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

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

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篇一

《精神病与环境心理因素的关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急剧变革,都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这一点已被国内外许多专家所承认。作者通过对1020例住院精神病病人的回顾性调查,进一步探讨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使人们从社会学角度重新估价精神疾病,并从护理角度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以提高精神疾病的治愈率,减轻社会各方面的负担。

一、材料与方法

资料取自我院1968~1988年间住院的精神病病人26425例,采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样比=0.04,K=l/0.04=25),抽取样本1057例,剔除无参考价值病例37例,有效病例(应答率)1020例(96•5%),样本具有代表性。按统一表格,以分组、划记(将调查资料按项分别列入整理表内,用划“正”字记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资料整理。调查以病历为主,对记录不清的项目进行了核实,资料具有可靠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精神病病人的年龄、性别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的关系(表1)从年龄分析,本组病人中,以21~30岁年龄组居多,共413例,其中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发病者381例,占本年龄组的92%。这是由于青年时期心理变化多,面临升学就业、恋爱婚姻、工作学习等问题所产生的社会应激因素较多,精神负荷较重,川特别是“”期间,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环境不适应、以及返城后工作得不到及时安排所造成的压抑心理有关。从性别看,本组病人女性高于男性,但差异无显著性(尸>0.05)。31一40岁年龄组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尸<0.01)。造成这一

差异的原因与妇女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地位易受挫折有关。我国文化受男尊女卑礼教的影响,妇女处于从属地位,精神上易受压抑,在某些农村地区还有一定影响。建国后,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有明显改变,特别是城市,在这种新情况下,妇女肩负家庭和社会工作双重责任,社会责任和心理负荷重,造成的社会应激有关。

2.精神病病人居住地区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的关系(表2)表2可见,精神病病人的居住地区为城市高于农村,前者是后者的1.5倍,与国内有的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资料一致。〔3〕这是受社会环境、生活工作方式不同的影响,如城市工业发达、噪音大、公害、工矿企业中的不良劳动环境、睡眠节律频繁变动、集体宿舍中单身职工的互相干扰等,都会涉及人们的身心健康,川使人们长期生活在紧张状态中所致。此外,与社会政治上的动荡,如“”期间被隔离审查、揪斗的人城市远比农村高,使人们恐惧紧张有关。

3.精神病病人的职业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的关系(表3)表3可见,无职业者因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发病329例,占43.57%,其中以从事家务者为多,发病212例,占28.08%;工人因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发病235例,占31.13%;农民因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发病129例,占17.09%。显示无职业和知识层次较低人群社会环境心理因素所致发病多.与国内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资料基本一致。这与物质环境差,经济困难所造成的心理负担大,社会应激多,影响精神功能有关。二2三4•755例精神病病人因社会环境心理因素致精神病的诱因(表4)在调查的1020例精神病病人中,发病诱因为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的有755例,占本组资料的74•02%。其中以邻里同事纠纷占第一位(20.29%),显示了新型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家庭纠纷占13.33%,居第二位,其中以夫妻不和发生的纠纷为多。此外,亲人病危、意外、政治上的动荡和经济上的变革,都会使人们焦虑紧张,精神受刺激而致病。本组资料中由政治所致发病的68例病人中,有51例是在十年动乱中,由于本人、亲朋、同事被隔离审查或被批判,使其精神受刺激超过了正常情感承受闺而发病。其次,恋爱婚姻受挫、工作学习不满意等,都可成为精神病病人的发病诱因。

三、管理对策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特别是对精神卫生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一般而言,引起人们的损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的精神刺激最易致病”。川丹麦苏辛格教授认为:“基因(精神病)+环境(社会环境)分表现型(出现精神病)”。[6j强调了环境因素对精神病的作用,本组调查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对精神病病人的管理,仅仅依靠医疗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依靠社会力量改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因素可以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因此,对精神病病人的管理必须改善社会环境,减少不良环境刺激对精神病的影响,从根本上防病治病。首先,要依靠社会力量,加强对精神病的防治工作。建议在基层(如居民委员会、学校、企事业等单位)建立卫生健康咨询机构,并通过广播、电视等途径,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指导人们适度劳动,合理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地应付紧张刺激。创造良好的、舒适的、安定的社会环境,把致力于劳动保护、家庭生活、文化娱乐、人际关系、行为习惯等咨询服务作为社会应尽的职责。其次是改善工作和家庭环境。对病人家属及有关单位、学校、邻居做好宣传工作,改变其对精神病病人的不正确看法,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感情,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这对精神病病人的康复至关重要。临床可见,一些精神病病人治愈后,满怀信心地走出医院,由于得不到单位的照顾和家庭的支持,有的不给安排工作,有的降职使用,使他们感到孤独寂寞,产生悲观和抑郁情绪,致使疾病复发而重返医院。病人自觉成了家庭的累赘、社会的负担,甚至产生轻生的意念。因此,要取得单位和家庭的支持,针对病人升学、就业、工作、晋升、工资、住房等具体问题,尽量给予妥善安排,使其感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为他们恢复正常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实行开放管理改善住院环境精神病病人急性期经治疗后很快缓解,大部分住院生活是处于恢复期,他们具有高级意向活动,生活愿望强烈,希望得到工作学习和正常人的待遇。而目前我国一些医院仍

为封闭式的管理方式,势必给病人造成不良的环境刺激,病人与社会隔绝,限制了自主行为,使其感到失去了往日的自由,增加恐惧、不安和烦闷心理,甚至形成住院综合征。对精神病病人的管理必须由封闭式改为开放式,这是精神科领域中当前巫待解决的课题。建议以省、市为中心,设立精神病病人开放管理中心,其房屋建筑、设施和环境都要适合开放管理的需要,配备精神科护理专家和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护理人员,通过实践总结经验,使开放管理不断完善。此外,应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对精神病病人的管理经验,尽快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目前,我国有的精神病院实行病房家庭化,川这也是开放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3.进行心理疏导改善心理环境对康复期精神病病人,不仅要注重物质环境的改善,而且要重视心理环境的改善。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针对疾病:通过与病人交谈,使病人了解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有关情况,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指导心理康复。针对情绪:精神病病人急性期缓解后,会产生一些想法,怕被人瞧不起,担心失去工作和家庭而忧心忡忡。护理人员应运用心理学知识,启发和安慰病人,帮助他们消除疑虑,以积极的情绪配合治疗。针对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较大,有些病人畏惧服药,还有些病人对用药不理解,怕“把神经麻醉了”,服药成为心理负担。护理人员应主动向病人介绍药物的作用与机理,讲解卫生知识,使其消除疑虑。针对职业与家庭:虽然这些问题护理人员很难解决,但可通过交谈,指导病人正确认识和处理矛盾,提高对各种不良刺激的承受能力。对各种因素造成病人的心理创伤,应从社会环境心理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针对病人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生活习惯、知识、阅历以及不同的气质、性格,因势利导,因人而宜,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调整病人的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康复,使病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篇二

