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像报告解读脑内微出血是脑出血了

影像报告解读脑内微出血是脑出血了

影像报告解读脑内微出血是脑出血了

脑内微出血

自从高端磁共振用于临床,大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诊断报告:脑内微出血灶。

可能很多人理解,就是脑出血了,马上到医院去治疗。

其实,这个微出血灶和我们常说的脑出血,是不一样的,在治疗原则上也完全不同。

然而,自从核磁能发现微出血以来,它已经成为老年人的一个常见现象,与脑血管病的预后密切相关,已引起了医学的高度重视。

这不,老张就拿着片子来问:我可是一点症状都没有,平时高血压多少年了,自以为控制的还不错,最近体检,做了核磁,怎么说我有脑出血了?这不写着:脑内多发微出血灶。

脑内微出血灶(CMBs),是脑内一种病理状态,目前只有核磁能发现,并且只有好一些的,也就是高端机型才能发现,才能诊断的一种特殊病理状态。

不一定有临床症状,是一种亚临床改变。

是脑内小血管渗漏,巨噬细胞吞噬血红蛋白,沉积在小血管周围,形成的一个小病灶,严格来讲不是真正的出血。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甚至弥漫性发生。

它的出现,是脑血管脆性增加的表现,是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标志,虽然没有临床症状,是进一步脑卒中、老年认识障碍等的潜在危

险因素,可作为一种脑血管病的危险信号,提醒我们高度警惕,积极就对,预防更严重的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看一看吧,脑内微出血灶在核磁上的表现吧:一般常规序列不容易发现,常漏掉,只有在一些特殊的功能成像序列上,如磁敏感成像(SWI)上,可以清晰显示,表现为小圆形的低信号黑影,一般2-5mm大小,周围没有水肿。如下图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内微出血发生率还是比较高的,人群平均发生率约10.5%,而80岁以上老年人群发生率高达三分之一。一旦发生,不会消失,只会越来越增加。它的发生,可见于好多情况,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脑白质疏松症、心脏病抗凝治疗期间、慢性肾症等等,甚至年龄的增长,都是一些好发的危险因素。微出血的存在,会增加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对于口服抗凝、抗血小板一类的药物作为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二级预防也提出了挑战。遇到脑内微出血,应该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一般神经内科医生,会给你做些全面检查,如血压、血压脂、血糖、血液粘度等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制订下一步治疗预防方案。

影像报告解读脑内微出血是脑出血了

影像报告解读脑内微出血是脑出血了 脑内微出血 自从高端磁共振用于临床,大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诊断报告:脑内微出血灶。 可能很多人理解,就是脑出血了,马上到医院去治疗。 其实,这个微出血灶和我们常说的脑出血,是不一样的,在治疗原则上也完全不同。 然而,自从核磁能发现微出血以来,它已经成为老年人的一个常见现象,与脑血管病的预后密切相关,已引起了医学的高度重视。 这不,老张就拿着片子来问:我可是一点症状都没有,平时高血压多少年了,自以为控制的还不错,最近体检,做了核磁,怎么说我有脑出血了?这不写着:脑内多发微出血灶。 脑内微出血灶(CMBs),是脑内一种病理状态,目前只有核磁能发现,并且只有好一些的,也就是高端机型才能发现,才能诊断的一种特殊病理状态。 不一定有临床症状,是一种亚临床改变。 是脑内小血管渗漏,巨噬细胞吞噬血红蛋白,沉积在小血管周围,形成的一个小病灶,严格来讲不是真正的出血。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甚至弥漫性发生。 它的出现,是脑血管脆性增加的表现,是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标志,虽然没有临床症状,是进一步脑卒中、老年认识障碍等的潜在危

险因素,可作为一种脑血管病的危险信号,提醒我们高度警惕,积极就对,预防更严重的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看一看吧,脑内微出血灶在核磁上的表现吧:一般常规序列不容易发现,常漏掉,只有在一些特殊的功能成像序列上,如磁敏感成像(SWI)上,可以清晰显示,表现为小圆形的低信号黑影,一般2-5mm大小,周围没有水肿。如下图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内微出血发生率还是比较高的,人群平均发生率约10.5%,而80岁以上老年人群发生率高达三分之一。一旦发生,不会消失,只会越来越增加。它的发生,可见于好多情况,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脑白质疏松症、心脏病抗凝治疗期间、慢性肾症等等,甚至年龄的增长,都是一些好发的危险因素。微出血的存在,会增加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对于口服抗凝、抗血小板一类的药物作为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二级预防也提出了挑战。遇到脑内微出血,应该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一般神经内科医生,会给你做些全面检查,如血压、血压脂、血糖、血液粘度等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制订下一步治疗预防方案。

脑出血影像学诊断

脑出血影像学诊断 脑出血影像学诊断 简介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急症,其诊断和治疗需要依赖于 影像学技术。影像学诊断能够直观地显示出脑出血的位置、大小和 形态特征,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将介绍脑出血的 常见影像学表现和诊断方法。 影像学表现 1. CT 表现 - 经典的脑出血CT表现是在脑组织中有明确的高密度区域。这种高密度区域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 - 脑出血的密度高于脑组织,但低于骨头。,在CT图像上 脑出血通常呈现为高密度影。 - 脑出血的灶周边常常可见有水肿表现,即所谓的“套套征”。 - 大面积、严重的脑出血可能导致脑室扩大,脑沟回变窄。 2. MRI 表现

