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

应用

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如产业的集聚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当数美国

Club中关于演讲技巧的资料并不仅此

读并回复了这份IBM的资料,它就有可能进入点击和回复排行榜,同时在论坛资料排列中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然后就容易被更多的人发现并阅读回复,自然在排行榜中的位置就会更加显著,然后又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和回复,在这种正反馈作用的不断强化之下,就出现了我们前面所描述的结果,这份资料获得了比同类资料更多的关注率,甚至连跟贴评论也一块跟着沾光了。反过来,如果一开始的几个人是阅读并回复了李开复博士的资料,那么可能获得高关注率的就不是来自IBM而是来自微软。

原因

知识管理中集聚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而且在不同的知识管理活动中,也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在类似于AMT Club这样的知识社区中,就存在着多种促成集聚效应的因素。首先就是资料的排序,无论使用哪种知识社区软件,知识资料都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存储并显示给知识社区成员的,排在前面的内容肯定可以更容易地为大家看到和关注,很多软件可以让社区成员自己定义显示顺序,如回复靠前或者是发表时间靠前等等,但是大多数访问者会使用系统的缺省排序,也就是说大多数人会使用相同的显示顺序,这就给产生集聚效应创造了条件。其次是知识社区的资料推荐和索引,如新贴一览,精华资料,首页推荐,知识地图,电子杂志,搜索排序等,通过这许多不同方式的组合,可以使特定的资料更容易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且关注,通过这种关注又进一步强化了其地位,并获得更为有利的位置,形成正反馈效应。比如,在新贴一览中受到较多关注的知识可以成为精华,而受到大家欢迎的精华又可以获得首页推荐,让每个访问者在一进入社区就看到,这种不断强化的优势就会其集聚很多人的关注。第三种因素是知识社区的各种排行榜,比如点击率排行榜,回复排行榜等等,前面IBM的例子我们已经对此有了分析。虽然存在多种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并且所起的作用也和知识社区成员的习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同样以知识社区为例,如果大家都习惯直接进入社区讨论或者寻找资料,不太关注社区的索引或者排行榜,那么资料的排序就会成为产生集聚效应的最主要因素,后两者不起作用;反过来,如果更多的人习惯通过知识地图,索引,排行榜来找自己需要的知识和资料,那么后两者就会起到更大的作用,而排序不起作用。在实际操作的知识社区中,组织成员的习惯是多样化的,因此集聚效应就成为了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我们的例子中,就是回复靠前的排序和回复排行榜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优势

集聚效应的存在,使得知识系统的管理者对知识的共享和传播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成为可能。管理者可以研究多数组织成员的习惯,然后利用集聚效应拓展特定知识在组织内传播和共享的深度和广度,这些知识可能是在一段时间内需要组织成员都尽快了解的,也可以是推广知识管理系统本身的,比如如何使用知识管理系统的工具,或者是希望更多的人能深入讨论并有可能产生创新的。在知识社区中,如果需要社区成员对某项知识进行深入的讨论,

管理者首先可以借助回复靠前的排序功能使其处于靠前的位置,同时提高其在回复排行榜上的排名,吸引更多的知识社区成员进行更深入广广泛的讨论,创新往往就会在这种大

招商引资:显现集聚效应[3]

讨论中迸发出来;如果需要使某项知识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让更多的人知道,管理者可能采取的方法就是主页推荐,电子杂志和点击率排行榜。当然,具体采取何种方法还要参考前面我们讨论过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大小,如果排行榜对社区成员不起作用的话,就要考虑采用其他有效的方法或者通过推广和引导使排行榜发挥作用。

细节决定成败,在使用集聚效应的控制功能过程中管理者必须仔细考虑具体的操作方式,精心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并随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对于点击率排行榜,时间限制就是一个要考虑的因素,这个排行榜是多长时间内的排行呢?过去一年,几个月,还是几天?时间过长,会使一些知识过期了却仍然滞留在排行榜上;时间过短,又可能导致重要的知识很快就因为时间问题而淡出排行榜。对不同组织的知识社区来讲没有一定之规,总的原则是如果知识内容的有效期比较长且更新比较慢,这个时间可以长一些,如果知识内容的有效期比较短或者更新速度比较快,这个时间可以短一些,复杂的系统则需要采取灵活的设计,进行一段时间的测试之后再根据结果进行调整。分类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知识管理系统往往存在复杂的分类体系,那么这个排行榜是否要基于分类进行设计呢?因为很可能某些热门类别会占据排行榜的大多数位置,而冷门类别则根本没有机会进入排行榜。但是我们又不可能设计很多排行榜,多往往意味着滥,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聚类的方式减少排行数量同时又兼顾到冷门类别,或者用其他方式提升需要推广的冷门类别。首页推荐也存在很多变数,比如更新的频率和推荐的数量,这实际上是一个问题,首页的容量是有限的,数量多就意味着比较快的更新频率。过慢的更新会使大家失去对首页的兴趣,不喜欢在首页逗留;而过快的更新则不容易形成集聚效应,一个主题还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就被刷新到主页以外了。所有这些东西都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知识管理者不断地进行试验、摸索,总结经验并随时根据系统应用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

集聚效应可以帮助管理者在一定的程度上控制知识的传播和共享,但是这些获得集聚效应的知识资料并不是知识管理的全部,对少量知识的过分关注也不是知识管理的初衷,我们的目标还是要通过知识管理使知识能有控制地在组织内进行尽量广泛的共享和传播。无论我们使用哪种软件,是知识社区还是知识库或者其他,对知识的使用者或者消费者而言,他们所要面对的就是眼前的那一个显示器屏幕。知识管理者需要在他们访问知识管理系统时,在有限的屏幕区域内尽可能多的提供有效的知识和信息,而且最为有效的往往是首页,排行

特点:产业相关性、相邻区域及集聚的企业形成网状组织。集聚区集聚效应的发挥依赖于企业间的网络的健全及其密度。

存在问题

我国集聚区域中的中小企业大多依赖低成本优势出口,创新能力差,一直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地位。全球价值链(GlobalValueChain)是指当前散布于全球的、为实现商品价值而连接生产和销售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到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生产者和生产活动的组织及其利润分配。由于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我国企业的利润增长空间很小。

下面以温州为例,对我国的集聚区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从温州模式可以看出:

1、中小企业投资规模较小,其资金大都是在商品的生产与经营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的。

由于设备落后,技术基础薄弱,多数产品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性强,因而产品质量的差距不大,产品的销售凭借低成本优势,难免存在竞争或出口中互相压价,这也是温州“打火机”遭遇反倾销的主要原因。产品创新能力差,大多是仿制,存在着生产的短期行为。

