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首都城乡环境建设规划纲要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首都城乡环境建设规划纲要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首都城乡环境建设规划纲要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首都城乡环境建设规划纲要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首都城乡环境建设规划纲要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三月

目录一、总则

(一)规划背景

(二)指导思想

(三)规划原则

1、持以人为本

2、坚持依法治市

3、坚持北京特色

4、坚持精细管理

5、坚持城乡统筹

(四)规划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四个环境建设

1、营造干净、整洁的市容环境

2、营造清新怡人、富有魅力的生态环境

3、营造高效、完备的设施环境

4、营造和谐、有序的秩序环境

(二)提高四大区域环境建设水平

1、市民生活区域

2、进京第一印象区域

3、重点区域

4、薄弱区域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完善工作机制

(三)完善综合考评体系

(四)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五)推动和谐共建

(六)加强宣传教育

“十二五”时期首都城乡环境建设规划纲要

为巩固和发扬“十一五”时期首都城乡环境建设的成果和经验,适应“十二五”时期新形势,提高首都城乡环境建设水平,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十二五”时期首都城乡环境建设规划纲要(2011年—2015年)》。

一、总则

(一)规划背景

“十一五”时期,在中央和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中央国家机关、驻京部队与市、区两级政府及全体市民形成合力,落实“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大理念,在市容环境、生态环境、设施环境和秩序环境等领域加强了规划、建设、运行服务和保障,城乡市容更加干净整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大幅提高,秩序环境更加规范文明,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十二五”时期,是首都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起步阶段。新形势下,首都城乡环境建设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要认真解决好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与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匹配、城乡和区域环境建设水平不均衡、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通过不懈努力,使首都城乡环境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紧密围绕“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功能定位,进一

步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精细管理,突出美化市容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完善设施环境和规范秩序环境四大工作重点,塑造古今相融的首都城乡环境,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

(三)规划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

首都城乡环境建设要把为了人、服务人、发展人作为立足点和着眼点,充分汲取国内外发达城市环境建设经验,努力创建整洁、优美、舒适、便捷的宜居环境,实现人、自然、城市和谐共进。

2、坚持依法治市

构建城乡环境建设法律体系,推进依法行政,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职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监督,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建设法治化管理水平。

3、坚持北京特色

结合区域特色,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底蕴,恢复古都风貌,展现老北京独特韵味,传承包容、大气城市性格,实现历史文化与时代气息的有机结合。

4、坚持精细管理

建立环境建设标准体系,落实管理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流程,构建网格化为基础的环境建设精细管理和服务网络。

5、坚持城乡统筹

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统筹协调、资源整合、政策集成,动员社会单位与公众共同参与城乡环境建设工作,加快城乡结合部和郊区农村环境建设,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四)规划目标

以首都城乡环境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保障为内容,结合首都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和生态特点,全面美化市容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完善设施环境,加强规范秩序环境,加强市民生活区域、进京第一印象区域、重点区域和薄弱区域四大区域环境建设,让市民能享受到“优美的市容、良好的生态、完备的设施、和谐的秩序”。

阶段性目标是:以迎接建党90周年为契机,结合党的十八大召开等重要时间节点,两到三年内,首都城乡环境建设品质显著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平房区、胡同街巷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航空走廊、进京铁路、公路、地铁和交通枢纽周边环境建设任务基本完成;重点大街、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保护区、高端产业功能区、风景名胜区、高教园区、新城和小城镇环境建设水平得到提高;城乡结合部、郊区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观。

二、主要任务

为实现首都城乡环境建设目标,坚持规划先行、标准完善、责任明确、机制到位的工作原则,有步骤、有重点、分年度推进市民生活区域、进京第一印象区域、重点区域和薄弱区域四大区域环境建设,努力提升首都城市形象。

(一)大力推进四个环境建设

1、营造干净、整洁的市容环境

以提升城市形象为核心,开展“精细管理、美化市容”工作,优化景观设计,绿化美化城市公共空间,努力营造干净整洁的市容环境,塑造大气、优雅的首都形象。

城市景观

继续加强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等区域景观建设,建立健全标准和规范,逐步扩展景观建设工作覆盖面,因地制宜推进特色街区和标志区域景观建设,提升景观品味。

拆除违法建设;拆除废弃线杆、烟囱;拆除档次低、质量差的建筑小品、雕塑、花坛;清洗粉饰建筑物外立面;清除建筑物顶部、外走廊堆放物品和积存垃圾;完成多层楼房“平改坡”;规范窗外护栏、室外空调机设置;规范施工围挡。

环境卫生

总结、推广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运行经验,继续推进“零废弃”管理试点,促进垃圾减量;提高清扫保洁水平,清除卫生死角、积存垃圾、白色污染;开展扫雪铲冰;清理非法小广告,治理乱堆乱放、乱涂乱画。

户外广告

提高户外广告、牌匾标识的管理水平。细化户外广告规划,调整和提高户外广告设置标准,严格管理,梳理广告设置点位,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照明体系

实施《城市道路照明专项规划》和《城市景观照明专项规划》。编制《北京城市道路照明技术规范》,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照明管理系统。积极开展节能工作,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城市架空线

有计划地实施城市架空线入地工作。完成五环路内主次干路、重点地区和远郊区县中心地区通信架空线、10千伏及以下电力架空线入地。实施城市道路上空临时架设管线许可。加强对架空线梳理、规范。

地下通道、过街天桥、铁路涵洞

对五环路以内地下通道、过街天桥、铁路涵洞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确保整洁、有序、安全、畅通。在保障安全通行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地下通道周边和内部的美化亮化水平。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权属单位负责地下通道硬件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维护,属地政府负责日常环境保洁和监督检查。

标识系统

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城市标识系统。加强路牌、行人指引标志、门牌、邮政编码等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做好标识维护;继续规范公共场所英语标识,着力提高城市标识的整体性、连续性、可识别性和传达效率。

2、营造清新怡人、富有魅力的生态环境

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着力提高城市环境容量,建设绿地系统,完善公园体系,持续改善大气质量,继续加强水系环境治理,努力营造清新怡人、富有魅力的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充分亲近。

绿地系统

依托生态屏障建设,建成“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的绿地系统。结合太行山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继续实施荒山绿化工程,努力控制水土流失,提升防护林功能,着力提高森林碳汇功能;推进平原地区防护林改造,加强重点绿色通道建设,提升平原绿化水平;加强城区楔形绿地、道路两侧绿化带以及公共绿地等绿化工作,完善生态廊道系统。

