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解剖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解剖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解剖

*颅脑横断层解剖bgq*

目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方法影像学诊断正确与否直接关系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虽然我们的影像学设备不断更新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但是决定医疗质量的主要因素还是人如何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医师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基础的认识有利于提高业务水平保证医疗质量。

对医学影像学图像进行判读必须全面观察摄入内容。

为保证此点平时工作中应该努力养成良好习惯从未见异常改变的影像学图像开始依次观察图像所反映的全部结构。

断层解剖学的概述定义和特点:用断层方法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在机体结构于原位的状态下准确地显示其断面形态变化及位置关系经连续断层或借助计算机进行结构的三维重建和定量分析系统解剖、局部解剖→断面解剖学→影像解剖学→影像诊断学。

包括横断层解剖、矢状断层解剖、冠状断层解剖。

横断面:水平面一般观测其下表面。

矢状面:一般观测其左表面超声观测其右表面。

冠状面:额状面一般观测其前表面。

二.常用的研究方法.冰冻切片技术:选材、固定、X线标记、

画线、冰冻、切锯.生物塑化技术:固定、脱水、真空浸渍、硬化处理.电子计算机图像三维重建.激光共聚焦技术.超声成像.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根据研究目的沿某一方向所作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切片或扫描即断层标本或断层图像颅脑断层解剖学常用基线、Reid基线(RBL):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

的连线。

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眦耳线(CML)或眶耳线(OML):为外眦与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颅脑轴位扫描(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依检查目的的不同使扫描平面与CML向头侧成角℃。

、上眶耳线(SML):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

、连合间线(AC-PC线):为前连合(AC)后缘中点至后连合(PC)前缘中点的连线。

脑立体定向手术和X-刀、r-刀治疗多以此线为准故人脑立体定位图谱多以此线进行研究。

Reid基线(RBL):为眶下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为头部断层标本

制作的常用基线。

外耳道眶上缘眶下缘上眶耳线(SML):为眶上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通过该线的断层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

上眶耳线SML眦耳线CMLReid基线RBL头部断层常用基线连合间线连合间线(intercommissuralline):前连合(anteriorcommissure,AC)后缘与后连合posteriorcommissure,PC)前缘中点的连线又称ACPC 线。

用于人脑立体位断层解剖研究与脑立体定向手术。

前连合后连合红色线:代表“CML”或“OML”黄色线:代表“RBL”蓝色线:代表:“SML”颅脑的大体解剖一、大脑半球(端脑):大脑纵裂分开两侧大脑半球中间由胼胝体相连纵裂内为大脑镰而后下方大脑横裂(小脑幕)将大脑与小脑隔开。

大脑半球又由脑沟、裂将大脑皮层分为额、顶、颞、枕叶及岛叶脑半球各部皮质发育的不平衡使半球表现出现许多隆起的脑回和深陷的脑沟它们是分叶和定位的重要标志。

即所谓“三沟五叶”:是指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及岛叶。

中央沟:把额、颞叶分开其前为额叶后为颞叶。

外侧沟:把颞、额、枕叶分开顶枕沟:把顶、枕叶分开。

、额叶:位于大脑半球的前上部其内侧以大脑纵裂和大脑镰与对侧分开后方由中央沟与顶叶分开外下方经外侧裂与颞叶分开前下方为额骨、眶顶。

、颞叶:经外侧裂的垂直部及水平部与额叶分开顶枕裂与枕前切迹(枕极前cm)的连线为颞叶与枕叶分界。

、顶叶:经中央沟与前方的额叶分开下方与颞叶的分界线为外侧裂与枕叶的分界线为顶枕沟。

、枕叶:经顶枕沟与顶叶分开与颞叶分界为顶枕裂与枕前切迹的连线。

、岛叶:隐藏于外侧裂的深部四周有环形沟表现有斜行中央沟。

二、间脑:接连大脑半球和中脑的部分包括:丘脑、丘脑下部丘脑底部和丘脑上部四部分。

三、小脑:小脑半球、小脑蚓部及小脑扁桃体小脑功能主要为维持身体平衡保持和调节肌张力以及调整肌肉协同运动。

四、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及延脑(延髓)五、脑室系统:侧脑室(额角、颞角、枕角、体部和三角区)、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和第四脑室此外第五、六脑室亦有一定意义。

、脑池: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间隙内含脑脊液。

小脑延髓池:位于小脑与延髓之间的脑池是脑池中最大的一个。

桥池:位于桥脑的腹侧内有基底动脉通过其向两侧伸展至小脑桥脑角而形成桥脑小脑角池。

脑间池:位于中脑脚间窝部向前为视交叉池和终板池。

胼胝体池:位于胼胝体上方外侧部称外侧裂池四叠体后方为四叠体池内有大脑大静脉通过又称大脑大静脉池。

环池:位于双侧中脑大脑脚部内有大脑后动脉、基底静脉及滑车

神经通过。

大脑半球外侧面角回顶枕沟中央后沟缘上回顶间沟顶上小叶中央后回中央沟中央前回中央前沟颞下回颞下沟颞中回颞上回颞上沟外侧裂眶回额下回额下沟额中回额上沟额上回颞横回枕前切迹大脑半球内侧面楔前叶枕颞沟枕颞外侧回枕颞内侧回侧副沟舌回距状沟嗅脑沟海马旁回钩胼胝体压部顶枕沟楔叶胼胝体沟胼胝体下区终板旁回前连合胼胝体嘴胼胝体膝透明隔穹窿胼胝体干扣带回扣带沟额上回中央旁小叶海马沟脑底面锥体交叉锥体嗅三角舌下神经展神经脑桥三叉神经动眼神经视束前穿质视神经嗅束嗅球小脑橄榄副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前庭蜗(位听)神经面神经滑车神经大脑脚乳头体灰结节垂体一、额顶叶分界(中央沟及中央前、后回):额叶与顶叶的界线为中央沟故在断面上辨别中央沟对确诊脑叶、脑沟和脑回具有重要意义。

在横断面上据以下几点可准确地辨别中央沟:、大部分中央沟为一不被中断的沟其较深一般与纵裂相连。

、薄中央后回征:中央沟两旁的脑回分别为中央前、后回一般中央前回皮质厚于中央后回中央前回宽而厚中央后回相对窄而薄。

、中央沟较深均自脑断面外缘中份处向后延伸并可有一条(中央后沟)或两条(中央前、后沟)与之伴行。

脑的主要沟回在断面上的识别、先通过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扣带沟缘云辨认出中央旁小叶再进一步辨认中央沟。

、大脑白质的髓突有助于辨认中央沟。

中央沟在体表投影是在颅脑矢状线上(鼻根外枕骨粗隆连线)中点的后cm处。

二、顶枕叶分界(顶枕沟及楔前叶和楔叶):顶枕沟、侧脑室体部在矢状位显示良好在端脑的中部横断面上顶枕沟为胼胝体后钳后方最深的一条脑沟此沟走行自大脑半球内侧面前下向后上方斜行向外分开顶叶和枕叶。

顶枕沟前为顶叶后为枕叶顶枕沟的前方为楔前叶沟后方是楔叶。

侧脑室体以上为顶叶侧脑室后角周围为枕叶。

三、顶枕颞叶分界(外侧沟及额、顶、颞、岛四叶):外侧沟是由前下向后上斜行走行外侧沟可分为垂直和水平部。

在端脑的中部横断面上垂直部呈前后走向位于岛叶与颞叶之间水平部呈内外走向位于颞叶与额叶或顶叶之间。

注意冠状断面上垂直部呈上、下走向其内侧为岛叶其外侧是额叶和颞叶(水平部呈内外走向分开该两叶)。

侧脑室三角区:CT上有脉络丛钙化区即为三角区其也是顶枕颞叶分界处其外下方为颞叶、后上方为枕叶以上为顶叶。

四、大小脑的分界:天幕是大小脑的分界在横断解剖图像上正确认识不同断面的小脑幕形态对我们推断若虫上及幕下病变范围甚为重要其形态基本可见四种:、哥德氏弧线:为天幕切迹的断面可显示由前床突到切迹尖端的整个轮廓。

