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经济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经济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经济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观察全球经济发展,德国经济无疑是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之一。经过二战和不断的重建,德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极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先进国家。那么,德国经济模式以及其成功背后的原因,对中国有哪些启示呢?

一、德国经济模式的三大特点

德国经济模式有三大特点,即“劳动关系的协调性、企业家精神的发扬和利益的平衡性”。这三个特点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

首先,德国的劳动关系非常稳定,这得益于工会和企业之间的协调。在德国,绝大部分企业都与工会合作,共同制定薪酬标准、劳动条件、福利待遇等。这种机制既保证了劳动者的利益,也确保了企业的稳定性和效率。

其次,德国的企业家精神非常强。德国的大公司不仅有着强大的技术实力,还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研发投入等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这得益于德国政府长期以来卓有成效地鼓励并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活动。

最后,德国经济的利益是平衡的。在德国,企业家、工会、政府三方共同管理着经济,维护着各自的利益。这使得德国的社会经济不会出现任何一方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而是各自平衡发展。

二、解析德国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在对德国经济模式的分析中,中国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首先,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其劳动关系。虽然劳动法律已经很全面,但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问题,造成了许多劳动纠纷。因此,政府和企业需要更加重视与员工的沟通与合作,发挥工会在制定规章制度、代表员工参与谈判等方面的作用。

其次,中国也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科技研发。从德国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研发投入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要加强对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和引导,建立更加优化的创新生态体系,提高创新能力与世界潮流接轨的能力。

最后,平衡发展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政府应该在维护企业利益和员工权益的同时,更加注重民生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追求各方利益、社会利益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平衡,避免出现极端差异。

三、总结

总之,德国经济模式以其劳动关系的协调性、企业家精神的发扬和利益的平衡性,成为了全球经济学习的榜样。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德国经济模式的成功要素这三大特点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启示。在主动借鉴吸收、不断改善、逐步提高的过程中,中国用好德国经验,一定可以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之一。

德国模式、也门模式对中国统一的启示

论述德国模式、也门模式对中国统一的启示。 1)德国模式对中国统一的启示 二战后,德国经过长达四十多年之久,直至1990年才重获统一。现在,尽管还有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但不可否认,德国正收获着统一所带来的巨大好处。如今,德国不仅在其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周边国家“只有朋友,而没有敌人”的目标,还成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在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民众意愿之下,东西德以不流血的方式完成了合并,实现了国家统一。在这一过程中,西德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西德既坚持原则,又善于提出新思想、新思路,始终把实现德国统一作为自己的目标,提出了“一族两国”论,创造出一种两德之间不是外国关系的特殊模式。 二.西德能够抓住机遇,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国家统一。在东欧剧变中,西德抓住这一统一德国的大好时机。 三.西德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这是实现统一的根本保证。强大的经济实力为西德推行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的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从两德统一的结果来看,德国的统一是一种典型的吸纳型统一。吸纳型统一是指实力较弱的一方“加入”实力较强的一方,且完全按照后者的模式改造自己。 尽管中国的统一问题因其特殊性,与德国的统一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但西德在推进国家统一时,所采取的一些做法,以及这些做法背后的思考模式,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一,大陆须坚持一个中国框架的底线。与东德与西德相比,两岸关系应定位为“台湾地区对大陆地区的关系”。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以维护国家统一。采用一个中国框架,两岸若在以后商谈政治议题时,可不用或少用一个中国原则的提法,尽量使用一个中国框架的提法。一定要坚持一个中国框架的底线,这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出现“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情况。 第二,两岸应抓住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创造条件,签署和平协议。当前,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迎来了和平发展的机遇期。但进展仅停留在经济层面,并未触及政治层面。目前,两岸仍处于敌对状态之中,而结束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是突破两岸关系政治瓶颈、实现两岸关系全面正常化的根本途径。因此,要实现两岸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两岸就必须抓住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创造条件,签署和平协议。借鉴两德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签署的《基础条约》,两岸可暂时搁置争议,把在该问题上的分歧写进和平协议之中。但是,必须把“台湾和大陆同属于一个中国”写进两岸和平协议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表明该协议只是一种中国内部两个行为体之间签署的协议。 第三,吸纳型统一模式不适用于两岸,两岸可采取合作型统一模式。虽然吸纳型统一模式也是一种和平统一模式,但它不适用于两岸。吸纳型统一模式指实力较强的一方吸收或吞并实力较弱的一方。而中国的和平统一是谁也不吃掉谁,即“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是台湾把大陆吃掉”。根据目前两岸之间的现实状况,两岸更需要的是一种以实现国家统一为导向的过渡或过程模式,以保障在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国家统一。两岸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是实行“一国两制”而不是“一国一制”。因此,两岸不适合采用吸纳型统一模式,但可走合作型统一之路。合作型统一模式强调“和平统一,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平等协商、共议统一”。两岸合作型统一模式通过深化和完善已有对话交流机制,积极构建一些新型对话交流机制,签署和平协议,展开对统一后的国家制度框架的谈判,以实现国家统一。 第四,中国要继续努力发展经济,确保强大的经济实力能成为实现统一的根本保证。

