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历史背诵资料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历史背诵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以下几个重大时期:

一、清朝时期(1644年-1911年)

在清朝时期,朝廷把实行“顺天应人”的政策,设置大量的科举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拓宽了社会的发展空间。在清朝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如“财政分权”、“大亩制”、“铸币制”、“关税制”等。清末,也出现了以铁路、邮政、银行等为代表的西方科技和经济发展模式的传入,以及各种新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出现,极大地刺激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

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普及,以及基础设施的发展,加上各地政府的积极支持,使得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同时,民国时期还出现了众多社会思潮,如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经济秩序。

三、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政府推行计划经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使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在社会、文化、民族等方面形成了新的变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转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变动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般是先用武力开道,通过发动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从中攫取大量的政治、经济特权,之后再凭借取得的特权,在中国倾销商品或进行投资。 2)表现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出现。 (3)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3)影响 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使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传授西方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 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中获取了许多政治经济特权。英美等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但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的商品凭借低关税等特权,以低廉的价格大量的涌向中国市场 2)过程: ①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②鸦片战争后,洋纱输入,取代土纱,是家庭棉纺织业“纺”“织”分离;后来,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的“耕”“织”分离。破产的手工业者沦为过剩的劳动力,未破产的手工业者靠买洋纱织布,都以不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 3)影响: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商品经济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丝、荼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第一、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原料和商品生产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相联系,中国的出口贸易多被外商操纵,并服从于外国资本的需要,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二、促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相继诞生。 第三、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社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买办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 抵抗派、洋务派与顽固派 ⑴出现背景:抵抗派是在鸦片战争前后,民族危机出现和封建加深的情况下出现的。洋务派和顽固派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清政府统治者内部分化而成的。 ⑵代表人物:抵抗派代表人物有林、魏;洋务派代表人物在中同有奕 地方有曾、李、左、张等;顽固派代表有倭仁等 ⑶目的相同:都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⑷主张:抵抗派和洋务派都主张向配方学习,利用配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抵抗外国侵略;而洋务派还要镇压人民革命运动。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务,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⑸从结果来看:抵抗派的主张并末真正付诸实施,洋务派经过30多年的实践,最终破产,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⑹评价:抵抗派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都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出发点都是维护封建统治。抵抗派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改变社会的有效方案,洋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9讲从计划经济到市抄济及对外开放格

第19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及“文化大革命”后国民经济的停滞,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会议确立了指导思想。 2.召开:1978年12月,北京。 3.内容

(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2)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3)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20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转变。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主要内容 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该制度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展: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内容 (1)背景 ①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②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过程 ①经济增长:年均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②人民生活: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20世纪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

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1906年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 变化: 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 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 原因: 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 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交通工具方面: 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舟楫、马车和步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了轮船公司;受西方影响,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点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 点 一、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 (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 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 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 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 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 村”、“花园”、“别墅”、“公寓”等。(4)风俗: 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 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 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 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

(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2、现代:1949至今 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 入国际潮流。 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工买到合适的住房 4)风俗习惯: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 转变。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化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 购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交通工具的变化及影响(1)变化

高三历史专题8 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知识梳理

高三历史专题8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 的变迁基础知识梳理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变动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 (1)表现: (2)影响:(具有双重性) 2、表现:(1)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2)新经济成分——近代企业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 3、关于洋务运动 4、关于民族工业:(注意各个时期发展的表现)