《浅析住房室内环境心理》

住宅是和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环境因素。它对于人的家庭、生活

质量屯生活方式、健康水平、心理状态、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有深刻广泛的影响。从居住环境的三大目标(人与人的交往和社会关系;良好的居住质量;与自然环境协调)总体分析来说,在进行建筑平面布局时,各种房间的组合,室内家具,功能要求,大体上都有了初步的安排。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相继进入现代化住宅,这对室内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现代居住空间理论不再是以居住标准、卫生标准、大规模建造等问题为依据,而是以室内空间的大小和灵活多变的可能性;空间布局上的功能分区的合理性与明确性;多功能组合家具的可分割性;室内空间装饰及色彩的整体性、协调性、气氛情感情调的追求等多方面心理要求为重心。同时还涉及人与人交往、人与社会的关系,涉及历史、传统、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总之,居住空间环境要从更广泛、更全面、更科学的角度考虑,为人类创造优美的理想的生活环境,使整个社会和社区能够产生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家庭成员之间具有良好的相互关系及进步的生活方式,并能保持个人、家庭、社会各自的特点。起居空间(或是方厅、客厅)和卧室是生活居室的核心空间。人们一生大半时间在居室中渡过。过去在住宅设计中,只注意解决好外部的环境污染(隔声、隔热、防污染等),对室内人为的污染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各种现代化电器进入千家万户,势必打破住宅套型设计的陈旧格局。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应该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考虑,不能再单一地考虑盖个“盒子间”把人装进去就算完成了设计,而是要使居住空间除满足生理功能要求之外,还要使居住者在居室中得到休息,陶冶情操,从“家”这一环境中得到精神上的净化及升华,并能产生安全感和寻求自我尊重和对他人尊重的心态;寻求认识与理解,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现从居住环境心理学角度对起居空间做一初步探讨。

1 人的心理对环境的反应

人与住宅的关系比人与其他建筑的关系更加密切,因为人在住宅中有较多的自主性。可自由支配其中的一切,充分体现自己的意愿不受或者少受外界的干扰和限制。随着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的发展,人

们的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时,就会萌生高层次的心理要求。人的心理过程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应过程,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源泉。从居住环境角度看,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都属于存在的客观现实。人的一切心理现象,从简单的感觉、知觉到复杂的想象、思维、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都是对客观环境现实的反应。例如:房间的开与闭、冷与暖、明与暗、大与小、静与闹、亲与疏、轻与抑、衡与失、美与丑……等等,都是客观环境与人的主观评价相统一的概念。在不同地区、民族、气候、社会等条件下,人的生理、物质需要虽然存在着许多差别,但基本的心理要求都是相同的。现今生活方式的变化、文化技术的进步,对住宅的要求不再是简单栖身的庇护所,而是要成为在工作之余调剂精神生活,发展个人专长和爱好,从事学习、娱乐、社交等的多功能场所。我国现有的经济基础不可能为每户城市居民提供较宽敞、大面积、多居室的住宅。这就要求建筑设计者在当前居住标准上将建筑功能与心理因素在高层次上统一起来,让居住者能够参予设计,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要考虑人的感情、欲望、希求和理解,以满足住户千差万别的要求。在设计中创造出某种意境,赋予非生命的环境以“感情”,使人们在“感情”化的环境中,生理及心理上得到最大的满足和鼓舞。

2 起居室的环境特征空间开放性

起居室是住宅中的多功能房间,也是最重要的房间。它的功能要求主要是团聚、娱乐、会客、进餐、休息等,因此需要较为宽敞的空间。现代住宅中存在着节约用地,面积紧凑,房间有限等特点,针对这些现实问题,起居室的设计应小中见大,简单中有变化,一局限中有自由,封闭中见开敞,并使内(室内)外(自然环境)结合,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使人们摆脱心理压抑感,身心得到自由舒展和放松。另外,起居室又是主人经济、社会地位和个性的表露与象征,因此,设计中应以开阔、明快、热情、舒展、生机勃勃的意境为目标,赋予人们奋发向上的感染力。起居室在房型设计中,关键是要离散目前“盒子间”的概念,消除封闭感和压抑感,扩展起居室的空间开

放感,并通过改变空间形式来改善室内环境。空间的开放性,一方面可以从空间的组合变化布局着手,采用开敞布局,灵活划分的处理方法,通过空间的联系,房间大小的变化,错位的布置,空间上的流通,很自然地划分出不同的空间;另一方面可调动人们具有的心理尺度感、领域感、秩序感、装饰色彩心理、质感和美感能力,创造出理想的起居环境。从窗口、家具布置、色彩及空间序列上逐一分析。

2.1 窗口心理

窗户对起居室来说是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它不但在功能上满足采光、通风、室外视界、遮阳、空调等作用,而且又是防风、保暖、隔热、防止噪声干扰和保证主人私密性的必要设施。一般窗口设在人们入门的迎面处较好,因为人们具有迫光的习性,入门后往往面对窗口,视野透过窗户延伸至窗外,心理便会感到开阔和轻松。窗子又常成为借景的优美画框,人们通过它观赏窗外景观,歇息眼睛,消除疲劳,扩大空间感。并通过窗口追求自然回归以利于心理上的平衡。由此可见,设计中窗子的形状、位置、大小及比例对于创造优美观瞻、使用环境至关重要,并直接影响居住者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发展。

2.2 家具布置心理

家具有组织、规划和诱导生活行为的特点,可以充实和丰富居室环境的构成,烘托生活气氛。起居室的家具设计布置,应根据主人的文化、习俗、职业、修养及审美要求和室内活动内容、具体功能性质来选择家具类型。目前,小面积住宅的起居室多选择尺度小巧、舒适耐用的系列组合家具。由于主人的个性与爱好不同,因此在布置的家具内容和位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感受也不同。家具之间可能组成有机和谐的整体,逻辑序列较强,表现出良好的秩序感;也可能形成相互矛盾、混杂无序的随意排列,难以有秩序感。鉴于这些,起居室的家具采用低矮组合家具布置为宜,突出以谈话为中心的重点设计,排除和起居室功能无关的一切家具,增加室内空旷感,体现起居室的个性。在家具设计上要富于流线型;要有虚实相间、高低错落的组合秩序;并且布置合理,造型简洁,色彩宜人,与背景谐调有趣;这样不仅可以相对减弱空间拥挤感,还有利于培养人们的规整、有节律的生活习惯

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人们的居住心理空间获得充实和满足。

2.3 装饰色彩心理

色彩感是人类最普及的一种感觉,是环境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色彩的心理特点,就是色彩对人的心理状态、对人的情绪的影响。色彩象征力、主观感知力和色彩辨别力对人们生理和心理的舒适程度、身体的健康、生活的安全、工作效率的高低都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不同色彩表现出不同的好恶以及对它的心理反应,常和人们的生活经验、利害关系以及由色彩引起的联想造成的,也和人的民族、年龄、素质、习惯、信仰分不开的。因此,合理地运用装饰材料和装饰物品能丰富和美化生活,扩大和强调空间感受。例如:起居室选择明度高的冷色调作为基本色调,能给人以深远、舒展和开阔的感受;而在寒冷的北方,室内大面积的色彩主调选用明黄色,不失居室空间豁亮而宁静的特色等等。总的来说,人们对色彩的反应不仅表现在生理上,也表现在物理性方而,色彩的温度感、距离感、重量感对于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重要的是环晓的色彩必须是衬托人和物的背景,既符合环境的功能感觉,又体现环境的性格。色彩由于具有丰富的情感作用,并且来自空问的四面八方使人处于其包围之中,因此设计师指导人们运用色彩创造环境的某种特定意境,形成某种气氛和情趣有时比空间和形体本身的作用更为重要和明显。

