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才观与教育观

人才观与教育观

人才观与教育观
人才观与教育观

浅谈职业教育的人才观与教育观

韩愈曾经做过两篇文章,一篇是《马说》,一篇是《师说》。韩愈是中国古代儒学教育大家,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风飒爽,颇有古风,这两篇文章更是明晰的阐释了韩愈在教育学生中的人才观与教育观。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你缺乏伯乐的慧眼。不是不会教书,而是你缺乏长者的温存。

随着近些年来,高等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虽然我校招生基本保持较好的规模,但是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在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培养的人才是综合性人才,一般不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职业学校,正是培养职业性人才的摇篮。近些年来,教育发展的畸形,盲目的扩招,导致大学入学率,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近100倍,真的每一个人都适合全方面发展吗?反观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德国在二战之后,大量技术工人被俘虏送到前苏联,德国在重视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在德国,优秀的蓝领工人可以开奔驰上班,而所谓的白领只能挤地铁。这是发达国家对技术工人尊重,也是我们的发展方向。诚可见,国家需要职业教育,更需要我们培养出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杰出人才。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让我具有一双伯乐的慧眼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人的话,阐释了人才产生的过程。人非生而知之者,乃学而知之。正应了李白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个人都是人才,正所谓行行出状元。只是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慧眼识英才。

如何做到慧眼识人呢?结合我的教育经验,我有几点自己的体会。第一,必须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我们都没有孔子的眼光,侍坐篇中,孔子三言两语之间,便把几位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作出了明确的定位。我们只是普通教师,识人只能靠多交流,多沟通。经常性的组织班会与班级活动,有些老师把班会搞成了一言堂,老师在讲台说啊说,学生在底下聊啊聊,这样的班会就毫无意义了。要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百家争鸣,各抒己见,老师更多的时候,应该做一个冷眼的旁观者。在活动中观察各个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第二,放开手,适当的时候,让学生独立担当。职业教育面向社会,社会不像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独立的担当。一个成功教育者应该让学生在学校,就体会一份承担,班集体自己的事情,老师没有必要大包大揽,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试试,或许会出错,但是这都是他们的成长。第三,积极听取其他任课老师的意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在做到以上两条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与其他的任课老师积极交流。一个人难免会有喜好,看人难免会带着感情色彩,打个比方说,中国人看日本人,那肯定那那都不顺眼。有些学生,也难免因为一句话,一件事,招致我的不满。但是时常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够让自己双目聪慧,真正做到慧眼识英才。

做到了慧眼识英才之后,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就需要因材施教。十五岁的孩子,进入了职业学校,稍成熟的有了自己的理想和发展方向。更多的只是父母之命,尚未真正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我的教学过程,曾经有这样一位学生,他对本专业没有什么兴趣,甚至有些厌烦。但是他对纸风筝的彩绘,很热衷。在与他交流过程得知,他的父母非常不支持他这方面的兴趣爱好,并且觉得他因此耽误了学业,没有考上高中。但是,在交流过程中,我感觉到这个孩子,不仅仅是喜爱纸风筝彩绘,并且还在这方面颇具灵感与创意。我当下表示了我的观点,在本专业课程不挂科的前提的下,我非常支持你的爱好,并且希望你能够在这方面有所成。期末考试后,该生所有的专业课都获得了及格的成绩。为了鼓励他再接再厉,我带他去了南锣鼓巷的纸风筝彩绘店,给他买一了一套他心仪已久的彩绘颜料。毕业后,很多年,我们彼此都没有联系。直到北京奥运会前,该生给我发来短信,在开幕式当天,一万多支彩绘风筝飞进鸟巢时,其中有一千支是他和工作室成员一起制作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用精神诠释一个人做事情的态度。我们不是不知道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不知道应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而是少了一份精神的力量,少了一份敬业的态度。

人才观念与教育观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人才观直接决定教育观,而教育观又能够反作用于人才观。

教育不是宣讲,也不是政府命令,皇帝宣旨,而是人对人,心对心的沟通与洗涤。正所谓教学相长,老师不是完人,也并非十全十美,学生也不是一无是处,教育的过程就是老师与学生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过程。真正做到爱与尊重,真正做到信任与包容。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让我具有一份长者的温存

情感永远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教育不是冷冰冰,而是感情的对勾。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是学生对老师一生的承诺。桃李满天下,是老师对学生一生的眷顾。为人师者,应以德服人。一些青年教师,难以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就是因为他们往往采取过激的手段,正所谓物极必反,不在沉默中消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正处于青春逆反期的学生,用井喷式情绪,打破了原本和谐的校园。这样的教育教学是失败的。我曾经做过班主任,对此深有感触。要做到以德服人,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尊重是一个空乏的感念,具体实施还是要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做。就拿递接东西这点说,双手递接,目视对方。这是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但是很多教师在收学生作业时,甚至连头都懒得抬。尊重有时候很简单,就是一个眼神,就是一个动作。其次,渊博的知识让学生羡慕。为人师者,光有一堆大道理而没有真才实学是不成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到,时常为自己充电,跟上时代的步伐,让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这样才能适应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社会。第三,恩威并用。一个整天发脾气的老师,一定不是好老师。一个从来不发脾气的老师,一定也不是好老师。守住一个原则,一个教师的尺度,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去把握去注意的。出格的事,做了就是不对!在尺度之内,老师又应该学会宽容。

