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以下是关于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本课重点: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

本课难点: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和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1、教师介绍北洋军阀是指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的、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拥有新式武器装备的反动封建军事政治集团。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凭借手中的军事实力,对清政府和革命派大耍反革命的两手,把清政府和革命派同时打了下去。孙中山等企图以《临时约法》、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搞专制独裁。袁世凯表面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在拟定各部部长名单时,却竭力排斥革命党人,结果北洋军阀掌握内阁实权。不久,唐绍仪内阁倒台。

2、掌握内阁实权

·

孙中山的解职和临时政府的北迁,标志着革命遭到严重挫败,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

标志:孙中山宣布解职(1912年4月1日)

教师指出:革命派既然交出了政权,企图依靠一纸约法来实现资产阶级的议会政治,使中国走上民主的轨道,历史证明这是多么幼稚的幻想。

二、二次革命

1、原因(学生看书总结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

①“宋案”使国民党人开始认清袁世凯专职独裁的真面目

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为筹集反革命战争经费,他不惜出卖国家主权,1913年4月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定了《善后借款合同》,袁世凯独裁卖国的野心暴露无遗。

②善后大借款”暴露袁世凯卖国独裁的野心

袁世凯得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支持,凶相毕露。1913年夏,借口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曾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是不服从中央,下令免职。并派兵南下,发动了反革命内战。

③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袁世凯罢免赣粤皖三省国民党籍都督

国民党人被迫应战。1913年7月,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

·

口誓师讨袁,宣布独立;黄兴在南京响应,随后,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省先后宣布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

2、“二次革命”(1913年)

教师讲述:二次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继续,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与公然践踏民主共和制度的袁世凯之间的一场武装斗争,最终因为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而遭到失败。二次革命的失败最终结束了辛亥革命,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反动的武力统一的政策一时取得成功。除桂、黔、川、滇四省由地方军阀盘踞外,其它各省都在北洋军阀及其附庸的统治下。

三、护国运动(1915年——1916年)

1、原因(学生看书后总结回答)

①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②总统独裁和总统世袭制的建立

教师总结:至此,辛亥革命所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包括《临时约法》、国会等,被袁世凯全部破坏,独裁专制统治被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袁世凯不仅成为终身总统,而且可以传子孙,这时的中国只剩下“民国”一块招牌了。

2、袁世凯空前出卖国家和民族权益

洪宪帝制的丑剧,使一些原来对他还抱有幻想的人也认清了他的真面目。反帝制复辟的怒火在全国熊熊燃烧起来。

·

3、孙中山号召讨武力袁

①过程: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宣告云南独立,组织讨袁的“护国军”。1916年元旦,云南军政府宣告成立,发布讨袁檄文。蔡锷率军出兵四川、李烈钧出兵两广、唐继尧留守云南。1916年1月27日,贵州宣布独立。1916年2——3月间,继贵州独立后广西、陕西、浙江、广东等省先后独立。其他各省如湖北、四川、安徽、湖南、江苏等地也有革命党人在活动。

②结果:护国战争是一次胜利的革命战争,它推翻了“洪宪”帝制,埋葬了袁世凯,还迫使段祺瑞宣布恢复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但胜利果实最终落入段祺瑞得手中,人民毫无所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

四、护法运动(1917年——1918年)

原因:段祺瑞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

发动:孙中山

响应:滇、桂军阀(受段祺瑞武力统一的威胁)

为保护被孙中山视作民主共和象征的《临时约法》和国会,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举起护法的旗帜,因为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威胁到了西南滇、桂军阀的利益,所以滇、桂军阀支持孙中山的护法斗争。但是随着黎元洪和段祺瑞“府院之争”的展开和段祺瑞的失势,武力统一的威胁消除,南北军阀串通

·

一气,排挤孙中山。1918年5月,孙中山离开广州回到上海,护法运动失败。护法运动的失败说明: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