2、集聚效应的发挥差异很大,规模效应不明显,企业分工和协作明显不足。

由于中小企业集聚所产生的原因不同,所以其效应发挥作用的形式和结果也不一样。

由于市场的不规范及竞争的混乱,导致集聚效应发挥不足,并且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视与国际和外地的联系而忽视与本地企业的联系。而有的地区集聚是由外资和大企业带动起来的,对外国和大企业过分依赖,如果忽视与本地的联系,很难发挥集聚效应的有效作用。规模“小而全”,而不是专门从事各个企业所占比较优势的生产环节的生产,资源利用率与生产效率不高。大多数企业各自管理各自的生产,每一个企业自身负责自身的从生产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专业分工程度低,尽管集聚了很多企业,但是对集聚效应利用程度不足,对于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的提升也不足。

3、集聚企业的领导对战略与管理的认识不足,企业家文化素质不高。

首先,由于这些企业的成长所靠的主要是企业家的创业与冒险精神,管理知识有有限,因此企业一直处于粗放型的管理阶段。当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以及竞争环境改变后,对于如何“二次创业”,如何在国际环境改变原来的经营模式,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处于迷茫状态。其次,由于人才缺乏,企业员工大多是生产员工,对于管理、财务、营销等人才不足,而生产员工本身的素质不高,学历程度偏低,因而机械的按照“老板”的指示完成定额或定时生产,对于生产技术的改进与创新意义不大。

4、集聚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并不健全与社会网络并不健全。一方面服务于企业的基

础设施与公共物品,如供水、供电、道路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硬件投资不足;另一方面为集聚企业服务的软件投资也不足,行业组织也不健全。

4相关对策编辑

对策

随着贸易的自由化与资本流动的全球化,资本将在国际范围内寻找更有利的利润增长空间,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入住中国,这将给刚刚加入WTO不久的中国国内的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竞争压力,如何利用全球化与本地化的优势,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有利的均衡点,将是这些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迫切问题。重视价值链从起点到终点的任何可能发挥集聚效应的关键点,疏通和顺滑集聚企业从产品的研发到销售的每个环节,在整体上发挥集聚效应,才是提高整体的竞争优势与区域优势,提升区域的整体形象的重要途径。当然这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

(一)增强集聚效应的企业对策

下面这个图将对以波特业务单元之间的共享的模型为基础进行改进,从而有效说明集聚企业在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利用。

集聚企业价值链的联结与相关的组织和机构的作用

我们从上面这个图可以得出很多启发,图中的两个企业是约数,代表集聚区的集聚企业。集聚企业相类似业务的价值活动的关联形成结点。在波特价值链模型中九种价值活动的四项辅助活动中,人力资源管理是不足够的,对企业的长短期规划应包含在企业管理中间,所以应增加战略管理。迈克尔·波特认为价值链的联结可用于一个企业的两个相关的业务单元,同样,价值链的联结可用集聚企业的任何可以获得优势的可关联部分。当然,并不是说每个节点都关联才能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当市场交易成本大于内部交易成本时,可以对企业进行有益的拆分,形成独立的业务单元;当市场交易成本小于内部交易成本时,企业可以以一体化或购并的方式进行联合。集聚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各自构建的基础架构与资源在更广的范围内共享,可选择有益的结点(如形成战略联盟与技术联盟等),加强彼此之间的网络联系,有意识地维护集聚区的形象,对外用一种声音说话,而不是互相搞恶性竞争。

2、根植于本地生产,在本地化与全球化之间选择一个有效的平衡点,这对当地的企业是非常重要的。集聚效应有正循环与负循环之分,正循环效应可以使集聚变成良性,负循环会恶化集聚效应,过度依赖外资,可能会威胁集群的长期存在与磨灭当地企业创新能力。自觉的维护区域创新环境是每一个企业应该做到的。

3、加强产品的通路建设与培育品牌优势。二十一世纪是物流时代,谁掌握了通路,谁就掌握了市场,集聚企业应当联合起来帮助供应商与销售商打造国际化的通路建设。当然,通路虽然做的很好,没有几个好的品牌带动也不行,培育几个有实力的品牌来提升区域形象也是集聚企业应该迫切考虑的问题。

(二)增强集聚效应的政府对策

1、完善基础设施,这包括交通、电讯等的网络建设,通畅硬件流通渠道;场地建设,比如大型交易中心,大型原材料采购基地等。

2、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这包括健全的法律体系来规范当地的市场秩序,打击不正当竞争;建设良好的融资环境,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开辟渠道;出台健全的环境保护政策,不能

产业优势

按照传统的贸易理论,贸易能够开展的原因在于贸易各方在成本上所拥有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取得受制于外生的自然禀赋和技术条件。而新贸易理论学者认为,在市场与分工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内生的绝对优势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在竞争中,自然禀赋以及先天技术条件所带来的成本上的优势地位正不断地受到来自于技术创新以及在竞争中产生的竞争优势的冲击而不断下降,竞争的结果不是取决于资源的丰裕与稀缺,而是取决于使用资源

的效率,即生产率的高低。学术的目光已经不仅仅深入到了公司内部,而且也注意到公司外部经营环境以及产业组织形式的作用,区域因素重新受到重视。这里的区域因素,并非传统贸易理论中的自然禀赋因素,而是区域内由于竞争;合作、创新、集聚、干中学等动态因素导致的优越于其他区域的内生因素。产业集聚现象,引起了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产业组织、国际贸易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兴趣,由此形成了对产业集聚新的观点。

产业集聚,是创新因素的集聚和竞争动力的放大。麦克尔·波特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居的。集聚为什么有助于产生竞争优势?波特指出:群聚区能够提高生产率,能够提供持续不断的公司改革的动力,促进创新,能够促发新企业的诞生。

1)产业集聚对提高生产率的影响。同一个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够使得厂商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能够物色招聘到符合自己意图的员工、能够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这些,都使群聚区内的企业能以更高的生产率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有利于其获得相对于群聚区域以外的企业更多的竞争优势。

①供应商。许多同行业的企业集聚一起,为各种投入品的供应商提供了稳定的市场,群聚区内大量的专业化的供应商存在,为一个产业所需要的各种投入品的供应带来了便利。此外,从本地取得投入品的交易成本低,且存货数量还可大为降低。相互毗邻,供应商定价过高或违约的风险也会相应降低。地域上的接近还能促进彼此交流,并使得供应商能够提供附件以及安装、排除故障等服务。

②招聘员工。随着企业分工的深化和技术上的专门化,企业招聘到适用的员工的成本也在上升。集聚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较低的流动风险,带来人才的集聚。企业为此所付出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大为降低。

③专业化的市场。产业集聚区域不仅集聚了供应商,而且集聚了客商,或者说,一个集聚区本身就是这个产业的一个规模很大的市场。

④专业信息。由于同一产业的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有关市场的、技术的以及其他与竞争有关的各种信息在区域内大量积累和迅速传递,这对于企业的竞争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美国硅谷,集聚着大量的半导体电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公司,跨国公司纷纷在这里设立分支机构,甚至将公司总部移到这里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硅谷能够得到本行业最新的与竞争有关的各种信息。

