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心理学论文

环境心理学论文

环境心理学论文

环境心理学诞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是一门集多种学科性质于一身的新的研究取向的心理学分支,属于一门边缘性学科。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环境心理学论文篇1

浅析基于环境心理学的校园环境营造

【摘要】现代高校校园不再仅仅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研究的场所。多种教育形式在大学中并活、学习、工作方式在学校中交叉、碰撞、交流,给大学校园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该文阐述了环境心理学的内涵及相关理论,并将其引入到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去,探讨如何创造一个满足师生行为心理需求的大学校园环境。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

随着近年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大学陆续投资进行新校区的建设,在校园建设迅猛发展的同时,校园环境景观的建设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多新建成的校园往往只是表面看上去很美,却缺乏生机和活力,许多广场绿地成为摆设,很少有人在其中驻留和活动,其主要原因是设计时没有考虑使用人群的不同心理需求,没有处理好校园环境和使用人群的关系。因此,本文将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引入到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去,探讨如何创造一个满足师生行为心理需求的大学校园环境。

一、环境心理学概述

1、理论发展

环境心理学最初产生于美国。布鲁斯威克的知觉理论认为人们在构建环境时知觉起着积极作用,人们理解环境的感觉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过去的经验,这一理论观点是当今阐述个体知觉环境信息过程的理论先导。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个体内部对环境的表征是决定其在生活空间运动的关键因素,这种内部表征归根结底取决于个体对物理环境的知觉。总之,人类行为与物理环境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这些

观点为现代环境心理学理论观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勒温的学生巴克和赖特,1947年创建了第一个环境心理学研究机构―――中西心理学田野研究站,专门用来研究真实世界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从研究中产生出生态心理学(ecological psychology),生态心理学是环境心理学的先导,它强调在自然情境中自然发生的行为,强调物理环境对人行为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末,巴克等人在中西心理学田野研究站对自然定居点中居民的行为进行生态学研究之后断断续续有一些理论研究; 20世纪50年代霍尔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个体使用空间进行了研究; 20世纪60年代城市规划师林奇对城市表象和环境认知进行了研究。这些理论研究都为环境心理学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2、环境心理学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以建筑学、心理学、生态学和其他许多相关学科为研究基础,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心理学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物质环境有力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同时人作为环境的塑造者和使用者,也会对所处的环境产生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反应,并在长期的共生和演变中,或是改变环境适应自身,或是改变自身适应环境。

3、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1)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

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知觉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知觉。空间认知是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成的过程,个人通过此过程获取日常空间环境中有关位置和现象属性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储存、回忆和解码。一个容易辨认的环境应有明显的路径、明确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

(2)唤醒理论

环境刺激对人产生的直接效果是提高唤醒水平。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情绪形式共同决定了情绪的状态。周围环境的情感性质是个人与环境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决定了和场所相联系的心境与记忆的主要

因素,也影响个人当时的情绪、绩效。

(3)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个人空间

主要指的是人际距离,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关。包括:亲密距离(范围为0~0.46m)、个人距离(0.46~1.22m)、社交距离(1.22~3.66m)和公共距离(>3.66m)。在环境设计中主要给人提供舒适距离。私密性包括4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领域有3个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领域性行为有2个作用: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性。

二、环境心理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对于校园景观,首先要明确其使用的主要人群是学生和教师,行为模式主要是学习和教学,还有平时的教学交流和课余休憩活动,因此,在校园内创造的环境要以服务于师生,为师生创造优美的环境为目标。

1、构建校园景观特色,增强师生的“归属感”

从心理和行为角度看,校园的特色会使师生唤醒和愉悦,因校园环境与众不同而丰富了师生的生活,增加了师生的探索性行为,有助于广义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师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同时,特色还具有充实本校师生内心的作用,使之因“与众不同”而产生自豪感,促进师生努力去实现个人或群体的奋斗目标。因而校园特色为该校师生所共享的,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校园景观设计不能脱离校园本身的特色,应力求使景观设计与当地文化、校园文化相渗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园林景观,使校园环境景观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窗口,能够直观地反映学校的文化内涵、学校类型及办学特色。根据本校的校园文化,确立本校的校树或校花,加强某一种或几种植物的景观建设,使其成为代表景观。例如武汉大学的上千株樱花驰名中外,每当樱花盛开时游人如织。

2、把以人为本作为校园景观的设计原则

在视觉方面,可布置一些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标语用鲜花或色草装饰在校园明显位置上,既增添校园美感,又可以作为学生人生修养和奋斗目标;还可以在校园内设计体现学校历史传统的景物和雕塑,如纪念碑、塑像、亭阁等,既增加了校园美的风景,又使师生对校史有更多了解,增强爱校、爱国、爱科学的热情。在听觉方面。

3、合理功能分区,从私密角度看处理好不同的空间需求

为了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应对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按大小、位置和功能一般可分为核心景观区、区域性景观区和组团院落景观区。核心景观区往往是校园中最有活力、最具特色的部分,集中体现学校的形象及文化内涵,也是学校最主要的公共空间和人群的积聚中心,通常与校园的主体建筑共同组成校园的标志。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也是大学校园建设的重点内容。它不仅影响着大学的形象,还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师生。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而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塑造”过程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熏陶。因此,在进行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时,应该从环境的使用群体―――高校师生的角度来分析校园环境,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处理好人和环境的关系,使校园环境真正满足师生的行为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3.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李齐,探索高校校园规划发展趋势――复合型校园规划理论与实践[D].天津:天津大学,2004.

