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荐学习K12八年级生物上册 5.5《病毒》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推荐学习K12八年级生物上册 5.5《病毒》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病毒》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的说课题目是《病毒》,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节课,我将重点阐述本节课的导入过程以及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处理。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来自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2013年审定通过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在生物圈中有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这节课,旨在让学生识别病毒,明白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且能繁殖后代等,它具有生命特征,因而是生物。

教材中关于病毒发现史的介绍,阐明了技术手段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同时,应注意病毒在生物圈的分布十分广泛,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教学重点:病毒的结构和生活史,病毒作为一类特殊生物,对于构建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它的结构和生活史应确立为重点。

教学难点:“认同病毒对人类有害也有利”,在学这一课之前,学生都认为病毒只有害处没有益处,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由于学生具有这样的错误的原有经验,所以认同病毒对人类有益也有害被确定为本节难点。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及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对多种病毒的了解来认识病毒的结构和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收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杂志及网上查询到的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②: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③: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增强对病毒预防和治疗的意识。

二说教法

新的教育理念倾向于让学生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事,在课堂上自主的学习知识。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与学生的合作。

因此本节课以自主学习、交流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生性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于是我抓住这一特点,在课堂上不断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另外,学生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都有便利的上网条件,我让学生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这一优点,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互联网中获取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播放,教师自制的有关禽流感时期的视频,提问:大家有何感受?究竟是谁引发了这场灾难?

学生情绪高涨,畅所欲言,引出禽流感病毒。教师继续发问:除了禽流感病毒,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呢?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预习课本的情况,说出“非典、流感、肝炎、艾滋病、小儿麻痹症、狂犬病”等等。

又问:那我们常说的计算机病毒算不算我们要学习的病毒啊?这样问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对病毒先有个大概了解:计算机病毒是人类编辑的计算机程序,而生物病毒则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微小的生命体。

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急于了解什么是病毒。于是迫不及待的进行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知识抽象、枯燥,用一首网络歌曲导入,旨在一上课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用多媒体屏幕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

1、描述伊万诺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的实验过程,实验后他得出了什么结论。

2、病毒的大小用什么来表示,借助什么仪器来观察。

3、根据寄生细胞的不同,病毒可分为哪三类。

4、病毒的结构与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的结构有什么不同。

5、病毒是怎样生活的?为什么说病毒是生物?

6、病毒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只有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学生才能有目的的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学习时间15分钟,学生采取先自学再小组探究交流的学习方法,在此期间我在学生中间巡回,以便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竞比展示、答疑解惑

1、关于《病毒的发现史》的教学,先让学生描述伊万诺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的实验过程,然后我在屏幕上展示出实验过程的简单步骤,学生对此可以一目了然。从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病毒比细菌还要小,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然后展示一些病毒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病毒形状的多种多样。

到此,学生仅仅知道了病毒很小这一特点,为继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提出一个问题,假设你是科学家,你还想研究病毒的哪些方面呢?这些方面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争抢着要回答,因为相关知识他们已不陌生,已通过刚才的自主学习有所了解。

2、关于《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的教学,病毒的结构比较抽象,就用形象化的课件来展示。

首先屏幕展示细胞的结构,让病毒与细胞的结构进行比较,学生明白病毒的结构特点:没有细胞结构。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已知到未知,使学生有层次的深入进去,从而发现新知。)

问:同学们,如果你是病毒,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生存下去呢?推测是否正确,让我们在动画里寻找答案。

然后播放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的模拟动画过程,学生情绪高涨,观看非常认真,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设计意图:创设“病毒是怎样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好像身临其境的去感受病毒的生活、繁殖,更好的掌握知识。)

通过动画,学生直观的看到病毒的生活:只寄生在其它生物的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在寄主细胞内繁殖。

3、关于《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学生展示自己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清楚地知道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人类怎样利用病毒来造福,明确对事物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根据具体的例子:口蹄疫、禽流感等,让学生注意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从而强调,注意食品安全、卫生,并针对生活实际情况,对学生加以引导,不要买三无食品,不要在流动摊点上吃饭,不要在不洁的小饭馆用餐等等。同时展示学校的整洁卫生的餐厅,以及安静文明的用餐环境。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杜绝传染病。同时增强学生的爱校意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四)巩固达标、感悟收获

