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归本位教育

回归本位教育

回归本位教育
回归本位教育

回归“本位”教育

邵明祥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都有过彷徨,也有过收获,但我们更多的是在反思。如何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拓宽认识,提高成绩,发展能力呢?鲁迅先生在《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这样说过:“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我将之引申过来,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觉得应该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回归“本位”,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和实践:1.强化知识“本位”

知识本位,即在知识选择上特别重视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唯书本论,课本上有什么我们就只讲授什么,应该既加强知识间纵向联系也要进行横向比较。根据知识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对书本上的例题进行改动,为知识教学和学生的知识架构服务。如: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的例6和例7,这两道例题中都包含有两个小题,但这两个小题在教学时总是感觉不是很流畅,于是我把其中的两个第一小题与两个第二小题重新进行了组合,并归结为被除数中有0的除法竖式和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要商0占位两种类型,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对于课本上没有明确命名的知识点,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命名,只要利于学生理解就可以。如:在四年级我们学习统计图时,有一种初始值与其他每格代表的数据不一样的统计图,学生在叙述起来总是觉得别扭,于是我把它称之为“压缩式统计图”,对于这一点我已经与人教社的丁国忠老师进行了交流,他也给予了认可。

2.落实课堂“本位”

我们都知道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一节好的课堂不是热热闹闹,而是实实在在,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因此,我在确定教学密度时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并及时捕捉教学中的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效率。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授课,但每个学生在学习上又各有差异,这时就要通过研究反馈信息,及时掌握情况,采取不同的矫正、补救措施,因材施教,以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对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很重要,后面我还要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个小案例。

3.突显学生“本位”

学生本位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性。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备

课时要特别注意,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法都离不开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学生需要什么,学生的智力水平等,是我课前、课中、课后都要考虑的,课前进行预设,课中进行实施交流,课后进行回顾反思。

另外,教学中促动学生主动发展的内因,使其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也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在每学期的期末复习阶段,我都要学生经历一个“报标、论标、修标、验标”的过程,让其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最后的考核成功感。还有对于作业处理,我一直采用“老师我不会”这种方式,学生对于不会的作业只要写上这五个字,就算合格完成,这样老师可以获得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反馈。

4.健全教师“本位”

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应该能有效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非常喜欢你的时候,一定会特别喜欢上你的课,当然,这个“亲”的缘由肯定不是靠表面上甜言蜜语“哄”得学生开心,也不是靠简单的小技巧、华丽花哨的表演吸引学生眼球,更不是天天挂在嘴上的“我都是为你好”,而是老师所具有的较高的专业素养。在我们小学数学界有许多名家通过自身的努力实践,走出了一条条小学数学教学的阳光大道,如:素有南许北徐之称的许卫兵、徐长青老师提出了“简约数学教学”,华应龙老师提出了“容错教育”等,但我要说在我们的教学中“拿来主义”不可取,我们要学会“悟”,悟出这些名师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对于教材的把握,以及对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恰当运用、对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潜心钻研,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羊肠小道”。

5.合力教育“本位”

教育过程我的理解是无形在有形中游走。单纯的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合理的利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的合力是收到良好教育效果的有力保障。在工作中,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获得成功,我们常说的“人熟是一宝”就是这个道理。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个我真实的教育案例《一次善良的暴力教育》。(略)

以上是我自己对于“本位”教育的一些浅显理解与做法,有许多片面之言和不当之处,敬请广大同仁们谅解并给予指正,谢谢!

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doc

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 语文的本真是什么呢?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积累字词、品味语言、感悟内容、学习写法”都是语文的本真,都是语文课堂应该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语文教学就应追寻一种本真的教学境界,期待与儿童的精神相遇。如何才能还语文教学的本真呢?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对。 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课堂的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课堂观察和评价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效果。老师要学会拒绝个人的精彩,淡化自己,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才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要学会删繁就简。 现在正在进行的语文主题学习更要求删繁就简,通过课文的整合,目标集中,任务单一,要求明确,力争做到一课一得,达到以简胜繁的教学效果。别指望你的一堂课中什么都能顾及到,什么都能训练到,要学会突出重点、难点,虽然这样会让人感觉课并不完美,但荀子曾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其实,正是这种“不全,不粹,不足”才使得语文教学更精彩,所谓“简洁为美”意在于此。 三、要让课堂真“动”起来。 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课堂都动起来,可这种动是假动,看似热闹,实则学生如牵线的木偶一般处在“被运动”状态。而且多数是优生“代动”,大多数学生是旁观者。思维和情感都没有被学习内容

