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系统化改革,使

其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德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崛起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为德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德国教育;工业化;借鉴意义

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以惊人速度跃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全面工业化,成为欧洲后起的头号工业强国。德国工业化出现跳跃式的快速发展,原因颇多,例如政治的统一、科技的进步、战胜法国所掠得的胜利果实以及德国银行业的特殊作用等,为德国工业发展的迅速提供了解释。其中,作为后起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凸显了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本文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在工业崛起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概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网络为德国公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形成了重知识、重实际的社会氛围,促进了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

首先,初等教育普及化,提高全民素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初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初等教育网有很大的补充。1875年《普通初等学校和师资培训学院的管理规章》(简称《一般教育规定》)出台,进一步强调实行强迫初等义务教育。该规章的主旨是:第一,在教育目标方面,提高所有各学科的学习效能,尤其重视对历史和自然科学的提高;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同时注意尽量促进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考力的发展。根据教育规定,对6岁儿童开始实施八年制的强迫义务教育,对违反此项规定的父母予以法律制裁。[1]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德国普及初等教育有了实质性的进步。以普鲁士为例,1848年普鲁士小学入学率为82%;1871年时实际上学率为86%-90%;19世纪80年代则达到了100%。[2]这使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素养大为改善。

其次,中等教育规模扩大,实现教育平民化。德国进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初等教育程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而且,由于正处于工业化的黄金时期,社会对各类技术人才需求旺盛,为各大学和技术高校培养科学方面的专门人才的中等学校①成为当时德国大多数资产阶级中等阶层和新兴经济资产阶级子弟们的热门学习去处。因此,要求接受中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打破贵族教育的旧模式,实现教育平民化成为必要。在政府的扶持下,许多地方扩大办学规模,增设现代科学方面课程,中等学校数量大幅度增长。据统计,1875年德国共有各类中学921所,学生183,248人;到1911年时,德国各类中学数目增加到1,476所,学生397,835人。[3]中等教育从少数特权等级扩大到普通民众,这给德国教育注入新鲜血液,有利于它走出旧式教育的怪圈,更好地培养适应工业化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第三,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大学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大幅提高。1872年,在德意志帝国领域内的在校大学生为20,576人,到1913年人数已经达到79,557人,平均在每万居民中有在校大学生11.6人。[4]19世纪末,德国成为世界教育界瞩目的中心,当

时有志于数理研究和深造的各国学生中流行的句口号是:“打起你的背包到哥廷根去!”[5]此外,德国的高等教育更加注重科学研究为国家的未来服务,担负推进学科研究、探索未知领域的重任。德国大学的科学机构,紧密结合工艺的实践,使科学不再是科学家实验室和书斋的精神财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之前,德国教育已经为未来的工业培养出数量充足和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

第四,大力开展职业教育,适应经济需求。在德国,职业教育有着很早的根源。早在19 世纪初,普鲁士政府为了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 努力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中等技术和各类专业人才。到19世纪中叶,原来在初等学校教育基础上设置的补习学校逐渐变成了技术学校和专科学校。到了19世纪后期,各种各类的工业、商业和农业等职业学校已遍布德国各个地区。1896年德国制定法律,规定18岁以下的在职劳动者有进入补习学校受教育的义务。随后,1897年、1904年和1907年三次颁布关于补习学校的规定,各种形式的补习学校和多种门类的职业学校相继产生和发展起来。1902年普鲁士的农业补习学校达1,000余所,1904年设立了建筑工艺学校招收高等国民学校的毕业生。[6]此外,还设有初等机械学校、织物学校、美术工艺学校和商业学校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新型教育,有助于工业和整个民族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国民文化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居欧洲前列。国民的文化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因为它关系到提高机器设备的技术水平,改进工艺,生产性能更高的产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改善管理决策水平等内含扩大再生产因素等方面。不容置疑,德国教育的发展为19世纪的全面工业化提供基本保证。

二、德国教育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通过强制法令,利用国家的人力、物力进行教育改革。从普及初等教育,发展各种教育,把文化知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优化了德国国民,为德国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第一,德国教育造就了一批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劳动大军和科技队伍,极大地满足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19世纪末期,德国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网络,这使德国人比其他欧洲人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工业化的发展准备了大批掌握新生产技能的劳动大众。特别是高质量、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为德国企业界培养出一支多层次、高效率、严作风,具有专业理论修养与实践工作技术的庞大劳动者大军,这是“德国最大的资本,是经济稳定的保障”。[7]此外,大学教育坚持科学教育与学术自由原则,大学逐渐与科学及社会上各种职业密切相联,成为各种人才成长的摇篮,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和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以及头脑敏锐、勇于开拓的政治家,而且为未来的工业培养出数量充足和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和专业技术人才。因此,科佩尔·S·平森曾深有感触地指出,德国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对德国经济和工业的惊人进步以及德国超过英法这两个老的头等工业国的内在原因的最光辉而同时又是最令人满意的解释”。[8]第二,德国教育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缩短基础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距离。德国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与其教育体制和雄厚的基础科学研究分不开的,而德国大学的科研与生产前沿挂钩,开设各种讲座,在“研究与教学统一”的原则指导下成为各种研究的中心。为了满足社会对电气科学的迫切需要,1892年,达姆斯塔特技术大学首先在德国推出了电技术讲座。在材

