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视文学教育本位回归

重视文学教育本位回归

重视文学教育本位回归
重视文学教育本位回归

重视文学教育的本位回归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学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使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在国各项事业逐渐与国际接轨的环境下,一些外国文化对我国传统的文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我国的文学教育承受巨大的压力、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使文学教育回归本位,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崇高人格、文化品位的学生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的

重要工作。本文旨在针对现阶段的文学教育现状进行探究,浅析促进文学教育回归本位的有效手段,希望可以促进我国文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学教育回归

近些年,由于我国自身与国际原因,就使得我国的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并呈现边缘化的局势,其魅力不仅在慢慢减退,其吸引力也在渐渐消失。文学,是智慧的精华,是创造力、生命力畅想的谱曲,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历程的斑斑迹迹。然而,在这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在这国际文化的冲击下,就使得我国文学的色彩逐渐退却。所以,正由于这种情况,就需要重视文学教育,让文学教育回归本位,彰显文学永恒的精神价值。

一、对目前我国文学教育的现状探讨

1.缺乏重视文学教育的意识。要想实现文学教育的良好效果,就需要重视文学教育,探索教学有效手段,然而,由于我国教学体制的影响,学生、家长只想要如何争取得到更好的成绩,只想着如何

儿童文学考试范围

1:儿童文学的概念、范围? 答:(一)本位论(“五四”以后普遍流行) 1、代表人物,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提出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周作人:在1920年10月26日在北大作题为“儿童的文学”的报告中专门提到儿童读什么书的问题,第一次有影响地提出了“儿童的文学”,强调在小学教育中让孩子读儿童文学是非常重要的。周作人还在《儿童的书》、《童话的讨论》中论及“儿童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此外更没有什么标准”,儿童文学应当“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杜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于1919年5月12日到北京大学讲学,之后又到十几省演讲,演讲的中心是“儿童本位论”。杜威认为“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儿童,一切要服从儿童的本能”,“教育者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中心,而且是目的”。 2、“儿童本位论”观点归纳:“儿童本位论”认为,儿童文学是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其艺术构成都必须以儿童本位心理特征为依据和标准。 3、对“儿童本位论”的评价:“儿童本位论”对儿童文学概念的揭示,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带着难以避免的理论缺陷和历史局限性。积极意义——在“五四”时期,这种观点是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的。它发现并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自觉提供了观念上的巨大推动力。局限与不足——它强调了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却相对忽视了成人作者的主体性地位;它重视了儿童世界的独立性,却相对忽视了儿童生活与整个社会生活之间所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 (二)工具论(20世纪80年代后被普遍认可) 1、代表人物:《先驱》:1923年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报《先驱》发文《儿童共产主义组织运动决议案》指出:“儿童读物要在儿童稚嫩的脑子里播下共产主义的种子,培养未来的同志”。鲁兵:20世纪60年代,儿童文学作家鲁兵作“教育儿童的文学”的演讲,提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这一观点被认为是“工具论”的代表性观点。贺宜:1979年儿童文学作家贺宜专门提到“真正的儿童文学是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的文学,是使儿童受到教育的文学,是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使儿童受到美感和愉快的文学”这种观点较肯定地提出了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和美感要求,强调了美感问题,这在当时是具有突破性的观点。贺宜还提到“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教育的工具,它辅助学校教育,帮助学校一起完成对儿童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2、“工具论”观点归纳:“工具论”观点认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工具。至20世纪80年代,工具论的观点被普遍认可,为文艺界和教育界普遍接受,并在一些儿童文学论著、论文中得到阐释。 3、对“工具论的”评价从广义上说,这一观点并不错。积极意义:在于看到了儿童文学的重要功能——教育功能;其局限:在于忽视了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三)专为论1、主要观点:“专为论” 认为“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2、对“专为论”的评价:这种观点肯定了儿童文学的社会职能,肯定了儿童文学是成人针对儿童阅读欣赏的心理需求、年龄特点,注意了创作动机和服务对象,但从儿童文学整体来观照,显出不严密的地方,其所指不能包容全部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少为世人所公认的优秀作品的作者,其创作初衷并非为儿童创作,而是为成人所作,但是由于作品本身富有儿童情趣,充满新奇、快乐和荒诞,情节生动,语言浅近,深受小读者的喜爱,因此也被儿童占为已有,成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4、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的内涵从儿童文学的整体来考察,对儿童文学的概念应该作这样的认识: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正是现代社会为满足儿童的独特精神需求和成长需要而专为儿童创作和提供的特殊文学品种,“儿童文学”概念的基本含义应该包括这样几层意思:(1)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2)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3)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4)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综上