孔子曾经说过,有教无类。学生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是在于你懂不懂得教育规劝的方式方法。有一个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就是一个抽烟喝酒的小混混。在校过程中,因为抽烟又被学校给予了警告处分。当学校再一次要给予他处分的时候,我力保了这个学生,因为我想借此教育他走上正途。由于我力保他的缘故,所以在我们交流的过程中,这个学生满怀着对我的感激。动之以情,家里的父母将来还需要你有本事养活他们。晓之以理,毕竟打架抽烟,不是正道,你总不能打一辈子架吧。在我三个多月,锲而不舍,耐心的规劝与教育之下,这个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竟然由全班倒数第一进步到全班中游。三年毕业之后,他也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并且收敛了古惑仔的样子,变成了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没有一块木材是朽木,只是作为匠人,你不懂得雕刻。

十一五以来,国家开始进一步重视职业教育。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我应该做的,就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为国家找寻人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国家培养人才。

一路走来,也有很多困惑。但是一句话,让我一直坚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路走来,也有很多悲伤。但是一句话,让我一直坚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路走来,也有很多快乐。因为那么一句话,一直回响在我心中,老师,天冷了,多穿点衣服。就这样,普普通通,就这样,简简单单,就这样,快快乐乐。

深刻认识树立科学人才观的重大意义

作者:中国社科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姜辉执笔 深刻认识树立科学人才观的重大意义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人才竞争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高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各种自然物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比重不断减少,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导产业。技术密集、智力密集产业的比重显著上升。知识与人才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支点。人才作为知识的创造者、承担者、传播者、使用者,正在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全球范围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同经济、科技的竞争能力紧密相连,而人才正日益成为核心的竞争力。人才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谁占据了这个制高点,谁就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应对国际人才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客观需要。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小康大业,人才为本。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要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开放的关键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和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工作逐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事管理机制和制度。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继续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使用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客观需要。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执政能力的大小、强弱,依赖于她的每一位党员、每一位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个体反映整体,也影响整体,离开了个体能力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也无法增强,党的执政地位也难以巩固。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才能更好地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充分聚集各方面的人才,使我们的党不仅是党员人数众多的党,而且成为一个优秀人才聚集的党;不仅是群众基础广泛的党,而且成为各方面人才鼎力奋斗的党。唯有如此,我们的党才有能力肩负起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广阔天地,也为人的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充分发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才能切实采取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才能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才能充分挖掘和发挥每一个人才的潜能和价值,从而实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 准确把握科学人才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的人才观,就是对于什么是人才、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如何用好人才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学认识。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人才观的基本内涵,自觉地

