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效应分析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构成的单元结构,能产生巨大的集群效应。集群效应主要体现为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两个方面。

1.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般认为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外部经济效应,包括外部规模和外部范围经济。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表现在集群内企业实行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每个企业承担产业链中某一环节的活动,生产效率极高,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中小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所以企业既能享有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又不必过分扩大企业规模,使企业实现了“柔性”与规模的统一。产业集群的外部范围经济是指企业集聚特别是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时,可通过垂直联系及时获得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业务联系,通过水平联系可以借助分包商的生产能力、控制分包商的产品质量,也就是说企业可以调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更优配置。总之,在集群内企业可以在不牺牲“柔性”的条件下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比单个企业有更高的经济效率。第二是交易成本的节约,集群内企业大部分交易在群内进行,集群内企业交往频繁,协作关系较稳定,容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这有利于减少谈判环节,提高谈判效率,增进协作关系从而降低谈判成本,提高合同执行的效率。第三是群体效应。集群内企业通过联合可以形成实力强大的集合体,其集合效应远远超过单个企业的简单叠加,具有“1+1>2”的效应,具体表现为:同行业的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价值活动,可以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集群内企业便于采用和推广相同技术标准,提高该标准的认可程度,并且集群对新标准的制定有较大的影响力,有时甚至可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集群的知名度能吸引更多供应商和销售商,扩大企业的交易范围,争取更有利的交易条件,提高企业的获利水平。第四是学习与创新效应,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促进知识、制度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促进产业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新产业组织的形成。产业的空间集聚,使集群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市场交易逐步形成网络化组织结构,平等合作下的网络协同模式使企业能够集中资源专攻价值链中的某些环节,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产业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和新产业组织的形成。同时,地理位置接近和频繁交流,使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成果扩散更快,更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学习和吸收,从而促进整个群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2.产业集群的社会效应分析

集群的社会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有利于形成地区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有利于形成地区产业优势,并进一步形成区域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就是大量相关企业空间集聚所形成的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和产业综合竞争力,这是其他区域最难模仿的,这些产业集群往往成为地区经济强劲持续增长的源泉。第二是对经济的贡献具有乘数效应。产业集群具有的竞争优势能够吸引更多企业加入,为区域带来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促进集群的良性发展,不仅可以把某些产业做大,而且这些产业的兴旺带动其上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其下游销售、运输业的发达,并且从横向上带动相关产业以及文化、教育、金融、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这会使地区经济成倍增长。事实也证明了产业集群密集的地区,其工业、商业、文化教育、运输、金融、服务等行业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所以一个地区可以通过对产业集群的培育实现地区经济的腾飞。

试析产业集群发展轨迹及其政策需求—以福建沿海产业集群发展为例

论文关键词: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公共政策

论文摘要:产业集群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对福建产业集群发展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事物发展经历数量的积萦一质量的提升一更高层次质量、数量的扩张这一规律,提出了产业集群的展主要经历了起步、内含提升和外延扩张三个阶段。公共政策有利于产业集群从“外生性超均衡预算”向“内生性超均衡预算”转变,有利于产业集群的跨越式发展,但每个阶段对公共政策的需求除了一些共性需求外,还由于其发展不同特点存在着特殊需求。

1引言

产业集群是处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形态之一,具体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例如,他们包括零部件、机器和服务等专业化投人的供应商和专业化基础设施的提供者,产业集群还经常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和投人相关的产业公司阁。许多集群还提供包括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如大学、标准制定机构、咨询和评估机构、贸易联盟等。

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马歇尔认为产业聚集的过程就是外部经济向内部经济动态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整个产业的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则不断提高,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增。这一外部经济的主要来源有劳动力市场的共享、专业性附属行业的创造和技术外溢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韦伯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从而引起的产业集中化;第二阶段则主要是靠大企业以完善的组织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并引发更多的同类企业出现形成有显著经济优势的产业集群。

我国产业集群在形成之初基本上都是企业的自发行为,但一旦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地方政府往往都会积极参与、热情扶持,发挥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加强产业集群公共政策和公共产品的供给,对本地产业集群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由于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性,政府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公共政策供给应有所区别。

2产业集群发展的三个阶段

福建省的产业集群总体上有传统特色引导型、市场驱动型和大企业诱导与政府推动结合三大类型。各个产业集群由于资源环境、历史条件和经济基础等的差别,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主要有以南靖电子产业集群为代表的起步阶段,包括仙游仿古家具产业集群等;以长乐纺织产业集群为代表的内含提升阶段,包括德化陶瓷产业集群、南安水暖产业集群等;以石狮服装产业集群为代表的外延扩张阶段,包括晋江食品产业集群、制鞋产业集群、安溪茶叶产业集群等。

2. 1起步阶段

该阶段主要以南靖电子产业集群为代表,包括仙游仿古家具产业集群等。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产业集群不明显,但有发展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产业园区没有或在拟建中;规模以上的企业偏少;市场尚未形成,知名品牌数量有限;产业链不完整、相关配套项目缺乏。

本阶段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有:

水、电、路、排污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南靖万利达反映由于企业发展用电量提高,电量供不应求,电价也提高,用电成本上升影响产品的竞争力;用水方面,当前南靖市内供水量只有1万多吨,而发展产业集群后对水的需求量要上升到3万多吨。

上游项目缺乏。万利达的上游配套产品要从天津、广东、上海等地买进,就拿硅原料的加工品来说,我国的硅原料以0. 8万多元人民币/吨卖给美国、日本,然后再以58万元人民币/吨的价格买回硅加工品作为电子产品的原材料,按6吨硅原料生产1吨硅加工品计算,我们获得1吨硅加工品需支付5 3. 2万元人民币的成本。仙游的仿古家具当前市场需求大,但