屏幕展示,学生通过基础达标和进一步练习来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这是最后一环节,也是紧张的、愉快的学习之后的总结反思升华活动。

五、说板书

组成:外壳和内部的

没有细胞结构的

微小生物:病毒

(设计意图:板书以知识构建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可使知识点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的最后重新审视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质疑。)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5.2.3社会行为(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说课稿-word文档

《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说课稿 这个实验出现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动物的行为》的内容中。在初中生物课标中指出: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的行为的知识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这个实验在初中生物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实验,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初二的学生正处于生长迅速的青春期,思维活跃,同时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依据这一心理,以情感为基础,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证学生能很好的完成实验。学生对动物的行为举出很多的例子,对各种各样的动物的行为感到好奇。这次的安排以蚂蚁为观察对象的探究活动是恰当的。 在前一节课学习了动物的行为的特点,知道了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在此基础上对动物的行为归类,学生将会有浓厚的兴趣,并能举出很多的例子。《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这个实验,在教材中既起到了引入课题的作用,又引导了学生在研究动物行为的过程中,学会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探究。因此我认为本实验的知识目标:知道并尝试研究动物的行为的方法。 能力目标:体验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能够对动物的情况进行交流和质疑。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体验该实验活动,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关爱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也体会到分工与合

作的意义和乐趣。 教学重难点: 1、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归纳、总结。 2、教师在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 3、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方法、态度等内容的恰当评价。 4、如何将蚂蚁搬进课堂?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课前要求学生对蚂蚁有一定的了解,在学生制定计划时,教师巡视时,可适当引导学生。为了时间安排合理,教师先做做试验,掌握好时间。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时代调整。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即时、客观、公正。 过程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的活动,让学生参与研究动物的行为和交流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观察、探究一种小动物的行为。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感受科学的研究氛围,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小组协作与乐趣。 课前准备: 养一窝蚂蚁(用塑料瓶)、秒表、方纸盒(纸盒的边缘用酒精和滑石粉按体积比4:1的比例制作的防逃液涂抹上)、糖、盐、辣椒酱、醋、苦瓜片 教学过程设计: 我的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是:学生为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就好比

人教版生物第八单元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说课稿

《传染病及其预防(人教版)》一节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本章节教材取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要阐述传染病及其预防的卫生知识。通过学习这 部分内容,可以加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教学目标: A、知识 (1)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病因、 (2)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预防措施 B、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思考、综合运用、研究性学习及合作等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及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学会正确对待传染病患者 (2)关注社会重大卫生事件,培养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预防的一般措施 难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常见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二、说教法 1、教学方法:A、根据新课标要求,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 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 B、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情景创设教学、讨论法、分析法、综合归纳法、探究教学法等,充分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我采用图片、漫画等直观教学手段,可以增加课堂直观性和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1、表演及合作学习法:通过小品表演和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后活动,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 2、信息收集法:学生在课前调查自己从小到大所得的病以及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当地传染病情况,这可让 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发酵现象”实验教学》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发酵现象”实验教学》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五节。 二、实验器材 (1)课外实验:白糖、干酵母、透明饮料瓶、气球、细线 (2)演示实验:带导管的橡胶塞、大试管、导管、烧杯、量筒、玻璃棒、温度计、漏斗、葡萄糖约15g 、干酵母约5g 、澄清的石灰水、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药匙、铁架台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该实验有以下不足: (1)学生参与性低 实验原型标注为“演示实验”,演示实验虽然具有成功率高、效果明显等优点,但是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限。另外对于大班额的教学,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2)实验条件不明确 发酵需要控制一定的条件,如:温度、PH、发酵密度等。不同的条件对实验速率的影响非常大。而原实验对这些条件均未明确提出,反应时间难以控制,甚至要1~2天才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3)教材所用的实验装置使得实验现象见效慢 气球要鼓起来,那么必须产生足够多的气体,因此要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的话,时间长。 (4)没有探究发酵产物 原实验只能证明酵母菌在发酵时产生了气体,但不能说明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同时酵母菌在发酵时也产生了酒精,而演示实验并没有直观地说明这一点。 针对以上不足,我对“发酵现象”实验做出了以下改进: (1)本实验的主要器材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得到的材料,为了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所以采用了学生课外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的形式,学生在上课前两天即可开始实验操作。(2)教师演示实验时用葡萄糖替代白砂糖,并在实验中进行水浴加热,以加快实验现象的出现时间。 (3)在演示实验中,利用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来验证二氧化碳的产生。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利用闻嗅酒精的特殊气味,来验证产生酒精。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酵母菌喜欢在偏酸性且含糖较多的环境中生长。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的环境中都能生长,在有氧的情况下,酵母菌生长繁殖速度较快,它把