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目标是

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目标是 北伐战争是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一次武装斗争,1926年至 1928年间,以中国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发起的反对北洋军 阀统治的战争。战争的最终目标是推翻北洋政府,实现国内统一和建立民主政权。在这场战争中,北伐军队的直接打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北伐军队直接打击的目标之一是北洋政府及其军阀势力。北洋政府是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央政权,由北洋军阀直接掌控。北伐军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推翻北洋政府的统治,打击北洋政府的军事力量,削弱军阀的影响力。北伐军队通过多次军事行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成功地夺取了多个重要城市,推翻了北洋政府。 其次,北伐军队直接打击的目标还包括北洋政府的军事基地和要塞。北洋政府的军事力量分布在全国各地,拥有大量的兵力和武器装备。为了实现战争的胜利,北伐军队需要直接打击北洋政府的军事力量,夺取其军事基地和要塞,以确保自己的军事优势。北伐军队在战争中多次攻击北洋政府的军事要地,如南京、北京等,一一攻克,进一步削弱了北洋政府的军事实力。 第三,北伐军队还直接打击了北洋政府的经济和财政支柱。北洋政府依靠对外贷款和榨取民族资本的方式来维持其统治。为了削弱北洋政府的经济实力,北伐军队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打击。一方面,北伐军队实施土地改革和农民政策,削减地主和军阀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北伐军队在解放区进行了抗日工业运动,发展当地工业,削弱了北洋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最后,北伐军队还直接打击了北洋政府的外交势力。北洋政府在中国境内享有一定的外交权力和地位,以维护自身利益。为了打破北洋政府的外交统治,北伐军队致力于实施外交斗争。北伐军队先后与苏联、美国等国家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削弱了北洋政府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北伐战争的直接打击目标主要包括北洋政府及其军阀势力、北洋政府的军事基地和要塞、北洋政府的经济和财政支柱,以及北洋政府的外交势力。通过直接打击这些目标,北伐军队成功推翻了北洋政府,实现了国内统一和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权,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历史教案-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历史教案-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教案概述:本教案主要针对中国近代史中一场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进行教学。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这场斗争的背景、目标和影响,进一步加深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 教学目标: 1. 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形成和影响; 2. 理解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的背景、目标和方式; 3. 分析这场斗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北洋军阀统治的形成和影响; 2.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的背景、目标和方式; 3. 这场斗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理解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的背景、目标和方式; 2. 分析这场斗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方法: 1. 教师讲授; 2. 小组讨论; 3. 学生报告。

教学资源准备: 1. 教科书和参考资料; 2. 黑板或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 3. 学生分组讨论或报道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教师出示一幅图片,图片上是一个军阀统治的场景。 2.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对这幅图片上的情景有什么了解?你们知道这张图片上的人是谁吗? 3.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介绍北洋军阀统治的背景和影响。 二、学习 1. 教师讲授北洋军阀统治的形成和影响。 2. 学生带着问题听讲,随时记录下他们的问题和疑惑。 三、讨论 1.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你们认为为什么会有人反对北洋军阀统治? 2.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点和讨论结果。 四、学习 1. 教师介绍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的背景、目标和方式,并提供相关案例。 2. 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五、学生报告

1.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重要事件或人物进行研究。 2.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做简短的报告,介绍该事件或人物的背景、目标和影响。 六、总结 1. 教师总结整个课堂内容,并解答学生的疑惑和问题。 2.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并写下。 七、作业 学生回家后,根据课堂内容回答几个问题,如:北洋军阀统治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你个人对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有什么看法?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以下是关于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本课重点: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 本课难点: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和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1、教师介绍北洋军阀是指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的、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拥有新式武器装备的反动封建军事政治集团。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凭借手中的军事实力,对清政府和革命派大耍反革命的两手,把清政府和革命派同时打了下去。孙中山等企图以《临时约法》、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搞专制独裁。袁世凯表面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在拟定各部部长名单时,却竭力排斥革命党人,结果北洋军阀掌握内阁实权。不久,唐绍仪内阁倒台。 2、掌握内阁实权 ·

孙中山的解职和临时政府的北迁,标志着革命遭到严重挫败,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 标志:孙中山宣布解职(1912年4月1日) 教师指出:革命派既然交出了政权,企图依靠一纸约法来实现资产阶级的议会政治,使中国走上民主的轨道,历史证明这是多么幼稚的幻想。 二、二次革命 1、原因(学生看书总结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 ①“宋案”使国民党人开始认清袁世凯专职独裁的真面目 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为筹集反革命战争经费,他不惜出卖国家主权,1913年4月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定了《善后借款合同》,袁世凯独裁卖国的野心暴露无遗。 ②善后大借款”暴露袁世凯卖国独裁的野心 袁世凯得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支持,凶相毕露。1913年夏,借口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曾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是不服从中央,下令免职。并派兵南下,发动了反革命内战。 ③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袁世凯罢免赣粤皖三省国民党籍都督 国民党人被迫应战。1913年7月,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 ·