加大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建设和保护力度。增加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数量,保持生物多样性,再现水清苇茂、野趣充盈的自然风貌。

做好城市绿化攻坚工作,能种则种、宜绿则绿。推进城市立体绿化,实施公共建筑屋顶绿化、建筑墙体垂直绿化,完成10%可绿化建筑屋顶绿化。实施立交桥和停车场绿化。完成2000公顷代征绿地绿化任务。

城市公园

逐步完善全市公园体系。依托自然特点、人文景观和历史积淀,提升公园品质,完善市(区)公园设施,规范秩序管理;利用空间集中、规模较大的城市绿地建成一批开放式休闲公园;推进四大郊野公园、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和城镇休闲公园建设。

大气环境

持续推进大气环境治理。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使全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达到80%。加大扬尘污染管控力度,提升工地和运输车辆管理水平,推进“绿色施工”。继续进行风沙源治理。努力突破大气污染防治瓶颈,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探索碳捕捉等先进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环境。

水系环境

山区水源地,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平原水源地,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

加强五大水系的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推进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整治。坚持由无害化向资源化转变的治水理念,控制和减少排污量。在完善河道防汛体系的基础上,建设宜人滨水绿廊,挖掘古都历史水文化,重现卢沟晓月等历史文化水景观。

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对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和生活垃圾进行综合治理。推进再生水在市政、环卫、园林绿化等领域的应用;利用再生水补充河湖环境用水,实现有水则清、无水则绿。

3、营造高效、完备的设施环境

以改善生活居住环境为核心,加快建设和完善环境设施,提高设施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营造布局合理、智能高效、完备的设施环境,打造舒适、方便的生活空间。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增能力、调结构、促减量”。超前研究,严格落实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推进一批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

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市生活垃圾零增长,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3万吨/日;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55%;垃圾焚烧、生化处理和填埋比例达到

4:3:3;基本完成全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工作;建筑垃圾处理能力达到1000万吨/年,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率达到60%。

公共厕所

继续推进公共厕所建设、改造和维护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做到布局合理、文明卫生。加强引导标志建设。到2015年,公厕密度达标率城区95%、郊区90%。

地下管线

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建设城市地下管线及井盖物联网和管线更新数据库,建立市政管线综合协调管理系统,发挥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保障功能。

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

优化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系统。每年完成100条大街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编制,建设、改造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做到设置合理、规范,与首都城市风貌相协调。

排水设施

加强污水/再生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新建污水处理厂按再生水厂标准一步建成,到2015年,中心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8%,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5%。完善管理措施,提高工艺水平,避免对外部环境造成污染。

改造城区雨水旧沟和雨污合流管道,完成地下雨水管网消隐改造。因地制宜建设集水池和透水路面,提高雨水利用率。

公共交通

改善乘车环境。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等多种方式换乘设施同步规划、建设、运行,建设5处综合交通枢纽、5处公交中心站、25个公交首末站和80座五级郊区客运站,方便乘客。整治五环路内公交站台,实现站牌设置合理、标识清晰准确、设施功能完备、站台环境整洁,为市民出行提供良好的乘车环境。

改善步行、自行车设施条件。重点排查并完善中心城及功能区的行人步道和自行车道系统,建设完善一批立体人行过街设施;在重点大街、重点地区建设一批步行、自行车示范区;在主要公交车站、轨道站点及客流集中地区设置自行车停车设施。

增加停车设施数量。严格规范标准,建立停车场建设管理新机制,规范配建停车设施,将公共停车场纳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范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经营性停车场建设。同步建设新建线路驻车换乘(P+R)停车设施,增设既有线路P+R停车位,使P+R停车位达3万个以上。

无障碍设施

完善无障碍设施体系。继续推进无障碍交通设施建设和管理,基本建成中心城无障碍交通出行网络;加强公共建筑、休闲娱乐等设施无障碍化,为所有人提供行动、休闲方便。

应急避难设施

完善应急避难设施建设指标,继续建设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及配套设施,加大区县和新城应急避难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应急避难设施总体布局。

4、营造和谐、有序的秩序环境

统筹考虑城乡居民对公共环境和公共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以完善城市环境秩序管理体系为核心,持续开展市容秩序、市场秩序、旅游秩序、交通秩序、治安

秩序五大环境秩序的整治工作,形成政府主导推进、部门协调联动、社区密切配合、社会广泛参与、公众自觉维护的和谐环境氛围。

加强对环境秩序问题严重区域的管控

继续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等环境秩序问题严重区域的综合整治。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强化基层社区对来京人员和出租房屋服务站的服务管理功能,对社会治安扰序、制假窝点、违法建设等,实行坚决治理,逐步解决环境秩序热点难点问题。

全社会参与源头治理

市、区、街(乡、镇)三级要齐抓共管,从源头治理环境秩序问题,确保环境秩序综合整治取得实效。发挥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力量,实施入户宣传、分片治理,动员居民参与环境秩序整治工作,形成环境治理的合力。

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

建立和完善环境秩序运行指挥工作机制,完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巡查和监督机制、预警和处置机制、协调和联动机制,使城市环境秩序突出问题得到高效、顺畅解决。

充分发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效能,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执法手段,继续推行联合执法、捆绑执法等执法方式,加强综合执法与专业执法的协调,加强部门联动和执法监督力度,对影响环境秩序的突出问题,如非法小广告、非法营运、无序停车、无照经营、非法露天餐饮、非法一日游、流浪乞讨等持续开展专项治理,逐步解决影响城市环境的痼疾顽症;继续对全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开展人盯车巡执法,实行长效管控。

重大活动环境保障

有效调配执法力量,根据公众诉求以及城市管理阶段性特征,做好重大节日、重要时期、重大活动期间环境秩序综合保障。

(二)提高四大区域环境建设水平

1、市民生活区域

加强政府引导,发动市民共同参与,共建美好家园。重点整治老旧小区、老旧平房区、胡同街巷,全面提高城市居住区环境质量,切实改善市民生活环境。

老旧小区

加大力度对全市老旧小区进行整治改造。

加固粉饰建筑楼体;拆除违法建设;绿化补建;清除乱堆物料;清理清运生活垃圾和建筑渣土;改造老旧管线、照明等市政设施;修补破损道路;规范停车泊位。

老旧平房区

全力推进全市范围内老旧平房区的整治修缮。

加快实施危旧房改造计划,拆除私搭乱建、违章建筑;清理清运生活垃圾和建筑渣土;完善照明设施;修补甬道;加快雨水污水管道修补和铺设;提高公共厕所维护和保洁水平;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胡同街巷

