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煎煮法总汇

中药煎煮法总汇

中药煎煮法总汇

1.饮品药物煎煮法

酒乃熟谷之液,性味多醇正、逊良,芳香适口,尤为疏经通络、活血益气之佳品,现分别论述如下:

白酒:《灵枢.经筋篇》说:“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且饮美酒......不饮酒者,自强也。”由此看来,白酒与美酒不是一种酒,李时珍在《食物本草》中说:“白酒处处有之,以蓼与面为曲,酿糯米为酒母,以水随下饮,初下时味嫩而甘,隔宿昧老而酢矣。”《普济良方》说:“糯米一斗,隔夜用冷水浸,次日蒸熟,用井华水,淋下白曲五稠,匀拍在缺边中间留空,得有浆,是为白酒。”丹波氏引《扬州府志》说,“白酒各州县皆有,用草曲,三日可成,味及甘美,少入水日水白酒,冬月煮过窨之,日腊白酒。”又引虞天隆《天香楼偶得》,“古人酒以红为恶,白为美,盖酒红为浊,白则清,梁武帝诗云'金杯盛白酒'正言白酒之美”。据近代医家考证,白酒即初熟的米酒,因色白,日白酒。瓜蒌薤白白酒汤,药以“瓜蒌实一枚(捣),薤白半升,白酒七升。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以宣痹通阳,涤痰散结;瓜蒌薤白半夏汤,药以“瓜蒌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以通阳豁痰,温中行气。

清酒:仲景亦称美酒、无灰清酒,考之即今之米酒。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煮药,以裨通阳复脉,滋阴补血;胶艾汤“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以活血止血,暖宫调经;当归散以“酒饮服方寸匕,日再服”,以补肝健脾、养血安胎;当归芍药散“取方寸匕,酒合,日三服”,以调肝养血,健脾止浊;下瘀血汤以“酒一升,煎一丸”,引药人于血分,以行气和血,通经逐瘀;土瓜根散,以“酒服方寸,日三服”,以祛瘀调经,和营止痛;红兰花酒,“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以益气行血,祛风止痛;麻黄醇酒汤,“以美清酒

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以宣郁透表,发散黄疸;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以温通血脉,散其久寒;侯氏黑散,以“酒服方寸日一服”,以宣通经络,祛风通痹。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以酒煮药的历史已很久远,除具有通经络、益气血的作用外,本品尚能升能散,具宣行药势、矫正臭味等功能。后人引而申之,临床应用更加广泛,大凡养血活络、益气通经之方,每多效仿于此,《妇人良方》以酒为药之方甚多,例如:乌药散以“热酒调下”,蠲痛散以“盐酒送下”,没药散以“童便酒调下”,紫石英丸以“温酒下”,神功撒以“酒水煎”,地黄通经丸以“空心温酒下”等。

苦酒:即今之米醋、食醋,其味酸略兼甘,其气纯正,入肝经血分,具有收敛、解毒、散瘀止痛、消肿散结的作用。《寒论》苦酒汤方后注有“上二味,内半夏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用之以散结祛痰,消肿止痛;又如乌梅丸中的乌梅,“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用以安胃止呕,杀虫止利;黄芪桂枝芍药苦酒汤,“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用以和营扶表,祛逐水湿。

白饮:即白米汤,或糯米汤,味甘平,有助胃气之功。丹波元简说:“白饮,诸家无注,《医垒元戌》作米饮,始为明晰,《活人书》作白汤,恐非是。”五苓散“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用以助阳发汗。陈修园《伤寒论浅渤说:“白饮和服,亦即桂枝汤啜粥之义也。”四逆散“白饮和服方寸,日三服”,用以宣郁外达,通经散结;牡蛎泽泻散“白饮和服方寸,日三服”,以助利水消肿之功,使水去而津液不伤。

白粉:即今之米粉,为五谷之精,其气甘温性平,为安和胃气之佳品。猪肤汤“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以助滋阴润燥,和中止利之功。另外,蛇床子散、甘草粉蜜汤中关于白粉一物,历代医家说法不一,有的说白粉即铅粉,有的说白粉即米粉,以孙氏之见,佐以内

服药,不宜用铅粉而宜用米粉。但作为外用药的辅助品,铅粉在某种程度上讲亦未尝不可采用,总之以稳妥为是。此外,大青龙汤中有“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之说,对于温粉,当以《千金方》的说法比较可靠,其方为“煅龙骨末,煅牡蛎末各三钱,粳米粉一两。功用,扑汗。和匀,稀绢包,缓缓扑之”。铅,《本草逢源》一名黑锡,铅粉又名胡粉,色黑,亦有色浅而灰者,古人不说是黑粉、灰粉,而说“白粉”,可知白粉并非铅粉。《千金》云粳米粉,亦即白粉。与煅龙骨、煅牡蛎相合,性能温和以扑汗,因此又名之为温粉。

白蜜:亦为稼穑之精气,性味甘平纯正,具有甘缓益脾、安和胃气以及滋阴润肺之功。猪肤汤加“白蜜一升”,滋阴润肺前已述及;大半夏汤,白蜜一升,“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用之以补虚润燥,和胃降逆;蜜煎导方,以食蜜七合,“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胶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此亦润燥通便之良法。诸丸配制方法,大多以炼蜜为丸,一是易于贮存,不易腐烂;二是能调和诸药固护胃气。更有以白蜜煎药方法亦属巧妙,如乌头汤、乌头桂枝汤、大乌头煎、甘遂半夏汤都以白蜜煎之,以缓解其药切的毒烈之性。《类聚方广义》甘遂半夏汤注释中说:“此方之妙,在于用蜜,故若不用蜜,则不特不效,且瞑眩而生变,宜遵守古法。”

2.不同煮药水的作用

古人对于煮药所取之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灵枢?邪客篇》中的半夏汤,用“流水千里以外者”,“扬之万遍”,以疗脾虚停饮,卫气独行于外之“目不瞑”症。仲景则又有甘澜水、潦水、井花水、泉水、浆水、地浆水以及麻沸水等只说,并有详细地记载和应用,现作如下分析。

甘澜水:仲景有“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考甘澜水,又称千里水、东流水或劳水。《本草纲目》说:其“气味甘平无毒,主治病后虚弱。扬

之万遍,煮药......最验,主五劳七伤,肾虚脾弱,阳盛阴虚,目不能瞑,及霍乱吐利,伤寒欲作奔豚。”仲景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取其活化之水,益其脾肾,调治汗后阳虚,肾水上逆,脐下动悸,欲发奔豚之证。张从正治一尿闭患者,取长川急流水煎煮药材,一饮而溲,亦取法于此。

潦水:即大雨所积之水。李时珍说:“降注雨水谓之潦,又淫雨为潦,气味甘平无毒”,功能“调脾胃去湿热”。成无已说:“仲景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煎用潦水者,取其味薄,而不助湿气,而利热也。”虞博说:“潦水者,又名无根水,山谷中无人迹去处,新土科凹中之水也,取其性不动摇而有土气内存,故可以煎熬,调脾进食,亦补益中气之剂也。”历代先贤,虽然说法不同,但对该水“内清湿热”的看法是一致的。

