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安忆长恨歌论文

王安忆长恨歌论文

王安忆长恨歌论文
王安忆长恨歌论文

一曲生命的赞歌

——王安忆《长恨歌》意象解读

摘要:

王安忆的《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是王安忆继《小鲍庄》,《三恋》后的第三次创作高峰,这部作品她用近30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上海近40年的岁月变迁。作品中有具有独特意味的“弄堂”“闺阁”“鸽子”“王琦瑶们”等意象,人们从作品中可以看到“上海历史的肖像”,一个个上海风景的缩影,承载着作者特殊的意蕴情感。王安忆作为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用散文般的话语来书写上海女性王琦瑶的形象,书写她所熟知的上海。城市与文学,人与文学,物与文学,在时光的隧道中变幻着,生活的节奏依旧,一曲终了一曲继续,作者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写了一曲永恒的赞歌。

关键词:独特意蕴散文话语王琦瑶女性视角

一曲生命的赞歌

——王安忆《长恨歌》意象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是王安忆继《小鲍庄》,《三恋》后的第三次创作高峰,她用近30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上海近40年的岁月变迁。作品中有具有独特意味的弄堂,闺阁,鸽子,“王琦瑶们”等意象,这些带有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女性的细腻情怀,同时作者用散文般的笔法将小说细腻化,生活化,使意象具有了独特的意蕴。时间在不断地变幻着,在上海的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期间一切都在变化着,“这里的一切只有鸽子们看到,它们是四十年代鸽子的子息,它们一代一代地永不中断,繁衍至今,什么都尽收眼底。”它们的“哨声是哀鸣”,天空辽阔,所以听起来也“不那么刺耳”。意象在作者笔下运用自如,带给读者特殊的审美感受。

一、独特的女性视角

在很早以前,人们对女人和男人有了片面的认识,从《圣经·创世纪》上人们看到了亚当抽出自己的肋骨创造了女人,并认为女人对男人具有依附性,到古代的“三从四德”,人们不难看出,女性的地位是怎样的,女性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没有自由,女性作家也相对较少,而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大致从20年代到80年代一批女性作家不断崛起,从而出现女性文学的热潮,女性们用她们不同于男性的细腻,来对生活,爱情,友谊经历进行描绘,王安忆可以说算是女性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精致的结构

对于女性作家我们还了解铁凝,她的作品《永远有多远》、《玫瑰门》等,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白大醒对爱情的执着;在成长中的苏眉;在肉体上寻找安息,在灵魂上寻找寄托的,睿智顽强的司猗文。作者用细腻的语言为我们一一讲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铁凝的“聪明”,而与铁凝相比,王安忆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精致”。

在作品中,我们从目录上便可看到王安忆的精致。整个作品有三部分,每一部分有四章,每一章包括这一部分所要介绍的人,事,地点。王安忆的这种安排给读者视觉上的享受,看她的这部作品就如同在餐桌上品味一碟碟精致的菜肴,让人赏心悦目。开始的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王琦瑶,看似只是单纯的介绍这些琐碎的事物,其实是在为以后的书写埋下伏笔。弄堂的壮观,性感,形形种种,以及日常生活的感动,都是上海所特有的景物,可以说是那时上海的写照,用大量的篇幅来介绍场景可以说是一次冒险,用的好了会增添文章的可读性,如同我们所看到的《巴黎圣母院》那样宏达的描绘场景给人以美感享受,当然作者在这次的冒险中成功了,她用散文般的话语将小说的语言细腻化,使小说的开篇就具有散文般的美感。后来所写的闺阁,鸽子等也同样这样,而最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鸽子的安排,开头结尾很好的结合,给人以圆形的视觉感,鸽子是这个城市的使者,也是这个城市的见证者,所有的一切,鸽子都站在一个“制高点”来俯瞰

这个城市的变化。

事件发生地的安排也是相当精致的。从阁楼,到片厂,到爱丽丝公寓,到乌桥,在到平安里,一个又一个的事件发生地,使故事的发生更加的紧凑和谐,从而在环境中为我们塑造王琦瑶这一女子形象。开头的片厂所看到的场景,一张大床上一个女子的死亡,正是四十年后王琦瑶所经历的一次谋杀,此时片厂的情景再次的回响在她的脑海,“然后灭了,坠入黑暗”。

