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颅脑CT常用窗、常见伪影、正常解剖、急诊影像示例等影像学检查正常和异常影像特征表现

临床颅脑CT常用窗、常见伪影、正常解剖、急诊影像示例等影像学检查正常和异常影像特征表现

临床颅脑CT常用窗、常见伪影、正常解剖、急诊影像示例等影像学检查正常和异常影

像特征表现

颅脑CT窗

人体各组织结构不同,对X线衰减各异,形成不同CT值,可利用不同CT值来鉴别组织性质。

空气对X线吸收为0,空气CT值为-1000;骨组织X线衰减是水2-4倍,CT值为+1000;水CT值为0。

颅脑CT常用的三个窗(图A-C):

图A:骨窗(the bone window)。

图B:脑窗(the brain window)。

图C:血窗(the blood window)。

图A:骨窗;主要用于明确骨折、窦腔病变、颅内积气。

图B:脑窗;可清晰显示灰白质,可发现中风的早期征象或其他导致脑水肿等表现的病变。

图C:血窗;更利于显示硬膜下或颅内出血。

本例表现:骨窗示:右顶骨骨折;三个窗均示:软组织水肿并皮下积气;血窗:少量硬膜下血肿。

常见伪影

射线硬化伪影

BEAM-HARDENING ARTEFACT 常见于颅脑基底部及后颅窝。

容积平均伪影

VOLUME-AVERAGING ARTIFACT

层厚较大时,可导致血液密度表现,在脑基底部较典型,

易发生在眼眶上方额叶。

本例表现:四脑室囊性病变导致梗阻性脑积水。

颅脑断层常用基线

Reid基线(REL):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眶耳线(OML)或眦耳线(CML):为外耳道中点与外眦的连线。颅脑轴位扫描(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

上眶耳线(SML):为外耳道中点与眶上缘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

正常解剖

颅底层面眦耳线层面

颅前窝底部:眼眶,眼球,筛窦,蝶窦,前床突等。

颅中窝:前界——蝶骨;后界——颞骨岩部(岩骨);内缘——海绵窦及垂体窝;外缘——颞骨,窝内为颞叶,其内侧为海马回。

颅后窝:前缘——岩骨;后缘——枕骨;鞍背后方——脑桥前池,向两侧延伸为脑桥小脑角池。

第四脑室:位于颅后窝中线上,后面紧邻小脑蚓部,其两侧为小脑扁桃体。

延髓、脑桥:位于第四脑室前。

2、鞍上池层面

颅前窝:颞叶。

鞍上池:在垂体窝上方,位于两侧颅中窝之间,前界为颞叶直回,侧方位颞叶海马,呈五角星形或六角星形。其前角连于纵裂池,两外侧角连于外侧裂池,两后外侧角延续于环池,第六个角位于后缘中间,是角间池。鞍上池边缘为大脑动脉环,池内前部常可见“v”字形视交叉。

颅后窝:四脑室或四叠体池。

3、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前方——额叶;外侧——尾状核头部;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

颅后窝:“Y”字形或“V”字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在内侧(小脑上蚓部),幕上结构在外侧(枕叶)。

四叠体池:位于小脑蚓部前方。

4、第三脑室上部层面

基底核、丘脑。

内囊前脚(前肢);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内囊膝部和后脚(后肢):位于豆状核(由外侧的壳核和内侧的苍白球组成)及丘脑之间。

壳核外侧: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叶(脑岛)。

四叠体池:两侧枕叶之间,池内有松果体,向前与第三脑室连接。

基底节(基底核):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灰质核团,是组成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

基底节区:概念不清。

可能包括:基底节、黑质、红核、及其周围白质区域。

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区,是由上、下行的传导束密集而成。分为三部分:前肢、膝部、后肢。膝部有皮质脑干束;后肢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听辐射和视辐射。

外囊:是位于屏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带,主要由岛叶发出的皮质被盖纤维组成。

5、侧脑室体部层面

由额、颞、枕叶构成,两侧侧脑室体部之间为透明隔,外侧为尾状核和体部。侧脑室后角(枕角)可不对称,室内可见脉络丛钙化。中线处可见大脑纵裂池和大脑镰。

6、侧脑室上部层面

内侧壁侧脑室体部被胼胝体分开,侧脑室体部的外方为顶叶,顶枕沟及中央沟将大脑为为额、顶、枕叶。

7、大脑皮质下部层面(半卵圆中心层面)

在胼胝体和侧脑室上方,大脑镰自前向后贯穿中线。白质部分为半卵圆中心,额叶范围缩小,顶叶所占比例扩大,枕叶基本消失。

半卵圆中心:位于胼胝体上方,由左右大脑半球髓质形成的有髓纤维,对称位于大脑镰两侧区域。

8、大脑皮质上部层面(半卵圆区上部层面)

已近颅顶,大脑镰清晰可见,其旁的脑灰质和脑沟十分清楚。顶叶较小,额叶较小。

放射冠:是内囊到大脑皮质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

急诊影像示例1、颅骨骨折

额骨骨折:左侧额窦内外侧壁骨折。

左侧颞骨骨折。

2、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颅内积气(提示骨折)

硬膜外血肿(凸透镜样;可有或无颅骨骨折)。

3、硬膜下血肿

右侧硬膜下血肿(急性-高密度,慢性-低密度);

右侧大脑水肿,中线结构移位。

(小脑幕下)硬膜下血肿。

(大脑镰左侧)硬膜下血肿:可见轻度占位效应。

左侧硬膜下血肿:呈等密度,有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

双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左侧可见急性出血,双侧占位效应平衡,中线结构无移位。

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

4、蛛网膜下腔出血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沟、脑池内可见高密度影。

额叶及颞叶脑挫伤:脑出血并周围水肿,可随时间扩大,导致占位效应及脑疝。受周围骨质影响,脑基底部挫伤容易遗漏。

头部枪伤:可见子弹轨迹,穿越大脑中线,

其毁灭性后果导致:侧脑室积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侧脑室颞角扩大),小脑幕疝(脑干周围基底池消失或不对称)

影像学大纲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放射医学教研室 2008年1月 前言 医学影像学由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信息放射学等组成。医学影像检查是利用各种不同的成像技术获得人体结构和器官的解剖、功能、代谢影像,从而了解人体解剖、病理生理功能和代谢改变。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在医疗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疾病从发现到定位诊断、定量诊断、定性诊断都依靠医学影像学方法,治疗方法的选择、手术可切除性评估和疗效评价等也离不开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知识已经成为医学生和临床医学生和临床医务工作者心备的知识之一。 医学影像学作为临床基础课程,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医学影像学基础知识,为临床课学习打下基础,为将来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打基础。 教学目的:通过对医学影像学的学习,应达到两个目的:1、掌握各种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和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及检查时的注意事项,各种检查技术和检查方法在

