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各地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一般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县份,[大秘书网文章-https://www.doczj.com/doc/6e8094065.html, 找范文,到大秘书网]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然而,如何发展好县域民营经济,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重要地就是要打好区域民营经济的“特色牌”,充分立足本地传统产业和优势资源,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我们某市县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电工电器、食品药品两大支柱产业,以及玻璃工艺、石化管件、压力容器、棉纺织品、电子陶瓷、车辆配件等六大特色产业。但是,调查中发现,我们某市的一些特色产业多年来仍在低水平上徘徊,“膨胀”、“拉动”能力和扩张势头还没有形成,企业集中度低,形不成规模,龙头企业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像苏南、浙江那样的区域规模经济优势。针对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要想使某市的民营经济得到大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强势竞争力的区域块状经济,形成竞争优势,就必须努力找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和

解决。

一、加强调研,充分摸清民营经济在形成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应该说,近年来我们某市的民营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也十分注重培植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但是在实现特色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低、弱、散”的状况阻碍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以我县玻璃产业发展为例,该产业起步于上个世纪50年代,是从玻璃仪器加工发展壮大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生产企业逐步增加,外销产品不断增多,促进了该产业的加快发展。目前全县拥有玻璃及水晶工艺品生产企业250多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10家,加工点XX多个,从业人员15000余人,全县15个乡镇均有玻璃制品加工企业或加工点,星罗棋布,遍及全县镇村。尽管玻璃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层次较低。在企业层次上,不少企业规模还较小,部分企业仍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在产品外销上,不少企业基本都是通过国内各有关外贸口岸或香港、台湾地区的代理商间接出口,产品利润被中间商获取太多;在产品层次上,大多数产品是为国内外客商搞配套、组装产品,直接销往国内外市场的还比较少,产品档次明显低于广东、浙江、上海等地。二是管理较弱。不少企业现代

企业制度未建立或不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较乱,家族式管理问题突出。尤其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和生产现场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与现代公司的规范化管理要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三是摊子较散。众多的生产加工企业缺少公司长期发展计划、产品研发规划,缺乏对产品市场的调研;缺少对公司内部和周围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工地点分布比较零散,集中统一管理难度较大,对企业整体形象的树立重视程度不够。

同行业无序竞争影响了特色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一方面,同行业之间缺少正面交流和相互合作,缺少现代企业团队精神,缺少产品品牌和知识产权意识。以我县水晶产业发展为例,目前全县拥有水晶加工企业90家,仅某镇就有70多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5家,私营企业16家,个体工商户69家,销售过百万元企业16家,并有3家企业拥有自营出口权。但是从今年工商部门参与协调和查处的几起商标侵权案例中,可以发现不少企业之间存在着故意仿冒本地同行产品设计、产品品牌,仿冒外地同行产品等侵权行为,有的企业还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同行产品研发方面的信息等,没有把精力用于本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创新上,而是满足于仿冒、抄袭上,造成了行业秩序的混乱,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同行业之间产加销联接不紧,产业链不完整,缺少对周围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科学扬弃,企业之间互补性不

强,没有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地区行业整体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如我县教玩具、石化管件虽然已成为乡镇的特色行业,但是这些区域特色产品生产大部分还处于分散的、粗放的、初级的状态,各家的生产设备、产品几乎差不多,家家一个样。如:目前我县某镇从事文体教玩具行业的企业就有148家,生产的产品有上千个品种,各家加工生产的产品基本上差不多,企业没有拳头产品,各自为战,相互竞争。某镇从事石化管件的企业有8家,基本都是从原来的镇石化管件厂裂变出来的,几家企业使用的主要设备、生产产品几乎差不多。业内人士分析说:“石化管件的产品有弯头、三通、大小头等系列近万个品种,没有厂家能做全每个品种,只有做精、做专才能做大、做强。有的厂家接到订单后,对自己无法生产的产品不愿到县内其他管件厂购买,情愿花更多的钱到外地购买。”

无响亮的特色品牌制约了区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目前我县共拥有民营产业注册商标720件,其中市知名商标 20件、省著名商标6件,名牌商标所占比列较小,仅为3.6%,跟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浙江等地相比差距很大。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发展为例,近年来,我县十分重视农产品商标培育和注册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截止目前,我县农产品注册商标总数已达138件,占全县注册商标总数的近四分之一。但是,从我县现有的农产品注册商标现状看,存在一个突出

问题,就是知名农产品品牌数量极少,目前全县仅有“金禾”、“某市湖”、“荷仙”、“怡味莲”、“纤纤”、“倾心”、“厚福”等10件。从市场调查来看,这些农产品不仅在本地市场占有份额很少,而且在外地市场也很难看到。这种状况跟我县农业大县相比很不协调,说明我县农业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的步伐还要进一步加快,农业龙头企业还应进一步做大做强。就以我县荷藕产业发展为例,我县是全国最大的县级莲藕产区,全县境内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县境外承包种植8万亩,亩产鲜藕1200公斤以上,全县莲藕种植的农户5万户,莲藕加工业发展迅速。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30多家,主要产品有藕粉、水煮混合藕菜、盐渍藕、速冻藕、藕汁饮料、保鲜藕、保鲜慈姑等六大系列100多个品种,总产量达5万多吨,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市场。但是,目前荷藕产品仅有“怡味莲”、“纤纤”、“厚福”三个市知名商标,影响了产品的消费知晓率和市场占有率,跟荷藕产业的发展规模不相适应,制约了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缺乏人才和技术创新能力困扰着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从对“某市县迅达电磁线有限公司”的调查来看,人才和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做大民营企业和产业规模的关键因素之一。据公司董事长卢之云介绍,迅达公司自96年注册以来到02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企业负债已到临界点,几乎