兰地酒之先河。 住①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②近代民居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 ③在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其中独院式的花园洋房最为引人注目 交通通讯①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是淞沪铁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X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的里程碑。②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③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④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此后清政府又设立邮传部,邮政正式脱离海关;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⑤1877年某某巡抚在某某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社会习俗①断发:1910年,清政府准许臣民自由剪发;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布《剪辨通令》,结辫陋习至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②不缠足:开始时间先于断发,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正式成立不缠足会。但是不缠足运动完成较晚。③礼节: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以及体现森严等级的称呼。④婚姻: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变革进程,但是晚清婚姻风俗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⑤丧葬:变化最为迟缓。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注目。 大众传媒1、报刊: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太平天国运动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2、电影:19世纪末,电影传入我国;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是《定军山》;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是《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自我测评 1、20集电视连续剧《买办之家》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某某,买办这一 阶层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明清之际 B、鸦片战争以后 C、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D、洋务运动中 2、晚清一位大臣经历了对外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因而主X购买洋炮洋船, 他认为“以通夷之银,量为防夷之用”。可是皇帝却斥责他“一派胡言”。该大臣经历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3、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这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 D、英国输华商品激增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 专题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广东肇庆三模)鸦片战争前后,国内用棉还靠印度输入补充,但六十年代以后棉花出口剧增,从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自然经济基本让位于商品经济 B.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落 C.政府放宽对棉花出口的限制 D.传统小农经济蓬勃发展答案 B 解析棉花是传统手工纺纱业的原料,从鸦片战争前后的进口到六十年代以后的大量出口,反映出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败,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项错误,B项正确;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小农经济模式,A项错误;材料现象是经济作用的结果,政府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C项错误。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当时的地租额很高,一般是地价的十分之一,有的甚至达到三分之一。这就是说,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上述材料表明( ) A.土地税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 C.近代工业资本原始积累处境艰难 D.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许多资金用于投资土地而没有投入到工业中,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故C项正确。 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是军事工业;而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转向民用工业。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派意识到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B.国内局势走向稳定和平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答案 B 解析洋务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统治面临内忧外患,即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到19世纪7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国内局势相对稳定,洋务企业的发展重心随之发生变化,故B 项正确。A项不是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后,故C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是在甲午战争后兴起的,故D 项错误。 4.(2018•河北五市联考)关于洋务运动的史学评价,有人认为它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自救运动,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史观影响史学结论 B.史学研究要服务现实 C.阶级立场影响史学结论 D.历史认识无客观标准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自救运动”体现的是革命史观的研究范式,“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体现的是现代化史观的研究方向,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B、C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备课资料知识梳理典例精析拓展阅读

第八单元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知识点1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实业救国: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4.“短暂的春天” (1)原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概况: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5.受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6.阻碍因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7.著名企业家:张謇、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 【思维拓展】 张謇等人依靠“实业救国”能否使中国富强起来? 近代以张謇为代表的一批实业家们,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积极投身于创办中国近代实业,努力发展本国工商业,以挽回中国的利益,使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实业救国”在近代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壮大民族经济的作用,但是“实业救国”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救国”的。政治救国应先于经济救国,也就是首先要在中国结束列强和本国封建主义的统治。只有清除民族工业健康发展的障碍,“实业救国”才能在中国行得通。 8.特点:总体发展水平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知识点2 社会生活的变化 1.交通革新 (1)表现: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 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含6个单元试卷及答案全套)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标要求】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概要】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远古人类的生活:远古时期的人类过着怎样的生活? 远古时期,人们从事采集和渔猎,在一定的地域内过着迁徙的生活。(主要活动是女性来完成) 2、原始农牧业的出现: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大约在何时出现?原始农业主要兴起于哪些地区?原始农业的兴起有何意义?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 (1)出现时间: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成为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2)原始农业兴起: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 (3)原始农业兴起的意义: ①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徒过渡到定居,从临时窝棚到长期住所,并逐渐形成聚落。开始出现手工业劳动,文化艺术获得发展。 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学科逐渐发展。 (4)畜牧业的产生:畜牧业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业和定居而产生的。 (不同地区,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也各不相同,不同地区的居民,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的农作物和家畜)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大河文明:(主要是说的四大文明古国)分别说明古巴比伦王国、古埃及、古代中国人民的生产与社会生活状况。

(1)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王室、神庙和贵族占有大量土地,或出租给佃户,或合伙经营。 (2)尼罗河流域,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古埃及的命运,崇拜尼罗河和太阳神,成为埃及人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3)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古代中国: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铁犁牛耕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由集体耕作到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个体经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2、海洋文明:(主要是指爱琴海地区,古希腊、罗马的文明)说明古希腊人民的生产与社会生活状况。 主要种植从西亚传入的大麦和小麦。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建立果园,从事农产品加工。城邦公民占有土地,农业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 3、失落的文明:(主要是指美洲的玛雅、印加、阿兹特克三大文明)说出古代美洲的主要居民和他们的生活状况。 主要居民是印第安人;阿兹特克人的土地有贵族私有,还有村社公有土地。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是一些在湖底丛生的杂草上铺垫湖土、由生长的杂草固定在湖底的浮岛。“浮动园地”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注意两点) 1、男女地位的变化: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男女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以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国家的产生: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加剧——阶级产生——国家形成。(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标要求】 1.掌握美洲物种的外传;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的史实。 2.引导学生认识物种交流所带来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物种交流的认识,形成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不同物种在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的交流及发展不同状况的学习,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并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 堂笔记 本课讲述了19世纪欧洲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在这个时期,欧洲经历了工业革命,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在欧洲地区蔓延。 一、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出现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此期间,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离开了农村生活,来到城市工作。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交通系统、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工业革命还改变了劳动力的生活方式。由于工厂机器的存在,工人们无需再为农业生产而劳作。相反,他们需要在工厂里工作来生存。而这种工作方式是全新的,因为人们不再是自给自足的,而被迫依赖工厂来获得所需的生活物质。工业革命的出现因此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19世纪开始,欧洲其他地区也逐渐成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中心。在20世纪,这种趋势进一步发展,标志着世界二战前欧 洲经济和社会生活持续发展的时期。