疾病诊治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从而能够根据卫生经济学原则,科学合理地为病人确定检查方法和检查程序。2、掌握人体各部位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和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熟悉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从而具备临床工作所必须的医学影像学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 1、掌握各种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和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及检查时的注意事项,各种检查技术和检查方法在疾病诊治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2.学会观察各种影像,熟悉观察内容与分析步骤,了解医学影像学诊断方法和诊断原则。 3、掌握人体各部位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和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4、掌握肌肉骨关节系统、呼吸系统、心脏大血管、胃肠道常见病的典型X线、CT表现。 教学方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爱国主义和医德的教育,既教书又育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应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分析和综合各种信息的方法。医学影像学是以影像为主要诊断依据的学科,必须重视影像的直观教学,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技术并把影像与解剖、病理结合,以加深学生对影像认识和理解,重视见习教

CT检查技术

CT检查技术 一颅脑CT扫描技术 适应症 ?CT对颅脑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适用于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炎症、 脑实质变性、脑萎缩、术后和放疗后复查以及先天性颅脑畸形等 ?颅脑外伤CT是首选的检查方法,CT能迅速、准确地定位颅内血肿及脑挫伤,对亚急性、慢性期脑损伤,平扫后 需增强扫描,对发现等密度血肿有意义 ?CT检查能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以及病变与周围的关系,对颅内肿瘤的定位和定性有重要意义 ?CT是无创性检查方法,准确性高,故是新生儿及婴儿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关准备 ? 1 、检查前,应向病人说明检查床移动和机架倾角的安全性、检查所需时间及扫描过程中保持体位不动等 ? 2 、要求受检者去掉头上发卡、耳环等金属饰物,冠状扫描时需摘掉活动假牙 ? 3 、对不合作者可在检查前采用药物镇静,成人一般用安定10mg ,静脉注射或肌肉内注射;小儿水合氯醛保留 灌肠 扫描技术 ?头部CT 扫描分为常规扫描和特殊扫描 ?常规扫描有平扫与增强 ?特殊扫描有脑血管造影和脑血流灌注等 ?扫描方式有非螺旋扫描和螺旋扫描 ?常规检查一般用非螺旋扫描,特殊检查用螺旋扫描 ?颅脑CT 的检查体位除横断位外,还有冠状位 扫描基线 是CT扫描前在体表或定位像上确定能最佳显示病变或一些解剖结构的扫描起始线 ?听眦线(OML)或称眶耳线,是外耳孔与眼外眦的连线。与听眶线夹角12°~15°。头部CT 检查常以此线作为 扫描基线 ?听眉线(EML)或称眶上缘线,是眉上缘的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与听眶线夹角30°。经该线扫描的图像对显示第 四脑室和基底节区组织结构较好 ?听眶线(RBL)或称眶下缘线,又称大脑基底线,即瑞氏线,是眶下缘与外耳道的连线。用此线扫描,断面经过眼 窝、颅中窝和颅后窝上部 CT平扫 横断位扫描 ?扫描体位:取仰卧位,下颌内收,头先进,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扫描基线:听眦线 ?扫描范围:从听眦线平面连续向上扫描至头顶 ?扫描参数:扫描视野25cm ,普通CT 层厚10mm ,层距10mm ,层数10 ~12 层;多层螺旋CT 可用较薄的 层厚和层距,扫描范围可在定位像上设定 ?欲观察颅后窝及桥小脑角病变,扫描层面则与听眦线的耳端成15°~20 °角 ?扫描发现较小病变时,可在病变区域做重叠扫描或加作薄层扫描 ?病变位于颅底部的加作图像堆积扫描,以减少颅底骨质引起的伪影 冠状位扫描 ?扫描体位:仰卧位或俯卧位 ?仰卧位是病人仰卧于检查床上,肩背部垫高,两膝屈曲,头部下垂并尽量后仰,使听眦线与台面趋于平行 ?俯卧位是病人俯卧于检查床上,头置于头架内,下颌尽可能前伸并紧靠床面,头颅后仰,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扫描范围包括整个被检部位 ?层厚和层距视被检部位的大小选择3 ~5mm 增强扫描技术 ?颅脑增强扫描分为平扫后增强和直接增强扫描两种方法 ?对怀疑血管性、感染性及占位性病变,在平扫的基础上,需加作增强扫描;脑瘤术后随访可直接增强扫描 ?扫描前准备:增强扫描前4~6h空腹,扫描前为病人做碘过敏试验 ?扫描方法:横断面和冠状面均能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以2.5~3.5ml/s的速度注射对比剂50ml, 再对平扫范围进行增强扫描 特殊扫描技术

临床颅脑CT常用窗、常见伪影、正常解剖、急诊影像示例等影像学检查正常和异常影像特征表现

临床颅脑CT常用窗、常见伪影、正常解剖、急诊影像示例等影像学检查正常和异常影 像特征表现 颅脑CT窗 人体各组织结构不同,对X线衰减各异,形成不同CT值,可利用不同CT值来鉴别组织性质。 空气对X线吸收为0,空气CT值为-1000;骨组织X线衰减是水2-4倍,CT值为+1000;水CT值为0。 颅脑CT常用的三个窗(图A-C): 图A:骨窗(the bone window)。 图B:脑窗(the brain window)。 图C:血窗(the blood window)。

图A:骨窗;主要用于明确骨折、窦腔病变、颅内积气。 图B:脑窗;可清晰显示灰白质,可发现中风的早期征象或其他导致脑水肿等表现的病变。

图C:血窗;更利于显示硬膜下或颅内出血。 本例表现:骨窗示:右顶骨骨折;三个窗均示:软组织水肿并皮下积气;血窗:少量硬膜下血肿。 常见伪影

射线硬化伪影 BEAM-HARDENING ARTEFACT 常见于颅脑基底部及后颅窝。

容积平均伪影 VOLUME-AVERAGING ARTIFACT 层厚较大时,可导致血液密度表现,在脑基底部较典型, 易发生在眼眶上方额叶。 本例表现:四脑室囊性病变导致梗阻性脑积水。 颅脑断层常用基线 Reid基线(REL):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眶耳线(OML)或眦耳线(CML):为外耳道中点与外眦的连线。颅脑轴位扫描(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 上眶耳线(SML):为外耳道中点与眶上缘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