就要宣布破产倒闭。但是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候,公司从外地引进了三个关键人才,一个是多年从事电磁线技术的工程师,一个是具有多年产品质量管理的人员,还有一个是公司内部管理人员。自从这三个人到公司以后,公司简直是起死回生,不仅产品原材料消耗大大减少,而且产品的质量和日生产量大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也不断提高,在某市七个生产电磁线的行业中迅速脱颖而出,公司研发的电磁线产品还获得了省科技创新奖,在同行产品中独占鳌头。经过最近两三年的发展,迅达公司已从当初300万元的小厂发展成为今天具有3000万元规模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而公司为了留住这些人才,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他们的子女解决入学问题,家属解决就业问题,为他们的创业提供各种平台,让他们拥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不仅如此,迅达公司的发展壮大也带动和刺激了周围同行业的发展。

二、积极应对,努力找准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的着力点和发力点

1、整合特色优势,做大产业规模和经济链。正确处理好发展企业与发展产业的关系,重点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提升民营经济的规模。一是培育特色产业。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着重培育电工电器、食品药品、玻璃工艺、石化管件、压力容器、棉纺织品、电子陶瓷、车辆配件、荷藕加工、

教玩具等我县“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这些产业。要抓住优势产业中的产品、市场、专业化生产和龙头大户四个关键环节,加快现有优势特色产业的产品创新步伐,开拓产品市场,与国内外大市场的“链接”。二是兴办龙头企业。要围绕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依靠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建基础、创特色、扬优势、打品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领头雁”作用。通过龙头企业、规模企业把“小而散”的作坊企业、千家万户的加工点链接起来,把一些分散的单户加工点组建成联户经济实体,发挥龙头拉动、大户带动效应。引导众多的中小企业跳出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生产专业化、配套协作化、营销集约化的格局发展。三是加快园区建设。政府要切实做好园区特色产业的规划、协调、指导工作,进区企业必须坚持以园区产业有一定的关联度,或配套延伸的产品为主,依靠园区载体,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加大对现有“两区四园”的建设力度,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增强各类创业载体功能。积极鼓励新投资项目、新建企业向各类园区集中,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四是搭建创业平台。要像浙江、苏南等地一样,在民营经济相对集中、产业特色明显的地方,引导和支持建设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专业加工户、专业街。要加强对服务业的规划引导,可以培育建设如IT一条街、美食一条街、精品服饰一条街、地方特色产品一条街等,着力培育特色街区和行业优势经济。

2、加强行业管理,促进行业有序竞争。我们都知道,凡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行业协会都在维护同行业利益、促进同行业发展、避免行业内部无序竞争、实行行业的自我协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对已建成的荷藕、玻璃工艺、教玩具、汽配等行业协会要完善运作机制,发挥技术交流、人员培训、价格商洽、安全管理、业务衔接等职能,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交流会,共同研究质量、技术、市场等问题,形成行业协作、行业自律的运行机制。同时,加快组织纺织、教玩具、农产品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尽快制定行业标准,行业规范,地方性价格约束,信息服务,竞争战略,为政府宏观调控当好参谋,为企业生产经营搞好服务,促进优势产业健康协调有序地发展。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服务作用。首先是人才培训服务,行业协会要为行业的发展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加强合作,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集成和传递信息;其次是技术服务,如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共性技术设备支撑、科技成果的转让和利用等;最后是信息咨询和市场开拓服务。行业协会要积极组织本行业统一参与诸如香港展销会、广州春、秋交易会等各类展销会活动,以行业统一设摊展示,形成行业特色和形象,制止无序竞争。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形象品牌作用。每个行业协会都要加强行业自身建设,形成行业文化,打造

行业品牌,宣传行业信条,提高行业声誉。如行业协会可以以行业协会名义,建立行业宣传网页、网站,推荐行业企业和特色产品,整合和利用好行业企业和产品资源,加快推进网上交易,扩大产品国内外市场销售覆盖面。引导同行业企业间的协作与配合, 协调行业内部会员之间的关系,减少和避免不计成本、竞相压价、恶性竞争带来的不利后果,避免同行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形成整体对外,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

3、实施品牌战略,争创产业名优品牌。品牌不仅是一个地方、一个企业的形象,还是一股巨大的竞争力。因此,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响地方特色民营经济品牌,才能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形成民营产业的集聚效应,地方特色产业的优势才能得到加强和发挥。就以如展农产品商标为例,要充分利用我县现有农业资源优势,打造地方特色农业品牌,把现有品牌进一步做强做大,引导和帮助其争创名牌商标,建议指导有条件的企业制定“创牌”计划。政府要从宏观上加强指导和协调,充分利用地方有影响、对外有宣传力的地方特色,指导企业合理注册商标,分配好和利用好商标资源。要鼓励和帮助农产品企业为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一些重点农产品积极争取原产地保护。如将目前发展形势较好的“金禾”西瓜、“某市湖”大闸蟹、“倾心”藕制品等通过注册证明商标来实行

属地保护,强化地方特色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当前,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我县成为“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县”、“全国生态农业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中国荷藕之乡”、“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的地域优势,借助“某市湖有机农业开发区”等载体,把已有的绿色食品品牌和无公害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要充分发挥商标协会在行业组织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加强对商标使用人的法律法规教育,引导企业树立发展观念,着眼长远利益,重视自身品牌建设,进一步推动商标战略的实施,带动地方优势资源更加集中,把地方优势资源培育成为优势产业,让优势产业变成市场竞争优势。

4、培育科技人才,提高技术创新效益。人是创新的主体,人才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专业人员的技术素质是成就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是创新机会的主要发现者、执行者和新技术知识的传播者,他们的高素质与相互合作是保证创新迅速形成新的综合生产力,获得创新最大效益的必要条件。在目前环境下,民营经济的单体规模要做大做强,要想把特色产业规模做大,就必须拥有一大批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的技术型人才,包括技术开发人员、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生产人员等,而人才不足已成为当前民营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民营企业要制订人才战略,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把人才使用和能力发挥推向最高点。