所触动。课堂动起来要“动”的真实、有效,既有“意义”,又有“意思”。这种“动”应当是学生“动”起来,学生的“动”主要是思维的“动”和情感的“动”。课标中也提“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不应以教师的……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种“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基于“学习需求”和“进取精神”而自觉积极的行为,我们应追求那种静态呈现的“内动”。只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有良性的互动,知识方法才不会是“授受”的,而是“习得”的。我们要经常用“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有不同意见吗?”等这样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去引导孩子,学生的听说能力就是这样通过一次次智慧的交锋实现的。 四、课堂教学力求平淡、真实。 平淡即淡雅,不刻意雕琢,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汁原味的本色语文,本真语文。很多教师总是追求新式花样,总是安排各种表演活动,孰不知自己在忙着“创新”时已离语文很远了。记得曾听过一位老师上《三个儿子》,为了表现自己的“创意”,竟让学生把那个会唱歌孩子母亲说的话给唱出来了,还配上了拉丁舞。好好的语言不引导孩子去读,去感悟,搞些花架子,真觉得不伦不类。我们要学会以学定教,让课“常态”化,让问题暴露,再去解决它,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只有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教语文,才露语文本真,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所以我们要常常审视自己的课堂是否真实、朴实、扎实。我们应

谈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回归到愉快教学的课堂本位

谈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回归到愉快教学的课堂本位 摘要:语文教学现在状中存在苦学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只为考试,而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面对现状,寻找回归快乐语文教学之路。从学习环境,师生关系,课堂气氛,教学节奏,教学手段几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乐学;正强化;思考 几千年前,《论语》开篇就载有孔子对愉快教学的认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揭示了学习过程本身应该充满乐趣而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孔子这时已经认识到学习者的兴趣和爱好对学习效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将“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然而,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语文教师为了要上好一堂课,遍查资料,深钻教材,忙得来不亦乐乎,满以为是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可谁知换来的却是学生背得愁眉紧锁,记得繁琐无绪,学得茫然无知。造成这样的后果的根源就在于语文教学摆脱不了为应试而采取的短视行为,纷至沓来的资料,无边无涯的题海,我们的学习不是只为考试,尤其是语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文字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运用语文文字的热情,对当前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那么怎样才能回归到愉快教学的课堂本位呢,我对此做了如下思考: 一、创造一个让学生愉快学习的优美环境 环境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对青少年个性的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行为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的。学校、班级要根据教育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和设置优良而美化的环境,这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一种标志,同时也直接影响师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秩序。优美的环境能使中学生心情舒畅,精神焕发,乐于学习,有助于愉快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师应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人人都为绿化、美化、优化校园环境出一份力,把学校布置成一个整洁、清新、美丽的乐园,使每个走进校园的人都感到赏心悦目,精神抖擞;把教室布置成一个美的、激励奋发向上的小环境,使置身其中学习的同学们都感到轻松自然,其乐融融。 二、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愉快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联袂演出,师生面临的是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双方携起手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密切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感情倾向,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并乐于请教,愉快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师生关系和谐,关键在教师。教师应热爱所有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师生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像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的那样:“爱学生,这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不管在什么场合,教师都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只有意识到被尊重,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对优差生应一视同仁,处理问题公允不倚,不带偏见。平时应多鼓励引导,忌无处不到的批评训斥,任何鄙夷讥讽,怒斥甚至体罚学生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 三、制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愉快教学的最佳效果与良好的课堂气氛分不开。应该是既静谧又炽热,既活泼又紧张的,既有播种的繁忙,又有收割的喜悦,既有在知识的皇宫里舒心的漫步,又有攻克知识堡垒的激烈的战斗。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群峰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使学生奔驰在知识的大草原,产生一种对崇高、悠扬而心旷神怡的美好境界的向往。 四、善于调控扣人心弦的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是愉快教学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能过快,否则感觉不到乐趣,也不能过

小学数学本真课堂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f877260.html, 小学数学本真课堂的思考 作者:何水仙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8年第08期 摘要:小学数学追求“本真课堂”,是出于对简单、有趣的课堂的渴望小学数学课堂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学生没有办法培养思考的能力。也感受不到发掘新知的乐趣。而追求本真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以外有运用数学的意识,把数学融入到生活里去,让学生学会思考,感受丰富的情感体验。小学数学教师在追求本真课堂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以及充分挖掘数学背后的自然,让数学课堂成为一个愉快、思辨、自由的地方。 关键词:小学数学;本真课堂;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2-0122-01 所谓“本真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权利合理利用实物、科技等道具对学生进行兴趣教育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体会课堂原生态。但是,随着新课改的脚步,过去很受欢迎的公开课变得金玉其外,道具豪华,语言幽默,设计感十足。但是学习效果却呈现相反的态势,学生都装作积极的样子,但是时刻准备的都是拍摄效果而不是课堂内涵。这正是近些年小学课堂存在的问题的缩影。结合课堂实践,我们能够迫切的看到改革教学方法、呼唤本真课堂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基于儿童需要把个性化教学落到实,做到简化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探索。 1.运用工具展现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 合理地使用教具、实物,符合学生的天性,能让低年级的学生不吃力的理解抽象概念,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学习“容积”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盒子,先让学生求盒子的体积,然后教师再给里面灌进去水或者沙子,询问学生里面有多少水/沙子。然后一起测量长方体盒子的长宽高,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600立方厘米就是这个盒子的容积。最终得出结论:体积大于容积,容积是从盒子本身测量长宽高相乘,体积是整个盒子的长宽高相乘。接下来,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自己测量一下周围长方体物品的容积。比如冰箱、和奶瓶。最终让学生自己明白体积和容积的区别。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借助课件,而只是利用了普通的生活物品,用非常简单的讨论——归纳的数学方法完成了教学。过程简洁高效,既能够节约时间,也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正是本真课堂所追求的简约。 2.培养自由轻松的课环境

