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练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练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练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练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 A.埃里克森 B.费斯廷格 C.班杜拉 D.皮亚杰 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价值体系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4.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斯腾伯格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5.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象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7.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生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 成一个完整的( )。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价值体系 D.策略系统 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A.一年级 B.三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 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1 )。 )。 )。 )。 )。 )提出的。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0.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 11.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内化了的成分 B.动力性成分 C.非智力成分 D.态度的核心成分 1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向 D.道德行为 1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14.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认知性道德情感 15.(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16.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或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此时其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主要处在(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参与 17.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18.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划分为( A.顺从、认同和内化 B.顺从和认同 2 )。 )。 )。 )。 )。 )。 )。

C.逆反、认同和内化 D.认同和内化 19.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称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感染 20.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21.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A.道德信念 B.道德动机 C.道德意志 D.道德知识 22.在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中,只根据行为后果是否受惩罚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 平处于( ) 。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好孩子”取向阶段 23.学生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其价值内化程度处于( A.组织 B.反应 C.接受 D.性格化 24.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不稳定的 25.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 B.评价成分 C.情感成分 D.行为成分 26.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A.自律道德 B.无道德规则 C.他律道德 D.依存性道德 27.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 。 A.行为参照 B.省力 3 ) 。 ) 。 ) 。 )水平。 ) 。 )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是根据客观结果,而不是考虑主观动机。

C.服从 D.强迫 28.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个性 29.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30.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青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31.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 A.权威阶段 B.可逆性阶段 C.公正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 32. ( )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 B.柯尔伯格 C.加涅 D.皮亚杰 33.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A.0~5 岁 B.6~8 岁 C.8~10 岁 D.10~l2 岁 3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过程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 C.社会风气 D.同伴群体 35.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36.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A.依从 B.认同 C.同化 D.内化 4 ) 。 ) 。 ) 。 ) 。 ) 。 ) 。 ) 。 ) 。

37.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道德认识 B.道德信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 。
3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39.认同的出发点就是( ) 。 A.得到他人认可 B.试图与榜样一致 C.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 D.与他人相接近
) 。
4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技能 4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42.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 。 ) 。
) 。
43.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 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 。 A.避免学生观看类似影视片 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服教育 C.影视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 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44.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 。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 45.研究表明,大多数 9 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无规则水平 46.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 5 )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______和行为成分。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______和倾向。 3.______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4.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______。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______、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三种。 6.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______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7.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______两个方面。 8.依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可分为______和自律道德阶段。 9.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通过大量研究,将儿童道德判断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______三个水平。 10.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______和相对功利取向。 11.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寻求认可取向和______。 12.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______和普遍伦理取向。 13.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中学生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和言行一致的特点。 14.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的阶段依次为依从、认同、______。 15.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道德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是认知能力和______。 16.______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 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17.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有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______。 18.__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9.______是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20.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的内部条件是认知失调、______、道德认知。 21.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______。 22.皮亚杰认为______阶段时,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2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24.__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25.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______,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26.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______、主动性、稳定性等特点。 27.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______,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28.了解中学生______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29.依从阶段的行为主要受控于______,而不是内在的需要。 30.______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 31.态度是一种______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32.______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33. 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 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 也就是说, 是认识与______ 的统一。 34.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_____。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 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35.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_____,同时也缺乏原则性,但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 36._____是出自内心要求而非外力强制的纪律,其形成过程是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部的需要。 37.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_____和道德行为中。 38.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_____原则。 39.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_____、群体约定与 6

奖惩等。 40.皮亚杰认为儿童 5 岁以前是“无律期”,他们通常以“_____”方式来考虑问题。 4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稳定的_____。 42.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_____致的行为。 43.美国心理学家尤尼斯在继承和批判柯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艾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发展 的_____。 44.尤尼斯提出的道德发展的实践活动理论强调青少年期的_____对道德发展的持久影响。 45.道德统一性包含两层含义,_____和寻求超越性意义。 46._____是道德行为的根本机制。 47.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是亲历学习和_____。 48.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即选择阶段、_____和行动阶段。 49.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生活和_____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 50.研究表明,学生道德信念的发展要经历一段较长时间,_____年级的学生才有了初步的道德信念。 51.道德是一种_____现象,它的存在依赖整个社会的存在。 52.从_____期开始,比较自觉稳定的道德信念才逐步稳定发展起来。 53.无论对人对己还是对事对物的态度,都是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 54._____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55.皮亚杰认为,公正阶段的儿童往往更多地从行为的_____而不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责任。 56.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其形成过程具体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依靠外部教育要求阶段;二 是过渡阶段;三是纪律原则变成_____阶段。 57.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_____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 58.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对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_____, 取决于已有的道德评判水平。 三、简答题。 1.简述态度的内涵。 2.简述态度的结构。 3.简述品德的内涵。 4.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5.什么是品德,品德与道德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6.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 7.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8.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9.简述培养态度与品德的常用方法。 10.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说服? 11.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2.皮亚杰和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动机在道德品质形成中有哪些作用? 13.简述和品德不良学生的谈话原则。 14.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发展的稳定的、和谐的趋势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 1.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说服? 2.试述利用群体约定培养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的操作程序。 3.请说明价值辨析的基本程序。 4.试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5.阐述代表性的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6.从心理学技术角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7.阐述学生品德不良的环境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 8.有人建议,在教育实践中,“要多使用奖励,而尽量少用惩罚”。请阐述你对这种建议的看法。 9.一位教师试图使学生形成利他的习惯。他采用的方法是提供榜样化,其中的强化是当场表扬。试分析: 7