由于原料(紫檀木)要从东南亚进口,成本偏高,并且进口量受到的限制,产业集群发展难以拓开。

行业协会跟不上。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起步阶段,要么相关企业数量少,要么企业都是家庭作坊式、规模小,区域内的行业协会还没建立起来,对区域内产业内的共同间题没有反映的代表,尤其是对于品牌保护问题和原材料进口问题,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难以解决。

2. 2内含提升阶段

该阶段主要以长乐纺织产业集群为代表,包括德化陶瓷产业集群、南安水暖产业集群等。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主要是产业集群的基础已初步形成,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集群内在质量的升级,具体表现如下:

产业集群核心能力方面:规模企业明显,长乐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值占纺织产业产值的79. 300,德化规模以上陶瓷企业的经济贡献率达3000;品牌建设初见成效,长乐被授予全国第19个纺织基地,德化被授予中国瓷都的称号,南安英都被授予中国水暖基地镇的称号,但区域内的企业品牌数量仍不够充分;德化陶瓷产业集群内至今仍没有中国名牌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初步形成长乐有化纤一纺纱一制造一印染一服装产业链条,德化有矿产采掘一瓷土加工一陶瓷机械一彩印包装一花纸生产产业链条,但企业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还有限,相关配套项目都已存在,但能量有限,德化陶瓷产业集群内有物流中心,可都是外面内设办事处。

产业集群发展速度方面: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长乐像金纶等企业大幅度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当前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器设备,生产流程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产品质量达国内外先进水平;德化陶瓷产业以年均高于20个百分点的幅度快速增长。

产业基础设施方面:产业集聚形势加强,产业园区不断增加,长乐现已建成滨海工业区,闽江口工业区,金峰工业区,德化陶瓷企业绝大多数集聚县城周边的工业园区内,产业、技术、人口、资金等诸多要素不断聚集;专业市场有所发展,但还没释放该有的能量,南安的中国水暖城刚建成一年,人住率有限。

本阶段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有:

资金的制约:资金融资困难,缺乏地方性金融组织,长乐企业的金融业务都要到福州市区内,经常要花一天时间办理,成本太高。

人才制约:长乐的机械设备都是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但操作如此高端设备的人才难以引进,德化则是缺乏中等熟练工人。

服务体系的制约:政府服务职能有待改善,有的企业购买设备还要递交可行性报告,甚至花了20万元只是为了盖个章;产业集群内的分工协作及行业规范管理急需加强,行业协会虽已建成,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3外延扩张阶段

该阶段主要以石狮服装产业集群为代表,包括晋江食品产业集群、制鞋产业集群、安溪茶叶产业集群等。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主要是产业集群相对成熟,其作用开始向外辐射,包括集群产业市场的扩张、集群内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扩张和集群内产业对区域社会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产业集群的核心能力方面:区域优势凸显,晋江鞋业产业集群的旅游运动鞋产量占全国的4000,世界的20%,是世界旅游运动鞋的生产基地;晋江食品产业年产值近40亿元,占福建省食品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其中糖果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800;品牌优势突出,晋江被

授予“中国鞋都”、“中国食品工业强市”称号,拥有9个中国名牌产品、8个中国驰名商标、76个福建著名商标和86个福建省名牌产品;产业链完善,配套项目相对齐全,目前石狮已形成化纤一纺纱一布厂一印染一面料市场一服装产业链,并且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企业参与竞争,同时,辅料、服装机械等行业也发展充分,在石狮可以采购全国各类的服装机械。

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方面: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相对超前,石狮正着力规划开发建设石湖工业园(纺织园区)、灵秀服装创业园、宝盖服饰工业园;专业市场较为完善,石狮服装产业集群已建立起石狮服装城、鸳鸯布料市场、塔前服装辅料市场、塔前服装机械市场等专业市场。产业集群的对外扩张方面:市场不断进行扩张,大多数企业已在国内各个大中型城市布有销售网点,在国内提高市场份额的同时,很多企业已开始向国际同行业高端市场进军;技术不断扩张,很多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发水平,甚至攻克一些同行业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难题,并且有引导并制定国内甚至国际同行业技术标准的趋势;生产不断扩张。产业集群区域内主导行业的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张、国际先进项目不断引进的同时,相关行业的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加快了区域的经济发展,石狮有3千多家服装企业,随便多少定单都可以吞下去;规模一定的企业为抢占市场到全国各地办分公司,扩大产业集群的影响力。

本阶段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下:

产业集群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制约。当前这一阶段相对前两阶段来说,面临的水、电、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制约更加严重,尤其是对于一些污染度高的行业,环境问题已成为这一阶段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

产业集群内企业员工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负担重。这一阶段的企业大多经过了资本积累时期,进人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创业阶段。企业都在市场扩张、技术扩张、生产扩张上下功夫,其中最关键的是留住各层次人才,包括中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广大技术熟练的生产工人,这使企业在员工的生活基础设施上的负担加重,比如几乎每个上规模的企业都自己拥有幼儿园、小学、食堂、医务室、警务室。政府工作手续复杂,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人力资源缺位,这一阶段的生产设备很多已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城市品牌没跟上、工作环境相对落后,难以引进高级人才;技术发展受到瓶颈制约,企业的创新力落后于企业生产力;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融资困难。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可如图1所示:

3公共政策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公共政策尤其是公共经济政

策的职能应包括效率、公平、稳定三大职能,通过公共政策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扶持,产业集群发展后将增加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增加集群区域内的税收,然后增加地方的财政收人,这使地方有更大的财力进一步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首先,公共政策有利于克服产业集群内的“市场失灵”,使产业集群从“外生性超均衡预算”向“内生性超均衡预算”的转变。每一阶段产业集群的发展都对科技、人才、公共性基础设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但是由于研究与开发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等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从而抑制这些活动的展开,使其低于最适合的水平,进而导致竞争性均衡增长率低于社会最佳增长率,这就需要政府给予矫正性的财政补贴。通过优惠性的公共政策,加大对科研开发、人力资源的培训,可以创造内生的经济增长,避免外生经济增长模型物质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