综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发展与研究

综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发展与研究 【摘要】本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文化教学研究状况做了个总结,旨在为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文化教学;研究状况 西方的文化教学始于中世纪的拉丁语教学,从最初的语言教学开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就形影不离。1880年法国改革家和教育家Gouin发表的一本语言学专著《语言教学与学习的艺术》一反过去传统式的拉丁语教学模式,明确将文化教学目标列入语言教学,开创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并举的先河。1900年,美国出现了有关语言文化教学的提案,这是第一份将文化教学列入语言教学的正式文件(转引至陈申,2001)。1945年美国学者Fries首次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意义揭示出来。他认为语言的掌握是建立在对其使用的文化环境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20世纪60、70年代国外语言学界掀起的文化热打破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模式影响下,文化学习模式被视为理解课文,文化知识的习得建立在文学作品的课文的理解和翻译上。人们认为,外语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际双方始终进行着一种文化协商。美国语言学家Lado也较早提出语言教学应当包含文化教学。1957年他出版了《跨文化的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科学的方法》两书,都明确提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文化热使有关研究文化教学的文献陡然增多。语言学界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由浅入深,在语言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观点从理论上被提上议事日程。如英国学者Michaelyram和美国学者Ned Seelve,Gaff Robinson等对在外语教学中如何结合文化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与方法。社会学家Hymes在他的名作《文化与社会中的语言》、《论交际能力》中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导致了语言教学领域方向性变革,正是他赋予了社会交际与文化因素在语言能力中的崇高地位。至此,语言学界在文化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巨大成功。 虽然70年代以前,外语教学中吸纳了一些文化内容,但教学中涉及的文化面较窄,有些文化知识并不是目的语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尤其是交际文化涉猎甚少。70年代末,许国璋先生最早将社会语言学这一关注语言得体性的学科引进国内外语教学领域,这以他于1978年发表的《社会语言学及其应用》一文为标志,该文强调以语体的变化适应不同的交际需求,强调考虑交际文化因素。8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引入我国。由于交际教学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很自然地,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较早见于何道宽(1983)的《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交际》和胡文仲(1985)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与外语教学》。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听、说能力要求愈来愈高,反映在英语教学中,所学语言的跨文化因素和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在语言文化的不同层次上展开了许多研究。1980年许国璋先生在《现代外语》第4期上率先发表了有关语言与文化的论文。他在文章《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英语教学》中区分了英语教学环境、中国文

高考议论文回归本位

高考议论文:回归本位 现今我们或多或少会看到各种贴标签现象。考试考得好,学霸也;唱歌唱得好,歌王也。倘若演出几场受人热捧的戏,便称之为艺术家。殊不知纸醉金迷中,多少人沉醉不知归路啊。 诚如一杯装有牛奶或果汁的杯子,我们看不到它是只杯子,唯有倒空,我们才能看到阳光经玻璃折射后那清丽独特的光彩。因此,回归本位,我们才能认清真正的自己。 “吊环王子”陈一冰曾一度迷失自己。在08年北京奥运会一举成名,一夜间光环笼罩,忘乎所以。于是挥霍金钱挥霍青春来弥补曾经的缺失。一年后在锦标赛中预赛即出局。失落的陈一冰开始反思,他就是一个运动员,那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时间的沉淀之后,终于我们在伦敦奥运会上看到一个以金牌的动作却换得银牌的成绩,然而依然自信的给予对手以拥抱与掌声,给予所有背后的支持者以自信阳光的笑容。而今已然退役几近而立之年的他更懂得在为公益慈善做奉献与人生的开创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回归本位,褪去光环,做最真的自己。

而曾名盛一时的“铁榔头”郎平再次回归国家队,仅仅只是以一个教练的姿态。面对队员的新老交替,年轻队员没有大赛经验的现状,坐在场旁不骄不躁冷静观摩,目光承载着对大局的思考和记录着每个运动员的特点优劣,教练就是要给每个队员以机会。让年轻人轻装上阵,没有思想包袱,郎平没有摆自己的老资格,没有让队员们感觉到压力。 回归本位,是阅历的积累,是智者的心态,更是团队勇猛前行的基点。 “国学大师”余秋雨更是卸去了“教授,院士”等诸多称号,自费只身远行,他走遍山川,记录着古老民族的脚步,记录着曾经的辉煌,今日的沧桑,这一声声的呐喊,构筑了对生命的祭奠,此刻他只是一个炎黄子孙,他让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有了重新的思考,瞻前也应顾后,回头看看,才知道我们的根在何处,带着根系上路,才不至于走弯路。余秋雨要做的是一个文人应该做的事情。 回归本位,才能看得更高更远。高瞻远瞩,才能摒弃世俗浮华,坚守为人本分。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回归本位,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才不至于失去自我。回归本

