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必修二必考要点提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必修二必考要点提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必修二必考要点提纲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必修二必考要点提纲,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必修二必考要点提纲

留美的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建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新一代知识分子,倡导婚姻自由。婚丧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轮船: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但又被列强垄断。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打破了这一垄断局面。

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的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拉开了中国民航业的序幕。

电讯: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到甲午战争前夕,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设无线电报局;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大众传媒的变迁:

报刊: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国内创办的报刊。此后,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等,发挥了重大的启蒙作用。

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电影:1905年,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时代;《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出自电影《风云儿女》。

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

解题技巧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

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

(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

(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

(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

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

“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

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

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

(1)生产力标准;

(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

(3)阶级的观点;

(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

(5)不要以偏概全;

(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

(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学会自主概括和归纳材料的能力。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表格式整理

服饰时间男性女性特点 清末至20世纪上半叶长袍马褂旗袍宽松肥大 鸦片战争后传入 民国成立后流行 西装欧美服饰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直 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 20世纪20年代后改良旗袍合身适体、短袍窄袖;吸收西方服饰的 长处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 纪60年代中期 中山装、 列宁装 列宁装、 连衣裙 苏式服装 60年代中期至70年 代末 军装、干部装式样和颜色单调;蓝、绿、黑、白为服 装主要颜色 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 不穷 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从封闭走向开放 饮食时间形势发展 清朝末年鲁,粤,川,淮扬四 大菜系 四大菜系特色愈加鲜明 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顾客以在 华外国人和归国华侨为主 19世纪40年代之后西餐在华人中流行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 餐馆

传入洋葱、卷心菜、胡萝卜等蔬菜,番茄沙司、胡椒粉、咖喱粉、味素等调味品;一批专门生产糕点糖果、调味品、罐头等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时间形势特点 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 居住区,西式住房开 始大量出现 中西合璧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 完全欧化的新式住 宅,中国居室建筑融 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 命名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等;在天津、上海、厦门等沿海城市都 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毗连式房屋(如上海 南京路、厦门中山路) 西式的家具陈设,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习俗风尚时间形势发展 古代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 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 包办婚姻,主张婚姻 自主 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 式婚礼 民国成立后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公历在官方活动 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 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在获得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必修二必考要点提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必修二必考要点提纲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必修二必考要点提纲,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必修二必考要点提纲 留美的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建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新一代知识分子,倡导婚姻自由。婚丧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轮船: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但又被列强垄断。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打破了这一垄断局面。 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的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拉开了中国民航业的序幕。 电讯: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到甲午战争前夕,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设无线电报局;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大众传媒的变迁: 报刊: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国内创办的报刊。此后,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等,发挥了重大的启蒙作用。

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电影:1905年,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时代;《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出自电影《风云儿女》。 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 解题技巧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840年——中国近代史——1949年——中国现代史——1978年——中国当代史——今) 一个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特定阶段经济、政治的反映。 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服饰(衣) 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传 统)、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传入,民国后流行)、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综合中西服装优点)、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 现在建国初,与政治生活联系,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等苏式服装普遍,文革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现代服装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饮食结构(食): 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19世纪四十年代起,西方饮食文化传入。西餐馆各通商口岸陆续传入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西餐中的一些常用蔬菜、调味品、西式糖果、糕点、饮料进入百姓饭桌,受到国人欢迎。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产品丰富。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深得民心。 当今中国产品丰富主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3.住宅(住): ①传统民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 ②鸦片战争后,西方建筑风格的房子在租界通商口岸出现,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③新中国成立后,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物资较为匮乏。 ④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安居工程”利于民生。 4.习俗风尚: 近代以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制度、社交礼仪发生改变。民国成立后,开始剪辫易服、破令放足等;会面礼:点头、 鞠躬、握手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等。 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到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由讲究贵贱尊卑、繁琐到追求自由、平等和简洁。但在广大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休闲方式多样化,推行长假制度,打破陈规陋习,注重生活质量、注重环保等新风尚 形成。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