10.北洋军阀的统治 教案

第10课北洋军阀的统治 宋应贵 知识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知识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1,标志: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2,历程: (1)从“兴衰”角度看 形成阶段:1895年小站练兵到1912年袁世凯窃国。 发展阶段:1912年袁世凯窃国起到1916年毙命。 衰落阶段:1916年袁毙命到1926年7月北伐开始前。 覆灭阶段:1926年7月开始北伐到1928年东北易帜。 (2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 皖系统治时期:1916年6月至1920年7月。 直系统治时期:1920年7月至1924年10月。 奉系统治时期:1924年10月至1928年12月。 3,性质:封建军阀统治(封建的买办的武装政治集团;代表大地主、大买办(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 ◆袁世凯时期(1912年——1916年):卖国、独裁 一,袁世凯专权 1,政治上:破坏约法,控制内阁 思考: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有那些?目的何在? 2,军事上: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思考:面对北洋政府的裁军命令,南方革命党人采取怎样的态度?说明什么? 二,袁世凯称帝 1,过程: 思考:袁世凯是如何一步一步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的? 宣统退位 A就任临时大总统 中山辞职 破坏责任内阁制 B就任正式大总统 镇压二次革命 解散国民党、国会 C担任终身大总统废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修改总统选举法任期无限制 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D复辟帝制出卖国权接受二十一条 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⒉袁世凯复辟帝制得以实现的原因: ⑴个人自身的因素; ⑵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对内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代表帝国主义的利益。) ⑶资产阶级革命派反袁斗争软弱无力, ⑷尊孔复古的逆流 ◆段祺瑞为首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0) 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半封建性决定的(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1,形成的社会根源: 半殖民地性决定(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 那些影响? 二,短命的张勋复辟: 1,府院之争 (1)含义: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2)焦点——要不要参战,由谁主持参战 (3)实质——美日在中国的争夺,美日矛盾的体现。 (4)后果——“府院之争”给张勋复辟提供了可乘之机。 2,张勋复辟的活动 思考:段祺瑞对待张勋复辟的态度是怎样的?两次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什么? 三,段祺瑞专制: ◆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一,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1,制定临时约法(1912) 2,改组同盟会,组建国民党(1913) ⑴宋教仁为什么要改组同盟会,组建国民党? ⑵阅读书中国民党宣言的部分引文,分析国民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其宗旨与同盟会的纲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近代化的探索)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近代化的探索) 一、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就是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实行的斗争,也就是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1、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如在历次反侵略战争。 2、中国人民反抗清政府、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斗争。 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的抗争 ①鸦片战争:林则徐禁烟及抗英;关天培虎门抗英。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③19世纪70年代边疆危机:左宗棠收复新疆。 ④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 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战士抗击八国联军。 ⑥日本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抗日;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日。(佟麟阁、赵登禹等) ⑦反抗清政府的统治: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⑧反抗北洋军阀的统治:五四运动等 ⑨反抗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斗争。 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即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一、阶段特征 1、含义: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证,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2、时间范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3、任务:一是民族、国家独立;二是实现工业化,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 4、进程阶段: (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 中国近代化限于“器物”层面。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洋务运动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核心内容是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又促动了文化和军事领域近代化的起步。在它的诱导下,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 由“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再上升到“观点”层面。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不但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实行了新文化运动,把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3)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 中国近代化步履维艰。在官僚资本主义、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在战争的破坏下,民族工业纷纷破产。但在同时,中共根据地、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出现了近现代化进程的新曙光。 (4)新中国的现代化:(1949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健全。经济:1953年开始有计划地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因为“左”的错误等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遇到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教案示例之二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教案示例之二 教案示例之二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教材分析 《临时约法》和国会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象征,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从袁世凯到段祺瑞,北洋军阀肆意践踏民主制度。为保卫辛亥革命的果实,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都因未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告失败了。这预示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即将过去。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北洋军阀概念;袁世凯破坏责任内阁制;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案和善后大借款;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号召讨袁;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2.思想教育:①通过揭露北洋军阀统治的专制、卖国、凶残、狡诈的末落阶级本性,了解中国人民经历深重灾难的漫长岁月,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②歌颂孙中山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进行不懈的斗争,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良好品质。③总结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斗争失败的教训,对学生进行坚持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 3.能力培养:通过分析孙中山保卫辛亥革命成果斗争的结局,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2.难点:孙中山捍卫辛亥革命成果斗争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明确北洋军阀概念,界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板书) (回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史实)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实行责任内阁制(利用小注,参考《临时约法》解释责任内阁