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应用

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应用 影像学检查方法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辅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程度和范围,并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下面将介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应用。 1. X线检查 X线检查是一种最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用于检查身体的各种器官和组织结构。它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适用于普遍的疾病和问题。X线检查的应用范围广泛,一些常见的应用包括: (1)检查骨骼:用于检查骨骼的损伤、骨骼畸形、关节疾病等。 (2)检查肺部:用于检查肺部感染、肺结核、肺气肿等。 (3)检查胸腔内器官:用于检查胸腔内的心脏、肺、血管等。 2. CT扫描 CT扫描是一种高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可以检查身体不同深度和组织层面的情况。它主要应用于以下方面:

(1)检查头部和颅脑:用于检查头部和颅脑的肿瘤、出血、肿胀以及其他异常情况。 (2)检查胸部:用于检查肺部的结节、感染、肿瘤和其他异常情况。 (3)检查腹部:用于检查腹部的肿块、肿瘤、肝、胆、胰腺、肾脏和其他异常情况。 3. MRI扫描 MRI扫描是一种基于磁共振现象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相比于其他方法,它可以提供更准确、更详细的图像。MRI扫描适用于以下方面: (1)检查骨骼和关节:用于检查关节炎、韧带损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骨骼和关节问题。 (2)检查肌肉和软组织:用于检查软组织的肿瘤、损伤、炎症以及肌肉疾病。 (3)检查脑部和神经系统:用于检查脑部和神经系统的肿瘤、炎症、缺血等。 4.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一种基于声波的成像技术,是一种非常适合妇女和儿童的检查方法。它适用于以下方面: (1)隆胸和乳腺:用于检查乳腺,可帮助发现乳腺肿块、囊肿、炎症等。 (2)腹部和贫血:用于检查肝、胆囊、下腹、肾、输尿管、膀胱和其他器官的异常情况。 5. PET扫描 PET扫描是一种放射性示踪物技术,透过往人体注射少量的放射性示踪物,PET 可对其进行测量,做出成像。它适用于以下方面: (1)检查癌症:用于检查肺癌、淋巴癌、前列腺癌和其他大多数癌症。 (3)检查神经系统:用于评估退化性疾病,如老年性痴呆症。 总的来说,这些影像学检查方法提供了强大而准确的工具来评估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并提供了一个治疗计划的框架。当你遇到身体问题时,医生可以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以确保得到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CT检查技术【专家共识】--头颈部

CT检查技术【专家共识】--头颈部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头颈部颅脑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颅脑急性出血、梗死、外伤、畸形、积水、肿瘤、炎症以及脑实质变性和脑萎缩等疾病。二、 检查技术1.常规平扫:(1)体位:取仰卧位,头部置于检查床头架内,头部正中矢状面与正中定位线重合,使头部位于扫描野的中心,听眦线垂直于检查床。常规以听眦线或听眶上线为扫描基线,扫描范围从颅底至颅顶。(2)参数:管电压100~120 kV,有效管电流200~250 mAs,根据机型选择不同探测器组合(16×1.500 mm、32×1.200 mm,64×0.625 mm、128×0.600mm、320×0.500 mm等),一般行逐层扫描,层厚5~6 mm,层间距5~6 mm。2.增强扫描:(1)常规增强扫描:扫描参数与常规平扫相同。采用高压注射器经静脉团注对比剂,流率为1.5~2.0 ml/s (观察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血管病变时,流率可达3.0~4.0 ml/s),用量为50~ 70ml。根据病变的性质设置头部增强的延迟扫描时间,血管性病变延迟25 s,感染、囊肿延迟3~5 min,转移

瘤、脑膜瘤延迟5~8 min。 (2)颅脑CTA:采用对比剂(流率为4.0~5.0 ml/s,用量为60~80ml)+生理盐水(流率为4.0 ml/s,用量为30 ml)的注射方式。体弱或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三、图像处理1. 预置窗宽、窗位:软组织窗窗宽80~100HU,窗位35~45 HU;骨窗窗宽3 500~4 000 HU,窗位500~700 HU。 2.常规三维图像重组:用薄层横断面数据进行MPR,可获得脑组织的冠状面、矢状面、斜面图像。运用表面遮盖法(shade surface displayment,SSD)显示颅骨的骨折线、病变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等。 3.CTA三维图像重组:头部血管图像后处理常包括MPR (CPR)、MIP、VR及SSD。 四、影像质量标准1.脑组织窗:能够显示灰白质边界、基底神经节、脑室系统、中脑周围的脑脊液腔隙、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大血管和脑室脉络丛。2.骨窗:能够显示颅骨的内板、外板和板障[7-10]。 鞍区CT扫描技术一、适应证1.普通X线检查发现鞍区病变,需进一步明确诊断者。 2.临床怀疑垂体肿瘤。 3.垂体瘤术后复查。二、检查技术1.常规平扫:(1)体位:仰卧位,头部置于头架内,受