此型少见。

、“V”形及“Y”形:在窦汇上方的层面幕切迹的边缘可显示“V”

字形若大脑镰出现则“V”字形变成“Y”形。

、“八”字形:在窦汇以下层面切迹缘呈“八”字。

、“M”形:窦汇的层面则天幕缘呈“M”形。

五、脑干的三部分区别:、中脑:断层面出现四叠体是中脑的标志同时可见大脑脚、结合臂。

、桥脑:出现听神经、内听道、桥臂时提示为桥脑层面。

、延髓:内听道以下层面到枕大池层面以上为延髓。

颅脑内重要的几个区域、基底节区:包括内囊、外囊、屏状核、脑岛、豆状核、尾状核和杏仁核该区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好发部位。

、放射冠区及半卵圆中心:其是内囊纤维白质向上延伸的同一物质在不同层面的名称该区域常为老年性脱髓鞘病变发生部位。

、鞍上池区、桥小脑角:为桥脑与小脑之间的夹角区域为听神经瘤好发处。

、边缘系统:为扣带回、海马回、海马回钩的合称是情感、内脏活动区。

、丘脑下部:包括视交叉、视束、灰结节、乳头体和垂体漏斗是神经分泌方面、尿崩症等内分泌系统出病的地方。

颅脑横断层标本解剖与CT解剖经颅底层面(眦耳线层面)

经颅底和颞下颌关节主要显示颅底、眶、颅后窝等。

蝶骨体占据断面中央内有蝶窦其后外侧的蝶骨大翼上由前向后依次有圆孔与上颌神经、卵圆孔与下颌神经、棘孔与脑膜中动脉前方的

筛骨垂直板构成鼻中隔上部鼻腔内出现上鼻甲。

颞骨岩部内可见前部的颈动脉管(呈八字形列于中线两侧)与颈内动脉后部的颈静脉孔与颈内静脉。

舌咽、迷走和副神经伴颈内静脉穿颈静脉孔出颅。

延髓在前小脑居后。

小脑扁桃体之间的纵行裂隙为小脑溪它向前经正中孔通第四脑室向后连枕大池。

头夹肌头半棘肌下颌头颞肌延髓头后小直肌乳突小房颈内动脉枕颞内侧回蝶窦筛窦眼球外直肌内直肌小脑半球小脑溪视神经颧骨鼻中隔外耳道颈内静脉经蝶鞍、垂体层面

主要显示鞍区、眶及颅后窝结构。

蝶鞍居断面中央垂体窝容纳椭圆形垂体两侧为海绵窦及穿行其间的颈内动脉和脑神经。

蝶鞍前为筛骨迷路眶呈喇叭形列于筛骨两侧其内可见眼球、内直肌、外直肌、视神经和眶脂体。

颞岩部分开颅中窝与颅后窝颅中窝内容纳颞叶下部。

在颅后窝内脑桥腹侧面的前方可见基底动脉行于桥池中脑桥以粗大的小脑中脚连于小脑。

小脑中脚、绒球与颞骨岩部之间为脑桥小脑脚池内有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穿行听神经瘤表现为该池内的占位。

第四脑室位于脑桥与小脑之间呈五角星形。

小脑髓质内可见齿状核。

乙状窦小脑扁桃体脑桥鼓室听神经头半棘肌头夹肌头后小直肌第四脑室桥池及基底动脉枕颞内侧回蚓垂额窦海绵窦颞骨岩部眶脂体颞肌视神经小脑半球眼神经经视交叉层面主要显示鞍上池、鞍背、视交叉、颈内动脉、小脑幕等。

鞍背居断面中央其前方有漏斗和视交叉。

视交叉外侧为颈内动脉它发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并经后交通动脉与基底动脉发出的大脑后动脉吻合形成Willis环。

鞍上池环绕在上述结构周围。

侧脑室下角出现并伸向颞极其顶壁有杏仁体对癫痫和一形容词生疾病的手术治疗时需了解杏仁体的位置。

颅前窝内仅见额叶底面的直回和眶回。

两侧眶上部结构出现。

脑桥蚓垂乙状窦额窦直回眶回垂体大脑纵裂池第四脑室小脑髓质小脑延髓池颈内动脉外侧裂三叉神经视交叉小脑中脚经鞍上池、下丘脑层面主要显示下丘脑、中脑、鞍上池、小脑幕等。

中脑居断面中央其前外侧是大脑脚后部为下丘脚间池、大脑脚池、环池和四叠体池环绕中脑周围。

下丘脑居中脑前方其中央的第三脑室与终板池被横行的终板隔开CT上难以显示菲薄的终板。

下丘脑外侧的圆形纤维束为视束。

此层面CT、MRI扫描时鞍上池呈五角星形环绕下丘脑周围其前角伸入纵裂池两前外侧角伸入侧裂池后角为脚间池两后外侧角伸

入大脑脚池。

大脑仅见额叶和颞叶。

小脑幕呈“八”字形向后附于乙状窦小脑怀枕骨间可见枕大池。

颅脑CT解剖 文档

颅脑CT解剖(图文) 时间:2009-01-08 13:50:39 来源:影像园作者:hyc3140 1、蝶窦(Sphenoid sinus) 2、延髓 (Medulla oblongata) 3、小脑 (cerebellum)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

4、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 5、小脑中角(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6、乙状窦(Sigmoid sinus) 7、颞骨及乳突气房(Petrous temporal bone and mastoid air cells) 8、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 9、脑桥 (Pons) 10、垂体窝(Pituitary fossa)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 11、小脑蚓部(Cerebellar vermis) 12、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13、桥前池 (Prepontine cistern) 14、鞍背 (Dorsum sellae) 15、侧脑室颞角(Temporal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 绿色部分

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 16、环池 (Ambient cistern) 17、角间池 (Interpeduncular cistern) 18、大脑角 (Cerebral peduncle) 19、侧裂池 (Sylvian fissure)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 20、小脑上池(Third ventricle) 21、侧脑室前角(Frontal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 21a、第三脑室 (Third ventricle)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

颅脑CT解剖(图文)

颅脑CT解剖(图文) skC影像园https://www.doczj.com/doc/cb19045137.html, 1、蝶窦(Sphenoid sinus) 2、延髓(Medulla oblongata) 3、小脑(cerebellum)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skC影像园https://www.doczj.com/doc/cb19045137.html, skC影像园https://www.doczj.com/doc/cb19045137.html, skC影像园https://www.doczj.com/doc/cb19045137.html,