《病毒》说课稿

《病毒》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病毒》。这部分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第四章介绍了细菌、真菌后,本章紧接着来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了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之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使学生形成对生物圈中生物的完整认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生物进化、生态系统和生物技术的基础。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等几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学习细菌、真菌后转入对探究能力要求较高的“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的学习。在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上它能使学生经历猜想、体验、探究等过程,启迪学生的探索灵感和创新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能让学生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鉴于这种认识,本章单独成一个课时,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更是今后进一步研究学习的预备知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混合编班后,学生无论在学习成绩还是心态方面都出现新的变化,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其共同点就是好奇心强、敢问敢讲,无意注意占明显优势,本节课通过讨论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进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针对八年级学生知识结构、水平的不同,形象思维发达而逻辑思维欠缺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多采取合作学习、互助学习达到教学的目标,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形态大小; 描述病毒的结构组成和繁殖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来探究病毒的生活和繁殖,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师生交流、合作探究认同病毒既可能导致疾病,也可被用来为人类造福,从而尝试运用辩证的思维观察、认识事物。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病毒的结构和繁殖;病毒的生活和繁殖则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说课稿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说课稿)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节。本节教材包括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两个动物类群。这两种动物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形态结构生活习性都不熟悉。但它们在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占有严重地位。对学生了解动物的进化具有严重意义。同时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都具有“有口无肛门”的共同特征,具有相似性,所以教材把这两种动物放在一节课中进行讲述。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材的要求、学生的知识贮备、认知特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确立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2)养成优良的生活卫生习惯。(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2.教学难点:

水螅的捕食和体型,血吸虫生活史。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是起始节,介绍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两个类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学时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如观察与思考、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来组织教学。同时,教师要设计一些合理的问题,为学生的观察、自主学习、讨论等活动提供支点和引导。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认知目标 图片放映海底世界画面出示相关图片,观看海底景象。 思考:固着在海中礁石的海葵,看起来宛如美艳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然而,他们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哪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美丽的海底景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疑 1.腔肠动物 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找出水螅的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组织学生小组自行解决问题。 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水螅的体形如何?与捕食有什么关系? 3.水螅身体结构是由什么构成?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 渣由何处进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5.5《病毒》说课稿