料检测方面,慕尼黑技术大学专门成立了机械技术实验室。一些企业也主动与高校配合。著名的克虏伯公司的实验机构在1895年时甚至负担着一个物理学系。针对这种状况,一些研究德国工业化问题的著名学者在论及德意志帝国时期的科学研究状况时曾不无感慨地指出,“没有任何地方像德国那样,科学与技术结合的如此紧密。”[9]德国教育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不仅“生产”出了一支高素质的科技生力军,而且“生产”出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加速了德国工业化进程的速度,“在大约三十年的时间内,德国经历了英国用一百多年才完成的事情——将一个农业占统治地位的落后国家转变为一个现代高效的工业技术国家”,从而谱写了整个世界近现代史中“最令人惊异的篇章”。[10]

第三,德国教育的发展为工业化的发展锻造了现代人的品质。初等和中等学校面向中下层人民,不仅有利于培养现实生活中的有用人才,而且通过教育打破旧的社会框架,形成新的社会机制,从而把普通民众从传统的农业社会人锻造成工业社会人,即:使他们从无时间观念、散漫、封闭、没有社会效能感的人变成服从大机器生产规律、有集体合作精神、具有强烈社会效能感的现代人。同时,系统化、普及化的教育体系扩大了受教育的人数,使整个社会形成重视科学文化的良好氛围。亨利·罗斯科曾经在科学特别委员会说:“在德国,为爱好科学和知识的情况,在大学里要比我们英国的大学里要普遍得多。”这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垄断知识的局面,为人们冲破社会等级门第观念,接受工业社会自由竞争思想打下了基础,为工业化锻造了具有现代品质的人。因此,科佩尔·S·平森指出,在接受了优质的教育之后,“人——不管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的性格和素质,甚至对经济进步来说,或许比起现存的较具体的物质因素来也是一种更加基本的因素”。[11]

因此,教育制度的改革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使德国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迟到者一下变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急先锋。据不完全统计,1851-1900年间,重大的科学技术发明与革新,德国有200多项,英国100多项,法国不到100项,德国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12]从整体上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单从工业增长的角度看,1870-1880年,增长幅度为4.1%,1890-1900年为6.1%,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英法等国,仅次于美国。[13]工业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1875年到1907年,德国企业的平均生产指数由100上升到410,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指数由100上升到225。[14]

三、关于德国教育及工业化的几点启示

回顾德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在德国赶超英法,跃居世界经济强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助推作用。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德国作为通过教育改革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先驱和成功典范,给人们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启示,它的成功经验对当前的后起型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首先,政府重视教育,不仅为教育发展制定健全的体制,而且不断增加教育经费。1871年德国统一后,俾斯麦政府为促进教育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帝国教育法令。这样,当其他国家的大学仍然瞧不起科学的时候,德国的大学已经允许科学独立地发展,而且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不少有效的组织方法和形式,实验室、研究生指导制度、研究生院、研究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等。[15]此外,德国统一后,不断增加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到1880年,教育经费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1900年又提高到1.9%。1913年,国家用于

教育的支出达12.09亿帝国马克,仅次于国防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6.8%,占国民收入的2.4%。[16]

其次,“多元化”的教育发展模式及覆盖全国的教育网,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当时德国由于多年来实施义务教育法, 学龄儿童的入学率高达97%,国民素质得到大大提高。德国的职业学校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中等水平的基层实用技术人员。高等教育则为国家的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和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级科技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因此,当时德国的教育发展大大高于法国。据不完全统计, 1865年,法国的文盲率高达34%,而同期德国的文盲率仅为 5.52%;到了1896年,法国的文盲率才降至6.8%。1913年,法国平均每十万人中有大学生76人,而德国有116人。[17]这样,德国科技人力的优势带来了经济竞争力的大幅度提高。

第三,坚持教育改革方针,适时调整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19世纪下半期,在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德国教育事业从规模、内容、结构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调整,以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这一时期德国教育出现了明显的扩建和现代化势头,主要表现:各类学校的学生人数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原有学校出现课程和专业的相应调整,出现一些新型学校。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方面,各大学各院系的规模的调整、新的院系以及新型大学的出现,适应了工业化过程中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增长,是德国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紧密联系、服务社会的一种表现。而职业教育新形式的出现也满足了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的需要。

总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快速发展凸显了其教育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已经意识到,现代经济发展已经不能单纯依靠自然资源和人的体力劳动,而必须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增加脑力劳动者的成份。德国的教育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知识经济日显重要,中国正奋力向现代化迈进的今天,人力资源是立国兴邦的关键,只有全社会重视教育,开发人才,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大的民族之林。[注释]

①这一时期主要有三种类型的中等学校:文科中学,实科中学,高级实科学校,这三类学校倾其全力于其所专学科的教学工作,使各种教育力量与效能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70.

[2][3]邢来顺.德国工业化经济——社会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510,511.

[4][英]B.R.米切尔.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欧洲卷(1750-1993)[M].贺力平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946.

[5]丁建弘,陆世澄.德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9.

[6]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4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01.

[7]国家教委职教中心研究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3:4.

[8][10][11][美]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318,318,318.

[9]Henderson,W.O.The Rise of German Industrial Power 1834-1914[M]. London: Temple Smith, 1975: 186.

