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出血影像学诊断

脑出血影像学诊断

脑出血影像学诊断

脑出血影像学诊断

简介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急症,其诊断和治疗需要依赖于

影像学技术。影像学诊断能够直观地显示出脑出血的位置、大小和

形态特征,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将介绍脑出血的

常见影像学表现和诊断方法。

影像学表现

1. CT 表现

- 经典的脑出血CT表现是在脑组织中有明确的高密度区域。这种高密度区域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

- 脑出血的密度高于脑组织,但低于骨头。,在CT图像上

脑出血通常呈现为高密度影。

- 脑出血的灶周边常常可见有水肿表现,即所谓的“套套征”。

- 大面积、严重的脑出血可能导致脑室扩大,脑沟回变窄。

2. MRI 表现

- MRI对于脑出血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在MRI图像上,脑出血通常呈现为低信号强度的区域。

- 脑出血的边界也比较清晰,在T1加权图像上呈现为高信

号强度的边缘环。这是由于出血物周围的脂类分解产物在T1加权图

像上显示为高信号强度。

- 脑出血的周边组织可能显示水肿和炎症反应,这在MRI图

像上呈现为高信号强度的区域。

影像学诊断方法

1. CT扫描

- CT扫描是脑出血影像学诊断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 CT扫描的优势在于其快速、准确和普遍可用。

- 在紧急情况下,CT扫描可以提供迅速的检查结果,帮助

医生作出及时的诊断和决策。

2. MRI扫描

- MRI扫描在脑出血的诊断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分辨率。

- MRI扫描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脑出血的类型和分布。

- ,MRI还可以提供有关脑出血的潜在原因和合并症的信息。

3. 血管造影

- 血管造影是一种有创性的检查方法,它可以用来评估导致脑出血的血管病变。

- 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血管的狭窄、扭曲和异常扩张等病变。

- 血管造影对于脑动脉瘤等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出血的鉴别诊断非常有价值。

4. 脑电图

- 脑电图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脑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损害。

- 脑电图可以显示脑电活动的异常,如慢波和尖波等异常波形。

- 脑电图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脑出血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并发症。

结论

脑出血的影像学诊断是其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包括CT扫描、MRI扫描、血管造影和脑电图。这些影像学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脑出血的位置、大小、形态特征以及可能的原因和并发症,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脑微出血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脑微出血的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近年来,随着梯度回波T2* 加权成像(gradient-echo T2*-weighted imaging,GRE-T2*WI)技术的临床应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已成为目前脑血管病的研究热点之一[1~3]。研究证实,CMBs的出现与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高血压、小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是具有出血倾向的微血管病变的标志[4]。本文就CMBs的概念、病理学特征、发生率与分布特点、相关因素分析、不同MRI检查序列检出CMBs的能力、影像学鉴别诊断以及CMBs与卒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CMBs概念 CMBs是在GRE-T2*WI应用于临床后由Offenbacher 等[5]首次提出,为脑实质内直径2~5 mm 的局灶性无信号区。以后的诸多研究大多支持这一观点,但有些学者认为CMBs的部分病灶直径可大于5 mm。值得注意的是,CMBs的概念尚存在一些争议:首先,GRE-T2*WI上低信号区不仅可以是出血,而且也可以是其他病理、生理改变甚至是伪影所致。其次,即使病因学是正确的,CMBs也并不代表急性或慢性脑出血,而是代表血退化产物如含铁血黄素的沉积或是一种具有出血倾向的状态[6,7]。 2 CMBs的病理学特征 病理学研究证实,造成GRE-T2*WI上信号缺失的主要病变是微小血管周围的含铁血黄素沉积或吞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单核细胞,可能还包括少数Charcot-Bouc-hart微动脉瘤,同时还有细小动脉透明变性或淀粉样物质沉积。 Fazekas等[8]对11例因ICH死亡的脑组织标本进行MRI及相关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7例共34处MRI信号缺失区,其中21处可见局灶性含铁血黄素的沉积,仅2例含铁血黄素沉积患者无MRI信号改变。学者推断在GRE-T2*WI上出现的小的信号缺失提示陈旧性血液外渗并与不同起因的、具有出血倾向的小血管病变有关。Tanaka等[9]的研究发现,3例ICH患者出现的MRI信号缺失系由动脉硬化性微血管和小的梗死灶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积所致。这些研究表明,微小血管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积是CMBs表现为MRI信号缺失的形态学基础。 3 CMBs的发生率与分布特点 由于没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以往CMBs很少被发现和重视。近年来,随着MRI的推广,在各类脑卒中患者甚至健康老年人中行GRE-T2*WI检查时,CMBs均有不同的发生率。数据相差较大可能是连续入组的病例数较少、纳入标准不同以及应用的检查技术不同(自旋回波、梯度回波或二者同时应用)所致。CMBs在原发性脑出血(primary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PICH)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为33%~80%,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为26%~68% 。最近一项在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中进行的研究发现,仅2%的TIA 患者存在CMBs,提示CMBs在TIA患者中并不常见。据报道,在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患者中,25%~69%存在CMBs 。5%~7.5%的健康老年人也存在CMBs[10,11]。 CMBs的区域分布以基底节/丘脑区最为多见,其次为皮质—皮质下区,幕下区(包括脑干和小脑)

