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种私有制与公有制

两种私有制与公有制

两种私有制与公有制
两种私有制与公有制

两种私有制与公有制

作者:东东

来源日期:2012-3-1

2月28日,世界银行行长在京召开记者招待会。会上,一名自称“独立学者”的男子起立抗议:美国是要用私有化的毒药毁掉中国经济。抗议者高呼口号,并向与会者散发他的传单:《世界银行,带上你的毒药滚回美国去》。

此前,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建议中国加大私有化的改革力度,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在多年的话语体系里,“私有”是个丑恶的概念。“私有”即意味着个人所有,是剥削、压迫、损人利己的代名词。而“公有”的字面印象就好的多,几乎是公正、无私、崇高与奉献的化身。

概念是最容易欺骗人的。

今天的世界上,存在着两种“私有制”。一种叫做财产私有制,一种叫做权力私有制。同时也存在着两种公有制,一种叫做权力公有制,一种叫做财产公有制。

吊诡的是,这四种所有制形式的组合往往是:(权力私有制+财产公有制)以及,(权力公有制+财产私有制),而前者习惯性的被称做“公有制”,后者被叫做“私有制”。

其实,到这里已经不难看出,当作为国家公器的政治权力私有的时候,全部的国民财产公有(严格说应该叫做:国有)。这就等于是说:国家是私有的——财产是国家的——财产是权力私有的。

所以,今天世界上的某些国家所谓的“公有制”,其实是最大的、最可怕的私有制。对于国民来说,事实上一无所有,但是在名义上,却拥有整个国家。

私有制的恶名,还来源于中国的一场所谓的改革。

上世纪90年代,一部分国企陷入经营困境。以此为契机,许多国营企业进行了““私有化改革””的尝试。请注意,这个私有化改革,是加了双重引号的。这场改革的主旨,是把企业的所有权有偿转让给私人。而改革是由谁主持的呢?是由掌握权力的官员主持的。于是,大量国有资产在改革的名义下,沦落为官僚集团的囊中私物。大批的国企工人下岗失业,成为弱势群体。

这当然不是什么改革。打个比喻就是:此前,国有资产是堆放在官僚的院子里,国民在栅栏外有观赏权,官员可以随意侵占这些资产,也可以糟践这些资产,但需要不时的向观众说:看,这些都是你们的财富。而“改革”之后,国有资产从官员的院子里搬进了屋里,公众再也看不到了。所以说,这不是什么“财产私有化”的“改革”,而是权力私有的深化和深入。准确的说,应该叫做“权力抢劫”。

当然,真正的私有化改革是有的。

前苏联帝国解体之后,苏联和东欧的许多国家,在完成了“权力公有制”的改革之后,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改革改制。在确定了公共分额之后,这些企业被转让给私人经营。不过,私人获得企业经营权的前提是:获得企业工会的许可。于是,资方和工人工会漫长艰苦的谈判开始了,如何满足工人的要求、保障工人的利益,成为资方最头疼的问题。至于侵犯工人权益的经营手段,想都不要想。经过这样的一番私有化之后,工人的收益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可见,当权力公有的时候,私有的资本是不敢胡作非为的。当权力不敢侵犯“权利”,资本也会受到应有的约束。

需要补充的是:在苏联以及东欧的改革过程里,很多企业由于劳资双方不能达成协议,这些企业最终被荒废了,国有资产流失,资方受挫,工人失业——表面看起来,这是一个三输的结局。而事实上,社会,企业和个人在这一结局里,都收获了一样东西:公正。

现在我们知道,这一收获,比一个高亢的GDP数字重要的多。

如前文所述,一个(权力私有制+财产公有制)的体制模式是最糟糕的,那么,一个(权力公有制+财产公有制)的体制模式,结果又是怎样呢?

事实上,公有制,或者叫做国有制的经济模式,在资本主义的西方国家,多有尝试。最典型的,当属上世纪20年代的瑞典的社会主义改革。

1920年,瑞典社会民主党和人民党联合执政。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将一批私营企业国有化。国营企业的低效率很快暴露无遗,瑞典经济恶化,很快陷入困境。1924年,仅四年之后,联合政府下台,国有化运动被终止。

国有企业为什么效率低?这里面的逻辑其实简单:一个经营者用自己的钱投资,收益和损失由自己负担,赚了是自己的,赔了就有可能去跳楼,所以一定会全力以赴。而如果是用别人的钱,为别人经营,效益与自己关联不大,这自然要轻松浪漫的多了。政府作为一个权

力部门成了投资商的话,不滋生腐败已经是奇迹,赚钱?做梦去吧。

在1920年代的瑞典,社民党总结经验教训:实现社会公平的关键,不是生产方式,而是分配方式。企业必须私有化,而分配必须社会化。在这一认识基础上,他们建立了以职工持股、小股民持股、与大股东持股共同经营的私有制形式。由独立的工会来保障劳工利益,政府通过税收等分配财富,建设福利社会。今天的瑞典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人均GDP近53000美元,实现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民高福利,基尼系数0.3,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小的国家之一。