[12]潘迎华.论19世纪德国教育在工业化中的作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6):108.

[13]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10.

[14][法]夏尔·贝特兰.纳粹德国经济史[M].刘法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5.

[15]陈晓律,邵建东.德国新史[M].香港:开明书店,1991:108.

[16]林进成. 德国工业化道路的一些特点[J].世界历史.1982,(5):24-25.

[17]弗拉克斯.西方五大工业国授予博士和学士学位概况[J].科学政策展望,1988,(10): 39.

德国崛起

德国:第一次崛起,1。德意志统一,发展了资本主义;(根本原因) 2.法国和奥地利受到遏制,德国成为新兴强国。 第二次崛起(西德),1.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 2.实行非军事化; 3.美国对联邦德国采取扶持政策; 4.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5.尤其重要的是,联邦德国人民普遍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843年德意志从法兰克帝国分裂出来,962年建立神圣罗马帝国。通过长期的对外征服,德意志占领了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波兰西部,并远征俄罗斯、匈牙利。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18世纪初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领导了艰苦卓绝的军事和外交斗争,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德意志完成了以普鲁士为主体的统一。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同盟国军民的顽强打击下,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 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1989年民主德国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联邦德国。10月初,许多城市相继爆发了规模不等的示威游行,要求放宽出国旅行和新闻媒介的限制等。10月18日,民主德国总统昂纳克宣布辞职。11月9日,“柏林墙”开放。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关于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十点计划。 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国总理莫德罗首次访问联邦德国。3月18日,民主德国人民议会实行自由选举,德梅齐埃任总理后,两德统一的步伐大大加快。5月18日,两德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9月24日,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正式退出华约组织。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了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两个德国重新统一。德意志统一 18世纪初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领导了艰苦卓绝的军事和外交斗争,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德意志完成了以普鲁士为主体的统一。 世界大战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经济发展

南京邮电大学《世界文明史》选修课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经济发展 ---09002912 孙越 提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期间经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各国的经济发展出现变化,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及政治局面。 关键字:欧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表现在经济上,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出现一大批的托拉斯、辛迪加等大型企业、跨国公司,资本输出加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加大。在政治上,各国强化统治,垄断寡头对政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集体进行围剿和分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政治改革,扩大了普通民众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在军事上,由于各国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各国加紧了军备竞赛,尤其在海军方面掀起了“造舰运动”,出现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取得了迅猛发展。世界工业生产在1850―1870年的20年间只增长了一倍多,而1870―1900年的30年间却增加了近两倍,20世纪初的13年又增长了59%。世界钢产量由1870年的52万吨上升到1900年的2,830万吨,增加了54倍多。同期,石油由80万吨升至2,000万吨,增加了25倍。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世界的交通运输业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全球船舶的总吨位由1870年的1,680万吨上升到1900年的2,620万吨。到1910年则达到3,460万吨,比1870年增加了1.3倍。其中汽船的比例由16%增长到75.7%。海上运输工具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轮船在航运中逐渐取得了优势地位,使运费从1870―1913年下降了一半以上。这就极大地便利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在这一时期,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更为迅速。全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70年的21万公里增加到1913年的110.2万公里,在不到45年的时间里增加了4.2倍。环世界的铁路网初步形成。它把大多数国家纳入了世界市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世界市场的扩大,使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

德国经济发展历程简述

德国经济发展历程简述 德国经济发展历程简述 德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其经济在欧洲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德国经济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从那时起,德国以其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成为欧洲最大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本文将介绍德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从工业化到当前的国际地位。 一、工业化时期(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德国的现代工业始于19世纪中叶,当时工业革命正处于高峰时期。德国政府大力推动工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例如降低关税和促进国内贸易等,吸引了大量资本和技术投入。德国的制造业快速崛起,成为当时世界主要的产业中心之一。 德国的工业化主要集中在机器制造、钢铁、煤炭开采等重工业领域。德国以其先进的技术、高效的生产工艺和优秀的产品质量闻名于世。在20世纪初,德国的钢铁产量已经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德国也在化学和电力等其他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经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德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德国的生产能力在战争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同时也受到了破坏和损失。德国在战争中所失去的资源和人力使得其经济长期受到限制。 三、经济崛起和大萧条(1920-1945)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之后经历了激进的政治变革和经济复苏。20世纪20年代初,德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它成为了欧洲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德国制造业快速崛起,创造了一系列优秀的品牌,例如牛津布、巧克力和啤酒等等,它们的品质和形象在全球范围内的声誉都极高。 经济繁荣的背后,德国经济在1929年的经济危机中遭受了巨大打击。随着大量的工人失业和公司关门倒闭,德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重振经济,例如制定新的财政政策和再次重视国家股份制,但这些举动在短期内未见成效。 四、二战和重建(1939-1949)

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工业革命已成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作为欧洲强国之一,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场变革深刻地改变了德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同时也对全球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19世纪末,随着蒸汽机、纺织机等机器的发明和应用,一场以机械化为特征的工业革命兴起。这场革命不仅给欧洲国家带来了繁荣,同时也赋予了它们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然而,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刚开始的时候,德国还处于一片落后的状态。因此,德国在经济、技术和教育方面都需要追赶欧洲大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其中包括推动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组织职业教育等。此外,政府还对烟煤、铁矿石、石油等原材料进行了重点发展,并积极推动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 二、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技术革新的推动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技术革新的推动。德国在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在化学、电气、钢铁、汽车和航空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例如,在肥料的生产和研究方面,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贝尔特在1909年发明了合成氨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在航空领域,德国工程师奥古斯特·奥特不拉德发明了第一架飞艇。 2.生产方式的变革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传统的手工劳动逐渐被机器化的生产所替代。这种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

