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商务中心区产业集聚效应与机制分析

现代商务中心区产业集聚效应与机制分析

现代商务中心区产业集聚效应与机制分析
现代商务中心区产业集聚效应与机制分析

作者简介:张廷海(1975年- ),男,安徽蚌埠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国际商务实验室副主

任。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与企业战略。 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青年项目“集群剩余与网络治理研究”(06JC630001);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创新机制研究”(AHSK05-06D38);安徽财经大学2007年青年重点科研项目“安徽省商务中心区产业集聚机制研究”(ACKY Q0703Z D )。

《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9期

现代商务中心区产业集聚效应与机制分析

3

张廷海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蚌埠233041)

摘 要:产业集聚是现代商务中心区最典型的经济学特征,是扩大城市商业规模的有效途径。CBD 产业集聚效应是现代商务中心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效应的发挥是通过产业集聚机制得以实现的。本文从CBD 产业集聚的内涵出发,着重分析了CBD 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与动力机制,最后针对安徽省CBD 产业集聚的现状,提出推动安徽省现代商务中心区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现代商务中心区;商业集聚;产业集聚效应;动力机制 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大量产业关联密

切的企业及其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的现象[1]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产业集聚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而专门以商业或商务中心区为研究对象的商业集聚或商业集群的研究尚不多见。

在国外,G .Gornostaeva (2000)对于英国伦敦、加拿大多伦多和美国曼哈顿等地媒体业集群进行了研究,M.Porter (2000)、J.Venables (2001)、P .Maskell (2003)等也对商业集群现象进行了相应分析。国内学者翁晖岚(2000)较早地讨论了中小商业企业的集群共生效应。武云亮(2003,2007)对中小商业产业集群问题做了开创性探讨,并就其概念、效应、生命周期和演化

机制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2-3]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于2002年成立了北京商务中心区(CBD )研究中心,该中心成员在CBD 产业集聚方面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张映红(2003)对CBD 产业集群的功能和产业集聚效应进行

了探讨[4]

,蒋三庚(2005)对商业集聚的内涵、形态、

效应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5]

,他们的学生宋英杰(2004)、马红霞(2006)和石慧霞(2006)也分别从CBD 商业集聚的活力、北京CBD 产业集群机制和现代服务业集群等方面做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另外,张映红(2005)、方向阳等(2005)、蒋三庚(2006)、朱英明等(2006)分别对北京CBD 商业集群、广州地铁站口零售商业集聚、香港中环CBD 产业集聚和南京新街口商业集群

进行了实证分析[6-9]

。尽管上述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对CBD 产业集聚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大的空间。为了进一步开展对CBD 产业集聚的讨论。这里,我们首先对CBD 产业集聚的概念加以界定。

一、CBD 产业集聚的内涵

商务中心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 )产业集聚事实上正是商业集聚或商业集群在商务中心区内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商业集群下了不

同的定义。武云亮(2003,2004)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提出商业集群是指商业企业(主要是指直接以媒介商品交易为专门职能的营利性经济组织)以及金融、餐饮、储运、信息咨询等服务业的关联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从而形成在一定区域内商业网点密度和专业化经营程度很高的商业经营场所。蒋三庚(2005)借鉴了武云亮的研究,提出商业集聚是指大量相互关联密切的商业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从而从理论上讲,商业集聚只是产业集聚现象的一种特例。邱小平(2004)从共生关系的角度,指出商业集群是在一小区域范围内的商业发展中,形成由一家或几家核心企业带动,众多企业共同参与打造,形成多功能相配合、富有消费吸引力的综合性商业

群体并产生强大的共同发展效应现象[10]

。唐建民(2005)从价值链的角度,认为商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利益密切关联的多种商业经济主体,多种功能商业活动以及多种商业经济关系的集合。简单地说,它是一个基于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价值链分工的相关利益者聚集体,它们是一种贴近竞争者的竞合关系,其存在形态包括常

见的商业广场、购物中心、商业街和步行街等[11]

结合上述观点,本文把CBD 产业集聚定义为:大量关联密切的商业企业及其相关支撑机构在CBD 内集聚的现象。它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消费环境和商业经营环境,有利于关联产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地方政府规范市场秩序和加强对商业的宏观管理。CBD 产业集聚是城市扩大商业规模的有效途径,已成为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促进商业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实践表明,CBD 产业集聚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上体现了集聚经济的特征,但同时也导致了CBD 区内要素成本上升、交通拥挤、负外部性和区内安全隐患等诸多集聚

不经济现象[12]

。CBD 产业集聚形成后,其自身形成的经济效应和动力机制已成为推动CBD 产业集聚成长的动力基础(见图1)。

二、CBD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

CBD产业集聚形成后,会给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们生活等诸方面带来不同的效应,从而进一步增强商业集聚的竞争优势,促进区域资源的空间整合与协调发展。CBD产业集聚效应是现代商务中心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商业集聚竞争力形成的动力源。

(一)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aggl omerative effect)是指由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从而使得这些活动更有效率和经济合算。CBD内的商业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了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并利用地理接近节省相互间的物质流、信息流等转移费用,从而降低交易费用。集聚效应给CBD内的不同群体带来了好处:对生产者或供应商来说,可以利用CBD产业集聚的社会资本、社区网络信息系统,通过非正式交流的方式传播商业信息,使其能够迅速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同时,CBD产业集聚把分散的企业集中到同一空间内,无形中扩大了经营场所和交易规模,从而使生产者或供应商更易于实现批量生产与供应,节约了空间交易成本,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对商业企业来说,它们在经营过程中可以共同利用CBD提供的商业仓库、仓储中心、运输工具等以减少商品的运输路程与损耗,节约经营成本。尤其是对消费者来说,CBD产业集聚使商业集群内企业的竞争接近于完全竞争状态,消费者可以在CBD内搜寻到符合自身价格质量性能比较好的最优商品,而且由于商家的集中、商品的价格优势,使得消费者在商品搜寻过程中节约了时间、路费、精力等购物成本,从而使消费者成为商业集聚效应的最大受益者。另外,由于商业集聚形成的良好社会投资环境和文化生活潜质,会吸引更多外来商业企业的进入和衍生企业(s p in-off enter p ri2 ses)的生成,有助于CBD吸引资金、人才及其它相关资源,促进区域品牌发育,从而进一步获取所需的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社会资源[13]。