(1)这种方法最初可能使学生形成的是什么? (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的内外条件是什么? (3)仅仅以表扬作为强化物能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利他习惯吗? (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还需要什么条件?提供自私的榜样对形成这种习惯有必要吗? 一、选择题 1.C 2.C 3.D 4.B 5.D 6.D 7.C 8.B 9.A 10.A 11.D12.A 13.B 14.B 15.C 16.B 1T.C 18.A 19.B 20.B 21.C22.A 23.B 24.A 25.D 26.C 27.A 28.A 29.A 30.A 31.D32.D 33.B 34.B 35.C 36.B 37.B 38.C 39.B 40.B 41.B42.D 43.D 44.C 45.A 46.B 二、填空题 1.情感成分 2.心理特征 3.道德认识 4.道德信念 5.直觉的道德情感 6.道德情感 7.行为习惯 8.他律道德 阶段 9.后习俗水平 10.惩罚服从取向 11.遵守法规取向 12.社会契约取向 13.自律性 14.内化 15.社会关系 16.班杜拉 17.同伴群体 18.道德行为 19.想象的道德情感 20.态度定势 21.内心体验 22.他律道德 23.个 体与环境 24.伦理道德 25.认识与体验 26.自觉性 27.模仿 28.态度与品德 29.外在压力 30.品德不良行为 31.内部准备 32.能力 33.行为 34.道德观念 35.依附性.36.自觉纪律 37.道德观念 38.先他律后自律的循 序渐进 39.榜样示范 40.自我中心 41.心理倾向 42.规范要求 43.实践活动理论 44.社会参与经验 45.自我认 同 46.对人性的尊重 47.观察学习 48.赞赏阶段 49.教育 50.三四 51.社会 52.少年 53.个体与环境 54.他 律道德 55.动机 56.自觉行动 57.心理准备 58.掌握程度 三、简答题
1.态度的内涵: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1)态度是一种主体指向于客体的心理倾向;(2)态度是一种稳 定的心理倾向;(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2.态度结构包含:(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 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3.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1)品德形成的后天性;(2)品德内容 的社会性。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3)品德结构的相对稳定性;(4)品德是认识与行为的统 一。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 4.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二者的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 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2)二者也有区别。表现在:①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 同;(3)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对二者作严格区分。 5.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品德与道德的主要区别表现在:(1)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品德则是依赖于 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 它反映部分社会生活的要求, 它的内容并不全面; (2)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 它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它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6.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表明,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则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若家 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任,则孩子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2)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社会 上的良好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德育工作难度加大;(3)学校及学校教育;(4)同伴群体。个体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 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 7.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 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3)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 水平;(4)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8.一般来说,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 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3)内化,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 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9.培养态度与品德的常用方法:(1)说服;(2)榜样示范;(3)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奖励与惩罚;(6)角色扮演;(7)小组道德讨论等。 10.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品德,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例如说服,在实际教 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年龄小,没有怀疑观点的学生或在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只宜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 观点;(2)以情动人。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3)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 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8

11.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 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于成熟。 12.认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和柯尔伯格。这一学派强调道德判断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其基本观点为:第一,道德品质的发展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 发展水平密切关联;第二,道德品质的形成取决于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知识。 13.和品德不良学生的谈话原则。 (1)心理接触原则:是指谈话的内容要打动人心,指出其错误观点,促使其自我反省,从而激发他对自我的否定。 (2)心理相容原则:是指教师采取的教育措施要适合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以免产生逆反心理。 (3)心理反馈原则:是指在谈话时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输送愉悦的信息,激发隐藏在他心灵深处的积极的潜能,使其由不良品德向良好品德进行转化。 14.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依附性,同时也缺乏原则性,但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 。具体表现为: (1)在道德认识的理解上。从直观、具体、较肤浅 的理解逐步过渡较为抽象、本质的理解;(2)在道德品质的评价上。从只注意行为效果,逐渐过渡到较为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3)在道德原则的掌 握上。道德判断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渐过渡到受内心道德原则的制约。 四、论述题 1.(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年龄小、没有怀疑观点的学生或在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宜只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相反则应该提供正反两方 面自论据;(2)以情动人。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 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3)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 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2.(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认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4)引导集 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要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6)学生在执行计翔的过程中改变态度;(7)引导大家 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8)如果态度改变未成功,则应从第四阶段开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 3.价值辨析的实现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1)选择阶段。包括自由选择、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和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三个过程。 (2)赞赏阶段。包括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和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两个过程。(3)行动阶段。包括按自己的选择行事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两个过 程。个体只有从头至尾地完成这一过程,才能说他真正具有某个稳定的价值观念,也才能较持久地指导行动。 4.(1)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的组成成分。品德由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组成,品德的这四个方面表现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 为。 (2)道德认识是指对于道德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 (3)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以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于某种道德义务产生爱慕或憎恨、喜爱或厌恶态度的情绪体验。 (4)道德意志是指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它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 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规范 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 (5)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志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是人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6)道德认 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成分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道德认识是前提和基础,道德情感是内在的必要条件,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巨大动力;道德行为 习惯是道德品质的总的表现和检验依据;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习惯的精神支柱和重要环节。尤其是在道德情感受阻、道德行为不能实现时,道德意志的作用更加 明显。 5.(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阶段。 (3)可逆阶段(9~10 岁),又称自律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协作而制订的,也可以按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这一时 期是培养儿童的自制能力和集体主义思想感情的好时机。 (4)公正阶段(11~12 岁)。这一阶段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开始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儿童的公正观念开始形成。对这一阶段的儿童,要根据利他主义特点,培养 他们真正公正的道德观念,教育他们要关心、尊重、同情别人,培养人道主义精神。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而且发展的阶段顺序是 不会改变的。 (二)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其要点是: (1)道德发展与认识发展。①道德的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②道德判断能力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③社会环境对品德发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 (2)应用道德两难论方法可研究品德的发展。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故事”。 (3)品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①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惩罚与服从为准则;第二阶段: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这个水平 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②习俗水平。分为两个阶段:第三阶段:以人际 和谐为准则,又称为“好孩子”取向;第四阶段: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 准则的。③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分为两阶段: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第六阶段: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达到这一水平的人,
9