小学四年级语文 哈哈之欧阳语创编

1、请说一部童话故事的名称、作家 安徒生《海的女儿》、怀特《夏洛的网》、叶圣陶《稻草人》、拉格洛夫《骑鹅旅行记》 2、请说一儿童故事的名称、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谢谢你》、冰子《小手印》、杨金光《大家一起吃》 3、请告诉我们一本图画书的名称 山姆。麦克布雷尼|文|安妮塔。婕郎|图《猜猜我有多爱你》、佩特。哈群斯《母鸡萝丝去散步》、佐野洋子《活了100万次的猫》、无味太郎《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4、说一位你熟悉的儿童诗人(冰心) 5、请说说儿童文学的范围 (1)被儿童占为己有的“儿童文学” (2)“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 (3)“自我表现”的儿童文学。 (4)儿童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 6、谈一谈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 (1)、纯真——稚嫩,纯真,美好

体现为一种童真美,在作品中主要借助于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等表现,所以集中于在形象刻画中表现纯真美 (2)稚拙——稚气,拙朴 稚拙美在内容方面籍人物的言行,心理,动作表现出儿童特有的稚气和憨态,表现儿童心理,生活中的稚拙情态和形态(3)欢愉——幽默,滑稽,可笑 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营构欢愉的手段:幽默与夸张,滑稽与变形 (4)变幻——幻想,荒诞,动态美 变幻的心理依据:儿童好动,善于幻想,注意时间短 变幻的具体表现:富于幻想色彩,具有荒诞美。情节发展动态推进,快速流动 (5)质朴——简洁,朴素 质朴是用最简洁,自然的文学形式来表达最本真的生命意趣和形态 7、告诉我们儿童文学的作用 认识、教育、审美、娱乐功能 8、请解释一下“童话” 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是儿童文学的重要形式 9、请解释一下“儿童故事” 儿童故事是以叙述生动引人的事件为主的适合儿童读和

最新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2006-课题指

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2006-2007年课题指

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2006-2007年课题指南 一、说明 (一)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2006-2007年课题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系根据教育部基教司 1998年12月22日的文件和《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在总结了前三届课题研究情况并参照新世纪基教英语/外语课改实验所反映的成果和问题,由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责成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组织专家起草、论证、形成定稿,再上报审批后实施。 (二)《指南》系1999年以来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第四届指南。前三届《指南》系以外语教学学科框架为据、再参酌国内需要而订。在广大大、中、小学外语教师和专业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下,三届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对于普及和提高外语教学学科的研究、推进外语教学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体系,都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鉴于素质教育系有我国教育方针的发展而目前又处于新的进展阶段,我们必须总结自己的理论与经验作为借鉴国外相关成果的张本。因此,《指南》总的思路,是研究我国基教外语实践中的成绩和问题,以及历史上的积极经验,从而走自主创新之路,为素质教育的新进展做出贡献。

(三)全国从事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教学研究(含普通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和管理的个人、团体和单位,凡未主持过前三届本资助金项目或主持了而已结题并获结题证者,都可按《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管理办法》自由申报,但研究工作须落实于个人,单位不能作为课题主持人。 (四)申报《指南》的课题要求内容针对某种问题;论证清楚、科学,研究步骤清晰可行;预期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或有助于解决某种实践问题,或总结了中国师生自己积累的重大经验,或反映教学一线的重大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最终成果的形式由研究人员自选;专著、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均可。但如最终成果脱离课题内容,或纯属工作总结,则不准结题。 (五)立项申报与审批 1、申报者只能在《指南》的范围内自行拟题,各题研究期均为二年。 2、《指南》未列重点与非重点课题、招标课题与一般课题,申请者只列出希望得到的资助金数额。中心将组织同行专家分别进行初审和复审,并从中筛选少量优秀者作为重点课题;重点课题将获得较多的资助金。复审通过后报上级审批,批准后正式立项。 3、在同等条件下,评审将力求使立项课题在地域、研究内容、学术观点三方面具有广泛性。在保持广泛性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对“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思考

对“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思考 [摘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可以借鉴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基本标准、“能力本位”课程主要特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中反馈及修正三个方面。但在运用的同时,还要注意实践和理论并重、过程和结果并重、注重人文素养、重视职业道德。 [关键词]能力本位课程评价职业道德反馈 “能力本位”或称“能力中心”课程观体现了芬奇、迈克和杰米逊等人的课程理念。“能力本位”课程观视课程为一组行为化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有计划组织的学习活动、经验;课程开发的参与者首先是企业界人员,其次是课程专家、学校教师。课程开发程序一般采用比较客观、规范的DACUM法,即首先由企业界人员按严格的步骤、方法进行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产生一张将某一岗位工作条件加以分析并描述的DACUM表(其中的工作任务或行为被认为是能力);然后由课程专家、教师据此DACUM表编制课程。在这种课程观及其课程模式下,因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组织直接由DACUM表决定,所以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实际联系比较紧密;而且,按照行为化的目标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结果,易于在技能训练方面达到熟练。 “能力本位”或称“能力中心”课程对于我国职教课程的影响是巨大的,并在众多国内职业院校中得到广泛推崇。但作为一种职教课程是否应该得到应有的肯定和推广,既要看到它的社会效益和个人价值,也要看它的教学效果是否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职教课程的评价,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际问题。可以借鉴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指标来看“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能力本位”课程的评价主要涉及了“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基本标准、“能力本位”课程主要特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中反馈及修正三个重要问题。 一、“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基本标准 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基本标准包括课程职责、课程结构及其开发、课程效能三个方面。其中,课程职责是指课程目标是否能够符合企业、雇主及学生个体的需要,实质上是对课程目标及其所反映的课程观的一种评价。“能力本位”课程与企业和雇主的需要紧密相关,企业和雇主都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内容的设置和确定上来。而学生个体在“能力本位”课程的学习中,既满足了企业用人的标准需要,又满足了自身就业的需要,完全达到了课程职责的要求。