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

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 梁鑫 (教育学院教育本1302 摘要:自我国首次在政策中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注释1)以来,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体现在国家没有制定出台行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标准(包括方法体系),培养方案,评聘制度,双师型教师无论质量数量都不能满足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无论从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元化角度来考虑,还是从双师型教师自身的本质来考虑,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于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必要性、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和要素及其内涵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说明和诠释,尽管如此,作为一个职业教育的社会现象,它已经渗透到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我国对双师型教师的发展也给予了重视,早在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提到“要采取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见习和锻炼等措施,使文化课教师了解专业知识,使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那么双师型教师的发展究竟有何种必要性呢? 解析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将对探究它发展的必要性产生深远的意义。我国在注重和发展高职教育的同时就提出了建设双师型教育的构想,可是一直以来,双师型教师都没有公认准确的内涵界定,一直停留在探索阶段。目前对于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研究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及表述。他们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双师型”教师就是拥有双证的教师,这个观点侧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可是可能会导致教师为了考证而考证的弊端。2.双师型教师应该具有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二是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实践能力。但是这种观点有可能会把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理解为教师和工程师的机械相加。3.还有叠加说认为双师就是双证加双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4.双师是既有讲师职称又有工程师的职称,这是从形式的角度看到双师的两硒功能。5.双师型教师作为一种复合型教师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人格培养,有可以指导他们获得与个人价值相匹配的职业。这就是把双师型教师分为两个层次:能力之师和素质之师7.双师结构8.特定说。综其所述,双师型教师有两层含义一是双师素质,二是双师结构。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发展不仅仅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还有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建设。虽然“目前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理解,还缺乏统一、准确的认识。(1)”但是这不会妨碍到认识它的必要性。 历史角度:职业教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的古代职业教育之中,师徒制是存在最普遍,影响最持久广泛,受教育者人数最多,也是沿用时间最长的教育形式。他们培养了许多能工巧匠,发展了中国古代精湛的工工艺,有的产品被视为“国宝”,成为中国古代高度文明的重要标志。【1】师徒制是学徒边从事劳动边接受师傅关于操作技艺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它以“言传身教”、“心传”为特色,注重现场学习,以亲密的师徒关系维系,同时也存在教育效率低下,周期长的缺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以私塾讲学的形式传授知识给三千弟子,发明了锯,刨,石磨的木匠祖师爷鲁班,也通过师徒的方式传授技能,这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教育的雏形。其实大量的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已经证实,早在原始社会,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XX,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论文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积淀,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经历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跨越: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个转变不仅圆了千万个家庭的“大学梦”,也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模和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已经成为高校在校生人数居世界首位的高等教育大国。 作为高等教育来说,随着其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水平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的分工必然越来越细,分层越来越明确,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都以追求和发展自身的特色为荣。特别是在美国,有名闻全球的哈佛、耶鲁这样的常春藤名校或是一些名声稍逊的州立大学。由于它们各自明确了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分层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尽可能地展示自身的特色。各高校对自身特色的不懈追求,恰恰体现了全美高等教育的特色,那就是趋异性越来越强。反过来,这种分层又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着名高等教育学家克尔十分中肯地指出:各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来发展,“模仿将是毁灭性的”。可以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分层将越来越细,不同高校有必要根据自身特点定位于某个层次并尽显自身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高等教育格局,这也许是美国高等教育对我们的重要启示。 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高等教育仿照前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细化专业,大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适应了当时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进入90年代后,我国则以西方(主要是美国)高等教育模式为蓝

本来设计中国的高等教育。学习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自身水平的大趋势。学习是深入领会其内涵和实质,并结合我们的具体国情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前提。然而,我们现在却常常不顾国情、校情去竭力追赶世界一流高校。由于政府主导了高校自身的定位,导致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政府在资金投入上出现了多者越多、少者越少的“马太效应”。相应地,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也出现严重倾斜,各高校只有“力争上游”,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 高校应与社会发展相衔接,否则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导致数量的增长无助于发展。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当从改革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入手。比如说实行学分制,学分制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教学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培养具有自觉主体意识的、高素质“适应型的”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实行学分制可以使学生在选学规定课程的基础上,获得规定的学分,进入更高层的学习阶段,对修满学分的优秀学生可以提前毕业,有利于快出人才,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自由选择课程,拓展其自由发展空间,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应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压缩必修课。同时可实行文、理科的相互渗透,理工结合、专业交叉,打破专业壁垒,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解决社会与自然结合较密切的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考核应把考核知识和考核能力结合起来,全面衡量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教学改革,注重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注重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参加社会实践,有意识地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学和科研的能力、独立工作和社会