(二)细腻的情感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不同于男性作家的要数其细腻性,女性的情感是外露的,她会将自己的想法逐一的表现出来,对事物的描写,对人物感情的塑造,都赋予其细腻化的感情。

1、对上海景物的描写

在每个作家的笔下,都有自己所钟爱的城市,在书写作品时作者就如同一位导游一般,尽情的介绍自己对这个城市的了解和喜爱,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张爱玲笔下的上海,以及这部作品中作者对上海的介绍,四十年代的上海到八十年代的上海,为我们一一呈现,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外一个时代的开始。

上海的弄堂,作者将弄堂赋予了独特的情感,她认为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是一股肌肤之亲似的”,作者对弄堂的描绘是细致的,从“积着油垢的后厨”、到“横七竖八的晒衣竹竿上衣物,带有点私情的味道”再到“屋顶上空着的鸽笼,是一颗空着的心”,就连那“碎了和乱了的瓦片,也是心和身子的象征”,

在这里作者为我们呈现了弄堂的每一个角落,“暧昧的色彩”,“暗底的生畏”使作者也带有“蚀骨的感动”。将情感融入小小的弄堂,让它像水中的涟漪一般荡漾开来。

上海的鸽子,上海的鸽子是这个城市的精灵,它在高处看到上海的一切,美与丑,善与恶,“人类的夜晚是它们的梦魇”城

市中多少的无头案让它看到,可是它有可以说些什么呢!只有咕咕哝哝的叫着,只有含有“惊乍表情”的高飞。

作者对上海的其它景物也做了详尽的描写,并带有细腻的情感,城市与文学,人与文学,物与文学,在时光的隧道中变幻着,生活的节奏依旧,一曲终了一曲继续,

2、对王琦瑶一生情感的描写

王琦瑶上海弄堂的女儿,一个一生辗转的女子,在命运面前,她是不幸的一个个体。她是“上海英雄的代表”,是“沪上淑媛”,是“上海三小姐”。作品写了她十六七岁到最终的死于非命四十

多年间的情爱起伏,从王琦瑶的身上也真正展现了大上海女性

化的城市精致,乃至带有丝丝感伤的一面。

在王琦瑶的一生中有这样几个男人。一个爱了却不曾说出口,爱你在心口难开,他的一生都在默默地关心这她的一举一动,都在为她而努力地活着,当什么都没了的王琦瑶,剩下的只有一个程先生了。还有一个对她的爱是在手心里的李主任,在这里王琦瑶得到了一切的殊荣,第四章中对“爱丽丝公寓”的描写是细致的,对人物的情感描摹带有女性的细腻,灯罩上是花,桌边上是

绣花的桌围,“‘爱丽丝’的灯光也是蒙纱的然而莫大的”它是赋予梦幻的,是柔上加柔的,然而她在这里就如同一只金丝雀,李主任是一个忙人,他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让偌大“爱丽丝公寓”显得如此的孤寂。在无数个夜晚,王琦瑶是寂寞的,“她吃饭睡觉都只有一个目的,等李主任回来”,她将自己的整个心都交付给了这个人,而最后得到的只是一个飞机坠毁,人死的噩耗。在这里,王琦瑶是柔弱的,是一个需要人保护的女性形象。

在平安里,遇到了康明逊,遇到了萨沙,此时的王琦瑶是寂寞的,她更需要人的关心,于是她再次的“恋爱”了。“在这些混沌的夜晚里,人的心是明一半,暗一半的”,而康明逊,是她“心里的那一半明,也是那一半晦,虽是不敢想,却还是要去想”,而在康明逊那里“王琦瑶就是再美丽,再迎合他的旧情,再拾回他遗落的心,到头来,终究是个泡影”,在他那里自己有多么沉醉就有多么清醒。最后王琦瑶换回的只是一句“我没有办法”,而此时的她有能够说些什么呢!只有一笑而已了,在这里她的笑其实是哭,她的一句“你放心”,让他们以后的相处“动不留踪”“早来暮归避着人的耳目”。爱是自由,怨也是自由,别人是主宰不了的。