(二)竞合效应

这一效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竞争-合作”关系。在CBD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商业企业更容易进行横向或纵向联合,或者组建共同的采购、销售机构、办事处等,从而实现大于各自独立集群单元效率总和的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例如义乌小商品城中既有商品经营企业之间采购方面的横向合作,又有它们与托运公司、生产企业之间的纵向合作,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育和成长。当然,由于CBD内各集群单元是各自独立的利益体,因此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通过竞相挖掘经营管理人才、打造企业品牌,提升本企业的声誉和综合竞争能力。总体而言,竞争使CBD产业集聚更具活力。二是“竞争-融合”关系。商业集聚在推动CBD商业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商业与城市物流运输业、餐饮业、娱乐业、房地产业等支持产业的融合发展。商业集聚虽然不是制造业集聚形式,但它的存在极大地带动了第一、二产业乃至第三产业中其他部门的发展,进而带动整座城市经济的增长,形成巨大的产业关联效应。例如,常熟服装服饰专业批发市场在促进常熟服装服饰业发展的同时,就带动了常熟物流运输业、餐饮业、娱乐业等的快速发展,使地区经济呈现倍数增长。这样,不同产业的融合可能导致产业边界模糊化,降低了资产专用性(asset s pecificity)程度。正是这种相互支撑产业之间的“拉拨”,从而促进了商业集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三)外部经济效应

马歇尔(Marshall,1890)将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归因于共享丰富的劳动力市场(labor force pooling)、专业化供应商的存在和技术知识的外溢等方面。CBD产业集聚将诸多单个规模较小的商业企业集中于特定的CBD区域内,可以形成商业集聚的外部经济。首先,商业企业可以共享CBD的城市建设和商业配套基础设施,节约企业的外部经营成本。其次,区内企业可以通过非正式交流的方式获取外溢的行业知识,如市场价格信息、商品进货渠道、客户资源共享等,从而降低交易费用。再次,可以促进CBD商业企业的经营创新。商业集聚导致CBD 内形成近似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单个企业很难操纵市场价格,企业要谋求发展就必须不断挖掘自身潜力降低成本,创新经营理念,发展特色经营,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最后,可以节约广告费用,提升整个城市的享誉度。由于CBD产业集聚产生了较强的广告效应,这种广告是企业不用付费就可以获得的,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商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区域品牌知名度后,将会提高所在城市的知名度和享誉度,从而提升城市形象。例如,南京新街口商业集群不仅是本市居民休闲、娱乐、购物的场所,而且由于集群内部商业企业的高密度聚集、优质的商业服务,以及便利的购物条件和舒适的购物环境,也逐渐提高了外地游客对南京这座城市的认知度。

(四)商业区品牌效应

这一效应是把某一商务中心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的。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CBD产业集聚品牌效应更形象、直接,也更具广泛性、持续性和知名度。例如,北京王府井商业区、上海南京路商业区和福州路文化产业

区、南京新街口商业集群等就是很好的例证。商业集聚以消费者为中心来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因此消费者是最终购买的决策者,消费者在购物时会优先选择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商业集聚区,从而为CBD内商业企业减少了广告、宣传费用,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通过集聚,CBD产业集聚借助广告效应形成整体商业区的品牌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而且CBD品牌知名度越高,商业集群就越容易获取集聚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商业区品牌”为CBD内的商业企业赢得了顾客,成为顾客忠诚的重要源泉。

三、CBD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

产业集聚是现代商务中心区最典型的经济学特征。从国际典型CBD发展的实践来看,CBD产业集聚内部形成的供应链机制、协同竞争机制和创新学习机制,是CBD产业集聚效应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和基础。

(一)供应链机制

CBD产业集聚促使CBD关联企业之间形成以分工协作为核心的供应链企业网络。供应链不仅是一条物质链,也是一条信息链、资金链和增值链。CBD内集群企业由于地理临近和产业关联,它们之间往往更容易通过供应链链接建立准一体化的企业协作网络,形成以资源、信息共享与互补为基础的多条平行单链式供应链组合而成的网络式价值链群,极大地挖掘了CBD产业集聚的比较优势、规模经济,以及享受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好处。单个供应链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即激烈竞争又相互合作,充分发挥了商业集聚的竞合效应和集聚效应。另外,CBD 内机构的稠密性、商业信息的高度密集,使各类企业及相关配套机构如金融、物流、仓储等能够从CBD供应链机制中获取外部经济效应。而以特定的文化底蕴、人文环境为基础的CBD社会和文化植根性(s ocial e mbedded2 ness),更能吸引消费者购买的欲望和新企业的市场进入,促进整个CBD产业集聚区供应链体系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商业区品牌。这种商业区品牌能够提高CBD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美国好莱坞的影视业,从而形成CBD产业集聚的竞争力:(1)提升CBD自身的整体形象和城市形象;(2)获得持续的品牌效应:(3)使商业集聚企业获取协同效应和共同进化机制。

(二)协同竞争机制

协同竞争是集群企业创新行为的重要来源,也是CBD商业网络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它是协同和竞争矛盾双方相互引导、相互转化、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对立统一过程,竞争导致协同、协同引导竞争。竞争是CBD 产业集聚保持活力的源泉,而CBD集聚企业之间的合作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协同竞争关系,强调企业合作过程中选择的不确定性。协同竞争机制有助于CBD集群企业间建立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实现非核心业务的外包(out2 s ourcing)和灵活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罗伯特?巴泽尔等(2000)在《企业群的整合战略》中提出,产业集聚的协同表现为集群企业对资源或业务行为的共享(分摊职能业务成本)、市场营销和研究开发的扩散效应、相似性企业知识和技能共享以及企业形象共享等方面[14]。

CBD产业集聚协同竞争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这种集体行动的互动机制的形成,可以使CBD产业集聚内信息流通更为顺畅,加快观念、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扩散,缓和经济利益冲突,从而获取集体效率(collective efficiency)。CBD中社会资本(s ocial cap2 ital)的大量存在为CBD产业集聚经济主体之间创造了一种良好的交易信任机制,也为他们之间的协同竞争创造了良好的信任基础,降低了契约的交易成本和违约的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在CBD产业集聚协同竞争过程中,中介组织与中间商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创新学习机制

CBD产业集聚创新学习机制是指CBD内以商业集聚为基础并结合规制安排而组成的创新学习网络与机构,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促进知识在CBD内部创集聚的特殊性导致CBD内的企业很容易采取模仿和跟随战略,从而实现集聚经济的外部经济效应。CBD竞争压力的增大,迫使区内企业不断进行经营理念和科学管理创新。同时,CBD内形成的创新文化氛围和集体学习机制,培养了员工的创新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催发创新因子的产生和集体学习的主动性,促成了CBD集群企业自身的衍生(s p in-off)与分蘖(tillering),实现CBD的内部孵化与规模膨胀。

需要指出的是,CBD产业集聚的创新学习机制与企业家精神是分不开的。熊彼特(J.Schu mpeter)非常强调企业家精神(entrep reneurship)在企业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家按其属性可以分为经营企业家和公共企业家(public entrep reneur)两大类。前者是以企业生产经营为主要活动的企业生产管理者,他们是CBD内商业企业主;而后者常指“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官员”。由于经营企业家的经济活动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少数企业家的创新思维很容易被CBD内其他企业或个人发现并模仿或跟随。而公共企业家是政府官员,他们虽不从事具体的生产与经营活动,但他们具有企业家精神、敢于创新,追求政策的实际效用,并能适时调整地方产业政策和CBD产业区政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企业家的政策远见和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CBD产业集聚地方政策与集群企业发展的协同。