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1906年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 变化: 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 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 原因: 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 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交通工具方面: 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舟楫、马车和步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了轮船公司;受西方影响,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学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三点导析】 1.考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史实、原因。 2.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史实、原因、特征。 3.难点:中国社会变革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2【方法导拨】 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包括哪些内容? (1)物质生活变迁是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内容。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学生可以对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进行总体整合把握。 衣:鸦片战争前,长袍马褂、布衣;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欧式裙子 20世纪50年代,布拉基、花布衣衫、花布袄; 文革期间,绿军装、蓝黑灰绿装; 改革开放后,五彩缤纷装。 食:传统饮食,满汉美食、粗食、米饭、海鲜、面食、肉类、风味点心或菜肴; 鸦片战争后,西餐、面包、咖啡; 改革开放后,“菜篮子工程”、蔬菜、肉蛋、海鲜。 住:鸦片战争前,深宅大院、普通民居; 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 改革开放后,“安居工程”、楼房。 (2)社会习俗包括社会风俗、社交礼仪、社会休闲和社会风尚等。 社会风俗:维新派,“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反清); 民国,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社交礼仪:辛亥革命后,礼仪上——握手、鞠躬, 称呼上——先生、同志, 历法与节日——公历、国庆、元旦。 社会休闲:改革开放后,“假日经济”、休闲娱乐、“全民健身”、旅游。 社会风尚:改革开放后,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 2.如何全面分析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要全面。原因一般包括外因和内因,任何历史事物的沿革都有前因后果,决不能把内因与外因孤立起来。外因可以从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西学东渐”和现代西方对新中国的包围封锁方面找原因;内因则主要是中国的社会变革转型、“向西方学习”和统治者的政策等,尤其是其中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带来的的变革,而统治者的政策则直接加速或迟滞社会生活的变迁。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由于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它们引起的社会变迁容易被忽视,一定要给予应有的关注。

2021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社会生活的三次变迁过程 1、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为变迁的第一阶段,伴随着西方侵 略,中西 文化激烈碰撞交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 社会生活变迁的突出特征。 2、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为变迁的第二阶段,民众生活而貌 焕然一新, 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而显得单调呆板。 3、 改革开放以来为变迁的第三阶段,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 联网正在 迅速改变着民众的社会生活。 二、 社会生活变迁的各个领域 (一) 服饰 1、 总体趋势:开始由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方便、平民化转 变。 2、 3、 (1)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2) 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成立后流行。 (3) 中山装:辛亥革命后由孙中山发明,吸收了欧美服饰的优点, 后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4) 新式旗袍:20世纪20年代后改良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的 日常着装。 (二) 饮食 1、 阶段特征:

(一个菜系的形成跟它所在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息息相关) 2、西餐:鸦片战争后传入,随之出现中西餐并行于世的现象。中西餐 在京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等都存在明显 区别。 (三)居住 1、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开始大量出现,租界比较集中。20世纪30年 代前后,京津地区岀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四)风俗 1、结婚:由古代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近代社会的婚姻自 主,反对包办婚姻。新中国成立后,恋爱白巾、婚姻自主成为时尚。2、丧葬:近代社会仍以实行传统丧礼为主,但一些城市也出现了新式 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社交: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 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逐渐获得教育权。 (五)交通 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2、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20世纪50 年代以 后成为主要代步工具。 3、摩托车: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又一交通工具。 4、汽车:改革开放后私家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1906 年天津建 成第一个有轨电车。1924年上海最早出现公共汽车。 5、轮船:是最早引进的近代交通工具。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 艘轮船。1872年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6、火车:1881年修筑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1909年 詹天佑修筑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7、地铁:1969年北京最早开始地铁运营。 8、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形成航 空网。 9、磁悬浮列车: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 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精品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总结

单元总结

一、近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二、比较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化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及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的异同 1.大众传媒的变迁 (1)近代化的中文报刊始创于外国传教士。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创办近代报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报刊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2)广播影视是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中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于1926年正式开播。电影的产生较早。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3)中国的第一家电视台于1958年开播。之后,电视迅速发展。现在,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互联网自1994年在中国开通以来,迅速发展,现已分布于社会各个领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2.异同点 (1)相同点 ①都具有信息传递的传媒作用。 ②都对民众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不同点:现代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介的是信息的互动性、广泛性和及时性。1.下列中国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其出现或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①②③ A.①②③B.②①③ C.①③②D.③②① 2.下列属于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的是()

A.北京四合院B.上海石库门里弄 C.山西乔家大院D.福建土楼 3.

