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论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论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清朝的统治下,中国社会陷入了一片黑暗,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的生活状况越来越恶劣。此时,北洋军阀统治的出现,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北洋军阀统治的背景

北洋军阀统治的出现,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清朝的统治已经走到了尽头,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在国际上,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更是让中国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北洋军阀统治的出现,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北洋军阀统治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政治原因

清朝末期,国家政治腐败,官僚阶层腐败严重,各种内外矛盾日益激化。此时,一些军阀开始崛起,通过武力手段控制地方政权,形成了一种“割据”现象。

2、经济原因

清朝末期,国家经济处于落后状态,农业生产水平低下,手工业生产规模小,工业化程度低。而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的国家财政更是岌岌可危。此时,一些军阀通过控制地方经济,获取利益,促进了

自己的崛起。

3、军事原因

清朝末期,国家军事力量日益衰弱,加上列强的侵略和掠夺,国家安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此时,一些军阀通过控制地方武装力量,形成了一种“军阀割据”的现象。

二、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压迫下,中国社会开始了反抗的斗争。这种斗争,表现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反抗不息的决心。在这种斗争中,一些有识之士站出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的民主革命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即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他认为,只有通过民主革命,才能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

2、五四运动的爆发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社会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五四运动的主要要求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实现民主革命。在这次运动中,一些爱国青年勇敢地站出来,用自己的血和汗水,为中国的民主和自由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

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之一,它的成立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共产党提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

社会进步的纲领,通过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意义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中国社会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主意识。在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为实现中国的繁荣和发展而奋斗。

1、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它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的民主和自由事业开辟了新的道路。

2、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3、振奋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为中国的民族复兴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社会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今天,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反

对北洋军阀统治的精神,为实现中国的繁荣和发展而奋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辛亥革命

本章重点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 组织武装起义等) 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本章提示 注意比较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的区别,理解革命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状态的最好途径和手段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回收利权”运动: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中国人民开展 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 颁布《商律》等。 4、“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 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7、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 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 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历史教案-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历史教案-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教案概述:本教案主要针对中国近代史中一场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进行教学。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这场斗争的背景、目标和影响,进一步加深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 教学目标: 1. 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形成和影响; 2. 理解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的背景、目标和方式; 3. 分析这场斗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北洋军阀统治的形成和影响; 2.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的背景、目标和方式; 3. 这场斗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理解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的背景、目标和方式; 2. 分析这场斗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方法: 1. 教师讲授; 2. 小组讨论; 3. 学生报告。

教学资源准备: 1. 教科书和参考资料; 2. 黑板或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 3. 学生分组讨论或报道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教师出示一幅图片,图片上是一个军阀统治的场景。 2.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对这幅图片上的情景有什么了解?你们知道这张图片上的人是谁吗? 3.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介绍北洋军阀统治的背景和影响。 二、学习 1. 教师讲授北洋军阀统治的形成和影响。 2. 学生带着问题听讲,随时记录下他们的问题和疑惑。 三、讨论 1.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你们认为为什么会有人反对北洋军阀统治? 2.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点和讨论结果。 四、学习 1. 教师介绍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的背景、目标和方式,并提供相关案例。 2. 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五、学生报告

1.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重要事件或人物进行研究。 2.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做简短的报告,介绍该事件或人物的背景、目标和影响。 六、总结 1. 教师总结整个课堂内容,并解答学生的疑惑和问题。 2.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并写下。 七、作业 学生回家后,根据课堂内容回答几个问题,如:北洋军阀统治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你个人对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有什么看法?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以下是关于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本课重点: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 本课难点: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和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1、教师介绍北洋军阀是指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的、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拥有新式武器装备的反动封建军事政治集团。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凭借手中的军事实力,对清政府和革命派大耍反革命的两手,把清政府和革命派同时打了下去。孙中山等企图以《临时约法》、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搞专制独裁。袁世凯表面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在拟定各部部长名单时,却竭力排斥革命党人,结果北洋军阀掌握内阁实权。不久,唐绍仪内阁倒台。 2、掌握内阁实权 ·