井花水、泉水:古人用时颇多讲究,在历代医籍中屡见不鲜。《本草纲目》在井泉水条下说,“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其功极广,又与诸水不同,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咸,用须煎滚,停一时,候成澄,乃用之,否则气味具恶,不堪入药......性味甘平无毒,调中下热气,主治酒后热痢,消渴反胃,洗目中肤翳,及痈肿漆疮等。”虞抟说:“新汲井华水,取天一真气浮于水面,用以煎补阴之剂,及炼丹煮茗,性味同于雪水也。”华佗治一妇人病经年,令坐石槽中,平旦用冷水灌之,良久汗出,以粉扑之而愈。另有百合四方(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黄汤、百合地黄汤、滑石代赭汤)均“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以疗百合之病。这是因为,百合病本是一种肺阴虚内热的疾病,由于心主血脉,肺主治节而朝百脉,心肺阴虚成病,则百脉俱受其累,症状百出,故云“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其治疗原则应着眼于清理心肺阴虚内热为主,既不可以用发汗法,又不可以用吐越法,仲景以泉水煮药,是因泉水具有养阴清热利尿的功效。

清浆水:又名浆水,前贤之述,见仁见智。《本草纲目》日:“释名酸浆,引嘉谟云浆,酢也,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

酸生白花色,类浆,故名,若浸之败者害人。”气味甘酸微温无毒,功能调中,开胃止渴,消宿食,解烦;《伤寒类力》说:“浆水,即淘米泔水,久贮味酸为佳”;《本草蒙诠》说:“炊粟米,热投冷水中,浸五六日,生白花,色类浆者”;《医方祖剂》说:“浆水,乃林米和曲酿成如酢而淡。”字汇说:“浆,米汁也。”吴仪络说:“清浆水,一名酸浆水,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色类浆故名,若浸之败者,害人。”《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方,“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分温再服,复令微似汗”。此治大病瘥后,余热未尽,气血未复,因过劳而复发热,名为劳复之症,用本方疏散郁热,和胃化滞,以浆水煎药,乃是取其酸苦走泄之性;《金匮要略》赤小豆当归散,功能渗湿清热,化瘀排脓,以浆水服方寸匕,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功;蜀漆散,功能涌吐疟痰,借浆水酸甘微寒,以固护胃气;半夏干姜散以浆水煮之服,除温胃止呕之外,还以浆水调中而止哕;更有矾石汤,治脚气冲心,以浆水一斗一升,煎三五沸,以浸脚取其酸苦走泄,以清其湿热。

地浆:《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篇》说,“治食生肉中毒方:掘地深三尺,取其下土三升,以水五升煮数沸,澄清汁,饮一升即愈”。《金匮要略?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篇》说,“食诸菌中毒闷乱欲死治之方:人粪汁饮一升,土浆饮一二升,大豆浓煮汁饮之,服诸吐利药并解”,“食枫柱菌而哭不止,治之以前方”,“误食野芋烦毒欲死,治之方以前方。其野芋根,山东人名魁芋,人种芋三年不收,亦成野芋并杀人”,“蜀椒开口者有毒,误食之戟之咽喉,气病欲绝,或吐下白沫,身体痹冷,急治之方。肉桂煎汁饮之,多饮冷水一二升,或食蒜,或饮地浆,或浓煮豉汁饮之并解”。考土浆亦名地浆,《本草纲目》载“气味甘寒无毒,主治:解中毒烦闷,解一切鱼肉果菜药物诸菌毒,疗霍乱及中喝卒死者饮一升妙”。其他如《卫生宝鉴》《圣惠方》《千金方》《肘后方》《集简方》《集玄方》都附有治疗方法,综而言之,其主要用于治疗霍乱、中暑、烦渴、腹痛、黄鳞鱼中毒、砒石中毒等疾病。

3.微火煮药与久煮法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之方,对于火候煮药的方法述之尤详,不仅总结了汉代以前各个时期的煮药方法,而且发展性地运用于临床实践。综观两书,大部分方剂,其火候煮法各有其重要意义,如首方桂枝汤,"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亦"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仲景举其端倪,略之于后。这一煮药的方法,因其风邪在于表卫,药必择其质轻气扬之品,通过发汗解表以散其风邪。关于微火煮药的具体方法包识生氏说,"煮药之法,先以猛火使之沸,水沸之后,则当用微火煮之,一味猛火,流弊多多,故伤寒第一张药方桂枝汤,即云微火煮也。按猛火煮药,一恐药汁升溢罐外,二恐水已干而药味未出,三恐煮燥药焦,四恐气药飞散,太过无力,五恐药汁浓厚难服,猛火煎药可谓有弊无利也。若以微火煮之,利益多多,味多气少飞散,药汁清澄,不易发生水干药焦之患,善于煮药者,药力必全,否则无益"。再上溯历代医家,对于煮药方法均十分重视。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观夫茶味之美恶,饭味之甘谒皆系于水火烹饪之得失,即可推矣。是以煎药须用小。老成之人,以深罐密封,新水活火,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徐洄溪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夫烹饪禽鱼羊豕,失其调度,尚能损人,况药专以之治病,而可不讲乎。其法载于古方之未者,种种各殊......其煎之多寡,或煎水减半,或十分煎2分,或止煎二三十沸,煎药之法,不可胜数,皆各有意义,大都发散之药及芳香之药,不宜多煎,取其生而疏荡;补益滋腻之药,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此其总诀也。故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盖病家常服药者,或尚能依法为之,其粗鲁贫苦之家,安能如法制度,所以病难愈也。若今之医者,亦不能知之矣,况病家又如李东垣、沈存中等也都阐述甚详。然其煎法之中肯者,除徐洄溪而尤以包识生氏之论为最佳。至于久煮之法,如陶隐居之"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汁";吴茭山之"若煎补药,以十分之水,煎取四分之药";吴仁斋之"若补中温中之药,宜漫火煎服之";李念莪之"补药须封固,文火细煎";张路

玉之"凡煎补药,文火缓煎"。诸贤之论,不论漫火、文火,更重要的是细煎、缓煎。凡属补益之药,多属根茎与果实之类,仓促之间药味何能煎出,不可与发散之花叶草穗相比拟。如通阳复脉之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温补中气之人参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温暖下元之当归生姜羊肉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降逆安中之大半夏汤,"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举例数则足以说明,对于补益药,只有长时间的煎煮,药味才能全部释放出来,而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另有小建中汤的饴糖,微火消解,柴胡加芒硝汤的芒硝,更煮微沸;桃仁承气汤的芒硝,更上火微沸等,又当别论。读仲景书,如果只注重煮药方法是不够的,还要去分析病在表与在里、在脏与在腑、在上与在下、在血脉与在经络、病轻与病重、病时长与短、药物的质轻与质重、是花叶草穗还是根茎果实,这些都得灵活掌握,才能不失仲景心法。如桂枝加隆汤,"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其用水量与煎煮方法与桂枝汤同,桂枝汤的趋向是调和营卫以解表,而桂枝加桂汤的趋向是降冲逆而温里,既不需啜粥,亦不需温复,只是气味的浓郁与轻薄有别罢了。