票证是鲜活的历史,右侧的票证告诉我们当时() A.经济发达,丰衣足食 B.生产力水平低下 C.股票市场非常活跃 D.经济法规健全,市场秩序良好 4.爱美的中国女性因穿着时新鲜艳,被指责为资产阶级情调。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现代中国的哪个时期() A.一五计划期间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 5.19世纪70年代,我国首次打破列强垄断水上交通业的标志是() A.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 B.蒸汽机的发明 C.西方列强和买办共同投资兴办轮船运输公司 D.各大通商口岸出现一批轮船公司 6.报纸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媒介,记录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留下了反思历史的“原件”。下列报纸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习总结 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习总结 一、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1.原因 (1)“欧风美雨”的影响。 (2)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 (3)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 (4)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5)经济发展是变迁的根本原因。 2.规律 (1)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2)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

(3)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4)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3.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三、运用新史观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例题(2013·江苏单科)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审题思路] 定考向:以近代中国传播媒介的更新考查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审题意:近代报纸有何突出功能。 抓关键:术语:“表明”,实则考查题干材料表层信息的归纳概括。核心句:“能教民智渐开通”。 辨选项:由题干中的信息“报纸……最有功……教民智渐开通”即可选出C项。近代中国变革的根本动力应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故A项表述错误;题干中无法看出报纸产业的多元化,也无法看出专制政府对报刊业的压制,故排除B、D两项。 定答案:C 变式训练 1.(2014·浙江文综)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答案 B 解析本题以清初和民国初期关于发辫的有关政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甲图中清初期的“剃发蓄辫”说明清朝统治者强行推行民族发饰,而乙图中民国初期的“剪辫”说明其与辛亥革命的革命宗旨有关,两幅图充分说明习俗变迁与当时政治密切相关,故本题选择D项。 2.(2014·北京文综)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②人物的发型③照明手段④饮食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知识点总结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知 识点总结 专题四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预习提纲 1.总结交通工具的更新过程。 2.想一想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是什么? 3.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思考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5.分别总结邮政和电信(电报、电话)事业的发展过程。 6.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产生了什么影响? 7. P70【自我测评】2:在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中,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明显。请谈谈这方面的具体表现。 看问题,翻翻书,想一想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是什么? 2.近代百年中国通信手段发生巨大变化的集中表现是什么? 3.传统的交通工具有什么? 4.近代的新式交通工具有哪些? 5.民国时期城镇重要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6.说说自行车是怎样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的? 7.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哪两个交通工具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8.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什么时候建成? 9.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是? 10.中国的铁路建设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较快发展?原因是什么? 11.青藏铁路什么时候全线贯通?有什么重要意义? 12.中国什么时候出现了有轨电车?出现于哪座城市? 13.公共汽车从哪一年开始在上海运行? 14.中国什么时候结束了城市没有地铁的历史? 15.介绍一下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的情况。 16.中国的民航事业始于什么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航运营情况如何? 17.为什么现代中国的交通工具呈现多层次的特点? 18.什么时候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此时中国的通信事业处于什么状况? 19.什么时候中国加快了通信建设的步伐? 20.海关从哪一年开始试办邮政? 21.“大清邮政局”哪一年正式成立?其通信范围如何? 22.什么时候出现中华邮政? 23.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有什么作为?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总结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了解近代前期在饮食、服饰方面出现的新现象 (1)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2)服饰:男性服饰:长袍马褂:近代男子通常服饰。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时期流行开来。中山装:辛亥革命后流行,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由孙中山先生设计、融合中西服饰优点) 女子服饰:旗袍改良(由宽松肥大→合身适体、短袍窄袖),中西合璧、满汉风格→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易混(错)警示】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二)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 ①内: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倡 ②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事 件推动等) ③外:西方观念传入 (2)“废止缠足”: ①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最早主张“废止缠足”; ②民国时期:临时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反清革命的色彩)(但是,广大农村缠足陋习并未完全中止,直到新中国成立) (3)婚姻自由: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①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改革传统婚姻制度。主张废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旧习,倡导“两情相悦”之风。 ②民国时期:婚姻自由开始成为时尚。婚礼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改为简约文明,城市中出现西式婚礼。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一)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1)外国人最早在华办报:19世纪中前期,著名的有《万国公报》。 (2)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汉口《昭文新报》,1873年。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通史概要: 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变迁,涉及到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衣、食、住、及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关于衣的变化,近代受西方的影响,由传统的长袍马褂到接触西装,后有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女子则是旗袍;新中国成立后,从学苏联的列宁装和连衣裙,到国防军绿装;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服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关于食的变化,中国有四大菜系,在近代西方的影响下,西餐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关于住的变化,中国传统民居里北方有四合院,受西方建筑的影响主要在租界,尤其是上海。关于风俗的变化,近现代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涉及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电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是轿子与马车,民国时期人力车是有钱人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普通百姓也无力购买,电车、吃车与人力车曾长期共存。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车才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代步工具,电车与汽车才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中国近代轮船业是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得以发端的,中国的铁路建设在近代的收回利权运动中获得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会,中国的民航业起步于20世纪20代初。此外,邮政通信业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其中报刊在近代就已出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均有重要报刊,并且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历史事件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刊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在电视普及之前,广播与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中国电影至今也走过了百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电视事业发展迅速,人们的需要和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互联网以其特殊的功效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相关图片、音像等资料,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了解近代