其次,通过公共性财税政策有利于增加财力对产业集群进行扶持,使产业集群实现跨阶段发展。通过财政贴息方式进行政策性融资,把社会资金引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直接投资到间接拉动与协调发展;建立发展产业集群所需的技术改造项目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财政投融资政策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对技术更新改造和技术升级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增设发展产业集群的专项基金,有利于财税政策发挥职能扩大效应,克服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制约因素,从而实现产业集群的跨越式发展:起步阶段的企业可以迅速进人内含提升阶段甚至外延扩张阶段;内含提升阶段可以进人外延扩展阶段;而外延扩张阶段的产业集群则可以扩大集群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4产业集群发展对公共政策的需求

产业集群发展的各个阶段由于产业集群的共同特点,其对公共政策的需求有着共性的一面;同时,因为每个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有着阶段性的特点,其对公共政策的需求也有着其特性的一面。根据产业集群发展轨迹图,产业集群发展的三个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有:起步阶段的产业集群需要大量集聚相关产业的企业,并起步发展园区、市场、配套项目。内含提升阶段的产业集群需要改善现有的园区、市场、配套项目的功能,发展相关品牌;提升产业集群内企业级别、产业链的完整度、产业结构。外延扩张阶段的产业集群要求进一步提升企业级别、产业链的完整度、产业结构;产业集群在生产规模、市场、技术水平、社会影响等方面要求不断扩张。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使其对公共政策的需求产生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

福建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近年来,福建产业集群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形成约60个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4000亿元,产值在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有12个,30亿元以上的20个,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福州、泉州、厦门和漳州四个沿海地市。福建产业集群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其发展水平还不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对提升福建区域竞争力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1、发展规模小。目前约60个产业集群中,产值100亿元以上的只有12个,而10亿元以下的占近35%,全省最大的电子信息业产业集群——显示器产业链产值仅为400亿元左右,比1998年广东东莞的PC产业产值508亿元还要少。同时,支柱产业的产业集群发展也不理想,显示器产业链产值仅占全省电子信息业总产值的35.2%,闽侯青口轻型客车产业集群和厦门装载机产业集群的产值也仅占全省机械制造工业总产值的22.1%。

2、发展不平衡。就县域发展来看,全省59个县中,培育发展有产业集群的县不到30个;就设区市而言,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市的产业集群数量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其他设区市产业集群发展较慢。据统计,泉州的产业集群数就占了全省总数的1/4,泉州与福州的产业集群数占到全省的45%。同时,在全省50多个产业集群中,属重化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的明显偏少,大多是传统的制造业,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或者是能带动集群发展的龙头企业,市场竞争优势不突出。

3、产业链不完善。大多数产业集群企业生产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尤其是终端产品生产上,同类产品的市场细分特征不明显,系列化产品不多,产品市场销售分散。同时,原辅材料供应链也比较缺乏,许多材料都要从广东、浙江等地购买,产业间密切度低,影响了规模经济的发展。

几点思考

凸显福建区域竞争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程,应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集群。

1、科学制定福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根据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各地资源特点、产

业发展现状和产业链形成规律,制定和发布各地产业集群发展指导性目录,明确支持重点,引导招商引资方向。

2、加强资源的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各类工业园区,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并通过制定相应宏观指导政策及区域发展优惠政策,吸纳和促进产业集聚,拓宽民间资金投资领域,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到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较好的产品中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现有集群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引导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高技术、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快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步伐,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3、分类推进集群经济发展。将产业集群视为一个经济体,通过对其优劣势和发展环境的认真分析,制定每个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的战略方案,实行一“链”一策、一“群”一策。对一批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在资源投入、政策保证、咨询辅导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在产业集群发育较好的地方,通过原产业集群中产业链的延伸,在上、下游的一些环节上培育新的产业集群,增大产业集群之间的关联性,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网络。

4、不断完善集群经济发展的环境。充分运用财税政策,完善服务软环境,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积极引导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间的交流与互动合作,不断提高产业的外部经济和集体效率。选择一些战略产业的重点依托企业,鼓励它们建立研发中心,并通过建立“同业公会”等形式,使各个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进出口业务等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互动与合作,增强在原材料市场和产品市场中的议价能力,降低商务谈判和合同执行成本。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 势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 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 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中技术、 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服务领域中日趋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 务服务、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壮大起来,现代服务业集群保持较快的发展。 表1: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关联性的分析

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关联性的分析 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相互关联的及其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现象,美国的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业、意大利的瓷砖业等都是比较着名的例子。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省和浙江省,也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的产业集群;北京、上海、天津等市以及福建、山东、河北、辽宁、河南等省都出现了产业集群的雏形。产业集群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国内外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集群的发展机制及其对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正外部性作用方面,而对产业集群负外部性所产生的风险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等“负面”角度研究的理论成果还不多见,研究成果也不成熟,对产业集群积极作用的片面和过分强调容易让人形成一种错误的看法,只要建立起集群,地方乃至国家的经济就会蓬勃发展,这显然有违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世界上有很多原来十分发达的产业集群,如今已经或正在走向衰退,如西欧的很多钢铁、煤炭、造船、纺织等着名区域性产业。如何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正外部性,控制负外部性的产生,促进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以提高区域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对于产业集群负外部性所产生的风险,奥地利区域经济学家Tichy 从集群的产品生命周期引发的结构性风险的角度进行探讨,Fritz 等在Tichy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周期性风险对产业集群的冲击,文献提出当产业集群发展到成熟阶段以后,可能会形成某种特定意义上的“超稳定结构”,从而抑制产业集群的学习效率和创新效率,致使产业集群走向衰退。文献从生态学的角度,采用生物学类比方法,分析了集群的内在风险及其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本文从产业集群效应的有限性分析出发,基于产业集群规模角度来探讨集群效应。 1 产业集群效应的有限性分析 集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构成的单元结构,能产生巨大的集群效应。集群效应主要体现为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两个方面。 1)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马歇尔从集群所带来的外部经济进行分析;韦伯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根据XX年3月5日张副县长的工作安排,分析农业、林业、畜牧、发改、创新、经贸等部门提供的材料,对我县电力、糠酒业、矿产业、畜牧业、生物创新产业、旅游业六大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产业富县战略举措,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和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经济,全县已初步形成了电力、糠酒业、矿产业、畜牧业、生物创新产业、旅游业六大支柱产业集群,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12月28日南沙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标志着**县支柱产业培植又迈上新的台阶。**县产值突破亿元的产业已达5个,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产业集群覆盖面积达到xx平方公里,涉及全县14个乡镇。 XX年,六大产业集群完成总产值xx元,占全县民营经济总产值的xx%;实现产品销售收入xx元,其中出口创汇xx元;实现利税xx 元,发放从业劳动者报筹xx元。 电力产业 完成投资14304万元,南沙电站完成投资9300万元;麻栗寨河