制),大总统发布命令经内阁复署才能生效。袁世凯表面宣称恪守约法,但他在3月底却组织了一个由北洋军阀掌握实权的内阁(看有关袁内阁人选的大小字)。然而,由袁世凯提名的内阁总理唐绍仪却因要求行使责任内阁的权力,被迫“引退”,掌管四个“冷衙门”的革命党人也被迫辞职,内阁成了袁世凯的御用机关。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解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 二、二次革命(板书) 1.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板书) 辛亥革命后,宋教仁醉心于资产阶级的议会政治,主张改组扩大同盟会,希望在将要成立的正式国会中占多数议席。由自己组织“责任内阁”,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轨道。1912年8月,他联合立宪派,旧官僚的四个小党派,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为理事长,但实权却掌握在代理事长宋教仁手中,国民党成为当时国内第一大党。 2.宋教仁案(1913年3月)(板书) 1912年底开始的国会议员选举,国民党在参政两院获得压倒多数的议席,这使宋教仁认为可以成立以他为首的国民党的内阁。在国会开会前,他到长沙、武汉、上海、南京等地先后发表竞选演说,宣传政党内阁的主张。这引起袁世凯的恐慌和嫉恨,惯用黄金和白刃对付政敌的袁世凯收买不成(引宋教仁不为金钱所动的小字),于1913年3月20日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看“来教仁被刺”、“真相画刊”插图和“宋案真相”的小字,认识到袁世凯是刺杀宋教仁的元凶,揭露其卑鄙、凶残。) 3.善后大借款(板书) 为了以武力镇压国民党,袁世凯在刺杀宋教仁的同时,积极筹划战争经费。1913年4月,他不顾国会强烈反对以“善后”为名,用盐税、海关税等作抵押,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借款2500万英镑。 4.二次革命(板书) 宋教仁案真相大白后,全国舆论哗然,这使孙中山从“欲治民国,袁总统适足当之”的幻想中警醒过来,主张“非去袁不可”,号召立即讨袁。 袁世凯在得到帝国主义支持之后,反动气焰更加嚣张。1913年6月,以反对善后借款不服从中央为借口,下令解除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的职务,并派兵南下进攻江西和南京。在上海的孙中山、黄兴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看孙中山、黄兴在上海商讨反袁的插图。)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发布讨袁通电,黄兴在南京立即响应。接着,安徽、广东、福建、湖南、四川各省纷纷独立。孙中山领导的为保卫民主共和制度的二次革命开始了。(请学生读有关湖口、南京战役的小字。参看二次革命形势图,了解二次革命的过程。)8月18,北洋军攻陷南昌,占