“老克腊”一个中学体育教师,他是一个摩登一样的人物,也是怀旧的人物,王琦瑶在她那里他感到了时光倒流。在以后的日子里,王琦瑶有遇到了长脚,这也就为她的死亡埋下了伏笔,使其碧落黄泉。

王琦瑶的一生是坎坷的,是曲折的,是光芒四射的。她是上海女性的代表,是华丽与美的结合。作者对于她的情感经历作出了细腻的描绘。

二、独特的象征意蕴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作者擅长用它物来表现自己的内在情感,如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的运用,用“香草”来指人的品德和人格的高洁,用“美人”来喻君王或自喻。在这部在作品中王安忆用了众多的意象来表现作品的深层内涵。

(一)上海的血肉——弄堂

上海的弄堂是宏伟的景象,它是这个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弄堂是上海绝对的存在,死普通市民的居所,“是城市建筑主体和上海市民文化的主要载体”,在这一节里王安忆以一种巧妙的方式托出了作品人物的立足点,那些和弄堂相关的事才有了联系的媒介,在城市生活的人们生生不息,繁衍着,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不断繁衍变化,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精神所在。一所城市带代表着一种文化,弄堂就是上海文化的代表,它是上海的建构,是上海的血肉。

(二)城市的精灵——鸽子

鸽子是在最常见的了,而作者赋予它的是“城市的精灵”,它们从城市的高空飞过,千家万户的情景一副接着一副,连在一起,因为多也能“堆积一个惊心动魄”,“所以这个城市的真谛,其实是为它们所领略的”“这个城市的罪与罚,祸与福,都瞒

不过它们的眼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们是这个城市的见

证者,“鸽子”是对弄堂的再次描绘,它让我们俯瞰到了这个城

市的一切。

(三)上海的形象集合体——王琦瑶

王琦瑶作为上海的形象大使是无愧的,她代表着一个城市

的流行文化,她也是人们的集合体。王琦瑶的身份和“弄堂”“鸽子”是一样的,带有一定的意蕴,她是一个个个体的集合体。“她的美不是美,而是一种好看。美是凛然的东西,有拒绝的意思,还有打击的意思;好看却是温和、厚道的,还有一点善解的”,

显然,她是美丽的,让人过目不忘的。后来的“沪上淑媛”夺得了众人的追捧,上海小姐参选,她得到了“三小姐”的称号,“大小姐三小姐是偶像,是我们的理想和信仰,三小姐却与我们的日常起居有关,是使我们想到结婚、生活、家庭这类概念的人物”,可见,王琦瑶是一个大众化的人物,她没有让我们感到高不可攀,而是另我们想接近。王琦瑶是每一个上海人的集合体,人们无论在哪儿都会看到“王琦瑶们”的影子,王琦瑶的一生也是上海的一生,是每个上海人民的一生。

(四)新的时代的开始——夹竹桃

“对面盆里的夹竹桃开花了,花草的又一季枯荣拉开了帷幕”,在这里作者给夹竹桃一个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生命力的旺盛。王琦瑶被长脚杀死,给作品画上了一个悲剧性的结尾,这个时代灭了,而在黑暗的另一角,我们却看到了开放的夹竹桃,在这里

作者不单单是在写花的枯荣,而是在写一个时代的“枯荣”,王琦瑶的时代过去了,而接下来另一个“王琦瑶”的时代又会到来,生活的节奏依旧,一曲终了一曲继续,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王安忆在这部作品中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独有魅力,在细腻,精致中为我们诠释时代的变迁。一座城市,一个人,为我们展现人与城市的关联,这些也是文学中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城与文学》也斯,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第一版

[2]《女性文学研究——教学参考资料》谢玉娥,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8月第一版