高三历史专题8 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知识梳理

高三历史专题8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 的变迁基础知识梳理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变动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 (1)表现: (2)影响:(具有双重性) 2、表现:(1)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2)新经济成分——近代企业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 3、关于洋务运动 4、关于民族工业:(注意各个时期发展的表现)

兰地酒之先河。 住①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②近代民居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 ③在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其中独院式的花园洋房最为引人注目 交通通讯①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是淞沪铁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X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的里程碑。②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③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④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此后清政府又设立邮传部,邮政正式脱离海关;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⑤1877年某某巡抚在某某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社会习俗①断发:1910年,清政府准许臣民自由剪发;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布《剪辨通令》,结辫陋习至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②不缠足:开始时间先于断发,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正式成立不缠足会。但是不缠足运动完成较晚。③礼节: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以及体现森严等级的称呼。④婚姻: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变革进程,但是晚清婚姻风俗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⑤丧葬:变化最为迟缓。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注目。 大众传媒1、报刊: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太平天国运动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2、电影:19世纪末,电影传入我国;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是《定军山》;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是《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自我测评 1、20集电视连续剧《买办之家》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某某,买办这一 阶层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明清之际 B、鸦片战争以后 C、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D、洋务运动中 2、晚清一位大臣经历了对外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因而主X购买洋炮洋船, 他认为“以通夷之银,量为防夷之用”。可是皇帝却斥责他“一派胡言”。该大臣经历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3、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这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 D、英国输华商品激增

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提纲必修第二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总括: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1.西方入侵的客观结果,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传播到中国,打破封闭状态 2.西方民主思潮的推动,受欧风美雨的影响,西学东渐 3.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推动,历届政府政策的推动,如民国时期,解放了思想 4.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和等级观念 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趋势和特点: 1.总趋势: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西化(中西合璧),走向近代化 2.变化特点:(1)过程看,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2)动力看,和当时的社会运动或者民主化革命或改革有关,并不断加深;(3)程度看,地域间严重不平衡,城市、沿海变化大于农村、内陆;(4)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城市向内陆推进;(5)实质上看,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中西合璧,新旧并存,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6)虽然变化但始终保留着民族特色 3.阶段特征:(1)鸦片战争到民国期间,由于西化影响等,出现中西合璧、洋化趋势;(2)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原因,政治色彩浓厚,单一性;(3)改革开放后,个性化,紧跟国际潮流 三.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文化生活影响政治或者经济)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为社会制度变革营造氛围; 2.经济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束缚,冲击传统观念; 4.推动社会风气的开放,有利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推动中国文明与进步等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迁 1.20世纪中国服饰的变化 ⑴变化的总体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⑵变化:①近代:A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B西装在鸦片战争以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C中山装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而成。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D女子服饰中,旗袍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受广大女性欢迎。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要点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要点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关键时期: 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影响; 2、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 3、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影响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知识要点归纳 一、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详见课标★部分) 第2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近代以来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知识要点归纳 一、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表现 .专业.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生活的影响(详见课标★部分) 第3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程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要点归纳 .专业.

高三历史复习纲要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复习纲要〔特长班专用〕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扫描】 【根本线索】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生活风俗、交通、通讯和群众传媒方面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前,受西方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潮的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风俗发生了宏大变化,交通工具有了质的变革,群众传媒也有了较快的开展。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有较浓的政治色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的迅速开展,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知识网络】参见“步步高〞P84页。 【考点概要】 考点1: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化 1.服饰 〔1〕近代: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人们生活,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存;中式服装改良,出现中西合璧的服饰:装、旗袍。 〔2〕现代:①改革开放前:灰蓝单调、款式单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列宁装、连衣裙,文革时流行军装、干部服。②改革开放后:款式色彩多样,追求个性,多彩时尚。 2.饮食 〔1〕近代:传统饮食丰富;出现西餐馆,西式的糖、烟、酒、饮料和糕点传入且逐渐被百姓承受。

