̂。

①晨线:自西向东,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界线,如图中AB

̂。

②昏线:自西向东,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界线,如图中BC

(2)确定五个点——晨赤点、昏赤点、晨昏北点、晨昏南点、太阳直射点

①晨赤点: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00。如图中C点。

②昏赤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00。如图中A点。

③晨昏北点:晨线与昏线在北半球的交点,也是晨(昏)线上最北的点。北点(图

中D点)0时北昼,北点12时北夜(当晨昏北点为0:00时,其北方为极昼;当

晨昏北点为12:00时,其北方为极夜)。

④晨昏南点:晨线与昏线在南半球的交点,也是晨(昏)线上最南的点。南点0时南昼,南点12时南夜。

⑤太阳直射点:即日心和地心的连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如图2中B点)。太阳高度为90°,地方时为12:00。它与晨赤点、昏赤点的经度差为90°。

3、依要素把握光照图的判读技巧

太阳视运动与太阳方位

1、太阳视运动的概念

通俗地说,我们看到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直观运动,称为太阳的视运动。

2、太阳视运动轨迹与昼夜长短变化

如果太阳视运动轨迹在地平线之上的长度大于半个圆,则昼长于夜,反之昼短于夜;如果轨迹始终在地平线之上,则为极昼,反之为极夜;若轨迹圆心恰好为观测点,则表示观测点所在纬线此时昼夜平分。

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及正午太阳位置示意图

3、太阳视运动轨迹,日出、日落方向及日影朝向

(1)春秋分日,全球各地除极点外,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2)北半球夏半年,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

(3)北半球冬半年,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

(4)北极点任何方向都是南,南极点任何方向都是北。北极点的影子永远朝南,南极点的影子永远朝北。

40°N地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

2、特点: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

3、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①含义: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①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①主要反映: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

(2)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

①含义: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的过程。

①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①影响: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4)堆积作用: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

3、作用特点

(1)不同地区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2)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过程体现

(1)三大类岩石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

(2)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

(3)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

3、物质循环过程

(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岩浆、B喷出岩、C沉积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a外力作用、b变质作用、c重

熔再生、d冷却凝固。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

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具体如下表所示:

●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1)根据不同地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①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①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①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根据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的地貌不同分析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①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①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

●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及应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模式图:

序号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①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

沉积岩②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

岩)

③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变质作用(高温、高压作用)变质岩

④各类岩石重熔再生作用岩浆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判读方法

(1)关键是判断岩浆与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1、地质构造的含义:岩层的变形和变位。

2、常见类型

(1)褶皱

①概念: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会发生塑性变形,产

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②褶皱基本形态

图中地层①最老,地层⑦最新。

a、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地貌一般发育为山岭,但常被侵蚀

成谷地(如上图中字母A处所示)。

b、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地貌一般发育为谷地,但因耐侵蚀

反而形成山岭(如上图中字母B处所示)。

(2)断层

①含义: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②对地貌影响

水平方向上的位移: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

垂直方向上的位移:相对上升——块状山或高地相对下降——谷地或低地

山地地区:断层沿线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1、板块: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刚性的,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

2、板块运动

①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流层之上,一直在运动②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对地貌的影响

(1)板块相向运动:形成巨大山系、海沟、岛弧等。

(2)板块相离运动:形成裂谷、海洋。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原因:①山地相对高度和坡度大②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坡地稳定性差

2、主要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优先建造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2)线路选择:多在地形相对和缓的山麓、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线路设计:一般采用盘山曲折的线路设计。

3、注意事项: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有效防范自然灾害,尽量减少对山地景观的破坏和对耕地、林地的占用。

●常见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

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构造名称实践意义原因或依据

隧道的良好选址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裂隙发育,岩石破碎,不适合建水库大坝向斜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

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断层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

发育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

等的回避处

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方法一: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

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方法二: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