了商品价格,使得工业产品更加普及化。同时,机械化生产还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和规格,并能够确保产品不受季节影响。 3.企业的规模化 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企业也逐渐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大型的制造企业取代了 小作坊,从而形成了垄断市场的局面。同时,这些大型企业还能够聚集大量的工人,形成一个庞大的劳动力市场。这种规模化生产的企业无疑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生产效益和经济利润,但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工人问题。 三、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者 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了推动全球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德国在这方面的成功,不仅表明了一种改革、斗争和创新意识的崛起,也为欧洲其他国家引领了产业革命的浪潮。同时,德国的经验也吸引了许多外国投资者和技术人员到德国来学习和从事生产。 2.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崛起也带来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德 国成为欧洲的制造业中心之一,它的制造业产品出口到全球市场。这种出口创造了巨大的国际贸易收益,对德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全球经济危机 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也在全球经济危机 中经受了巨大的考验。德国作为欧洲的经济中心,受到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特别是1929年的股票市场崩盘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德国的劳动力市场受到了极 大的损失,而企业的利润也一萎千丝。 四、结论

德国工业发展历程简述

德国工业发展历程简述 自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工业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手工业和家庭工业阶段:在德国,工业发展最早起源于手工业和家庭工业。这些传统产业包括纺织业、皮革业和金属加工业等,主要依靠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产品规模相对较小。 2. 早期工业化阶段:19世纪初,德国开始出现早期工业化的 迹象。这一阶段主要由煤炭和钢铁工业拉动,驱动着德国工业发展的初期壮大。工业区主要分布在鲁尔地区和萨尔地区,这两个地区的煤炭和钢铁资源丰富。同时,德国还开始发展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等新兴产业。 3.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复兴: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许多工厂被摧毁,生产力严重受损。然而,在战后,德国迅速展开了经济复兴。1920年代,德国工业开始 蓬勃发展,汽车制造业、电子工业和化学工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4. 国家社会主义时期:1933年,纳粹德国上台,国家社会主 义政权通过国家管理经济的方式加强对德国工业的控制。德国工业生产迅速增长,改善了就业和经济状况。然而,二战爆发后,德国的工业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大部分工厂被摧毁。 5. 后战重建和西德经济奇迹:在战后,德国经历了艰苦的重建过程。西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重建工业基础,引进了外国资金和技术,鼓励工业投资。20世纪50年代末,德国实现

了所谓的“经济奇迹”,工业生产猛增,成为西欧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 6. 德国统一和后统一时期:1990年德国统一后,前东德的工业也逐渐融入到统一的德国工业体系中。然而,统一后的德国工业遇到了许多挑战,如转型过程中的产能过剩、高失业率和东西部经济差距等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工业逐渐实现了平衡和发展,并保持了自身的竞争力。

浅析德国工业发展历程

浅析德国工业发展历程 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工业发展历程堪称引人瞩目。从19世纪开始,德国工业迅速崛起,并逐渐成为全球工 业强国。本文将对德国工业发展历程进行浅析。 德国工业的起步可追溯到19世纪初。在那个时候,德国正处 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阶段。德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工业化发展。其政策包括废除封建主义关税壁垒,解除农民束缚,鼓励外国技术引进等。这些政策为德国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在19世纪中期,德国迅速发展了一系列工业部门,包括铁路、矿产、化工和纺织等。这些工业部门在德国其他地区迅速扩展,形成了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此外,德国还发展了许多创新的科学技术,如医疗科学、冶金学和机械工程等。这些科技创新对于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到了20世纪初,德国工业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德国在第一次 世界大战前后取得了重大的战时工业化成果。这一时期,德国加大了对化学和钢铁等重工业的投资,成为欧洲领先的工业国家之一。然而,德国的工业发展也深受战争所困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工业基础几乎被完全摧毁。 二战后,德国经历了一段艰难的重建时期。然而,通过政府的努力和人民的共同奋斗,德国工业很快恢复并再次起飞。在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德国迅速发展了汽车、机械、电 子和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成为全球领先的出口国。德国的

工业制造业中的德国制造已成为一种标志,代表了高质量和精密技术。 进入21世纪,德国的工业发展受到了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双重影响。德国逐渐减少了重工业的比重,转向了高科技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德国的汽车工业和机械工业在全球市场上依然非常有竞争力,而新兴产业如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等也迅速崛起。德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目标。 总的来说,德国工业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19世纪工业崛起、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和重建以及现代化和高科技化的转型。尽管历经坎坷,德国工业始终坚持质量和创新,成为全球工业的典范之一。德国的工业发展历程也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

