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王安忆《长恨歌》

论王安忆《长恨歌》

论王安忆《长恨歌》
论王安忆《长恨歌》

王安忆的《长恨歌》以其独特的方式和视角描述了一个女人的悲剧一生,女主人公王琦瑶一生都在不停的追寻,追寻她想要的爱情与生活,但现实环境的熏陶、“男性世界”的包围,和她自身性格与价值观的影响,使她求而不得,最终以悲剧收场。小说全文无一“恨”字,但王安忆恰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凸显“恨”。没有撕心裂肺的痛苦与挣扎,没有惊天动地的呐喊与咆哮,只有空中鸽群悲鸣的声音,只有王琦瑶临终前摇曳的灯光,一如片场,一如人生琐碎的平直,人在历史与时间面前如此渺小而卑微。

关键词:王琦瑶;长恨;爱情;男权;性格

王安忆的《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为何以“长恨”为题,恨谁?谁恨?“长恨”两个字用在王琦瑶身上恰如其分,王琦瑶是一位兼着美丽与世俗,兼着精致与优雅,兼着自食其力与徘徊不定的女人,终其一生,她是寂寞的、惆怅的、无奈的、充满悲剧性的。纵使有些人有些事在她的生命中激起过波澜,但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在她心中永远充满着“恨”,恨自己、恨别人、恨环境、恨时代,最后也落个含“恨”而死的下场。

一、王琦瑶的成长过程渗透着其长恨悲歌的诱因

(一) 弄堂生活——无法选择的出身

王琦瑶是走在夹着油烟和泔水风中的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流言和鸽子是王琦瑶身边特有的氛围与景致,“每天早上,后弄的门一响,提着花书包出来的,就是王琦瑶;下午,跟着隔壁留声机哼唱‘四季调’的,就是王琦瑶;结伴到电影院看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是一群王琦瑶;到照相馆拍小照的,则是两个特别要好的王琦瑶.....”生活平淡如水弄堂是王琦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此时的上海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作家王安忆如是说“上海四百年前只是个渔村,既荒凉又没有根基,当外因资本涌入以后,上海仅有一点本土文化也很快被淹没,一九四九年以后,上海还未长成的殖民化组织又被新的工农联盟所取代,所以上海的文化总是被切断。”[1]所以此时的上海兼具着中西文化,兼具着传统与现代的气息。这样就造就了上海的耀眼与繁华,造就了有诱惑性的“东方小巴黎”,同时也造就了上海人。像王琦瑶这样虽出生在弄堂,但“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已经一步步侵蚀着他们原有的保守情节。他们潜意识中已经承认并接受了这个金钱化、利益化的商业大都市,上海的上流生活对王琦瑶来说就像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她渴望去

打破,渴望成为这繁华世界的弄潮儿。

(二) 片厂——改变命运的尝试

其实弄堂里还不乏一景致——“她们梳一样的发式,穿一样的鞋袜,像恋人一样手挽着手”,这就是“小姊妹情谊”。王琦瑶路上的重要转折点几乎都与这“情谊”有关,是吴佩珍陪同王琦瑶迈出了她人生的第一步,去片厂试镜。片厂不像弄堂和校园生活那样普通、庸常、世俗,片厂是流言蜚语后的神秘气氛,是繁花锦簇后掩映着的一夜成名的虚荣。这种成功与失败的巨大落差吸引着王琦瑶跃跃欲试。当导演打电话通知王琦瑶去试镜时,她的心怦怦直跳,手心都发凉了。盼望、等待、挣扎、折磨,这人生中复杂的经验,在去试镜前王琦瑶都经历了。试镜失败,只不过是片厂的一件小事,但对于王琦瑶来说,这个失败经历却是刻骨铭心的。“那情景有一种莫名的悸动,是王琦瑶平静生活中的一个戏剧性的片刻。这一片刻的转瞬即逝,在王琦瑶心里留下了感伤的色彩”。“片厂”,为摆脱平庸的生活去片厂试镜,却以失败告终,生活又恢复成一潭死水一样的平静。这样的结果对于王琦瑶这样的女子,她怎会甘心?王琦瑶的悲剧也自此拉开了帷幕。[2]

(三) 上海小姐——人生的转折点

生活不可能没有一丝涟漪,试想一下,如果她片厂试镜成功,王琦瑶可能就会整天忙于拍戏,而无暇顾及“上海小姐”的竞选。她的人生可能会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可是,失望到极点的王琦瑶却偏偏碰上了“比竞选市长还众心所望的事情”。此时的王琦瑶一心想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她拿出了所有的赌注,使出浑身解数,全押在了此事上,没有回旋的余地,亦

没有退步的可能,她只能一直向前走,可是一步走错步步皆错。[3] “竞选上海小姐”这件事为王琦瑶所吟唱的长恨悲歌画上了重重的一笔。由于经历了人生的成功与辉煌,她不想再像其他女人一样,在弄堂里面结婚生子,平淡一生。“这样出身的女子,不见过世面还好,见过世面的就只有走这条道了”,王琦瑶似乎早已看到了这条道的便捷,于是她才拿出自己的青春与美色来和命运作赌。此时的王琦瑶就像一只黑暗中的飞蛾一样,一直在寻找光亮。“王琦瑶的心被世俗利益占满了,心灵没有了对生活的距离感,何谈什么审美!她成为了社会中的尤物,历史不过又演出了一幕‘美人配英雄'的传统闹剧故事。王琦瑶终于住进爱丽丝公寓过起了金丝雀的生活,这是她童年的梦啊!”,可王琦瑶终究是上海弄堂的女儿,骨子里与生俱来俗气与精明使他无法达到掌握自己命运的境地。时代改变,李主任飞机失事,

她又从辉煌的顶点落下来。

解放后,她开始了低调的独立生活,似乎更加敏锐与坚定了,但这“聪敏与鉴定完全来自孤独无援的境地,是自我的保护与争取,其实是更加绝望的。”,这种绝望只有从辉煌顶点跌

入深渊的人才能体会到。、

二、“男性的上海”将王琦瑶推向深渊

《长恨歌》不仅仅叙述王琦瑶悲剧的一生,同时将人物的多舛命运和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联系起来。上海这样比较开放的环境让女人从闺阁走向了社会,但她们毕竟生活在一个“雄性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女人不会成为社会的中心与主宰,大多只会处在依附和受伤害地位。所以她们看起来不过是摆放的五彩缤纷的花,供不同的男人欣赏或把玩罢了,王琦瑶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出场,本身就预示着一种悲剧。试想一下,一个从来不愁吃穿的人,一旦被卷入自力更生的环境中,结局会怎样?

(一)时间与人的错位——王琦瑶与四个男人的情感纠葛王琦瑶一生都在追逐爱,可她的爱情从来没有来得刚刚好的时候,为了一个“情”字淹没的喧嚣世界,这未免也太残忍。王琦瑶所邂逅的这四个男人组成了她全部的情感纠葛,如焰火般华丽而又短暂的凄苦人生是对王琦瑶的真实写照。

1.李主任——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王琦瑶正值花样年华之时遇到了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人到中年的李主任。一位貌美如花,一位有权有势,这样的结合,似乎避免不了一场交易。李主任把王琦瑶看作是忙碌公事中的一点“放松”与“安慰”,作为精神上的一种调节,可关键是“王琦瑶求的是一股脑儿终身受益的安慰,李主任则只求一点”“李主任要的那一点,正好是王琦瑶的全部,王琦瑶的一股脑儿也恰巧是李主任的那一点”,女人总是容易把感情全身心的投入,而男人比女人要复杂得多。[4]王琦瑶把自己的全部世界都留给了李主任,这或许是王琦瑶悲剧的源头之一吧!他忙她等,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伴随着李主任的空难而消逝了。可能这场交易本来就不公平,但王琦瑶的虚荣还是为她换来了所谓“夫妻恩义”的雕花木盒。李主任成了伴随

她一生的错误。

2.康明逊——正确的时间遇到错误的人

如果说“等”是王琦瑶悲剧的始源,那么便是康明逊将王琦瑶的长恨悲歌吟唱到了高潮。在王琦瑶刚刚心如止水的时候,康明逊的出现让她心里荡起一丝涟漪。出现的正是时候,或许刚刚好填补了王琦瑶那颗受伤的心。爱情总是能让人情不自禁,那一步还是跨越了,“翻云覆雨”后的结果又让人无法承担,这段爱情就像被吓了诅咒,从开始就注定了无望。王琦瑶对他又是倾其所有,可事实证明康明逊的寡情与软弱,他承担不起这份责任。天下男儿皆薄幸,只有王琦瑶自己去承担这份债,未婚先孕生儿育女,独自吟唱长恨悲歌

3.程先生——错误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

从故事的刚刚开始,程先生就发现了王琦瑶的美,并和她一起同悲喜。他或许是最有耐心的一个人,任凭王琦瑶做出怎样的选择,程先生都对她不离不弃,就在那个只谈吃的年代,

对于挺着大肚子的王琦瑶,是程先生担当起了做父亲的责任,什么都没有追问。程先生是最适合王琦瑶的一个人,他可以给王琦瑶身份、爱情,可命运总是喜欢捉弄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王琦瑶对他只有恩没有爱,或许只是因为程先生出现的时间不对。如果王琦瑶没有去片厂,没有成为三小姐,没有见识到成功、辉煌还有上流社会的繁华,或许王琦瑶就会和程先生在一起,过着生儿育女的幸福生活,那么后面所有的故事都跟着颠覆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留黄鹤楼”,程先生自杀了,那种痛彻心扉的痛,整整迟来了二十年,此时的王琦瑶已经心灰意冷,她的心彻底的死了。

4.老克腊——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王琦瑶与老克腊的畸形之恋或许是她对尘世的最后一丝留恋,是心死之人的回光返照,是王琦瑶最后的华彩。老克腊只是一个沉溺在过去时代的怀旧之人,当他第一次见到王琦瑶,他似乎见到了上个世纪的“遗物”,“恍惚间他看见了三十多年前的那个影。”对之爱不释手,当他慢慢走进王琦瑶,他与她之间产生了一种感动。当老克腊说“你是没有年纪的”,王琦瑶埋在心底的多年旧梦又一次被召唤醒。旧梦浮起之后,老克腊成了王琦瑶全部的生活寄托,而老克腊却只把她当做是他“怀旧”事物中的一件“活物”。当他发现时间在女人生上留下的痕迹“隔宿的腐气”,他最终从他生活中逃跑了。[5]老克腊的负心离去使得王琦瑶的最后一丝希望也变成了绝望。此刻即使没有长脚的出现,王琦瑶也已经彻底的死

了。

王琦瑶这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似乎都以悲剧收尾。她每次都满怀激情的憧憬她的爱情,可结局却一次比一次凄惨。和李主任在一起她搭上了她的贞洁,和康明逊在一起她搭上了她的名誉,和老克腊在一起她搭上了她的金钱。总之,为了男人,她搭上了她全部的爱,最后还搭上了她的性命,却没有一个男人给他一次完完整整的爱情。王琦瑶的一生仿佛都在黑暗之中,似乎度过了马上就是黎明,无奈怎么挣扎也度不过。【9】王琦瑶所吟唱的这曲长恨悲

歌真可谓是“此恨绵绵无绝期”!

