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知识点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知识点

[键入文字]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知识点

中国近代史起始于1840 年鸦片战争,到1919 年五四运动前夕为止。历史网整理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知识点,请考生学习。

1.19 世纪80 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 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 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 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影视互联网

概况1.19 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 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发展: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1.1905 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 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 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 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 世纪60 年代末,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1

高中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的现代化内容要点总结

中国的现代化(近代化)历程 1800年中国是世界一流国家(世界大国) 1900年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东方弱国) 2000年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比较近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主要区别 一、近代化(现代化)含义 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中国近代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简言之,是指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近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 它发生于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近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前提,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以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的一场革命,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等全方位的社会大变革。 近代化是相对于封建化的一个历史观念。封建化在古代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曾经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进步的代名词,其标志性的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无比的优越性取代奴隶制经济,推动历史前进的步伐。从封建化与近代化的对比中,两者的根本区别是:科技发展水平的不同,引起了生产方式的本质的差别。 主要表现有: 1、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 2、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 3、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民族共和的变化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的产生。 具体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市场化; 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 文化领域的理性化、科学化。 概括为:民主化和工业化。 贯穿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知识梳理 1、起步阶段(1840——1895年)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后,传统受到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经济领域: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①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地主阶级洋务派坚持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到商办的过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企业。 (2)政治领域

精修版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8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 专题18: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影响。反之亦然,这种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表现为: (1)外界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政治: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3)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为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4)科技:科技革命成果的促进,日益现代化的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的高速发展。 (5)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人民的思想意识开放。 (6)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性规律 (1)从变革趋势看,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一统变为向近代化的演进。 (2)从演变过程看,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而且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从变迁空间看,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4)从变化实质看,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从产生作用看,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三、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2021高考历史复习: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第16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春天的故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历史性的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国民经济仍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没有改善。 (2)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1)思想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经济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意义 (1)是党和共和国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重大转折。 (2)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 (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经济体制的改革 1.农村改革 (1)原因 ①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②农村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内容:把集体土地承包到农户,用家庭个体经营取代生产队的集体经营。 (3)影响 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 ③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 2.城市改革 (1)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

①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使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增强了活力。 ②所有制:变单一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2.过程 (1)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确认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 (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3.意义 (1)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2)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区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产物,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新型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的调节作用。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840年——中国近代史——1949年——中国现代史——1978年——中国当代史——今) 一个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特定阶段经济、政治的反映。 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服饰(衣) 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传 统)、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传入,民国后流行)、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综合中西服装优点)、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 现在建国初,与政治生活联系,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等苏式服装普遍,文革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现代服装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饮食结构(食): 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19世纪四十年代起,西方饮食文化传入。西餐馆各通商口岸陆续传入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西餐中的一些常用蔬菜、调味品、西式糖果、糕点、饮料进入百姓饭桌,受到国人欢迎。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产品丰富。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深得民心。 当今中国产品丰富主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3.住宅(住): ①传统民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 ②鸦片战争后,西方建筑风格的房子在租界通商口岸出现,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③新中国成立后,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物资较为匮乏。 ④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安居工程”利于民生。 4.习俗风尚: 近代以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制度、社交礼仪发生改变。民国成立后,开始剪辫易服、破令放足等;会面礼:点头、 鞠躬、握手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等。 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到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由讲究贵贱尊卑、繁琐到追求自由、平等和简洁。但在广大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休闲方式多样化,推行长假制度,打破陈规陋习,注重生活质量、注重环保等新风尚 形成。

【精华版】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解体”是指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且日益商品化。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它是以扩大侵略权益为目的。 4.林则徐所倡导的“新思想”,是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以抵御外国的侵略的思想。一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林则徐组织翻译了《四国志》,而魏源是将林则徐主持翻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增补为 5.《海国图志》,魏源具有继承与开拓林则徐思想的性质。 6.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7.“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半殖民地”主要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也有;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8.“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封建”主要表现在经济上。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字眼。 9.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10.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误以为仅仅是外国资本主义与

中华民族的矛盾。近代史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应该是两对,国内阶级矛盾和中外民族矛盾,其中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 11.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误以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鸦片战争后,尽管以英国为首的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由于中国自然经济本能而顽强的抵制,西方商品在中国的销量有限。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中外正当贸易中,西方国家才取得出超地位,中国才沦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12.《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性质。因为它规定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的农副产品。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因为它担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 13.中国近代工业,其“近代”的含义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 14.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15.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是封建性质的;民用企业是资本主义性质但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6.注意洋务派的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在复习时应对此辩证地看待,培养自己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17.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中国正常的资本主义萌芽在鸦片战后就已中断。 1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是指缺乏资本原始积累,企业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