- MRI对于脑出血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在MRI图像上,脑出血通常呈现为低信号强度的区域。 - 脑出血的边界也比较清晰,在T1加权图像上呈现为高信 号强度的边缘环。这是由于出血物周围的脂类分解产物在T1加权图 像上显示为高信号强度。 - 脑出血的周边组织可能显示水肿和炎症反应,这在MRI图 像上呈现为高信号强度的区域。 影像学诊断方法 1. CT扫描 - CT扫描是脑出血影像学诊断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 CT扫描的优势在于其快速、准确和普遍可用。 - 在紧急情况下,CT扫描可以提供迅速的检查结果,帮助 医生作出及时的诊断和决策。 2. MRI扫描 - MRI扫描在脑出血的诊断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分辨率。 - MRI扫描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脑出血的类型和分布。 - ,MRI还可以提供有关脑出血的潜在原因和合并症的信息。 3. 血管造影

- 血管造影是一种有创性的检查方法,它可以用来评估导致脑出血的血管病变。 - 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血管的狭窄、扭曲和异常扩张等病变。 - 血管造影对于脑动脉瘤等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出血的鉴别诊断非常有价值。 4. 脑电图 - 脑电图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脑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损害。 - 脑电图可以显示脑电活动的异常,如慢波和尖波等异常波形。 - 脑电图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脑出血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并发症。 结论 脑出血的影像学诊断是其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包括CT扫描、MRI扫描、血管造影和脑电图。这些影像学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脑出血的位置、大小、形态特征以及可能的原因和并发症,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各期脑出血的MRI信号变化巧记方法(左手30140记忆法)

各期脑出血的MRI信号变化巧记方法(左手30140记忆法)脑出血的影像学改变,在CT上很容易诊断出脑出血。但对于磁共振来说,是不是T1、T2、DWI各种高信号、低信号,绕的你头痛,再仔细划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等各期的变化,更加让人崩溃。下面是脑出血各期MRI信号变化的方便又容易记住的「左手30140记忆法」。 总结归纳 脑出血的分期: 超急性期: <24小时 急性期: 1-3天 亚急性期早期:4-7天 亚急性晚期:7-14天 慢性期: >14天

“30140”的含义,这几个数字代表的就是高信号。 伸出左手,手心面向自己,用食指代表T1IW、中指代表T2WI、无名指代表DWI、小指代表 FLAIR。用握着的手指代表黑(低信号),伸出的手指代表白(高信号)。 超急性期(<24 小时) 超急性期是指出血的即刻,流出的血液尚未凝固,一般仅 持续数分钟到数十分钟。 超急性期尚未凝固的血液表现出血液的长T1长T2特性, 因此在TIWI上表现为略低信号,在T2WI上呈现高信号。

急性期(1-3 天) 急性期一般为出血后3天内,血肿已经凝为血块,在这一期红细胞的细胞膜保持完整,细胞内的氧合血红蛋白释放出氧变成脱氧血红蛋白。 血肿T2弛豫明显缩短,在T2WI或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脱氧血红蛋白对T1值的影响较小,因此该期血肿在T1WI 上信号变化不明显,常表现为略低信号或等信号。

亚急性早期(4-7 天) 亚急性早期一般为出血后第4-7天。 初期,红细胞的细胞膜尚能保持完整,细胞内开始出现正铁血红蛋白,而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的出现一般从血肿周边向中心逐渐发展。 因此在T1WI上血肿从周边向中央逐渐出现高信号。早期血肿在T2WI上不表现为高信号,一般仍为低信号。 后期,红细胞的细胞膜开始破裂,正铁血红蛋白溢出到细胞外,红细胞的破裂一般也是从血肿周边逐渐向中心发展。 血肿在T1WI上仍表现为高信号,在T2WI上表现为从血肿周边向中心逐渐蔓延的高信号。

脑出血

脑出血(ICH) 病因病理 病因1、病因ICH病例中大约60%是因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所致,约30%由动脉瘤或动一静脉血管畸形破裂所致,其他病因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红细胞增多症和镰状细胞病等)、脑淀粉样血管病变、抗凝或溶栓治疗等。 2、发病机制颅内动脉具有中层肌细胞和外层结缔组织少,外弹力层缺失的特点。长期高血压可使脑细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甚至形成微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在此基础上血压骤然升高时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豆纹动脉和旁正中动脉等深穿支动脉,自脑底部的动脉直角发出,承受压力较高的血流冲击,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故又称出血动脉。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由于其病因不同,故发病机制各异。 一次高血压性脑出血通常在30分钟内停止,致命性脑出血可直接导致死亡。动态颅脑CT监测发现脑出血有稳定型和活动型两种,后者的血肿形态往往不规则,密度不均一,发病后3小时内血肿迅速扩大;前者的血肿与之相反,保持相对稳定,血肿体积扩大不明显。多发性脑出血多见于淀粉样血管病、血液病和脑肿瘤等患者。 病理绝大多数高血压性ICH发生在基底节的壳核及内囊区,约占ICH的70%,脑叶、脑干及小脑齿状核出血各占约10%。壳核出血常侵人内囊,如出血量大也可破人侧脑室,使血液充满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丘脑出血常破人第三脑室或侧脑室,向外也可损伤内囊;脑桥或小脑出血则可直接破人到蛛网膜下腔或第四脑室。 高血压性ICH受累血管依次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豆纹动脉、基底动脉脑桥支、大脑 后动脉丘脑支、供应小脑齿状核及深部白质的小脑上动脉分支、顶枕交界区和颖叶白质分支。非高血压性ICH出血灶多位于皮质下,多无动脉硬化表现。 病理检查可见血肿中心充满血液或紫色葡萄浆状血块,周围水肿,并有炎症细胞浸润。血肿较大时引起颅内压增高,可使脑组织和脑室移位、变形,重者形成脑痛。幕上的半球出血,血肿向下挤压下丘脑和脑干,使之移位,并常常出现小脑幕庙。如下丘脑和脑干等中线结构下移可形成中心病,如小脑大量出血可发生枕大孔庙。急性期后血块溶解,吞噬细胞清除含铁血黄素和坏死脑组织,胶质增生,小出血灶形成胶质瘫痕,大出血灶形成中风囊。 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ICH的好发年龄为50-70岁,男性稍多于女性,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多有高血压病史。多在情绪激动或活动中突然发病,发病后病情常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 ICH患者发病后多有血压明显升高。由于颅内压升高,常有头痛、呕吐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或昏迷等,大约10%ICH病例有抽搐发作。 2.局限性定位表现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 (1)基底节区出血 1)壳核出血:最常见,约占ICH病例的60%,系豆纹动脉尤其是其外侧支破裂所致,可分为局限型(血肿仅局限于壳核内)和扩延型。常有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同向性偏盲,还可出现双眼球向病灶对侧同向凝视不能,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语。 2)丘脑出血:约占ICH病例的10%-15%,系丘脑膝状体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破裂所致,可分为局限型(血肿仅局限于丘脑)和扩延型。常有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通常感觉障碍重于运动障碍。深浅感觉均受累,而深感觉障碍更明显。可有特征性眼征,如上视不