[4]俞孔坚.“非农时代”的稻田――沈阳建筑大学景观设计[DB].景观中国网站,

环境心理学论文篇2

试谈环境心理学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

【摘要】本文针对校园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的休闲场所的环境进行调查研究,以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例,从环境心理学角度探讨了图书馆休闲空间使用和学生之间的本质关系。如何提高图书馆的休闲空间的使用率,是未来高校图书馆建设所必须考虑的。

【关键词】空间使用率人的领域性环境质量环境的影响

图书馆环境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人流聚集的重要场所,一个优秀的图书馆,除了要有丰富的藏书和良好的服务以外,优美的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情绪和学习质量。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休闲空间为例分析图书馆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以及人对环境的能动影响。

一、环境心理学的概念

1、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

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知觉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知觉。空间认知是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成的过程,个人通过此过程获取日常空间环境中有关位置和现象属性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储存、回忆和解码。一个容易辨认的环境应有明显的路径、明确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

2、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个人空间主要指的是人际距离,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关。包括:亲密距离(范围为0-0.46m)、个人距离(0.46—1.22m)、社交距离(1.22—3.66m)和公共距离(>3.66m)。在环境设计中主要要给人提供舒适距离。

私密性包括4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领域有3个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

领域性行为有两个作用: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

秩序感和安全性。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环境心理学使图书馆休闲场所设计不断地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通过对环境的调查分析,寻找最合理的设想,结合人的心理需求,去调整改善周围的环境。环境心理学在图书馆休闲场所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广场设计更加的合理,使人感到舒适、人性化。

二、研究方法

举例说明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技术——现象考察方法,直接面对事物本身,将意识与其所指向的事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从对诸现象的完整和准确描述中,发现那些更为一般和具有普通意义的本质现象。这种直接、具体考察现象的方法是为了确保准确和本真地描述现象,并从中发现本质。

记录根据时间顺序:时间序列设计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同一现象连续地进行一系列观测,由此所得到的随时间变化的序列性数据称为时间系列,也称为时间序列设计。记录内容包括:限定空间里人所坐的位置、景观空间里人坐的位置;标记特殊情况。周边环境实地取景照相抽样跟踪调查人流:每隔2小时跟踪同一时间进入场地的人

三、研究分析

1、特殊空间

指跳出常规的思维模式或具有特殊目的为特定对象服务而营建的景观空间。这些景观空间中,设计目标明确,设计手法针对性强并具有一定的启发联想的创新精神。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为环境刺激和相应的人体反应,人体外部感觉器官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的反应。环境的刺激会引起人的心理和心理效应,而这种人体效应会以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我们称这种行为表现为环境行为。

比如:调研地点的大厅东侧玻璃幕墙处,由于有很好的景观点,随着人流的增加,人们逗留的密度越来越高,时间越来越长,加之有秋千这样具有特点的硬件设施,使得靠玻璃幕墙的使用率越来越高。

点的变化反应反应人的趋向性:

2、周边环境对场地的影响

环境行为的特征:

环境行为基本模式

(1)客观:客观环境导致人类的各种行为,这种行为就是适应、改造和创造新环境的活动。

(2)自我需求:人类的自我需求是推进环境改变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3)环境制约:环境因素也会制约人的行为,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求,因而行为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环境制约。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此场地人的活动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很明显。环境对使用场地的影响是通过人的行为活动反应出来的。调研场地周边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在不同领域的行为特征有所不同。基地入口左侧,有小卖部,人流相对较大,所以大家都选择离它较远的地方休息;场地东侧有较好的景观,有比较有趣味的活动设施,根据调研结果分析,人们对此具有较强的趋向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空间质量高于受不利因素影响的地方。

3、人的领域性

人有着领域的要求,就是要控制一定的空间范围,即个人要求不受干扰,不妨碍自己的独处与私密性。个体往往以其存在的环境或改变环境,以建立起自己的边界或标记来描述领域。这些分界线应为别的个体所理解和尊重。个人距离:指个人与他人间的弹性距离,分为:接近态45——75厘米、正常态75——100厘米。

接近态是指亲密者允许对方进入的不发生为难、躲避的距离,但非亲密者进入此距离时会有强烈反应;正常态是指两人相对面立,指尖刚好能相触的距离,此时身体的气味,体温不能被感觉,谈话声音为中等强度。

黑点表示人在此停留

在研究的场地中,观察了同学们的座位选择性,以上午九点钟为例。研究发现:大家一般选择干扰小,容易进出的地方自习,尽量避免对面邻座,还有比较偏僻的地方。这个场地的领域性是无形的,看不见边界的,大家都希望有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空间,而不受别人干

扰的。4、周围温度的影响

早上七点图书馆开门时,室内温度较低,人稀少。九点半太阳照射入,室内温度上升,靠玻璃幕墙坐的同学转过身来,背对太阳,场地里同学较多。十一点室内温度较高,有的同学趴在桌子上睡觉。十二点,随着温度的升高,场地里自习的同学渐少。下午,自习的人又陆续进入,场地的利用性得到提高。

研究表明:当周围环境温度过高,人们感受到热带来的不愉快时,人际吸引降低在某些情境中,热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具有“分享效应”,也就是说,是否与他人在同样温度条件下,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

5、场地光线的影响

光照通常比无光使人愉悦,从而使人更愿意做出利他行为。上午,在阳光明媚的条件下,自习的人更多。中午十一点到下午两点,有同学趴在桌子上小睡,晚上,场地灯光很弱,同学们都带着小台灯,利用人工光源延续自己活动的时间,扩大自己活动的空间。

6、场地流线

由于个人空间、领地和私密性的影响,出行中的拥挤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应激。在拥挤的车上人们常会避免视线的接触,如阅读、闭目养神,以缓解这种应激。

研究表明,进入场地的同学,一般会选择从场所边缘地带穿过,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结语

通过调研图书馆休闲场所,研究分析关于特殊空间的利用、周边环境对场地的影响、人的领域性、场地流线、不同时段场地的利用性以及周围温度的影响和场地光线的影响等问题。考察并描述了同学们和休闲区的各种联系,从同学们与休闲区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中发现他们之间的本质关系。人的任何活动都伴随有心理现象,人是通过感觉器官了解周围事物和环境的。同学们把A区零散的座位看成是一个整体,这个现象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当进入场地后,为数不多的秋千总是显得格外清晰,而周围其他事物则感知的比较模糊,这种特性