另外,关于煎煮药物所采用的燃料,古人有种种说法。例如,火用陈芦枯竹,取其不强,不损药力。桑柴火,取其能助药力。烀炭,取其力慢。栎炭,取其力强。温养用糠、马屎牛屎,取其缓能使药力匀之意。张路玉说:"凡煎补药,文火甥煎,泻药武火急煎,煎膏用桑柴火最良";抱朴子说:"一切社仙药,不得桑柴不服",又说:"马矢煨风痹药,取其性缓,通行经络也,苇薪火炊泻阳药,取其轻扬,不损药力,二者皆防经法也。灯火灸治诸惊,以及头风脑痛、风痹缓急,以荆能解风毒,火能通经络也"。今之城乡煎煮中药者多用煤火、焰气,难以寻觅陈芦枯竹及苇薪桑栎,总之,以不失法度为宜。

4.去滓再煎法

徐灵胎于小柴胡汤方后注,"去渣再煎煮此方乃和解之剂,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球出入,古圣不但用药之妙,其煎

法俱有意义";《古方选注》说."去滓再煎,恐刚柔不相济,有碍于和也";戴北山说:"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厉谓之和。"左季云说:"少阳经用药,有汗、吐、下三禁,故但取柴胡汤以和之,然一药之中,柴胡欲出表,黄芩欲人里,半夏欲祛痰,纷纷而动,不和甚也,故去滓再煎,使药性合而为一,漫无异同,俾其不致债事耳。"综以上各家所说,重点突出一价"和"字。考小柴胡汤,"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罚煎取二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大柴胡汤"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柴胡桂枝干姜汤"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分析以上三方均以和解少阳为特点。若从方药功能方面分析,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而出表,从太阳而散;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则从阳明而解;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又兼治水饮。还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也都有"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之说。再以方药功能分析,半夏泻心汤主和胃开结泄痞,治少阳误下,胃虚呕逆;生姜泻心汤主和胃散痞,治胃虚伤食;甘草泻心汤主调和胃气而除痞,治胃气重虚,客气上逆。三方均去滓再煎,浓缩药汁以调和胃气,使药力和缓而持久。此既《伤寒分经》所说"全藉胃中天真之气为斡旋,盖取和之为义耳"。近人张吉良氏研究报道显示:"去滓,再煎,这样可以得到浓缩高度,体积小的制剂,便于病家服用,其所以要这样做的决定因素,在于小柴胡汤证本身有'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之症,大约有呕吐、恶心症者,总不宜再进大量汤液,故必须去滓再煎以浓缩其量,......但是如果病情需要浓煎,而方药本身又可以久煎的话,那么就不必去渣,而可以直接加以浓煎。"去滓再煎的方剂,经方中还有旋覆代赭石汤、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医者在临床应用时,都应该遵循这一"去滓再煎"方法,方可显示出方药疗效的优越性。

5.先煮后下法

煮药方法的先煮与后下,《伤寒论》与《金匮在略》两书中记载尤详。如麻黄汤,"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二升半",所以先煮麻黄,是因其麻黄煮出之沫有"令人烦"的副作用。

仲景用麻黄诸方,如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桂二麻一汤、越婢汤、麻黄加术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都注明"先煮麻黄,去上沫";葛根黄芩黄连汤"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葛根先煮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葛根纤维密集而坚硬,久煮才能把药力煮出;茵陈蒿汤的茵陈,"以水一斗一升,先煮茵陈减六升",是因茵陈久煮,可使其清泄湿热、祛除黄疸的作用耐久不尽;栀子豉汤类方"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先煮栀子,是因豆豉易煮,而栀子较为耐煮的缘故;紫参汤"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纳甘草"。亦是因甘草易煮,而紫参耐煮的缘故;甘草粉蜜汤"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纳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一是因甘草比其他药物耐煎,二是因甘草有缓急止痛的作用;小陷胸汤"以水六升,先煮瓜蒌取三升",先煮瓜萎的原因是取其力专而任重之性,以开中焦之结气;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以水一斗一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先煮蜀漆,是为了加强蜀漆"疗胸中邪气"以及"能驱逐痰水"的作用。此外,在一方之中,药量独重或属主药者,必须先煮。如酸枣仁汤"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酸枣仁用至二升,为使其药重而力专,故必先煮;苓桂甘枣汤"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茯苓用至半斤,亦因药重力专,故亦先煮。

药之后下者,如大承气汤"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柯韵伯说:"大承气汤之先后作三次煎煮,何哉?盖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满也。"大陷胸汤"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此与大承气汤法同。又如柴胡加芒硝汤、桃核承气汤、大黄硝石汤等,皆后下芒硝。茯苓戎盐汤"先将茯苓白术煎成,人戎盐再煎,分温三服";桃花汤"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加入猪胆汁,分两次温服";白通加猪胆汁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这些方剂中的戎盐、赤石脂,

所以要后下,其原因是该药容易溶化;猪胆汁、人尿所以要后下,其原因是取其新鲜而力速。另有一些质轻气扬之药以宜后下,是为了避免使其药性耗散。如桂枝人参汤"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参术姜草先煮以取其味,用以温中止利,桂枝后下以取其气,用以行阳解表。更有大小建中汤的纳饴,以甘温补中;炙甘草汤、猪苓汤、黄连阿胶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以阿胶养阴润燥,均属后下之方。饴糖、阿胶之所以后下,一方面因其性粘腻,如同它药一起煎煮,它药均被其粘,不易煮透,另一方面因其易于溶化,故必须后下。由此可以看出,仲景运用"先煮"与"后下"这一煮药方法的重要性和灵活性。

6.分煮合服法

分煮和服的方法,是把一方中的多种药物分别煮成汤液,然后再把分煮的汤液混合在一起温服。《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篇之百合知母汤,"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另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然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滑石代赭汤"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出白沫,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另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这种煮药方法,是针对疾病在某一时期中患者有几种不同的证候表现,在一个方剂中同时又具有两种或几种作用,又不使其药效相互抵消,而采用了这种微妙的煎服方法。此法是借用了泉水"性昧甘平无毒,调中下热气"之性以煎百合,具有养阴清热之功。又别以泉水,煎煮其他配伍之药。再合和重煎,妙在使用其诸药在共性的基础上,又各发挥其个性的作用,也可以说是既分工又合作。

如百合病,不应当发汗而发汗,津液耗伤,"虚阳复抗"于上,故用百合知母汤以补虚、清热、调中、止汗;不应当泻下而泻下,"下多伤阴,阴伤则阳往乘之,所以下焦有热象",故用滑石代赭石汤以补虚、清热、涩肠、利尿。

又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之乌头桂枝汤方,乌头"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后,初服二合",