脑出血影像学征象

脑出血影像学征象 脑出血 影像学征象 (一)CT表现 1.急性期(包括超急性期与急性期) (1)典型表现:脑内圆形、类圆形线形或不规则形的高密度灶,CT值在50~80Hu之间。血肿可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破入脑室可形成脑室铸型。灶周水肿轻,血肿大者可有占位效应。急性期一般不需增强,即使行增强检查,病灶亦无强化。 (2)不典型表现:血肿呈等密度,见于患者有凝血异常、血小板功能不全、血红蛋白下降、过多的纤维蛋白溶解反应、溶血反应、血块不收缩、出血性素质等;血块中出现液液平面(红细胞沉积征),主要见于凝血功能异常;血肿密度普遍降低,并见液平,见于溶栓治疗患者中;灶周水肿极明显,可见于脑梗死后的出血患者中。 2.亚急性期:血肿密度逐渐降低,呈等密度。可出现下列征象: (1)溶冰征象:血肿周边吸收,中心仍为高密度区。 (2)占位效应、灶周水肿由明显而逐步减轻。 (3)部分患者出现脑积水。 (4)增强扫描,病灶呈现环形或梭形强化,如中央部分出血未吸收时,可呈“靶征”。 3.慢性期:病灶呈圆形、类圆形或裂隙状低密度。 (二)MR表现 MRI在显示出血、判断出血时间和原因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MRI信号能够反映氧合血红蛋白(oxyhemoglobin,ob)→去氧血红蛋白(deoxyhemoglobin,DHB)→高铁血红蛋白(methemoglobin,MHB)→含铁血黄素(hemosiderin)的演变规律。 出血在MR T1和T2等序列信号的改变与铁代谢密切相关; 铁的顺磁效应与血红蛋白的氧合状态及红细胞膜的完整性相关;

1.超急性期:在初始阶段,血肿内容类似血液,为蛋白溶液。用中高磁场机成像时,在T1上呈等信号;而用低磁场机成像时,在T1可能为高信号,这可能与低磁场机对蛋白质的作用较敏感有关。由于氧合血红蛋白具有抗磁作用,造成T2缩短,因此血肿在T2上呈等信号、不均信号或高信号。在出血3小时后可出现灶周水肿,占位效应亦轻,除非血肿很大。 2.急性期:红细胞细胞膜完整,去氧血红蛋白造成局部磁场的不均匀,由于磁敏感效应加快了质子失相位,能显著缩短T2值,但对T1值的影响较小,血肿在T1上略低或等信号,在T2上呈低信号。灶周出现血管源性水肿,占位效应明显。 3.亚急性期 (1)亚急性早期:红细胞内的高铁血红蛋白造成T1、T2缩短,血肿中心在T1上仍呈等信号,外周呈高信号,且高信号逐渐向中心扩展;在质子加权和T2上呈低信号。 (2)亚急性晚期:血肿溶血出现,高铁血红蛋白沉积在细胞外,T1缩短,T2延长。血肿在 T1和T2上均呈高信号,灶周水肿,占位效应逐渐减轻。 4.慢性期 (1)慢性期早期:血肿在T1和T2均呈高信号。病灶周围含铁血黄素环造成T2缩短,在T1上呈等信号,在T2上呈低信号。水肿和占位效应消失。 (2)慢性期晚期:典型者形成类似囊肿的T1低信号,T2高信号灶,但周围仍可见低信号的含铁血黄素环。 总之,MRI表现与血肿期龄关系密切。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完整版)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完整版) 般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应、肢体运动和感觉、语言和视力等方面。同时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如采用Glasgow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工具等。 推荐意见:对疑似脑出血患者,应全面收集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I级推荐,C级证据)。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脑出血诊断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MRI、脑血管造影等。头颅CT是最常用的影 像学检查方法,可快速诊断脑出血并评估出血范围、体积和病变类型等。 推荐意见:对疑似脑出血患者,应尽快进行头颅CT检查 以诊断脑出血(I级推荐,A级证据)。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指标、血糖、电解质等。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可评估出血倾向和凝血状态,生化指标和电解质检查可评估肝肾功能和水电解质平衡。 推荐意见:对疑似脑出血患者,应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指标、血糖、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I级推荐,C级证据)。 疾病诊断及病因分型 脑出血的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是指根据病史、体征、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评估结果,确定脑出血的病因和病理类型。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畸形、血液病、药物滥用等。 推荐意见:对脑出血患者应进行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以指导后续治疗和预后评估(I级推荐,C级证据)。 治疗

脑出血的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和恢复期治疗。急性期治疗的目的是控制出血、降低颅内压、维持脑灌注和预防并发症等。恢复期治疗的目的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预防再发。 急性期治疗 1•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加强监护、维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高血压和降低颅内压等。对于颅内压明显升高的患者,可采用脑室内或硬膜外引流等手段降低颅内压。 推荐意见:对脑出血患者应加强监护、维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高血压和降低颅内压等(I级推荐, B级证据)。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控制高血压、降低颅内压、抗凝治疗等。控制高血压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可采用口服或静脉给药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ACEI、ARB等。对于颅内压明 显升高的患者,可采用脱水剂、甘露醇等口服或静脉给药的药