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参考文献

①徐磊青等:《环境心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②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③武晶、柴寅,《由行为场所理论看看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山西建筑》,2008(3)

④王奇、张鹏,《浅谈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的应用》,《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

⑤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⑥胡延利:《边缘空间与行为习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2000

⑦赵娟,《浅析人的行为与空间秩序的关系》,《山西建筑》,2007(22)

⑧D.Canter著,谢立新译:《建筑心理学入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⑨汉宝德:《环境心理学—建筑之行为因素》,境与像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

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篇一 《精神病与环境心理因素的关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急剧变革,都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这一点已被国内外许多专家所承认。作者通过对1020例住院精神病病人的回顾性调查,进一步探讨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使人们从社会学角度重新估价精神疾病,并从护理角度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以提高精神疾病的治愈率,减轻社会各方面的负担。 一、材料与方法 资料取自我院1968~1988年间住院的精神病病人26425例,采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样比=0.04,K=l/0.04=25),抽取样本1057例,剔除无参考价值病例37例,有效病例(应答率)1020例(96•5%),样本具有代表性。按统一表格,以分组、划记(将调查资料按项分别列入整理表内,用划“正”字记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资料整理。调查以病历为主,对记录不清的项目进行了核实,资料具有可靠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精神病病人的年龄、性别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的关系(表1)从年龄分析,本组病人中,以21~30岁年龄组居多,共413例,其中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发病者381例,占本年龄组的92%。这是由于青年时期心理变化多,面临升学就业、恋爱婚姻、工作学习等问题所产生的社会应激因素较多,精神负荷较重,川特别是“”期间,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环境不适应、以及返城后工作得不到及时安排所造成的压抑心理有关。从性别看,本组病人女性高于男性,但差异无显著性(尸>0.05)。31一40岁年龄组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尸<0.01)。造成这一

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2)

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2) 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篇二 《环境心理学在老年人室内居住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65岁老人的数量正在快递的增长,而超过85岁的老人人数增加更快。因此,老年人群体在社会总群体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老年人设计也应成为设计行业的主流。文章从环境心里学的角度,分析了老年人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基本特点,以试图为角度为老年人提供一种更加舒适、安全、怡人的室内居住环境。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老年群体;室内设计 环境心理学就是研究环境和人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应用社会心理学学科,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它是从心理学和行为知觉的角度,分析人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活动、反应及人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了解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解决个体因环境而产生的各种行为活动问题。不仅满足室内居住环境的使用性,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使用者对于居住空间的心理需求,从而对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产生影响,并给予视觉上、心理上乃至行为上更具享受性的室内环境。 1.老年群体的基本心理和行为特征 1.1老年人自卑心理特征分析 在生活中,老年人经常会产生一些心理负担。例如由于常年遭受疾病困扰因而担心会给自己的儿女带来生活上的负担,或是因为自己年岁以高,身体各部分技能都有所下降,有些以前做的事情现在就力不从心,因此渐渐的心里产生了自卑感。随着长时间的消极心里积淀,最终发展成精神抑郁、性格孤僻,成为脱离社会的群体。 1.2老年人虚荣心理特征分析 虚荣心里的产生,多半是来自于自尊心比较强的老年人。他们一生希望收到他人乃至社会的尊重和重视,时间久了,在心理上表现得十分好胜、固执、自我。

教育心理学论文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引言 校园环境绿化是师生感官与精神的综合体验,优秀的校园绿化能体现一个大学的精神与文化。井冈山大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大学,校园规模不断扩大,校园绿化也不断更新。本文结合井冈山大学的校园绿化现状,用环境心理学的生态知觉理论探讨师生的行为心理与校园绿化 环境的关系,为校园绿化设计提供借鉴。 2相关概念 2.1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心理学前沿学科,主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表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1]。 2.2大学校园景观绿化设计 “校园”源于拉丁语“campo”,意指一块连绵不断的绿色场地[2],特指学院或大学,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传统教育出现文人园,哲学家们在露天场所公开讲学,例如柏拉图就在雅典城内开设讲堂,园内有供散步的林荫道、树木、凉亭等,这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雏形。随着时代变迁,大学的发展,目前广义的大学校园景观绿化设计,不仅指校园户外景观范围内教学区、办公区、宿舍生活区等范围物质环境,还包括校园空间氛围、场所精神等非物质环境。 3环境心理学国内外研究概况

3.1国外研究概况 关于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关系的科学研究始于一百多 年前,其最早的名称提出者是纽约的普洛尚斯基 (ProsesJ.Gibson)创立的,知觉是一个有机整体过程,人感知到的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的孤立的刺激[4]。在生态知觉理论主要有三重含义,第一:将为它的使用者群体提供便捷性,需要能方便地到达它所在的位置,因此一般人都有走近路的习惯;第二,环境对象要有明确的意义,是由环境的物质特性直接显示出周围人群所需要的功能意义,这就是场所精神;第三,要让使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比如依靠性让使用者感受安全。 4.2.1走近路 走近路习性是一种行为现象。生态知觉理论认为人们在目标明确或有目的的移动时,只要没有障碍物阻挡,总是倾向于选择最短路径,只有在伴有其他目的时,如散步、闲逛、观景时,才会信步任其所至[5]。在校园内这种抄近路也到处可见图1~

环境心理学在图书馆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环境心理学在图书馆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图书馆所用的灯具与大型办公室、甚至展厅等类似,从使用上大致可以分为局部强调性照明,除了用于整体的浏览外,颜色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环境心理学在图书馆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从建筑分类来看,除了我们每天必须居住的居住空间建筑外,我们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公共建筑,一个公共建筑的设计是否成功,主要看它各个功能分区的划分,与流线的设计,只要人们能够在这个空间内感觉到使用很方便,心理感觉很舒适那就是一个成功的公共建筑。一般图书馆都是作为一个高校的标志性建筑,是一所高校向社会以及其他学校交流的一个窗口。接下来我就从图书馆的各个设计方面结合环境心理学的概念来具体分析一下。 在现代社会中,植物景观不再是仅仅局限于经济实用功能,美丽的、令人愉悦的植物景观,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人们最求美好事物的心理需求。单株植物拥有属于它的形体美、色彩美、质地美以及季相变化美等。丛植、群植的植物能够通过不同的形状、线条、色彩、质地等要素之间的相互组合以及正确合理的尺度,搭配不同绿地的背景元素与铺地的地形建筑物、小品等,不但能够美化环境又可以为景观设计增添独有的色彩,能够使人在审美的同时调节情绪、陶冶情操。在图书馆周围的绿地中可以通过植物设计来达到