CT MRI名词解释

CT MRI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CT值:CT图象密度高低的量化。体素的相对X线衰减度(即该体素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表现为相应像素的CT值,单位为HU。 2 CT增强扫描:指血管内注射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目的是提高病变组织同正常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平扫上未被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通过病变有无强化及强化类型,有助于病变的定性。 3 CT三期增强扫描:血管内注射对比剂后再进行扫描的方法,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扫描。肝脏增强扫描三期为肝动脉期,门静脉期,肝实质期,呈快进快出。 4 窗位:又称窗中心,为窗的中心位置,一般应选择欲观察组织的CT值为中心。窗位的高低影响图像的亮度,提高窗位图像变黑,降低窗位则图像变白。 5 窗宽:指图像上16个灰阶所包括的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均以不同的模拟灰度表示,CT值高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白色,低于次范围的组织均现实黑色。窗宽的大小直接影像图像的对比度,加大窗宽图像层次增多,组织对比减少,缩窄窗宽图像层次减少,对比增加 6靶扫描:是指对感兴趣区进行局部放大扫描的方法,可明显提高空间分辨率。 HRCT:是指采用薄层扫描、高空间分辨率算法重建及特殊的过滤处理的CT扫描技术。 螺旋CT:CT扫描时检查床沿纵轴方向匀速移动,同时X线球管连续旋转式曝光,采集的扫描数据分布在一个连续的螺旋形空间内,这种CT检查设备成为螺旋CT。 7 薄层扫描:是指扫描层厚<=5mm的扫描。其优点是减少了部分容积效应,能更好的显示病变的细节,一般用于检查较小的病灶或组织器官。 8 部分容积效应: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物质时,所测CT值是它们的平均值,不能如实反应其中任何一种物质的CT值,这种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9 蜂窝征与晕征(肝脏):多房性肝脓肿CT增强扫描时,脓肿壁环形显著强化呈蜂窝状称蜂窝征。脓肿壁周由于水肿改变呈相对无强化的低密度晕状改变称晕征。 牛眼征:肝脏继发性肿瘤影像学检查时可见的影像学表现,CT增强示:肿瘤强化,境界清楚,中央密度多低于周围部,肿瘤边缘可显示环形不规则强化,部分可见“牛眼征”,表现为病灶中心为低密度,边缘为高密度强化,最外层密度又低于肝实质。该征象被认为是转移性肝癌典型影像表现,可见于任何转移型肝癌,但多见于腺癌的肝转移。 10 双管征及其意义:胰管胆总管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扩大的胆总管胰管于胰头肿块处骤然截断,通常提示梗阻远段肿瘤性病变,这是胰头癌的主要间接征象。 11夹心面包征(胃肠淋巴瘤):CT上,淋巴瘤累及肠系膜淋巴结,导致后者多发肿大、融合并包埋系膜血管,呈夹心面包状改变,其特点是其内含有低密度脂肪影。 12 靶征(肠道):肠套叠横切面CT图像表现为具有三层同心圆环的软组织密度影,套入部肠管、套入部肠系膜、套鞘部肠管呈靶环状改变。 13 缺血半影区:PWI指位于不可逆梗死灶周围,经过血流再灌注后可以恢复功能的缺血脑组织区。此时电生理、功能消失,但结构完整,在一定时间内,在有利条件下可恢复,否则死亡。早期脑梗死的最佳诊断方法。 14 磨玻璃样影:肺实质、间质可发生。表现为肺实质内密度增高,但肺纹理不被掩盖。反映微小间质增厚或气腔病变,病理改变为肺泡腔内渗液,肺泡壁肿胀或肺泡间隔的炎症 15 胸膜下弧线影:近胸膜面1cm内,2~5cm长的细线影,与胸壁平行;病理基础:小叶间隔增厚+肺泡萎陷 16 蜂窝样影:多个聚集6~10mm囊腔,壁厚约1mm,多分布于胸膜下,为肺纤维化的后期表现;病理基础:肺间质纤维化+细支气管扩张 17 胸膜下线影:与胸膜垂直的1~2cm长的线状影;病理基础:小叶间隔增厚

影像学教案

陇东学院课程教案

(4)电离效应:X线对机体有电离作用,能使细胞及体液产生生物化学变化,使机体组织、细胞遭受损害,故需要对长期接触者进行防护,同时这一点也是X线治疗疾病的基础(如放疗治癌)。 2.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1)自然对比 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的密度和厚度不同,X线穿过时被吸收(阻挡)的量也不一样,因此在荧光屏上有明、暗之分,在胶片上有黑白之别,形成对比、显出影像,称为自然对比。按密度不同,将人体器官、组织分为以下四类: 1)气体:荧光屏发亮、胶片上黑色。2)骨骼:荧光屏发黑、胶片上白色。3)软组织(液体):透视呈灰黑色、胶片上呈灰白色。4)脂肪组织:透视灰白色、胶片上呈灰黑色。 (2)人工对比 某些器官、组织的密度大致相同,不能形成很好的自然对比,为了提高对比度,使器官和组织显示出影像,则需导入对人体无害的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造影剂),如常见的造影检查有胆囊造影、心血管造影、冠脉造影、胃肠钡餐、肾盂造影等。 (二)X线检查方法 普通检查 特殊检查:体层摄片、放大摄片、记波摄片、荧光摄片等。 造影检查 透视:费用低廉、马上出结果、观察动态等。 摄片:清晰、保留资料对比等。 高密度造影剂:钡剂、碘剂,用于胃肠及血管等。 低密度造影剂: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用于腔内造影。 X线检查: (1)直接法 (2)间接法:有吸收性和排泄性两种,如甲状腺扫描、静脉肾盂造影。 口服法:如胆囊造影、钡餐 灌注法:如钡灌肠。 穿刺注入法:如心血管造影。 二、胸部X线检查 (一)肺与纵隔 1.正常X线表现 结合胸片的图来简单介绍(P278图9-1):(1)胸廓:由软组织及骨骼构成;(2)肺:肺野、肺门、肺纹理;(3)气管及支气管:普通X线片上不太清晰;(4)胸膜;(5)纵隔;(6)膈肌。 2.胸部疾病的基本X线表现 结合胸片的图来简单介绍:(1)肺内片状阴影:肺炎、肺结核、实质性肺水肿、胸膜腔积液、肺不张等。(2)肺内块状阴影: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结核球等。(3)肺内空洞阴影:肺结核空洞、肺脓疡空洞、肺癌性空洞、肺囊肿等。(4)肺野透光度增强:阻塞性肺气肿、气胸等。 (二)心脏与大血管X线检查 1.正常心脏、大血管的X线表现 结合心脏的三位片来简单介绍: (1)后前位:右心缘分上下两段(上腔静脉与升主动脉的复合影、右心房),左心

医学影像诊断原则

---------------------------------------------------------------最新资料推荐------------------------------------------------------ 医学影像诊断原则 医学影像诊断原则 X 线、 CT 和 MRI 检查中,绝大多数诊断都是以图像改变为依据的,因此熟悉图像的正常表现,发现和辨认异常表现是做出正确诊断的前提条件。 当发现异常后,还要进行分析归纳,明确异常表现所反映的病理变化。 最后,综合各种异常表现,结合临床资料,进行逻辑推理,才有可能提出比较客观、正确的诊断。 因此,医学影像诊断的基本原则是: 熟悉正常、辨认异常、分析归纳、综合诊断。 1. 熟悉正常影像表现熟悉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正常影像表现非常重要,这是辨认异常表现的先决条件。 人体各个系统和部位常常存在一些解剖上的变异;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的器官和结构之间亦可存在差异;此外,在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中,图像上还可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伪影。 如果对这些情况不熟悉、不认识或认识不足,就有可能将图像上的正常表现误认为异常表现,从而导致错误的诊断。 例如,头颅Ⅹ线平片检查时,位于额骨中间的永存额缝为正常解剖变异,若对其不熟悉,就有可能将其误认为骨折线;胸部Ⅹ线后前位检查时,女性乳房在两下肺野形成对称性密度增高影,而在肌肉发达的男性,胸大肌可于两肺中野外带形成扇形均匀致密影, 1 / 8