《病毒》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之后,再接着学习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二、说学情 现如今是信息的时代,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手足口病、艾滋病、禽流感、等疾病,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怎样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经过一年多的初中生活和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自我表现欲望还比较强,只要好好引导,就能激发他们的无穷的潜力。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②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运用多种方式收集、查找资料,并进行汇报交流,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②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病毒的主要特征。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问题教学法、演示法、比较法、练习法等。 2、学法:观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 六、说课前准备 1.教师:课件、自制的病毒模型、毛线、白纸、铁丝、双面胶、透明胶、剪刀、橡皮 泥、牙签、大米、黄豆、泡沫等。 2.学生:搜集有关病毒引起的一些疾病资料。 七、说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情景导入 1.播放人患狂犬病的视频。 2.提出问题:引起狂犬病的“凶手”是什么微生物呢? 【设计意图:让生活视频情境再现,设置悬疑,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k12精品]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五章测评新版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第四、五章测评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细菌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C.靠孢子来繁殖后代 D.靠分裂生殖繁殖后代 2.下列是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请按正确顺序排列( ) ①高温灭菌②制培养基③接种④在温暖处培养⑤冷却 A.④③⑤①② B.④②③⑤① C.②③④①⑤ D.②①⑤③④ 3. 右图是蘑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能产生孢子的部位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假如让你种植食用蘑菇,你认为怎样才能满足蘑菇的生长条件?( ) ①保持通风干燥②潮湿的环境③一定的温度④丰富的有机物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 5.细菌和真菌共有的特征或作用是( ) A.依靠孢子进行繁殖 B.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 C.都是单细胞个体 D.多数种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6.在细菌的培养基中,发现有一区域没有细菌生长。该区域可能生活着( ) A.酵母菌 B.甲烷菌 C.大肠杆菌 D.青霉菌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霉菌都是对人体不利的,如黄曲霉可能致癌 B.酵母菌只能生活在有氧环境中 C.春天可以到野外采食蘑菇,野外的蘑菇鲜美,可以随意食用 D.蘑菇和腐生细菌一样,能分解枯枝败叶,有利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8.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 B.真菌可以通过产生孢子来繁殖 C.多数细菌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D.酵母菌、细菌都属于真核生物 9.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了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改变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大力推广兴建沼气池。在沼气发酵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 ) A.酵母菌 B.乳酸菌 C.根瘤菌 D.甲烷菌 10.冬天食物不易腐败与夏天将食物放在冰箱中能保存较长时间,两者依据的原理是( ) A.低温杀死了食品中的细菌、真菌 B.低温抑制了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 C.空气干燥使细菌、真菌不易存活 D.细菌、真菌细胞失水,导致细菌、真菌不易存活 11.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细菌细胞缺少的结构是( ) 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④成形的细胞核⑤叶绿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12. 实验检测链霉素对 3种细菌的作用效果。用3种细菌在事先准备好的琼脂平板上画出3条等长的平行线(3条平行线均与图中链霉素带接触),将平板置于37 ℃条件下恒温培养3天,结果如右图所示。从实验结果看,以下关于链霉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 B.对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比对霍乱菌更有效 C.对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比对伤寒菌更有效 D.可以用于治疗由伤寒菌引起的疾病 13.老师将两个刚制好的永久装片和两张写有“球菌”和“酵母菌”的标签交给你,请你借助电子显微镜正确地将标签贴好。你的依据是( ) A.有无叶绿体 B.是否有成形的细胞核

推荐学习K12八年级生物上册 5.5《病毒》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病毒》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的说课题目是《病毒》,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节课,我将重点阐述本节课的导入过程以及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处理。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来自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2013年审定通过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在生物圈中有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这节课,旨在让学生识别病毒,明白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且能繁殖后代等,它具有生命特征,因而是生物。 教材中关于病毒发现史的介绍,阐明了技术手段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同时,应注意病毒在生物圈的分布十分广泛,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教学重点:病毒的结构和生活史,病毒作为一类特殊生物,对于构建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它的结构和生活史应确立为重点。 教学难点:“认同病毒对人类有害也有利”,在学这一课之前,学生都认为病毒只有害处没有益处,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由于学生具有这样的错误的原有经验,所以认同病毒对人类有益也有害被确定为本节难点。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及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对多种病毒的了解来认识病毒的结构和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收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杂志及网上查询到的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②: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③: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增强对病毒预防和治疗的意识。 二说教法 新的教育理念倾向于让学生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事,在课堂上自主的学习知识。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与学生的合作。 因此本节课以自主学习、交流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探究《蚂蚁的通讯》说课稿