(二)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影响

王琦瑶所生活的社会是男权社会,实行的是男权秩序,拥有的文化是男权文化,女性精神世界处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海洋的包围下,往往受到根深蒂固的男性意识的压迫和侵染,同时被这种强大的社会力量扭曲自身命运。“女性似乎永远陷入无比尴尬的困境:既不能超越自我,又不能做简单的回归。她们只是被外部世界所钳制,外部世界的变化、压迫是内部世界改变或压抑的根源。无论她们离开男人或依傍男人,她们的命定归宿,她们命运的方向,都将接受男人的控制或指引。这个父权社会包办了整个女性的成长史”。纵观王安忆的《长恨歌》,无论是李主任还是康明逊亦或是老克腊,他们都不自觉的充当了时代或文化的代名词,

或多或少的左右了王琦瑶的命运。

李主任,“是军人的气派,腰背很挺,不苟言笑。周围人也都有趋奉之色,有些是赔小心的,气氛总有几分紧张”,可见李主任不是普通人,无论从衣着外貌还是从周围人得表现来看。“在女人的事情上,李主任总是当机立断,不拖延也不迂回,直接贴入正题的。是权利使然,也是人生苦短”,所以李主任是权利的代名词,王琦瑶成为“三小姐”以后,就是被李主任的势力和权力所征服,李主任忙的时候王琦瑶所做的只有等,他只是李主任精神的一点小小的寄托。[6]王琦瑶作为一个女人,她甘心做他的金丝雀,甘心做他的的附属品,甘心情愿为他付出一切。王琦瑶的吃穿住行都依靠着李主任,李主任仿佛是她的救命稻草,王琦瑶紧紧依附着他。因此,李主任遇难后,那棵稻草没了,王琦瑶便如浮萍,只能靠着李主任给她

的那箱金子度日。

“康明逊是二房所生的孩子,却是他家唯一的男孩,是家庭正宗的代表”,并且“康明逊知道,王琦瑶再美丽,再迎合他的旧情,再拾回他遗落的心,到头来,终究是个泡影。他有多少沉醉就有多少清醒”,所以封建的家族观念在康明逊心里根深蒂固。因此康明逊和这个所

谓“寡妇”的女人,发生真正关系并有了结果后,又如何能承担得起。本身他的家族也不允许让这样一个女人进入自己的家门,于是康明逊选择了逃跑。康明逊怕,他害怕传统的大家庭,害怕社会的舆论,害怕传统的道德婚姻,他不敢与传统势力作斗争,他的骨子里充满了怯懦与卑怯[7]康明逊是一个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男人,他又如何能承担得起王琦瑶的命运。康明逊对王琦瑶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王琦瑶付出的满腔热情没有得到回报,恰恰是王琦

瑶悲剧形成的一个转折点。

这么多男人一个个都是王琦瑶生命中的匆匆过客。而她只是暂时收容过客的招待所。他们想走便走想留便留,都无需向王琦瑶请示,她对于他们来说,摆脱实在太容易了。王琦瑶只是作为这些男性的“他者”而存在,从未以真正的主体形式出现过。“男人说女人可以被界定、被归类、被擒服——可以被理解、被解释、被诊断,男人可以在合理选择的过程中组建自己的未来,而女人的本性则决定了她的行为,限定了她的思维,使她永远只能靠情感度过一生”,王琦瑶就是这男性世界的牺牲品。在这样的世界里,王琦瑶就注定充满悲剧。因此当所有男人都离他而去时,王琦瑶只能独自吟唱这一首哀婉的长恨悲歌。

总之,在“男性的世界”里,女性总是被影响、改变、压抑甚至是扭曲,左右着女人的命运

三、王琦瑶的个人性格和价值观潜伏着长恨悲歌的阴影

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才是决定人物命运的内在因素。王力教授讲授悲剧时曾说“并不是每个死去的人物都能成为悲剧人物,也并不是一定是死去的人物才能成为悲剧人物,悲剧人物最核心的特点是具有悲剧性格,只有具有悲剧性格才能成为悲剧人物,悲剧性

格是成为悲剧人物的关键所在……。”

(一)充满幻想,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王琦瑶出身在城市进程初期的小市民家庭,由于受新文化的熏陶,她不安于自己应有生活状况与命运。和小姊妹吴佩珍交往让她明白了现实和梦想只有一步之遥,和小姊妹蒋丽莉交往,使她看清楚了什么是有钱人家的晚会。“流光溢彩的客厅”、“花团锦簇的厅后花园”、“落地窗”、“铺满花砖的平台”,这些都使王琦瑶急于跻身上流社会,可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于是她开始为自己的前途设计了一个个梦幻般的角色,王琦瑶就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她对自己的生活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她幻想“片厂”能让她实现一个明星梦,她幻想李主任能让她进入到上流社会,幻想康明逊能给她想要的名分和爱情,她幻想老克腊能真真正正的对她不离不弃。[8]可“上海小姐”、“爱丽丝公寓”、“爱情”一切都是虚幻的。幻想终归是幻想,在现实面前,它们就像肥皂泡一样不堪一击。王琦瑶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的幻想里,从不关心国家政局变化,不看书不读报,对外面所有的都不闻不问。她的生活经历了抗战、内战、解散、物质紧张的三年、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王琦瑶却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无论时代如何颠倒也打扰不到她。她似乎全然不知,她打扮、吃饭、闲聊,与一个个男人周旋。总之时代似乎与她无关,但她却受到时代的左右。充满幻想,活在自己的世界的女子终究会被社会所抛弃,成为悲剧。

(二)聪明而富有心机

王琦瑶生活在弄堂里,耳濡目染身边的小姊妹长大后过着“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他开始渐渐想摆脱这种命运,挣脱这种枷锁。她想要一种富足华丽、传奇一样的生活,于是她从小就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为人处事的技巧,她的小聪明、小手腕、小心思,她的进退有度、大方、矜持是弄堂生活智慧的结晶。她的心里早已想好进入上流社会的途径。首先,她知道自己很美,并且明白美貌的分量,美貌就像一把钥匙,可以为他开一扇崭新的人生大门。其次,她认为摆脱弄堂生活,融入繁华都市的最好方法就是嫁一个好人,这也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9]明白了这些,王琦瑶较同龄人来说就更加成熟和聪明。

她开始去片厂试镜,参加上海小姐竞选。表面上是别人的怂恿,其实王琦瑶只不过是用矜持成功的掩饰了她的野心。这是以退为进的方法。和李主任在一起也是王琦瑶的聪明之处。就

在那最后的时刻真正来临时,王琦瑶的冷静让人觉得可怕,“她觉得这一刻谁都不如李主任有权利,交给谁都不如交给李主任理所当然”,“在芯子里做人,见不得人的,确是实惠”。

[10]李主任身上那绚丽的光环让王琦瑶为之奋不顾身,这样看来,王琦瑶似乎并不是要嫁一

好人,而是要嫁一好命运。

王琦瑶太聪明。太富有心机了,她的思想过于复杂,她不停地权衡利弊、得失,不停地思考,她最终迷失了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她丧失了起初最本质的目标。所以说王琦瑶吟唱的长恨悲歌与她聪明而富有心机的性格息息相关。[11]

可能是王琦瑶一开始就没有看清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她几乎是凭着城市小资产阶级家庭长期沉淀的那种改变庸常生活跻身上流社会的“本能”,就义无反顾的

踏上了她所认为的属于自己的人生旅程。

(三)软弱与坚强并存

王琦瑶这个人物好像离我们很近,可能是因为她是一个矛盾体,性格十分复杂,如软弱与坚强并存。王琦瑶也算是一个小女人,她心甘情愿地在爱丽丝公寓面“等”,当李主任出事后,她选择逃避,逃避现实。[12]她来到了邬桥疗伤。软弱其实真的是女人的天性。但是更有坚强贯穿在王琦瑶地性格中。“虚浮就虚浮,短暂就短暂,哪怕过后做他百年的爬墙虎”。这就是王琦瑶地人生观,是何等地勇敢、疯狂而又洒脱。面对一个个男人的负心离去,她没有被打倒,她就像一个坚强地角斗士,心里总会燃起希望。康明逊地不负责对王琦瑶的打击非常大,想想,未婚先孕在当时那个时代将会受到多少谩骂与谴责。[13]尽管如此,王琦瑶还是不想回到弄堂过普普通通的生活,她永远都不肯退而求其次,她坚强的固守着自己的那一