影像学在脑出血诊断中的作用

影像学在脑出血诊断中的作用脑出血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需要 准确鉴别和诊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影像学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在脑出血的诊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影像学在脑出血诊断中的作用,并介绍几种常见的影 像学技术及其优势。 一、影像学技术在脑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1. CT扫描 CT扫描是目前诊断脑出血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CT扫描可以直 观地观察到脑出血的位置、大小、形状等,对于快速诊断脑出血非常 重要。同时,CT扫描还能排除其他颅内疾病,如脑卒中、脑肿瘤等,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 MRI技术 MRI技术在脑出血的诊断中也具有独特的优势。与CT扫描相比,MRI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像,能够更准确地显示脑出血的形态、 位置以及周围组织的损伤情况。此外,MRI还可以对脑血管的病变进 行评估,帮助医生了解脑出血的病因。 3.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MRA技术可以对血管进行无创性检查,对于脑出血的诊断和病因 的确定非常有帮助。MRA可以显示出脑血管的狭窄、扩张和异常,帮 助医生了解血管病变引起脑出血的可能性。 4. 磁共振灌注成像(MRP) MRP技术可以检测脑出血附近的灌注情况,评估脑组织的血流状态。通过对脑出血周围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的观察,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脑 组织的存活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二、影像学技术的优势及意义 1. 非侵入性 影像学技术在脑出血的诊断中具有非侵入性的优势。与传统的脑部 手术相比,影像学技术无需直接接触患者的骨骼或脑组织,可以减少 患者的痛苦和创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快速诊断 影像学技术可以快速获取脑部图像,有利于医生及时作出诊断。尤 其是在急性脑出血的情况下,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对于进一步确定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3. 提高诊断准确性 影像学技术可以提供清晰、准确的脑部图像,帮助医生观察、分析 病变的形态、位置及相关特征,从而更准确地诊断脑出血。此外,影 像学技术还能帮助排除其他颅内疾病,避免误诊。

脑出血诊疗指南(临床诊疗指南)

脑出血诊疗指南(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脑出血是指原发于脑实质内的出血,故称为自发性脑出血;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和破裂是本病最常见的原因,故也称作高血压性脑出血。脑淀粉样血管病、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病、凝血功能异常、脑动脉炎、药物滥用,以及肿瘤和脑梗死为其他的脑内出血原因。自发性脑出血的出血部位以壳核最多见,其次为丘脑、尾状核、半球白质、脑桥、小脑和脑室等。 【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1)急性起病并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一般可于数小时内达高峰。个别患者因继续出血和血肿扩大,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持续时间6~12小时。 2)除小量脑出血外,大部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程度是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3)头痛和呕吐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症状,通常为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4)血压增高是脑出血常见的原因与伴发病。血压增高和心跳及脉搏缓慢同时存在,往往是颅压增高的重要指征。 5)脑出血者可出现癫痫发作,癫痫发作多为局灶性和继发性全身发作。以脑叶出血和深部出血最多见。 2、局灶症状和体征:局灶症状与血肿的部位相关,但定位诊断的准确性不如神经影像结果。 1)壳核出血:常见,多为外侧豆纹动脉破裂所致。血肿可局限于壳核本身,也可扩延累及周围脑组织。血肿向内压迫内囊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急性期伴有两眼向病灶侧凝视,血肿位于优势半球可出现失语。 2)丘脑出血:若血肿较大,按血肿扩展的方向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综合征:向外扩张侵及内囊,向内破入脑室,向下侵及下丘脑和中脑背侧,以及向上扩张侵及顶叶白质,因而出现各自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但临床常见的临床表现以多寡为序有:轻偏瘫或偏瘫、半身感觉缺失、上凝视麻痹、瞳孔异常(瞳孔缩小和对光反射消失)、失语、疾病感缺失、眼球向病灶侧凝视(与壳核出血同)、偏盲和缄默。 3)尾状核出血:多见于尾状核头部,易破入脑室,临床表现多为急性发病的头痛、呕吐、颈僵直等脑膜刺激征,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短暂性近记忆力障碍,临床上难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另外,还可出现短暂性对侧凝视麻痹、对侧轻偏瘫和短暂性偏身感觉缺失。 4)脑叶出血:是指皮质下白质出血,除慢性高血压是其主要病因外,常见的病因还有脑淀粉样血管病和动静脉畸形等疾患。神经功能缺损因出血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 (1)额叶出血:额叶出血可出现前头痛,对侧偏瘫,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二便失禁,意识障碍及癫痫。 (2)顶叶出血:可造成对侧偏身感觉缺失和对侧视野忽略,也可出现对侧同向偏盲或象限盲,轻微的偏瘫和疾病感缺失。