脑出血的影像学表现

脑出血的影像学表现 脑出血的影像学表现 一、介绍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其影像学表现对于诊断和 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详细介绍脑出血的影像学表现,包括其 常见的影像学特征、分类和定位。 二、影像学特征 1·CT扫描 脑出血在CT扫描上呈高密度灶,常呈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密度高于周围的脑组织,且通常在出血后数小时内可见。血肿周围 可有占位效应,表现为脑组织受压。根据出血的年龄,CT表现可分 为新鲜出血期(高密度)、亚急性期(高密度与低密度混杂)和慢 性期(低密度)。 2·MRI MRI可提供更详细的脑出血图像,并可以区分血肿的不同阶段。T1WI上,新鲜出血区呈高信号,亚急性期血肿为高低信号与高信号 混合,慢性期血肿为低信号。T2WI上,新鲜出血区呈高信号,亚急 性期血肿呈高信号,慢性期血肿呈低信号。同时,MRI还可通过增

加脑出血局部血流灌注的动态对比增强扫描以及磁共振血管成像,进一步评估血肿的性质和影响范围。 三、分类 根据出血的部位和病因,脑出血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股沟出血:发生在大脑股沟的出血,常见于高龄患者和高血压患者。 2·脑内出血:发生在脑实质内的出血,可分为深部出血和浅部出血。 ●深部出血:发生在基底节、内囊等部位,常见于高血压。 ●浅部出血:发生在大脑皮质、白质交界处,常见于颅脑外伤。 3·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在蛛网膜下腔的出血,常由脑动脉瘤破裂引起。 4·脑室出血:发生在脑室内的出血,常见于颅脑外伤和脑动脉瘤破裂。 四、定位 定位是脑出血影像学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血肿的位置可以推断出血源的部位和病因。

1·血肿位于大脑股沟:可能存在大脑股沟出血。 2·血肿位于基底节、内囊等部位:可能存在深部出血。 3·血肿位于脑皮质、白质交界处:可能存在浅部出血。 4·血肿位于脑室:可能存在脑室出血。 附件:本文所涉及的影像示例图片。 法律名词及注释: 1·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一种通过计算机对人体进行断层成像的影像学技术。 2·MRI:磁共振成像,一种通过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进行成像的影像学技术。 3·T1WI:T1加权成像,一种MRI成像模式,可观察到脑组织的解剖结构。 4·T2WI:T2加权成像,一种MRI成像模式,可观察到脑组织的病变情况。

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一:脑出血的影像学表现 1.1 CT影像表现 脑出血的早期CT表现为高密度灶,密度可均匀或不均 匀增高,可在血肿周边见到不同程度的脑水肿。血肿边缘呈现出模 糊不清或锯齿状,有时可见到血肿内的血凝块。随着时间推移,血 肿可出现明显的低密度区,代表血红蛋白降解产物的吸收。 1.2 MRI影像表现 脑出血的MRI表现较CT更加敏感。早期可显示出T1加 权像上的高信号区,T2加权像上的低信号区以及血肿周围的脑水肿。随着时间推移,血肿逐渐降解,T1加权像上的信号强度逐渐减弱, T2加权像上的信号强度逐渐增加。同时,还可通过MRI进行血肿的 定位和评估其大小。 二: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2.1 CT影像表现 脑梗死的早期CT表现为局部脑实质密度降低,即灰质 与白质的密度差减小,同时伴有脑水肿。时间推移后,梗死灶的密

度可进一步增高或恢复正常,梗死灶周围可出现脑水肿和血-脑屏障破裂引起的弥漫性造影剂渗漏。 2.2 MRI影像表现 脑梗死的MRI表现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早期可显示出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灶,这些信号改变代表了梗死灶周围的水肿和微血管通透性的增加。随着时间推移,T1加权像上的信号强度逐渐降低,T2加权像上的信号强度逐渐增加。同时,还可以利用MRI进行梗死灶的定位和评估其大小。 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影像图像 法律名词及注释: 1. 脑出血:指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进入脑组织,并在局部区域形成血肿的疾病。 2. 脑梗死:指脑血供中断导致脑组织缺血和坏死的疾病。 3. CT(计算机断层扫描):利用计算机对通过人体的X射线进行多个方向的扫描,重建出人体结构的图像。 4. MRI(磁共振成像):借助于强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进行扫描,高分辨率的图像。

颅脑超声及颅脑MRI在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应用

颅脑影像学在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应用 一、概况 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是新生儿出生后常见的疾病,是主要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尤其是早产儿(胎龄<37周)。颅内出血在新生儿中发生率为2%~4%[1],ICH的发生会影响新生儿的身体健康以及神经系统的发育,严重者常常有远期神经发育障碍的风险,比如出现脑积水、偏瘫、癫痫或智力障碍等严重后遗症。 新生儿ICH的危险因素复杂,包括了八大类[2]:出血性脑卒中(包括大的局灶性血肿)、早产相关出血、出血倾向、遗传因素、感染、创伤相关出血、肿瘤相关出血以及血管畸形。郭艳莉等人[3]研究表明胎龄、胎儿窘迫、出生后窒息、应用多巴胺、应用机械通气为新生儿ICH的影响因素。何力等人[4]研究表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宫内窘迫、母体产前未使用地塞米松、机械通气治疗、出生 12 h内酸中毒、高浓度吸氧史等。 新生儿颅内出血按照出血的部位分为以下几种[5]: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germinal matrix-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GM-IVH)(简称脑室内出血,IVH)、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以及小脑、丘脑、基底核出血等。其中由于足月儿颅内出血的出血动脉多来源于脉络丛,并且超过一半的足