⑤配套产品和产业。企业的集中,使得一个行业获得配套产业的支持以及配套产品更为便利。

⑥公共物品和基础设施。企业的地理集中,能够获得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的投资,可以在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上降低成本。除了政府投资之外,与群聚区同时产生的一些中介服务性的机构、行会组织、教育培训机构、检验认证机构,也对企业的生产率带来积极的作用。

2)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集聚是实现区域创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产业集聚是新企业诞生的催生婆。由于集中的顾客群降低了设立新企业的投资风险,投资者容易发现市场机会。在产业集聚的地方工作,创业者能更容易地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受到启发建立新的企业。再加上产业集聚区域的进入障碍低于其他地区,所需要的设备、技术、投入品以及员工都能在区域内解决,因而开办新的企业要比其他地区容易得多。企业所需要的客户、市场信息,创业者可能在新企业成立之前就已经具有了。

集聚促发了企业家的集体学习。在集聚的区域内出现了干中学、用中学,它不同于知识信息的单方向传播的扩散,而是一种知识的创新过程,往往是对原有技术进行改组和传播,创造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消费方式,通常是在研究与开发活动之外,在生产实践中发生的。

集聚对创新的贡献还在于同行业之间的非正式交流。这种非正式的交流不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实现的,比如,不同公司员工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工作之余时间的聊天等,使得不同的思想不断在交流中相互碰撞产生新的火花。

3)集聚对竞争的影响。竞争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集聚带来了竞争,加剧了同行业企业间的竞争。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同居一地,同行业相互比较有了业绩评价的标尺,也为企业带来了竞争的压力。绩效好的企业能够从中获得成功的荣誉,而绩效差的甚或平庸的企业会因此感受到压力。不断的比较产生了不断的激励。

同行业企业的聚集,导致剧烈的竞争,竞争对手的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

首先,竞争对手的存在,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改进产品及服务,追赶技术变革的浪潮。竞争对手就在眼前,企业永远也不能自满自足,必须在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这种激励作用,怎么估计都不会过高。

其次,竞争对手能够使得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地位。表现在:①竞争对手可以吸收周期性的需求波动,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其生产能力。②竞争对手作为比较的标准,能够提高企业自身新异性的能力。③竞争对手服务于某些细分市场,卸掉了企业在这些市场上的包袱。④竞争对手的存在降低了企业遭遇反垄断的风险。西方国家反垄断诉讼的风

险常常导致市场份额高的企业谨小慎微,有损其竞争优势。

还有,竞争对手对整个产业的结构也具有多方面的好处。表现在:①增加产业的需求,提高产业知名度,竞争对手的进入在有的时候也能为整个产业的产品带来信誉。②提供第二

或第三货源。对一些重要原材料及投入品的采购,购买方为了防止或减轻供货中断的风险或为了限制供货方的议价实力,往往希望有第二或第三个货源。

足轻重的影响。植根本地就是立足本地、扎根本地,将自己的战略选择与当地企业联系在一起。

这里涉及一个本地化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企业在本地植根就是本地化,它是与全球化相辅相成的。企业要在国际上获得竞争优势,必须牢牢树立本地化的观念。本地化有外来企业当地化和本地企业本土化两方面的含义。跨国公司要在东道国发展,就要办成有东道国特点的公司,做到零部件供应当地化、员工录用当地化以及市场当地化。而对于本地企业来说,本土化就要求企业必须与本地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将自己的生产、研究开发都置身在与周围企业的联系之中。

我国高新开发区内的企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重视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而忽视与本地企业联系的倾向。如果一家高技术企业在开发区内完全依赖全球战略,而不与当地企业发生联系,那么,前面所言及的集聚效应就无法产生,这必将会造成对外国的严重依赖,对当地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对全球化战略应该持有谨慎的态度。对于身处开发区的企业来说,需要自觉地认识到植根性在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要使自己获得国际竞争优势,就必须和本地其他企业一道,自觉地将自己融入区域经济活动之中,参加区域创新环境的创造。另一方面,企业还应该有责任积极地帮助在本地的供应商和客商提高竞争力。

2)在当地结网。前已述及,区域内网络型产业组织结构对区域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不完全的信息世界里,寻找合作伙伴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间最初的关系以及其他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结网是企业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理论中新的重要概念。结网就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同时,跨越边界,选择性地与其他企业和机构结成长期的、稳定的、互惠的关系。结网的方式,既可以是正式的契约,也可以是大量存在的随时发生的非正式交流。

3)政府的角色和任务。产业集聚效应至少包含着两个命题:第一,没有集聚就没有竞争优势。第二,集聚并非简单的企业集中。当前在开发区建设中,有些地方政府公布了许多条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在区内设立企业,似乎只要有人投资,开发区就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行业上相关的企业集聚,在短期之内尚且无法产生所期望的外部经济效应,不相关的企业的集聚,其外部性效应就更加微弱。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在选址过程中是极为慎重的。他不仅仅关注优惠政策,更关注企业的外部环境,将来是否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高科技产业的关联性,以地区潜在的竞争优势来吸引投资。

地区的竞争优势,取决于集聚区的规模,而不是集聚区的数量。当前许多各级政府不遗余力招商引资,兴办许多个规模很小的开发区,其效果是令人怀疑的。开发区的规模比开发区的数量重要得多。政府与其耗费资源开办新区,不如更多关注本地区已有的相对集中的产业的竞争优势,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培育本地产业尽快在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

政府在培育区域竞争优势方面的主要任务在于:首先,提供公共设施。第二,提供或者引导投资者在公共服务机构方面的投资。公共服务机构包括:大学以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技术等咨询机构,公证、法律、会计服务机构,产品检验认证机构等。第三,通过政