工业革命导致了欧洲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都发展得很快,工人和劳动力到城市工作也变得非常普遍。许多市政设施如电气、自来水等设施开始被广泛引入城市。 同时,工业化的发展也给城市提供了新的契机。工业能够引入更多的就业机会,社会经济也能够保持持续发展。 三、总结 欧洲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源于工业革命的出现。在此期间,欧洲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带来了更多就业和更多的公共设施,极大地检验了欧洲社会的生存,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影响。

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初二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社会生活的变化必考知识点 社会生活的变化 1.科技改变生活 (1)轮船、火车的传入: 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后相继传入中国,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也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 (2)电报、照相、电影的传入: 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近代以来,照相和电影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礼仪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等法令,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取消了“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

化。(布置学生阅读104——109页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文化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申报》) 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6、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B、

八年级上册历史 学案—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随堂笔记——部编新人教版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1)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受洋务运动刺激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3)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辛亥革命后,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 (4)“短暂的春天”一战期间 原因①“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②辛亥革命的推动 ③帝国主义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5)再度受挫一战后, 原因: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2、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 (1)发展水平:总体上比较落后 (2)发展阶段:短暂且曲折 (3)工业结构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4) 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沿江地区。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5)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3、启示:(1)只有实现民族独立,近代民族工业才能健康发展; ( 2)“实业救国”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 3)国民要支持国货。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5、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1)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冲击;(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3)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推动; (4)清政府和民国政府推动。 练一练 1、甲午战争后,提出“实业救国”口号的人是( ) A.张之洞 B.张謇 C.荣宗敬 D.范旭东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主要行业集中在( )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背诵清单)-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框架】 【考点梳理】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时间:人类产生到距今约1万年前的漫长历史时期 (2)原因:生产力水平极低 (3)食物:采集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 (4)生产工具:木、骨和石等材料制工具 (4)生活方式及社会分工:用火取暖、烧烤食物;迁徙、群居;女性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1)时间: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2)原因:长时间生产、生活经验的记录 (3)表现: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以来自然资源状况。农业增加了食物供应,改善了生存条件,加速人口增长。 (2)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由迁徙到定居,由窝棚到住所,并形成聚落。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的一部分人,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精神生活的需要产生。 (3)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概况: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为了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修建水利工程成为地区发展的大事。 2.表现: 1、原因:农业、畜牧业发展,氏族公社男女地位发生转变;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士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2、表现: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加剧——阶级产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讲义

第18讲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民国初期的经济 1.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1912~1919年) (1)背景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海外华侨大规模投资国内工商业。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如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⑤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 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概况 ①新建厂矿企业和资本增加,速度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②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一定发展。 ③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 ④实业家:张謇(南通大生纱厂)、周学熙及荣宗敬。 (3)特点 ①发展速度快。 ②“春天”短暂,昙花一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③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行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平衡、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4)影响 2.20世纪20年代中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迅速萧条 (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中国面粉业等行业迅速陷入困境,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2)认识: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根本因素,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国民经济就不可能正常发展。 二、民国初期的社会生活 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服饰

①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②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欧洲风格的裙子并行。 (2)习俗 ①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②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③辛亥革命后,社交礼仪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称呼上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 ④民国政府还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⑥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2.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铁路 ①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②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特别是西北、西南与内地之间,基本没有铁路交通。 (2)公路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天津、上海等城市又出现了有轨电车。 ②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航空 ①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4)通讯工具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3.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 ①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②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电影事业: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在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构图解史制约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史料集锦