[3]《美学》朱立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二版

哀婉的繁华——从“一人三词”简析王安忆长恨歌

哀婉的繁华 从“一人三词”简析王安忆《长恨歌》 《长恨歌》是中国当代女作家王安忆的代表作,1995年,《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年底出版了单行本,很快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2000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继而在一项以“三城记”(上海、香港与台北)来命名的出版计划中,王安忆又成为“上海”的代言人,这本写了一个好看的“上海故事”的《长恨歌》,再次受到媒体与学界的垂青。人们不仅“在小说中阅读城市”,更是在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想像和争论中来阅读这部小说。 王安忆是一位著述颇丰的当代女作家,其创作亦表现出多变的风格。几经转型后,90年代的王安忆开始了她的“上海故事”系列,这在《长恨歌》之前的实验性小说《纪实与虚构》中已初露端倪,此后又有《妹头》《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相继问世,关于“上海”的叙述,王安忆竟是一发不可收拾。终于在《长恨歌》中达到了顶峰。 在这里,我们主要通过一个人物和三组关键词来简析《长恨歌》。 这个人物就是书中主人公——王琦瑶。 王琦瑶是故事的主角,虽然她的性格不是特别突出,甚至是“性格扁平”,但是读懂这个人物对于理解整部小说是很有帮助的。王琦瑶内在和外在有两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坚强与美丽。 王琦瑶的美“是有些家常的”,她身上体现的是一种“过日子的情调”,“不是戏剧化的,而是生活化的”,穿着家常碎花布旗袍的王琦瑶最贴心可人。王琦瑶的美是对上海城市性特征最贴切的阐释,纵有万种风情、流光异彩,但是却不是高不可攀的贵族式的,相反完全是平民化的,甚至有点俗,却是可心的,反而很真实。正是这种形象,使得王琦瑶在上海小姐的选美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符合民意”的“三小姐”,给她的美丽带来了一次最辉煌的评价。然而美丽带给她的并不全是宠爱和眷顾,同时还有残酷与悲哀。当时代风云变幻,随着时代变迁的还有她失落的心境和老去的容颜,王琦瑶温婉优雅、气质出众地生活在藏污纳垢的平安里,平静地等待着心中所怀恋的昔日重来。然而当历史进入七八十年代,那久违的熟悉生活似乎又回来了的时候,虽说“美人迟暮”,岁月的流逝还是在她美丽的脸庞刻上了时光的脚步,在这场似曾相识的盛宴面前,她成了旁观者。美丽变成了她永远的梦。 读《长恨歌》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王琦瑶外表柔弱却内心坚强。在她的一生中经过几次没有结局的悲剧爱情,但是她在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开大阖中依然顽强地走出一条生路,好像再大的困难到她那里都挡不住她优雅地日复一日的生计,即使时代更迭变迁的天摇地撼在她那里也只不过是在邬桥转了一个弯,最终还是回归平静。时过境迁,王琦瑶依然做着精细的家常菜,过着用繁华旧梦的

王安忆长恨歌解读

一曲时间为维、流言为声的城市之歌——王安忆《长恨歌》解读 2008-04 19:13:38 来源:《考试周刊》作者:常晓红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是王安忆继《小鲍庄》、《三恋》后第三次创作的高峰。本文题为“解读”,意从创作主旨、写作框架、语言风格三方面解读这部小说。 一、城市·女性 城市与女性成为近年来小说创作的一个生长点,这是因为,城市和女性似乎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城市在发展,女性亦在成长。王安忆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她在一篇关于上海女性的文章中曾说:“要写上海,最好的代表是女性,不管有多么大的委屈,上海也给了她们好舞台,让她们伸展身手……要说上海的故事也有英雄,她们才是。”《长恨歌》写的正是这样一个关于上海和女性的故事,“这是一部非常写实的东西,在那里面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 首先,作家在第一部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为我们勾画了上海的全景图。它包括了上海的建筑、精神和人,但无论是什么,都是上海这个城市的一部分。 1.弄堂“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弄堂是上海绝对的存在,是最大多数普通市民的居所,“是城市建筑的主体和上海市民文化的主要载体”[3],因此,在这一节,王安忆不但以一种巧妙的方式托出了作品人物的立足点——那些和弄堂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的中间阶层,因为这些人任何时候都是城市里的绝大多数,他们生生不息,永无止境,所以他(她)们是城市精神的当然代表,他们就是城市,城市就是他们;同时她更“昭彰”了弄堂在上海的地位:如果说街道和楼房是上海的支架,那么弄堂就是上海的血肉,它构成了上海的形体。 2.流言流言总是鄙陋的。它有着粗俗的内心。它们其实是用最下等的材料制造出来的……但也唯有这些下等的见不得人的材料里,会有一些真东西……流言其实都是沉底的东西……然而,这城市里的真心,却唯有到流言里去找的。无论这城市的外表有多华美,心里却是一颗粗鄙的心,那心是寄在流言里的,流