孙中山的解职和临时政府的北迁,标志着革命遭到严重挫败,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 标志:孙中山宣布解职(1912年4月1日) 教师指出:革命派既然交出了政权,企图依靠一纸约法来实现资产阶级的议会政治,使中国走上民主的轨道,历史证明这是多么幼稚的幻想。 二、二次革命 1、原因(学生看书总结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 ①“宋案”使国民党人开始认清袁世凯专职独裁的真面目 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为筹集反革命战争经费,他不惜出卖国家主权,1913年4月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定了《善后借款合同》,袁世凯独裁卖国的野心暴露无遗。 ②善后大借款”暴露袁世凯卖国独裁的野心 袁世凯得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支持,凶相毕露。1913年夏,借口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曾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是不服从中央,下令免职。并派兵南下,发动了反革命内战。 ③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袁世凯罢免赣粤皖三省国民党籍都督 国民党人被迫应战。1913年7月,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 ·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教案示例之二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教案示例之二 教案示例之二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教材分析 《临时约法》和国会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象征,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从袁世凯到段祺瑞,北洋军阀肆意践踏民主制度。为保卫辛亥革命的果实,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都因未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告失败了。这预示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即将过去。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北洋军阀概念;袁世凯破坏责任内阁制;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案和善后大借款;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号召讨袁;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2.思想教育:①通过揭露北洋军阀统治的专制、卖国、凶残、狡诈的末落阶级本性,了解中国人民经历深重灾难的漫长岁月,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②歌颂孙中山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进行不懈的斗争,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良好品质。③总结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斗争失败的教训,对学生进行坚持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 3.能力培养:通过分析孙中山保卫辛亥革命成果斗争的结局,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2.难点:孙中山捍卫辛亥革命成果斗争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明确北洋军阀概念,界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板书) (回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史实)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实行责任内阁制(利用小注,参考《临时约法》解释责任内阁

制),大总统发布命令经内阁复署才能生效。袁世凯表面宣称恪守约法,但他在3月底却组织了一个由北洋军阀掌握实权的内阁(看有关袁内阁人选的大小字)。然而,由袁世凯提名的内阁总理唐绍仪却因要求行使责任内阁的权力,被迫“引退”,掌管四个“冷衙门”的革命党人也被迫辞职,内阁成了袁世凯的御用机关。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解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 二、二次革命(板书) 1.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板书) 辛亥革命后,宋教仁醉心于资产阶级的议会政治,主张改组扩大同盟会,希望在将要成立的正式国会中占多数议席。由自己组织“责任内阁”,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轨道。1912年8月,他联合立宪派,旧官僚的四个小党派,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为理事长,但实权却掌握在代理事长宋教仁手中,国民党成为当时国内第一大党。 2.宋教仁案(1913年3月)(板书) 1912年底开始的国会议员选举,国民党在参政两院获得压倒多数的议席,这使宋教仁认为可以成立以他为首的国民党的内阁。在国会开会前,他到长沙、武汉、上海、南京等地先后发表竞选演说,宣传政党内阁的主张。这引起袁世凯的恐慌和嫉恨,惯用黄金和白刃对付政敌的袁世凯收买不成(引宋教仁不为金钱所动的小字),于1913年3月20日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看“来教仁被刺”、“真相画刊”插图和“宋案真相”的小字,认识到袁世凯是刺杀宋教仁的元凶,揭露其卑鄙、凶残。) 3.善后大借款(板书) 为了以武力镇压国民党,袁世凯在刺杀宋教仁的同时,积极筹划战争经费。1913年4月,他不顾国会强烈反对以“善后”为名,用盐税、海关税等作抵押,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借款2500万英镑。 4.二次革命(板书) 宋教仁案真相大白后,全国舆论哗然,这使孙中山从“欲治民国,袁总统适足当之”的幻想中警醒过来,主张“非去袁不可”,号召立即讨袁。 袁世凯在得到帝国主义支持之后,反动气焰更加嚣张。1913年6月,以反对善后借款不服从中央为借口,下令解除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的职务,并派兵南下进攻江西和南京。在上海的孙中山、黄兴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看孙中山、黄兴在上海商讨反袁的插图。)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发布讨袁通电,黄兴在南京立即响应。接着,安徽、广东、福建、湖南、四川各省纷纷独立。孙中山领导的为保卫民主共和制度的二次革命开始了。(请学生读有关湖口、南京战役的小字。参看二次革命形势图,了解二次革命的过程。)8月18,北洋军攻陷南昌,占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近代中国人民六次反侵略战争 (一)六次战争中军民抗战史实 1、鸦片战争中: (1)林则徐坚守广州,英军无懈可击; (2)关天培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3)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1)广州人民坚壁清野; (2)天津大沽口清军重创英法舰队。 3、中法战争中: (1)刘永福的黑旗军中越边境抗法; (2)马尾海战爱国官兵英勇战斗; (3)刘名传保卫台湾并得到广东、福建、上海人民支持,粉碎法军对宝岛的入侵; (4)浙江镇海招宝山抗战重创法旗舰; (5)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6)临洮大捷。 4、甲午战争中 (1)丰岛海战中高升号官兵与船同沉; (2)平壤战役中马玉昆、左宝贵英勇作战; (3)黄海战役中邓世昌、林永升等壮烈牺牲; (4)辽东战役中聂士成率部抗战; (5)威海卫战役中丁汝昌拒绝投降、自杀殉国。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1)义和团在廊坊和杨村、天津火车站和紫竹林、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等地抗击八国联军; (2)聂士成天津抗战。 6、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期间: (1)九一八后东北义勇军和东北抗联等艰苦抗战; (2)一二八事变中上海十九路军抗战; (3)1933年察哈尔和福建的抗日反蒋斗争; (4)全面抗战争开始后正面战争爱国官兵的英勇抗战(防御时四大会战、相持时的枣宜会战等) (5)敌后战场的抗战(百团大战、反扫荡、反攻) (二)六次反侵略战争的结局及原因 1、结局:前五次反侵略战争失败,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告终;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2、前五次侵华战争失败的原因 (1)组织者和领导者的错误政策:主要是清政府腐败、妥协退让、惧怕侵略和投降路线、避战自保、以胜求和、打击压制抗战派、贪生怕死等; (2)经济和军事的落后:落后的封建地主经济和日趋瓦解中的自然经济不能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军事装备水平整体差距悬殊,军队建制落后,战斗力低下。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广泛的抗民族统一战线和各族人民共同战斗;