保持原有格局和传统风貌,深化开展胡同街巷的环境综合整治。

完善照明设施,拆除废弃线杆;拆除私搭乱建、违章建筑;修整、粉饰沿街墙面,规范路牌门牌;清理清运生活垃圾和建筑渣土;提高公共厕所维护和保洁水平;加强行车停车管理,杜绝违章停车;清除乱设摊点,规范街巷秩序。

城市居住区

着力提高全市范围内城市居住区的生活环境质量。

做好居住区内卫生保洁;积极推行垃圾分类试点,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站点;加强绿化美化;完善车位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治私设地锁;拆除私

搭乱建,违章建筑,扩大公共空间;规范窗外护栏、室外空调机设置;排查清理楼道乱堆乱放;清除地面、楼道、电梯非法小广告。

2、进京第一印象区域

推进484平方公里航空走廊、9条进京铁路、11条国道、11条高速路、城市快速路、地铁(轨道交通)周边环境建设。透过航空走廊俯瞰首都,经过四通八达的路网走进首都,营造整洁有序、美好深刻的首都印象。

航空走廊

加强首都机场占地区域及顺义区、朝阳区、通州区部分地区的航空走廊建设。对机场用地周边及飞机起降高度200米以下可视范围内的平方公里核心区域、高度在200—1000米可视范围内的平方公里基本区域进行环境综合整治。

修补残墙断壁,粉饰建筑物外立面,实施屋顶绿化美化工程;拆除私搭乱建;绿化美化区域内空地荒地边角地;清理露天市场,消除露天废品回收市场,清理清运生活垃圾和建筑渣土;完善立交桥、高速路、标志建筑的景观照明。

提高区域绿化覆盖率,统一协调区域色彩外观,打造标志景观和夜景照明。以绿为底,形成道路、河流、景观、村镇错落有致的航空走廊。

铁路

对北京市域范围内的京广、京山、京包、京原、京九、京承、京秦、京通、丰沙等9条铁路干线两侧100米范围内以及京沪、京哈等新建铁路两侧进行环境整治。

清除白色污染、废弃杂物,清理清运生活垃圾和建筑渣土;修缮铁路防护网;开展铁路沿线两侧绿化美化;修整周边破损建筑,粉饰建筑物外立面;拆除私搭乱建、违章建筑。

建设具代表性的绿色景观带和景观节点,保持沿线整洁美观,实现铁路沿线环境的协调性、连续性。

国道、高速路、城市快速路

推进首都境内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等11条国道,京承、京沪、京哈、京平、京开、京藏、京津、京港澳、通燕、机场高速、机场第二高速等11条高速路及京通快速路沿线的环境整治。

及时清除沿途生活垃圾和建筑渣土,保持路面清洁;保持交通护栏、护网完好;规范交通标识;拆除违法户外广告;加强道路两侧绿化美化;规范商业设施,杜绝侵街占道;清除乱堆乱放和私搭乱建;修整破损建筑,粉刷沿线建筑物外立面。

切实改善沿线环境面貌,美化沿线城镇景观,打造特色鲜明的移动风景路线。

地铁(轨道交通)

同步开展6号线一期、8号线二期、9号线、10号线二期等新建轨道交通线各站点、出入口周边、沿线两侧的环境整治。对已建轨道交通沿线环境建设纳入长效管理。

着重清理清运沿途生活垃圾和建筑渣土;规范户外广告、牌匾标识;开展沿线绿化美化;清除乱堆乱放和私搭乱建;清洗粉饰沿线建筑物外立面;完善站点、出入口配套设施及周边环境。

实现沿线整洁、周边有序、设施配套,轨道交通沿线呈现焕然一新的面貌。

3、重点区域

加强全市重点大街、6处世界文化遗产、4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6大高端产业功能区、4个高端产业新区、13处交通枢纽、339个市(区)公园、27处风景名胜区、两个高教园区、学校以及医院等重点地区、新城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解决环境突出问题,恢复古都风貌,展现古今相融的城市形象。

重点大街

加强规划引导,按照延续历史文脉、发挥特色的原则,巩固提升全市重点大街的环境整治工作,重点建设前三门大街、朝阜大街等一批历史文化走廊。

开展架空线入地;清洗粉饰建筑物外立面;加强道路照明和景观照明设施设置和管理;规范户外广告、牌匾标识;合理设置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规范街面秩序。全面实施由“空中到地面”的立体性、全方位的环境综合整治。

实现道路干净整洁,交通顺畅,户外广告、牌匾标识、景观照明和谐美观。

重点地区

对长城、天坛、颐和园等6处世界文化遗产;东华门大街、什刹海地区、法源寺等4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商务中心区(CBD)、临空经济区等6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丽泽金融商务区、通州高端商务服务区等4个高端产业新区;北京西站、北京南站、东直门等13处交通枢纽;香山、动物园、地坛等339个市(区)公园;石花洞、云蒙山、凤凰岭等27处风景名胜区;昌平和良乡高教园区、学校以及医院等区域环境进行整治。

加快实施架空线入地工作;加强道路照明和景观照明设施设置和管理;规范户外广告和牌匾标识设置;拆除私搭乱建、违章建筑;清洗粉饰建筑物外立面;规范施工围挡、渣土遗撒;加强保洁,完善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绿化美化公共空间,规范停车秩序和经营行为。

每年完成一批环境整治工作,实现空中、立面以及地面环境整洁、有序,提升重点地区环境品质。

新城、小城镇

按照面向未来的战略定位,系统分类推进,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配套,同步开展新城、小城镇环境建设,使其宜居宜业。

注重特色培育,完善景观设计;推进绿化隔离带、生态走廊建设,完善生态系统;重点实施轨道交通、污水处理设施、应急避难设施等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4、薄弱区域

深化开展全市城乡结合部、郊区农村等环境薄弱地区的环境整治,基本消灭“城中村”等影响公众生活的脏乱差现象,整体打造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宜居环境。

“城中村”

对“城中村、边角地”整治项目进行验收。多方面筹措资金,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城六区重要交通干道两侧遗留项目开展整治,早日实现城市规划。