其行为原则已经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它表现为个人的义务感、责任感。 柯尔伯格认为,这些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同时,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者习俗 水平上,而永远达不到超习俗水平的阶段。 6.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具体的办法主要有: (1)说服。有效的说服技巧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关于提供单方证据和双方面证据;第二,关于说服的理智因素和情感因素;第三,学生原有的品德水平与说服 者所提要求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品德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人在不同情境下体现角色身份的不同行为。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受训者养成某种角色行为习惯或获得某种经验。 (3)榜样学习。榜样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习得自己的行为的一种社会学习方式,是使榜样的优良品质转化为学生自身品质的过程。教师在为学生选 择榜样时要注意:榜样的优点既胜过学生的优点,但又是可以学到的;榜样应该是公认的,具有权威性;榜样要有针对性,向榜样学习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解 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等。 (4)奖励、惩罚。①奖励是运用物质的或精神的手段来激励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进行奖励时应注意:首先,学习上奖励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奖励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品德上的奖励是奖励他怎样做一个利他的人。其次,奖励要注意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此外,还要注意奖励符合学生合理的需要。最后,奖励要注重教育性和 权威性。②惩罚是对犯有错误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处置,是对个体施予心理上不愉快的反馈刺激,从而抑制或减低不良行为的重现。正确使用惩罚,应注意以下几 点:惩罚的实施越及时,效果越好;掌握好惩罚的强度,惩罚要兼顾公平,要注意惩罚的副作用。 (5)小组道德讨论。小组道德讨论是美国教育家布莱特设计并实施的道德教育模式。儿童通过对假设性两难道德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来自同伴的、高于自 己一个道德阶段的道德推理,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推理。小组道德讨论涉及三个要素:第一是课程要素;第二是班组要素;第三是教师行为因素。 7.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环境因素大致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对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影响,可通过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影响,二是间 接影响。研究表明,幸福、愉快、轻松的家庭气氛,较为温和、民主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2)社阿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如不良文化、不良现 象、不良思潮等;(3)学校教育工作上的失误。具体表现在:教育思想上的失误,教育方式上的失误等。 品德不良的主观心理因素:(1)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由于道德认识还处在形成过程中,还缺乏道德评价能力,往往产生一些模糊观念和错误理解;(2)表现异常 的情感。情感上的异常反应,如不明是非.颠倒美丑等,由此而爆发出不良的道德行为;(3)明显的意志薄弱。意志力.独立性和自制力还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不 能有效地克服个人不合理的欲念和不正当的需要,由此而产生不良行为;(4)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等。凡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开始可能出于偶然,但经过多次 反复,这种不良行为同个人的某种需要、某种满足发生了联系,就形成了坏习惯。一些小学生屡犯错误就是由于不良习惯所支配而产生的。 8.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原因如下:(1)惩罚传递不该怎么做的信息,奖励传递该怎么做的信息;(2)必要的惩罚是需要的。学习是有纪律的活动,必要的约束与 惩罚是维持秩序。惩罚不应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求知欲;(3)奖与罚应及时公正,才能真正提高一个人的积极性。对该表扬的行为不及时做出表扬等于是批评这种 行为;对做错的同学不做出批评等于是表扬了这种行为;一网打尽对内向孩子的作用大于外向孩子的作用;表扬对女生的作用大于对男生的作用;师生关系紧张 时的批评,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造成双方关系的对立;失去公正性的表扬与批评不起作用;过于频繁地表扬某一个人会造成其在同学中的孤立;(4)进行表扬 与批评时,应注意个性差异。表扬与批评的作用在于个体对表扬与批评的认识,不应伤害到其他方面的积极性;(5)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本身是一种自我奖赏,快 乐学习是对掌握知识的快感,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最强的内在动机。 9.(1)最初使学生形成的是具体的、能受到教师表扬的利他行为,相当于布卢姆等人提出的价值内化的接受和反应水平。这种学习是通过替代学习进行的。(2)使 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内部条件是学生有利他的信念,外部条件是榜样的行为及其后果,以及对学生本人利他行为的强化。(3)仅以表扬做强化物是不够的, 还要注意学生的自我强化,即自己为自己提供的强化物。(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一方面要发挥儿童认知中介的作用,让他们对看到的榜样行为及其后果以及自己 的行为后果进行认知加工、思考,形成思想认知。另一方面要给儿童提供榜样行为及其后果。此外,利他习惯属于价值内化的高水平,需要长期的教育。提供自 私的榜样的同时如能提供对该榜样的惩罚并引导儿童思考,则对利他习惯的形成是必要的。
10