中国近现代史选择问答论述题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3章 第3章辛亥革命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单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学说并同改良派展开了论战,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揭开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篇章。 (简答)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一方面,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单选)(《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 (单选)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单选)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单选)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多选)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多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单选)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多选)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单选)(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驳斥康有为的保皇观点。 (单选)(邹容)的《革命军》,阐述了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多选)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抨击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图谋,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号召人民推翻这个“洋人 的朝廷”。 (单选)(1905 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多选)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单选)(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简答)1905年11月,孙中山《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论述)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这场论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这场大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告终,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第二,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这个胜利,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护国护法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於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 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後﹐产生了全国统一的中华民国﹐北洋系军政集团领袖袁世 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初﹐由同盟会改组而成的国民党在正式国会的选举中赢得胜利﹐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组织内阁。厉行独裁的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执政﹐派人收买凶手﹐於3月20日晚在上海沪宁车站暗杀宋教仁。革命党人迅速协助租界当局捕获凶手﹐宋案真相大白﹐国民党理事长孙中山动员起兵讨袁。但由於实力不足﹐国民党的军事领袖黄兴迟疑不决﹐主张法律解决﹐孙中山的革命 动员受到挫折。4月﹐袁世凯与五国银行团达成两千五百万英镑的大借款(见善後借款)﹐获得了战争经费﹐遂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5月初﹐北洋第六师﹑第二师在湖北都督﹑副总统黎元洪支持下相继入鄂﹐统制湖北地面﹐并监视江西。6月﹐袁世凯又下令罢免坚决反袁的赣督李烈钧﹑粤督胡汉民﹑皖督柏文蔚﹐三督相继 被迫下野。 孙中山面对革命党人不战而走的屈辱处境﹐愤懑万分﹐决心冒险起兵。在孙中山的动员下﹐李烈钧於7月8日回到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宣布江西独立﹐於12日向进驻九江的北洋第六师发动进攻﹐拉开了二次革命的战幕。7月15日﹐黄兴在南京宣布江苏独立。随後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以及重庆等地也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以江西﹑江苏为主要战场的二次革命全面爆发。但是﹐讨袁军仓促上阵﹐孤立无援﹐连国民党的多数议员都还在北京留恋议席﹐因此﹐这场革命很 快就遭到挫败。在江西战线﹐北洋第一军於7月25日占领湖口﹐8月18日占领南昌。在江苏战线﹐讨袁军於7月16日至22日间在徐州地区与北洋第二军和张勋所部会战失利﹐直退南京。上海讨袁军进攻北洋军驻守的制造局屡攻不克。其馀各省动员起兵迟缓﹐湘﹑粤﹑闽北援之师迟迟不发。7月28日﹐黄兴看到大局无望﹐遂离宁出走﹐讨袁军全局动摇﹐各地相继取消独立。不久﹐南京第八师等部下级军官及士兵重新举起讨袁的大旗﹐於8月11日宣布恢复独立﹐士兵们义愤填膺﹐人自为战﹐与重兵云集的北洋军展开了顽犟的血战。9月1日南京失守﹐二次革命宣告失败。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等逃亡日本。二次革命是一场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战斗﹐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继承了武装斗争的光荣传统﹐不畏犟权﹐英勇奋战。它的失败也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的软弱性。