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如下图中A为背斜,B为向斜)。

(2)“两看”法判断断层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层是不是受力

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

个条件的才是断层。例如,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

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

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

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

板块运动张裂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

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如图中的箭头指向)。 4、自转周期 名称1日长度参照物 恒星日23时56分4秒遥远的恒星 太阳日24时太阳 5、自转速度 (1)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0外,其余各地均约为15°每时。 (2)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赤道最大,两极最小。 二、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如图中“→”所示。 3、公转周期 名称参照物1年的长度特点 回归年太阳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周期恒星年其他恒星365日6时9分10秒公转的真正周期 4、轨道特点: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5、公转速度 图中位置时间速度公转位置 A点1月初最快近日点 B点7月初最慢远日点 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的含义: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存在一个交角,叫作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 2、影响——决定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周期:一个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还有相关性,具体如下表所示: (1)纬度位置: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越有利于节省燃料。 (2)气候条件: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天气晴朗,能见度高。 (3)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地势相对较高(平坦开阔利于地面设备跟踪测控;纬度相同,地势高则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较大)。 (4)气象条件:要尽量选择晴朗天气多、大气污染轻、透明度高的地区。 (5)地质条件:地质稳定。 (6)交通位置: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大型设备的运输。 (7)人口密度条件:航天基地最好布局在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以保证安全。 ●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方法 (1)常规法: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由此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2)极点法: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同理,看到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在北极上空,看到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在南极上空。

新教材人教版(2020)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新教材人教版(2020)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地球与地图: -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近似于椭球体的形状,赤道略大 于极半径。 -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5天。 - 地理经纬度:经度是垂直于赤道的线,用来表示东西方向的 位置;纬度是平行于赤道的线,用来表示南北方向的位置。 - 地球的地理格网系统:格网系统是通过经纬线和方位角来定 位地球上的位置。 - 地图的制作和使用:地图是地球的缩影,可以通过地图来观 察地球的各种特征和现象。 2. 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性: - 大气圈:大气是地球表面上方的气体层,包括了不同气候带 和大气环流系统。 -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土壤中的水体。-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几个相互作用的层面,包括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等。 - 地球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了地壳、地幔和地核, 不同圈层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人地关系: - 区域内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地理因素对地区发展产生了 重要影响,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土地利用等。

-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等。- 区域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的需求而不危及后代满足自身需求的发展方式,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以上是新教材人教版(2020)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性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与人地关系等方面。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习题含答案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会应用 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1·河南洛阳期末)下图示意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某湖泊萎缩的成因及对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影响,图中数字序号表示降水量减少、旱涝灾害加剧、泥沙淤积、气温变幅增大。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气温变幅增大的数字序号是(B)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示意图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D) A.区域性特征 B.阶段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整体性特征 3.长江中下游地区某湖泊萎缩将导致(A) A.对其周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 B.对下游地区调洪蓄洪能力增强 C.该地气候变暖 D.生物多样性增加 1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多为外流湖,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是造成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湖泊萎缩,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气温变幅增大;蒸发减少,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将会导致降水量减少;径流季节变化增大,易引发旱涝灾害。综上所述,图中①表示泥沙淤积,②表示气温变幅增大,③表示降水量减少,④表示旱涝灾害加剧。故选B。第2题,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使其他要素也发生变化,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故选D。第3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某湖泊萎缩将导致对其周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对下游地区调洪蓄洪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暖具有全球性,湖泊萎缩不会导致当地气候变暖。 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A)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5.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D)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 4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动植物营养素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后期陆生生物逐渐形成并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③④①②。故选A。第5题,由图示信息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动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死亡、腐烂),然后生物在营养素的条件下生长,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 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生物。故选D。 (2021·江西上饶期末)杏仁桉是世界上最高的树种,主要生长在澳大利亚草原上,其经济价值很高。杏仁桉树干枝杈很少,只有顶端才生长出枝叶,叶片侧面朝上,与阳光投射方向平行。杏仁桉因吸水能力强,被誉为“抽水机”,在热带湿润地区,又被称为“防疟(疟疾)树”。据此完成6~8题。 6.杏仁桉叶片侧面朝上的主要原因是(A) A.减少水分蒸发 B.滞留更多雨水 C.增大与阳光的接触面 D.减少地面投影面积 7.杏仁桉在一些热带沼泽地区颇受欢迎,主要是可以(A) A.排干沼泽 B.增加地下水 C.建造房屋 D.增加木材 8.在热带地区杏仁桉又被称为“防疟树”的原因是(C) A.杏仁桉提取的物质可治疗疟疾 B.改善环境温度,抑制蚊虫繁殖 C.降低土壤湿度,减少蚊虫滋生 D.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体抵抗力 6题,由题可知,杏仁桉主要生长在澳大利亚草原上,纬度较低,蒸发旺盛,叶片侧面朝上主要是为了减少阳光照射,减少水分蒸发,A正确。第7题,由题可知,杏仁桉吸水能力强。在一些热带沼泽地区,有助于排干沼泽,形成耕地或作为其他用地,因此在一些热带沼泽地区颇受欢迎,故A正确。第8