民主制度及时纠正了国家经济的政策失误。这是“权力公有制”的优越性,虽然有失误,但是可以很快回头。当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政府时,人民才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不过,在我们的话语体系里,这叫作“万恶的资本主义”。

1932年,瑞典社民党通过大选上台,连续执政44年。这是在多党制体制中实现了“一党执政”。(据辛子陵《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历史变迁》)

企业,或者国家财产的公有制和私有制孰优孰劣?这个问题也许不易回答。但是,国家公权力的私有制和公有制哪个更好,却是个简单的常识性的问题。而经济形式的公有制(国有制)与私有制的优劣,在今天也已经是一个常识。当然,这个常识被人为的掩盖着。确实有人不懂这一常识,不过有些人,某些专家或学者,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准确的说是,揣着明白卖糊涂,而已。

所以,在权力的所有制改革尚未启动的时候,讨论国有制好还是私有制好,就如同我在前面提到的比喻:是把国家资产放在官员的院子里好,还是放进官员的屋子里好?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如果没有政治权力的公有制,经济领域的私有化改革,不可避免的成为“权力抢劫”的道具。今天的许多关于经济领域公有还是私有的讨论,都是在做一个伪命题。在政治体制的改革完成之前,公有或私有是一回事。而我,既不愿意公共资产放在官僚集团的屋子里,也不愿意放在他们的院子里。

论公有制公平,私有制不公平

论“公有制公平,私有制不公平” 人是渴望平等自由的,但人的这种渴望永远不能摆脱自然法则即物质规律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早先一些的哲学家如法国的卢梭等人都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因而提出用公有制来取代私有制,这种观点是完片面错误的。他们不懂得人对自由的渴望是不能摆脱自然法则的制约的。 私有制是产生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吗?不是!社会的不平等是由自然法则即物质规律决定的。 自然法则决定了人类社会经济生产领域的平等有两种:一种是机会平等,机会平等是指社会赋予人们在谋求私利和幸福方面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另一种是分配平等,分配平等是指社会在分配生活财富方面实行人人平等。自然律决定了这两种平等的关系是成反比的:实行机会平等就意味着在分配方面不平等,实行分配平等就意味着在机会方面不平等,因此平等是相对的,不平等是绝对的。 其实,私有制并不是一种不平等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前面说了,平等有两种即一种是机会平等,另一种是分配平等。两种平等各有利弊。机会平等认为人们在追求私利方面应该有平等的权利,社会成员的享受应视其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多少来决定,实行机会平等,能调动人们工作劳动的积极性,于社会的物质生活的发展有利,不利的方面是会造成贫富极化,于社会的人道主义和稳定不利。分配平等则认为不论人们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多少如何,在分配方面一律实行平等,实行分配平等会助长不劳人们而获的懒惰思想,

于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不利,但在利于社会的人道主义和稳定。这两种平等的相互关系是反比的关系:如果实行分配平等,必然会出现对社会贡献小、少的人侵占对社会贡献大、多的人的劳动成果的不平等并由这种不平等形成的阶级;如果实行机会平等,则必然会导致在分配方面的不平等并由这种不平等形成的阶级。这两种平等相互之间的关系由于是反比的关系,因此从经济发展的总体上讲,人们只能择其之一,不能同时兼得。实行机会平等能够激励人们对社会贡献的积极性,于社会物质生活的进步发展有利,而实行分配平等则只能助长人们的少劳多获或不劳而获的懒惰性,于社会的物质生活进步发展不利,因此人们只有在总体上择取机会平等才是正确的。 私有制是一种机会平等的具体形式。那种把资产阶级说成是依靠生产资料进行剥削,不劳而获的说法是武断片面的,因为资本家经营资本,组织生产,承担风险,对产品的走向进行决策,比起工人的直接劳动来说,显然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劳动,所以他们获得的高报酬是合理的,是符合机会平等的按劳取酬原则的。 如同打蓝球的规则并没有使人们产生对矮个子不平等的感觉而要废除它一样,私有制如同一种游戏规则,只要平等的展现在社会所有成员面前,那么就不存在是否平等的问题。经营资本组织生产和销售是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一种社会分工,现代的任何社会都离不开这一分工。这一分工是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素质能力的人才能胜任的,例如同行业的企业中,为什么有的效益好有的效益不好甚至破产,其原因就在于经营管理资本者的知识和能力不同。在机会平等的私有制机制下,经营资本如同其它的社会分工一样,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资本的经营管理者,这里关键是看你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愿望决心,抓住市场机