德国社会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社会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策。在新形势下,怎样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改变政府职能,以促进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一项重大課题。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德国和中国的国情有较多相似之处,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就很有借鉴意义。通过借鉴德国模式,确立自由竞争规则,科学厘定政府与市场作用边界,对于中国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有重要借鉴意义。 标签: 政府与市场关系;作用边界;德国模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重大决策涉及到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调整。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成为经济新常态下至关重要的一个命题。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不能简单的认为市场是万能的,一切资源包括公共资源统统交给市场来决定,政府作用可有可无。关键是合理精确的厘定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通过政府的自身的改革,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命题意义非常重大,关系到相当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运行的方向和效率。 对于该命题,学界已经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然而,对于这一项重大问题的研究,仅靠理论研究是不够的。选择有代表性的发达经济体的政府市场关系模式进行研究,客观全面的描述其政府市场关系模式,借鉴先进的做法和经验,对于更好的处理中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将会起积极作用。 金融危机以来,以自由放任为特征的英美始终难以摆脱衰退,而不同于英美的德国却稳步发展。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和世界制造业中心,其实体经济和金融均健康发展,令世界瞩目。由于德国在国情、法律、发展历程等方面均与中国较多相似之处,因此德国模式更有借鉴意义。 1 德国与中国国情相似之处 首先,德国与中国国情相似,经济体量大,人口众多。德国2014年GDP为3.8万亿美元,世界第四位,中国2014年GDP为10.4万亿美元。德国人口达到八千五百万,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中国人口接近14亿,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两国的经济体量都很大,人口众多,都要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和就业问题。 第二,德国和中国两国发展历程相近。德国经过二战的打击,经济毁坏殆尽,从1945年开始进行恢复,并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东西德的合并,市场经济逐

德国现代化道路进程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德国现代化道路进程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姓名: 学号: 院系: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封建时代向近代工业时代过渡的时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而这一阶段就称为现代化。因为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发展条件各不相同,所以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德国作为一个二战中的战败国,可现在的经济却如此腾飞,这值得我们深思。德国这一后起之强,它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个向发达国家学习,追赶着发达国家,不断的靠近发达国家并超越它们的过程。因为德国敢于超越,才有现在的超越,我们中国应该学习德国的这种好胜心,不断借鉴其他国家好的地方,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德国的现代化道路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个是普鲁士道路,一个是法西斯统治阶段以及当代德国。 普鲁士改革的内容包括废除农奴制,建立近代国家政治体制,建立近代的军事制度和教育制度。这次改革虽然保留了容克地主的特权,但却促使普鲁士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被称为“普鲁士道路”。这次改革促进了普鲁士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军事能力大大增强,成为德意志诸邦实力最强的邦,为统一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普鲁士皇帝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麦把统一德国作为国家的根本政策,有着强烈的统一愿望。经过三次王朝战争,普鲁士正式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德国的统一使得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成为了欧洲的强国。 由于德国军事和政治生活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封建残余,缺乏民主政治的深厚根基,纳粹党利用德国民众对