月儿ICH是特发性的,生发基质出血罕见,因此其最常见的是硬膜下和蛛网膜下腔出血[2, 6]。而IVH是早产儿常见且最具特征性的ICH,由于早产儿脑室周围室管膜下存在富含毛细血管网的胚胎生发基质,同时由于生发基质处新生血管相对脆弱,血管生长较快,导致新生血管多且不成熟,在感染、窒息等外因使脑血流波动时压力变化就容易引起ICH,因此早产儿中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出血常见[5-7]。 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多呈进行性恶化,大多数患儿在出生后不久就出现意识障碍、颅高压及脑膜刺激征等症状;部分患儿症状较轻,颅高压以及脑膜刺激征不典型,仅表现为惊厥和昏迷等[1]。大部分患儿发病时表现状况无明显特异性, 诊断难度较大。因此通过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情况,颅脑超声和颅脑MRI是检查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常用方式,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干预,有助于改善新生儿的预后。 二、早期诊断 (一)颅脑超声 颅脑超声以新生儿未闭合的囟门为声窗,使用超声成像技术进行扫查从而得到颅内结构以及血流诊断信息,在满足显示深度的条件下,尽量选用较高频率的探头,早产儿、足月儿建议用高频率探头(6 MHz以上)。新生儿颅脑超声主要以前囟和颞囟为声窗进行全方位扫查,扫查主要包括以下[8]: 1、经前囟冠状面扫查:(1)大脑额叶至侧脑室前角切

脑出血诊断影像学进展

脑出血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关键词:脑出血CT MRI 脑出血的病理过程与影像学 高血压脑出血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为其特点,慢性高血压引起大脑小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是脑出血的主要原因【1】。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已不仅仅局限于对生命的及时抢救,而更重要的是对病人生理功能回复的治疗。临床上治疗时机的把握,治疗方案的制定,在出血的预防,均需要医学影像学的强有力的支撑,尤其神经功能的康复,与病程中影像学的表现有很密切的关系,故而高血压脑出血的研究,影像学表现是重点和热点之一。 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 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这种技术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了真实的立体图像,为各种介入治疗提供了必备条件。主要适用于全身血管性疾病及肿瘤的检查及治疗。应用DSA进行介入治疗为脑出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神经系统常用动脉DSA,以时间减影法在高血压脑出血诊断中可准确定位出血灶,对高血压脑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可起到指导作用,在不明原因脑出血的定性诊断和多发性动脉瘤防止再出血中有应用价值。 2、CT技术 自从1972年4月,亨斯费尔德在英国放射学年会上首次公布了其研究结果,正式宣告了CT的诞生。这CT已广泛运用于医疗诊断上。 CT有高的密度分辨力,因此人体软组织的密度差别虽小,吸收系数虽多接近于水,也能形成对比而成像。目前CT所发展的技术主要有CT平扫、CT血管造影—CTA、超高速CT扫描、CT脑灌注成像 2·1 平扫 CT平扫,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衰减降低和基底核腔隙性梗死。【2】注意部分颅内肿瘤,上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可有类似于脑出血的表现。此时须作磁共振检查。【3】 2·2 CT增强 2·3血管造影 CTA三维重建图像后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表面遮盖显示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和最大强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 在诊断中,充分利用和仔细分析CTA原始图像对诊断极为重要。因为CTA重建图像是基于CTA原始图像基础之上的,重建三维图像后再回顾性分析CTA原始图像,可提供许多细微且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如动脉瘤内与造影剂相衬托的部分血栓等。另外,CTA平扫图像可以了解血管之外的脑内结构及局部病灶的情况,尤其是伴有脑出血等并发症时,对临床治疗至关重要。此外,平扫CT图像对CTA成像范围的选择及确定起关键作用。而三维彩色图像给人以新的视觉,能从三维立体解剖方面对病变进行定位;三维重建电影(Cine)能作动态观察;应用CT仿真血管内窥镜图像可观察血管内部形态。此外,在计算机上对病变进行模拟手术(Cut)则可以在术前制定手术入路。然而,3D-CTA目前尚存在不足之处:(1)对细小血管的空间分辨率不及DSA,对于小于3mm的动脉瘤可能不显示。(2)

影像报告解读脑内微出血是脑出血了

影像报告解读脑内微出血是脑出血了 脑内微出血 自从高端磁共振用于临床,大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诊断报告:脑内微出血灶。 可能很多人理解,就是脑出血了,马上到医院去治疗。 其实,这个微出血灶和我们常说的脑出血,是不一样的,在治疗原则上也完全不同。 然而,自从核磁能发现微出血以来,它已经成为老年人的一个常见现象,与脑血管病的预后密切相关,已引起了医学的高度重视。 这不,老张就拿着片子来问:我可是一点症状都没有,平时高血压多少年了,自以为控制的还不错,最近体检,做了核磁,怎么说我有脑出血了?这不写着:脑内多发微出血灶。 脑内微出血灶(CMBs),是脑内一种病理状态,目前只有核磁能发现,并且只有好一些的,也就是高端机型才能发现,才能诊断的一种特殊病理状态。 不一定有临床症状,是一种亚临床改变。 是脑内小血管渗漏,巨噬细胞吞噬血红蛋白,沉积在小血管周围,形成的一个小病灶,严格来讲不是真正的出血。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甚至弥漫性发生。 它的出现,是脑血管脆性增加的表现,是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标志,虽然没有临床症状,是进一步脑卒中、老年认识障碍等的潜在危