如何发现与使用人才

如何发现与使用人才 ——09级陈志迈入新世纪,人才悄无声息已成为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如何正确地认识人才、发现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就成了各级领导最头疼的问题。在他们的心中,人才就是一群有价值定位趋向的人,是有着固定标准模式的。随着职业的社会化进程的推进,人才也出现了活跃化与不稳定化的现象,在鱼龙混杂的人才队伍里,要想最先最快地发现和使用好人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一、相关概念 “人才”的含义,科学的人才观认为至少有三层:首先,凡是有一技之长,并能在建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作出贡献的人是人才,这类人是不能等同于学历证书的持有者的。其次,人才是分层次、分专业、分类型的。因此,人才不能理解为全才。其三,当今的社会正处干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的时代,随着形势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昨天是人才,今天就不一定是人才。但反过来,,今天不是人才不等于明天就不是人才。所以,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终身的,而是随着发展起变化的。 二、人才的发现渠道 1、从观察与考査中找 俗话说,人才是良驹,要靠伯乐才能发现。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充当伯乐呢?首先伯乐要了解企业或部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有个价取向与准确认识,其次伯乐还需要有良好的眼力,要能在笫一时间内发现人才的特点,要善于与期待的人才进行情感上的沟通,最终达到发挥人才在工作中的作用,为企业或部门创造一定的价值或利润。具体的做法:一要会察其言:当一个人处在领导岗位时,一般人在公开场合都会来赞美和吹捧他,即使有些人对其评价不好也会随波逐流,但在私下很多人就会议论其不好的一面。当一个在沒有被重用时,别人不管在公开场合和私下场合,都不会考虑到如何去吹捧他,如何随波逐流,因为他对自己并不十分关心,如果在此时大多数人对其人评价好时,企业一定要注意此人可能就是企业没有被发现的“千里马”,而当企业的管理者发现这些人才,就应对其加以重用和培养。二要会观其行:一个人的行为,直接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追求,一个讲究吃喝打扮的人,追求的是口舌之福和衣着华丽,一个善于拍领导马屁的人,所追求的是个人私利,一个善于请客送礼的人,所追求的是吃小亏占大便宜。任何一种,一旦进入自已希望的角色,就会为了保住角色而多多少少的带点“装扮相”只有那些处在一般人中的人才,他们既没有为失去角色担心,又不会刻意来表现自已,所以他们的行为,一般没有经过任何包装,企业如果在他们没有经过任何包装情况下发现他们,那么就应该大胆启用这种人才,因为这种人才才是最可靠的。 2、从测试与识别中找 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才既要具备高智商,还应具备高情商,推销员必须能忍受一次又一次受拒绝的挫折,低情商者只能被淘太;售货员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顾客,不善于察言观色的低惰商者,业绩一定很差;经理需要面对性格各异、能力不同、需求也不一样的下属员工,如果是一位低情商者,他的工作决不会出色。在行行色色的人中挑选智商和情商具备的人才。我们可以通过精心没计的一系列测试题,来发现人才。通过测试你会发现有些人是充满自信、情绪稳定、态度乐观的人,这种人对自已有充分的认识,对世界有客观的评价,不高估 困难,不会被挫折打倒,通过测试还可以发现,有些人很善于与人相处,有责任心,能左右别人、引导别人,社会适应能力非常强,这些人都是有智商也有情商的人才。如果将这些人才用到管理方面,他们在危急时候,肯定会镇定自若,尽快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带领大家走出危机,从而成为别人行动的中心。 3从培养与提拔中产生 领导者要有培养人才的意识,对那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信任、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员工,要大胆提拔。放手让他们自挑重担、自加压力,让他们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学习、探索、锻炼、提高。管理者要把培养人才当作一项事关全局的基础性

论职业教育的体系和模式 2019年文档

论职业教育的体系和模式 文献标识码:A 体系,指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模式,则是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样式。体系与模式是对立的统一,体系是实体、是整体,而模式则是这一实体、整体存在和运行的方式或样式。职业教育体系与模式的研究是带有整体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研究,因而其意义和影响是重大的:由于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它与经济社会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同时职业教育体系自身又是一个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因而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的研究又是十分困难的,我们以往对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的研究存在着两个局限:一是比较重视对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及其模式自身(以下称其为狭义的职业教育体系和 模式)的研究,而比较忽视将职业教育放在社会发展整体中研究 更大范围内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以下称其为广义的职业教育 体系和模式),这样做的结果有可能会造成研究的封闭性从而导 致局限性。二是比较重视对历史上存在过的和当前正存在着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的归纳和阐述,而比较忽视对这些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背后带有必然性的原因做深入的研究,这样做的结果有可能因对“所以然”缺乏了解而导致研究的局限性。为避免可能出现的局限性,笔者认为:一是要从广义职业教育体系和模二是要从形成原因上去研究式的视角上去研究体系和模式问题:

职业教育的体系和模式问题, 一、广义的职业教育体系 广义的职业教育体系不仅包括职业教育培养体系,而且包括了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社会方方面面与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相互 作用而形成的体系。对广义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系统。 笔者认为,广义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以培养体系为核心的四个基本部分: (一)职业教育需求体系 需求体系是指社会各行各业因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有直接 需求而与职业教育培养体系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组织,包括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社会组织,需求体系主要通过供需市场与培养体系(或者说供给体系)发生联系,具体形式有:实体人才市场、网络人才市场、社会组织与培养机构直接联系、订单式培养等。职业教育需求体系中的各个社会组织首先分属于各自所属的各个社会体系中,如工业企业属于工业体系,农业企业属于农业体系,商业服务业企业属于第三产业体系等等,那么它们如何又同时属于广义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呢?原因有二:一是当代社会各个系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任何一个系统都不可能独立地存在和发挥功能,必须以某一系统为核心将系统合理放大,详细分析影响核心系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将这些因素与核心系统一起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认识,因此,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日益突出。在对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录取培养机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育管理、科研及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分析对比国内外高校的不同之处,提出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字: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 0 引言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及网络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已经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突出的表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要想取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持续竞争力,必须注重高级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加强素质教育,倡导个性张扬,构建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和人才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一种应试教育,而这种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11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1] 。 因此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改革的课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2] 。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三大属性:一是指导性,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它制约着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二是全程性,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均是其体现;三是标准性,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归根结底,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堵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1 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和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同,中西方在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别。 1.1 外国高等教育“宽进严出”,而我国则是“严进宽出”。 国外入学和毕业的政策上,大多高校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以英国为例,无论是本地学生还是留学生,只要经过资格审查,就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尤其是攻读硕士研究生。但是在学期间,大学实行严酷的淘汰制度,高等教育的淘汰率非常高,达30%,优胜劣汰已成了规律。在对待毕业生的学位授予上非常严格,毕业生很难毕业,从而保证了人才的质量。而我国的高校招生基本上是以高考为依据,这一选拔方式能够快速、方便地选择出成绩优异者,但从科学的人才评价角度看,这种单一考试成绩指标不可能对人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做出评价,而且不利于对学生人学前的教育进行良好的引导。这也就是所谓的“严进宽出”的教育政策。进入大学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的严格的高考,可谓“一卷定终生”。从人才评价的角度看,缺乏科学性,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对学生其它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关注。显然,这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缺陷。 1.2 在教学模式方面,外国实行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我国实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年学分制。 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教学方式提倡灵活多样,目的在于启发和诱导。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学生拥有对专业、课程、时间、教师、学习方式等全方位的选择。所设的课程横跨多个学科,强调科学的广度和深度,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中途休学或者分阶段完成学业。 我国虽然近年来也对外宣布实行学分制,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很难做到完全