4、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 5、小脑中角(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6、乙状窦(Sigmoid sinus) 7、颞骨及乳突气房(Petrous temporal bone and mastoid air cells) 8、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 9、脑桥(Pons) 10、垂体窝(Pituitary fossa)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skC影像园https://www.doczj.com/doc/cb19045137.html,

skC影像园https://www.doczj.com/doc/cb19045137.html, 11、小脑蚓部(Cerebellar vermis) 12、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13、桥前池(Prepontine cistern) 14、鞍背(Dorsum sellae) 15、侧脑室颞角(Temporal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skC影像园https://www.doczj.com/doc/cb19045137.html,

skC影像园https://www.doczj.com/doc/cb19045137.html, 16、环池(Ambient cistern) 17、角间池(Interpeduncular cistern) 18、大脑角(Cerebral peduncle) 19、侧裂池(Sylvian fissure)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 (Frontal Lobe) skC影像园https://www.doczj.com/doc/cb19045137.html,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解剖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解剖 *颅脑横断层解剖bgq* 目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方法影像学诊断正确与否直接关系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虽然我们的影像学设备不断更新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但是决定医疗质量的主要因素还是人如何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医师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基础的认识有利于提高业务水平保证医疗质量。 对医学影像学图像进行判读必须全面观察摄入内容。 为保证此点平时工作中应该努力养成良好习惯从未见异常改变的影像学图像开始依次观察图像所反映的全部结构。 断层解剖学的概述定义和特点:用断层方法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在机体结构于原位的状态下准确地显示其断面形态变化及位置关系经连续断层或借助计算机进行结构的三维重建和定量分析系统解剖、局部解剖→断面解剖学→影像解剖学→影像诊断学。 包括横断层解剖、矢状断层解剖、冠状断层解剖。 横断面:水平面一般观测其下表面。 矢状面:一般观测其左表面超声观测其右表面。 冠状面:额状面一般观测其前表面。 二.常用的研究方法.冰冻切片技术:选材、固定、X线标记、

画线、冰冻、切锯.生物塑化技术:固定、脱水、真空浸渍、硬化处理.电子计算机图像三维重建.激光共聚焦技术.超声成像.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根据研究目的沿某一方向所作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切片或扫描即断层标本或断层图像颅脑断层解剖学常用基线、Reid基线(RBL):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 的连线。 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眦耳线(CML)或眶耳线(OML):为外眦与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颅脑轴位扫描(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依检查目的的不同使扫描平面与CML向头侧成角℃。 、上眶耳线(SML):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 、连合间线(AC-PC线):为前连合(AC)后缘中点至后连合(PC)前缘中点的连线。 脑立体定向手术和X-刀、r-刀治疗多以此线为准故人脑立体定位图谱多以此线进行研究。 Reid基线(RBL):为眶下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为头部断层标本

断层 头部作业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作业 第一章头部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髓突:大脑半球的髓质除在其中央部形成集中区域外,还向外周延伸出一些条索状的突起;其末端伸向表面的皮质,根部相连,是辨认脑回的标志。 2.外囊:屏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薄层髓质区。 3.半卵圆中心:横断层面上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纤维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 4.禽距:位于侧脑室后角内侧壁的腹侧,由距状沟前部皮质陷入侧脑室后角内所形成的隆起结构。 5.辐射冠:大部分投射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至大脑皮质,此部分投射纤维在冠、矢状层面上所形成的宽阔白质区。 6.侧副隆起:位于侧脑室下角底壁的外侧部,由侧副沟皮质陷入侧脑室下角内所形成的隆起结构。 7.Meckel腔:又称为三叉神经腔,位于颞骨岩部尖端,是颅后窝伸向颅中窝后内侧部的一个硬脑膜隐窝,其开口处恰位于小脑幕游离缘的下方、内耳门和鞍背的中点处。 8.匙突:位于前庭窗前上方的弯曲的骨性突起,由鼓膜张肌半管骨壁向后外延伸而形成,鼓膜张肌经此处呈直角向外弯曲而达锤骨。 二、问答题: 1.颅脑部横断层的常用基线及临床意义。 答:(1)眶耳线或眦耳线,即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脑部横断层多以此线为基线,亦即临床影像头部轴位扫描的基线。 (2)Reid基线,即眶下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是头部横断层标本制作的常用基线,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也常以该线的垂线为基线。 (3)上眶耳线,即眶上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横断层面与颅底平面相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的结构和减少颅骨伪影。 (4)连合间线,为前连合后缘中点与后连合前缘中点的连线,又称为AC-PC 线,脑立体定位手术和Y刀等多以此线为基线。 2.鞍上池的位置、形态、组成、交通及毗邻结构。 答: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是交叉池、脚间池或桥池在轴位扫描时的共同显影,CT 图像上可呈六角形、五角形或四角形等。 (1)六角形鞍上池由交叉池和脚间池组成,前角伸向两侧额叶之间,并延续为大脑纵裂池;前外侧角伸向额叶与颞叶之间,延续为大脑外侧窝池;后外侧角伸

颅脑的解剖

颅脑的解剖结构 一头皮的解剖(示意图) 头皮是覆盖于颅骨之外的软组织,在解剖学上可分为五层: 皮肤层:较身体其他部位的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外伤时出血多,但愈后较快。 皮下:由脂肪和粗大而垂直的纤维束构成,与皮肤层和帽状腱膜层均由短纤维紧密相连,是结合成头皮的关键,并富含血管神经。 帽状腱膜层:帽状腱膜层为覆盖于颅顶上部的大片腱膜结构,前连于额肌,后连于枕肌,且坚韧有张力。 腱膜下层:由纤细而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 骨膜:紧贴颅骨外板,可自颅骨表面剥离。 二颅骨解剖(示意图) 除下额骨头和舌骨外,其他21块头骨都借缝或软骨结合或骨结合构成一个牢固的整体,称为颅(cranium) 。通常将组成脑颅腔的骨骼称为颅骨。颅骨可分为颅盖和颅底两部分其分界线自枕外隆突沿着双侧上项线、乳突根部、外耳孔上缘、眶上缘而至鼻根的连线,线以上为颅盖;线以下为颅底。 颅盖部 颅盖骨是由内外骨板和两者间的骨松质构成。颅骨厚度不一,在额、顶结节处最厚,颞枕棱部最薄。在内外骨板的表面有骨膜被覆,内骨膜亦是硬脑膜的外层。在颅骨的穹窿部,内骨膜与颅骨内板结合不紧密,因而颅顶骨折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在颅底部,内骨膜与颅骨内板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是硬脑膜易撕裂,产生脑脊液漏。颅骨板障内的板障静脉有:额、枕、颞前和颞后4对,它们之间借分支吻合成网,并有导血管与颅内、外静脉相通。 颅盖外面在外骨板表面可见锯齿状的骨缝(在内骨板表面呈直线状)。在顶骨和额骨间为冠状缝,两顶骨之间为矢状缝,后方为人字缝,位于顶骨与枕骨交界处颞骨和额顶骨之间为鳞状缝。在额骨前面居两眉弓之间的颅骨中空部分是额窦。 颅盖内面由于脑回、蛛网膜颗粒、静脉窦和脑膜血管的压迫,使颅盖内面凹凸不平。在正中线有矢状窦的压迹,称矢状窦沟。在前面有呈树状的压迹,为硬脑膜中动、静脉的压迹。硬脑膜中动脉经棘孔进中颅窝,在颞部分成前后两支。前支粗大向上方走行,后支较小并走向后上方。前支在顶骨前下角处(相当于颅外翼点处)多走行于骨性管中。若颞骨骨折往往撕断前支造成硬膜外血肿。 颅底部 颅底内面:蝶骨嵴和岩骨嵴将颅底分为颅后窝,颅中窝,颅前窝。 颅底外面:前面被面颅遮盖,后部的中央为枕骨大骨。孔的前外侧枕骨髁,孔的后方为枕外嵴,其上为枕外粗隆。粗隆两侧是上项线。颅底外面有很多个孔。 三脑(示意图) 脑位于颅腔内,为胚胎时期神经管的前部,形态功能都很复杂。脑可分为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通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延髓是脊髓的延续,在腹侧面它与脑桥间有桥延沟相分隔,脑桥上端与中脑大脑相连脊髓的中央管开放成延髓、脑桥和小脑间的共同室腔(第四脑室)。中脑的导水管下通第四脑室、上通间脑的第三脑室。导水管的背侧为四叠体的下丘和上丘,腹侧为中脑的被盖和大脑脚。自室间孔到视交叉前部的连线,为间脑和大脑的分界线,自后连合到乳头体后缘的连线为中脑和间脑的分界线。大脑向前、向上、向后扩展,并覆盖间脑、中脑和小脑的一部分。大脑两半球内的室腔为侧脑室,它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大脑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半球及连接两个半球的中间部分,即第三脑室前端的终板。大