上述要求。 植物设计能够很好的服务于人的私密生活空间,是创造人的私密空间的最好的自然因素。在考虑人对私密性空间的需求时。建筑设计师并不一定就要设计一个彻底闭合的空间,但在空间属性上要对空间有较为完整和明确的限定。分散排列的绿树或者布局合理的绿色植物屏障就能够很好的提供给人们一个私密空间。在完全由植物所营造的静谧空间中,读书、静坐、交谈等无疑是一件一位舒适享受的事,沉稳的特征、离心的理念,在性格上偏重于互相距离较小或不进行交流的特点。在这样的绿地中,人们总是希望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周围环境的刺激、保证每个人的个人空间和人际距离不受侵犯。因此,在植物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空间属性与人的关系,从而使人与环境能够达到最佳的融合状态。 图书馆内部环境的规划和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读者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内部度过的。因此,图书馆内部的绿化设计便显得尤为的重要,用“图书馆像花园”这句话来形容图书馆的学习环境十分的贴切。设计师可以选择一些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树木花种放置在图书馆中,比如吊兰、巴西木、铁树、虎尾兰和冷水花等,这些树木花种不但能够对污染性的空气进行有效的净化,而且还可以形成为一种有效的制止图书馆内空气的污染的绿色屏障。

环境心理学调研参考论文

环境心理学调研参考论文 推荐文章 犯罪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热度:人格心理学论文参考热度:心理学毕业论文参考范文热度:色彩心理学论文参考热度:有关二级心理学考试论文参考范文热度: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调研参考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环境心理学调研参考论文篇1 试谈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 [摘要]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影响着风景园林设计者对于环境的设计与评价,是高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重要辅助课程之一。本文通过总结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的特殊性,试图探索适合该专业的环境心理学教学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环境心理学教学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等多领域,因此有着众多的别称(如人类生态学、生态心理学、环境行为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等)。 [1] 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心理认知,而心理影响着设计的表达。因此,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环境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环境心理学的基础之上。风景园林涉及城市规划、美学、建筑学、文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多专业融合是其显著的特点。作为风景园林的学生和从业人员,园林设计与工程固然重要,但是任何设计都是为人服务的,没有将环境使用者的心理研究透彻,其职业生涯也无法走的更远。因而,环境心理学

园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园林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研究

园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园林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研 究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渴望,园林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园林设计不仅要求满足审美和功能需求,更要求融入环境心理学理念,提升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品质。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为园林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本文旨在探讨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以期为未来园林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意义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改善环境来影响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在园林设计中,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设计师更好地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心理预期,创造出更加舒适、安全、富有吸引力的园林空间。此外,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也有助于提高城市环境的品质,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宜人的生活环境。 三、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探讨如何运用环境心理学原理优化园林设计,提高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满意度。具体研究问题包括:如何运用环境心理学知识优化园林空间布局?如何通过环境心理学理论指导植物配置设计?如何借助环境心理学研究方法评估园林设计的有效性?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环境心理学和园林设计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成果。其次,通过实地调查,收集不同类型园林空间的使用情况和用户评价,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成功与失败案例背后的原因,验证环境心理学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效果。 五、研究步骤 1. 文献综述:收集和阅读有关环境心理学和园林设计的文献,了解相关研究进展和成果。 2. 实地调查:选择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园林空间进行实地调查,收集使用者和周围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分析人们在园林空间中的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 3. 案例分析:选择成功的园林设计案例,分析其设计理念和手法,探讨环境心理学理论在其中的应用;同时,选择失败的案例,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揭示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 4. 结果与讨论:整理和分析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所得数据和资料,阐述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提出优化园林设计的建议。 5. 结论与展望: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和贡献,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 六、未来发展方向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六篇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六篇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范文1 环境心理学是讨论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阅历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还特殊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两者之间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环境心理学需要转变基本概念和讨论方法滞后的现状,重视组织、社区和文化意义上的跨学科开放性讨论,加强国际沟通和合作。由于以往环境心理学讨论没有充分体现跨学科讨论的特点,没有充分发挥多学科讨论的优势,所以环境心理学不应当被单纯看作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更需要看作是关于人、环境、行为的跨学科讨论领域。很多环境问题本质上是行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问题,它们分布层次包括个人、家庭、公司、工业和政府部门等,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社区的环境心理学讨论,在方法论讨论原则上必定受制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和民俗等影响,需要吸纳与整合多个交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观点,如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建筑学、信息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学等。当代环境心理学讨论不应当只在个体水平,更应当在区域性社会组织和文化水平上考虑人的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在更开阔的视野上辨别和澄清讨论环境问题的心理学问题、概念、模式和讨论方法,制造多学科的“思想合作”和“讨论梯队”,应当意识到解决区域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单单靠心理学的作用是特别有限的。因此,环境心理学家应当广泛开展国际间、多学科间的讨论,为环境政策的制订供应理论支持。 环境心理学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心理学于20世纪60年月末,在北美兴起,继而在世界其他地区快速地传播与进展,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讨论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月,才从发达国家引入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开头在建筑学等学科内从事相关讨论,从而引起其他有关学科人员的广泛爱好和关注。 其次,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讨论,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在环境心理学中,“行为”不仅包括可观看到的活动和活动模式,还涵盖知觉、认知、思维和情感等心理过程;“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物质环境。 第三,具有浓郁的多学科性质。例如,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性、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规划、环境爱护、人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生态学等,正是这一多学科交叉的性质,使它具有多种名称,它究竟属于心理学的分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还是属于环境学或是生态学的分支也争辩不休。 第四,以实际现场为主。几乎全部的讨论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方案用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其基本理论和内容都来源于实际讨论,并采纳来自多学科、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讨论方法。 2 环境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环境行为心里学-广场分析