此汤为仲景治寒疝腹中疼,兼身痛逆冷之剂,先以白蜜重煎乌头敛其"猛烈"之性,留连于内,以攻寒止痛;以桂枝汤轻煮,达表于外以解表寒。合和服之,使营卫和而表里双解。以上这些灵活的分煮合服方法,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继承的。

7.酒煎与水酒合煎法

酒乃熟谷之液,醇甘芬芳,其气轻扬,善通经腧,提神助兴,古人以酒人药,以行药势。仲景治疗胸痹、心痛彻背,一用瓜蒌薤白白酒汤,药以瓜萎实一刺(捣),薤白半升,白酒七升。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二用瓜蒌薤白半夏汤,药以瓜蒌实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斗升,白酒一斗。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前者以瓜萎习胸中之痰结,薤白辛温以通阳,豁痰下气,白酒襄助以行药力共奏通阳散结、豁痰行气之效;后者由于痰涎壅塞盛于胸中故于前方之中,更佐半夏,以逐饮降逆。现今某些庸医在用出方治疗胸痹及冠心病时,废其酒煎之法,而以水煎服用,不伍于病无补,甚至误人性命。更有下瘀血汤,其方由大黄三两.桃仁二十枚,廑虫二十枚(熬,去足)组成,三味末之,炼蕉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红兰花酒方.药用红兰花一两,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前者主治产后瘀血内停,脐下作痛。三药以蜜为丸,以缓其袭性,不使骤发,所以酒煎者,以引药人于血分,加强攻坚破移之力,以除症结;后者主治妇人腹中血气刺痛,以红兰花活血止痛,以酒行其血气,此方不再用其风药,其理益明。

水酒合煮之方,如《伤寒论》之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取用酒煮,以通经络利脉道,共奏通阳复脉、滋阴补血之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合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取用酒煮,助其温通血脉、调和阴阳之功,更祛久寒;又如《金匮要略》之胶艾汤:"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取清酒以行药势,和血止血,暖宫调经,以治下焦腹痛、胎动不安等症。另有防己地黄汤,"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吠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

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用以活血祛风,治其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用酒之意,陈修园说,"使其捷行于脉道",洵为有得之言。

8.蜜煎与蜜水合煎法

蜂蜜味甘气寒,性润质柔,归心、肺、脾、胃、大肠经,其主要功效为润肺、滑肠、养胃生津,主治脏腑燥热之毒,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有甘缓药性之功,仲景将其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例如,《伤寒论》之猪肤汤:"猪肤一斤,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斤,白粉五合,熬香,各和令相得,分温六服。"取其甘寒润燥,清热除烦之功,以治少阴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等症。《金匮要略》之乌头汤(乌头五枚,哎咀,以蜜二斤,煎取一升,即出乌头),"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方以蜜煎川乌以减轻川乌之傈悍、迅发之性,俾药力和缓持久,以祛留邪;大乌头煎,乌头大者五枚,"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瘥,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方以蜜煎,目的在消制乌头大热大毒之性,发挥其甘缓止痛之效,以治绕脐寒疝;甘遂半夏汤:"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服八合,饮服之",方以蜜煎,不仅安和中气,还可缓解药毒,以助散结行水;大半夏汤: "以水一斗一升,和蜜(一升)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方以蜜煎,以补虚安中,助药力以降逆润燥。李东垣云:"辛药生姜之类治呕吐,但治上焦气壅表实之病;若胃虚谷气不行,胸中痞塞而呕者,唯益胃推荡谷气而已。"李升玺云:"不知此胃反必属脾虚,经所谓甘味入脾,归其所喜也......"乌头桂枝汤:乌头一味,"以蜜二升,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方以蜜煎乌头以使药力持久而和缓,以治里寒之疝,复以桂枝汤者,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治表寒,此为表里两解之变法;甘草粉蜜汤:"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内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差即止",方以蜜煎,加强了安蛔缓急止痛及解毒和胃的作用。关于甘草粉

蜜汤中的"粉",历代医家有二种争议,一是方中云粉者,指铅粉,目的是以峻药杀虫,白蜜与甘草诱使虫食,甘甜即尽而毒性旋发,以除虫患;一是指米粉,"毒药不止",是说已用过毒药而腹痛不止,不能继续再用,因而用甘草粉蜜汤,假以甘缓,和胃止痛。对此,前一种说法,作为内服,切防中毒是必要的。考《金匮要略》所用之铅粉有人又谓胡粉,该种药的配制方法是用铅粉与豆粉、蛤粉炼制而成的,其又名粉饧、光粉、定粉、胡粉,书方时还有人写作官粉、宫粉、杭粉。《本经逢原》日:"铅粉一名胡粉,铅粉与黄丹同类,内有豆粉、蛤粉,而无硝盐,但入气分,功专止痛生肌,亦可入膏药代黄丹用,本经治伏尸毒螫杀三虫者,取铅性之重,以镇摄其邪,金匮甘草粉蜜汤,治蛔病吐涎心痛,专取胡粉杀虫,甘草安胃,蜜以诱人虫口也。"《金匮发微》的作者曹颖甫说:"先母侍婢曾患此,始病吐虫尤,一二日后暴厥如死,治以乌梅丸,入口即吐,予用甘草五钱,先煎去滓,以铅粉二钱,白蜜一两调服之,半日许,下蛔虫如拇指大者九条,其病乃愈。"由此可以看出,甘草粉蜜汤之粉是铅粉,而不是米粉,然而铅粉毕竟是辛凉有毒之品,临床应用必须慎重。而米粉为稼穑甘味之品,毫无毒性,既然无毒性,何以能"治伏尸毒螫"而"杀三虫"?

前贤对于用蜜煎药的论述颇多,魏念庭在"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条说:"......服法多煮白蜜,去其寒而用其润。俾粘腻之性,留连于胃底,不速下行,而半夏人参之力,可以徐徐斡旋于中,其意固微矣哉。"尤在泾说:"胃反呕吐者,......虚则反逆也,故以半夏降逆,人参白蜜益虚安中。"赵以德论乌头汤时也说:"......蜜煎以缓其性,使之留连筋骨以利其屈伸,且蜜之润,又可以益血养筋,并制乌头燥热之毒也。"

9.蜜酒合煎法

《金匮要略》之下瘀血汤方:"大黄三两,桃仁十二枚,廑虫二十枚(熬,去足)。右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仲景制此方,乃其治病之法,方以大黄、桃仁、廑虫炼蜜为丸,约束其勇猛之性,以保护其中焦胃气。药至下焦,丸药全部释放效力,又以酒引药入于血分,破血逐瘀,以通

血络,脐下干血岂有不下之理。故仲景复注云,"新(瘀)血下如豚肝",可见仲景亲有征验。尤在泾说:"腹痛服枳实芍药而不愈者,以有瘀血在脐下着而不去,是非攻坚破积之剂不能除矣,大黄、桃仁、廑虫,下血之力颇猛,用蜜丸者缓其性不致骤发,恐伤上二焦也,酒煎顿服者,补下治下制以急,且去瘀唯恐不尽也。"