王安忆长恨歌论文

一曲生命的赞歌 ——王安忆《长恨歌》意象解读 摘要: 王安忆的《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是王安忆继《小鲍庄》,《三恋》后的第三次创作高峰,这部作品她用近30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上海近40年的岁月变迁。作品中有具有独特意味的“弄堂”“闺阁”“鸽子”“王琦瑶们”等意象,人们从作品中可以看到“上海历史的肖像”,一个个上海风景的缩影,承载着作者特殊的意蕴情感。王安忆作为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用散文般的话语来书写上海女性王琦瑶的形象,书写她所熟知的上海。城市与文学,人与文学,物与文学,在时光的隧道中变幻着,生活的节奏依旧,一曲终了一曲继续,作者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写了一曲永恒的赞歌。 关键词:独特意蕴散文话语王琦瑶女性视角

一曲生命的赞歌 ——王安忆《长恨歌》意象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是王安忆继《小鲍庄》,《三恋》后的第三次创作高峰,她用近30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上海近40年的岁月变迁。作品中有具有独特意味的弄堂,闺阁,鸽子,“王琦瑶们”等意象,这些带有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女性的细腻情怀,同时作者用散文般的笔法将小说细腻化,生活化,使意象具有了独特的意蕴。时间在不断地变幻着,在上海的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期间一切都在变化着,“这里的一切只有鸽子们看到,它们是四十年代鸽子的子息,它们一代一代地永不中断,繁衍至今,什么都尽收眼底。”它们的“哨声是哀鸣”,天空辽阔,所以听起来也“不那么刺耳”。意象在作者笔下运用自如,带给读者特殊的审美感受。 一、独特的女性视角 在很早以前,人们对女人和男人有了片面的认识,从《圣经·创世纪》上人们看到了亚当抽出自己的肋骨创造了女人,并认为女人对男人具有依附性,到古代的“三从四德”,人们不难看出,女性的地位是怎样的,女性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没有自由,女性作家也相对较少,而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大致从20年代到80年代一批女性作家不断崛起,从而出现女性文学的热潮,女性们用她们不同于男性的细腻,来对生活,爱情,友谊经历进行描绘,王安忆可以说算是女性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6篇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6篇 《长恨歌》读后感(1):世间已无程先生 看罢王安忆的长恨歌,里面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说到女性自然是命运崎岖的王琦瑶,而男性人物则是满腔痴情不得解,一生默默无闻的程先生。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从最初为王琦瑶拍照开始,程先生便对外表娇媚,气质恬淡的王琦瑶动了心,那个温柔的身影一旦走进了尘封的心灵,就再也不曾走出来过。但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有趣的景象:程先生带着王琦瑶和蒋丽莉两个人,一个先生带着两位小姐约会。程先生费尽心机想同王琦瑶套近乎,而一边的蒋丽莉却会错了意,阻挡在两人中间。程先生为这尴尬的局面憔悴了面容,蒋丽莉反倒越发殷勤,希望程先生能够一改颓废的气象,振作起来,不知道这忧郁原是因她而起。聪明绝顶的王琦瑶也不说破,只看两人的笑话,心里面自然而然的为自己的魅力暗喜。 程先生是个好男人,他不曾直接打破蒋丽莉的幻想,只是私底下和王琦瑶联系,可惜的是他这种标准的老实人并不是心比天高的王琦瑶们心甘情愿的归宿。虽然为了王琦瑶的上海小姐竞选,程先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可是他既不是腰缠万贯的商业巨子,也不是呼风唤雨的政坛大佬,也就无法完成自己的爱情童话。很自然地,上海小姐第三名王琦瑶乖乖地投入了手握重权的上海滩红人李主任的怀抱,从此开始了在“爱丽丝”公寓优越的金丝雀的生活。我们亲眼目睹了真情实