2.4 空间序列的划分

室内空间是多因素综合而成的,包括物质与精神、技术与艺术、生理与心理、功能与形象。鉴于这些因素,起居室的空间设计既复杂又丰富。那就是空间序列的结尾能有一个充分的高潮。一般是依靠一种从小到大的简单过程来完成的,精心地处理好起居室到其余房间的关系,并通过它的细部建立起某种逐渐过渡,完成一种从室外到起居室的实际高潮之间的一种准备。因而,起居室的设计可采用先抑后扬的空间序列,在进入起居厅之前,先经过一个低矮、小巧的空间;或者利用地面局部升高的地台上布置会客中心座位,有时还可利用升高的踏步直接当作座席使用,使家具和地面结合起来,产生更为简洁而富有变化的新颖室内空间序列(图1);也可在进门处设置博古架、装饰性隔

断等,以这种似隔非隔的手法,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含蓄感;另外室内界面也可根据设计要求分别作强调、削弱、存在、消失、退后等处理,使空间产生扩大感;对于较窄小的居屋可利用室内镜面反映的虚像,把人们的视野带到镜面背后的虚幻中去,产生空间扩大的视觉效果,增加室内的空间进深感;还能通过几个镜面的折射把原来平面的物体造成立体空间的幻觉。可见室内狭小的空间,利用镜面不但扩大了空间感,而且也丰富了室内景观;室内可利用有一定景深的大幅画面,把人们的视野伸向远方,造成空间深远的意象(图2),并利用阳台(或露台)把室外自然景观引入室内,使室内外空间贫通,无限延伸、渗透……等等。用这些处理手法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来拓展起居室空间感。

3 卧室的环征空私性

卧室是供人们睡眠休息,进行个人活动的空间。卧室包括睡眠区、休息、个人卫生、梳妆、贮存、阅读等活动区。它是居住者能得到适度的解脱,真正的松驰,获得心理平衡。因此,从心理上要求具有较高的私密性、良好的日照和宁静的环境。卧室的环境设计应以温馨、亲切、宁静、安逸、舒适、含蓄、柔和的意境为目标,满足居住者的个性要求,赋予人们浪漫、自然的情感。对于有较多居室的住户来说,卧室的功能主要用来休息睡眠。在我国,一般居民的卧室兼有睡眠及学习的双重功能(甚至还有会客功能),即便是这样,作为个人空间,仍要求具有排斥性,在注意力及精神上放松对周围的关注和要求,把自己置身于私密性很高的空间环境中。鉴于上述原因,设计卧室最好是小而多,房型近似方形,与居室分离,既要住得下,又要分得开,以求分配灵活减少干扰。卧室在家具布置、色彩装饰等方面同起居室布置既有其相同的特性,又有其独有的个性。不同性别、年龄的居住者,由于在性格、素质、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给卧室的空间设计带来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对生活规律和休息以及对环境的不同要求来设计和布置。布置卧室环境还应研究人们在室内的活动内容,考虑居住的人数、职业类型、使用家具的品种、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交通活动和气候差异等重要关系。

3.1 睡眠环境布置

卧室在设计上要求窗口不宜太大,比例及位置适当,围护墙采用良好的隔声材料。床最好布置在光线较暗的地方,位置以南北走向为宜,使人体的磁力线与地球的磁力线方向一致,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家具布置尽量用简练的造型,高低错落相互照应;线条基本横向,给人稳定、完整、安宁之感。整体房间布置应紧凑,采用收缩感较强的暖色调装饰,令人感到温柔、亲切、富有情感。

3.2 学习环境布置

我国现居住条件下,多数人的学习环境在卧室的一角,以写字台书架为中心。环境设计上应根据具体的条件作各种灵活处理,用组合柜及活动台板构成学习环境空问。这种学习环境是个人的活动区域,人们的心理此时处于“心理排他”状态,内心自由松驰,不受干扰。在与外界近似隔绝的封闭环境中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大脑活动思维敏锐,“自我实现”的意识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能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并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能正确评估,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和提高。

4 居室的居住环境意识

居住环境意识是居住者对于客观存在“家”的反应的心理活动的最高形态;是人们对于居住生活行为的自觉的心理活动的综合反应;也是建筑学与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民间民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综合设计。它反映在不同文化层次和审美水平的人在空问布局和室内装修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同爱好与倾向:传统的观念,民族性的格调,现代的、豪华的、高雅的装饰等。在进行起居室、卧室的设计中,要考虑满足不同阶层人的精神迫求,体现建筑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从而把人与空间、技术与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在起居室设计中,将其安排成一个多用途的空间,并充分考虑与厨房、方厅的搭接及叠合,致使户内交通、辅助空间及其它功能融汇一起,逐渐流动合一,使空间能相互转换、交替及借用,并且利用天花板、墙壁和地面的装饰处理,借助灯光、绿化的烘托等,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创造富有情感的环境气氛,以满足人们宽敞、开放的起居空间心理要求。

卧室设计按居住对象不同,可分别设置夫妻室(主卧室)、儿童室、青年室、老年室、残疾人室等。因为卧室在使用上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私密性,因此空间设计上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居住者的年龄、文化素质、性格、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分别考虑居住者的心理要求。因此,卧室环境尽可能地合理组织空间,提供分室设计条件,在避人耳目、隔视线及隔声上采取必要的、先进的施工技术措施。家具和装饰色彩恨据不同居住对象的要求和生活方式来设计,尽可能地采用折叠式活动家具,以少占用空间,主要是以实用为主,舒适方便,安全可靠,以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5 居住环境应提倡“感情化”设计及人文意识

住宅是为人设计而存在的。而人是有独立的个性及自由心理的。人不管性格是怎样的差异,生活方式及习惯又是怎样的形形色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住宅的主人,都希望在己有的建设标准和分配基础上把住宅设计的更“感情化”一些,将有限的面积利用的更美、更实惠一些。因此,这就要求建筑设计者在设计住宅时要从人的行为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和多功能空间的使用要求来考虑。在功能使用上,力求为居民创造一个生活舒适方便的居住环境,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交通便利等;在卫生要求上,为居民创造一个干净、优美、安静的居住环境,社区内有公共活动场所及绿地等,有良好的通风、日照等条件,并能防止噪声的干扰和空气的污染等;在安全要求上,为居民创造一个可靠的居住环境,使居民的生活在正常情况下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外,同时也能够应付与适应引起灾害发生的可能和非常情况;在经济要求上,规划设计能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生活水平相适应。今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籍助于各种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居住标准设计不仅仅取决于居住面积上,更多地取决于室内装饰,以及家具、设备和空间的利用功能。住宅设计还要从人类不断前进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等方面考虑,并反映在住宅中。由于住宅制度的改革,势必导致人们对自己购买的住宅更为谨慎和挑剔,在一些先出售后建设的住宅中,应根据住户的意愿来设计,就是将住宅楼设计成大框架,由买主定下室内空间需求后,再进行二期施工分割空间,或者

让住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各种轻便、灵活的推拉、隔断,把室内空间进行综合调整使用。这样可以随着居住者年龄增长、家庭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来自由调整空间,有利于住宅所有制由国家向集体和个人过渡.以适应住宅分配制度向商品市场化转换,防止因时间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而带来的心理不适应性及搬迁户的随意破坏原墙体和结构组织。可大大延长住宅的使用寿命。摆脱用户长年只有一个固定不变和专一用途的空间需要,为住户提供一个多用途的复合空间。