府活动促进企业之间的各种交流与合作,倡导植根本地的区域文化以及适应竞争与合作需要的企业文化。

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综合考试 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异及集聚效应分析 --以河南省为例 研究思路:佛农(Vernon)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美国跨国公司生产与贸易的地理扩散为典型,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国际生产与贸易,并赋予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空间维度。基于这一理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对于空间区位的选择以及对空间环境的依赖是不同的。本文以河南省为例,根据工业所面临的竞争和所使用的生产要素,将河南省的产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几种类型,通过计算不同类型产业在18个市的集聚情况,揭示河南省不同类型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异和变化,最后通过对这几种类型的产业集聚情况的集聚效应测度,探寻不同产业类型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研究步骤: 二、使用区位墒公式来计算河南省18个城市2003-2012年十年间三种产业类型的时空变化,反映其专业化程度及其空间分异的规律。计算公式如下: 区位熵计算公式:Q=S/P,式中,Q为区域的经济区位熵,S为该区域某产业的产值,P为该区域全部产业的总产值。 一般而言,区位熵值越大,表明专业化水平越高:区位熵>1,表明A产业在某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了总地区,属于地区专业化部门;区位熵<1:说明该地区A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低于总地区,必须从区域外输入产品;区位熵=1:表明该地区A产业专业化水平与总地 区相当,基本自给自足。 三、根据不同产业类型空间区位选择情况,分析针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以及不同集聚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四、集聚效应的计算 CES生产函数(即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为集聚效应(以h表示)的测量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理论框架。 , 这里P为某工业部门实现的利润, Q表示工业总产值, K为其某年份固定资产净值,B为产出利润弹性,C为固定资产占用的利润弹性。 当h≥1时,表明具有集聚效应, h值越高,所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越大。当h<1时,表明整体经济或行业没有集聚效应。 具有集聚效应说明该类型的产业集聚对于促进河南省的经济增长有正向带动作用。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文章标题: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各地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一般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县份,[文秘网文章找 范文,到文秘网]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然而,如何发展好县域民营经济,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重要地就是要打好区域民营经济的“特色牌”,充分立足本地传统产业和优势资源,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我们某市县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电工电器、食品药品两大支柱产业,以及玻璃工艺、石化管件、压力容器、棉纺织品、电子陶瓷、车辆配件等六大特色产业.但是,调查中发现,我们某市的一些特色产业多年来仍在低水平上徘徊,“膨胀”、“拉动”能力和扩张势头还没有形成,企业集中度低,形不成规模,龙头企业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像苏南、浙江那样的区域规模经济优势。针对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要想使某市的民营经济得到大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强势竞争力的区域块状经济,形成竞争优势,就必须努力找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 一、加强调研,充分摸清民营经济在形成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应该说,近年来我们某市的民营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也十分注重培植

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但是在实现特色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低、弱、散”的状况阻碍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以我县玻璃产业发展为例,该产业起步于上个世纪年代,是从玻璃仪器加工发展壮大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特别是进入年代以来,生产企业逐步增加,外销产品不断增多,促进了该产业的加快发展.目前全县拥有玻璃及水晶工艺品生产企业多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家,加工点多个,从业人员余人,全县个乡镇均有玻璃制品加工企业或加工点,星罗棋布,遍及全县镇村。尽管玻璃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层次较低.在企业层次上,不少企业规模还较小,部分企业仍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在产品外销上,不少企业基本都是通过国内各有关外贸口岸或香港、台湾地区的代理商间接出口,产品利润被中间商获取太多;在产品层次上,大多数产品是为国内外客商搞配套、组装产品,直接销往国内外市场的还比较少,产品档次明显低于广东、浙江、上海等地。二是管理较弱。不少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未建立或不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较乱,家族式管理问题突出。尤其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和生产现场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与现代公司的规范化管理要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三是摊子较散。众多的生产加工企业缺少公司长期发展计划、产品研发规划,缺乏对产品市场的调研;缺少对公司内部和周围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工地点分布比较零散,集中统一管理难度较大,对企业整体形象的树立重视程度不够。 (二)同行业无序竞争影响了特色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一方面,同行

数字经济的发展及其效应

数字经济的发展及其效应 “数字经济的出现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使整个社会再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学术界对数字经济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唐·塔普斯科特相关著作《数字经济》的问世,使数字经济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2]原美国经济事务商业部副部长Robert J. Shapiro(1999)在美国商务部报告中指出,1997年曾有预测分析认为,因特网将在2000年为零售业创造高达70亿美元的价值,但事实上在1998年几乎就超越了该水平的50%。[3]美国的数字经济时代,早在20世纪末就已变为现实。[4]那么数字经济到底是何方神圣呢?杨占生、杨颜僮(2001)在论述数字经济内涵时指出,“由工业革命的经济学完成向信息革命的经济学的转化成为可能”[5]。客观地讲,其正是在各个领域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基于从工业革命向信息革命转型的过程而衍生的新兴经济模式。根据《中国林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8》的数据显示[6]459(参见表1),美国数字经济规模以10万亿美元的额度领先全球,且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态势,主要表现为规模不断扩张、融合特征显著、由消费向生产领域拓展、福利型数字经济表现突出、影响社会治理等多方面。以中国数字经济为例,2016年的同比增长速度位于全球较高水平,高达18.9%,总量也达22.6万亿元,中国数字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在2016年为58.7%,其在GDP中的占比高达30.3%.比2015年度提升了2.8%,并在2017年创造了4.9万亿元的分享经济交易规模,涵盖诸多领域的共享发展和新兴业态。[6]460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发现数字经济具有相对突出的特点——开放性。倘若现代市场经济失去开放性的重要特征,基于物联网、电子商务和全球贸易而衍生的数字经济根本就无从谈起。接下来将做出淡化意识形态色彩的客观分析,力争探明开放型经济视角下数字经济发展的真实景象,为中国发展数字经济提供可供参考的系统方略。

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b9099395.html, 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武崇阳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上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对外出口与拉动内需之间的有效转变,产业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进而对于研究产业的集聚效应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其能够很好的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因此,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基本方法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和总结,然后结合企业实例进一步明确影响因素的力度和方向。总之,要确定影响因素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内在影响性。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基本因素为企业因素、产业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基本上包含了企业交易过程中的整个流程,对于研究产业集聚效应影响来说,是基本的研究逻辑。 关键词: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内在影响性 产业集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管理学家等各个方面的专家所共同关注的,因此,产业经济效应也从各个方面得到了有效的研究和论证,其因素的选择也逐渐明确和清晰。本文从产业经济影响因素上进行产业集聚效应的分析,可以很好的豐富现有理论,同时能够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一、产业集聚效应的理论概述 产业集聚的研究可以通过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了产业集聚的定义研究、产业集聚效应研究以及产业集聚测度研究等等,对于这些方面来说,其基本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其中也包括了产业集聚要素的研究。韦伯将产业集聚认为是某一地区的产业之间相互联合的产物,这是以地区为研究对象的。波特则是认为产业集聚是在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进行相互联系和交流,进而形成一个大的结合体,这是在以企业和地区两者关系上进行的研究。本文在研究产业集聚的问题上,主要结合了以上两种观点,也就是说考虑企业的内部环境也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通过内外环境来获得相应的因素。 韦伯认为产业集聚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运输成本的降低和原材料成本的下降,当然,其也认为正是由于产业集聚现象的产生,才会出现为了维持这样的集聚现象而不得不进行过多资金等资源的浪费。 集聚效应的测度方面也有定性和定量这2个部分的研究,对于这2个方面的研究来说,定性的研究主要的就是通过砖石模型来获得相应的因素比较,而对于定性研究来说,其更多的是通过产业集聚因素和产业集聚情况进行实证性研究,这也是目前研究的主流,是研究产业集聚的重要方法。其中,在构建产业集聚集中度时,更多的是使用区位熵、EG指数等指标反映,然后建立相应的模式,虽然之前进行的模型多数情况下是垄断竞争模型等传统模型,但是,这些模型往往由于自身的假设条件太过于理想化,进而使得整个研究的结果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到