对“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思考

对“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思考 [摘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可以借鉴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基本标准、“能力本位”课程主要特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中反馈及修正三个方面。但在运用的同时,还要注意实践和理论并重、过程和结果并重、注重人文素养、重视职业道德。 [关键词]能力本位课程评价职业道德反馈 “能力本位”或称“能力中心”课程观体现了芬奇、迈克和杰米逊等人的课程理念。“能力本位”课程观视课程为一组行为化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有计划组织的学习活动、经验;课程开发的参与者首先是企业界人员,其次是课程专家、学校教师。课程开发程序一般采用比较客观、规范的DACUM法,即首先由企业界人员按严格的步骤、方法进行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产生一张将某一岗位工作条件加以分析并描述的DACUM表(其中的工作任务或行为被认为是能力);然后由课程专家、教师据此DACUM表编制课程。在这种课程观及其课程模式下,因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组织直接由DACUM表决定,所以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实际联系比较紧密;而且,按照行为化的目标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结果,易于在技能训练方面达到熟练。 “能力本位”或称“能力中心”课程对于我国职教课程的影响是巨大的,并在众多国内职业院校中得到广泛推崇。但作为一种职教课程是否应该得到应有的肯定和推广,既要看到它的社会效益和个人价值,也要看它的教学效果是否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职教课程的评价,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际问题。可以借鉴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指标来看“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能力本位”课程的评价主要涉及了“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基本标准、“能力本位”课程主要特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中反馈及修正三个重要问题。 一、“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基本标准 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基本标准包括课程职责、课程结构及其开发、课程效能三个方面。其中,课程职责是指课程目标是否能够符合企业、雇主及学生个体的需要,实质上是对课程目标及其所反映的课程观的一种评价。“能力本位”课程与企业和雇主的需要紧密相关,企业和雇主都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内容的设置和确定上来。而学生个体在“能力本位”课程的学习中,既满足了企业用人的标准需要,又满足了自身就业的需要,完全达到了课程职责的要求。

回归本位,指向语用

回归本位,指向语用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定义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同时,它还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也说过:“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 对薄弱的缺陷……这实际上是语文忽视工具性导致学生语 言能力不足的表现。”因此,从本质上看,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语形教学,不是语法教学,甚至也不是语义教学,而是语用教学。语言学习重在语言的积累运用及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语文教学的最终走向,必然是回归本位,指向语用。 小学语文组块教学就是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世界中,将线形的教学转变成块状的教学,化散为整,回归语文本位,并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将课堂的任务指向语用,通过一项项整体性的语文学习活动来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切合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和内在规律,最终实现教学的智慧解放。下面,笔者试从一个思考、两个转变和三种策略入手,谈谈如何在组块教学中突出语用,回归本真,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一、关注一个思考

对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似乎每个人都有话要说,而且还能说上一大段。但如果问及“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恐怕就不那么好回答了。近年来,我们的语文课承载了太多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从思想品德到科学知识,从综合实践到课题研究,什么学科都可以在语文课上插一脚。似乎只要学好了语文,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了。但唯一不能解决的,恐怕就是语文本身。基于此,我们不得不追问:语文教育的本然是什么?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一是认清教的是什么,一是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笔者认为,这里说的“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说的就是“语用”。所谓“语用”,就是语言在实践中的运用,即“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帖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的运用”。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而语言运用能力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因此,语文教育的本然,其实就是语言的运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应该定位在“语用”上,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着力于语文能力的发展,着手于语言文字的训练,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促发展,才是语文教学的本原 旨归。 二、实现两个转变