《凡尔赛和约》的仇恨心理,进行欺骗性的宣传,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希特勒上台后着手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使得纳粹党成为了唯一的政党。在经济上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不断发展军事工业;在民族政策上,宣扬种族优劣,疯狂破坏犹太人;在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压制进步思想。同时,撕毁了《凡尔赛和约》,与意大利建立钢铁联盟,吞并了奥地利,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波兰,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当代德国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建国初期,德国在恢复和扩建科研机构的基础上新建了许多规模较大的科研机构,在五十年代的科技工作中着重打好基础,而后在六十年代初和“经互会”成员国之间设立了众多的科技协调中心和专门委员会,从此科技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德国是一个缺乏能源、原料和资源的国家,因为劳动力减少,所以生产的增长几乎只能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想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依靠现代科技。但在六十年代初,德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并不健全。到了六十年代后期,德国开始调整科研工作的方针和政策,但是由于执政方的“主观武断”,这一时期德国的科技偏离了现实的可能性。直到1970年到1971年,德国终于克服了这种偏向,摆正了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着重于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并改进科研结构和管理体制。政府也定制了长期规划,要求科技与生产的有效结合,同时更加全面的发展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德国通过与“经互会”

德国经济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经济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观察全球经济发展,德国经济无疑是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之一。经过二战和不断的重建,德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极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先进国家。那么,德国经济模式以及其成功背后的原因,对中国有哪些启示呢? 一、德国经济模式的三大特点 德国经济模式有三大特点,即“劳动关系的协调性、企业家精神的发扬和利益的平衡性”。这三个特点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 首先,德国的劳动关系非常稳定,这得益于工会和企业之间的协调。在德国,绝大部分企业都与工会合作,共同制定薪酬标准、劳动条件、福利待遇等。这种机制既保证了劳动者的利益,也确保了企业的稳定性和效率。 其次,德国的企业家精神非常强。德国的大公司不仅有着强大的技术实力,还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研发投入等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这得益于德国政府长期以来卓有成效地鼓励并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活动。 最后,德国经济的利益是平衡的。在德国,企业家、工会、政府三方共同管理着经济,维护着各自的利益。这使得德国的社会经济不会出现任何一方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而是各自平衡发展。 二、解析德国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在对德国经济模式的分析中,中国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首先,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其劳动关系。虽然劳动法律已经很全面,但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问题,造成了许多劳动纠纷。因此,政府和企业需要更加重视与员工的沟通与合作,发挥工会在制定规章制度、代表员工参与谈判等方面的作用。

其次,中国也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科技研发。从德国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研发投入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要加强对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和引导,建立更加优化的创新生态体系,提高创新能力与世界潮流接轨的能力。 最后,平衡发展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政府应该在维护企业利益和员工权益的同时,更加注重民生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追求各方利益、社会利益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平衡,避免出现极端差异。 三、总结 总之,德国经济模式以其劳动关系的协调性、企业家精神的发扬和利益的平衡性,成为了全球经济学习的榜样。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德国经济模式的成功要素这三大特点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启示。在主动借鉴吸收、不断改善、逐步提高的过程中,中国用好德国经验,一定可以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之一。