头部的断面解剖

头部的断面解剖 经中央旁小叶上份的横断层面 颅腔内的左、右侧大脑半球被大脑镰相分隔,大脑镰的前、后端分别有上矢状窦的断面,多呈三角形。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中部可见中央沟,其前方有中央前回、中央前沟和额上回,后方有中央后回、中央后沟和顶上小叶。大脑半球内侧面的中部可见中央旁小叶,其前方是额内侧回,后方是楔前叶(图-1)。 图-1经中央旁小叶上份的横断层面 经中央旁小叶中份的横断层面 左、右侧大脑半球的断面较上一层面明显增大,仍被大脑纵裂内的大脑镰所分隔。大脑内侧面自前向后为额内侧回、中央旁小叶和楔前叶,与大脑镰之间的纵行裂隙为大脑纵裂池;大脑半球上外侧面自前向后为额上回、额中回、中央前回、中央沟、中央后回和顶上小叶。中央旁小叶位于内侧面中部偏后、中央旁沟与扣带沟缘支之间,以中央沟的延长线为标志将其分为前、后两部分(图-2)。

图-2经中央旁小叶中份的横断层面 经中央旁小叶下份的横断层面 大脑镰分隔左、右侧大脑半球,大脑半球上外侧面自前向后为额上回、额中回、中央前回、中央沟、中央后回和顶下小叶的缘上回、角回,大脑半球内侧面自前向后为额内侧回、中央旁小叶和楔前叶。左、右侧顶内沟的走行基本对称,均起自中央后沟,呈连续性行向后内侧,将顶叶分为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图-3)。

图-3经中央旁小叶下份的横断层面经半卵圆中心的横断层面 左、右侧大脑半球的髓质断面增至最大,近似呈半卵圆形,故名半卵圆中心。大脑半球上外侧面自前向后为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中央前回、中央沟、中央后回、缘上回、角回和顶上小叶,大脑半球内侧面自前向后为额内侧回、扣带回和楔前叶。半卯圆中心的纤维主要为有髓纤维,在CT图像上呈低密度区,在MRI T,加权像上呈高信号亮区(图-4)。 图-4经半卵圆中心的横断层面

医学影像解剖学断层解剖 (主要层面)

===========(1)鞍上池层面 鞍上池位于层面中央,呈星形。多数有六个角,呈六角星状。前角通大脑纵裂池,两侧的前外测角通大脑侧裂池,两后外角通大脑角池及环池,后角连大脑脚间池。 鞍上池内容纳重要结构。其前部为漏斗和视交叉,视交叉外侧可见颈内动脉,它发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并经后交通动脉与基底动脉发出的大脑后动脉吻合,形成WiLLis环。本层面可显示WiLLis环的大部分。 鞍上池前方为大脑半球额叶底部。两侧方为颞叶,外侧裂池为额叶和颞叶的分界。后方为中脑大脑脚,中脑背侧有一对隆起,为下丘。四叠体池环绕下丘的表面。 小脑幕呈“八”字向后张开,附于乙状窦。小脑幕的前方为颞叶,后方为小脑半球及蚓部。 小脑蚓与枕骨之间为枕大池。 ==============(2)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中脑位于此层面中央,中脑腹侧见大脑脚。在MRT2加权像上可见位于大脑脚底的黑质和红核,左右各一并对称。黑质在前,呈卵圆形。红核在后,呈圆形。它们均呈低信号。中脑背侧可见中脑导水管及上丘。上丘后方为四叠体池。 下丘脑居中脑前方,其中间为裂隙状的第三脑室下部。第三脑室的前方为侧脑室前角下部及大脑半球额叶。两侧方见尾状核和豆状核。前连合在层面近中部横行,形似自行车车把,将前方的纵裂池和后方的第三脑室隔开。在MRT2加权像上观察前连合最佳。 大脑外侧裂呈横置的“T”型,颞叶与基底节核团之间为岛叶。覆盖岛叶的大脑组织称为岛盖; 侧脑室下角居颞叶内,呈弧性裂隙影。侧脑室下角内测为海马所在。 小脑幕呈“V”形向后附于窦汇,其间为小脑蚓部及小脑上池。 =============(3)松果体层面 第三脑室呈纵行裂隙状,位于层面中央。它与前方的室间孔、穹隆及室间隔构成中线结构。 室间孔居穹隆与背侧丘脑之间,它连接侧脑室与第三脑室相通。 自中线向外依次可见如下结构:侧脑室、尾状核头及背侧丘脑、内囊、豆状核、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叶、外侧裂、颞叶。 内囊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头及背侧丘脑之间,呈“﹤”形,尖端朝内侧。内囊分三部分,尾状核头部与背侧丘脑之间内囊膝部,尾状核头部与豆状核之间为内囊前脚,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为内囊后脚。豆状核由两个核团组成,分别是内测的苍白球和外侧的壳。基底节和内囊的解剖结构在MR图像尤其是T2加权像上显示最清楚。 侧脑室前角与大脑纵裂池之间为胼胝体膝部,它连接左右额叶。第三脑室后方为松果体,常因钙化而在CT图像上呈现高密度,故易于识别。松果体后方为大脑大静脉池及直窦。大脑大静脉及直窦在增强图像上显示尤为清楚。侧脑室三角区内富含静脉丛,并常发生钙化。三角区后方为枕叶。 ==================(4)侧脑室体部层面 两侧侧脑室形态基本对称,呈现体部及前、后角。体部呈凹缘向外侧的镰刀状,居中线两旁,中间由室间隔相隔。室间隔为两侧膜状结构紧贴而成,之间可有潜在腔隙,如扩大则形成第五脑室,属正常变异。室间隔体部两旁为尾状核头部及背侧丘脑,豆状核在此层面上不显示。两侧侧脑室前角之间为胼胝体膝部,后角之间为胼胝体压部。 大脑外侧裂位于半球凸面中点处,向后向内延伸至侧脑室三角区平面。顶枕沟始于中线后1/3处,为顶叶和枕叶分界标志。此层面同时出现大脑半球的额、颞、顶、枕4个叶。

颅脑CT阅片基础

颅脑CT阅片基础 头颅CT阅片基础何碧强2013-10-8 影像学方法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甚至是某些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作为临床专业医师,必须对阅片有充分的认识,对医学 影像学图像有进行判读的能力,才能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颅脑断层解剖学常用基线1、Reid基线(RBL):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2、眦耳线(CML)或眶耳线(OML):为外眦与外耳道中点的连线。依检查目的的不同使扫描平面与CML向头侧成角0 -25℃。3、上眶耳线(SML):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4、连合间线(AC-PC线):为前连合(AC)后缘中点至后连合(PC)前缘中点的连线。脑立体定向手术和X-刀、r-刀治疗多以此线为准。外耳道连合间线大脑半球外侧面大脑半球内侧面脑底面颅脑内重要的几个区域1、基底节区:包括内囊、外囊、屏状核、脑岛、豆状核、尾状核和杏仁核;该 区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好发部位。2、放射冠区及半卵圆中心:其是内囊纤维白质向上延伸的同一物质在不同层面的名称,该区域常为老年性脱髓鞘 病变发生部位。3、鞍上池区、桥小脑角:为桥脑与小脑之间的夹角区域,为听神经瘤好发处。4、边缘系统:为扣带回、海马回、海马回钩的 合称;是情感、内脏活动区。5、丘脑下部:包括视交叉、视束、灰结节、乳头体和垂体漏斗;是神经分泌方面、尿崩症等内分泌系统病变的地方 。颅脑横断层CT解剖眦耳线层面经蝶鞍、垂体层面 经视交叉层面经鞍上池、下丘脑层面经第三脑室下部、前连合层面经第三脑室上部、松果体层面 经丘脑、基底核与内囊层面经侧脑室顶部、胼胝体干层面胼胝体