【同步素材】英、法、美、德的政体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的两种模式

【同步素材】英、法、美、德的政体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的两种模式 英、法、美、德政体的特点及其评价 (1)特点: ①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议会权力至上,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其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渐进性、创新性的特点。 ②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且相互制衡。共和制、总统制、联邦制三位一体,共和制是根本,总统制、联邦制是表现。 ③法国——议会制共和制。总统执掌行政权,可参与法律的制定,但总统的权力受到内阁和议会的制约。其确立过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特点。 ④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君主是实,立宪是虚。君主拥有广泛的权力,议会没有真正掌握立法权,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2)评价:欧美国家确立的近代民主代议制在一定程度上为世界其他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保证了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开展;同时促进近代文化的昌盛。总之,迅速推动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崛起和发展。 英国: ①对国内而言,保证社会长期稳定,人民所受的苦难少,为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②对世界而言,其确立的基本原则,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遵循。 美国: ①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互相制衡,总统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有效避免专制独裁,保障国家稳定。 ②从根本上否定君主专制独裁,保证资本主义发展,符合世界潮流。 ③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互相独立,有可能影响到国家政策的及时调整和行政效率。 法国:①反封建彻底; ②政体变换频繁; ③工业革命进程相对缓慢。 德国: ①维护了国家统一,保证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一直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系统化改革,使 其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德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崛起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为德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德国教育;工业化;借鉴意义 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以惊人速度跃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全面工业化,成为欧洲后起的头号工业强国。德国工业化出现跳跃式的快速发展,原因颇多,例如政治的统一、科技的进步、战胜法国所掠得的胜利果实以及德国银行业的特殊作用等,为德国工业发展的迅速提供了解释。其中,作为后起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凸显了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本文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在工业崛起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概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网络为德国公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形成了重知识、重实际的社会氛围,促进了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 首先,初等教育普及化,提高全民素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初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初等教育网有很大的补充。1875年《普通初等学校和师资培训学院的管理规章》(简称《一般教育规定》)出台,进一步强调实行强迫初等义务教育。该规章的主旨是:第一,在教育目标方面,提高所有各学科的学习效能,尤其重视对历史和自然科学的提高;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同时注意尽量促进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考力的发展。根据教育规定,对6岁儿童开始实施八年制的强迫义务教育,对违反此项规定的父母予以法律制裁。[1]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德国普及初等教育有了实质性的进步。以普鲁士为例,1848年普鲁士小学入学率为82%;1871年时实际上学率为86%-90%;19世纪80年代则达到了100%。[2]这使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素养大为改善。 其次,中等教育规模扩大,实现教育平民化。德国进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初等教育程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而且,由于正处于工业化的黄金时期,社会对各类技术人才需求旺盛,为各大学和技术高校培养科学方面的专门人才的中等学校①成为当时德国大多数资产阶级中等阶层和新兴经济资产阶级子弟们的热门学习去处。因此,要求接受中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打破贵族教育的旧模式,实现教育平民化成为必要。在政府的扶持下,许多地方扩大办学规模,增设现代科学方面课程,中等学校数量大幅度增长。据统计,1875年德国共有各类中学921所,学生183,248人;到1911年时,德国各类中学数目增加到1,476所,学生397,835人。[3]中等教育从少数特权等级扩大到普通民众,这给德国教育注入新鲜血液,有利于它走出旧式教育的怪圈,更好地培养适应工业化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第三,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大学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大幅提高。1872年,在德意志帝国领域内的在校大学生为20,576人,到1913年人数已经达到79,557人,平均在每万居民中有在校大学生11.6人。[4]19世纪末,德国成为世界教育界瞩目的中心,当

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原因_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