感在金钱和权力面前的不堪一击,上海是一个纸醉金迷的城市,在这十里洋场中的人也不免会被浮华之风慢慢地浸透了灵魂和身体,爱情是理想主义的幻象,而生活则是现实主义造就的囚牢。程先生真诚的情感,就这样像一团纸屑,被王琦瑶随意的抛弃在心门之外了。一颗赤子之心,敌不过衣食无忧的生活,这就是人类美好的情感在现实面前脆弱的表现。 繁华是旧繁华,梦是旧梦,然而王琦瑶不是旧王琦瑶了。当大腹便便的她与早生华发的程先生相遇时,正是她生活困窘变卖旧货的时候。是程先生鬓边的白发唤醒了她尘封的记忆,十二年漫长的离别仿佛是对于自己潦倒生活的一个最好的解释,正在她急切需要人帮助的时候,救星又出现了。当她再一次来到程先生的住处,看到那曾经留下她清纯时代美丽身影的地方,上海小姐王琦瑶无疑是感慨万千的。“其实只是一秒钟的时间,却有十几年的光阴从中关山飞渡,身心都是飘的,光和声则是倏忽而去。”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对于痴心汉程先生来说,这重逢是他生命中的又一次转机,这个可怜的老实人再一次无私的奉献出自己的工资,帮助饥馑时期怀着孕的单身女人王琦瑶度过难关。 程先生的结局一定是悲剧,这是毋庸置疑的。越是轻易可以得到的东西就越没有人珍惜,王琦瑶宁可不结婚倒贴康明逊也不肯委身于人品和才干俱佳的程先生。就像一心爱着他的蒋丽莉一样,程先生终究没有得到幸福。在席卷中国大地的政治风暴当中,程先生无奈地结束了他了无生趣的岁月,像一片树叶飘零在上海夏天的暖风里。

长恨歌__王安忆

长恨歌 作者简介: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到沪。1970年赴安徽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 自1976年发表第一篇散文,至今出版发表有小说《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站》、《流逝》、《小鲍庄》、《叔叔的故事》、《69届初中生》、《长恨歌》等短、中、长篇,约有400万字,以及若干散文、文学理论。其中一度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二度获全国中篇小说奖。翻译为外国语的有英、法、荷、德、日、捷、韩等文字。 1995年,王安忆的《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年底出版了单行本,很快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2000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继而在一项以“三城记”(上海、香港与台北)来命名的出版计划中,王安忆又成为“上海”的代言人这本写了一个好看的“上海故事”的《长恨歌》,再次受到媒体与学界的垂青。人们不仅“在小说中阅读城市”,更是在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想像和争论中来阅读这部小说。 2000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语 ●长恨歌》体现人间情怀,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深入上海市民文化 的一方天地;从一段易于忽略、被人遗忘的历史出发,涉足东方都市缓缓流淌的生活长河。 ●《长恨歌》的作者用自己独到的叙述方式,抒写了一位40年代平民出身, 美丽、善良而又柔弱的女性的不幸的一生和悲剧的命运。其间,包含着对于由历史和传统所形成的上海“弄堂文化”的思考与开掘,对于那些远离了时代主潮、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妇女与弱者的深深的同情。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间情怀洋溢在字里行间,渐渐地浸润出了那令人难以释怀的艺术的感染力。 《长恨歌》简介: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有着精致的家常的美,她既有为 人处世的世故,也有爱恨交织的情意。1946年,17岁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了命运多舛的一生。她先是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上海解放前夕大员遇难,王琦瑶又成了普通的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80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命丧黄泉。