上部、半卵圆中心层面经半卵圆 区上部、中央旁小叶下部层面经中央旁小叶上部层面颅顶部、中央沟上部层面颅 脑横断层解剖CT表现轴位(横断层)扫描是CT检查的最常用方法。常规检查时以与“OM”线成15-20° 角为基线,层厚、层距均为10mm,连续向上扫描至顶部。阅片分析一.脑出血急性期:发病一周内,血肿为新鲜血 液和血凝块•。CT表现:肾形,类园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灶,轮廓清楚,周围有"月晕状"低密度水肿带环绕,占位征象明显,血肿甚至 可破入脑室,导致脑室系统出血二天后亚急性期:发病1-2周,CT表现:高密度呈同心性缩小,密度逐渐减低,或呈等密度,仅见占位征 象。慢性期:发病1-2月后,CT表现:低密度囊腔,占位减轻,增强扫描可见环状典型强化七天后术后1天术后1天 术后3天(继发性出血,影像报告为脑挫裂伤)术后17天术后17天脑外伤术后术 后骑摩托车跌伤2+小时后2+小时后术后1天术后1天术后57天术后57天走路被摩托车撞倒,GCS3分双侧瞳孔左:右= 5.0:1.5mm,对光反射消失左额颞顶硬膜下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后左额颞顶硬膜下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后左额颞顶硬膜下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后3天左额颞顶硬膜下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后3天开放性颅脑损伤开放性颅脑损伤术后1天中央前沟额中回额上回中央前回顶上小叶中央沟扣带沟扣带沟缘支中央后回中央后沟中央旁小叶楔前叶中央旁沟顶内沟中央沟额上回中 央前沟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上矢状窦中央后沟顶上小叶上矢状窦大脑镰额骨顶骨扣带沟缘支眼球筛窦蝶窦颞极延髓 内枕骨粗隆外耳道颧弓第四脑室眼眶外侧壁小脑溪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鼓室乳突气房岩骨桥小脑角池颅底层面眦耳线层面 颈内动脉(破裂孔)蝶窦层面眼球晶状体颞叶极部颈内动脉桥小脑角

颅脑横断层面常用的基线

颅脑横断层面常用的基线 颅脑横断层面是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一种断层面,用于观察和诊断颅脑结构。在颅脑横断层面影像中,常用的基线主要包括横纵轴线、脑沟沟底线、脑室底线和颅底基线等。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基线的作用和在颅脑影像学中的应用。 一、横纵轴线 横纵轴线是颅脑横断层面影像中的一条基线,它由颅顶到颅底,将颅脑横断层面分为上下两部分。横纵轴线在解剖学上对应于中央回和脑室系统,通过观察横纵轴线的位置和形态可以初步判断脑结构的正常与否。同时,横纵轴线也是测量颅内病变大小和位置的重要参考线。 二、脑沟沟底线 脑沟沟底线是颅脑横断层面影像中的另一条基线,它位于脑沟的最低点。脑沟沟底线的位置可以反映脑沟的分布情况,通过观察脑沟沟底线的形态和变化可以判断脑沟的发育是否正常。此外,脑沟沟底线也是测量脑室大小和位置的重要参考线。 三、脑室底线 脑室底线是颅脑横断层面影像中的又一条基线,它位于脑室的最低点。脑室底线的位置可以反映脑室的大小和形态,通过观察脑室底线的位置和变化可以判断脑室扩大或积液的情况。此外,脑室底线

还可以用于测量脑室的容积和评估脑室膨胀的程度。 四、颅底基线 颅底基线是颅脑横断层面影像中的一条基线,它位于颅底的最低点。颅底基线的位置可以反映颅底的形态和解剖结构,通过观察颅底基线的位置和形态可以判断颅底的畸形和肿瘤的侵犯情况。此外,颅底基线还可以用于测量颅底的大小和评估颅底畸形的程度。 颅脑横断层面常用的基线包括横纵轴线、脑沟沟底线、脑室底线和颅底基线等。这些基线在颅脑影像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用于评估脑结构的正常与否,测量脑室和颅底的大小和形态,判断脑沟和颅底的异常情况。在临床工作中,医生们常常借助这些基线进行诊断和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准确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断层解剖学复习要点

1、Reid基线:为眶下缘至外耳门重点的连线,又称人类学基线、下眶耳线,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常以此线为准。 2、连合间线:为前连合(AC)后缘中点至后连合(PC)前缘中点的连线,又称AC-PC线,脑立体定位断层解剖研究多以此线为基线。 3、禽距:为距状沟在侧脑室三角区后内侧壁上形成的隆起,易于辨认,是识别距状沟的标志。 4、小脑延髓池:又名枕大池,位于小脑半球后下方、延髓背面和枕鳞下部前方。池内有小脑下后动脉经过。 5、大脑动脉环: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及两侧大脑后动脉组成的血管环。该环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周围。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 6、咽后间隙:位于咽和食管后壁与椎前筋膜之间,向下通向后纵隔。其感染多来自咽后淋巴组织的炎症,若形成脓肿则可导致呼吸困难和吞咽障碍。 7、主动脉动脉窗:主动脉升部与主动脉胸部之间至纵隔左缘,在CT图像上呈一低密度空隙,放射学上称之。其范围是指主动脉弓下缘和肺动脉杈上缘之间1~2cm的小区域,其左外侧界为纵隔胸膜,内侧界为气管,前方为主动脉升部,后方为食管和主动脉胸部。此区含有动脉韧带、左下气管旁淋巴结和左喉返神经。 8、门腔间隙:肝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空隙,其上界为肝门静脉分叉处,下界为肝门静脉合成处。此间隙内有肝尾状突、网膜孔、门腔淋巴结、胰钩突及其他结构。因结构总舵且常见变异,是影像学诊断中易致误诊之处。 9、Glisson系统:指由肝内结缔组织包绕于一起走行的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该系统的三中管道在肝内的分支和分布范围基本一致。Couinaud根据Glisson系统的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将肝分为“两半五叶八段”。 1、试述胼胝体干层面的结构(P22) 关键结构:胼胝体干、侧脑室、尾状核。 断面中部可见两侧呈“八”字形的侧脑室的前角、中央部和后角,其内侧有胼胝体干,其外侧紧贴的有尾状核前大后小的两个断面。胼胝体在两侧脑室之间形成“工”字形,形成前方的额钳和后方的枕钳,还可见前部的胼胝体膝和后部的胼胝体压部。 大脑半球内侧面被胼胝体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额内侧回和扣带回,后部为扣带回、楔叶和舌回。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脑回由前至后依次为: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缘上回、角回和枕外侧回。 2、试述胼胝体压部层面的结构(P23) 关键结构:基底核、内囊、侧脑室、第三脑室 侧脑室前角前部呈倒“八”字形的缝隙向前外伸展,后部宽大位于透明隔的两侧,并经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连,透明隔的后方与穹窿柱相连。侧脑室前角的外侧壁为尾状核头部,两侧角之间为胼胝体膝。第三脑室呈纵向走行的裂隙,后方为胼胝体压部。第三脑室两侧为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背侧丘脑的外侧是内囊,再外侧为豆状核壳的断面,再向外为屏状核和岛叶。岛叶外侧的深沟为外侧沟,其内有大脑中动脉。胼胝体压部后方的小脑幕呈“V”字形,与后方的大脑镰连接呈“高脚杯”状,杯内是小脑蚓。 距状沟和视辐射出现是此断层的重要特点。禽距为距状沟在侧脑室三角区后内侧壁上形成的隆起,易于辨认,是识别距状沟的标志。 3、试述松果体层面的结构(P25)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名词解释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名词解释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名词解释 1、鞍上池 位于蝶鞍上方,是交叉池脚间池或桥池在轴位扫描时的共同显影。由于体位和扫描基线不同,在CT图像上可星六角形五角形或四角形等。 2、半卵圆中心 为横断层上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纤维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因横断层上呈半卵圆形而得名。 3、大脑大静脉池 位于第三脑室的后方,向上至胼胝体压部内有松果体和大脑大静脉等。 4、大脑外侧窝池 又称大脑侧裂池,为额叶、顶叶、颞叶与岛叶之间外侧沟处的蛛网膜下隐,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和大脑中浅、深静脉通过。 5、岛盖 岛环状沟与额叶、顶叶、颞叶相分界,此三叶掩盖为岛盖,岛盖分为额盖顶盖和颞盖。6、辐射冠 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其中大部分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至大脑皮质,此部分纤维称为辐射冠。 7、海绵窦 位于蝶鞍两侧,为两侧硬脑膜之间的不规则腔隙,内有结缔组织小隔将窦分为多个互相交通的小腔形似海绵而得名。 8、环池 包括环池本部和环池翼部。环池本部围绕中脑的大脑脚两侧,连于四叠体池与脚回池之间;环池翼部向外侧伸向背侧丘脑枕的后方又称丘脑后池。内有大脑中动脉、小脑上动脉、脉络丛前动脉、脉络丛后动脉基底静脉和滑车神经等通过。 9、黄韧带 由弹性纤维构成,上起自上位椎骨椎弓板的下前面下此下位椎骨