品德与社会练习题

品德与社会练习题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19882)

品德与社会练习题 简答题 1、你是如何学习的? 答:早预习,有计划;多提问,善观察;常积累,勤总结。 3、一分钟你能做哪些事情? 答:可以拍40下球,捏一个小动物,写22个字,画一只小鸟,跑200米等。 4、请写出5条珍惜时间的格言? 答: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②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③不让时间白白溜走。④荒废时间,就是荒废生命。⑤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⑦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珍惜时间。⑧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⑨时间是伟大的导师。⑩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 5、从牛顿和爱迪生的故事中你有什么发现? 答:我要学会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最终一定会成功。 6、你都知道有哪些购物场所? 答:服装店、菜市场、专卖店、超市、书店、小卖部、集市、商场等。 7、你知道哪些购物常识? 答:货比三家,商标,合格证,生产日期和有效期,产品名称、生产厂家和地址,主要成分和含量,3c认证,条形码。 8、3c认证的中文名称? 答:中国强制认证。 9、条形码有哪些功能?答:收款机可以靠它识别商品的名称、价格并打出账单,还具有防伪功能。10、你知道有哪些购物方式? 答: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电话购物。 11、识别人民币有哪些方法? 答:看、听、摸、验。 12、日常生活中,人们有哪些损坏人民币的行为?我们应该怎样爱护人民币?答:撕、画、写、揉、烧等。 我们不能乱揉,保持票面整洁,不要在上面乱写、乱画、乱涂或者计数盖章,不随意撕裂、剪割人民币,不穿孔、磨边、剪口等。 13、怎样做一个受欢迎的顾客? 答:有礼貌,排队购物,不随意摆放等。 14、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 答:①对人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②给消费者造成精神和物质上的损失。③给工农业生产造成破坏。④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⑤使国家形象严重受损。 8、购买带包装的食品,要注意查看保质期。请你举个例子加以说明。 答:纯奶保质期30天,火腿肠,啤酒等。如果使用过期食品,对身体有害,会引发各种疾病。 9、假如我是司机应该怎样? 答:不无证驾驶,违章超车、会车、逆向行驶、酒后驾车、超载行驶等。 10、假如我是乘客应该怎样?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是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充成分 2.态度的情感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品德是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品德是认知与行为的统一。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 道德情感:1.直觉的道德情感 2.想像的道德情感。 3.伦理的道德情感。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0-12岁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9岁以下儿童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青年人处于习俗水平,20岁以后处于后习俗水平。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关键年龄在9岁。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依从 2.认同 3.内化 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 2.内部条件 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识水平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2015教育心理学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2015教育心理学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复习要点】 一、有效的说服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1、呈现证据注意点 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当学生没有相反的观点时,教师应只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当学生原本就有反面观点时,教师应该主动呈现两方面观点。当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当说服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2、说服注意点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这样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教师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社会学习主要指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班杜拉认为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外在刺激,而是经过一系列的主动加工过程,对外在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儿童品德的发展既依赖于儿童的内部条件,也同强化、榜样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关。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中替代强化或替代惩罚是非常重要的。 2、呈现榜样注意点 由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另外,教师还要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性,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3、榜样行为示范的方式 榜样行为的示范有多种方式,既可以通过直接的行为表现来示范,也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来描述某种行为方式;既可以是身边真人真事现身说法的示范,也可以借助各种传播媒介象征性地示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充分利用恰当的示范方式。