探究《蚂蚁的通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P39-40的探究《蚂蚁的通讯》。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何探究、探究什么、如何探究这几个问题。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几个方面来加以阐述。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内容特点 初中生物新教材中探究实验很多,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实验就是探究实验,这充分体现了探究实验的重要性。但很多教师不重视探究实验的教学,因为开展探究实验会占用课堂的大量时间,而且有些探究活动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探究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为学生升入高中时就具备良好的探究能力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应重视探究实验的教学。 探究《蚂蚁的通讯》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中的一个探究实验。学生在学习了动物通过动作、声音和气味等方式进行群体信息交流的基础上来探究此活动。因此,在教材中既起到了深化课堂知识的作用,又引导了学生在探究动物社会行为的过程中,学会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探究。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结合本节知识点和八年级学生的探究能力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维度:知识目标:通过探究蚂蚁信息交流的方式,认识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信息交流方式。 情感目标: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同时也体会到分工与合作的意义和乐趣。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用观察法和实验法观察蚂蚁的通讯方式。 教学难点:探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三)教情、学情分析 在初中生物学中有很多探究活动,这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已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的学生还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说教法 本堂课主要采用教师辅导、引导、提问、总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综合分析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动物行为的特点。 三、说学法 学习的主要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和合作交流法,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也体会到分工与合作的意义和乐趣。

人教版初中生物课标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说课稿-word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预期五大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解读 新课标对本节内容作了如下要求: 1.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动物因逃避敌害、争夺食物和栖息地、完成繁殖所进行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由骨骼和肌肉共同完成的. 2.还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并注意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3.本节的具体内容为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二)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是上一章内容的升华。本节内容涉及到肌肉和关节的结构特点,并且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动物的运动结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会在更高的认知层次上深入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因此,本节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动物适应环境,生存和繁衍有着重要作用。 (基于课标要求和教材的地位,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描述运动系统的组成及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3)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4)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人体骨骼模型、鸡的关节和肌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兴趣。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关注运动系统的健康,引导学生养成做好运动前热身和准备活动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 (1)运动系统的组成。 (2)骨、关节和肌肉协作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 骨、关节和肌肉协作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六)、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课件、人体骨骼模型、新鲜的鸡爪、完整的鸡翅、镊子、解剖刀及制作关节模型的硬纸板、松紧带、钉子。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已对各类群动物的运动方式以及取食、防御和繁殖等行为有了具体了解,但是对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还缺少深入的探讨。现在的学生足不出户,生活经历和经验缺乏,没有深入实际去观察和体验,因此,要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还需准备大量图片、视频、实物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 三、教学学法 教法:这节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图片展示法、讲解点拨法、模型制作展示等。 学法:小组合作、解剖观察、制作模型。 四、教学过程

初中生物《传染病及其预防》说课稿

初中生物《传染病及其预防》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传染病及其预防》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知识是新课标确立的“健康地生活”这一主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学习本节内容,为学生日后珍惜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自身经历过或知道身边的人经历过一些常见疾病,特别是经历了新冠的防疫,他们知道新冠是一种传染病,但他们对传染病的特点还不是很了解,也知道传染病有一定的危害,通过平常的积累学生们也知道一些相关知识,如流感、艾滋病等。学生对传染病知识有较强的好奇心,对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很关注,但不能针对具体病例说出传染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预防措施,对于传染病的分类也不清楚。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列举觉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技能目标: 学会运用所学预防知识,尝试分析具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通过资料的分析和讨论以及对讨论结果的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建立正确的传染病预防观;初步形成关注热点问题的习惯,养成

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 四、重难点 重难点:传染病三个环节以及预防措施 关键:分析以新冠为例的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 五、课前准备 新冠肺炎视频,课件,学习单等。 六、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采用ITC教学模式展开教学,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竞争学习,使学生通过分析资料获得相关知识,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惑当下新冠防疫的相关问题。