西方市场经济模式及对我们的启示

西方市场经济模式及对我们的启示 求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模式主要有三种: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下面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国为例,对这三种模式进行分析。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该模式把市场力量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置于首位,而把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放在次要位置。它推崇市场效率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美国往往通过政府订货和采购影响经济运行,也对某些部门施加管理,如对能源、尖端技术、农业和环保等部门。在美国的宏观调控体系中,财政预算体系和银行金融体系处于主导地位。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行政向导型市场经济。该模式又称“社团市场经济”,它比较重视政府的作用,制定了一系列经济计划、产业政策,引导市场经济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日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由财政和金融两条渠道来实现。 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社会市场经济。该模式追求的是个人自由创造与社会进步的统一,它比较注重宏观体制,既反对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对把经济统紧管死。它以市场为基础,凡是市场经济能够自行调节的,都交由市场去解决,而国家只是为市场的正常运行制定原则,并在市场失灵的地方进行必要的干预。但并不是说国家没有任何经济计划。德国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经济计划。然而,这些计划仅仅规定一些综合性指标,对企业没有约束力,而由联邦政府主要运用财政、税收机制,由中央银行主要运用货币、贷款政策机制,作为实施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社会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德国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从美、日、德三国的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中,我们可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是注重本国特色。美、日、德三国的市场经济均以私有制为体制基础,但在具体运作中又各具特色。这是因为各自的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本国特色的体现。这说明建立寓共性于个性之中的市场经济模式是一个普遍规律,这说明我们所努力建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正确的选择。 二是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为主。美、日、德三种市场经济模式对经济所进行的宏观调控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经济手段为主,并且政府只是在市场失灵时才给予适当干预。 在一般情况下,市场经济系统运行中的诸多因素都会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行调整而达到新的平衡。正是通过在平衡态上下的涨落,不断从无序走向有序。这正是价值规律之所在。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在经济扩张到市场所能承载的限度时,我们就必须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来促进矛盾的解决。宏观调控必须遵守市场经济本身的内在运行规律,其手段必须以经济手段为主,市场能办的事尽量由市场去办。 三是并不完全排斥经济计划的作用。经济要协调发展,客观要求经济系统内在的市场性与计划性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市场作为经济运行的基础和动力,以计划显示经济运行的未来方向。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不要计划了,而是要放弃那种无所不包的指令性计划,代之以更有利于促进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计划,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四是政府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负有主要责任。从上述三种市场经济模式中可以看出,政府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负有主要责任。社会公益事业诸如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实质上社会财富的再调节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这正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所必须具备的社会环境。因此,弱化经济职能、强化社会职能,放弃微观经济职能,改善宏观经济职能,乃是市场经济发展对于政府部门的客观要求。 1

对在华德国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启示

对在华德国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启示 随着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改变以及中国政府鼓励外商投资的战 略政策,德国企业在中国发展迅速,无论是企业家、投资者还是政府官员都在大力推动中德经济合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本文将对德国企业在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启示。 一、德国企业在华发展现状 1、德国企业占有大量市场份额 随着德国企业把更多的资源投向中国,其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德国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超过了制造业、服务业和其他行业的综合份额。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德国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在近几年有明显增长,尤其是在服务业,德国企业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着领先地位。 2、德国企业在华中大型投资项目 德国企业已在中国大陆投资了许多大型项目,并取得了长期的投资收益。德国企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重点项目包括汽车制造业、机械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家电制造业,而且最近也在进军医疗、农业和科技领域。 3、德国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德国企业在华的品牌影响力很强,由于德国企业追求“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的理念,因此几乎可以在所有行业找到德国企业的品牌,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影响力。德国企业在华的品牌影响力大大超过其他投资国家,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德国的产品,从而使德国企业受益良多。