【论文摘要】在现代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城市广场已经是现代城市当中城市居民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交流、娱乐场所,而且是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广场不仅展现这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展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广场设计应以城市居民为中心,要以人为本,达到广场的人性化。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以人的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为主题探讨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城市广场人性化行为轨迹行为空间 【正文】 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休闲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形式,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娱乐、漫步、用餐、或观察周围环境的场所。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城市为了追求广场的规模和数量,开始盲目的建设广场,而不注意城市自身的环境状况出现了:广场过大,而无人观赏,而且没有人可待的地方。让人感到空空旷旷的,或者说不像广场。诸多的现象是因为设计者没有以广场的作用及人的需求去设计一个广场。建设一个广场的目的就是为本城市本地区的市民服务的,广场吸引不了市民,得不到市民的赞扬,广场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环境心理学与广场的发展 史书记载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所使用的场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进人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城市时期,而现代城市广场则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由此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广场,有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休闲及娱乐广场、交通广场等等。 不同功能类型的广场最终目的都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娱乐场所。一个广场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广场的使用性,在现代的广场使用的现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场让人感到过于空旷,甚至在广场当中有机动车辆行驶,人在广场中活动没有一定的安全性。根据人的环境心理学,广场和人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关系:一方面人在广场中起主导作用,成功的广场设计都是为人——使用者服务;而另一方面,广场环境又会限定人,它是人获取信息刺激的来源,人们正是在使用和感受广场空间环境的同时,综合各种环境信息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对环境做出判断和心理评价,进而以自己的行为对其做出反应。因此环境心理学是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也是一个好的城市广场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环境心理学使广场设计不断地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

环境对人心理发展影响1500字

环境对人心理发展影响1500字 篇一:影响人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心理发展的因素首先,我们先了解人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又称心理发育,包括动作(行为)、言语、认知、情绪、人格和社会适应性方面。影响人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一)遗传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没有从遗传获得的机体,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 2.遗传的意义 (1)遗传素质是人心理发展的生理前提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2)遗传素质对人的心理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作用不同个体之间在遗传素质上是存在着客观差异的。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3)遗传在人的心理法阵的作业是不能夸大的 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并不会转化为现实④在正确分析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同时,要反对形形色色的遗传决定论。在遗传决定论者看来,人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如同他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得来的,教育和环境对其是无能为力的。即是说,人们的遗传素质决定着一切。遗传决定论者完全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人的发展,否定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贬低教育的巨大作用,是极

环境心理学概论

环境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心理学简介 (一)定义 a)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是有关人类研究本身问题的知识。心理学源于 西方的哲学,西方哲学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希腊。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 德等人始,哲学家都把“心”的探讨视为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 b)Psychology一字系由希腊文中psyche与logos两字演变而成,前者意指“灵魂” (soul),后者意指“讲述”(discourse),两者相并意指:心理学是阐释心灵的学问。 c)直到十九世纪末叶,因受生物科学发展的影响,心理学脱离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 立的科学。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 理学开始被列入科学的范畴。 d)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科学(中间科学、边缘科学),属思 维科学(包括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基础性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应用性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犯罪心理学……)。 (三)心理学五大理论 ?行为主义(behaviorism),系由美国心理学家华森(John B. Watson,1878~1958)在1913年所创立。华森氏认为,科学心理学只限于由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即研究能够由别人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分为早期的激进行为主义(radical behaviorism)和后来的新行为主义(neo—behaviorism)。其基本理论为刺激—反应理论 ?精神分析论(psychoanalysis),系由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洛依德(1856~1936)在1896年所创立。该理论以人的潜意识为基础解释行为的内在原因,《梦的解析》被誉为改变人类历史的书,主要应用在动机和人格的研究和心理治疗。 ?人本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系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与罗嘉思(Carl Rogers,1902~1987)在五十年代所创始。人本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生物还原论的思想,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等,主要理论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 ?生理心理学(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生理心理学以生物学的知识为基础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做出解释。主要研究脑功能的定位、心理免疫学和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对认知历程的科学研究。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看成信息加工的过程,主要研究人的认知功能的脑机制、认知与神经系统活动的关系、脑发育与认知功能的发展等

环境心理学

2005-2-1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特点和研究内容[转载]室内设计随笔83 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特点和研究内容 (一)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特点 环境心理学将环境― 心理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又较其他心理学分支更侧重于应用研究,这两个特征使环境心理学在方法论上体现了多样件、灵活性和首创性。环境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法、观察法、测验法、相关法、实验法、现场研究等。对于不同环境条件下人们心理状况的分析可采用调查法,调查的项目包括环境现象信息、态度、价值和情感的信息,同时还包括个体生活和工作环境诸方面的真实情况:调查对象的选择可随机取样,也可有意抽样、混合抽样等等。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被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及其个别存在形式,进行长时间的感知,这可用现代仪器记录( 如录像、录音等 )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测验法经常采用问卷式,即编制调查表,由被试回答。相关法是心理学中常用的方法。由于某些社会道德和伦理的原因,不能进行实验,就可用相关往来处理,环境心理学家往往利用相关度来预测人们行为的发展趋向。实验法要求比较高,一般可设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许多环境变量和心理变量之间的关系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进行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现场实验是针对这个局限性而改进的方法,它能使研究者了解在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反应情况,并在模拟现实环境背景下来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由于每种方法都有其优势和缺陷,实际研究中人们往往同时并用几种方法。 作为一门边缘性和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具有多学科性的特点。它要从许多母学科中汲取某些知识。例如,认知地图的研究要从格式塔心理学中汲取营养,环境― 行为研究要借鉴行为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儿童行为的研究则依赖于皮亚杰的理论……因此,环境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物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关系非常密切。 据此,有的心理学家认为环境心理学实际上是对所有的心理学研究提供—种特殊的观点和研究思路,它对所有的心理学分支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环境心理学与社会学、工效学、生态学、人类学、园艺学、建筑环境控制学、环境保护与监测以及城市规划也有一定的联系。环境心理学可以说是“人类和环境关系”这一大学科中的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发展势头一直看好。 作为一门应用性心理学科,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劳动者以积极的情绪、熟练的技术掌握和改进操作方法,防止生产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在人—机信息传递中,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避免单调、紧张、焦虑等环境不适反应。开展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十分明显,社会的需要正是它在近年内蓬勃发展的主要动力。