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回归本真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2012年对于别人来说或许没有什么不同,每一天鸡鸣即起,日落方息,在教室、校园和家庭之间匆匆忙忙;每一天巨细靡遗,在学生和家长之间左右周旋。但是对于我来说,2012年的我正式加入到了教师这个神圣而又光荣的团队。 在即将踏上新岗位的今天,有幸聆听了进修学校郭老师对《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对于要开始人生新征程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甘霖。郭老师用生动形象而又不失幽默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新旧课程标准之间的异同。虽然只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却已经让我体会到了语文究竟该怎样教。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郭老师的“回归本真,扶正语文教学”。正如郭老师所言语文即是语言文字。可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只注意课文的思想性而忽略了单元的语文目标。我们经常会去把一篇课文给学生讲懂,可是这些讲的过程中有多少是语文特有的呢。这样就容易把一篇课文上成了一节思想品德课,或者是一节科学课。语文课要上得有语文味,而语文味包括“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因此在教学中为了使语文教学回归本真,我们需要为它固本扶正。那么什么才是语文的“本”呢?课标给了我们一个很明确的答案,不管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如果我们的教学脱离了这个轨道,那么语文课也就失去了语文所应有的味道。扶正语文教学,就是要还原原汁原味的语文课堂,恢复语文所应有的本性,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沃土。 讲座虽已告一段落,但是我的思考仍在继续。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又如何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正是我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能力本位与素质教育-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

关于素质教育和能力本位的若干思考 上海市教科院WTO教育服务研究中心 朱兴德 1999年国家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后,素质教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热烈讨论,职业教育工作者也不甘落后。但是在具体讨论中,如何理解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原来倡导的能力本位,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现代职业教育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等,在不少同志当中产生了迷茫。本文拟就这方面谈几点个人的思考。 一、关于素质教育 (1)何谓素质? 素质教育中的关键词是“素质”,因此在讨论素质教育之前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素质”?也就是说首先要搞清楚素质教育中的“素质”究竟指什么,具体作怎样的解释。这看似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因为关于“素质”目前存在着多种理解和定义,有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和伦理道德等各个学科各不相同的解释,正是这种不同解释造成了素质教育具体实施的困难。 素质本来是一个心理学和医学概念,是一个外来词,其英语为diathesis,主要是指一个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正是这种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构成了一个人能力形成的基础,使教育训练成为可能。后来素质的概念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指一个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还

包括了后天形成的各种素养和习惯。即在一定时期,一个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及与后天形成的种种倾向的总和。由于后天形成的倾向通常带有明显的价值判断上的差异性,因此而衍生出了种种专门化的素质概念,即××素质,如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等等,显然各种专门化素质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并不能相互替代。这时关于“素质”的讨论只有针对专门化时才有意义。比如当我们指责一名随地吐痰的西装革履的男士“素质太差”时,不是因为他是身体残疾或存在心理缺陷,也不是因为他是文盲,而是因为他在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着某些不道义。这时对他实施的“素质教育”就不可能是文化学习,也不可能是身体锻炼。 由于人们对素质产生了种种专门化的理解,使原来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已经不能够适应发展需要,为了讨论的便利,人们提出了“综合素质”的概念。所谓综合素质,实际上是指各种专门素质的总和,而且通常是指这种总和的整体性状而言的。目前关于素质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关于综合素质的讨论。 (2)什么是素质教育? 顾名思义,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关于素质的教育。正如前文所述,由于目前关于素质存在着多种解释,所以关于素质教育也存在着多种理解。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课堂正常教学之外的跳跳唱唱,甚至在有的学校闹出了“全校拉二胡开展素质教育”的笑话。不少政治工作者则认为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政治理论学习,就是道德教育;讲一个人的素质低就意味着他的政治觉悟有问题;提高一个人的素质,就是提高他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显然,在各自抱着不

新闻作业

探析后真相时代网络新闻价值标准探析 摘要 身处新媒体时代,尤其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媒介生态和受众心态已经出现深刻变化,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传统的新闻价值理论遭到挑战。不过,很多政治学者的研究都提到,传统政治机制在数字化时代失灵和失效,也是媒体格局巨变的产物。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生产机制、传播渠道以及受众偏好等,都已经发生颠覆性变化。与之相伴的是,新闻传播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开始遭遇挑战。比如,身处“后真相时代”,新闻从业者已无法继续套用教科书中的论述,将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作为判断新闻价值的标准。 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探析与讨论。首先分析了新闻价值在后真相时代做出的转变,包括:时新性转变为实时性、重要性和显著性转变为平常性、接近性转变为亲近性、趣味性转变为娱乐性。然后结合当下社会环境状态及其他理论探究分析发掘到其所带来的正反面影响。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了新闻行业从宣传本位回归新闻本位,推动拓展新闻报道范围,有助于让新闻报道更有温度。而消极影响则表现在:新闻愈发低俗化、媚俗化的趋向,新闻碎片化趋势的问题加剧以及部分新媒体过于依赖算法和兴趣推荐。最后,以时代趋势的变化和后真相时代的正反影响综合分析,进而得出对于媒体发展的建议和策略:其一,媒体应遵循职业规范传播事实而非情绪,而新闻记者更是应以新闻伦理道德和职业规范来约束自我,从而自觉将新闻的真实报道作为天职。其二,媒体在编辑整理新闻时应仔细甄别新闻的真实性,客观的来叙述新闻,而不是主观的加入自己的想法来引导受众。其三,借鉴国外对于减少虚假新闻的态度及落实方针,避免虚假新闻的报道。于此同时,推动媒体与新媒体的相互监督交流,积极改善新闻环境。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新闻价值;转变