10.苦酒与苦酒合水同煮法

李文说:"苦酒,醋也",《活人书》说:"苦酒,米醋是也",魏念庭说:"古人称醋为苦酒,非另有所谓苦酒也,美酒醯,即人家所制,社醋亦即镇江醋也,又醋之劣者,即白酒醋,各处皆是,总以社醋人药。"

《伤寒论》之苦酒汤,半夏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其用法"......纳半夏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主治少阴病,咽中伤,生疮,散结祛痰,消肿止痛。此即借醋之酸以消肿疮;又如乌梅丸:"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乌梅味酸,又以苦酒渍而释之,引药人肝,以疗蛔厥。《内台方议》进一步说明,"苦酒(醋)渍乌梅,同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蜜丸,少与而渐加之,缓则治其本也";猪胆汁方:"方用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时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此阳明病之导法亦即今灌肠法,取苦酸合化,以宣气、清热、通便。

《金匮要略》之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之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主治黄汗症,方以解肌、固表、驱逐水湿,所以加苦酒,是使药兼人血分以散瘀滞;又如杂疗方章,救卒死方后说,"猪脂如鸡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肘后方》中说:"治卒中五尸方,猪脂八合,铜器煎小沸,投苦酒八合,相和,顿服即差";李文说:"猪脂滑窍而助胃气,苦酒醋也,煮沸则香气扑鼻,灌之可敛正祛邪";再如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章中说:"醋合酪食之,令人血瘕";《千金方》中说:"食甘酪竞,即食大酢者,变作血瘕及尿血"l《金匮直解》

中说:"醋酸敛而酪粘滞,令作血瘕",可选"苦参三两,苦酒一升半。右二味,煮三沸,三上三下,服之吐食出,即差,或以水煮亦得"。《金匮直解》中说:"酸苦涌泄为阴,苦参之苦,苦酒之酸,所以涌泄烦满而除食毒";《外台秘要》又说:"天行病四五日,结胸满痛壮热,苦参一两,以醋三升,煮取一升二合,饮之取吐则愈,天行病毒,非苦参醋药不解。"从以上诸方可以看出,仲景曾将苦酒广泛地运用于治疗中,其方法虽不尽然,但可知苦酒在当时的临床应用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11.渍药绞汁法

《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由大黄、黄连组成,"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附子泻心汤方由大黄、黄连、黄芩、附子(别煮取汁)组成,"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浸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此二方,仲景均以渍药绞汁,以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因本证只是无形邪热,乘表证误下,氤氲于胃,胃中并没有形质滞物,所以患者只是感觉心中痞满不畅,按之柔软而无硬结。其药用热水渍泡,取其药物的无形之气,以祛无形之邪,弃其苦寒形质攻下之味,以防损伤胃中之元气。王晋三《绛雪园古方选注》说:"......以汤渍药须臾绞去滓,取其气,不取其味,治虚痞,不伤其正气也。"徐灵胎《伤寒类方》中说:"此又法之最奇者,不取煎而取泡,欲其轻扬清淡,以涤上焦之邪。"附子泻心汤的渍煮方法比较特殊,其意义更深一层,三黄渍浸,贵在须臾,取其轻清之气,如风吹雾,人胃即散;附子重煎则性味醇厚,醇厚则回阳力专而持久,阳气回复故恶寒必除,恶寒除则营卫和谐,营卫和谐,则汗出自止。尤在泾明确指出,"方以麻沸汤渍寒药,别煮附子取汁,合和与服,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此先圣之妙用也。"《金匮要略》防己地黄汤,将防己、桂枝、防风、甘草,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父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合再服。此病属血虚风动,风动而热扰,热扰而神昏,神昏而妄行,妄行而独语不休。方中生地二斤,蒸绞浓汁,清心火,凉血热,以治其本;其他四味剂量轻小,又以渍取

清汁,轻清心火以治其标,寓祛风药于养血之中,含凉血养血以熄风热。前贤有云"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此又为熄风养血之法。读者当仿效此法,扩而充之,使之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

12.蜜煎导法与猪胆灌肠法

《伤寒论》之蜜煎导方为:"食蜜七合,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猪胆汁方为:"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以上二方,皆适应于阳明腑证之大便秘结,但此种秘结又没有腹中满痛燥实的征象,故不任其承气攻下。仲景日:"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对此,临床又须详辨,津液枯燥宜蜜煎导方以通之,若兼邪气热盛者即宜猪胆汁方以灌肠导之。《千金方》又变通此方为治大便不通秘塞神方,猪羊胆不拘。《丹溪心法》又变通蜜煎导方,熬蜜后,人皂角粉少许,作兑以导之。这一方法,早被后人引申用之。现代医学所用之开塞露,以及灌肠方法,与古人之蜜煎导及猪胆汁,灌谷道中,其方法相同。但在运用这些古方时,亦不可鲁莽从事,《中医护病学》详细地说明了蜜煎导法及猪胆汁灌肠法的有关问题,今摘录于后,供临床参考。其功用及适应症:伤寒、温病的中后期,因出汗过多,津液内竭,大便硬结,但无少腹的胀痛拒按及躁狂症状者,可用猪胆汁灌肠法;大便虽然燥结,但病人自觉有便意,大便如在直肠而不能解出者,可用蜜煎导法;老人血液枯燥的便秘及其他习惯性便秘,均可用蜜煎导法通便。猪胆汁灌肠法的操作,以新鲜猪胆,取其胆汁,于锅内煮沸l0分钟,候冷至37。C时,吸人注射器内,注射器上套一橡皮管,橡皮管的另一端,插入直肠,一次注入60ml。蜜煎导法的操作可遵照仲景法。在使用蜜煎导法及猪胆汁灌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猪胆汁灌肠时,以左侧卧位为最好;二法都应嘱病人忍住便意l5分钟至30分钟,若排便过速,每不易达到通便的目的;准备扁便盆或油毡布,作排便之用;大便后应记录大便颜色、形状、次数及腥臭味等,报告医生后,再行处理粪便

为宜。

13.熏剂与熏洗法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于狐惑篇云:"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苦参汤方: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雄黄熏方:雄黄,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狐惑一症,蚀于喉为惑,治以甘草泻心汤;蚀于阴为狐,又可分为蚀于前阴者及蚀于后阴者两种。蚀于前阴者,腐蚀溃烂,以苦参熏洗,化湿杀虫以消毒;蚀于后阴者以雄黄燥湿杀虫以消毒。尤在泾指出"......其苦参、雄黄,则皆清燥杀虫之品,洗之熏之,就其近而治之耳",后世医家亦多仿效之。《医宗金鉴》蛇床子汤,应用蛇床子、苦参、土大黄、当归尾、威灵仙、缩砂壳、老葱头煎汤熏洗,以治肾囊风。《集简方》用蛇床子、白矾,煎汤熏洗阴肿、阴痒。迄今人们亦习用蛇床子、苦参,煎汤熏洗或坐浴,用以治疗阴道滴虫、男子阴囊湿疹瘙痒等症。《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指出:"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此又洗涤阴疮之法,以狼牙草之苦辛,清热散邪、除湿而杀虫。