环境心理学与校园环境浅述论文(2)

环境心理学与校园环境浅述论文(2) 环境心理学与校园环境浅述论文篇二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导识设计》 【内容摘要】文章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环境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校园导识系统的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尝试以环境认知理论为依据,对现代校园导识设计进行改良实践,希望以此提高高校校园导识系统的实用性,并为校园导识设计者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环境认知理论高校校园导识设计 随着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不断成熟,设计师对环境心理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这使环境心理学这一应用学科成为环境艺术设计者解决环境设计问题的有力工具。另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新兴的校园建设中,仓促规划和施工使多数高校环境设计在设计形式上有恢宏的气势,却给使用者和外访者造成了许多不便,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高校校园导识系统的设计问题。在新建校园环境中,如何更好地进行规划与设计,如何在校园导识系统设计细节上体现校园环境文化以及功能上的优化,是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将环境心理学运用在导识系统设计中,目前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对于平面设计师而言,在进行校园导识设计的同时,如果能够考虑到导识系统在其所属环境中的重要功能,将大大提升导识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系统性。 一、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概述 1.环境心理学的定义与特点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和环境互相作用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其所涉及的领域较宽。根据众多研究此领域的学者所做的研究来看,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心理系教授保罗·贝尔对环境心理学做的定义是较为合理的,“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整体科学”。作为研究环境以及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环境心理学,它最初是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发展演化而来,其核心是

环境心理学方面论文

环境心理学方面论文 论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现状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于20世纪六七十 年代在美国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是一门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心理 学前沿学科。环境心理学主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环境各方面的相互 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1] 。 一、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有关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关系的科学研究始于一百多年前Gulliver, 1908;Trowbridge,1913。19世纪,心理学家研究了人对声、光、重量、压力等环境刺激 的知觉,但由于行为主义的主导地位和对学习过程的强调,当时的研究倾向于把环境事件 看作强化程序和儿童经验。20世纪40年代,少量关于环境和行为联系的研究出现,其中 包括行为地图、环境认知地图和城市社会学Moore,1987。不过,这些并不完全是对环境 和行为相互作用的最充分的研究。最早转向对环境和行为系统研究的人是费斯廷格Festinger、沙赫特Schachter和贝克Back,他们研究了环境设计因素对学生社会关系发 展的影响 [2] 。 20世纪50年代,这个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勒温Lewin,1950把环境定义为决定行 为的一个关键因素。尽管他强调的主要是社会环境,但是人们还是会经常谈论到他的理论 对于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同一时期,勒温的学生巴克Barker等人对环境和行为的关系进 行了系统研究,把勒温的行为公式:B=f PE 即人的行为是人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 果和“生活空间” life space 等心理场论field theory 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生态心理学研究范式,从而启动了最初的环境心理学研究[3] 。霍尔Hall,1959,1966的空间关 系学主要研究如何使用空间;此外还有针对拥挤的效应的研究Calhoun,1962,1964,以及20世纪60年代城市规划师林奇K.Lynch对环境认知和城市表象的研究。这些研究促进了 大量关于人和环境关系的研究。同时还有一些对空间行为、精神病院设计以及其他环境— 行为关系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建筑师与行为科学家也开始了长期的合作,目的是设计出对人的某些行为功能有益的 建筑。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开始遍及全球,而对知觉和认知的其他研究也在环境心理学中扮 演了重要角色。随着人们对能源使用和自然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的加强,越来越多的研究 者开始寻求方法以改变人们破坏环境的行为。1961年和1966年,美国犹他大学举行了最 初的两次环境心理学会议,1968年,代表美国研究潮流的环境—行为学术组织——环境设计研究学会EDRA成立。同年,纽约市立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环境心理学博士点。1970年, 伊特尔森W.Ittelson和普罗夏斯基H.M. Proshansky等人合编的《环境心理学》正式出版,这也被学界认为是环境心理学诞生的标志。第一批环境心理学的杂志如《环境和行为》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创刊。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届国际环境保护

建筑设计心理学论文

建筑设计心理学论文 建筑属于一种具备强迫性的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的是,建筑是在固定的时间以及固定的场所让人视觉可达。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建筑设计心理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建筑设计心理学论文篇1 浅析建筑心理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1993年底全国城市总数达到570个,是1978年的3倍。在此关键时期,开展建筑心理学研究应用,在城市建设中少走西方国家的弯路,很有必要。我国国情、民情与西方不同,迫切地需要有我们自己的建筑心理学研究作为指导,以使我们的设计符合中国国情。对于建筑学专业,要从综合的环境看待本专业的地位,看待它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用其他专业的研究成果充实建筑学。尤其要熟悉我们的人民,关怀我们的人民,了解他们的基本心理和环境行为,尽职尽责地为他们服务。 建筑心理学在建筑学领域引起重视的时间不长,处于童年的建筑心理学正推动着建筑学的革新。1981年华沙宣言指出:“建筑师的责任必须包括对他所工作的环境的考虑,并有义务去保证他的工作能为社会环境协调做出贡献。”这足以说明建筑心理学在世界范围的影响。 塔式心理学强调的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在对建筑心理进行分析的时候是从整体性出发的,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从整体上回顾方案所包含的所有信息,从宏观的角度上建立“人――环境――建筑”的塔式思考框架,作出完整的判断来回应各种因素。 建筑具有强迫性 建筑是一种凝固的艺术,也是带有强迫性的艺术,建筑存在于人们生活的任何意识范围之内,不像是展览馆里的艺术品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 所以,建筑师也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家,建筑是设计给人用的,所以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的这些特性,要分析使用者对建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和反应,建筑师对建筑心理学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和自我体