城乡结合部

对城乡结合部进行环境整治,改变城乡结合部“非城非乡”的状况,到2015年,基本完成现有城乡结合部村庄改造。

以“十不”为标准(污水不上街、垃圾不积存、道路不失养、黄土不露天、公厕不异味、卫生不脏乱、建筑不违章、摊点不占道、设施不薄弱、秩序不混乱),控制污水溢流;清理清运垃圾渣土;绿化美化空地荒地;做好日常保洁;拆除私搭乱建、违章建筑,改善居住环境;加快道路、排水、环卫和照明等设施建设;清理整顿低端产业,整治违法经营,取缔制假贩假窝点、非法废品集散地、二手商品销赃市场;推进社区管理,加强流动人员和车辆出入管理;严格执法,排查治安乱点,打击犯罪团伙,防范群体性事件,维护治安秩序。

郊区农村

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处理污水;基本实现山区公路旅游环线全线贯通,加强道路养护,完善照明设施;加强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完

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格局,实现垃圾基本无害化处理。

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修补残墙断壁;拆除私搭乱建;消除卫生死角,清理乱堆乱放;清理清运垃圾渣土;提高清扫作业标准,完善环境卫生保洁制度,环境专业作业覆盖率达30%;加强公厕管理,公厕运行达标率达90%;绿化美化村庄街道、家庭庭院;建设环村林,建设村中心绿地或小公园,设置满足村民交流、文化体育活动、游憩等公共活动需要的集中绿地。

进一步深化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在全市范围内继续开展生态区(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三级联创活动,每年至少创建3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50个市级生态村,同时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区县、镇、村参加国家级生态示范创建活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各区县、各部门要始终把环境建设作为改善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要把搞好环境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发展建设规划,严格落实责任,列入年度考核内容,统筹安排、同步推进。

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工作力度,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以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为决策主体、各相关职能部门为管理主体、区县政府为责任主体、街乡为实施主体、社区为参与主体的综合管理模式。

(二)完善工作机制

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发达城市环境建设先进经验,创新管理模式,把集中整治、专项整治与日常管理、综合管理相结合,把环境建设由过去的突击型、运动型向日常管理型转变,切实防止环境问题反弹。

明确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将部分年度环境建设重点工作纳入市政府折子工程,加强监督,重点推进。

运用科技手段,实施精细管理。健全“全覆盖、无缝隙”的城乡环境建设网格化管理机制,提升市区两级系统的业务支撑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应用水平,满足首都城乡环境建设需求。

(三)完善综合考评体系

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出发,构建、完善将四个环境进行融合与集成的首都城市环境容量指标体系。完善奖罚机制,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分区分类、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综合检查、年度考评”和考评联席会制度,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定期发布首都城乡环境建设白皮书。促进城乡环境建设投入和管理绩效持续改善,促使城乡环境建设在精细化、社会化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并实现创新和突破。

(四)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明确城乡环境建设和管理责任主体,按照事权、财权相匹配原则,明确权属单位出资责任。对无权属单位的项目,根据属地管理原则明确属地区县政府出资责任,督促区县政府统筹、足额安排预算组织实施项目。

合理统筹环境建设资金。对环境建设重点项目,制定市级专项补助政策。

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性资金“以奖代补”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利用多元化融资渠道促进环境建设工作实施。

(五)推动和谐共建

充分发挥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作用,统筹协调,加强配合,形成环境建设合力。增强党政机关、社会单位对公共环境的责任意识,形成首都环境共建、共享的和谐氛围。

广泛开展京津冀、环渤海区域合作,研究解决区域重点问题,建立跨区域环境建设重大项目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区域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六)加强宣传教育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手段加大舆论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市民了解、理解、支持、参与环境建设。加强与公众的多种形式交流,搭建公众参与环境建设平台。

推广环境教育,增强公众的环境认知,培养文明风尚,倡导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加强文明城市建设,广泛开展各类创建活动,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责任意识,更加广泛地扩大社会参与。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走势分析 课程100分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走势分析课程100分 一、单选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从21世纪开始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力是什么? A.低碳经济 B.IT产业 C.金融业 D.高科技产业 2. 世界经济格局面临着什么样的转型? A.由两极向多极化转型 B.由多极向两极化转型 C.由多极向单极化转型 D.由单极向多极化转型 3. 十二五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几个奠基期? A.第一个 B.第二个 C.第三个 D.第四个 4. 我们要以什么为目标,协调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A.产业的生态化 B.产业的人本化 C.产业的文明化 D.产业的智能化 5. 哪次会议明确提出中国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6. 世界经济形态面临着什么样的转型? A.从传统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 B.从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 C.从知识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 D.从生态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 7. 最近中央召开了什么会议,对"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规划建议? A.三中全会 B.四中全会 C.五中全会 D.六中全会 8. 转型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A.五种 B.四种 C.三种 D.两种 9. 推进外源增长模式向内生增长模式转型有几个战略着力点? A.二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10. 以现代高速铁路为支撑,在多少半径内,使分散的大中城市形成一个资源共享的网络城市群? A.在500至200公里半径内 B.在200至100公里半径内 C.在100至50公里半径内 D.在50至20公里半径内 二、多选 ( 共 5 小题,总分: 20 分) 1. 浙江省围绕生态文明的建设提出了哪些内容? A.生态文化的建设 B.建立生态经济模式 C.环境保护的模式的问题 D.围绕生态文明的机制体制的建设 2. 在"十二五"期间协调好速度与结构的关系,要处理好哪些问题? A.要防止已经形成巨大惯性力的重化工投资再度扩张 B.要走出投资一定会带动就业的误区 C.要提高对经济增长质量目标强化与调控 D.要提高"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3. 十二五期间我们面临着哪些战略任务? A.目标导向 B.产业升级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 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档案局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八月 目录 前言 “十一五”回顾 一、档案资源不断丰富 二、档案利用服务成效明显 三、档案安全保管不断加强 四、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扎实推进 五、档案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新形势新要求 指导思想 主要目标 主要任务 一、档案资源建设 (一)加强档案馆资源建设 (二)加强档案室资源建设 二、档案利用服务 (一)做好查阅接待工作 (二)打造档案文化精品

(三)积极开展惠民活动 三、档案安全建设 (一)构筑思想防线 (二)构筑制度防线 (三)构筑技术防线 (四)构筑设施防线 (五)构筑网络防线 (六)构筑应急防线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建设数字档案馆系统(二)加快档案数字化步伐(三)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接收工作(四)推进资源共享和网络化服务五、档案馆馆舍建设 (一)加快市档案馆新馆建设(二)推进区县档案馆馆舍建设六、档案依法行政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标准