〔2〕现代:①改革开放前:食物简单;粮食、食用油、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主要消费品都凭票供应。 ②改革开放后:根本解决温饱问题;“菜篮子工程〞丰富饮食;从吃饱向吃好转变。 3.建筑 〔1〕近代: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开始出如今沿海大城;民国时期,大城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如花园洋房;中西合璧的建筑里弄流行。 〔2〕现代:①改革开放前:住房拥挤、陈设简单。②改革开放后: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并出现“装修热〞,追求拥有现代设备、环境优雅舒适的住宅成为生活时尚;1995年,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住房。 4.社会风俗 〔1〕近代:①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制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不缠足〞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具有鲜明的反清革命色彩。③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公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力推行剪辫与放足;传统的婚姻丧葬风俗〔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也发生改变,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④辛亥革命后:启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⑤新文化运动后: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 〔2〕现代:①新中国成立后,提倡节省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1950年婚姻法,宣布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穿着打扮、居住条件、流行语言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休闲方式多样;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 5.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化的原因分析 ▲近代变化原因:①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深化影响中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②内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政治上:有识之士政治活动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思想上:西方民主科学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服饰方面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①男装:长袍马褂(传统)、西装(传入,民国后流行)、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 设计,综合中西服装优点) ②女装:旗袍的改良,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二、饮食方面 2、西餐 (1)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2)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餐以追求美味首要目的,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三、建筑方面 ①传统民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 ②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③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完全欧化的新住宅 ④中西合璧式建筑出现,如毗连式房屋 ⑤西式家具陈设受到人们欢迎 四、习俗方面 (1)婚礼:①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②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 (2)丧礼: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开始简化,(一些城市)出现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建立殡仪馆与公墓 ②新中国成立后,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①民国成立后,开始剪辫易服、破令放足等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笔记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笔记 一、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变化 ①服饰: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②饮食:西餐馆;烟酒茶等日常食品在近代发生嬗变:张裕葡萄酿酒公司首开使用新工艺技术 ③住房: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 ④习俗:“断发易服”、不缠足运动; 社交礼仪----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握手、鞠躬 ; “老爷”“大人”称谓被“先生”“同志”被取代; 婚丧仪式由铺张繁琐愚昧走向简洁文明。 阅读报刊、看电影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 ①、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②、仁人志士的推动; ③、民主思潮的促进; ④、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二、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交通 ①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 ②水运: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新式水运业诞生。 ③航空:冯如制造了中国第一架飞机。 2、通讯 ①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后设立邮传部; 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②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3、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②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三、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报刊:《申报》;维新派报----《中外纪闻》、《时务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2、影视: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是《定军山》,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3、互联网: 1、荷兰殖民扩张 ⑴对外贸易发达。17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⑵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在亚洲-----摩鹿加群岛、爪哇、台湾,美洲------建“新荷兰”即新尼德兰 2、英国的殖民扩张 ⑴手段:①海盗式劫掠;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②进行商业战争。 ③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英属东印度公司 ④进行残酷的黑奴贸易。 ⑵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3、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世界: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扩大的途径:殖民扩张,掠夺 2对殖民国: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黑奴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1、“重农抑商” 政策

历史一轮复习研析高考教案: 第10单元 第21讲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岳麓版必修2

第21讲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 纲]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课 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服饰 (1)演变原因⎩⎨⎧ ①西式服装传入中国。②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推动。 (2)演变表现⎩⎨⎧ ①长袍马褂与 并行不悖。②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归纳总结 中国近代服饰变化的主要特点:西方服饰和中国传统服饰并行不悖;既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又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2.习俗 (1)“断发”⎩⎪⎨⎪⎧ ①同治、光绪年间,中国留学生纷纷“改装去辫”。②戊戌维新期间, 上书光绪皇帝,建议 “断发、易服、改元”。 ③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④ 发出《剪辫通令》。 (2)不缠足运动⎩⎪⎨⎪⎧ ①清政府多次下令禁止缠足,但屡禁不止。②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传教会组织了各种 “天足会”。 ③ 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在广 州成立“不缠足会”等。 (3)礼仪

①日常礼仪:民国之初,为体现民主共和精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特别提醒 社交礼仪发生变化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中西交往的增多,大量外国人进入中国;西方民主、平等观念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变化反映了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②婚姻礼仪: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阶层及官宦人家。 ③丧葬礼仪:厚葬风气变化最为迟缓,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 3.传媒 (2)电影⎩⎪⎨⎪⎧ 传入中国: 世纪末期。第一部影片:1905年摄制的《定军山》。第一部故事影片:1913年摄制的《难夫难妻》。第一部有声片:1931年摄制的《 》。 (3)近代报刊和电影的作用: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____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交通的变化 (1)表现 ①铁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