股份制是公有制或私有制吗

股份制是公有制或私有制吗? 程波 记得在最近的一张复习卷中,有这么一道选择题,其中有一个选项是“股份制分为公有制或私有制”,有很多学生都认为是正确的。我想这主要是学生对课本中“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这句话,特别是“公有性”这三个词的理解出现偏颇之故。 应该说股份制本质上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本身并不具有所有制属性,它的核心问题是由“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来决定企业法人产权的归属,所以,股份制与公有制不是一回事,不过股份制有很强“粘贴性”,既可以“粘贴”到私有制上,也可“粘贴”到公有制上。但两种不同的“粘贴”法,结果也便大相径庭。若在公有制基础或主体的社会环境下,国家或集体控股,便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反则反之。 那么“公有性”便是“公有制”吗?应该说,“公有性”并没有对一个实体进行所有制归属上的清楚界定,它只是指出了该实体性质上的倾向性特征。而“公有制”则不然,一旦带上“制”这个字,那么该实体的所有制界定便“一是一,二是二”了,如果是公有制实体的,那么该实体内必须全部是公有成份,而不允许有任何非公有成分;反之亦然。所以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假如说一个班级共有55位同学,其中男生50人,女生5人,那么我可以这么说,这个班级

具有明显的男性化特征,但是我不能说这个班级全部都是男生,或是男生制班级。学生笑了,这也说明他们已经理解了。 股份制已被实践证明为发展经济的有效形式,我们应该积极发展股份制经济,特别是国有、集体控股的股份制经济,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有效地盘活一大批活力不强的国有独资企业,增强公有资本的生命力和控制力,从而对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巨大作用。

中国公有制与私有制的联系与发展论文

中国公有制与私有制的联系与发展 摘要: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却实行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经济体系,从建国以来初始的完全公有制到后来的公私结合,这之中的发展甚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一般说来都不是其中的某个单一的所有制形式,而是以某个所有制形式为主公有制就是一种以社会价值为基础,体现个人价值的分配制度。私有制则是一种以个人价值为基础,体现社会价值的分配制度”。 关键词:马哲三规律公有制私有制联系与发展 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形式。私有制:资本归个人所有。 一.对立统一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了客观存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具有的特点,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推动事物发展。 马克思曾说过:“在公有制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人所有制”。这句话体现了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存在的对立与统一。所以和一切对立统一体一样,公有制和私有制不仅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由于所有制必须含有的排他性因素,任何公有制都只能是有限制的公有,它以排斥一个集团之外的其他人占有为前提和基础,因而并非该集团内外人们的公有。公有制与私有制在它们对立存在的整个过程中是互相补充的。在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私有制是公有制的必要补充,如拉法格所说:“个人财产是在原始公有制之下产生出来的,它不仅不与原始公有制相矛盾,像经济学家所说那样,而且是它的必要的补充。”以1958年至1960年间发生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为例。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要说这生产力有所提高吧,实际上又不是那么一回事。失去了竞争和奖励机制,农民的劳作积极性大大下降,到最后形成了某些合作社“船漂出三十多里没人管,耕牛出去三十多里没人找,社内耕牛死亡占百分之六十”的奇观,农副产品产量一落千丈,最后按刘少奇的话来总结:“我们一搞社会主义,反而什么都没有了。”而且加入公社之后劳动时间大大提高(这也是毛泽东提高生产力的方式之一),农民怨声载道,说入社不如去劳改,劳改还有星期天。一方面每天遵从公社的安排按时下地,一方面又没有劳动积极性,结果就像现在的大学生一样,每天都在田里混日子。可

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

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 公有制和私有制是贯穿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必然现象。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关系是我们长期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实现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的必要条件。据此,本文重点论述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依此为依据,提出了相应的政策选择。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能否顺利完成首先取决于我们能否在理论上正确认识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关系。由于从所有权角度看,多种所有制可以划分为两类 即公有制和非公有制 所以我们可以把各种所有制的关系概括为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关系。本文拟就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作些探讨。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两种所有制经济之间量的比例关系或结构。这个问题近年来理论界研究得较多,虽然观点不尽相同 但也无根本分歧大都主张公有制经济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居从属地位。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各种经济成份到底应该占多大比重、我国所有制结构到底应该如何演变 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一个人为设置的问题。而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历史早已证明,任何一种经济成份的发展与消亡,最终都取决于其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适应程度。如果公有制经济的确有更大的优越性,那么它会靠自身的力量为其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二是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公有制和私有制是根本对立的,因而在实践上片面发展公有制经济,限制甚至禁止私有制经济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观点目前虽已无多大市场,但有迹象表明,它并没有从人们的观念中彻底消除。我认为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作为一对矛盾,既存在对立的一面,也存在统一的一面。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互统一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作为一对矛盾,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二者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除原始社会外,都是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社会。不过,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共存有如下特点:一是都是以私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处于从属地位,二是二者的共存都是从宏观角度而言的,即是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互并存、独立发展,而且公有制经济大都表现为国有经济。但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在微观上实现了共存,即在一个企业内共存。这时 企业的性质虽然可以按公、私投资主体投资额的多少来区分,但实际上企业是公私混合所有制企业。如西方发达国家在国民经济的基础领域设立的某些由国家持有相当部分股权的公司制企业。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在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人们都把公有制和私有制当作两个绝对对立的事物来看待,所以在实践上只发展公有制经济,不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以至于形成了单纯以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由国有制经济包打天下的局面,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实行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政策,上述情况得到了彻底改变。目前我国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互共存、共同发展已经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形成了众多由多元投资主体投资共建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提供了最基本的制度条件。 二、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互促进 过去我们认为: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是相互对立、互不相容的。但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二者可以相互促进。首先,公有制经济为非公有制经济的重新兴起和发展提供了良好