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人教版)地理 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人教版)地理-考前必背

考前必背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天;速度15°/时。 2.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速度1°/天。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和时差(晨昏线的判读,地方时、时区与区时)。 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5.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4.地质构造与地貌:褶皱(背斜与向斜)、断层(块状山、沟谷、 河流)。 5.板块运动与地貌:生长边界(裂谷与海洋)、消亡边界(山脉、 海沟与岛弧)。 6.冲积平原:山前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1.锋与天气:冷锋(大风、降温、沙尘、雨、雪)、暖锋(连续性 降水)、准静止锋(阴雨连绵)。 2.低压(气旋):阴雨天气; 高压(反气旋):晴朗天气。 1

3.七个气压带与六个风带的名称和位置。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东亚季风(夏季风:东南风; 冬季风:西北风)、南亚季风(夏季风:西南风;冬季风:东北风)。 第四章水的运动 1.陆地水体: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等。 2.陆地水体的作用:调节气候、塑造地表形态;为人类活动提供 淡水资源;具有航运、发电、水产养殖、生态服务等价值。 3.陆地水体之间存在水的交换和转化,其中河流是连接其他水体 的纽带,河流与湖泊、河流与地下水存在相互补给的关系。 4.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 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 方向流动。南极大陆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 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5.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自然环境拥有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整体功能。 2.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3.受外界的干扰,自然环境因要素发生连锁变化,呈现整体响应。 4.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形成陆地地域分 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 5.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地带有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 雨林带。 2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高二地理必选一 自然地理基础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高中地理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高二地理必选一自然地理基础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高中 地理 自然地理基础是高中地理必选一课程,它将介绍地球上最基本的自然地理概念和知识。 地理学研究的关键是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其中包括大气、水文和地质等。自然地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环境系统及其在时空尺度上的变化过程。 自然地理基础教学将以自然环境系统为切入点,从气候、植被、地貌、土壤、水文和地质等方面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类活动。 气候是自然地理学中最重要的因素,它主要受太阳辐射,大气或海洋环流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气候的变化会影响植物的生长,进而影响动植物的迁移,也会影响植被的分布,植被的形态和数量会受到气候的影响。 植被是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但影响地貌地质,而且还能改变地表微气候,保护土壤,影响水文,改变地表景观,对人类有重要的作用。

地貌地质是地球表面的物理形态,它们的分布受地质和地质活动的影响,而地质活动又受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影响,因此地貌地质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历史变化过程。 土壤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地表微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和地表微气候系统的变化过程。 水文是指水的运动和流动,它们也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资源的分布,以及水文过程如何影响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活动。 地理学研究的关键是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环境,自然地理基础的教学将以自然环境系统为切入点,从气候、植被、地貌、土壤、水文和地质等方面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类活动。通过研究自然地理基础,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并能够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高二年级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

高二年级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普通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普通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 理基础 一、自然地理的概念 自然地理(Natural Geography)是地理意义上 的客观性科学,它是从客观真理性的出发点,研究 地理环境与物种生存活动及与之彼此关系,系统地 和客观正确地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大自然关系的科学。它是概括和介绍自然世界景象的整体图景,包 括地表形态、气候、植被、地质及地理过程这几大 总领域。 二、自然地理发展历史 从古汉时期开始,古代地理学家们就已经建立 起一定的认识框架,把自然地理研究的范围从全球 性发展到某一特定的地区,但并没有像今天一样把 不同的地理学子领域分开考察,古代地理学家们只 是全局把握,没有今天地理学家们深入研究和提炼 功能性概念的动作。古代中国地理学家引用自然物 质和苦辩方法来研究自然现象,也建立起了自然地 理客观说的框架。到了明朝的时候,继续提出和发