2021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社会生活的三次变迁过程 1、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为变迁的第一阶段,伴随着西方侵 略,中西 文化激烈碰撞交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 社会生活变迁的突出特征。 2、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为变迁的第二阶段,民众生活而貌 焕然一新, 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而显得单调呆板。 3、 改革开放以来为变迁的第三阶段,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 联网正在 迅速改变着民众的社会生活。 二、 社会生活变迁的各个领域 (一) 服饰 1、 总体趋势:开始由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方便、平民化转 变。 2、 3、 (1)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2) 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成立后流行。 (3) 中山装:辛亥革命后由孙中山发明,吸收了欧美服饰的优点, 后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4) 新式旗袍:20世纪20年代后改良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的 日常着装。 (二) 饮食 1、 阶段特征:

(一个菜系的形成跟它所在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息息相关) 2、西餐:鸦片战争后传入,随之出现中西餐并行于世的现象。中西餐 在京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等都存在明显 区别。 (三)居住 1、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开始大量出现,租界比较集中。20世纪30年 代前后,京津地区岀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四)风俗 1、结婚:由古代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近代社会的婚姻自 主,反对包办婚姻。新中国成立后,恋爱白巾、婚姻自主成为时尚。2、丧葬:近代社会仍以实行传统丧礼为主,但一些城市也出现了新式 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社交: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 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逐渐获得教育权。 (五)交通 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2、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20世纪50 年代以 后成为主要代步工具。 3、摩托车: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又一交通工具。 4、汽车:改革开放后私家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1906 年天津建 成第一个有轨电车。1924年上海最早出现公共汽车。 5、轮船:是最早引进的近代交通工具。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 艘轮船。1872年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6、火车:1881年修筑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1909年 詹天佑修筑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7、地铁:1969年北京最早开始地铁运营。 8、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形成航 空网。 9、磁悬浮列车: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 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提纲必修第二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总括: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1.西方入侵的客观结果,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传播到中国,打破封闭状态 2.西方民主思潮的推动,受欧风美雨的影响,西学东渐 3.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推动,历届政府政策的推动,如民国时期,解放了思想 4.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和等级观念 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趋势和特点: 1.总趋势: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西化(中西合璧),走向近代化 2.变化特点:(1)过程看,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2)动力看,和当时的社会运动或者民主化革命或改革有关,并不断加深;(3)程度看,地域间严重不平衡,城市、沿海变化大于农村、内陆;(4)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城市向内陆推进;(5)实质上看,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中西合璧,新旧并存,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6)虽然变化但始终保留着民族特色 3.阶段特征:(1)鸦片战争到民国期间,由于西化影响等,出现中西合璧、洋化趋势;(2)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原因,政治色彩浓厚,单一性;(3)改革开放后,个性化,紧跟国际潮流 三.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文化生活影响政治或者经济)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为社会制度变革营造氛围; 2.经济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束缚,冲击传统观念; 4.推动社会风气的开放,有利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推动中国文明与进步等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迁 1.20世纪中国服饰的变化 ⑴变化的总体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⑵变化:①近代:A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B西装在鸦片战争以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C中山装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而成。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D女子服饰中,旗袍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受广大女性欢迎。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 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1.近代:1840年至1949年 变化表现: (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 (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 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 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 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 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 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 (2)仁人志士的推动; (3)民主思潮的促进; (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 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 4)风俗习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0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髦的转身——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 (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某某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 (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某某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社会习俗 时期变化特点 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城市变化大,农 村变化小 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 (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2)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 (1)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表现 领域变化 服饰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饮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居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习俗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教材补遗]__现代婚姻习俗的进步 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某某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某某主义婚姻制度”。……到1952年底,自由、自主婚姻已占绝大多数,某某和睦的家庭和模X夫妇不断出现。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历史沿革 ►探究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史料一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番莱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某某乡土志》[思考]根据史料一,归纳某某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原因。 [解读]史料一描述了以某某为代表的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轮船公司皆在焉”说明了某某是近代中国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城市。 [试答]表现:建筑出现了西式楼房;某某在经济、交通、通讯等方面的近代化程度较

高考历史近代史知识点

高考历史近代史知识点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高三历史专题8 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知识梳理