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原因_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 德国工业革命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没有结束时,德国又开展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铁路和内河航运业的迅速发展;今天店铺给大家找来了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原因,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原因 在普鲁士带动下,德国全境竞相修筑铁路,对煤炭、铁轨、机车、车厢等产生了巨大需求,有力地推动了采煤、冶金、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扩建,掀起了创办企业的狂热。几十家银行相继开业,股份公司纷纷建立。在短短的二十年里,仅普鲁士就出现了资本总额达24亿马克的295个股份公司。同时,比、英、法、荷等外国资本也源源不断涌入莱茵区和其他地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铁路建造成为5、6年代工业革命的龙头产业。到187年,全德半数的铁路收归国有,私营铁路也受各邦国政府控制。德国统一后再次出现兴建铁路高潮,开始进入第二个铁路时代。187年,铁路长达18667千米,到191年达593千米,1914年增至61749千米[3](P241)。到8年代,密布的铁路网已经形成,长度超过中、西欧等国,密度超过所有欧洲国家。从1879年起,俾斯麦开始实行铁路国有化,到一次大战爆发,所有铁路都合并为“德国国有铁路”。铁路网的形成,把德国沿海与内陆、原料产地与工业中心、城市与乡村都连接起来,一个巨大的国内统一市场逐渐形成,猛烈促进了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冶炼等新兴工业、重化工业的发展,并刺激了德国新生产技术的采用与工业化的深入。由于铁路国有化和运输成本的低廉,铁路运输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动脉。铁路建设在德国工业革命中起了先锋作用。此外,随着造船工业的技术革新,海运和内河航运业也获得了新的发展。自1834年德国第一艘汽轮“巴黎伯爵”号建成后,不来梅和汉堡形成了新的造船中心,德国造船业迅速发展。1845年,在杜伊斯堡制成第一艘德国轮船“希望”号。莱茵河从9米拓宽到3米,船只可以从鹿特丹航行到巴塞尔,多瑙河、伊萨尔河、鲁尔河也得到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基本规律。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对国际关系格局和社会主义运动等都产生了长远影响。 经济发展不平衡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但由于对新技术应用的态度和国内政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美国和德国都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有较足够的资本、原料和市场,并且美国内战和德国的统一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和条件,所以这两个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工业产量分别跃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英国和法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企业设备陈旧,又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更新设备,并且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这些导致它们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到20世纪初工业生产下降到第三和第四位。俄国和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较晚,对它们来讲,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实行的,能够吸收和直接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但由于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它们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较低。 这个时期,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为跳跃式的状态。在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和争夺世界市场,尽量利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本国经济迅速地发展起来。而在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垄断却防碍着新技术的采用,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出现相对停滞的趋势,并且由于这些国家大量输出资本,在一定水准上也削弱了国内经济的发展。这就造成一些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能够跳跃式地较快地赶上和超过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从而在经济实力的对比上发生急剧的变化。例如,英国在1870年曾经一直是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占第一位,号称“世界的工厂”。但是,当时英国的工业主要是纺织、采煤等旧的工业部门。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新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的工业部门不断出现,到19世纪80年代末,美国引进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地赶上了英国,跃居世界工业生产的第一位。19世纪末,另一个新兴工业强国──德国也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工业生产的第二位。 政治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不平衡。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这个时期资本主义政治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首先,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自由主义和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交错的局面。英、法、美三国都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推翻了原来的封建或殖民政权,对旧势力的冲击较大,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了革命的洗礼,造成了观点的根本变化,公民的参政意识较强,因而革命任务完成比较彻底。这些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时间较长,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也比较充分,资本主义制度日趋完善。例如,英国和美国都形成了典型的资产阶级两党制,法国则形成了多党的政党制度。而俄、德、日三国是通过改革或统一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广大人民的公民参政意识较弱。这些国家虽然名义上也建立了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仍然存有,在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上,热衷于对外扩张,发动战争。 其次,由于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引起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军事力量和他们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所处地位的相对应变化,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分割世界,划分势力范围。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重新争夺殖民地和瓜分世界,矛盾错综复杂,既相互斗争有相互勾结。 最后,在资本主义体系的不同国家中,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条件及其成熟水准也是不同的。这种政治条件包括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阶级力量对比情况,阶级矛盾激化情况,阶

世界近现代史典型问答题示例

世界近现代史典型问答题示例 世界近现代史典型问答题示例 1、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点。 同:(1)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2)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解除了精神枷锁。 异:(1)目标:文艺复兴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天主教会。启蒙运动的斗争矛头既指向天主教会也指向封建专制。(2)指导思想:文艺复兴是人文主义。启蒙运动是理性主义。(3)影响:文艺复兴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启蒙运动为欧美乃至亚洲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 2、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的英国、雅各宾派专政时期的法国和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分别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它们的基本主张各是什么?产生上述土地政策的社会原因各是什么?这些土地政策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基本主张: 英国:圈占农民土地,养羊放牧。 法国: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农村公有土地按当地人口分配。 美国:允许在西部无主土地上连续耕种5年以上的美国农民,缴付少量手续费就可获得一定面积的土地。 社会原因: 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制呢业发展迅速。 法国:雅各宾派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美国:南北战争之初北方连连失利,同时资本主义发展也需要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影响: 英国: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资金和劳动力,也为英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条件。 法国:使雅各宾派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并逐渐扭转了形势,但小农经济后来成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大障碍,劳动力和市场受到严重

制约。 美国:使林肯政府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并最终取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同时西部的开发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原料,促成了美国经济的腾飞。 3、从原因、方式、进程、性质和影响等方面比较德意志、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同:(1)原因:政治分裂局面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2)方式: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3)进程:有一个领导统一的核心国家和核心人物。(4)性质:资产阶级革命。(5)影响: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异:(1)原因:意大利面临异族压迫。(2)方式:意大利有一条自下而上的道路。(3)进程:德意志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意大利很大程度上借助外部力量。(4)性质:意大利带有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5)影响:德意志继承了军国主义传统。 4、19世纪后半期,德国与日本在社会发展问题上有何主要相似之处?它们各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的?这一问题的解决对德、日两国及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相似之处:封建割据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方式: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完成统一。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 影响: (1)德国:使德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成为欧洲的强国。 (2)日本: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摆脱了外来压迫,成为亚洲的强国。 (3)世界格局:德国、日本成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改变了欧洲和远东地区的国家格局,也促使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斗争更加激烈,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5、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呈现出哪些特征?说明形成这些阶段特征的社会原因。 (1)特征: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