浅析王安忆《长恨歌》的悲剧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016487390.html, 浅析王安忆《长恨歌》的悲剧艺术 作者:宋国兵陈厚奉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04期 《长恨歌》的素材原本只是报上的一个关于“上海小姐”被年轻人杀害的故事,但经王安忆演绎之后,就变成了一部内涵极其丰富的长篇著作。素材原本的新奇与悲剧到了著作之中,已经升华为对整个人类生存命运的哲学思考,尤其是对女性的思考。无论是身居高位的李主任,还是红色革命的追随者蒋丽莉,都只能服从命运的摆布。那些身份低下者如王琦瑶、程先生、毛毛舅舅、萨沙、阿二、老克腊、长脚之流,更是被潮流漩涡夹杂其中而身不由已。面对时代的大势所趋,个人实在显得极其渺小,简直不堪一击。如何能够让自己的生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活得精彩,则是作者抛给读者的一个问题。从表面上,小说仅仅是王琦瑶的悲剧,但其实,这是整个上海人的悲剧,因为从弄堂走出来的不是一个王琦瑶,而是一群王琦瑶。这些王琦瑶中,肯定有她女儿辈的张永红。年轻时的茫然、年老时的无奈与认命,都是她们一贯的路数。她们没有理想,只有现实,不奢求太多,只追求充实,每日在吃喝、玩耍、工作、叹息中度过。这便给小说打下了底色:低沉哀婉。 人物命运的悲惨结局已经使作品染上了浓厚的阴郁色彩,而作者在艺术手法上的选择与处理更是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在此,笔者且从结构、意象和叙述角度这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用结构支撑悲剧 《长恨歌》是一首挽歌,为一群小人物写的挽歌。叙述者在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深的感情,时而为他们伤心,时而为他们惋惜,又时而为他们高兴。然而,高兴只是须臾,悲歌才是主题。小说主要是写王琦瑶的“香消玉殒”,但却是通过两个铺垫来完成的。小说共有三部,每一部都写了至少一个人的死亡。第一部是以李主任的死作结的。第二部写了蒋丽莉与程先生的死。最后才是王琦瑶。一个人的生存支柱总的说来就是精神与物质。王琦瑶自然也不例外。她的物质支柱是李主任,精神支柱是蒋丽莉与程先生。虽然后来李主任飞机遇难了,可是仍然有一盒用雕花木盒装的金条作为支柱,我们姑且称作“李主任的替补”。而蒋丽莉与程先生离去后,张永红与老克腊立刻补了上来。可惜,好景不长,张没有蒋的虔诚,老克腊也没有程先生的痴情,他们都弃王琦瑶而去。至此,她的精神支柱完全崩塌,恰此时,长脚又把她唯一的“救命稻草”——所剩无几的金条也抢走了。王琦瑶的死也就变得顺理成章,因为作为人存在的王琦瑶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另外,作者采用前后照应的手法,如外婆对王琦瑶的想法,王琦瑶第一眼看到躺在床上的女人时产生的感想等,都让作品充满不详的预感,但好在作者淡化处理或者荡开一笔,所以,并不会让人压抑,但气氛仍然是低沉的。 二、用意象突出悲剧