方天地。

王琦瑶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她想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是王琦瑶坚强、清醒的一面。但她又像笼的鸟,早已失去了在树林里自由盘旋的能力、勇气与兴趣,她总想去依附男人,而没有勇气自己冲出这个漂亮的金丝笼,这是她软弱麻木的一面。[14]纵观王琦瑶的这种软弱与坚强并存的矛盾性格,相互对立、相互消长,既能够鼓起她的勇气与激情,使她勇于追求,也牵制了她的思维。这种性格就成了王琦瑶吟唱长恨悲歌的一个重要原因。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长恨歌》中“真爱”对于王琦瑶来说就如水中月镜中花。有爱才有恨,求爱而不得,如何能不恨。王琦瑶年轻时的梦想破灭使王琦瑶固守一方的世界也坍塌了,无情的现实吞噬了她想要的生活,她自身的美丽也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消磨掉,这些“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过程是缓慢的同时也是触目惊心的。[15]它让我们联想到时间的磨蚀力,关于命运,关于日常生活对人的生命的销蚀等永恒话题,让我们从这首

属于王琦瑶地长恨悲歌中得到启示。

命运捉弄的悲歌——浅谈王安忆的《长恨歌》

这一个故事,开始不久就准备结束;这一个故事,快乐很少悲伤很多;这一个故事,感情复杂情绪难言……这是一个关于四十年代上海小姐悲剧的一生,也是一个时代的遗物,更是一曲命运的挽歌……

王琦瑶是一个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的旧式女子,美丽却不骄傲。她十六岁那年受追求者程先生鼓励参加了“上海小姐”的竞选,意外地得到了第三名,人称“三小姐”。后来她得到军方神秘人物李主任的垂青,竟成为他的“金丝雀”;及后李主任惨死,她悲痛欲绝,万念俱灰地回到家乡,和单纯的阿二有一份似有还无的感情。三年以后她收拾心情回到上海,又与一大户人家的独生子康明逊堕入情网。后来他们因为她的怀孕而分开。王独自养大女儿薇薇,晚年与一名二十六岁的青年老克腊有一段畸恋。最后因为黄金而为人所杀。

这就是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的主要情节。二十九万字所诉说的,就只是这样一个女人的一生,那么的简单,却又那么让人沮丧。五个男人从她的生命中匆匆走过,只是那

样略一驻足稍事停留,随即便转身离开,一切恢复宁静,彷佛世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个人。他们或许有过真感情,或许有过快乐,但是快乐与爱都是偷来的,那么轻那么少那么不经考验。而苍凉和绝望却由此至终如影随形。他们紧紧地捉住快乐,尽情享受转瞬即逝的爱恋,却不知他们原来仅仅是呼吸着,生存着,心却如一团死水,灵魂早已抽空。故事快到尽头却似断未断,直到人一个个死去,岁月一天天溜走。他们这一群可怜可悲可叹的旧时代的遗物,全都免不了悲剧的结局。一切正如程先生自杀之前所说,“其实,一切早已经结束,走的是最后的尾声,可这个尾拖得实在太长了。”

小说中处处抒写旧时代中人的身不由己,却又处处不吝笔墨地大肆渲染四十年代的旧上海,四十年代的繁华,四十年代的浪漫,四十年代的从容。王安忆对四十年代旧上海的向往和怀念使王琦瑶回忆中的四十年代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她彷佛早已忘记四十年代对于中国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是一个什么概念,王琦瑶在四十年代的旧梦中沉迷,王安忆在王琦瑶的梦里沉醉。四十年代作为一个大背景,在王琦瑶的脑海中没有概念,如果李主任不是在那个时代死于非命,王琦瑶便会安稳地在“爱丽思公寓”这个金丝笼中一直守候,忘却时间和年龄,直到被房子的主人赶出。而人早已变成非人矣!

可以说,王琦瑶对命运对未来对人生的渴求是矛盾的,却又是合理的。一方面她渴望四十年代旧上海的繁华,另一方面却渴望平平淡淡细水长流的生活。因此概括出来,她渴望精致的外表下细水长流的生活,热闹的是外表,平静的是内心。只是她年轻之时对此毫不知晓,因而被繁华的外壳欺骗了而已。小说中对此有一段精彩描述:

“四十年前的这根本其实是不张扬的,不张贴也不作广告,一粒米一棵菜都是清清爽爽,如今的日子不知怎么的变成了大把大把的,而且糊里糊涂的,有些像食堂里的大锅菜;要知道,四十年前的面,都是一碗一碗下出来的。……”

繁华和平淡,本就是人生的两面,王安忆却把它推到了极致,美到了极致,也就痛到了极致。王琦瑶的美本来就是细水长流的,是“一点一滴累计起来的美,不会减,只会加”“好看是不露声色的美,要精心仔细去品的”,但是她却经历了最繁华的时代和最惨痛不堪的人生。本来她在经历了大悲大恸之后明白了青春和繁华的不可遇不可留,便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护士,希望重过无风无雨的生活,就像上海平安里所有的人家一样,过着把一寸一寸的日子过得精细的有滋有味的生活。她不再需要大富大贵,只想抓住眼前的仅有,却连这样也不可得。她本是很有主见的女子,但是一切都不由她来决定。有很多次,她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接受了追求她的男子,但还是不得安稳,所有男人无一例外都离开了她,情愿或不情愿。他们有的自私,有的耿直,有的单纯,有的霸道;有的是生离,有的是死别,有的则是生死两茫茫。但是这些对于王琦瑶,又有什么不同呢?总之她已经一无所有。

王安忆对她笔下的人物是宽容的,同情的,她一直以一种大悲悯来看待这些茫茫命运下的身不由己的小人物。无论他们做错了什么,总有不得已的理由,离开王琦瑶的男人,也全部都是真心爱过王琦瑶的。但是这更突出了人不可改变的什么东西,显得更加绝望。的确,岁月无情,命运茫茫,人生无常,感情无奈……诸如此类的描写充斥了整部小说,成为基调一般的东西。人在其中渺小得像一颗灰尘。正如书中所说,倘若只是将人的一生填进去,却是不够塞历史的牙缝。倘若要哀悼,则可哀悼一生。

正因为这种感情,王安忆的这本书中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大坏蛋,有的只是小人物们不断地犯错。程先生是一个儒雅的知识分子,他对王琦瑶的爱情最深最长久,却始终不懂得爱不是强求,不是可怜,不是同情,因此不断向王琦瑶乞求爱;李主任是一个军阀式的人物,一度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但是内心却孤独懦弱,因此怜惜王琦瑶想要照顾她却误了她一生;康明逊生于大户人家,对于家庭却没有半点归属感,甚至跟母亲的感情也是相当淡漠,他向王琦瑶寻求慰藉,倾诉心事,却始终没有背叛封建大家庭跟王琦瑶走到一起的勇气,只好一再说“我没有办法”,只好在王琦瑶怀孕之后借故走掉;老克腊是一个潇洒的

新式的青年,他对王琦瑶的感情不是爱情,只是怜惜,只是同情,还有对于旧日旧上海的莫名的怀旧情绪。他想抓住旧日繁华的一角,于是抓住了王琦瑶,几经辛苦的敲开了她本来早已关闭的心门,但是这段年龄相差半个世纪的感情随着老克腊对往事了解的深入始终是没有结果的,因此他不理王琦瑶的苦苦哀求决然离开……

而对于杀死王琦瑶的凶手“长脚”,王安忆的感情是最为复杂的。她放下了自己的感情,没有写上哪怕一句判断是非的话,只是力求表现得客观,公正,轻描淡写地写出了事情的经过,同时着力挖掘了长脚性格和家庭中的特质,写了命运对于他的残酷无情,家庭对他童年的伤害,和他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心酸和无奈。因此,她想告诉人们的就是,这就是命运,这只是命运。不是谁的错。这对于善良的人来说有些不可理喻,因为那个是杀人凶手,因为他导致王琦瑶惨死,然后把她保存了一生的财产一扫而空。但事实上,如果不是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捉弄,谁希望如此?谁活该如此?而且对于王琦瑶,长脚确实不是罪魁祸首。

其实王琦瑶的死是必然的。受过了这么多爱情的伤害和美丽的拖累,她的心已经死亡。她不求将来不求名分不求惊天动地的爱情,只是向往平静,渴望安稳从容细水长流的人生,却一次又一次地受伤,一次又一次被无情背叛,一次被一次更加绝望。她总是用尽全力去爱一个人,但是结果却弄得自己满身伤痕。到了最后一次,她终于抛开所有尊严,语无伦次地乞求老克腊不要离开她,给她几年时间,却使他头也不回毫无留恋地快步逃开。她潜意识里一直等待一段真正全身心投入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所以她努力的保护着自己曾经姣好的容颜,拒绝年龄留下的痕迹。但是到了最后的背叛,她已经鞭长莫及,像一瓶经过了长久发酵的酒,打开了瓶盖,随即变酸;她想要到最后奋力一跃,却终于粉身碎骨。她的灵魂早已被谁杀死,长脚只是干脆地把她的肉体也消灭掉而已。事实上,王琦瑶死亡之前的面容是让人不寒而栗的,她“头发是干的,发根是灰白的,发梢却油黑油黑”,“多么丑陋和干枯啊”!因此,王琦瑶的死亡,其实是一种解脱,是一种彻底的安静,王琦瑶终于不需要生活在谎言、背叛、流言、回忆和孤单下。经过了长久的苦苦挣扎,死亡对于王琦瑶来说可以是一件愉悦的事。而最后的最后,她竟然发觉眼前的一切和四十年前片厂拍的影片场景一模一样。她终于知道原来四十多年以前,她的命运已经赫然出现在眼前,只是当时她没有察觉而已。中间的辛酸,原来都是命运的捉弄,一早便已注定,多少努力都是枉然。……