七、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方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宗旨与意图 一、什么是传染病?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二)明确目标 (三)ITC学习 (1)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3)竞争学习 (四)引领整合、提升 (五)重点再现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 放视频——《新冠肺 炎》纪录片 在预防新冠过程中 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这些做法蕴含哪些 生物学生知识呢? 利用课件展示本课 的学习目标 利用课件呈现学习提 纲。 组织学生组内讨论, 解决难题。 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情 况。 教师引领学生,利用 课件对本课的重要知 识进行整合 播放视频(预防传染 病过程中学生的不良 做法) 引导学生完成随堂练 习题,进行巩固强 化。 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 图对本课的知识点进 行梳理, 认真观看视频资料 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明确本课目 标。 自主阅读教材,分析教 材自信解决问题。 组内讨论解决难题 各小级选派代表竞争展 示本组的学习情况。 在教师的引领下认真观 看课件整合自主学习的 内容。 同学认真观看并思考问 题。 学生认真完成练习题。 与教师一起完成思维导 图和知识的梳理。 观看黑板,明确重点 激发学生的 情感,并为本课 的教学做铺垫, 利用新闻引起同 学们的注意。 明确本课目 标可以使学生很 好的完成学习任 务。 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能力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合作, 培养学生的 竞争意识,激发 学生兴趣。 帮助学生形 成知识网络。 突破重难 点。 帮助学生巩 固强化知识点。 建构知识网 络。

初中生物《传染病及其预防》说课稿

初中生物《传染病及其预防》说课稿 一、说教材 《传染病及其预防》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本节课分为2个课时,本次说课针对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以及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对于传染病,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让学生掌握传染病概念的层面上,而是希望学生用关于传染病的知识来指导自己选择卫生、安全的生活方式,健康地生活。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关于传染病的知识,学生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但学生头脑中的概念未必是正确的,有可能是前科学概念。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带领学生多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对亲身经历的事情的回忆、思考、讨论等,逐步建构传染病的概念。 三、说教学目标 1.说出传染病的概念及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2.通过资料分析探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难点】理解传染病预防中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小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课伊始,我会通过多媒体播放关于新冠肺炎期间武汉感染人数不断激增的视频,提问:为什么患病人数会不断增多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继续追问:这种新冠肺炎是怎么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的呢?进而引出本节课课题。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利用创设情境的形式结合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将学生顺利带入到课堂当中。 (二)新课教学 本节课分为三大部分: 1.传染病的概念 我会出示近视和病毒性结膜炎病因的资料卡片,提问:近视和病毒性结膜炎都可以传染吗?为什么?由此引出传染性。在此之后我将进行补充细菌、寄生虫等也可以使人患病。进而总结传染病的概念。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我会播放两则视频: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或打喷嚏的飞沫被周围的人吸入后可能会患上流感,并且老人和小孩感染几率较大;甲肝患者使用的碗筷要和家人分开。组织学生前后桌四人讨论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2)为什么老人和小孩更容易患流感?(3)甲肝患者使用的碗筷为什么要和家人分开?有什么科学道理?讨论结束后组织小组代表回答相关问题,并给予鼓励性评价。之后师生共同总结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接着我将继续带领学生分析以上材料,讲解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概念。并在多媒体

《细菌》生物说课稿

《细菌》生物说课稿 《细菌》这一课题是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的第二节。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处理、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章教材分别介绍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提供了多幅关于细菌的突破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去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所以必须以前面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的知识为基础,细菌的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又必须有显微镜的知识,而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才能为理解细菌在生物圈的作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续前辅后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依据: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学生实际. (1)知识目标 ①让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 ②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2)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3)德育目标 ①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②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 重难点分析 由于细菌的个体很小,用肉眼难以观察;细菌靠分裂生殖,快速繁殖以及芽孢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由此确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1)重点:①细菌形态和结构的特点; ②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2)难点:①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②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二、教学分析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注意力容易转移,而且学生对细菌的发展史较陌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直观性原则,用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有差距的同学,不失时机地作出鼓励的肯定,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 (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生物《细菌》说课稿