椎弓板的后面和上缘呈节段性。 10、会厌前间隙 位于会厌前方与甲状舌骨膜之间,呈楔形,由脂肪组织充填,便于会厌运动。 11、肌腱袖 又称为肩袖,由止于肱大、小结节的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彼此连成腱板,包绕肩关节的上后和前方,并与关节囊相愈着形成,对肩关节起稳固作用。 12、猫头鹰眼样征 部分人的腰椎间椎间盘在中线两侧对称性向椎体的上下、下表面突出,致使经腰椎椎体的上或下断层时可见在椎体后部出现2块圆形的椎间盘,CT检查时出现终板对称性低密度区,Ramirez称此现象为猫头鹰眼样征(ow's eyes apperance)。 13、脑桥小脑角池 又称桥池侧突,为桥池向外侧的延续。其前外侧界为颞骨岩部内侧面,后界是小脑中脚和小脑半球,内侧界是脑桥基底部下份和延髓上外侧部,内有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小脑下前动脉和迷路动脉通过,蜗神经瘤时可出现块状阴影。 14、脑蛛网膜下隙 位于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内充满脑脊液,此间隙向下与脊髓蛛网膜下隙相连通。 15、奇静脉食管隐窝 是右后纵隔隐窝,位于奇静脉弓下方,食管与奇静脉之间的纵隔胸膜返折,上界为奇静脉弓后为奇静脉和脊柱前胸膜.内侧为食管和邻近结构,右肺下叶向该隐窝突入形成肺嵴,构成外侧界,隐窝内的小病变在X线胸片上常见不到。 16、桥池 又称脑桥前他,位于脑桥腹侧面与枕骨斜坡之间,扁且宽阔,向上通脚间池,向后通小脑延髓池,内有基底动脉通过。 17、Reid基线(Reidbaseline,RBL)

断层解剖复习重点

断层解剖复习重点 (胸部) 主肺动脉窗:位于主动脉弓下方与左肺动脉上方之间1到2cm的区域。右侧食管气管,左侧肺,含内含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淋巴结。 肺门:两侧肺纵隔面中部的凹陷为肺门,又称第一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静脉,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管和肺丛等出入。 一、简述主动脉肺动脉窗的位置、交通、内容及临床意义? 位置:主动脉弓下方和左肺动脉上方之间 内容:右侧食管气管,左侧肺,含内含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淋巴结交通:右侧与气管前间隙相通、左侧与血管前间隙相通。 临床意义: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最佳层面。 二、简述胸骨角平面的标志意义? 1、是上、下纵隔的分界平面 2、后方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 3、正好通过主动脉肺动脉窗,平对主动脉弓的起端和止端。 4、气管杈在此平面出现 5、两侧平对第2肋软骨,为计数肋的标志 6、奇静脉弓在此平面以上跨越右肺根上方,向前汇入上腔静脉 7、食管与此平面以下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形成食管第二狭窄 8、胸导管在此平面下方由脊柱右侧转向左侧上行 9、肺动脉的分叉处位于此平面以下 三、简述纵隔内结构在横断层面上的辨认方法? 1、通常以首先出现的器官、结构或椎骨的序数作为定位标志 2、以主动脉弓上缘和升主动脉根部平面为界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3、上部即主动脉弓上缘以上的层面,依上纵隔内结构自前向后分胸腺层、静脉层、动脉层、气管层和食管层的方法来识别。 4、中部即主动脉弓上缘至升主动脉根部之间的层面,纵隔内的结构减为四层,此处的动脉与静脉排成一行,自右向左依次为上腔静脉、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肺动脉干(肺动脉口)。 5、下部即升主动脉根部以下的层面,自前向后为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内的结构;中纵隔内是心和心包,左,右心室位于前下方,左、右心房居后上方;后纵隔内结构依据自前向后分气管层、食管层、动脉层和神经层的方法来识别。

断层解剖名词解释

-内囊:内囊是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宽厚白质层,分为前肢、膝、后肢。 半卵圆中心: 在大脑半球胼胝体上方的层面,皮层深面的髓质呈半卵圆形。是由投射纤维,联络纤维,连合纤维组成。 侧脑室三角区:侧脑室中央部,下角和后角三者汇合处,呈三角形腔隙,称侧脑室三角区。 第三脑室:是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间的狭窄腔隙。 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形似帐篷。 第五脑室:即透明隔腔,是位于两侧透明隔之间的间隙。 第六脑室:又称Verga腔,位于穹窿连合与胼胝体间的一个水平裂隙,不恒定,位于胼胝体后半部。 中间帆腔:位于第三脑室顶的上方,穹窿体和穹窿连合的下方,为一尖向前的三角区,两侧界为穹窿的内侧缘,后界为穹窿体压部下方,前至室间孔。 静脉角:丘脑纹状体静脉和大脑内静脉连接处形成一个开放的锐角,造影上称静脉角,形态、位置较恒定,其前端为室间孔后界的标志。 脑池: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亦称脑池。 上眶耳线: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沿此线进行颅脑扫描,有利于减少颅骨所致伪影及颅后窝结构的显示。 眦耳线:为外眦与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Reid基线:眶下缘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常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也常以该线的垂线为基线。 鞍上池:位于蝶鞍的上方,包含交叉池、脚间池和桥池前部。 大脑外侧窝池:为额叶、顶叶、颞叶和岛叶之间的大脑外侧沟的脑池,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并有大脑中浅静脉。 Willis环:位于大脑底部,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等,由一条前交通动脉和成对的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的末端、后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组成。 咽隐窝: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有纵行深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之一。 咽鼓管咽口:鼻咽部侧壁上有三角形开口,位于下鼻甲后方1 cm。此口通鼓室,鼻咽部感染可经此蔓延至中耳。 声门裂:位于喉腔中部的一个呈矢状位的裂隙,由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所围成,分为前3/5的膜间部和后2/5的软骨间部,膜间部与发音有关,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是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也是上下呼吸道的分界。 前庭裂:咽鼓管两侧前庭襞之间的裂隙称前庭裂,较声门裂宽。 内脏格:喉与气管、咽与食管及甲状腺被颈筋膜中层包裹,位于颈前部,是内脏格; 支持格:颈深肌群、椎体以及臂丛根部和交感干等藏于颈深筋膜深层之内,位于颈后部,是支持格。 血管神经格:内脏格和支持格之间的左、右侧,有颈动脉鞘所包裹的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是血管神经格。 主动脉肺动脉窗:升主动脉与胸主动脉之间至纵隔左缘,在CT图像上为一低密度间隙,