展自然地理学的知识体系,并且全面性考察了地表形态、气候、植被、地质及地理过程的各种现象。 三、主要的自然地理要素 地表形态:主要是地形、降水、地貌、地质、土壤、水文等要素。 气候:包括气候类型、气候变化与风制作用等。 植被:包括森林地表和土壤植物及草原生态系统等要素。 地质:指地质形成,核震等等 地理过程:指地表运动、汇水过程、火山爆发等等。 四、自然地理学科视角 1. 地理空间视角:它强调对地理空间及其元素,如地形、气候、植被的观察,以及运动、流动、变

化的关系。 2. 环境视角:它强调对不同环境要素的变化和相互作用。 3. 人类活动视角:它强调人类的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4. 社会视角:它强调社会经济活动和政治结构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 五、自然地理基础知识重点 1. 国家统一考试大纲要求:考试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要素及与之相比较的地理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学习地形、地貌特征及地貌特征产生的原因;掌握气候及气象要素、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对植被特征及分布特征;了解基本地质要素及其特征;了解地理过程,像风化作用、水位变化、冰川作用等地理过程的特征。 2. 关键思维:发挥自然地理学中关于多种自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习题含答案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会应用 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2·山东临沂期末)巨蟒峰,又名巨蟒出山,位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江西省上饶市三清山中心景区。巨蟒峰是巨型花岗岩石柱,它身上有数道横断裂痕,看上去颇有些大蟒破山而出的意味。2017年4月15日,三名旅游爱好者用电钻钻孔、打岩钉等方式攀爬三清山巨蟒峰,在巨蟒峰岩柱体上打入岩钉26枚,这一不妥行为对巨蟒峰造成了不可修复的后果。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巨蟒峰岩石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B) A.是由岩浆喷出地壳冷凝形成的 B.岩石坚硬,致密,不容易被外力侵蚀 C.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D.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 2.关于巨蟒峰形成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 A.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风化、侵蚀 B.岩浆喷出—地壳抬升—外力风化、侵蚀 C.岩浆侵入—地壳下降—外力风化、侵蚀 D.岩浆喷出—外力风化、侵蚀—地壳抬升 1题,巨蟒峰是巨型花岗岩石柱,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冷凝形成的,A错误;花岗岩的特点是坚硬、致密,不容易被外力侵蚀,B正确;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特征,C错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是变质岩,D错误。第2题,巨蟒峰是巨型花岗岩石柱,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冷凝形成的,然后地壳抬升形成山地,最后受外力风化和侵蚀形成,A正确。 (2021·河南洛阳期中)2021年4月江西赣州宁都盆地发现页岩气藏,储量巨大。下图为页岩气成藏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宁都盆地页岩气形成于(C) A.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 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生长边界 C.陆地板块内部的褶皱构造带 D.陆地板块内部的断层构造带 4.由图推断形成页岩气的岩石及过程,对应正确的是(B) A.甲冷却凝固——B B.乙固结成岩——D C.丙重熔再生——A D.丁沉积作用——E 3题,宁都盆地位于江西赣州,地处亚欧板块内部,非板块交界地带,A、B错误;该地页岩气资源丰富,而油气资源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因此推断该地区经历过地壳挤压,形成隆起和凹陷相间的褶皱构造,C正确;断层构造不利于贮藏页岩气,D错误。第4题,由图可判断页岩气富集在沉积岩中。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中,丙在莫霍面以下,为岩浆,甲为岩浆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丁为变质岩,则乙为沉积岩,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B正确。 (2021·江西九江期中)峡湾是冰川与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前期巨大的冰川切割海岸边的大地,形成一道道槽谷,当冰川消融后,海水倒灌进槽谷,便形成了峡湾。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海岸是世界上峡湾最为典型的区域。下图为峡湾形成过程图。据此完成5~6题。 ①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期末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 地理基础》期末测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到时间只收取答题卡 北京时间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问天实验舱在海南文昌成功发射,在距地面400千米高度与天宫空间站成功对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问天实验舱() A.与月球构成最低级别天体系统 B.在高层大气层与天宫空间站对接 C.上升过程中大气温度持续下降 D.应用遥感技术实现与空间站对接 2.问天实验舱发射日() A.我国全境昼长大于夜长B.地球公转速度最快 C.北方地区临近小暑节气D.文昌日出东南方向 下面图1为我国某地海陆间热力环流模式简图,图2为该地此时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关于图示说法正确的是() A.高空气流由①流向②B.该地区此时处于白天 C.近地面气流由③流向④D.④处以下沉气流为主 4.此时a地的风向是()