右侧常较明显,如果对这些表现认识不足,就有可能误认为相应部位肺的渗出性病变;在青少年,椎体的环状骨骺及横突、上、下关节突和棘突顶端的骨骺尚未愈合,容易误认为骨折;腹部 CT 增强检查时,于动脉期,下腔静脉由于含对比剂血液与不含对比剂血液尚未均匀混合,致其内有低密度灶,而类似下腔静脉内血栓或瘤栓表现,若认识不足也极易发生误诊;在腹部 MRI 检查时,腹主动脉产生的搏动性伪影可在肝左叶外侧段内形成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初学者极易将其误为病灶。 因此,作为一名影像诊断医师,不但要熟悉各种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典型正常表现,而且还应学习和掌握诸如上述所谓不典型正常表现,避免将它们误为异常而导致错误诊断。 2. 辨认异常影像表现辨认图像上的异常影像表现是以熟悉正常影像表现为前提条件的。 在此基础上,发现受检器官和结构的形态、密度和信号强度是否发生改变。 当发现图像有不正常表现时,应进一步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确定是否代表病理改变所引起的异常表现。 例如,胸部 CT 平扫时,由于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第一肋软骨钙化常显示向后突入肺野内,肺窗观察时,类似肺内结节,然而,连续层面观察、调整窗显示技术或行多平面重组,就不难确定其并非为真正的异常表现;相比较,若肺野内有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周围有含气肺组织包绕,且直径明显大于邻近血管、支气

颅脑部CT基础知识

颅脑部CT基础知识 关键词:颅脑CT 颅脑CT诊断 第一节检查方法 一、检查前准备 1.头部扫描前须将发卡、耳环、假牙等异物取掉。 2.需做增强扫描的病人,检查前4~6小时禁食,并做好碘过敏试验。 3.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以防病人在扫描时移动。 二、检查方法 (一)横断扫描 1.病人仰卧,头摆正,使头正中矢状面与身体长轴平行,听眦线与床面垂直。以听眦线(眼外眦至外耳孔的连线,也称为眶耳线)为基线向上扫至头顶。若重点观察后颅窝,则以听眉线(眉毛上缘中点至外耳孔连线)或上眶耳线(眼眶上缘至外耳孔连线)为基线。 2.层厚、层间距为10mm。 3.常规采用骨窗和脑窗观察和摄片。 4.先平扫,根据描情况再作增强扫描。 (二)冠状扫描 脑垂体、鞍区检查常用冠状扫描。 1.病人仰卧位或俯卧位,下颌前伸,尽量使听眦线与床长轴平行,先扫侧位定位相,再定扫描基线应尽量与鞍底垂直,从后床突至前床突。 2.层厚、层间距为1~3mm。 3.直接作增强扫描,因垂体无血脑屏障,可提高垂体与正常脑组织间密度差别,以更好显示垂体。 第二节正常CT表现 一、平扫CT图像

1.颅骨及含气空腔 颅骨密度高,为高吸收结构,呈现高密度影,而含气空腔为低吸收区,呈现低密度影。 (1)颅底: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枕大孔、蝶窦、筛窦及乳突气房均可见到。 (2)颈静脉结节:在枕骨大孔上一层面,位于岩骨后缘的内后方,呈八字形高密度影。 (3)蝶骨小翼与岩骨:在横断层面上,于蝶鞍处呈X形交叉。 (4)蝶鞍:鞍背为横行高密度影,其前方为前床突,上层面可见后床突。 (5)颅盖骨:用骨窗可显示内外板及冠状缝和人字缝。 (6)额窦、蝶窦、筛窦与乳突气房皆呈低密度影。 2.含脑脊液腔(蛛网膜下腔) 脑室、脑裂、脑池与脑沟等腔内含脑脊液,为低密度区,CT值为0~22Hu。脑脊液腔因年龄增长而扩大。 (1)枕大池:在小脑后方,有时枕大池较大。 (2)第四脑室:呈马蹄形,居后颅凹中线。四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与闭塞对确定幕下占位病变有很大帮助。 (3)桥小脑角池:双侧对称,呈三角形。桥脑及小脑萎缩时,可扩大。 (4)桥脑前池:居桥脑前方,此池扩大时,说明桥脑变小。 (5)鞍上池:在桥脑前方呈五角星形,在中脑前方呈六角星形,有时为四角星形。鞍上池前方为额叶直回,两侧为颞叶海马回。 (6)脚间池:中脑前方正中为脚间池,双侧为环池。天幕上方压力增高初期患侧环池增大,对侧消失;发生天幕下疝时,双侧消失。环池上方与四叠体池、大脑大静脉池相续。 (7)四叠体池:位于四叠体后方。幕上疝时变窄消失,小脑萎缩时扩大。 (8)大脑大静脉池:在松果体后方,由V字形天幕尖围绕。 (9)第三脑室:位于两丘脑之间,呈前后走行的长裂隙状。 (10)外侧裂池:在双颞叶内侧呈V形或菱角形。 (11)大脑纵裂池:为正中线细长形纵行低密度影。其中有大脑镰。脑萎缩或小儿硬膜下积液时扩大。大脑镰正常时可显示为线状高密度影。

颅脑影像学检查

颅脑影像学检查 颅脑影像学检查 一、引言 颅脑影像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可通过各种成像 技术对颅脑结构进行评估。本文将详细介绍颅脑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常见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目的 颅脑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以下目的: 1·评估颅内病变: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颅内各种病变,如 肿瘤、出血、脑梗死等。 2·评估颅脑解剖结构: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颅脑解剖结构的异常,如脑室扩大、脑萎缩等。 3·评估颅脑功能:影像学检查可帮助评估脑功能异常,如脑卒 中后的功能障碍等。 三、常见方法 颅脑影像学检查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X射线检查:通过X射线摄影可以初步评估颅骨及颅内病变。

2·脑电图(EEG):通过记录脑电活动来评估脑功能状态及异常。 3·脑磁共振成像(MRI):通过磁场和无线电波产生的图像来显示脑组织、血管和病变。 4·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通过X射线和计算机算法产生脑部横截面图像,用于评估颅内病变和解剖结构。 5·磁共振血管造影(MRA):通过MRI技术观察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6·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通过超声技术观察颅内血管的血流情况。 四、注意事项 进行颅脑影像学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采集影像前,应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过程及可能的不适症状。 2·患者需要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避免对影像采集产生干扰。 3·部分检查可能需要患者进食对比剂或注射造影剂,请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 4·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颅脑影像学检查,以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5·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应保持平静并配合医生的操作。 附件: 1·检查申请表格:包含患者信息和检查要求。 2·患者知情同意书:详细说明检查的目的、过程及可能的风险。 法律名词及注释: 1·侵犯隐私权:指未经本人同意,擅自公开他人个人隐私信息 的行为。 2·诊断错误:指医生在诊断疾病时出现的错误判断或漏诊的情况。 3·医疗纠纷:指医疗行为中发生的争议和纠纷,包括诊断错误、治疗失误等。