然后,上海的弄堂里仍然是壮观的景象,是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上海每一条弄堂里,仍然有着是非的空气;上海弄堂里的闺阁,仍然是八面来风的闺阁,愁仍然是喧喧嚣嚣的愁,云开日出便灰飞烟散,却也是一幕接一幕,永无止境。你看见谁和谁在一起,也许他们也不知道对方是谁,他们又为何在了一起。

下面略谈"长恨歌"的不足。比如说,关于王琦瑶的女儿薇薇;比如说,王琦瑶被长脚杀死...... 薇薇这个人物可有可无,没有也许更好。作者想通过青少年薇薇写出那个年代,可薇薇没写好那年代也没写好。明确让人感到的,只剩作者写微微的用心(又一个刻意)。王琦瑶为什么会死?作者想以她的死来加强悲剧效果,加强她身上存有的那种怆凉感。然而,王琦瑶身上的怆凉感不是靠死来突出的,而是靠活,靠她怎么活下去怎样活出怆凉来。长脚杀王琦瑶杀得莫名其妙,杀得太戏剧化,这一杀,将一本沉甸甸的书、将一个严肃的作家,"杀"出了一些轻浮、杀出了一些稚嫩。

然而,"长恨歌"纵有再多的不足,一切不足在她获得的巨大成功面前都显得不重要。

"长恨歌"不可取代,王安忆不可取代。

长恨歌问题及答案

问题:王安忆将长篇小说命名为《长恨歌》与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否有什么联系? 分析: 两者的联系: 1、主人公的命运相似。王琦瑶和杨玉环分别是两个《长恨歌》的主人公,两部作品讲的都是关于她们如何“养在深闺人未识”,到“一朝选在君王侧”,如何名闻天下,最后又如何凄凉地死去的故事。 2、两位作者在历史或政治素材面前始终以一个艺术家的境界与心态去反映着生活,评析着现实。他们都有意淡化政治人物的政治身份,尽量虚化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昭示了作者“生活至上”、“艺术至上”的写作态度。 3、都轻现实而重审美。白居易的《长恨歌》隐去了许多是非甚至丑陋的因素,杨玉环一段不必要的婚姻史也被一句“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一笔勾销,只留下一段纯粹的旷世情缘。王安忆自己也说,“我的小说创作是不太现实的,我对现实不很关心,我关心的是审美。”而《长恨歌》也的确因为它的情趣、生活美学吸引了很多读者。 然而王安忆对经典文本的借用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通过日常化的历史观解构经典文本,使得小市民的悲剧也带有美的意味,从而揭示了王安忆借用经典文本传达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环境里女性的长恨命运主旨。王安忆借用典故的传统,是为了在解构典故的基础上对《长恨歌》的悲剧情怀做现代的诠释。如果说白居易对史诗精神的追求尚且停在历史人物或传奇人物这一质素上,王安忆则致力于把史诗精神导入一个现代城市的日益平凡的女性身上。资料:王安忆《长恨歌》 温婉美丽的王琦瑶登上了《上海生活》的封面,在“上海小姐”比赛中获得“三小姐”的称号,成为了上海生活的代言人。美丽的王琦瑶出乎意料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前国民党要员李主任的情妇,住进了安静的“爱丽丝”公寓,但因李主任在淮海战役拉开帷幕,黄金价格暴涨,股市大跌等纷乱中由于飞机坠毁死亡后离开了那里,最终安定在平安里。 之后看似在曲折中要走入平静的生活,然而严家师母、康明逊与萨沙的出现又给了她另一个悲剧性的故事。王琦瑶一天天大起来的肚子逃不过平安里的眼睛,她是爱孩子的父亲康明逊的,可是封建传统的等级观和世俗观却不允许她妄想,孩子出生了,王琦瑶就成为了一个未婚母亲。一个未婚母亲在当时的社会却是被看不起的,是被鄙视的,是不被理解的,这也是这个社会给王琦瑶的另一个悲剧性情节。 最后王琦瑶的结局,一个上海生活的代言人,最终死在了一个窃贼的手上。神化了的美丽最终还是战胜不了那些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被污染的灵魂。一声长叹,几多悔恨!悲剧的一生,充满了几多叹息,几多无奈! 问题:关于古代负心汉的探讨 答案:自古只说女色祸国、红颜祸水,像妲已、褒姒,但却很少批判君王的不是。 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之间的感情,几乎被当作自古以来帝王真爱的典范。可是,一旦大祸来临之际,却为了平息兵变,保护自己,不惜将自己的爱妃交给叛军去处置,演了一场“三军不发可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的悲剧。“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只不过是文人墨客的粉饰。 同为君主的刘备,与他的先祖刘邦一样,每到危急时候,总是抛下老婆不管,只顾自己逃命。他的那句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看起来总是那么刺眼。除去君王,就平民来说,崇拜他的刘安,有次刘备落难,投宿其家,竟杀自家妻子招待刘备。 吴起杀妻。鲁国国君看中吴起的才能,想重用他却担心他的妻子是齐国人而有所犹豫,吴起为表心迹,获得自己想要的位置,伤心病狂地杀掉自己的结发妻子,名气够大行径却如此恶劣。

哀婉的繁华——从“一人三词”简析王安忆长恨歌

哀婉的繁华 从“一人三词”简析王安忆《长恨歌》 《长恨歌》是中国当代女作家王安忆的代表作,1995年,《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年底出版了单行本,很快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2000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继而在一项以“三城记”(上海、香港与台北)来命名的出版计划中,王安忆又成为“上海”的代言人,这本写了一个好看的“上海故事”的《长恨歌》,再次受到媒体与学界的垂青。人们不仅“在小说中阅读城市”,更是在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想像和争论中来阅读这部小说。 王安忆是一位著述颇丰的当代女作家,其创作亦表现出多变的风格。几经转型后,90年代的王安忆开始了她的“上海故事”系列,这在《长恨歌》之前的实验性小说《纪实与虚构》中已初露端倪,此后又有《妹头》《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相继问世,关于“上海”的叙述,王安忆竟是一发不可收拾。终于在《长恨歌》中达到了顶峰。 在这里,我们主要通过一个人物和三组关键词来简析《长恨歌》。 这个人物就是书中主人公——王琦瑶。 王琦瑶是故事的主角,虽然她的性格不是特别突出,甚至是“性格扁平”,但是读懂这个人物对于理解整部小说是很有帮助的。王琦瑶内在和外在有两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坚强与美丽。 王琦瑶的美“是有些家常的”,她身上体现的是一种“过日子的情调”,“不是戏剧化的,而是生活化的”,穿着家常碎花布旗袍的王琦瑶最贴心可人。王琦瑶的美是对上海城市性特征最贴切的阐释,纵有万种风情、流光异彩,但是却不是高不可攀的贵族式的,相反完全是平民化的,甚至有点俗,却是可心的,反而很真实。正是这种形象,使得王琦瑶在上海小姐的选美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符合民意”的“三小姐”,给她的美丽带来了一次最辉煌的评价。然而美丽带给她的并不全是宠爱和眷顾,同时还有残酷与悲哀。当时代风云变幻,随着时代变迁的还有她失落的心境和老去的容颜,王琦瑶温婉优雅、气质出众地生活在藏污纳垢的平安里,平静地等待着心中所怀恋的昔日重来。然而当历史进入七八十年代,那久违的熟悉生活似乎又回来了的时候,虽说“美人迟暮”,岁月的流逝还是在她美丽的脸庞刻上了时光的脚步,在这场似曾相识的盛宴面前,她成了旁观者。美丽变成了她永远的梦。 读《长恨歌》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王琦瑶外表柔弱却内心坚强。在她的一生中经过几次没有结局的悲剧爱情,但是她在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开大阖中依然顽强地走出一条生路,好像再大的困难到她那里都挡不住她优雅地日复一日的生计,即使时代更迭变迁的天摇地撼在她那里也只不过是在邬桥转了一个弯,最终还是回归平静。时过境迁,王琦瑶依然做着精细的家常菜,过着用繁华旧梦的

王安忆长恨歌解读

一曲时间为维、流言为声的城市之歌——王安忆《长恨歌》解读 2008-04 19:13:38 来源:《考试周刊》作者:常晓红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是王安忆继《小鲍庄》、《三恋》后第三次创作的高峰。本文题为“解读”,意从创作主旨、写作框架、语言风格三方面解读这部小说。 一、城市·女性 城市与女性成为近年来小说创作的一个生长点,这是因为,城市和女性似乎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城市在发展,女性亦在成长。王安忆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她在一篇关于上海女性的文章中曾说:“要写上海,最好的代表是女性,不管有多么大的委屈,上海也给了她们好舞台,让她们伸展身手……要说上海的故事也有英雄,她们才是。”《长恨歌》写的正是这样一个关于上海和女性的故事,“这是一部非常写实的东西,在那里面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 首先,作家在第一部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为我们勾画了上海的全景图。它包括了上海的建筑、精神和人,但无论是什么,都是上海这个城市的一部分。 1.弄堂“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弄堂是上海绝对的存在,是最大多数普通市民的居所,“是城市建筑的主体和上海市民文化的主要载体”[3],因此,在这一节,王安忆不但以一种巧妙的方式托出了作品人物的立足点——那些和弄堂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的中间阶层,因为这些人任何时候都是城市里的绝大多数,他们生生不息,永无止境,所以他(她)们是城市精神的当然代表,他们就是城市,城市就是他们;同时她更“昭彰”了弄堂在上海的地位:如果说街道和楼房是上海的支架,那么弄堂就是上海的血肉,它构成了上海的形体。 2.流言流言总是鄙陋的。它有着粗俗的内心。它们其实是用最下等的材料制造出来的……但也唯有这些下等的见不得人的材料里,会有一些真东西……流言其实都是沉底的东西……然而,这城市里的真心,却唯有到流言里去找的。无论这城市的外表有多华美,心里却是一颗粗鄙的心,那心是寄在流言里的,流