四、安徽省CBD产业集聚的发展对策

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CBD产业集聚的四种效应可以通过其自身形成的供应链机制、协同竞争机制和创新学习机制来得以实现。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造、储存、转移和应用的各种活动及相互关系。这里的规制安排主要包括由政府及其政策、法规和由商业区文化共同组成的以支持和规范CBD产业集聚行为的全部要素,如技术交易、法律、社会、文化和金融等系列政策(见表1)[13]。欧洲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 M I)认为欧洲和北美的一些新产业区能够保持持续的强劲增长势头,其关键就在于区域内存在的良好的创新环境(m ilieu)特质与创新网络。

表1 CBD产业集聚创新机制的规制因素规制要素规制机理

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机构(如地方科委、经委等)制定的CBD地方政策与相关法规

正式规制国家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宏观或地区性的税收制度、技术交易和其他法律

非正式规制CBD内的社会环境(如经营和就业环境、生活质量)和文化环境(文化与社会植根性、伦理道德、社会规范、价值观和人际关系)

代理机构行业协会或商会在协调CBD内企业行为过程中形成的行业制度与行为规范

外部市场关系外部资源供应者和产品需求者在与CBD内企业发生交易过程中形成的市场行为准则

CBD产业集聚是培育创新能力和集体学习的孵化器。由于CBD产业集聚内产业的相似性和地缘的接近性,模仿创新在CBD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商业安徽省CBD产业集聚的发展情况还处在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的商务中心区。但合肥长江中路、金寨路一带商业中心区,芜湖中山路商业中心区和城中金融商务中心区,蚌埠淮河路商业中心区等已初具规模,需要有适时、适当的CBD产业集聚政策的规制和引导,以促进安徽省CBD产业集聚的成长。

(一)制定CBD产业集聚发展战略

为了促进安徽省CBD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城市经济中的集聚功能,安徽省政府尤其是各市级政府应该适时制定适当的CBD产业集聚发展战略。根据安徽省省情和不同城市的具体特点,合理选择商业集聚模式,并把战略重点放在CBD产业集聚效应和机制的发挥上。对于CBD区内的重点产业,政府应在基础设施、配套产业、要素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为商业集聚创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不断完善CBD产业集聚战略实施的配套法律、法规,并把国家制定的相关企业法规切实地贯彻到商业领域。政府还要做好CBD内各种信息收集、评价和宣传工作,建立相应的商业集聚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制度,吸引外部资金的流入,同时也要加强CBD文化休闲场所的建设,以提升CBD产业集聚的区域竞争力和文化内涵。另外,政府应该充分做好CBD商业网点的长期规划,并始终把CBD区内的环境规制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二)推进CBD中间组织建设

一方面要重视专业化中介机构的培育。中介机构是实现CBD产业集聚创新优势的助推器,可以提供专业化的金融、保险、法律、商业、投资决策、创业咨询和企业并购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从而使CBD内企业更易于获取资源共享、专业化服务等集聚效应带来的好处[15]。另一方面还要鼓励成立民间商会和产业协会,为它们提供相关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和机制。

(三)培养区域创新文化氛围,注重CBD品牌形象设计

CBD产业集聚的发展需要企业间紧密的分工协作和高度的信任机制,因此倡导“诚信、竞合、创新”的区域文化理念对安徽省CBD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CBD是现代城市的核心与象征,集中体现一座城市的综合风貌,所以我们在推进CBD建设的同时,应该做好CBD产业集聚的品牌设计,这种品牌设计不仅是在城市建筑、基础设施提供等硬件方面,还包括信誉、质量、服务、卫生、市民素质等软件方面,从而打造CBD 品牌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但是,由于商业区品牌的公共物品性,区域内的某些企业会利用区域品牌进行掠夺性经营,大肆生产、贩卖假冒伪劣产品,导致“柠檬市场”(le mon markets)的出现,如90年代末期的蚌埠二马路市场,使区域形象遭到破坏,这需要地方商会、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来规范CBD企业行为,尤其是地方政府应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CBD企业进行严厉惩罚和严格规制。

(四)打造核心企业

从整体发展水平来看,安徽省CBD产业集聚中缺乏核心企业的支撑,导致了CBD品牌效应不明显。CBD内核心企业的存在会给周边企业带来外部经济效应,从而引起周边同类产品销售的企业及其支持机构的“扎堆”。核心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必将导致区域聚集规模的相应扩张,从而更易实现CBD的集聚效应和竞合效应。这里,核心企业打造可以通过原位膨胀和品牌企业引入的方式来实现。前者通过培养本地大型商业企业的方式来获得,而后者则通过CBD区内引入国外知名品牌零售企业(如沃尔马、家乐福等)予以实现,为它们提供土地、税收、政府服务、收费、企业保护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五)促进CBD内企业的交易手段、营销方式的创新

CBD内的各类企业是CBD产业集聚竞争力的微观实体。不同类型CBD产业集聚方式下的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营销创新模式。以批发业为主的商业集聚,要改变现场买断的交易方式,引进代理、合同交易、拍卖等交易手段;以零售为主的商业集聚,既可以通过加盟连锁、特许经营等方式推进CBD企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和CBD经营业态的多样化,也可以通过采取联合采购、联合促销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Porter,M.E.(1998).Cluster and the New Eco-nom ics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 w,Vol.76 (6),pp.77-90.

[2]武云亮.论中小商业企业的集群化发展[J].商业时代,2003,(10):14-15.

[3]武云亮.我国中小商业企业集群的演化机制分析[J].技术经济,2007,(4):6-9,13.

[4]张映红.现代商务中心区产业集群功能分析及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03,(4):14-17.

[5]蒋三庚.论商业集聚[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4.

[6]张映红.现代商务中心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基于北京CBD的研究[J].经济纵横,2005,(3):27-29.

[7]方向阳,陈忠暖.城市地铁站口零售商业集聚类型划分的探讨———以广州为例[J].经济地理,2005, (4):525-527,537.

[8]蒋三庚.香港中环CBD产业集聚原因及启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3):45-49.

[9]朱英明,王昌佐.商业集群竞争优势提升研究———以南京新街口商业集群为例[J].技术经济,2004, (7):11-13.

[10]邱小平.广州商业集群效应分析[J].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4,(2):9-11.

[11]唐建民.基于价值观的商业集群竞争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8):106-111.

[12]张廷海.安徽省CBD产业集聚经济分析及其启示[J].市场论坛,2007,(10):34-35,31.