应用文-西部地区集聚效应计量研究

西部地区集聚效应计量研究 '一、引言 西部大开发是当前我国区域 研究的 问题,也是难点问题。为什么一方面西部交通欠发达,另一方面道路利用率却严重不足;为什么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西部开发,但外资和东部企业仍还是很少到西部投资;为什么西部大呼缺少人才,但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和高层次人才却大量流向沿海地区。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和经济聚落分散,使得西部地区空间交易成本过高,空间规模不经济,缺乏集聚经济效率。\ue004 要利用集聚效应促进西部大开发,首要 就是要对西部集聚效应程度有所了解,这正是本文要做的工作。按照空间范围的大小,集聚效应可划分为区域集聚效应和城域集聚效应,本文按照这种划分对这两种集聚效应分别进行了测度。集聚效应的大小是个相对概念,为给西部地区找个参照系,本文同时也测度了东部地区的集聚效应,期望通过对比得出相应政策启示。\ue003\ue003\ue003 二、区域集聚效应测度 根据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x)的非均衡 观,在区域内首先要实行经济活动的相对集聚,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再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区域增长,达到开发整个区域的目的。可见,区域集聚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区域竞争力,那么西部区域集聚程度到底有多大呢?虽然目前区域集聚经济在理论上已十分成熟,但由于区域投资、工资等 数据不易获取,因此在区域集聚效应测度方面还存在很大困难,仅能用一些统计指标来表示区域集聚效应相对大小。表1通过一组描述性指标对比了东西部区域集聚效应大小。 人口密度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稠密程度,也直接反映一个地区人口集聚程度。东部每平方公里人口数达到457人,而西部仅为61人,从人口密度所反映的东西部人口集聚程度相差甚大;城市化反映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分散型结构向城市集聚型结构转变的历史进程,东部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6.11%,远远超过西部的28.73%;货运生成密度就是单位GDP所产生的货运量,当一个地区人口、企业越分散时,生产、销售所需的运输量也就越大,西部货运生成密度是东部的1.5倍,表明西部集聚程度比东部差;GDP集中指数的数值为0时表示经济活动完全分散,数值100时表示完全集中,从东西部的具体值可以看出,东部经济活动比西部集中;地理 率的值越大,表示区内产出与人口地理分布比较一致,意味着经济空间集中度低,统计值反映了与前面指标同样的结果;巨型和超大型城市数基本可以代表区域内的经济“极核”,这样的大城市越多反映该区域内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程度越强,西部这样的城市只有一个,而东部却有8个。上述六组指标皆反映这样一个事实,即西部整个区域人口和经济活动分散,运输成本高,区域集聚程度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城域集聚效应测度 区域发展从空间格局来看是一个点、轴、面动态过程,任何区域的发展都是从一个点开始,城市则是区域发展的起点,同时也是区域经济的“极核”和区域发展的重要依托,它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来影响区域发展。目前西部地区城市开发状态不容乐观:城市化水平低、

产业集聚效应与浙江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效应与浙江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区位熵法对浙江省制造业的集聚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然后以化学纤维制造业为例,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化学纤维制造业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提升化学纤维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可以提升浙江省区域经济增长水平。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增长;区位熵;浙江省;实证分析 一、问题提出 产业集聚这一概念最早由马歇尔(Marshall)提出,是指生产某种产品的一些同类企业,与它们配套的上下游关联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中。作为一种区域组织形式,产业集聚使得各企业之间演变成一种同时存在着竞争和合作的状况,并进一步细化了劳动分工,降低了生产成本,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在沿海地区,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一种有效途径,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浙江省处于长江中下游经济带核心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本文对浙江省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从现有产业集聚指标出发,得出本文所选择的集聚产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然后,通过对浙江省化学纤维制造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到相关结论。最后,对浙江省产业集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区域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 已有文献中介绍了大量衡量地区产业集聚水平的统计指标,如行业集中度、哈莱-克依指数、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空间集聚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熵指数等。其中,区位熵是衡量产业集聚普遍采用的一种工具。 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其在衡量某一区域内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中的作用和地位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区位熵可以测度一个地区生产结构中某个产业同全国水平比较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另外,区位熵法还具有操作简便,数据容易获取的优点。基于以上,本文运用区位熵法对浙江省各产业集聚度的情况进行分析,其计算公式为: LQ= 在上式中,i表示第i个产业,j表示第j个地区,Xij表示第j地区中i产业的产出指标,该指标可以选用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总资产、企业单位数、产品销售收入等。一般情况下,区位熵的值越大,表明专业化水平越高。若LQ 的值大于1,表明该产业在当地的专业化程度超过区域水平,属于主导产业部门。也表明该产业在当地发展迅速,拥有相对的规模优势;如果LQ的值小于1,表

论区域集聚的扩散效应(一)

论区域集聚的扩散效应(一) 【摘要】关于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以往的分析着重于“聚集”以及由此产生的规模经济,但是,产业集群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扩散效应。产业集群一旦形成,社会经济固有的发展活力经过集聚后将加倍放大,区域经济将得到极大的发展。我国东北地区是东北亚地区的核心,可以通过区域集聚的扩散效应,为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富强找到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区域集聚产业集群扩散效应 我国东北地区北同俄罗斯、蒙古接壤,东北同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隔江相望,与日本隔海相望;它们共同组成了东北亚地区。东北亚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其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开发潜力的地区。区域中的日本、韩国经济层次较高,拥有大量的资金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前苏联虽已解体,但俄罗斯仍是个屈指可数的政治、经济大国。如果我国东北地区能借助东北亚区域集聚的扩散效应,推动东北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就可以使我国与周边大国的经济关系日益稳定和不断发展。 一、东北亚地区与我国东北地区的地域关系 1、位置分布 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个省区。从国际地理位置来看,我国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东、北、西三面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国为邻,隔日本海和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并与各国有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东北亚经济圈的孕育和发展,我国东北地区将成为沟通中国与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桥梁和通道。2、资源分布 东北亚地区的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存,能源大国、科技强国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并立,如此多样性的结构决定了区域内经济极强的互补性。东北亚各国的经济,有资本和技术优势的,也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的。随着区域政治趋于缓和,双边合作、多边合作趋于活跃,特别是在全球石油价格高涨、资源越来越少的状况下,拥有丰富的粮食、食品和能源等资源的东北亚地区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 根据俄官方最新的一份统计数据,俄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38亿吨,目前日均产量达到850万桶以上,超过沙特一跃成为世界上石油产量最大的国家。根据俄制定的2020年能源战略,俄天然气开采量将占世界总量的30%。日本和韩国丰富的水产资源,蒙古当地的招牌畜牧业,朝鲜丰富的矿产资源,都可以为东北地区提供强大的支持。 日本和韩国是资源贫乏国,其能源供应主要靠中东和东南亚地区,不仅运输费用高,还要冒海上长距离运输的风险。中国的能源需求随经济发展急剧上升,能源供应跟不上需求的增长。在能源资源中首先要考虑到合作开发的是天然气资源。目前的构想是,从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铺设天然气管道,经乌兰巴托、北京、沈阳和朝鲜,最终至九州。天然气环境污染少,而且有助于满足东北亚地区迅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当然,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仅需要巨额资金,还涉及各国之间利益分配问题等。 我国东北三省为东北亚各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俄罗斯、韩国、日本的劳动力资源都相对过少,它们大量的吸纳了来自中国的劳动力资源。 二、产业集群与扩散效应的关系 1、产业集群的含义及作用 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战略管理学派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指出“集群是在某一产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集群包括一系列相关联的产业和其他一些与竞争有关的实体,如零部件、机器设备和服务的供应商、专业性基础设施的供应商等。集群也经常向下游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展开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和在技术、技能上相关或有着共同投入品的公司。同时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以及其他机构”。