论公有制与私有制

论公有制与私有制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在不断的进步,人类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但不同的国家在经济上各有千秋。例如:中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采取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私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在许多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则采取了私有制的经济。无论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还是私有制为主体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公有制与私有制没有哪个更有先进之说。那么两者的优势与劣势各是什么呢? 公有制,想必作为每个中国人都有深深的体会吧。所谓公有制,分为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全民所有制也叫国有制,是指一个企业的所有资产归国家所有,也就是全国人民所有,其利润归国家所有,其亏损也归国家承担。集体所有制是指一个企业的资产归一个集体或群体所有,亏损由该集体或群体承担。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是指在不同的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的原则实行联合生产与经营。其中包括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在日常生活中,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制,而乡镇企业与人民公社则为集体所有制经济。 我国采取的是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公有制带来的好处有: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经济是与社会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依靠公有制经济的力量,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充分的利用经济手段引导各种的私有制经济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3.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家经济的命脉,拥有现代化物质的技术力量,控制着生产与流通。 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

论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

论文标题:论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 论文作者周克任 论文关键词,论文来源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论文单位,点击次数1235,论文页数63~65页1999年1999 公有制和私有制是贯穿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必然现象,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关系是我们长期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实现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的必要条件。据此,本文重点论述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依此为依据,提出了相应的政策选择。 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能否顺利完成首先取决于我们能否在理论上正确认识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关系。由于从所有权角度看,多种所有制可以划分为两类,即公有制和非公有制,所以我们可以把各种所有制的关系概括为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关系。本文拟就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作些探讨。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两种所有制经济之间量的比例关系或结构。这个问题近年来理论界研究得较多,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也无根本分歧,大都主张公有制经济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居从属地位。笔者同意上述观点,因而无需赘述。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各种经济成份到底应该占多大比重、我国所有制结构到底应该如何演变,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一个人为设置的问题,而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历史早已证明,任何一种经济成份的发展与消亡,最终都取决于其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适应程度。如果公有制经济的确有更大的优越性,那么它会靠自身的力量为其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二是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公有制和私有制是根本对立的,因而在实践上片面发展公有制经济,限制甚至禁止私有制经济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观点目前虽已无多大市场,但有迹象表明,它并没有从人们的观念中彻底消除。我认为,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作为一对矛盾,既存在对立的一面,也存在统一的一面。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互统一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作为一对矛盾,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二者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除原始社会外,都是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社会。不过,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共存有如下特点:一是都是以私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处于从属地位;二是二者的共存都是从宏观角度而言的,即是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互并存、独立发展,而且公有制经济大都表现为国有经济。但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在微观上实现了共存,即在一个企业内共存。这时,企业的性质虽然可以按公、私投资主体投资额的多少来区分,但实际上企业是公私混合所有制企业。如西方发达国家在国民经济的基础领域设立的某些由国家持有相当部分股权的公司制企业。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在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人们都把公有制和私有制当作两个绝对对立的事物来看待,所以在实践上只发展公有制经济,不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以至于形成了单纯以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由国有制经济包打天下的局

公有制和私有制之利弊

公有制和私有制之利弊 社会制度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态上,可以分为“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低下,劳动成果只能满足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产品没有剩余,被迫实行公有制的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资本主义社会都属于私有制形态。上个世纪,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世界上曾经出现过一个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上个世纪末,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也随之消失,现在包括中国在内仍然宣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其政策也都像中国一样,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用“特色”来区别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和毛泽东时代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已有本质上的区别。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划分是由生产资料的属性和分配制度决定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社会财富的分配形式是与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从本质上说,社会财富是由人创造的,每个人占有财富的多寡是与社会分配制度相联系,资本主义分配制度,资本家占有财富是通过资本实现的。 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共有,实行按劳分配,从制度上保证了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人民在政治上地位平等,经济上财富分配比较均匀,相差不大,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富差距,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谐。但公有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由于实行公有制,形成产权不明晰,生产资料名义上是全体公民所共有,实际上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不属于自己,在这一点上公与私的矛盾是很难处理的,大锅里的“饭”谁都想吃,而对于“做饭”的工作,及食物的来源谁都不愿意去想、去做,消极怠工、瘦公肥私现象难以避免,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活力。 资本主义社会和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实践证明,私有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公有制的一些弊端得到有效控制,但分配不公,形成贫富差距拉大,阶级的产生,必然引发阶级矛盾,他的直接后果,即使不引发革命,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怠工等也会对生产力的发

私有制在我国三十年的发展及若干争论(一)