二级电站完成投资720万元;农网三期改造工程完成投资3000万元;南沙至小新街35千伏线路建设完成投资700万元;电力设施修理改造完成投资584万元。 糖酒业 年产5万吨燃料酒精改扩建工程已建成投产。 矿业产业 与红河钢铁厂进行合作,南砂矿业公司投资XX多万元,成功地对马街铁矿进行资源整合;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县黄金有限责任公司产权转让给云南华西矿产资源公司的工作已全面完成。 畜牧业 XX年,生猪存栏xx万头,同比增长xx%;肥猪出栏xx万头,同比增长xx%;实现畜牧业产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实现肉类总产XX9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61亿元,与前XX年的1997年同比,肉类总产年均增长1492吨,年均增长率40.9%,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2023万元,年均增长52.67%。 生物创新产业 **县国土面积2189.88平方公里,林业用地175.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3.5%,其中:有林地124.05万亩,灌木林地27.02万亩,疏林地0.47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21万亩,苗圃地0.07万亩,宜林荒山20.98万亩,森林覆盖率41.0%。 1.膏桐 据调查,**县适宜发展膏桐的土地资源总面积为60万亩,适宜

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

运用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 以海门叠石桥家纺产业集群为例 一、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的背景海门市家纺产业主要分布在三星、德胜、天补、三和、海门等乡镇,依托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形成。地处海门、通州两市交界处的叠石桥,当地群众素有从事家纺品生产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叠石桥家纺业发展驶人了快车道,家纺的品种款式由小到多,生产企业由弱到强,经营规模由小到大,生产设备由落后到先进,辐射面由狭到宽,形成了生产规模化、分工社会化、设备智能化、产品系列化和营销国际化的格局。海门市政府先后投人10亿多元,对市场经过六次扩建、改造,目前叠石桥已形成绣品城、家纺城、商贸城、名品广场等四大经营区域,拥有5000多个摊位和2000多个精品门店,营业面积达到30多万平方米,日人流量3万人次,并形成了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中心、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餐饮娱乐业等。在叠石桥市场的带动下,从事家纺产业的人员覆盖周边三个县市10多个乡镇,人数20多万,生产的产品包括被套、被罩、床单、窗帘、被子、凉席、帐子等,不但畅销全国,还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叠石桥家纺市场实现成交额巧0亿元,成为全国同类行业中规模最大、品种最全、交易额最高、市场前景最为看好的市场。 二、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对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 1.要素条件。波特认为,生产要素可以被归纳为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基础设施五类,这些生产要素一般是混合出现的,但每个产业对其依赖程度又随产业性质而定。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的生产要素表现在以下方面: (1)资本资源。叠石桥家纺市场强大的吸引力和产业的集聚效应吸引了全球家纺企业来到海门发展。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企业群体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成为中国最大、全球前三的家纺产品集散地。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所在的三星镇,建起了2.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园区建成三年来,已有进区企业194家,总投人35亿元,其中产值超千万元企业有103家,超亿元企业有10家。浙江、上海、广东等地资金以及美、欧、非、亚等大洲20多个国家外资纷纷涌人,争抢发展先机。在该市海门、三和、天补、德胜等紧邻叠石桥家纺市场的乡镇,外资同样纷至沓来,推动海门2005年总体利用外资列苏中、苏北