[13]张廷海.企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04.5-7,23.

[14][美]罗伯特?巴泽尔,布拉德利?盖尔.企业群的整合战略[A].安德鲁?坎贝尔,凯瑟琳?卢克斯.战略协同(第2版)[C].任通海,龙大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84-93.

[15]唐敏,张廷海.产业集群创新优势与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效率改进[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4, (13):36-40.

(编辑校对:余朝锡 李金发)

论大学城引发的辐射效应

论大学城引发的辐射效应 一、大学城辐射效应的形成 大学城并不是大学范围或面积的简单扩大,而是一所或若干所大学与一座城市或城镇融为一体,或者一座城市、城镇依托大学发展而成。因此,大学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一切功能,不必事事都自己来办,既可以集中财力人力于教学科研,又能享受城市提供的便利和舒适条件。而城市依托于大学,不仅因此而获得稳定的居民、纳税对象、消费者、市场、客源,还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吸引力。 大学是集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小社会团体,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的科研形成了与学校紧密相连的产业集群。例如与斯坦福大学形成互动的硅谷,就大学城的内涵而言已经构成了大学城。而集群效应带动的产业的繁荣进而导致日益密集的人口、扩大的就业市场和消费市场。这些类似的需求又进一步导致了配套产业,如餐饮、购物、房地产等行业的相应繁荣。最终形成了依托大学城,以大学城为核心的一种发展模式。 “大学城”是指以大学、科研机构为核心和依托,以有机联系网络(包括开放式办学、资源共享、后勤社会化等)为基础,以高校教育、研究开发与产业开发三位一体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城市区域。 当今世界上有许多举世瞩目的大学城,如英国的剑桥大学城和牛津大学城、美国的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大学城、日本的筑波大学城、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城等。由于大学城建设在城市创新体系构建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规划建设或已经建成了不少大学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共有20多个城市(区)已经提出或正在规划建设大学城,如南京仙林大学城,南京江宁大学城、广州大学城、深圳大学城、上海松江大学城、无锡大学城和杭州的下沙大学城等。 大学城的发展方向很明确,即主要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各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调整、环境整治、机制创新、政策扶持和创业投资等途径,形成一个以大学为纽带,辐射周边地区,集教育功能、产业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一体,文化氛围浓厚、科技产业发达、服务体系完美、优秀人才汇聚、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化地域,并最终建成一个一流的大学科教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和优美的生活区。它以名牌大学为动力,能够带动并形成高品质的新型城市。建设者往往会邀请国内外著名的规划单位对大学城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蓝图进行设计,因此,大学城往往有着高起点、前瞻性特点,形成了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集学校、生活区、经济园区为一体的生态小城,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大学城一般建在距离中心城区60100公里处,现代交通1个小时以内能到达的地方。它具有良好的道路和交通设施,远离城市污染,水资源丰富,供电充沛,地域广阔,地处原居住居民或旧有村落稀少的远郊。大学城的辐射效应主要表现在大学的开放性和资源的共享性。 大学城内的学校规模都较大,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教育活动和相关的科技开发为主要内容。大学城一方面吸引各地的学者和学生,另一方面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城内,逐渐建成融教育、科技、企业生产为一体的小城镇。师生从外地往返于大学,一般都能利用城市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城市为学生打工或实习提供了大量岗位,而相对低廉的工资降低了成

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312225674.html, 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武崇阳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上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对外出口与拉动内需之间的有效转变,产业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进而对于研究产业的集聚效应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其能够很好的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因此,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基本方法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和总结,然后结合企业实例进一步明确影响因素的力度和方向。总之,要确定影响因素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内在影响性。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基本因素为企业因素、产业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基本上包含了企业交易过程中的整个流程,对于研究产业集聚效应影响来说,是基本的研究逻辑。 关键词: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内在影响性 产业集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管理学家等各个方面的专家所共同关注的,因此,产业经济效应也从各个方面得到了有效的研究和论证,其因素的选择也逐渐明确和清晰。本文从产业经济影响因素上进行产业集聚效应的分析,可以很好的豐富现有理论,同时能够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一、产业集聚效应的理论概述 产业集聚的研究可以通过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了产业集聚的定义研究、产业集聚效应研究以及产业集聚测度研究等等,对于这些方面来说,其基本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其中也包括了产业集聚要素的研究。韦伯将产业集聚认为是某一地区的产业之间相互联合的产物,这是以地区为研究对象的。波特则是认为产业集聚是在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进行相互联系和交流,进而形成一个大的结合体,这是在以企业和地区两者关系上进行的研究。本文在研究产业集聚的问题上,主要结合了以上两种观点,也就是说考虑企业的内部环境也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通过内外环境来获得相应的因素。 韦伯认为产业集聚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运输成本的降低和原材料成本的下降,当然,其也认为正是由于产业集聚现象的产生,才会出现为了维持这样的集聚现象而不得不进行过多资金等资源的浪费。 集聚效应的测度方面也有定性和定量这2个部分的研究,对于这2个方面的研究来说,定性的研究主要的就是通过砖石模型来获得相应的因素比较,而对于定性研究来说,其更多的是通过产业集聚因素和产业集聚情况进行实证性研究,这也是目前研究的主流,是研究产业集聚的重要方法。其中,在构建产业集聚集中度时,更多的是使用区位熵、EG指数等指标反映,然后建立相应的模式,虽然之前进行的模型多数情况下是垄断竞争模型等传统模型,但是,这些模型往往由于自身的假设条件太过于理想化,进而使得整个研究的结果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到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 “十二五”时期是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生态文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合理、扎实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根本消除,国家不断深化区域发展战略,我省正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国家战略功能、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载体。 1.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新空间。当前,我省已进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既要破解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等老问题,更要深入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等新领域。同时,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省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功能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产业、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优化区域开发格局需要新抓手。新型城市化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动力。在深入实施三大产业带规划的基础上,增强杭、甬、温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中心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深水岸线、交通区位等组合优势,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规模较大开发区等各类经济功能区的互联互动,进一步推动都市圈建设,优化区域开发格局。3.培育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需要新平台。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相对偏少,急需通过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生物产业、新材料、物联网、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新兴、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为此,需要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推进有序、高效、集约开发,为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提供空间载体。 (二)发展基础。全省三大产业带规划实施以来,形成了一批重点开发区块,为产业集聚区选址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区位优势明显。这些重点开发区块主要位于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等我省生产力布局的三大主轴线上,接近中心城市或现有经济开发区,区位条件优越,在全省经济发展与城乡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是我省未来区域发展的核心与重点区。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文章标题: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各地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一般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县份,[文秘网文章找 范文,到文秘网]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然而,如何发展好县域民营经济,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重要地就是要打好区域民营经济的“特色牌”,充分立足本地传统产业和优势资源,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我们某市县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电工电器、食品药品两大支柱产业,以及玻璃工艺、石化管件、压力容器、棉纺织品、电子陶瓷、车辆配件等六大特色产业.但是,调查中发现,我们某市的一些特色产业多年来仍在低水平上徘徊,“膨胀”、“拉动”能力和扩张势头还没有形成,企业集中度低,形不成规模,龙头企业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像苏南、浙江那样的区域规模经济优势。针对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要想使某市的民营经济得到大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强势竞争力的区域块状经济,形成竞争优势,就必须努力找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 一、加强调研,充分摸清民营经济在形成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应该说,近年来我们某市的民营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也十分注重培植