在住宅外部设计中,应与整个自然环境相融洽,使人们一进入居住区就有一种回归感和安全感。而内部的环境则是人们长期以往要适应的,也是最为重要的环境心理要求。是设计人员刻意追求和创作的主要内容。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灵活性等方面因素是进行住宅设计的关键问题。总之,居住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心理要求。优质的环境对人们产生促进、鼓舞、向上的作用,有利于人的心境平和;劣质的环境,对人们产生促退、低沉、向下的作用,导致人的心胸偏狭。不难理解,现代化的住宅设计,将会把人的尊严、精神意图、人文意识等多方面的心理要求当作中心目标来追求,重视建筑与感情的结合,赋予环境以力量和生机,创造出“一个有人情味”的环境,使人与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住宅具有明朗、大方、整洁、优美的性格,真正成为人们使用方便、舒适自然、情感交融的环境。

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

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篇一 《精神病与环境心理因素的关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急剧变革,都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这一点已被国内外许多专家所承认。作者通过对1020例住院精神病病人的回顾性调查,进一步探讨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使人们从社会学角度重新估价精神疾病,并从护理角度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以提高精神疾病的治愈率,减轻社会各方面的负担。 一、材料与方法 资料取自我院1968~1988年间住院的精神病病人26425例,采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样比=0.04,K=l/0.04=25),抽取样本1057例,剔除无参考价值病例37例,有效病例(应答率)1020例(96•5%),样本具有代表性。按统一表格,以分组、划记(将调查资料按项分别列入整理表内,用划“正”字记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资料整理。调查以病历为主,对记录不清的项目进行了核实,资料具有可靠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精神病病人的年龄、性别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的关系(表1)从年龄分析,本组病人中,以21~30岁年龄组居多,共413例,其中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发病者381例,占本年龄组的92%。这是由于青年时期心理变化多,面临升学就业、恋爱婚姻、工作学习等问题所产生的社会应激因素较多,精神负荷较重,川特别是“”期间,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环境不适应、以及返城后工作得不到及时安排所造成的压抑心理有关。从性别看,本组病人女性高于男性,但差异无显著性(尸>0.05)。31一40岁年龄组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尸<0.01)。造成这一

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2)

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2) 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篇二 《环境心理学在老年人室内居住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65岁老人的数量正在快递的增长,而超过85岁的老人人数增加更快。因此,老年人群体在社会总群体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老年人设计也应成为设计行业的主流。文章从环境心里学的角度,分析了老年人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基本特点,以试图为角度为老年人提供一种更加舒适、安全、怡人的室内居住环境。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老年群体;室内设计 环境心理学就是研究环境和人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应用社会心理学学科,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它是从心理学和行为知觉的角度,分析人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活动、反应及人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了解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解决个体因环境而产生的各种行为活动问题。不仅满足室内居住环境的使用性,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使用者对于居住空间的心理需求,从而对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产生影响,并给予视觉上、心理上乃至行为上更具享受性的室内环境。 1.老年群体的基本心理和行为特征 1.1老年人自卑心理特征分析 在生活中,老年人经常会产生一些心理负担。例如由于常年遭受疾病困扰因而担心会给自己的儿女带来生活上的负担,或是因为自己年岁以高,身体各部分技能都有所下降,有些以前做的事情现在就力不从心,因此渐渐的心里产生了自卑感。随着长时间的消极心里积淀,最终发展成精神抑郁、性格孤僻,成为脱离社会的群体。 1.2老年人虚荣心理特征分析 虚荣心里的产生,多半是来自于自尊心比较强的老年人。他们一生希望收到他人乃至社会的尊重和重视,时间久了,在心理上表现得十分好胜、固执、自我。

教育心理学论文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引言 校园环境绿化是师生感官与精神的综合体验,优秀的校园绿化能体现一个大学的精神与文化。井冈山大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大学,校园规模不断扩大,校园绿化也不断更新。本文结合井冈山大学的校园绿化现状,用环境心理学的生态知觉理论探讨师生的行为心理与校园绿化 环境的关系,为校园绿化设计提供借鉴。 2相关概念 2.1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心理学前沿学科,主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表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1]。 2.2大学校园景观绿化设计 “校园”源于拉丁语“campo”,意指一块连绵不断的绿色场地[2],特指学院或大学,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传统教育出现文人园,哲学家们在露天场所公开讲学,例如柏拉图就在雅典城内开设讲堂,园内有供散步的林荫道、树木、凉亭等,这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雏形。随着时代变迁,大学的发展,目前广义的大学校园景观绿化设计,不仅指校园户外景观范围内教学区、办公区、宿舍生活区等范围物质环境,还包括校园空间氛围、场所精神等非物质环境。 3环境心理学国内外研究概况

3.1国外研究概况 关于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关系的科学研究始于一百多 年前,其最早的名称提出者是纽约的普洛尚斯基 (ProsesJ.Gibson)创立的,知觉是一个有机整体过程,人感知到的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的孤立的刺激[4]。在生态知觉理论主要有三重含义,第一:将为它的使用者群体提供便捷性,需要能方便地到达它所在的位置,因此一般人都有走近路的习惯;第二,环境对象要有明确的意义,是由环境的物质特性直接显示出周围人群所需要的功能意义,这就是场所精神;第三,要让使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比如依靠性让使用者感受安全。 4.2.1走近路 走近路习性是一种行为现象。生态知觉理论认为人们在目标明确或有目的的移动时,只要没有障碍物阻挡,总是倾向于选择最短路径,只有在伴有其他目的时,如散步、闲逛、观景时,才会信步任其所至[5]。在校园内这种抄近路也到处可见图1~

环境心理学在图书馆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环境心理学在图书馆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图书馆所用的灯具与大型办公室、甚至展厅等类似,从使用上大致可以分为局部强调性照明,除了用于整体的浏览外,颜色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环境心理学在图书馆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从建筑分类来看,除了我们每天必须居住的居住空间建筑外,我们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公共建筑,一个公共建筑的设计是否成功,主要看它各个功能分区的划分,与流线的设计,只要人们能够在这个空间内感觉到使用很方便,心理感觉很舒适那就是一个成功的公共建筑。一般图书馆都是作为一个高校的标志性建筑,是一所高校向社会以及其他学校交流的一个窗口。接下来我就从图书馆的各个设计方面结合环境心理学的概念来具体分析一下。 在现代社会中,植物景观不再是仅仅局限于经济实用功能,美丽的、令人愉悦的植物景观,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人们最求美好事物的心理需求。单株植物拥有属于它的形体美、色彩美、质地美以及季相变化美等。丛植、群植的植物能够通过不同的形状、线条、色彩、质地等要素之间的相互组合以及正确合理的尺度,搭配不同绿地的背景元素与铺地的地形建筑物、小品等,不但能够美化环境又可以为景观设计增添独有的色彩,能够使人在审美的同时调节情绪、陶冶情操。在图书馆周围的绿地中可以通过植物设计来达到