品德与社会练习题

品德与社会练习题 简答题 1、你是如何学习的? 答:早预习,有计划;多提问,善观察;常积累,勤总结。 3、一分钟你能做哪些事情? 答:可以拍40下球,捏一个小动物,写22个字,画一只小鸟,跑200米等。 4、请写出5条珍惜时间的格言? 答: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②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③不让时间白白溜走。 ④荒废时间,就是荒废生命。⑤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⑦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珍惜时间。⑧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⑨时间是伟大的导师。⑩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 5、从牛顿和爱迪生的故事中你有什么发现? 答:我要学会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最终一定会成功。 6、你都知道有哪些购物场所? 答:服装店、菜市场、专卖店、超市、书店、小卖部、集市、商场等。 7、你知道哪些购物常识? 答:货比三家,商标,合格证,生产日期和有效期,产品名称、生产厂家和地址,主要成分和含量,3c认证,条形码。 8、3c认证的中文名称? 答:中国强制认证。 9、条形码有哪些功能? 答:收款机可以靠它识别商品的名称、价格并打出账单,还具有防伪功能。 10、你知道有哪些购物方式? 答: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电话购物。 11、识别人民币有哪些方法? 答:看、听、摸、验。 12、日常生活中,人们有哪些损坏人民币的行为?我们应该怎样爱护人民币? 答:撕、画、写、揉、烧等。我们不能乱揉,保持票面整洁,不要在上面乱写、乱画、乱涂或者计数盖章,不随意撕裂、剪割人民币,不穿孔、磨边、剪口等。 13、怎样做一个受欢迎的顾客? 答:有礼貌,排队购物,不随意摆放等。 14、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 答:①对人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②给消费者造成精神和物质上的损失。③给工农业生产造成破坏。④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⑤使国家形象严重受损。8、购买带包装的食品,要注意查看保质期。请你举个例子加以说明。 答:纯奶保质期30天,火腿肠,啤酒等。如果使用过期食品,对身体有害,会引发各种疾病。 9、假如我是司机应该怎样? 答:不无证驾驶,违章超车、会车、逆向行驶、酒后驾车、超载行驶等。 10、假如我是乘客应该怎样? 答:不带危险品上车,不将头、手伸出窗外,不乱扔垃圾,做一个文明乘客。 11、写出五条提醒人们注意交通安全的警示标语。 答:①生命只有一次,请注意交通安全②宁停三分,不争一秒 ③维护交通安全,关爱生命久远④出入平安你我他,交通安全进万家⑤天下太平, 拐弯慢行⑥拐弯打铃,安全慢行 ⑦红灯停,绿灯行⑧失道无助,乱传马路 12、小学生在上学放学路上,通常有哪些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容易产生什么不良后 果?答:闯红灯,横穿马路,在马路上踢球、打闹、翻栏杆等。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给自己或他人的生命造成危险和经济损失。 13、写出五条关于劳动或收获方面的格言。 答:①劳动最光荣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③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④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⑤劳动是财富之父⑥劳动是创造幸福的天使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练习题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练习题 1科学技术真神奇 一、填空。 1.科学技术就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注意观察。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人们用(杂交)、(嫁接)、(温室栽培)等科学技术,生产出新的家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4.外国人称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 5.科学技术不仅能改变人们的(生活),也能不断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6.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主研制的裁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 二、选择。 1.杂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2.电的发现使(黑夜变得光明)。 3.费森发明无线广播昭示(信息时代)的来临。 4.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变得(舒适)、(轻松)、(密切)。 5.(电报)、()让信息的传递更加便利、快捷。 6.(汽车)、(火车)的出现使人们在交通上更加快捷。 三、简答。 1.请你向家人了解一下过去和现在做饭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过去妈妈用灶台做饭、烟熏火燎的,现在用液化气、电饭煲,省时省力。 2.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你举例说说交通工具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答:在古代从广东到北京赶考靠走路或乘船骑马,要三个月才能赶到,现在坐火车只需23个小时,如果坐飞机只需两个多小时。 2.走进科学家 一、填空。 1.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2.“打开一切科学的大门的都是问号”这句话是(法)国的(巴尔扎克)说的。 3.科学是没有(国界)的,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 4.为了表彰科学家对科学技术进步所做的巨大贡献,人们纪念品他们设立了科学上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奖。 5.诺贝尔发明了(炸药),聚集了巨大的财富。 6.冯如被尊为“(中国飞行之父)”。 二、选择 1.中国“飞行之父”是(冯如)。 2.科学家具备(勇于奉献)、(执著追求)、(坚持不懈的精神)。 3.一次特殊的实验是(美国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为我们留下的珍贵财富。 4.居里夫妇最终证实了元素(镭)(钋)的存在。 5.诺贝尔奖项把奖金分成(六)份。