长恨歌中人物形象分析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用近30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上海40年的岁月变迁,用细腻而绚烂的笔将一段尘封已久、早已被人遗忘的历史生活艺术地再现出来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了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的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如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向来都是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年纪的她难逃劫数,跟一位与女儿年纪相仿的男孩老克腊发生畸形恋,最终因金钱被女儿同学的男朋友杀死,命丧黄泉。 王安忆写出了一个城市的故事,城市的街道,城市的气氛,城市的思想和精神。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们,尤其是女人们成了这个城市的代言人。 “上海的弄堂形形种种,声色各异。那种石门库里弄是最有权势的一种,它们带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遗传,有一副官邸的脸面,它们将森严壁垒全做在一扇门一堵墙上。一旦开门进去,院子是浅的,课堂也是浅的,三步两步便走穿过去,一道木楼梯在了头顶。上海东区的新式里弄是放架子的,门是镂空雕花的铁门,楼上有探身的窗还不够,还要做出站脚的阳台,为的是好看街市的风景。院里的夹竹桃伸出墙外来,锁不住春色的样子,但骨子里头却还是防范的,后门的锁是德国造的弹簧锁,底楼的窗是有铁栅栏的,矮铁门上有尖锐的角,一副进得来出不去的样子。西区的公寓弄堂是严加防范的,房间是成套,一扇门关死,墙是隔音的墙,房子和房子是隔着宽阔的地。但这种防范也是民主的防范,欧美风的,保护的是做人的自由,其实是做什么就做什么,谁也拦不住。”这就是上海的弄堂。王琦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声就发生在这样的弄堂里。她的一生是典型到极致的上海弄堂女儿,是内在情态和外在世态双修到了炉火纯青田地的自然人生。在王琦瑶前后绵延的四十年里,她从片厂起步,经过程先生的摄影间成为了“沪上淑媛”,进而竞选上海小姐成功,成为了三小姐,不久她就依附了有权有势的李主任。但繁华一梦很快破碎,李主任失事后,王琦瑶带着伤痛离开,遇到了少年阿二。重返上海后,王琦瑶进入平安里以给人打针过日子,开始了平淡的生活,康明逊、萨沙、程先生依次走入她的生活又离去。王琦瑶独自抚养与康明逊的女儿薇薇长大。到了20世纪80年代,她与老克腊产生畸形恋最终被害死。 王琦瑶爱漂亮,会打扮,有点小幻想,小虚荣。但她美丽却不张扬,她就是上海弄堂里走出去的女孩,可是她比她们优越,她有一股天成的气质与风韵。她的美丽成就了她,也毁了她。虽然身边总是不乏追求者,可她的心总是飘飘忽忽,她一个人似乎很知天乐命的过下去……年轻时候的王琦瑶就没有梦想,她只是现实。但是随着生活的进程,现实越来越变得像一场梦,她就成了梦中人,最后的结局就是梦醒。当年上海弄堂里的女儿王琦瑶奇迹般的成为“上海小姐”住进爱丽丝公寓,历史变迁尘封了上海繁华梦,王琦瑶重新进入上海弄堂。王琦瑶就像一条埋在地底下的河流,表面上尘封起来,其实在地底下却暗暗地流动着。尽管王琦瑶穿着素淡的旗袍打针度日,在严家师母眼里“这女人是有些来历。 王琦瑶一举一动,一衣一食,都在告诉他隐情,这隐情是繁华场上的。”康明逊也从王琦瑶的素淡里看到了极艳。虽然这城市是另一座,路名都是新路名,除了有轨电车的当当声,还提示着旧上海昔日的情怀。王琦瑶素淡和不动声色的平常心却是旧上海的繁华美梦的真正底色,四十年后当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

王安忆的长恨歌 读书笔记

读王安忆的《长恨歌》 上海是光鲜繁华的。有多少亮眼的光就有多少龌龊的见不得人的暗。 王琦瑶也置身其中。是有过辉煌的,因此背后的暗也更阴森,也更容易让人沦陷。 王琦瑶走到了这种命运的边缘,然后走进了可怕的漩涡,最后被凄凉地吞噬。 我把整个故事看成一个女人沦陷的过程。 王琦瑶本是那种安安分分的女孩子。她有一颗平常心,虽然这平常心是刻意经营的结果,有意的不显山不露水。没有意外的话,她仍然会这样默默地生活下去,直到死去。可是意外竟然发生了。于是她心里有了欲望。 “沪上淑媛”就是这个意外。面对这小辉煌,王琦瑶的平常心开始动摇,心里有了轻微的震撼。 程先生和蒋丽莉认定这繁华是好东西,他们没有王琦瑶的半推半就和犹疑。他们是“上海繁华”彻底的崇拜者。这样,他们就想到了为王琦瑶争取“上海小姐”的称号。为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可谓不遗余力,那股认真劲儿着实让人感动。王琦瑶也被感动了,对这件事也渐渐上了心。 人总是想遵守礼尚往来的准则的,付出多少就想得到多少,并且想得到的越多越好。王琦瑶也不例外。她为“上海小姐”的比赛付出了越来越多的心血,渐渐的也倾注了越来越多的感情。于是她开始憧憬美好的比赛结果,并且她越发担心和紧张了。这就是欲望的表现。到此为止,王琦瑶毫无根基的平常心就彻底垮了下来。欲望是黑洞,填不平的,反而越来越大,无法得到满足。 王琦瑶得的是季军,称为“三小姐”。她一想到“三小姐”的名号,一想到让人晕眩的光环,她的心就开始不安分。她已经离不开这上海的繁华了。她心里满是欲望,而只有这些看起来虚无缥缈的繁华,才能让同样是虚幻的不真实的欲望得到些许平衡。这时王琦瑶完全不用程先生和蒋丽莉的引导和“鞭策”了,她已经自己走上了这条追逐繁华的路,就像吸毒,走得越远陷得越深…… 于是有了后来爱丽丝公寓里王琦瑶被李主任包养的情节,有了李主任死后,王琦瑶背井离乡到了邬桥的情节,之后她又回到上海更是情理之中了。 经过这一番折腾王琦瑶心里有了沧桑。她蜗居在上海一个普普通通的弄堂里,过着安静的日子。她生下了一个女儿,女儿的父亲却不敢站出来。许多年后女儿嫁了人去了美国,她的人生又没了着落。她为了幸福宁愿倾其所有,但仍得不到回应。 在她的生命里一切人都成了过客,所有人注定都留不下。 王琦瑶的悲剧看似是自己造成的,但人毕竟是社会中的人。特定的社会环境造就了特定人物的悲剧。 首先,四十年代,中国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上海却仍然处在一片病态的繁华中,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社会潮流里暗藏着及时行乐的歪风,这种意识形态转化到行动中就是对虚荣的盲目追求。周身全是这种浮躁的气氛,个人价值观也免不了带上同样的色彩。王琦瑶的心被这种空气腐蚀着。 第二点,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20世纪前期,人们被封建思想束缚着同时他们也是封建思想的忠实践行者。人们在互相窥视,他们是恐惧的,因为他们怕自己破坏了“规矩”而成为众矢之的;同时他们又有一点变态的兴奋,希望有人自投罗网。很不幸,王琦瑶冲破了他们的底线,她“不守妇道”住进了爱丽丝

王安忆长恨歌论文

一曲生命的赞歌 ——王安忆《长恨歌》意象解读 摘要: 王安忆的《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是王安忆继《小鲍庄》,《三恋》后的第三次创作高峰,这部作品她用近30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上海近40年的岁月变迁。作品中有具有独特意味的“弄堂”“闺阁”“鸽子”“王琦瑶们”等意象,人们从作品中可以看到“上海历史的肖像”,一个个上海风景的缩影,承载着作者特殊的意蕴情感。王安忆作为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用散文般的话语来书写上海女性王琦瑶的形象,书写她所熟知的上海。城市与文学,人与文学,物与文学,在时光的隧道中变幻着,生活的节奏依旧,一曲终了一曲继续,作者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写了一曲永恒的赞歌。 关键词:独特意蕴散文话语王琦瑶女性视角