《经济和生活的变化》教学资源 资料与注释 大生纱厂 材料一 通海产棉丰盛,冠绝亚洲,清季洋纱,内灌日广。而日本纺厂,则以通棉制成之纱,转而售我,利权外溢,年盛一年。县人张绅謇,怒焉忧之。适江督张之洞属苏通绅士,相商集股设机厂造土货,张绅謇与焉。因倡就通,组织纺厂,图塞漏卮,择比唐闸,禀案纠股。自光绪二十一年冬议办,二十五年秋,阅四十四月,始克有成,中经困呃周折历史甚长,另著有说。其时商部未设,商律未颁,一切自拟章程察办。光绪三十三年开股东会,始遵公司律,定名有限公司,案部立案注册。初仅用张之洞督鄂时购入而搁于沪滩数年之纱机二万八百锭,作价银二十五万两,盖以商股银二十五万两。嗣设新厂,增二万八百锭,作价如前,商股则溢出二十五万两之外,前后合共计资本银一百十三万两。集股办事各项章程,另有单行印本(原议官商合办)。领用官机价银五十万两作为股本,第一次正式股东会,官股代表、商股股东公同议决,官股按银填给股票,与商股一律。其建设所费,则原领官机,全部银五十万两,补购轨花车等银二万二千五百十七两。嗣增购粗纱车等银六万五千八百六十三两,各种机器备件银四万八千二百两,灭火机银一万八千九百八十八两,全厂建筑工程银三十一万零三百八十一两,电灯机器银三万四千六百六十五两,全厂地价银一万九千二百十一两,共银一百零一万九千八百二十五两。自光绪二十五年迄至民国二年止,其间凡阅十五年,获利共计二百九十万两有余。所谓公积、存余、折旧、股分余利、地方公差、花红等,尚不在内。此十五年中,以清光绪三十一年、三十二年为最巨,入民国以来,营业上之比较,尚不亚于前云。 ——《南通大生纱厂调查记》 北洋政府农商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第193-194页。 材料二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表格式)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表格式)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地区农耕的起源畜牧的产生土地制度 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 麦、大麦的原产地 距今约9000年前,人们已 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两河/尼罗河流域:牛) 古巴比伦和埃及:王室 和神庙拥有很多土地, 政府官员、贵族、商人 等也拥有土地 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 长江中下游的居民最早种植 水稻 距今约7000年前,浙江 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 和狗 商周朝: 君主和各级贵族掌握土 地 中南美洲中美洲:玉米、甘薯(马铃 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南美:距今约600年前,印 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阿兹特克人:贵族私有 土地、村社公有土地和 家庭份地。 欧洲希腊:从西亚传入大麦和小 麦是主要粮食作物,并种植 葡萄和橄榄 ----- 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 拥有土地 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实行土地国有 意义①农业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②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 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③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专门从事制陶、冶炼等 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等产生); 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 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影 响: 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①男子在生产中逐渐占 据主导地位; ②私有财产的出现; ③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项目欧洲亚洲(中国) 玉米①16世纪中叶,在南欧地区广泛种 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 物之一 ①明朝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 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 地区

最经典总结-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纲展示考情解读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4.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5.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近代中国的经济考查较多,所占分值较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在题型上,兼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难度相对较大。命题集中在经济结构的变化、民族工业的发展等方面 考点一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 Z 主干梳理hu gan shu li 关键词:自然经济解体、官办经济、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近代化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 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外国商品冲击。 ②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中国农业经济中的__自给__成分减少。 ③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2)表现: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强;②__“耕”与“织”__的分离。 (3)影响 ①中国被迫卷入__资本主义世界市场__。 ②动摇了__封建统治__的基础。 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近代__民族资本主义__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2.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

(1)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不断瓦解,但在整个近代社会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 (2)官办经济:包括近代前期的__洋务__企业和近代后期的__官僚资本主义__。前者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后者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3)资本主义经济: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3.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含义: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洋务派为挽救清朝封建统治而仿造西方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科技而创办近代企业。 (2)目的:利用西方__先进技术__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性质 ①军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__封建__性企业。 ②民用工业:带有极强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5)内容 类别旗号活动 军事工业自强创办__安庆内军械__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民用工业求富兴办轮船招商局、__开平__煤矿、__汉阳__铁厂、湖北织布局 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__南洋__和福建三支海军 培养人才—兴办京师同文馆,培养军事、翻译和科技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①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__资本主义__的发展。 ②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展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__封建自然经济__。 ④是中国__近代化__的开端。 【规律认识】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认识 (1)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从根本上冲击着封建专制制度,是历史的进步。 (2)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劳动力、必要的财富积累,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 (3)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逐步沦为资本主义附庸的过程。 K 考点深化 ao dian shen hua 多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知识角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