让心灵回归作文【高中高一800字】

让心灵回归 “制茇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屈原,在“怨灵修之浩荡兮”的苦闷中,看着那滚滚的江水,那惊心动魄的骇浪,心内是异常的平静。也许只有江水那份澄清,才属于他,属于他的心,他的灵魂。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高吟声中。看出那世俗功名的丑恶,洞察出那不停的征战烧杀中的劣根等。 疲惫于奸诈与欺骗中的诺言,毅然决定与爱妾的爱恨情仇的泪水中惜别,挥刀自刎。一个英雄的美名湮来在滚滚的乌江中。留下的是一方百姓不再厌弃的世界,一修养生息的世界,不有后人不计功过得失的评价,然而项羽所要的是那江水中属于自己灵魂安息的地方,把一颗心托付给江水,托付给后人,让后人为自己人挂冕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霸王尊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在“山气日夕挂,飞鸟相互还”的秋晚寻找心中的桃花源,“悟已之不谏,知来间知可追”彭泽县令是一个错误,那“心为形役”的啊,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县印挂大梁,在“丹摇摇以为扬”的吹衣中回到了家、回到了农人告以春及,将于事子“田畴”这里可有“悦亲戚之情话”,可有那琴书

伴下的樽洒,这才是属于自己的地方、属于心灵的去处、去处。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高人”的李白,捧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潇洒。离开了那九五之尊所处的京城,离开了高力士的狠毒,“且放白鹿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去也。“我本是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潇洒朋友、青山、秀水那才是生活,那才是心之所向啊! 把心灵洗净,给自己找一个明天,为何要让那些功名禄,世眼名家,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权、钱,把自己的心朦上一坯土呢?掩藏了这无尽的自由,清高,朴素,硬是把一个个的伤痕摆在心灵身上,使得心都喘不过气来,为什么不找一个清新,亮丽,空灵,澄清的地方把心灵洗涤,放飞你向往的明天,自由,梦幻?