二、德国企业在华发展的启示 1、德国企业应提升技术水平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中国消费者的技术需求也越来越高,德国企业应该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满足中国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要求。此外,德国企业还应加强与中国企业的技术交流,在中国市场推出具有更高技术水平的产品,以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2、加强与中国企业的合作 与中国企业间的合作可以有效提高德国企业在华的市场份额,同时也能够节省很多投入成本,并获得更好的市场效果。如果德国企业想要在中国市场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就必须与中国企业建立连接,成为合作伙伴,合作开发新的产品,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3、加强品牌影响力 要想在中国市场获得长期的发展,德国企业应该加强对消费者的营销投入,并加强品牌影响力。企业应该根据当地消费者的喜好,定制特定的产品,并加大对品牌宣传投入,以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只有品牌影响力足够强大,德国企业才能在中国市场获得长期的发展。 总之,德国企业在华的发展现状十分容易看出,德国企业的市场份额、技术水平和品牌影响力都较为发达,而且还在稳步增长中。然而,德国企业也应该思考如何在中国市场取得更大的发展,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与中国企业加强合作,以及加强品牌影响力,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对中国的启示 近年来,中国在工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世界工业强国之一。随着全球经 济格局的变化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国的传统制造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迫切需要加 强创新和提升产业竞争力。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不妨来借鉴一下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探讨其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一直以来都是工业制造强国,其制造业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家工业战略203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新一轮工业政策,旨在推动德国工业实现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这份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为德国未来的 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中国来说,这份战略不仅在理念上值得借鉴,更能够为中国制造 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提倡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这也正是中国当前制造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制造业一直以来以规模化生产和低成本优势著称,然而在新一轮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传统的规模化生产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德国在技术创新和数 字化转型方面的经验可以为中国提供宝贵的借鉴。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强自主创新,提升研 发投入,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步伐。还需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在制造业中的作用,推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制造。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工业发展的主题。德国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制造 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就,例如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 著的成就。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国之一,也面临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借鉴德国的经验,中国需要加强环保意识,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 保护政策,推动工业向绿色、低碳、循环的方向转变。 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强调了产业政策的重要性。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产业政策对于国家工业发展仍然至关重要。德国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群、支持 重点产业等方式,推动了德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也需要制定更加积极有效的产业政策,加大对关键领域和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 创造的转变。 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注重了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在全球化时代,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已经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德国一直以来都主张开放、包容的经济政策,倡导与世界各国开展合作交流。中国也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推动工业发展的开放共享,实现互利共赢。 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对中国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从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到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对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德国经济发展特点及其对我国启示

德国经济发展特点及其对我国启示 作者:李玥马永洋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22期 摘要:德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独特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中小企业企业政策和稳定的房地产市场。目前,我国经济的进入新常态,处于转型发展阶段,借鉴德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德国经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中小企业 一、德国经济特点 (一)德国特有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德国特有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既能克服自由市场经济市场失灵的弊端,也能避免计划经济失去市场活力的困境。 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有:第一,将私有制的自由竞争原则和社会公平相结合;第二,主张个人自由、创新行为要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第三,反对垄断;第四,保持货币稳定,进而保持物价稳定;第五,在对外贸易方面,主张贸易自由化,消除关税壁垒和贸易限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第六,国家主要通过法律手段有效干预经济。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优点是即保证了市场经济的活力,也通过政府的干预使经济在平稳的轨道上运行。但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也存在体制僵化,缺乏灵活创新的缺点。 (二)坚持“限大促小”的企业政策 德国一直坚持“限大促小”的企业政策,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德国的经济支柱和创新的主要力量。 德国企业政策的主要特点有:第一,政府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保护中小企业利益;第二,联邦政府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立法任务交给各州政府,确保相关法律法规符合各州发展情况;第三,德国联邦政府出台了统一的《中小企业减负法》;第四,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第五,联邦对外贸易署专门设立信息处收集世界相关信息,并提供给各相关企业;第六,成立一批政策性银行或专项基金会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 德国的企业政策保证了市场经济模式提倡的秩序竞争,充分发挥了小企业在经济生活中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中介机构臃肿、各级政府扶持中小企业过程中分工不明确等缺点。