高三历史专题8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 的变迁基础知识梳理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变动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 (1)表现: (2)影响:(具有双重性) 2、表现:(1)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2)新经济成分——近代企业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 3、关于洋务运动 4、关于民族工业:(注意各个时期发展的表现)

兰地酒之先河。 住①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②近代民居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 ③在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其中独院式的花园洋房最为引人注目 交通通讯①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是淞沪铁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X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的里程碑。②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③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④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此后清政府又设立邮传部,邮政正式脱离海关;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⑤1877年某某巡抚在某某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社会习俗①断发:1910年,清政府准许臣民自由剪发;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布《剪辨通令》,结辫陋习至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②不缠足:开始时间先于断发,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正式成立不缠足会。但是不缠足运动完成较晚。③礼节: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以及体现森严等级的称呼。④婚姻: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变革进程,但是晚清婚姻风俗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⑤丧葬:变化最为迟缓。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注目。 大众传媒1、报刊: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太平天国运动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2、电影:19世纪末,电影传入我国;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是《定军山》;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是《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自我测评 1、20集电视连续剧《买办之家》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某某,买办这一 阶层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明清之际 B、鸦片战争以后 C、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D、洋务运动中 2、晚清一位大臣经历了对外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因而主X购买洋炮洋船, 他认为“以通夷之银,量为防夷之用”。可是皇帝却斥责他“一派胡言”。该大臣经历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3、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这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 D、英国输华商品激增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考专题1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精讲)

专题十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精讲 【考纲解读】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本专题主要有三条线索:一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宣传君主立宪,主张进行维新变法;二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对封建正统思想进行彻底批判;三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三条线索集中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民族危亡之际,在对国家和民族命运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富有阶级特点的指导思想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中国近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习俗风尚,还是交通通讯、大众传媒,都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清晰地反映出社会的进步 本专题内容在高考中处于重要地位,尤其是维新思想考查频繁,注意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思想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近代化进程的影响,难度中等偏上 本专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有涉及,一般在10分左右,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吃透教材】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 ①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②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 ①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土的欢迎。 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了西餐馆、面包房等。 ③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社会习俗 戊戌变法时期:“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发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3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 二、交通、通讯工具和大众传媒的变迁 核心词:交通与通讯大众传媒

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史 考点清单(实用!)

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史考点清单 一、晚清时期﹣﹣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840-1912年) 一、列强的侵略 1.两次鸦片战争 (1)时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2)目的: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市场。掠夺原料;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打开中国 (3)鸦片战争结果 ①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②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英、法、美三国获得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4)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果 ①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英法获取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权益;鸦片贸易合法化); ②中俄《北京条约》(迫使清政府承认《瑷珲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俄方提出边界走向,为以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5)影响 ①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 ②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边疆危机 (1)表现: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2)结果: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 3.中法战争 (1)背景: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中国。 (2)概况:1884年,法军偷袭马尾军港;同年法军进攻台湾,刘铭传领导台湾军民击退法军;1885年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 (3)结果:1885年6月,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4.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日本早就想占领中国的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 (2)时间:1894-1895年。 (3)结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9课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9课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 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1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①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②变迁的特点。 2.近代中国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近代交通与通信发展进步的表现。 3.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进步:①大众传媒的发展与进步;②各种传媒的优势与特点。 对应学生 用书P99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 (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表现⎩⎪⎨⎪⎧ 近代⎩ ⎪⎨ ⎪⎧①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②女性:改良后的旗袍。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 ⎪⎨⎪⎧①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②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改革开放后⎩ ⎪⎨⎪ ⎧①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2.饮食文化变化 (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3.居室建筑变化 (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 (1)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2)表现

高考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高考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考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变得越来越 重要。历史和社会科学是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社会进程以及世界格局 的关键。而在高考中,对于历史和社会的考察,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更是考察学生对于社会现象、历史事件等的认知与理解。下面将通过 几个方面来介绍高考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首先,历史知识点是高考的重中之重。历史无疑是人类最宏大、最 深刻的历史,而作为学科,它需要学生能够准确地记忆和理解不同时 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中国历史的考察 重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历史、现代历史、近现代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发展史等。学生们在备考时,需要掌握中国古代文明、封建王朝、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核心知识。此外,近现代史 的考察也占据了不小的比重,学生需要熟悉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 成立的历史进程,消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等重大事件。 其次,社会知识点的考察也同样重要。社会知识的范围包含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多个学科,而在高考中的考察重点主要 集中在社会生活、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变革等方面。学生们需 要掌握社会问题的本质、发展趋势以及解决方法,例如人口问题、教 育问题、环境问题、社会福利等。此外,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 象和问题,学生还需要了解社会制度和社会变革方面的知识。比如了