区域经济增长多重集聚效应实证——以浙江省为例

2012年第9期 /导 论1.研究背景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严重不均衡,自2000年达到0.4的警戒线,而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浙江省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表现优异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初期,大量资源流向浙江,产生聚集效应,对浙江省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很多学者将浙江省经济飞速发展解释为要素聚集的带动。主要的观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开放度高和政策环境良好的浙江等东部沿海省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热土,极大地促进了出口工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当地劳动力和中西部劳动力,地区产值迅速得到提高。经济发展的资本原始积累基本完成后,经济结构的高度化要求因运而生,各种研发投入经费增加,基础设施迅速发展完善。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要素聚集导致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吸引要素聚集。但是,对要素聚集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单要素的聚集研究中,即便很多地区存在多重要素的聚集,也只是将这些聚集的要素分开来,分别研究其聚集度。 然而,不能忽视的经济事实是,诸多地区存在要素的多重聚集现象,而且,要素与要素之间必然将产生作用而不是孤立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经济影响更是不能忽视。 浙江省是要素多重聚集的典型省份,科学技术,国内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出口需求等等,明显存在多重要素聚集。而其中,根据内生增长理论,投资与技术的结合必然产生正的溢出效应。但是,国内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聚集是否会造成投资过剩而产生负的经济影响,则 非常值得研究。 2.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思路是,运用要素区位熵测度浙江省不同经济阶段的不同要素的聚集度,总结分析要素聚集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变化规律,说明要素多重聚集的存在。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要素的多重聚集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研究方法包括: (1 )在第四部分要素聚集度测量中,采用区位熵指数度量要素的空间聚集度。区位熵计算主要采用的公式 是:q= Σxi xi i gdpi Σgdpi i 如若q大于1,说明生产要素x在区域i的聚集速度高于其经济增长速度。如若等于1, 则说明,要素在该区域的聚集程度与其经济发展速度是匹配的。如若小于1,则说明要素聚集速度慢于该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测定浙江省不同时间段的要素区位熵,说明要素的空间流动和聚集规律,以证明要素多重聚集现象的存在。 (2)采用多元回归方法,以区域经济总量指标和速度指标等为被解释变量,以各种要素区位熵为解释变量,建立计量模型。具体计量经济模型如下: gdp=c1+k1×L+k2×DK+k3×FDI+k4×M+k5×A+ξ1Pgdp=c2+b1×L+b2×DK+b3×FDI+b4×M+b5×A+ξ2其中,L,DK,FDI,M,A分别代表劳动力,国内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出口,技术水平等生产要素的区位熵。Pgdp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国内生产总值。ξi为随机干扰项(i=1,2)。 区域经济增长多重集聚效应实证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 ■浙江宁波/魏可 摘要:本文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采用区位熵测度不同要素的聚集度,得出浙江省哪些要素存在多重聚集,并建立以时间序列为基础的多元回归模型,验证多重要素聚集对浙江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增长;多重聚集;生产要素 121

我国聚集经济效应下的城市化进程

我国网络货币的发展与政策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货币规模的迅速膨胀,人们开始忧虑这种新生事物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人民币是否会因此而受到冲击?相关部门对它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是否应该对其采取措施?本文首先通过大量实例的考察,对我国网络货币进行了定义与类型划分;其次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分析了网络货币在当前以及未来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货币;货币职能;经济影响 Abstract:With increasing of the scale of the network currency in China, people start to consider how influence this kind of newly emerging things will have to our life? Whether the Renminbi could therefore be under the impingement? What attitude the relative departments should have towards it? And what policies should be take? In order to answer those questions, the paper firstly, through studying massive cases, gives the definition to our country s network currency, and divides them into three types; Secondly, based on the economics theor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nece, broughted by the network currency, on realistic economy in current years and in the future;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proposals to the

集聚效益释义

集聚经济效益 基本信息 集聚经济效益/集聚经济效应(Agglomerative economies effect)集聚效应(Agglomerative Effectiveness/Agglomerative Effect/Combined Effect) 基本概念 中小企业集群中的外部经济性就是德国经济学家所称的“集聚经济效益”,即因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而导致社会分工深化、企业联系加强和区域资源利用提高所产生的成本节约。 集聚经济效益是指由于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所产生的高效益。指能够不断地从外部吸收资金和人才,并不断向外部输出创新产品和分裂新的企业,使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就业机会不断增多。高技术产业集聚区是由许多相互有内在联系的研究机构、企业和一些服务性网络有机结合而成的。 集聚经济效益则是来源于现代工业生产在空间上的集中性;通过生产活动在空间距离上的彼此接近,实现资金周转、商品流通、劳动力培养、企业的技术创新、升级与竞争等方面的集中运行,从而获得效益。 集聚经济效益包括:内部集聚经济和外部集聚经济 便利性 集聚经济效益的便利性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接近的便利性,企业新生的便利性,创新的便刻性和社会资本形成与积累的便利性。表现在集群内企业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各企业承担产业链中某一环节的活动,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中小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使企业实现了柔性与规模的统一。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资源上的弱小地位限制了中小企业规模经济性的发挥,而单凭市场机制的力量可能使中小企业被大企业吞并,其优点因而丧失。通过企业集群,中小企业在营销、技术、信息共享以及培训等方面可以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益,从而维持中小企业灵活、创新的能力。企业集群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进入壁垒,使集群内企业与孤立的企业相比更存在着生存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企业进入集群的增加,增加了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