《儿童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05823] 《儿童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OO八年七月 自学用书:《儿童文学教程》,黄云生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儿童文学教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科)的必考课程和汉语言文学(专科)的选修课程。它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多维的理论性、鲜明的师范性和较强的应用实践性,是从事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以儿童文学理论和儿童文学史构成两大基本板块。以文体考察和创作、鉴赏及阅读指导等作为基本理论的延伸和补充;以作家作品的介绍和评述充实历史内容;最后选择部分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配以点评文章帮助理解和应用。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使自学应考者在全面学习和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增进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语言教学水平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胜任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着眼于儿童,立足于审美;阅读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佳作;基础理论学习与作品应用实践相结合,尝试儿童文学创作,初步学会儿童文学的鉴赏和评论。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共分四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儿童文学的概念及其基本含义,明确古典意义和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范围。了解儿童文学读者的主要特点及成人读者参与儿童文学阅读的原因和意义。把握儿童文学基本的美学特质。 二、考核知识点 1.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 2.儿童文学的读者。 3.儿童文学与儿童年龄特征。 4.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三、考核要求 1、识记:(1)古典意义的儿童文学范围;(2)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范围;(3)儿童读者的文学接受能力的特殊性;(4)儿童读者的多样性的特点。 2、领会:(1)怎样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2) 成人读者接受儿童文学的主要原因;(3) 根据儿童年龄的特点,儿童文学可分为哪几种具体形态?它们各有哪些主要特点?(4)何谓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3、应用:(1)试举例说明儿童文学的纯真美、稚拙美、欢愉美、变幻美、朴素美(任选其中一点)。 第二章儿童文学的创作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文学艺术美化习俗,匡正时弊,陶冶人心,引导人类感情理性流向及 升华,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和无穷的威力,在塑造世界。”其社会作用巨大,无庸置疑与赘述。新近有关资料调查显示:中国的大中学生读文学作品的人数,仅占10%左右,尤其是中学生, 课外读物,90%是教辅读物,其现状堪忧。究其原因,除科技发展带来多媒体出现,考试评 价等因素外,关键还在教育部门的领导和任课教师,他们有着直接和重大的责任。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 本特点,并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总量应至少达到400万字,其中初中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的 文学教育,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必要。我将结合 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方面谈点体会。 首先,教师应该更新观念,以渊博的文化素养,激起学生接近和爱好文学。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个体人文 素养的提升,才能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跟上素质教育时代要求,培养出合格人才。 教师渊博的文化素养,应该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 略通天文地理,知晓文艺复兴,领略e时代……成为一个杂家,并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到见解、独到感悟、独到的信念,并能用语文学科的知识性、趣味性、 形象性等特点,发挥能说会道的特点,侃与课文有关的奇闻佚事,使之迷恋老师无所不知, 进而迷恋语文。在讲授作品时,运用形象生动、丰富多彩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起学生的 情趣,把他们带入文学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受到陶冶,逐渐产生对文学作品的 阅读兴趣,接近之,爱好之。 其次,发挥文学的社会作用,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化、提升。 语文教育是文学的教育,人的教育。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强调了文学的教育作用,加大了 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的分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占60%以上,而所选课文,大都是作家和作 品形象鲜活个体、才华和感情的流露,反映了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概括领域及其深刻性, 直接在精神和人格诸方面给人以影响。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 教化、提升,既责无旁贷,有得天独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掘和利用课文中的人文因素,给以熏陶渐染。如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引导感悟那无名战士为部队而宁愿牺牲自己的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品质。 老舍的《小麻雀》中的关爱情怀,高晓声《摆渡》而嗤之世俗。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人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勇敢面对现实,乐观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些都是最 佳的教育载体。观《勇气》,坚定捍卫和平的信念;读《未选择的路》,培养开拓创新之思维;赏《紫藤萝瀑布》,感悟生命长河的无止境……充分发掘利用,给以启发点拨,久而久之,它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唤醒起生命意识,感悟在生命闪光的河流上前行,会看见更美好 的彼岸就在前头,从而鼓起坚强生活的勇气,善待和珍爱生命,积淀起高尚的情操。 此外,还应该课内外结合,引入和延伸,激励多读古今中外的鲜活的人文书籍。人类积累的 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正 成为教学改革实践者的新观念。将课外引入课内,拓宽教材范围,或古典,或时文,或报刊 杂志,或网络等媒体,这些的引入,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其学习。 将课内向课外延伸,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知识举一反三,巩固深化。这样,学生耳 濡目染人情、人格、人生百态等人文因素,自然会收到春风化雨之功效。

基础教育中的英语词汇教学

基础教育中的英语词汇教学 摘要:在基础英语教学中词汇积累非常重要,词汇教学可以从形式、意义、功能等方面着手,词汇的呈现应该注重启发,进行有效的词汇教学必须注意五个方面的结合,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不断扩大词汇量,为实现顺畅的交流打下坚实的词汇基础。 关键词:基础教育;词汇教学;词汇呈现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任何信息都无法传递。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词汇量,必然有助于口头与书面交际。词汇在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词汇学习是基础阶段语言学习的关键。本文讨论三个问题:其一,词汇教学内容;其二,词汇的呈现;其三,词汇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词汇教学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词汇教学研究成果颇丰,人们对词汇及词汇教学的认识不断加深,总结出词汇教学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词汇形式:包括发音、拼写、词根、词缀、词源等。 2.使用词汇的语法规则:包括词汇的屈折变化和派生形式,如英语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人称、时态、语态变化,代词的性、数、格等。 3.搭配:指词与词在语义层次上的固定关系,包括词组与习惯的

词序等。 4.功能:指在不同的场合贴切地使用各类不同的词汇及同义词等。 5.意义:包括词汇的字典意义、词汇的语内意义(如同义、反义、多义、上下义关系)和词汇的语外意义(如各种含义、比喻义、联想义)等。 词汇通常被分为两大类:即接受性词汇和产出性词汇。接受性词汇即学生在听读等接受性语言活动中能理解其最基本词义的词汇,而产出性词汇则指在口语或书面语表达中学生能自主使用的词汇。一个人的接受性词汇和产出性词汇之和就等于他的词汇总量。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在重视产出性词汇教学的基础上,应同时注意传授处理接受性词汇的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全面发展(张庆宗,2011)。 二、词汇的呈现 教词汇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词汇(刘润清,2004)。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词汇应当是启发式的,即通过一定的呈现词汇的手段,启发学生学习词汇。我们的英语教学,特别是基础教育中的英语教学,历来重视呈现,多年来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就词汇教学而言,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直观法:即借助于实物、图片或动作呈现词汇。这是初级阶段可以经常使用的方法,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化,直观呈现将越来越困难,因为抽象概念或人体不能表示的行为是无法直接呈现的。