产业集群主要特征分析

产业集群主要特征分析 摘要: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只有准确认识产业集群的特征,才能从产业集群自身的规律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本文认为产业集群的特征主要是弹性专精、地理集中、中小企业为主、根植性强和相关组织与机构密集。 关键词:产业集群;特征;分析 人类社会现在已经进入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中化并存的时代,而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集中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地理范围内,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大量企业、中间机构和组织等围绕同一产业形成的分工细致、联系紧密、社会关系网络发达、市场竞争力和区域产业形象突出的空间有机聚合体。产业集群依靠其强劲的竞争优势,创造了大量财富,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创新,并且引导着国际资源的流向,因此世界各国对产业集群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纷纷出台政策与优惠措施,鼓励产业集群的发展。只有准确认识产业集群的特征,才能从产业集群自身的规律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本文认为产业集群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弹性专精 产业集群表现为在相对狭小的地理空间内大量的企业和劳动力集中于某一特定产业。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生产集中于产品的某个零部件或者工艺的某一个环节,形成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分工是与生产技术的可分性以及垂直分离的生产组织方式相关的,其实这也是产业集群形成所需要的必要条件之一。精细的分工,以紧密的协作与联系为前提。集群内企业通过分工与协作实现了生产的灵活性与多样化。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企业扎堆,集群的重要特征是它有积极的渠道来促进商业交易、对话和交流。这种生产特点适应了20世纪60、70年代以后生产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的特点,相对于传统的福特制生产方式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从而使产业集群成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生产方式。 传统的福特制生产模式是20世纪初期开始的资本主义制造业发展的象征,它以大批量、少品种、流水线生产为主要特征,适应于工业社会时代较低的消费水平与简单的消费结构。福特制辉煌了半个多世纪以后,进入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石油危机过后,世界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衰退。皮奥里和萨贝尔(1984)认为,这种衰退是以大批量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福特制生产方式走到尽头的表现,而弹性专精的生产表明这种生产可以随时根据消费需求和竞争的变化而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及答案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本试卷共有单选题10 道,多选题10 道,判断题10 道,总分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一、判断题(10 道) 1. 产业集群的空间尺度和范围取决于发展集群的地方经济的能力,没有固定的规定。 正确 2. 市场驱动型集群所包含的外源企业内部的网络化程度比较高。 错误 3. “三来一补”指的是来料加工、来件加工、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 正确 4.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50亿-300亿立方米的中型气田64个。 错误 5. 事实上,产业集群可能是单一的横向关联,也可能是单一的纵向关联。 正确 6. 湖北十堰汽配城是一种典型的销地驱动型产业集群。 正确 7. 产业的纵向关联是指围绕一个企业,从原材料的筛选、加工、制造、组装到精深加工、产品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延伸。 正确 8. 产业关联分为两类,分别是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 正确 9. 中关村科技园是一类技术转化型产业集群。 错误 10.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大于300亿立方米的大型气田64个。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的烟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B. 云南省 2. 广西的铝资源没能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群,关键原因是() B. 资源数量不能够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要求 3. 知识技术研发产业集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瓶颈因素是()。 A. 产品生命周期相对短 4. 在我国从研发到产业化投资强度大约为()。 A. 1:50 5. 产业集群的第一特征是()。 A. 产业关联 6. 以下各项属于知识技术型产业集群的是()。 D. 美国微软 7. 我国煤炭产业集群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是()。 A. 山西省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以及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而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变迁有其理论依据。 相关文献回顾 1.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 亚当.斯密目睹了工业化初期生产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所产生的效率。他认为,劳动分工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他在《国富论》中分析到:劳动生产率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不仅一般论述了采取分工生产的方式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深入分析了产生分工效率的原因。他将分工分为三种:一是企业内分工;二是企业间分工,即企业间劳动和生产的专业化;三是产业分工或社会分工。第二种分工形式实质是企业集群形成的理论依据所在。正是因为这种分工,企业集群才会具有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整个市场都无法具备的效率优势,过细分工和市场分工都有一系列弊端。而企业集群保证了分工与专业化的效率,与此同时还能将分工与专业化进一步深化,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生产组织方式的选择必须满足降低个别价值的目的,否则,资本增值的目标将难以实现。所以当事实证明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分工与协作具有更高的生产率时,采取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就成为资本家的普遍行为,以便利用分工的优势降低成本。马克思认为,建立在协作基础上的企业生产,可以产生比分散生产更大的效率。产生合力效应原因是:第一,协作性的集体生产在相同产量的条件下比分散生产节约了占用的空间;第二,有利于在交货期临近或其它紧急情况出现时,集中生产能完成较大的生产量;第三,在集体生产的环境中,个人能力可以通过劳动效率间的差异表现出来,努力争先的竞赛,提高了生产率;第四,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容纳在一个企业中,有利于管理和控制,可以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和比例性;第五,协作性的集体生产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总之,对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追求,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因。 2.马歇尔的规模经济理论 马歇尔(AlfredMarshall)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马歇尔所指的外部规模经济概念是指在特定区域的由于某种产业的集聚发展所引起的该区域内生产企业的整体成本下降。通过对英国一些传统工业的企业集群现象的考察,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企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同样具有产业组织效率,因此是十分重要的,“这种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马歇尔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马歇尔对导致规模经济的原因作了细致的探讨。他认为,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利益,是技术的经济、机械的经济和原料的经济。因为,大工厂可以采用高效率的机械,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机械的经济所获得的各种利益是小工厂难以企及的。大企业的大批量采购可以获得相对低的价格,而且大批量运输保证了对运输工具的充分利用,因此有着较低的运输成本。企业集聚在“产业区”内,可以降低劳动力的搜寻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信息的溢出可以使集聚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单个的分散的企业,特别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知识在该地区的溢出。协同创新的环境也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集群的波及效应分析

产业集群的波及效应分析 一、引言 (一)背景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组成特色产业集群去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且国际上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采用集群模式。如美国的硅谷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华尔街的金融业、好莱坞的娱乐业、加州的葡萄酒产业区等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增长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是一种各国为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而争相借鉴的新经济。在我国,产业集群也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可以看到,在绝大多数“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报告中,产业集聚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小到产业园区,大到区域经济,都在积极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集聚度,以推进园区和区域经济发展。我国某些产业集群在规模和成本上也有一定竞争优势,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但总体看,中国的产业集群整体层次低,大都处于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精细化工、五金制品等轻工业领域,总体仍处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而作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优势的专业化分工、创新

能力、品牌声誉和网络协作等优势并未得到充分体现,难以参与高层次国际竞争,也影响了集群的持续竞争力。中国的产业集群成长的硬环境、软环境和生态环境也大大滞后,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定义及研究意义 由于研究背景与目的的不同,国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本文主要采用波特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以其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认为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集聚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他给出了垂直产业集群与水平产业集群的定义:垂直的产业集群是指通过买卖关系来联结的众多企业所形成的产业集群;水平的产业集群是由包括共享终端产品市场、使用共同技术、技巧与相似的自然资源的企业所组成的集群。 发展集群经济,对于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产业集群是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载体。产业集群可以产生明显的外部规模效应,有利于大批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产生较强的内部规模经济,促进了产业区域分工和新型产业基地的形成。并且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可以吸纳农村劳动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产业集群现象及其对地区竞争力的影响