一曲生命的赞歌 ——王安忆《长恨歌》意象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是王安忆继《小鲍庄》,《三恋》后的第三次创作高峰,她用近30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上海近40年的岁月变迁。作品中有具有独特意味的弄堂,闺阁,鸽子,“王琦瑶们”等意象,这些带有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女性的细腻情怀,同时作者用散文般的笔法将小说细腻化,生活化,使意象具有了独特的意蕴。时间在不断地变幻着,在上海的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期间一切都在变化着,“这里的一切只有鸽子们看到,它们是四十年代鸽子的子息,它们一代一代地永不中断,繁衍至今,什么都尽收眼底。”它们的“哨声是哀鸣”,天空辽阔,所以听起来也“不那么刺耳”。意象在作者笔下运用自如,带给读者特殊的审美感受。 一、独特的女性视角 在很早以前,人们对女人和男人有了片面的认识,从《圣经·创世纪》上人们看到了亚当抽出自己的肋骨创造了女人,并认为女人对男人具有依附性,到古代的“三从四德”,人们不难看出,女性的地位是怎样的,女性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没有自由,女性作家也相对较少,而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大致从20年代到80年代一批女性作家不断崛起,从而出现女性文学的热潮,女性们用她们不同于男性的细腻,来对生活,爱情,友谊经历进行描绘,王安忆可以说算是女性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800字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 800 字 这首先要说上海滩,每每提到老上海,我又会第一个想起张爱玲 。在近现代文学 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女作家堪与张比肩。然而我是不喜张的,从张的文 字中总会读出太多的事故太多的人情,给我一种隐晦、枯燥、烦闷之感。 < 长恨歌 >里我读到了张爱玲的影子,老上海的故事 都发生在深深的弄堂里,发生在影子里,见不得人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上 海,就是生活在灯红酒绿与纸迷金醉里,活在飘泊中,活在奔波里。 王琦瑶就是在这个世界出场的,学生时代有两个要好的知己,好到不好,因 为男人,因为事故。吴佩珍离开的莫名其妙,蒋丽莉却又走的太狠。当王琦瑶被 程先生推上杂志封面,就注定了王的悲剧、自己的悲剧。竞选上海小姐,满足了 她的虚荣心,架空了她的心,她的寂寞也是从此开始的,我想故事的最后,程先 生是再明白不过了。遇见李主任是必然的,社会使然。王选择李主任既是主动也 是被动的,李主任毕竟有那么多另女人心动的东西,而王更是要强要虚荣的,更 重要的是她内心深处的寂寞与空乏。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他们之间是有爱的,那 窗口的无数个等待,那远处一次次的鸣笛声,那一个人的爱丝丽公寓,苍老了王 琦瑶的青春,冷却了王琦瑶的爱。李主任终归是死了,空了王琦瑶,仿佛整个上 海只剩王一个,从此连等待都没有了。这也本是李主任要给的结局,他给不了她 足够的幸福,他有政务,他有家,他们永远都不可能有果。 离开了上海,邬桥似乎成了最美的地方,那时的王琦瑶应该是安静的,如水 的江南,恬淡到象山水画,还有个可爱的阿二。。。如果王就将此生付在此间, 也许没有长恨了,最多是短恨或是憾失。然后她不属于邬桥,她已经是上海的一 部分了,迟早要回去。。。。 再次站在上海的街头, 我能想象到王琦瑶苍桑与无助的样子。 到这里我已经 读不下去了, 我不知道这个女人还会有怎样的不幸。 终于她还是跟康明逊睡在一 张床上,她甚至没对他报多少幻想了,谁会娶自己这样一个女人呢?唯有长恨, 唯有长恨。 怀孕了, 这个该死的逃开了, 嫁祸给可怜的萨莎, 那些个黑暗的日夜, 那些个空房里的清冷。那些跟自己睡过说对自己好的男人都哪里去了!也许,男 人的本质就是负心。在某一个时刻,王琦瑶心里是有恨的,但无论怎样,无奈有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6篇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6篇 《长恨歌》读后感(1):世间已无程先生 看罢王安忆的长恨歌,里面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说到女性自然是命运崎岖的王琦瑶,而男性人物则是满腔痴情不得解,一生默默无闻的程先生。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从最初为王琦瑶拍照开始,程先生便对外表娇媚,气质恬淡的王琦瑶动了心,那个温柔的身影一旦走进了尘封的心灵,就再也不曾走出来过。但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有趣的景象:程先生带着王琦瑶和蒋丽莉两个人,一个先生带着两位小姐约会。程先生费尽心机想同王琦瑶套近乎,而一边的蒋丽莉却会错了意,阻挡在两人中间。程先生为这尴尬的局面憔悴了面容,蒋丽莉反倒越发殷勤,希望程先生能够一改颓废的气象,振作起来,不知道这忧郁原是因她而起。聪明绝顶的王琦瑶也不说破,只看两人的笑话,心里面自然而然的为自己的魅力暗喜。 程先生是个好男人,他不曾直接打破蒋丽莉的幻想,只是私底下和王琦瑶联系,可惜的是他这种标准的老实人并不是心比天高的王琦瑶们心甘情愿的归宿。虽然为了王琦瑶的上海小姐竞选,程先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可是他既不是腰缠万贯的商业巨子,也不是呼风唤雨的政坛大佬,也就无法完成自己的爱情童话。很自然地,上海小姐第三名王琦瑶乖乖地投入了手握重权的上海滩红人李主任的怀抱,从此开始了在“爱丽丝”公寓优越的金丝雀的生活。我们亲眼目睹了真情实

感在金钱和权力面前的不堪一击,上海是一个纸醉金迷的城市,在这十里洋场中的人也不免会被浮华之风慢慢地浸透了灵魂和身体,爱情是理想主义的幻象,而生活则是现实主义造就的囚牢。程先生真诚的情感,就这样像一团纸屑,被王琦瑶随意的抛弃在心门之外了。一颗赤子之心,敌不过衣食无忧的生活,这就是人类美好的情感在现实面前脆弱的表现。 繁华是旧繁华,梦是旧梦,然而王琦瑶不是旧王琦瑶了。当大腹便便的她与早生华发的程先生相遇时,正是她生活困窘变卖旧货的时候。是程先生鬓边的白发唤醒了她尘封的记忆,十二年漫长的离别仿佛是对于自己潦倒生活的一个最好的解释,正在她急切需要人帮助的时候,救星又出现了。当她再一次来到程先生的住处,看到那曾经留下她清纯时代美丽身影的地方,上海小姐王琦瑶无疑是感慨万千的。“其实只是一秒钟的时间,却有十几年的光阴从中关山飞渡,身心都是飘的,光和声则是倏忽而去。”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对于痴心汉程先生来说,这重逢是他生命中的又一次转机,这个可怜的老实人再一次无私的奉献出自己的工资,帮助饥馑时期怀着孕的单身女人王琦瑶度过难关。 程先生的结局一定是悲剧,这是毋庸置疑的。越是轻易可以得到的东西就越没有人珍惜,王琦瑶宁可不结婚倒贴康明逊也不肯委身于人品和才干俱佳的程先生。就像一心爱着他的蒋丽莉一样,程先生终究没有得到幸福。在席卷中国大地的政治风暴当中,程先生无奈地结束了他了无生趣的岁月,像一片树叶飘零在上海夏天的暖风里。

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的长恨悲歌

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的长恨悲歌 王安忆的《长恨歌》以其独特的方式和视角描述了一个女人的悲剧一生,女主人公王琦瑶一生都在不停的追寻,追寻她想要的爱情与生活,但现实环境的熏陶、“男性世界”的包围,和她自身性格与价值观的影响,使她求而不得,最终以悲剧收场。小说全文无一“恨”字,但王安忆恰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凸显“恨”。没有撕心裂肺的痛苦与挣扎,没有惊天动地的呐喊与咆哮,只有空中鸽群悲鸣的声音,只有王琦瑶临终前摇曳的灯光,一如片场,一如人生琐碎的平直,人在历史与时间面前如此渺小而卑微。 关键词:王琦瑶;长恨;爱情;男权;性格 王安忆的《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为何以“长恨”为题,恨谁?谁恨?“长恨”两个字用在王琦瑶身上恰如其分,王琦瑶是一位兼着美丽与世俗,兼着精致与优雅,兼着自食其力与徘徊不定的女人,终其一生,她是寂寞的、惆怅的、无奈的、充满悲剧性的。纵使有些人有些事在她的生命中激起过波澜,但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在她心中永远充满着“恨”,恨自己、恨别人、恨环境、恨时代,最后也落个含“恨”而死的下场。 一、王琦瑶的成长过程渗透着其长恨悲歌的诱因 (一) 弄堂生活——无法选择的出身 王琦瑶是走在夹着油烟和泔水风中的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流言和鸽子是王琦瑶身边特有的氛围与景致,“每天早上,后弄的门一响,提着花书包出来的,就是王琦瑶;下午,跟着隔壁留声机哼唱‘四季调’的,就是王琦瑶;结伴到电影院看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是一群王琦瑶;到照相馆拍小照的,则是两个特别要好的王琦瑶.....”生活平淡如水弄堂是王琦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此时的上海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作家王安忆如是说“上海四百年前只是个渔村,既荒凉又没有根基,当外因资本涌入以后,上海仅有一点本土文化也很快被淹没,一九四九年以后,上海还未长成的殖民化组织又被新的工农联盟所取代,所以上海的文化总是被切断。”[1]所以此时的上海兼具着中西文化,兼具着传统与现代的气息。这样就造就了上海的耀眼与繁华,造就了有诱惑性的“东方小巴黎”,同时也造就了上海人。像王琦瑶这样虽出生在弄堂,但“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已经一步步侵蚀着他们原有的保守情节。他们潜意识中已经承认并接受了这个金钱化、利益化的商业大都市,上海的上流生活对王琦瑶来说就像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她渴望去 打破,渴望成为这繁华世界的弄潮儿。 (二) 片厂——改变命运的尝试 其实弄堂里还不乏一景致——“她们梳一样的发式,穿一样的鞋袜,像恋人一样手挽着手”,这就是“小姊妹情谊”。王琦瑶路上的重要转折点几乎都与这“情谊”有关,是吴佩珍陪同王琦瑶迈出了她人生的第一步,去片厂试镜。片厂不像弄堂和校园生活那样普通、庸常、世俗,片厂是流言蜚语后的神秘气氛,是繁花锦簇后掩映着的一夜成名的虚荣。这种成功与失败的巨大落差吸引着王琦瑶跃跃欲试。当导演打电话通知王琦瑶去试镜时,她的心怦怦直跳,手心都发凉了。盼望、等待、挣扎、折磨,这人生中复杂的经验,在去试镜前王琦瑶都经历了。试镜失败,只不过是片厂的一件小事,但对于王琦瑶来说,这个失败经历却是刻骨铭心的。“那情景有一种莫名的悸动,是王琦瑶平静生活中的一个戏剧性的片刻。这一片刻的转瞬即逝,在王琦瑶心里留下了感伤的色彩”。“片厂”,为摆脱平庸的生活去片厂试镜,却以失败告终,生活又恢复成一潭死水一样的平静。这样的结果对于王琦瑶这样的女子,她怎会甘心?王琦瑶的悲剧也自此拉开了帷幕。[2] (三) 上海小姐——人生的转折点 生活不可能没有一丝涟漪,试想一下,如果她片厂试镜成功,王琦瑶可能就会整天忙于拍戏,而无暇顾及“上海小姐”的竞选。她的人生可能会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可是,失望到