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

第26卷第2期2007年3月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INGEOGRAPHY V01.26.No.2 Mar一2007 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 张华k2,梁进社3,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3.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15) 摘要:产业的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产业集聚 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20世纪90年 代以来。产业集聚成为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热点课题。本文重点回顾了产业区位论、新产业区理论 以及新经济地理理论等对产业集聚的理论阐述。并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和产业集聚效应两个 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突出了要素禀赋、外部性、规模经济等在产 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产业集聚形成后对产业区位、产业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增 长产生的影响。最后对国内产业集聚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产业集聚;集聚效应;外部性;规模经济 1引言 产业的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u.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早在20世纪初期,人们就注意到美国的大部分制造业集中在东北部和中西部的少数地区;今天.美国的高科技公司主要集中在硅谷,广告业集中在纽约麦迪森大道。金融业集中在华尔街;H本的大公司总部绝大部分集中在东京和大阪。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经济活动特别是制造业逐渐向东部沿海等地区集中.产业集聚现象不仅在数量上日益增加.而且还呈现出新的特征。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形成的以中小企业集聚为主体,以专业化协作为纽带的产业集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2]。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特别是产业集聚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一般认为第一个对产业集聚进行直接研究的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他从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的角度阐述了产业集聚的经济动因【3】。从此,经济学者和经济地理学者就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克鲁格曼应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路径依赖以及累积因果关系等解释产业集聚㈣,波特从创新和竞争力角度对产业集聚展开研究r刁.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政府的极大关注.此后产业集聚逐渐成为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的目的是综述近年来产业集聚的研究进展。首先.本文跟踪了产业集聚的理论渊源 收稿日期:2006—08:修订日期:2007—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63502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001015)。 作者简介:张华(1979一),男,湖北松滋人,博士生,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产业与区域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城市聚集效应与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城市经济学》课程论文学期: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 题目:城市聚集效应与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西安姓名:韩淑娟 班级:114651 学号:1104725039 指导老师:赵瑞 成绩:________________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市聚集效应与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西安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信息、能源、资本、人力等经济要素呈现出区域集中的态势。资源的高度集聚有力地推动着城市的高速发展,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聚集现象与城市规模的变迁有很大的关联,聚集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能够创造节约,也正是与聚集相联系,城市规模才得以扩展。聚集效应是影响城市化进程主要的经济规律之一,从经济学的视角来探讨城市聚集机制中的双重乘数效应,以西安市城市聚集经济的发展为例,揭示西安市城市聚集效应过程中的问题,指出强化城市聚集效应对中心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发展;经济学分析;聚集效应;双重乘数效应;西安市 一、城市聚集效应 聚集是城市经济的突出特征,它意味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趋向于联锁,超越原有组织层次的功能复杂性优化极点,创造出更高层次的系统。聚集效应,又称聚集经济或聚集经济效益,一般是指因企业、居民的空间集中而带来的经济利益或成本节约。 空间集聚使城市经济具有显著的聚集经济效应,是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聚集经济的形成来源于分工与专业化、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和市场效率的提高。基于以上四个方面来研究城市与聚集经济内在联系的经济理论最早可追溯至以韦伯为代表的新古典区位理论,之后是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的区位理论,两者将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了城市聚集经济的微观机制上。而以佩鲁为代表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则从宏观层面上将城市聚集和区域发展的非均衡联系起来,认为城市化是地区不平衡增长的结果。我国学者冯云廷(2001)从城市化经济的现象角度研究了个体城市聚集过程及其聚集后产生的效应。 城市聚集效应即社会经济活动因空间聚集所产生的各种影响或经济效果,使得城市化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的不断发展完善。这种转化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结构的转化,是传统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化劳动与生活方式的转化。我国长期以来试图通过小城镇的发展来推进城市化进程,走的是一条小城镇之路#。当前在全国城镇体系发展的大系统中,应重视发挥大城市的聚集与扩散效应,通过发展具有合理规模的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和重点中心镇的发展,是推进我国城市化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城市化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伟大产物。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源于经济社会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对城市问题有过精辟的论述:“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他认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 城市自古就有。然而,一般说到城市化,则指的是自产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形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在特定区位的大量聚集,从而使资源的聚集点!城市得以迅速发展。城市化的本质是资源(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工业化和城市化是难以隔离的孪生物。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城市聚集效应的经济学——以西安市为例

2012年第2期总第212期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区域经济】 城市聚集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以西安市为例 梁 闽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 要]聚集效应是影响城市化进程主要的经济规律之一,从经济学的视角来探讨城市聚集机制中的 双重乘数效应, 以西安市城市聚集经济的发展为例,揭示西安市城市聚集效应过程中的问题,指出强化城市聚集效应对中心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重要意义, 并结合西安市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中的经济核心地位,强调了增强西安市的城市自生发展能力,强化其城市聚集效应可以引领、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聚集效应;双重乘数效应;西安市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2-0110-03一、引言 空间集聚使城市经济具有显著的聚集经济效应,是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聚集经济的形成来源于分工与专业化、 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和市场效率的提高(吕玉印,2000)。基于以上四个方面来研究城市与聚集经济内在联系的经济理论最早可追溯至以韦伯为代表的新古典区位理论,之后是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的区位理论, 两者将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了城市聚集经济的微观机制上。而以佩鲁为代表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则从宏观层面上将城市聚集和区域发展的非均衡联系起来, 认为城市化是地区不平衡增长的结果。我国学者冯云廷(2001)从城市化经济的现象角度研究了个体城市聚集过程及其聚集后产生的效应。虽然他们的研究视角各不相同,但都提高了聚集经济在城市发展中的理论地位。聚集经济效应制约并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壮大,对城市经济的增长有着明显的影响。我国目前基本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因此城市聚集效应的研究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城市聚集过程中的乘数效应 城市聚集的动力源于不同空间上存在的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经济势能差,在由“比较优势利益—功能互补利益—机会选择利益” 共同构成的动力机制下,存在利益关系的经济个体便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人口、资源等要素的实际流动。支撑城市发展的全部要素在三种动力机制作用下相互间发生作用是通过双重乘数效应实现的。 (一)第一层次乘数效应———由“聚集”作用导致城市“成长”的机理 第一层次乘数效应的机理是聚集作用于成长,表现为工业的经济增长推动城市第三产业的相应发展。这一层次的乘数效应开始是由始发性的工业推动的,工业生产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先是为城市化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如交通运输设备、现代电力系统和能源系统等,由此带来了人口、资源、企业和市场等诸多方面的 集聚并产生乘数效应。始发性的工业围绕主导部门逐渐发展成为城市的主导工业(如钢铁、 机械、电力、石化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由于产业间的连锁效应大,导致产业在空间集聚范围上迅速扩大, 从而加剧了资本、人力等生产要素的积累,剩余劳动力也开始从农村向城市大量转移,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增长,城市规模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这一层次乘数效应的实质是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其作用过程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工业项目和数量的扩张,还在于流入城市内的再度创造的异质生产力能否与原有生产力形成同质交融, 通过这种相互融合变异质的要素为同质要素,即实现异质要素同质化。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这一层次的乘数效应是通过个体与厂商的理性经济行为将城市的形成与规模内生化,从而把工业化与城市化联系了起来。 (二)第二层次乘数效应———由“成长”引致城市成长并进一步引发 “聚集”的机理聚集效应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综合经济现象,它既涉及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又同产业经济中的组织结构有关。空间经济理论认为,城市成长过程就是经济质的流动和累积过程, 这在空间上表现为城市聚集规模进一步扩张,并使得城市投资环境和内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分工得以进一步深化, 深化和精细的分工使得区域内产业和部门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进而就为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新思想的产生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提供了环境,继而使得创新活动在城市域内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创新活动深化和逐渐扩展到相关产业链条的过程中又进一步推动了城市自身的发展。所以第二层次的乘数效应中的城市成长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产业的成长(如第三产业中信息产业的加快增长),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特有的关联效应和产业本身的聚集效应, 使得密切联系的产业部门在空间分布上通过产业链条表现为明显的集中趋势(如图1所示)。 三、城市聚集效应的举例分析— ——以西安市为例011