脑出血的MRI表现特征

脑出血的MRI表现特征 目的探讨脑出血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30例脑出血患者的MRI表现。结果急性期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为低信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T1WI和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周围可有含铁血黄素低信号环。结论MRI是较为敏感的和特异性无创伤的检查方法,特别是脑出血表现为额顶叶单纯小血肿。 标签:脑出血核磁共振成像 脑出血(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原因。急性期CT检查迅速,诊断准确性高,吸收期需与胶质瘤、脑脓肿、脑梗死鉴别;MRI上亚急性及慢性期血肿具有特征性信号改变,易于鉴别。MRI在显示脑内血肿方面,较之CT有独到之处[1]。如果说血肿从出现到吸收在CT上是从高密度到等密度到低密度的转变过程的话,则MRI基本是从低信号到高信号再到低信号,恰可与CT形成互补。现对临床收治的30例脑出血的患者的MRI表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0例颅内出血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64.1岁。入院时有明确高血压史者25例,入院血压18~30/11~18Kpa,平均血压26/14.7Kpa,就诊时间发病后1h~3d。 1.2 MRI检查方法 采用磁共振仪。进行颅脑矢状、冠状、轴位扫描。序列包括SE T1WI、FSE T2WI。增强扫描的对比剂采用肘静脉注射磁显葡胺溶液(GdDTPA)0.2mL/kg。 2 MRI表现 MRI血肿在不同时期,信号强度不一。急性期对幕上及小脑出血的价值不如CT,对脑干出血优于CT,病程4~5周后CT不能辨认脑出血时,MRI仍可明确分辨,故可区别陈旧性脑出血和脑梗死;可明确出血原因。MRI易发现脑血管畸形、血管瘤及肿瘤等出血原因。血肿及周围脑组织MRI表现较复杂,主要受血肿所含血红蛋白量的变化影响。(1)超急性期(3周):长T1、长T2信号。 3 讨论 脑出血或称自发性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出血,约占脑卒中病人的20%,可由脑动脉瘤、血管畸形、炎症、肿瘤等引起。临床上以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病人最易发生。出血部位常为内囊、壳核、外囊、丘脑、脑桥、大脑半球白质内等,血肿

脑出血的C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价值

脑出血的C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价值 陈付树 【摘要】目的探究脑出血患者,通过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以及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以来,选取80例脑出血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脑出血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以及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出血量、出血的部位与患者的预后效果关系.结果在80例脑出血患者中,有5例小脑出血,4例脑干出血,57例基底节区出血,14例丘脑出血.患者不同部位的脑出血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不同治疗时期的影像学特征也不同,患者脑出血在脑干区的死亡率比较高,并且死亡率与脑出血量正相关.结论 CT检测对脑出血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通过CT 检测能够确定患者脑出血的部位,以及脑出血的时期,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估有重要的作用. 【期刊名称】《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 【年(卷),期】2017(000)003 【总页数】3页(P5-7) 【关键词】脑出血;CT检查;影像学;临床价值 【作者】陈付树 【作者单位】广西蒙山县人民医院,广西蒙山546700 【正文语种】中文 脑出血是中老年群体中,高血压患者常见的脑部并发症,俗称脑溢血。随着老龄化问题的严重,脑出血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脑出血主要是

患者因为非外伤的作用,脑实质内出现血管破裂,引起出血的现象,通常在患者情绪激动,或者用力活动中诱发[1]。脑出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血管畸形、脑动脉硬 化和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迅速,病情十分凶险,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患者会出现语言障碍、意识障碍和肢体偏瘫等神经系统的损害问题[2]。据统计,部分脑出血 存活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及时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随着医学的发展,通过医学技术的影像资料,为脑出血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为研究脑出血的CT影像学特征和临床价值,选取80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以来,选取80例脑出血患者。80例患者中有62例在活动中发病,18例静态发病,首次发病患者42例,有脑出血病史的患者38例,患者出现偏瘫有8例,有意识障碍的12例,出现恶心呕吐的30例,出现严重头疼的35例。所有脑出血患者中,脑梗死5例,糖尿病19例,高脂血症2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史66例。80例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22例,年龄45岁 到83岁之间,平均年龄(57.5±5.6)岁,患者的发病时间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平均发病时间(3.5±2.7)小时。 1.2 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美国GE四排螺旋CT,对脑出血患者进行诊疗。80例脑出血患者均通过CT扫描,观察患者的出血量、出血的部位,以及血肿是否破入患者脑室。扫描层厚为十毫米,扫描层距为十毫米。使用CT扫描时,基线为眶耳线,对患者头部进行连续扫描,扫描结果由医师进行判断,对患者的血肿量和脑出血的部位进行确定,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进行复查扫描。出血量通过多田氏公式来计算。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调查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用 χ2进行计数资料间的检验,计量的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量资料的对比。

脑出血的概述与诊断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新宇 写在课前的话 脑出血是脑血管病的一类,约占脑血管病的20%~30%。是指脑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导致脑实质内出血,以动脉破裂者最多。出血性卒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局灶性/脑实质性出血,另一类是蛛网膜下腔出血。50%以上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由高血压引起,此外脑出血的危险因素还包括吸烟、肥胖、高血脂等。 一、脑血管病分类 脑出血属于一种脑血管病。脑血管病分两大类,一类是缺血性卒中,约占总数的70%~80%,另一类是出血性卒中,约占总数的20%~30%。出血性卒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局灶性 / 脑实质性出血,脑实质出血约占总数的50%,而另一类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占整个出血卒中的比率不足50%。 二、流行病学 从脑出血的流行病学来看,中国约每年有60万新发患者,而且还在增长。这提示脑出血在中国是一种高发病的疾病,而同期的欧盟、日本、美国的发病率比较低,而且还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在我国,脑出血的死亡率约30%~50%,而脑出血的致残率更高,有80%的脑出血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生活依赖或者神经功能缺失,脑出血的复发率也较高。 国外的资料显示脑出血占所有卒中的10%~17%。脑出血的发病率在不同种族中有差异,其中黑种人、西班牙人和亚洲人的发病率高一些,欧美的白种人发病率比较低,这提示脑出血的发病可能和遗传有一定关系。 三、定义