环境设计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环境设计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一、引言 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建筑、景观、室内设计等多个领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于环境设计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本文将对环境设计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毕业论文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参考。 二、提升人们对环境设计的认知 1. “环境设计的定义和范围”(Smith, 2008) 该文献介绍了环境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阐述了环境设计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2. “环境设计对人类行为的影响”(Johnson, 2012) 该研究通过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探讨了不同环境设计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为设计师提供了指导原则。 三、环境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1. “环境心理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Lee, 2015) 该研究深入探讨了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设计之间的联系,提出了基于环境心理学原理的设计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验证。 2. “可持续性设计的实践与探索”(Green, 2010)

该文献介绍了可持续性设计的概念和发展趋势,探讨了可持续性设计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作用。 四、环境设计的创新技术与工具 1. “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Chen, 2017) 该研究论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前景和优势,并介绍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设计工具和软件。 2. “智能化建筑系统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Wang, 2019) 该文献重点介绍了智能化建筑系统在优化室内环境和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应用案例,并讨论了其发展趋势与挑战。 五、环境设计的案例分析与评估 1. “某商业空间的环境设计案例研究”(Li, 2016) 该研究通过对某商业空间环境设计的详细分析,探讨了设计策略和效果评估,对设计方法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2.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与社会效益评估”(Zhang, 2018) 该文献基于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评估了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对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效益的影响,为公园景观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六、结论 通过对环境设计领域相关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到环境设计的重要性和研究热点。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

环境设计心理学的时代背景

环境设计心理学的时代背景 大家一致公认,1960 年是环境心理学这一新研究领域的成形之年。以下三个时期的划分可为我们提供一个时间框架,以帮助我们理解环境心理学发展的整个历程。 环境心理学的前历史时期 (1960年以前) 在19世纪末,虽然实验心理学仍处在一个未成熟的阶段,但是一些学术带头人像费希纳和冯特就已经开始强调物理刺激在认知研究中的重要性。与此向时,在社会学研究方面也有相似的情况,出现了很多涉及居住在伦敦的穷人的恶劣生活环境的研究。之后,芝加哥大学人类工效学研究院做的有关城市生活的一些研究表明,社会- -自然变量在解释与居住质量方面相关的问题时有着重要的意义。自然因素(如气候、温度、海拔高度或者上地面积等)的影响是经典的研究对象,德国的海尔帕赫(w . Hellpach)在其20世纪前十年间所做的开拓性研究中就涉及到了这些内容。 完形学派的发展通过用整体概念来解释行为的思考方式使得情况发生了一 个质的飞跃。 完形学派的两个追随者一布雷斯威克(Egon Brunswik)和勒温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中扮演了起决定性作用的角色。扣雷斯威克在1943 年提出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并且在其“布雷斯威克透镜”模型中强调了在构建对环境的知觉中个体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勒温强调了人们为能在“生命空间”自由走动,而拥有的对外部环境的内部描述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他对巴克(Barker)的影响,使其在寻找建立环境心理学的起源时,有一个值得仔细思考的原型。

20世纪30年代,在芝加哥西部电子的霍桑工作组开展了一项在心理学界非常著名的经典研究。这项研究考察厂灯光及其他环境布置方面对人们行为产生的影响。尽管当时研究结果主要是研究劳动与组织心理学的专家们感兴趣的焦点,但在后来的研究中又引起了与环境布置有关的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兴趣。比如,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的重建时期就开展了许多以问卷为研究手段的研究。这些研究成功地影响了应如何构建房屋以便更好地利用自然光源的法定标准。 20世纪40年代末及20世纪50年代,许多为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建立框架工作的学者们纷纷涌现出来。1947 年,巴克和菜特(Wright)成立了中西部心理领域研究站,由此产生下环境心理学的另一个别称叫生态心理学。与此同时,托尔曼有关认知地图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点在城镇规划者欧斯蒙(H ,Osmond)做的有关如何通过摆放家具来增进或减少同住在一间屋子里的两名被试之间的交互影响作用的研究上作中便可体现出来。在这一时期,霍尔(E. T. Hall)出版了他的书一一《沉默的语言》(The SalientLanguage),书中描述了在不同文化中,空间是如何被利用的。索默尔(R·Sommer)将其研究构思定位在“人际空间”上。在欧洲,李(Terence Lee)在剑桥大学的《城郊研究》,上发表了他的博士沦文。这些研究都处在是或不是环境心理学的十字路口上,因为他们都是在下面将介绍的时期中,引导环境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走向更强的奠基之作。 环境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1960-- 1980) 在这一时期,环境心理学得到巩固并在心理学领域中被看作是有其自身地位的一门先进的学科。在现实社会及社会科学中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特别是在美

基于环境心里学的大学生寝室研究

基于环境心里学的大学生寝室研究

《环境心理学》期末课程论文 题目:基于环境心里学对大学生宿舍设计的研究 院所:生态学院园林园艺研究所 班级:园林111本 姓名:项伟栋

质量参差不齐,国内宿舍普遍功能相对单一,空间环境一般,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供学生睡觉为主的简单空间。 二.大学生的行为心理特点 作为同一年龄段上的人自然具有行为心理上的共性,然而,学生由于性别、年龄、生活背景的差异,必然在行为心理特点上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大学生普遍具有渴望交往的意愿,同时希望体现个人特色,而有些人则喜欢离群索居;相对于司空见惯的事物,多数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他们更趋向一种能带来刺激感受的信息与生活体验。 在环境、心理与行为的动态关系中,人类只有通过认知环境,才能从环境中获得指导行为的方法,而环境必须通过人的认知与感受,才能验证它存在的合理性。 2.1交往性 大学生一般都比较喜欢表现自己,乐于与别人交往.集群生活可以更好得培养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更好得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引人注目。比如喜欢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很想与同学进一步交流. 2.2独立性 大学生一般区别于中学,课后时间较多。每个人几乎都有很多的课外支配时间,这时候就需要独立的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想让别人发现的小秘密。多数大学生摆脱了他们早已厌倦的、父母的唠唠叨叨,远离家乡进入大学,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做主,过上了真正的独立生活,这无疑为独立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因此,大学生自理能力明显增强,独立意识进一步发展,独立意识