上述要求。 植物设计能够很好的服务于人的私密生活空间,是创造人的私密空间的最好的自然因素。在考虑人对私密性空间的需求时。建筑设计师并不一定就要设计一个彻底闭合的空间,但在空间属性上要对空间有较为完整和明确的限定。分散排列的绿树或者布局合理的绿色植物屏障就能够很好的提供给人们一个私密空间。在完全由植物所营造的静谧空间中,读书、静坐、交谈等无疑是一件一位舒适享受的事,沉稳的特征、离心的理念,在性格上偏重于互相距离较小或不进行交流的特点。在这样的绿地中,人们总是希望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周围环境的刺激、保证每个人的个人空间和人际距离不受侵犯。因此,在植物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空间属性与人的关系,从而使人与环境能够达到最佳的融合状态。 图书馆内部环境的规划和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读者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内部度过的。因此,图书馆内部的绿化设计便显得尤为的重要,用“图书馆像花园”这句话来形容图书馆的学习环境十分的贴切。设计师可以选择一些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树木花种放置在图书馆中,比如吊兰、巴西木、铁树、虎尾兰和冷水花等,这些树木花种不但能够对污染性的空气进行有效的净化,而且还可以形成为一种有效的制止图书馆内空气的污染的绿色屏障。

环境心理学调研参考论文

环境心理学调研参考论文 推荐文章 犯罪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热度:人格心理学论文参考热度:心理学毕业论文参考范文热度:色彩心理学论文参考热度:有关二级心理学考试论文参考范文热度: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调研参考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环境心理学调研参考论文篇1 试谈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 [摘要]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影响着风景园林设计者对于环境的设计与评价,是高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重要辅助课程之一。本文通过总结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的特殊性,试图探索适合该专业的环境心理学教学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环境心理学教学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等多领域,因此有着众多的别称(如人类生态学、生态心理学、环境行为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等)。 [1] 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心理认知,而心理影响着设计的表达。因此,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环境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环境心理学的基础之上。风景园林涉及城市规划、美学、建筑学、文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多专业融合是其显著的特点。作为风景园林的学生和从业人员,园林设计与工程固然重要,但是任何设计都是为人服务的,没有将环境使用者的心理研究透彻,其职业生涯也无法走的更远。因而,环境心理学

园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园林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研究

园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园林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研 究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渴望,园林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园林设计不仅要求满足审美和功能需求,更要求融入环境心理学理念,提升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品质。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为园林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本文旨在探讨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以期为未来园林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意义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改善环境来影响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在园林设计中,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设计师更好地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心理预期,创造出更加舒适、安全、富有吸引力的园林空间。此外,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也有助于提高城市环境的品质,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宜人的生活环境。 三、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探讨如何运用环境心理学原理优化园林设计,提高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满意度。具体研究问题包括:如何运用环境心理学知识优化园林空间布局?如何通过环境心理学理论指导植物配置设计?如何借助环境心理学研究方法评估园林设计的有效性?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环境心理学和园林设计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成果。其次,通过实地调查,收集不同类型园林空间的使用情况和用户评价,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成功与失败案例背后的原因,验证环境心理学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效果。 五、研究步骤 1. 文献综述:收集和阅读有关环境心理学和园林设计的文献,了解相关研究进展和成果。 2. 实地调查:选择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园林空间进行实地调查,收集使用者和周围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分析人们在园林空间中的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 3. 案例分析:选择成功的园林设计案例,分析其设计理念和手法,探讨环境心理学理论在其中的应用;同时,选择失败的案例,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揭示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 4. 结果与讨论:整理和分析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所得数据和资料,阐述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提出优化园林设计的建议。 5. 结论与展望: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和贡献,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 六、未来发展方向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六篇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六篇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范文1 环境心理学是讨论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阅历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还特殊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两者之间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环境心理学需要转变基本概念和讨论方法滞后的现状,重视组织、社区和文化意义上的跨学科开放性讨论,加强国际沟通和合作。由于以往环境心理学讨论没有充分体现跨学科讨论的特点,没有充分发挥多学科讨论的优势,所以环境心理学不应当被单纯看作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更需要看作是关于人、环境、行为的跨学科讨论领域。很多环境问题本质上是行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问题,它们分布层次包括个人、家庭、公司、工业和政府部门等,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社区的环境心理学讨论,在方法论讨论原则上必定受制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和民俗等影响,需要吸纳与整合多个交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观点,如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建筑学、信息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学等。当代环境心理学讨论不应当只在个体水平,更应当在区域性社会组织和文化水平上考虑人的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在更开阔的视野上辨别和澄清讨论环境问题的心理学问题、概念、模式和讨论方法,制造多学科的“思想合作”和“讨论梯队”,应当意识到解决区域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单单靠心理学的作用是特别有限的。因此,环境心理学家应当广泛开展国际间、多学科间的讨论,为环境政策的制订供应理论支持。 环境心理学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心理学于20世纪60年月末,在北美兴起,继而在世界其他地区快速地传播与进展,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讨论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月,才从发达国家引入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开头在建筑学等学科内从事相关讨论,从而引起其他有关学科人员的广泛爱好和关注。 其次,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讨论,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在环境心理学中,“行为”不仅包括可观看到的活动和活动模式,还涵盖知觉、认知、思维和情感等心理过程;“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物质环境。 第三,具有浓郁的多学科性质。例如,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性、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规划、环境爱护、人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生态学等,正是这一多学科交叉的性质,使它具有多种名称,它究竟属于心理学的分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还是属于环境学或是生态学的分支也争辩不休。 第四,以实际现场为主。几乎全部的讨论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方案用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其基本理论和内容都来源于实际讨论,并采纳来自多学科、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讨论方法。 2 环境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大学生环境适应心理论文范文2篇

大学生环境适应心理论文范文2篇 大学生环境适应心理论文范文2篇 大学生环境适应心理论文范文一:大学生活的适应 一、引言 当走进大学校园之前,我们可能憧憬着自由、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和自由、远大的前程。但是经过三个月的自由的假期后,我们踏入大学的校园,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每个人都会有一种从来没有的不适应的感觉。然而适应是我们的选择,我们应该尽快地去适应大学生活。 许多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都经过了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适应是心理健康的一项基本标志,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与其说大学塑造人,不如说真正改变我们的是通过自身努力来适应大学环境、生活和学习变化的勇气和毅力。总的来讲,适应大学是大学新生发展的起点。 二、大学生活的适应 在心理学中,适应首先是个体终生维护心理平衡的持续过程;其次,适应是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第三,适应是个体成熟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标志。 大学生活对每个人都很陌生,需要我们的一个适应过程。我们从中学时代进入大学时代,有很多转变,例如:中学时代的生活都是我们父母代替管理,进入大学后完全是自我管理;我们在中学都是在学校中出类拔萃的人,进入了大学后成了普通的一员;我 们在中学时代有为高考而学的明确目的,进入了大学为未来的选择很困惑;中学时代的学习和生活是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和安排下进行的,进入了大学后我们的所有都由自己安排……大学生活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进行适应、转变,在适应过程中渐渐的转变,进而才能有更好地发展。整体来说,大学生活需要从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学会管理生活等三方面来适应。 (一)适应生活,学会自立