北伐战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北伐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组成的广州国民政府,领导国民革命军于1926~1927年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这次战争连同1924~1925年统一广东的战争,亦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经过】 战争的准备。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屡遭挫折和失败。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随后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中国共产党选派了重要干部到军校从事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10月开始建立黄埔教导团,随后扩大为新型的革命军队。为了推动工农群众运动的发展,广东革命政府先后颁布了农民协会章程和工会条例,迅速打开了工农革命运动的新局面,同时建立了工团军和农民自卫军。 广东革命政府依靠黄埔学生军和工农革命武装,团结其他军队,于1924年10月平定商团叛乱。1925年2月举行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6月消灭了滇桂军阀杨希闵、刘宸寰的叛乱。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接着将所辖黄埔学生军和驻广东的粤、湘、滇、鄂等部队统编为国民革命军,共六个军。10月举行第二次东征,同时进行南征,先后消灭了陈炯明和邓本殷的反革命军队,1926年1月,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同时广西李宗仁和湖南唐生智先后宣布拥护广州国民政府,使国民革命军拥有八个军约十万人。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全国反帝爱国民主运动和工农革命运动日益高涨,广东省港工人奋起响应,大力支持广州国民政府,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条件。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提出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主张。6月5日,广州国民政府通过出师北伐案。7月1日发表《北伐宣言》,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国民革命军的基本编组情况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总参谋长李济深(留守广州),副总参谋长白崇禧。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第一军军长何应钦,党代表缪斌。第二军军长谭延,副军长鲁涤平,党代表李富春。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党代表朱克靖。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副军长陈可钰,党代表廖乾吾。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党代表李朗如。第六军军长程潜,党代表林伯渠。第七军军长李宗仁,党代表黄绍。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党代表刘文岛。其中从事政治工作人员多数是中共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苏联政府派加伦将军等为国民革命军顾问。广东等省人民群众大力支援北伐军;省港罢工工人组织了几千人的运输队随军出征。 战争的胜利进军北洋军阀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拥有强大的实力,窃据了北京中央政权和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十多个省份。直系军阀吴佩孚,拥兵二十万,占据了河南、湖北、湖南三省,陕西的东部和直隶(今河北)保定一带,控制着京汉铁路。另一直系军阀孙传芳,拥兵二十万,据有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和江西五省。奉系军阀张作霖,拥兵三十五万,占有东北各省和北京、天津等地,控制着津浦铁路北段。其他各省还有许多地方军阀。为了扑灭日益高涨的人民革命运动,吴佩孚、张作霖在1926年3、4月间已采取联合步骤,计划在北方消灭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在南方先进攻湖南,进而消灭广东革命势力。孙传芳由于同吴佩孚、张作霖存在尖锐矛盾,表面上“保境安民”,实际上坐山观虎斗,以便从中渔利。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近代中国人民六次反侵略战争 (一)六次战争中军民抗战史实 1、鸦片战争中: (1)林则徐坚守广州,英军无懈可击; (2)关天培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3)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1)广州人民坚壁清野; (2)天津大沽口清军重创英法舰队。 3、中法战争中: (1)刘永福的黑旗军中越边境抗法; (2)马尾海战爱国官兵英勇战斗; (3)刘名传保卫台湾并得到广东、福建、上海人民支持,粉碎法军对宝岛的入侵; (4)浙江镇海招宝山抗战重创法旗舰; (5)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6)临洮大捷。 4、甲午战争中 (1)丰岛海战中高升号官兵与船同沉; (2)平壤战役中马玉昆、左宝贵英勇作战; (3)黄海战役中邓世昌、林永升等壮烈牺牲; (4)辽东战役中聂士成率部抗战; (5)威海卫战役中丁汝昌拒绝投降、自杀殉国。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1)义和团在廊坊和杨村、天津火车站和紫竹林、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等地抗击八国联军; (2)聂士成天津抗战。 6、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期间: (1)九一八后东北义勇军和东北抗联等艰苦抗战; (2)一二八事变中上海十九路军抗战; (3)1933年察哈尔和福建的抗日反蒋斗争; (4)全面抗战争开始后正面战争爱国官兵的英勇抗战(防御时四大会战、相持时的枣宜会战等) (5)敌后战场的抗战(百团大战、反扫荡、反攻) (二)六次反侵略战争的结局及原因 1、结局:前五次反侵略战争失败,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告终;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2、前五次侵华战争失败的原因 (1)组织者和领导者的错误政策:主要是清政府腐败、妥协退让、惧怕侵略和投降路线、避战自保、以胜求和、打击压制抗战派、贪生怕死等; (2)经济和军事的落后:落后的封建地主经济和日趋瓦解中的自然经济不能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军事装备水平整体差距悬殊,军队建制落后,战斗力低下。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广泛的抗民族统一战线和各族人民共同战斗;

护国护法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於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 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後﹐产生了全国统一的中华民国﹐北洋系军政集团领袖袁世 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初﹐由同盟会改组而成的国民党在正式国会的选举中赢得胜利﹐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组织内阁。厉行独裁的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执政﹐派人收买凶手﹐於3月20日晚在上海沪宁车站暗杀宋教仁。革命党人迅速协助租界当局捕获凶手﹐宋案真相大白﹐国民党理事长孙中山动员起兵讨袁。但由於实力不足﹐国民党的军事领袖黄兴迟疑不决﹐主张法律解决﹐孙中山的革命 动员受到挫折。4月﹐袁世凯与五国银行团达成两千五百万英镑的大借款(见善後借款)﹐获得了战争经费﹐遂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5月初﹐北洋第六师﹑第二师在湖北都督﹑副总统黎元洪支持下相继入鄂﹐统制湖北地面﹐并监视江西。6月﹐袁世凯又下令罢免坚决反袁的赣督李烈钧﹑粤督胡汉民﹑皖督柏文蔚﹐三督相继 被迫下野。 孙中山面对革命党人不战而走的屈辱处境﹐愤懑万分﹐决心冒险起兵。在孙中山的动员下﹐李烈钧於7月8日回到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宣布江西独立﹐於12日向进驻九江的北洋第六师发动进攻﹐拉开了二次革命的战幕。7月15日﹐黄兴在南京宣布江苏独立。随後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以及重庆等地也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以江西﹑江苏为主要战场的二次革命全面爆发。但是﹐讨袁军仓促上阵﹐孤立无援﹐连国民党的多数议员都还在北京留恋议席﹐因此﹐这场革命很 快就遭到挫败。在江西战线﹐北洋第一军於7月25日占领湖口﹐8月18日占领南昌。在江苏战线﹐讨袁军於7月16日至22日间在徐州地区与北洋第二军和张勋所部会战失利﹐直退南京。上海讨袁军进攻北洋军驻守的制造局屡攻不克。其馀各省动员起兵迟缓﹐湘﹑粤﹑闽北援之师迟迟不发。7月28日﹐黄兴看到大局无望﹐遂离宁出走﹐讨袁军全局动摇﹐各地相继取消独立。不久﹐南京第八师等部下级军官及士兵重新举起讨袁的大旗﹐於8月11日宣布恢复独立﹐士兵们义愤填膺﹐人自为战﹐与重兵云集的北洋军展开了顽犟的血战。9月1日南京失守﹐二次革命宣告失败。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等逃亡日本。二次革命是一场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战斗﹐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继承了武装斗争的光荣传统﹐不畏犟权﹐英勇奋战。它的失败也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的软弱性。