CT下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表现

CT下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表现 目的探讨CT下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表现,提高新生儿及婴儿颅脑疾病CT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率。方法筛选25例新生儿和8例婴儿正常颅脑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新生儿及婴儿颅脑具有白质密度较低、灰白质分界模糊、第四脑室和基底部脑池宽大、存在透明膈间腔、硬膜窦密度高,前囟未闭合,颅骨骨缝不连及颅骨内板下蛛网膜下腔增宽等特点。结论新生儿及婴儿的颅脑CT影像学表现与成人存在显著不同,在其相应疾病的CT诊断中,应注意结合正常CT表现及临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综合分析新生儿及婴儿的影像学资料,降低误诊率。 标签:CT;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 近年来,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CT临床检查技术在各种新生儿及婴儿颅脑疾病的诊断中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其在由于围生期窒息导致的颅内出血以及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诊断中的使用率也不断提高[1]。人们对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CT表现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但是,仍有一些影像科医生由于对新生儿正常颅脑CT图像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识,将正常图像误诊为异常的情况时有发生[2]。本文筛选出8例婴儿和25例新生儿的颅脑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成像特点,为新生儿及婴儿颅脑疾病提供CT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3 例,男21 例,女12 例(足月儿21例,早产儿4例,婴儿8例;剖宫产9例,产道顺产18例,产道产加胎头吸引6例)。因发热、微小型惊厥或轻微外伤而行颅脑CT检查,结合临床观察及实验室检查最后确诊为新生儿低钙惊厥或正常。以上病例均无产伤,产妇无影响胎儿发育的孕期严重疾病,患儿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为8~10分,新生儿CT 检查的时间为娩出后3 h~27 d,平均为11 d。婴儿为1个月~1岁。 1.2方法采用Philips螺旋CT机设置的婴儿头颅扫描程序,扫描条件为120 kV,100 mA,层厚5 mm,连续扫描10层。受检新生儿及婴儿均未作镇静处理,在正常睡眠状态下用小棉垫加头带固定头部。 2结果 2.1颅内伴有明显的高密度变化本组病例中有27例发现分布于颅内特定部位一硬膜窦区的高密度影,系硬膜窦的正常改变。观察其后纵裂池部位发现,其静脉窦呈等腰三角形状,且其尖端指向前;其上下矢状窦、窦汇、直窦、横窦部位的密度显著增高,但是仅存在于相应的硬膜窦内,且其具体形态和硬膜窦部位的断面保持一致,并和密度无直接联系;该部位的边缘比较锐利,密度较均匀,CT 值50~70 HU;受检时间越早,这种高密度影越多见,且密度越高。除硬膜

颅脑影像学检查和应用

颅脑影像学检查和应用 一、头颅平片 常规投照位置为正位、侧位。在颅骨病变、颅骨外伤、颅内压增高、颅内钙化、先天性畸形等的诊断上有一定价值。 特殊解剖部位则需特殊投照位置。如:汤氏位、颏顶位、眼眶位、视神经孔位等。目前,随着 CT、MRI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地取代了平片。 二、脑血管造影 随着X线设备、对比剂、电脑技术和介入治疗工具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目前已经可以进行经导管全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不仅用于诊断血管畸形、动静脉瘘、动脉瘤、烟雾病等血管疾患的诊断,还可用于观察病灶血供,肿瘤染色,更重要的是近来已经作为经导管施行介入性治疗的重要手段。 常规脑血管造影时采用 Seldinger 技术穿刺股动脉,放置动脉鞘,造影导管经鞘插至主动脉弓部,导丝导引下将导管超选择插至双侧颈内动脉后,以4~5ml/s的速度高压注入 300 mgl/dl碘海醇(欧乃派克),总量8~10ml.先后正侧位造影,观察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与走行,实质期染色以及静脉回流。 然后将导管插入一侧椎动脉,以3~4ml/s速度高压注入对比剂,总量6~8ml,取侧位及枕骨位像,以显示椎-基底动脉系统,大脑后动脉和小脑动脉,如有需要,再以同样的方法行对侧椎动脉造影。必

要时行3D动态造影,详细观察靶动脉不同角度的走向及形态。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广泛应用,与常规造影相比,可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减少对比剂用量,从而减少了相关并发症,比较安全,同时也为许多脑血管疾病患者,如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硬脑膜动静脉瘘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治疗途径。 三、CT 检查 (一)常规 CT检查 1.CT检查前准备给予镇静药。5岁以下不能配合检查的小儿给予10%水合氯醛以0.5ml/kg口服,待患儿入睡后即可开始检查。 2.平扫通常选用横断面扫描,根据病变选择基线,常规用听眶上线(SML)或听眦线。常规层厚8~10mm,层距8~10mm。平均9~11层。部分患儿如垂体病变需用冠状位扫描,层厚、层距均为2 mm。 3.增强扫描癫痫、肿瘤、感染、血管畸形、部分脑白质病等疾病,除平扫外需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方法及造影剂的应用和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 4.CT检查适应证包括颅内肿瘤、先天性脑发育异常、颅内感染、颅脑外伤、脑血管性疾病以及脑白质病等。 (二)多层螺旋 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近年来MSCT日益普及,64MSCT是目前数据采集速度最快的CT,扫描1周最快仅需0.325S;扫描层厚可以自由选择,最薄层仅0.4mm。

急诊X线的影像学判读精

急诊X线的影像学判读 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赵斌 一、影像学总论 (一影像学的历史和现代影像学 100多年前彳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种射线,当时把它命名为X线,正是由于X线的发现,使医学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推动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因为X线的发现,伦琴在1901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ppt3图片显示的是世界上第一张用X线拍摄的片子和中国拍X线片的第一人-李鸿章。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已经不仅仅是X线摄影技术,还包括超声、CT、MRI、血管造影、ECT和PET等多种影像学技术,这些影像学技术统称现代影像学技术。 (二影像诊断的概念及其特点 影像诊断就是通过应用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包括X线、超声、CT、MRI 等,对获得的影像学图像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做出诊断。这些检查技术是互相补充、 互相印证的,而不是用一种代替另一种或各自孤立诊断。 影像诊断的特点,由于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或信息来源是图像,其诊断的确立是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归纳与综合而推断出来的,并不能直接看到病变,而是间接反应病变的情况。 (三急诊与影像诊断 急诊科的病人一般来说病情都比较急、比较重,疾病谱也比较广,涉及到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脑血管系统、骨骼系统等。医学影像的发展,对于急诊诊断和治疗,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有时候针对不同的疾病,急诊医生不知选择何种医学影像检查最适宜,或者是在给病人做影像诊断的时候,脱离临床具体情