更有百合洗方一首:"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主治百合病久,以通其百脉之窒塞,而行其津液之滞流,洗后,食以煮饼(面条、亦名汤饼),此即药后之啜粥意,不啜以米粥而食以煮饼,既除热止渴,又益津液之源。唐朝许引宗治柳太后病风不语案载"许用黄芪防风汤数十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当夜即能言语";宋朝陆岩,蒸药活人,治新昌徐氏妇产后卒死,以红花十斤,大锅煮沸,置患者于其上,热气蒸之,半日遂苏,真可谓无独有偶。

(源自网络)

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

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 一、煎药前的浸泡 一般加冷水漫过药面,浸透后再煎煮,则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花、草、叶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总之以药材浸透为准。 二、煎药用具的选择 煎煮容器与药液质量关系非常密切,历史记载认为,“银为上,磁者次之”,不主张用锡、铁之类的锅煎煮。因为有些药物遇到锡、铁等金属后会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目前多主张使用陶瓷、瓦罐而不用铁锅、铜锅,最好也不用铝锅及不锈钢、搪瓷容器来煎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 三、煎药用水的选择 水是煎煮中药汤剂的最常用溶媒,一般宜选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用水量应视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煎煮时间、火候及所需的药量等因素来决定,一般以水漫过药物半寸左右为宜。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 四、煎药的火候 煎煮中药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为“武火”,慢火煎之为“文火”。一般先武后文,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文火。不同的方剂需用不同的煎煮时间。治疗外感表证的发汗解表药煎煮时间宜短,治疗虚证的滋补药煎煮时间宜长。 五、服法有讲究 煎好的汤剂一般宜在饭前一小时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慢性病宜定时服。一般一剂分2~3服,一日一剂,如遇特殊情况,可以一日连服两剂,以增强疗效。通常中药汤剂应当温服,而针对具体情况也可凉服。 六、服药有禁忌 中药历来就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说法,因此绝不能盲目使用民间偏方、秘方,切莫自当“郎中”酿“苦酒”。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配方抓药。以妊娠为例,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视为妊娠禁忌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麝香、三棱、莪术、水蛭等。孕期应慎用的有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 七、服药时的“忌口”问题 服药期间凡属生冷、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此外,除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蟹肉,茯苓忌醋,蜂蜜忌生葱等常规外,还应根据具体病情按医嘱执行。 八、煎中药为什么要加锅盖 一些人在煎中药时,为了操作方便,常不盖锅盖。为此,中医师提醒患者,煎中药时莫忘盖锅盖。 经研究,绝大多数植物类中药,如木兰科、芸香科、菊科等植物都含挥发油。挥发油在医学上具有驱风、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但是,挥发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绝大部分挥发油的比重都比水轻,所以很容易随水蒸汽一起蒸发出来,如果煎中药不盖锅盖,中药内的有效成分便易随水蒸汽“跑”出去,降低药物疗效。 九、煎中药怎样掌握火候 煎中药很讲究火候,也就是说很注意煎药火力及煎药时间的长短。火候的掌握也要根据药物的性质。解表类药物气味芳香,含挥发油的有效成分居多。久煎能使之过度挥发而造成损失,一般宜用武火急煎法,煎煮时间要短,头煎药煎沸15分钟即可,二煎药煎沸10分钟

(完整版)中药煎煮方法--专业整理版(全)

中药煎煮方法--第 1 页共 6 页 中药的煎煮方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含中 药材、饮片和中成药。其根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据统计,迄今为止中 药种类的总数目已近 13000 种 中药煎煮质量的利害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煎煮用水分为雨水、千扬水等多种;徐灵胎以为:“煎药之法,最宜 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意此”;李时珍指出了药液煎煮不妥的不良结果:“凡服汤药,虽 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莽撞冒昧,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这些都说 明先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要素影响煎煮质量,而煎煮质量的利害直接影响了中药药 效的发挥。 中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样生理活性 成份进行化合反响。所以,汤剂的煎制方法有很多特别的讲究。 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关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升治疗成效十分重要。中药的合理煎煮能 够充足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关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含 一下几个方面 : 一 .冲洗: 中草药多半是生药,在销售以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以前一般没有必需淘洗。假如确实感觉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快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刷,以防易溶于水的糖、甙类 水解流失,还有炮炙增添的酒、醋、蜂蜜等有效成份大批丢掉,进而影响中药疗效。 二.器具: 煎药器具以沙锅为好,由于沙锅的材质稳固不会与药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响,导热平均, 热力和缓,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小,这也是自古沿用到现在的原由之一,但沙锅孔隙许 多 易“串味”,且易破裂。其余,也可采纳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拥有抗酸耐碱的性能,能够防止与中药成份发生反响,大批制备时多项选择用。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固,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多种成份发生化学反响而影响质量,不可以使用用铜、铁、铝锅、锡等器具,铝锅虽传热快、化学性质较稳固,但铝锅不耐强酸强碱,对酸碱性不很强的药能够采纳,但不是理想的煎药器具。 三.浸泡时间与水温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益于有效成份的充足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防止因煎煮时间过长,致使部分有效成份消耗、损坏过多。多半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铺平,而后加常温水 --室温水浸泡,轻压药材时水超出药平面约 2 厘米。这样关于质地坚硬的药物可浸出一些有效成分;关于质地轻清的药物又可防止临煎加水时飘荡在水面上。以把药材浸 透为原则。夏季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免得腐败和酶解变质,冬天能够长些。 在煎煮中药应先用冷水浸泡中药,不可以直接加热水浸泡中药或冷水煎熬,这类方 法极不行取。浸泡中药绝对不可以用开水浸泡,由于中药大多是干品,是含有淀粉、蛋白质 的植物类,有效成份以结晶、无定型积淀存在于药物细胞内,生物的外层组织细胞,假如忽 然受热,会立刻皱缩、凝结,蛋白质凝结、淀粉糊化,阻挡了水分透入到药材的组织细胞中去,蛋白质在细胞壁上形成一层不行逆的变性层,使组织内部的药物成分难以析出,影响药 物有效成分的溢出、溶解。一些拥有硬壳的果实或种子类药物,如荔枝核、桔核、带壳苡

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

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 一、煎药前的浸泡

一般加冷水漫过药面,浸透后再煎煮,则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花、草、叶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总之以药材浸透为准。 二、煎药用具的选择 煎煮容器与药液质量关系非常密切,历史记载认为,“银为上,磁者次之”,不主张用锡、铁之类的锅煎煮。因为有些药物遇到锡、铁等金属后会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M 至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目前多主张使用陶瓷、瓦罐而不用铁锅、铜锅,最好也不用铝锅及不锈钢、搪瓷容器来煎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 三、煎药用水的选择 水是煎煮中药汤剂的最常用溶媒,一般宜选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镭水 等。用水量应视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煎煮时间、火候及所需的药量等因素来决定,一般以水漫过药物半寸左右为宜。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 四、煎药的火候 煎煮中药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为“武火”,慢火煎之为“文火”。一般先武后文,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文火。不同的方剂需用不同的煎煮时间。治疗外感 表证的发汗解表药煎煮时间宜短,治疗虚证的滋补药煎煮时间宜长。 五、服法有讲究 煎好的汤剂一般宜在饭前一小时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 服,安神药宜在唾前服,慢性病宜定时服。一般一剂分2?3服,一日一剂,如遇特殊悄况,可以一日连服两剂,以增强疗效。通常中药汤剂应当温服,而针对具体惜况也可凉服。