回归数学教学的本真

奇妙的回归——回归数学教学的本真 ——记差点下不了台的一节数学课 余姚市舜水中学沙红颖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与合作。这互动的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成为数学课堂的重要特征。同时,数学课堂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意味着数学课堂必须具备一定的预设性。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注重课前精心预设,关注课堂动态生成,思考如何引导那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涌动生命的灵性,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期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新课改中,我接受了一次次成功与失败的洗礼,下面我把一次送教下乡经历的一课案例与大家交流与分享。 案例描述: 一、不遗余力精心预设——使生成更具方向感 七年级第二章《图形和变换》第1课时2.1轴对称图形是一节新授课,这一节课对我来说是第二次上课,自己觉得胸有“轴对称”,内容也较丰富,应该是一节很容易展开的新授课,于是,我把教学目标设计为: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作出它的对称轴,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性质。并仔细思考了预设内容: 1.收集身边的几个轴对称图形,与同学交流。 2.观察生活中见到的几个关于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准备课堂上交流与探究。 3.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几体图形,想一想: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它们有几条对称轴? 4.从现实生活中见到的许多关于轴对称图形的事例,你认为它有什么作用? 5.分层例题,阐述分析。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给师

回归语文本真,促进儿童发展

回归语文本真,促进儿童发展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课,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借课本里的一篇篇课文为例子,教会我们的孩子说话和写话。”斯霞语文教学的灵魂是“童心母爱”;于永正老师“蹲下来看孩子”,他们的立根之本都是对人的本性的关注和呵护,即自觉地对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负责任,很好地诠释了“教真正的语文”的真谛,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相一致。基于“童真”语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儿童的“真思”为视角,解读教材文本 真实的课堂,以教材的准确解读为起点。教材解读,要坚持“从儿童出发”,而不是一厢情愿的“读深读透”,某些课堂上所表现出的对教材人文意义和科学价值无限度深入挖掘,已经远远超越了儿童的“已有”,只不过是执教者的一种标榜。教学前教师应以个人的学识能力首先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深刻领会其中内涵,然后蹲下身子从学生“真力”的角度反观教材。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说勤奋》时,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理文,所以教学的目标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白“只有勤奋努力,才能獲得成功。”这一层面上,应该从说理文的特质入手,明白这种文体的特点。但作为四年级的学生,教者单纯的讲解文体特点,内容就会艰涩难懂,学生会学得毫无兴趣,教学效果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基于这种思考,在教学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流程: 1、解析“说”字,明辨文体,明白说理文有道理,有事例。 2、梳理脉络,明白道理,知道作者在写道理时通常是放在不同的位置,首尾呼应,就是为了增加说服力,而这也是说明文常用的摆道理的方法。 3、领悟表达,学会说理:聚焦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两个事例,体会到“只有勤奋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这个道理。 4、明白所举事例的特点:有代表性、语言简洁。 5、学生自己尝试写一个事例。 这样的一种教学设计,既让学生清楚的明确了说理文这种文体的特点,教学难度的设计也在学生能理解范围之内,使得说道理有理有据,感受深刻。因此,我们在准确解读教材后所选出来的教学内容才能为儿童所理解接受,他们和教材的对话才能顺畅淋漓,他们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对接。课堂上,他们的思维和思想就不会游离,因为他们在文本中找到了和自己言语、思维、思想对话的知音、嬉乐的同伴。

小度写范文回归本真,语文教学才有生命模板

回归本真,语文教学才有生命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学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源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交流,关注学生的成长,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关键词】生活教材交流基本功高中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学者而言,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因其特别强调人文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理念。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调整教学方法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回归本真才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一、回归生活捕捉美丽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离开了生活,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美国教育家华特·科乐涅提出并被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所认可的一条理论,语文教材新大纲也强调:“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要求教学不能再局限于教材,满足于单一的课文、课堂教学,要切实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因此,关注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最佳途径。如教学《故都的秋》一课时,我在导入新课时就十分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先让学生先想想家乡的秋什么样的,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引起哪些独特的感受,同学们畅所欲言,家乡的秋就在同学们的描述中形象起来。紧接着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边读边思再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文本。这样,学生在联系生活、互动交流中不但理解了文章主旨,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景与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小狗包弟》这一课的时候,并没有先急于进入文本,先让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养过的宠物,学生们声情并茂的讲述也感染了我,讲述中有照顾宠物的艰辛,有小动物给生活带来的欢乐,失去宠物的伤感与失落,还有人谈到了对生命的认识。带着这