私有制在我国三十年的发展及若干争论(一)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界和意识形态领域争论最激烈的话题莫过于私有制。反对或坚持私有制常常成为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乃至左派和右派的分水岭。通过私有制在我国三十年的发展回顾及对若干争论的分析表明,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我们只有跨越私有制的藩篱,才能进入思想解放的更高境界。 关键词:私有制;所有制;公有制;改革 一、改革开放后私有制在我国的发展 (一)中共中央关于私有制认识的变化。《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我国现在的个体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不同于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相联系的个体经济,它对于发展社会生产、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劳动就业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中共中央,1984)这表明在改革开放初期,个体经济首先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区分开来,并被赋予了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属性。三年之后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指出:“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私营经济是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份,但却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必须尽快制定有关私营经济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它们的合法利益,加强对它们的引导、监督和管理。”这意味着私营经济尽管还带有雇佣劳动的属性,但已被视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指出:“私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私有制经济就由原来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补充,上升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私营企业家界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强调“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既要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也要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并提出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2003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强调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并规定“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这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此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我国宪法关于私有制规定的演变。1978年的宪法规定:国家允许非农业的个体劳动者在城镇或农村的基层组织统一安排和管理下,从事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不剥削他人的个体劳动。同时,引导他们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1982年的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按当时的政策,个体经济只允许雇工7人以下,限制了个体经济的发展。1988年的宪法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9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关于私有制的政策。200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强调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实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

对消灭私有制的看法

共产党的主要组成是广大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发展。人类社会从奴隶社会开始,出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一切掌握生产资料的阶级成为了统治阶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资本家占有社会中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通过赚取剩余价值对广大无产阶级进行剥削。无产阶级要真正代表本阶级的利益,就必须打破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说,必须消灭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私有制是无产阶级、共产党人完成历史使命的核心手段,是人类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必需。 “消灭私有制”是指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而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消灭私有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消灭私有制”并不是要剥夺公民个人的私有合法财产;“消灭私有制”的目的是建立“共有制”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 1.不能随意解释《共产党宣言》这一经典著作中的某些段落和概念。经典的意义在于原创的伟大意义,它的缺点已经属于历史。 2。“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现实措施和过程,“消灭”在某种意义上讲更是“扬弃”。从哲学上讲,私有制经济如果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已经不是理论高次方,那么私有制经济就被扬弃了,或者说被消灭了。这时候,它作为一个经济因素在新的发展体系中,也可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3。“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今天看来,这句话等价于:“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1.消灭私有制建设公有制是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公有制经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都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他们之间的比例任何,取决于在整体上又好又快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取决于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理解“消灭私有制”(学习通信)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概括地提出一个基本理论,即“消灭私有制”。正确理解这个科学论断,对于我们今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宣言》第二章的原话是这样说的:“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过去人们往往离开了这句话开头所说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于是就把“消灭私有制”作为一个不需要任何前提条件的孤立的原理到处生搬硬套。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和分散的手工劳动大量存在的条件下,在生产力还很低 下的情况下,就急于消灭私有制、建立“一大二公”的公有制。当时我们这样做自以为是贯彻和实现了《宣言的原理。事实证明,我们的理解是不对的,实践也是不成功的。《宣言》所强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非常关键的前提。从这句话的前后文所述,可以看出它包含三层意思:第一,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一定会发展到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那时“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私人资本集中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这是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规律这个意义上说的。第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就要不断变更。“废除先前存在的所有制关系,并不是共产主义所独具的特征。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例如历史上封建主私有制取代了奴隶主所有制,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又取代了封建主所有制。“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这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这个意义上说的。第三,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因此共产党人可以最后而又最圆满地消灭私有制。如果我们面对的是封建主私有制,其产品生产和占有远不完备,那么就不可能最后消灭私有制。这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规律的意义上说的。以上这三点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其中最后一点最为重要。这里所说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是何涵义呢?这句话是指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品生产不像从前的私有制

私有制的形成

私有制的形成 私有制的形成 王中宇 全球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工商文明内在的矛盾,使人们,包括学者、政客、资本家甚至主教们,回到马克思那里需找启示。马克思对私有制,尤其是资本主义形态的私有制进行了系统的剖析,提出了回归公有制的思路。其实反思私有制,向往公有制的,不自马克思始,在他之前,有无数的学者在这个方向上努力。随便屈指一数,就可列出欧文、傅立叶、圣西门、巴贝夫、摩莱里、马布利、梅叶、温斯坦莱、拉伯雷、安德里亚、康帕内拉、莫尔、奥古斯丁、亚里士多德、吕库古、柏拉图、赫西俄德、耶稣??,然而笔者所知最早的这类思想,出自战国至秦汉年间的《礼记》,这是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在其“礼运”篇中,有如下被广为引证的段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由此可见,在先秦儒家学者心中,人类曾经存在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由于“大道既隐”才导致了后来的私有制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家族为基本利益核心,生产资料私有化“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公权力则被强势者把持“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西方学者主要描述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构想,而在先秦儒家学者看来,“大同”社会不是一个构想出来的图景,而是曾真实存在过的现实。他们的判断可信吗? 在先秦儒家学者的眼中,大道既隐后的社会,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生产资料和公权力的私有化。马克思的视角,集中关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认为这是决定社会性质的根本因素,而先秦儒家学者则从生产资料和公权力两个视角观察社会。这启发我们思考,观察社会演化,从怎样的视角比较合理?由这样的视角观察,“大同”社会瓦解,“大道既隐”到底是如何演化的?