中药的煎法

中药的煎法 中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药的煎法就成为中医研究临床疗效的核心技术。煎法是指把中药原料放入锅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煎煮一定时间,再按一定条件进行减少水分的过程,以获得理想的药液或药煎物的煎制技术。 煎法主要有:煎煮、拌煮、萃取、抽提、熔融、炒制、炼制、渗滤、干煎等,其中煎煮、拌煮、萃取、抽提是最常用的。 1、煎煮法 煎煮法是把药物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弱火煎煮,一般可分为普通煎、强火煎、甜煎和淡煎等。普通煎是把药物加水煎沸,用弱火煮,汤汁较厚,可不加甜物调和,用来治感冒、头痛、牙痛;强火煎是把原料放入锅中,加水煎沸,用强火煎,汤汁较淡,可用于治疗虚症一般症状,如头痛、盗汗、气喘等;甜煎是在煎煮的基础上加入蜂蜜等甜物,可用于治疗肝肾病的头痛、胸闷等;淡煎是把原料加水煎沸,用弱火煮,加少量的甜物调和,可以有效治疗脾胃虚弱的消化不良症状。 2、拌煮法 拌煮法是把中药原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文火拌煮,然后煎减水,一般用来治疗呕吐、泄泻、消化不良等脾胃虚弱症状,可以把原料放在锅内,加适量的水煎煮,加入糯米,然后继续加热加温,

调入调和汤,继续煮一段时间,汤汁较厚,具有温补脾胃的功效。 3、萃取法 萃取法是把药物加入调和剂中,如蜂蜜、醋等,再放入锅中加热,调成饮料,萃取药物的有效成分,可以帮助肝肾功能衰竭的人,有效改善症状。 4、抽提法 抽提法是把药物放入抽提器中,加入适量的抽提液,煎熬一段时间,抽出药物所含的有效成分,用来清热解毒,可以有效治疗痢疾、肝炎败血症等。 以上就是目前常见的中药的煎法,虽然传统的中药煎法对现代科学技术比较低下,但是却是由古老的技能,积累出的宝贵的文化,其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医学思想,令人值得研究。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仍需要有耐心、实验、比较、变异等技术,才能在中药治疗中得到理想的疗效和效果。同时,要求在使用中药时要注意一些注意事项,就是要对病症、药物、煎制法等做一定的观察和记录,以做到有效控制,使治疗安全有效。

中药煎服法

中药煎服法

一、普通中药煎服法 ①煎药用具:尽量使用砂锅、搪瓷、玻璃、不锈钢具,忌用铁、铝、铜器。 ②先将中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一般超过药面2-3厘米。 ③(头煎)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30分钟左右,至 药液剩余一小碗,倒出。 ④(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30分钟左右,至药液剩余一小碗(200-300ml),倒出。 ⑤两次煎出液分别服用或者混合后分成两份服用。 ⑥每日一剂,煎二次(头煎、二煎),早、晚各服一次。 ⑦饭后30分钟服药。 ⑧晚上可以一次性煎两次,留一碗第二天早上加温后服用。上班族早上也可以把药液装矿泉水瓶中带去公司,早餐半小时后加温服用。 附: 先煎:先煎沸后30分钟加入其它药同煎; 后下:煮沸后15分钟一次放入; 包煎:用布袋装好与药同煎; 烊化:一次隔水蒸化分二次兑煎好之药汁服; 冲服:把药末分二次放在碗内,将煎好的药汁滤入碗内同服。 二、煎法 中药在煎煮时,首先应注意煎药用具、煎药水量、煎药的火候及煎药的方法。

1.煎药用具:煎煮中药最好用砂锅、陶器、瓦罐,因其导热圴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量少,不易发生化学变化且价格低廉。也可用搪瓷器皿、铝锅、不锈钢锅、铁锅、铜锅等煎煮药物。 2.煎药用水:煎药用水以洁净为原则,自来水、井水、纯净水、蒸馏水圴可。用水量多寡有多种计算方法,但常用的是目测,煎药时观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即可;另外一种以每克药材加水10毫升为标准来粗略估算需水量。 3.煎药火候:煎药火候分“武火”、“文火”。武火指火势急,火力猛,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化多的一种煎法。文火指火势缓,火力弱,温度变化不大,水分蒸发慢的一种煎法。一般煎药先用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再煎10-15分钟即可。但有些方剂如解表剂、清热剂、芳香药为主的方剂只用武火,不宜文火久煎。而厚味滋补类方药宜文火久煎,以使药味尽出。此外附子、狼毒、乌头等有毒药宜慢火久煎,以减低其毒性。 4.煎药方法:一般煎煮方法,首先将药物置于容器中,加冷水浸泡20-30分钟,然后加盖放火上加热煎煮。先用武火煎煮,再用文火煎煮。在煎煮过程中,要注意适度搅拌,以免糊锅,同时也能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但不宜过于频繁打开锅盖子,以尽量减少挥发性成分的丧失。文火煎煮10-15分钟后,滤取第一次药液;然后加热水适量,依上法煎煮,取第二次药液。将两次药液混匀,依医嘱服用。另外,还有一些药物需要特殊方法来煎煮,现介绍如下:(1)先煎:介壳类、矿石类药物,如龟板、鳖甲、磁石等,因

草药煎煮方法

草药煎煮方法 中药的特殊煎煮方法 医师在开具中药处方时在某味药的上角或下角处加以简要的要求,其作用是简明的指示调剂人员对该味药的饮片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其中常见的煎煮方法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冲服、烊化、打碎、炒制等。 1、先煎:(1)矿石类、贝壳类、动物角甲类饮片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打碎 先煎30分钟,如:生石膏、磁石、代赭石、生龙骨、石决明、生牡蛎、珍珠母、龟甲、鳖甲等 (2)某些有毒饮片可经过先煎1―2小时,达到降低毒性或消除毒性的目的。如:制川乌、制草乌、附子、半夏、雷公藤等 2、后下:(1)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的饮片,一般在其他群药煎好前5―10分钟入煎, 如:薄荷、砂仁、豆蔻、降香、鱼腥草等 (2)含有久煎后有效成分易破坏的饮片,一般在其他群药煎好前10―15分钟入煎,如:勾藤、苦杏仁、徐长卿、大黄等。 (3)质地松泡的药材,如:青蒿、茵陈、浮萍、香薷等 3、包煎:(1)含粘液质较多的饮片,如:车前子、葶苈子 (2)富含绒毛的饮片,如:旋复花、辛夷、枇杷叶、石苇、骨碎补等 (3)花粉等微小饮片,这类是因为总表面积大、疏水性强,易漂浮影响有效成分煎出,如:蒲黄、海金沙等 (4)有特殊气味的需要包煎,如:五灵脂、儿茶等 4、另煎:一些贵重的中药,如:人参、西洋参、西红花、三七、鹿茸、蛤蚧、冬虫夏草等