A.西北风B.东南风C.东北风D.西南风 这种因形状恰似牛轭的湖泊,故称之为牛轭湖。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及形成过程。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5.促使河道自然弯曲形成牛轭湖的主要原因是() A.凹岸侵蚀B.凹岸堆积C.凸岸侵蚀D.凸岸堆积6.下列与牛轭湖形成最相似的地理事物是() A.“V”形河谷B.冲积扇C.宽浅状河谷D.沙丘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①②③④四岩层,形成顺序由早到晚是() A.③②①④B.①③④②C.④②①③D.③①④②8.图示甲乙、丙、丁四处中,储藏地下水条件最好的是()A.甲B.乙C.丙D.丁 9.甲处地表高于乙处,主要是因为() A.背斜隆起B.差异沉积C.差异侵蚀D.断裂上升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三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习题含答案

第三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会应用 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1·山东日照月考)下图为四地受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时间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纬度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D)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乙、丁、甲 D.甲、丙、丁 2.导致甲、丙两地气候迥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C) ①纬度位置②距海远近③海拔④大气环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题,读图可知,甲地一年中绝大多数时间受西风带控制,因此纬度一般在40°左右。乙地和丁地一年中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各控制约半年,应位于20°~30°。丙地一年中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各控制约半年,应位于30°~40°。故选D。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一年中绝大多数时间受西风带控制,纬度一般在40°左右,全年气候温和湿润;丙地一年中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各控制约半年,应位于30°~40°,形成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两地气候迥异主要是由于纬度位置引起大气环流差异,①④符合题意。故选C。 (2021·辽宁本溪期末)下图示意甲气象站(3°S,60°W)气候统计,甲气象站所在地海拔72米。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甲气象站所在地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A) A.全年高温 B.夏季温和

C.冬季寒冷 D.年较差大 4.甲气象站所在地年降水丰沛,主要原因是(A) A.受赤道低压带影响,多对流雨 B.地处冷暖气团交汇处,多锋面雨 C.位于迎风坡,地形抬升,多地形雨 D.位于热带海洋附近,多台风雨 3题,读图可知,甲气象站所在地最冷月平均气温约26 ℃,最热月平均气温不足28 ℃,明显具有全年高温、气温年较差小的特征,A正确。第4题,材料信息表明,甲气象站的纬度为3°S,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带影响,当地气流多受热上升,成云致雨,因此多对流雨,这是当地年降水丰沛的主要原因,A符合题意;甲气象站位于赤道附近,受冷气团影响较小,因此锋面雨并不多,排除B;材料信息表明,当地海拔72米,为平原地区,因此地形雨并不多,排除C;甲气象站位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热带气旋带来的降水有限,排除D。故选A。 (2021·河南洛阳月考)下图分别示意某纬线上我国三个不同城市甲、乙、丙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 5~6题。 5.该纬线可能是(B) A.20°N B.30°N C.40°N D.50°N 6.三城市气候特征的共同之处是(D) A.夏季高温多雨 B.冬季寒冷干燥 C.气温年较差小 D.夏季降水较多 5题,甲、乙、丙三城市位于我国,从图中可以看出,乙、丙两城市最冷月均温均在0 ℃以上、15 ℃以下,为亚热带气候,甲城市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下,故该纬线可能是30°N,B正确。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丙两地均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甲地夏季凉爽湿润、冬季低温干燥,因此三城市气候特征的共同之处是夏季降水较多,D正确。 下图为甲、乙、丙三地大气环流年内控制时长分配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期末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期末检测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考试时间到收取答题卡 阅卷人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15小题,共45分) 得分 b为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a中所示大气环流形势() A.甲日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B.乙日时,d被大陆上冷高压切断C.高空大气受冷下沉形成b气压带D.c气压带7月断裂为块状 2.a、b两气压带的之间风带盛行风一般() A.性质干燥B.风向偏南 C.与④气候形成相关D.位置限于赤道以北 3.若N地位于大陆西岸,则图b中与之相同的气候类型可能为()A.①B.②C.③D.④