断层解剖题目总结

断层解剖题目总结 1、眦耳线:又称眶耳线,为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脑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 2、Reid基线:为眶下缘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又称为人类学基线,颔面部横断层扫描、头部横断层标本制作常以此基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常以此连线的垂线为基线 3、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两横指处,额、顶、颞、蝶四骨在此处呈“H”形交接。此处是颅骨的薄弱区,内面对应脑膜中动脉前支,骨折损伤该动脉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 4、半卵圆中心:在胼胝体上方的横断面中,中线两侧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髓质区,即为左右大脑半球髓质形成的半卵圆中心。此处的髓质含有三种纤维,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和皮质下诸结构,呈扇形放射,称辐射冠;联络纤维――连接一侧半球各皮质区;联合纤维――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相应皮质区 5、禽距:为距状沟在侧脑室三角区后内侧壁上形成的隆起,易于辨认,识别距状沟的标志 6、主动脉肺动脉窗:主动脉升部与主动脉胸部之间至纵隔左缘,在CT图像上呈一低密度空隙,放射学上称主动脉肺动脉窗。其范围是指主动脉弓下缘和肺动脉杈上缘之间1-2cm的小区域,左外侧界为纵隔胸膜,内侧界为气管,前方为主动脉升部,后方为食管和胸主动脉 7、脑池:脑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腔隙称为蛛网膜下隙,内充脑脊液。蛛网膜下隙在某些部位扩大为蛛网膜下池,由于主要位于脑周围,故又称脑池 8、内囊:内囊为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板,绝大部分上、下行投射纤维都经过内囊。在端脑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尖端向内“”形。可分为三部: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内囊膝 9、肺门:在肺的内侧面(纵隔面)中部偏后有一长椭圆形凹陷,称肺门,又称第一肺门,是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神经等出入肺之处。10、肝门:肝的下面,连接左右纵沟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肝管、神经、

断层解剖学

简述鞍上池的位置、形态、组成、交通及毗邻结:鞍上池居蝶鞍上方,是交叉池、脚问池或桥池在轴位扫描时的共同显影。由于体位和扫描基线不同,cT图像上可呈六角形、五角形或四角形等。①六角形鞍上池由交叉池组成前角伸向两侧额叶之间,并延续为大脑纵裂池;前外侧角伸向额叶与颞叶之间,延续为大脑外侧窝池,后外侧伸向大脑与中脑之间,延续为环池;后角是脚间池。鞍上池的前界是额叶直回,后界是大脑脚底,两侧界为海马旁回钩,池内主要有视交叉、视束、颈内动脉、漏斗或垂体柄、乳头体,动眼神经和大脑后动脉水平段等。②五角形鞍上池由交叉池和桥池组成,后方是脑桥基底部,池内有视交叉、颈内动脉、垂体柄、鞍背和基底动脉末端等。③四角形鞍上池的扫描层面较高,由交叉池和脚间池组成,环池不显影,池内有视束、视交叉、漏斗和乳头体等。 简述小脑幕的横断层解剖特点:小脑幕在横断层面上的形态可因层面高低不同而有差异,①在经窦汇以上的横断层面上,小脑木和大脑镰后端连成“Y”形,由于大脑镰与小脑幕的交接处是自前上斜向后下,因此层面偏高时小脑幕被切得少,而大脑镰被切得多,两者连接成长“Y”形;当层面偏低时则呈宽“Y”形。 ②在经窦汇的横断层面上,大脑镰已消失,小脑幕直接与后方的窦汇相连成“V”形。“V”形和“Y”“杯口”内的脑实质为幕下结构,主要是小脑上蚓和小脑上池;“杯口”之外是幕上结构,主要为脑枕叶。③在经窦汇以下的横断层面上,小脑幕呈“M”(“双峰”)形,随层面下移则呈“八”形。“双峰”形好似一对并列的山峰,两峰之间的脑实质为幕下结构,两峰以外为幕上结构。“八”形以前的脑实质为幕上的大脑枕叶,“八”形以后的结构是幕下的小脑。 简述颅脑横断层的常用基线及临床应用:由于临床应用的目的不同而存在多种横断层基线,按照不同基线所获得的同一高度的横断层标本或图像上的结构亦存在差别。①眶耳线或眦耳线,即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脑横断层多以此线为基线,亦即l临床影像上头部轴位扫描的基线。②Reid基线,即眶下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曾是头部横断层标本制作的常用基线,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也常以该线的垂线为基线。③上眶耳线,即眶上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层面与颅底平面一致,利于显示颅后窝的结构和减少颅骨伪影。④连合间线,为前连合后缘中点与后连合前缘中点的连线,又称AC-PC线,脑立体定位手术和x刀、了刀等多以此线为基线。 简述第五脑室和第六脑室的位置、形态及交通:第五脑室位于两侧透明隔之间,又称透明隔腔。其前界为胼胝体膝,后界是穹隆柱,上界为胼胝体干,下界是胼胝体嘴和前连合。此脑室一般不与其他脑室相通,但可因某些原因与第三脑室相通。第六脑室又称穹隆室,位于第五脑室后方的穹隆连合与胼胝体干之间,呈水平裂隙状,借穹隆柱与第五脑室隔开。第五、六脑室并非真正的脑室,常共同存在,且相互交通。 简述第四脑室的定位方位及意义:在颅脑横断层面上,第四脑室多呈凸面向前的马蹄形,正常时应位于鞍背后缘与枕内隆凸连线的中点,或两侧乙状窦侧壁连线的中点上,这两种定位方法均能较准确地判断第四脑室的位置是否异常,进而推断其移位性质和原因。一般情况下,如果第四脑室向后移位、受压变形,则提示为脑干占位性病变所致;第四脑室向前移位,提示小脑中线区有占位性病变;第四脑室向左、右侧移位,提示一侧小脑半球有占位性病变或有萎缩性病灶;第四脑室向左后或右后方移位时,提示一侧脑桥小脑角有占位性病变。如果第四脑室显示不清时,则提示可能有颅后窝的占位性病变,应进一步检查寻找其原因。 简述基底核的位置、形态、分部及形成结构:基底核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髓质中,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①尾状核为一弓形棒状的灰质团块,分为尾状核头、体、尾三部分。头膨大并突入侧脑室,形成侧脑室前角的外侧壁;头向后逐渐变细移行为体、尾部,尾部沿背侧丘脑的外侧缘向后,再弯向下,沿侧脑室下角的顶壁向前终于杏仁体。②豆状核位于背侧丘脑的外侧,近似双凸透镜状,横断层面上呈尖向内侧的楔形,内、外侧髓板将其分为三层,最外侧呈赤褐色的部分为壳;壳与尾状核头之间有条纹状灰质相连;内侧两层颜色较浅为苍白球,被内侧髓板分为内、外侧苍白球。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纹状体,其中苍白球称旧纹状体,尾状核和壳称新纹状体。③屏状核位于豆状核的外侧,其内侧面平坦,与豆状核之间的髓质为外囊;屏状核外侧面有波纹状的突起,与岛叶皮质之间的髓质为最外囊。④杏仁体与尾状核的尾部相连,位于颞叶的背内侧、侧脑室下角尖端的前方,其表面有海马旁回钩的皮质覆盖。