5、冲服:一些用量少,贵重的中药宜研成粉末用药液冲服,如:三七粉、鹿茸、羚 羊角粉、 琥珀粉、芒硝、血竭等 6、烊化:一些胶类、蜜膏类中药,如:阿胶、鹿角胶、鳖甲胶、龟板胶等 7、泡服:主要是指花叶类及部分易浸出有效成分的药材,用开水浸泡代茶频服,如:金银 花、红花、西红花、菊花、桑叶、竹叶、香薷、大青叶、藿香、薄荷、胖大海、蒲公英、地丁、桔梗、麦冬等 调剂人员应熟悉各种特殊煎煮的方法和品种,调剂时单独包装后再与群药同包。对门 诊病人在发药时要做特殊交代。值得注意的还有,对需特殊处理的饮片品种,即使处方中 未注明也应按规定处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药材的特殊煎煮方法 中药特殊煎煮方法

中药材的特殊煎煮方法中药特殊煎煮方法 有些中药材因性质、成分特殊,煎煮时需要特殊处理,方可产生最佳效果。通 常有以下几种:(1)先煎先煎药一般加水 400~500毫升,用武火煮沸15分钟后,再加入其他药物中,将水加至适量时,继续煎煮。先煎的药物大致有:生石膏、寒水石、磁石、代赭石、白石英、紫石英、生龙骨、蛤壳、生石决明、瓦楞子、龟板、鳖甲、龙齿、 豹骨、鹿角、水牛角、贝壳、骨、甲、角一类及质地坚硬而有效成分不易被煎U:1的药材。另外,还有乌头、商陆、生南星、生半夏等毒性药材,久煎能缓和毒性。 (2)后下后下药一般应在煎药结束之前5~10分钟放入为宜。后下药大致有薄荷、砂仁、肉豆蔻、沉香、肉桂、广木香等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另外,钩藤、大黄、番泻叶、徐长卿等不能久煎的药物也适宜后下。 (3)包煎即是把药物装在纱布袋中与其他药物同煎。包煎的药物大致有葶苈子、车前子、蚕沙、旋覆花、滑石粉、六一散、青黛、马勃、生蒲黄等含有粘液质、绒毛和体轻易 漂浮的药物。 (4)另煎另煎取汁后倒入药汤中服用。另煎的药材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燕窝、银 耳等贵重药物。 (5)烊化即将胶类、膏滋类、糖类或无机盐类药物于其他药煎得的药液(去渣)中加热溶化成液体剂型。烊化的药物有:阿胶、龟板胶、鹿角胶、枇杷叶膏、芒硝、玄明粉等。 (6)对服将液体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煎取汁液,对入服用。对服的药物有:竹沥、姜汁、鲜藕汁等。 (7)冲服对于贵重药物或成分易被破坏的药物宜研粉冲服,如羚羊角粉、犀角粉、水 牛角末、珍珠粉、沉香末等。 以下资料为赠送资料: 《滴水之中见精神》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目的: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每 个人都要保护它,做到节约每一滴水,造福子孙万代。 活动过程: 1.主持人上场,神秘地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愿意吗?”大家回答:“愿意!” 主持人口述谜语:

中药煎煮法总汇

中药煎煮法总汇 1.饮品药物煎煮法 酒乃熟谷之液,性味多醇正、逊良,芳香适口,尤为疏经通络、活血益气之佳品,现分别论述如下: 白酒:《灵枢.经筋篇》说:“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且饮美酒......不饮酒者,自强也。”由此看来,白酒与美酒不是一种酒,李时珍在《食物本草》中说:“白酒处处有之,以蓼与面为曲,酿糯米为酒母,以水随下饮,初下时味嫩而甘,隔宿昧老而酢矣。”《普济良方》说:“糯米一斗,隔夜用冷水浸,次日蒸熟,用井华水,淋下白曲五稠,匀拍在缺边中间留空,得有浆,是为白酒。”丹波氏引《扬州府志》说,“白酒各州县皆有,用草曲,三日可成,味及甘美,少入水日水白酒,冬月煮过窨之,日腊白酒。”又引虞天隆《天香楼偶得》,“古人酒以红为恶,白为美,盖酒红为浊,白则清,梁武帝诗云'金杯盛白酒'正言白酒之美”。据近代医家考证,白酒即初熟的米酒,因色白,日白酒。瓜蒌薤白白酒汤,药以“瓜蒌实一枚(捣),薤白半升,白酒七升。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以宣痹通阳,涤痰散结;瓜蒌薤白半夏汤,药以“瓜蒌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以通阳豁痰,温中行气。 清酒:仲景亦称美酒、无灰清酒,考之即今之米酒。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煮药,以裨通阳复脉,滋阴补血;胶艾汤“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以活血止血,暖宫调经;当归散以“酒饮服方寸匕,日再服”,以补肝健脾、养血安胎;当归芍药散“取方寸匕,酒合,日三服”,以调肝养血,健脾止浊;下瘀血汤以“酒一升,煎一丸”,引药人于血分,以行气和血,通经逐瘀;土瓜根散,以“酒服方寸,日三服”,以祛瘀调经,和营止痛;红兰花酒,“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以益气行血,祛风止痛;麻黄醇酒汤,“以美清酒

中药煎煮与服法大全

中药煎煮与服法大全

现在,中医药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当您把一包包中草药拿会家以后,到底该怎样正确地煎煮和服用呢?下面我们来谈谈。 1、煎药工具怎么选? 现在有些朋友对此不太在意,用平时煮饭的铝锅来熬中药,这是不对的,一般情况下,中药不能用金属器皿来煮,因为金属器皿中所含的各种金属成份会与某些中药的成份产生化学反应,而且其中某些重金属被析出后会被人体吸收,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最好用砂锅、陶罐、搪瓷、不锈钢亦可。 但是,有的朋友会发现,药壶在开始煮的时候会漏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用泥渣烧制的药壶会有一些缝隙,传统的做法是,在第一次使用以前,先用药壶熬些玉米面,熬好以后,药壶的缝隙就会被堵住了。如果您用砂锅煮药,那么记住,一开始不要使用大火,否则砂锅会出现裂锅现象,要先用小火,等砂锅整个都热了,再适当加大点火力。 铁锅在煎煮山楂、五倍子等中药时,会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 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 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容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2、中药饮片是否需清洗? 如果实在觉得草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切忌浸洗,以免成分丢失,细小种子类的药材会被冲走流失。 3、煎药前需不需要浸泡? 需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