险因素,可作为一种脑血管病的危险信号,提醒我们高度警惕,积极就对,预防更严重的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看一看吧,脑内微出血灶在核磁上的表现吧:一般常规序列不容易发现,常漏掉,只有在一些特殊的功能成像序列上,如磁敏感成像(SWI)上,可以清晰显示,表现为小圆形的低信号黑影,一般2-5mm大小,周围没有水肿。如下图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内微出血发生率还是比较高的,人群平均发生率约10.5%,而80岁以上老年人群发生率高达三分之一。一旦发生,不会消失,只会越来越增加。它的发生,可见于好多情况,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脑白质疏松症、心脏病抗凝治疗期间、慢性肾症等等,甚至年龄的增长,都是一些好发的危险因素。微出血的存在,会增加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对于口服抗凝、抗血小板一类的药物作为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二级预防也提出了挑战。遇到脑内微出血,应该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一般神经内科医生,会给你做些全面检查,如血压、血压脂、血糖、血液粘度等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制订下一步治疗预防方案。

壳核出血尾状、核头出血、颞叶出血、枕叶出血等脑出血CT与MRI影像学技术应用及定位诊断表现

壳核出血尾状、核头出血、颞叶出血、枕叶出血等脑出血疾病CT和MRI影像学技术应 用及定位诊断表现 脑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颅高压症状和出血部位脑组织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不同部位脑出血的症状和体征是临床上准确定位诊断的依据。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基底核区脑出血,包括壳核出血和尾状核头出血。 壳核出血 影像学表现分为3型:* I型为出血局限于壳核附近,未侵犯内囊。Ⅱ型为出血已侵犯内囊但未破入脑室。Ⅲ型为出血经内囊破入脑室。 责任血管:豆纹动脉,尤其是豆纹动脉外侧支。 症状体征:

尾状核出血 责任血管:大脑前动脉的分支Heubner返动脉。 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是最常见原因,其次为动静脉畸形、动脉瘤。 症状体征: 小脑出血

小脑出血小脑半球出血(左图),小脑蚓部出血(右图)责任血管:多为齿状核动脉破裂。 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小脑血管畸形,动脉瘤。 症状体征: 丘脑出血

责任血管:大脑后动脉垂直分出的管壁薄弱的终末支丘脑膝状体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为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仅次于壳核。 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微小动脉瘤或血管畸形,血液病。 症状体征: 脑叶出血,又称皮质下出血,包括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常见病因有: * 高血压。 * 动静脉畸形,尤其是青年人脑叶出血的主要原因。 * 动脉瘤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可导致额叶出血,大脑中动脉及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可形成颞叶出血。 * 脑淀粉样血管病。 * 血液病。 * 烟雾病。 * 脑肿瘤。

颞叶出血 ` 责任血管:大脑中动脉颞极动脉,大脑后动脉颞下前、颞下中、颞下后动脉。 症状体征: 额叶出血 责任血管:大脑前动脉的胼缘动脉、旁中央动脉,大脑中动脉的额顶升动脉、前中央沟动脉。

脑出血影像学诊断

脑出血影像学诊断 脑出血影像学诊断 简介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急症,其诊断和治疗需要依赖于 影像学技术。影像学诊断能够直观地显示出脑出血的位置、大小和 形态特征,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将介绍脑出血的 常见影像学表现和诊断方法。 影像学表现 1. CT 表现 - 经典的脑出血CT表现是在脑组织中有明确的高密度区域。这种高密度区域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 - 脑出血的密度高于脑组织,但低于骨头。,在CT图像上 脑出血通常呈现为高密度影。 - 脑出血的灶周边常常可见有水肿表现,即所谓的“套套征”。 - 大面积、严重的脑出血可能导致脑室扩大,脑沟回变窄。 2. MRI 表现

- MRI对于脑出血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在MRI图像上,脑出血通常呈现为低信号强度的区域。 - 脑出血的边界也比较清晰,在T1加权图像上呈现为高信 号强度的边缘环。这是由于出血物周围的脂类分解产物在T1加权图 像上显示为高信号强度。 - 脑出血的周边组织可能显示水肿和炎症反应,这在MRI图 像上呈现为高信号强度的区域。 影像学诊断方法 1. CT扫描 - CT扫描是脑出血影像学诊断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 CT扫描的优势在于其快速、准确和普遍可用。 - 在紧急情况下,CT扫描可以提供迅速的检查结果,帮助 医生作出及时的诊断和决策。 2. MRI扫描 - MRI扫描在脑出血的诊断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分辨率。 - MRI扫描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脑出血的类型和分布。 - ,MRI还可以提供有关脑出血的潜在原因和合并症的信息。 3. 血管造影