[历史]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历史]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北洋军阀名称的由来;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的时间和标志;宋教仁改组同盟会和袁世凯刺杀宋教仁;二次革命的发动和失败;袁世凯加强独裁统治和洪宪帝制的丑剧;孙中山号召讨袁和蔡锷发动护国运动;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及其失败。 通过对孙中山捍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斗争及其失败的教学,培养学生透过历史表象看待历史问题和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必将被历史淘汰。通过了解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及其失败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政治上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无法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是历史的选择。 孙中山为捍卫民主革命屡败屡战的斗争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坚强品质,是今天的青年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17年(1912年——1928年),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17年。本课讲述的是1912年——1918年的历史。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不懈努力的历史,是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的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孙中山先生在苦闷彷徨中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阶段,是孙中山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的体现。它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五四运动在历史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重点分析 护国运动的过程是袁世凯恢复帝制面目暴露后,各种反袁势力在人民的推动和支持下,起来推翻袁世凯的过程。在这场斗争中,又是孙中山最先举起革命旗帜。二次革命后,逃亡日本的孙中山,不为失败所吓倒,总结二次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重新组建新的革命党——中华革命党,以迎接反袁的第三次革命。护国运动是一次胜利的革命战争,它进一步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其胜利果实最终又归于北洋军阀段祺瑞,国家政权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转移。人民毫无所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反对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论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论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清朝的统治下,中国社会陷入了一片黑暗,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的生活状况越来越恶劣。此时,北洋军阀统治的出现,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北洋军阀统治的背景 北洋军阀统治的出现,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清朝的统治已经走到了尽头,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在国际上,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更是让中国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北洋军阀统治的出现,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北洋军阀统治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政治原因 清朝末期,国家政治腐败,官僚阶层腐败严重,各种内外矛盾日益激化。此时,一些军阀开始崛起,通过武力手段控制地方政权,形成了一种“割据”现象。 2、经济原因 清朝末期,国家经济处于落后状态,农业生产水平低下,手工业生产规模小,工业化程度低。而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的国家财政更是岌岌可危。此时,一些军阀通过控制地方经济,获取利益,促进了

自己的崛起。 3、军事原因 清朝末期,国家军事力量日益衰弱,加上列强的侵略和掠夺,国家安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此时,一些军阀通过控制地方武装力量,形成了一种“军阀割据”的现象。 二、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压迫下,中国社会开始了反抗的斗争。这种斗争,表现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反抗不息的决心。在这种斗争中,一些有识之士站出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的民主革命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即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他认为,只有通过民主革命,才能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 2、五四运动的爆发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社会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五四运动的主要要求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实现民主革命。在这次运动中,一些爱国青年勇敢地站出来,用自己的血和汗水,为中国的民主和自由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 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之一,它的成立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共产党提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