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史

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史(大国的崛起) 一、英国 1、17世纪走上殖民扩张道路。相继打败荷兰和法国,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从殖民地获得的大量财富,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1640年——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3、竭力压制北美经济发展,镇压北美人民的反抗导致爆发美国独立战争1783年承认美国独立。 4、在法国大革命中,参与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 5、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6、1836 -- 1848年,英国发生宪章运动,工人为争取普选权而展开大规模的斗争。 7、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状况:经济发展缓慢,工业产值由世界第一位退居第三位。原因:过分依赖殖民地和资本大量输出,技术装备落后。对外政策:组成三国协约,对抗三国同盟。 8、一战中联合法国在西线同德国交战,并成为战胜国。 9、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英国都是主宰国之一。参与签订了相关的各个条约。 10、二战前采取纵容德、意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 11、二战开始后对德宣战。1940年7--10月遭到德国的轰炸。1942年参与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阿拉曼战役中击溃德意联军。1944年参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参与了二战中的重要会议:雅尔塔会议等。 12、二战后,接受美国经济援助恢复经济,加入北约和欧共体组织。 二、美国 1、17世纪初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18世纪,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形成。 2、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美国诞生并获得独立,美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南部仍保留奴隶制度。 3、1787年颁布宪法,成立联邦政府,实行总统制,华盛顿是首任总统。 4、19世纪上半期完成工业革命。 5、通过购买、抢占和吞并等方式,成为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等大国。1861—1865年美国内战,北方获得胜利,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6、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美国。经济状况:美国经济发展迅速,是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大国。原因: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更多采用了新技术,新设备外交:“门户开放”政策。1917年撕掉“中立”伪装,参加—战成为战胜国。 7、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的美国。1919年1月参加巴黎和会,总统威尔逊成为主宰和会的“三巨头”之一,1921一1922年因与日本矛盾,召开华盛顿会议,签订条约,成为此会最大的受益者 8、1924—1929年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9、二战前的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1933年罗斯福新政,并取得成效,经济缓慢恢复,统治得到稳定.二战前保持所谓“中立”的纵容法西斯政策。 10、二战中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美国参战并参与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参加了北非、太平洋战场以及欧洲第二战场的一系列重大战役,并在日本广岛和长岛投下原子弹。 参加了四次重要国际会议,推动了二战的进程。 11、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1947年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政策至1991年苏联解体.1949年成立北约组织,针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1950--1953年侵朝战争失败。20世纪年60年代——1973年侵越战争失败,美国霸权政策严重受挫。20世纪70年代,经济霸主地位受欧共体、日本挑战。“冷战”结束后,美国仍在以“民主”“自由”“人权”等借口推行霸权政策,干涉他国内政。实行单边主义政策。1999年发动科索沃战争,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 三、法国 1、17世纪初参与殖民扩张,在北美建立了广阔的殖民地. 2、1789年开始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3、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4、普法战争失败: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建立——世界上第—个无产阶级政权。 5、19世纪上半期完成工业革命。 6、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经济状况:法国经济发展缓慢,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四。原因:资本大量输往国外。 对外政策:参加协约国,法德矛盾加深。参加一战,并成为战胜国, 7、1919年巴黎和会上总理克里孟梭成为会议“三巨头”之一,华盛顿会议上参与签订了所有条约。二战前后同样采取纵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 8、1939年对德宣而不战。9、1940年6月对德投降。10、1944年8月巴黎解放。 11、二战后至50年代初,接受美国经济援助,后进入经济发展“黄金时期”,1967年组织并加入欧共体,“冷战”期间加入北约组织。 四、日本 1、1853年美国敲开日本闭关自守的大门,19世纪中期幕府统治出现严重危机。武装倒幕成功。 2、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开始崛起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参加了一战,并成为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 4、在华盛顿会议上,暂时调整了与美矛盾,但受到压抑。 5、1931年为摆脱危机,转嫁灾难,发动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6、1936年建立以军部为首的法西斯政权,二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7、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 8、1941年12月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大肆侵略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 9、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签字投降,二战结束。 10、二战后的日本经济:陷于崩溃政治:美军占领,实行严厉的非军事化政策。 11、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美国扶植,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并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黄金时期。70年代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五、德国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经济状况:德国的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二,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原因:完成统一,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更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普法战争打败法国获得割地,赔款。外交: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加人三国同盟疯狂扩军备战。 2、1914年挑起一战,对协约国宣战,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 3、1918年11月国内爆发革命,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4、1919年被迫签订《凡尔赛和约》,受到严厉制裁。 5、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严重,法西斯势力抬头。

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xin)

1500年以来世界现代化发展 综述 一.现代化的内涵 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巨大变革的历史进程。 1.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飞跃。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并引发了这个经济领域以及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深刻变化,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等。 2.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发展的转折。 3.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过程。工业革命从英国向欧洲、北美、东亚逐次扩展。 二.现代化的动力--工业化 工业化引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观念、社会生活诸多领域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推动人类文明转型。 三.世界现代化的阶段特征 1.15-16世纪孕育阶段:资本主义兴起,新航路开辟、原始资本积累(圈地运动,殖民掠夺、黑奴贸易)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民族国家兴起和君主专制建立等为工业文明诞生准备条件。 2.17-18世纪启动阶段:工业革命是现代化起点,英国率先启动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和资本主义现代化原型。 3.19世纪扩展阶段:工业革命推动现代化进程在欧洲北美东亚逐次扩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 4.20世纪多元发展阶段 第一,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调整:20世纪应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形成国家调控资本主义新模式。 第二,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探索:斯大林模式 第三,发展中国家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多样模式 5.21世纪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将把现代化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四.世界现代化的道路--各具特色,殊途同归 主要发达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分为三个途径:革命、改革、王朝战争,现代化进程可谓殊 途同归。 1.英国:通过政治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并由一系列的技术发明和制度创新而启动、推进 工业革命,为世界提供了现代化发展的模式。 2.法国:以启蒙思想为先导,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并举,崛起为现代工业强国。 3.美国:美利坚民族先凭借独立战争的胜利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继而启动工业革命向现代社会 转型,最后通过内战解决南北矛盾,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迅速崛起为世界头号工业化国家。 4.德国:则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后来居上,迅速成长为世界一 流工业强国。 5.俄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农奴制,扫除了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最大障碍,走上资本主 义发展道路。 6.日本:被西方列强以武力打开国门后,求知识于世界,实行明治维新,成功地借鉴了西方的 现代化经验走上强国之路,最终摆脱民族危机,实现“脱亚入欧”的目标,跻身现代发达国家之列。 五.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经验 1.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世界的潮流,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拒绝现代化终将被历史淘汰