长恨歌__王安忆

长恨歌 作者简介: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到沪。1970年赴安徽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 自1976年发表第一篇散文,至今出版发表有小说《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站》、《流逝》、《小鲍庄》、《叔叔的故事》、《69届初中生》、《长恨歌》等短、中、长篇,约有400万字,以及若干散文、文学理论。其中一度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二度获全国中篇小说奖。翻译为外国语的有英、法、荷、德、日、捷、韩等文字。 1995年,王安忆的《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年底出版了单行本,很快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2000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继而在一项以“三城记”(上海、香港与台北)来命名的出版计划中,王安忆又成为“上海”的代言人这本写了一个好看的“上海故事”的《长恨歌》,再次受到媒体与学界的垂青。人们不仅“在小说中阅读城市”,更是在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想像和争论中来阅读这部小说。 2000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语 ●长恨歌》体现人间情怀,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深入上海市民文化 的一方天地;从一段易于忽略、被人遗忘的历史出发,涉足东方都市缓缓流淌的生活长河。 ●《长恨歌》的作者用自己独到的叙述方式,抒写了一位40年代平民出身, 美丽、善良而又柔弱的女性的不幸的一生和悲剧的命运。其间,包含着对于由历史和传统所形成的上海“弄堂文化”的思考与开掘,对于那些远离了时代主潮、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妇女与弱者的深深的同情。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间情怀洋溢在字里行间,渐渐地浸润出了那令人难以释怀的艺术的感染力。 《长恨歌》简介: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有着精致的家常的美,她既有为 人处世的世故,也有爱恨交织的情意。1946年,17岁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了命运多舛的一生。她先是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上海解放前夕大员遇难,王琦瑶又成了普通的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80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命丧黄泉。

王安忆的《长恨歌》读书笔记

偶尔读小说,是王安i的永恒遗憾。打开这本书,20世纪,40年来,上海老田十里的繁荣散开,无意识地触摸。 竹笋从鲜花,虎窗,混合的女人脂肪粉的天空,留声机在往返四个季节,电车无尽的当当,所有喜欢一个华丽,但真正可以喜欢,从线之间浮动来了,有点清晰。 上海胡同的女儿 - 王其耀,等待她的时间,也以美丽和智慧酝酿一个致命的悲剧和传说。她是一种魔术,让男人看到女人的心脏。正因为如此,她有着非凡的经验,有资本和勇气花钱,而且还有孤独的流氓天数,与一个孤独的老眼泪的干眼睛。她是一个男人抱着,爱,宠坏了。她把婚纱穿在美容舞台上,但是想:也许,穿上婚纱是空的,婚纱实际上是哀悼! 后来,她的预感达到了,她没有真正做新娘。她的水果年龄是由无情的跑过的命运,她在男人的世界中的一个惨败的失败,无限的风景三个小姐,有自豪和伤害的智慧和美丽,毁了所有幸福的可能性。 她知道像她这样的女人不能结婚。 镜子的美丽,魅力减弱,心脏是冷的灰烬。最后一天,她依靠的舒适,实际上是一盒金条。她明白这个人是不可靠的,但仍然带金条,金条,想打赌在男人的最后打赌。一切,终于虚荣。 可能没有人会记得,阁楼住在什么样的女人。也许,有人不小心记得,自然会是她作为女人的队伍。 老上海,有多少起起落下像王启尧的女人!他们住在像爱丽丝公寓这样无限的房子里,他们总是那种体面的女人鄙视,总是街头谣言的主角。 留在爱丽丝公寓,总是抱着一个女人在人群中的姿态。他们大多有一个明亮和愉快的面团,有足够的时间和年轻。而这些,可能已经能够完全满足一个女人的虚荣心。 他们似乎特别爱,喜欢。显然被监禁和放弃放置在华丽的笼子里,这个空的公寓的一半,虚荣的一半是没有后的幻想。他们必须始终保持姿态的领导者,即使生活已被毁灭。 我模糊地看到了女人的悲伤!几千年来是一个看。只是因为它值得生活吗? 美是人的梦想,人们往往因为它的生活围困。坏女人是美丽的,那种女人不是独特的风格。有人说,根的不幸是父权社会的罪。肖红说,她生活的不幸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 在那老上海,我看到女人愿意成为男性的控制和判断,并为此感到自豪。看来王奇瑶的妈妈说她的便宜是自己的。而悲剧怎么能归因于一个弱的女人的自我轻便? 王奇耀只有那么大的背景,一个漂移,没有什么依靠填充的阴影! 天气呼吸的地方是什么?王启尧的心没有回答,但保持一天减少魅力,虚空通过,消失在阴影的摇晃中。 人们读王安上海,会想起张爱玲的钢笔也有一个上海,花园平房,绅士女士......上海张爱玲,展现出一个微妙的细腻,有一位女士在香水呼吸的呼吸。她告诉爱情,总是这么勉强和无奈,但也与狐狸一样优雅和轻浮。 和永恒的遗憾在上海,总觉得小家庭Jasper真实。那些女孩家里的碎心,充满了胡同在叔叔的不满和八卦,一个穿着衣服的少年,一个无意的话,造成了悲伤的嘲笑,然后是自然,也是无处不在隐藏的悲剧预兆。 王安义谈到无尽和失落的人的故事,是悲伤和无情的爱与虚荣。她没有急剧,但有点撕裂受伤的皮肤,暴露肉体和血液供你看。 这首歌的仇恨歌恨我不知道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是适当的。

浅析王安忆《长恨歌》的悲剧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816541682.html, 浅析王安忆《长恨歌》的悲剧艺术 作者:宋国兵陈厚奉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04期 《长恨歌》的素材原本只是报上的一个关于“上海小姐”被年轻人杀害的故事,但经王安忆演绎之后,就变成了一部内涵极其丰富的长篇著作。素材原本的新奇与悲剧到了著作之中,已经升华为对整个人类生存命运的哲学思考,尤其是对女性的思考。无论是身居高位的李主任,还是红色革命的追随者蒋丽莉,都只能服从命运的摆布。那些身份低下者如王琦瑶、程先生、毛毛舅舅、萨沙、阿二、老克腊、长脚之流,更是被潮流漩涡夹杂其中而身不由已。面对时代的大势所趋,个人实在显得极其渺小,简直不堪一击。如何能够让自己的生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活得精彩,则是作者抛给读者的一个问题。从表面上,小说仅仅是王琦瑶的悲剧,但其实,这是整个上海人的悲剧,因为从弄堂走出来的不是一个王琦瑶,而是一群王琦瑶。这些王琦瑶中,肯定有她女儿辈的张永红。年轻时的茫然、年老时的无奈与认命,都是她们一贯的路数。她们没有理想,只有现实,不奢求太多,只追求充实,每日在吃喝、玩耍、工作、叹息中度过。这便给小说打下了底色:低沉哀婉。 人物命运的悲惨结局已经使作品染上了浓厚的阴郁色彩,而作者在艺术手法上的选择与处理更是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在此,笔者且从结构、意象和叙述角度这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用结构支撑悲剧 《长恨歌》是一首挽歌,为一群小人物写的挽歌。叙述者在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深的感情,时而为他们伤心,时而为他们惋惜,又时而为他们高兴。然而,高兴只是须臾,悲歌才是主题。小说主要是写王琦瑶的“香消玉殒”,但却是通过两个铺垫来完成的。小说共有三部,每一部都写了至少一个人的死亡。第一部是以李主任的死作结的。第二部写了蒋丽莉与程先生的死。最后才是王琦瑶。一个人的生存支柱总的说来就是精神与物质。王琦瑶自然也不例外。她的物质支柱是李主任,精神支柱是蒋丽莉与程先生。虽然后来李主任飞机遇难了,可是仍然有一盒用雕花木盒装的金条作为支柱,我们姑且称作“李主任的替补”。而蒋丽莉与程先生离去后,张永红与老克腊立刻补了上来。可惜,好景不长,张没有蒋的虔诚,老克腊也没有程先生的痴情,他们都弃王琦瑶而去。至此,她的精神支柱完全崩塌,恰此时,长脚又把她唯一的“救命稻草”——所剩无几的金条也抢走了。王琦瑶的死也就变得顺理成章,因为作为人存在的王琦瑶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另外,作者采用前后照应的手法,如外婆对王琦瑶的想法,王琦瑶第一眼看到躺在床上的女人时产生的感想等,都让作品充满不详的预感,但好在作者淡化处理或者荡开一笔,所以,并不会让人压抑,但气氛仍然是低沉的。 二、用意象突出悲剧