脑出血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 是指脑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导致脑实质内出血,以动脉破裂者最多。有别于淤点状出血,又有别于硬膜外、内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也称脑溢血,祖国医学中称为“中风”。 四、脑出血的简单分类 脑出血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外伤性和非外伤性。在非外伤性的脑出血中,又可以按不同病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原发性脑出血占比例最多,约为80%~85%,按发病时期来分,脑出血可以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临床中导致脑出血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五、病因 50% 以上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由高血压引起,近年来,脑淀粉样血管病变在脑出血中的发病共性也逐渐被大家所认识,目前认为 30% 由脑淀粉样血管变性引起。继发性脑出血病因比较多,而继发性脑出血占整个脑出血比例并不高。继发性脑出血可能由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AVM )、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OAT )、抗血小板治疗、凝血障碍、肝硬化、肿瘤、脉管炎、 Moya-moya 病、静脉窦血栓形成、惊厥或者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多种原因引起。 特定疾病引起的脑出血常位于特定的部位。脑出血的发病部位,往往能提示病因。例如,基底节的出血常见于高血压患者,而脑叶出血常见于老年人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因此,脑出血的部位、形态和影像参数与病因可能相关。 六、脑出血的危险因素

盘点:脑出血影像学的9大“陷阱”,稍不留神就会误诊!

盘点:脑出血影像学的9大“陷阱”,稍不留神就会误诊! 误诊有风险,看图需谨慎。 跟据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院2015年的一份报告,多数人在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误诊,这是一件另医生和患者都“细思恐极”的事情。 在神经内、外科急诊中,面对时间紧、任务重以及快速诊断处理的压力,医生们的确需要练就一身高超武艺。比如对于急诊室的常客---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CH),你能避开各类影像学陷阱吗? 01 知识储备 ▎CT与CT值 众所周知: •ICH在CT上通常表现为脑实质、蛛网膜下腔、硬膜下、硬膜外或脑室内高密度。 •脑组织CT值:35-45HU,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CT值0-20HU,急性ICH的CT值50-100HU。 知之较少: •脑出血时,脑实质和脑脊液(CSF)中的高CT值与外渗血液的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浓度成线性相关

•高CT值主要由血红蛋白的蛋白质成分产生(铁这一成分仅贡献7%-8%的CT值)。 •脑实质血肿、血凝块收缩、细胞分层、脱水均导致血红蛋白浓度增加进而产生高密度灶。 •大约7天高密度灶密度减低,变为等密度灶,随后变为低密度灶。 类似ICH的颅内高密度灶,有两类较为重要:钙化和碘化造影剂(iodinated contrast materials, ICM)。钙化的CT值通常在100HU 以上,但有时可能与出血的CT值重叠。 ICM的CT值变化较大,不仅与浓度或稀释度有关,也与造影剂类型有关。体外ICM的CT值在100-500HU(浓度自低至高)。通常来说大于100HU的高密度灶不是出血,不同物质CT值可能出现重叠。 双能CT可以将钙化或碘化造影剂与出血区别开来。然而,设备相对昂贵并且可及性较差导致使用受限。 ▎MRI与磁敏感加权成像 在一些病例中,MRI区别ICH及相似病灶的敏感度超过了CT成像。脑实质血肿T1和T2加权成像的特点得到了全面总结。 通常,MR信号强度依据血红蛋白代谢状态而不同。需注意的是其他物质在MRI上可能产生类似出血的信号改变,如钙化,非顺磁性蛋白质或粘液成分、黑色素以及其他顺磁性物质或铁磁伪影。 ▎两个重要序列 总体来说,判断出血最重要和敏感的序列包括梯度回波(gradient recall echo, GRE)以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 GRE序列中,血红蛋白产物的特点是低信号,并且可见急性脑实质血肿早期的周围晕影。利用传统MR序列和GRE序列有助于区分出血和CT上其他原因导致的高密度灶,但在某些病例中,这些序列可能使用受限。如钙化和出血均表现为GRE序列低信号,T1高信号。如果不牢记这一点,钙化灶可能在MRI上误认为是出血灶(图1)。

脑出血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脑出血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一、概述: 建议就诊于神经内科。 脑室内出血是指由非外伤因素导致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室系统引起的综合征。 二、临床表现: 多数病人在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因,如情绪激动,用力活动,洗澡、饮酒等。多为急性起病,少数可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1、一般表现:视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多少而异,轻者可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血压升高,脑膜刺激征等。重者表现为意识障碍、癫痫发作、高热、肌张力高、双侧病理反射等征。晚期可出现脑疝,去脑强直和呼吸循环障碍以及植物神经系统紊乱。部分病人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肺炎等并发症。 2、原发脑室内出血:除具有一般表现外,与继发脑室内出血相比尚有以下特点:①意识障碍相对较轻。②可亚急性或慢性起病。③定位体征不明显。④多以认识功能、定向力障碍和精神症状为常见。 3、继发脑室内出血:除具有一般表现外,还因原发出血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各异:①位于内囊前肢的血肿,极易破入脑室,临床表现相对较轻。②位于内囊后肢前2/3的血肿,由于距脑室相对较远,当血肿穿破脑室时,脑实质破坏严重,临床表现为突然昏迷、偏瘫,在主侧半球可有失语、病理反射阳性,双眼球向病灶侧凝视。③位于