颅脑及解剖

海马PPT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 陈燕萍张雪林 第一节检查方法 一、颅脑 (一)头颅平片(Plain Film of Skull) 头颅平片方法简单、经济,对头颅外伤、先天性畸形和颅骨疾病等的诊断最适用,但对脑肿瘤等病变仅能提示病变存在,大多数不能确诊。一般用正、侧位,根据诊断需要,再考虑其它位置或用体层摄影。临床症状明显但常无异常发现是平片诊断的限度。 (二)脑血管造影(Cerebral Angiography) 脑血管造影是将含碘水对比剂注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使脑血管显影,根据脑血管的分布、形态、位置等变化来判断颅内疾病,并可经导管行介入治疗。常用数字减影技术。主要用于诊断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血管闭塞等疾病,并可了解脑瘤的供血情况。CT、MRI的发展使脑血管造影应用减少,但对颅内血管性疾病的诊断,特别是进行介入治疗,则离不开脑血管造影。 有严重出血倾向、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对对比剂过敏者为脑血管造影的禁忌证。 (三)CT 颅脑CT检查一般用横断面,扫描基线为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道中心连线)或上眶耳线(眦耳线向后倾20°角),层厚8~10mm,连续8~10个层面,如遇小病变可行薄层扫描。垂体区病变常用冠状面,方法是病人仰卧或俯卧,头部尽量后仰,扫描线尽量垂直于鞍底。(图2-1) 图2-1 图2-1 头部CT扫描基线 头颅CT对颅内病变有很好的诊断效果,颅脑外伤、脑梗塞、脑出血、脑积水等平扫即可明确诊断,颅内肿瘤、炎症、血管畸形等需做增强扫描。CTA可观察病变与血管的关系,CT 灌注成像可观察病变血流灌注情况。 (四)MRI 1.切层方向颅脑常规行横断面扫描,根据病变部位辅以冠状或矢状面,一般中线结构(三脑室、脑干、四脑室)、后颅窝病变辅以矢状面;颅底、桥小脑角及天幕附近病变辅以冠状

脑池断层影像解剖

大脑髓突及脑回横断面表盘定位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结果 通过脑横断层标本与其相应的CT图像对照观察,确认并命名CT图像中自大脑髓质发出的诸髓突,再据髓突反向追踪相应的脑回,从而实现在CT图像上据大脑髓质的髓型对脑回的定位。在此基础上按规定套用表盘,用表盘的时针方向描述髓突并定位脑回。选取典型层面的CT图像,将借助表盘定位脑回的观察结 果简述如下。 平大脑顶部层面(图1) 大脑顶部层面的特点是大脑髓质尚未出现,所见到的条索状低密度影都是脑沟。由于该层面脑沟清晰而髓质又未出现,故该层面采用脑沟定位脑回。在大脑半球中部相当于2点位处有呈内外方向的较长低密度影为中央沟,其前、后分别有与其平行的中央前、后沟,三沟间密度略高的皮质影分别为中央前、后回(1点位和3点位)。中央前沟以前是额上回(11~12点位),中央后沟以后相当于4~7点位处的不整形沟回都属顶上小叶。半球内侧相当于8~11点位处为中 央旁小叶。 平半卵圆中心上部层面(图2) 大脑半球中央的髓质增多成半卵圆中心。自半卵圆中心中段向外发出两支平行的髓突为中央前、后回髓突,其中中央前回髓突方向在2点位;中央后回髓突方向在3点位。向内发出的扣带回髓突在8~11点位。自前段向前内发出的髓突(11~12点位)是额上回髓突,向前外发出的髓突(12~1点位)属额中回髓突,向外发出的髓突(1~2点位)属额下回髓突。自后段向后外发出顶上小叶髓突

(3~5点位),自后段向后发出的大髓突干(5~6点位)是楔叶髓突,向后内 的分支为楔前回髓突(6~7点位)。 平帆间池层面(图3) 两侧丘脑之间的三角形低密度区为帆间池。帆间池层面由于许多新结构出现而将半卵圆中心髓质分隔成额叶髓质、顶枕叶髓质、内囊、外囊和最外囊等。其中额叶髓质是半卵圆中心前端向下的延续,顶枕叶髓质是半卵圆中心后端的向下延续。由额叶髓质向前内发出的髓突(11~12点位)为额上回髓突,向前外发出的髓突(1~2点位)为额中回髓突,向外发出的髓突(2~3点位)为额下回髓突。另外,在胼胝体膝前方(9~10点位)自额叶髓质还向内发出扣带回前部髓突。由顶枕叶髓质向前外(1~

人体重要层面的CT解剖

人体重要层面的CT解剖 一、上肢重要层面的CT解剖 由于骨和软组织的CT值差别很大,在同一张CT片上很难同时兼顾,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扫描的范围和突出的重点。一般讲为了突出骨,CT片窗位选200-300Hu,窗宽2000Hu;突出软组织CT片窗位50Hu,窗宽500Hu。下面选用胸4、上臂中、前臂中,腕骨(远侧列)四层面重点介绍。 (一)第2胸椎体层面 在该层面上,整体矢状径小于横径,以肌肉组织和肩关节为主要内容。在层面的中部涉及部分脏器如肺、食管、气管。膨大的肱骨头位于外侧,肩胛骨的喙突、关节盂、肩峰前后排列;肱骨头与关节盂之间的关节间隙清晰可见,呈矢状位。肱骨头的外侧覆以宽大的三角肌,肩胛骨前方的肩胛下肌,后方的冈下肌等肌轮廓均能辨别。肩胛下肌的前内方,胸大肌的后方,有一三角形的透光区,内有臂丛神经、腋动脉和腋静脉、腋淋巴结。在肺尖切面的前方,有锁骨下动脉和锁骨下静脉,还有颈动脉、颈静脉。 (二)上臂中段 此层面整体为椭圆形的环形影。肱骨横断面呈圆形,骨皮质厚而致密,骨髓腔呈椭圆形低密度影。肱肌紧贴骨的前外侧,肱肌的前内侧,肱二头肌的后内缘之间的低密度区为肱动、静脉,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肱肌的后外缘可见桡神经和肱深动、静脉。肱骨的后部为肱三头肌,它的内、外侧和长头均可见到。皮下结构为较高透明区,无法区分。 (三)前臂中段 该层面呈圆形,尺、桡骨内外侧排列,其形态均为三角形,骨皮质厚,低密度阴影的骨随腔两骨类同。两骨相对处,骨的高密度影突出,为骨间缘,它们之间有骨间膜相连。在冠状面上尺骨偏前,桡骨偏后,骨间膜呈前内斜向后外位。骨间膜前部偏内侧的大块肌肉阴影为指深屈肌,外侧为拇长屈肌。两肌的浅部,由内侧至外侧为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外侧最浅层为肱桡肌。尺神经、尺动脉、尺静脉位于指深屈肌、掌长肌和指浅屈肌之间的间隙影内。正中神经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