王安忆《长恨歌》导读

王安忆《长恨歌》导读 一、王安忆与《长恨歌》王安忆,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1975年冬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发表成名作《雨,沙沙沙》。著有小说集《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尾声》《流逝》《小鲍庄》,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长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集),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以及《乘火车去旅行》《王安忆自选集》等。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和《小鲍庄》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95年,王安忆的《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年底出版了单行本,很快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2000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继而在一项以“三城记”(上海、香港与台北)来命名的出版计划中,王安忆又成为“上海”的代言人,这本写了一个好看的“上海故事”的《长恨歌》,再次受到媒体与学界的垂青。人们不仅“在小说中阅读城市”,更是在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想像和争论中来阅读这部小说。王安忆是一位著述颇丰的当代女作家,其创作亦表现出多变的风格。80年代的《小鲍庄》引领着“寻根”文学的潮流,此后颇受争议的“三恋”系列(《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是属于这一时期的“热点”作品。几经转型,90年代的王安忆开始了她的“上海故事”系列,这在《长恨歌》之前的实验性小说《纪实与虚构》中已初露端倪,此后又有《妹头》《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相继问世,关于“上海”的叙述,王安忆竟是一发不可收拾。《长恨歌》这部小说以委婉从容细致的笔调,虚构了一个美丽、善良而又柔弱的女性不幸的一生和悲剧的命运。我们可以从她虚荣而又务实、精致而又凄凉的生活中窥见很多人类共通的无奈,人活着就是一种艰辛,无处可逃,别无选择。同时,在更深层面上,小说可以说是通过一个女人的故事来表达一个城市的传奇与命运,并寄寓了自己对这种沧桑嬗变的哀伤。在娓娓叙述的笔调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其中包含着作者的思考,是一种对于所谓上海“弄堂文化”的思考与开掘。这种上海所特有的“弄堂文化”,是由历史和传统所造就的,同时也是每一个上海的平民所参与形成的。作者在思考“弄堂文化”与“城市命运”的同时,对于那些远离时代主潮,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女性们也寄予了深深的同情。所以,在整部小说里,是有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间情怀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正是这种情绪,浸润出作品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回味深长。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曾将“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授予王安忆,致词给予《长恨歌》较高的评价:“王安忆的《长恨歌》,描写的不只是一座城市,而是将这座城市写成一个在历史研究或个人经验上很难感受到的一种视野。这样的大手笔,在目前的世界小说界是非常罕见的,它可以说是一部史诗。”二、故事与主角1.一个好故事《长恨歌》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千回百转荡气回肠的故事,让每个一口气读完它的人都好像跌进了一个让人迷醉的漩涡,无法马上走出来。拥有一个好故事,是这部小说成功的前提之一。小说分三部,每部章节若干。第一部第一章有5个小节,分别是“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王琦瑶”,这时,我们还完全看不到故事的影子,因为它全部都是描写性的语言,完全与叙事无关。可以说第一章是对于“上海弄堂”的一个鸟瞰,没有人物出场,只是在不厌其烦地勾画弄堂、流言、闺阁、鸽子……这些日常图景,即使在“王琦瑶”这一节里,作者也回避了具体人物的出场,而是把“王琦瑶”作为一个“群像”来描画──因为“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作者不吝笔墨用很大篇幅来为故事做一个细密而周到的铺垫,营造主人公出场的氛围。几段文字下来,读者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上海滩的典型情境,情绪也深浸其中。至第一部第二章,小说才开启了对故事的讲述。在一片波涛汹涌的弄堂景观中,王琦瑶的故事缓缓展开:这位上海弄堂的普通女儿,靠着美貌与内秀,在1946年“上海小姐”的竞选中脱颖而出,成为受人瞩目的“三小姐”。骨子里的不安分,让她拒绝了对她一往情深的程先生而跟了一个有权势的国民党官僚,做了爱丽丝公寓里的金丝雀。1949年,上海解放,大员

长恨歌王安忆读书笔记

长恨歌王安忆读书笔记 【篇一:《长恨歌》读书笔记】 《长恨歌》读书笔记 读到这书题,竟然不自觉地联想起“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句来。《长恨歌》应该算得上是小资上海真实而细腻的写照——细腻,既 是上海人骨子里具有的通性,又是本书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韵味,可 见得连这书都带上了几分沪味儿。 开头的《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等篇章有卖弄文 字之嫌,处处极尽细腻之能事,细到极处确有几分腻味。我曾因此 一度废书。耐住性子细读后,发现这竟是对上海来了几张以点及面 的速写,这“清明上河图”的方式竟也描画出了这座城市的神髓: 飘着万国旗的小巷,脂粉气的闺阁,暧昧的流言,幽雅的淮海路, 高高的法国梧桐,昏暗的灯光,暗中细语的女人……朦胧,优雅, 懒散,还散发着潮湿的霉味。王安忆毫不吝啬地把上海一次描摹给 你看。 读到此,我这才意识到,原来就连这满纸的铺排渲染都写不尽、道 不清上海这位佳人的旖旎风情。 “上海弄堂里,风也飘,雨也摇。闺中女儿轻换,绿洋装,粉旗袍, 痴情淑媛为谁笑?为谁笑,歌舞之后,命丧银霄,爱恨情仇事难料,日月如梭催人老。催人老,换容貌,心不老,上海弄堂里,流言伴 鸽绕。” 主人公王绮瑶就是从这样的弄堂里,从这样的流言中袅袅婷婷地走来。王绮瑶的脾性,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养蓄出来;王绮瑶的 故事,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上演。与其说王绮瑶是王安忆创 造出来的,不如说王绮瑶是上海创造出来的。王绮瑶就是上海,上 海就是王绮瑶。 “王琦瑶的美可说是这动中的一静,瞬息万变里的一个岿然不动,浮 光掠影里的一个真实不虚。人间所谓?美?是讲究外相迷人,体态窈窕,是种凛然容不得靠近带有些拒绝的意思, 王琦瑶的美则是不能与其同日而语,她的美源自于乖巧和煦,矜持 温婉,不露声色却又善解人意并终尽流于平常。这平常又不比那平常,是不作刻意的描画,亦不是故作的矜持,就那么叫人实心实意 地尾随了去,一百个死心塌地。”

王安忆《长恨歌》赏读

们吃,一人一颗的场景描写,有力地表现了孔乙己生活的窘迫无助和内心的善良。一个连饭都吃不饱潦倒不堪的人,却还主动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小孩子们,多么难能可贵!他认真、恳切的态度,又显示出的是他的一片赤诚。他想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撒向孩子们,所以极富热心地教态度淡然的小伙计认字,“茴字有四种写法……”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的情节,看似是孔乙己在卖弄学问,但是笔者相信,鲁迅在文章中这样安排“茴”的多种写法寓意并不简单,其实它是用来显现着孔乙己有着很丰富的文化知识。 三、孔乙己是一个痛在学无所用的读书人 小说中写道,大家故意跟孔乙己开玩笑,诘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便“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不屑置辩的神气,无疑显示出的是孔乙己对自身所掌握知识的充分自信。可是,炎凉的人情世故面前,孔乙己越显出自信满满的样子,大家就越要给他来个伤口上撒盐,说:“那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于是,“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T……”孔乙己一生潦倒,但仍然不能忘情于科举,把自己平生考不上秀才的遭遇,当成生平最遗憾、最丢人的事。人家讥笑他偷东西,他还能涨红了脸,硬着头皮想法辩解。可当人家讥笑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连争辩也没有力气,脸上立刻失了神色,话也说不清了。有评论家说,孔乙己把考不上秀才,看得比偷东西被揭发还要难受,说明他对封建教育的毒害是连一点认识,一点觉悟也没有,这正是他的可悲之处。但是笔者看来,孔乙己一生都希望凭借自身所学,求取功名,博得立身之本,本身就是无可厚非的。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自古以来鼓励着众多寒门学子去拼搏努力,事实也一再证明,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优秀的读书人能够凭借一身所学,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以此安身立命乃至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通过读书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这一条路,本身就是正确的人生道路之一,可为什么到读书人孔乙己身上,一切都是错了呢? 对孔乙己而言,此生的遗憾不是穿着肮脏破旧的长衫于炎凉人海里穿梭,有“不屑置辩的神气”作证;于孔乙己而言,此生最大的痛苦是空有满腹才学,却没有得到认可,更没有施展的余地,所以,提及痛处,争辩也立刻没有了力气,脸上立刻失了神色,话也说不清了。 总之,对于孔乙己的形象定论,鲁迅在文中隐而不答,而今人却把他和封建糟粕等同起来大加挞伐,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死要面子、迂腐不堪,受封建思想毒害甚至一无是处等等。但是,笔者认为,《孔乙己》这篇文章里,实际上寄托着作者对一个学无所用的读书人的无限同情。“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这句哀鸣 11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II 11丰匕 中发出了潦倒的读书人何字可煮,哪书堪絮的诘问?不理解孔乙己学无可用中的“学”,却还否认他的学识,嘲笑他的境遇,挞伐他的人格,曲解他的善良,甚至将他所掌握的那些学问一起拿来批判嘲笑,这实在是有悖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三五”规划课题(重点资助)“高中语文经典作品细读教学飭行动研究”(批准号:B-a/2016/02/51)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学语文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16A18J2SZ1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通联:江苏昆山市第一中学: 王要忆《长恨歌》贵请 [1肖菌余小娟 “天长地久有时尽』匕恨绵绵无绝期”,看到《长恨歌》这个名字,难免让人想到白居易的那首千古绝唱,然而再看王安忆的这篇小说,才知道此恨非彼恨,此情亦不同。如果说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情感天动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恨绵绵无期,那么王安忆所展示给我们的则是悠悠的情,悠悠的恨,似泉水淙淙,如耳语嘤嘤,虽没有感天动地的震撼,但也有余音不绝,细长绵延的深远。 翻开《长恨歌》,恰如展开一幅旧上海生活的画卷。背景是不见底的弄堂,近景是亦真亦幻的灯光,而画面正中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主人公王琦瑶,光芒四射,拥有着上海女人独有的美丽姿态,矜持又有着自己的生活哲学,一生坎坷,却始终为自己而活。蒋丽莉,对爱情执着坚持,即使结了婚还是对程先生念念不忘,一生压抑自己,逃不出自己所设的心袱。程先生,对王琦瑶一往情深却又矢志不渝,一生都没有娶妻,默默守护着王琦瑶。《长恨歌》没有写大上海的繁华、气派,没有写此中的灯红酒绿,有的只是平淡无奇的家居生活,有的只是日常的琐琐细细。在这里你很难看到高楼大厦,而随处可见狭窄的弄堂,潮湿的平安里。在这里你难觅款爷、大腕,却常遇小女人、俗先生。《长恨歌》是锅碗瓢盆奏出的小调,《长恨歌》是胭脂旗袍扮就的夜来香。《长恨歌》更是留声机里周旋永远的四季调,是唱针划过的点点滴滴的“光影”,熟悉又陌生,是你,是我,是她,是每一个平凡而真实的魂灵 ?9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