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但是在实现特色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低、弱、散”的状况阻碍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以我县玻璃产业发展为例,该产业起步于上个世纪年代,是从玻璃仪器加工发展壮大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特别是进入年代以来,生产企业逐步增加,外销产品不断增多,促进了该产业的加快发展.目前全县拥有玻璃及水晶工艺品生产企业多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家,加工点多个,从业人员余人,全县个乡镇均有玻璃制品加工企业或加工点,星罗棋布,遍及全县镇村。尽管玻璃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层次较低.在企业层次上,不少企业规模还较小,部分企业仍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在产品外销上,不少企业基本都是通过国内各有关外贸口岸或香港、台湾地区的代理商间接出口,产品利润被中间商获取太多;在产品层次上,大多数产品是为国内外客商搞配套、组装产品,直接销往国内外市场的还比较少,产品档次明显低于广东、浙江、上海等地。二是管理较弱。不少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未建立或不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较乱,家族式管理问题突出。尤其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和生产现场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与现代公司的规范化管理要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三是摊子较散。众多的生产加工企业缺少公司长期发展计划、产品研发规划,缺乏对产品市场的调研;缺少对公司内部和周围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工地点分布比较零散,集中统一管理难度较大,对企业整体形象的树立重视程度不够。 (二)同行业无序竞争影响了特色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一方面,同行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分析

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分析 基于创意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Hawkins,2001)和产业聚集区的叠加效应(Porter, 1990),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通过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这些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文化创意企业间的资源共享,能够形成产业规模效益、技术溢出效应等,推动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特点 通过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整体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也逐步提升。 表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功能和影响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文化创意网的资料整理。 1. 集聚区空间分布逐渐合理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继2006年12月,北京市确认了第一批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会议于2008年3月28日认定了第二批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至此,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累计达到21个。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分布地域、核心功能和影响行业具体参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6年确认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城八区及通州、大兴、怀柔等三个郊区,存在数量有限,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2008年北京市确认的第二批分布区域基本上覆

盖了北京市的城八区及所有远郊区县。在崇文、宣武、顺义、丰台、房山等区分别设立了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琉璃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会展创意产业将集聚区、服装服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等。 2. 集聚区产业功能配置逐步优化 根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2006年所确认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区仅覆盖了九个大类中的七个大类。而且,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原有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也不能完整地反映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在2006年确认的10个文化产业集聚区中,没有专门的广告、会展产业集聚区、没有专门的旅游、休闲娱乐产业集聚区。 2008年确认的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解决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中的产业功能配臵不尽科学的问题。至此,北京确认的21个文化产业集聚区比较全面地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所有门类,而且更加重视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科学引导。主要表现在:一是北京新确认的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加大了对工业设计、软件等行业的资源配臵力度,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和软件服务行业,通过产业的软实力,带动整个工业的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新确认的清华科技园与中关村科技园、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共同构成北京工业设计、软件服务的产业集聚区。二是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对北京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通过北京欢乐谷生态文化园、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和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效应与浙江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效应与浙江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区位熵法对浙江省制造业的集聚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然后以化学纤维制造业为例,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化学纤维制造业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提升化学纤维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可以提升浙江省区域经济增长水平。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增长;区位熵;浙江省;实证分析 一、问题提出 产业集聚这一概念最早由马歇尔(Marshall)提出,是指生产某种产品的一些同类企业,与它们配套的上下游关联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中。作为一种区域组织形式,产业集聚使得各企业之间演变成一种同时存在着竞争和合作的状况,并进一步细化了劳动分工,降低了生产成本,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在沿海地区,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一种有效途径,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浙江省处于长江中下游经济带核心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本文对浙江省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从现有产业集聚指标出发,得出本文所选择的集聚产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然后,通过对浙江省化学纤维制造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到相关结论。最后,对浙江省产业集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区域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 已有文献中介绍了大量衡量地区产业集聚水平的统计指标,如行业集中度、哈莱-克依指数、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空间集聚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熵指数等。其中,区位熵是衡量产业集聚普遍采用的一种工具。 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其在衡量某一区域内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中的作用和地位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区位熵可以测度一个地区生产结构中某个产业同全国水平比较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另外,区位熵法还具有操作简便,数据容易获取的优点。基于以上,本文运用区位熵法对浙江省各产业集聚度的情况进行分析,其计算公式为: LQ= 在上式中,i表示第i个产业,j表示第j个地区,Xij表示第j地区中i产业的产出指标,该指标可以选用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总资产、企业单位数、产品销售收入等。一般情况下,区位熵的值越大,表明专业化水平越高。若LQ 的值大于1,表明该产业在当地的专业化程度超过区域水平,属于主导产业部门。也表明该产业在当地发展迅速,拥有相对的规模优势;如果LQ的值小于1,表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为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增强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支撑全市经济转型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按照五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基本要求,以集群、创新、智慧、绿色发展为方向,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工程,着力提升集群集聚、承接转移、节约集约水平,着力增强创新发展、基础配套、要素保障和服务管理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集聚区持续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 (二)发展目标。集群竞争优势更加凸显,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支撑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1.总量规模。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00亿元,增长10%;完成固定资产投达到800亿元,增长17%。 2.集聚发展。主营业务收入超6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1个,超3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1个,超2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2个,超1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1个。 3.晋级争先。X市产业集聚区力争晋升四星级,X县、X县、X县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力争晋升二星级;X市产业集聚区和纺织产业集聚区力争晋升一星级;X新型制造业、X煤化工专业园区力争晋升省级产业集聚区。