知识、能力、素质本位

知识·能力·人格·素质 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从它肇始就受到社会的关注,就面临着如何嬗变转型并脱胎换骨的苦苦思考与探求,尽管20多年来在名校林立、社会疑虑、自身嬗变的艰难历程中,逐渐构建了自已较具特点的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追求,但其基本价值取向仍徘徊在我国传统教育那种“功利性实用教育”的阴影中,依然没有走出现代中国文化中“把有限的价值当作人生的终极价值”的误区。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即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和素质本位来探讨和思考未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一、知识本位的高职教育 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从开始起,就一直受到我国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并长时间的主导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传统教学观念是汇聚了几种教学思想源流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们是: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民族的重书本知识教学思想;20世纪初由一些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输入的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政府支持引进推行的凯洛夫的思想。这种传统教学观念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十分强调教学的认识性质,强调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即间接经验)的传授与学习在教学中的基础或中心地位,并认为学生接触实践,增加直观经验和感性知识是为学习间接经验做准备的。总之,这种教学观念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缺乏学生的主体活动,尤其是缺少“做中学”的环节。因此其作用的局限性又是明显的: 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虽然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学生任何素质的发展除了要学习间接知识经验、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外,还要通过亲身活动的磨练和直接经验的积累,才能实现任何素质的发展。而且对于发展来说,后者比前者显得更为重要,更为复杂。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教案回归本位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教案回归本位 发表时间:2018-12-04T20:56:49.5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03期作者:王德林 [导读] 语文是一门极富人文性的学科,其重点就在于情感。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初期,各方面都不成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置于课文所讲的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交流,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而这些也正是编制教案需要做的工作。一份好的教案能够引导教师合理实施各个教学步骤,老师再引导学生逐步学习知识。 王德林青川县七佛乡中心小学校 628115 【摘要】语文是一门极富人文性的学科,其重点就在于情感。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初期,各方面都不成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置于课文所讲的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交流,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而这些也正是编制教案需要做的工作。一份好的教案能够引导教师合理实施各个教学步骤,老师再引导学生逐步学习知识。【关键词】小学语文备课教案回归本位 中图分类号:G2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068-0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备课是第一道工序,后面的教学活动就是对备课内容的机械展开,备课的直接产物――教学方案就是教学活动的固定依据,而教参、教辅和教师用书成了教师编制教案的依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参、教辅和教师用书的影响下,变得僵硬刻板起来,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教参在提供给我们教学方便的同时,也让我们一些教师变得懒惰了。在僵化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在不折不扣地走教案,没有眼神的互动,没有情感的交流,一切只流于形式,教案束缚了课堂的活力。要知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对此,我们有必要对教案的使用进行反思。。 一、教案回归于本位 教师编制教案可借用教参模块,如“导入新课――整体感知――重难点学习――本课总结”,坚决不能照抄照搬现成的教案,要体现教参的“辅助”作用。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何尝不可以说一千个教师就应该编制出一千份教案。虽然现成的教案细节上有条不紊,“抄来”非常轻松,但这是别人的,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不利于我们的专业成长。作为教师,教案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首先,在编写教案之前,要熟悉教材、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情况,根据现有的实际状况,编制出适合教学要求、适应学生需求的教案;其次,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散自己的思维,着力在教案中凸显教师自己个性和闪光之处。每位语文教师由于自身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文化背景等诸多不同,当他碰触同样的文本时,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心灵反应,由此而形成不同的教案;最后,也是常常被忽视的一个环节,试讲之后教师要对教案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更充分地发挥教案服务于教材、服务于课程标准、服务于学生发展。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灵活开放的教案,换言之,教案要舍弃预期性,增加可变性,以避免课堂教学活动的僵硬化和封闭化。在听课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教师上课时倾向于让坐在前排的或成绩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有的学生一节课能回答三到四个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没有发言的机会,因为这些答案更符合教师预期的“标准答案”,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的思维、言语、行为完全受制于教案,既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应让教案回归于本位,营造动态的课堂。 二、教案回归于教材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教材主要指课本即教科书,很多老师由于工作任务重或其他原因,不能深入钻研教材,教参怎么设计教案就怎么写,教案写多少就讲多少。如,有教师教学《春联》前,对教材的钻研不够深,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五副春联的教授上,从而忽视了文章的中心句“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实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通过抑扬顿挫地读春联去感受生活的幸福,领悟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却变成了春联的讲解。教师只有读懂教材,才能有效地编制教案,才能营造出气氛活跃的课堂。现在普遍存在一种现象,上公开课、赛讲课时,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教案设计上,而很少把时间放在钻研教材上。让教案回归教材,不是说完全抛弃教参,而是在编制教案前应多读课文。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直到真正读懂为止,在编制教案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让教参做一个参考,在那里找到解答。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师要想教的好,全在于吃透教材,抓住文中词句进行品析感悟,明确“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等等,教师在细读文本时明确读的目标和定位,那么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内涵,有效编制教案。 三、教案回归于学生 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学生这一因素常常影响教师教案的编写。比如,在《草原的早晨》公开课上,我紧紧围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这一主题,让学生感受草原造成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对于从没有到过草原的小学生来说,很难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通过课件展示草原的景象,化抽象为形象。同时,在让学生体会“草原醒来了”的情景时,我结合之前学过的《小池塘》一课中“醒来了”一词,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与学生原有知识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编制教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它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每位学生的思维能力、言语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为学生设定要求,在编制教案时思考学生“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怎么样,教师应怎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等等。课堂教学时一种循环式上升结构,学生的学习经历“不会――会――熟――通”四个环节,由不会到会需要学习,由会到熟需要练习,由熟到通则需要领悟,这四个环节的实施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引导的最佳突破口就在教案上,以教案为载体,建立师生平等的课堂。教案的出发点是学生,落脚点也是学生,拿语文教材来说,学科内容覆盖面广,与社会、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同时它也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学生现有的状况编制教案,体现教案服务于学生的思想。在教案中我们会看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字样,那到底如何激发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无法要求学生思考教师所希望的,那就要求教师用特殊的方式和学生交流,让学生真正的感兴趣。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多提供给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创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