公有制与国企概念辨析

公有制与国企概念辨析 (2016.8.25) 1,公有制与私有制是怎样的关系? 公有制的本质是保障私有宽泛社会结构表述。公有制与私有制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本质是私有价值集合。 公有制意即公平制,如家庭制(继承制)、共有制、合作制、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本质是保障私有价值。私有价值取决劳力、心智与科技水准。 以往大多是把公有制局限或误讹仅为共有制的均分制。如一些自然属性资源与资产,社会的公有制或共有制是不能均分的,如空气、阳光、空间、时间等等;而有些社会是必须要均分的,如人权、私有价值、社会主权等;而有些社会则必须要通过私有价值的自由公平的交换,以及社会人权、主权性再分配。 把公有制局限或误讹仅为共有制的均分制,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源有关系,即列宁斯大林主义。其实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工人运动的社会变革与发展而言的,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国家”学说,是没有国家的学说,国家是暴力工具。“共产主义”的意译应当是公同主义或大同社会,是公平公正主义。是公有制而非共有制与均分制,只是包含有的内容。 文革时批小生产产生资本主义,批资产阶级法权,提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把科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变革。这些都是来自列宁斯大林主义的东西,才有了“一大二公”平均分配体制。 列宁、斯大林主义影响了我国几代人,现在许多人的政治理论基础还没有摆脱掉,不知公平何义或曲解。

比如用纸币作为通货凭证,我国是比较早的国家,像银票之称,美元还迟于我国,元代时就全国流通了,以及到中东及东欧地区。那时我国就是市场化国家,一直到清朝垮台,我国就是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市场化国家,这种市场化被称为封建帝国,也是世界大的经济体。王朝垮台原因就是国与民的分割,使得国不属其民,而民不惜国破。在国的内部是宫廷权力争夺,遇外部侵略只能招兵买马,抵御不了就赔款割土。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国家消亡,工人阶级是没有国界的,所以也不会有什么国企。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为何反马克思主义,就是反马克思的消灭国家理论主张,就是搞举国体制,能办大事,继而操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牺牲精神,实行民族扩张与种族灭绝。希特勒是冠于发动战争扩张,其实与斯大林搞的是一路货。苏联的搞军事扩张,被毛泽东称谓苏修霸权主义或修正帝国主义。 2,要进一步提高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认识。 国企的资本是占用“国民收入”,国企的缴税也是“国民收入”,每一具体国企的资源性资产占用是“全民”性的。某国企的“实行职工代表大会下的厂长负责制、或股东会或董事会下的经理制”也只是局限某一企业群体工人,并非“全民”性。 国企的改革本质与目的是国企的资本、国企的缴税、国企的资源性资产占用费或耗费,全部纳入“国民收入”进行年度预决算再分配,惠顾全民。使国内所有企业平等的市场经营权,完善市场机制,消除打着国家或全民的名义谋取权力垄断,或部门利益、集团利益,或某“国企”的小群体利益。 从思维认识理解上,国企越多越大,经营的越好,对国民利益剥夺越大,“国民收入”的分配就越少,非国企的企业经营就越困难。国企改革的一次次或一个个做大做强,最终导致一次次或一个个对社会资源的垄断再垄断与一次次或一个个对社会经济做亏做空。 这次国企改革意见中说,今后国家只管“国资”的资本投资保增值。我觉得国家对境内所有资本都要平等对待管理,保障所有资本

浅谈土地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利弊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74527275.html, 浅谈土地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利弊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作者:刘璇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15期 [摘要]随着土地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当中重要作用的日益凸显,引起了人们对土地所有制度的深入思考。在总结各国(地区)土地公有制与私有制利弊的基础上,对其社会意识形态与土地所有制度的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要巩固各国(地区)的土地所有制度必须从社会民众的基础利益出发,不断完善土地制度政策;要得到人民的认同与拥护,政策制度的执行成本才会降低且有效期限更长远。 [关键词]土地公有制;土地私有制;利弊;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土地承载着一切人类活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土地作为自然资源在土地适宜性上产生的差异影响人类对其进行不同的用途开发,其权属也是人们能否对它进行开发利用的关键所在。土地所有制是指国家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认可的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它是各项土地制度和政策的核心和基础。当今世界上的土地所有制度大致可分為土地公有制与土地私有制,两者都有其优势也有不足,各国都需要遵循国情来制定相关的土地所有制度,同时也要从意识形态、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考虑。 1 各国(地区)现行土地所有制度及其利弊分析 1.1 中国 我国《宪法》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从法定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度属于土地公有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能够调动农民积极性,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发展,在总体上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振兴了城市土地市场,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条件。但多年来,土地公有制也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利用低效和土地闲置等。一些政府盲目扩张城市建设用地,未考虑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部分开发商在用地的过程中也忽视了土地的立体开发,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农村中“一户多宅”的现象较为严重,而多年以来的农村居住习惯也导致单户建筑面积过大;随