况,给临 床医生的确切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急诊医生首先要具备对影像的特点及其解剖、病理基础的认识和分析的 能力;在读片时,要全面观察,综合分析,结合临床,给患者的影像学读片做出合理的诊断;加强对基本病变影像征象的认识和鉴别,同时也要对异常影像表现的病理基础进行分析,养成辩证思维习惯。 二、X线的影像学诊断 (一X线诊断原则。 1.根据正常解剖、生理的基础知识,认识人体器官和组织的X线影像表现; 2.根据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基础知识,认识人体病理改变所产生的阴影; 3.结合手头已有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推理,作出结论。 因此,一位好的放射学专业工作者必须是一名好的解剖学家和形态学家,必须对X线片所见与其大体和镜检病理间的相互关系有清晰的理解。 (二X线片的质量要求 1.位置正确; 2.黑白对比鲜明; 3.细微结构清晰可见; 4.照片清洁不带污迹及其伪影; 5.标记(左、右及片号等鲜明无误。

颅脑CT报告模版

颅脑CT模板 一、.颅脑正常表现 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脑沟脑池未见异常狭窄或增宽;脑室大小形态位置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增强: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脑沟脑室脑池未见异常.. 检查结论:颅脑平扫未见异常.. 二、脑血管病变 1.脑梗死 左侧脑实质内可见类扇形低密度区MRI:病变区为长T1长T2异常信号;基底部贴近大脑表面;病灶边界清晰..临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余脑实质及脑室、脑裂、脑沟均为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增强扫描左侧额顶叶病变皮质及皮质下区脑回状强化;左侧大脑中动脉细小;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灶.. 检查结论:左侧额顶叶脑梗塞.. 2.出血性脑梗死 可见扇形低密度区灶MRI:病灶内不均匀长T1长T2;其内夹杂短T1短T2;;基底部贴近大脑表面;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病变内可见斑点状高密度灶;CT值约55~65HU;右基底节区密度不均匀;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脑室脑池系统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增强脑回样强化.. 检查结论:右额顶叶出血性脑梗塞.. 3.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双基底节区可见多发的斑点状低密度灶长T1长T2;边界欠清;病灶大小不一;直径小于1cm;侧脑室旁脑白质密度减低;侧脑室略增宽;中线结构居中

检查结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4.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 右侧丘脑区可见团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较均匀;CT值约78~90HU;病灶周边可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出血破入双侧脑室内;右侧明显;右侧脑室体内呈高密度铸型;第三脑室内亦可见高密度积血影;右侧裂池受压变窄;中线结构略左侧移位;MRI:病变短T1短T2信号; 检查结论:右侧丘脑区急性脑出血.. 5.动脉瘤破裂出血 鞍上池区见大片类圆形高密度影;双侧脑室之间可见高密度影充填;CT值约62HU;边界清晰;出血破如侧脑室内;脑室内出现高密度血液影;鞍上池、侧裂池、纵裂池及四叠体池内亦可见高密度影;与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中线结构居中.. 检查结论:动脉瘤破裂出血.. 6.脑血管畸形出血 右枕叶可见多个点状高密度灶;部分于侧脑室后角融合成片;CT值约60HU;周围可见少量低密度水肿带环绕;相应右侧脑室后角及四叠体池稍受压;中线结构稍向左侧偏移.. 检查结论:右枕叶脑血管畸形出血.. 7.囊形脑动脉瘤 胼胝体体部大脑纵裂间可见直径约1.0cm圆形稍高密度动脉瘤灶;边界清晰;密度均匀;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增强:左侧前交通动脉起始部扩张;动脉瘤内腔呈卵圆形;明显强化..

常见颅脑损伤一般CT表现

常见颅脑损伤的一般CT表现 陈启明2013级医学影像学 【内容摘要】 CT是颅脑创伤最有效的也是比较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具有方便,快捷,显示清楚,普及度高以及价格便宜等优点,对急性出血,颅骨骨折非常有效。颅脑损伤中一部分常见的疾病,包括:头皮损伤(包括头皮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骨膜下血肿),颅骨骨折,脑损伤(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颅内血肿等,根据各部位不同的解剖类型,特点,在CT检查中有不同的较明显的表现,比如在解剖的结构形态,成影的密度,透亮度等方面有(也可没有)较特征性的表现。部分颅脑疾病使用CT检查可以作出诊断。 【关键词】 脑外伤;影响;CT;表现 【正文】 一、头皮损伤 (一)头皮血肿 是位于头皮下和帽状腱膜之间的血肿,由于出血受到了头皮下纤维隔的限制作用,血肿表现的较局限,血肿的体积比较小,张力较高。一般没有波动,血中的周边区域较中心区为硬,容易误认为是凹陷性骨折。 CT表现:为局限性的头皮肿胀,密度增高影,该影可以均匀也可以不均匀。 (二)帽状腱膜下血肿 帽状腱膜下层是含有连接头皮静脉、板障静脉、静脉窦导管的疏松组织层,当该层出血时,破裂的静脉血管几乎没有阻力,会沿着疏松的组织向同层周围扩散,严重者范围可波及整个头部,不会受颅缝限制,触之血肿较软,会有明显波动。