基础教育要重视教育的人才观和质量关

基础教育 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 在二十一世纪里,中国能否赶超世界发达国家,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培养出适应二十一世纪要求的、能迎接新挑战的足够人才。而在人才的培养中,基础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义务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一个新的人才观、质量观,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尽管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历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可我们的人才观念还是比较陈旧,表现在:我们还是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把上大学看作是唯一成才之路。具体的说,现在我们的教育把培养人才的眼光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在学校范围内又仅仅局限于学科的学业成绩这一点上,把学业成绩、考试分数等同于人才培养标准或目标来看待。这就是我们目前在人才观念上的误区。实际上,学业成绩和将来成才两者之间是存在一定距离的。学业成绩只不过是学生将来成才的一个条件或一个因素,但不能划等号,因为成才是多种因素作用

的结果。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往往把人才看作是做学问的人、有学问的人,因而把能够死记硬背,能够复述所谓学校学科中的一些知识点,作为将来能成才的学生。而实际上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都是去做科学家,做学问的总是一小部分人,大部分将来是在各个领域中解决实际问题。鉴于此,有人曾把人才分为五类: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还有能工巧匠层,并提出了这样一个全新的人才培养观念,即:人人都能成才。我认为,“人人都能成才”这一观念是非常理性的,它不仅仅是对教育提出的一个新理想,更是对二十一世纪教育功能和人才广泛性的理解、认识和概括,也很好地体现了目前素质教 育的要求。我们期盼着今天的学生能够变成明天的栋梁,基础教育这一关键环节今天应该做好什么呢?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感属德的范畴。“德”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因素,一个好的品德,是一个人显露他的才华的必要条件。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认为,未来人才应具备四种品德,第一种品德便是社会责任感。他说,社会责任感对一个人成才非常重要。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很难有一番成就。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从小就要教育他有责任感,要学会负责,乐于负责,善于负责,这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编号: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年月日 X X公司