大学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过渡阶段。一个成功的大学生,应该在大学完成从“依赖人”到“独立人”的转变。 在大学里我们要学会独立处理各种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各种问题。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短时间内去熟悉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际环境;同时要发现自己在大学生活中所能拥有的优势与资源和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我在高中是上的寄宿学校,自立的生活对我来说没有问题。但是来到了大学发现自立生活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还有自己面对社会的能力和态度、自己独挡一面的能力,这就需要我去适应这种自立生活的改变。我已经是成年人了,需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感,我也认识到了只有适应大学这个转变型的小社会的生活,才能之作为跳板来适应以后进入社会真正独立的生活。 改变自己的态度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适应大学生活。“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当任何尝试都改变不了对方时,我们不妨改变自己,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调整适应能力,比空等环境适应自己要来的智慧的很多。我们不能改变现实,但可以改变的是自己的态度。来到了大学,在我身边有很多同学发现学校环境和设施不 好、自习室的环境也不好,同时对大学对学生的要求感到不适应。但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无法改变的,如果我们不能把这些东西变成我们想象中的,为何不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态度呢?“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就很好的解释了我们面对自己无法改变的事物时的做法——改变自己的态度,走到山前。 选择积极的行为也是我们适应生活的过程中一步。同样是面对复杂而繁多的课程,有些同学就会合理分配时间去完成课程作业。而有些同学却显得很慌乱,结果什么也做不好。往往,积极的行为需要积极的态度作为基础。 (二)适应学习,学会自强 在大学,适应学习首先要正确认识大学学习的特点——专业性、自主性、实践性。高中时期我们学习的都是一些很宽泛的东西,仅仅需要我们去应用理论去做题。但进入了大学,学习就变成了专业性的学习,需要我们在广泛的了解的基础上对我们的专业有很透彻的学习、

论环境心理学与空间关系的论文

论环境心理学与空间关系的论文 《论环境心理学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对环境心理学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从人类对室内空间的要求引入,接着对室内空间与环境心理学进行了基本的概述,然后从人类对室内空间的心理知觉以及环境心理学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室内空间;环境心理学;心理知觉 一、室内空间与环境心理学概述 人类活动所创造出的室内活动的场所被称为室内空间,也就是说其包括人类周围的一切的环境元素,空间的大小以及空间的围合元素共同组成了室内空间。人类的生活不断拓展,这就会使得室内空间不断的扩大,两者相互渗透,并且会慢慢地发展成为不可分割的环境整体,当人类被室内空间的环境围起来的时候,人类所处环境将对人类的思想有极大影响,同时人类的情绪也将被所处环境深刻影响。由于人类对空间的切身体验,才形成了人类对室内空间的感觉效应,由于人类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以及文化差异,因此每个人对空间的认知和理解迥异。人类和地球上的所有其他物种生存所必须外界条件被称为环境,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属于环境的范畴,生活习惯以及意识形态同样也属于环境的范畴。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环境创造了人类,与此同时,人类也不停地影响并且改造着其身边的环境。在现代哲学领域内,环境被定义为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与人之间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二、人类对室内空间的心理知觉 (1)对长度的心理知觉 对于前后方向的距离来讲,通过实验发现,影响人们对前后方向距离的感知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有80%的人的心理知觉距离相对于实际距离来讲要短。平均大约短了1/8。同时,假如正对

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1500字论文

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1500字论文 篇一:试论建筑周围环境对建筑人的心理的影响 《环境心理学论文》 之 试论公共建筑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院(系)名称 工学院建筑系 2021城市规划 100107023 邢超 环境心理学 马晓洁专学学课指业班级号 生姓名程导教师 2021 年 12 月 20日 摘要:通过对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概述,从环境的不同层次对人的认知、情绪、行为的影响来探讨建筑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结合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阐述历史学了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然后心理如何设计和营造符合人类从需求的建筑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是建筑环境与心理效应的启示。关键词:环境心理学;人类心理需求;建筑环境 建筑环境心理学研究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它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环境心理学等都有着直接联系诸多的联系。首先, 建筑设计环境心理学作为人类学环境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部分, 它与环境心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环境的暧昧关系。在环境心理学中, 是将心理学的教育学观点引入环境, 利用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 探讨和消除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此处环境是指对人类生存的全部空间环境。

建筑环境心理学同样要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但又区别 于外部环境心理学。在建筑环境社会学中, 环境的范畴是指特定的建 筑环境, 侧重于环境的基地特性, 如绿地、水面、建筑群等, 也就是 广义上所的建筑空间, 它是利用建筑构件从大自然的原始空间中所界 定出来的有限范围。换句话说, 建筑环境心理学一方面的是居住环境 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 另一方面研究的是人的心理需求对环境提出 的要求。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 人们更多地是通过相当程度的 技术手段, 以获取所需要的使用功能, 同时达到在要求及经济条件制 约下的建筑环境美。而建筑环境心理学将心理学的学术活动学术研究 应用于建筑环境, 通过研究, 揭示建筑空间与人则的 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 以解决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 的具体问题, 从而以使建筑空间不仅在功能上, 同时在心理满足人们 的生活需要, 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人们的居住质量。 一、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目标 自然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包括自然环境(如噪声、温度、风向、气候、空气的污染)和社会环境(如个人空间、地域观念、社会风气、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的影响。人们在不同环境条件环境下要可以 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以开创适应和创造一种有利与个人发展的环境。 但是,良好的自然是营造好的状况环境心理的基础。我们说以人为本,但同时要以奇异为依托,每个人,都向往与大自然的交流,冰冷的建 筑环境,空洞的室内空间,会让人因无趣而远之。同时高频噪声也是 人们无趣而远之,长期工作相当程度和生活在噪声较多的地方,在心 理上有焦灼和烦乱的情绪。社会心理学家认为,1、心境愉快时比不愉 快时更愿意帮助别人。噪声会引起不愉快的心境,因而也影响助人行为。2、噪声对绩效的影响不但取决于响度、预见性和控制感,而且还 取决于个人的适应水平和任务性质。噪声对的干扰不仅表现在它的直 接作用,还个股表现在它的后效。3、噪声还影响人与确实人的交往和 健康。

环境心理学方面论文

环境心理学方面论文 论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现状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于20世纪六七十 年代在美国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是一门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心理 学前沿学科。环境心理学主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环境各方面的相互 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1] 。 一、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有关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关系的科学研究始于一百多年前Gulliver, 1908;Trowbridge,1913。19世纪,心理学家研究了人对声、光、重量、压力等环境刺激 的知觉,但由于行为主义的主导地位和对学习过程的强调,当时的研究倾向于把环境事件 看作强化程序和儿童经验。20世纪40年代,少量关于环境和行为联系的研究出现,其中 包括行为地图、环境认知地图和城市社会学Moore,1987。不过,这些并不完全是对环境 和行为相互作用的最充分的研究。最早转向对环境和行为系统研究的人是费斯廷格Festinger、沙赫特Schachter和贝克Back,他们研究了环境设计因素对学生社会关系发 展的影响 [2] 。 20世纪50年代,这个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勒温Lewin,1950把环境定义为决定行 为的一个关键因素。尽管他强调的主要是社会环境,但是人们还是会经常谈论到他的理论 对于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同一时期,勒温的学生巴克Barker等人对环境和行为的关系进 行了系统研究,把勒温的行为公式:B=f PE 即人的行为是人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 果和“生活空间” life space 等心理场论field theory 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生态心理学研究范式,从而启动了最初的环境心理学研究[3] 。霍尔Hall,1959,1966的空间关 系学主要研究如何使用空间;此外还有针对拥挤的效应的研究Calhoun,1962,1964,以及20世纪60年代城市规划师林奇K.Lynch对环境认知和城市表象的研究。这些研究促进了 大量关于人和环境关系的研究。同时还有一些对空间行为、精神病院设计以及其他环境— 行为关系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建筑师与行为科学家也开始了长期的合作,目的是设计出对人的某些行为功能有益的 建筑。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开始遍及全球,而对知觉和认知的其他研究也在环境心理学中扮 演了重要角色。随着人们对能源使用和自然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的加强,越来越多的研究 者开始寻求方法以改变人们破坏环境的行为。1961年和1966年,美国犹他大学举行了最 初的两次环境心理学会议,1968年,代表美国研究潮流的环境—行为学术组织——环境设计研究学会EDRA成立。同年,纽约市立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环境心理学博士点。1970年, 伊特尔森W.Ittelson和普罗夏斯基H.M. Proshansky等人合编的《环境心理学》正式出版,这也被学界认为是环境心理学诞生的标志。第一批环境心理学的杂志如《环境和行为》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创刊。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届国际环境保护