[历史]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历史]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北洋军阀名称的由来;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的时间和标志;宋教仁改组同盟会和袁世凯刺杀宋教仁;二次革命的发动和失败;袁世凯加强独裁统治和洪宪帝制的丑剧;孙中山号召讨袁和蔡锷发动护国运动;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及其失败。 通过对孙中山捍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斗争及其失败的教学,培养学生透过历史表象看待历史问题和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必将被历史淘汰。通过了解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及其失败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政治上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无法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是历史的选择。 孙中山为捍卫民主革命屡败屡战的斗争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坚强品质,是今天的青年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17年(1912年——1928年),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17年。本课讲述的是1912年——1918年的历史。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不懈努力的历史,是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的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孙中山先生在苦闷彷徨中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阶段,是孙中山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的体现。它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五四运动在历史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重点分析 护国运动的过程是袁世凯恢复帝制面目暴露后,各种反袁势力在人民的推动和支持下,起来推翻袁世凯的过程。在这场斗争中,又是孙中山最先举起革命旗帜。二次革命后,逃亡日本的孙中山,不为失败所吓倒,总结二次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重新组建新的革命党——中华革命党,以迎接反袁的第三次革命。护国运动是一次胜利的革命战争,它进一步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其胜利果实最终又归于北洋军阀段祺瑞,国家政权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转移。人民毫无所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反对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论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论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清朝的统治下,中国社会陷入了一片黑暗,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的生活状况越来越恶劣。此时,北洋军阀统治的出现,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北洋军阀统治的背景 北洋军阀统治的出现,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清朝的统治已经走到了尽头,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在国际上,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更是让中国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北洋军阀统治的出现,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北洋军阀统治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政治原因 清朝末期,国家政治腐败,官僚阶层腐败严重,各种内外矛盾日益激化。此时,一些军阀开始崛起,通过武力手段控制地方政权,形成了一种“割据”现象。 2、经济原因 清朝末期,国家经济处于落后状态,农业生产水平低下,手工业生产规模小,工业化程度低。而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的国家财政更是岌岌可危。此时,一些军阀通过控制地方经济,获取利益,促进了

自己的崛起。 3、军事原因 清朝末期,国家军事力量日益衰弱,加上列强的侵略和掠夺,国家安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此时,一些军阀通过控制地方武装力量,形成了一种“军阀割据”的现象。 二、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压迫下,中国社会开始了反抗的斗争。这种斗争,表现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反抗不息的决心。在这种斗争中,一些有识之士站出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的民主革命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即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他认为,只有通过民主革命,才能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 2、五四运动的爆发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社会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五四运动的主要要求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实现民主革命。在这次运动中,一些爱国青年勇敢地站出来,用自己的血和汗水,为中国的民主和自由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 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之一,它的成立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共产党提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

护法运动简介

护法运动简介 发生在1917年7月至1918年5月间的护法运动,是孙中山晚年领导的一场旨在维护《临时约法》、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护法运动影响十分深远,它不仅捍卫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尊严,也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奠定了重要基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 护法运动爆发时间 两次护法运动时间先后在1917年和1921年,中间相隔4年。 在1917年,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由于袁世凯的去世,北洋政府的大权落在了黎元洪和段祺瑞的手中,但是两人在政见上有些矛盾,所以段祺瑞就召皖系军阀的首领张勋入京,不想却导致了张勋复辟事件。段祺瑞率领“讨逆军”,对张勋进行讨伐。在击败了张勋之后,段祺瑞掌握了北洋政府的大权。但是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解散国会,引得孙中山南下广州。因为孙中山认为,《临时约法》是民主政治的基本依据,拒绝了《约法》,实质上就是拒绝了民主。因此孙中山为了恢复《约法》,准备对北洋政府进行讨伐。 1918年4月,孙中山在滇系和桂系军阀的排挤下,被迫辞去了大总统之职,导致了护法运动的失败。所以也就是说,第一次护法运动时间仅维持了短短的8个月。 第二次护法运动是第一次的延续,孙中山在得到了粤系军阀的支持后,重组军政府。1921年,粤系军阀的陈炯明击败了桂系,统一了广西省。孙中山由此决定从广西出湖南进行北伐。但是此时,由于孙、陈二人的政见不合,导致了陈炯明的反叛。他刺杀了粤系军阀的军政要员,对孙中山的北伐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处理自己的大后方,孙中山不得不带着军队返回,但是却引起了“六一六”时间,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被迫在永丰舰上避难。1922年8月,孙中山逃回上海。所以第二次护法运动的时间,也就维持了一年多。 护法运动结果