4.节约集约。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1%左右,清洁生产和循环化改造取得明显成效。 5.吸纳就业。全部从业人员超过23—24万人,新增1—2万人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推动产业产品结构升级。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1.突出发展优势产品。实施优势产品升级工程,重点依托产业集聚区骨干企业开展新一轮技术升级,着力在高强钢、智能设备制造、工业机器人、新材料、食品医药、高档陶瓷、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医疗康复设备等领域开发一批升级换代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组织开展产业集聚区重点企业摸底调查,全力做好要素协调保障,支持有订单、有效益的企业扩大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产销、银企、用工对接,全面提升投产项目达产率,促进新的有效产能释放。 2.培育新的增长点。鼓励拥有百亿级产业集群的产业集聚区,在做大做强现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市场容量大、需求弹性小的技术劳动复合型产业,培育形成新的主导产业集群。支持基础较好、优势突出的产业集聚区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智能装备、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和战略新兴产业,引领带动全市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综合考试 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异及集聚效应分析 --以河南省为例 研究思路:佛农(Vernon)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美国跨国公司生产与贸易的地理扩散为典型,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国际生产与贸易,并赋予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空间维度。基于这一理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对于空间区位的选择以及对空间环境的依赖是不同的。本文以河南省为例,根据工业所面临的竞争和所使用的生产要素,将河南省的产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几种类型,通过计算不同类型产业在18个市的集聚情况,揭示河南省不同类型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异和变化,最后通过对这几种类型的产业集聚情况的集聚效应测度,探寻不同产业类型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研究步骤: 二、使用区位墒公式来计算河南省18个城市2003-2012年十年间三种产业类型的时空变化,反映其专业化程度及其空间分异的规律。计算公式如下: 区位熵计算公式:Q=S/P,式中,Q为区域的经济区位熵,S为该区域某产业的产值,P为该区域全部产业的总产值。 一般而言,区位熵值越大,表明专业化水平越高:区位熵>1,表明A产业在某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了总地区,属于地区专业化部门;区位熵<1:说明该地区A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低于总地区,必须从区域外输入产品;区位熵=1:表明该地区A产业专业化水平与总地 区相当,基本自给自足。 三、根据不同产业类型空间区位选择情况,分析针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以及不同集聚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四、集聚效应的计算 CES生产函数(即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为集聚效应(以h表示)的测量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理论框架。 , 这里P为某工业部门实现的利润, Q表示工业总产值, K为其某年份固定资产净值,B为产出利润弹性,C为固定资产占用的利润弹性。 当h≥1时,表明具有集聚效应, h值越高,所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越大。当h<1时,表明整体经济或行业没有集聚效应。 具有集聚效应说明该类型的产业集聚对于促进河南省的经济增长有正向带动作用。

我国聚集经济效应下的城市化进程

我国网络货币的发展与政策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货币规模的迅速膨胀,人们开始忧虑这种新生事物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人民币是否会因此而受到冲击?相关部门对它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是否应该对其采取措施?本文首先通过大量实例的考察,对我国网络货币进行了定义与类型划分;其次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分析了网络货币在当前以及未来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货币;货币职能;经济影响 Abstract:With increasing of the scale of the network currency in China, people start to consider how influence this kind of newly emerging things will have to our life? Whether the Renminbi could therefore be under the impingement? What attitude the relative departments should have towards it? And what policies should be take? In order to answer those questions, the paper firstly, through studying massive cases, gives the definition to our country s network currency, and divides them into three types; Secondly, based on the economics theor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nece, broughted by the network currency, on realistic economy in current years and in the future;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proposals to the

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

第26卷第2期2007年3月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INGEOGRAPHY V01.26.No.2 Mar一2007 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 张华k2,梁进社3,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3.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15) 摘要:产业的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产业集聚 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20世纪90年 代以来。产业集聚成为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热点课题。本文重点回顾了产业区位论、新产业区理论 以及新经济地理理论等对产业集聚的理论阐述。并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和产业集聚效应两个 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突出了要素禀赋、外部性、规模经济等在产 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产业集聚形成后对产业区位、产业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增 长产生的影响。最后对国内产业集聚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产业集聚;集聚效应;外部性;规模经济 1引言 产业的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u.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早在20世纪初期,人们就注意到美国的大部分制造业集中在东北部和中西部的少数地区;今天.美国的高科技公司主要集中在硅谷,广告业集中在纽约麦迪森大道。金融业集中在华尔街;H本的大公司总部绝大部分集中在东京和大阪。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经济活动特别是制造业逐渐向东部沿海等地区集中.产业集聚现象不仅在数量上日益增加.而且还呈现出新的特征。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形成的以中小企业集聚为主体,以专业化协作为纽带的产业集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2]。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特别是产业集聚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一般认为第一个对产业集聚进行直接研究的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他从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的角度阐述了产业集聚的经济动因【3】。从此,经济学者和经济地理学者就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克鲁格曼应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路径依赖以及累积因果关系等解释产业集聚㈣,波特从创新和竞争力角度对产业集聚展开研究r刁.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政府的极大关注.此后产业集聚逐渐成为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的目的是综述近年来产业集聚的研究进展。首先.本文跟踪了产业集聚的理论渊源 收稿日期:2006—08:修订日期:2007—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63502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001015)。 作者简介:张华(1979一),男,湖北松滋人,博士生,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产业与区域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大学城的集聚效应分析

大学城的集聚效应分析 [摘要]大学城能够迅速集聚人才和各类资金。教育、科研、产业实现自然对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原动力。本文采用超越成本函数来分析南昌大学城的集聚效应,得出南昌大学城对南昌市发展具有集聚效应,据此对南昌大学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城;集聚效应;超越成本函数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步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阶段,随着高校扩招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中国的大学城建设热潮。据不完全统计,自从2000年9月东方大学城在河北省廊坊市“开城”以来,迄今为止全国各地出现了60多座大学城。这次大学城建设热潮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难得机遇,也必定会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对现代城市形态的转型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以南昌大学城为例,探讨大学城的集聚效应。从而为确定与南昌市发展相匹配的大学城提出建议。 1南昌大学城的形成与历史沿革 根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确定的“在昌东、昌北,依托现有院校,就近逐步扩大,建设规划统一、功能分区、资源共享的两个大学区”的总体要求,南昌市从2002年开始启动高校新园区建设。目前,南昌市已建设了昌东、昌北两个大学城。其中昌东瑶湖园区为15平方公里,昌北前湖园区为25平方公里。进入昌东园区的有五所高校:江西师范大学、南昌水专水电高等专科学校、民办蓝天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省机械职工大学、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进入昌北园区的有五所高校: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南昌科技大学(筹)、江西医学院、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10所院校共投入700亿元,占地面积1.556万亩,建筑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另外,还有江西省外语外贸职院、江西省轻工学校、江西省电视大学、江西省医药学校等几所院校已进入园区。红角洲片区是红谷滩新区三大片区中面积最大的一块,根据总体规划,红角洲片区定位为融文教、体育、旅游、高档住宅综合区,区内布置了高校园区、国际体育中心、商务中心和高档住宅区。目前,南昌大学和南昌航空大学已入驻红角洲高校园区,分别征地3000亩和2200亩建设新校区,已于2003年9月正式迁入新校区。5年的时间里红角洲高校园区就形成了8万人的规模。为策应红角洲高校园区建设,新区管委会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引入香港保集集团和广东联泰集团投资建设区内基础设施工程,与区内建设了两条主干道,一条为环绕高校园区的学府大道,全长6.4公里,宽60米,两侧各20米的绿化带,投资1.5亿元人民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名单详细版.doc