CT表现:血肿的范围可以较小也可以非常广泛,形状似帽状,阴影程高密度。 (三)骨膜下血肿 一般发现于颅骨骨折或骨膜剥离,由于骨膜与颅骨之间连接紧密,骨膜与颅缝融合,因此一般血肿也较大,但是不会跨越颅缝,所以血肿被局限,而且张力较高,可有波动,常伴颅骨骨折。 CT表现:血肿的高密度影呈现出梭形或新月形的高密度影紧贴于颅外板,血肿阴影不越过颅缝线或沿着颅缝线分布。 二、颅骨骨折 骨折的影像学检查一般首选为X线片,当诊断遇到疑难时会选用CT来进一步检查,或者骨折部位较为复杂时(如颅底骨折)也会首选CT来明确诊断。CT不但能较为清楚的显示病变各部位之间的解剖关系,且易于区分骨皮质和骨松质所发生的破坏、死骨甚至是钙化和骨化。(颅骨骨折一般分为颅盖骨骨折和颅底骨折,此处把颅骨骨折按常见的几种骨折类型分别描述) (一)线形骨折 线形骨折多见于颅骨骨折,同时可伴有头皮损伤,其典型的CT表现可以是一条或者多条锐利清晰的骨折线,冲击点(面)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扩展。 颅盖骨的线形骨折线多为单一,也可以多发,呈线条状或者放射状,宽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三章学习指导及练习题目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三章头颈部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2.熟悉正常和异常影像学表现;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 3.了解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 二、重点和难点内容 (一)鼻窦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 1.鼻窦正常影像解剖及表现。 2.鼻窦异常影像学表现。 (二)颌面部各器官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 1.颌面部各器官正常影像解剖及表现。 2.颌面部各器官异常影像学表现。 (一)名词解释 1.窦口鼻道复合体 2.眼眶动脉造影 3.眼眶静脉造影 4.泪囊泪道造影 (二)填空题 1.鼻窦瓦氏位主要观察窦、窦和窦。 2.鼻窦恶性肿瘤,CT扫描主要表现为和» 3.CT扫描,腮腺位于后, 前, 和之间。 4.颌骨低密度区见于和等病变。 5.甲状腺病变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 6.颈动脉体瘤起源于化学感受器,位于o 7.甲状旁腺一般有个,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见于、o 8.甲状腺弥漫性增大多为、、o 9.甲状腺肿瘤分良恶性两种,良性者多为,恶性者为甲状腺癌,以多见,其次为 。 10.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甲状腺癌是= 11.鼻咽癌最好发的部位是. 12.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好发年龄是,其增强扫描的特点是。 13.下咽部在临床上分为三个解剖区,即、、» 14.咽部为一漏斗状纤维肌性管道结构,以和为界自上而下分为三部分,即、 -O [5 .咽部软组织的基本病变包括、、、. 16.急性咽部脓肿多见于.常因、、、等引起:慢性脓肿多见于、O 17.鼻咽癌可分别或同时起源于鼻咽部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和鳞状上皮,按形态分为: 、、、。组织学分型国内常分为: 、

18.鼻咽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 (三)单项选择题 【A1型题】 I.鼻窦华氏位,顕骨岩部上缘应重叠于上颌窦 A.底部 B.中部 C.上部 D.外1/3 E.内1/3 2.上颌窦开口于 A.下鼻道 B.中鼻道 C.上鼻道 D.鼻咽部 E.上中鼻道 3.鼻窦炎症,在MR1扫描TzWI图像上呈 A.低信号 B.高信号 C.等信号 D.混合信号 E.中低信号 4.容易出现钙化的鼻窦炎是 A.化脓性 B.真菌性 C.病毒性 D.特发性 E.细菌性 5.鼻窦骨质破坏见于 A.化脓性鼻窦炎 B.真菌性鼻窦炎 13.下列关于鼻咽纤维血管瘤的说法罄谖的是 A.瘤内含有丰富的血管组织,容爲由血 B.多起源于鼻咽顶部枕骨结节及蝶骨翼突内板的骨膜部 C.肿瘤可压迫邻近骨质 D.属于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范围广泛 E.术后易复发 14.咽后壁软组织厚度测量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其中不匂舞 A.咽后壁外伤性感染 B.颈椎病 C.咽部早期肿瘤 D.咽后壁脓肿 E.食管上段炎症 15.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是I | A.手术切除 B.放疗!章 C.化疗 D.手术+化疗|头 E.以上均不正确 16.下列肿瘤不層于下咽癌范畴的是;颈 A.梨状窝'癌•’ B.鳞癌:部 C.网织细胞肉瘤 D.腺癌 E.以上均不正确 17.鼻咽癌最常见的CT早期表现是 A.鼻咽侧壁软组织肿块,突入后鼻孔 B.鼻咽侧壁软组织肿块,侵入同侧咽旁间隙 C.鼻咽侧壁软组织肿块,侵入咽后间隙 D.一侧咽隐窝消失、变平

医学影像诊断规范与质控标准

医学影像诊断规范与质控标准 第一节概述 医学影像检查的最终诊断结果体现在诊断报告及影像介质(胶片、光盘)上。诊断报告是临床医师医疗处理的客观依据,对医疗过程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诊断报告的质量,直接体现医疗技术的水平和质量。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是放射科医师与临床医师之间互相沟通并负有一定医学法律责任的一份文件。 放射科医师观察图像中呈现的各种正常解剖结构和异常情况,分析异常征象,获得诊断依据,得出正确的阅片结果。一份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相当于一篇论文,描述部分是论据,诊断意见是论点,不仅反映报告书写者的诊断能力,更体现其敏锐的观察能力、严谨的逻辑思维以及深厚的临床基本功。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的书写应该由具备资质要求的专业医师完成,书写过程应遵循一般规律和专业要求,客观分析受检者的影像所见,最大限度地运用专业的知识,提供完整的、专业的诊断。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应紧密结合临床,要经常与受检者面对面交流,询问病情或治疗过程,检查受检者体征,客观分析、参考受检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特别要结合其他的临床检查结果,如实验室检查、其他影像学检查,甚至病理学的检查结论,进行参考和综合分析,以利于正确诊断。 诊断报告的征象描述和诊断结果都必须遵循“循证影像学”的原

则和方法,力求准确、清晰、简明、中肯。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是通过影像医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发现和分析图像上的各种影像表现,并结合受检者的具体情况来做出判断的结果,所以必须承认知识差距和医师认知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由于受检者个体差异和同一疾病不同时期征象不同及某些影像表现对疾病诊断的特异性不足等情况,医学影像诊断不可能达到符合受检者最终手术或活检病理、细胞学或细菌学确切诊断的要求。 第二节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格式和内容的基本要求无论是用结构式报告( structural report)模板,还是用自由式报告( free text report)的方式书写报告,给送检医师和(或)受检者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都应包括以下项目:受检者人文资料(demo-graphic data)、临床诊断、检查要求或目的、检查部位和名称、检查方法、医学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学诊断(包括报告书写医师的建议)。各项目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人文资料 人文资料即受检者的标识信息,包括受检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床号、检查号码、检查日期等。 检查号码可根据检查内容分成X线号、CT号、MRI号或DSA号等。已采用PACS的单位应采用统一的医学影像学检查号码。如果有可能,可逐步过渡到同一受检者的各种医学影像学检查号码统一为一个号码,或者直接采用门诊号或者住院号为检查号码。统一号码的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