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这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则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这对我们这样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了广阔天地。要按照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切实实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要树立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都是人才的观念,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才工作首先是做人的工作,必须把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要位置。要着眼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切实抓好教育、培养、引导人才的各项工作,又切实抓好使用、关心、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要坚信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又要高度重视人才在促进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要一视同仁地为各类人才提供服务,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思想观念是行动的指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跟上时代潮流,适应形势发展,把人才强国战略化为自觉行动。对经济工作而言,观念一变天地宽;对人才工作而言,观念一变视野宽。思想观念陈旧,就发现不了人才;思想观念落后,就会埋没人才。只有紧密结合各地各部门的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马说》微课教案 【教学目标】:探究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教育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使自己真正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对韩愈《马说》一文的学习,我们已经从文中弄清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也弄清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老师觉得本文所讲的“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均可归结为“外因”。通过学习,我们也更深层次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主旨:本文以“千里马”为喻,论述了人才被埋没的道理,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封建社会里的好多文人像韩愈、李白、陶渊明、刘禹锡等都曾遭受过统治阶级的埋没,其中有不少人潦倒终生,我们在为这些人才遭受悲剧命运而报不平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其实,遭埋没,也有他们自身的原因(内因)呢?俗话说得好:会怨人的怨自己,不会怨人的怨别人。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究竟他们身上的什么原因让他们遭埋没了呢? 2.探古 学生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展开讨论,像韩愈、李白、陶渊明、刘禹锡等这样的人才其自身的性格弱点也是导致遭埋没的重要因素。学生四人一组,教师巡视。 3.总结 这些文人(人才)性格弱点: 自命清高骄狂自大——这样他们往往目中无人,做事最容易得罪他人; 过于迂腐不能变通——这样他们做起事来脑袋一根筋,思想固执教条,又不懂得和他人合作,结果往往弄巧成拙; 感情脆弱怨天尤人——其实这些人他们意志不坚,做事不能善始善终,遇到挫折要么怪别人,要么消极逃避。 我们知道人活着不能没有傲骨,但决不能有傲气。古代文人才子们身上总有十足的傲气和酸气,这样性格的人无论在官场,还是在其他单位,最终因不能与他人合作而被排挤出局,遭埋没是必然结局。 4.看今 古代人才遭埋没的现象是很普遍的,那么,当今社会有没有埋没人才的现象呢?(学生讨论举例:名牌大学子有去卖猪肉白菜的,有因找不到工作跳楼的,有因找不到工作被迫流浪的等等)因为没有关系没有背景,无论你的学识有多高都的不到重用,甚至没人用你,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用人制度存在问题。 5.延伸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能借古鉴今,如果你就是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才,你将如何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 学生讨论后,教师教学“育人点拨”: 成熟的稻子总是弯着腰。越是有才越是要谦逊,越是要懂得尊重别人。要大胆地向用人单位毛遂自荐,做一个有主见的人,不要把自己的求职条件设得太高。要尽量克服前面我们讨论知道的像李白、陶渊明、韩愈等文人才子身上那些自命清高、骄狂自大、过于迂腐、机械教条、不能变通、遇事逃避的臭毛病,把自己的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使自己的人生多一些灿烂的色彩,千万别让自己穷困潦倒一生啊! 老师衷心祝愿每个同学都成为于国于民有用的人才!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及其实施战略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及其实施战略 科学人才观,也就是对于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什么是人才以及应该如何用好人才等问题的科学、合理的看法,它的科学之处体现在:提出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点;人才的评判标准建立在工作能力、综合道德、知识水平的综合评定和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和任用机制基础之上;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期下,新一届领导人从中国国情和世界形势出发,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按照与时俱进地要求,提出选拔人才的新标准—科学人才观,这一人才观符合人才规律,充分起到了人尽其才的效果,达到了人才强国的目的,并且加快了人才队伍的建设。这是党对马克思人才理论的一次重大贡献,为人才工作指引了方向。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 所谓科学人才观就是指,我们对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判断人才的具体标准以及怎么样用好人才等问题,所应具有的科学态度和观念。科学人才观的提出,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实际,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人才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等重要,而对于人才工作来说,怎么样树立一个科学的人才观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是否具有科学的人才观,往往决定着人才工作的方向和效果。 科学人才观突破了原有的狭隘的人才观,提出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点。科学人才观的提出,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色。1982年,国务院曾将人才按照学历和技术等级,划分为中专以上学历的为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员初级以上为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划分标准,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对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长期以来,在我国一直坚持按“学历”、“职称”来评定人才,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样的人才标准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要。以大家熟知的李

(完整版)职业教育理论

第一节教育概述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所谓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特点:第一,学校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任何学校,其工作的中心和重心都是为了人的培养。第二、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完成的多边活动。第三、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第四、学校教育是反映一定社会要求,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要素 教育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有三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材(教育内容)—1— 三、教育的主要形态 从习惯性的教育分类来看,教育的形态通常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 育三种类型。①基础教育:幼教、小教、中教②高等教育③成人教育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高级技校、技术、技师学院、中专、技校、职教中心、职业高中一2一 第二节职业教育概述 一、职业教育的基本性质 定义:职业教育是以教育为方法,而以职业为目的的教育。以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以实现求职者和从业者职业理想为目标。 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以实现求职者或从业者职业理想为目标。 二、职业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职业教育学是关于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学科,它以职业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其任务是揭示职业教育现象中存在的规律,为职业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一3一 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有两条,一是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 是职业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规律;二是职业教育与受教育者 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职业教育适应并促进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一4一 从理论上讲,凡是关系到人的谋生、就业、职业能力提高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均属于职业教育性质。 四、职业教育的范畴 职业教育的内容和对象相当广泛,它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熟练职业技能的技术员、技术工人、管理人员、医护人员、经营服务人员等劳动者。 (一)从存在状态看职业教育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延展性。一6一 (二)从纵向层次看职业教育有初等、中等、高等之分。 (三)从学校类别看 l、高职高专:2、高级技工学校3、技师学院4、普通中专、技工学校5.成人中专6、职业中专、职教中心、职业高中~7~. 五、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教育基础的社会性 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主要取决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要和要求。社会性即来自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的特征,社会化则是通过教育使个体参与正常社会生活、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职业教育管理的角度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职业教育与社会关系正在进行调整,社会化的关键是改变“学校办社会”的模式和机制,走“社会办学校”的道路,加强产学合作,鼓励社会各界、各行业企业按需兴办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全民化。 (二)教育指向的职业性 职业教育性质是:办学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具体,对学生实行定向的教育与训练,学生比较清楚自己未来的出路和工作。一8~ (三)教育性质的完成性。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目内容是第二单元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的第一课第四目内容,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是在前面三目内容的一个延续,同时也是发展职业生涯要立足本人实际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人才观的概念 能力目标: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明确人生目的,端正态度。 职业素养目标: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 3、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中职生能成才,中职生步入社会,因现在大学生的增多。相比之下,觉得自己自己文凭低十分自卑。没能树立自己能成才的观念。 二、说学情 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所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也不同。产生的人才观也不同,现在的中职生有些好高骛远,有些自卑,没有明确的方向。导致在做选择时很多都是随波逐流,没有充分的利用自己的特长。 三、说教法 在本目内容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案例教学法