内蒙古集聚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2012年6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June2012 第11期总第261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11T o tal N o.261内蒙古集聚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岳媛媛,姚凤桐 (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 摘 要:文章通过比较Segal模型和新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集聚效应因素与内蒙古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扩展模型分析了城市集聚效应和区域集聚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劳动力规模每翻一番,生产率就提高约7.74%;内蒙古的城市集聚效应不如其区域集聚效应明显。 关键词:内蒙古;集聚效应;区域经济;计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11—0037—02 聚集经济理论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70年代前,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韦伯1929,科斯1937,Ho over1948),涉及城市区位论、增长极理论和中心——边缘理论等(勒施1940,F.P er-roux1955,弗里德曼1966)。集聚效应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Cat herine J. M orriso n Paul和Siegel1999,M art in和Ot t a-viano2001,Gilles Durant on和Diego P ug a2003),涉及利用生产函数、工资函数、Seg al模型和Carlino模型等估计不同部门的、城市的和区域的集聚弹性(David Seg al1976,Carlino1982,Keit h Head和T hierry M ayer2002,Marius Brulhart和Rolf T r aeg er2004,谢叙礻韦2006,P ierre-Philippe Combes和Gilles Duranto n等2007,陈迅2008)。 目前,关于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较为分散,且关注点不同,对集聚效应的研究并不多见。此外,多数学者运用的测量模型较为古老,而笔者借鉴了国外较新的模型对城市集聚效应进行测量。 1 计量模型的选择 1.1 城市集聚效应的模型选择 1.1.1 Seg al模型。文章参照Seg al模型[1]选用了C -D生产函数: Y=A gK L (1)其中:Y为产出,A为常数项,K为资本投入,L 为劳动投入, 、 分别为K、L的产出弹性。 模型中 + =1,即内部技术规模报酬不变。g 为希克斯中性集聚效应转换因子,函数形式为: g=BL A (2) 其中:B为常数项,0< <1,表示生产率水平随就业人数的增加而上升,但其上升的幅度呈下降趋势。将(2)代入(1),方程变为: Y/L=A BL (K/L) 在方程两边取对数得Seg al模型: ln(Y/L)it=c+ lnL it+ ln(K/L)it (t=1、2、…、T,i=1、2、…、N) 对于Y,笔者采用CPI进行调整,用1987年的价格作为基期。采用永续盘存法来计算每年的固定资产存量,即:K t=(1- )K t-1+I t( 为折旧率,I为新增投资)。折旧率一般选取9.6%[2],以1987年作为基期来计算初始资本,因此假设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即为初始资本。 1.1.2 新模型。如果某地区所有企业面临着相同的利率,那么,在生产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生产函数可以转化为工资对该地区特征变量的函数,而集聚效应的研究就集中于某一地区的特征变量对该地区生产率的影响,因此选用工资为因变量可以更精确地测量集聚效应的大小[3]。在研究内蒙古的集聚效应时,笔者认为内蒙古的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是相似的,因此上述模型中的假定也同样适用于本文的研究,所以文章选取lnW it= + lnE it+ it作为新模型[4]的形式。从业人数E it衡量了一个地区就业人口的聚集程度。平均工资W it指一定区域内的城镇就业职工全部合法劳动所得的平均值。这两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个地区社会发展程度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物质产出会增加,工人的工资也会相应地提高。 1.2 区域集聚效应的模型选择——扩展模型 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区域性的板块经济,也就是区域内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联系与协作,使整个区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在更大范围内发挥集聚效应。因此,笔者在新模型中加入了市场潜力(m ar ket pot ential)[5]这个解释变量,以此来测量区域的集聚效应。 其表达式为NM P j=∑i ij i Y i,其中 ij=d ij , i Y i表示地区i代表性工业的支出。 i Y i可以被各地区的就业人员密度所代替,表达的也是同一个概念[3],因此本文也采用相似的方法,用各地区从业人员数量来代替 i Y i。d ij衡量了两个地区i和j之间的距离,使用goo gleear th软件得出各城市的经纬度,再通过经纬度计算任意两个城市间的距离(如:呼和浩特市位于111°44′39.26″E,40°50′38.20″N;包头市位于109°50′13.03″E,40°38′58.14″N;通过经纬度计算的两市间的距离为162.057km)。先前的研究表明 的值接近于-1,因此 ij即约为两地区距离之间的倒数,即1/d ij。故其表达式变为: M j=∑i(1/d ij)E i(i、j=1、2、…、N且i≠j) ? 37 ? 收稿日期:2012-03-28 作者简介:岳媛媛(1987-),女,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 通讯作者:姚凤桐(1966-),男,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发挥能人效应带动经济发展

发挥能人效应,带动经济发展 近年来,束城镇把在外人员作为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推进招商引资、发展镇村经济的宝贵资源,大力推进能人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带动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 一、推动招商引资 束城镇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有8000多人,该镇鼓励他们提供信息、推介项目,为家乡发展牵线搭桥。束城镇建立了“在外人才信息库”,在每个村聘请2到3名在外人员担任招商信息联络员;利用中秋、春节等外出人员返乡时机,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座谈会,联络感情、宣传政策、推介项目。 今年,束城镇还制定了外出务工人员招商引资奖励办法,根据项目投资规模和效益,对引荐人和其所在村给予奖励。3年来,全镇在外务工人员共提供招商信息150多条,帮助引进奥丁空调、美格橡塑、大浩保温、美能达建材、腾龙正利等7家亿元企业,吸引投资30多亿元。 二、促进镇村经济 经过多年打拼,不少外出经商务工人员积累了资金、掌握了技术,有了回乡创业的意愿。为此,束城镇成立了“回乡创业人员服务办公室”,从项目申报、证照办理、政策衔接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 束城镇还把鼓励回乡创业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目前,全镇 共有100多人回乡创业,发展创业项目31个,带动了农民增收。通过大力支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在外经商人士投资于农业,已有16人进入农业产业,经营土地12000亩,培育了占地5200 亩的嘉德农业科技园,占地2200亩的乐丰农合社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促进了农业增效。 三、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2013年以来,束城镇先后在北京、石家庄、青岛等地建立多个

党建联络点,并对优秀外出务工人员进行重点跟踪培养,条件成熟后吸纳进党员队伍。 为解决部分村班子软弱涣散问题,束城镇实施“能人回请”,鼓励引导在外经商务工人员回村担任村干部。后孟回村之前是有名的乱村和穷村。一次偶然的机会,束城镇了解到在北京从事保温的党员王瑞恒群众威信高、致富能力强,把他“回请”到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王上任后,带领群众为村里修路、挖沟、搞绿化,抓经济,后孟回村一跃成为全镇的先进村。全镇外出经商务工人员中,37人进入村“两委”班子,7人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