问题: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为例,分析所存在的产业集群现象及其对地区竞争力的影响。 小组成员:XXX 小组分工: ?产业集群的概述XXX ?产业集群的现象XXX ?产业集群对竞争力的影响及产业集群的问题XXX ?产业集群相关者的分析XXX ?东南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概况XXX 一、产业集群的概述(industrial cluster ) ■定义: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 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总体特点: 总体来说,考察产业集群的特征,有这样六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每个地理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基本围绕统一产业、或紧密相关产业、或有限的几个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 第二,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具有某个或某几个显著的产业特征作为联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分工。最常见的是以供应商-客户作为联结模式,如绍兴纺织业的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一条龙的产品关联,围绕该产业链还出现了纺机、染料助剂、纺织技术服务等辅助性

行业,这些内在紧密联系并频繁互动的行业及其所属企业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纺织产业集群。再如温州低压电器产业在配件生产、成品装配和销售之间构筑起一条产业链。产业集群内部还围绕产业链出现了一些服务性机构和行业组织等。 第三,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连结,实现采购本地化,形成整个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以温州低压电器集群为例,低压电器的配套件涉及金属部件、合金材料、注塑部件、冲制、酸洗及模具加工等共计几十万种,其中有70%能在柳市采购,对于那些需向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部件,其供应商也因集群吸引力而在当地设立办事处。产业链的当地化不仅降低了柳市企业的采购和供应成本,更重要的是大大便利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互动,从而为双方在技术创新中写作创造了条件。 第四,产业内部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是整个集群却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 第五,集群产品销售具有极强的市场渗透力,部分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集群和地区专业市场互动发展的局面。市场渗透能力强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尤其是在集群快速成长时期。如温州低压电器产业利用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30多万温州人的有利条件,产品直接渗透到全国各地,培育了“温州人经济”。随着市场开发的深入,部分产业集群在其所在地大力为专业市场,逐渐使该地区成为了某一产品的集群中心。反过来,专业市场的发展为产业集群提供市场平台、物流服务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等,为集群的进一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形成产业链接和聚集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近年来,市已在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呈现出龙头企业快速发展、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的特征,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已连续5年纳入全省重点扶持产业集群范畴水产品加工园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二十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之一但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市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还较低,主要是规模小,企业个数和知名品牌少,产业链短、市域内配套率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发挥全市工业优势,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生产要素有效集中,促进企业集聚、行业整合、产业集中,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培植骨干企业,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引导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全市工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二)主要目标。期间,按照“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要求,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整合优势人

力和技术资源,发展壮大石化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和医药化工五大产业集群,力争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两大产业纳入全省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范畴。末,力争我市机械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行业总产值均达到100亿元,成为全国石化设备重要制造基地和主要研发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大市。 三、工作重点 (一)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原则,以政府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相结合,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行业高层次专业人员的作用,把产业集群规划编制的过程作为政府、企业、协会和专家等各方资源综合和融合的过程,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二)加强产业聚集区的建设。经济开发区、临港工业园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要采取产业链带动、品牌带动、市场带动等多种模式,搞好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实现聚集。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业集聚中关联度高、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有力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期间,重点支持产值过亿元的10家骨干企业。 (四)突出抓好产业链条延伸。以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为基础,明确产业延伸的方

产业集群的资源节约效应

物流经济 产业集群的资源节约效应 产业集群的资源节约效应* 摘要:文章认为产业集群在资源节约方面具有卓越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等资源的节约效应;二是由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链关系所形成的内生循环经济效应。 关键词:产业集群;资源节约效应;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7)49-0060-02 Industry Cluster Resource Conservation Effects Lu Songfu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article maintains that industry cluster has an excellent resource conservation effects,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First, on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resources saving effect; Second,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internal recycling economy effect. Key Words: industrial clusters; resource conservation effect; recycling economy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正以其所特有的竞争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研究产业集群在资源利用与节约方面的表现对于正确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无疑具有现实意义。从国内外实践结果看,产业集群在资源节约方面确实具有卓越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等资源的节约效应;二是由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链关系所形成的内生循环经济效应。 一、产业集群对公共基础设施等资源的 节约利用效应 一个区域一旦形成产业集群,与之相关的原材料,零配件供应、产品制造、配套产品、销售渠道,甚至与之相关的上、中、下游产业及外围支持产业都会不断向当地集聚。集群内大量企业聚集,首先有利于水、电、管网、道路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和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的共享,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率,相比分散建设、分散配套能够显著节约土地、基础设施等资源。以上海化工区产业集群为例,该区通过产业整合和集约经营,集中建设了热电联供、工业气体、工业水厂、污水处理厂、废物焚烧炉、天然气管网等公用工程体系,在化工区落户的企业不必再自建配套设施,全区能源统一供给,合理利用资源,最大程度减少消耗。园区对公用设施集约化管理,统一环境建设标准,不仅避免了分散管理的难度,降低了成本及风险,还节约了用地和投资,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公用配套设施大型化、规模化的效益。 其次,从集群效应上看,产业在地域上的集中可带来社会分工深化、企业联系加强。集群内各个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使集群呈现出一定的自适应、自组织、自激励和自约束机制等组织特征,从而形成超越单个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集群内部不仅可以分享因分工细化而带来的高效率,而且产业价值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可以彼此信息共享,特别是共享动态变化的市场需求信息,减少信息的扭曲性和不对称以及市场摩擦,大大降低供需之间的不确定性,实现“以信息替代库存”,减少在制品、半成品和制成品的库存和流动资金的占用,降低产品库存中可能发生的失效和损耗,消除不必要的商品转运、积压和倒运,缩短运输距离,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物流成本和财务成本。如宁波每年举办一次大型服装节,相当于为一千多家服装企业组成的服装产业集群做了一次大型推销会和展销会,大大节约了单个服装企业的营销成本。 此外,从社会学角度看,由于群内企业相互靠近,交往频繁,协作关系稳定,容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从而减少信息搜寻和交易成本,包括企业谈判成本及合同执行成本的降低和企业间要素交易成本的降低。集群内熟练劳动力的集聚和流动,还可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更为重要的是,根据有关方面的研究,产业集群在知识学习与技术、管理创新上具有更高的效率。主要表现为,集群内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促使企业往往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组织创新;集群内企业联系频繁,知识和创新成果在集群内扩散很快,一些新工艺、新技术、新管理能够迅速传播,新思想、新观念容易被接受,极大地加快企业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吸收,从而促进整个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集群内企业之间、企业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能加快企业之间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苏北工业化资源节约型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06SJD7900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陆松福 2007 .12 60