- 血管造影是一种有创性的检查方法,它可以用来评估导致脑出血的血管病变。 - 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血管的狭窄、扭曲和异常扩张等病变。 - 血管造影对于脑动脉瘤等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出血的鉴别诊断非常有价值。 4. 脑电图 - 脑电图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脑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损害。 - 脑电图可以显示脑电活动的异常,如慢波和尖波等异常波形。 - 脑电图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脑出血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并发症。 结论 脑出血的影像学诊断是其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包括CT扫描、MRI扫描、血管造影和脑电图。这些影像学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脑出血的位置、大小、形态特征以及可能的原因和并发症,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脑出血CT与MRI诊断效果研究现状

脑出血CT与MRI诊断效果研究现状 摘要:脑出血的别称为脑淤血,是源自于颅内的自发血管破裂所形成的病变,主要发生于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的病人,是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的一种常见病。半年死亡率达30%~50%,该病发病较急,很大一部分患者就是因为没有及时 就诊,而使病情不断扩展蔓延。脑出血的诊断方法依赖影像学检查,CT和MRI是 脑出血诊断的首要检查方法。本文收集了近期部分相关研究,总结CT与MRI检 查的优缺点,辅助临床选择合适检查方法。 关键词:脑出血;CT;MRI 脑出血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极高,占到10~30/30万,每一年都发病大约200万人,占每年所发脑卒中的10%~30%。中国人、日本人、拉美裔、墨西哥裔、美国和美国土著人及非洲裔脑出血发病率要远高于其他地区[1]。多年来对该病的 经验累计和不断探索提示,规范化的预防比诊断治疗更重要,预防是治疗的第一步。其次,在发生该症的第一时间就应即使就诊,在短时间进行检查、处理,及 时的降低病变对周围脑组织的损害,进一步的改善病情状态。 大部分的脑出血患者都是在活动情况下急性发病,展现了脑出血发病急的特点,另外还常伴有躯体感觉运动障碍及高血压,更有甚者可能会产生意识障碍或 死亡。绝大多数患者出血部位会延伸到丘脑、脑叶、脑桥、基底节和小脑,这是 由于长期的血压高所导致。另外,血肿是脑出血重要的病理征象,血肿又会引起 水肿的产生,常分布在血肿附。 1. 国外研究现状 现如今脑出血的诊断在国外主要为两种方式:CT检查: 作为临床诊断中最重 要的方式之一,CT检查可以通过三维成像对颅内出血的部位做到精准定位,还可 以对头颅其他软组织及骨骼进行密度区分,最大程度上反映出清晰的图像。MRI 检查: MRI对软组织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可以观察到软组织内的微细结构,因此 在脑出血的诊断中,MRI可以清晰的展示病灶及其周围的病理特点,它还能够利

影像学在脑出血诊断中的作用

影像学在脑出血诊断中的作用脑出血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需要 准确鉴别和诊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影像学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在脑出血的诊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影像学在脑出血诊断中的作用,并介绍几种常见的影 像学技术及其优势。 一、影像学技术在脑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1. CT扫描 CT扫描是目前诊断脑出血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CT扫描可以直 观地观察到脑出血的位置、大小、形状等,对于快速诊断脑出血非常 重要。同时,CT扫描还能排除其他颅内疾病,如脑卒中、脑肿瘤等,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 MRI技术 MRI技术在脑出血的诊断中也具有独特的优势。与CT扫描相比,MRI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像,能够更准确地显示脑出血的形态、 位置以及周围组织的损伤情况。此外,MRI还可以对脑血管的病变进 行评估,帮助医生了解脑出血的病因。 3.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MRA技术可以对血管进行无创性检查,对于脑出血的诊断和病因 的确定非常有帮助。MRA可以显示出脑血管的狭窄、扩张和异常,帮 助医生了解血管病变引起脑出血的可能性。 4. 磁共振灌注成像(MRP) MRP技术可以检测脑出血附近的灌注情况,评估脑组织的血流状态。通过对脑出血周围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的观察,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脑 组织的存活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二、影像学技术的优势及意义 1. 非侵入性 影像学技术在脑出血的诊断中具有非侵入性的优势。与传统的脑部 手术相比,影像学技术无需直接接触患者的骨骼或脑组织,可以减少 患者的痛苦和创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快速诊断 影像学技术可以快速获取脑部图像,有利于医生及时作出诊断。尤 其是在急性脑出血的情况下,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对于进一步确定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3. 提高诊断准确性 影像学技术可以提供清晰、准确的脑部图像,帮助医生观察、分析 病变的形态、位置及相关特征,从而更准确地诊断脑出血。此外,影 像学技术还能帮助排除其他颅内疾病,避免误诊。

脑出血的影像学诊断

脑出血的影像学诊断目录: 1.引言 2.脑出血的基本知识 2.1 脑出血的定义 2.2 脑出血的病因 2.3 脑出血的分类 3.影像学诊断技术 3.1 CT扫描 3.2 MRI 3.3 脑血管造影 3.4 脑电图 4.脑出血的影像学特征 4.1 CT扫描的表现 4.2 MRI的表现 4.3 脑血管造影的表现

4.4 脑电图的表现 5.影像学诊断与临床意义 5.1 影像学诊断的价值 5.2 影像学诊断与治疗方案的选择 6.结论 7.参考文献 1.引言 在医学诊断中,影像学在脑出血的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详细介绍脑出血的影像学诊断内容及技术,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2.脑出血的基本知识 2.1 脑出血的定义 脑出血是指血液在脑组织内泄漏,对脑功能产生损害的病理过程。 2.2 脑出血的病因 脑出血的病因包括高血压、脑动脉瘤、脑血管硬化等。 2.3 脑出血的分类