(二)加大业务监督指导工作力度 (三)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贯彻 二、深化科学研究 三、提升队伍素质 四、强化监督检查 前言 档案工作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工作,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指导“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进一步发挥档案工作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依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项规划之一,是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体系的组成部分。规划主要总结“十

高新区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总结

高新区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总结 高新区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X高新区按照“在扩总量中调结构、在调结构中促发展”的思路,围绕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制造和新能源四大优势产业,坚持“有扶有拉、有保有压、有进有退”原则,实施“引进新建一批、提升改造一批、关停淘汰一批”的结构调整战略,实施重点工业项目XX个,新增产值XX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X%新材料、煤矿机械制造、特种汽车制造和新能源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总量的比重达到XX%以上。截至XXXX年底实现工业总产值XXX亿元,“十二五”末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XXX亿元,比XXXX年增长XX% 从工业总量看:XXXX —XXXX年, X高新区实现产值分别达到XXX XXX XXX和XXX亿元,年均增长达X%规模工业产值占X区的比重从XXXX年的XX.X%提高到XXXX年的XX.X% XXXX年实现工业总产值XXX亿元,实现增加值XX亿元,工业增加值占X区的比重为XX%成为X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工业产业结构看:已经形成了以新材料、煤矿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和新能源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其中:新材料、新能源和煤机制造业实现产值XXX 亿元,占工

业经济总量的XX%从企业规模看:XXXX年底入园企业总户数XXX 户,比XXXX年增加XX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XX户,占总量的XX%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总量的XX% 二、取得的成效及主要做法 X、成功获批国家级高新区:X高新区是X区工业的集聚地,也是X市工业转型发展的引领区和示范区,始建于XXXX 年,前身为X经济开发区,XXXX年经自治区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XXXX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先后被批准为“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园区”、“国家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第一批低碳工业试点园区”。高新区是X自治区政府确定的新 材料、矿山及化工机械制造、汽车制造、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X、产业承载力不断增强:按照建设产城一体化国家级高新区的要求,高新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编制完成了高新区总体规划、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规划环评报告,总规划面积为XX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X.X平方公里,现已形成新材料产业区、矿山机械制造产业区、汽车制造产业区、新能源产业区、现代服务区五个功能区,入驻企业XXX家,其中:机械制造 及配套企业XX家,新材料及配套企业XX家。XXXX年,实现 工贸总收入XXX亿元。

“十二五”时期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研究进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研究进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进入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历史时期,也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同步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面临着人均耕地少、农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发展水平低、农业增产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压力增强、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突出等挑战。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满足新阶段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高技术的重大需求,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在“十五”现代农业技术主题和相关专项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在863计划中增设了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以下简称“863农业领域”)。“十二五”以来,863农业领域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坚持“突破前沿技术、创制重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引领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设立了植物分子设计与品种创制技术、动物分子与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农业生物制剂创制技术、农业生物环境控制与修复技术、农林生物质高效转化技术、数字农业技术与装备、食品制造与安全技术7

个主题,覆盖了《纲要》规定的全部农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和9个优先主题。项目实施以来,共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150项、国外发明专利58项;制订国家标准30项,地方、行业标准165项;获得国审新品种32个,新产品、新装置481项,软件登记著作权206项;发表EI、SCI、ISPT收录论文7772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54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24项(国家发明奖8项、科技进步奖16项);实现成果转让158项,成果产值15.44亿元。相比“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对农业高技术研发领域的支持比重有了较大提高,但增幅仅为10.7%,远低于20%的预期;平均每个课题国拨经费的支持强度由“十一五”的197.3万元增加到了1034.7万元,增幅高达424.4%,表明课题集中度有了大幅度提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承担国拨经费的比例分别为48.5%、39.3%和12.2%,与“十一五”的51.2%、41.4%和7.4%相比,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分别给企业让出了2.7%和2.1%的份额,由此可见“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在农业前沿技术研发活动中日渐显现;团队人员以中青年 科学家为主的中级职称人员比重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人员学历构成有了较大提升和优化。1、“十二五”期间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研究进展在各级责任主体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近5年的组织实施,863农业领域在技术创新、新品种培育、新产品/装备创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企业培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序言 规划意义:老龄事业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事业,是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编制实施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积极、主动、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需求,对推动首都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规划性质:本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建设,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健全老龄工作体系为目标,提出“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内容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全市做好老龄工作的重要依据。 编制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首都老龄工作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规划期限:2011年—2015年。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本市围绕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在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完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敬老优待服务,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等方面稳步推进,《北京市“十一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得到积极落实。 (一)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全体人口。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建立了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制度上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的目标。建立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科学调整机制,196.6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逐年上调。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17.2万名参保人员享受到保险待遇。建立了福利养老金制度,61.3万名无社会保障城乡老年居民享受福利养老金待遇。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城乡老年社会救助体系,4万名老年人应保尽保。建立了新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实现了五保人员供养模式从村民互助向公共财政供养的转变。建立了高龄津贴制度,2.2万名9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享受高龄津贴。完善了征地超转人员生活保障制度。实行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老年父母奖励扶助制度。

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时期

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发展规划 (2011年—2015年) 北京市房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发展规划 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房山区在国家和北京市扩大内需政策作用下,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全区“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2.2亿元,年均增长9.9%,完成规划目标的78%;区域税收达到181.8亿元,年均增长27%,完成规划目标的20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8.6亿元,年均增长65.9%,是规划目标的5.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53亿元,年均250.6亿元,是规划目标的2.78倍;全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94.5万人,比“十五”末增加7.5万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8平方米。 一、十一五期间房山区住房保障发展成就与现状 “十一五”期间,房山区在北京市政府和房山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把做好住房保障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把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目前多个住房保障项目已开工,部分项目已竣工入住,住房保障审核窗口、街道(乡镇)住房保障审核窗口已经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规模在北京市十六区县中处于领先水平,相当数量的中低收入家庭通过保障性住房改善了住房条件。 (一)房山区住房保障建设状况 1. “十一五”期间房山区住房保障稳步发展 房山区委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就组织建设了大规模的经济适用住房小区,解决了相当数量的中 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题。近几年来,在中央和北京市各级政府的总体 1