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摘要]本真语文要求教学返璞归真,追求的是真实、朴实的语文。因此,教师要摒弃繁琐的形式、虚假的热闹和纷乱的状态等,明确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抓住“读和写”这条教学主线不放松,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本真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014-03 三年前,教育部启动了“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课题研究工作,随即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笔者依托“核心素养”研究这一东风,立足一线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何为本真语文?本真语文要求教与学返璞归真,追求的是真实的、朴实的语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来面目,离不开扎实高效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 一、明晰核心,摒弃虚浮之象 与语文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发展起来的教师,经受了一

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激发了课改热情。他们用生动的课例诠释了新课程理念,演绎了新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氛围,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研究与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抓住“读与写”这条教学主线不放松。只要做到位了,相信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都会学好语文。本真语文要求明确教学核心,努力摒弃虚浮的东西,这样才能让语文真正扎下根来有效发展。 (一)摒弃繁琐形式 语言实践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课堂教学就会花里胡哨多,没有实际效果。内容多而杂,课件随意呈现是教学繁杂的体现。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海底世界》时,用了大量的词卡、图片、模型等教具,整节课形式多种多样,令人应接不暇,但收效甚微。在课堂上,这位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不抓词、不扣句,甚至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淡化了学生语感的培养。在课堂上,学生该认的不认、该读的不读、该写的不写、该练的不练、该积累的不积累,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二)摒弃虚假热闹 有些课表面看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也没有质疑的机会。还是《海底世界》的教学案例。在课堂上,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学小狗、小猫、小猪等小动物叫,一会儿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读《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有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读《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有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读《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有感针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喧嚣与流弊,严华银在这本书中提出让语文安静的观点。他建议从本源问题出发,整合力量,研究这门课程存在的“合法性”。我对于书中的一些篇章感触颇深,现略加阐述。课堂该解决什么问题问题导入、问题引领和问题解决类的课堂已经为广大教师所公认并追求。在课堂中解决问题原本无可厚非,可解决的是些什么问题和解决谁的问题却值得思考。现在语文课上解决的问题大多是教师预设的,这类问题若符合学情尚好,可大多并不如此。要学生来回答这些不符合他们需求的问题,又怎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课堂上学生自然会觉得索然无味。满堂灌或满堂问的课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堂。既然以学生为主体已成为我们的共识,那么课堂上自然就要解决学生的问题。可学生的问题不会凭空而来。只有事先学习了,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也只有事先收集和整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找出需要在班级授课制这种模式下集中解决的问题,从而确定教学的目标和方法,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从这一点上说,确定“教什么”比选择“怎么教”更重要。这样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判断能力,还要储备相关知识。这样一来课堂就会存在变数,这也许是很多教师不愿试水的原因。但这样做的确能真的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也能更好地扮演自己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而要能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就需要教师独立备课,深入研究教材。这既是尊重学生,也是坚守“自我”。部分教师现在已经习惯了参考教参或人云亦云,唯独缺少自主思考。试想,假如教师自己都无法对教材形成完整并独到的见解,又怎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学懂教材呢?让学生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学生才有学习的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解疑和生疑的主场,学习才有一定的效果。应该进行深度语文学习他在书中详细地讲述了自己教授《一碗阳春面》时的具体做法。他费时两个星期,共计十余节课,带领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反复点评交流,从文章的思想、主题、典型意义和价值,更从文学的技巧、艺术,特别是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的传神等方面,深入挖掘。学完这课后很多同学在日记里都记录了自己阅读小说的体会,而且这种体会很深刻。他因此认为学生的收获比学习20篇其他文章要大得多。这在我们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是教学课时不允许,二是自己功力不够。但量的取胜逊于质的收获。与其总是在所有的文章表象上游走,弗如走进一篇好文章的内里,进行深度学习。要教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方法要实现深度学习,就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一旦学习的内容和方向确定以后,教师就要教给学生学习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而方法的传授更甚于内容的确定。他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点评和阐释。”他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值得我们效仿。他曾为朱自清的《绿》做了如下点评: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承接上文之“潭”,引出瀑布,而及梅雨潭,层次分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镶”若换成“嵌”就死板,失却了轻捷精巧的美感。)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先有耳闻,后有目睹。这是远闻近观之景。)他的点评既有精美语言的赏析,也有写作方式的点评,简约而不失深刻。试想一下,这样的例子又怎么不能告诉学生怎样写点评。学生看了老师的点评之后势必会模仿,也会学以致用。当然达到熟能生巧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若学生真正掌握这种方法,会让学生学会阅读并受惠终生。正是源于此,人教版的教材的编写者在必修1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的练习中已对师生进行提示。学生自主深度的学习可以确保学习的质量,而恰当的方法又是学生能自主学习的前提。公允地说,这本书中虽有批判之音,但却以建设为主旨,他的很多观点或做法或许会给人以启迪,也会让人获益匪浅。《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严华银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本文发表于《湖南教育》2013年第11期)