脑出血可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脑室内出血等多 种类型。 3.影像学诊断技术 3.1 CT扫描 CT扫描是最常用也是最快速的脑出血诊断技术之一,可以提供 脑出血的位置、大小、形态等信息。 3.2 MRI MRI具有高分辨率的优势,对于小型脑出血的检测更为敏感, 同时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图像信息。 3.3 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可以观察脑血管的情况,了解脑出血与血管畸形之 间的关系。 3.4 脑电图 脑电图可以检测脑功能异常,为脑出血的诊断提供支持。 4.脑出血的影像学特征 4.1 CT扫描的表现 脑出血在CT图像上表现为高密度灶,血肿周围常伴有水肿影响。 4.2 MRI的表现

小型脑出血在MRI上呈低信号,大型脑出血则呈高信号。 4.3 脑血管造影的表现 脑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脑血管的异常,如脑动脉瘤、血管畸形等。 4.4 脑电图的表现 脑电图显示脑功能的异常,对脑出血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作用。 5.影像学诊断与临床意义 5.1 影像学诊断的价值 影像学诊断可以明确脑出血的类型、位置和大小,为治疗方案 的选择提供依据。 5.2 影像学诊断与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影像学诊断结果,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手术、血管介入治疗等。 6.结论 脑出血的影像学诊断是脑出血诊断中重要的一环,可以为临床 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附件: - CT扫描图像示例

盘点:脑出血影像学的9大“陷阱”,稍不留神就会误诊!

盘点:脑出血影像学的9大“陷阱”,稍不留神就会误诊! 误诊有风险,看图需谨慎。 跟据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院2015年的一份报告,多数人在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误诊,这是一件另医生和患者都“细思恐极”的事情。 在神经内、外科急诊中,面对时间紧、任务重以及快速诊断处理的压力,医生们的确需要练就一身高超武艺。比如对于急诊室的常客---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CH),你能避开各类影像学陷阱吗? 01 知识储备 ▎CT与CT值 众所周知: •ICH在CT上通常表现为脑实质、蛛网膜下腔、硬膜下、硬膜外或脑室内高密度。 •脑组织CT值:35-45HU,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CT值0-20HU,急性ICH的CT值50-100HU。 知之较少: •脑出血时,脑实质和脑脊液(CSF)中的高CT值与外渗血液的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浓度成线性相关

•高CT值主要由血红蛋白的蛋白质成分产生(铁这一成分仅贡献7%-8%的CT值)。 •脑实质血肿、血凝块收缩、细胞分层、脱水均导致血红蛋白浓度增加进而产生高密度灶。 •大约7天高密度灶密度减低,变为等密度灶,随后变为低密度灶。 类似ICH的颅内高密度灶,有两类较为重要:钙化和碘化造影剂(iodinated contrast materials, ICM)。钙化的CT值通常在100HU 以上,但有时可能与出血的CT值重叠。 ICM的CT值变化较大,不仅与浓度或稀释度有关,也与造影剂类型有关。体外ICM的CT值在100-500HU(浓度自低至高)。通常来说大于100HU的高密度灶不是出血,不同物质CT值可能出现重叠。 双能CT可以将钙化或碘化造影剂与出血区别开来。然而,设备相对昂贵并且可及性较差导致使用受限。 ▎MRI与磁敏感加权成像 在一些病例中,MRI区别ICH及相似病灶的敏感度超过了CT成像。脑实质血肿T1和T2加权成像的特点得到了全面总结。 通常,MR信号强度依据血红蛋白代谢状态而不同。需注意的是其他物质在MRI上可能产生类似出血的信号改变,如钙化,非顺磁性蛋白质或粘液成分、黑色素以及其他顺磁性物质或铁磁伪影。 ▎两个重要序列 总体来说,判断出血最重要和敏感的序列包括梯度回波(gradient recall echo, GRE)以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 GRE序列中,血红蛋白产物的特点是低信号,并且可见急性脑实质血肿早期的周围晕影。利用传统MR序列和GRE序列有助于区分出血和CT上其他原因导致的高密度灶,但在某些病例中,这些序列可能使用受限。如钙化和出血均表现为GRE序列低信号,T1高信号。如果不牢记这一点,钙化灶可能在MRI上误认为是出血灶(图1)。

脑出血后核磁共振 MRI表现规律解析

脑出血后核磁共振 MRI表现规律解析 原文地址:脑出血后核磁共振-MRI表现规律解析作者:王子敬医生脑出血后脑内血肿MRI表现规律 脑出血后血肿的病理演变过程为:红细胞悬液-血液浓缩-血凝块形成和收缩-红细胞溶解-低蛋白血肿液。血肿内血红蛋白的演变过程为:氧合血红蛋白(HBO2)-脱氧血红蛋白(DHB)-高铁血红蛋白(MHB)-含铁血黄素(H-S),其中可出现互相重叠现象。根据脑内血肿的病理及血红蛋白变化规律,脑内血肿的MR 信号表现规律为: 1.超急性期(<24小时),血肿主要由完整红细胞内的HBO2组成,在MR上可分为三阶段: (1)Ⅰ阶段(0-3小时),血肿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2)Ⅱ阶段(3-12小时),血肿在T1加权像上呈略高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此时出现轻度脑水肿。 (3)Ⅲ阶段(6-24小时),血肿在T1、T2加权像上可呈等信号,此时出现中等脑水肿。 2.急性期(2-7天),血肿内HBO2逐渐向DHB演化。 (1)Ⅰ阶段(2-3天),完整红细胞内的HBO2已演变为DHB。血肿在T1加权像呈等或略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典型的低信号,此期伴重度脑水肿。 (2)Ⅱ阶段(3-4天),血肿除DHB之外,已有相当大部分转化为细胞内MBH,在T1加权像上呈典型的高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典型的最低的黑信号,此期伴重度的脑水肿。