既要立足自身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挖掘培养,注重提高整个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有重点地选择优秀的中青年培养深造,又要广开进贤之路,善于借用“外脑”。要建立健全一个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这是民营企业赢得人才,并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关键。在企业产品技术创新上,要重点培养技术带头人,给他们以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推动企业产品不断增强技术含量,从而把企业真正培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增强“膨胀力”和“拉动力”,带动企业和地方产业的迅速扩张。例如,要想把我县的玻璃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引进和产品的技术创新。像美瑞华公司认识到人才和产品技术创新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目前已经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玻璃艺术委员会等研究单位,联合组建了“产品设计开发中心”、“国内外市场调研中心”,不仅为公司引进了一些重要人才,而且公司一批重要岗位的员工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促进了公司产品的革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5、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在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中,政府要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重点要在产业发展布局、宏观调控、吸引投资、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发挥作用。首先,在产业发展布局上要突出比较优势,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加强调控,避免产业趋同,区域内无序竞争。其次,在资源配置上要围绕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通过招商引资、

融资、税收、人才等优惠政策措施吸引资金、技术、人力、信息等各种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提高整体竞争力。引导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寻求外资嫁接,兴办一批合资企业,培大培强单体规模,推进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第三,加强引资引智工作。从我县情况看,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最缺乏的是资本和技术,要制定更优惠政策,创造更优越的创业环境,吸引更多区外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兴办龙头企业。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加快资产重组步伐,实现快速增长,培育一批市、省级私营企业集团。同时,要借脑引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行联姻,实行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强科技攻关,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不断推进优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持续的技术创新的产品创新。第四,要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文化。加大区域特色产品宣传力度,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色产品宣传活动,如通过举办荷藕节、水晶节等各种地方特色产品展销会,通过建立地方特色产品的展销馆、博物馆、宣传产业发展历史和文化,扩大特色产品和产业的知名度,形成发展特色经济的浓厚氛围。第五,政府应着重从培植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的角度,重视全县特色民营产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针对存在问题,研究制订有助于本产业发展的特殊政策。税务部门要想方设法吸引业主在属地开票纳税,切实防止税

源流失。工商、金融、外经、民营等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在市场准入、融资服务、出口代理、行业管理上实行倾斜政策、倾心服务,合力营造有利于本产业发展的宽松环境,促进全县特色板块经济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实现“工业立县、民营富县”的发展目标。

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e8094065.html, 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武崇阳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上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对外出口与拉动内需之间的有效转变,产业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进而对于研究产业的集聚效应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其能够很好的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因此,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基本方法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和总结,然后结合企业实例进一步明确影响因素的力度和方向。总之,要确定影响因素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内在影响性。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基本因素为企业因素、产业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基本上包含了企业交易过程中的整个流程,对于研究产业集聚效应影响来说,是基本的研究逻辑。 关键词: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内在影响性 产业集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管理学家等各个方面的专家所共同关注的,因此,产业经济效应也从各个方面得到了有效的研究和论证,其因素的选择也逐渐明确和清晰。本文从产业经济影响因素上进行产业集聚效应的分析,可以很好的豐富现有理论,同时能够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一、产业集聚效应的理论概述 产业集聚的研究可以通过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了产业集聚的定义研究、产业集聚效应研究以及产业集聚测度研究等等,对于这些方面来说,其基本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其中也包括了产业集聚要素的研究。韦伯将产业集聚认为是某一地区的产业之间相互联合的产物,这是以地区为研究对象的。波特则是认为产业集聚是在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进行相互联系和交流,进而形成一个大的结合体,这是在以企业和地区两者关系上进行的研究。本文在研究产业集聚的问题上,主要结合了以上两种观点,也就是说考虑企业的内部环境也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通过内外环境来获得相应的因素。 韦伯认为产业集聚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运输成本的降低和原材料成本的下降,当然,其也认为正是由于产业集聚现象的产生,才会出现为了维持这样的集聚现象而不得不进行过多资金等资源的浪费。 集聚效应的测度方面也有定性和定量这2个部分的研究,对于这2个方面的研究来说,定性的研究主要的就是通过砖石模型来获得相应的因素比较,而对于定性研究来说,其更多的是通过产业集聚因素和产业集聚情况进行实证性研究,这也是目前研究的主流,是研究产业集聚的重要方法。其中,在构建产业集聚集中度时,更多的是使用区位熵、EG指数等指标反映,然后建立相应的模式,虽然之前进行的模型多数情况下是垄断竞争模型等传统模型,但是,这些模型往往由于自身的假设条件太过于理想化,进而使得整个研究的结果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到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文章标题: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各地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一般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县份,[文秘网文章找 范文,到文秘网]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然而,如何发展好县域民营经济,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重要地就是要打好区域民营经济的“特色牌”,充分立足本地传统产业和优势资源,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我们某市县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电工电器、食品药品两大支柱产业,以及玻璃工艺、石化管件、压力容器、棉纺织品、电子陶瓷、车辆配件等六大特色产业.但是,调查中发现,我们某市的一些特色产业多年来仍在低水平上徘徊,“膨胀”、“拉动”能力和扩张势头还没有形成,企业集中度低,形不成规模,龙头企业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像苏南、浙江那样的区域规模经济优势。针对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要想使某市的民营经济得到大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强势竞争力的区域块状经济,形成竞争优势,就必须努力找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 一、加强调研,充分摸清民营经济在形成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应该说,近年来我们某市的民营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也十分注重培植

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但是在实现特色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低、弱、散”的状况阻碍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以我县玻璃产业发展为例,该产业起步于上个世纪年代,是从玻璃仪器加工发展壮大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特别是进入年代以来,生产企业逐步增加,外销产品不断增多,促进了该产业的加快发展.目前全县拥有玻璃及水晶工艺品生产企业多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家,加工点多个,从业人员余人,全县个乡镇均有玻璃制品加工企业或加工点,星罗棋布,遍及全县镇村。尽管玻璃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层次较低.在企业层次上,不少企业规模还较小,部分企业仍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在产品外销上,不少企业基本都是通过国内各有关外贸口岸或香港、台湾地区的代理商间接出口,产品利润被中间商获取太多;在产品层次上,大多数产品是为国内外客商搞配套、组装产品,直接销往国内外市场的还比较少,产品档次明显低于广东、浙江、上海等地。二是管理较弱。不少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未建立或不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较乱,家族式管理问题突出。尤其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和生产现场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与现代公司的规范化管理要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三是摊子较散。众多的生产加工企业缺少公司长期发展计划、产品研发规划,缺乏对产品市场的调研;缺少对公司内部和周围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工地点分布比较零散,集中统一管理难度较大,对企业整体形象的树立重视程度不够。 (二)同行业无序竞争影响了特色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一方面,同行