10态度与品德形成

典型真题分析 1.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2008年4月) A.依从B.接受 C.认同D.内化 【评析】答案为C。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认同。此题旨在考查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依从,第三阶段内化。 2.简述中学生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的主要表现。(2007年) 【评析】(1)形成道德信念;(2)自我意识增强;(3)品德结构更为完善。此题旨在考查中学生道德发展自律性的主要表现。 同步训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遗传得来的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D.比较稳定的 3.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A.知识经验B.观念和信念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4.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 ) A.认知因素B.情感因素C.意向因素 D.情境因素 5.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 A.行为方式B.意向或意图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6.“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动机 D.道德意志 7.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 A.道德情感异常 B.道德行为不良C.道德意志薄弱D.道德认识缺乏 8.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柯尔伯格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 ) A.学前阶段 B.小学阶段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 10.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 A.模仿B.从众C.服从 D.感染 11.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认同D.内化 12.“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合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 ) A.强化说 B.认知失调论 C.从众说D.观察学习理论 1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像的 C.行为的D.伦理的 14.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 A.依从 B.认同C.内化D.坚定 15.品德是( )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A.哲学 B.科学C.心理学D.伦理学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复习习题及参考答案(最新整理)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复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课 一、填空 1.自立自强是一种良好的(品质),是一种可贵的(精神)。 2.自立自强的人,把依靠(自己)的努力创造美好生活和获得事业的成功看作是(光荣)的。 3.前途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4.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二、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假如你是斌斌、小婷,你会怎样做? 1.斌斌一干家务活,奶奶就说,“我来,我来!”连块小手帕也不让他洗。斌斌认为 (C ) A . “不是我不洗,是大人不让。” B . “我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活上的事,大人替我做了,我何必非要争着自己去做呢? C . “我要向奶奶说明自立自强的重要性,争取自己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培养自立自 强的精神。” 2.小婷和同学发生矛盾,闹了别扭。(B ) A .向家长告状,请家长为自己解决 B.自己想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C.不向别人说,自己委曲哭泣 三、判断(对的打“√错的打“x " ) 1.自立自强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故主,不让大人管。(x ) 2.我们现在年龄还小,还不能完全自立,可以理所当然地依赖父母。(x ) 3.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挑战,激烈竞争的时代,要求我们更要具备自立自强的品质。(√) 四、问答 1.什么是自立自强? 答:自立就是靠自己的劳动生活,不依赖别人;自强就是不安于现状,勤奋、进取,依靠 自己的努力不断向上。 2.为什么要从小培养自立自强的品质? 答:适应社会的要求,国家、民族强盛的需要。 3.从小应如何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 答:生活自理,学习自觉,努力向上,不依赖他人。 五、辨析题,想一想下面的说法对吗?谈谈你的感想 1.小林最怕动脑筋,总想依赖别人。上课只听别人说,自己不思考,作业专抄别人的,学 习功课,总要父母催促。他认为:“反正现在搞素质教育,考试又不评分,那么努力干嘛。” 答:小林的想法不对,学习要主动自觉,不能老依赖别人,也不是应付考试。不然就学不 到本领,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2.丽丽的父母对她要求严格,从小就让她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学习上遇到困难,也要 求她自己先想办法克服,实在不懂才帮助她,丽丽认为父母不爱她。丽丽的父母真的不爱丽 丽吗? 答:自立自强的精神需要从小培养。丽丽的父母严格要求丽丽,培养她学会自立、自强,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习题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 A.埃里克森 B.费斯廷格 C.班杜拉 D.皮亚杰 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 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4.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腾伯格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5.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象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1
)提出的。

7.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生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 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价值体系 D.策略系统 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 A.一年级 B.三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 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0.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 11.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内化了的成分 B.动力性成分 C.非智力成分 D.态度的核心成分 1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向 D.道德行为 1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 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14.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
2
)。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日期:2008-12-25]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 [字体:大中小] 一、选择题 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能力成分2.(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3.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9.与遵从相比,认同更深人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0.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遵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属于( )。

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1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 C.社会风气 D.同伴群体 13.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 A.依从 B.认同 C.同化 D.内化 14.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像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1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_态度与品德

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养成 1)如何理解态度与品德,他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理解: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如某教师虽然对调皮的学生有排斥、回避的行为,便并不一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则是由态度决定的。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态度的结构: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一般情况下,上述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 二、品德的实质和结构: 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核心部分)、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行为三个方面。 2)态度VS. 品德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者实质相同,结构也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的(可加定义)。 区别: (1)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其中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比如我们常说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这并不等于他品德不良。 (2)价值的内化程序不同。态度的内化水平由低到高: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其中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 总之,二者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作严格区分。 3)简述品德VS. 道德的关系 品德与道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1、道德的特征: (1)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 (2)道德的社会共同性。主要表现:①适应全社会各个成员都必须遵循的简单的共同生活准则。②同一社会中各个阶级间所共有的道德准则或道德观念习俗。 (3)道德的阶级性 (4)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2、品德的特征: (1)形成的后天性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 A.行为参照 B.省力 C.服从 D.强迫 2.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 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像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7.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8.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9.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倾向成分 D.认知与情感成分 10.以下道德情感对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一项是( )。 A.事业感 B.自尊感 C.集体主义情感 D.义务感 11.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关系,说法错误的一项( )。 A.二者涉及范围不同

B.二者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C.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D.二者的结构不同 12.( )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 B.柯尔伯格 C.加涅 D.皮亚杰 13.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C.想象性道德情感体验 D.伦理性道德情感体验 17.有些学生虽然知道道德规范,也愿意遵守,但却受个人欲望的支配,不能抗拒诱惑因素,结果干出了违反道德规范的事。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 )。 A.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B.缺乏良好的情感 C.道德意志薄弱 D.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 18.“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动机 D.道德意志 19.一个集体中多数的道德情感可以形成道德气氛,成为一种心理环境,对生活在其中的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主要表明道德情感的( )功能。 A.选择功能 B.鉴别功能 C.动力功能 D.陶冶功能 20.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 )。 A.分化性 B.半成熟性 C.成熟性 D.动荡性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主要有( )。 A.群体个数 B.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吸引力 C.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 D.人的心理特点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各单元练习题

苏教版四年级下品德与社会复习知识点总结 1、如果你在公交车上遇到有人扔水果皮,你会怎么做? 答题要说出具体的做法。如:捡起水果皮、劝他不要随手扔垃圾等。 2、在不同的(公共场所)都有我们需要遵守的(公共规则)。公共场所有(电影院)、(医院)、(学校)、(公园)等。在电影院我们要遵守的行为准则有:(不大声喧哗)、(不随便扔零食袋)、(不破坏椅子)等。我们应该(遵守)公共规则。 随地吐痰会污染空气、传染疾病、给清洁人员带来不便。 3、我国现有残疾人( 8000多万)。残疾人包括(听力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人。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残疾人,他们()、(),还在为社会作贡献。全社会应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这是残疾人保障法的规定。 4、学残疾人走路是不正确的,因为残疾人和我们一样,是社会的一个(成员),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残疾人的()和()受法律保护。禁止(侮辱)、(侵害)残疾人。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抚()、()、()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 5、1991年,()捐款1亿港元支持中国(残疾人)事业。2001年实施(长江新里程)计划。 6、中国助残日: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国际盲人节:10月15日。国际残疾人日:

12月3日 7、()由有着继()以后世界上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的美誉,出生于(英国),提出了(黑洞理论),撰写了(时间简史)。 8、美丽小天使:张春玲 9、(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授予林浩等20名同学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称号,授予马小凤等30名同学抗震救灾优秀少年的称号。10、1989年,河北省涞源县(桃木疙瘩村)一名孤儿(张胜利),呼喊(我要读书),震动华夏和世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了(希望工程),各级政府都成立了希望工程机构,集资帮助(失学儿童)。 11、(春蕾计划)是1989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并组织的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社会公益事业。 12、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调查发现,全国因家庭贫困不能上学的儿童,每年约有(100万)。 13、每个家庭都是一条盛产(垃圾)的生产线。(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生活垃圾应该分为(可回收利用)和(不可回收利用)来堆置以便于再利用。我国从2001年起,(生活污水)超过(工业废水),成为水污染的主要染源。 14、水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我们能为减轻水污染做些什么? 水污染会1、威胁鱼类的生存、2、破坏水中生态环境 3、危及人的健康。减轻水污染,我们要1、不往水中让垃圾;2、少使用化学洗涤剂;3、污水经过净化在

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态度和品德

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态度和品德 河套大学土木工程系王霞 大学生们在追求成才的过程中往往忽视自己品德的完善。殊不知品德乃每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试想,如果一个大学生品德败坏,即使他才华出众,又有哪个单位能录用他呢?所以品德修养实在是大学生成才诸因素之首,而树立优良道德风尚无疑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品德培养呢?众所周知,品德培养方法包括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道德教育是社会对个人的品德培养,是社会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品德,从而使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方法。社会对个人品德的培养,说到底,也就是人们相互间的品德培养,是他人对自己和自己对他人的品德培养。因此,道德教育是品德培养的外在方法,外在因素。反之,道德修养是个人的自我品德培养,是自己对自己的品德培养,是个人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内在品德从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方法。因此,道德修养是品德培养的内在方法,内在因素。针对大学生而言,道德教育可以分为言教、奖惩、身教、榜样四种方法;道德修养可以分为学习、立志、躬行、自省四种方法。 因为道德认识是品德的指导因素、首要成分,所以大学道德教育的首要方法是言教。 言教。所谓言教是指教育者主要通过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的道德教育方法。言教的目的一方面主要是为了使大学生正确认识

人际行为事实如何和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以及人际行为应该如何,从而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道德的,什么行为是不道德的,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使大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是否道德;最终使他们树立道德信念。学校可通过讲授有关道德方面的课程进行言教,教师可通过撰写论文、著书立说等方式进行言教。由此看来,言教是提高道德认识的道德教育方法,是品德形成和教育的前提与指导。然而,真正讲来,言教只能使大学生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而不能使他们想做、愿做、欲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 奖惩。奖惩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道德的行为给以奖励、不道德行为给以惩罚的教育方法。它可以分为物质奖惩、社会奖惩、精神奖惩。奖惩的作用,在于使大学生看到:他遵守道德、受道德限制,可得到更大快乐——长远的、恒久的、真正的快乐,于是大学生们便会产生遵守道德的需要、欲望、愿望。所以,奖惩是使道德由社会外在规范成为学生自身内在需要、欲望、愿望的教育方法,是培养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欲望、道德愿望的教育方法,是陶冶学生道德感情的教育方法。不过,奖惩只能使大学生愿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而不能保证他实行道德、实际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保证大学生实行道德,从而实际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教育方法是身教。 身教。身教是教育者通过自己躬行道德而使受教育者实行道德的道德教育方法。在大学,引导学生实行道德应主要通过身教达到。因为“正人先正己”,“己不正焉能正人?”高校如果不仅对学生实行言