德国的崛起

德国的崛起 一、神圣罗马帝国时期(962—1806) 1.14、15世纪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德国萌芽。 2.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运动影响德意志地区,人文主义思潮出现。近代自然科学家开普勒在17世纪提出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并且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3.宗教改革发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与上帝的直接对话三P106-1076 (1)历史背景:①文艺复兴宣扬了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要求改革教会。 ②.德国经济分散,政治分裂;罗马天主教廷剥削与压迫;激化了社会矛盾,阻碍 了资本主义发展③.导火线——教皇出售“赎罪券。开始标志:《九十五条论纲》 (2) 时间地点人物:公元16世纪,开始于德国,发展到欧洲。马丁·路德。 (3) 主要思想:①人的灵魂的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信仰得救),因信称义。 ②人人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与对话(《圣经》的平民化与普及化)。③《圣经》代表着理性与思想自由。 (4)实质:用资产阶级神学取代封建神学,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斗争。 (5)历史影响:①引发了德国和欧洲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②形成了新的基督教分支——路德教③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人文主义。④它使西欧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⑤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4.启蒙运动中德国的康德提出了思想自由。人非他人的工具,应该用理智独立思考,

理性判断。人是自由平等的。对理性作了哲学的探讨,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 二、19世纪初期(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 19世纪早期工业革命扩展到德意志,但其四分五裂状态的影响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三、完成统一,社会转型(19世纪70年代) 1.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德意志第二帝国 19世纪后半期,1864—1871年初,普鲁士在俾斯麦的主持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在普鲁士控制下的统一。1870年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1871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是为“德意志第二帝国”,这是德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2.《德意志帝国宪法》——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1871年3月 (1).内容①联邦制的君主国家:皇帝(元首):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内阁首脑:宰相(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具有绝对权力。)②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上议院)—首相为议长;实际上拥有权力,帝国议会(下议院),普选产生,作用很小。 (2).评价:1871年宪法表明,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是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封建残余重,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3).作用:①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②为工人阶级的合法斗争提供路径(一P131恩格斯语)。 四、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

第二讲 19世纪末

第二讲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 一、历史大背景 二、欧洲的优势地位 三、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的美国 四、日俄战争与日本登上世界强国地位 五、列宁主义的诞生和俄国1905年革命 六、亚洲的觉醒 一、历史大背景(6点) 1、世界历史在剧变中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2、资本主义从自由向垄断的过渡; 3、20世纪初形成了不同的帝国主义模式; 英国:垄断组织首先在殖民地形成,英国成为殖民帝国主义; 法国:银行资本集中程度高于工业资本,对外资本输出带有明显的高利贷性质,成为高利贷帝国主义; 德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密切结合,发展为军阀、容克、资产阶级的帝国主义; 俄日:两国改革后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都有强烈的对外扩张性和对内军事压迫性质,两国形成了同一种帝国主义模式——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美国:内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生产和资本急剧集中,形成了以托拉斯为主要形式的垄断组织,成为托拉斯帝国主义; 4、列强间掠夺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 5、非欧势力——美国和日本的崛起; 6、世界革命从发达国家转移到落后国家 二)美西战争1898.4.25-7 •背景: 1.19世纪末美国垄断资本强烈需求海外市场。 2.1893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 3.19世纪末,世界领土已基本被欧洲列强瓜分完毕。 4.美国在经济上已经控制了古巴。 ●导火索:“缅因”号事件 ●战争的性质:帝国主义争霸战争 战争的影响: 1.通过美西战争,美国将帝国扩大到亚洲。美国由此大大地膨胀了扩张野心。 2.西班牙丧失其最后的殖民地,从此退出了争夺世界殖民地的舞台。 3.古巴沦为美国“统而不并”的殖民地 •美西战争是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后所进行的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 1890年代,美国考虑把西班牙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夺过来。当时古巴和菲律宾都发生了反抗西班牙的起义,美国政客煽动了国内反对西班牙殖民主义的情绪。“绝大多数新教徒都支持美西战争,把它作为将受难的古巴人,从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的腐败统治下解救出来的一次必要的讨伐。”取得菲律宾,就是扩张上帝的领域。1898年1月25日美国缅因号战舰驶入哈瓦那港,意在向西班牙示威。1个月后缅因号突然爆炸沉没,美国终于得到借口向西班牙宣战(4月25日)。由于西班牙军队被古巴和菲律宾的起义军所牵制,美国在古巴和菲律宾两个战场都得以充分利用其海军优势。2月25日助理海军部长罗斯福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