(3)Ⅲ阶段(5-7天),此期特征是红细胞开始溶解,血肿在T1加权像上仍呈典型的高信号,在T2加权像上仍呈低信号,(但不如Ⅱ阶段黑),脑水肿减轻为中度。 3.亚急性期(8-30天)。 (1)Ⅰ阶段(8-15天),血肿周边已经是游离稀释的MHB,中心部仍为未演化的DHB,在T1加权像上最有特征性。周围为高信号厚环,中心为DHB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周围为略低信号厚环,中心为更低信号DHB,脑水肿从中度变为轻度。 (2)Ⅱ阶段(16-30天),血肿中心的DHB逐渐为游离稀释的MHB所取代,在所有成像序列中均逐渐完成高信号,以T1加权像最明显,T2加权像演变得慢一些,血肿周边可见含铁血黄素黑线,脑水肿从轻度至消失。 4.慢性期(1-2月)。 血肿由游离稀释的MHB组成,周围包绕着含铁血黄素与沉积环,一个高信号血肿包绕着一个黑色低信号环,是慢性脑内血肿的MR特征,在T2加权像上显影最分明。 5.残腔期(出血后二月末至数年)。 (1)Ⅰ阶段指出血后二月末至四月末,血肿内随着囊变与液化,主要由低蛋白囊液组成,MR呈液体特有的长T1与T2信号。在T1加权像上呈近于脑脊液的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近于脑脊液的高信号。 (2)Ⅱ阶段指出血后5月至1年,囊液内水分吸收,仅留下游离稀释的MHB,它在所有成像序列中均呈条索状高信号,狭窄残腔周边沉积的含铁血黄素在所有成像序列中均呈低信号。

脑缺血的影像学表现

脑缺血影像学表现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 脑缺血 脑梗死: 脑卒中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CT 检查 Computed Tomography (CT ) ➢ 磁共振 Magnetic Resonance (MR) ➢ 血管造影 Angiography (CT -A 、MR -A 、DS -A ) 超声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脑出血属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多发于中老年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 临床与病理:自发性脑内出血多继发于高血压(hypertension )、动脉瘤(arterial aneurysm )、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 )、血液病(blood disease )和脑肿瘤(cerebral tumor )等,以高血压性脑出血常见。在后者,出血好发于基底节(basal ganglia )、丘脑(thalamus )、脑桥(pons )和小脑(cerebella ),易破入脑室(ventricle );血肿(hematoma )及伴发的脑水肿(encephaledema )引起脑组织受压、坏死和软化。血肿演变分为急性期、吸收期和囊变期,各期时间长短与血肿大小及患者年龄有关。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首选): 急性期:血肿呈边界清楚的肾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均匀高密度影;周围水肿带宽窄不一,局部脑室受压移位;破入脑室可见脑室内高密度积血。 吸收期(出血后3~7天):高密度血肿边缘变模糊,密度减低、高密度影向心性缩小。水肿带增宽;小血肿可完全吸收。 囊变期:(出血2个月以后)较大血肿吸收后常遗留大小不等的裂隙状囊腔,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MRI :平扫,脑内血肿的信号随血肿期龄而变化:(1)急性期:T1WI 等信号;T2WI 稍低信号(2)亚急性和慢性期:T1WI/T2WI 高信号(3)囊变期: 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 CT 平扫显示左侧血肿呈高密度影,占 位征象明显

基底节区脑出血MRI影像学表现及其与CT对比分析

基底节区脑出血MRI影像学表现及其与CT对比分析 黄景玉 【摘要】目的分析基底节区脑出血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影像学表现及其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的对比。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纳入观察,并取同期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对照组,均行MRI与CT检查,观察2组MRI影像学表现特点,并与CT对比。结果观察组病灶周围DWI高信号水肿带30例(60.00%),显著多于对照组6例(12.00%);观察组病灶DWI低信号与混杂信号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信号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MRI示,2组点状、胼胝体所占比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类圆形病变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规则形病变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T示观察组:CT值:(60-90)HU,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加或者呈均匀一致,水肿情况:血肿周围产生低密度水肿,病灶形态:主要为肾形,占位效应:3-5d逐渐产生占位效应;对照组:CT值:(60-80)HU,病灶密度:密度减低,水肿情况:局部产生脑水肿,病灶形态:主要为椭圆形或者圆形,占位效应:3~10d产生明显占位效。结论 MRI与CT均能准确诊断基底节区脑出血,MRI主要鉴别病灶形态、DWI序列信号;CT主要鉴别病灶密度与形态、CT值变化、水肿情况与占位效应。 【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 【年(卷),期】2018(16)12 【总页数】4页(P17-19) 【关键词】基底节区脑出血;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学表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