能力本位与素质教育-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

关于素质教育和能力本位的若干思考 上海市教科院WTO教育服务研究中心 朱兴德 1999年国家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后,素质教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热烈讨论,职业教育工作者也不甘落后。但是在具体讨论中,如何理解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原来倡导的能力本位,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现代职业教育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等,在不少同志当中产生了迷茫。本文拟就这方面谈几点个人的思考。 一、关于素质教育 (1)何谓素质? 素质教育中的关键词是“素质”,因此在讨论素质教育之前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素质”?也就是说首先要搞清楚素质教育中的“素质”究竟指什么,具体作怎样的解释。这看似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因为关于“素质”目前存在着多种理解和定义,有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和伦理道德等各个学科各不相同的解释,正是这种不同解释造成了素质教育具体实施的困难。 素质本来是一个心理学和医学概念,是一个外来词,其英语为diathesis,主要是指一个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正是这种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构成了一个人能力形成的基础,使教育训练成为可能。后来素质的概念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指一个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还

包括了后天形成的各种素养和习惯。即在一定时期,一个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及与后天形成的种种倾向的总和。由于后天形成的倾向通常带有明显的价值判断上的差异性,因此而衍生出了种种专门化的素质概念,即××素质,如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等等,显然各种专门化素质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并不能相互替代。这时关于“素质”的讨论只有针对专门化时才有意义。比如当我们指责一名随地吐痰的西装革履的男士“素质太差”时,不是因为他是身体残疾或存在心理缺陷,也不是因为他是文盲,而是因为他在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着某些不道义。这时对他实施的“素质教育”就不可能是文化学习,也不可能是身体锻炼。 由于人们对素质产生了种种专门化的理解,使原来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已经不能够适应发展需要,为了讨论的便利,人们提出了“综合素质”的概念。所谓综合素质,实际上是指各种专门素质的总和,而且通常是指这种总和的整体性状而言的。目前关于素质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关于综合素质的讨论。 (2)什么是素质教育? 顾名思义,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关于素质的教育。正如前文所述,由于目前关于素质存在着多种解释,所以关于素质教育也存在着多种理解。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课堂正常教学之外的跳跳唱唱,甚至在有的学校闹出了“全校拉二胡开展素质教育”的笑话。不少政治工作者则认为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政治理论学习,就是道德教育;讲一个人的素质低就意味着他的政治觉悟有问题;提高一个人的素质,就是提高他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显然,在各自抱着不

回归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

回归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 义务教育在 13亿人口的中国的全面普及 , 是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 为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的提高创造了先决条件。进一步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水平 , 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一方面推进教育公平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另一方面是提高教育质量 ,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在我国通常是指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普通中学教育, 其重点是九年义务教育 , 当然,还应包括相应年龄段的家庭教育。 基础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不能偏离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 , 不能脱离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 因为实践方向的迷失实际反映了价值取向的迷失。因此,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 基础教育究竟主要打好什么基础的问题又再一次提到我们探讨的日程上来。 当前,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应当关注两个方面 : 一是明确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为孩子切实打好基础 ; 二是明确基础教育主要应当打好什么基础 首先,基础教育必须为孩子切实打好基础。 1977 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罗毕召开的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 , 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 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

批判精神 , 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 , 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当前, 有些地区存在一种现象 , 不断向基础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增加新的任务 ,增添新的教育内容。邓小平同志提出“计算机要从娃娃着抓起” ,这是因为它将成为人们获取信 息 , 处理信息的重要工具。但 , 现在越来越多的事情都随意地提出“要从娃娃抓起” ,各单位 , 各部门都提出他们所负责的工作都应当“进校园” ,许多单位和部门还要求将相关内容设为课程 , 编写专门教材或者编入现行教材 , 结果基础教育的内容不断拓展 , 教育活动不断增加 , 目的可能是希望为孩子打好更加寛泛的基础 , 结果中小学教育反倒难以真正打好应该打好的基础。我们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 , 知识总量在成倍翻升 ,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 要想在基础教育阶段完成使学生全面适应社会需要的任务 , 将一切认为有用的东西都纳入基础教育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既会加重学生负担 , 也会最终导致将应当打好的基础淹没在纷繁复杂的内容和教学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教科书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编写 , 内容力求精简 , 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 经济实用 , 保证质量。”这里突出了“精简”和“精选” , 强调了“基础”和“基本” , 反映了对基础教育任务的明确规定和清醒认识。法国自 1882 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 , 但近年来经过评估显示 , 法国的中小学生并没有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摘要:本文在阐释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开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内容、主体和客体三个角度深入探析了中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开展问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审美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增加了大量文学作品,与文学审美相关的内容也随之在考试中出现,要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的诉求越来越普遍。就语文教学发展历程和新课程改革实践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开展并不顺利,特别在当下大量后现代主义思想观念渗透、经典文学作品遭到一定程度消解与解构的语境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有很大难度。从世界各民族历史发展历程来看,文学艺术都能够给人以勇气和希望,保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情感诉求,进而构建纯洁、高尚的人文情怀,促进人格的发展,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完整的人格,有必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大力开展文学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内容应是“美”的艺术品,蕴藉丰富的人文