课程要回归儿童本位

课程要回归儿童本位 ——关于课程建设的一点感悟与思考 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国家课程一般有较高的权威性,按部就班的实施,但校本课程赋予学校和老师较大的空间,一般从小空间,小范围考虑构建。 当今,校本课程多以学校开设的各种活动为主,多关注重大节日组织活动,应付上级检查等。在这种状态下,开发的校本课程忽略了学生的需求。校本课程多作为特色项目,应转向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不仅仅是活动课程,要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去尝试,这样他会更认真学习,会为自己负责,找到学习兴趣所在,把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体现全员性、传承性、经典性。 我们要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人”,不仅仅关注学科,关注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犹如在课程不是静止的跑道,不仅仅追求速度和姿态。要变跑道为“在跑道上跑”,关注学生在跑道上跑的感受。 教师在实施课程的实践中,要由师生共同建构不同的学习任务,教师的身份要发生转变,既教师教向学生的转变;由脚的伙伴转向为学的伙伴,为师生课程共同构建课程,学习课程才是提供保障。如校本课程由师生共同参与开发和编写,给课程设置留白的空间,体现其开发性。比如学校开发的“经典诵读”活动,不仅仅要关注学生读背经典,围绕其开展一些活动,还要随着课程的实施,不断激发其生长

点:用何种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和教师参与经典诵读的热情?如何提高学生的经典鉴赏能力?如何提高经典诵读的影响力?经典诵读的编排形式有哪些? 虽然是看似雷同的经典诵读,但其不是单调的重复,而是随着课程的实施变得日益多元。如,在学校内开发“大手拉小手”课程,尝试让五六年级的学生与一年级学生进行手拉手活动。开学初,可以让高年级的学生带领一年级的小朋友参观校园,并做好导游,让小朋友尽快熟悉校园环境,热爱校园内的一切,尽快的融入到校园环境的同时,还锻炼了高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走向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

走向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走向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 走向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经受了观念上的洗礼和行动上的冲击。课改犹如一缕轻风吹皱了传统数学教学这一池“止水”。然而,课改既不是“新瓶装旧酒”,也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课改并非“另起炉灶”,它需要数学教师进行理性的反思,厘清传统数学教学的优缺点,在承旧纳新中走向和谐。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和谐课堂呢?笔者认为,我们应努力实现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一、课改理念与教学本原的和谐 在课改大背景下,追求“新”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然而在追“新”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新课改理念与教学本原不和谐。课改中不少“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等在课前都进行了适度的包装。听课者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如果盲目地“跟风”、一味地学“形”,反而会丢弃了教学本原的东西,这就得不偿失。教师需要在“教学包装”与“教学本原”之间作出理性的思辩,即在吸取他人成功经验的同时,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借鉴、移植、融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人云亦云”、“生搬硬套”。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形式可能会不断发生变化,但

其本原不是形式上的变化,教学变化的实质是为学生负责、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问题,在任何时候、任何时代,教师都要认真对待,虽然时代不同,功利性、政治色彩不同,但教学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任何时期的教学都要为教学本原服务。因此,课改不能以丧失教学效益为代价。我们所要追求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如何从“形式”走向“本原”实现课改理念与有效教学的整合,这应成为每一个数学教师聚焦的话题。二、走进教材与重组创造的和谐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意识与教学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还有一部分教师对“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来教”存在着片面的认识,在重组创造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步入了误区。如有些教师为了展示自己重组教材的能力,还没有真正从数学课本中“走个来回”,就开始对教材内容进行所谓“重组创造”,导致课堂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情境创设——雾里看花;自主探索——蜻蜓点水;小组合作——浮光掠影;游戏活动——走马观花。教师片面追求外在形式的华美,对教材内容的审视缺乏深入的思考,教学设计也缺乏应有的内涵。这样的数学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低效、微效甚至是无效的。 特级教师顾汝佐老师曾经说过:“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之一,但不是不可改变的经典,毕竟是人为编造的,过去教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