十二五时期全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二五”时期全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生产总值(GDP ):由“十一五”末(2010年)的12359.3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末(2015年)的22005.6亿元,总量增加近1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由3%提高到3.3%。五年平均增长10.8%,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过2万元、2013年过3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35997元(折合5779美元),相当于全国比例由2010年的68.3%提高到2015年的72.9%。 图1 生产总值及人均水平 2.粮食:实现“十二连丰”,2015年产量达3538.1万吨,比2010年增长14.9%,五年平均增长2.8%。总量占全国份额由2010年的5.6%提高到5.7%。棉花、油料、肉类、水产品等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产量均稳居全国前列。 4000 800012000160002000024000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2000 1000018000 2600034000 42000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3.工业发展: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7969户,实现工业增加值9817.1亿元,比2010年增长93.2%,年均增长14.1%。五年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56%。冰箱、空调、彩电、洗衣机、水泥、汽车等优势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列。

4.经济结构: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14∶52.1∶33.9调整为2015年的11.2∶51.5∶37.3,其中三产比重上升3.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由29.8%提高到35.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9%提高到36.9%,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8.5%下降到26.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由2011 年的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 “十二五”期间一切金融工作应聚焦在四大目标上国内金融业的市场化、有序的金融对外开放、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有效的调控监管体系。 中国金融环境分析 从今后10~15年的长趋势看,中国经济要保持稳定增长,面临的环境挑战主要有五个方面: 我国人口结构优势在2015年左右开始迅速消退,将构成未来经济增长的约束与潜在负担;环境与各种资源的约束,将增加未来世界和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的压力;困扰中国经济长期未解决的结构失衡(包括当前突出的储蓄消费结构失衡问题等),将在相当程度上伴随并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顽疾,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中心任务;可以预计,今后的10~20年内,以美元为主、“一极多元”、动荡不确定的国际货币、汇率体系,将是长期直接制约中国经济崛起的外部因素。加上我国金融发展长期不足,明显滞后于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构成了较大的约束。 为了应对这五方面的挑战,需要从现在开始,进一步融入金融全球化,充分发挥金融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率。 从中期即“十二五”时期看,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又将突现过去中国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所不曾有的两大重要特征: 一是美国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货币体系正处于大变革时期,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更为突出。以20国集团取代7国集团这一世界经济合作机制平台的更替为标志,世界经济金融秩序和进入变革、重整的探索期。探索初期,各国之间利益、实力的角逐与博弈,决定了世界主要货币之间汇率更趋不稳定,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倾向明显抬头,加上危机刚刚过后各国经济调整的艰难性、中期性这一内在态势,决定了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的增长相对于2003~2007年的高增长,将出现一个相对缓慢的增长期。经济的缓慢增长和调整时期国家间利益的冲突,必然会进一步增加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必然会对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金融政策的选择,形成过去任何一个“五年规划”时期所从未出现过的新情况、新挑战。这表明,我国金融业在进一步参与金融全球化中,需要保持外界有一定风险隔离的情况下,加大自我发展,注重把握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 二是中国自身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既面临着经济要继续保持稳定高增长的内在的强烈要求,同时又面临国际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以及为应对这场危机采取了部分政策措施而产生的新的结构调整压力。即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

“十二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十二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 发布时间:2011-03-10 内容摘要:过去几年尽管国有企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无论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利润增长速度和资产增值速度都远不如私营企业。如果“十二五”期间不主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有可能陷入新一轮困境。“十二五”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国有大型集团性企业的母公司,方向是以股权结构多元化为基础的公司治理机制商业化。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公司治理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有部门发展速度很快,国有经济状况与“九五”期间和“十五”前期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认为国有企业不再需要大力度的改革了。过去几年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停滞不前,与这种思维有一定关系。我们的研究发现,国有经济状况其实并不像想像的那么好,“十二五”期间,仍需大力推进以大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和公司治理商业化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否则国有经济若干年后有可能陷入新一轮困境。 一、国有企业的市场表现远不如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中国奉行的是实用主义的改革逻辑,也就是说,改革必须要促进发展,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按照这种逻辑,现在国有企业发展得很好,还“折腾”改革干什么?因此,正确评估国有经济的状况,是推动实用主义改革的基础性工作。 只要对数据进行结构化的分析,就可以发现所谓“国有企业状况很好”其实是一种误判。2003年以来,全国国有资产增值速度达到很高水平,国有部门营业收入和利税大幅度增长,确是实情。这个成绩的取得,与2002年底开始启动的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当然有一定的关系,也得益于上世纪末的国有企业改革三年攻坚,但是必须要看到,过去几年里,非国有部门的表现比国有部门要更好。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行计算可以发现,2003年到2008年,在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2倍、2.5倍和2.4倍;而外资企业增长2.9倍、3.4倍和3倍;私营企业增长高达5.2倍、6.7倍和9.7倍(见表1)。显然,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国有企业,其中私营企业发展得最快。最被津津乐道的国有资产增值速度,也远远输于私营企业的资产增值速度。在过去几年资产价格快速膨胀的时期里,谁能够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以较多地利用财务杠杆,谁就最有机会实现较快的资产增值。国有企业获得的贷款远远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 北京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目录 前言 一、“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发展回顾 (一)口岸体系不断优化 (二)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三)运营情况持续向好 (四)口岸作用发挥明显 (五)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面临的发展形势 (一)建设世界城市对北京口岸发展提出新标准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北京口岸发展提出新要求 (三)区域合作赋予公路口岸新内涵 三、“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原则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三)规划布局 四、“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一)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打造国际航空枢纽

(二)合理利用铁路资源,拓宽铁路进出通道 (三)加强“出海通道”建设,调整内陆港功能 (四)加强服务创新管理,提高口岸整体工作效率 (五)推进口岸法制建设,提升口岸综合服务水平五、“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口岸组织领导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三)提高口岸宣传水平 (四)建设培养口岸人才

前言 北京口岸是首都对外开放的门户,是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为了更好地指导“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进一步加强口岸建设与管理,提升口岸综合服务水平,改善首都发展环境,增加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和口岸相关行业法规要求,结合首都特点,北京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开展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总结了“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主要成果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围绕北京城市发展战略要求,提出了口岸发展的指导原则和总体目标,明确了主要工作任务,并拟定了相关保障措施。 规划实施期限:2011年至2015年