●讨论法 ●归纳法 ●演绎法 四、说学法 由于本目知识点较少,在本目中主要采取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的方法。例如采用班级辩论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说教具 多媒体设备、幻灯片 六、说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10分钟) 让每个同学观察自己的是个手指头,并说出每个手指头的功能。 导入新课(25分钟) 由十个手指头引出每个岗位的分工各有不同,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能创造各自的价值。当今时代,是务实创新、人才辈出的新时代,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阅读树上“读读想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老师总结:成才的路千万条,中职毕业生有了自己的特长,就能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能呢个成为被社会、被公众认可的人才。 游戏:优点大轰炸,目的在于帮助同学认识到自己的优点 要求:

Z关键人才流失的原因与留人技巧(讲义)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 正确认识人才流失地原因; ● 减少人才流失带来地负面影响; ● 掌握留住关键人才地多种方法; 关键人才流失地原因与留人计划 一、关键人才为什么流失 .普通人才流失地原因 人才流失有主动流失和被动流失之分,主动流失即公司辞退员工,这不属于此处讨论地内容;被动流失即员工离开企业,原因往往包括以下几方面:员工对企业提供地待遇不满意,员工感觉企业中没有太大地晋升空间,员工和上司之间发生了矛盾,员工感到不太适应企业地环境,员工本人地其他原因.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关键人才流失地原因 除了普通员工流失比较常见地原因之外,关键人才流失地背后往往还有一个原因,即猎头公司地挖角,有另一家公司提供了更好地待遇.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关键人才地流失对企业带来地影响比较大,他们可能会带走关键地技术、带走大量地客户.但是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也要正确认识人才地流失.人才流失是人才流动地一个环节,人才不流动就不可能提高自身价值.一个人要想成倍增加工资,只有通过跳槽才能实现.因为企业不可能给某个员工成倍地加工资,否则就会打破公平理论.但猎头公司将员工挖到其他企业,并为其提供月薪加倍地待遇,就不存在不公平地问题.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由此可见,人才不流失是不可能地,企业管理地关键在于建立一套机制,让人才流失不至于对企业产生太大地影响.具体方法有两个维度:一是建立强大地人才培训系统,二是在流程建设上下工夫.第二个维度在民营企业比较难以实现,因为民营企业如果分工太细,就会浪费人力资源,增加人力资源地管理成本.民营企业中往往会走出很多小老板,因为在民营企业干过核心岗位地人能够掌握企业运营地各个方面,时机成熟后就可以自己出来做老板;而跨国公司培养出来地都是职业经理人,因为跨国公司地核心员工往往只精通自己岗位所在地领域,其他领域并不了解.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如何留住关键人才