广东省产业集群竞争力调查方案

广东省产业集群竞争力 调查方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广东省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评估与分析”课题 实施方案 一、课题背景 广东作为我国产业集群的主要经济带,目前已经形成了300余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但与西方的产业集群带相比,广东产业集群除了面临着资源集约利用、国际贸易环境、环境保护和宏观调控等外部环境的挑战外,还受到资金、技术、组织结构等内部因素的约束。很多集群带普遍存在大集群小企业的现象,缺乏"领头羊"。 针对这种现象,2008年底,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共同在珠三角推动"支持中国产业集群与资本运作国际示范项目",首个试点城市已确定为佛山。该项目旨在将联合国的全球资源以及国际国内产业资本引入珠三角,与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进行对接,用金融资本和创新技术等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使珠三角产业集群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更能适应环境保护和国际贸易环境发展的需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得更多更大的话语权。 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处的支持下,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联合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机构以"广东省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估分析"的课题形式,对广东的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做一次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并将就其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展开评估和分析。 课题组希望通过权威专家的严谨分析与科学评估后,能出具一套全面的研究报告为省委省政府及各级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总结出一些新的发展思路,使广东产业集群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长期的、永续的竞争力,同时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个具有较强投资与决策指导意义的“产业集群投资风向标”。 二、组织架构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析建议_1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析建议 1.打造一具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我区已被评为“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和“国家针织服装名城”。下一步,我们要以产业规划为龙头,以昌东工业区和民营科技园为平台,以招商选资和全民创业为抓手,以纺织服装专业村、专业镇、专业园区和专业市场为依托,以提升服务业进展水平和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手段,以优化进展环境为保障,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及出口加工基地”,别断推动我区纺织服装产业做大做强。一是要结合纺织服装产业的进展特点,制定产业进展规划,科学合理地对纺纱、织布、缝纫、印染、服装等相关产业进行布局,使产业之间相互配套、相互补充,最大限度地发挥集约效应。二是要依托现有的纺织服装企业,经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大型纺织服装企业。三是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扶持壮大中基、邦盛、华兴、京东实业等一批企业。四是要加强宣传推介。注重园区的包装和策划,经过举办各种活动,大造声势,打响针纺基地那个品牌。 2.建设一具针纺大市场。按照起点最高、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辐射力最强的要求,我区很早就做了针纺大市场建设的规划,但向来没有启动,希翼区里尽快启动针纺大市场建设,打造集“商贸、科技、信息、文化”于一体的专业性轻纺物流配送基地。建成后,要紧从事纺织业相关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的批发、零售、展示,并且具备研发、配送、电子商务等功能,可为针纺产业链上的相关行业、企业提供完善的物流配送服务。 3.完善一条产业链。完整的、长的产业链是能够说是终端产业的减压带、防风林,可以落低成本、增强效率、防范风险;产业链并且也是终端产业的技术支撑力量。依照全区的纺织服装产业进展现状,大力引进原料加工、漂染、印花、高档面辅料等上下游企业,弥补产业缺陷,促进产业集约。并且,要积极鼓舞企业拓展业务范围,进展配套产业。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要积极引进雅戈尔、日本片山缝制等一批大型针纺服装企业,发挥“品牌”效应,带动相关产业进驻,提升我区针纺企业的配套水平。单纯进展一具产品品种的生产集群而忽视产业链建设,会由于缺乏基础支撑而增加采购成本、落低产业灵便性和习惯性,最终丧失产业竞争力;产业链过短,也会导致产业的创新能力下落、产业价值增值能力下落。事实证明,配套能力越强的产业集群生命力越坚韧。目前,我国的服装产业集群在建设过程中,特别是产业集群建设初期,往往注重强调该集群主打产品生产企业的个数、技术装备、生产能力、专业市场建设和运转状况等,而对产业链的评估力度别够。 4.哺育和壮大一批规模企业。要降实好有关扶持措施:一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发挥协会在技术跨越、产业协调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实现相关产业链的联合股份制经营,消除企业间的无序竞争,提高行业的竞争水平。二是加强企业治理。引导企业逐步改变传统封闭的家庭式治理模式,向现代企业治理和市场运作方向转变。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区个私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创造业进展资金的融资作用,帮助企业贷款融资,并且对有进展前景的优势企业,实行专项贷款、封闭式运作。四是哺育名牌产品。鼓舞企业加快调整技术和产品结构,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五是发挥领军企业的带动作用。领军企业的带头作用在集群中别能被忽视。首先,领军企业可以利用其市场辐射能力和市场声誉带来更多的客户;其次,领军企业作为生产核心,可以带给关联企业更多的订单;第三,领军企业的市场行为、创新行为都将成为该区域企业进展的直观范本和进展目标。所以,一具区域扶植领军企业的进展壮大往往比直接服务于中小企业,关于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来说更加有效。六是环保部门要帮助漂染企业完善污水处理设备设施、改革污水处理工艺、落低污水处理成本。七是科技部门要向纺织企业推举创新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装备等,推动纺织行业实现技术创新,尤其在印染、化纤行业要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技术,并且鼓舞纺织企业在研发创新产品时,积极申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结论:青山湖区纺织服装产业目前进展态势良好,是一具有规模、有优势、有潜力、有较大