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2006-04-06 15:38:37) 分类:经济思绪 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我国尽早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表示我们要保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又要善于学习和汲取市场经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鉴于我国的特殊历史状况所形成的经济条件,改革必须从探求“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开始,然后走出一条自己发展经济的道路。既坚持搞市场经济,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正是我国改革的根本方向和主要目标。但是,改革至今,并不能认为所有的人对这一“结合”之路都已确信不移,诸如“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究竟能否结合”“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如何结合”的疑问,还时常像幽灵一样或隐或显地徘徊在一些人甚至改革领导者的思想深处,或左或右地干扰着人们的行动。这种“疑问”不管是由什么原因发生,有一点是首先应该解决的,即必须承认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顺应客观经济规律和中国国情的,因而是毋庸置疑的正确抉择。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基础 推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基础就在于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客观必然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就决定了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为主体,从范围来说,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等,而不能仅理解为是国有经济占主体。从“量”的角度来看,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所构成的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要占优势。原则上讲,通过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效率,在产值上和吸纳的劳动力上也应占优势。其次我们也要认识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保持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占据重要部门和关键行业,成为引导其它经济成份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基本稳定的主导力量。也就是要发挥先导性作用、支撑作用、渗透作用、示范作用和保障作用等几个方面的作用。另外我们在认识公有制主体地位时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的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以及静态与动态的关系。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条件 首先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必须要有宏观微观良好互补的调控机制。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是一个国家经济调控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要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结合好,必须是宏观调控有力、微观放开有度。宏观调控有力,至少在三个方面政府能左右局势、调控自如:一是在财政预算平衡上,做到量入为出,保持收支平衡,这样就不会使经济出现大起大落;二是控制货币发行,保持物价稳定。经济发展要稳定,首先民心要稳定,如果民心稳不住,经济是难以稳定发展的。而要稳定物价,其中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控制货币发行;三是调节社会分配,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当社会出现工资增长过快、商品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完美结合.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完美结合 2008-01-20 摘要: 在维护财产私有制的前提下,通过将资本的租金变为国家的税收?D?D本质上属于资本的社会化连续租赁方式,从而实现资本或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操作上,首先股份公司应作为企业的法定存在形式。在此基础上,以公司股份的市价总值为税基,按全社会统一的税率进行征税。税率具有客观性。 关键词:公有制,私有制,资本,效率,公平,垄断 -------------------------------------------------------------------------------- 每个人得到的应该等于他所创造的。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个人利益只能取决于个人对社会的实际贡献,不能凭借垄断甚至特权而坐享其成。只有这样,每个人才会认同他人利益,才会体现出真诚与友爱,才会全身心地从事于社会的进步事业。从而使社会体现出和谐,使经济体现出效率。公平与效率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不应该是某些人纷乱虚妄的主观情绪。经济效率也不应该与生产效率相混淆。在合理的制度与操作机制下,公平与效率应该具有量化的客观标准。 官僚特权所造成的不公平远过于资本垄断。这是对金钱利益直接的强占豪取,甚至不需要任何资本转换过程的掩饰,当然更不以社会财富的创造为前提。不仅如此,特权的'存在会引发人们的不正当竞争行为?D?D在中国还有个专用名词叫“挂靠”。出现为谋取或维护特权利益而行贿受贿、损公肥私等丑恶现象。这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无为浪费,更严重的恶果是人性的扭曲与社会公德的沦丧。 社会的边际成本等于社会的边际收益,绝非资源配置的效率标准。让某种投资的规模达到追加的单位投入与由此增加的产出相等,则此时的边际收益率必然为零。那么与其如此,不如将部分资源转投到边际收益率更高,更能满足社会需要的项目上。毕竟资源是有限的,而资本创新的空间却相对是无限的。就劳动创造而言,资本的边际收益率越高,说明资源的使用效率越高。 私人对资本的所有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资源从低边际收益率向高边际收益率流动。当某些人的利益来源,逐渐从资本创新演变为资本垄断,他们也就逐渐从开明的创新者蜕化为保守的垄断者。垄断者掌握了资金,也就掌握了资源。既得的垄断地位,决定他们的资源投向,更具改良性而非革命性。正因