附件1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名单 郑州市 1.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含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3.郑州航空港区 4.白沙产业集聚区 5.金岱工业园区 6.郑州国际物流园区 7.郑州市金水区杨金产业集聚区 8.官渡产业集聚区 9.上街区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10.新郑新洪工业园区 11.河南(巩义)回郭镇铝加式产业集聚区 12.巩义市豫联产业集聚区 13.新密市产业集聚区 14.登封市汽车零部件工业园 15.荥阳市五龙产业集聚区 开封市 16.开封经济产来集聚区(含开封经济开发区) 17.开封杏花营产业集聚区

18.尉氏县产业集聚区 19.杞县产业集聚区 20.开封市糖细化工产业区 21.开封经济技术集聚区(含开封经济技术开发区黄龙园区) 22.通许县产业集聚区 23.兰考县兰兴产烽集聚区 洛阳市 24.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含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硅点子材料、新材料 25.洛阳石化产业集聚区 石油化工、化纤纺织、精细化工、新能源及化工新材料 26.洛宁产业集聚区 轻工制造、农副产品加工 27.宜阳产业集聚区 铸造和机加工为主的重型装备制造业、硅材料、精细化工 28.洛阳伊洛工业园区 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29.洛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洛阳经济开发区) 商贸和物流业 30.洛阳工业产业集聚区(含河南洛阳工业园区) 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有色金属及新材料 31.洛龙科技园区:硅光电(太阳能)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

产业为主的“三大产业” 32.洛新产业集聚区 机械加工、重型装备制造、新材料 33.新安县万基产业集聚区 能源铝产业、铝精加工、镁合金、钛合金为主的新材料 34.栾川钼钨精深加工业集聚区 钼钨精深加工 35.孟津华阳中心产业集聚区 电力能源、化工、光伏材料和机械材料 36.汝阳产业集聚区 新型建材、特种钢材及煤化工 37.嵩县产为集聚区 38.伊川县产业集聚区 规划面积8.719平方公里,东园以铝精深加工为主导产业,适度发展机械制造、硅及光伏产业。西园以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主,适度发展高新技术及劳动密集型产业。 平顶山市 39.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含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机电装备、新材料 40.平新产业集聚区 节能环保新材料 41.郏县城东产业集聚区

城市聚集效应的经济学——以西安市为例

2012年第2期总第212期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区域经济】 城市聚集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以西安市为例 梁 闽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 要]聚集效应是影响城市化进程主要的经济规律之一,从经济学的视角来探讨城市聚集机制中的 双重乘数效应, 以西安市城市聚集经济的发展为例,揭示西安市城市聚集效应过程中的问题,指出强化城市聚集效应对中心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重要意义, 并结合西安市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中的经济核心地位,强调了增强西安市的城市自生发展能力,强化其城市聚集效应可以引领、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聚集效应;双重乘数效应;西安市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2-0110-03一、引言 空间集聚使城市经济具有显著的聚集经济效应,是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聚集经济的形成来源于分工与专业化、 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和市场效率的提高(吕玉印,2000)。基于以上四个方面来研究城市与聚集经济内在联系的经济理论最早可追溯至以韦伯为代表的新古典区位理论,之后是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的区位理论, 两者将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了城市聚集经济的微观机制上。而以佩鲁为代表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则从宏观层面上将城市聚集和区域发展的非均衡联系起来, 认为城市化是地区不平衡增长的结果。我国学者冯云廷(2001)从城市化经济的现象角度研究了个体城市聚集过程及其聚集后产生的效应。虽然他们的研究视角各不相同,但都提高了聚集经济在城市发展中的理论地位。聚集经济效应制约并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壮大,对城市经济的增长有着明显的影响。我国目前基本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因此城市聚集效应的研究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城市聚集过程中的乘数效应 城市聚集的动力源于不同空间上存在的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经济势能差,在由“比较优势利益—功能互补利益—机会选择利益” 共同构成的动力机制下,存在利益关系的经济个体便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人口、资源等要素的实际流动。支撑城市发展的全部要素在三种动力机制作用下相互间发生作用是通过双重乘数效应实现的。 (一)第一层次乘数效应———由“聚集”作用导致城市“成长”的机理 第一层次乘数效应的机理是聚集作用于成长,表现为工业的经济增长推动城市第三产业的相应发展。这一层次的乘数效应开始是由始发性的工业推动的,工业生产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先是为城市化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如交通运输设备、现代电力系统和能源系统等,由此带来了人口、资源、企业和市场等诸多方面的 集聚并产生乘数效应。始发性的工业围绕主导部门逐渐发展成为城市的主导工业(如钢铁、 机械、电力、石化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由于产业间的连锁效应大,导致产业在空间集聚范围上迅速扩大, 从而加剧了资本、人力等生产要素的积累,剩余劳动力也开始从农村向城市大量转移,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增长,城市规模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这一层次乘数效应的实质是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其作用过程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工业项目和数量的扩张,还在于流入城市内的再度创造的异质生产力能否与原有生产力形成同质交融, 通过这种相互融合变异质的要素为同质要素,即实现异质要素同质化。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这一层次的乘数效应是通过个体与厂商的理性经济行为将城市的形成与规模内生化,从而把工业化与城市化联系了起来。 (二)第二层次乘数效应———由“成长”引致城市成长并进一步引发 “聚集”的机理聚集效应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综合经济现象,它既涉及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又同产业经济中的组织结构有关。空间经济理论认为,城市成长过程就是经济质的流动和累积过程, 这在空间上表现为城市聚集规模进一步扩张,并使得城市投资环境和内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分工得以进一步深化, 深化和精细的分工使得区域内产业和部门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进而就为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新思想的产生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提供了环境,继而使得创新活动在城市域内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创新活动深化和逐渐扩展到相关产业链条的过程中又进一步推动了城市自身的发展。所以第二层次的乘数效应中的城市成长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产业的成长(如第三产业中信息产业的加快增长),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特有的关联效应和产业本身的聚集效应, 使得密切联系的产业部门在空间分布上通过产业链条表现为明显的集中趋势(如图1所示)。 三、城市聚集效应的举例分析— ——以西安市为例011