【精品】2020年人教版八年历史上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精品】2020年人教版八年历史上册(部)期末复习提纲 专题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一、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 1、鸦片战争前后的反侵略斗争: (1)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是禁烟运动的高潮); (2)鸦片战争初期林则徐积极抗英; (3)关天培在虎门之战中抗英为国捐躯; (4)陈化成在吴淞之战中抗英以身殉国。 2、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爱国清军的抗日斗争: (1)左宝贵在平壤战役中为国牺牲; (2)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 (3)徐邦道在旅顺之战中孤军奋战。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的反侵略斗争事迹 (1)义和团战士廊坊阻击战; (2)义和团战士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使馆界; (3)义和团战士围攻天津紫竹林租界和争夺老龙头车站; (4)聂士成在天津保卫战中壮烈殉国。 4、日本侵华战争中涌现出的抗日事迹 (1)局部抗战 A.抗日义勇军抗击侵略;

B.杨靖宇组织抗日游击战争; C.1933年1月,中国军队在长城一带、察哈尔等地抗日,收复多伦等地。 D.1935年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宣传抗日救亡 E.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抗日; F..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2)七七事变后的全面抗战 A.第二十九军血染卢沟桥,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 B.淞沪会战中,姚子青守卫宝山壮烈殉国; C.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 D.林彪指挥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抗战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 E.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胜仗; F.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G.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H.中国军队取得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I. 反扫荡中,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二、中国人民反抗清政府、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斗争。 1、反清斗争 A、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初三历史北伐战争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历史北伐战争试题答案及解析 1.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洪流中的最强音。下列宣传标语最能体现这一时代“最强音”的是()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B.打倒列强除军阀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众志成城共赴国难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的最强音,它的目的是打倒列强,推翻封建军阀,因此最能体现这一时代“最强音”的标语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北伐战争 2.歌谣“除军阀,国共联手为统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B.北伐战争 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题干“国共联手”说明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除军阀为统一”体现了国共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统一。根据课本所学,歌谣反映的是国共第一次为打倒军阀进行的北伐战争。故此题选择答案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北伐战争。 3.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洪流中的最强音。下列宣传标语最能体现这一时代“最强音”的是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打倒列强除军阀D.众志成城共赴国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伐战争的知识,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反应的是五四运动这一事件;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映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内容;C.打倒列强除军阀反映的是北伐战争的知识,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北伐战争 4.“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下列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南昌起义②黄埔军校 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黄埔军校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建立的;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起了先锋模范作用,也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密不可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排除。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北伐战争;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孙中山先生在某校成立大会上说:“今天这个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这个学校”指的是()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第三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第三章 第三章辛亥革命 本章重点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 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本章提示 注意比较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的区别,理解革命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的最好途径和手段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回收利权”运动: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4、“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7、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11、保路风潮:1911年,反对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路权给帝国主义的运动。四川省最为激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1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随即全国响应,从此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13、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山为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发点。它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5、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政治集团。1912年到1928年为其统治期。 16、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洪宪皇帝。在人民的反对声中,于83天后取消。 17、“二次革命”:1913年因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而起,因战场主要在九江和南京而被称作“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 18、护国战争:1915年12月,蔡锷宣布云南独立,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孙中山护法运动的目的:要求北洋军阀统治者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国时期的国会。 20、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1922年6月,孙中山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重要考点讲解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辛亥革命

简答题 1、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 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革命党人和中同盟会会员担任着政府重要部门的主要职务。 (2)在实行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3)南京临时政府内政外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 2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 、简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1)发动“二次革命:和组建中华革命党: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黄兴等宣布讨袁,南方部分地方响应。坚持两个月后失败。孙中山逃亡日本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2)发动护国战争。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帝制。 (3)发动护法运动:为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孙中山两次发动护法运动。● 1917年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针对皖系军阀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1920年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针对直系军阀拒绝恢复民国和《临时约法》。两次护法战争均因军阀出卖而失败。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论述题 1 、试述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满清王朝,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 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 本章重点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 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本章提示 注意比较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的区别,理解革命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的最好途径和手段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回收利权”运动: 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4、“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7、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11、保路风潮:1911年,反对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路权给帝国主义的运动。四川省最为激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1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随即全国响应,从此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13、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山为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发点。它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5、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政治集团。1912年到1928年为其统治期。 16、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洪宪皇帝。在人民的反对声中,于83天后取消。 17、“二次革命”:1913年因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而起,因战场主要在九江和南京而被称作“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 18、护国战争:1915年12月,蔡锷宣布云南独立,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孙中山护法运动的目的:要求北洋军阀统治者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国时期的国会。 20、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1922年6月,孙中山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重要考点讲解 二、简答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