品德与社会复习题

品德与社会复习题 第一单元文明古国的荣辱 一、从四大发明说起 1、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2、中华民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极为古老的文明。 3、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已经发现了天然磁石有吸铁和指示南北的特性。他们利用磁石的特性制成了指南工具——司南,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 4、指南针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旅行和行军。 5、东汉时期的蔡伦总结前人的造纸经验,带领工匠们用树皮、麻头、破布和破渔网等普通的材料来造纸。 造纸术由我国最早发明,并很快传到其他国家,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国也因此成为纸的发源地。 6、纸发明后,人们受印章和碑刻的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7、北宋时,毕昇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经验,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又使印刷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 8、早在秦汉时期,人们用硫磺、硝石、木炭等原料炼丹,在偶然发生的爆炸中得到启发,再经不断地探索研究,逐渐掌握了火药的配方。 9、火药发明后不久就被应用于军事,出现了用火药制成的、被称为“飞火”的火炮类武器。火药也用于生产劳动,在开山、挖河、筑路等工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10、中国的四大发明指的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11、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连接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47千米,是我国古代可与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航道。 12、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发明了纺车;隋朝李春设计并建造了赵州桥;秦朝李冰父子建造了都江堰。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北魏贾思勰编写了《齐民要术》。 13、中华名族五千年来一项项伟大的发明和创造,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15、京杭运河的作用有哪些? 答:①航运;②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③是南水北调的主要通道之一;④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联系起来。 二、圆明园在哭泣 1、从1840年开始,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用鸦片和洋枪,打开了中国千百年来闭关自守的国门,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圆明园是清代供帝王们享用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它位于北京西郊,外围周长约十余千米,面积比北京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还要大许多。园中罗列国内外名胜四十景。被誉为“万园之园”。 3、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占领圆明园。 4、从1842年起,旧中国历代政府在外国侵略者的强迫下,先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100多 5、中华民族是一个英勇伟大的民族,从来不屈服于外来势力的欺压。面对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林则徐、邓世昌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6、邓世昌在中日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林则徐进行了虎门销烟。 7、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你向林则徐、邓世昌等民族英雄学习什么? 答: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应该向林则徐、邓世昌等民族英雄学习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势力,并和外来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育心理学练习试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选题 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能力成分 2.()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3.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5.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A.0—5岁 B.6—8岁 C.8—10岁 D.10—12岁 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象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7.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形成的 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内化性和意志性 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0.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A.道德认知 B.道德信念 C.道德意志 D.道德情感 11.()是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A.态度的评价 B.态度的认知 C.态度的意向 D.态度的情感 12.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评价成分 1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认同 B.模仿 C.从众 D.内化 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所表现的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是()。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参与 15.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分为()。 A.依从、认同和内化 B.依从和认同 C.逆反、认同和内化D认同和内化 16.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A.道德意志 B.道德行为 C.道德信念 D.道德情感 17.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A.道德信念 B.道德动机 C.道德意志 D.道德知识 1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辅导: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辅导:良好态度与 品德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的方法包括: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一、有效的说服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 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一)表现证据注意点 对于理解水平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只提供正面论据,对于理解水 平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能够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当学生 没有相反的观点时,教师应只表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当 学生原本就有反面观点时,教师应该主动表现两方面观点。当说服的 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当说服的任务是培 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二)说服注意点 教师的说服不但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一般来说,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实行说 理论证,这样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教师实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教师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 逐步提升要求。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社会学习主要指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实行学习。班杜拉认为在社会学 习过程中,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外在刺激,而是经过一系列的主动加工

过程,对外在刺激实行选择、组织,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儿童品 德的发展既依赖于儿童的内部条件,也同强化、榜样在学习过程中所 起的作用相关。① 在班杜拉看来,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 化的观察学习。他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自体 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 观察他人在相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从而实行体验学习。观察学习是 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 结果发生的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中,观察的对象称为榜样或者示范者,学习的主体称为观察者。这种学习过程并非直截了当完成的,相 反要经过注意榜样的行为特征、在头脑中组织和编码所观察到的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再现出所观察到的行为方式、对这种行为方式实行各种 形式的强化等过程来实现。其中强化不但包括外部强化,还包括自我 强化和替代强化。替代强化即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 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班杜拉的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榜 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以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 观察学习的效果。班杜拉在一个经典实验研究中,将3~6岁儿童分成 三组,先让他们观看一个成年男子(即榜样)对大小如成人一样的充气 玩偶实行攻击,如大声吼叫或拳打脚踢,然后让第一组儿童看到“榜样”攻击玩偶后受到另一成人的表扬和奖励;让第二组儿童看到“榜样”攻击玩偶后受到另一成人的惩罚;而第三组儿童则只看到“榜样”攻击 玩偶。之后,把这三组儿童一个个单独领进一个房间里,房间里放着 各种玩具,其中包括玩偶。对儿童的行为观察表明,第一组儿童产生 较多的攻击性行为,第二组则比第一组显示更少的攻击性行为。实际上,三组儿童都学会了攻击行为,但因为不同的替代强化或替代惩罚,使他们在一定的情境中表现或不表现出与榜样相似的行为。班杜拉认 为观察学习中替代强化或替代惩罚是非常重要的。 (二)表现榜样注意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51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 ()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判断题(共20分,每小题4分) 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题:(共29分)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14分)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15分)

答案:一 1、学生生活、螺旋上升、学生社会性发展 2、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3、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学生良好品德形成 4、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 5、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社会关系、主动学习 6、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社会活动、学生社会生活 7、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 8、个性品质、社会性、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爱心、责任心、良好品德 9、多主体、开放性、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社会参与评价 10、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价、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 二、判断题1、√ 2、× 3、√ 4、√ 5、× 三、简答1、答:(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2)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3)提高德育的时效性社课程的追求。 2、答:(1)综合性(2)实践性(3)开放性 3、答:(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四)充实教学内容 (五)拓展教学空间 4、答:(一)老师把品德课上成讲授课、吞图说话课、手工课、表演课、自由游戏课等。 (二)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教师活动表现为既定程序的再现及教师忙于催促、转化、统领。 (三)过于关注教材,而忽略了对《课程标准》的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