张掖世界地质公园地处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的过渡带,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下面为张掖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示地区中()。 A.两处断层受力后以水平错移为主 B.丹霞地貌区泥岩形成最晚 C.所有岩石形成均以外力作用为主 D.砾岩比其他岩石搬运更远 5.该地彩色丘陵区()。 A.中间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B.地表受外力侵蚀作用微弱 C.属于良好的储水地质构造 D.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丰富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橘子洲是湘江的江心洲。下图为湘江橘子洲附近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橘子洲形成过程中,主要受到() A.海水顶托作用B.泥沙沉积作用 C.侧向侵蚀作用D.地壳抬升作用 7.推测未来橘子洲()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二节第2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习题含答案

第2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会应用 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1·上海浦东期中)下图为某时刻的等白昼时长线图,图中OA、OB为日期界线,O点为极点,P点纬度为70°。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位置是(B) A.(20°S,135°E) B.(20°N,135°W) C.(23°26'S,135°E) D.(23°26'N,135°W) 2.P点所示等白昼时长线向12小时缩小期间,上海的昼夜状况为(B) A.昼短夜长 B.昼长夜短 C.昼夜等长 D.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 1题,根据图中标注的0°经线与45°E经度的变化方向判断,逆时针方向为自西向东,因此中心极点为北极点,图文信息表明,70°N正好出现极昼现象,因此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0°N;图中OA、OB为日期界线,其中有一条为180°经线,另一条为0时所在经线,图中显示,OA的经度为45°E,则OB为180°线,故OA为0时所在经线,即45°E地方时为0时,由此推算,12时所在经线(直射点所在经线)应为135°W。B正确。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太阳直射20°N时,图中等白昼时长线表明P点有24小时的昼长,位于北半球的P点昼长由24小时向12小时缩小期间,就是太阳直射点由20°N向南移动到赤道期间。这段时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南移动,位于北半球的上海应昼长夜短,且昼逐渐变短,B正确。故选B。 (2021·河南鹤壁期中)下图是甲、乙两地某日太阳高度变化图,其中甲地位于30°N。读图,完成3~4题。 3.乙地地理坐标可能为(C) A.(0°,30°E) B.(10°N,150°W) C.(10°S,30°E) D.(50°N,150°W)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教案4-3 海-气相互作用 (6)

“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第四章第三节

归纳总结海—气 相互作 用 海洋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进行着水热交换。海洋与大气通过蒸发和降水进行着水分的相互交换,且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海洋向大气 输送热量,推动大气运动,大气通过风将动能还给海洋,驱动海水运动,海洋 与大气进行着能量的相互交换,并促使大气运动和海水运动,且海洋是对流层 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教师板书 水热交换海—气相互作用 承转海—气相互作用进行着水热交换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热量平衡呈现材料三、“北半球海洋 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图”和“摩尔曼斯克位置 图”,提出问题: 思考: 1. 结合左图,说出摩尔曼斯 克附近海域的热量收支状 况。 2. 想一想,根据热量收支情 阅读图文材料,思考问 题,并回答。 学生回答: 1.热量收支状况:收入 小于支出,热量亏损。2. 不会,北大西洋暖流从 较低纬度将热量源源 不断的输送,使其冬季 水温高于0℃,港口终 学生结合图文资料, 探究海—气相互作用 与全球热量平衡, 培养综合思维和区域 认知素养。 问题情境推进课堂 况,摩尔曼斯克海水温度 会不会越来越低,导致港 口封冻?为什么? 年不冻。 教师 总结 大洋环流促使着热量在高低纬度之间交换,促进了高低纬度间热量的平衡。 承转大气环流是否促进全球热量的交换呢? 海—气 相互作 用与全 球热量 平衡 呈现“地球上的气压带和 风带图”、“东亚季风示意 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 分布图(北半球冬季)”, 引导学生归纳大气环流和 大洋环流对全球热量的调 节作用。 看图回顾知识并思考 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和 季风环流)对全球热量 的调节作用,并归纳总 结大气环流和大洋环 流对全球热量的调节 作用。 学生自主进行知识 梳理,培养知识建构 能力和综合思维素 养。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第三章大气的运动测评含答案