内囊后1/3的血肿,多有感觉障碍和视野变化。④丘脑的出血,表现为意识障碍,偏瘫、一侧肢体麻木,双眼上视困难、高烧、尿崩症、病理反射阳性等。⑤小脑的出血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颈强直、共济失调等,重者出现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等。⑥脑干出血,轻者表现为头痛剧烈、眼花、呕吐,后组颅神经损伤,颈强直等,重者深昏迷,交叉瘫,双侧瞳孔缩小,呼吸衰竭等。 三、检查: 1、CT检查:CT能准确证实出血部位、范围,以及脑室大小,并可重复检查,便于对出血的动态观察及随诊,因此为首选检查手段。 2、腰穿及脑室造影:有一定的危险性,或加重病情。目前已不作常规检查,除非无CT条件或某些特殊需要时方可施行,检查应在严格掌握适应证条件下谨慎从事。 3、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能显示出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病因(如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烟雾病和颅内肿瘤等)表现及血肿破人脑室后的某些血管受压、移位的特征性表现。不同病因的脑室内出血尚有其各自的特点如高血压脑室内出血的病人大多数有明显的高血压病史,中年以上突然发病,脑血管造影无颅内血管异常: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及烟雾病性脑室内出血发病年龄较小,脑血管造影可以确诊;颅内肿瘤性脑室内出血发病前多有颅内占位病变的临床表现,强化CT 可明确诊断。 四、治疗: 本病危害性尤其甚于脑室内出血,应该在及时处理原发性和继发

脑出血患者血肿“管涌现象”的影像学特点

脑出血患者血肿“管涌现象”的影像学特点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肿管涌现象的临床影像学特点,为脑出血患者的病情转归预测和治疗提供新的手段。方法选择发病1周内的、经头颅CT扫描检查证实的30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及发病90 d后进行头颅MRI检查,对比2次检查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结果,观察血肿周围以及远隔部位的各种形态出血灶,分析管涌现象的临床影像学特点。结果30例患者入院时的SWI扫描图像均可见在血肿周围神经纤维周围间隙以及血肿远隔部位的血管周围间隙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管涌现象病灶。在血管周围间隙内的管涌现象病灶呈环状分布,围绕在小血管周围;分布在血肿周围神经纤维周围间隙内以及远隔部位血管周围间隙内的管涌现象病灶呈指状分布,主要发现于基底节区及脑叶;不规则血肿周围均可见指状分布的管涌现象病灶。发病90 d后,大部分病灶已消失或仅有少许较分散的残留现象。结论管涌现象广泛存在于脑出血的血肿周围组织内,同时也可见于部分远隔部位。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管涌现象;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其病因构成中以高血压脑出血所占比例最高,其起病迅速、致残致死率高。对于如何在早期有效评估病情、降低伤残率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对静脉血管、血液成分(如出血后各期代谢产物)、钙化、铁沉积等非常敏感,在显示细微出血方面明显优于CT及MRI其他扫描序列的图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证实管涌现象在脑出血患者的脑组织内广泛存在.此现象是指呈流体状态的血液顺压力差沿结构较疏松的组织间隙向远端扩展的现象.有学者通过SWI 技术对管涌现象进行了初步的临床影像学研究,但是由于现有的SWI技术未能直观、有效地区分血肿和静脉,仅进行急性期影像分析未能完全排除静脉对病灶分析的干扰【2】.本研究选择对发病后1周内入院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颅内MRI检查,并于发病90 d后再次复查,对比2次检查的SWI图像,探讨脑出血患者影像学上管涌现象的特点,为临床评判脑出血患者病情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脑出血患者。病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8~80岁;②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版)提出的脑出血诊断标准;③发病后1周内入院; ④头颅CT检查符合急性期原发性脑出血特点的患者;⑤自愿加入本研究的患者【7】.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部位出血者;②近3个月有颅脑外伤或手术史者;③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及蛛网膜下隙的患者;④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严重合并症而不适宜行头颅MRI检查者; ⑤未能随访90 d者。共30例脑出血患者纳入研究,男21例、女9例,年龄33~80岁、中位年龄57岁,出血灶位于基底节区12例(40%)、脑叶10例(33%)、小脑3例(10%)、丘脑3例(10%)、脑干2例(7%),出血量(多田公式法)6~50 ml.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检查方法 1.头颅CT扫描 患者入院后行常规头颅CT扫描检查,排除破入脑室系统及蛛网膜下隙的急性期原发性脑出血患者。使用Philips Brilliance16螺旋CT机,以眦耳基线平扫,扫描层厚5 mm,扫描参数为120 kVp/350 mAs,螺旋时间1.5 s. 2.头颅MRI 所有患者完成常规头颅CT扫描后进行SWI扫描,并于发病90 d后再次进行SWI检查。使用Philips Achieva 1.5T MRI系统,以眦耳基线进行SWI等序列扫描,SWI序列采用以下参数:视野230 mm181 mm120 mm,重复时间35 ms,回波时间50 ms,矩阵512512,层数120,层厚1 mm,用最小密度投影法重建获得图像。

脑内出血轻伤鉴定标准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脑内出血轻伤鉴定标准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1. 引言 1.1 概述 本文探讨的主题是关于脑内出血轻伤鉴定标准。脑内出血轻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医学难度。因此,为了确保轻伤鉴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鉴定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1.2 文章结构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讨论,并按照以下结构展开: 第一部分是引言,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并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 第二部分将详细介绍脑内出血轻伤鉴定标准的定义、背景知识以及轻伤分类标准;第三部分将解释说明脑内出血轻伤鉴定标准中的关键要点,评述其科学性和可靠性,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四部分则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研究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同时展望该标准在实际应用中所带来的前景。 1.3 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脑内出血轻伤鉴定标准的解释和说明,为相关领域的医务工作者、法律从业者以及学术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本文也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于脑内出血轻伤鉴定标准这一话题的关注,并促进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创新。