十二五期间我国财政收入的规模及结构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国财政收入的规模及结构分析 金融G班 2016191G13 付丹丹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稳步攀升,2011-2014 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 ,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分年度看, 2011 年比上年增长 9.5% ,2012 、 2013 年均增长 7.7% , 2014 年增长 7.3% , 2015 年上半年增长7.0% 。“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经济年均增长近 8% ,不仅高于同期世界 2.5% 左右的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11 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突破 10 万亿元大关,2014 年超过 14 万亿元,比 2010 年增长 68.9% ,年均增长 14.0% 。随着国家财政实力增强,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不断加大。 2014 年,我国公共财政支出超过 15 万亿元,比 2010 年增长 68.7% 。重点领域民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2011-2014 年,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年均分别增长 21.1% 、 20.4% 、 17.2%。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经济总量增大,相应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也有所增加,但起伏不大,基本保持稳定。但财政收入增速仍高于GDP增速。 其中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有1)经济发展水平2)生产技术水平。十二五期间,我生产技术的进步直接加快了生产速度,提高产品质量,引起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增长,从而导致财政收入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的降低,经济效益的提高,剩余产品的价格比例扩大,从而增加财政收入。3)收入分配政策。一国政府在收入分配中越是追求公平,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力度就越大,政府要求掌握的财力就越多,财政收入的规模就越大。4)价格因素5)税收管理水平和税收政策因素。 2014年税收收入实现11.9万亿元,同比增长7.8%,完成了年初预算的99.2%。中央级税收收入和地方本级税收收入,均距离年初目标有小小差距。2014年全国非税收入实现2.12万亿,占全部公共财政收入比重为15.1%,相较上年决算收入增长13.5%,高过税收收入增长。这2.12万亿的非税收入中,主要来自于地方本级收入。地方非税收入实现1.67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占地方本级公共财政收入比重为22.1%。从2014年数据来看,种类繁多的地方非税收入中,占比最大的为行政事业性收费,其次是包含海域使用金、场地和矿区使用费收入等的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再次为包括排污费、水资源费收入等专项收入。金融企业上缴利润大增,2014年中央非税收入增速较高,实现收入4457亿元,同比增长了25.3%。据21世纪宏观经济院获取的预算报告显示,201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实现收入2030亿元,相较去年决算数增长了90%,为预算的158.6%,比预算超收约750亿元,这主要是金融机构上缴利润增加较多。

最新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2008-5-27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北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北京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有力举措,是推进北京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为促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科教文化资源丰富,各类创意人才荟萃。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率先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十五”以来形成了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会展、古玩艺术品交易等优势行业,并呈现出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明显趋势。特别是2003年以来,随着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文艺演出、影视节目制作、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广告会展、古玩及艺术品交易等传统行业优势进一步凸显;文化旅游、文化体育休闲、动漫网游、设计创意等新兴行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在形成,吸引相关文化机构和企业集群式发展。到200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总资产达到5140.3亿元,实现增加值700.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0.2%,营业总收入2793.6亿元,实现利润110亿元,

上缴税金123.6亿元;按现价计算,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2004年增长14%,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初步确立。 当前,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首都城市功能的定位,首都城市所承担的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国内外市场对中国优秀文化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使北京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强大动力。从国际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发展创意经济有利于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从国内看,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加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北京市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新北京,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都为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宝贵机遇。 同时也要看到,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各个文化行业中心市场功能建设尚不平衡,文化创意人才价值尚未充分发挥,文化生产力素质有待增强,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尚不够完善,由此造成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能力不强,文化创意产业的知名企业、驰名品牌还不多,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还不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有待完善。正视不足和差距,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需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立足环渤海,面向国内外,把握战略重点,抓住关键环节,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培育市场主体,健全要素市场,大力发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 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现状分析与前景预测

“十二五”期间,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个人投资在内,城市污水处理总投资达到4500亿元。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未来五年,我国城镇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治理投资将大幅增加。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污水治理累计投入将达到1.06万亿元。 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谈到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时,明确提出要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回用率。根据记者了解的情况,污水处理支持政策将陆续出台。这意味着,已经走过“十一五”黄金周期的污水处理行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有戏”。 产能需求巨大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严格控制影响地下水的城镇污染。削减城镇生活污染负荷,推进管网系统改造,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回用率,加强垃圾填埋场建设和治理。 地下水是我国生活、工业、农业用水的重要水源,但由于地表水的污染加剧,地下水的水质也在日益恶化。环保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90%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有机和无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并且这种形势还在恶化,国土资源部近几年的调查显示,有40%的城市地下水水质在不断恶化。 地下水污染的加剧,与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不高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底我国的污水处理率仅为73%,今年的目标是达到80%,即使今年达到目标,仍然与发达国家90%的污水处理率存在较大差距。据业内人士估算,“十二五”期间,污水处理产能需要增长67%才能满足污水处理需要。 专项规划年内报批 出于地下水污染防治等方面需要,污水处理将继续得到政策的支持。据记者了解,《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和《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两项规划已经纳入《“十二五”期间报国务院审批的专项规划整体预案》,将于年内正式报批。 据上述两项规划测算,“十二五”期间,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个人投资在内,城市污水处理总投资达到4500亿元。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未来五年,我国城镇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治理投资将大幅增加。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污水治理累计投入将达到1.06万亿元。 除此之外,据记者了解,为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未来五年,我国还将适度提高城镇污水处理收费和排污收费标准,并推进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1、“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十三亿多人口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七千八百美元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农业连续增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五,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十三五”时期,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3、完善能源安全储备制度。加强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涝等设施建设。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加快开放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 4、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 5、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 6、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7、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8、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9、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推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 10、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11、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 12、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 13、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完成国防和军队改革目标任务,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14、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15、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16、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

十二五期间年度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与县人事劳动保障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就业局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战胜了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了各项目标和任务。 一、今年所取得的成就 今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3798人,城镇净增就业13257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291人,人员再就业770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均为100%;城镇职业培训12298人,其中创业培训950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6389人,其中市内转移1308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929人,其中工业园区定向培训7208人;累计新增担保基金470万元,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795万元,其中扶持个人创业贷款4975万元,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贷款2820万元,直接扶持就业1942人,带动就业4059人;失业保险参保1.25万人,累计征缴失业保险基金816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值为3.25%,均低于目标的4.5%,就业总体形势稳定。 二、今年的工作回顾 1、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1月份,城镇新增就业3094人,完成任务的137.51%,城镇净增就业2823人,完成任务的156.83%;下岗失业人员再就