论德国模式解析

论德国模式 肖爱民 2013-3-7 14:56:51 来源:《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益阳)2007年1期内容提要:德国模式是指二战后形成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以德国为代表,主要在欧洲大陆国家运作。分析德国模式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利弊得失,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德国模式 作者简介:肖爱民,湖南城市学院,益阳413000 肖爱民,副教授,硕士。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较为成功的具有代表性的模式有三种,即美国模式、德国模式和日本模式,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三种典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后发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三种典型发展模式,即东亚模式、拉美模式和非洲模式。深入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和利弊得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对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一、德国模式的历史渊源 德国模式是指“二战”后形成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以德国为代表,主要在欧洲大陆国家运作,包括荷兰、瑞士、奥地利、瑞典、法国等国。德国资本主义的兴起晚于英、法,19世纪初,德国才走上农业资本主义道路。纵观德国资本

主义社会发展史,德国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也就是社会市场经济初步形成和初显成效的阶段,其特征是自由主义思潮在秩序政策中占主导地位。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德国经济学家根据西德战后初期的特殊经济社会条件而设计出来的“秩序政策框架”。1945年德国战败后,经济、交通瘫痪,生活必需品极端匮乏,通货膨胀非常严重,当时担任美英联合占领区经济管理委员会主席的路德维希•艾哈德努力说服盟国军管当局,把转换经济体制的突破口集中放在货币改革上,大力推行社会市场经济,取消管制、配给制和物价冻结,以此充分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艾哈德说,经济上实行的“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力图在无限制的自由放任主义和极端的国家统制经济之间走一条中间道路。所以这一阶段的“社会市场经济”较以前的统制经济,国家干预的成份要少得多。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其特点是走上了同凯恩斯主义相结合的道路。20世纪60年代中期,战后联邦德国第一次出现全面性生产过剩危机,经济发展速度减慢,政府开始重视经济的“稳定增长”,并颁布了《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法》,标志着社会市场经济的重点从强调竞争转到强调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形成“有限调节的社会市场经济”。1973年和1980年,联邦德国又陷入第二、第三次全面性生产过剩危机,联邦德国政府主张实行“全面调节的社会市场经济”,依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提出社会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总体调节”和“市场经济+社会福利”,从“有限调节的社会市场经济”转到了“全面调节的社会市场经济”。[1]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德国模式又开始推行“多一点市场、少一

跨国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德国企业为例

跨国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德国企业 为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跨国投资成为了国际经济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作为拥有世界最大经济体和农村人口的国家,更是成为了各国跨国投资的热门目的地。德国作为欧洲的经济大国,其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本篇文章以德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为例,来探讨跨国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德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现状 德国作为欧洲的经济大国,其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根据德中工商投资合作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德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超过1100亿美元,大多数投资领域集中在汽车、机械设备、化工等领域。其中,德国大众汽车、戴姆勒、宝马等汽车厂商在中国的投资占比较大。 二、跨国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促进中国市场的开放 跨国企业投资中国市场,除了为企业创造利润,更重要的作用是推动中国市场的开放和改革。来自海外的企业在投资和经营中

往往引入一些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理念,这有助于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的改革。同时,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操作也需要遵守国内法规,这给国内企业营商环境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提供就业机会和技术转移 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还可以带来一些新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当地人才的培养和提升。特别是在制造业和汽车业等领域,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带来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可以极大地推动中国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3.增加财政收入和国际贸易 跨国企业的投资,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缴纳税收等方式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另外,跨国投资也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提升各国经济实力。 三、德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面临的挑战 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虽然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中国市场竞争激烈 由于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加之国内对外开放政策调整,德国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企业的强大竞争压力。为了在中国市场有所作