内涵 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内容应该是各类经典 文学作品,既要有古代人智慧的结晶,如:《诗经》、《庄子》、《史记》、《唐诗三百首》、《红楼梦》等艺术名篇精品,又要有现代经典,如《呐喊》、《女神》、《边城》、《家》、《四世同堂》等内容选段。经典文学艺术作品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蕴藉了民族经验、情感和理性等高贵的精神;使学生在上述作品内容学习中受到思想与艺术的熏陶。文学艺术同样不是一个独立门类,多种文化要素渗透其中,并保持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这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彰显了文学艺术作品的人文性,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文学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传承及现实意义。 文学教育确切地说是一种审美教育,学生在受文学艺术作品思想震撼的同时,也受文学艺术作品“美”的特质所熏陶。阅读、鉴赏文学艺术作品,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愉悦感受,学生与文学艺术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发生共鸣,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接受美的熏陶,在这种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如学生在《鲁滨孙漂流记》中感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崇高美;在《繁星·春水》、《傅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①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① 【摘要】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自起源到现在的蓬勃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曲折中不断探索,教育目的趋于科学化,由单纯的语言知识的学习逐步发展到以培养实际运用能力为目的,从增加思维情感教育,再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增加国际理解和世界意识、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形成健全的人生观。师资力量合理化,培训师资,增加师资数量,提高师资质量。注重学生主体化,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活动。学习方式多样化,多样化手段导入教学内容。 【关键词】英语课程改革;教育目的;师资力量;学生主体;学习方式 一、引言 我国外语教学曲折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本文简单回顾了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历史,从教育目的,师资力量、学生的主体化、以及学习方式多样化四个方面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分析。 二、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自元代的“回回国子学”到建国前的外语教学,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并受到重视。建国后,俄语学习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英语在困境中艰难生存,发展缓慢。1957年到1965年,外语教育受到大跃进、反右倾等的政治运动的影响,突击英语教学,制定了不符实实际的一系列课程标准,但与此同时,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仍取得了很大成就,培养了国家所急需的外语人才。文化大革命期间,外语教学完全停滞,英语发展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后,英语迅速恢复并蓬勃发展,改革全面展开,在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测试评估等取了重大发展。 三、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发展变化 (1)教育目的科学化 纵观我国英语教学的历史,教育目标逐步趋向于科学化。由20世纪以前以语法翻译法为依托来培养外语实用人才,到现在我国的课程教育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额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演变,也是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的进步。 (2)师资力量合理化 随着外语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跨文化合作交流的日益密切,外语师资数量增加,质量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事实《2003——2007年教育整形行动计划》之后,外语教师教育工作得到很大发展。1949——1956年迅速发展的俄语

知识、能力、素质本位

知识·能力·人格·素质 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从它肇始就受到社会的关注,就面临着如何嬗变转型并脱胎换骨的苦苦思考与探求,尽管20多年来在名校林立、社会疑虑、自身嬗变的艰难历程中,逐渐构建了自已较具特点的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追求,但其基本价值取向仍徘徊在我国传统教育那种“功利性实用教育”的阴影中,依然没有走出现代中国文化中“把有限的价值当作人生的终极价值”的误区。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即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和素质本位来探讨和思考未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一、知识本位的高职教育 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从开始起,就一直受到我国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并长时间的主导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传统教学观念是汇聚了几种教学思想源流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们是: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民族的重书本知识教学思想;20世纪初由一些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输入的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政府支持引进推行的凯洛夫的思想。这种传统教学观念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十分强调教学的认识性质,强调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即间接经验)的传授与学习在教学中的基础或中心地位,并认为学生接触实践,增加直观经验和感性知识是为学习间接经验做准备的。总之,这种教学观念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缺乏学生的主体活动,尤其是缺少“做中学”的环节。因此其作用的局限性又是明显的: 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虽然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学生任何素质的发展除了要学习间接知识经验、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外,还要通过亲身活动的磨练和直接经验的积累,才能实现任何素质的发展。而且对于发展来说,后者比前者显得更为重要,更为复杂。