第三章测评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读某日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式图,完成1~2题。 1.上图表示的是北半球哪个节气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情况?(A) A.夏至 B.冬至 C.秋分 D.春分 2.上图中A所代表的风带的风向是(A) A.东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全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可知此时应为北 半球夏至。故选A。第2题,读图可知,A风带位于赤道低压带和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之间,为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风向为东北风。故选A。 (2021·河北邢台期末)大气抑制空气垂直运动的能力,被称为大气稳定度。2021年9月2日至9月5日,我国北方某市大气稳定度较高。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该市大气稳定度较高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A) A.高压 B.低压 C.暖锋 D.准静止锋 4.9月2日至9月5日,该市(D) A.风力较大 B.受寒潮影响大 C.大气对流旺盛 D.污染物易积聚 3题,根据材料并结合选项可知,大气稳定度较高的天气系统是高压,盛行下沉气流,A正确。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9月2日至9月5日,空气垂直运动受抑制,不利于气流的扩散,污染物易积聚,D正确。

多肉植物又称多浆植物,是指植物的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中至少有一种肥厚多汁、贮藏着大量水分,在土壤含水量少、根部无法吸收水分时可满足植物生存需要,让植物熬过干旱等待雨季到来。多肉植物在旱季时进入休眠状态,在雨季过后,多肉植物开始展现旺盛的生命,生长、开花。下图为非洲地区简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M地生长了大量的原生多肉植物,该地气候(C) A.受暖流影响,降水较多 B.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全年干旱 C.1月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 D.7月低压北移,降水较多 6.每年9月是“多肉圣地”非洲纳马夸兰地区植物复苏、绽放的季节,纳马夸兰位于图中(A)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5题,M地应为地中海气候,沿岸有加那利寒流流经,1月为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7月受 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少,C正确。第6题,由材料可知,在雨季过后,多肉植物开始展现旺盛的生命,生长、开花。甲地位于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附近,7、8月为冬季,正值雨季;乙地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特征不符合多肉植物的生长环境;丙地位于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7、8月为旱季;丁地位于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7、8月为旱季。故选A。 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7~8题。 7.图示时期,我国东部地区的盛行风向是(C)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8.图示时期,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可能正确的是(B)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习题含答案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会应用 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1·安徽巢湖期中)乌瓦茨峡谷位于塞尔维亚南部山区腹地,属于喀斯特地貌,大自然的神奇力量造就了这里让人叹为观止的15个巨大河湾(下图显示部分景观),像U、V、A、C等字母。据此完成 1~2题。 1.乌瓦茨峡谷巨大河湾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B) A.冰川侵蚀 B.流水侵蚀 C.冰川堆积 D.流水堆积 2.影响乌瓦茨峡谷河湾形态的因素主要有(C) ①植被丰富②地质构造③岩性差异④冬夏温差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峡谷属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受到流水侵蚀形成的,B正确。第2题,当地地质构造复杂,多峡谷,河流易侵蚀,②正确;当地岩性有所差异,一部分松软的岩层被侵蚀,而坚硬的岩层保留下来,形成了河湾,③正确。故C正确。 (2022·湖北黄冈期末)冲积扇的形成是河流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重要过程。地貌旋回说将地貌演化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三个阶段。根据冲积扇所在的环境不同,可以将它细分为旱扇和湿扇,湿扇位于湿润区,湿扇所在区域降水较多,因此湿扇上的河流都是常年存在的,而旱扇是暂时性河流造成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常常只见干涸的河道。图1为旱扇和湿扇的示意图,图2为地貌演化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 3~4题。 图1