沿海产业集群现状策略研究

沿海产业集群现状策略研究 09国贸 X继云 140 一、沿海产业集群现状的产生原因 产业向沿海集聚是一种趋势,区城经济非均衡发展是一种规律,鼓励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既有利于参与国竟争,又能带动内地发展,同时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 产业向沿海集群是工业化、信息化、海洋开发及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发展趋势。农业经济是内陆经济,工业经济是沿海经济。 无论是先行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正在工业化的国家,所使用的资源还主要是陆地所储藏的资源。但是陆地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已大为减少,有的接近枯歇。于是人们把目光转向海洋,而海洋又有丰富的资源,包括海底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动力资源。 现代海洋开发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海洋开发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进一步促进沿海经济的发展。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不仅原有的港口城市获得提升,而且还会出现许多新的港口城市。由于临港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进沿海经济的扩X。我国近代兴起的一些沿海城市与此有很大关系,它们推动了我国沿海经济的发展,如XX、XX、XX、XX、XX等。沿海虽然部分显性商务成本高,如土地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但隐性商务成本低:由于地处沿海交通便捷,水运费用低,信息灵通;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生产要素获得容易,市场容量大且距离近;一般说来沿海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同时政府服务

周到。这些隐形商务成本远远低于内地,所以总体来说沿海的商务成本大大低于内地,这就导致大里资本流向沿海。此外,沿海大多有大大小小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气候宜人;而一些内陆地区地势复杂,气候恶劣,生态脆弱,这些自然地理环境也构成产业向沿海集聚的一个因素。总之,上述诸因素都构成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向沿海集聚的原因。 二、沿海产业集群发展的有益经验 (一)地方政府的支持、引导作用。 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政府干预”和“市场作用”之间的矛盾。政府在产业集群培育中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是一异常棘手的问题,往往会出现两种偏失。一种是政府的干预力度不够,因而缺乏实效;一种是政府的干预力度过大,形成对市场机制的破坏。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初期、在产业集群的升级过程、在产业集群成长的外部环境改善等方面,政府积极的扶持和引导有助于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培育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沿海发达地区成功的实践证明,地方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导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对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各地政府在营造区域创新环境、推动区域内外的金融、技术、信息服务等组织机构与本地产业合作、激励企业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 (二)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植性。 发展产业集群一定要注意其与本地社会的互动机制的培育,使其扎根于本土的历史和文化中,这样的集群才是长久而有生命力的。从沿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分析及指标体系设计-蒋录全,吴瑞明,刘恒江,李海刚

文章编号:1000-8462(2006)01-0037-04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分析及指标体系设计! 蒋录全1,吴瑞明1,刘恒江2,李海刚1 (1.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中国上海200052;2.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上海200050) 摘要: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科学、全面的测评,不仅有助于产业集群更好更快地发展,而且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也起着重要作用。在“从影响主体确定到系统结构分解”的竞争力评价体系设计方法论原理指导下,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构建了一套涵盖12个因素、46个子因素和97项显性观测指标的五层测评体系。对指标权重、集群边界、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等的分析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操作是方便、可行的。 关键词: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014.6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世界上引人瞩目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它在繁荣我国地方经济中已经形成规模性的重要力量。如何科学有效地测评产业集群竞争力以及如何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一直是产业界、学术界以及各级政府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评述 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研究是一个新领域,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定性描述到定量衡量的过程,所考虑的影响因素与测评指标逐渐细化,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也日趋复杂。现有的研究基本趋于两个方向: !解析集群的竞争优势,从规范角度来分析;"通过构建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收集产业集群各方面的统计数据来进行定量演算分析。 !.!定性评价(规范性分析)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定性评价主要集中于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各个影响因素,综合评价这些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质量水平,从而得到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总体概况。波特最早从规范的角度来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通过构建钻石模型,开创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基础性工作,并得到普遍的应用。但波特钻石模型的静态因素分析方法也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1]。Feser(2001)则考虑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诸多动态影响因素,从生命周期(时间,Time)、地理(空间,Geography)和关联关系(Linkage)等三维角度来分析和评价产业集群竞争力。Mitra(2003)认为产业集群有11维属性:地理范围、密度、宽度、深度、活动、跨度、领导能力、发展阶段、技术、创新能力、产权结构等,综合这11个方面的能力表现,就可评判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情况。定性评价的特点是主观性较强,所得的结果也比较模糊,一般难以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进行明确定论。 !."定量评价 基于定性研究成果,近几年来许多学者都在尽力探索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定量分析工具和方法。Padmore and Gib-son(1998)在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GEM(Groundings-Enterprises-Markets)模型,它的方便性在于能把握集群的关键症状,并提供解决这些症状的分析框架,但GEM模型并不能反映出企业之间的网络协作关系,而企业之间的作用恰恰是集群获取技术创新、外部经济、降低交易费用、区域品牌等竞争优势的关键,它也缺乏总得分的明细评价标准,难以评价和比较大量不同种类集群的竞争力。投入产出法(Input-output)在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上也得到一定的应用,该方法对统计资料依赖比较重,在传统产业统计资料支持下的投入产出法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也值得怀疑[1]。 我国有些学者秉承了国外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一些方法,在定量研究上也作了不少探索。郑海天,盛军锋[5]通过对广东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微观和宏观分析,构建了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来量化集群竞争力,并进行了实证。虽然他们的工作略显不足,但在集群竞争力评价上做出了尝试并提供了新的思路。 !.#定性评价 指标体系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城市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评价上。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也可以应用此方法来评价其竞争力。由于产业集群的规模和结构变动性大、边界比较复杂等复杂特性,而需要科学理论和指标设计方法论来指导,以及综合运用规范性分析与定量演算工具,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解剖和系统分析,并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第26卷第1期2006年1月经济地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I.26,No.1 Jan.,2006 !收稿日期:2005-01-24;修回日期:2005-07-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0371075、70571052)资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