2020年散文: 让心灵回归宁静

散文让心灵回归宁静 人生路上,应边走边看,边走边忘。直奔目的地的人生,只为一个目标活着,单调而繁忙。频频回头的人,既放不下过去,又错过了当下,总是痛苦和纠结。边走边看,一路精彩;边走边忘,一路洒脱。 人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拿得起是生存,放得下是生活;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是智慧。有的人拿不起,也就无所谓放下;有的人拿得起,却放不下。拿不起,就会一事无成;放不下,就会疲惫不堪。人生外在的一切最终丝毫也带不走,晚放下不如早放下。放下无谓的负担,才能一路自在。 少年去拜访禅师,问“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带给别人快乐的人”禅师回答说“有四种境界,你可体会其中妙趣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别人,此是无我;再之,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是慈悲;而后,要把别人当成别人,此是智慧;最后,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是自在。”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凡事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从容平淡,自然达观,随心、随情、随理。明白了人生都是因缘和合,缘聚则成,缘灭则散,才能在迁流变化的无常中,安身立命,随遇而安。凡事随缘,皆有禅味。 修行,让心灵回归宁静。今日之痛,源于昨日的放纵;今生之苦,皆因前世的孽障。于心头置一善念,让所有的哀怨融化在感恩的心中。忘不了的,不必刻意忘;放不下的,不要急着放。于心中默默为那些不好的经历超度,它们的解脱,就是你的解脱。修行,是用今日的努力,救赎曾经迷失的自己。 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和尚回答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给人一句好话,你才能得到别人回你一句赞美;给人一个笑容,别人才能对你回眸一笑。舍和得的关系,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关的,舍与得也是互动的。所以,我们劝人不要把烦恼、愁闷传染给别人,因为舍什么就会得什么,这是必然的因果。 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天气的变化,人情的冷暖,不同的风景,都会影响你的心情。而它们都是你无法左右的。看淡了,天无非阴晴,人不过聚散,地只是高低。沧海桑田,我心不惊,自然安稳;随缘自在,不悲不喜,便是晴天。 压力太大了,往往是由于欲望太大了。所以,即使你不能完全放下,至少也要懂得少欲知足,生活中学会随缘,不要让心中的贪欲过度膨胀。佛陀告诉我们,应该降低贪心、减少欲望,同时还要懂得谅解别人,不要稍有一点点不开心,就马上怨天尤人。以随缘的心来面对一切,如此才能活得自在。

完成 语言教育

一、填空题 1.一般而言,学前儿童只掌握基本的口语词汇,他们对词汇的掌握主要表现在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范围的扩大,以及对词义理解的确切和加深等方面 2.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有着惊人相似:一般是从无意义的声音,发展到单词句阶段,然后进入双词句阶段,再进入多词句及至最后进入成人句阶段。 3.语言的层级体系就是语言的组成规则,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的运转规则4.组合关系是符号与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也就是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5.独词句体现了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双词句体现了造句的基本原理,就是选择需要的词,按照学会的格式把它们组合在一起。 6.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其代表性观点是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相互作用论。 7.后天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 8.语言观念是指人们对于语言的认识、情感、看法、态度和审美情趣等有关语言的一系列态度和看法。 9.在儿童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 10.一般把从儿童出生到能够说出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的这一时期划为前言语阶段;从儿童开始进入正式的学说话阶段,到讲出第一批有真正意义的概括性的词的时期,划为言语发生阶段。 11.前语言阶段,儿童发展了三方面能力,即前语言感知能力、前语言发音能力和前语言交 际能力。 12.前语言阶段,感知语音的能力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基础。 13.一般来说,儿童自第一声啼哭到作好说话的准备,经过了大量的发音练习,这个过程大 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单音发声、音节发声和前词语发声。 14.在儿童理解和使用新词时,时常出现词义“泛化”、“窄化”、“特化”的现象。 15. 词义泛化,即词义扩张,是指儿童扩大词义,对词义的理解和使用超出目标语言范围的 现象,即一词多义。 16.词义特化,是指儿童的词语指称对象完全与目标语言不同。 17.语言能力就是使用语言的人对语言内容内在规则的把握,语言运用能力则是指在一定的 语境中对于语言具体运用的能力。 18.制定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是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它的恰当与否,将对 真个活动设计产生决定性影响。 19.1岁半以后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此时儿童能说出词的量大大增加,出现“词语 爆炸现象”。 20.1周岁以后,婴儿学习语言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新词,扩大词汇量。 21.儿童语句产生的评定和分析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儿童说出的句子中包含的语词数量、句 子中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 22.幼儿发音不准确,往往是由于在言语听觉上不能正确分辨语音,在言语运动觉方面不能 正确掌握发音动作。 23.词汇量只能笼统地从数量方面说明儿童词汇的水平,词类范围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儿童词汇的质量。 24.幼儿听到别人说“知不道”,指出应该说“不知道”。这说明他们已出语法意识。 25.由于儿童在早期阅读中往往要借助成人的帮助才能进行,亲子共读便成了早期阅读的主 要方式。 26.幼儿园教育的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一般由专门的机构制定,而幼儿语言教育的具体活 动目标一般由教师自己制订。 27.教育活动的目标应包含认知、情感态度和能力三个方面的内容。 28.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提高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