护法运动简介

护法运动简介 发生在1917年7月至1918年5月间的护法运动,是孙中山晚年领导的一场旨在维护《临时约法》、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护法运动影响十分深远,它不仅捍卫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尊严,也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奠定了重要基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 护法运动爆发时间 两次护法运动时间先后在1917年和1921年,中间相隔4年。 在1917年,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由于袁世凯的去世,北洋政府的大权落在了黎元洪和段祺瑞的手中,但是两人在政见上有些矛盾,所以段祺瑞就召皖系军阀的首领张勋入京,不想却导致了张勋复辟事件。段祺瑞率领“讨逆军”,对张勋进行讨伐。在击败了张勋之后,段祺瑞掌握了北洋政府的大权。但是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解散国会,引得孙中山南下广州。因为孙中山认为,《临时约法》是民主政治的基本依据,拒绝了《约法》,实质上就是拒绝了民主。因此孙中山为了恢复《约法》,准备对北洋政府进行讨伐。 1918年4月,孙中山在滇系和桂系军阀的排挤下,被迫辞去了大总统之职,导致了护法运动的失败。所以也就是说,第一次护法运动时间仅维持了短短的8个月。 第二次护法运动是第一次的延续,孙中山在得到了粤系军阀的支持后,重组军政府。1921年,粤系军阀的陈炯明击败了桂系,统一了广西省。孙中山由此决定从广西出湖南进行北伐。但是此时,由于孙、陈二人的政见不合,导致了陈炯明的反叛。他刺杀了粤系军阀的军政要员,对孙中山的北伐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处理自己的大后方,孙中山不得不带着军队返回,但是却引起了“六一六”时间,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被迫在永丰舰上避难。1922年8月,孙中山逃回上海。所以第二次护法运动的时间,也就维持了一年多。 护法运动结果

第22课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科目] 历史 [年级] 初二 [考试类型] 同步试题 [章节] 第22课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文件] c2s22.doc [标题] 第22课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内容] 一、前提测评 (一)填空 1.孙中山颁布的由参议院制定的《_______》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二)单项选择 2.窃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是() A.黎元洪 B.袁世凯 C.清王朝 D.帝国主义 (三)列举 3.列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二、课堂效果检测 (一)填空 1.1912年,_________把同盟会改组为________,使之成为国内第一大党。 2.1913年,袁世凯为了筹集镇压国民党的经费,同英、_____、德、____、俄五国银行团签订了《___________》。 3.孙中山在日本听到袁世凯称帝的消息后,发表《_________》;1916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孙中山发表《________》。 (二)单项选择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实行() A.责任内阁制 B.君主立宪制 C.总统制 D.元首制 5.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的时间是() A.1911年 B.1912年 C.1913年 D.1914年 6.孙中山倡导护法运动的原因是() A.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 B.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 C.袁世凯阻止国民党组阁 D.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三)多项选择 7.1917年,担任护法军政府元帅的有() A.蔡锷 B.李烈钧 C.陆荣廷 D.唐继尧 8.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有()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运动 D.护法运动

初三历史北伐战争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历史北伐战争试题答案及解析 1.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洪流中的最强音。下列宣传标语最能体现这一时代“最强音”的是()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B.打倒列强除军阀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众志成城共赴国难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的最强音,它的目的是打倒列强,推翻封建军阀,因此最能体现这一时代“最强音”的标语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北伐战争 2.歌谣“除军阀,国共联手为统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B.北伐战争 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题干“国共联手”说明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除军阀为统一”体现了国共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统一。根据课本所学,歌谣反映的是国共第一次为打倒军阀进行的北伐战争。故此题选择答案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北伐战争。 3.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洪流中的最强音。下列宣传标语最能体现这一时代“最强音”的是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打倒列强除军阀D.众志成城共赴国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伐战争的知识,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反应的是五四运动这一事件;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映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内容;C.打倒列强除军阀反映的是北伐战争的知识,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北伐战争 4.“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下列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南昌起义②黄埔军校 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黄埔军校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建立的;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起了先锋模范作用,也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密不可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排除。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北伐战争;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孙中山先生在某校成立大会上说:“今天这个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这个学校”指的是()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专题十一: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第一:抗争史概述 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广大爱国军民以及各阶级、阶层的仁人志士,都曾为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一、中国民主革命反帝反封两大任务是紧密联系的: 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帝国主义是中国封建势力的靠山,而中国封建势力又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二者紧密勾结,相互依存。任何把反帝反封双重任务割裂开来的革命都必然以失败告终,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已反复证明了这点,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孙中山以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的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最终都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把反帝反封结合起来,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二、抗争概况 按照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和领导阶级的变化,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时期、三个阶段: 一)在近代前期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从1840年到1900年的60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就是这样的斗争。农民阶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奴役压迫下,不得不奋起反抗。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他们勇敢地担负起新的斗争任务——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19世纪末到五四运动前夕的20年为第二阶段。在此期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取代农民阶级而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初步尝试——戊戌变法运动,到提出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辛亥革命,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达到了高峰。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0年为第三阶段。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革命史的中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及其伟大胜利。 第一个重点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发动的国民大革命,又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北伐战争时期,胜利和失败都要着重了解。 第二个重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十年内战时期,国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吸取大革命失败教训,领导和发动了三次武装起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加强,国内阶级矛盾逐渐被中日民族矛盾所代替,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从中华民族利益出发,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 第三个重点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中华民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同仇敌忾,英勇抗战。八年抗日取得了胜利,扭转了近百年来反帝屡败局面。