环境心理学与校园环境浅述论文(2)

环境心理学与校园环境浅述论文(2) 环境心理学与校园环境浅述论文篇二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导识设计》 【内容摘要】文章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环境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校园导识系统的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尝试以环境认知理论为依据,对现代校园导识设计进行改良实践,希望以此提高高校校园导识系统的实用性,并为校园导识设计者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环境认知理论高校校园导识设计 随着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不断成熟,设计师对环境心理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这使环境心理学这一应用学科成为环境艺术设计者解决环境设计问题的有力工具。另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新兴的校园建设中,仓促规划和施工使多数高校环境设计在设计形式上有恢宏的气势,却给使用者和外访者造成了许多不便,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高校校园导识系统的设计问题。在新建校园环境中,如何更好地进行规划与设计,如何在校园导识系统设计细节上体现校园环境文化以及功能上的优化,是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将环境心理学运用在导识系统设计中,目前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对于平面设计师而言,在进行校园导识设计的同时,如果能够考虑到导识系统在其所属环境中的重要功能,将大大提升导识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系统性。 一、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概述 1.环境心理学的定义与特点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和环境互相作用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其所涉及的领域较宽。根据众多研究此领域的学者所做的研究来看,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心理系教授保罗·贝尔对环境心理学做的定义是较为合理的,“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整体科学”。作为研究环境以及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环境心理学,它最初是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发展演化而来,其核心是

茶馆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心理学的运用论文

茶馆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心理学的运用论文 茶馆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心理学的运用论文 摘要:茶馆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值得仔细研究的课题。 茶文化融合了百家文化之精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从心理学 角度来看,茶文化中蕴含的情感空间是一个艺术化了的空间环境。 因此,在茶馆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既要注重传统茶文化的融入 又要合理运用心理学,以求带给顾客更好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茶文化;心理学;茶馆设计 同商务空间设计不同,茶馆的室内环境设计更加注重空间划分、平面布局以及茶具造型。茶馆室内环境的营造是需要意境的。因此,在对环境的渲染过程中往往需要依托多种中国风的元素。文化底蕴 深厚的屏风、隔扇、灯笼、架、格就很合适,此外诸如葫芦、竹子、国画等可以寄托情思的物品,也在茶馆室内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格外 欢迎。 1茶馆室内环境艺术与环境心理 艺术心理学认为美感体验是人类情感体验的核心,而人的情感体验与周围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环境心理学在对环境艺术的探讨中 得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随着创作思想的转变,设计师们也更 加注重以人为本的观念,由此引入茶馆环境设计的心理学。 1.1茶馆环境艺术设计概要 茶馆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必须顾及方方面面。首先,茶馆的内部空间要适宜,过大会显得冷清空旷,过小则易感觉 沉闷。茶馆的内部布局应当是明亮、整洁、美观的。茶馆中采用“围”“挡”的组合划分空间。例如,利用屏风、桌椅、大型植物 等围出小片天地,营造别有洞天的效果,或者采用柜、台、门帘在 大空间中构造不同的空间区域分隔出相应的活动区,这样使得整片

空间依然畅通却井然有序;其次,应当注意的是茶馆内部的墙面和 地面。墙面除了考虑经济因素和加工条件外,还要综合考虑光线、 质地,使之与空间色彩协调。而地面的特点就当是稳固自然、柔和 又弹性。在地面的图形设计上,多采用几何图形能增添茶馆的活力。矩形给人阳刚之感,圆形则使人觉得柔和美丽。 1.2环境心理学概要 环境心理学属于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主要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它是从工程心理学、工效学发展而来。环境包 括噪音、温度、空气质量、建筑设计和个人空间,噪音是环境心理 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3环境艺术设计与环境心理的内在联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加追求美对身边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要,设计者采用以人为本的观念对艺术创作进 行了改变。由此,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心理学在社会实践中被汇合 运用到一起。环境心理学着重从心理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 优化,表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艺术设计影响环境心理。而 在具体实践中环境心理又能对环境艺术设计起指导作用。在此过程中,人既能影响环境又能被环境所影响。例如,在茶馆的设计中, 环境心理学能影响茶馆内的环境设计。但是反之,茶馆内的装饰、 摆设、陈列等又深刻影响喝茶者的心情,即人的心理动态。从这个 角度看,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全的关系。因此,在茶馆的室内 设计中既要注重环境心理学,又要关注环境艺术设计。 2茶馆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 现代茶馆设计不仅提倡外部环境美,更追求室内的整洁美观。优美的室内环境给人以愉悦的体验,因此,茶馆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 的同时也格外注重将茶馆设置更具古典美。 2.1古朴典雅的艺术气氛 陈列是空间设计的灵魂,也是会说话的艺术。现代茶馆古朴典雅的艺术气氛是通过陈列营造的,不同的陈列营造不同的氛围。现代

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

环境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分化产生的―门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与自然环境和人工的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下面是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环境心理学及其研究述评》 【摘要】本文对环境心理学的诞生及其东西方发展,做了文献梳理评述,以期学界进一步了解其背景和现状。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研究;述评 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正是在代代相传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中,人类不断解释环境,解释自己,同时也不断利用和改造环境,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人际交往、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直接影响着人所处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自身。 一、环境心理学简要追述 环境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分化产生的―门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与自然环境和人工的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传统意义上,环境心理学是城市规划设计与心理学的

结合。随着环境心理学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现代意义上的环境心 理学不仅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还被认为是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重视建筑环境与心理及行为之间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早 在纪元前,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就曾运用各种手法矫正视觉错觉。 有关的理论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著有《建筑心理学绪论》一书,曾用“移情论”的美学观点讨论建筑物和工艺品的设计问题。其后,汉斯还打算在包豪斯中开设心理学课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的城市环境严重恶化,对居民 的身心和行为产生了各种消极影响;同时,不少新建筑因无视使用 者的行为需求,导致社区崩溃、建筑拆毁、居民抗议等严重后果,并遭到社会的严厉批评。因此,建筑环境与行为的关系引起多学 科研究者的深切关注。来自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 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研究终于汇集成多学科的新兴交叉领域――环境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 北美兴起,此后,先在英语区,继而在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迅 速传播和发展。当时北美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人类学家霍尔,心理 学家巴克、伊特尔森、普洛尚斯基、萨默,城市规划师林奇等。

环境心理学的应用论文(2)