图2 3.关于湿扇和旱扇的说法,正确的是(D) A.旱扇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 B.旱扇沉积物中砾石磨圆度较好 C.冲积扇面积变化较大的为旱扇 D.旱扇规模取决于河流的水量 4.图中最可能形成大量冲积扇的阶段为(B) A.幼年期 B.壮年期 C.老年期 D.三个阶段都可能 3题,结合材料可知,湿扇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的区域,多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A错误;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湿扇内部河流常年存在,所以流水作用时间长,湿扇沉积物中砾石磨圆度较好,B错误;湿扇发育区水量变化较大,冲积扇面积变化较大,C错误;旱扇的形成与洪水期流水的搬运作用密切相关,故旱扇的规模取决于河流的水量,D正确。第4题,由图2可知,幼年期地表相对平坦,一般无法形成冲积扇;而老年期河曲已经形成,地表趋于平坦,河流落差变小,不易形成大量冲积扇。壮年期地势落差大,流水作用强,最可能形成大量冲积扇,B正确。 (2021·山东枣庄期中)两个透明可封闭的玻璃容器中分别放置坡度和大小相近的土堆,取两个侧边底部开有孔洞的器皿置于土堆上,将两块大小和外形相近的冰块放置其中。将一组装置(实验组①)放置于室内遮阴处,另一组装置(实验组②)放置于室外烈日下,2小时后(冰块未融尽)观察实验现象。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堆积体模拟的地貌是(B) A.三角洲 B.冲积扇 C.沙丘 D.冰斗 6.该实验能观察到(D) A.堆积体甲比乙大 B.颗粒物a处比b处粗 C.甲沟比乙沟宽 D.乙沟比甲沟深 5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土堆模拟的是山地,混合颗粒物在山前堆积形成以沟口为顶点,呈扇形的地貌,即冲积扇,B正确。第6题,实验组②在烈日下,实验组①在遮阴处,所以实验组②的冰块融化量更大,侵蚀的沟谷更深、更宽,形成的堆积体更大,两处颗粒物的粒径差别不大,D正确。

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二期末复习资料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1.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为主。 2.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 5.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 6.不同的外力作用在不同的区域形成的地貌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①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A.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B.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如峰林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②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A.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B.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C.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D.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③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A.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 B.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7.几种外力作用规律的判断 (1)沉积规律 陆地上的沉积作用可分为风、流水、冰川和湖沼等沉积类型。其中风力沉积和流水沉积是在碎屑颗粒的重力大于水流或风的搬运力时发生的,一般是颗粒大的、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使沉积物按照一定顺序形成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冰川的机械沉积多因冰体融化而发生,冰碛物大多没有分选,大小颗粒混杂。如下图 (2)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力的关系 沙丘迎风坡凸而缓,背风坡凹而陡,多呈新月形。 (3)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 ①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 ②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作用为主,如图中B。 ③河流下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 8.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岩浆上升未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为侵入岩。 9.变质作用发生的条件是高温、高压作用,任何岩石都能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10.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1)三个突破口 ①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 ②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 ③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能直接变成岩浆岩。 (2)两个技巧 ①被三个箭头所指的是岩浆。 ②只被一个箭头所指的是岩浆岩。

高中地理必考专题01 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专项整合练习(人教版2019)(含答案及解析)

作业01 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专项整合练习 一、单选题(共20个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山西陶寺古观象台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圆弧形排列。古人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日出方位,可确定节气,安排农耕。考古队在原址复制模型进行观测,从第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下图为某日考古员丛观测点拍摄的日出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日期最接近() A.1月27日B.4月27日C.7月27日D.10月27日 2.此时,考古队员的身影朝向() A.东南B.西南C.东北D.西北 【答案】1.A 2.D 【解析】1.根据材料“古人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日出方位”可知,图片正中部前方,即观测点中部土柱狭缝大致朝向正东,通过方位判读可知,图中左侧为东北,右侧为东南方位,北半球冬至日日出东南,则题中已知“从第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的第2个狭缝为图中右边第二条缝,同理,北半球夏至日日出东北,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则第12个狭缝为从图中右向左数的第12个狭缝,即左边第一条狭缝为夏至日日出方位。读图可知,第2个狭缝到第12个狭缝相差了10个狭缝,时间从冬至到夏至相差约180多天,一个狭缝相差18天,由于与冬至日对称的时间有两个,从第二条缝的12月22日向前推2个狭缝的时间也就是36天,大约为11月17日左右,向后推36天,时间约为1月27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根据物影朝向与太阳方位相反可知,此时为1月27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之外,日出东南,所以考古队员的身影朝向西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二十四节气的推算及日出方位与影的判断。解题时根据缝数确定每相隔一条缝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