中国信息服务业集聚效应研究

中国信息服务业集聚效应研究 信息服务业是信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客观条件,是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因其科技含量高且渗透性强的特点,该产业已 经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倍增器和推进器,也是许多国家级地区实现产 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下,信息服务 业不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成为较热的投资点。经济的发展离 不开信息的快速传递,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化水平也要受到经济发展条 件的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信息服务业与社会经济建立协调发展的模式,并不断进行优势互补,协调创新才能使整个社会经济及 信息服务业发展达到最优化效果。本文在研究中国信息服务业集聚的过程中,发现集聚对信息服务业本身存在推进效果,但对于区域经济 却呈现负向影响;为深究其原因本文进一步选用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来反映产业效率的状况,研究信息服务业的集 聚效应及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全要素生产率是指总产出中不能由资本、劳动等有形生产要素投入所解释的“剩余”,即在有形生产要素投入 水平既定的条件下,产业所达到的额外的生产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 来源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在新常态下,信息服务 业的增长仅依靠资本和劳动等有形生产要素投入拉动方式是难以持 续的。可以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新常态信息服务业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动力源,能够有效地提升信息服务的发展质量。在产业集聚区内 信息技术流动会以较低的成本溢出和扩散,集聚优势的作用也会促进 共生技术集成和产学研协同创新,但是产业集聚是否促进了中国信息

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业集聚对中国信息服务业全要素生产 率是如何产生影响的?产业集聚对中国信息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否 存在门槛特征?是否有空间溢出现象?通过研究上述问题,可以更清楚 地认识中国信息服务业发展变化状况,为实现中国信息服务业有质量 的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依据。围绕上述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总结如下:第一,中国信息服务业产业集聚状况及其经济效应无 论从静态集聚指标的计算结果还是动态的计量结果都可以得出,中国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已经呈现集聚状态,从集聚的变化过程来看,信息 服务业集聚呈现出主动的、相互合作的、由目标集聚优势向多方面协同集聚的动态过程;从信息服务业集聚对产业本体经济的影响来看, 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通过集合要素与信息资源优势,提高了本经 济体可用的先天资源与信息方面的优势。产业集聚对信息服务业经济的影响呈现威廉姆森倒“U”型,而且从总体效果来看信息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处于倒“U”型的左侧,在一定时期内对信息经济仍将表现为积极的正向影响;中国的信息服务业集聚对相应区域经济的影响表现为 线性负相关,说明信息服务业的迅速集聚带来区域内资源过快集合, 区域经济体还没能及时吸纳,因此初期往往易于形成离散,需要逐步 实现外部优势的内部化和持续的积累以支配自身的集聚优势,同时经 济体不能仅限于利用优势,还需要不断内化和再创新以实现优势再造。第二,信息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状况依据信息服务业全要素生 产率的计算结果,索洛余值法反映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绝对数量的变化,数据包络分析法测量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技术变化的前沿面,二者

集聚效应

应用

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如产业的集聚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当数美国 Club中关于演讲技巧的资料并不仅此

读并回复了这份IBM的资料,它就有可能进入点击和回复排行榜,同时在论坛资料排列中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然后就容易被更多的人发现并阅读回复,自然在排行榜中的位置就会更加显著,然后又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和回复,在这种正反馈作用的不断强化之下,就出现了我们前面所描述的结果,这份资料获得了比同类资料更多的关注率,甚至连跟贴评论也一块跟着沾光了。反过来,如果一开始的几个人是阅读并回复了李开复博士的资料,那么可能获得高关注率的就不是来自IBM而是来自微软。 原因 知识管理中集聚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而且在不同的知识管理活动中,也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在类似于AMT Club这样的知识社区中,就存在着多种促成集聚效应的因素。首先就是资料的排序,无论使用哪种知识社区软件,知识资料都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存储并显示给知识社区成员的,排在前面的内容肯定可以更容易地为大家看到和关注,很多软件可以让社区成员自己定义显示顺序,如回复靠前或者是发表时间靠前等等,但是大多数访问者会使用系统的缺省排序,也就是说大多数人会使用相同的显示顺序,这就给产生集聚效应创造了条件。其次是知识社区的资料推荐和索引,如新贴一览,精华资料,首页推荐,知识地图,电子杂志,搜索排序等,通过这许多不同方式的组合,可以使特定的资料更容易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且关注,通过这种关注又进一步强化了其地位,并获得更为有利的位置,形成正反馈效应。比如,在新贴一览中受到较多关注的知识可以成为精华,而受到大家欢迎的精华又可以获得首页推荐,让每个访问者在一进入社区就看到,这种不断强化的优势就会其集聚很多人的关注。第三种因素是知识社区的各种排行榜,比如点击率排行榜,回复排行榜等等,前面IBM的例子我们已经对此有了分析。虽然存在多种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并且所起的作用也和知识社区成员的习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同样以知识社区为例,如果大家都习惯直接进入社区讨论或者寻找资料,不太关注社区的索引或者排行榜,那么资料的排序就会成为产生集聚效应的最主要因素,后两者不起作用;反过来,如果更多的人习惯通过知识地图,索引,排行榜来找自己需要的知识和资料,那么后两者就会起到更大的作用,而排序不起作用。在实际操作的知识社区中,组织成员的习惯是多样化的,因此集聚效应就成为了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我们的例子中,就是回复靠前的排序和回复排行榜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优势 集聚效应的存在,使得知识系统的管理者对知识的共享和传播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成为可能。管理者可以研究多数组织成员的习惯,然后利用集聚效应拓展特定知识在组织内传播和共享的深度和广度,这些知识可能是在一段时间内需要组织成员都尽快了解的,也可以是推广知识管理系统本身的,比如如何使用知识管理系统的工具,或者是希望更多的人能深入讨论并有可能产生创新的。在知识社区中,如果需要社区成员对某项知识进行深入的讨论,

河南产业集聚区名单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名单

作者: 日期:

附件1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名单 郑州市 1.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含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 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3. 郑州航空港区 4. 白沙产业集聚区 5. 金岱工业园区 6. 郑州国际物流园区 7. 郑州市金水区杨金产业集聚区 8. 官渡产业集聚区 9. 上街区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10 .新郑新洪工业园区 11. 河南(巩义)回郭镇铝加式产业集聚区 12. 巩义市豫联产业集聚区 13. 新密市产业集聚区 14. 登封市汽车零部件工业园 15. 荥阳市五龙产业集聚区 开封市 16. 开封经济产来集聚区(含开封经济开发区)

17. 开封杏花营产业集聚区

18. 尉氏县产业集聚区 19. 杞县产业集聚区 20. 开封市糖细化工产业区 21. 开封经济技术集聚区(含开封经济技术开发区黄龙园区) 22. 通许县产业集聚区 23. 兰考县兰兴产烽集聚区 洛阳市 24. 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含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硅点子材料、新材料 25. 洛阳石化产业集聚区 石油化工、化纤纺织、精细化工、新能源及化工新材料 26. 洛宁产业集聚区 轻工制造、农副产品加工 27. 宜阳产业集聚区 铸造和机加工为主的重型装备制造业、硅材料、精细化工 28. 洛阳伊洛工业园区 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29. 洛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洛阳经济开发区) 商贸和物流业 30. 洛阳工业产业集聚区(含河南洛阳工业园区) 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有色金属及新材料

31. 洛龙科技园区:硅光电(太阳能)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