《细菌》 尊重的列位评委师长教师,友爱的同窗们,大家上午/下昼好! 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标题是《细菌》,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教授教 养理念:面向全部学生,进步生物科学素养,建议商量性进修.如安在教授教养 进程中表现和落实这一理念,是我在教授教养进程中一向思虑的问题.下面我 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授教养进程.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睁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剖析 教材剖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组织与实行,更关系到教授教养目标的实现.教导目标的达成. 《细菌》一节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 进修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细菌有了初步的熟习和懂得,而本节课重要 从细菌的发明.形态构造以及滋生进行具体讲解,使学生领会到科学成长与科 技进步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为学生之后进修细菌在天然界中的感化.生物进 化.传染病以及预防等内容奠基基本,是以本节课在初中生物的进修中起到了 承上启下的过渡感化. 教授教养目标 教授教养目标是教授教养运动的动身点和归宿,依据生物新课标的请求, 联合学生的现实情形,我制订了以下三维度教授教养目标: 起首,我将本节课的常识目标定为: 1.经由过程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可以或许描写细菌的形态和构造;分辩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不合之处;说出细菌的养分方法和生殖方法; 其次,在才能方面,经由过程生涯实例,测验测验推想细菌的起源;评论辩

论交换,归纳总结细菌的养分性. 情绪立场与价值不雅目标 本节课不但要让学生在常识和才能方面有所收成,更要引诱学生建立精确的科学立场与价值不雅.我将本节课的情绪立场与价值不雅目标定为: 1.经由过程懂得显微镜在细菌的发明进程中的重要感化,认同‘科学成长与科技进步之间有着亲密关系’的不雅点; 2.(并可以或许)商量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一、教授教养重难点 教授教养重点是在教授教养进程中须要解决的重要抵触.联合课标,我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定为“细菌的重要特点”,斟酌到学生之后进修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时可能碰到的艰苦,我将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设为“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构造的重要差别”.鉴于细胞个别渺小,难以不雅察,是以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为“细菌起源的摸索过程”. 二、学情剖析 要把教授教养理念真正落实到教授教养行为上,教师还必须充分的懂得学生. 本节课的讲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经由七年级的进修,学生对细菌已有了初步的懂得和熟习,具备相干的前概念.也有了必定的剖析思虑才能,但抽象思维才能和试验商量才能还有待进步. 同时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细菌这类生物既熟习又生疏,这使学生有足够的热忱来进修本节课 但因为细菌个别渺小,难以不雅察,这就为学生进修本节课造成了必定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实验说课稿