由个体性独立向社会性独立高一级水平发展,由自立于家庭、自立于伙伴向自立于社会过渡。2.3新鲜感 作为新世纪的年轻人,或多或少都有对新鲜事物的新鲜感,追求新事物。对于墨守成规,千篇一律的东西往往都会感到厌倦。比如到一个新鲜的环境,从高中宿舍到大学宿舍,如果还是同样的宿舍环境,就会感到厌倦,从而降低他们的积极性。 三.从实例分析丽水学院宿舍设计 3.1走廊设计 丽水学院走廊设计一般采用长廊式,传统的长廊式学生宿舍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一条长长的走廊,串起一间间的房间,几个楼梯、集中式的卫生间。但丽水学院好多宿舍改进了设计方案,一般是每间宿舍自带一个卫生间和阳台,优化了环境条件。长廊式走廊有缺点也有优点,首先其典型的砖混结构形式使其具有造价低廉,施工方便的特点。其次是便于管理。再就是利于同学之间交往,同层宿舍楼住宿的人多,联系比较方便。缺点是走廊两侧均为寝室,居住人数多,人员来往频繁,声音嘈杂,对室内干扰较大。只有一个朝向,而且由于两排房屋并列相对,无法开门开窗产生穿堂风,采光和通风都大大低于外廊式住宅;由于走廊内设,没有天然光照明,因此过于黑暗。3.2室内居住空间设计 居住空间首先要满足起码的功能要求——采光、通风、合适的尺 度、方便安全舒 适。其次居住空 间作为学生停留

心理学论文3000字论文

心理学论文3000字论文 篇一: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 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 摘要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 未完全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他们不停地思考,选择和探索,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所以,正确的自我心理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比较法、经验法、反省法来认识自我,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学会完善自我。 关键词:自我分析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心理问题正在变得日益突出。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让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社会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当积极的分析自我个性,处理好自我心理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正确认识自我有助于我们心理健康的成长。所以我本着“分析自我,展望未来”的主题对自己的性格进行分析。 一.自我分析 (一)性格 我认为:我还是比较热情开朗,很容易和他人交往的。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不会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时,也很能和对方聊得来。在集体中倾向于承担责任和担任领导。智力水平还行,思维非常敏捷,头脑算灵活,学习理解能力可以。情绪比较稳定,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一般都能比较沉着地应对,但遇到重大挫折时,或在紧急情况下,也可能会有一些情绪波动。不能能较好地协调自己

环境心理学文择

环境心理学 环境0行为研究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 23.1 环境心理学0环境0行为研究简史 23.2 环境心理学的主要取向与认识论 23.3 环境心理学0环境0行为研究的主要研究课题 23.4 环境心理学0环境0行为研究之批判 23.5 实例讨论 23 23.1 环境心理学0环境0行为研究简史 简言之,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hchology)就是一门关心人与环境之间互动与关系的学科(Proshansky, 1990).但是,环境心理学所代表的研究领域其实十分庞杂,由於相关学者来自各种不同的学科领域,研究重点各有不同,因此也有不同的称呼,例如环境心理学,建筑心理学,行为地理学,环境0行为研究(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research),人与环境关系研究(people-environment relations),环境社会学,生态心理学,社会生态学,环境设计研究,使用者研究等等.一般较通用的称呼有环境心理学,环境0行为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研究等. 环境心理学的关切其实可以追溯到这门学科建制化以前,建筑学,地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例如关於环境知觉的研究受到德国於廿世纪初期发展的完形(gestalt)知觉理论影响,代表人物包括Max Wertheimer, Wolfgang Kohler, Kurt Koffka等.完形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一种天赋倾向,就是将其知觉世界组织得越简单越好.他们强调,人们必须决定在知觉范围里,何者会突出於背景之上而构成清楚的图形.人们会藉由各种方式从背景中确认图形,例如相似性或空间上的接近性,或者将对称,连续,以及与知觉领域中其他部份形成对比的物体排列视为图形. 后来的知觉理论,如Brunswik提出的透镜模型(Lens Model),比较接近今日环境心理学家所使用的知觉参考架构.在Brunswik的理论假设里,在建构对环境的知觉时,人类扮演非常主动的角色,我们依赖过去的经验,使每一刻接收到的讯息都有意义.我们从外界获致的感觉线索未经处理,其中包含有错误,也容易令人误解;因此,感觉讯息必须与过去经验相合,才能有效据以评估外界的真实状况. 环境心理学也可以回溯至社会心理学,其中以Kurt Lewin为著.他将完形的观点带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个人的感受和行为是由当时他察觉到的世界中,所有事物彼此之间的牵引力所决定的.Lewin称这些影响为心理事实,并且共同组成了所谓的生活空间.心理事实可能在个人身上引发正向与负向的引力,但也有中性的心理事实.个体在生活空间中受到正向和负向力的交互作用而被推拉,其行为的方向则是要消除互相冲突的力所造成的紧张.Lewin相信,个体对环境的内在表徵是决定生活空间中之移动的关键因素.亦即个体基於自己的想法,而在心中所描述的环境,比实际上存在的环境更会影响他的行为.不过,这种内在表徵终究与个人对物理环境的知觉有关. Lewin的两位学生Roger Barker和Herbert Wright创立了第一个专门探讨人类行为如何受现实世界之环境影响的研究机构,即1947年成立於堪萨斯州奥斯卡路萨镇的中西心理学田野研究站.Barker和Wright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