科学人才观地理论内涵及其实施战略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涵及其实施战略 科学人才观,也就是对于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什么是人才以及应该如何用好人才等问题的科学、合理的看法,它的科学之处体现在:提出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点;人才的评判标准建立在工作能力、综合道德、知识水平的综合评定和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和任用机制基础之上;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期下,新一届领导人从中国国情和世界形势出发,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按照与时俱进地要求,提出选拔人才的新标准—科学人才观,这一人才观符合人才规律,充分起到了人尽其才的效果,达到了人才强国的目的,并且加快了人才队伍的建设。这是党对马克思人才理论的一次重大贡献,为人才工作指引了方向。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涵 所谓科学人才观就是指,我们对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判断人才的具体标准以及怎么样用好人才等问题,所应具有的科学态度和观念。科学人才观的提出,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实际,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人才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等重要,而对于人才工作来说,怎么样树立一个科学的人才观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是否具有科学的人才观,往往决定着人才工作的方向和效果。 科学人才观突破了原有的狭隘的人才观,提出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点。科学人才观的提出,扩大了人才的选拔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色。1982年,国务院曾将人才按照学历和技术等级,划分为中专以上学历的为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员初级以上为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划分标准,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对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长期以来,在我国一直坚持按“学历”、“职称”来评定人才,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样的人才标准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要。以大家熟知的嘉诚、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旅游1001班郎芳儿1005100120 内容摘要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政府、学校、学生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重视教育质量问题,就是重视我国现在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原因分析,进而提出相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缺陷改革对策 人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 人类社会除自然界自有物质外, 其余都是人类创造的。人类的创造力关系世界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向, 人才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大量实证资料表明: 人才盛则国盛, 人才乏则国弱, 人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具有增值和转换功能的高等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关键方式和手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 把半成品的大学生准人才转化为人才输送到社会。在其过程中经过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些许变化, 造就合格的或是不合格的人才产品。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激进发展, 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 激进发展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对我国的发展后劲和发展潜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缺陷 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存在两大本质性缺陷, 教育忽视人才的本质概念,过多关注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0, 忽视学生组织和运用知识等能力的培养, 忽视人的心智( 思维) 的启迪, 这已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 一) 教育方式有碍学生个性发展 个性与人的成功是密切相关的。人类历史发展表明: 伟大人物的 成功总是发扬个性的结果, 个性的发扬是人成功的 保障。充分发挥优势才更容易使人 取得卓越的成就, 而优势的发挥依赖个性的发 扬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采取的是按部就班、正统的 教育方式, 尤为强调组织性和纪律性, 各级教育按照 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指导思想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 进入大学阶段, 一方面, 长期的基础教育已扼杀了学 生个性的发扬, 学生按照教育设计好的渠道前进, 他 们已习惯于苦读圣贤书成才。另一方面, 我们的 高等教育依然传习前期教育方式, 难以给学生发扬 个性的空间与环境。如对知识探究, 授课老师就是 标准, 已有成果就是权威, 不允许或者说潜在遏制学 生提出疑问。种种条框制度, 把学生限定在狭隘的 范围内, 不允许学生做出格的事情。各种成绩评 定标准、人才选拔标准的指挥棒都倾向于分 数。 ( 二) 忽视专业外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学习 成功学之父卡耐基认为, 一个人的成功只有 15%靠专业知识, 85% 的要靠有效沟通、人际交往等 各种能力。在高度社会化的时代, 人类社会的各项 活动都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完成的, 85% 对于 一个人的成功尤为重要。我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是按照通专结合的复合 型人才目标培养人才, 强调学生/ 宽口径、强基 础0。[ 5] (P140- 144) 这种培养目标重视学生基础的培

论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夏嵩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功能的认识习惯于用纯功利的价值观来分析,单纯以对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贡献尺度来衡量,如振兴经济的“秘密武器”、经济腾飞的“基石”等。更多地强调了其为经济服务的社会功能,而似乎遗忘了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最核心职能——促进人的发展。以至于社会乃至教育界内部对职业技术教育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直存在疑虑,直接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声誉。因此,本文拟从职业技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分析入手,论述职业技术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殊作用,以澄清一部分 人的思想。 一、职业技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观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在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分工变化的基础上,揭示的人的发展的客观趋势,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针对工场手工业将工人束缚于特定的局部动作,为了训练某种单一的技能,牺牲其他一切肉体和精神能力的发展,造成工人片面、畸形发展的严重危害,提出要使劳动者的“生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他把资本主义生产下的人的片面发展具体化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个人体力上的片面发展,“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另一方面是个人在智力上的片面发展。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智力因素逐渐地分离出来,“作为别人的财产和统治工人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马克思最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本意是指以智力和体力为要素的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与工场手工业时期劳动者智力和体力相分离的片面发展

相对立。 自马克思提出人类发展理想以来,全面发展的理论得到不断的充实和丰富,从“智力与体力的协调发展”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随着人的主体意识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有了更深刻的领悟,赋予了更为现实的意义。概括起来可分为三层含义:(1)强调个体发展的全面性,即人的个性的所有方面都不能被轻视和忽视;(2)强调个体发展的自由性,即每个人都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目的、愿望去表现自身个性的魅力和丰富性;(3)强调人的各种潜能本质获得最充分的发掘,成为自身的主人。这三方面反映了人的发展的不同侧面和层次,体现了现代人科学、民主、平等的发展观,是人类的发展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决非要求学生平均发展,而是包含了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要求。就单个个体而言,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影响的不同,在生理、心理、社会性方面的潜能本质存在差异,形成个体特有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品质,即个性。个性差别的客观存在性,要求全面发展既要对学生整体素质有要求,达到社会人的基本素质水准,又不能抹杀个体个别发展的需要,应允许学生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个性。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获得一般发展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可能选择的某个职业方向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以获得重点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实现人的发展的现实选择。 职业技术教育同其它教育一样,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具体的发展形式。理由之一,人的全面发展以人在不同经验方式中的发展为前提。也就是说,发展不会自然完成,须在现实社会生活条件下通过个体所从事的具体活动来落实。只有具体经验方式的发展标准,而无抽象的人的发展标准。如同样是创造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