《动物的运动》一节实验的设计和创新 一、使用教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二、实验器材 自制“肌肉牵动骨运动” 模型:人上肢骨模型、带减速齿轮的电机、导线、干电池、宽扁橡皮筋、PVC板,红色气球等 有生理活性的保留坐骨神经的牛蛙后肢标本、任氏液、锌铜弓、剥离分针、、软木板、回形针、蛙钉等。 三、实验创新/改进要点 创新1.实验材料的创新 教材建议使用的“鸡翅材料”存在有以下不足:①不能展示肌肉收缩与神经之间的关系;②不能展示肌肉自动收缩的过程,而是人为手拉动肌肉牵动骨动; ③不能真实展示肌肉只能收缩拉动骨不能推动骨复位的特点,学生认为鸡翅材料的肌肉是没有生理活性的,不能完全展示它的性质。这样,学生就不能对运动获取较为全面的感性认识,对运动概念也会理解不到位。 克服的方法:经多次尝试,我发现有“生理活性的保留坐骨神经的牛蛙后肢标本”能克服原材料的不足。用锌铜弓刺激该标本的坐骨神经,可使坐骨神经产生神经冲动,引起后肢肌肉收缩拉动骨绕关节运动,运动现象明显。锌铜弓操作简便安全。 创新2.调整实验顺序 教材中的实验顺序:先依次观察“骨”→ “关节”→“骨骼肌”→最后了解“三者如何配合完成运动”,学生的认知为:由里→外,由部分→整体。这不符合由表及里的观察顺序,也不符合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所以将顺序调整为:先探究“三者如何配合完成运动”→再依次了解三者的结构特点,这就符合学会的认知规律。 创新3:课后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模型”的创新 使用新教材教学后学生制作模型能想到将电池,导线,马达等物理电学中的材料运用到该模型制作中,用来模拟神经对运动的调控。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细菌 说课稿-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师:饭前便后要洗手,疾病不会跟着走。这句顺口溜我们小时候就学过了,洗手和疾病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舒肤佳广告) 师:视频当中引起小孩子眼睛不舒服和肚子疼的是什么呢? 生:细菌 师:洗手或者用香皂洗手有什么作用呢? 生:能去除细菌,减少细菌感染,预防疾病。 师:细菌就是我们今天这一节课的主角,请大家翻到课本71页,第二节《细菌》 师:这是本节的学习目标,请大家齐读 生:1、回顾科学史,了解细菌的发现历程。 2、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 3、通过与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师:下面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阅读71、72页课文。 1、谁发现了细菌?怎样发现的? 2、谁又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为什么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呢? 师:大家都阅读完了,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回答一下这两个问题。 生:1、列文虎克发现的细菌,使用放大200到300倍的显微镜发现的。 2、巴斯德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因为他用“曲颈瓶”实验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是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所以他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师: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为什么能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他的实验设计有哪些巧妙之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新鲜的肉汤,放置几天之后变质了,当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巴斯德设计的曲颈瓶实验,先将新鲜肉汤倒入烧瓶中,再用火焰烧弯瓶颈,然后再将肉汤煮沸,煮沸肉汤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杀菌消毒 师:煮沸后的肉汤,放置一年后,肉汤仍然澄清,没有细菌繁殖。大家会觉得很神奇,其实空气当中的灰尘和细菌都滞留在曲颈瓶的弯管处,虽然曲颈瓶中空气与外界交流,但是却没有细菌进入瓶中。 师:打破瓶颈,几天后,肉汤变浑浊,细菌在肉汤中繁殖。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就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如果是自然发生的,那么曲颈瓶中煮沸后的肉汤放置几天也应该变质。 师:我们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必须借助什么工具?为什么? 生:显微镜,因为细菌个体十分微小。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三个都是显微镜下的细菌图片,它们的外形各不相同,各有什么特征呢? 生:有的像杆子,有的呈弯曲、螺旋状,有的呈球形。 师:根据细菌外部形态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杆形的叫做杆菌,弯曲的或呈螺旋形的叫做螺旋菌,球形的叫做球菌。 师:球菌、杆菌、螺旋菌虽然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请大家观察73页细菌结构示意图,并与同学讨论后面的两个问题。 师:现在讨论结束了,请几个同学来回答问题。现在大屏幕显示的是细菌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回答出细菌各个结构的名称。图片中央,1号所示的是什么结构? 生:DNA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说课稿-2020-2021学年八年级生物人教版上册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近年来传染病给人们的生活造成诸多影响,人们对于细菌、真菌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虽然有些细菌、真菌会使人患病,但是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细菌、真菌对人类并没有坏处,有些反而是有益的。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情况的掌握,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讲述。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学生通过对前面内容的学习,已初步认识细菌和真菌可以生活在各种环境之中,包括有氧的和无氧的环境,并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本节内容主要是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本节内容有两个课时,本课时主要学习两方面内容:一为细菌、真菌和食品的制作,二为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科学探究:理解发酵技术的原理,高实验操作的能力;制作酸奶、馒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科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责任:关注食品安全,关注健康 生命观念:物质和能量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和食品保存的方法。 难点: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难点突破是这样来处理的:通过课前布置发酵现象的实验任务,学生看到实验现象的变化,通过课堂上教师对实验产物的验证,由浅入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实验现象寻找内在的原理。 二、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一般,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也不强,并且由于家庭或者整个社会的原因,学生们动手的机会不多、能力不强,因此我着重通过课前准备的形式进行发酵食品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设计的教法是:实验法、动手制作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学法则采用研究、合作、体验、交流等自主学习法。 三、教学过程 先通过《熊出没》有趣视频引入,创设情景,分析视频中提到的云记臭豆腐,通过有趣的视频刺激学生的视觉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说课稿 (总22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整数除法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一)类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1.乘法意义对照。 (出示3盒标注100克的水果糖)问:共重多少千克? 这个问题的提法比教材中略有不同。教材中是先提问:共重多少克?借此引出整数乘法、整数除法算式,然后通过100克=1/10千克引出相应的分数乘除法。根据我以往教学的经验,这样的处理不少学生在类比迁移时有一定的障碍,并不容易实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