产业集聚效应与浙江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效应与浙江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区位熵法对浙江省制造业的集聚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然后以化学纤维制造业为例,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化学纤维制造业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提升化学纤维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可以提升浙江省区域经济增长水平。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增长;区位熵;浙江省;实证分析 一、问题提出 产业集聚这一概念最早由马歇尔(Marshall)提出,是指生产某种产品的一些同类企业,与它们配套的上下游关联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中。作为一种区域组织形式,产业集聚使得各企业之间演变成一种同时存在着竞争和合作的状况,并进一步细化了劳动分工,降低了生产成本,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在沿海地区,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一种有效途径,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浙江省处于长江中下游经济带核心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本文对浙江省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从现有产业集聚指标出发,得出本文所选择的集聚产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然后,通过对浙江省化学纤维制造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到相关结论。最后,对浙江省产业集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区域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 已有文献中介绍了大量衡量地区产业集聚水平的统计指标,如行业集中度、哈莱-克依指数、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空间集聚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熵指数等。其中,区位熵是衡量产业集聚普遍采用的一种工具。 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其在衡量某一区域内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中的作用和地位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区位熵可以测度一个地区生产结构中某个产业同全国水平比较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另外,区位熵法还具有操作简便,数据容易获取的优点。基于以上,本文运用区位熵法对浙江省各产业集聚度的情况进行分析,其计算公式为: LQ= 在上式中,i表示第i个产业,j表示第j个地区,Xij表示第j地区中i产业的产出指标,该指标可以选用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总资产、企业单位数、产品销售收入等。一般情况下,区位熵的值越大,表明专业化水平越高。若LQ 的值大于1,表明该产业在当地的专业化程度超过区域水平,属于主导产业部门。也表明该产业在当地发展迅速,拥有相对的规模优势;如果LQ的值小于1,表

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

第26卷第2期2007年3月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INGEOGRAPHY V01.26.No.2 Mar一2007 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 张华k2,梁进社3,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3.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15) 摘要:产业的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产业集聚 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20世纪90年 代以来。产业集聚成为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热点课题。本文重点回顾了产业区位论、新产业区理论 以及新经济地理理论等对产业集聚的理论阐述。并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和产业集聚效应两个 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突出了要素禀赋、外部性、规模经济等在产 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产业集聚形成后对产业区位、产业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增 长产生的影响。最后对国内产业集聚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产业集聚;集聚效应;外部性;规模经济 1引言 产业的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u.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早在20世纪初期,人们就注意到美国的大部分制造业集中在东北部和中西部的少数地区;今天.美国的高科技公司主要集中在硅谷,广告业集中在纽约麦迪森大道。金融业集中在华尔街;H本的大公司总部绝大部分集中在东京和大阪。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经济活动特别是制造业逐渐向东部沿海等地区集中.产业集聚现象不仅在数量上日益增加.而且还呈现出新的特征。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形成的以中小企业集聚为主体,以专业化协作为纽带的产业集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2]。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特别是产业集聚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一般认为第一个对产业集聚进行直接研究的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他从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的角度阐述了产业集聚的经济动因【3】。从此,经济学者和经济地理学者就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克鲁格曼应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路径依赖以及累积因果关系等解释产业集聚㈣,波特从创新和竞争力角度对产业集聚展开研究r刁.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政府的极大关注.此后产业集聚逐渐成为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的目的是综述近年来产业集聚的研究进展。首先.本文跟踪了产业集聚的理论渊源 收稿日期:2006—08:修订日期:2007—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63502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001015)。 作者简介:张华(1979一),男,湖北松滋人,博士生,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产业与区域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摘要】物流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物流产业集聚的内涵,并分析了我国物流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着重从规模经济理论、范围经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物流产业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 【关键词】物流集聚;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区域经济发展 1 物流产业集聚的内涵 产业集聚是指相关的产业在某一特定经济地理区域内相对集合,与相关产业有关的各种产业资本要素在同一空间范围内不断汇集的过程。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1920)中系统研究了产业集聚现象,指出“产业集聚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这种经济往往能因为许多性质相似的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1]物流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经济地理区域内,许多相关物流企业集聚在一起,将物流产业相关功能比如运输、仓储、货物进出口、流通加工、装卸搬运、配送及信息处理等有机集成,形成物流产业链,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的产业布局。 2 我国物流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 现代物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交通等功能要素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不断加快物流速度,提高物流准确率,减少库存,从而降低成本,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现代物流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区域集聚是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提高的一种表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物流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物流产业集聚现象不断显现。杨春河博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发展格局表现为较为明显的“三带——四区”的空间格局。[2]三带是东北和中国西北部的以能源和原料产业为依托的物流产业聚集带,包括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等区域;中部以煤炭工业为依托的产业聚集带,包括陕西、山西、河北等地区;东南沿海以制造、进出口、消费为依托的物流产业集聚区域,包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区。四区是长三角产业物流聚集区;珠三角物流产业聚集区;环渤海物流产业聚集区;东北能源和重工业集聚区。 3 产业集聚的主要竞争优势理论 3.1 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物流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集聚,降低了物流企业的运作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近利用丰富的物流人力资源、市场、物流技术以及信息等资源。正如克鲁格曼指出:同类工业原材料供应者和工人聚集到一个地区,能够产生大批技术熟练的工人并把他们的新技术普遍带给各家工厂,从而造成繁荣。物流企业在一定空间区域的集聚可以实现物流运输的大批量化、储存的合理化、包装的标准化和通用化、装卸搬运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运输及信息化。运输大批量化可以减少运输、装卸搬运的次数,降低在装卸搬运过程中的损耗,提高车辆的装卸效率;储存数量过大占用仓库空间和资金,储存数量过小可能导致缺货或拖延交货,因此合理储存很重要;包装标准化和通用化有利于节约运输空间、储存空间;装卸搬运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可