业1070人,完成任务的120.22%,人员再就业308人,完成任务的128.33%,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为100%,城镇就业率为94.5%,完成任务的100%;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981人,完成任务的131.07%,其中市内转移3694人,完成任务的236.79%;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869人,完成任务的132.16%,其中园区定向培训3284人,完成任务的117.28%;举办创业培训班14期,培训学员398人,完成任务的113.71%;失业保险参保1.3万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232万元,完成任务的94.69%;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988万元,完成任务的221.55%,到期贷款回收率达99.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就业总体形势稳定。 2、加大小额贷款对创业的扶持力度。 扩大了小额贷款覆盖面和发放额度,将小额贷款对象扩大到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进城创业农村劳动者、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个人创业贷款每笔最高限额由原来的3万元扩大到5万元;农村创业妇女,通过县妇联推荐,不担保仅贴息,可以申请每笔最高额为8万元的创业扶持贷款;对当年新招用失业人员、进城创业农民工和返乡农民达到企业现有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给予200万元以内的融资贷款扶持。11月,新增财政担保基金70万元到位,累计发放小额贷款618笔,发放金额3988万元,其中发放个人创业贷款613笔、金额2888万元,发放小企业贷款5笔、金额1100万元;直接扶持创业920人,带动就业1830人,

(发展战略)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综合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 发展建设规划 二〇一一年八月

目录 前言...................................................................................... - 1 -第一章发展回顾与未来形势 (1) 一、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效 (1) 二、未来五年的发展形势 (5)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建设目标 (11) 三、具体指标 (14) 第三章着力打造绿色生产体系构筑绿色经济新格局.. 16 一、优化城市功能布局,降低城市系统消耗 (16) 二、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形成内涵增长模式 (18) 三、深入调整能源结构,促进清洁低碳转型 (20)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产出效率 (22) 第四章努力构建绿色消费体系引领生态文明新风尚.. 25 一、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居所 (25) 二、优化城市交通网络,扩大绿色出行 (27) 三、强化食品安全供给,保障健康饮食 (29) 四、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培育节约行为 (31) 五、打造绿色发展试点,加强示范引导 (33)

第五章深化建设绿色环境体系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 35 一、持续加强大气治理,营造洁净蓝天环境 (35) 二、提高精细管理水平,美化城乡市容环境 (37) 三、推进废物综合处置,合理利用城市矿产 (39) 四、提升环境绿化水平,建设人文和谐园林 (43) 第六章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夯实绿色发展的基石 (46) 一、量水发展,高标准建设节水型社会 (46) 二、优化配置,推进多路水源互联互调 (49) 三、统筹兼顾,夯实水务设施支撑能力 (51) 四、综合治理,构筑秀美河湖水系景观 (53) 第七章健全创新绿色发展机制增强持续发展动力 (55) 一、强化法规标准引导 (55) 二、完善监督评价考核 (57) 三、深化财税价格调控 (58) 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60) 五、加强区域协调协作 (61) 六、广泛动员社会参与 (62) 第八章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65) 一、加强工作组织领导 (65) 二、落实目标责任分解 (65)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 展建设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科技综合规定与体改 【发文字号】京政发[2011]46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1.09.01 【实施日期】2011.09.01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XP10 【失效依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市政府文件的决定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的通知 (京政发〔2011〕4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现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 北京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九月一日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 二〇一一年九月 目录 一、回顾与评价 二、机遇与挑战 (一)世界正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创新突破 (二)我国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 (三)北京进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关键时期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实施全面对接工程,大幅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一)以全面对接为重点,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二)以国家计划为依托,增强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储备 (三)以优化机制为根本,全面吸收利用中央科技资源 五、推进科技振兴产业工程,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 新能源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材料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航空航天产业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科技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 文化创意产业 (三)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促进现代农业高端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搭建 农业高端产业培育 先导技术研发示范 农业产业链构建升级 六、强化科技支撑民生工程,推动科技成果惠及人民(一)支撑首都文化教育事业创新发展 提升文化事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 科教融合促进教育优先发展 推动文化领域科技成果加快应用 (二)强化食品安全与医疗健康科技保障 食品安全检测与保障体系构建

企业十二五期间战略与组织的适应性调整

企业十二五期间战略与组织的适应性调整 十二五是一个全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都处于大变革的时期,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进一步加深,新的跨国并购、跨境投资、技术合作和产业转移势头正在上升;政治对经济的介入、干预将深化,各国政府在为本国企业争抢全球资源、市场的过程中相互进行政治较量;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更趋明显,在趋于融合的大趋势下,碰撞与冲突此起彼伏。总之,十二五时期,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化,企业发展面临战略强度、跳跃性、复杂性及实施等方面的诸多挑战,为适应新的发展环境,构筑全球化时代的核心竞争优势,企业必须认清形势,找准定位,从战略和组织等方面做出适应性调整。 一加快的时间进程-战略强度-组织责任体系 目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全球治理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在世界范围内能够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力量还需要进一步积累,未来一段时间,世界经济的主基调仍是调整回升。但是金融危机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的大趋势,"十二五"时期,各国在生产、市场、贸易、投资、金融和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仍将铺开,市场开放程度将继续扩大,经济全球化步伐仍将继续并加快,区域间、国家间、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将得到升华,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和标准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地球村全方位的高速运转格局不变。 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背景之下,企业在十二五时期所面对的战略机遇、战略时空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企业为求得超常发展、构筑核心竞争优势,企业必须超越自我的边界、超越传统的战略时空观进行整体化的战略设计,他们必须懂得如何进行跨时空资源的整合、懂得发挥整体的协调性、自觉地强化群体作战的能力,利用群体力量来实现单体企业所无法获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与此同时企业还必须加快战略实施步伐、压缩战略进程以抢抓因时间赶超所带来的战略机遇空间,换句话说企业在外部环境的倒逼之下必须进行战略强度的升级以换取相对宽松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为了适应这种新时期的战略强度升级,企业必须构建一套相对完善而强有力的组织责任体系以确保企业整体战略的落地和往前推进。这套组织责任体系必须能够满足企业跨时空资源整合和配置、跨层级的协调性、超企业边界的协同性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从特征上看,这套组织责任体系应该具有功能复合性、多层次、体系性等特征。(1)功能复合性体现在其组织构成主体的角色定位及安排上,它是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等的复合,它是指挥者、执行者等的复合;(2)多层次则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上,体现在母子、母子孙组织层级性及权界面划分构成上;(3)体系性则体现在组织责任体系的整体性、完整性、系统性方面,它不是部门简单排列,也不是各个分子体系下的简单糅合,总体来说它是从整体性出发、完整性、系统出发进行的综合考虑和设计。从结构上看,这套组织责任体系应该在战略的引领下,以企业总部为核心的组织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