解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治理体系等,以及中国经济改革 开放的进程和成就。 除了单纯的知识点,历史与社会的考察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例如,文献分析能力和史料鉴别能力。在高考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 和分析历史文献、相关史料来获取信息,理解文献中的观点、内容以 及时代背景。此外,学生还需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历 史和社会的考察往往需要学生对于事件、人物、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分析其原因和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学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具备独立思考和判 断的能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与社会知识点的学习也不仅仅是为了应 对高考。历史和社会是我们了解人类命运、社会进程的一面镜子。通 过学习历史和社会,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 民意识。同时,历史和社会科学也是培养人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的重 要途径。通过对历史和社会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历史的规律、总结 历史的经验,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综上所述,高考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除 了了解知识点本身,学生还需要培养自己的能力,如文献分析能力、 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等。通过历史和社会的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 文化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历史和社会科学也是培养人 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高考历史与社 会知识点的学习,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这不仅仅是为 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更是为了培养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高考历史近代史知识点

高考历史近代史知识点 书籍并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与作者同样地活跃。不仅如此,它还像一个宝瓶,把作者生机勃勃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考历史近代史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考历史近代史知识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该口号说明了农民的哪三个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国的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和其先进文明的关系;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关系。) 4、如何理解中国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资本企业的特点:资金,技术,分布,行业;与帝封的关系。) 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早于资产阶级产生;分布集中,组织性强;与农民阶级天然联盟;革命性强。) 6、清政府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结果如何 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和危害。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8、归纳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准备,政治准备,组织准备。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9、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维新派与光绪帝的关系。戊戌变法的三重意义。(思想意义;政治意义;爱国意义。) 10、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革命性和落后性的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功绩。

11、比较开明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在对待西学,洋人侵略,清政府,人民群众等问题上的态度。 12、比较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起义原因,纲领,组织性,与宗教关系,军事活动方式,对待西方的态度,斗争矛头和斗争结果。斗争作用:都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都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结。) 13、1840-1900年列强侵华特点的变化?(侵华手段在武力后盾下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侵华格局由以英为首合作侵华到激烈争夺形成侵华同盟;侵华方式策略由武力驯服清政府到打拉结合,勾结扶植清政府,以华制华。每一个变化都做到能用史实说明。) 14、1900年前后中国社会在列强侵华,反动统治,抗争探索,经济发展四方面的显著特征和史实。 答:(1)侵华:帝国主义完全确立半殖秩序;①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资输和瓜分阶段;②列强争夺激烈形成侵华同盟;③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共同以清政府为代理人确立秩序; (2)反动统治:清政府日益反动孤立:①对外投降出卖国家主权,沦为洋人走狗;②镇压戊戌变法,出卖义和团,反动面目昭然若揭;③玩弄新政花招,结果适得其反;(3)抗争探索:中华民族觉醒;①义和团运动粉碎敌计;②维新派改良爱国、进步、思想启蒙;③资产阶级革命逐渐成为主流。(4)发展:民资初发;①甲午战后列强投资;②清政府放宽限制;③维新变法的推动。 15、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在近代化道路上的继承发展关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1901--1918) 这一部分的历史十分重要,必须学好、吃透、弄熟。教材明显分为前后两块:一是1895至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内容;一是1912-1918北洋军阀反动统治,革命派继续斗争,中国革命由旧向新转变的六年。 学习这一部分抓住两个中心问题:其一是辛亥革命从兴起、高潮到失败的过程;其二是抓住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取代清政府成为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素材 人民版必修2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 活的变迁教学素材人民版必修2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了解近代“断发易服”、西装传入和中山装流行等物质生活变迁的史实 (1)“断发易服”是指将清朝时留的长发剪短,改变穿长袍马褂这样服饰的习惯。 (2)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3)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近代“废止缠足”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令中明确规定的。(2)婚姻自由的习俗: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的特征是删繁就简 (二)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了解中国铁路的诞生 京张铁路是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佐主持设计施工的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2、了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无线电报自1906年创设以来,也获得了一些发展。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和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信技术发展速。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的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5亿户,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各占一半。 (三)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1、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电影: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 (2)电视: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