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分析报告书

产业结构及区域经结构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 ) (一)产业结构变动的测度(见教材P 172-173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来,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包括数量比例关系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演进的高度化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有不同的优化内容。目前,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产业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在能力。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是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高,从而产业结构就越合理。反之,结构关系越不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低。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意义在于: (1)是社会再生产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2)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3)是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 (4)是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目标主要有: (1)各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

(2)产业间关联方式协调。 (3)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协调。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性衡量标准主要有: (1)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2)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3)能取得较高的整体经济效益,并能保证社会有效需求的满足。 (4)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主要考虑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也就是说主要是对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衡量。就这种耦合而言,研究者一般采用结构偏离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衡量,其公式为: 公式中, E 表示结构偏离度 Y 表示产值 L 表示就业 i 表示第i产业 n 表示产业部门数。 根据古典经济学假设,经济最终将处于均衡状态,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水平相同。由于Y / L可以用来表示生产率,因此,当经济均衡时, Yi/ Li= Y / L,从而结构偏离度E = 0。同时,Yi/Y可以用来表示产出结构, Li/ L 表示就业结构,因此,结构偏离度E 同时也是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耦合性的反映。结构偏离度E值越大,就表示经济越偏离均衡状态,产业结构越不合理。由于经济非均衡现象是一种常态,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形更为突出,因此,结构偏离度E 值是不可能为0的。而且,结构偏离度指标将各产业一视同仁,忽视了各产业在经济体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这一事实,同时绝对值的计算也为研究带来不便。因此,在很多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又引入了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最早是由泰尔( Theil and Henri,1967)提出的,一些学者曾经将之用于地区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其实,泰尔指数也是一个很好的

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综合考试 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异及集聚效应分析 --以河南省为例 研究思路:佛农(Vernon)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美国跨国公司生产与贸易的地理扩散为典型,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国际生产与贸易,并赋予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空间维度。基于这一理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对于空间区位的选择以及对空间环境的依赖是不同的。本文以河南省为例,根据工业所面临的竞争和所使用的生产要素,将河南省的产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几种类型,通过计算不同类型产业在18个市的集聚情况,揭示河南省不同类型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异和变化,最后通过对这几种类型的产业集聚情况的集聚效应测度,探寻不同产业类型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研究步骤: 二、使用区位墒公式来计算河南省18个城市2003-2012年十年间三种产业类型的时空变化,反映其专业化程度及其空间分异的规律。计算公式如下: 区位熵计算公式:Q=S/P,式中,Q为区域的经济区位熵,S为该区域某产业的产值,P为该区域全部产业的总产值。 一般而言,区位熵值越大,表明专业化水平越高:区位熵>1,表明A产业在某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了总地区,属于地区专业化部门;区位熵<1:说明该地区A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低于总地区,必须从区域外输入产品;区位熵=1:表明该地区A产业专业化水平与总地 区相当,基本自给自足。 三、根据不同产业类型空间区位选择情况,分析针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以及不同集聚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四、集聚效应的计算 CES生产函数(即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为集聚效应(以h表示)的测量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理论框架。 , 这里P为某工业部门实现的利润, Q表示工业总产值, K为其某年份固定资产净值,B为产出利润弹性,C为固定资产占用的利润弹性。 当h≥1时,表明具有集聚效应, h值越高,所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越大。当h<1时,表明整体经济或行业没有集聚效应。 具有集聚效应说明该类型的产业集聚对于促进河南省的经济增长有正向带动作用。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一)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一)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的今天,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符合这一前提要求。文章通过对甘肃发展特色经济制约因素的认识和分析,可以了解发展特色经济的实质就是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科学开发和利用优势资源,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制约因素;措施 一、甘肃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资源禀赋 (一)资源优势 甘肃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而得名,位于祖国中心。全省设五个省辖市,七个地区以及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民族有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哈萨克、土、撒拉、满等民族,人口近2634万人。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地形大致可分为陇南山地、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北地带、祁连山地六大区域。主要山脉大多分布在省境边缘,大多数河流都以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矿藏主要有石油、煤、铁、铬、铜、钨、磷、石膏、池盐、芒硝等。森林资源多集中在山区,主要有陇南白龙江林区的青冈、桦木、云杉、冷杉等用材林树种,木材蓄积量近l.5亿立方米。 甘肃省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七位,人均耕地居第六位,同时,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原、荒地、水域面积辽阔,可开发潜力较大;甘肃境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水系,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能资源潜力巨大,发展水电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甘肃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中药材品种多、质量好,综合开发潜力大;甘肃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具有风格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广阔;甘肃省境跨度大,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农业环境独特,发展特色农业具有独特的优势;甘肃工业综合实力居全国第23位,有较为良好雄厚的国有工业企业基础。石油钻采、炼化设备、数控机床、电机电器、真空设备、风动工具、军工电子设备等产业相对优势突出,具有很大的改革和盘活潜力;省内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年轻,是劳动力资源的一大优势,劳动力价格低廉。商业流通自建设兰州商贸中心以来,市场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多层次、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市场网络逐步形成,商品流通总量不断增加,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对周边省份的吸引辐射作用日益增强,商品流通枢纽初具规模,发展前景良好。 (二)资源劣势 甘肃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特别是水资源严重匮乏,传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虽然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但产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企业发展过程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现状仍未得到彻底的改变;从业人口文化程度低下,投资环境不佳,经济基础薄弱,老、少、边、困区域范围大;由于受自然条件、区域位置、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以及人文背景等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甘肃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步加大,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位次不断后移,而这种状况在西部大开发中,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二、甘肃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资源制约 1、土地资源未能合理利用,基础设施差。甘肃耕地资源是全国的五分之一,人均比全国略高,但合理利用程度不高。县域范围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制约了地域优势的发挥。 2、劳动力素质、劳动力产业分布与文化结构不对称。劳动生产率的低下,势必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目前甘肃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特别是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仍以小学、初中文化为主。从劳动力产业间的分布看,一、二、三产业劳动力呈正三角形分布,小学、初、高中以上文化结构呈倒三角形分布。 3、技术、人才、信息等成为稀缺资源。甘肃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农业的耕作技术、综合生产技术以及非农就业、自主创业的基本技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供给缺失。在人才方面,大量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机制的文献综述 产业聚集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显著特征。关于产业聚集机制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同学科和流派从不同的视角比较、分析了产业聚集问题,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产业聚集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新古典学派、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产业聚集机制理论可以分为理论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三个阶段。近年来,由于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我国产业集聚现象在各区域都较为明显。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产业集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国内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产业聚集机制的影响因素、产业集聚机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一、国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 17世纪创立的古典生产区位理论,包括河流、交通、资源等自然因素,被认为是产业集聚力的来源,且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中研究成果颇丰。Krugman等人从经验上证明了一个地区优越的自然属性在城市区位的形成上具有先天比较优势(Fujita和Mori,1996;Krugman,1993;Matsuyama和Takahashi,1998)。1977年,Dixit和Stigliz联合发表了《垄断竞争与产品的多样性》一文,开创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建模技术,学者们开始从不完全竞争范式中探寻解释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集聚机制。Marshall(1920)是最早从外部性中寻找企业集聚机制的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认为规模经济应有内外之分,内部规模经济是企业内部生产能力的扩展,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外部规模经济包涵范围广,主要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分工协作,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力市场、技术知识及基础设施的共享。Harris最先提出企业应靠近大市场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市场潜力理论(Harris,1954)。而Puga(1999)的研究表明当产品的运输成本与工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成本较低时,会促使企业分散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Papageorgiou和Thisse(1985)假设企业与消费者数量呈正态分布,企业希望选择靠近大市场区域从事生产活动,且生产者集聚带来产品多样化引致偏好多样化的消费者集聚,从而,推动了土地租金价格上涨和厂商之间竞争加剧,进而形成均衡的空间集聚分布。Fernandez(2005)在地区政府的财政收支与地方公