职称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区别

职称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区别 所有参加职称评定的人才找到我们进行职称评审的时候,无论是否符合职称评审条件,一般都会主动说一句:“我们做的是非公有制职称评审,请问您需要的是非公有制吗”,这句话一定要说。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职称的区别 说到公有制和非公有制职称的区别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咱们从字面意思和书面含义结合职称评审给大家解释: 何谓公有制,从国家给出的相关含义中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相对于私有制的制度,这种制度是从经济层面来解释的,在这种制度下生产资料所有制会直接消失,不具备所有制,生产资料不进行排他性占有,也就是公有,它不属于任何单独的个体,而是整体中的每一个,这个整体在目前中国社会的公有制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这种经济所有制度称为公有制,公有制职称就是这种公有制经济制度下的产物。 什么是非公有制,所谓非公有制也是从经济层面来说的一个问题,这种制度就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产生的一个名词,他们属于对立的,这种制度是目前现阶段我国除了公有制经济形式以外的其他所有经济结构形式的整合,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它们统称为非公有制,那么这几种情况下的职称成为非公有制职称,以上的含义解释就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职称的区别。 非公有制职称非常有用 非公有制职称有用吗这种问题肯定不会出现在建筑人才嘴里,因为在建筑行业,非公有制职称基本人手一本或者说几本,这个证件太重要了,实际工作中非常有用,如果说您在共有制单位肯定没啥用,因为公有制职称和非公有制职称并不互通,两者之间不能互用。

这个问题主要针对刚进入一个行业或者说有职的人才,这个时候意识不到非公有制职称的重要性。 针对建筑人才来说,非公有制职称是人才参加工作的必备职称,建筑这个行业要求很高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而且建筑行业的流动性应该说是目前全国范围职业中流动性最大的企业,有句老话就是“建筑行业的工资都是跳出来的”,你频繁跳槽的时候拿什么证明你的能力呢?非公有制职称! 基本上正规的非公有制公司中,只要是拥有了相应的职称公司都会进行相应的补贴,在建筑单位,公司的资质升级,资质维护等等都是需要具备一定数量的拥有非公有制职称的人才,公司也会乐意人才去获取相应的职称,这样对公司和个人双方都有一定的惠利。 自十几年以前,国家逐步开始人才战略的时候,各省为了吸纳人才入驻,均制定了相应的人才战略,其实有一条政策是这么写的,如果人才想落户到当地,需要缴纳三年及三年以上时间的社保,但是如果人才具备相应的职称,可以直接减免社保要求,直接落户,这个时候是不分公有制职称和非公有制职称的,现在的职称下证机关均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对于退休金和奖金方面更是差异不小,你见过总经理和技术员奖金一样的吗?哪个老领导退休金能低过普通职员啊!既然职称是升职路上的垫脚石,所以说职称还是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且很多地方性政策中明确表态,具备职称的人才会有相应的补贴,这都明明白白摆到明面上了,还有啥犹豫的,办啊! 很多人都已经被公有制忽悠傻了,觉得公有制就一定多么多么好,什么公有制全国通用,非公有制不行,非公有制职称是废证,一般单位都不用,还有什么非公有制职称是地方性粮票,只能本地使用,公有制职称全国通用等,都不知道忽悠了多少人。 首先非公有制职称和公有制职称国家均没有发出通知说哪个可以全国通用,哪个不可以,两者均为人社局发证,怎么就不可以呢?你说不能全国通用就不行

私有制、公有制、共有制

公私共的关系 泽天君一 首先,公和私是矛盾对立和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正如没有矛也就无所谓盾一样,没有公也就无所谓私,没有私也就无所谓公。公和私是相对的,如果人个体为私,那么人的集体则为公。从公和私的范围来讲,公大于私,私是个体,公是集体,私的共同体组成公,而公有可能分裂为个体的私。 其次,集体有大集体和小集体,大集体包含若干小集体,那么,公就有大公和小公,大公包含若干小公,小公对于大公来说又各自有私。僻如一个国家内有若干个党派,各党派都有各自的“最高利益”,各党派的“最高利益”对于国家利益来说就是私,各党派的共同利益才是国家利益。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和一定社会背景下,集体、公又是私的表现,私又是个体的私、家庭的私、集体的私、国家的私……公和私都是个变量。但是有一点,公与私相对,任何时候,公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私代表的是少数人的利益。集体在代表少数人的利益的时候便成为私体。 第三,公和私的矛盾统一体就是共。共是公和私的集合体,是全人类,是宇宙的全部。相对全人类而言,现在的国家集体便为私体,即各国有各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相对于全人类的利益便是私。当下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即是以国家为基础的公,而不是以全人类为发展观的共。可见,公和私都是狭隘的,有局限的;共才是包容的,博大的,无限的,才是全人类的(哪怕外星人的存在,我们仍然可以寻求同生共存在的共)。 通过以上三点分析,现下所谓的公有制与私有制都是没有超脱私有局限性的所有制。实际上,现存在的所有制的历史与现实,从来都没有过纯粹的公有制与私有制,即使在所谓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消灭私有制,时至今日非单是没有消灭,反而原来的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与私有制合法化并存了,这就是经济规律的力量,逆经济规律而行的任何行为或理论实践,终归要回到经济运行规律的轨道上来。正如下图所示,公私是对立的,但不是不相容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公各私不是非黑即白的,不是泾渭分明的,公和私不是敌人,象是运动场上不同国别的运动员,或者说是朋友。也就是说,公和私是人类的共同存在,是你我他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共,共,共同拥有、共同分享、共同发展、共同走向美好的未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