人教八上历史第11课北伐战争(4)

第11课北伐战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役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运气动的失败和南京公民政府的建破 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读图析图再现情景 从课文和插图或影象资料中设想北伐战争情景,接洽当时历史背景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整合教材全程剖析 辛亥革命缺点r孙中山创黄埔军校r国共紧密合作r北伐胜利进军r陈独秀"右倾"危害、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r国民革命失败 讨论探索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 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就义,为后人建立起一座丰碑 思想意识 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层加入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情人攻略,它的历史证实了国共真挚协作的主要性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养进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取得成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2、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五四活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惟基础和组织基础,它属于中共成立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意义?(中共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

面孔从此面目一新.)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为了挽救革命,同共产党合作,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后来终于形成国民国革命的热潮mm北伐战争.(布置学生阅读50mm5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埔军校的建立 1、根据50页"动头脑":孙中山为什么要开办黄埔军校?(他接受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落入北洋军阀手中的教训,盼望发明一支革命军来拯救中国的危亡.) 2、革命军与北洋军有哪些差别?(启发学生应用"导入框"和51页小字局部供给的资料,参军队的任务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小结、过渡:袁世凯等人应用北洋部队作为本人专制独裁的工具,持续祸国殃民.所以,要想抢救国家危亡,就必需唇枪舌剑,动用枪杆子来解决问题. 北伐成功进军 1、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颠覆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战争的对象有哪些人?(指导学生在51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的位置,画圈作标记.) 3、北伐军进攻路线上有哪些重要地名?指导学生在51页《北伐战争情势示意图》中找到两种箭头所经过的地名,作出标记: A.广州r长沙r岳阳r汀泗桥r武昌r贺胜桥r九江、南昌r南京 B.广州r南昌r南京 C.广州r上海 4、北伐战争为什么可能在不到半年内,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A.作战方针正确;B.国共两党紧密合作;C.[叶挺独立团]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榜样作用,宽大官兵浴血奋战;D.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干部积极支持和严密配合等.) 5、国民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根据课本回答的基础上,弥补介绍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废弃领导权、一再让步让步、甚至压抑工农运动等]: A.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离革命; B.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过错,造成严峻迫害.)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知识点及测试

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知识网络一、辛亥革命 准备:思想上: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指导思想的形成,同保皇派论战组织上:兴中会、华兴会、同盟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成立 军事上:在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发展:1、清政府遏制革命:“新政”、“预备立宪”----政治上空前孤立 2 、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导火线 3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结果及影响:1、中华民国的建立 ①时间:1912年1月1日 ②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③《临时约法》 2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①原因:帝国主义支持、立宪派叛卖、革命党人妥协 ②标志: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3 、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二、北洋军阀的统治 政治:1、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专制、独裁、卖国、帝制 2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根源、派系、危害 3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俄国[外蒙]、英国[西藏]、日本[二^一条] 4 、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经济: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原因;列强放松侵略[一战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影响] 特点:发展快、以轻工业为主、发展短暂、“实业救国” 影响: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准备了阶级基础[重点阐释] 1、同盟会 (1)建立背景:①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②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2)创始人——孙中山。 依据:①发起人和决策者。②同盟会纲领的制定者。 ③最高领导者。④以兴中会为主。

(3)性质: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依据:①以兴中会为主,联合了其他革命团体。 ②有统一的领导核心、机构。 ③有明确的、统一的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其阶级基础。 (4)意义: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新政”------ (1 )背景:①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②革命形势的发展。 结论: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2)目的:为了应付危机,挽救其反动统治。 (3)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派遣留学生②编练新军③奖励实业。 (4)实质:大量增加捐税,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 (5)评价:①主观是为了改革,巩固政治。 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条件。 “预备立宪” (1)原因:①“新政”失败。②立宪派的政治要求。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武装反清斗争。 (2)目的:为了遏制日益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以便苟延残喘。 (3)实质: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4)结果:①一场骗局。 ②清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加剧、立宪派分化;汉族官僚分离。 结论:清政府政治上更加孤立。 清政府实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四性: ①主观目的具有反动性②活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 ③客观影响的进步性④实际作用的背离性 3、收回利权的斗争 (1)背景: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攫取了大量路权和矿权,《辛丑条约》后更是变本加厉。 因此路权、矿权的得失成为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关键。 ②中国民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③借此激发人民的救国救亡热情。 (2)性质:维护国家资源与主权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3)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