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西昌学院郭佳 摘要: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德阳市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以四川省为参照系,对德阳市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制定德阳市产业发展战略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依据,促使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化和高度化,乃至更好地促进德阳市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法;德阳市;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区域内各种类型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城市产业结构问题是城市经济研究的核心理论问题,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它不但有利于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发挥城市优势,提高城市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城市经济实力,而且还有利于城市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社会发展需求。本文将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来分析德阳产业结构优劣、竞争力的强弱,进而为确定德阳市经济发展和产业部门调整与优化的方向提供参考和依据,促进德阳市经济的发展。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1942年首先提出,后经过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2-5].SSM分析法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分析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与以往其他方法相比,偏离-份额分析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能够揭示区域与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和原因,是确定区域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 1.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即份额分量(全国增长份额)、结构偏离分量(结构转移份额)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区域竞争力份额),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2.数学模型的构建 假设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基年)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bi,0,末期(截止年t)经济总规模为bi,t.同时,依照一定的规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 ,bij,t (j=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或全国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以Bj,0与Bj,t 表示在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海尔:产业群聚集优势效应(一)

海尔:产业群聚集优势效应(一) 海尔集团经过19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个由冰箱辐射到空调、洗衣机、彩电、热水器乃至手机的庞大家电产业群。这个产业链条从青岛出发,一直延伸到世界各大洲的疆域,形成一条黄金产业带。 规模促进上下游企业发展 海尔自身迅速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了青岛一方家电业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海尔集团配套电子零部件的分供方——青岛海润电子,成立3年期间,公司年产值一路上扬,2002年产值已经达到1.73亿,公司的员工也从10来人发展到1200人,“速度、创新、SBU”等海尔理念逐渐被吸收到海润的管理体系中。海尔不仅为海润搭建了一个财富平台,更创造了一个创造成功的平台。 海润的发展仅仅是海尔产业链上一个小场景,在海尔19年的资产裂变和品牌发展过程中,随着海尔的规模化发展,青岛已经形成了一片“家电产业生态经济林”。 产业链竞争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1998年走向世界时,海尔集团原材料分供方多达2200多家。1999年,

海尔集团组建物流推进本部,物流改革按优胜劣汰的原则开始进行,借助互联网络海尔在全球范围内对原有的分供方进行优化淘汰,吸收有国际化供货经验的大企业为分供方,淘汰不合格的分供方。三年后,海尔的分供方从优化到721家,其中,有59家世界500强企业,一个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家电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物流整合不仅让海尔可以采购到高质量的零部件,还给海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1999年当年降低的采购成本就达5亿元,到2001年又降了10亿元。 制造链条互动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海尔自身的扩大和流程再造,在产业链的上游,海尔与分供方之间打破了传统的买卖关系,一些分供方到海尔附近设厂,直接参与海尔的产品设计并建立配套工业园。目前位于胶州的海尔国际工业园已经聚集了三洋压缩机、爱默生电机等20多家国际化分供商。这些国际化的分供方,提升了山东半岛制造业家电的零部件配套能力。