环境心理学的应用论文(2) 环境心理学的应用论文篇二 《环境心理学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环境心理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其主要研究实质环境与人类行为及经验相互关系。介绍了环境心理学的起源及概念,论述了其与公园设计相结合的必要性,并从功能分区、园路、植物配置、设施等方面说明了环境心理学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起源;概念;必要性;公园设计;应用 AbstractThe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is the emerging overlapping domain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which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ssential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behavior. The origin and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d the necessity of combining with park design were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s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in park design were elaborated,in cluding function division,park roadplant allocation,facility,etc. Key wordsenvironmental psychology;origin;concept;necessity;park design;application 景观设计师在设计公园时,首先应了解不同公园景观的特征、功能、人们产生的影响以及不同的人群的需求,然后通过实体的相应组合创造出所需的公园景观。公园布局的设计中,功能或景区划分,应根据公园性质和现状条件,确定各分区的规模及特色。出入口设计,应根据城市规划和公园内部布局要求,确定游人主、次和专用出入口的位置;需要设置出入口内外集散广场、停车场、自行车存车处者,应确定其规模要求。园路系统设计,应根据公园的规模、各分区的活动内容、游人容量和管理需要,确定园路的路线、分类分级和园桥、铺装场地的位置和特色要求。主要园路应具有引导游览的作用,易于识别方向。游人大量集中地区的园路要做到明显、通畅、便于集散。通行养护管理机械的园路宽度应与机具、车辆相适应,通向建筑集中地区的园路应有环行路或回车场地,

浅谈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浅谈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环境心理学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地区兴起的,目前环境心理学已经成为了21世纪以来心理学领域较有突破的一个学科。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环境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环境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一:《浅析城市广场设计中环境心理学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城市广场环境心理学人性化行为空间行为轨迹 【论文摘要】在现代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城市广场已经是现代城市当中城市居民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交流、娱乐场所,而且是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广场不仅展现这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展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广场设计应以城市居民为中心,要以人为本,达到广场的人性化。文章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以人的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为主题探讨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重要性。 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休闲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形式,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娱乐、漫步、用餐、或观察周围环境的场所。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城市为了追求广场的规模和数量,开始盲目的建设广场,而不注意城市自身的环境状况出现了:广场过大,而无人观赏,而且没有人可待的地方。让人感到空空旷旷的,或者说不像广场。诸多的现象是因为设计者没有以广场的作用及人的需求去设计一个广场。建设一个广场的目的就是为本城市本地区的市民服务的,广场吸引不了市民,得不到市民的赞扬,广场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环境心理学与广场的发展 史书记载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所使用的场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进人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城市时期,而现代城市广场则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由此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广场,有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休闲及娱乐广场、交通广场等

环境心理学背景及方法探讨论文

环境心理学背景及方法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及美学等领域中,有关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各类研究进行文献调查,从五个方面整理概括出评价自然环境的心理学方法。这对我国环境心理学领域中存在的“理论滞后于实践”这一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自然环境评价心理学方法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生物学、法律学、经济学、建筑学及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在探索人类幸福生活方法时,把关注点集中在环境问题及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的问题上。心理学领域,研究人类行为最主要的是探求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类知觉、认知及学习的因果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过程就是对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就人类发展来讲,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适应环境是其发展的前提。但是,人对于环境的适应不是完全被动的适应,通过认识和实践去改造环境是人类适应环境最大的特点。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借鉴多种科学知识,反应出交叉学科的特点。与其它研究相比,环境心理学一个相当明显的特点是,关心自变量(环境)对因变量(人类心理)的长期效应。 二、环境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景观评价的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 20世纪70年代,Daniel等人开始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景观评价的系列研究。即探求景观的物理特性(例如,地形、植物、水等)与心理反应(例如,选择的喜好、风景的感觉等)的相互关系研究。 景观评价的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是把风景与风景审美的关系理解为刺激——反应的关系,再把心理物理学的信号检测方法应用到风景评价中来,通过测量公众对风景的审美态度,得到一个反映风景质量的量表,然后将该量表与各风景成份之间建立起数学关系。所以,心理物理学的风景评价模型实际上分两个部分:一是测量公众的平均审美态度,即风景美景度;另一部分是对构成风景的各成份的测量,而这种测量是客观的。

环境心理学与园林的相关论文(2)

环境心理学与园林的相关论文(2) 环境心理学与园林的相关论文篇二 《风景园林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环境心理学”课程的引入》 摘要:为确保风景园林学学科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大学本科专业教育作为培养风景园林学科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高级人才的基础阶段,当务之急是构建完善的专业培养课程体系。针对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现状以及当前专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完善方面存在的问题,尝试将“环境心理学”这门新的专业课程引入,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从而满足快速扩展的风景园林事业对应用性、复合型、专业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风景园林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环境心理学课程引入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204-03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人居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而这些挑战为园林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现代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也在日益提高。但是,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大学本科专业教育是培养风景园林学科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高级人才的基础阶段。因此建立完善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直接影响着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从业能力以及理论研究水平,关系到该学科的未来发展,从而解决社会需求量增长和专业人才培养输出欠缺的不平衡矛盾。 1 风景园林专业发展的需要 自1900年,哈佛大学设立了美国第一个风景园林专业(Landscape architecture),标志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建立。在我国,正式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在取得显著教育成就的同时,由于风景园林学科自1997年一直被作为建筑学一级学科中城市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的一部分,学术地位大大降低,从而使该学科的教学、科研等活动大多是在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的名义下进行,内容与名称严重不符,导致无法

环境心理学相关论文范例

环境心理学相关论文范例 环境心理学相关论文范例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互相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讨论人与环境的最优化。下文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相关论文范例的内容,欢迎大家浏览参考! 环境心理学相关论文范例篇1浅析麦当劳餐厅的环境心理学设计 摘要:餐厅的气氛和人气,和餐厅的室内外设计息息相关,而室内外设计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捉住顾客的环境心理需求。麦当劳的成功,除了本身食品受欢迎,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麦当劳餐厅设计时所运用的环境心理学。本文通过对麦当劳餐厅的调研和亲身感受,从光照、私密性、色彩以及声音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讲明环境心理学在餐厅室内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餐厅环境心理学设计 当前,人们开场越来越密切地关注本人周围生存空间的环境品质,室内设计作为一个与人们生活、个性密不可分的设计领域也已获得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设计是连接物质文

明与精神文明的桥梁,人们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变世界、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于是室内环境的质量问题也随之敏感起来,而怎样把握人对环境的使用心理及以此指导室内设计就成了室内设计领域的一大课题。加拿大建筑师阿瑟。埃利克森讲过:环境意识就是一种当代意识。人是环境的创造物,同时又是环境的创造者。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就对自然环境进行着选择、适应、调节和改造。 当人们处于室内环境的包围之中时,人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等心理要素也同时处在室内环境的影响中。这里所讲的室内环境就是指包围在我们周围的所有环境元素,其构成有:空间的大小;空间的围合元素,比方天花、地板、墙壁等;设备家居元素,比方家具、灯具、五金、装饰物等;空间气氛元素,比方灯光、色彩、温度等。这些给人以各种综合形象和生理刺激,同时这些刺激又在大脑中由感觉转化为感情,进而产生心理和精神上的作用。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一样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响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一、光照 不同的光线条件下,个体的行为和情绪都会遭到不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