以上是“1. 引言”部分的内容。 2. 脑内出血轻伤鉴定标准 2.1 定义和背景知识 脑内出血轻伤是指因外力作用导致脑组织受损、出现出血现象,但程度较轻的情况。在司法相关工作中,对于脑内出血轻伤的鉴定标准非常重要,可以根据这些标准判断受伤程度以及相关责任。 2.2 轻伤分类标准 针对脑内出血轻伤的鉴定,通常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 1. 出血范围:根据MRI或CT扫描结果,将脑内出血分为小范围、局灶性或弥漫性等不同范围。 2. 出血类型:包括硬膜下、硬膜外、蛛网膜下和实质性等不同类型。 3. 出血程度:可通过计算或测量来确定出血量的多少,并据此划分为不同程度,如轻微、中度或严重等。 4. 神经功能障碍:通过神经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观察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如认

24小时死亡病历讨论记录脑出血(脑室系统内出血,顶叶脑出血)高血压3级(杜中云20床114168)精编版

杜中云 50岁男汉内3 114168 死亡病例讨论 讨论日期:2010-05-06 讨论地点:医生办公室科别:内3科 主持人:徐琴主治医师(科主任) 参加人员:王永江、米娜瓦.斯拉木、冯小妹主治医师、艾则孜.吾斯曼住院医师。 患者姓名:杜中云年龄:55岁性别:男住院号:114168入院日期:2010-04-30 死亡日期:2010-04-30 住院天数:6小时25分钟病历摘要: 冯小妹主治医师(报告病历):患者杜中云,男性,55岁,农民,以“反复头痛、头晕半年,意识不清1小时,加重半小时。”于2010-04-30日0:00入院。患者平素爱饮酒,量少。近半年每因劳累或情绪激动而感头痛、头晕。因程度不剧,自服头痛粉症状可自行缓解,故一直未做特殊诊治。入院前1小时患者干活后坐着休息时突然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频繁恶心,呕吐3次,呈喷射性,均为胃内容物,量共约150ml。近半小时出现鼾式呼吸,呼吸稍促,小便失禁,口唇稍紫绀。故被其老板及工友急送我科就医,测血压为220/130mmHg,急查脑CT:左侧丘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系统,中线略有右偏。自发病以来患者无头部外伤,无抽搐,无发热。查体:BP220/130mmhg,呈浅昏迷状,鼾式呼吸,呼吸稍促,被动体位,查体不合作。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直径约4mm,左侧直径约2mm,对光反射减弱。口唇稍紫绀,双肺呼吸音粗,中上肺可闻及少量鼾音。心界不大,心率146次/分,A2>P2,节律齐,无病理性杂音。四肢肌张力减弱。四肢肌力因不配合测不出,但受刺激后左侧肢体可见回缩。颈软,布氏征、克氏征均阴性。双侧膝反射、踝反射等生理反射存在。左

侧巴彬斯基氏征阳性,余病理反射均阴性。急查心电图:1.窦性心动过速,2.左前半 1 杜中云 50岁男汉内3 114168 分支传导阻滞,提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但后者表现不典型,3.左心室肥厚伴劳损;血WBC、GR、LY值均正常,也未发现感染病灶;随机血糖值正常;BUN9.30 mmol/l,值稍高,CR值正常,考虑肾功稍有损害。现初步诊断为“1.原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2.脑出血(左侧丘脑出血并破入脑室)合并脑疝”。给予吸氧,监测血压,留置导尿,心电监护,甘露醇、地塞米松降低颅内压,硝普钠控制血压,血凝酶止血,醒脑静、胞二磷胆碱、能量合剂促进脑细胞代谢,法莫替丁抑制胃酸分泌,左氧氟沙星预防感染等治疗。于2:00患者恶心,呕吐,呕吐物不易呕出,给予吸痰管吸出以防止误入呼吸道而堵塞呼吸道。于3:30因患者老板自行加快硝普钠滴速而致硝普钠滴完,测BP200/110mmhg,患者出现深浅昏迷,鼾声加重。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直径约4mm,左侧直径约2mm,对光反射消失。心率110次/分,节律齐。四肢肌力因不配合测不出,但受刺激后均未见回缩。双侧膝反射、踝反射等生理反射未引出。双侧巴彬斯基氏征等病理反射均阴性。病情进行性加重,为控制血压,继续给予硝普钠缓慢静点。于6:10患者出现呼吸浅弱,心电监护显示:R35次/分,心率114次/分,Spo2 50%。在班医师考虑为脑疝所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按病情立即给予尼可刹米针0.375g、山梗菜碱针3㎎静推,后续以尼可刹米针.1.125g、山梗菜碱针9㎎缓慢静点。但患者于6:18出现间停呼吸,频率5-8次/分钟,Spo2进行性下降,心率68次/分。立即取仰额举颌法,保持呼吸道通畅,简易呼吸器16-20次/分钟人工挤压。同时给予尼可刹米针0.375g、山梗菜碱针3㎎静推。但于6:20

脑梗和脑出血的鉴别表

脑梗和脑出血的鉴别表 脑梗和脑出血的鉴别表 1. 引言 脑梗和脑出血是两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正确地鉴别脑梗和脑出血对于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非常重要。本文将通过全面评估和深入探讨两者的不同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正确鉴别脑梗和脑出血。 2. 定义和病因 2.1 脑梗 脑梗是指由于脑血管的阻塞导致脑部缺血的情况。阻塞通常是由血栓或栓子等物质在脑血管中堆积形成的。脑梗的主要病因可以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液凝块、栓塞等。 2.2 脑出血 脑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导致脑部出血的情况。破裂可以发生在脑内的