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在国内外的现实经济中大量存在,它所表现出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引起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本文综述了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及其衡量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从产业关联、产业互动的角度来实证研究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可能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一、引言 产业集聚是指与某一产业有关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Krugman,1991)。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产生于l9世纪末,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对于产业集聚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Marshall ( 1890),他提出企业集聚可以产生外部经济并提高竞争力,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而后,韦伯、熊彼特、克鲁格曼及波特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聚理论研究作了进一步发展。韦伯主要是从工业区位论出发解释了产业集聚,熊彼特指出了集聚的创新效应,克鲁格曼把集聚与国际贸易理论联系了起来,而波特则提出集聚现象能提升产业的竞争力。产业集聚效应是指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由内外部经济所产生的经济效果,用于衡量产业集聚经济大小,是产业集聚作用的表现。 二、产业集聚经济效应的表现形式 (一)区域经济增长 产业集聚通过将区域经济增长所需的人力、资本、技术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的集中和优化,并在集聚效应的相互作用下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但过度的产业集聚以及陷入低水平技术陷阱的产业集聚将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如市场拥挤、要素瓶颈等。张华和梁进社(2007)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和产业集聚效应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突出了要素禀赋、外部性、规模经济等在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产业集聚形成后对产业区位、产业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集聚效应影响。 (二)外部经济 王红伟(2011)认为产业集聚区的一系列乘数效应促使了劳动力集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技术力量提升,促进了人口的非农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城镇的一些功能性服务,如人力培训、生活配套性服务等,又为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就业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支持,从而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消费市场,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产业循环发展圈。 (三)产业互动 实际上,产业集聚的形成不会局限在单一产业内,更倾向于形成产业间共同聚集,譬如在城市中心的 CBD,就不仅仅只有金融产业集聚,还包括很多相关配套产业的共同集聚如咨询行业、广告行业、法律行业、会计行业等等,从而在某一空间领域内形成产业间集聚,或是一种产业集群,因此有学者从产业互动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聚的效应。王硕和郭晓旭(2012)从产业关联与产业互动角度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的互动机理模型。研究表明制造业集聚与生产者服务业集聚之间存在很强的协同和互动关系。 (四)产业转移 产业集聚具有动态演变的特征,在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产业集聚可以促进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陈建军和胡晨光(2008)在借鉴新古典增长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长三角次区域为例,研究了中心―外围式的产业集聚给地区带来的集聚效应,主要表现在产业集聚本身给地区带来的经济发展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及集聚给区域经济带来的索洛剩余递增效应。首次提出经济效率的根源在于产业集聚竞争导致的区域技术进步促使的索洛剩余的递增,产业集聚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推动传统产业索洛剩余递减的力量,推动区域向外转移传统产业。 三、产业集聚经济效应的度量 产业集聚效应测量方面,测算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间接方法和直接方法。间接方法是以某一个产业的实际增长率与期望增长率作比较分析,如果实际增长率比期望增长率大,那么,其剩余部分就认为是集聚经济的贡献。直接方法也就是生产函数法,即利用生产函数中的规模报酬来分析集聚效应(刘剑锋、蒋瑞波,2010),迄今为止大部分学者都采用直接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摘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的今天,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符合这一前提要求。通过对甘肃发展特色经济制约因素的认识和分析,可以了解发展特色经济的实质就是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科学开发和利用优势资源,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制约因素;措施一、甘肃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资源禀赋资源优势甘肃以

古甘州、肃州而得名,位于祖国中心。全省设五个省辖市,七个地区以及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民族有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哈萨克、土、撒拉、满等民族,人口近2634万人。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地形大致可分为陇南山地、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北地带、祁连山地六大区域。主要山脉大多分布在省境边缘,大多数河流都以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矿藏主要有石油、煤、铁、铬、铜、钨、磷、石膏、池盐、芒硝等。森林资源多集中在山区,主要有陇南白龙江林区的青冈、桦木、云杉、

冷杉等用材林树种,木材蓄积量近亿立方米。甘肃省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七位,人均耕地居第六位,同时,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原、荒地、水域面积辽阔,可开发潜力较大;甘肃境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水系,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能资源潜力巨大,发展水电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甘肃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中药材品种多、质量好,综合开发潜力大;甘肃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具有风格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广阔;甘肃省境跨度大,日照时间长,昼

中国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中国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以工业企业为例,在提出工业产业集聚对工业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的理论假说之上,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全国25个省份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工业产业集聚对工业的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从政策上应该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条,从而提升产业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集聚;泰尔指数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从古至今,如何实现有效快速的经济增长一直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重点。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学者们提供了探讨新的经济增长推动力的新的角度。 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最早关注产业集聚效应,他把经济规模划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认为产业集聚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导致的,他还指出有三个原因导致了产业集聚的产生,即稳定的技术市场、附属产业提供的经济的原料以及技术外溢。 马歇尔之后,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认为,产业集聚区域是一种规模经济区,就任何一个产业而言,集聚的企业过多或过少,都不会达到集聚的最佳效果。佩鲁(Francois Perruox,1955)的增长极理论认为20世纪的经济增长是以支配效应为特征的,通过“增长极”对周围资源和产业的吸聚和带动作用可以实现非均衡增长战略。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1990)引入“集群”概念,揭示了产业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产业集群,并高度评价了其在形成与提高产业竞争优势中的重要性。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Robin Krugman,1991)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对产业集聚机制以及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做了系统、严谨的模型化研究,提出了基于产业集聚的制造业中心——农业外围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中国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产业集聚的研究,大量研究则是在2000年以后。朱英明(2003)构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性模型,据此他分析了产业集聚的区域效应,并以日本和韩国为例,说明了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异,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定量分析了发达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空间集聚与地区增长的关系。范剑勇(2003)采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假定,从要素流动、制造业规模报酬递增和运输成本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制造业在东部沿海地区集聚与地区差距的因果关系。罗勇(2007)通过建立多个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制造业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产业集聚不但带来了经济增长,也扩大了区域经济差距。 然而,前人的研究结果有两点不足之处:一是大部分学者在研究产业集聚与