德国立法模式对中国启发

德国立法模式对中国启发 德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和欧盟成员国之一,其立法模式在不同领域和国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价值。本文将从德国立法的基本原则、程序、参与和效果等方面,分析德国立法模式对中国的启发。 一、基本原则 德国采用的是宪法条文、法律原则和普遍法律原则相结合的立法模式。其立法原则主要包括: 1. 宪法权利保障:德国宪法赋予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法律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这些权利和自由是否得到充分保障。 2. 平等原则: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应当受到平等对待。 3. 民主原则:法律应当体现民主原则,充分考虑公众意见,法律制定应当公开透明,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法律的代表性和合法性。 这些基本原则可以为中国打造一个更加完备的法律制度提供启示和帮助。 二、程序 1. 立法机构:德国联邦议会负责制定联邦法律,州议会负责制定州法。中国也可以借鉴德国的分级立法制度,设立中央和地方的立法机构,划分好权力,更好地实现法律制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 法律审查:德国联邦宪法法院负责审查法律是否符合 宪法。这一作用在中国可以对于保障公民权益、平稳推进改革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3. 公开透明:德国的法律制定过程非常公开透明,所有 的委员会会议和公开听证会都会记录在案。这点可以让中国在立法时也更加注重公众参与和透明化的重要性。 三、参与 1. 利益相关者:德国的立法过程中,各种利益相关者都 会参与其中,比如政府、议会、公民、利益集团、公共利益组织、媒体等等。这种参与方式让国家制定的法律更具代表性,可以帮助中国建立多元化的法律咨询和征求意见渠道,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2. 社会媒体:德国的社交媒体在立法中的参与度较高, 促使政府更好地沟通和反馈。中国可以结合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增强公众参与度,在立法过程中实现互动、民主、公正和透明的效果。 四、效果 1. 法律实施:德国法律实施效果良好,法律审查部门严格,核心立法机构代表着各社会利益和正义,能够让法律实施具备备案性和监督性。中国也可以通过借鉴德国的实施模式,全面提升法律实施水平,更好地促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2. 司法保障:德国的法律运作过程中,色彩政治化较少,司法独立性较强、公正性高,这为德国法律的顺利执行创造了

借鉴外国经济发展经验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借鉴外国经济发展经验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在这大趋势下,世界上的各国经济普遍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要想在世界范围内立于不败之地,借鉴外国经济发展经验对中国经济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国外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的发展模式与路线也 值得我们参考。例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过去几十年来的发展模式,注重市场的自由化和国家的监管作用,发展出了一套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中国对于这些经验可以学习他们的市场规模、市场经验、市场强度、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以期能够在自己国家中建立独立自主、健康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 另一方面,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例如:资源的枯竭、 环境恶化、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旧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等。这些问题都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而国外发达国家在这些问题上拥有着丰富的解决经验。例如,北欧国家在环保和节能领域的成果就非常显著,中国可以了解他们的经验并从中发掘到相应的启示。再例如,以德国为代表的国家在高科技领域、工业领域独立自主的发展出了新型的工业和技术模式,在市场竞争上也拥有着更大的优势。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并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进行创新,从而解决中国在这些方面面临的问题。 此外,国外的做法也可以借鉴到中国自己发展中,例如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国家,注重技能的培育,在青年创业和人员实力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习培养青年的意识,注重技能的培养,进而在人才培养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总的来说,借鉴国外经济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不仅可以弥补中 国自身在一些经济发展方面的短板,还可以提高中国所需要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从而使中国在世界经济领域中更具参与性和更具影响。