动脉或静脉血管中,导致血液进入脑组织或脑腔。脑出血的主要病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等。 3. 症状和体征 3.1 脑梗 脑梗的症状和体征可能出现突然,包括头痛、短暂性肢体无力或麻木感、言语困难、视力模糊等。严重的脑梗可能导致昏迷或瘫痪。 3.2 脑出血 脑出血的症状和体征通常也突然出现,包括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脑出血还可能导致一侧身体肌肉无力或麻木。 4. 影像学检查 4.1 脑梗 脑梗的影像学检查通常使用脑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其中,脑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脑血管的阻塞位置和程度,CT或MRI可以帮助确定缺血区域。

4.2 脑出血 脑出血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脑血管造影、CT和MRI。脑血管造影可用于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因,CT或MRI可显示出血量和出血周围的异常信号。 5. 治疗方法 5.1 脑梗 对于急性脑梗,溶栓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等也可用于预防再次发作。康复治疗在恢复患者功能上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5.2 脑出血 脑出血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紧急手术可能需要用来清除血液以减轻压力和移除导致出血的病变。药物治疗目的是控制血压和脑水肿,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6. 个人观点和理解 脑梗和脑出血作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家庭造成了巨

脑微出血MRI表现,诊断识别及磁共振影像学表现

脑微出血MRI表现,诊断和识别及磁共振 影像学表现 脑微出血(CMBs)是脑小血管病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之一,常见于高血压性动脉病和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患者。CMBs还可以出现在一些脑小血管病的少见病因及其他疾病中。 脑淀粉样血管病 脑淀粉样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脑小血管病,其特征性病理改变为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皮层和软脑膜的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壁内进行性沉积。磁共振T2WI或SWI显示广泛的皮质微出血或实质出血。 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CAA-ri)通常认为是软脑膜及脑血管β-淀粉样蛋白引起的炎症反应。 典型的CAA-ri MRI表现为单灶或多灶不对称白质高信号(WMH)病变(皮质下或深部)延伸至皮质下白质,并伴有CAA相关出血并发症。通常在相关WMH附近观察到大量的CMBs。 高血压脑动脉病 高血压可导致皮质和皮质下小动脉硬化。通常与深部脑出血和CMBs、基底节EPVS、梗死(尤其是腔隙,易发生在基底节和脑干)和WMH有关。 CMBs倾烟雾病 烟雾病是一种罕见的特发性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其特征是颈内动脉远端或其近端分支的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以及大脑底部广泛的侧支血管网。MMD与脑梗死、脑出血和CMBs有关。 CMB可作为预测moyamoya病患者出血风险的标志物。亚洲MMD 患者,CMBs主要表现在深灰色核团和脑室周围区域,而欧洲MMD患者以皮质和灰质为主。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

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它是由NOTCH3突变引起的,CMBs以丘脑为主(常呈团状),也可见于其他深灰色核团、皮质下白质、脑干、小脑和灰质。 法布里病 法布里病是一种由α-半乳糖苷酶的A基因突变引起的X连锁溶酶体储存障碍性疾病,其CMBs无特定的MRI表现,可在幕下(脑干或小脑)和/或幕上(基底节、丘脑、脑室周围白质、皮质下区)观察到。 Ⅳ型胶原α1和α2突变(COL4A1 and COL4A2 mutations) COL4α1突变携带者有着各种各样的MRI表现包括脑空洞、WMH (主要发生在后脑区)、ICH(通常在围产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尤其是腔隙性)梗死、EPV、CMBs、颈动脉窦瘤和脑动脉瘤(通常累及颈动脉虹吸段)。半数以上的患者都有CMBs,位于深白质、深灰色核、脑干和小脑。一些罕见的COL4α2突变病例MRI表现与COL4α1突变相似。 弹性假黄瘤 弹性假黄瘤(PXE)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以进行性钙化和弹性纤维变性为特征,主要影响皮肤、眼睛、胃肠道和心血管系统。脑MRI 特征包括腔隙性梗死、WMH和CMBs。 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经常出现CMBs,病灶多发,优先位于皮质区(皮质下白质、基底节或后颅窝少见)。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是一种可逆性皮质下血管源性水肿的疾病,主要发生在后脑区域。神经症状包括癫痫、脑病、头痛和

脑出血血肿周边水肿影像学及机理

脑出血血肿周边水肿影像学及机理 脑出血血肿周边水肿影像学及机理 正文: 一、背景 脑出血是指脑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实质组织形成的病变。其中,脑出血血肿周边水肿是脑出血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脑出血血肿周边水肿的影像学表现及机理。 二、影像学表现 2.1 CT 脑出血血肿周边水肿在CT上的表现是脑实质组织密度减低,并且呈现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血肿周围的水肿区域通常表现为低密度,且边界模糊。在CT图像中,还可以观察到血肿与水肿区域的分界线,这有助于定位和判断病变范围。 2.2 MRI MRI对脑出血血肿周边水肿的显示更为敏感。在T1加权影像上,脑出血血肿呈现高信号,周围水肿区域呈现低信号。而在T2加权影像上,血肿呈现低信号,周围水肿区域呈现高信号。此

外,MRI还可以观察到脑水肿的范围及分布情况,有助于分析病变的严重程度。 2.3 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MRI) 磁共振灌注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可以测量脑组织的灌注情况。在脑出血血肿周边水肿的影像学中,灌注成像可以显示脑组织的灌注供血情况,用以评估水肿区域的血液灌注状态。 三、机理 脑出血血肿周边水肿的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有以下几个解释: 3.1 细胞外液增多说 血肿刺激周围组织细胞释放细胞外液,导致周围水肿区域的液体积聚增多,形成血肿周边水肿。 3.2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说 脑出血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管壁渗出液体,进而形成血肿周边水肿。 3.3 炎症反应说 脑出血后,炎症反应介导了血肿周边水肿的形成。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炎性介质的释放导致血肿周围组织的水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