曹妃甸区域经济定位及产业结构展望

【摘要】本文运用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的有关工业集聚的理论,对曹妃甸未来经济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得出其将成为京津唐经济圈的一个制造业中心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产业发展的规划提出了构想。 【关键词】曹妃甸产业发展新经济地理学一、曹妃甸历史及目前状况简述曹妃甸位于唐山市南部70公里的沿海的南堡地区,它是渤海湾中惟一不需开挖人工航道和港池、不需疏浚维护即可建设大型深水泊位(40万吨级)的天然“钻石级”港址资源。曹妃甸自1895、1900两次强风暴袭淹后,岛民已迁徙。截止到首钢搬迁、与河北省共同筹建码头前,岛上唯一建筑是一座为引导船舶夜航所用的航标塔。2002年6月,首钢、河北省建投、唐钢、唐山市四方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曹妃甸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出资2亿元启动码头通路工程建设,深水大港的建设拉开序幕。2005年初,中国中央政府相继批准了包括曹妃甸矿石码头、原油码头在内的《渤海湾地区港口建设规划》和首钢搬迁曹妃甸实施方案,曹妃甸港口建设工程正式纳入国家规划,并成为国家“十一五”期间投资最大的项目集群。按照国家规划,曹妃甸需填海建设的总面积达310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新加坡大。到2010年,曹妃甸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年财政收入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其经济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唐山。到目前为止,曹妃甸二十五万吨级矿石码头已经开航,七十多公里的通岛道路已全线贯通,迁曹铁路已经通车,供电、供水项目已经基本完成,码头、钢铁、电能项目建设也全面铺开。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07年3月12日上午已宣布曹妃甸“新首钢”开工建设。曹妃甸至今已累计完成投资160亿元,仅2007年将完成投资300亿元。曹妃甸本来是冀东渤海之滨的一个小镇,名不见经传,但随着首钢的搬迁,声名雀起,曹妃甸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决定了其在中国的经济布局中将担任一个重要角色。伴随着一个钢铁基地的兴建,必然对其相关行业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河北省与首钢正在联合打造一个新兴的工业重镇,兴业伊始对未来产业布局的规划尤为重要:到底是以基地为依托打造一个专业的钢铁城市,还是以钢铁产业为支柱各种产业全面发展;着眼于富甲一方,还是放在整个京津唐经济圈考虑,构筑一个产业集群的次增长极,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应如何选择,曹妃甸未来在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定位已是迫在眉睫。二、曹妃甸未来产业定位分析1、曹妃甸的产业带动能力及规模经济分析无论是钢铁工业还是石化工业抑或是大型码头带来的航运业的发展均可以直接带动周边地区的煤炭、机械、采选矿业、食品工业、化工原料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煤气生产供应业、自来水生产供应业、建筑业等的快速发展,其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市场需求量的激增。上述三大产业横向、纵向产业链很长,而且对各行业产品的需求量较大,因而对上述不同行业会形成较大的拉动力。其次,降低相关企业的金属材料成本。钢铁、石化机械制造、电力等企业,其产品和原材料区位重量较大,运输成本占交易费用的比例较大,因而大型钢铁企业有利于相关行业的企业降低成本。具体的带动作用可有产业间的关联度来说明,产业间的联系可分为顺向联系和逆向联系两种:顺向联系是指某些产业因生产工序的前后,前一产业部门的产品为后一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这样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产业的产品,即最终产品为止;逆向联系是指后续产业部门为先行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作为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消耗。而石油、石油化工、钢铁冶金、电力对其他产业的顺向关联度都非常高,因而曹妃甸未来的产业带动力将是巨大的。曹妃甸的起步就在于钢铁工业,首钢曹妃甸搬迁后,将由首钢、唐钢联合建成国内最先进的、最终年产能1500万吨的精品钢材基地;一期计划实现年钢产量500万吨,二期形成1000万吨生产能力。其规模列目前国内第二位。据国外的专家测算钢铁企业的最佳规模为500-1000万钝,首钢在曹妃甸的钢铁项目规模效益应该是能实现的。另外已列入规划中的项目有:航运业包括矿石、原油、煤炭、液化天然气码头在内的76个码头,(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多种泊位并存、单体工程量最大的港口);1500万吨的华北原油储备基地;1000万吨级炼油、100万吨

集聚效应

应用

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如产业的集聚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当数美国 Club中关于演讲技巧的资料并不仅此

读并回复了这份IBM的资料,它就有可能进入点击和回复排行榜,同时在论坛资料排列中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然后就容易被更多的人发现并阅读回复,自然在排行榜中的位置就会更加显著,然后又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和回复,在这种正反馈作用的不断强化之下,就出现了我们前面所描述的结果,这份资料获得了比同类资料更多的关注率,甚至连跟贴评论也一块跟着沾光了。反过来,如果一开始的几个人是阅读并回复了李开复博士的资料,那么可能获得高关注率的就不是来自IBM而是来自微软。 原因 知识管理中集聚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而且在不同的知识管理活动中,也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在类似于AMT Club这样的知识社区中,就存在着多种促成集聚效应的因素。首先就是资料的排序,无论使用哪种知识社区软件,知识资料都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存储并显示给知识社区成员的,排在前面的内容肯定可以更容易地为大家看到和关注,很多软件可以让社区成员自己定义显示顺序,如回复靠前或者是发表时间靠前等等,但是大多数访问者会使用系统的缺省排序,也就是说大多数人会使用相同的显示顺序,这就给产生集聚效应创造了条件。其次是知识社区的资料推荐和索引,如新贴一览,精华资料,首页推荐,知识地图,电子杂志,搜索排序等,通过这许多不同方式的组合,可以使特定的资料更容易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且关注,通过这种关注又进一步强化了其地位,并获得更为有利的位置,形成正反馈效应。比如,在新贴一览中受到较多关注的知识可以成为精华,而受到大家欢迎的精华又可以获得首页推荐,让每个访问者在一进入社区就看到,这种不断强化的优势就会其集聚很多人的关注。第三种因素是知识社区的各种排行榜,比如点击率排行榜,回复排行榜等等,前面IBM的例子我们已经对此有了分析。虽然存在多种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并且所起的作用也和知识社区成员的习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同样以知识社区为例,如果大家都习惯直接进入社区讨论或者寻找资料,不太关注社区的索引或者排行榜,那么资料的排序就会成为产生集聚效应的最主要因素,后两者不起作用;反过来,如果更多的人习惯通过知识地图,索引,排行榜来找自己需要的知识和资料,那么后两者就会起到更大的作用,而排序不起作用。在实际操作的知识社区中,组织成员的习惯是多样化的,因此集聚效应就成为了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我们的例子中,就是回复靠前的排序和回复排行榜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优势 集聚效应的存在,使得知识系统的管理者对知识的共享和传播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成为可能。管理者可以研究多数组织成员的习惯,然后利用集聚效应拓展特定知识在组织内传播和共享的深度和广度,这些知识可能是在一段时间内需要组织成员都尽快了解的,也可以是推广知识管理系统本身的,比如如何使用知识管理系统的工具,或者是希望更多的人能深入讨论并有可能产生创新的。在知识社区中,如果需要社区成员对某项知识进行深入的讨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