王安忆《长恨歌》赏读

们吃,一人一颗的场景描写,有力地表现了孔乙己生活的窘迫无助和内心的善良。一个连饭都吃不饱潦倒不堪的人,却还主动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小孩子们,多么难能可贵!他认真、恳切的态度,又显示出的是他的一片赤诚。他想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撒向孩子们,所以极富热心地教态度淡然的小伙计认字,“茴字有四种写法……”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的情节,看似是孔乙己在卖弄学问,但是笔者相信,鲁迅在文章中这样安排“茴”的多种写法寓意并不简单,其实它是用来显现着孔乙己有着很丰富的文化知识。 三、孔乙己是一个痛在学无所用的读书人 小说中写道,大家故意跟孔乙己开玩笑,诘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便“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不屑置辩的神气,无疑显示出的是孔乙己对自身所掌握知识的充分自信。可是,炎凉的人情世故面前,孔乙己越显出自信满满的样子,大家就越要给他来个伤口上撒盐,说:“那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于是,“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T……”孔乙己一生潦倒,但仍然不能忘情于科举,把自己平生考不上秀才的遭遇,当成生平最遗憾、最丢人的事。人家讥笑他偷东西,他还能涨红了脸,硬着头皮想法辩解。可当人家讥笑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连争辩也没有力气,脸上立刻失了神色,话也说不清了。有评论家说,孔乙己把考不上秀才,看得比偷东西被揭发还要难受,说明他对封建教育的毒害是连一点认识,一点觉悟也没有,这正是他的可悲之处。但是笔者看来,孔乙己一生都希望凭借自身所学,求取功名,博得立身之本,本身就是无可厚非的。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自古以来鼓励着众多寒门学子去拼搏努力,事实也一再证明,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优秀的读书人能够凭借一身所学,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以此安身立命乃至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通过读书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这一条路,本身就是正确的人生道路之一,可为什么到读书人孔乙己身上,一切都是错了呢? 对孔乙己而言,此生的遗憾不是穿着肮脏破旧的长衫于炎凉人海里穿梭,有“不屑置辩的神气”作证;于孔乙己而言,此生最大的痛苦是空有满腹才学,却没有得到认可,更没有施展的余地,所以,提及痛处,争辩也立刻没有了力气,脸上立刻失了神色,话也说不清了。 总之,对于孔乙己的形象定论,鲁迅在文中隐而不答,而今人却把他和封建糟粕等同起来大加挞伐,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死要面子、迂腐不堪,受封建思想毒害甚至一无是处等等。但是,笔者认为,《孔乙己》这篇文章里,实际上寄托着作者对一个学无所用的读书人的无限同情。“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这句哀鸣 11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II 11丰匕 中发出了潦倒的读书人何字可煮,哪书堪絮的诘问?不理解孔乙己学无可用中的“学”,却还否认他的学识,嘲笑他的境遇,挞伐他的人格,曲解他的善良,甚至将他所掌握的那些学问一起拿来批判嘲笑,这实在是有悖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三五”规划课题(重点资助)“高中语文经典作品细读教学飭行动研究”(批准号:B-a/2016/02/51)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学语文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16A18J2SZ1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通联:江苏昆山市第一中学: 王要忆《长恨歌》贵请 [1肖菌余小娟 “天长地久有时尽』匕恨绵绵无绝期”,看到《长恨歌》这个名字,难免让人想到白居易的那首千古绝唱,然而再看王安忆的这篇小说,才知道此恨非彼恨,此情亦不同。如果说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情感天动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恨绵绵无期,那么王安忆所展示给我们的则是悠悠的情,悠悠的恨,似泉水淙淙,如耳语嘤嘤,虽没有感天动地的震撼,但也有余音不绝,细长绵延的深远。 翻开《长恨歌》,恰如展开一幅旧上海生活的画卷。背景是不见底的弄堂,近景是亦真亦幻的灯光,而画面正中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主人公王琦瑶,光芒四射,拥有着上海女人独有的美丽姿态,矜持又有着自己的生活哲学,一生坎坷,却始终为自己而活。蒋丽莉,对爱情执着坚持,即使结了婚还是对程先生念念不忘,一生压抑自己,逃不出自己所设的心袱。程先生,对王琦瑶一往情深却又矢志不渝,一生都没有娶妻,默默守护着王琦瑶。《长恨歌》没有写大上海的繁华、气派,没有写此中的灯红酒绿,有的只是平淡无奇的家居生活,有的只是日常的琐琐细细。在这里你很难看到高楼大厦,而随处可见狭窄的弄堂,潮湿的平安里。在这里你难觅款爷、大腕,却常遇小女人、俗先生。《长恨歌》是锅碗瓢盆奏出的小调,《长恨歌》是胭脂旗袍扮就的夜来香。《长恨歌》更是留声机里周旋永远的四季调,是唱针划过的点点滴滴的“光影”,熟悉又陌生,是你,是我,是她,是每一个平凡而真实的魂灵 ?9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