不同经济模式中国可以借鉴

在不同经济模式中中国可以借鉴的经验总结 一.德国经济模拟式经验借鉴 1. 稳定的公共财政 德国的公共财政非常有特点,第一是在税收来源方面相对比较均衡,直接税跟间接税比重相对比较均匀。第二点是提升能源税、资源税。这不仅能够提供稳定的政府税收,更主要的是促进节能环保,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第三是以人为本的转移支付,即根据各个地方的实际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转移支付,尤其是在所谓的穷州和富州之间能够直接进行转移支付,不经过中央政府。 所以公共财政方面三点可以值得我们借鉴。第一直接税、间接税并重,目前中国必须改革对土地出让税过多的依赖,因为这个税种对经济周期的依赖度非常强;第二是应该想办法出台政策适当地逐步增加能源税、资源税;第三,财政转移的方式要按需分配,以人为本,而不要从上至下按项目分配。 2.政府大力扶持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稳健发展是德国成功的一个重要支柱,究其原因,第一是稳定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在德国,工会的主要作用是跟各个企业进行集体谈判,而不是单纯追求工会自身的利益,很多场合中工会参与企业的管理。同时在教育方面,双轨制的教育体制使学生从小学毕业后开始分流,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教育的轨道。 这方面对中国的启示是三条。第一是合理协调劳资关系,让职工有序参与公司治理,尤其要避免恶性劳资冲突事件,产生一个有机的机制,让职工能够跟企业的老板和高层管理人员平等合作、合理协商。 第二是政府应该对企业用工提供保险。一般的政府做法是提供失业保险,但德国还对用工提供保险。 第三条是注重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是很广阔的,目前并没有完全展开。 3.稳健的房地产市场 德国的房地产市场以稳健著称。从1975年开始到2011年,如果去除通货膨胀,德国的房价下降了22%,德国房租也是下降的,同时房价的波动性也是最低的。 这对中国有什么启示呢?首先要鼓励租房,我们的政策在租房这一侧缺位,一定要增加新建住房供给,尤其是租赁房的供给,同时提供一定的补贴。第二要严格抑制投机性的购房,适当提高购房的门槛,建立稳定的购房融资体系。 4.审慎的金融体系 首先,德国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非常严格,以至于德国金融机构的投资回报率在欧洲是比较低的。 在金融方面德国对中国的启示是两条。第一条是审慎的金融监管具有全局意义,不仅能够避免金融业回报率过高的情形,保持金融业的稳定,同时也能使资金和人才逐步流入到企业、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条是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能被国际舆论以及华尔街的很多精英人士捧杀,我们一定要考虑中国的实体经济和企业的承受能力。

创业板市场:全球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创业板市场:全球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创业板市场是指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和交易平台的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创业板市场不仅在发达国家广泛存在,而且在一些新兴市场也得到了积极推动和发展。本文将比较全球范围内创业板市场的模式,并从中提取对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启示。 首先,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业板市场之一。纳斯达克市场在创业板市场的模式上,注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的考量,并且运用多种融资方式来满足企业的需求。纳斯达克市场采用的是迅速上市的方式,企业可以通过IPO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方式来快速融资,并且上市后可以进行二级市场交易。 其次,德国创业板市场是以中小企业市场为基础,旨在提供一个专门为中小型高科技和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和交易的市场,被称为"新兴市场"。德国创业板市场注重对企业的审查和控制,针对企业的需求提供多种融资方式。与纳斯达克市场相比,德国创业板市场更注重企业的基本面和盈利能力,而非市值的快速增长。 再次,亚洲国家的创业板市场也有一些特点。例如,韩国创业板市场注重对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支持,提供丰富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台湾创业板市场则更加关注企业的管理和风险控制,注重企业的稳定和长期发展。 对于我国的创业板市场来说,这些国际经验和模式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首先,我国创业板市场应该注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与纳斯达克市场类似,我国创业板市场应该鼓励创新型企业通过IPO方式快速上市,为企业提供快速融资和二级市场交易 的机会。 其次,我国创业板市场应该注重企业的基本面和盈利能力。与德国创业板市场类似,我国创业板市场应该加大对企业的审查和控制力度,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的健康。 再次,我国创业板市场应该注重对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支持和政策引导。亚洲国家的经验表明,政策和资金支持对高科技企业的创新和成长至关重要,而且这些企业也能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最后,我国创业板市场应该注重企业的管理和风险控制。与台湾创业板市场类似,我国创业板市场应该加强对企业管理的支持和指导,同时注重风险控制和企业的长期发展。 综上所述,全球范围内的创业板市场模式为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在建设我国的创业板市场时,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注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加大对企业的审查和控制,推动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并注重企业的管理和风险控制。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支持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推动我国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